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创新工作申报博士可进何部门工作

在气象部门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本人有意向去从事气象工作,想提前了解下气象单位的日常,谢谢
1,平常都干啥?
气象部门是业务部门,所以单位人员可以分为业务值班人员和行政人员。那我们分开来说,业务人员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各气象台的预报员,一类是县市级测站的观测人员。预报员的工作就是预报天气啦,现在科技发达了,天气预报主要是参照数值预报来的,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天气预报是计算机算出来的,而预报员所做的就是对这个计算机的结果进行把关和修正,预报员值班情况视其单位不尽相同,这个后面略微有些提到。值班之余,预报员还承担着一些气象方面的科研任务,有时候是兴趣爱好使然,有时候则是必须要进行科研工作,毕竟单位的发展、个人评职称、上级领导的任务等等都要求你必须要做这些。说到值班,有一点比较特殊的就是节假日(尤其是春节)的值班,我们的天气预报一年365天每天都不能少啊,那就要求每天都要有人值班做预报,所以春节没法回家过年那是经常的,也是我们快要习以为常的了。
另一类的测报员,主要任务就是观测实时数据,虽然我们预报了明天下雨,温度15-30℃,但实际上到底下了多少雨,温度到底几何呢?这都得靠我们的测报员来给出结果,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他们观测的内容还有其他的很多,不过现在随着自动观测站的推广应用,观测人员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了,现在的很多观测人员主要是负责自动站仪器的维护工作。
那还有一类的就是行政人员。这部分人员和我们国家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行政人员差不多。说通俗点儿就是坐办公室,不做预报。但是你可别觉得这些人是尸位素餐、混吃等死的,一个台里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得有他们来协调处理,什么安排采访、接待参观、举办研讨会、审核上报科研项目等等,好多人一天忙到晚没一点儿休息的空儿,有什么材料需要预报员来提供的话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的跑来跑去,还不讨好,唯一的好处就是一周上五天班,周末可以休息,节假日也可以休息。
2,压力大吗?
平常没天气过程的时候没压力,一旦来了天气过程,那压力可是相当大啊。一般单位或者公司,做的不好了,自己不说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可是刮风下雨你要是预报错了,第二天全国(或者说全省)人民都帮你检验准确性啊,你说压力大不大?人民群众不高兴了,大领导就会不太高兴,大领导不高兴了,就得找手下的领导谈谈啊,一级一级下来,你说最前线的预报员压力大不大?最可怕的是碰上重大事件,比如阅个兵啊,奥个运啊啥的,那可真是全国人民都看着呢,来不得半点马虎。据说99年阅兵之前,长者曾亲自打电话到中央台值班办公室,问预报结论,你说压力大不大?好多预报员未老先衰,早先很多老预报员才六十多岁就患绝症病逝,我也不知道和这份工作有没有关系。
3,和媒体的关系
我们和媒体的关系,可以说相当的紧密,毕竟各类媒体是我们的预报产品最终发布的渠道。不过媒体嘛,总是想着搞个大新闻,他们不管你说的气象专业术语,不写的耸人听闻一点儿没人关注啊。所以他们关注的一定是“最强寒潮”“最强台风”“突破历史极值”之类的,没有个“最”字他们就不知道这篇新闻稿的点在哪儿。可是这怪他们吗?也不能怪,因为人家写稿子的记者学的专业和气象八竿子打不着,你说一大堆,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在说啥,都没理解你的意思,最后出来的稿子能对么?其实老的气象新闻记者因为耳濡目染也都能懂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可是每次新来的记者都是啥都不懂的类型,而且采访之前也不做功课,首席说一堆,新记者明显就是没听懂,最后只能从记录的话里断章取义。其实长者说的没错,新闻工作者真的得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来之前随手百度一下,有那么难么?