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蒋介石最后离开大陆是如何离开大陆去台湾的

解密:蒋介石到台湾后对失去大陆如何检讨
中国网 .cn  时间:   
在(乙)“宣传不能主动而理论不够充实”中,蒋介石说,1927年清党的成功,1935年围剿的胜利,使“匪党及匪军已走到完全绝灭的境地”,国际共产党却制造了一些论点,向社会和政府散布,“而我们的宣传不能主动,理论亦缺少战斗性”,“屡次下定决心,而又复随时动摇,不能坚持到底”,而让共产党成功。他举的共产党的论点第一个是“反共即是法西斯”;第二个是“共产党可能消灭,共产主义不能消灭”;第三个是“共党不是军事所能解决,而必须求政治解决”。分析第一个论点时蒋介石说,本来苏俄的共产主义和德意的法西斯主义都反民主的极权主义逆流,但希特勒兴起,1935年共产国际指使各国共产党与社会党乃至民主党派结成“统一战线”,以致各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煽动下,造成对法西斯的恐惧,在“反共就是法西斯”的“假逻辑”下,国民党没能彻底消灭溃败的共产党及其军队。抗日战争结束后,又是共产党攻击国民政府为法西斯统治,“牵制了我们的反共斗争,使我们不能不与共党以对等的地位而进行和平谈判与政治协商”。蒋介石以这两个实例说明宣传的失败,并说这是“反共过程中自认为重大的缺点”。蒋介石“批驳”第二个论点说,共产主义“是彻底反人道主义的阶级仇恨和阶级斗争的思想系统”,在当年剿共成功和抗战胜利时,国民党的宣传没能打破共产主义不灭的论点,致使其广为传播,“不仅保持了中共的生存,并且动摇了社会上对我们彻底解决中共的信心”。对于军事解决和政治解决,蒋介石说,共产党全力向国际社会散布军事方法只能解决共军而不能解决共产党,散布军事解决必使国家财政艰难,人民生活困苦。蒋还说,共产党的论点使社会和国际人士认为只有政治解决一条出路,使“剿共戡乱的政策为之根本动摇”,于是造成不战不和,边打边谈之局,最后让共产党“单独使用武力,来推翻政府”。
国民党的宣传确实不如共产党成功,毛泽东有名言:“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共产党从来都是这样做的。
在(丙)“反共意志不能集中而手段不够彻底”中,蒋介石说共产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准备暴力,为了最后决战,而国民党却手段不彻底而招致失败。他分四个方面论述。一、“我们是以有限战争对共党的无限战争”。蒋说,因受国内外现实环境的牵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不能调动政治、经济、社会与军事各种力量,结成统合战力,只能作有限战争。所以“不能对付共匪无限制使用暴力的总体战”,而注定失败。二、蒋介石认为,他们自信太过。他写道:“从今日回溯当时的情景,可以说是我们对于‘民族至上’的原则,自信太过,…因而对待他都是宽大为怀,而不用彻底的手段 ,于是又授予共党以可乘之隙,而使他的一切政治阴谋,得以死灰复燃,竟为我整个中国大陆招致今日这样空前的灾祸。”三、“我们对共党防范较严,而对其外围组织及同路人过于轻忽”。蒋介石说,共产党有很多外围与群众组织,从中吸收党员、训练干部,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不够重视,没有破坏共产党潜伏和发展的基础,以致“共党及匪军虽经多次被我击灭乃至败亡,而他仍能借尸还魂,贻害国家”。四、“我们的国民心理不够健全,而精神动员未能贯彻到底”。蒋介石认为,中国百年来受不平等条约束缚,以致国民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所以国民革命救亡图存,就是要重建民族心理,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就是心理建设的努力,激发了抗战中的民族精神。而抗战后,不平等条约废除,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尚在萌芽中,由于受国内共产党宣传民族失败主义和国际共产党对“我国家的信誉加以诬”,“而我们心理建设的一切努力,都为其所抵消,而归于失败”。“而我政府剿共戡乱的政策,也就在这样无法全面动员来支援前线的情势之下,招致失败了。”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共产党及其军队都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对国民党是斗争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
