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寺庙外面有长安莲花山 寺庙塑像的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千秋妙相 万古法身――浅谈佛教寺庙中的造像
千秋妙相 万古法身――浅谈佛教寺庙中的造像
  在民族众多的云南,自古以来,半数以上的民族都信奉佛教,佛寺、佛塔遍于各州各县。佛寺里、佛塔上的诸佛菩萨的金身妙像各现异彩,有金、银、铜、锡铸造的,有彩塑、木雕、石刻、绘画的,众多的造像均严格遵照佛经中的记述严肃认真地塑造,因而各寺庙中的造像大都标准规范。它们在艺术上,也堪称精品佳作,其中部份雕塑及绘画,历来就被叹为珍宝,如昆明西郊玉案山中筇竹寺的彩塑五百罗汉,白族地区剑川石宝山中的诸佛菩萨、天王护法的石雕像等。鸡足山祝圣寺中清代云南高僧担当大师泼墨而就的&墨龙&,满目看去腾云驾雾,席卷寰宇,历来被称为鸡足山的镇山之宝。痛惜这样一幅墨画也未能幸免于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墨龙&随着山上&三十六寺&、&七十二庵&中的众多彩塑及铜、锡、木、石造像全部被毁!有名的鸡足山佛教圣地竟惨遭浩劫,各州各县的佛寺、佛塔、佛像被毁的惨状就可想而知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佛教同祖国大家庭中的各行各业一道,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在中国佛协的统一领导下,云南佛教重放光彩。二十几年来,先后修复、重建的寺庙犹如雨后春笋,佛事法会重现昔日盛况。
  禅林的清净庄严,佛事活动的如法如律必不可少,与此同等重要的便是寺庙中供奉的金身法相亦必须准确规范。从修复的众多寺庙庵堂看,有的庙中塑像委实塑造得准确精致,果然是妙相庄严,堪称艺术精品,传世佳作。可是,不少寺庙在修复中塑起的塑像却大大失色。前些年,云南日报的一位记者到滇西大理白族回族自治州号称&魁雄六诏&的南诏发祥地巍山县去观光、采访,登上了&法界仙都&的山。山中原有规模宏大、气象万千的天摩崖寺古建筑群,这是一座佛道同堂的庙宇,有诸佛菩萨、尊者护法,有天尊帝君、阎罗土主&&。虽是&同堂&,但塑像在方位安置上合理有序,在艺术上精湛高超,令人肃然起敬。可是,这些画栋雕梁、斗拱飞檐的建筑及慈眉善眼或威武雄伟的塑像从五十年代开始连遭损坏,进入七十年代全被洗劫一空。降伏&四魔&后,民族、宗教政策大放光芒,刚起步脱贫的各族群众便自发地集资重建山庙宇,真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人将准备建造住房的砖石、木料都捐了出来,善举感人万分!有着这样的齐心合力,几年功夫,天摩崖宏伟的寺庙宫观、崭新的亭台楼阁再现于今日,比起往昔更为壮观。广大游客都说天摩崖寺今胜昔。然而,所说的&今胜昔&是指庙宇建筑的高超,美中不足的是,当人们步入各殿堂时,对庙宇的宏伟印象却消散了一大半,因为举目所见的塑像使人太不满意,正如那位上过山的记者在云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山中寺庙的众多塑像&比例失调,色彩单调,面容呆滞,服饰与历史不符&&毫无欣赏价值。&记者说的仅属雕塑艺术上的事,既是佛寺或道观中所供奉的塑像,必须符合宗教上的规范,佛、菩萨的容貌、姿势、服饰均有严格的规范,在不同的情况下可有不同的样式,但要遵照严格的规定及程序进行,绝不能随心所欲,想怎样塑造就怎样塑造。诸佛菩萨的容貌、姿势、衣着亦非一模一样,大有区别,如出家前的身份、得道后的果位、诞生的国度(地点)、历史时期等等,多有不同,因人而异。
