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解义 明如居士陈

[转载]明如居士:有一种美德你不能没有,有一种缺点你不能有
当我们举目观察茫茫人海,细细地审视每一个忙忙碌碌的众生时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不在追求着安乐,也没有一个众生不在回避着痛苦。就像只要是水就一定是潮湿的一样,又像只要是火就一定是灼热的一样,只要是一颗心灵,就一定是希求安乐并且不希望得到任何痛苦的。
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实际情况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幸运之事连连不断地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不仅有享用不完的衣食、财富,而且也受到众人的尊敬、爱戴;而有些人,则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不幸之事也接二连三地降临在他们身上,似乎天公专门与他们作对一样。有人看到这种场景就感叹甚至抱怨命运的不公,这都是对心灵的奥秘尚未通达的表现。
其实,天地之间并没有一个主宰人类幸福与安乐的神秘力量,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他(或她)自己的思想创造的。《楞严经》中说:“心生种种法生。”《大智度论》中说:“三界所有,唯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华严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地观经》中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失落的致富经典》中说:“有一种会思考的灵性物质,世上所有事物的形成皆源自它。这一灵性物质是宇宙的填充物,宇宙的每一丝空隙都由它占据着。首先,在这种灵性物质中出现了思想;接着,思想再按照其想像的模式制造出了世间万物。世间万物都是人类的思想创造的——人类通过让自己的思想作用于这个无形无相的灵性物质,就将无形无色的思想变成了有形有色的现实。”
所以,一个人财富充足,是思想的创造;身体健康,是思想的创造;受人尊敬,也是思想的创造。一个人贫穷潦倒,是思想的创造;疾病缠身,是思想的创造;受人诽谤,也是思想的创造。一个人命中所出现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无不是自己过去与现在思想的创造。
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创造美好的未来呢?古今中外的智者们异口同声地说:“感恩。”如何远离痛苦呢?古今中外的智者们同样异口同声的说:“远离抱怨。”感恩就是时时处处看到人和事物好的一面,并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感恩之心;而抱怨就是看到人和事物不好的一面,并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着怀恨之心。人的起心动念无不是在造业,这个业就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感恩就是心灵创造美好的基本方法,虽然眼前的人和事不尽人意,但是忽略不好的,只想到好的,那么心就在创造美好,所以未来一定是美好的;相反,抱怨是心灵创造痛苦的基本方式,虽然眼前的人和事物或许并不那么糟糕,但是如果只思维其不好的一面,心就是在创造不美好,那么未来就一定不美好。
王凤仪老善人说:“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的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著,从反面上找,土匪还有个‘义’字,若是出卖朋友,‘义’字一倒,一定落网。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又说:“心里长存别人的好处是存阳,常存别人的坏处是存阴,不可不分别清楚。愚人好自用,自以为是。不找人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贤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不是,好取人长处,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又说:“找好处能生启发力,能接万缘,是破罪障的根。能存一分好处,就多一分阳光。”其实,王凤仪老善人这里说的“找人好处”就是感恩,“看人毛病”就是抱怨。
《秘密》中说:“如果无法感激目前所拥有的事物,你就不可能为你的生命带来更多。原因何在?因为你没有感激之情时,所发出的思想和感觉都是负面的。这些感觉都无法把你想要的带给你,不论它们是嫉妒、愤恨、不满或是‘不够’的感觉,它们都只会把你不想要的送回来给你。这些负面情绪阻断了属于你的好事的降临。”
据说,最近南怀瑾老师经常向身边的人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是台湾的陈女生用她一生坎坷而绝处逢生的经历现身说法而写的。在“感恩的心”这一段,陈女生对感恩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书中说:“有的人一生过得很幸福,有的人却三餐不继、朝不保夕,甚至多灾多难,大病小病不断。这都是有感恩之心与没有感恩之心造成的。经典上说:‘有感恩的心,便什么都有,没有感恩的心,便什么都没有。’……天地有天地不变的定律:一个人能有感恩的心,才能拥有他所想拥有的幸福,而一个不知恩、不知感恩与报恩的人,必然一无所剩、一无所有。”
