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南疆31军后勤部队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解放军编制
下载积分:1800
内容提示:解放军编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54|
上传日期: 07:08: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解放军编制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 &>&&>&
铁道兵概况——消失的英雄部队
作者:超级工程一览
发布时间: 08:50:1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陶赖昭松花江大桥,是铁道纵队成立初期抢修的第一座大桥。广大指战员奋战三个月,于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修复通车,有力的支援了前线。  
  志愿军铁道兵在紧张架桥
  铁道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陆军的一个工程技术兵种,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它担负着工程保障任务。战时,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平时,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和共和国铁路大动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使人难以忘怀。
  铁道兵部队的初创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诞生于1946年的东北战场。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为维护铁路交通秩序,保证铁路畅通无阻,集中各地的武装护路部队,并吸收地方铁路员工参加,建立了第一支铁道部队,称护路军。后来,随着战区铁路抢修的需要,东北军区又在护路军的基础上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后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铁道纵队的组成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军队,在中国抗日武装力量和苏联红军的沉重打击下,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此后,东北民主联军在建立与扩大东北解放区时,即开始接收日伪铁路管理机构,并组织和发动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恢复与建立铁路系统的正常秩序。为适应东北地区形势发展的需要,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支援前线作战和后方恢复生产,东北民主联军在加强铁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先后在东满、西满、南满地区及中长等铁路线上组织了武装护路部队,执行保护铁路运输安全和协助接管铁路等任务。1946年6月,正式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12月改称护路军司令部),任命苏进为司令员,王光文、张鹤鸣为副司令员。护路军总部设在哈尔滨。为便于部队的统一组织指挥,护路军总部决定将何德全领导的东满护路大队,郭维城领导的西满护路保安队以及由彭敏、阎九祥、刘世忠在绥佳、绥滨、中长等铁路线上建立的铁路公安护路队,整编成7个步兵团和1个装甲大队,隶属护路军总部。从此,东北地区护路部队由分散走向统一,担负着东北地区约5000公里铁路的护路任务。
  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局1200名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并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亦称铁路修复工程局),黄逸峰为局长,苏进为第一副局长兼参谋长。纵队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卫生部、供给部、材料部和厂务部。纵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共计官兵17104人。铁道纵队成立后,全力抢修东北、华北地区的铁路,支援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部长直接领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副部长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1个装甲列车纵队。后来整编为3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兵力扩大到10517人。&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成为铁道部队的口号。从1948年夏到1949年底,铁道部队广大官兵与铁路员工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抢修任务,全国遭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几条主要铁路干线均已通车。据统计,这期间共修复线路1692公里,桥梁976座,车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复信号232站,为解放军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铁路保障。为战后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铁道兵的兵部建制
  铁道兵部队是由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演变过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48 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具有重大意义的辽沈战役即将开始。为修复战区遭受破坏的铁路,保障大规模作战所需物资、装备和兵员的迅速输送,7月间,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后为第4野战军)所属护路军的基础上,组建了铁道纵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反动派统治的覆灭。此时,铁道纵队抢修铁路的任务.已由局部战场转向全国范围。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修复建设全国铁路,5月16日,中央军委根据1月间的决定,正式发布命令,将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铁道兵团部队从11月开始,陆续入朝执行战区铁路保障任务,1951年1月,划归中国人民志愿军建制;1952年8月,重归中央军委建制。
  1953年,我国开始进入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为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程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铁道部队在铁路建设中的突击作用,9月9日,政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并于 1954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于铁道兵领导机关。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日,毛泽东专门接见了即将出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并亲笔为《铁道兵》报题写了&铁道兵&三个大字;1954年元旦,朱德也为《铁道兵》报题词:&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铁道兵而奋斗!&
  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和计划处、军法处、财务处。
