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参战部队名录

武汉会战参战部队有哪些-历史趣闻网
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武汉会战参战部队有哪些
09:04:33字号: |
[导读]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中的战役,所以武汉会战参战部队分别是国军和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中国方面的参战部队主要分布在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参战的有海陆
武汉会战参战部队有哪些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中的战役,所以武汉会战参战部队分别是国军和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中国方面的参战部队主要分布在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参战的有海陆空三方面的部队一共约一百一十万人。他们被划分为十四个集团军,配备的装备包括飞机两百架,舰艇三十余艘。武汉会战旧照就武汉会战第九战区而言,其司令指挥了二十七个军,主要在长江南岸与日军展开激战,同时第九战区第一兵团薛岳的部队则负责防守南浔线,兵力沿着鄱阳湖分布,以南昌为主要根据地,防止日军向南昌进攻或者采用迂回战术进攻长沙。第二军团则在九江和瑞昌一线,沿长江构筑阵地带,防止日军通过瑞昌西进,直逼岳阳、咸宁等地。 国军方面第五战区一共有二十三个军,统一负责江北作战,在这二十三军中,第四兵团为右翼军,其主要是利用长江以北大别山等地形攻略武汉,第二十一集团军则布置在太湖等山地,用以防止日军向西进攻。 这是中国方面武汉会战参战部队的战前准备。此外日军的参战部队一共有二十五万人,其中第二、第十一军由司令指挥,主要负责对武汉的进攻,另外还有第十一军的五个半军团负责对长江两岸的进攻,企图由此攻入武汉,同时在大别山方面则有第二军的四个半军团作为助攻。除了陆军以外,日本还有航空军团,配备有五百多架飞机,以及海军第三舰队等。 以上便是武汉会战参战部队的介绍了。武汉会战伤亡情况武汉会战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是我国保卫武汉、防御日军侵略的一次大型会战,此次会战规模很大,共发生了数百场战斗,作战双方在武汉会战伤亡都十分惨重。武汉会战旧照据统计武汉会战伤亡达数十万人,其中防御方中国军队的伤亡就达到了40多万人,日本军队的伤亡也达到26万人。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都休养了很长时间。在参战的部队这方面,中国的兵力总共近110万人,其中包括50个军和14个集团军的兵力,损失了40万人,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国在这次会战中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在武汉会战中万家岭战役无疑是我军对日军最完美的一次战斗,在这场战役中日军的106师团几乎被薛岳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全歼在万家岭,仅仅这一战就直接击毙日军近3000人,加上伤者更多,此战被后人称作万家岭大捷。武汉会战伤亡还体现在飞机和战舰的损失上,当时我国空军和海军积极配合苏联航空志愿大队参加了武汉会战,在空战和海战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击毁了78架日本飞机,炸沉了23艘日本军舰,使日军想利用军舰在长江威慑武汉的企图延缓许久。在日军多方面的军队到达武汉后,已经损失了相当多的兵力,这时我军却不与敌军对战,而是从武汉撤退,尽可能的避免了我军在武汉会战伤亡,保存了我军的有生力量。武汉会战经过介绍武汉会战经过可以通过划分五个战场来描述,首先是波田支队序战,在这次战役中,国民党方面军第二十七军团被日军一夜之间逐出安庆,随后蒋介石要求将领杨森反攻安庆,杨森以二十六军团无法抵挡日军的攻击,被迫放弃安庆为由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由此安庆失守。波田支队占领安庆后,继续向长江以西进攻,六月底就抵达江防,在江防要塞,国军与日军相持数月后还是被日军攻陷。蒋介石旧照武汉会战的第二次主要战役是长江南岸作战,在日军攻占九江之后,长江南岸的国军兵分两路,一路沿着长江南岸继续向德安进攻,另一对则沿着长江向西进攻,主要攻击地点是瑞昌。同年八月日军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陆成功,并且攻破了国军第12军的防守,随后双方在瑞昌进行多次激战,最终中国军队占领了瑞昌。成功守住瑞昌后,因为国军高层策略的失误,日军最终成功的开通了武汉到长江的水路。之后的战役中国军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万家岭一战中国军通过空中侦察发现了日军的意图,由此开始与日军一个月的激战并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次胜利,国军不仅打破了日军攻占武昌的意图,同时还给了日军以致命的打击,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 这是武汉会战经过中最精彩的一幕。此外还有长江北岸作战、大别山北作战和日军突袭广州,在突袭广州战役中,日军成功的占领了武昌以及汉口,武汉保卫战结束,以上就是武汉会战经过。
←支持左右键盘翻页→
责任编辑:maolejia
与武汉会战相关新闻
武汉会战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保卫武汉抵御日军侵略的一次大型会战,武汉会战的背景是什么呢?
