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州人事噶玛泽仁:僧人可以吃肉吗

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格鲁派在迪庆地区的传播及其噶丹松赞林寺的建立的研究.pdf5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摘要 sumrtsen 噶丹松赞林寺 dga’1dan gling 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
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距迪庆
所关注。生活在这里的藏、傈僳、白、汉、纳西、回、普米、彝等25个民族,
在高度保持本民族特点的同时,团结和睦,互通共融,使迪庆这块藏地孕育出
与其他藏区基本相同但具有自己特色的迪庆藏族文化,尤以迪庆浓厚的藏传佛
教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文化对心灵不断的熏陶和引导,使人志于仁善、胸有大爱。 噶丹松赞林寺在迪庆藏民心中的地位,就像说起浙江的舟山,不能不提普
陀山的南海观音大铜像,说到四川,不能不说起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一样。噶丹
松赞林寺是迪庆藏区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充满了神秘而又传奇
的色彩。迪庆藏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中,噶丹松赞林寺浓厚的藏传佛
教特色的文化,是最能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因为噶丹松赞林寺所呈现的不
只是一种建筑学和自然景观的美,更重要的是噶丹松赞林寺历经几百年所积淀
的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尤以格鲁派的兴起,使噶丹松赞林寺作为迪庆信教群
众的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噶丹松赞林寺作为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从建立到现在已经
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三百年里,它作为迪庆藏区和周边地区信教人们的精
神家园,对这些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价值体现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文本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述了噶丹松赞
林寺的形成、发展、寺院组织体系及噶丹松赞林寺对迪庆藏区及周边民族地区
的文化影响等。
关键词:格鲁派;迪庆地区;噶丹松赞林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香巴拉之光
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邓坡朗岭寺
第四世阿嘎活佛亚玛泽仁介绍
  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亚玛泽仁活佛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邓坡朗岭寺寺主活佛、稻城县政协副主席、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亚丁慈善协会会长,理塘县格木寺寺主、格木佛学院院长、闭关中心金刚上师。
  亚玛活佛1970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格木乡,祖父是神变掘藏大师利然多吉,父亲是圣帕仲次旺仁孜活佛。
  亚玛活佛从小具有超人的智慧,8岁起学习藏文读写,10岁时即已通达。十一岁在新龙县大圆满成就者阿曲尊者前受戒出家,饱受教言和灌顶。随后在法王阿尼前聆受《大圆满心经》,在昌台大活佛吉米郎嘉前受《佛传经典》成熟弟子心灌顶、修行仪轨的师承和讲解窍决的教导,在木雅法王土登曲吉扎巴座前聆受《五部大论》,在理塘县明珠佛学院法王斯朗嘉措座前受《入中论》、《般若波罗密多经》、《俱舍论》、《普贤上师言教》和《智者郭让巴文集》,在噶陀法王降央前受仁增邓都多吉和龙萨宁波的伏藏灌顶和教言等后回到理塘县。在格木寺给众僧讲解《三律仪》、《定量论》、《入行论》,并兼任修证莲花生陀罗尼金瓶咒金刚上师,供品中显现出渗流甘露的神奇祥瑞景象。二十六岁时被亚青寺宁玛派法王降央龙朵佳参活佛(阿秋喇嘛)认定为竹庆活佛阿嘎的转世活佛,赐法名多安丁真,亚玛活佛在阿秋喇嘛座前聆受了所有大圆满经论,经实修获不共成就。后经竹庆法王白玛格桑上师确认转世活佛身份,并授予《吉祥续部》和长寿灌顶。