  铁道兵司令部成立时,编制10个师、1个独立团、1所学校、2所文化速成中学,兵力10万人。铁道兵后来发展到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2所院校,总兵力达到40余万。铁道兵司令部成立后,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铁路修建的任务,中央军委又多次对铁道兵进行了扩编和缩编。1956年1月下旬,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与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签订了《铁道兵执行国家15年铁路建设远景计划》协议书。按照这个计划,铁道兵将新建铁路63条,总长为23313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的42%;修复铁路7条,总长为965公里。
  8月24日,国防部批复铁道兵成立两个军,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军、第二军。据此,日铁道兵第一军正式组建,解放军铁道兵从此有了军的建制。当年11月23日,铁道兵第二军开始组建。在筹建过程中,日,国防部又发布命令撤销了铁道兵第二军的番号。为此,铁道兵第二军停止了组建工作。1959年初,国家开始缩减基本建设规模,许多铁路建设工程缩减规模,有的停建。6月20日,总参谋部批准铁道兵进行整编,定额为12万人,下辖11个师、2所学校。铁道兵领导机关总称&铁道兵兵部&。
  1962年5月,国家把修建森林铁路、公路的任务交给铁道兵,于是铁道兵又进行了扩编。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对铁道兵的性质、编制体制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周恩来说,铁道兵9000人的师,出工不到5000人,每年工作不到200天,这样怎么行呢?军队搞建设也要为国家积累,要从性质、编制上彻底加以改革。铁道兵要按修铁路的工程部队性质确定编制、工作制度。会上,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对铁道兵的意见:&铁道兵是工程部队性质,无论平时、战时,都是执行工程任务,是工程部队,不是战斗部队。&周恩来针对铁道兵官多兵少、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时间占用多,施工时间短等问题指出,铁道兵军官比例应该是10%,新兵训练3个月,与作战部队应有区别,每年施工220天,还应该再多一些。
  12月20日,中央军委为铁道兵增补10万新兵。4个铁道师各组建一个线路隧道团。铁道兵参加的林业工程主要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此时,铁道兵的总兵员达20.4万人。日,铁道兵司令部向周恩来报告铁道兵扩编10万人修建林业铁路的情况和体会。报告说,铁道兵经过精简整编,军官比例由22.1%降到9.95%,生产人员比例由72%上升到81.4%,年施工可达240天。看了报告,周恩来非常满意,并做了如下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员长提议使用铁道兵修。&三个多月后,铁道兵又迎来了大扩编。日,为加速国防工程和西南地区铁路建设,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扩编14.4万人,总兵员达到37.2万人,共有13个师、60个师属团,3个独立团。其中5个师担负成昆铁路建设。
  后来,根据建设北京地铁、援越抗美铁路修建等任务,又组建了铁道兵第十四师、第十五师,为出国的铁道兵部队配备了高炮团。到1974年底,铁道兵共有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学校、3所野战医院、1个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总员额达到43万人,是铁道兵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1976年1月,担负北京地铁施工任务的铁道兵第十二师、第十五师和仓库、机修厂等8个单位的5.3万人改为基建工程兵,脱离铁道兵建制。
  从1980年开始,铁道兵开始缩编。当年4月8日,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铁道兵撤销了9个团。当年8月28日,总参谋部通知铁道兵,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铁道兵按现行编制37万人缩减去17万人,保留约20万人。到1981年4月,铁道兵完成了缩编任务。13个铁道师缩编合并成10个师,铁道兵机关减少人员30%,3个独立团合并成2个,3所院校保留了2所,保留兵员总数为20万。
  志愿军铁道兵入朝后抓紧抢修铁路
  抗美援朝&&铁道兵建功沙场
  1950年11月,铁道兵团开赴朝鲜战场,担负工程保障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放军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滕代远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陈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员,吕正操兼副司令员,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员。此外,还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贺晋年兼任司令员,张明远任政治委员,志愿军有3个铁道师、2个铁道团约2万人参战,后又有6个铁道师参战。
  抗美援朝初期,铁道兵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志愿军没有航空兵参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美军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不需战斗机护航,肆意低空追射道路上的朝鲜车辆和行人。志愿军入朝时,共有汽车1300辆,20天内被美军飞机炸毁600余辆,志愿军后勤供应陷入严重困境。朝鲜战争中,美军始终把破坏志愿军铁路补给线作为实现其整个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轰炸与反轰炸、破坏与抢修的长期反复,构成了这场战争在铁路线上的主要斗争特点。
  原铁道兵副政委崔田民提供了两组数字,充分反映出美军的野蛮、疯狂和志愿军铁道兵的英勇、顽强:
  &自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停战的33个月中,敌人集中侵朝空军70%左右的兵力,对我铁路交通线进行狂轰滥炸,共出动飞机58967架次,对铁路线投弹达19万枚,即在通车的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落弹一枚,相当于二战期间德国投在英国本土炸弹的1.5倍。累计破坏桥梁1607座次,线路15564处次,给水165处次,通信线路2952条公里,隧道89座次。1951年夏,朝鲜又遇数十年未有的洪水泛滥。敌机的轰炸和洪水灾害给铁路造成了严重破坏。
  &志愿军铁道兵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共计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次,延长129公里;便线便桥128公里;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座次,延长161公里;通信线路20994条公里;并新建铁路213公里,取得了反轰炸和抗洪斗争的胜利。铁路通车里程由战争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兵抢修、抢建铁路、桥梁,使铁路运力比战争初期提高了7.5倍,保障了&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铁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牺牲,2881名官兵负伤,涌现了杨连弟等一大批英模,1.21万人立功。
  美国空军发言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差不多一年来,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在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但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率地讲,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  
铁道兵女兵
