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形容木工手艺精的词语这门手艺学好学精。?

匠人●匠心 :古代木匠的学徒历程!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还在坚守和传承传统工艺技术的木匠师们,以及那些喜爱并推崇传统木业工艺的人。
古代人的一生离不开木制品。因此木匠在古代是一向比较重要的职业,由于木工没有三到五年是学不成的,所以大家对木匠比较尊重,往往在称呼后面加上个“师傅”二字。
一、古时木匠的学徒历程
在木艺界,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所以在过去,学木匠手艺一般是“三年零一节”出师,所谓“三年零一节”就是满三年之后,再逢到一个年节日,这手艺就算学成了。
在民国以前,学做木匠活儿的老规矩是经人说合,写出门生贴,立下3年出师的规矩,然后徒弟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向老师作揖磕头行拜师礼。
徒弟入门后,先干粗杂活儿,担水、扫地、拉锯、磨刨刃、锉锯,干上一年左右,师傅才叫跟着学推刨子、凿眼等下手活儿。以后逐步捉锛、抡斧、打线、开料。
学徒期间,师傅对徒弟管教很严,徒弟如刨子推不平,拉锯跑了线,砍斧过了头,脾气坏的老师常常劈脸给徒弟一巴掌。有的门生贴上就写着,老师失手打伤了徒弟,出事不许计较。
木匠学徒三年,耳闻目睹了木匠施业的过程,学会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学会了许多木活的制作技能,明白了许多从事这一行业的道理,为满师后独立开业打下了基础,但是,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傅来说,叫出徒。学徒满师后,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是继续留在师作,在师傅的统带下,过安定的日子,可免四处奔波,独自张罗开业的烦恼。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钱收入上,往往被师傅“糊涂”去若干。这对于苦熬了三年零一节,满师后打算成家立业的人,难免不生怨气,情绪和言语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满,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
另一条路,是满师后马上离开师作,去开创自己的天地。万事开头难,徒弟技术真的过硬,才可能成功;而如果徒弟技术马马虎虎,那么他的木匠事业可能也就此夭折了。毕竟在过去,木匠是流动小作坊式的自由劳动者,走村串乡为雇主服务,为在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特别重视个人在民众中的名声。他们对雇主非常负责,工作尽心。一方面是由于职业道德和行业本能使然,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借重雇主的口碑。
因此,有些徒弟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在出徒后会选择第一条路,继续留在师傅那里做两年。在这两年,师傅会自徒弟发工钱,但是工钱一般很少。实际上,这两年还是学徒,一直把全部手艺学熟学精之后再出师。
学满五年离开师傅,就可以说是真正的木匠了,不过离师傅还是有些差距。有句俗话说“木匠好学,斜眼难凿”。学木工技术,关键是凿眼。所以师傅们都会留一手,很少将凿眼的技术传于徒弟。民间有“祖传木匠本领高”的说法,就是说凿眼的功夫代代相传。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木匠大师,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慢慢摸索,但凡是高水平的木匠,那都是干到老学到老的。
二、木匠学徒要讲“三勤”
“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拜了师,这只是跨进了行业门槛,至于能学到多少本领,全靠徒弟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木匠传艺,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际操作演示和实物展示,并辅以口授。学徒者应能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模仿,领悟到技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学会了做方凳,就应能试着做方桌,就应能做其他方形物件。