  1999年根据甘孜州宗发(1999)66号文件批准亚玛泽仁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邓坡朗岭寺第一序位第三世阿嘎活佛的转世灵童,继任郎岭寺第四世阿嘎活佛。邓坡朗岭寺建于1368年,至今已有638年的历史,是稻城县藏传佛教中唯一的宁玛派(红教)寺庙。
  1998年、1999年亚玛活佛分别在理塘县格木寺和稻城县邓坡朗岭寺举行任定法主的坐床典礼,显示出了无限祥瑞之兆。
  2001年12月亚玛活佛通过选举成为稻城县邓坡乡副乡长,并当选县政协委员。2006年12月经选举成为稻城县政协副主席。
  就任法主以来,亚玛活佛逐步重建格木寺和邓坡郎岭寺,重塑佛语、意、身所依和供养处,修建格木寺佛学院和邓坡寺闭关房,并长期供养闭关的僧人衣食。亚玛活佛为寺庙僧众传授《佛子行》、《入行论》、《三律仪》和《大圆满前行龙钦心髓》等显密佛法,每年召开修证莲花生陀罗尼金瓶咒法会。在当地倡导戒酒、禁烟、禁止狩猎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等思想,为信众授予成熟弟子的灌顶,传授往生无量光佛刹土以及大悲咒和莲花生心咒的修法。
  稻城县是贫困县,亚玛活佛一直通过种种的努力救助贫困和不幸者,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条件。多年来,他自己助养了几十名孤儿,修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
  2004年10月,亚玛活佛发起成立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亚丁慈善协会。协会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兴建了医院,免费为贫困患者治病,并举办了大型的送光明行动,免费治愈了众多白内障患者,筹集了大批药品、衣物,并通过放生扶贫等多种方式救助了更多的特困学生和贫困家庭。
 & 稻城县亚丁慈善协会 版权所有作者:卓玛青措文/根秋多吉图编辑:Largo
更多图片新闻沿着茶马古道西行甘孜(下)
  残垣断壁的历史  从康定往西,翻过折多山,大约1小时之后来到营官寨.这里有一座象鼻似的山,弯弯曲曲地伸向营官寨,山顶上有一座废弃的小城.据说这里原是康区鼎鼎有名的明正土司最早的宫殿.我们站在山脚下,望着那段残存的土墙,只能在想像中寻找昔日王府的喧嚣和华丽.德格印经院.巴桑次仁摄 一般人们将居住在折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乾宁镇以南,九龙县以北的藏族居民称为"木雅"人."木雅"这两个字在汉文文献中有各种译法,如"木纳"或"母纳"、"穆纳"等."木雅"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木雅人是西夏人的后裔.相传公元十三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发展成强大的游牧王国,屡次袭击甘青一带西夏人的国土.到了公元1227年,蒙古人彻底消灭了西夏.据<>记载:"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六月蒙古铁木真尽克夏城邑."从此西夏这一民族就从历史上消失了,以至今天的56个少数民族中并没有西夏一族.然而西夏有没有后裔,其后裔又在何处,这已成为历史之迷.现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西夏王族的残部有可能为了躲避蒙古人的追杀,逃到了今天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因为西夏人主要由党项羌人组成.早在唐朝初期,吐蕃征服青藏高原诸部落以后,少数党项羌人降于吐蕃,留居原地,更号为"弭药"(即木雅).这时大部分党项羌人往东迁移,到了今天的甘肃、宁夏、陕北一带,他们在北宋时期建立起著名的西夏国,而藏族仍称西夏为"木雅".  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金川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乾宁、康定的木雅地区,随处可见的垒石建筑将木雅人与周围的藏族区别开来.