  开山筑路&&铁道兵功勋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建设,几乎都有铁道兵官兵洒下的汗水甚至献出的生命。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铁道兵兴建的第一条铁路是鹰厦线,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兴建的一条重要铁路线。从朝鲜战场归国后,尚未洗去征尘的志愿军铁道兵受命开赴厦门。
  当时,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决定,铁道兵团和6个志愿军铁道工程师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92年5月,当年的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回忆说:&鹰厦铁路起自江西鹰潭,穿越武夷山、戴云山两大山脉,沿富屯溪、沙溪、九龙江3条大河流,直达海防前哨厦门,全长697公里。&
  &修建这条铁路,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福建人民盼望这条铁路盼了整整50年。早在1906年清光绪末年,福建就曾成立官商合办的&铁路公司&,发行&铁路股票&,向海外侨胞大量募捐修路,但终因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上铁路工程浩大,说说容易,修起来难。闽赣铁路公司花了4年时间修了一条28公里的铁路,名义上叫&漳厦铁路&,但&东不到海,西不到江(九江)&,而且路基质量很差,火车慢得像牛车,没人愿坐,不久连这条小铁路也停办了,轨也拆了,路基也毁了,所以直到解放时福建还不通铁路。这种情况对于面对台湾、地处前线的福建是不利的。周恩来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解决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及台湾问题,要看&二王&:一个是王炳南在华沙和美国谈判;一个是王震率领10万大军修建鹰厦铁路。&
  &修建鹰厦线关键是填海问题。&王震将军回忆说。
  厦门离台湾很近,站在日光岩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门岛和大担、二担岛。300年前,郑成功就是以此基地收复台湾的。但厦门本身是一孤岛,与大陆隔着一条厦门海峡,铁路要真正通到厦门,必须填海。这在当时难度很大。
  为做好填海工程,由铁道兵第七师和厦门市共同组成海堤工程指挥部,动员3000名民工,近百条船只,并调集高炮部队在两岸掩护,从近海的小岛上开山采石,装成石笼,运到海上填海筑堤。
  铁道兵和船工、民工任凭风大浪急,敌机骚扰,驾着载石帆船,喊着号子,乘风破浪,迎着潮水浪尖抛石填海。海上百舸争流,潮起石落,水柱冲天,颇为壮观。一年多时间,就填起了一条火车、汽车并行的长5公里、宽19米的海上长堤。
  日,铺轨队通过海堤到达厦门,仅用了22个月时间就提前修通了这条近700公里的鹰厦铁路。
  在鹰厦铁路完工后,铁道兵先后为祖国修建了许多铁路,可圈可点的有七大工程: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
  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时期,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392人。  
  紫阳县东山烈士陵园,园内安葬了206位烈士遗骨。里面有1950年紫阳清匪肃特斗争中光荣牺牲的4位烈士和70年代在紫阳修建襄渝铁路牺牲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202名官兵。
  1968年,铁道兵先后抽调8个师又8个团,会同鄂、陕、川三省的59万民工和部分驻军,共约83万人参加襄渝铁路修建工程。当时数十万铁道兵和民工、学生,在秦巴山区山川河畔顶风沐雨,日夜施工,仅开工前的辅修工程,就耗时一年,修筑公路、施工便道达2326公里,架电力线路900公里,铺设输水管道500公里,修建临时房屋300万平方米。铁路要飞越峡谷,穿行巴山,工程更为艰巨。穿越大巴山的70公里线路每公里平均牺牲8人。
  经过铁道兵战士和学兵连学员几年血与火的洗礼, 往昔,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大巴山区;而今日,铁龙越群山,天堑变通途。  
  铁道兵指挥部的建制
  铁道兵第一指挥部
  1969年6月,成立铁道兵西南指挥部。1976年10月,中央军委批复将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改称第一指挥部。1980年11月后铁道兵精简整编,撤消第一指挥部。
  铁道兵第二指挥部
  1965年3月,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工程部改为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1970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改为东北指挥部。日,中央军委电令东北指挥部调驻新疆改称第二指挥部。1980年11月后铁道兵精简整编,撤消第二指挥部。
  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
  1970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组建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197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北京地铁工程指挥部和铁道兵十二师、十五师移交北京市后改为基建工程兵。
  铁道兵第三指挥部
  1979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沙通线指挥所扩编为铁道兵第三指挥部。1980年11月后铁道兵精简整编,撤消第三指挥部。   铁道兵历史上师的建制  铁道兵第一师1948年7月组建。日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 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一师,辖第1、第11桥梁团和第21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一师,辖第1、第2、第3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团&第5团。1979年7月,修建襄渝铁路。1981年5月迁往山东兖州,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1工程局。1999年更名为中铁第11工程局。
  铁道兵第二师前身为回民支队。1951年5月参加抗美援朝,日回国。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二师,辖第2、第12桥梁团和第22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二师,辖第4、第5、第6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团&第1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2工程局,1998年7月改制组建为企业集团。
  铁道兵第三师前身为1948年8月成立的东北铁道纵队,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国。1950年8月,铁道兵团进行缩编,正式成立铁道兵团第三师,辖第3、第13桥梁团和第23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三师,辖第7、第8、第9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1团&第15团。1984年1月改名铁道部第13工程局,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更名中铁13局;2001年改制成立中铁13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兵第四师日成立,由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1953年11月回国。1951年6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铁道兵团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第四师,下辖第4、第14桥梁团和第24线路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四师,辖第10、第11、第12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16团&第2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4工程局。1999年12月变更为中铁14局。
