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不符合社会公德 的现象的现象

当前位置:& >
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 11:32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设计系 点击:次
& & & &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
  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版权所有(C)石家庄计算机职业学院&& | && 地址:石家庄市学府路169号&& |
&&邮编:050061&& | &&邮箱:&&| 冀 ICP 备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校园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2008年第1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提要]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社会公德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 /1/view-317661.htm  [关键词]校园;社会公德;问题;对策      良好的校园社会公德,是校园文明的标志,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具有较高素质的体现。近年来,在高校校园社会公德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通过调查研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对于建设文明和谐校园,形成并优化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在遵守校园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校园社会公德是维护校园公共秩序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自觉遵守校园社会公德,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侧面。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的公德素质方面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荣辱是非观念,比如,多数同学在教室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在图书阅览室自觉遵守阅览秩序、在食堂自觉遵守和维护就餐秩序、在抗震救灾时期积极捐款捐物、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在植树节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平时爱护公物和环境,自觉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等等,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素养。但是,在大学校园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现象,给校园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也损害着大学生的自身形象。在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的校园社会公德调查中,多数调查者列举到了一些有悖校园社会公德的突出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概括起来,在大学校园中,有悖社会公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1、缺乏文明礼貌习惯。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遵守校园社会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唯我独尊,不尊敬师长,缺乏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个别大学生甚至经常口吐脏话而不以为耻:有些同学穿着不雅甚至穿拖鞋上课:有些同学在自习室谈情说爱,为表现关系亲密,在公共场合搂搂抱抱丝毫不顾忌影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   2、一些大学生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喧哗,上课时手机不注意关机或调成震动,导致时而响起手机铃声,对安静的课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打饭时不自觉排队,导致打饭队伍拥挤;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上课迟到甚至早退。   3、有些大学生缺乏爱护公物和维护校园环境意识,表现为随意在课桌上胡写乱画:缺乏节水节电意识,用水后不及时关掉水龙头,离开教室、宿舍后不及时关灯:缺乏文明卫生习惯,便后不自觉;中洗便池;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吃完食品后,食品袋随意扔掉;无人时随地吐痰:废旧电池顺手丢掉,为抄近路而踩踏草坪等等。   4、有些大学生虽然懂得社会公德规范,具有社会公德的是非观念,但存在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心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主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不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爱心献血等公益活动漠不关心,对破坏公物的行为听之任之,对随地吐痰随意扔垃圾的行为虽然反感,但却不去制止。   5、人情味淡薄,缺少同情心,缺乏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意识,拾金不昧精神缺失。   6、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缺乏网络公德意识。不少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少数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甚至旷课上网,终日精神恍惚,荒废学业,在网络交流中不注意语言文明。      二、大学生校园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校园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甚至大学生自身,都存在值得认真反思和彻底改进的地方。   1、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准绳,在高校则面临着学生就业率的压力,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方面长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外,从以往德育教育的内容来看,更多关注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关注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评价,但缺乏最基本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礼貌教育,导致学生没有从小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2、家庭存在着对子女教育重学业轻品德的缺失。由于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庭过度溺爱和过度迁就,造成缺少感恩意识和规则意识,容易形成极端自私人格,缺乏关心和照顾他人的意识。同时,由于升学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导致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子女的学业,而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培养完全忽视,久而久之,造成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也导致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思想还不成熟,更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氛围来看,在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情况下,主流价值观念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正逐渐被弱化,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导致道德虚无主义泛滥,对学生产生着不良影响,致使有些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追求利益交换,缺少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对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淡漠。   4、大学生的生存状态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同时,社会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导致就业竞争中的不平等,使得一些学生产生理想信念动摇、思想困惑、价值迷茫和对前途的担忧。如果不及时予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漠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淡漠。   5、部分教职工自身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遵守校园社会公德方面不能发挥表率作用,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提高大学生校园社会公德意识的对策      造成部分大学生校园公德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也要从诸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知荣辱、明是非、析善恶,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逐渐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1、高校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注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那种自上而下的、缺乏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出发点,通过主题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加强细节方面的教育。   2、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双向交流,把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困惑结合起来。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既要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强化是非观念,又要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使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同时要强化道德实践,着眼于学生个体成长的日常生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激动、感动的机会。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和班风。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领导,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广播台、团委、学生会、膳食自律委等组织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班级辅导员要把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努力形成知荣明耻的良好班风,以此带动形成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   4、教师和其他职工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学生干部,要在遵守社会公德上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讲文明树新风,带头使用文明生活用语,做遵守校园社会公德的表率: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提高公德意识,自觉遵守校园社会公德,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校园公共秩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不文明现象让人忧 如何走出公德困境?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汪啟飞
    2016年春运大幕已经拉开。图为志愿者在北京西站站前广场为旅客服务,倡导文明出行。新华社发
    新春临近,亿万国人已经进入“春运”周期。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和外出旅游的人群中,种种不和谐的“小事”又一次集中爆发:“中国式过马路”、在火车上抢座位、用酒店毛巾擦皮鞋……
    每到节假日,总有与节日气氛相悖的不文明事件抢占新闻头条,一次次拷问着国人脆弱的公德意识。不仅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类事件已经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中国旅客在泰国航班上大吵大闹、在埃及神庙涂鸦、在欧洲痛打便利店店员……一些网友直呼“丢人丢到了国外”,国际媒体也开始讨论:中国人的文明素质能否与GDP同步增长?