学徒三年,不可能对各种木器活儿都有实践机会,关键在于要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善于使用结构原理,并广泛用于形不同但理同的家具中。所以,当徒弟除了要守规矩,还要讲“三勤”,就是眼勤、手勤、腿勤,做不好挨师傅打是常有的事。
以前,大徒弟会对小徒弟说这样一句话:“要想会,跟师傅睡”。只有常和师傅在一起,一起干活,一起生活,关系上成为师傅家庭中的一员,感情上达到亲如父子的程度,师傅传艺自然会尽心尽力。有不少需用“意”传的道理,有时就含在师傅的“闲话”里,常在左右,能从师傅的话语中悟出很多东西。
木匠学徒不能说很苦,但确实很累。徒弟要勤快。早上必须早早起床,先收拾好自己的事。待师傅起床后,给师傅倒尿壶,打洗脸水是必干的活,然后干些杂活。等师傅洗漱完毕,收拾整齐,即与师傅一起去雇主家。早出晚归是木匠生活的真实写照。若路途较远,干脆就住在雇主家。不论住在哪里,晚上徒弟都要为师傅打洗脸水,倒洗脚水,伺候师傅上床休息了,自己才能休息。总之,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没有闲暇功夫。
尽管如此,师傅稍不如意,就说个故事挖苦徒弟:有一个学徒的站在门外冲屋里喊:“师傅,我学徒来了。”师傅在屋里问:“你想学什么呀?”学徒说:“我想学懒。”“进屋来学吧。”“没人撩门帘,我怎么进屋呀?”“不用进来了,你已经学会懒了。” 这样的故事肯定是杜撰的,言下之意是徒弟还不够勤快。 到了解放以后,木匠大多只在雇主家吃中午一餐,学徒也不再长住师傅家。
三、木匠学徒要记口决
在古代,木工大多数缺乏数学知识,有经验的木工师傅就把一些手工木制工艺编制一些口诀,所以,以前做木工,都很讲究口诀。这些口诀通常会成为一些有名的木工大师的“家传绝技”。而这些口诀,没有师傅的讲解,一般人看来,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比如说:制作木凳的口诀是“八分一,四寸五”;其表达含义可以用上面这张图来表达说明。可以看出这个凳子登面木板的厚度为八分(0.8寸),差墨是一分(0.1寸)。登面到下面横方的距离是4寸,则相应的差墨就是五分(0.5寸)。
很多时候,一些木工在木板厚度和木方间距发生变化时,就不会做了,这就是死记口诀的缘故。木匠制作工件种类繁多,现状各异,需要记忆的口诀也就数量繁多复杂,因而许多学徒跟师傅学徒三年不得出师。
四、传统木匠学徒的基本工
跟着师傅学木工手艺,学的就是:“刮、砍、凿、剌”四项基本功,而学习这些基本功就必要学会使用各种功能的木工工具。这些工具一般都有较锋利的刃口,木工在学习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各种工具的正确使用姿势和方法,例如锯割、刨削、斧劈时,都要注意身体的位置和手、脚的姿势正确。以下是身为一名传统木匠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操作:
1、“凿”的操作方法
凿子是木工打眼的主要工具。使用时把需要凿眼的几根木方并排放齐,需要凿眼的下面用木方垫平,可以放到坚实的地上,也可以放到案子或条凳上。
操作方法:凿眼前应先划好眼的墨线,木料放在垫木或工作凳上,打眼的面向上,人可坐在木料上面,如果木料短小,可以用脚踏牢。打眼时,左手紧握凿柄,将凿刃放在靠近身边的横线附近(约离横线3—5mm),凿刃斜面向外。凿要拿垂直,用斧或锤着力地敲击凿顶,使凿刃垂直进入木料内,这时木料纤维被切断,再拔出凿子,把凿子移前一些斜向打一下,将木屑从孔中剔出。以后就如此反复打凿及剔出木屑,当凿到另一条线附近时,要把凿子反转过来,凿子垂直打下,剔出木屑。当孔深凿到木料厚度一半时,再修凿前后壁,但两根横线应留在木料上不要凿去。打全眼时(凿透孔),应先凿背面,到一半深,将木料翻身,从正面打凿,这样眼的四周不会产生撕裂现象。
2、“锯”的操作要点
锯是木工必备工具之一,主要用来开料,截料和开榫等。宽厚木板常用大锯;窄薄木料常用小锯;横截下料常用粗锯;榫头榫肩常用细锯;硬木和湿木要用料路大的锯子,软木和干燥的木材要用料路小的锯子。
操作要点:
1、框锯在使用前先用旋钮把锯条角度调整好,习惯上应与木架的平面成45°,用铰片将绷绳绞紧,使锯条绷直拉紧;开锯路时,右手紧握锯把,左手按在起始处,轻轻推拉几下。用力不要过大;锯割时不要左右歪扭,送锯时要重,提锯时要轻,推拉的节奏要均匀;快割锯完时应将被锯下的部分用手拿稳。用后要放松锯条,并挂在牢固的位置上。