  铁道兵第五师由步兵第19师改编。日从朝鲜回国。1957年,修筑贵昆铁路。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五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21团&第2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与第五师合并为铁道兵第五师。1984年1月,铁道兵第五师与第6师合并改编为铁道部第15工程局。
  铁道兵第六师日在贵州成立,由第49师第146团、第50师第150团、第51师第152团合编,从遵义、独山、镇远三个军分区抽调人员组成师部。1953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9月,由铁道工程第6师改称为铁道兵第6师,月回国,参加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设。1958年7月,修建贵昆铁路贵阳至树合段。1964年11月再次参加贵昆线建设。1968年夏,修建襄渝铁路。日撤离,改建为成都铁路工程局。
  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六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辖第16、第17、第18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六师,辖第16、第17、第18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26团&第30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六师番号撤消,与铁道兵第5师合并改编为铁道部第15工程局。
  铁道兵第七师1952年在苏州寒山寺组建,由第96师与第86师合编。1953年1月赴朝,11月回国。日进入贵州水城,修建贵昆线水城至树舍段。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七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辖第19、第20、第21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七师,辖第19、第20、第21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31团&第35团。1976年6月进驻青海格尔木,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7工程局并迁往山西太原,2000年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日成立中铁17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兵第八师1958年组建。1965年,修建成昆铁路。 1958年10月,铁道兵第一军军部撤消后,以军部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八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36团&第40团。1984年1月改编为铁道部第18工程局。2001年8月改制为中铁18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兵第九师1953年1月,以铁道工程第九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九师,辖第25、第26、第27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九师,辖第25、第26、第27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41团&第45团。日从朝鲜回国。1973年,修建沙(河)通(辽)铁路。日改编为铁道部第19工程局。2000年9月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现为中铁19局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兵第十师1953年1月成立,由农业建设第3师(前身为警备第五旅、步兵第101师兼烟台警备司令部)改编。日从朝鲜回国。1953年1月,以农建第三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辖第28、第29、第30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师,辖第28、第29、第30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46团&第50团。1984年1月,铁道兵第十师改为铁道部第20工程局。
  铁道兵第十一师1952年2月组建,由农业建设第5师改编。日从朝鲜回国。后与铁道兵第13师合编。1953年1月,以农建第五师为基础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3年9月后改称铁道兵第十一师,辖第31、第32、第33团。1954年6月铁道兵整编,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1团&第5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与第十一师合并为第十一师。1984年1月改称铁道部第16工程局,1999年12月改称中铁第16工程局。
  铁道兵第十二师1964年9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二师,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56团&第60团。197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铁道兵担负北京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铁道兵第十二师改为基建工程兵。   铁道兵第十三师1973年5月进驻北京密云,1979年7月撤出。后与铁道兵第11师合编。铁道兵第14师:日,与在赤峰沈阳部队一些工程兵、炮兵、装甲部队合编为81580部队。1964年9月,铁道兵扩编并组建第十三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1团&第65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三师番号撤消。
  铁道兵第十四师1965年7月,组建铁道兵第十四师。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66团&第70团。1981年铁道兵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第十四师师部移交沈阳军区,部队合编到铁道兵第八师。
  铁道兵第十五师1969年3月,组建铁道兵第十五师,参加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师辖5个团,分别为第71团&第75团。197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铁道兵担负北京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铁道兵第十五师改为基建工程兵。
  铁道兵独立舟桥团1964年8月组建,1977年5月改称铁道兵舟桥团。1984年1月并入铁道部,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舟桥工程处。1987年9月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战备舟桥处。1990年10月更名为铁道战备舟桥处,隶属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无相关信息
京ICP备号-1
Copyright (C) &复兴网&版权所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后勤分部简介(初稿)[楼主]&作者:
&发表时间: 08:20