  塑造诸佛菩萨的金身法相,应注意的事项颇多,首先一条,必须是金身端庄,法相慈祥;四大天王、金刚力士、伽蓝护法圣众多半是容貌庄严、威武雄伟。值得一提的是,威武雄伟不等于凶神恶煞。记得童年时到佛寺道观及东岳宫、城隍庙观看时,见到不同庙宇中的塑像时感受的心情是绝对不同的。当见到佛寺中的八大明王、天王力士、护法韦驮、伽蓝圣众及道观中的王灵官、赵玄坛、二郎神、温天君时,感到的是众天神威风凛凛,神气十足,一派雄纠纠气昂昂的英雄气概。一提起&天神天将&,孩子们心灵出现的是一种崇敬的感受;到东岳宫、城隍庙见到所塑的阎王判官、黑白无常、鬼王阴差、牛头马面时,一股阴森可怕的心情油然而生。&天堂&、&地狱&的界限单凭塑像上就分得清清楚楚,连小孩子都能一目了然。可是,从近十几年来修复的寺庙中的塑像看,可以看出而今的一些塑匠竟连威武雄伟与凶狠恶毒、和蔼可亲与冷酷无情的区别都未能分清楚,所塑众像,混淆不清,仅在服饰上有所区别而已。
  在修复寺庙塑像时,有些地方不顾原先是佛寺或道观,想到什么就塑造什么,将庙中未遭劫前的一堂堂一殿殿标准规范的塑像搞得混乱不堪,使人分辨不出是佛寺或道观。如滇西的凤庆县有座香火鼎盛的光明院,本是佛教曹洞宗的寺庙,正殿三间,中间佛龛分上下两台,上台供奉释迦、弥陀、药师;下台供奉地藏菩萨,两旁站立二胁侍;左间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右间是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整堂塑像安置得合&理&合&法&,整齐美观,果然似高悬于正殿的巨匾所书&放大光明&,满殿生辉。可惜这堂出自能工巧匠的彩塑也未能幸免浩劫!1981年重修庙宇、再造金身时,因老尼年迈,说不清当年情景,加之塑匠一窍不通,竟把殿中塑像弄得面目全非,在原先三世如来的位置塑上玉皇,下层仍塑地藏;左间的日光、月光菩萨却变成了太阴、太阳星君;右间的药王菩萨塑成了药王爷,在原先药上菩萨的位置上生拉硬扯地塑上个火神爷。可见,塑匠根本不知佛教道教,在光明院塑像时,连院中祖堂上供奉着的&释门曹洞宗历代恩师之法座&的牌位都不看看。不顾庙宇的性质就替庙宇塑像,如此的&高手&,寺庙造像时切不可高攀!
  关于佛道同庙或同堂的庙宇,在安置塑像上必须得体,绝不可杂乱无章。昆明东郊大板桥有座龙泉寺,环境幽美,山明水丽,古木参天,殿堂巍峨,在几年前的修复时,把塑像安置得非佛非道,不伦不类。天王殿正中是赤发三眼的王灵官,左侧是手执宝剑的持国天王、怀抱琵琶的增长天王;右侧是手持银锭的文财神、紧握钢鞭的武财神。又如禄劝县的茂山庙,修复时的塑像更是一塌糊涂:大殿三间,中间一平排三躯坐像,关公于正中,两旁是文昌、孔子;却把释尊、观音分别置于左右两间。如此不分教别、不分果位、不分历史的造像安置,满眼看去,真有点&张飞战岳飞&的滋味,加之雕塑技艺低劣,完全丧失了庙堂特有的庄严气氛。
  佛道同堂、三教同堂的庙宇历来有之,可是前人富有渊博的历史、宗教知识,有高超的美化手法,所塑造出的同堂圣像有的慈眉善眼、端庄娴静,有的仙风道骨、袍带飘逸,在方位安置上更是井井有条,庄严肃穆,令人起敬!
