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溪乡基督教私设聚会点治理聚会典礼

基督教的传播与彝族文化的变异;文/阿侯索格(王昭节);摘要:基督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到黔西北彝;关键词:基督教传播彝族文化变异;一、彝族及其宗教概述;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彝族宗教是彝族文化的结晶;居住在黔西北的彝族,为彝族“六祖”布、默二系之后;二、基督教在黔西北彝族地区的传播;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自有它存在的诱惑力,在世界上;1、基督教内地会
基督教的传播与彝族文化的变异
文/阿侯索格(王昭节)
摘要:基督教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到黔西北彝族地区,虽然在传播过程中被迫彝化,但基督教的传入无疑给自成一体的彝族文化带来深深的打击,促使彝族文化在宗教信仰、婚俗节庆、饮食习惯、思想意识形态乃至族群认同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变异。本文以黔西北彝族聚居区为个案分析,从彝族及其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历史作简要而系统的概述,进而探究彝族文化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的变异情况。
关键词:基督教
一、彝族及其宗教概述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今天的世界版图来看,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国家。在中国,彝族主要居住在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字、宗教、历法、文学、艺术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彝族宗教是彝族文化的结晶。它有以《指路经》为代表的完整的宗教典籍,有专门的宗教神职人员“布摩”(北部方言称为“毕摩”),布摩同时兼有教化功能。根据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认同,彝族宗教被称为“毕摩教”。彝族毕摩教集中表现为“万物有灵,自然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它的完整的宗教礼仪在彝族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居住在黔西北的彝族,为彝族“六祖”布、默二系之后裔,曾经建立过以大方和威宁为中心的水西、乌撒彝族政权。因此,风俗习惯较为浓郁,文化典籍较为完整。但是,封建王朝几次大规模的征剿,使彝族文化受到大规模的打击。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基督教趁势传播到黔西北彝族地区,使许多彝族陆续皈依了基督。至此,彝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基督教在传播到彝族的过程中被迫彝化,也使一部分彝族学到了文化知识,但客观上无疑给古老的彝族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促使彝族文化从内部自行变异。
二、基督教在黔西北彝族地区的传播
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自有它存在的诱惑力,在世界上凡是它能落脚生根的地方,其他文化一般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基督教在黔西北彝族地区的传播就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彝族文化能经受得住几千年汉文化的攻击,却经受不住基督教几十年的诱惑,使众多彝族陆续皈依基督,这对于带有某种目的的西方传教士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基督教内地会在黔西北彝族地区的传播
基督教内地会是英、美等国基督教向中国派遣传教士的差会组织。1865年由英国人戴德生在伦敦创立,总会设在伦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设有分会。从1889年起内地会改为国际性差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地会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深入我国内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教。
贵州基督教起源于1887年,1888年英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协助白德理做传教工作,党居仁于1894年建立安顺教会。1904年,内地会在威宁板底建立了板底教会,成为黔西北彝族聚居区内以彝族为主要信徒的最早的彝族教会。1908年,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苗系葛布教会中的彝族信徒分离出来另组彝族教会,在结构彝族聚居区建立彝族教会,并成了黔西北彝族地区彝族传教中心。黔西北彝族内地会的传教活动还扩展到滇东北的昭通、彝良,镇雄以及川南的古蔺、叙永等地的彝族地区,也成为这些地区彝族的传教中心。1933年,结构教会改为结构总会,在彝族地区设立一个总堂和七个支部,称为“一总七部”。
2、基督教循道公会在黔西北彝族地区的传播
基督教循道公会产生于18世纪,是以英国的约翰?卫斯理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统称。于1851年传入中国,1905年英籍牧师伯格理来到威宁石门坎创办教会,建立学校,使得当地苗族人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时间成了“中国苗族文化最高区”、“中国苗族文化复兴圣地”。苗族人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改变,子女教育程度超过彝族,这引起作为苗族之主的大多数彝族土目的极大恐慌。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为了维护切身利益,一些彝族土目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和看法,逐渐加入基督教。随着彝族信徒的增多,伯格理于1911年上书循道工会差会“彝族信徒众多不下数万人,且散居各县,大多掌握土地权,为苗族之地主,不易受佃奴苗族之同化,恳请求派员来华、并接济经费,以资创办该族会堂”。伯格理的请求很快得到差会的同意。同年,建立了“四方井彝族教会”,并派遣美能易驻会传教。至此,“四方井彝族教会”成为循道公会在黔西北彝族地区的传教中心。传教范围后来还扩展到滇北的彝族支系葛泼人当中,且影响较为深远。
基督教内地会和基督教循道公会在黔西北彝族地区建立了大量的教会,使数万彝族先后皈依了基督,从而给彝族传统文化带来深重的影响,使其在宗教信仰、婚俗节庆、思想意识形态、族群认同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变异。