书中还描述了她参加救助队救助穷人时队员们的发现:“二十多年来,我们走遍全省各地,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可能的及时帮助……,我们拜访过不少亟待救济的可怜贫户,却发觉一个现象:‘越苦的人越没有感恩的心,甚至予取予求,认为伸手开口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贫户很让人灰心,最凄惨的其实是这类不知感恩又无情义的人。我们救助队的许多人都有个共识:‘最需要同情的人,时常又是最不值得同情的人。’这叫绝人走绝路,身陷绝境。虽然任何宗教都不希冀对方的知恩、感恩与报恩,可是面对一个不知感恩与报恩的人,所有的拯救工作都是白费心血的无底洞,因为这种人永远是无法绝处逢生的悲剧人物。我们教导贫户们如何挣脱拮据的束缚、如何以自力来打开困局,而这些努力,都必须让这些人先打开内心,产生最基本的感恩心。”
书中还按照一个人是否具有感恩秉性的程度,将人分为四等:“这世间,大约有四等人:一、在无恩处依然有恩;二、在有恩处有恩;三、在无恩处无恩;四、在有恩处依然无恩。”书中进一步解释这四等人说:“一、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都知道有应该感恩的地方而感恩报恩,这种人在该死的地方都不会死,在不能活的地方,都会活。这种能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第一等人,是修行人。他在大家都看不到神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神,在大家都不可能平安有福气的地方,仍然会很平安、很有福气。二、在应该感恩的地方,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凡夫俗子,但现在已经很少。这种人是次等人,在能活的地方才活,在不会死的地方,才不会死。三、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没有感恩。这种人在不该活的地方,一定不会活,在该死的地方,一定会死,不可能有神迹或奇迹,这是第三等人。四、在应该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感恩,这种人是下下等人,跟禽兽畜牲一样,比一只狗还不如。这种人在该活的地方都不会活,在不该死的地方也会死。”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你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有一种美德你不能没有——那就是感恩;如果不想有一个痛苦的未来,那么有一种缺点你不能有——那就是不知感恩,甚至是抱怨。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明如居士: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
从圣者的教言中采集智慧和慈悲的鲜花来装饰自己的心灵殿堂
顾名思义,所谓物质世界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譬如,睁开眼睛,我们会看到外面形形色色的物质,如山河、大地、房屋、花草、树木、人物等等;用耳朵听,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汽车的嘈杂声、乐器的演奏声、人的说话声等等;用鼻子,我们可以呼吸到空气并且闻到空气中的各种气味;用舌头,我们能够尝到各种食物及其味道;用手,我们可以触摸到各种各样的物体以及物体的冷热软硬等。总之,&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对境&色声香味触&构成了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物质世界。
所谓心灵世界,是指人的种种心理习惯以及种种心灵体验。心理习惯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它是以潜在的方式隐藏在心灵中的;而心灵体验是指心中所生起的各种思想以及喜怒哀乐等种种心理活动和感受。
佛经中说,从无始以来,众生养成了只向外观察外境而不向内观察自心的恶劣习惯。所以,时时浮现在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只是外面的物质世界,而对于内在的心灵世界,人们却熟视无睹,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虽然每个人的内在心灵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运作着,并且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存在和作用。快乐着,却不知道谁在快乐;痛苦着,却不知道谁在痛苦;思考着,却不知道谁在思考;体验着,却不知道谁在体验&&。这就是绝大多数世人心灵的真实写照。难怪古人说:&贪看天边月,忘却手中珠。&意思是说,人们只知道观察和追逐外面的物质世界,却忘却了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在一首佛理诗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人们不了解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同样,我们不了解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只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之中。