  &同堂&造像前人有以下的安置:
  一、大殿中间,一平排三尊圣像:中尊释迦,左边老子,右边孔子(称为&三教祖师&),左右两间各有恰当的塑像安置。
  二、中尊观音,左边真武,右边文昌(俗称&小三教&)。
  三、中尊观音,左边真武、文昌,右边关圣、吕祖(称为&五圣&)。
  对于纯属佛教的寺庙,比起上述情况更为严谨,必须符合佛经阐述、佛寺规范,绝不容许无根少据,凭空捏造。从近十几年来先后修复起的佛寺看,有&张冠李戴&、&喧宾夺主&的现象。有的大雄宝殿正中塑上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可见,塑像者根本不顾及殿堂的名称,也根本不知&大雄&二字的意义。又如,在毗卢阁上塑造了三世佛(释迦、药师、弥陀)。这又错了,塑匠却不知三世佛(还有横竖三世之分)与三身佛之间的区别。毗卢遮那佛是&三身佛&中的&法身如来&,应是毗卢阁(殿)供奉的中尊佛像,左为&报身如来&&&卢舍那佛,右为&应身如来&&&释迦牟尼佛。
  观音寺正殿上,中尊像应是观世音菩萨;弥勒寺的中尊应是弥勒菩萨;地藏庙的中尊应是地藏菩萨。也有另一情况,如文殊院、普贤庵的正殿上,通常是一平排三尊菩萨像:中尊观音,左右为文殊、普贤。
  佛教寺庙中的造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非寺寺庙庙一个模型,只要在符合佛经教义及寺庙规范的前提下,佛寺造像真可谓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大雄殿、三宝殿、毗卢阁、观音堂等佛殿内两侧的塑像,常见的是十六尊者(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此外,还有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五十三参。大雄宝殿两侧可塑释尊的十大弟子。观音殿的塑像更是各有特色,各呈异彩。有的在大殿正中塑出普陀妙境,观音菩萨头戴五佛宝冠,手作无畏印势,眼观鼻,鼻观心,跏趺端坐于崖石上,四周拱出的崖壁上、崖洞前全是千姿百态的罗汉。这堂塑像为&普陀岩上观世音&。又一堂是观音身披竹叶氅,手执拂尘,坐于岩石上,一足下伸,一足放横;善财、龙女立于两边。塑像后面的粉白壁上绘有修竹数竿,一白鹦鹉口衔佛珠立于石崖或飞翔在空。这堂塑像为&紫竹林中观世音&。常见的是&海潮观音&(&普渡四海&图),观音菩萨身着观音氅,手执甘露瓶、杨柳枝,立于龙头或白莲花上,左右有善财、龙女立于莲花或荷叶上面;海岸上岩崖重叠,崖壁上排满罗汉或诸天圣众;悬崖顶端有跏趺正坐或立于莲台的阿弥陀佛(或弥陀、释迦、药师);海面上立有龙王、龙母、龙太子,海岛上立有山神、土地,都在仰空朝拜大士。观音殿造像还有千手千眼观世音、十八罗汉朝观音、童子拜观音、白衣送子观音(不是&送子娘娘&)。
  综上所述,佛教寺庙中的造像真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派大千世界的庄严景象,绝非千寺一律,万像一般。近些年来修复的佛寺造像,多半依照流通广泛的&三宝慈尊&图塑造,虽是正规,但要避免寺寺如此、庙庙这般。寺庙的塑像各呈异彩、引人入胜,使人百看不厌,显然对宏扬佛教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要塑造好佛教寺庙供奉的诸佛菩萨、尊者天王、伽蓝护法圣众的金身法相,首先一条,塑(画)师对佛教、对寺庙要有深厚的思想感情。只有&心同我佛&、&佛我同心&的匠人才能塑造出与佛说一般、与教义一致,超凡脱俗的佛寺塑(画)像。
  要准确、规范地雕塑、绘画出佛教寺庙供奉的金身妙相,少不了要有点佛教知识,多少要读(听)过几卷佛经。&胸藏万卷&方能&下笔有神&。常到保存完好的宝刹古寺去&取经学法&,看看前人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以忠诚老实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去继承前人的珍贵&遗产&。
  佛寺道观中供奉的佛、神像,与今天塑造人物像是有所区别的。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游记&,作者总喜欢把佛寺道观中的塑像说成是&有血有肉&的&人&,&脱离了宗教塑像的呆板模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云云,殊不知把佛、神塑成了人物像应是一大失败;反之,把今天现代人的形象塑造成了庙中供奉之像,岂不滑稽!