在(丁)“外交陷于孤立与经济陷于崩溃--通货恶性膨胀”中,蒋介石说这里的失误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苏俄的交涉总是陷于被动,而莫斯科对条约总是随手签订,又随手撕毁。二是与各友邦总是立场和意见分歧。蒋介石说,斯大林离间中美关系,试图先影响美国舆论,再在战场上击败国军。他说美国共产党和同路人,“抨击我国民政府,尤其对我个人的诽谤,几乎用尽了字典上所有恶劣的名词”。国际上的挟制,使国民政府陷于孤立。三是通货恶性膨胀,结果是经济陷于崩溃。蒋介石说,抗战胜利,本应军队复员,各安生业,国家建设,亟待进行,但共产党挑起内战,而打仗要浩大的军费,因此造成战后建设资金短缺。他说在国内是共产党破坏经济建设,国际上是莫斯科破坏中美经济合作,使得美国多次将已商定的贷款无限期停止。蒋介石也承认战后的三届行政院都有经济政策的失误,这些因素的影响,使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而无法遏止。国民党大佬陈立夫在晚年的回忆录《成败之鉴》中,也认为经济崩溃是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他把抗战后经济失误的原因归罪于曾任行政院长的宋子文,认为宋子文满口洋腔而不懂国情,他的经济政策一无是处。
检讨的第二大部分是“我们反共政策和战略上的错误”。蒋介石认为,上述四点反共组织和技术上的缺点还可以设法补救,只要战略和政策没有错误,虽是以拙制巧,仍能争取最后的胜利,而政策和战略上的错误则是致命的。毛泽东也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蒋介石说,一般认为,接受雅尔塔密约,接受美国对国共冲突的调停,剿共未成就实行宪政是国民党的重大错误,而他不这样认为,他总结的政策和战略上的错误是:甲、对俄复交,乙、收编共军,丙、对东北问题的处置,丁、对停战协定的方针。
蒋介石谈到对俄复交时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莫斯科为了阻止日本北进,希望与中国复交,中国极为慎重,直到1932年12月才宣布复交。接着他分时间段论述道,1933年至1937年这5年,两国关系没有任何进展,“而苏俄反而力谋与日本接近,最明显的就是他出卖我们中东路予伪满洲国”。到1937年以后,中俄两国订立了互不侵犯协定和易货协定,但“事实上苏俄对我国输出的货物,所索取的条件至为苛刻”,武器也没有零配件。1941年4月,苏俄与日本订立中立协定,鼓励日本的侵略,中俄和平共存已丧失其根据。蒋介石还说,苏联派驻中国的使领馆和贸易机构都是其部署间谍组织、指挥中共“颠覆我国家的机关”。“上海的苏俄领事馆不仅成为中共对日军特务机关的联络处,并且代表莫斯科给予汪伪组织以鼓励和支持”;“驻迪化(今乌鲁木齐)的领事馆更是制造新疆一切事变和纠纷的指挥台”。他写道:抗战前后十四年的经历,说明了“只有联俄才能抗日”是一种幻觉,“也说明了我政府为了抗日而对俄复交,乃是政策和战略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文章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 王晓萌
         2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揭秘蒋介石:敏感重情 爱情让其可爱(图)-中新网
揭秘蒋介石:敏感重情 爱情让其可爱(图)
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 图片来源:大公报
  9月2日电 香港《大公报》2日刊文揭秘蒋介石。报道称,日,87岁的蒋介石逝于心脏病,遗愿表达了他未完成的梦想“光复大陆”。蒋介石将他的“梦想”带进了坟墓,残留下台北眷村中,山东老兵们的半世唏嘘。
  报道称,蒋介石是个“无所畏惧”的军人政治家,也是个克己自律的保守主义者,太多文字将他绘成不同形象,太多大人物小百姓赋予他不同称呼,他本身已然是一段历史。
  关于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对他的传记自然很多。其中有一本《蒋介石传》,作者布赖恩?克罗泽,是美国当代历史学者兼政治传记作家,该书出版于1977年。撰写这本《蒋介石传》的过程中,布赖恩多次赴台访问蒋介石本人,也多次采访了国民党要员,如蒋经国、陈立夫等人。《蒋介石传》一书被认为是蒋介石去世后第一部及时、客观的蒋氏传记。2011年6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发布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
  展示人物性格更全面
  再多琐碎的史料也无法拼出一个人走过的完整轨迹,但至少可以在细枝末节处引发更多推测。
  作为一个有丰富传记写作经验的作家,布赖恩重于分析蒋介石的性格如何让他从无名之辈登上权力顶峰,再尝试解读蒋介石所犯下的错误又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他的胜利基础,最终使得他的一生以“遗憾”收场。
  布赖恩曾多次与蒋介石会面,书中不少信息也由蒋介石本人提供,毕竟如果一本传记中缺少主角自我的描述,其片面性会更强烈。
  不难想象,对于蒋介石一生所留下的错误与遗憾中,也包含了许多来自蒋介石自己的感慨,让相似的历史故事有了新的评价揭示,从而延伸出三条带有批评及反省意味的主线。
  首先是幼时缺少教育,造就了蒋介石后来成为“保守主义的革命者”,同时也导致他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头脑简单,喜欢用强力来实现自己的权威。
  其次,蒋介石在意识形态方面较为落后,他根本不知道中国社会的决定力量在于农民,不懂得争取他们的支持,也不懂得笼络知识阶层,推行了多年的“新生活运动”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国民也并不理解。
