纳西族东巴文化没申报非遗文化有哪些

非遗文化传习所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传习所由CCTV青歌赛原生态金奖得主李怀秀、李怀福领军,充分利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培养新一代的传承接班人。2012传习所师生参加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节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成立以来,传习所代表云南参加演出多起,2013年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传统音乐学会“第42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专场演出。由传习所自主编创的舞蹈《凤舞龙飞》由中国舞蹈家协会选送,代表云南到国家大剧院演出。
李怀秀简介:
李怀秀,女,彝族,出生于云南省石屏县龙朋镇一个山区小村寨的彝族普通人家。
  我从小喜爱本民族的歌舞,12岁起便跟当地民间艺人学习海菜腔。1993年,16岁的我高中毕业,便进入田丰教授在昆明办的民族文化传习馆。在传习馆七、八年的时间里,师从龙朋同乡后宝云、施万恒、阿家文等几位著名的民间歌手学习,不仅演唱海菜腔的技艺日臻完善,还掌握了山药腔、四腔、五山腔(与海菜腔合称滇南四大腔)的唱法,也掌握了石屏彝族民间烟盒舞的数十套跳法。花腰彝支系的数十套歌舞,还掌握了哈尼族、纳西族、佤族、怒族、藏族等民族的部份歌舞。
  我是全面掌握石屏彝族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唱跳方法的优秀民间艺人,田丰音像制作公司曾为我演唱的滇南四大腔和民间烟盒舞发行了数万张光碟,由于我超人的唱跳技能,曾被有关方面选中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演出活动及赛事活动,并获得十多个奖项。
  2000年参加南宁“中华民歌大赛”,获“最佳歌手奖”。
  2003年,被云南省命名为优秀民间艺人。
  2004年元月,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获对唱组金奖;
  2004年5月,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在决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获“荧屏奖”。
  日,被特招进红河州歌舞团。
  2004年8月,参加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获“歌王”称号。
  2005年1月参加全国政协“2005新春茶话会”。
  2006年2月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专场文艺晚会。
  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小催说事”、“魅力12”、“激情广场”“正大综艺”等栏目的节目录制。曾到台湾、香港、深圳、广州等巡演。还出访过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做文化交流演出。
李怀福简介: 
  李怀福,男,彝族,日出生于云南省石屏县龙朋镇巴窝麻栗树村的彝族农民家庭。家有姊妹四个,我排行第四,我从小勤奋好学,喜欢唱歌跳舞及民族乐器。
  1998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家里边干农活边跟家乡的老艺人学跳烟盒舞,也是因对姐姐的羡慕,对姐从事艺术生活的向往,2000年我如愿以偿进如了姐姐在的第二个家“云南民族文传习馆”。我心想馆里有像后宝云、阿家文,等这么多的师傅教我,我可以更深一步学习烟盒舞与海菜腔为首的滇南四大腔了,还可以跟李文艺老师学他们红河那边的歌舞,在老师们及姐姐的关心与培育下我不仅学到了本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花腰彝支系的数十套歌舞,还掌握了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怒族、等民族的一部份歌舞。在馆内边学习边演出,曾多次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演出过。
  2002年还参加了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开幕式演出。还参加了云南田丰音像音像公司制作的云南风情系列的《滇南四大腔》,《烟盒声声大家乐》《彝族烟盒舞》等几张光盘的拍摄及里面的四弦伴奏,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好评,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演出活动及赛事活动;并多次获奖。
  2001年,参加石屏杨梅赛歌会,获对唱一等奖;
  2004年5月,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在团体决赛中轰动较大引起音乐界的争议,最后获“荧屏奖”。
  日,被特招进云南省红河州歌舞团。
  2004年8月,参加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获“歌王”称号。
  2004年9月,赴祖国宝岛台湾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交流演出也深受台胞的喜爱。
  2005年元月1日参加2005全国政协“新春茶话会”演出。
  2006年2月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专场文艺晚会等。
  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小催说事”、“魅力12”、“激情广场”“正大综艺”等栏目的节目录制。曾到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等地巡演。还出访过日本、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做文化交流演出。
编辑:王诗贻责任编辑:王诗贻
昆明信息港官方微信非遗传承:玉龙县民族文化保护制度化
&&&&来源:&&&&
&&&&&&字号
“经过多年的努力,玉龙县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已经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日前,记者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访时,中心主任和华章说。
日,玉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作为我省第一批独立挂牌的非遗机构,这在丽江文化领域是一件大事,表明了党委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态度。”和华章说。此后还成立了纳西文化研究所,跟非遗中心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拉开了民族文化保护制度化发展的帷幕。
很快,玉龙县非遗保护中心就按照国家非遗法和省非遗保护条例制定出台了《玉龙县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玉龙县非遗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及《玉龙县非遗保护区、传承基地(传承点)命名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建立了县域非遗保护的制度性框架。
2013年,玉龙县政府成立了县非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建立了有6个部门参与的玉龙县非遗保护工作局级联席制度;还成立了玉龙县非遗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同时,非遗中心及传承人的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非遗保护工作成为了全县上下共同关心、共同努力的一件大事。
到目前为止,玉龙县涉及世界文化遗产非遗保护区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有省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传承人21人;以县城为中心,在各乡镇建设了7个传承基地,23个传承点,形成点面结合的非遗保护格局。目前,和华章正在组织开展100卷东巴经的收集、整理、翻译工作,不久将面世。