三、彝族文化的变异
彝族文化是自成一体的文化,从天文历法到治国方略;从宗教信仰到诗词歌赋;从耕牧纺织到风情习俗,其包罗万象的构架,一直以自身强大的力量对抗着形形色色的文化冲击。在这些文化同化和文化征剿中,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敲开过彝族文化的大门,有的反而被彝化,如明朝时从南京一带迁来黔西北的南京人(白族),说彝话,习彝俗,甚至用彝文写碑文,和彝族没什么两样。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督教传教士却意外地使黔西北彝族陆续皈依了基督。如前所述,尽管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彝化,但无疑使彝族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宗教信仰的变异
黔西北彝族的宗教信仰也同其他彝区彝族的宗教信仰一样,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集中表现为“万物有灵、自然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万物有灵即大自然里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以及各种动植物都有其神灵主宰。自然图腾崇拜是万物有灵观的发展和深化,也是它的具体表现。“黔西北彝族以竹为祖先灵筒体,以山水和植物名连称宗支代号,即所谓的“诺溢”和“侯渎”,意为历史源流,即为自然图腾崇拜的具体体现”。
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先崇拜,对各种神灵的祭祀主要服务和服从于这一核
心。彝族信仰鬼魂,有“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生时附体,死后游荡人间,彝语称为“撮补”。“灵魂不灭”的观念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础。黔西北彝族的祖先崇拜的特点是亲人去世后,主家请布摩念经,进行安灵,彝语称为“诺塞果”,以此仪式求得死者的灵魂变成“披庇”庇护后世,而不变成“撮补”作崇后人。布摩制作的“诺塞”(灵牌)供奉在主家堂屋神龛正上方。过一定年限后进行“数挣”(超度送灵仪式),制作“樾哺”即灵桶,放入模拟祖王笃弭的神像、金杯银碗、金锄银耙以及金币财帛和兵器、谱书等,连同“诺塞”一同安置于崖荫之处的灵房之中,定期供奉与祭扫。同时,布摩念指路经,指引逝者的另一个灵魂延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回归祖界,同祖先团聚过悠闲自得的生活。另外,凡过年过节都要首先供奉敬拜先祖,接他们回来一道过年,年完即送走。
彝族宗教信仰还表现在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布摩”和“苏业”,特别是“布摩”,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还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承担着与神沟通和教化人民的重任。他们通晓彝文,熟知天文、历法、谱系、伦理、史诗、神话传说及彝文文献,是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但凡生死、年节、集会、灾病等都要请“布摩”念经作法。布摩有卷帙浩繁的经书,分为祭祀经、占卜经、驱鬼经、招魂经、松魂经、指路经等几十类数百种。除经书外,布摩还有神扇、法帽、法铃、签筒等法具。因此,布摩在整个彝族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传入黔西北彝族地区,客观上提高了一些彝族人的文化素质,但却支解了彝族传统的宗教信仰,彝族宗教信仰由原来的多神崇拜转为一神崇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彝族基督徒认为,耶稣基督才是唯一的真神。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把彝族传统宗教信仰视作封建迷信中的偶像崇拜。因此,他们中的所谓的“有识之士”便率领信徒砸毁自己祖先灵房,烧毁自己家谱。另外,他们认为耶稣基督创造了世界,是人类的始祖,只有他才能拯救人类,其他一切宗教的神灵皆是妖魔鬼怪。要皈依基督,就必须与其他一切信仰划清界限,这样,在世界末日到来之时方能得救。
其次,彝族基督徒认为只有信仰耶稣基督,死后方能升入天国。彝族原始宗教认为,人死后应该由布摩念指路经指引亡灵回归祖界与祖先团聚。但基督徒死后却由教会牧师长老率众祷告,祈求亡灵升入天国,永享快乐。同时,丧葬仪式也由唱诗祷告代替布摩念经指路,雄浑悲壮的铃铛舞场面一去不复,气氛倒土不洋。
2、婚俗节庆的变异
彝族号称歌舞民族,不管婚嫁还是节庆,都离不开歌舞,且场面颇为壮观。黔西北彝族的婚嫁更具特色,整个过程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婚嫁期间,无论在男方家,还是在女方家,都会歌舞达旦。双方青年男女用酒礼歌的形式互相盘问人类的起源,歌舞的起源,婚嫁的起源等等,场面热闹至极。另外,黔西北彝族的火把节、十月年也比较隆重,整个节日期间要进行祭祀和各种各样的比赛,走亲访友,热闹非凡。但基督教传入后,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不再举行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不拜对方祖先,不准唱酒礼歌,阿卖克(出嫁歌)。他们视传统节日为封建迷信,把圣诞节作为他们的节日,逢年过节,便所有人聚到教堂唱诗祷告,导致了本民族很多优秀文化的失传。在基督教彝区,除了几件偶尔穿在身上的服饰和夹杂着众多神的观点的语言外,彝族文化已荡然无存。
3、饮食习惯的变异
基督教传入彝区前,彝族在饮食方面没有过多的禁忌,而基督教传入后,彝族基督徒就无形中有了很多饮食禁忌。他们奉行基督教的宗旨,不吃牲血,不饮酒,星期天不杀生,非基督徒敬供祖先的物品他们认为是敬过魔鬼的,带有邪气,因此,不得食用。诸多的生活禁忌,给彝族基督徒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4、族群认同的变异
“族群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和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从这个理论出发,彝族共同体的认同是无可厚非的。虽然皈依了基督教的黔西北部分彝族也认同自己的族属,但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传承文化上的差异。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被迫彝化,而皈依了基督教的彝族却也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黔西北彝族中形成了独特的基督教彝族文化,这种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和彝族文化的二元结合。它含有基督教宗教文化的大部分因素,又打上了彝族文化的诸多烙印。在基督教在彝区成蔓延之势的今天,这种文化越来越表现出它的独立性。在人类起源上,彝族基督徒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是人类之始祖,是万民之神,但凡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子民。他们对自己是笃弭和六祖的的子孙的观念也渐渐淡化,抛弃自己家支的“诺溢”和“侯渎”,把家族乃至民族的起源归结为上帝的创造。他们在一定地域内形成一个小团体,排斥非基督徒及其传统文化,否定彝族文化的巨大成就,阻止其子女与非基督徒子女的婚姻。因此,造成了彝族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隔阂、抵触,甚者相互攻击、仇恨。更严重的 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信仰基督教的彝族和不信仰基督教的彝族从宗教层面而论已经不是同一类人,反而对其他民族的基督徒却采取比较认同的观念。这种盲目的宗教观严重影响了彝族内部的团结。族群认同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认同,但这种由宗教文化演变而来的变异思想却使彝族族群认同的力量大大分散,彝族内部凝聚力大大削弱。