    如今的中国,是否面临着公德危机?应该如何看待公共生活中并存的“丑陋”和“美好”?怎样塑造中国人的公德意识和良好形象?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 现状:不文明现象让人忧
    “去年有一次因为台风天气造成列车晚点,有些旅客不听任何解释,就把我们围起来指责、漫骂,有的动手打人、用安全锤把车窗敲碎,还有人把车票直接摔在了我的脸上。”说起旅客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官淼至今仍心有余悸。
    官淼是京沪高铁G13次列车的车长。从2007年开始,她就工作在京沪铁路大动脉上。从普通车、动车到高铁,官淼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国人文明素质的点滴变化。
    “现在大多数旅客都能自觉维护好车上的公共秩序,不过还是会有人不太注意,比如,用电脑、手机等看视频、听歌时不戴耳机,声音放得特别大;穿着鞋直接踩在座椅和小桌板上;任凭孩子在过道里吵闹、嬉戏等。”官淼列举了旅客的各种不文明行为。
    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王女士也有类似的烦恼:一些读者高声喧哗、吃东西喝饮料、在书本上随意涂画……
    “总是有一些不遵守阅读秩序的读者,真的很让人头疼。”面对记者,王女士无奈地摇摇头,“桌子上明明放着‘禁止喧哗’的牌子,我也专门提醒过说话要轻声细语,可他打电话的声调还是那么高。”
    如今,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休闲成为重要的娱乐方式。据统计,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接近40亿人次,出境游达1.2亿人次。伴随着“旅游热”,不文明旅游现象不断被曝光。有学者把不文明旅游总结为“五不”: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
    2.成因:传统模式难解公德问题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就曾敏锐地指出中国人公德缺失的问题。
    一百多年后,困扰依旧,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公德缺失为什么会成为顽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倪素香认为,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道德规范是以家族为本位的,重视私德是其主要特色,而社会公德内容则较为贫乏,这与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从现实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打破传统血缘关系的狭隘视野,广泛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与交流的关系,必然要由‘熟人社会’迈向‘陌生人社会’,由乡村迈向城市,而当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德规范尚处在建构和培育的过程中。”倪素香说。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也表示,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公共化的开放社会。传统的家族式、地方性或特殊群体性的“熟人型”道德伦理,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开放的公德问题。只有基于健全的现代法律秩序和现代社会的公共价值理念,公共道德才能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形成引领社会发展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对不文明旅游现象进行了研究,结论是人在两种情况下行为最容易失范——一种是在休闲中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时,另一种是脱离了自己所生活和熟悉的群体或习惯时。“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正好符合这两种情形。”
    3.解读:极端个案不代表整体素养
    “近年来出现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说明公德建设还任重道远,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公德危机’。”倪素香表示,总体上人们的文明意识是不断提高的:“这段时间如果到车站、码头观察一下,你肯定能看到不文明行为,但也会发现互相帮助、体谅的旅客非常多,可以说处处都有真善美;自觉遵守当地风俗习惯、举止文明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公众会产生“世风不古”的印象?倪素香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公德是全民性的道德规范,内容上具有简单性、易行性,如果没有做到,就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造成底线伦理失守。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对一些负面事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加之传播速度快,很容易抓住公众眼球。
    “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要具体分析。有些是无心之过,是游客把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带到公共领域中来了;有的则是游客不了解旅行地的风俗习惯所致;还有一种比较恶劣的情况,就是游客素质低下故意为之,但这只是极少数。”中青旅质监合规部总监李广说。
    在万俊人看来,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期,公德领域呈现出“感天动地”与“触目惊心”并存的两极状态,既有层出不穷的“最美”人物,也有时而遭遇的“最糟”事件。
    “对公德现状的分析评价,必须基于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时代背景和社会基本结构。武断地做出好与坏的判断都不能使人信服,也是不负责任的。”万俊人强调。
    4. 解局:教化与法治并重
    “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因为自己的爷爷辱骂公交车司机,而郑重地向司机道歉,司机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不久前,发生在河南郑州97路公交车上的一幕在网上传开,触动了很多人。
    “小姑娘的行为说明,公德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同时,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要实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公德教育。”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小锡说。
    “除了加强公德教育,还应该完善法治。首先要在法律上明确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其次,应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倪素香表示,针对部分法律难以落实、失德行为“死灰复燃”的现象,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可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不文明行为计入档案中,并与升学、就业、营商等挂钩,让失德者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事实上,相关举措已在逐步推行。2015年4月,《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目前已有4批共16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2015年8月,深圳交警发出第一份行人出行信用报告,闯红灯行为将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倪素香同时指出,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提供更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也是公德建设必要的环节。如配置更多的分类垃圾箱、完善道路规划和建设、改造小区环境等,都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引领作用,有效避免不文明现象发生。
    官淼还记得,前几年京沪线上刚开通动车组时,旅客在车厢里吸烟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我们的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宣传力度加强,同时处罚执行到位,旅客基本不会在高铁车厢里吸烟了。相信今后旅客出行的文明程度会越来越高。”(本报记者 靳昊 通讯员 崔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符合交通工程的现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