武汉会战的意义在于此次会战让日本美梦彻底破灭,此战是抗日战争中一次非常重大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之后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是国军与日军进行的一场大会战,所以中国方面武汉会战指挥官都是国军军官,他们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打出了一场出色的战斗。
武汉会战开始的时间是日,一共持续了将近五个月,到10月27日结束,也就是说武汉会战一共打了一百五十天。在这一百五十天内,日军对我国安徽、
武汉会战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占领南京后,又向武汉进攻,遭到我国军队顽强抵抗的一次大型会战。武汉会战时间是1938年。日军本想迅速占领武汉,快速结束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对越防御作战参战部队详细档案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对越防御作战参战部队
一、日至3月16日对越自卫还击战。&
&(一)云南方向参战部队:&
陆军第11军(辖第31师、32师及云南军区独立师);&
陆军第13军(辖第37师、38师、39师及陆军50军第149师);&
陆军第14军(辖第40师、41师、42师);&
云南省军区部队:辖云南省军区独立师、边防第13团(河口)、边防第14团(金平),蒙自军分区独立营(绿春);
昆明军区空军部分兵力;炮兵第4师;高炮第65师;&
贵州省军区高炮营;&
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
昆明军区通信团,工兵第1团、第11团;舟桥第86团;建筑第117团、第306团、第311团;防化第29团;&
铁道兵第1师第2团、第5团;&
汽车第17团、第22团、第23团、第27团、第51团;&
昆明军区后勤第23分部(含5个兵站、22所野战医院);&
全部参战人员约50万人。&
&(二)广西方向参战部队:&
&陆军第41军(辖第121师、122师、123师);&
陆军第42军(辖第124师、125师、126师);&
陆军第43军(辖第127师、128师、129师);&
陆军第50军(包括第148师、150师、20军第58师);&
陆军第54军(辖第160师、161师、162师):&
陆军第55军(辖第163师、164师、165师);&
广西省军区部队(广西省军区独立师、边防第1团、边防第2团、边防营)。&
南海舰队部分兵力;&
广州军区空军部分兵力;&
炮兵第1师;&
高炮第70师、高炮第72师;&
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
广州军区通信;工兵第1团、工兵第2团、工兵第13团;舟桥第82团、84团;防化第22团;&
铁道兵第2师第8团、第10团;&
汽车第19团、第21团、第46团、第47团、第48团、第49团、第55团;独立汽车第3营;&
广州军区后勤第20分部(含3个兵站、16所野战医院);&
&二、老山、者阴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文山战区、红河战区)时间和参战部队:
& (一)参加对越防御作战的部队
1984年4月至1989年12月云南省军区边防11团、12团、15团、13团、14团、16团参加对越防御作战.
1985年3月至1989年12月成都军区守备第2师所辖的4团(河口)、5团(屏边)、6团(金平)参加对越防御作战。成都军区守备第1师所辖的1团(富宁)、2团(麻栗坡)、3团(马关)参加对越防御作战。
工程兵第7团、第2团、第2团、第11团、第15团、第5团,建筑第115团,第47、27、13集团军工兵团,工兵第17伪装营、舟桥第86团第3营、总参谋部伪装团第5连、成都军区工程机械安装营安装连等参加了对越防御作战&
1979年10月至1981年9月上旬,海南军区陆军第131师、132师5个步兵团(第391团、海军陆战旅未参战)&
1979年10月至1987年5月,广州军区3个军、海南军区师以上侦察部门和团以上侦察分队,以及广东省军区独立师侦察连和守备第11师两栖侦察队等部队;&
1981年5月,广西边防第3师第9团、炮兵团等部队;&
& & 1981年5月,陆军第14军第42师;
(二)参加老山、者阴山地区作战的部队&
&1984年1月至5月,广西军区第133师,第41军第123师,炮兵第1师,第70师等部队;&
&1984年4月至8月,陆军第14军第40师、第41师第122团,军区炮兵第4师第5团、军炮兵团、军高炮团37高炮营、军工兵营、第41师炮兵团122榴炮营,云南军区边防第15团;&
&1984年8月至12月,陆军第11军第31师(欠91团),军炮兵团;&
&1984年12月至1985年5月,陆军第1军第1师、第36师炮兵第9师(辖第3团、第14团)、福州军区炮兵第3师第13团;&
&1985年5月至1986年4月,陆军第67军辖第199师、第138师,炮兵第12师、第8师130加农炮兵第46团,军炮兵团,第200师步兵第598团、师炮团122榴弹营、通信营;&
&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第47集团军辖步兵第139师、第61师(不含军、师坦克部队),步兵第421团,军区炮兵第1旅、工兵第14团、汽车第26团、电子对抗营、军区所属军、师侦察分队,5个野战医疗所、1个机械化修理所、1个汽车修理所;
1987年4月至1988年4月,第27集团军辖第79师、第80师(不含坦克部队)、第81师第241团,集团军炮兵旅带4个营,高炮旅带2个营、工兵团(欠舟桥营)、通信团,军区炮兵第14师第10团(欠1个152榴炮营)、第37团(欠1个130加农炮营),工兵第5团(欠伪装营营部和2个连)和1个汽车团、3个野战医疗所、1个军械修理所、1个野战防疫队;&