5、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异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必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力量。它宣扬“信仰耶稣,死后会上天堂,不会下地域,来生不再吃苦受累”。受这样来世观念的影响,很多所谓虔诚的彝族基督徒便倾其所有,把一切财物捐献给教会,认为这样就可以在来世升入天堂获得幸福。另外,他们不外出打工、经商,认为凡是经商都是吃人害人,把大好时光用于参加礼拜。甚者强行动员自己子女弃学入教,认为只要虔诚信仰耶稣就什么都能得救,把该学习文化知识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诵读圣经,参理教义等上面,唯神论在思想意识领域占了主要地位,导致了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消极作风(笔者曾在家乡亲眼目睹此种情况,甚为痛心),严重影响了彝族地区的教育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基督教在黔西北彝族中传播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客观历史因素的,我们不能否认它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彝族而言,它无疑是彝族文化内部变异的罪魁祸首。宗教信仰自由无可厚非,但不能把宗教信仰同民族文化对立起来,要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在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
参考文献:
(1)阿诺阿布.拒绝与拯救-全球视野下彝族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DBMOL】彝族文化艺术网
(2)东昱.川滇黔彝族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调适【J】.毕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二期
(3)孙.时空转换下的精神契合-基督教中国本土化的演变与实证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一期
(4)龙正清.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文集【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6.12
(5)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M】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10
(6)李仕杰主编.基督教结构教会百年简史()【M】
(7)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07
(8)马克思.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8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7卷
作者简介:王昭节,男,彝名阿侯索格,1985年11月生,贵州赫章县人,赫章县安乐溪乡初级中学二级教师、副校长。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基督教的传播与彝族文化的变异47等内容。 
 基督教在云南 论文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影响 学院...由于本人对宗教文化比较感兴趣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 ...彝族、 佤族、怒族、独龙族、拉祜族和傣族等族的...  A、彝族 ? B、柯尔克孜族 C、畲族 D、回族 我的...? ? 14 在东方,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审美需求...我的答案:× 9 我国明清时期西方基督教传播很广泛...  包括傈僳族、 怒族、独龙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白族。...基督教的传播和传教教育对云南部分民族心理的影响, 还表现 为民族感情、民族...  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思 其中之义,明其中之理,对彝族社区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彝族社区;基督教;仪式;研究 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的云桥社区,是...  基督教在江城国庆乡彝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①.txt27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 亦能帮 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  导致一些人精神失 落,加之残存封建迷信和文化糟粕的诱导,一时间各种邪教组织沉渣...将基督教非法传播向邪教组织的变异问题 放在当前农村社会的环境中予以考量,需要...  (显示:蒙古族的衣饰尚青、黑色,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范围而言,有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阿拉 伯文化等...  () 1.0 分我的答案: √ 12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受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冲突。() 1.0 分我的答案: √ 13 彝族的历法是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 ...  (显示:蒙古族的衣饰尚青、黑色,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范围而言,有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阿拉 伯文化等...关于安乐溪乡瓦窑村村情的调研报告