另外,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加入,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使得一些消息的传播更加迅速,但这里面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以2016年1月下旬这次寒潮过程为例,我在朋友圈最先看到的一篇文章是中山大学一个学生的公众号发布的,仔细看了之后感觉确实有理有据,图文并茂,不失为一篇科普佳作,随后天气网的公众号跟进也发布了一篇,基本上属于比较官方的解读,还顺便给自己前几天的一些小纠结正名,后来又看到了某爱好者的公众号发的一篇文章,虽然三篇文章内容大同小异,但是某爱好者,您把“华南特别湿,江南太阳不爽快,广东接二连三的下雨”这都能说成寒潮的前兆,不说您误导群众,也有点“民科”了吧……而麻烦的就是这类公众号的文章转发量一旦变大了,就会有好多群众那这种被误导的问题来问气象局……
4,民众的态度如何?以前我们刚入职的时候,领导给我们介绍,就说我们预报员和医生很像啊,医生给人看病,我们是给天把脉。说到这个话题才觉得还真像啊,我们平时的生活都离不开天气预报,每天的预报报对了,大家觉得理所应当,报错了就是我们无能。民众说起天气预报,永远只有俩字——“不准”。虽然我们也经常自己调侃自己报的不准,可我们确实是在为了报得更准而一步一步努力着的啊。说预报员的工作累,工资低,其实这些我觉得都能接受,毕竟工资高的人是因为他们的贡献更大,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可是这个行业最让人憋屈的就是自己的劳动自己的付出从来都是被误解、被曲解,从身边也好、网络上也好、领导也好、服务对象也好,从来得不到应有的理解,这才是最让人觉得无奈的。5,个人前途前途,有吗?如果是走行政,那就是科长-处级-中心的领导,干好了可能提拔到局里,但是气象局这个大环境,又是清水衙门,又无权无势,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是走业务,那就是值班、写文章、评高工、评正研,当首席,就算当上了首席当上了正研,只不过是工资多了一点,还是买不起房呀【笑】。工资的部分下面我原来的答案里已经写了,可以说现在我已经能看到将来十年二十年的自己的样子,这算有前途吗?另外可以参考下这个匿名回答,参考参考,呵呵了,===========以下是当年我刚来知乎的时候的回答,现在看来似乎和问题“什么样的体验”关系不是很大,只是介绍了各气象部门的业务和工资情况(分明就是嫌工资低)==========
由于全国气象部门的特殊性,而题主没有明确说是哪里的气象部门,所以下面我分情况说明一下。
首先,国家局(中国气象局)。首先,国家局大院里单位非常多,除了局机关是公务员,华风,华云和出版社之类的是公司之外,其他都是国家事业单位,而且大部分有自己的业务。局机关的工作应该和其他国家机关差不多,工作比较清闲,工资低,琐事比较多。华风华云公司的工作比较忙一些,制度和其他单位不一样,类似于国企吧,工资在大院里算是比较高的了。
国家气象中心,俗称“中央气象台”,是大院里业务最多、社会上名气最响、实际上最苦逼的单位。说起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好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天气预报的播音主持。。。。其实我们跟她们真的不熟。。。。说说值班:主班每隔3天值三天班,周末无例外,看起来一个月只上15天班,实际上周一到周五如果不值业务班,是需要值行政班的,周末如果有轮到值业务班也是照常,所以哥曾经有连续三个月每月只有两天休息的情况,满眼都是泪啊!领班好一些,每五天值一个24小时的班。首席每个月有十天左右的24小时班。科研:上面说了,不值业务班的时候要坐办公室的,那干啥呢,搞科研啊,每年中心都有大量的科研任务。。。。工资:按说这么辛苦的工作应该工资不低吧,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中央台的工资低于全国大部分省台(这个问问各省来交流的首席就知道了),新员工入职第一年月工资不足3000,还不如我读研时的补助高,主班年收入大概在七万(无灰色收入,无年终奖),领班稍微高一点,副首席年收入大概12万左右。
气候中心和卫星中心,相比之下业务比较少,值班比较轻松,有双休日,但科研任务相对就重一些,工资与气象中心差不多。
气科院,完全的科研单位,有科研经费,工资可能稍低。
说完国家局说一下省台,相比于中央台一年四季都有关注点,省台的忙闲时间是分开的,汛期的时候省台应该比中央台要忙,主要原因是省台人手少,事儿多,忙不过来,但非汛期则比较清闲,不像中央台一年四季都很忙,有的省台非汛期一周只值一天班。工资的话,各省差异很大,西南、西北和青藏是比较低的,因为省里没钱。。。。其他省都比中央台要要高一些。