由于忽略了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存在,人们就觉得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好像只是外面的物质世界。所以,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人们常常偏颇地认为,只有物质世界丰富了、美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美好起来。忽略了心灵世界的人,自然就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外在物质的追求上,在这些人的眼中,所谓&幸福人生&,就是拥有得越多越好、享受得越多越好,所以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就是他们的唯一追求。
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上述观点实在是片面而且偏颇的。内在的心灵世界虽然无形无相,但却是我们的直接生活环境,外在的物质世界虽然有形有相,但却只是我们的间接生活环境。将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世界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物质世界无论离我们有多么近,即便是贴身穿的衣服、自己居住的房屋,离我们的身体总还是有一点点距离,而内在的心灵世界却和我们没有距离,我们就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心灵世界痛苦和忧伤,我们的整个生命就是痛苦和忧伤的,此时无论穿在身上的衣服有多么奢华和舒适,吃在嘴里的食物是如何鲜美,其它外在的物质世界如何美好,都只是眼耳鼻舌身五根面前的一些摆设而已。相反,如果我们的心灵世界是美好而安祥的,则我们的整个生命就是美好而安祥的,此时即便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不富丽堂皇,但是我们内心所感受的美好和安祥却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
所以,每个人所居住的真实环境实际上就是他(她)自己的心灵殿堂。心灵殿堂仁慈而智慧,他(她)的生命就美好而安祥;心灵殿堂五毒炽盛,他(她)的生命就烦恼而痛苦。总之,心灵殿堂是怎样的,这个人的生命就是怎样的。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灵殿堂就是这个人生命的全部内含。
就像穿在身上的内衣和外衣一样,我们的肌肤直接接触的是内衣而不是外衣。内衣的质地粗糙,则会使我们的肌肤感觉到不舒服,相反内衣质地柔软,我们的肌肤就会感到舒适,而外衣的质地无论是粗糙还是柔软,都不会直接被肌肤感觉到。同样,物质上的&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并不是究竟的好,而心灵世界的美好才是究竟的美好。物质世界的美好和丰富,在没有引发心灵世界的美好之前,对我们来说都是无用的。
这样观察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关系之后,一个智者就会发现,要想获得快乐和快乐的人生,最直接而根本的方法应当是通过调整和改造自心来建设一个美好的心灵世界。通过调整和改造外境来创造美好和快乐人生是迂回曲折的间接方法,是不可靠的。事实上,决定心灵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原因不是外境,而是自心看待外境的态度。例如,对于同样一朵鲜花,当我们用热爱的态度看,自心就会感到快乐;当用厌恶的态度看,内心就会感到痛苦;用无所谓的态度,内心既不会有痛苦也不会有快乐。由此可见,仅仅拥有外在美丽的鲜花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不善于用美好的态度看待外境,内心缺乏热爱生活的习惯,即便花费再多的精力将再多的鲜花陈列在我们面前,内心也不会感到快乐。
离苦得乐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追求。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智者和愚人所采用的方法却有天壤之别。愚人只是一味地追逐外境,将自心的安乐建立于外境之上,等到他们吃尽千辛万苦,将价值昂贵的鲜花放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却发现由于自己心灵世界缺乏热爱生活的秉性,这些昂贵的鲜花根本无法使自心快乐起来,相反由于内心具有挑剔、厌恶和怀疑的习惯,因此虽然鲜花已经陈列在面前,但却因为鲜花的价格昂贵而抱怨和愤懑。智者追求安乐的方法,不是去大搞&物质文明建设&,而是着力于内在的&精神文明建设&。智者时时装修着心灵的殿堂,当&贪嗔痴慢嫉&五毒的灰尘落在心灵殿堂的时候,他们就用&戒定慧&的扫帚迅速扫除,他们会从圣者的教言中采集智慧和慈悲的鲜花来装饰自己的心灵殿堂。具有美好心灵世界的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物质世界之中,内心都能美好而安祥。就像穿着柔软内衣的人,无论穿粗糙或柔软的外衣,肌肤都不会感到不舒服一样。
《密严经》中说:&众生身中种种诸法,意为先导,意最疾速,意为殊胜。& 《正法念处经》中也说:&心为系缚解脱本,是故说心为第一。&当我们将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的重要性加以观察和对比时就会发现,心灵世界的建设实在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可以说,人生是否幸福,关键依赖于心灵世界的建设。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自觉自愿地走向修心之路,就会自然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言生起诚信,并且会对大多数世人重视外在物质世界、轻视内在心灵世界的舍本逐末行为生起极大的悲心。
所以,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和美好的人生,关键在于建设一个美好的心灵世界!