安&乐 溪 乡 瓦 窑 村 的
调 研 报 告
——瓦窑村主任助理&&
根据赫章县委组织部安排,2009年4月份我被派到安乐溪乡瓦窑村任主任助理,自4月9日下派到村开展工作以来,在安乐溪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真抓实干,结合本村实际,深入村寨、深入群众,采取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势,对各项调研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全面掌握本村的基本情况,认真作好记录并按照有关要求对本村做了认真的调查和分析。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瓦窑村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瓦窑村位于安乐溪乡东北部,全村5.1平方公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辖3个村民组,全村耕地面积450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荒山草坡600亩、林地面积250亩。总人口135户共578人,彝族人口有280人,困难群众100人,其中,享受低保的有141人、五保户6人、残疾人8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全村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洋芋种植为主,附属种植大豆、芸豆等作物,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发展养羊、养猪、养牛等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对于养鸡、养鸭、养鱼等也可以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养牛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村里有小学1座,教师3名,学生110人。有通村公路 12公里,08年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现在本村人畜饮水基本有了保障。瓦窑村与高桥村、丰岩村共建一个联合党支部,本村有村干部2名、党员19名、其中:女党员3名,预备党员1名、积极分子1名。本村社会风气良好,村民待人热情,民风纯朴,村“两委”干部是一届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村民组长精神面貌良好,能起到模范带头和表率的作用。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条件差,村级经济发展困难
本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从乡政府到瓦窑村最短的距离都要步行两个多小时,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虽然每年的粮农产品产量高,但距离市场远、运输成本高,无论是从外面购物资进来还是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出去,都主要依靠农民肩挑背磨这种最原始的运输方式,所以,不好销售,基本上是增产不增收。二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村的许多有头脑、懂技术、能干事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他们都是以外出打工为主,千方百计在外面找出路,虽然外出务工每年能寄、带回一定的资金,但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就使本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虽然每年都能得到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但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也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村集体经济薄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但缺乏资金保证
(二)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通过调查了解到全村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洋芋种植为主,附属种植大豆、芸豆等作物,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发展养羊、养猪养牛等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这种单一、低层次的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使农民无法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和经济收入项目方面拓展,无法取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收入,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严重,在与多数农户谈话中,他们都对目前所处的现状感到比较满意,认为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很满足了,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首先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水平上,因此,生产上就永远停留在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上,年复一年地在这个模式中循环运行,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瓦窑村经济的发展。
(三)实用技术人才匮乏,科技致富能力偏低
通过调查了解,瓦窑村现有农户家中,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只有7人,有初中文化的45人,有小学文化的300余人,从上述文化程度的比例高低可以看出,瓦窑村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相应地吸收和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就普遍偏低,缺乏农村实用技术,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就偏低,而且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外出务工,在家里的就只有儿童、妇女和老人。现代的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只有当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实用技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才能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回报,取得最大的经济利润,才能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