地市台:这是目前吸收我国气象专业学生最多的地方,既要和省台一起做预报,又要自己在市里创收,所以也是汛期忙,非汛期闲。工资更是随地区不同而相差巨大,深圳的新入职员工就可以到月工资一万左右,而落后地区的也就,这个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区县台:预报主要参考市台,自己做预报的比较少,主要是监测和台站维护为主,但也有一些区县台预报员很牛的,但这都是少数。。。。工资的话一般是低于其所在市台的,除了江浙一带的某些县。。。。。
观测站:除了预报员,气象部门还有一大批测报员,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观测站,每天进行高空观测地面观测,为我们提供海量的观测数据。他们工作的环境有的在高山、戈壁、海岛等人迹罕至的地方,条件非常艰苦,工资相对于预报员也是少的多的,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预报的初始数据,也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报,向他们致敬。
坐标某南方四线地级市,单位气象台,职称助理工程师谁说气象台清闲的?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每年3~9月汛期,上四天休两天,听起来好像比公务员们上五天休两天轻松,其实累多了。我们上的四天里有通宵大夜班啊!而且轮班没有节假日,大年三十人家团圆我们苦逼的在上班,还没有双倍工资!人家公务员双休日是实实在在的休两天,我们每次一休息就被领导组织来开会,还说开会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你他喵倒是给我补休啊!不然给点加班费也行啊!呵呵,都木有╯▂╰非汛期也没多轻松,各种总结各种开会,还要写文章和培训,唯一好一点的就是大夜班可以睡觉了,只是早上五点就要起来干活。然后说说工资吧,每个月到手两千五,再加上每个月平均5个大夜班,有300块钱的夜班补贴,加起来才2800,当然你要混成高工首席一个月到手大概4000+,还是穷成狗。不过我们住房公积金扣得多,我大概扣900,高工扣1500+像我这种在市气象台的还算好了,除了预报,人影指挥和文章课题,偶尔兼职个财务,没别的事。县局更惨,除了要会预报,还有测报,观测保障,仪器检修,人影作业,挖掘机修理(划掉!),还有各种杂务,每个月工资比我们市台高那么一点点,不到100块
气象单位,也分为很多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下面简单介绍几个:1、 气象局(包括其下属的信息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空管局:气象局是全国最大的“连锁”气象单位,从不同的等级上可以分成区、县、市、省、国家不同种类。每一个级别负责不同的业务。各个气象局的工作量各不相同,有比较忙碌的,也有比较清闲的。但是总体感受,气象局的工作比较稳定,责任重大,是传统的事业单位。虽然整个气象系统正在搞改革,但是总体上来说气象局的工作创新能力不如企业。可正是这些默默工作在传统气象岗位上的成千上万位气象工作者为13亿中国人提供着356*24小时的天气守候!2、 气象敏感性企业:如航空、航海、能源等企业。由于工作的原因,答主曾经接触过一些气象敏感性企业。这些企业中,大都有自己的专业气象工作人员,主要对自己行业内部所涉及到的一些气象相关内容进行服务。有做业务保障的,也有做气象科学研究的。总体来说,这一类的气象工作更加有方向性,目的是解决行业内部所面临的各种气象问题。3、 专业气象公司:最近几年,专业气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我国,这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仍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主要业务有提供B2B的专业解决方案服务,也有2C的互联网新媒体服务。当然,也有一些偏重硬件的气象服务。 个人认为,每个人的目标,规划和需求都不太一样。很难武断地说哪一种单位好,哪一种不好。他们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建议题主抽时间去各种单位实习一下,切身体会一下,再做决定!
一看题主就是应届毕业生。不过这个时候,你应该会突然发现,平时班上的无名同学,突然签到某某市局,某某省局,然后一问,哦!人家爹妈是某某领导!最后到你了,苦逼兮兮的签到某某市局,结果市局二话不说,踢你去了某某县局!然后就成了苦逼的观测狗!!!
阳光后待遇极速降低。能干者多干。评奖看资历和关系。
建议别来气象,工作苦逼,工资还低,经常熬夜,很伤身体。好几个同学已辞职,转干他业。
这问题最后会演变成南京气象学院认亲大会吧!