2、使用横锯时,两只手的用力要均衡,防止向用力大的一侧跑锯;纠正偏口时,应缓慢纠偏,防止卡锯条或将锯条折断。
3、使用钢丝锯时,用力不可太猛,拉锯速度不可太快,以免将钢丝绷断。拉锯时,作业者的头部不许位于弓架上端,以免钢丝折断时弹伤面部。
3、“刨子”的基本功
木工用刨子要学习三法,即步法、手法、眼法,这三法是椎创的基本功。
(1)步法:在刨削木料需要走动时,走动的基本方法可有以下几种:提步法、赃步法、跨步法、行走法。
提步法:适于—次能刨到头的木料,双脚的前后关系和步间距保持不变,只在蹬地使劲用力推刨时双脚有虚实的交替变化,同时有向前迈、向后退的连带关系。
缆步法:适于刨长料,在原地推刨的姿势上,先以右脚接近左脚跟并站稳,这时左脚迅速向前跨一步,落地站稳后,右脚再靠近左脚跟站稳,左脚再迅速向前跨一步。
跨步法:适于一创推到头的起线、截口等工作。在原地推刨姿势的基础上,右脚向左脚前跨过一步,此时刨推到头,右脚再马上向后蹬,回到原位。行走法适于刨长线、长槽、长经等,在原地推刨姿势的基础上,右脚跨过左脚落地站定时,左脚向前走一步,以此类推。推刨时,身体向前下方向要有一定的冲刺力。
(2)手法。推刨时,可双手捏刨,也可单手握刨。
双手握刨时,双手食指压住刨身,两拇指同时压在刨刀后面的刨背的前身;刨到中间时,两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刨推到末端头时,两拇指紧压刨背的后身。创胺要始终乎贴材面运动,两手腕尽量向下压。手腕、肘、宙和身体的力量要全部集中于刨床上,手腕不可高吊,以防遇到节子时戳伤手指。
在刨敞倒棱、断面时,—股采用单手报刨,刨削断面时要先刨斜一面,然后再路面刨削,防止裂劈。
(3)眼法。木料刨削后,是否方正平直,木板拼粘有无缝隙,是衡量木工刨削水平和眼力的重要标准。木工用眼力测定木料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看平面的纵长线,两边线同合则材面乎直,无翘曲,否则表示不平直。
二是面对料的端部,用有限目测板平面的近身一端到另一端,看一看是否乎直、一般顺序是先二后。
4、“斧”的砍削要点
用斧子“砍削”是传统木工的基本功,“一世斧头三年刨。”要掌握刨子不容易,用斧比用刨更难。在没有电动工具的时代,斧子是木工的利器,木匠是很看重自己的斧子的。老话说的“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跑腿的行李大姑娘的腰”,都是不让别人随便碰的。
操作要点:
1、砍削木料时落斧要准确,必须注视落斧位置,顺木纹方向砍削,手要掌握好落斧方向和用的大小。
2、以墨线为准,不要砍到墨线以内,并要注意留出刨光厚度。
3、砍削软格,用力不能过猛,要轻砍细削,用力过猛会使木料顺纹理撕裂。
4、在地面砍劈时,木料底下要垫上木块,以免损伤斧刃。圆木料平砍时,要将其放在木马架上或枕槽上,以资固定。
5、掌握划线的要领
下料划线有传承的工艺规范,选择材料、搭配材料和加工余量等方面可由下料划线得到正确体现。
划线要领:
(1)划线的准确度,主要靠量具的正确运用。一是划线的工具,如尺子的规范,角尺和斜尺的角度正确。二是用笔的误差。即铅笔误差一般在0.25—0.3mm左右,传统技法一般讲究用前面下料划线中讲的划子。现在有的用划线刀,划线刀在一些角度结合时划线还是较为准确的。
(2)划线的准确度,还要靠划线的规范。正确的线形是工艺的前提,按线形加工的准确度,常常有工艺的规范要求。如刨料、锯料粗加工时,多为留线;锯料粗加工时可锯线或留线。又如刨料、凿榫眼和锯料细加工时,要根据结合部位的大小尺度讲究吃线和留线。
(3)正确运用吃线和留线的方法,是加工时去掉线合适还是留下线合适,这就是一线之差。一线之差可以保证家具结构的牢实,一线之差又可以造成家具结构的松动,质量不能保证。工匠在锯刨凿的加工中,运用吃线和留线的一线之差,来保证加工质量的准确度。
过去的木匠,因为匠作范围广,打造的东西种类多,内容庞杂,大量的手工操作,造就了他们必须具备全面的技能。而现代木匠,对过去木匠的许多“讲究”不再讲究,大量的机械代替了传统手工作业,手工操作技能早已不能跟过去木匠相提并论。虽然,从事木业的仍大有人在,但他们已不是传统的“木匠”,他们是新生的或是由“木匠”演变成的现代型“木工”。当下,从事传统木业的木匠师傅们已渐渐失去了传业对象,许多代代相传的行业技能,由于被机械代替,逐渐被丢弃和遗忘。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还在坚守和传承传统工艺技术的木匠师们,以及那些喜爱并推崇传统木业工艺的人。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8394|回复: 8
怎样自学木工技术?