(四)大部分农户观念陈旧,经济结构很难调整
群众的意识问题是制约本村经济发展的因数之一,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瓦窑村的群众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极为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进则喜、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缺乏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下步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一要大力推村村级班子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调动村级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要讲实干精神,防止虚报浮夸。二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到严格按制度办事、公私分明、责权分明、任务分明,使村委班子各尽其责、有分有合、统分结合。三要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严格依法办事,以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重点,加强全体党员干部政治学习,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自身教育和技术培训。积极配合、协助上级各部门认真做好农村各项工作,以强化队伍素质为核心,加强党建思想工作,优化发展环境,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确保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全村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搞好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彻底解决瓦窑村当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首要问题。在公路建设问题上,要尽快树立和强化“要致富、先修路”的观念,号召全村人民为早日修好致富路,有钱出钱,无钱出力,要形成上下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人人参与的机制,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为修路建设人人做出应有的奉献。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引导本村经济能手和致富能人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班、座谈会,认真开展远程教育工作,让农民能从中尽快吸收和掌握农村致富技术,把掌握的实用技术有效地运用在生产和经营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使农民能更多地得到实惠,尽快在经济收入上有一个较大提高,使农民改变原有的小农经济意识观念,尽快地树立起市场经济的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指导生产和经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瓦窑村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加快产业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本村实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挖掘经济收入增长点,形成多层次、多产业的产业格局。从本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分布来看,瓦窑村应在立足于搞好适度规模的粮食作物生产基础上,搞适度的规范小区养殖,尤其是养猪、养牛和养鱼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断扩大饲养规模,提高产出量,提高经济效益。就本村的环境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努力引进一系列适宜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果树,比如种植核桃和板栗就有很好的资源优势,以此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率。使瓦窑村的种养殖业和生产结构多样化,经营方式规模化,收入渠道多种化。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指导生产和经营。搞好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增收、能发展。
总之,瓦窑村的工作在安乐溪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要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载体,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认真落实上级工作部署,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错施,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抢抓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引进和投入,勇于实践,挖掘潜力,扎实推进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发展农村经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瓦窑村的经济发展会迈出新步伐,村民生活水平会显著提高,全村上下会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的景象。
2009年5月8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家庭聚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