  在塑佛像中,有的在须弥座上、莲台上及佛龛的匾额上雕刻佛、菩萨的法号,这样做本是好事,向前来瞻仰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介绍每尊佛、菩萨的称号,可以增长宗教方面的知识。可是在书写、雕刻法号时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将是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匠人,不论是哪尊佛像,均在须弥座上雕刻&如来佛&。须知,在诸佛中没有一位&如来佛&;又如,在大悲观音、送子观音的莲座上雕刻&观音娘娘&、&送子娘娘&,这都是错误的;有的金刚力士、四大天王的座台上书写、雕刻上&哼哈二将&、&穆家四将&,这都是与佛教毫不相干的;有一地藏殿的巨匾上雕着&地藏佛祖&,须知,这样称呼对地藏菩萨的本愿有所相违。
  要准确无误地塑造好诸佛菩萨像,必须多方面搜集有关史籍、资料。因从未有过一本完整的&塑谱&、&画谱&,这就需要有志于塑造佛像的同志具有艰苦努力的精神,寻觅一些有关塑造佛像的论述。南京金陵刻经处出版有一本《造像量度经》,经中教导敬造诸佛、特别是释尊金身法相时必须注意到的事项,如金身尺寸,法像容颜,姿势、衣着等。经文以释尊讲授于阿难有关造佛像的意义及造像的标准、规范等事宜。经中附有造佛像的标准规格、尺码。《造像量度经》应是敬造佛像者的&操作规程&,必须严格遵守,切实做到。
  如何正确、规范地安置佛教寺庙中的殿堂及各殿堂中的塑像,必须阅读中国佛教协会编辑、出版的《中国佛教》,书中对这方面有准确、详细的论述。负责修建寺庙的同志及塑造佛像的工匠不可不读《中国佛教》。
  殿堂布置得规范、庄严,金身塑造的得体、端庄,能使信教群众皆大欢喜,虔诚礼拜,广大游客大开眼界,受到教益。在报上看到过一个报道,有一瓷厂生产出了一批一人多高的大瓷砖,各大名画家于瓷砖上绘画上《高僧传》中各宗派(部分)大师的法像,经烘制完工后,将瓷砖画像安置于一佛寺的大雄宝殿两则,殿前有赵朴初老居士撰书的楹联:&一堂都圣哲;万派尽朝宗&。虽未能亲临妙境瞻仰,读了报道,深感佛殿增辉,放大光明。
作者:卞允中 &&来源:法音&&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布局是怎样的呢?
本文行家: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布局是怎样的呢?寿宁县三峰寺&三门殿,亦名山门殿,因象征“三解脱门”而得名。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守护佛法。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上海龙华寺设有弥勒殿。弥勒殿的建筑常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殿两侧置有蹲立石狮和石幢。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击之以召集僧众。因其供奉地藏菩萨,亦有称之为地藏殿的,一般地藏殿也设置于寺院的东边。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佛寺素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鼓楼中供奉关帝,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也有供奉观音的。天王殿,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单橹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正门左右两侧有石幢,左右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殿中供奉弥勒的真身或化身。东西两房供奉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其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日本称之为金堂。其建筑式样有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等。大殿左右有石幢,大殿前有大香鼎,殿内正中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有各种不同姿势的佛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另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有的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称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也有其旁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有的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有的供奉阿弥陀佛,有的大殿两侧供有二十诸天,有的大殿则于后两侧按古制供有十六罗汉。一般大殿供奉的像前挂着欢门、长明灯、幡、金幢……正中一尊像头顶处为藻井,分外精美。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面。法堂是演说佛法和传戒集会的场所,平时常作佛事用。也有在其他殿堂进行这些活动的口伽蓝殿位于大殿东边,属配殿。殿正中供奉波斯匿王,左边供奉柢多太子,右边供奉给孤独长者,以表示崇敬。祖师殿位于大殿西侧,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其他宗派亦仿效。殿正中是达摩禅师,左边为六祖禅师,右边为百丈怀海禅师,其他宗派的寺院再加祀本宗祖师像。玉佛殿,供奉释迦牟尼玉佛之地,有的供奉于楼中,如上海玉佛寺中的玉佛楼;有的供奉于偏殿中,如上海龙华寺的玉佛殿,屋顶属硬山式。三圣殿,其为寺院重殿之一。常为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殿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此三圣为“西方三圣”。三圣皆于莲花座上,幢幡皆有莲花图案,甚至地上皆刻有莲花图案。也有的供奉“东方三圣”,正中是药师佛,左右胁侍是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药师殿俗称药王殿,供奉“东方三圣”。观音殿又名大悲坛,有的寺院将观音殿设于轴线上无量寿佛殿之后,屋面为歇山式。有的将观音殿置于偏殿,屋面为悬山式或硬山式。殿中供奉观音塑像,旁有童男童女。三大士殿供奉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的殿堂。与宋、元以后民间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与日俱增有关。念佛堂,寺院僧众修持之处。