  最后是个人水平上的欠缺。作为政治家,蒋介石精于战术而非战略,他擅长各种权谋法术,自我宣传,但是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
  “新生活运动”
  其中,“新生活运动”部分在书中有详细描述,展现了对于蒋介石本人性格及处事的多角度思考。以日所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讲演为序幕,“新生活运动”也是蒋介石发起时间最早的一次社会文化运动。
  蒋介石用推行“新生活运动”来维护和加强其专制独裁,在红军较集中的地方,以此运动来配合“反共”。蒋介石企图把人民的注意力引到“攘外必先安内”的轨道上,以“新生活运动”来配合对峙共产党。
  正如冯玉祥评价:“蒋介石是在利用新生活的名义来骗人,实在说来,他的一生就没有实现新生活。”事实证明,抗日战争结束后,“新生活运动”已名存实亡。
  蒋介石与他的伙伴
  1925年,孙中山逝世。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北伐战争,蒋介石开始了真正的大权独揽。
  1932年,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四面楚歌,将注意力集中于打压共产党,并逼迫他们开始长征并向国家的西南角迁移。
  日,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绑架,直到他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后才得以释放。
  布赖恩的这部传记依然包含这些说了又说的“转折点”。当然,书中还详尽记载了从年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的事情,蒋介石发展多层对外关系,包括联合美国,并与当时的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和约瑟夫建立了盟友关系。而关于史迪威与蒋介石后来的争论,书中更用了大篇幅去记录。
  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的帕特里克?赫尔利,也曾试图弥合蒋介石政府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未果。共产党获得南京、广东、重庆之后,蒋介石带领几十个师的精锐部队逃离大陆到台湾,蒋介石失去了大陆,这是他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虔诚的基督徒
  出生于浙江奉化,蒋介石带有浓重的浙江口音,但他从不费心思去学习北京活,更不用说外语了。然而,坚决不接受外国影响的他,任何的偏执都在爱情面前瞬间崩溃,他娶了一位中国基督教牧师的女儿,这样的爱情故事也让这位大人物变得可爱起来。
  从原配毛福梅,到青楼女子介眉,再到陈洁如,蒋介石年轻时的感情称得上丰富,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并没有寻到归宿,直到宋美龄。
  婚后的蒋介石,不仅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也借夫人的阅历及背景,对国际事务更加熟悉。书中引用了结婚当日的声明,当中提到:“从现在开始,我们二人决定尽我们的全力为中国革命奋斗。”
  蒋宋联姻,对蒋介石的形象也起到软化影响。至少蒋介石学会“达令(Darling)”一词,即使他的浙江口音让他人听不太明白。
  书中也客观地说,蒋宋婚姻不像从前盛行的描述那样,是一场政治联姻。宋美龄当时虽处于势力家庭,但当时能提供予蒋介石的援助也是有限的。而从蒋介石的日记来看,他对宋美龄的追求也是冲动和真挚的。
  婚后,他常与夫人一起双膝长跪,祈祷上帝保佑。直到后来,夫妇二人分别由美国及大陆退据台湾,步入了人生和政治舞台的暮年。
【编辑:杜静】
>相关新闻:
>台湾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作为主宰近代中国舞台的主角之一,蒋介石的大戏在1949年似乎就已落幕。当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在大陆人民的眼中,就已失去他的身影,关于海峡那边的消息断断续续传来,好似隔了层毛玻璃,变得模模糊糊。在谣言和演义中,历史跌跌撞撞走到了日,这位老人在睡梦中停止呼吸,他的时代真正结束。直到今天,关于蒋介石的最后岁月,关于他到台湾以后的境况,都不很清晰,这位曾经的强人困局东南一隅长达26年,中间曾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为中国做了哪些贡献?他过世后其家人生活得如何?蒋介石及其家族的一切,都让大陆读者感觉如此的好奇。如此,请各位读者随着本专题,略微探究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岁月。
[运台黄金]蒋介石何以在台湾站稳脚
“国光幻灭”:蒋介石的反攻大计
蒋介石一生的重要时刻:西安事变
蒋介石第三任夫人的悲情人生
追随蒋介石去台湾的国民党大员:陈诚
图说:蒋介石在台湾苦心经营的26年
初到台湾反省成败有何心得?