本人从事民航气象,观测狗一枚,实行的是值班制,几个观测员每人一天的24小时值班,算是比较清闲的了,民航预报是需要手绘天气图的,每天好几张图...既然比较清闲就不要期望高工资了,但是在民航上班是需要担责任的,飞机发生飞行事故后,管理局第一个查的就是气象,所以需要很强的责任心
从小在西北某艰苦地区的气象局大院长大,大学就读西南某前气象学院,如今北漂做互联网行业。我父母都干了一辈子气象事业,我想我可以说下我所看到的气象局的工作状态。一,气象局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但是里面很多行政岗位是公务员编制,广告影视等业务属企业。二,工资不高,基本上和地方公务员教师差不多。三,气象台得值班,二十四小时,不分节假日,雷打不动,从领导到基层职工,可以调休,但必须值班。四,印象中是清水衙门,基本没油水。防雷检测听说比较黑,但防雷的业务编制属于地方,各地差别较大,不好评价。五,平时工作比较清闲,但遇到汛期或者灾害频发的月份会很忙,非常忙。有些需要经常去受灾地区,有些灾区情况复杂是常态,不但工作幸苦,也可能会有安全问题。六,工作性质常常不被外界所理解。一说起气象局,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是弄天气预报的,而且往往印象是天气预报一点也不准,怎么反着怎么来,甚至网上阴谋论都有市场。实际上气象局内部的业务也挺多,可能你在气象局工作,但是你的工作其实和预报没多大关系,经常有人问起你的工作,你说你在气象局,人家立马反应“噢做天气预报的,那啥,你们预报怎么一点都不准$*^^%$%!” 。大概就跟你是程序员,过年回家街坊大姨以为你会修电脑的差不多。。能想到的就这么多,想起了再加。
气象仪器/风电公司也有很多机会,不一定要去气象局搞业务。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根据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布局调整的要求,围绕深圳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友好协商。在深圳市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制度,由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各委派3人组成,实行双组长制,其主要职责是确定年度建设计划。
踏实奋斗在气象工作的第一线——访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李晴岚博士
时间:&&来源:
文本大小:【&|&&|&】&&【】
李晴岚博士在工作中&  将天气预报说成是受关注度最高的日常信息,应该不会遭到驳斥,但一直以来,气象工作对公众来说是神秘的,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预测出来的?台风预警是根据什么发布的?在最近深圳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繁的情况下,笔者约访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研究中心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李晴岚博士,从她的科研经历中领略天气预报的奥秘。&  经历过多次访谈,虽说严谨与认真已经是大多数受访的科研工作者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但像李晴岚这样在访谈中用上专业的幻灯片讲解个人科研成果的还是第一次遇到。衣着得体、妆容淡雅的她,讲起气象知识来眼神里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芒,好似一个艺术家,在色彩缤纷的气象图上画出优美的线条。&  天气预报是一门艺术&  天气预报看似很简单,只有寥寥几句话,但实际上,要做出精准的天气预报,工程量是非常的大。从气象资料的搜集、对资料的分析再到预报员的会商都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气象数据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站,因为观测位置、观测方法的不同,当然也就有着相异的结果。李晴岚博士在与深圳市气象局合作中,依靠先进院这一平台,促进了气象局与美国Oklahoma大学和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合作,为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最能体现天气预报这门艺术的创作性的工作莫过于对资料的分析和预报员的会商了。虽说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工来计算出大气的未来状况,但再精确的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艺术”的规律性,李晴岚博士带领气象局的两名工程师对于一些模型产品进行了分析释用,通过分析这些模式的结果会产生怎样的偏差,掌握模式预报温度、降雨的规律,从而得出矫正偏差的方案,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准确的气象预报让市民的生活更便利&  预报是为了让大家更安全&  电影《超级台风》里台风肆虐造成的危害让人不寒而栗,要科学合理的制定防灾措施,除了对台风登陆时间和路径的预测外,还必须对台风可能造成的损失提前进行有效的估计。李晴岚博士研发的“登陆台风引发风雨影响预估模块”便是深圳市气象局与决策部门制定台风应对措施的“好帮手”。&  “当台风来临的时候,究竟可能带来多么强烈的风?多么大的降雨量?这一预估平台都可以根据台风的路径和强度的观测和预报向气象部门与决策单位展示台风登录方位、强度、距离与台风引发风雨的关系,以便做出最准确的预报与应对措施,这样大家也就更安全了。”讲到这项在先进院作为独立负责人开发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她的言语中满是自信与骄傲。&  2013年9月,强台风“天兔”的登陆造成了广东省356.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5人,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71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32.4亿元人民币。但由于预警及时,防范措施得当,“天兔”对于深圳造成的影响远没有其他地区严重。&  根据台风路径预报,李晴岚博士早早地在“登陆台风引发风雨影响预估模块”平台发布了“天兔”将引发的风力和降雨量预测。综合这些资讯,深圳市三防指挥部果断在21日发布了防台风通知,要求9月22日、23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停课,建筑工地停止高空、露天作业,滨海游乐场所、旅游景点停止营业。在这些措施的保护下,22日19时“天兔”登陆广东地区时才没有给深圳造成太大的损失。&  据李博士介绍,预估模块已经纳入热带气旋综合业务平台、深圳气象信息决策服务网,在面向决策部门的气象信息快报、行业内的天气会商中被频繁使用。自2012年投入运行以来,共应用预报台风降雨11次,效果良好。&  &登陆台风引发风雨影响预估模块示意图&  创新合作是为了实现共赢&  深圳市气象局和先进院是两个承载着不同使命但又目标相同的单位。