我是一个木工爱好者,请教一下,木工前辈们,怎样才能学好木工这门技术,谢谢。
基本上常上木工愛好者平台,一定要看新手專區,木工是很危險的工作,一定要小心機具的危險,先學會安全的使用工具,再來開始玩木工。
2楼不要说的这么可怕啊!把人家都吓着了,这谁还来学啊?
楼主开个玩笑哦,呵呵,我也新手哦,多看多问多想多动.........我想一定会很快入门的
在把几何学好
不用怎么学
先想好你要做个什么东西,然后就去找别人怎么做的,
做多了就熟了
偶觉得木工不好像用咋学,看一看,琢磨一下,就明白了(有一些类似大胡子视频、讲述连接工艺、工具使用的PDF资料可以看一下),但是手艺需要练习,有一些小窍门可以慢慢掌握。。。
要做好木工,第一是热爱,第二需要天生一点动手能力,有了这两样就可以了。热爱会带给你不断追求的动力,让你乐于为之付出、吃苦,而动手能力则会给你一种基本的素质。
谢谢热心的朋友们,我想我会很用心去做这一行。
网站公告 /1
制作过程图片不少于30张
必须有一张原材料和含手写ID和制作时间的手写纸合影。
必须有一张完整的成品图片,且必须放在帖子的第一张,我们用于参赛作品的封面。
作品需要是家具类,非自动化制作。如没有疑问请联系客服确认。
必须是日以后制作。
每人限参赛一个作品。
必须有一样
不以此谋生的工作
京公网安备
Copyright &
北京木之友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主题:人到中年,能学门啥手艺,让自己老有所依呢
泡网分: 0.029
注册: 2011年05月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深有感触《工作到死或许是我们的最终结局》,里面有个评论,说自己姥爷是个中医,退休了找了家中药店坐诊还能拿7000块,还挺舒服也能发挥余热,想想自己,估计退休了只能扫大街了,没有任何一技之长
本人从事的企业推广和传播的公关行业,要求有精力、有创意、能跟上各种最新的传播形式和热点潮流、能拉下脸随时被客户骂,除了当上老板,基本是个越老越不值钱的行业
鸡年35了,顶多再撑两年,遂发想学点手艺的心思,早点琢磨转行,起码做一个越来越值钱的行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11390&&回帖:184 &&
泡网分: 42.705
帖子: 16381
注册: 2007年08月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54.88
帖子: 19747
注册: 2006年07月
泡网分: 0.156
注册: 2010年10月
我可以说炒股吗
泡网分: 15.122
注册: 2007年03月
泡网分: 18.155
帖子: 1507
注册: 2006年04月
我觉得,这个年龄学门手艺,关键看自己的兴趣爱好。新学一门不爱好而纯粹谋生的手艺,没啥意思。
当然,自己职业技能如果能在退休后增加收入,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
泡网分: 35.169
帖子: 3288
注册: 2002年03月
学学修表吧,正经手艺活儿,淘宝上5块钱1块的废表买来拆装几十只,一般的机械表都能对付了。
修自行车电动车,就是风吹日晒的辛苦点。
修家电,知道些基本的电工电路就能对付大多数小家电,集成电路的麻烦点但一般坏了也不会找你修。
现在一些修理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还是很有需求的。
泡网分: 1.074
帖子: 2608
注册: 2015年02月
我现在要真是去找工作的话,还真不好找。优势在于不需要找工作,有运作资本的经验,能管人。
我自己没想要退休,我觉得经验越多做的越轻松。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029
注册: 2011年05月
lazymuthaf 发表于
电工考虑过,电工可以结合汽修,以后电动车越来越多,也需要跨领域技术了
泡网分: 0.029
注册: 2011年05月
清明上河 发表于
医生有点难度
泡网分: 0.029
注册: 2011年05月
wxzwywjm 发表于
我觉得,这个年龄学门手艺,关键看自己的兴趣爱好。新学一门不爱好而纯粹谋生的手艺,没啥意思。
当然,自己职业技能如果能在退休后增加收入,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是啊,必须跟兴趣挂钩,要不坚持不下去