败走大陆为何最终选择台湾?
如何三拒美国分裂中国图谋?
美国人欲放弃台湾他如何绝处逢生?
毛泽东和蒋介石有何共同遗愿?
为何批驳“台湾地位未定”论?
铁腕反“台独”尽显强人本色
为反对“划峡而治”不惜与美国龌龊
为何是毛泽东牵着蒋介石反“台独”?
父子相继数十年坚守反“台独”大业
谁搞“台独”就是中国人民的公敌
一场车祸如何让蒋介石“减寿20年”?
谁在蒋介石生命最后时刻下了“催命符”?
宋美龄在蒋介石的棺材里放了哪些书?
蒋家的“义子”:蒋纬国
从军无望经商有成:蒋孝勇
出生在苏俄的“爱伦”:蒋孝文
苦水里泡大的难兄难弟:章孝严、章孝慈
涉嫌命案失去嗣位:蒋孝武
悬崖边的贵族:蒋家第4代对政治敬而远之
蒋介石和蒋氏家族的名字,早已淡出历史,蒋家的后人努力去过一种平淡的、平凡的生活,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像是个普通人,继续深究蒋介石的身前身后事似已无必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蒋介石困顿台湾的日子里,仍为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顶住来着内外方方面面压力,以打击台独,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为己任。今天的人们不正应该站在前辈伟人奠定的基石之上,为维护祖国的统一而继续努力?如此,我们纪念于4月5日逝去的蒋介石,也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意义。
<div style="width:; margin:0">
用户名&&&密码&&&自动登录
请您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揭秘:蒋介石撤离大陆前带走了多少稀世珍宝(图)
&&&&来源:&&&&
&&&&&&字号
  原标题:揭秘:蒋介石撤离大陆前带走了多少稀世珍宝(图)
  此前,陈氏曾多次向蒋介石苦谏,谓“罢兵弭战,同共产党举行谈判,早日结束内战,国民党或许还能坐半个江山”。蒋答之曰:“目前战局确实不利,但不必悲观;即使谈判也保不住半壁江山,只有背水一战,成败在天了。”
  面对山河崩裂,天地改色以及摇摇欲堕的国民党政府,蒋介石困兽犹斗,在决心背水一战的同时,没有听天由命,而是采纳了历史地理学家出身的著名策士张其昀(晓峰)的纵横捭阖之术,决定着手经营台湾,作为日后退身和反攻大陆的“转丸”之地。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败退台湾之前,根据蒋介石密令,由中央银行为首,把储备黄金、白银等财宝全部秘密运往台湾。运送渠道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是从上海的“央行”直接运至码头,以海关缉私舰悄悄运送到台湾岛;另一种是其他地区银行的金条、银锭、银元等,以陆路方式分头运送到厦门鼓浪屿,再以军舰从厦门运送至台湾。据国民党当局后来披露,1948年之后从大陆运到台湾的黄金、银锭、银元共有3批,其中黄金277.5千万余两,银(绽)元1500万元,另有1530万余美元存进美国银行的国民政府账号。美国前驻法国及苏联大使蒲立德(William Bullitt)后来曾在《展望》杂志发表文章,分析1949年和1950年台湾的经济与财政情况时指出:“台湾面积仅约为波多黎各的4倍,它怎能维持60万的武装部队呢?这完全靠蒋先生将大陆的黄金运台,才安定台湾官员的生活。没有蒋先生由大陆运台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台湾的经济将被通货膨胀的洪流所淹没。”[3]蒲立德所言大体不差,这批黄金对稳定台湾民心和国民党军心,以及后来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蒋经国亦曾对这批库存黄金的搬运经过有过如下披露:“当上海快要撤退的时候,父亲就派我们几个人到上海去,劝中央银行把库存的黄金全部搬运到台湾来。临行的时候,父亲又再三嘱咐我们:‘千万要守秘密’,因为早已预料,李宗仁一定要以库存黄金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后来这一批黄金很顺利地运到台湾了。政府在搬迁来台的初期,如果没有这批黄金来弥补,财政和经济情形早已不堪设想了。” 又说:“库存黄金到达台湾之后,父亲又记起还有一箱国家的珠宝,存放在中央信托局,命令我们再赶到上海去,劝信托局把这一箱珠宝也运到台湾。”
(责编:常力元、杨甜子)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健 康|旅 游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为什么选择台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