编辑:清洋
为报答天下父母养育之情、政府治化之德、社会各界维护之义、佛法僧三宝利乐之恩
普济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惶惶之苦、地狱道无极之苦,故有丰财园在线佛教网
本网由中国佛陀教育协会、丰财园精舍联合主办
将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愿:三涂休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邪见众生,回向正道,悉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
Coryright&&&&&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您当前的位置:&>&&>&
当我们举目观察茫茫人海,细细地审视每一个忙忙碌碌的众生时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不在追求着安乐,也没有一个众生不在回避着痛苦。就像只要是水就一定是潮湿的一样,又像只要是火就一定是灼热的一样,只要是一颗心灵,就一定是希求安乐并且不希望得到任何痛苦的。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实际情况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幸运之事连连不断地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不仅有享用不完的衣食、财富,而且也受到众人的尊敬、爱戴;而有些人,则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不幸之事也接二连三地降临在他们身上,似乎天公专门与他们作对一样。有人看到这种场景就感叹甚至抱怨命运的不公,这都是对心灵的奥秘尚未通达的表现。其实,天地之间并没有一个主宰人类幸福与安乐的神秘力量,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他(或她)自己的思想创造的。《楞严经》中说:“心生种种法生。”《大智度论》中说:“三界所有,唯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华严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地观经》中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失落的致富经典》中说:“有一种会思考的灵性物质,世上所有事物的形成皆源自它。这一灵性物质是宇宙的填充物,宇宙的每一丝空隙都由它占据着。首先,在这种灵性物质中出现了思想;接着,思想再按照其想像的模式制造出了世间万物。世间万物都是人类的思想创造的――人类通过让自己的思想作用于这个无形无相的灵性物质,就将无形无色的思想变成了有形有色的现实。”所以,一个人财富充足,是思想的创造;身体健康,是思想的创造;受人尊敬,也是思想的创造。一个人贫穷潦倒,是思想的创造;疾病缠身,是思想的创造;受人诽谤,也是思想的创造。一个人命中所出现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无不是自己过去与现在思想的创造。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创造美好的未来呢?古今中外的智者们异口同声地说:“感恩。”如何远离痛苦呢?古今中外的智者们同样异口同声的说:“远离抱怨。”感恩就是时时处处看到人和事物好的一面,并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充满感恩之心;而抱怨就是看到人和事物不好的一面,并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着怀恨之心。人的起心动念无不是在造业,这个业就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感恩就是心灵创造美好的基本方法,虽然眼前的人和事不尽人意,但是忽略不好的,只想到好的,那么心就在创造美好,所以未来一定是美好的;相反,抱怨是心灵创造痛苦的基本方式,虽然眼前的人和事物或许并不那么糟糕,但是如果只思维其不好的一面,心就是在创造不美好,那么未来就一定不美好。王凤仪老善人说:“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的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著,从反面上找,土匪还有个‘义’字,若是出卖朋友,‘义’字一倒,一定落网。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又说:“心里长存别人的好处是存阳,常存别人的坏处是存阴,不可不分别清楚。愚人好自用,自以为是。不找人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贤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不是,好取人长处,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又说:“找好处能生启发力,能接万缘,是破罪障的根。能存一分好处,就多一分阳光。”其实,王凤仪老善人这里说的“找人好处”就是感恩,“看人毛病”就是抱怨。《秘密》中说:“如果无法感激目前所拥有的事物,你就不可能为你的生命带来更多。原因何在?因为你没有感激之情时,所发出的思想和感觉都是负面的。这些感觉都无法把你想要的带给你,不论它们是嫉妒、愤恨、不满或是‘不够’的感觉,它们都只会把你不想要的送回来给你。这些负面情绪阻断了属于你的好事的降临。”据说,最近南怀瑾老师经常向身边的人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是台湾的陈女生用她一生坎坷而绝处逢生的经历现身说法而写的。在“感恩的心”这一段,陈女生对感恩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书中说:“有的人一生过得很幸福,有的人却三餐不继、朝不保夕,甚至多灾多难,大病小病不断。这都是有感恩之心与没有感恩之心造成的。经典上说:‘有感恩的心,便什么都有,没有感恩的心,便什么都没有。’