1984年4月至1988年12月,先后在老山、者阴山地区参战的工程兵部(分)队,除陆军第14军、11军、1军、67军、27军,13集团军第37师,
& (三)参加轮战的侦察大队&
& & 1984年至1988年,先后参加轮战的侦察大队有:第1
侦察大队(第20军所属侦察分队),第2侦察大队(第43军所属侦察分队),第3侦察大队(第54军所属侦察分队),第4
侦察大队(第13军所属侦察分队),第5 侦察大队(第50军所属侦察分队),第6侦察大队(第26军和原46军所属侦察分队),第7
侦察大队(空军空降兵第15军所属侦察分队),第8侦察大队(新疆军区所属侦察分队),第9侦察大队(原第19军所属侦察分队),第10侦察大队(第21军所属侦察分队),第11
侦察大队(由原第24集团军和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所属侦察分队组成),第12 侦察大队(第38军所属侦察分队),第13
侦察大队(第16集团军所属侦察分队),第14 侦察大队(第40军所属侦察分队),第15
侦察大队(原第64集团军所属侦察分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战斗队形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是为进行战斗展开兵力兵器所形成的作战队形,是战斗决心的重要内容,分为合成军队战斗队形和兵种战斗队形。它通常根据敌情、任务、兵力兵器数量和地形等情况确定,主要有一字队形、三角队形、梯形队形和梯队队形等。
战斗队形简介
为进行战斗将兵力兵器展开所形成的队形。各军种、兵种有各自的战斗队
形。诸兵种在同一地域遂行同一战斗任务,则编成统一的战斗队形。正确编组和运用战斗队形,对发挥诸兵种的整体威力,顺利完成战斗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战斗队形样式和要求
战斗队形是多种多样的,基本形态有三角队形、梯形队形、横队队形、纵队队形和梯次队形。合成兵团、部队的战斗队形通常由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合成预备队、炮兵群、高射炮兵群、反坦克预备队、工程兵预备队、防化学兵预备队、运动保障队、障碍排除(或设置)队等组成。有时还编有第三梯队、坦克预备队、反空降预备队、炮兵预备队和先遣支队等。
战斗队形要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兵力兵器的数量灵活运用和变换。基本要求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诸兵种的战斗能力;便于协同和指挥;便于疏散隐蔽、实施机动和减少伤亡;能充分发挥火力突击效果;进攻时,在选定的主要方向上具有强大和高速的连续突击能力;防御时,能抗击集群坦克的连续冲击和的袭击,以增强防御的稳定性。 战斗队形
战斗队形简史
战斗队形古代时期
战斗队形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夏、商、西周时期,军队作战双方以徒兵、战车排成密集的方阵,以格斗决定胜负。如公元前11世纪商周,周武王指挥战车300乘、虎贲(近卫亲军)3000人(一说还有甲士4.5万人)的战车方阵,打败了商军。公元前8~前5世纪,随着兵器的发展和战斗规模的扩大,战斗队形由简单的方阵向多种阵形演变,方阵中分成“奇”、“正”、“游兵”等单位,并可进行方、圆、曲、直、锐等阵形的变换。公元前707年,郑国在?葛之战中,组织了战车与步卒能密切协同的鱼丽阵。公元前541年,晋、狄战于大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大夫魏舒鉴于战场地形险隘,便把战车甲士全部改为著甲步兵,并与轻装步兵混编在一起,使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以上分别为不同数量的人员配置的队形)组成的战车阵形,变为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的步兵阵形,创立了魏舒方阵。公元前 371年,古希腊统帅在中,采用斜阵击败了排成方阵的斯巴达军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楚、汉决战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汉王刘邦采用五军阵,以三个梯队实施连续攻击,打败了楚军。冷兵器时代的战阵虽几经变化,但多是集团的密集队形。一字长蛇阵 二龙出水阵 天地三才阵 四门斗底阵 五虎群羊阵 六宇连方阵 七星北斗阵 八门金锁阵 九父星观阵 十面埋伏阵。所谓“阵”,就是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得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列开始,一直到全军,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换句话说,阵就是各种战斗队形的排列和组合。最早的阵应该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之中。
战斗队形方阵
方阵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防比较平衡的阵型。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
战斗队形圆阵
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 疏阵: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
战斗队形数阵
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
战斗队形锥形阵
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战斗队形雁形阵