木雅人擅长修筑石城,他们不用斧凿,也不用锤钻,仅凭一双手、一只筐,就能将大>>皆埠廖薰嬖虻穆沂哑龀筛叩筒灰弧⑺扑非塔的碉楼.这些石碉远看像工厂的烟囱,直指青天;近看如古老的烽火台,宏伟凝重;多数为四方形或六角形,有少数八角形的,被称为"八角碉",一般高约十几米,有的甚至达二三十米,有四五层以上.底层是畜圈,二层是杂物间,三层为火塘和储藏室,四层是卧室,并留有平台晾晒粮食、衣物,五层为客房和经堂,楼面打粮食.层数多的楼层面都较小,有的第三层还有一间小屋,房门特别矮小,是用来停放死者的.因为家家户户都养猫,据说假如有猫碰到尸体的话,阴阳两极产生的电力就会触发尸体直立起来行走,为了拦住尸体,房门就不能开大了.如果是三层楼的石碉楼,则二层为灶房和寝室,夏天用灶,省柴防热;冬天用火塘,用铁铸的三脚火圈支锅,整层楼都有热力回旋.层与层之间屋内用木梯或独木梯,屋外开梯底层用石梯,其他用独木梯.早期的石碉楼从底屋到顶层都用石头作间隔,只有楼面才用木料、小树枝和黄泥.后来只是底层用石墙作间隔,二楼以上的间隔全用木板.屋内的墙面用泥和石灰抹得光亮,隔板上以浓墨重彩画上装饰意味很强的几何图案.通常背面不开窗,有的开一个小窗.窗户大都在正面和侧面,窗上方和屋檐下都有大量装饰物,窗框用五彩颜料分割成精美的图形.经堂更是用壁画和唐卡布置得富丽堂皇.这些石碉楼下大上小、石墙下厚上薄,墙体内直外斜,具有弧形纹路,既美观大方,又坚稳牢固,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的地震摇撼,既不见倾斜,也不会倒塌,堪称建筑艺术的一大奇迹.当地人家使用的茶具.  世界上大概只有意大利塔城圣齐米亚诺(San Gimignano)的高塔能与之媲美.意大利的突斯卡尼山区由于地无三里平,许多城镇都建在山顶上,其中以圣齐米亚诺尤为突出.因为它远离城区,离它最近的大城市佛罗伦萨既无火车,也无公共汽车可达,因而自中世纪以来建成的高塔便完整无缺地保存了下来.木雅人和意大利人一样,以一种天才的气魄和热情,创造出碉楼这种强劲的建筑物,让人充分体会到力的高贵与雄奇.过去甘孜州从折多山到营官寨之间的公路边就有好几座碉楼,本应成为今日旅游佳点.然而这次我们经过此地之时,早已不见古老的碉楼踪影,<>.一路上学者和记者们都在讨论保留传统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在保留传统与加速藏区的现代化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直是我们关注、思考并努力寻求答案的问题.  至于这些碉楼的用途,大概可从大小金川之战中略知一二.清朝时期,大小金川的土司与清廷生产矛盾,以致兵戎相见.清廷多次用兵失败,原因就在于金川地区的碉楼坚如磐石,无法攻入.后来清朝终于下决心在北京的西山建了很多类似的碉楼,日日训练兵丁攻克此楼,最后终于平定了大小金川.在此之后,清朝还将上万金川居民移到北京,让他们住在现北京西郊的盘子寨,要他们为皇宫表演金川地区的传统歌舞.久而久之,这些金川人竟忘记自己原来所属民族,以至解放后,有人以为他们是苗族.后来经过学者考证,才知他们讲的是甲绒语,随着他们的真实身份被发现,我们才知道有这么一段古老的历史.乾宁惠远寺的僧人在寺前草坪上辩经.巴桑次仁摄  乾宁惠远寺  从新都桥到乾宁的路上,先要经过塔公寺.这个寺庙虽然宫殿不大,但声名远扬.据说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因随身携带的佛像太重,马和牦牛都驮不动了,便修了寺庙,将佛像安置其中.于是从古至今,四面八方的无数男女老少,不畏路途艰险,千里迢迢,前来朝圣转经.如今,塔公寺门前已形成一条商业街,来来往往的人们除了在这里朝圣,还顺便买卖物品,传统的文化习俗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塔公寺继续西行,不久即可到达乾宁城.这个过去非常有名的地方,如今已经一分为二,一半属于康定,一半归道孚县.川藏公路也在这里分为两条,一条延伸至相距98公里的道孚;一条则从东北方向连接甘孜州的丹巴和阿坝州的大小金川.所以这里是川藏公路干线的要塞.  乾宁城坐落在群山环绕的一个椭圆形盆地中心,藏语名为"嘎达".这个地名来源于藏族一位杰出人物的名字.据说唐代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派遣一位名叫嘎尔·东赞的国相出使大唐,由于他非常聪明,善于应对,终于使唐太宗答应派人将文成公主送到吐蕃.同时唐太宗还将另一位名为段氏的宗室女子嫁给嘎尔·东赞为妻,一来是欣赏他的才智,二来是想将他留在大唐,作为人质.但嘎尔·东赞归心似箭,终于在一天晚上乘唐兵不备逃了出来.为了躲避唐兵的追赶,他专走偏僻的地方,经金川、松藩到了乾宁.人们为了纪念此事,就将这里名为"嘎尔达",简称"嘎达",意思是"嘎尔·东赞脱险".