……天地有天地不变的定律:一个人能有感恩的心,才能拥有他所想拥有的幸福,而一个不知恩、不知感恩与报恩的人,必然一无所剩、一无所有。” 书中还描述了她参加救助队救助穷人时队员们的发现:“二十多年来,我们走遍全省各地,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可能的及时帮助……,我们拜访过不少亟待救济的可怜贫户,却发觉一个现象:‘越苦的人越没有感恩的心,甚至予取予求,认为伸手开口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贫户很让人灰心,最凄惨的其实是这类不知感恩又无情义的人。我们救助队的许多人都有个共识:‘最需要同情的人,时常又是最不值得同情的人。’这叫绝人走绝路,身陷绝境。虽然任何宗教都不希冀对方的知恩、感恩与报恩,可是面对一个不知感恩与报恩的人,所有的拯救工作都是白费心血的无底洞,因为这种人永远是无法绝处逢生的悲剧人物。我们教导贫户们如何挣脱拮据的束缚、如何以自力来打开困局,而这些努力,都必须让这些人先打开内心,产生最基本的感恩心。”书中还按照一个人是否具有感恩秉性的程度,将人分为四等:“这世间,大约有四等人:一、在无恩处依然有恩;二、在有恩处有恩;三、在无恩处无恩;四、在有恩处依然无恩。”书中进一步解释这四等人说:“一、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都知道有应该感恩的地方而感恩报恩,这种人在该死的地方都不会死,在不能活的地方,都会活。这种能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第一等人,是修行人。他在大家都看不到神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神,在大家都不可能平安有福气的地方,仍然会很平安、很有福气。二、在应该感恩的地方,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凡夫俗子,但现在已经很少。这种人是次等人,在能活的地方才活,在不会死的地方,才不会死。三、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没有感恩。这种人在不该活的地方,一定不会活,在该死的地方,一定会死,不可能有神迹或奇迹,这是第三等人。四、在应该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感恩,这种人是下下等人,跟禽兽畜牲一样,比一只狗还不如。这种人在该活的地方都不会活,在不该死的地方也会死。”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如果你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有一种美德你不能没有――那就是感恩;如果不想有一个痛苦的未来,那么有一种缺点你不能有――那就是不知感恩,甚至是抱怨。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明如居士: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
日 12:14:00
《放生心语》
从圣者的教言中采集智慧和慈悲的鲜花来装饰自己的心灵殿堂(图片来源:资料图)
顾名思义,所谓物质世界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譬如,睁开眼睛,我们会看到外面形形色色的物质,如山河、大地、房屋、花草、树木、人物等等;用耳朵听,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汽车的嘈杂声、乐器的演奏声、人的说话声等等;用鼻子,我们可以呼吸到空气并且闻到空气中的各种气味;用舌头,我们能够尝到各种食物及其味道;用手,我们可以触摸到各种各样的物体以及物体的冷热软硬等。总之,“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对境“色声香味触”构成了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物质世界。
所谓心灵世界,是指人的种种心理习惯以及种种心灵体验。心理习惯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它是以潜在的方式隐藏在心灵中的;而心灵体验是指心中所生起的各种思想以及喜怒哀乐等种种心理活动和感受。
佛经中说,从无始以来,众生养成了只向外观察外境而不向内观察自心的恶劣习惯。所以,时时浮现在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只是外面的物质世界,而对于内在的心灵世界,人们却熟视无睹,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虽然每个人的内在心灵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运作着,并且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存在和作用。快乐着,却不知道谁在快乐;痛苦着,却不知道谁在痛苦;思考着,却不知道谁在思考;体验着,却不知道谁在体验……。这就是绝大多数世人心灵的真实写照。难怪古人说:“贪看天边月,忘却手中珠。”意思是说,人们只知道观察和追逐外面的物质世界,却忘却了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在一首佛理诗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人们不了解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同样,我们不了解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只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之中。