气象局侧重实际预报应用,但是这些预报需要有强大的研究团队支撑;而先进院侧重科研,也必须有和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作为切入点,并且需要实际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  作为先进院与气象局合作中的核心人员,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李晴岚博士除了作出了上文提到的两项研究外,还就深圳地区酷热情况、“回南天”的发生和发展、深圳能见度历史变化等问题作出了分析,并直接参与临短天气预报会商。以科学的严谨态度推进着天气预报这门复杂多变的艺术,促进了深圳地区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和精确化。&  目前,先进院与深圳气象局正在筹措建立共同的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以深入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会推进双方在技术层面的合作、提升深圳地区气象预报水平,还将解决双方共同关注的另一个大问题——人才培养。李晴岚博士身兼科学院导师与气象局指导员双重重任,不仅为先进院培养出了优秀的毕业生,而且对气象局的工程师们的工作给予了专业的指导。&  “天气预报是一门艺术,能在客观条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在可利用的观测信息不充分、且又不完全确定的前提下,要拿出可用的预报结果,这是对气象工作者的知识、经验等个人素养严峻的考验。”李晴岚如是说,一身黑色的裙装,手里拎着沉甸甸的电脑包和一把紫色太阳伞,低调和自信是如此和谐地统一体现在这位女博士的身上,她的微笑足以感染每一个人,她在用行动展现一位女科研人员的风采。&
版权所有 (C)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粤ICP备号-3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
邮编:518055 电子邮箱:info@
本站访问量:503644
技术支持 &我局开展博士后进站答辩-上海市气象局
我局开展博士后进站答辩
浏览次数:次
6月21日,我局开展了汤胜茗博士进站答辩面试会。来自同济大学和我局台风所等有关单位的六位专家组成了评审专家组,局党组成员、总工雷小途研究员出席答辩会并担任进站面试答辩专家组组长。答辩会上,汤胜茗博士对进站后即将开展的工作计划《次公里尺度台风大风预报与评估技术研究》作了报告。专家们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认真评审,认为汤胜茗博士的选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能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数据和地形高度数据,对中尺度天气预报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获取次公里尺度的预报风场,还将通过改进有限元方案、湍流方程闭合方案以及引入地形影响等开展随机台风风场模拟,最终实现台风大风的风险评估。专家们也对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经专家考核评议,一致建议由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联合招收,并进站工作。自我局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以来,已与多所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共同开展博士后培养工作。我局致力于博士后工作站各项工作的完善,努力为博士后个人研究方向与我局主要科研业务方向对接创造有利条件,形成了“研以致用,以用促研”的良好氛围。(包月红)
[][字号 &&][]大气科学或气象学的博士在研究什么?
据我所知,有的在研究天气现象的物理机制,有的在转模式研究模式对天气现象模拟的基本原理,有的在写数值模式,研究怎么让数值模式更精确,有的在研究资料同化,不过,似乎研究数值模式本身和资料同化的博士比较少,还有好多博士研究气候态的东西,或者研究城市水文气象,总之研究方向比较多。最近比较乱,组织语言上也比较乱,凑合着看吧,不明白的地方请留言。
科研的本质意义就是探索人类未知的东西。大气科学的研究也不例外。简略一点来说,比如:如何实现更精确的天气预报?如何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如何控制空气污染?(以及搞清楚其成因)稍微细致一点,那我的方向─降水遥感来说,比如人类早些时候发现天上下雨,是无法测量的,不知道一天,一月,一季,一年,十年的降水量是多少。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明了雨量筒。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来测量降水的总量有多少。但是限制在于,雨量筒的分布密度有限,而且譬如占地球70%的海洋无法安置雨量筒。于是人类依然不知道精确的降水量有多少。然后随着文明进一步发展,人们发明了雷达与微波辐射计,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利用某些物理手段,譬如微波(注意此时物理学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来反演降水量的多少。(反演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一切不能采用直接手段测量(比如前文说的雨量筒)的东西,都得使用反演来获得)。后来人们发明了卫星,并意识到雷达与微波辐射计可以搬到卫星上,这样可以突破局地的限制,(聪明的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一个局地的雷达和一个雨量筒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实现全球的扫描。于是就有了测雨卫星(通常搭载一台测雨测云雷达与微波辐射计)。人类首次实现了对全球降水量的观测。(听起来好像并不难,但是人类文明直到21世纪初才得以成功的"相对精确"的观测全球的降水量)与此同时,由于"降水"这个洪涝与干旱的直接元凶,大气科学学科的最核心物理量之一,被人类越来越清楚的认识。所以人类对大气科学这门科学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抛砖引玉,希望这个小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关于科研的新视角。
方向多且杂。大的方向上有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化学。每个大方向内又有理论、数据和统计、模式三个小方向。具体研究内容有温度、气压、风、降水、气溶胶等等。多数人的研究不会跨大方向,但会综合2-3个小方向。就想到这些,欢迎补充讨论。
大气科学研究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目前主要分2个领域,气象学与大气物理.气象学是研究天气成因,变化以及预测的科学.比如数值天气预报,天气学理论研究,大气波动理论.等等.大气物理是研究大气的物理过程与物理性质的科学,比如研究边界层物理,对流层与平流层物理.此外还有大气化学领域.大气科学是交叉学科,所以需要各种人才的加入.早年加入大气科学研究的基本上是学习数学或物理的人.现在不仅有理科生,还有工科生.也有化学与环境专业的学生继续研究大气科学.