泡网分: 0.029
注册: 2011年05月
臭手 发表于
学学修表吧,正经手艺活儿,淘宝上5块钱1块的废表买来拆装几十只,一般的机械表都能对付了。
修自行车电动车,就是风吹日晒的辛苦点。
修家电,知道些基本的电工电路就能对付大多数小家电,集成电路的麻烦点但一般坏了也不会找你修。
现在一些修理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还是很有需求的。总觉得将来有动手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少,也会越来越稀缺;我之前一个同事转行汽修行业了,他们有的老师傅听听车的声音就能知道车哪里有问题,比厂家的工程师都厉害,这种老技术是我偶像
泡网分: 0.029
注册: 2011年05月
switzerland 发表于
我现在要真是去找工作的话,还真不好找。优势在于不需要找工作,有运作资本的经验,能管人。
我自己没想要退休,我觉得经验越多做的越轻松。关键还是喜欢,能有成就感
泡网分: 3.653
帖子: 3972
注册: 2012年04月
机修,电工,木工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3.833
帖子: 8194
注册: 2004年11月
还是看兴趣爱好吧。
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太快,老了会有什么变化,什么新技术出现,谁都说不清楚。
至少二十年前看起来很不错的技术,比如修电脑编程,今天已经是很普通了。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开车的技术,估计也要不了多久,就会和马车夫一样被淘汰掉了。
人工智能的发展,类似医生这种职业,还能存在多久,真的不好说的。
也许,到时候你的个人经历,反而有人愿意花钱听。
跟着兴趣爱好走,到时候,即便不赚钱,也还有乐趣。
泡网分: 28.79
帖子: 1520
注册: 2003年08月
臭手 发表于
学学修表吧,正经手艺活儿,淘宝上5块钱1块的废表买来拆装几十只,一般的机械表都能对付了。
修自行车电动车,就是风吹日晒的辛苦点。
修家电... 我也觉得修表;修修大小家电很好,社会有需求成本也不高,早年我还自己清洗机械表(全部拆掉后用航空汽油侵泡最后每个轴承点表油…)挺有意思。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6.082
帖子: 9065
注册: 2006年11月
弄套法衣一穿,自己封个活佛干干,估计也不差吧。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9.456
注册: 2005年08月
学了炒股,小有盈利,成功以后可以安心养老了
泡网分: 3.833
帖子: 8194
注册: 2004年11月
槐荫树 发表于
学了炒股,小有盈利,成功以后可以安心养老了人工智能刚在匹兹堡战胜了四位顶尖德州扑克高手,炒股已经出现了机器高频交易这样的手法。
散户再炒股,已经完全是不归路了。
泡网分: 41.768
精华: 1帖子: 3776
注册: 2003年02月
清明上河 发表于
医生正经医生可是没戏。
泡网分: 19.456
注册: 2005年08月
zjccom 发表于
人工智能刚在匹兹堡战胜了四位顶尖德州扑克高手,炒股已经出现了机器高频交易这样的手法。
散户再炒股,已经完全是不归路了。...刚刚开始盈利,就要被淘汰,悲催了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67
帖子: 1300
注册: 2015年08月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22.272
帖子: 3339
注册: 2004年02月
自己当老板,摆街理发(村头巷尾那种),天天可以和老乡谈天说地。
本帖最后由 dtouzhu 于
19:49 编辑
泡网分: 1.886
帖子: 1871
注册: 2014年02月
15年考了个执业药师证,去年给别人挂药店了,就给个相当于手机费的钱,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吃香
泡网分: 1.886
帖子: 1871
注册: 2014年02月
镜迷 发表于
机修,电工,木工、
其实很喜欢木工,退休后搞点木材加工点精致的小家具什么的不错,不过木工太危险了,好多木工的手都不齐全......