由于忽略了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存在,人们就觉得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好像只是外面的物质世界。所以,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人们常常偏颇地认为,只有物质世界丰富了、美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美好起来。忽略了心灵世界的人,自然就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外在物质的追求上,在这些人的眼中,所谓“幸福人生”,就是拥有得越多越好、享受得越多越好,所以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就是他们的唯一追求。
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上述观点实在是片面而且偏颇的。内在的心灵世界虽然无形无相,但却是我们的直接生活环境,外在的物质世界虽然有形有相,但却只是我们的间接生活环境。将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世界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物质世界无论离我们有多么近,即便是贴身穿的衣服、自己居住的房屋,离我们的身体总还是有一点点距离,而内在的心灵世界却和我们没有距离,我们就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心灵世界痛苦和忧伤,我们的整个生命就是痛苦和忧伤的,此时无论穿在身上的衣服有多么奢华和舒适,吃在嘴里的食物是如何鲜美,其它外在的物质世界如何美好,都只是眼耳鼻舌身五根面前的一些摆设而已。相反,如果我们的心灵世界是美好而安祥的,则我们的整个生命就是美好而安祥的,此时即便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不富丽堂皇,但是我们内心所感受的美好和安祥却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
所以,每个人所居住的真实环境实际上就是他(她)自己的心灵殿堂。心灵殿堂仁慈而智慧,他(她)的生命就美好而安祥;心灵殿堂五毒炽盛,他(她)的生命就烦恼而痛苦。总之,心灵殿堂是怎样的,这个人的生命就是怎样的。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灵殿堂就是这个人生命的全部内含。
就像穿在身上的内衣和外衣一样,我们的肌肤直接接触的是内衣而不是外衣。内衣的质地粗糙,则会使我们的肌肤感觉到不舒服,相反内衣质地柔软,我们的肌肤就会感到舒适,而外衣的质地无论是粗糙还是柔软,都不会直接被肌肤感觉到。同样,物质上的“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并不是究竟的好,而心灵世界的美好才是究竟的美好。物质世界的美好和丰富,在没有引发心灵世界的美好之前,对我们来说都是无用的。
这样观察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关系之后,一个智者就会发现,要想获得快乐和快乐的人生,最直接而根本的方法应当是通过调整和改造自心来建设一个美好的心灵世界。通过调整和改造外境来创造美好和快乐人生是迂回曲折的间接方法,是不可靠的。事实上,决定心灵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原因不是外境,而是自心看待外境的态度。例如,对于同样一朵鲜花,当我们用热爱的态度看,自心就会感到快乐;当用厌恶的态度看,内心就会感到痛苦;用无所谓的态度,内心既不会有痛苦也不会有快乐。由此可见,仅仅拥有外在美丽的鲜花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不善于用美好的态度看待外境,内心缺乏热爱生活的习惯,即便花费再多的精力将再多的鲜花陈列在我们面前,内心也不会感到快乐。
离苦得乐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追求。但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智者和愚人所采用的方法却有天壤之别。愚人只是一味地追逐外境,将自心的安乐建立于外境之上,等到他们吃尽千辛万苦,将价值昂贵的鲜花放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却发现由于自己心灵世界缺乏热爱生活的秉性,这些昂贵的鲜花根本无法使自心快乐起来,相反由于内心具有挑剔、厌恶和怀疑的习惯,因此虽然鲜花已经陈列在面前,但却因为鲜花的价格昂贵而抱怨和愤懑。智者追求安乐的方法,不是去大搞“物质文明建设”,而是着力于内在的“精神文明建设”。智者时时装修着心灵的殿堂,当“贪嗔痴慢嫉”五毒的灰尘落在心灵殿堂的时候,他们就用“戒定慧”的扫帚迅速扫除,他们会从圣者的教言中采集智慧和慈悲的鲜花来装饰自己的心灵殿堂。具有美好心灵世界的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物质世界之中,内心都能美好而安祥。就像穿着柔软内衣的人,无论穿粗糙或柔软的外衣,肌肤都不会感到不舒服一样。
《密严经》中说:“众生身中种种诸法,意为先导,意最疾速,意为殊胜。”&《正法念处经》中也说:“心为系缚解脱本,是故说心为第一。”当我们将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的重要性加以观察和对比时就会发现,心灵世界的建设实在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可以说,人生是否幸福,关键依赖于心灵世界的建设。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自觉自愿地走向修心之路,就会自然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言生起诚信,并且会对大多数世人重视外在物质世界、轻视内在心灵世界的舍本逐末行为生起极大的悲心。
所以,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和美好的人生,关键在于建设一个美好的心灵世界!
编辑:正融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解义 明如居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