如没有念佛堂,可在所供奉的佛像处念佛,如三圣殿。罗汉堂,今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园寺、汉阳归元寺、昆明筇竹寺等处,皆设置有五百罗汉堂。佛学苑,其是佛教寺院附设机构之一。戒坛殿,位于中轴线东侧的僧众生活区,为传戒的场所。内供奉多尊佛像,正面莲花座上是释迦牟尼佛。殿前多有一门状小殿,内供优波离。藏经楼,一般藏经楼中藏有三藏十二部。方丈室,佛寺长老及住持说法之处。亦称丈室、函丈、正堂、堂头等。斋堂供,应素食的食堂。中央供奉一座佛龛。放生池,一般放生池四周垂杨夹道,架着两座小石桥,池中心小岛上有一座朱红栏杆的凉亭,亭里石碑上刻“放生池”三字。如意寮寺院中医疗场所。化身窑,俗称大葬场。另外,殿堂内外陈设亦名目繁多,如下:照壁,亦称“影壁竹:“影墙”.、。照墙”,即设于建筑物前或大门内的一道墙垣。或设于山门前,如苏州寒山寺;或隔路设于山门对面,如上海玉佛寺;或设于山门外必经之路上,如杭州灵臆寺。有的镌刻浮雕,如九龙壁、五龙壁、三龙壁,有的题寺名或诗词,有的书以“南无阿弥陀佛”。照壁可增加佛寺气势,显得敞朗宏伟。牌坊,亦称牌楼。一种门洞式的用木或砖搭起的建筑物,有纪念和装饰作用,如扬州大明寺。石狮,成对置于山门或大殿两侧。经幢一种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现存经幢大多为唐至北宋的。香炉,亦称宝鼎,烧香器皿。一般置于天王殿、大雄宝殿前。还有供奉于佛像前的香炉。梆直,形木鱼,中空,粥饭时击之为号。常悬挂于大雄宝殿东庑廊下。云板,亦称大板。云朵装金属板,上铸有字,击之报时。云鼓,绘有云彩状的鼓,专报午斋之用。台座 ,供奉佛像于上的台,常见有莲花座、金刚座、须弥座等。光背 ,置于大雄宝殿主尊佛像背后,仿佛起着“反光镜”的作用,使“丈光”普照。一般多为近似椭圆的叶状,可细分为顶光、身光等层次。钟、鼓无论佛寺规模大小,一般于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分别置放钟和鼓。宝盖, 即华盖,罩于佛像之上,平顶圆柱形伞状丝织物,也有以金属或木制成的。欢门 ,挂置于佛像前的方形大幔帐,多手工绣奇花异卉、珍禽瑞兽,以示尊重。幡悬,挂于佛殿两侧或前方与两侧。四周,长条形丝织或棉织物,以示敬意。上或绘狮、或绘龙、或绘莲花,也有书写经文的。长明灯,亦称续明灯、无尽灯,常当空悬挂于佛像前或大殿中央,也置于庭院中间围以玻璃柜。烛檠,即落地烛台。放置于佛像前香案两侧,精雕彩绘。中国佛寺殿堂的形式大致分为殿宇式、楼阁式和都纲式三种。殿字式的特色可概括为“上栋下宇”、“上尊而宇卑”,汉地寺院大都以方形作为空间隔定的贯常形式,以山形双坡作为空间封闭的原始顶式,一定的阶基与崇峻屋顶互相呼应,屋顶与台基之间的立面多以木质窗檑相间而成,鲜用封壁,左右两面山墙少有开墙辟门的习俗。汉地寺院历代极受注意的屋顶的演变使其式样极其丰富,但基本形制保持不变。喇嘛庙则直接受到藏式建筑的影响,采用碉楼式建筑式样,以方形作为空间隔定的一般形式,以平顶作为空间封闭的常见顶式,以石为墙起楼,下宽上窄,四周开窗,正面建筑一般稍低,形似碉堡。流行于云南边境地区的小乘佛寺,普遍采用干栏式建筑式样,方形取空,山形双坡封顶,以竹木立柱起架为楼,上为居室,下为杂屋。楼阁式是由于冶铸、泥塑以及制漆技术的发展,可以建制形体高大的佛像,比如有高大的毗卢遮那佛像、弥勒像、观音像,必须建造高大而中空的楼阁而形成的建筑式样。北宋雍和官的万福阁与东西两侧的永康阁、延绥阁用两座阁道连接,造型别致,别具匠心。都纲式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佛殿形式,常见于西藏、青海、内蒙,其是佛殷与经堂结合的产物,殿内不仅供奉佛像,而且进行诵经、举行法事。【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
参考资料:
[1] 佛寺的殿堂布局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现任雕塑平面设计及弘扬宗教文化。当前位置: &
& 中国十大著名寺庙设计建筑布局欣赏
第一名: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寺院。整个规划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白马寺是中国官方营建的最早的佛寺,是汉明帝刘庄在洛阳按照佛教的要求和传统式样建造的。白马寺建成后,佛教在中国的势力大大发展起来,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佛教又从我国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对中外文化起了推动作用。所以,白马寺被称为佛教的“祖庭”。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9公里的地方。北靠祁山,南望洛水,绿树红墙,苍松翠柏,显得十分肃穆。白马寺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个长方形的院落,院内主要有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观音阁、毗卢阁等。其中最主要的殿堂是大雄殿。白马寺不仅为中外旅游者游览、观赏,而且也是许多国家的佛教徒朝拜的圣地。第二名: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旧城中心八角街,始建于公元647年。传说,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推测出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拉萨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在此填湖建寺才能驱魔。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规划设计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第三名:法门寺-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合十舍利塔”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呈双手合十状,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当于五十层楼高,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舍利塔前面有一条长达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两旁用花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总投资超过五十亿人民币。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涅盘时,弟子从其遗体灰烬中拣出1块头顶骨、2块肩胛骨、4颗牙齿、1节中指指骨和众多珠状舍利子。