泡网分: 3.63
注册: 2011年02月
这个话题不错,进来讨经验。
泡网分: 17.026
帖子: 1923
注册: 2007年01月
艺术可以越老越值钱,不过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好像也没学出啥就是了
泡网分: 30.514
帖子: 12427
注册: 2006年01月
苦练书法十几年,老了在家开个书法培训班应该可以吧?面对小学生那种。
泡网分: 35.169
帖子: 3288
注册: 2002年03月
聚焦 发表于
我也觉得修表;修修大小家电很好,社会有需求成本也不高,早年我还自己清洗机械表(全部拆掉后用航空汽油侵泡最后每个轴承点表油…)挺有意思。是的,尤其一些技术难度并不高的小家电,家里的电水壶、电饭锅、洗衣机、台灯什么的都出过问题,幸亏动手能力强,自己拆开查查很多都是接触不良、脱焊,或者某个小指示灯坏了,甚至就是烧了保险,一个万用表、电烙铁就搞定,但对一般动手能力弱点的来说只能扔掉买新的--现在根本就找不到修这些东西的人,让厂家上门修不如买个新的便宜。
再钻得深点能诊断出什么问题来,基本上就能解决掉问题,万能的淘宝上有各种元器件、集成的板卡,只要能判断出大概的问题所在,无非是整个板卡换掉就是。
实际上修表并不是太好的行业,将来的机械表基本走高端路线了,喜欢机械表的都是名牌,肯定舍不得在路边摊上修;便宜的机械表将被石英表冲击的没有市场,而石英表基本上没有修的可能也没有修的必要。 本帖最后由 臭手 于
21:16 编辑
泡网分: 0.573
帖子: 1006
注册: 2011年10月
面点,烤串什么的,再次学个拌咸菜也行。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版权所有:&&&&你想学木工活儿吗
我的图书馆
你想学木工活儿吗
插图:孙群萃
中国:“榫卯”的现代故事
70后,绘画专业毕业,tag Design创始人,“榫卯”app开发者
我是生于70年代正中间的,童年除去半导体收音机外没有其他家用电器,孙敬修爷爷在下午4点整讲故事,而那台红梅收音机用了一个外接的木头电池盒,是我爸自己做的,盖子抽拉式,还刷了绿油漆。我爸是退伍军人,在纸箱厂工作,挣钱不多,业余时间喜欢跟哥们一起摆弄木头做家具,是爱好也是改善生活,那年代或更早一些的口号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家里的桌子、衣柜、小板凳都是他亲手做的。后来甚至还做了一对布面木扶手沙发,木头框架,里面是麻绳固定好的黑色弹簧,外面蒙上麻袋皮再罩上格子棉布,坐上去弹弹的,还挺舒服。
我记得家里有大大小小的刨子、锯子、斧凿,还有一条长长的大板凳,一端有个宽宽的一头翘起的铁锯齿,可以卡住木料再用刨子推着刨光,刨花在一头聚拢起来,是生炉子的最好材料!入冬之前家里就把边角废料劈成劈柴,而刨花是最好的生炉子材料了。我喜欢闻木头的味道,看我爸在那鼓捣那些木头,或者眯着一只眼睛用锤子嗒嗒地敲打刨子、微调刨刃。很小的时候我就尝试帮父亲用斧子劈柴,父亲教我怎么摆放木头,怎么顺着木头的断面落斧,还有看他用灰绿色的油石磨斧子和刨刃……
2010年9月我从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离职,空闲和慢下来之后,一些灵感混合发酵。我在北京的北四环租了一间30平米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创业的尝试,围绕设计和生活,设计生产了一些家居用品,其中有一些木头的茶盘,设计元素取自苹果电脑的键盘,茶盘内部是1:1精确大小的电脑键盘,使用半机械雕刻粗坯,之后剩下的一半需要用手工刮去毛刺之后打磨,上蜡,重复如此,最后木头会呈现出流水一般的迷人纹理,温润如玉一般的触感,美极了!想做好木头的产品就要了解木头。通过网络能找到众多关于建筑家具的书籍著作,于是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古建筑报告》等书就成了必读,甚至还有《营造法式》和《天工开物》《鲁班经》这些古老的著作。书中涉及的经典榫卯结构让人赞叹和感慨,但是同时理解起来也非常吃力,因为都是平面图,要是能在电脑程序或者手机上能查看三维的榫卯结构该有多好!等后来我与朋友合伙创立了一间设计公司tag Design,进行移动应用App的设计开发工作,这个念头又涌现到了我的脑海里。