乾宁惠远寺石碑.巴桑次仁摄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准噶尔部在新疆崛起,严重威胁到边疆领土的完整,清廷派出重兵驻守在乾宁.一时间,汉藏人员来往频繁,再加上乾宁盛产黄金,来此开荒种地、采金经商的汉人不断增加,有的还与藏族通婚,定居下来,使乾宁逐渐成为川藏线上的一个军事重镇.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廷为使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避开准噶尔部的锋芒,将他移到乾宁的惠远寺.在此期间,惠远寺有宫殿楼房1000余间,平房400多间.建筑费用和僧侣的日常开支,全部由国库直接拨款,还有1800多名清兵守卫,达官贵族、名望卓著的呼图克图穿梭如鲫.于是,以惠远寺为中心,一下子冒出300多间民房,商贸也像雨后春笋般猛然发展.直到危险解除,清廷派了著名的果亲王,带着章嘉呼图克图,护送七世达赖返回西藏,乾宁城已俨然成为高原上一座颇具规模的名镇.到了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十一世达赖喇嘛克珠嘉措的诞生地在惠远寺附近的漫却村(今改名为夏村),更使乾宁县惠远寺名播全藏区,一年四季,来这儿煨桑朝圣的人川流不息.  这个寺庙的建筑风格确实与众不同,中心屋顶为坡形琉璃瓦,周围又是藏式平顶,显然是汉藏结合的.中间一个大佛殿,四周是一排排的僧舍,走进去像是到了内地的一所庭院.据史书记载,这个寺庙早已多次遭受地震.第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那时整个殿堂和僧舍都毁于一旦;8年后再经历一次地震,大殿的宝顶断裂,经堂倒塌;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又将所有的围墙震倒;最近一次是在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地震后视野所及,无非残墙断壁.但不管被破坏的程度如何,寺庙总会重新修建起来.光绪年间重建起来的寺庙,"……金瓦顶楼,配以金幢金瓶、法轮异兽、彩绘檐檩,浮雕门窗,肥梁胖柱,铺陈富丽.庭院宽敞,布局严谨,楼堂庭廊,合谐得体,殿宇轩昂,建筑豪华.具地方民族特色,为康巴建筑艺术珍品".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如此重视惠远寺,不惜血本地屡次修筑呢?由寺庙门前的碑文可知,除了显赫的宗教地位之外,惠远寺对远离政权中心的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统治教化功能.<>说"……西藏既有班禅额尔德尼,而近边之番彝辽远皆有皈依佛法之心.由四川省打箭炉之外有地曰噶达.昔年达赖喇嘛曾住锡于此,爰相度川原创建庙宇,发帑金数十万两,遣官董司工役,依西方本佛庙之图式,凡为殿堂楼房一千余间,又为平房四百间锡额……"可见惠远寺规模不小.可惜在"文革"期间,惠远寺被砸,佛像、经籍荡然无存,珍贵的文物被洗劫一空.现在的惠远寺是80年代后由国家拨款重建的.我们只能在想像中感受它过去的辉煌和曾经起过的政治教化作用了.  善于经商的喇嘛  茶马古道上,各大寺院的喇嘛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寺院经商的资本大都由喇嘛自行筹集,以秤为单位计算,每秤50两,有的大寺院所筹集的资本能达到二三千秤.筹得的资金交给公推的经理人负责经营,每两年换推一人,但不能连任.有的大寺院还不止一两个经理人,因寺中喇嘛自行组合成多个集资团体,每个团体都会选出自己的经理人.经理人所赚的钱全部交给管家大喇嘛进行统一管理支配,除日常生活开支外,还用于寺院的整修装饰、念经、祀神、年祈等费用.在整个康区,寺院经商以大金寺最为著名.一般藏区寺院或是高高在上,或是藏在深山湖边,唯有大金寺紧靠路边,层层叠叠的红墙金顶,绵延近两公里,十分壮观.大金寺的相子骁登、相子噶马夺吉、相子罗结,成为与康巴商人开的邦达昌、桑多昌、恩珠昌,滇商仁和昌、裕恒号以及昌都寺八大扎仓开设的商号齐名的大商号.解放前夕,大金寺单在昌都就设有4人经商小组约30人.著名的商人松松就是为大金寺经商从甘孜来到昌都的.康定跑马山上的白塔.  松松又名格桑群培,18岁出家,曾在拉萨学经.24岁回大金寺时,正逢大金寺与白利寺发生纠纷,川康军阀战乱,因战功卓著,当选为大金寺会首.1948年开始为大金寺经商,逐渐致富,到后来拥有资产45万银元,牦牛200余头.松松的小女儿玉珍现居昌都城关镇俄龙街,从她家的状况可以一窥当年一些藏族富商家中的情况.