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
钩形阵,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
战斗队形玄襄阵
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模拟兵车行进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像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
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方面的研究,确是日本人占据领先地位,在许多日本所出的三国游戏和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孙膑十阵影子。
三国时期入蜀主政平定南蛮之后之后,蜀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骑兵联合部队,作战地域主要为山地,而蜀国缺乏马匹,于是诸葛亮排练“八阵图”。八阵实际上是三国时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阵法。孙子有八阵,孙膑在《孙膑兵法》中也有《八阵》篇,到了东汉作战训练中普遍使用八阵。诸葛亮从蜀国步兵为主力等实际出发,在原有的古八阵基础上创新真的阵法,绘制阵图,最终形成“八阵图”,用以训练蜀军。
所谓阵图,就是将阵法绘制成图形,画在锦上、纸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观的实物,这就是阵图。诸葛亮纪录阵法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八阵图在唐代就已经失传。但是据说诸葛亮曾经垒石作八阵图,据说鱼腹江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遗迹,就是诸葛亮所遗留的八阵图,结合关于诸葛亮八阵图的只言片语,进行合理模拟,现代兵家认为八阵是一种集团方阵,每个八阵都具有八个小阵分布在中央的中阵四周的八个方向上,八阵的中央是大将,金鼓旗帜,以及直属的兵马,这就是中阵。每个小阵都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代号。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阵数有九”的说法,所以宋代还有将八阵叫做九军阵。
而每个方向的阵编组为六小阵,中阵编组为十六小阵,整个大方阵共有六十四小阵,正好符合鱼腹江垒石遗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的数量。大方阵之后可能还有游骑构成的二十四小阵,一共是八十八小阵。这些小方阵可以是 骑兵、步兵、车队,由几十到几百不等组成,前排为弓弩手、中间为长兵器手、后排为短兵器手(有时排列顺序也不同)八阵为了迟滞敌人进攻,发挥蜀军弩兵的威力,在防御时还设置冲车、、铁蒺藜等障碍。诸葛八阵属于防御性阵型,好处是没有部署上的弱点,任何方向遭受攻击,整体大阵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一处遭到攻击,两翼相邻的阵可以自动变为两翼,保护支援遭受攻击之阵。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就是,这样复杂的诸葛八阵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训练,而且机动性较差,为了保持阵型的完整,前进时不允许奔跑,后退时不能猛跑。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以前为后, 以后为前,前无速度,退无遽走”。所以说八阵是一种防御性质的十分保守阵型。无大败,取得大胜同样也很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同样多次攻打魏国,无大败也无大胜,不能说和蜀军采用八阵进行作战毫无关系。
但是个人认为以上仅仅是诸葛八阵的基础或者原型,因为依靠这样一种僵化的阵型,以蜀国薄弱之力与曹魏抗衡几十年无大败,就仿佛并不可能,而与其传颂了千年的诸葛八阵地位也不相称,而且作战地域属于山地环境,而八阵更适合于步兵在平原作战。。。所以个人认为,诸葛八阵应该有许多变化,当阵地上有沟坎,林木等限制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且行军时,进攻时应该有各种变阵,不过由于资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诸葛亮八阵相当的困难。。。而且个人认为所谓诸葛八阵不仅仅是作战阵型,而是通过“八阵图”的训练,将蜀军作战指导思想、编制、训练等渗透给蜀军……
而唐代的则是在诸葛八阵的基础上,编练六花阵……所谓六花阵,就是像“六出花”的阵型。中军居中,中军周围分布前军、、左虞侯军、后军、右军、右虞侯军,
据《李卫公问对》记载,六花阵有圆阵、方阵、曲阵、纵阵、锐阵等阵型,这五种阵型各有五种变化,共有二十五种变化,大将可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攻防等需要采用不同的阵型。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诸葛亮的“八阵”,还会有各种变化的原因之一。。。