“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把制度化的东西落实,另外准备申请建设一个非遗展示展演馆。”和华章说。(记者 余国鹏)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非遗第一批编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非遗第一批编辑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李之典:纳西非遗“推手”
&&来源:云南日报
日,时任丽江市古城区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的李之典又一次坐在电脑前,急切地刷着屏,一次、一次又一次。突然,他的身体定住了,视线却飞快地扫着屏幕,脑子里回荡着“成了、成了……”
这一天,《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由古城区申报的纳西族白沙细乐赫然在列。这一天,李之典等了8年。
2003年,纳西族出身的李之典就任古城区文管局局长。当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听到消息的李之典当即萌生了将纳西族的传统音乐舞蹈申遗的念头。但我国2004年才加入《公约》,次年才开始规范各级申报机制。第一次尝试失败了。第二次申报酝酿伊始,文化界一场关于“‘纳西古乐’是什么”的讨论滚滚袭来。
第二批国家非遗申报时,李之典仔细研究申报程序,放弃“纳西古乐”,而将“热美蹉”单独申报。即使如此,李之典还是面临着多个难题:“热美蹉没有完备的资料,我组织文本组和图像组,带着他们进行田间调查,一点点地从零开始搜集。但是热美蹉毕竟是丧葬仪式,当地人对外来者的记录行为很抵制。我又组织人一家家做工作,承诺发给误工补助金,最后才算成功。”2008年,热美蹉成功入选国家非遗。李之典欣慰的同时仍感到缺憾。
2009年,第三批国家非遗申报开始,李之典再次踏上征程。四次申报,两次进京,8年抗战,终于等来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走进李之典的办公室,记者立即被到处堆放的书籍和光盘吸引:《纳西族热美蹉田野调查实录》、《东巴唱腔》、《丽江民族民间器乐曲集》……由李之典出品的《丽江金唱盘》、《魅力丽江》尤其醒目。已经是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的李之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他热爱的纳西族传统灵魂中。“现在全区已经建立11个热美蹉基地,组织了大东人旅居丽江传承队和青年传承队,建立了25个白沙细乐的传承基地。东巴舞、白沙细乐进校园的活动也在尝试。非遗的保护需要政府保护、习俗保护、民间保护、法律保护结合起来。下一步我要推动着把白沙细乐谱成交响乐,向欧美推广。”全心投入的李之典毫不讳言自己的“野心”。
记者 岳晓琼 谭雅竹
责任编辑: 王静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关于文化部
当前位置:->->->
云南丽江着力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编辑:李庆禹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非遗保护工作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经过多年的调查、收集、整理和逐级申报,到2015年,云南省丽江市已有4个项目、2名传承人分别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自去年纳西族英雄史诗《黑白战争》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后,丽江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数量已增至4项,原有的3项分别为纳西族东巴画、纳西族民间歌舞《热美蹉》和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丽江市年共有14个省级非遗项目和保护区获得国家和省级的专项资金补助,分别是:市文化馆的“纳西族东巴画”;古城区的“纳西族白沙细乐”、“纳西族热美蹉”、“黑白战争”、“纳西族服饰”、“纳西族民居营造技艺”;玉龙县的“塔城乡署明村纳西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纳西族东巴舞”、“纳西族勒巴舞”;永胜县的“他留火草纺织技艺”、“他留人传统文化保护区”和“汉族洞经音乐”;以及宁蒗县的“瓦拉别纳西族(摩梭人)传统保护区”和“拉伯乡普米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0年丽江市文化馆在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建立了“东巴画传承培训基地”,建立6年来,培训了6批东巴学徒和传承人。培训基地已具备教学、陈列展示、师生宿舍、卫生设施、食堂、室外活动场、祭祀活动场、篮球场等设备设施,为长久性的培训传承活动搭建较好的平台。基地已在市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肯定,已成为传承保护的范例。
  古城区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沙细乐》《热美蹉》都来源于传统丧葬习俗,因此在保护方案的实施中就特别注意与基层行政机构(乡、村级)充分沟通交流,大力提倡恢复村里婚丧民俗活动中的组织、演奏传统。仅2014年度《白沙细乐》黄山安乐传习点、福慧传习点、金山东元传习点、德为传习点等传习队伍在本村及附近村社丧葬活动演奏场次就不少于65场,参与者900人次,听众估计达3000人;《热美蹉》大东建新村、大东文明村、大东热水塘村、大东白水村等活动达26次,参与者估计1200人次,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宁蒗县瓦拉别纳西族(摩梭人)传统保护区项目2011年获省级保护资金20万、2015年又获20万用于保护区展示室的建设,规划自从实施以来,着力保护了濒临消失的摩梭文化,母系社会形成的独特民族风貌也得以延续保留。永胜县“他留人传统文化保护区”同样在2014年获省级非遗专项资金的补助20万,这笔资金用于保护和扶持他留人传统手工技艺如火草纺织、传统音乐,他留人传统民俗等独特的他留文化,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多年来,丽江市非遗保护工作已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长期稳定的传承基地已经规范的建立,传承人队伍已经形成,理论研究已向深度发展,调查、宣传、交流、培训已经常态化,保存与传播已朝多媒体和数字化发展,社会参与保护的格局已初具条件,民族自身的保护意识已逐步形成。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按照上级的要求和相关规定,遵循民族的意愿,保护的国家的珍贵遗产。
  近年来,《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出版,对促进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努力建设文化名市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部《名录》收录了自2000年以来至2013年列入市级以上保护的名录和传承人,是13年来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后逐级申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涉及市内汉、藏、纳西(含摩梭人)、普米、傈僳、苗、白等世居民族,覆盖全市四县一区58个乡镇,内容包括传统音乐、舞蹈、器乐、建筑、服饰、宗教、礼仪习俗、饮食、医药、体育竞技、工艺美术等十余种类别。(来源:云南省文化厅)
【】 【】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0号
邮编:100020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ICP备案:京ICP备号
电话: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丽江纳西族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