在启动“榫卯”项目前的两年里,我的工作与生活中断续地与木头发生关联,比如跟要好的朋友买房子去看木头家具,他们去木工培训班学习,或者参观精彩的古典家具展览,设计师们的独立家具品牌开始多了起来。
好友冬瓜本名王东佳,一位线上广告公司设计总监,老G叫吕凤泉,互联网资深设计师,他们两个都是木工爱好者,我们在微信里建了个群叫木匠铺,天天琢磨着找地方弄个木工房。冬瓜和老G可以说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极少一部分年轻人的状态,有艺术学习背景,有商业设计工作经历,同时又没有丢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白天他们在公司上班,而业余他们沉浸在木头、材质、设计和对工匠生活、手艺的痴迷之中。他们也都会运用电脑软件Sketchup进行初步的家具设计,这本是一款针Google出品的针对建筑设计的免费软件,结果却因为直观便利的操作性和易学易用性成为家具设计的工具,而更有国外狂热木工爱好者为之编写了专门针对木工设计的插件,使之成为木工爱好者的利器福音。
冬瓜和老G曾一同报名参加“素元木作”的木工基础培训,其实素元本身也是一个实木家具设计品牌。过去几年中,这样一些新的、小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诞生出来,成为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倡导者,设计和品质主导的实验先行者。而这些新式生活方式和家具品牌,都大量使用老的手工工艺,例如榫卯结构,藤编结构等,而木材用料选择也趋于精细,柚木、黑胡桃、榉木、楸木等,努力营造持久与质感的同时又追求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与设计。
我可以算作“失物招领”品牌的粉丝,隔段时间就会去国子监街的两家店里去转转,前后买过几把椅子和一张柚木大桌。我喜欢他们的设计和腔调,平和温暖,家的感觉。在榫卯开发过程中,“失物招领”的创始人李若帆态度开放地介绍其家具设计师肖岳给我们认识,肖岳则带我们去工厂实地观看和拍摄素材,又介绍会榫卯老手艺的王勇师傅给我认识。当我第一次见到王师傅,打开手机跟他解释我们要做什么时,他看着屏幕上开合旋转的榫卯结构时,抬头睁大眼睛看看我说“这不是榫儿么?”能让老手艺人直观地明白,这让我真的很开心,科技的门槛可以借助好的设计与体验降到最低。而在交谈中,王师傅滔滔不绝地讲传统木工手艺的事儿,木头的事儿,一点没耽误他利落地干手中的活儿,在黑胡桃木上熟练地用传统框锯开出精确的燕尾榫,严丝合缝。
在榫卯预告片中演示了一个裹腿枨榫卯结构的制作过程,这则是“木纳”的一位老师傅冯国利帮我们实现的。认识“木纳”的创始人张俊涛,也是机缘巧合。冬瓜定制家具时要来了老张的电话,于是我当天就跑到了他位于东南7环外恍如世外桃源般的工厂兼住地。老张10多年前从最基本的木工学徒做起,对做工和材质很在行,此外“榫卯”知识工具部分的那些充满沧桑感的传统木工用具,也都是他早年在各地各处用心收集下来的。记得那天下午在他的院子里拍摄这些早已无人问津的传统木匠工具时,他在旁边静静地说“这在过去就是一家人吃饭的家伙什儿啊。”
这些创立之初都带有强烈个人色彩与热情驱动的品牌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尴尬的痛楚,小规模半手工生产意味着成本偏高,最终价格相对昂贵。消费这些小规模、有定制属性的高品质家具品牌的人群,也基本是小部分收入与知识修养相对较高的人群。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到设计的价值、材料和持久的价值,是所有品牌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而作为消费者,如果在了解之后,透过设计和质感去感受到思考和态度,持久地使用这些木作家具,又何尝不会在日常之中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呢?