&&&&&&&&点击:120929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后勤分部简介(初稿)后勤第1分部1961年9月,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1分部。1968年3月,改称沈字436部队。1970年2月,分部机关移防吉林市。1975年8月,改称81874部队。1998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联勤第1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分部。&后勤第2分部1961年9月,在辽宁省沈阳市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2分部。1968年3月,改称沈字439部队。1975年8月,改称81875部队。1998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联勤第2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2分部。&后勤第3分部日,总参、总后电复沈阳军区日请示,同意在吉林通化组建1个精干的后勤分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3分部,归沈阳军区后勤部建制领导。1966年7月,后勤第3分部机关移驻梅河口。1968年3月,改称沈字442部队。1975年8月,改称81876部队。1992年12月,撤消分部番号,所属部队分别根据地域因素并入后勤第1分部和后勤第40分部。&后勤第4分部日,总参、总后批复沈阳军区4月16日请示,同意以沈阳军区后勤部直供部为基础,在辽宁省朝阳市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4分部。后移防锦州市,1968年3月,改称沈字445部队。1975年8月,改称81877部队。1998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联勤第4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4分部。2003年11月,联勤第4分部撤消番号,所属部队并入联勤第2分部。&后勤第5分部 第1个:1958年10月,在漳州龙溪县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5分部。1960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撤销该分部番号。机关人员北调陕西西安市,扩编组建&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第2个:1977年5月,后勤第7分部副部长沙汉超奉命承担组建第5分部任务,带2名参谋、3名战士,乘坐2台北京212指挥车来到山西省太原市,与参加分部组建的总后勤部原原平基地兵站副政委郝文锦和该站政治部主任孙丰年、后勤第8分部副参谋长龚汉卿会合,组成后勤第5分部筹建小组。日,军区后勤第6分部所属集宁兵站干部23名、战士30名从河北省怀来县沙城整体转入山西省太原市第5分部临时营地。此外,从军区后勤第7分部机关及所属单位调入部分卫生、司机、炊事等20人勤务兵员,从497仓库(现为后勤第7分部平定弹药库)调入1个12人的警卫班。日,第5分部正式展开工作。1978年5月,北京军区颁发后勤第5分部(52799部队)编制表。1998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第5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5分部。&后勤第6分部日,以原北京军区后勤部丰台混合仓库管理处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六分部&(7725部队)。机关设司令部,下辖:办公室、作战勤务处、基地建设工程处和管理科。主要任务是筹建分部,实施后勤勘察,搜集战勤资料等。1962年6月,分部开始办公。7月,总参谋部颁发后勤分部编制表:机构设司令部,辖7个科1个直属队,即:战勤训练科、军务科、仓库管理科、基本建设科、卫生科、后勤科、管理科和警卫通信排;政治部,辖4个科,即:组织科、干部科、宣传科、保卫科。同时,分部接收了原军区后勤部24个直属单位。1968年3月,改称京字909部队。1975年8月,改称52996部队。1998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第6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6分部。&后勤第7分部1962年10月,以原北京军区后勤部石家庄混合仓库管理处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7分部&。1968年3月,改称京字801部队。1975年8月,改称52997部队。1998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第7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7分部。&后勤第8分部1965年9月,以原北京军区后勤部天津仓库管理处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8分部&。原由天津仓库管理处领导的单位全部划归该分部。1968年3月,改称京字908部队。1975年8月,改称52998部队。1998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第8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8分部。&后勤第9分部1977年2月,以原济南军区后勤部淄博兵站为基础组建济南军区后勤部第9分部。1985年12月,后勤第9分部和后勤第9分部济南办事处合并整编为济南军区后勤第9分部(55251部队)。1991年5月,分部机关移驻济南历下区。1999年6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9分部。&后勤第10分部1961年2月,济南军区决定组建后勤部工程指挥部,以担负该区后方基地的建设任务。 1961年9月,以该工程指挥部为基础,在山东莱阳古柳村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10分部,行使师级权限,隶属济南军区后勤部建制领导(7728部队)。 1962年9月,济南军区下发第10分部编制表。1975年8月,改称55281部队。1977年2月,后勤部10分部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后勤第10分部&。 1986年3月,该分部执行新的编制表。 日,根据军区联勤部电话通知,济南军区后勤第10分部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0分部。 &后勤第11分部1961年11月,在山东枣庄成立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程管理处。 1962年10月,奉总参、总后电示,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程管理处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11分部(7729部队),行使师级权限,隶属军区后勤部建制领导。 1975年8月,改称55301部队。1977年2月,11分部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后勤第11分部&。 1986年3月,该分部执行新的编制表。 1992年9月,军区决定撤消后勤11分部。1994年3月,济南军区将原后勤11分部缩编为军区后勤部薛城办事处,暂执行旅级权限。 1999年4月,撤消薛城办事处,原所辖单位划归联勤第9分部领导管理。&后勤第12分部第1个:济南军区后勤部益都兵站在1965年7月改为济南军区后勤部第12分部,机关迁至淄博博山区。1968年4月,又迁至淄博张店区。1969年10月,12分部撤消,其机构改组为淄博兵站。第2个:1970年5月,福州军区后勤部在南平西芹组建南平基地兵站。1977年9月,南平基地兵站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后勤第12分部。其主要任务是战时负责闽东北方向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平时管辖军区后勤在南平、邵武、光泽地区的仓库、医院、工厂。1986年4月,该分部撤编番号。&后勤第13分部1962年6月组建,以南京军区后勤部机关为主,抽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13分部(南字?部队),下辖第63、64、65兵站。6月10日,总参、总后授予分部和兵站番号。1975年8月,改称83476部队。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3分部。&后勤第14分部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批复,军区10月16日命令,皖南基地自11月15日起改称解放军后勤第14分部。