本人所在的研究所大气及气象相关的研究跨度比较大,按研究素材来说可以分为模式(model)和观测(observation)两大类。模式就是通过转模式来模拟优化现有模型,提高对未来预测的可信度。模式的研究方向又分为研发优化模式,可以是修改现有模式的参数提高模式的准确度,也可以开发新的简单模式。前者需要计算机编程的基本知识,后者需要对数学和物理过程有深刻的理解。观测的研究则需要比较扎实的统计知识。我们组里有做对流的参数化(convection parameterization),有做季节内震荡(比如MJO),有做极端气候的(extreme),有做厄尔尼诺的,我自己则是通过修改耦合模式里的某个参数评估该参数对热带日变化的影响。如果楼主想要学习大气或者气象专业,可以建议读一下IPCC AR5报告,里面大致总结了当前全球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可以提供一个宏观的认识。可以通过该地址下载
大气科学是个太大太大的学科了,而且可以跟很多专业交叉,最近几年啥学科都相互交叉啊,你可以先百度维基谷歌下,比较喜欢维基的introduction,如下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的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圈。大气研究的时空范围很广,空间尺度从一个城市、区城向全球扩展,研究的时间尺度则从几天到几年,以至几十年不等。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研究的手段有现场观测、遥测、和数值模拟等。分支学科主要有大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气候学、其他行星大气层的研究等。上面的分类挺抽象的,但基本能反应很多信息,因为很多时候这种学科间的界面本来就是很模糊的,在实际具体的研究中也没有必要吹毛求疵地追求界限之分的,现在学科交叉越来越厉害了,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不必费心去掌握太多知识(知识太多了),毕竟这是一个分工越来越明确的时代,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主要是为了协作。我本人是研究大气气溶胶的,按照分类的话应该是属于大气化学的范畴,这里就不科普了(谷歌维基必应百度比我讲的好多了),但我参与的课题里,除了大气化学方面的知识外,有的需要单片机编程和Linux方面的知识,因为与一公司有合作开发一款小仪器(他们有电子工程师和很多程序猿);还有个课题需要大气光学方面的知识(Mie散射,Rayleigh散射等等),因为要用Mie散射理论算一个参数,这个参数也是气候学里搞气候模型的研究人员需要的。有空可以去逛逛各个开设大气科学的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学院官网。那些教授的方向和课题就是那些PhD在忙的东西。。。
基本上杀进博士都是可以胜任码农的角色了,还是有科学思维的那种,不然,没有利器,难以走在创新的前言。
博士还没经历,目前我的硕士阶段是写程序,画图,看文献,写程序,画图,看文献……
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每一个大的方向又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的门类。据我所知有气候系统模式(又分为耦合器、大气、海洋、海冰、陆面、生物物理化学、气溶胶、碳循环、等很多方面),天气预报模式,天气学、气候动力学,气候变化,季风动力学,热带气候,极地气候,中小尺度天气学,古气候,还有农业气象、军事气象、防止污染、防火灾等应用科学等等等等。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相关的专业网站,看看他们最新的研究方向:看看他们的实验室,以及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计划。还可以了解一下WCRP和CMIP6。很多做地球系统模式的实验室都在准备下一步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象部门创新工作申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