宋由于北方的威胁,而自身又缺乏足够的数量与质量的骑兵,为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游牧民族的骑兵。所以,历朝历代中宋是最重视阵的朝代了……不过,宋代实行的是“将从中御”,每次将领出征,皇帝必然“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贵臣督视……为了更好的控制领兵出战的将领,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将帅阵图,在深宫中规定前线的具体战法。所以,北宋统一之后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而自宋以来,阵型的发展逐渐趋于保守。《》记载,常用的阵型主要有常阵、、和本朝八阵……
战斗队形常阵
北宋军队征战,往往把部队分成前锋、后卫等各个部分,由各个部分分别组成的阵型,被称为“常阵”。换句话说北宋军队征战,往往将部队根据战术目的分成各个部分,组成“常阵”,然后组合在一起,进行战斗。它包括以下诸阵:先锋阵、策先锋阵、大阵、前阵、、无地分马、拒后阵、策殿后阵等。 先锋阵,是由前锋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前锋部队类似于现代的前卫部队。前锋的任务是“御奔冲,陷坚阵,击锐师”,因此北宋也同历代一样,“选精兵,置先锋阵”。 策先锋阵,是由策应先锋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置阵在先锋阵后”。此阵由“骑将一员统之”。当“先锋抗敌或兵势不支,则策先锋为应援”,以制敌“奔突”。 大阵,亦称中军阵,是由主力马、步军所组成的战斗队形。一般成长阵(纵队)或方阵。排阵时,“以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当阵面联布、木拒马,或间以大车,谓之‘阵脚兵’”。而强弓劲弩在其后排列。同时,“一阵开四门,骑兵居其中,候出战,即开门放战队出”。总之,主力是以“车营”的形式,排成四面防敌“戎马突驰”的阵势。需要出战时,四面开门,放“战队”出战。
战斗队形前阵
是部署于“中军大阵之前”的奇兵。《武经总要》说,“当敌以正阵,决胜以奇兵,前后左右俱能相应,则常胜而无败”。。。《武经总要》还引述风后握奇图和辽军布阵之法,认为奇兵数应占大阵兵数1/3左右。
战斗队形东西拐子马阵
这是直接保护大阵的一种布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阵,是鉴于“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此阵兵力数目,也是量大阵兵的人数而为之,且临时抽拣而成。
战斗队形无地分马
是中军大阵所控制的机动部队。布置在“大将军营阵”的四周,“备缓急驱使”。其兵由各指挥(营级单位?)所组成的战队里抽调。机动部队的多少,“临时分置,无定数”。
战斗队形拒后阵
亦称“殿后”,是由后卫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布阵于中军大阵之后,以防敌人从后面袭击。宋人认为,在“军阵之制,粮道居后”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道断绝”,布拒后阵很有必要。《武经总要》说,对辽几次作战的失败,都与“粮道”被敌“断绝”有一定关系。因此,从真宗开始,则注意置“兵殿其后”,以便“缓急用之,无腹背受敌之患”。
战斗队形策殿后阵
是由策应殿后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它在拒后阵与主力之间布阵。
战斗队形平戎万全阵
是宋太宗亲自制作并授予大将军的,所以颇受重视。平戎万全阵是由前后左中右五军组成,约十七里见方的正方形大阵(个人认为此方阵如此拓展纵深,可压缩敌人骑兵机动的空间)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阵势的中央,加强战车,组成三个车营增强步兵的防御能力与攻击能力,把骑兵部署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中央大阵……这是一种保守的,达到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可在平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目的。
中军大阵由三个方阵排列而成,是全阵的主力……每个方阵周长二十里(折合360步×20=7200步)。每五步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车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无地分兵(即机动的预备队)五千人居方阵中,每方阵共用步兵三万六千六百八十人。三个方阵共十一万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观察兵、哨兵)二百四十人,总共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
前阵与后阵(即前锋与殿后),各两列骑兵。。。前列骑兵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千一百名骑兵。后列六十二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骑兵。两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骑兵,另加探子(侦察)四十名骑兵,总共五千名骑兵。前后两阵共一万名骑兵。。。
东西稍阵(即左、右翼),各两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名骑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骑兵;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骑兵。每阵共一万名骑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骑兵,总共二万零六百五十名骑兵。。。