驻繁昌县孙村。日,南京军区颁发后勤第14分部编制表,分部机关设司令部(战勤、计划施工、机械器材、通信、军务、管理科)、政治部(组织、干部、宣传、保卫、青年、文化、群工科)和军械、财务、军需、卫生、运输、营房处。日,南京军区通知,后勤地十四分部增设设计室、卫生防疫队。1968年3月,改称南字331部队。日,南京军区重新颁发后勤第14分部编制表,分部机关设司令部(战勤、军务、通信、机要、供管科)、政治部(秘书、组织、干部、宣传、直工科)和供应、卫生、装备、军事运输、工程营房、物资处。下辖警通连、综合修理连、卫生防疫队和教导队。1975年8月,改称83479部队。日总参通知,南京军区日批复,撤消后勤第14分部。 日,总参、总后通知,保留后勤分部,番号改称南京军区后勤第14分部。日,南京军区颁发后勤第14分部试行编制表,分部下辖警通连、教导队,分部机关设司令部(战勤、军务、机要、管理、直工科)、政治部(秘书、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科)和财务、军需、卫生、军械、运输油料、基建营房、物资器材处。 日。南京区命令,后勤第14分部设司令部(战勤、军务、通信、机要、管理、直政科)、政治部(秘书、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科)和财务、军需、卫生、军械、运输油料、基建营房处。下辖警通连、综合修理连、教导队。 日,南京军区通知,11月20日南京军区后勤部通知:撤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后勤第14分部&。日,该分部撤销完毕,成立善后办公室。&后勤第15分部日,根据总参谋部命令,以南京军区后勤部皖北基地和独立营房施工所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15分部。分部机关驻滁县。设司令部、政治部和8个业务处。主要任务是负责皖北基地建设和该地区的部队供应工作。1968年3月,改称南字332部队。1975年8月,改称83480部队,同时分部机关移防淮安。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5分部。&后勤第16分部根据总参、总后日批示,南京军区于11月23日下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16分部(南字?部队)。1975年8月,改称83483部队。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6分部。&后勤第17分部1961年11月,在福建省邵武县下王塘组建后勤第17分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17分部&番号,并正式启用印信,师级单位,隶属福州军区后勤部。1968年3月,改称福字350部队。1970年6月,移防鹰潭县鹰潭镇。1975年8月,改称32260部队。1992年10月,撤销分部番号,改编为南京军区后勤部驻鹰潭办事处。1998年2月,南京军区恢复后勤第17分部(32260部队)。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7分部&后勤第18分部第1个:1962年5月,在福建省龙岩组建后勤第18分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十八分部&番号,并正式启用印信,师级单位,隶属福州军区后勤部。次年移防漳州龙海县角美镇。1968年3月,改称福字351部队。1975年8月,改称32261部队。日,撤销分部番号,其所辖部队转隶南京军区后勤部驻福州办事处。第2个:1992年10月,以原南京军区后勤部驻福州办事处为基础,重新组建南京军区后勤第18分部。驻地福州市,仍启用原福州军区后勤第18分部代号。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8分部。&后勤第19分部1961年11月,广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撤消,同时以原干校的部分人员为基础在衡阳市石子岭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19分部。后迁移到衡阳市东风路玄碧塘、黄茶岭。1968年3月,改称广字?部队。1975年8月,改称54014部队。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9分部。&后勤第20分部1961年8月,在南宁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20分部。1962年11月,移驻桂林市郊甲山。1965年10月,支前指挥部迁至南宁市,分部机关仍留桂林甲山。1968年1月,分部机关移驻丽狮路。1968年3月,改称广字104部队。1975年8月,改称54041部队。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20分部。&后勤第21分部1958年为适应华南沿海战备而设广州军区后勤部兴宁兵站,驻兴宁县城,主管惠、梅、汕境部队医院和仓库。1962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21分部。1968年3月,改称广字?部队。1975年8月,改称54060部队。1979年10月,与广州军区后勤部直供部合并。1980年4月,该分部机关调入广州市,驻原军区后勤部直供部营房。&后勤第22分部第1个:日,在云南普洱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22分部。1968年3月改称昆字365部队。1975年8月,改称35402部队。日,昆明军区后勤第22分部撤消番号。第2个:日,成都军区后勤第23分部与成都军区后勤部驻昆明办事处合并,组建成都军区后勤第22分部(35401部队)。 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22分部。&后勤第23分部日,在云南开远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23分部,归昆明军区后勤部建制。1968年3月,改称昆字366部队。1975年8月,改称35403部队。1992年10月,该分部撤销番号。&后勤第24分部日,以原昆明军区龙里基地兵站为基础,改编为昆明军区后勤第24分部(35461部队)。1979年1月,移防云南普洱县。1986年4月,昆明军区后勤第24分部撤消番号。以分部机关为基础组建普洱兵站。&后勤第25分部1977年8月,以兰州军区后勤部第1基地兵站为基础,改编为兰州军区后勤第25分部(84906部队)。日,移防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杨家巷。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联勤分部。1999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25分部。&后勤第26分部1977年12月,在兰州军区后勤部第4基地兵站的基础上,组建兰州军区后勤26分部(84907部队)。1999年4月撤销番号,其下属单位转隶后勤第27分部。&后勤第27分部1978年1月,以兰州军区后勤部宝鸡基地兵站和安康基地兵站为基础,在甘肃武山县山丹乡组建兰州军区后勤第27分部(84908部队)。1986年1月,移防兰州市焦家湾。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联勤分部。1999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27分部。&后勤第28分部1978年1月,以原兰州军区后勤部第3基地兵站、西安基地兵站、西安工程指挥部和华阴总库等单位为基础,组建兰州军区后勤第28分部(84909部队)。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联勤分部。1999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28分部。&后勤第29分部1979年1月,清水河子基地兵站改编为新疆军区后勤第29分部(36429部队),同年5月改称乌鲁木齐军区后勤第29分部。1986年5月,改称兰州军区后勤第29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联勤分部(36390部队)。1999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29分部。&后勤第30分部1979年1月,吐鲁番基地兵站改编为新疆军区后勤第30分部(36430部队),同年5月改称乌鲁木齐军区后勤第30分部。1986年5月,改称兰州军区后勤第30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联勤分部(36391部队)。1999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30分部。&后勤第31分部1979年1月,巴仑台基地兵站和库车基地兵站合并组建新疆军区后勤第31分部(36431部队),同年5月改称乌鲁木齐军区后勤第31分部。