2014年北京的夏天来临时,“榫卯”也接近完成,当我看着手机屏幕上自由开启旋转缩放的经典榫卯结构的时候,隐约有一种直觉,我们完成了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榫卯”app于2014年6月5日在App Store发布,之后不到两个月里被下载了40多万次,一度攀升到中国区苹果应用商店教育类的第一名。而通过后台查看40多万用户使用数据,用户最长每次打开“榫卯”竟然能够使用20分钟左右!要知道在这个极度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中,一款App能够占用一个人的20分钟,还是如此小众和另类的文化教育类应用,让我们开心极了!我们也更加乐观地意识到,不是现代的年轻人不喜欢我们传统的老手艺老文化产物,只是严重缺乏媒介与途径。这些好东西不该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消失殆尽,我们不该只能在博物馆中去瞻仰它们,而是该通过现代的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来让它们继续鲜活地传承下去。我不知道“榫卯”是不是做对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但愿如此。
插图:孙群萃
美国:YouTube上的木匠
文/小殷爱录像
个人网站/,立志做最全的中文木工知识库
我到美国工作几年后,贷款买了房子——一栋60年的老别墅,搬进去的时候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百废待兴。跟美国大部分木工爱好者一样,我们都是在第一次购房后,为了省钱而选择DIY,才跟木工结缘的。当时我打算把家里所有的地毯都换成木地板,陆陆续续地购置了桌锯、钉枪等许多工具,完工后成果可喜——到这里为止,其实我做的都是装修工的活。之后看到装潢店中墙角围边成品和伐木厂木材毛料的价格差,便下决心要把后院的小屋变成一个工具齐全的木工坊,把整条木工流水线都搬进家里。
我的木工技术都是在家中自学的,但老师却是各个领域最有建树的大师。我平时也会逛逛国内的木工论坛,网友普遍反映,在中国木工技艺的传承主要靠面对面的讲授,不拜师就学不到最“独门”的手艺。而西方木工发展到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一种技术是只有一小撮人垄断的。他们的态度更像是我们成语里的“教学相长”,大家互相刺激,良性竞争,一起进步。
我不只一次听到大师们公开表示:我所有的技巧、诀窍,都是你花钱可以买到的。美国的印刷品都卖得不便宜,这也刺激了那些大师们的创作欲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很高的经济回报。木工其实是分类极多的技艺,有专门打柜子的,玩车床的,搞雕刻的,拼木贴皮的……所谓术业有专攻,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出专类别的书才是王道。这种高回报的市场,也造就了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没错,你很少能在其他国家看到业余木工培训的质量、数量能跟美国比肩的。DavidMarks说过,“我从不看轻业余这个词,说他们业余只是因为他们不靠木工来养家糊口,但他们的作品,有一些我觉得已经到达了博物馆级别了。”美国民间木匠的高水平跟他们培训市场的繁荣分不开,然而,这个“业余”,其实很大程度上也都是被逼的。
不少来到美国的欧洲人都说,“你要在美国找一个人教你做木工很容易,但要找一个教你做木工赚钱的人太难了。”放眼望去,那些已经在公共视野里崭露头角的人,在电视节目被收之后,都在靠做家具为生的这条路上碰到阻碍。这说明一件事,在美国,教木工,要比做木工来钱的容易。目前美国的木工培训市场正在慢慢转型,从最早的杂志,到电视台节目的兴起、衰落,再到民间的免费视频,专家走穴开课,收费会员的网站游客越来越多。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这周,木工杂志AmericanWoodworking刚被FineWoodworking杂志社收购了,而Fine Woodworking目前也在靠多出视频,经营网络上的收费会员平台来赢取利润。
事实上,数码科技和互联网对木工在美国的普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2006年1月26日,Matt Vanderlist在他的地下室发布了第一个民间木工视频节目,从此,各种木工视频便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加上YouTube、数码摄像机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有渠道可以录制节目,表现自己。
Woodworkers in YouTube
Rob Cosman
/user/robc45?feature=watch
我觉得他是把手工工艺的教学最量化、细化的木匠。每个步骤,每个细节,他都会告诉你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对最后成果的影响等等。他的燕尾榫、手锯、木刨调教等视频都非常值得称道。他把原来难以捉摸的工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真正把木工这门艺术提升到了理论层次。
Steve Ramsey
/user/stevinmarin
YouTube上最流行的木工播客,每周五都会更新一集,内容全部免费。他选择做的都是被大大简化、可以在一个周末完成的项目,所以非常适合DIY爱好者。他的视频并不能帮你系统入门,但确实会激发你动手的欲望,主要还是娱乐为主,总体来说是一个散播欢乐散播爱的木匠。
Matt Vanderlist
/user/mbwpodcast
美国民间免费木工视频播客的鼻祖。早期的视频着重手工工具,现在他慢慢也变成手工、电动双修的木匠。他很幽默,所以他的视频娱乐性挺高的。
Marc Spagnuolo
/user/TheWoodWhisperer
这就是传说中的“The Wood Whisperer”,应该是西方所有网络视频木工教学的播客里最成功的一位了。他最初是以免费视频起家,现在开办了Wood Whisperer Guild的收费会员制系统,把重心转移到了制作收费内容上。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之前发布的视频质量,极其推荐。工具上偏向电动为主,必要时也使用手动工具。
Andy Halewood
/user/Aandyyaitch123
他自己也教木工的,作品都挺好看,视频也不错。貌似许多是在学校里做的,也有一部分在家里完成。
更多木工内容请看《新知》杂志11月号
插图:孙群萃
馆藏&14931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工好学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