平戎万全阵,所用兵力共十四万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后、左、右各阵骑兵三万六百五十人),另外还有用作车营防御的大车一千四百四十乘。该阵中军大阵的正面宽约十七里(每个方阵正面与纵深各五里,方阵与方阵间隔一里);前后两阵每队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约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62=4030步,折合11里70步);左、右两阵,每队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约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折合17里130步)……
战斗队形本朝八阵
据《武经总要?本朝八阵法》记载,北宋所谓的本朝八阵,系指方阵、圆阵、牝阵、牡阵、冲方阵、罘置阵、车轮阵、雁形阵共八阵……
八阵所用的兵力和编队参照了李靖阵法,即:每种阵均用马步军共一万四千人列成。其中,步军编为二百队,每队五十人,计一万人;八十队,每队五十人,计四千人。每种阵,都按唐代军队那样,区分为中军、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后共七军。各阵阵中“每十人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广二步”。“本朝八阵”除圆阵(因与车轮阵同形异名)外,《武经总要》中均附有阵图。各阵图中兵队的名称,沿袭唐朝。。。图中的“驻队”,即北宋的“阵脚兵”(所谓阵脚兵,就是这些兵力是为了布阵的初期,占领足够地域,防止敌人冲阵,保护自己从容布阵的,而在布阵完成之后则是 保持阵势的形状而存在,往往由弓弩手为主力构成,我们听评书或者看旧小说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阵脚之说,就是为此);图中的“战锋队”、“战队”、“跳荡”、“奇兵”,就是北宋的阵内战兵及无地分兵。。。图中的七军名称也是沿用了唐朝的军事语汇,比如:右虞候、右军,即北宋的先锋、策先锋将;前军、后军,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将;左虞候、左军,即北宋的殿后、策殿后将。
北宋的本朝八阵名曰八阵,但因圆阵与车轮阵本是同阵异名,故实际仅有七种阵。综观这八阵阵名、七阵阵图和《武经总要》所作的说明可以看出:八阵的阵名,都与前代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在各种阵形的排列方法上,则与前代有本质不同。古八阵,都是军队主力排列方式的变化,而宋所谓的“本朝八阵”,除了圆阵与车轮阵以外主力总是列成对四周防御的方阵,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阵的前后左右,作些象征性的变化,用以附会象征古意,这和古八阵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本朝八阵可以说是一种变了形的方阵。。。
前代八阵虽然也有防御队形,但主要的还是进攻队形,而宋的“本朝八阵”,从实质上看,通通变成了的四面防御队形。也就是说,各阵的主力仍然未脱离单纯防御的模式,与其前代军队的进攻精神无一继承。这种情形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与北宋采取单纯防御的的保守军事思想有关。
当然,这和当时所面对的威胁也有关,因为宋代与前代不同,缺乏骑兵,而又面临机动性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士,所以两翼和侧后方向总是遭受威胁,方阵圆阵等面向四面防御的阵型确实是防御骑兵迂回包抄,而古八阵以主力设置为雁形、锥形等阵形,是一种面向某一方向的进攻阵形,侧翼的防御大大减弱了(实际上, 个人认为古八阵是一种组合的阵型,个个部分排列成古八阵,然后再组成一个更大的阵势。。。其中,还应有各种阵型之间的变化方法,不过今天已经都不可考,而这些东西才是我国古阵精髓之所在,穷究与各阵型的排列方式与形状,只不过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过是我国古阵的皮毛而已。。。),在缺乏足够骑兵的情况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阵形向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进攻仿佛并不可能,因为战况不利的时候,骑兵可以随时脱离战斗,或者迂回进攻侧后方向,所以说,采取方阵或者圆阵的阵形在野战中对骑兵进行防御还是合适的。。。宋的本朝八阵错就错在不应该搞这么多花点,如果方阵能够奏效的花,干嘛把事情复杂化,非得搞出个不伦不类的八阵呢。。。看来这也是脱离了实际战阵文人的产物。当然也不排除《武经总要》的阵图不准确的可能。
宋军中骑兵十分缺乏,只占全军总数的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李卫公问对》中,李靖主张在骑兵营地设置木马,以利于骑兵训练上下马,真不知道这是因为缺马还是因为习惯如此,不过可能是现代鞍马的来源也说不定)。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另外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为了对付游牧民族骑兵,宋代在阵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图在野战中以步抗骑。两宋时期个人认为有两种阵形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阵和叠阵。