1986年5月,改称兰州军区后勤第31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联勤分部(36392部队)。1999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31分部。&后勤第32分部第1个:1979年1月,新疆军区后勤部叶城基地扩编为新疆军区军区后勤第32分部(36432部队),同年5月改称乌鲁木齐军区后勤第32分部。1981年6月,乌鲁木齐军区后勤第32分部撤销番号,缩编为叶城基地兵站(36432部队),执行团级权限,隶属南疆军区后勤部建制。第2个:1994年5月,以原南疆军区后勤部叶城基地兵站(36432部队)为基础,扩编为兰州军区后勤第32分部(36432部队)。1998年10月,改称兰州军区联勤第32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联勤分部(36393部队)。1999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32分部。2004年10月,兰州军区联勤第32分部撤销番号,缩编为南疆军区后勤部叶城中心兵站。&后勤第33分部第1个:1977年11月,以原武汉军区后勤部临汝基地兵站(34550部队)为基础,组建武汉军区后勤第33分部(34603部队),机关驻郑州市。1985年11月,转隶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改编为&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第一战略后方基地&(59191部队)。第2个:1994年3月,原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第一战略后方基地及其所属驻河南境内的仓库转隶济南军区后勤部,改编为济南军区后勤第33分部(55201部队)。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33分部。&后勤第34分部1977年11月,以原武汉军区后勤部信阳基地兵站为基础,组建武汉军区后勤第34分部(34604部队),机关驻信阳市。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奉命撤销该兵站番号,所属单位转隶后勤第33分部。&后勤第35分部1977年11月,以原武汉军区后勤部直属供应部一部分为基础,组建武汉军区后勤第35分部(34605部队),机关驻武汉汉口沿江大道1号。1985年9月,转隶广州军区后勤部。1986年撤销。&后勤第36分部1977年11月,以原武汉军区后勤部襄樊基地兵站(0244部队\34590部队)为基础,组建武汉军区后勤第36分部(34606部队),机关驻襄樊市。1985年11月,转隶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改编为&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第二战略后方基地&(59192部队)。1994年3月,改编为&总后勤部武汉后方基地&。&后勤第37分部第1个:日撤消重庆市警备部,以该部机构组建军区驻重庆办事处,日改称军区后勤部重庆转运站,日改称军区后勤部重庆兵站,日以军区后勤部重庆兵站和总后驻重庆办事处组建军区后勤部重庆管理处。日改称后勤第37分部(56221部队)。日整编为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第3后方基地(59193部队)。第2个:日,原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第3后方基地转隶成都军区后勤部,改称成都军区后勤第37分部。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联勤分部,6月18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37分部(56221部队)。2003年11月,撤消分部番号,所属部队转隶成都军区联勤第38分部重庆办事处。&后勤第38分部日,成都军区命令:根据总参、总后2月23日通知,以军区后勤部直属供给部组建后勤第38分部(保留直属供给部番号)(56223部队),10月1日,宣布正式成立。1994年6月,成都军区后勤第38分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第38分部。日,改称第38联勤分部。6月18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38分部。&后勤第39分部该分部前身为成都军区后勤部仓库工程指挥部。日,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撤消后,同年11月1日将所属的4832工程指挥部(师级)划归成都军区后勤部领导,机关仍驻四川万源县。 日,根据军区命令和军区后勤部(76)后办字第024号通知,将4832工程指挥部改称成都军区后勤部仓库工程指挥部,机关由四川万源县迁驻重庆市浮图关。1977年7月总参发布《关于组建后勤三个分部及改变领导、供应关系》的命令,根据军区日命令和日军区后勤部《关于组建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后勤分部改变领导、供应关系的通知》,组建成都军区后勤第39分部(56225部队)。第39分部机关驻四川夹江县(原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夹江基地兵站驻地马村)。日,根据军区后勤部(80)后司字第195号《关于后勤机关及所属部(分)队精简整编命令》,成都军区后勤第39分部、工程建筑第305团撤消,分部机关及所属部队分别移交给成都军区后勤部成昌兵站部、成都军区后勤第37、38分部。日,正式撤消后勤第39分部。&后勤第40分部1981年3月,以原沈阳军区后勤部满洲里兵站为基础,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组建后勤第40分部(81890部队)。1998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联勤第40分部。1999年6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第10分部。2003年11月,分部机关移防哈尔滨(第23集团军军部)驻地。&总后勤部直属分部1986年2月,以总后勤部丰台西仓库管理处为基础,在北京市丰台区东安街组建总后勤部直属分部(59301部队)。负责总后勤部机关以及驻京下属各单位的供应任务。下属8个团级单位:汽车5团、通信站、教导大队、5个仓库。&《特别提示:本文系真正的kk、tanke-01与本人共同编写。》本帖地址:/zgjsyj/23244.html[]
&[2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6:31&[][][]
补充:1964年,广州军区曾组建后勤40分部,分驻广西下石,宁明,驮龙等地,1978年撤销.[楼主] &[3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6:48&[][][]
对【2楼】说:佛山兄是资料来源于哪里啊?是否与凭祥办事处有关系呢?&[4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7:16&[][][]
广后19分部 广字103部队&[5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7:25&[][][]
南后13分部 南字348部队 1962年组建于浙江金华。&[6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8:55&[][][]
宝鸡基地兵站、安康基地兵站都不是兰后的,而是总后西办的。
新浪博客中搜到的回忆:
由于军队建设的需要,总后安康基地兵站宣布撤销,总后宝鸡基地兵站也同时被宣布撤销。根据上级部署,将这两个师级单位合并组建新的建制&兰州军区后勤第二十七分部&。这是1977年年底的亊情,这两个兵站的精简人员均作了转业和复员处理。我被调到这个新组建的分部政治部工作,其中抓了大半年的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凭着自己一贯遵循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为人处亊准则,在部队党委信任与支持下,在地方有关部门的协助与配合下,经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基本达到三个满意,即:部队满意,地方满意和转业干部及其家属满意。军区政治部还转发了我写的转业干部工作情况简报,并转发了我写的转业干部支边的典型亊迹材料。&[7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9:07&[][][]
后勤13分部,代号南字348部队,组建于金华。
第19分部(广字103部队).