唐代时,这枚指骨舍利被6次迎请至皇宫供奉。公元874年,在最后一次迎请供奉后,这枚舍利被密封珍藏于陕西法门寺塔下地宫中,直到1987年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佛塔废墟时重新发现。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属于佛教寺庙建筑设计,功能及设施完善。总建筑面积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为60225平方米,地下约为16465平方米。工程总高147米,宽54米(裙房底盘宽253米),合十双手的特殊造型,其恢宏的气势不仅传承佛教建筑的特色,更以现代化的技术融合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例如玻璃帷幕为现代科技的结晶,摩尼珠与莲花台亦蕴含印度传统佛教建筑的风格与精神等等,为佛教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展现新风貌。成为佛指舍利安奉供养和瞻礼中心和二十一世纪世界佛教文化中心。该工程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为10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乙类抗震设防。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基础底板为C35,地下室外墙C60,舍利塔主塔体(54mX54m)墙、柱C60,±0.000、一6.050夹层楼板、梁C35。外墙防水采用1.5厚弹性水泥基以及2—2.5mm厚聚氨脂防水层。主楼±0.00以下钢筋用量为4580吨,钢结构1850吨,混凝土25600立方米。第四名: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街北是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主轴线上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寺庙布局设计严谨。第五名:晋祠-晋祠始建于北魏,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晋祠,原为晋王祠(唐叔虞祠),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极具汉族文化特色,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之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母亲邑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第六名: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建筑群。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庙,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城内,又称“阙里至圣庙”,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曲阜孔庙以其规模之宏大、气魄之雄伟、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第七名: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全名为“甘丹谢知达尔吉扎西伊苏奇委琅”,意为“兜率天宫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样呼图克图,其他领导人包括八大堪布、四大赛赤。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寺院设计规划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第八名:少林寺-少林寺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少林寺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少林寺 (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约57600平方米,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少林寺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寺庙设计建筑布局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寺周还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等古塔10余座。第九名:塔尔寺-塔尔寺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距西宁40公里。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皇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3]& 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点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塔尔寺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自古以来即为黄教中心及佛教圣地。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塔尔寺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建筑群。第十名:悬空寺-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寺院建筑设计格局悬空寺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50来米。其中的力学原理是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整个木质框架式结构,也增加了抗震度。
&&( 18:47:12)
&&( 2:35:4)
&&( 17:49:37)
&&( 22:31:5)
&&( 21:55:53)
&&( 21:45:2)
&&( 0:45:28)
&&( 0:30:7)
&&( 0:2:40)
&&( 21:30: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寺庙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