弩阵是一种发扬蹶张弩(一种用脚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张弩大)威力的阵形。分成三列,从后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进弩,第三排瞄准射击。运用时,第三排射击后,则通过两列之间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后上弦,第二排进弩之后,进入瞄准射击状态,如此循环反复。获得持续的较密集的远程打击能力。叠阵是宋代四川吴氏兄弟创立,见于《宋史》,也是分为三列,刀枪持长兵者居前,弓在后
,最后为神臂弩或者为踏蹬弩。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作战时,全军跪坐,当敌接近至100步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这是为了测距),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70步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如此,使用远程打击武器层层拦截防御,削弱敌骑兵迅速机动的能力,使野战中步抗骑成为可能。
下面再来谈谈明军阵形。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时代较为密集的队形会造成较大的伤亡。而东南沿海地带,平原较少,山地较多,大型阵势展不开。而面对倭寇在我东南沿海劫掠的威胁,倭寇中有不少是属于流浪武士,单兵作战能力强,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于“跳战”之法,采用较为松散的阵形,明军在遇到凶悍的倭寇时,往往陷于被动。所以发展了一种小集中,大分散的鸳鸯阵,由大阵变小阵,
由密集变为疏散,这是阵形的一种创新。
战斗队形戚继光鸳鸯阵
12人为最基本的战斗单位,这一阵形,最前为两个牌手,分别是长牌手、藤牌手(其中一个为队长),然后是跟着狼铣手两名、再次是四个长枪手,最后是两个短兵手。作战时以藤牌防护远程射击兵器(这时候牌手面向敌人,其余人排成纵队,其余人躲在牌手后面,),以狼铣为进攻主力,以长枪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敌人进身,或者长兵疲惫时进攻的。鸳鸯阵的再抗倭战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鸳鸯阵是最基本的阵形,还有许多变化。
比如成两伍纵队的鸳鸯阵,这是基本阵;由鸳鸯阵变化的两仪阵(两伍分开); 大横队,就是把两伍并列的队形变成横队,队长持牌居中,左右各一 狼铣,狼铣左右为两长枪拥一牌(实际上这还有其他伍交错排列),短兵在后。。。这是为了在比较宽的横路上战斗运用的; 小三才阵横队,“狼铣居中,左右各一长枪,长枪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这是在窄路上采用的阵形; 一头两翼一尾阵,把参战部队分成四部分,最前者为头,是正兵,主要的进攻部队;两翼为奇兵,保护头的侧后方向,在适当时机进攻敌人的侧翼,尾是策应部队(相当于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任意方向。。。
清代军阵,在清代军阵中值得一提就是的各种阵法。
战斗队形牵线阵
这是一种行军的战斗队形,类似于现代的行军纵队。行军时,必下令作牵线阵行走,每个两司马执旗一面,后随二十五人;一百人则张卒长旗一面;五百人则张旅帅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则张师帅旗一面;一万二千五百人则张军帅旗一面。一军接着一军前进。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鱼贯以进。在行军中,一旦发生,首尾蟠曲钩连,顷刻聚集,结成圆阵。如果战事不利,统将敲锣为信号退却,仍守牵线阵战斗队形,这时按照路宽,分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鱼贯而退,牵线阵急趋,敌往往追赶不上,即追上了,见队伍不乱,也不敢穷追。
战斗队形螃蟹阵
这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少,两翼的人数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阵。这一种阵法,极为灵活,还根据敌情变化极多。。。如敌仅分左右两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如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的前锋为一队,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如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右一队兵多,则变偏右阵。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尤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包围。。。螃蟹阵变化虽然复杂,但损右,移后置前,运用之妙,在于统将根据敌情,临时指挥。。。其进退开合的疾徐,只须几个大旗手娴习,全军望大旗向那里就向那里奔赴。所以一军用了几个大旗手,便可以指挥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的妙用螃蟹阵(一作蟹螯阵),又称为荷包阵,也称为莲花抄尾阵。)。。。
战斗队形百鸟阵
这是一种使用疑兵的阵法。特别适合与敌作战,以二十五人为一小队,把部队分为一百几十队,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样,使敌人惊疑不知人数多少,每队人数都同,又不知应先攻何处,傍徨不进,每因此被打败。。。