日,以原昆明军区龙里基地兵站为基础,改编为昆明军区后勤第24分部. 应该是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龙里基地兵站改编为24分部。[楼主] &[8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0:10&[][][]
对【4楼】说:54465部队原为广字103部队,1964年在临桂县五通镇组建,分别驻市郊、临桂和资源县。1988年1月移驻丰市郊甲山乡。这个54465是广州军区第二通信总站的代号。&[9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0:11&[][][]
对【6楼】说:组建27分部时,已经属于兰州军区后勤部领导了&1977年7月,兰州军区下令组建第25、26、27、28分部时,撤消了后勤部9个师级单位,即第1、2、3、4基地兵站,西安、宝鸡、安康基地兵站,西安工程指挥部、华阴总库。这9个单位中,属于原总后西办的有4个,即西安、宝鸡、安康基地兵站,华阴总库。请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原&字。&因为1975年9月、10月间,撤消的西办机关、3个基地兵站、15个仓库及2个工程团、3所医院、3个驻厂军代表室等单位逐步移交给兰州军区,10月1日,正式划归兰州军区建制领导。1976年3月,兰州军区决定,将移交军区的原总后西办各直属单位划归军区后勤部建制领导。因此,在1977年7月组建各分部时,西安、宝鸡、安康基地兵站,华阴总库隶属于兰州军区后勤部是完全正确的。&[10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0:19&[][][]
有一点很奇怪,兰后第2基地兵站怎么没有提
第2基地兵站在1969年9月下令组建时,定点是甘肃武威。1970年3月,进驻甘肃武山开展工作。同时,第1基地兵站进驻甘肃山丹开展工作。沿革史中讲这个第2基地兵站在1970年4月,改番号为第1基地兵站,难道原第1基地兵站当时撤消了?&[11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0:28&[][][]
来自老兵博客吧,随看随记,也没下载网址。[楼主] &[12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0:34&[][][]
对【11楼】说:关于广州军区组建40分部的信息,我觉得有些不够准确。因为没有任何军史或地方史资料显示曾经有过这个分部。1961年广州组建19、20、21分部,之后没有组建过其他分部。&[13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1:03&[][][]
对【7楼】说:龙里基地兵站的情况跟西办那几个基地兵站的情况一样&组建24分部时,已经隶属与昆明军区,你不加&原&字则是错误的。&龙里基地兵站成立于1969年11月,隶属于总后重庆办事处。日起,该基地兵站转隶昆明军区建制领导。昆明军区于日下达司务字第79号命令,以龙里基地兵站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后勤部第24分部,自日起,按新的组织编制开始办公。同年4月20日,分部机关移驻贵阳。1981年2月,又迁至云南普洱(22分部原驻地)。[楼主] &[14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1:03&[][][]
对【10楼】说:kk兄,兰后第2基地兵站的情况,tanke-01兄曾经给我说过,不过当时没有记下,现在也记不清楚了。可以让他来解答[楼主] &[15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2:04&[][][]
1969年9月,兰州军区后勤部组建第一基地兵站。1970年4月,改称为第二基地兵站,驻武山县山丹乡。定编为副师级单位,担负兰州以东宝鸡以西驻军的后勤保障任务。1971年7月,改编为兰州军区后勤部武山后方工程指挥部,定编为正师级单位,指挥部驻武山县。主要任务是领导和管理陇西地区的国防工程建设。1977年8月,第二基地兵站撤消。1978年12月,并入后勤第27分部。[楼主] &[16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2:08&[][][]
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批准成立军区后勤部第二基地兵站。1969年12月,在兰州市东教场组建第二基地兵站。日,改称为军区后勤部第一基地站。1970年8月,移驻山丹县城。该兵站成立后,定编为副师级单位,担负河西走廊驻军的后勤保障任务。1977年7月,扩编为后勤第25分部。&[17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2:26&[][][]
一改二,二改一,折腾人啊&[18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2:31&[][][]
对【15楼】说:有句话没看懂&&1971年7月,改编为兰州军区后勤部武山后方工程指挥部,定编为正师级单位,指挥部驻武山县。&主语是什么,谁改编?第2基地兵站吗?后面又说&1977年8月,第二基地兵站撤消。&这不是说明第2基地兵站和武山后方工程指挥部是两个独立的单位了吗?还是在改编为武山后方工程指挥部时保留了第2基地兵站的番号。[楼主] &[20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0:59&[][][]
对【18楼】说:这里应该是指武山后方工程指挥部在77年8月撤销,应该是我写错了,既然71年已经改编,那么就应该没有这个单位了。&[21楼] &作者:
&发表时间:
08:51&[][][]
沈后40分部
1、1950年6月,海军、空军分别在满洲里设置办事处,负责转运苏联援助中国的装备物资。
2、1950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海、空军办事处合并,改为总后满洲里基地转运站(师级),并兼满洲里卫戍司令部。
3、1960年8月,总后白城办事处成立,满洲里转运站归其建制,改为满洲里兵站,代号为后字221部队,后为59280部队。
4、1976年,白办撤消,满洲里兵站移交沈阳军区后勤部。
5、1981年3月,以该站为基础,在齐齐哈尔成立沈阳军区后勤第40分部。满洲里兵站只留少数人员组成40分部满洲里办事处。
6、1987年7月,该办事处改为沈阳军区满洲里物资转运站。
7、1993年11月,又改称沈阳军区满洲里转运站。&[22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5:20&[][][]
关于15分部
“1975年8月,改称83480部队,同时分部机关移防淮安。”
——当时还叫清江市,定址在该市淮海西路2号。清江后来改为淮阴,现在是叫淮安。还有移防的时间,清江这边记载的时间是1977年11月。&[24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7:17&[][][]
前年去淮安,还从分部门口经过来着。呵呵&[26楼] &作者:
&发表时间:
08:32&[][][]
希望丰富各分部下属单位的内容。谢谢楼主的辛勤工作!&[27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0:33&[][][]
看了楼主的资料,沈阳军区后勤一二三四分部都是61年62年组建的,那这些分部与志愿军后勤的一二三四分部有没有渊源关系?请知情的高手赐教。[楼主] &[28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2:16&[][][]
对【27楼】说:58年志后从朝鲜撤回来时几个分部应该是都撤销或改编了。60年代为适应作战需要重新组建新的&[30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1:28&[][][]
有谁知道436是啥部队代号&[31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3:18&[][][]
请把代字说清楚
是总字436部队?后字436部队?训字436部队?沈字436部队?京字436部队?南字436部队?------
本帖在说沈后1分部时,曾出现了沈字436部队。
&[33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0:57&[][][]
59208部队呢
&&简捷回复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南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