战斗队形伏地阵
又名卧虎阵,每遇敌人来追时,退却到水穷山阻的地方,由统将发令,忽地一面大旗仆倒,千旗齐仆到,瞬息万人几千人都贴伏在地上,寂不闻声,积蓄士气。。。敌军追到,看不见一个太平军,正在诧异徘徊,疑神疑鬼的时候,太平军一声号令,忽地一面大旗扬起,千旗齐起,万人几千人风涌潮奔,呼声雷吼,转面急趋,向敌猛扑,转胜为败。太平军曾在长沙、南昌、武昌等地屡用这一个阵法大败清军。。。而个人认为,这一战阵也特别适合冷热兵器交杂的时代进行正面作战。因为伏地可以减少正面投影,减少敌人远程火器的杀伤。
太平天国用兵运用这些阵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曾经发挥了它巨大作用。太平天国几乎覆灭清朝统治,确实有独到之处。这几种阵型前无古者,而且特别适合当时的军事技术条件,可见太平天国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气候,其中必有能人所在。
古代军阵的指挥大都使用金鼓、旗帜、号炮、号角、传令兵构成。旗帜个人认为古代军旗分为四种:大旆、号旗、将领之认军旗、供辨识的旗帜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音毛,指用牦牛尾巴做装饰的旗子,也可以泛称用动物皮毛、羽毛装饰的贵重旗帜。旆音佩,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这种旗帜往往由作战一方的身份高贵的全军统帅才会拥有。。。统帅作战时,往往建大旆与身旁。。。
这种队形在火器出现以后的一段时期仍继续运用。如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污采用的大鱼鳞阵,以轻骑兵作前锋,用大前卫、左前卫、右前卫和左翼、右翼轮番冲击,由大将军率领本军及后殿突击,就是集团密集队形的一种。
战斗队形火器时代
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以后,战斗队形开始由密集趋于疏散。16世纪中叶,中国明代将领曾以11人为一个战术单位组成了鸳鸯阵。随着火器性能的改进,线式队形、散开队形相继出现。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进一步发展了线式队形,在莫耳维茨会战中,把步兵分成两线居于中央,骑兵分成两线或三线居于两翼,使步兵的火力和骑兵的攻击力得到了较大的发挥。18世纪下半叶,美国独立战争时,农民和市民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但本能地以散开队形作战,打败了英国正规部队。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火器的重大发展和士兵成分的变化,散开队形与密集纵队结合的战斗队形逐步形成。这种战斗队形的基础是纵队,散兵由纵队派出,在整个战线前构成散开队形。19世纪,线膛火炮和连发武器相继出现,火力密度显著增大,以纵队为基础的战斗队形逐渐被散兵线所代替。
战斗队形世界大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于新兵种的建立,由步兵、炮兵、坦克和工兵构成的战斗队形形成,炮兵群和防坦克炮兵预备队成为战斗队形中新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坦克大量使用于战场,军队中防空、防坦克兵器随之增加,战斗队形中又增加了高炮群、坦克预备队、快速障碍设置队和先遣支队等成分,形成了多梯次的诸兵种合成战斗队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军队又将火箭部队、战术空降兵编入了战斗队形。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同国内外敌人的作战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战斗队形。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通常编成一个梯队和少量兵力的。进攻驻止之敌时,通常区分为主攻、助攻和预备队,有时还编有堵击、钳制和阻击部队;伏击运动之敌时,则区分为堵击、尾击、侧击、阻援等部队,有时还编有诱伏分队。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炮兵数量的增加,炮兵群编入了战斗队形。在攻坚战斗中,通常采用2~3个梯队,各梯队编有火力队、爆破队、突击队和预备队,有时还编有战斗保障队等;在中,通常也采用2~3个梯队,以稳定防御,确保主力歼灭被围之敌。
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善,战斗队形内增加了高射炮兵群。在对山地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时,为了适应攻占和尔后坚守的需要,有时采用3~4个梯队。在坚固阵地防御作战中,多编成两个梯队,并组织了反坦克预备队、障碍设置队以及防空降预备队等。
战斗队形发展趋势
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为军队实施快速机动和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杀伤、破坏对方兵力兵器提供了条件,因而战斗队形中必将继续增加新的成分,纵深加大;为适应战斗样式的迅速变换,要求今后的战斗队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机动性。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参认定参战部队名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