玉珍今年62岁,肤色白皙,谈吐从容,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我们在她家里跟她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她非常坦诚,甚至将她做姑娘时的一些情感秘密也告诉了我们.在她十多岁时,父亲已不用亲自出外经商,家里有二十多个伙计负责到各地进行交易.每一趟生意做下来,按规定的数额上交利润,赚少了要补齐,赚多了可以自己揣进腰包.因生意做得大,有信誉,当地老百姓凡得到较高品质的虫草、贝母、牛羊毛、皮革等等,都愿意卖给她家,她父亲也在老百姓遇到困难时接济些糌粑、藏毯等日用品.玉珍从小和哥哥姐姐及一些富家子弟一起,在昌都头人强巴多杰家上学,从藏文的36个字母开始,学会了读写藏文.到16岁参加了昌都地区的青妇联,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又学会了汉语.从松松让女儿跟男孩一样读书习字这一点可看出他的开明.  茶马古道上的喇嘛不但以开阔的眼光和胸怀经商,而且在文化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传统.6月6日黄昏时分,我们翻过矮拉山,来到山脚下金沙江支流字曲河畔的瓦拉寺.刚到寺庙门口,和盛装的喇嘛、煨桑的青烟一道迎接我们的,还有一阵铺天盖地的雷雨.我们冒雨先到瓦拉寺的古画廊观看了400多年前的格萨尔壁画.三面画墙详细描绘了格萨尔手下38员大将各个不同的装束、特长及精神面貌,特别突出了来自汉地的格萨尔的结拜兄弟甲察的形象.据说这些壁画都是瓦拉寺第一世活佛打坐时看见格萨尔在眼前一闪而过,随即他的脑海里便浮现出格萨尔的38员大将形象.他醒过来之后,立即请画工按脑中幻像画了壁画.近千年来,这些壁画屡次剥落,屡次修补,最近的一次整修还是在400多年前."文革"期间,这个画廊因被当作公家的粮仓而幸存下来.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寺,瓦拉寺在严守萨迦派教义的同时,也秉承着与格萨尔结纳汉族兄弟一样的传统.公元1253年,萨迦五祖之一八思巴前往元朝大都时,路经同普建立此寺,并留下了他亲自加持过的木雕黑天金刚和释迦牟尼像作镇寺之宝.雨过天晴之后,我们来到寺院的后山,想看看这种情形下常有的彩虹,结果没看到彩虹,倒是对后山绝壁上那些异常清晰的火柴盒似的>>孔恿粝铝朔浅I羁痰挠∠.这都是喇嘛们闭关修行的地方,他们独自一人呆在>>孔永,只喝水,吃少量的食物,整日打坐念经,一般2至4年才可修成出关.瓦拉寺现任主持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是一位眼界开阔,见识卓著的活佛,我们从一张铜版纸印好的书页彩图中,可知这位仁波且无论在藏区还是汉地乃至香港、国外都有一定的威望.他到北京参加宗教协会的密宗研讨会,多次与赵朴初探讨佛法,并请赵朴初为瓦拉五明佛学院题字;北京的天安门、广州的莲花山、深圳的帝王大厦尖顶、潮州的开元寺、厦门的日光岩寺、南普陀寺等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与香港佛教杂志总编、香港噶玛噶举中心负责人接触频繁;他在桑耶钦浦为老修行者加持、为闭关修行者灌顶,为金发碧眼的国外居士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他在拉萨布施节广散布施,在甘肃兰州举行大法会;山西清凉寺邀请他去主持万人灌顶法会;芮城市政府欢迎他加持开光殊圣寺舍利塔.在仁波且四处交游、广结良缘的影响下,瓦拉寺的五明佛学院从创立之日起,所传教义就不限于一家一派,而是在萨迦派之外,对格鲁、噶玛噶举、宁玛派、苯波各派同声共气,甚至在寺庙大殿挂上许多劝人行善信佛的汉字对联,如"莫取莫舍原本上师金刚心,实修实证无上普贤真实印"、"明空双运自然大乐实相坛,轮涅无二离戏平等金刚装"、"无垢菩提圆满之手印,离戏平等广大之觉性"等.如此的宽容大度,为瓦拉寺赢得来自各派各国各界的信众,在当地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 印经院里珍藏的大量印经板.巴桑次仁摄  德格印经中心  茶马古道上,瓦拉寺的做派并非出于偶然.壮丽的河山,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如涓涓细流汇成长江黄河,终于孕育出一个璀灿的文化中心——德格印经院.这个经历了10代土司、7位法王的努力建成的印经院体现了川藏公路上财富的集中、土司的势力和康区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视野和魄力.繁衍承传多达几十代、经历了上千年发展的德格土司向来自高自大,动不动就说:"郎德格,沙德格."意思是天是德格的天,地是德格的地.也许在今天你可以笑话他是井底之蛙,但在275年前那样一个偏远之地,德格土司的所作所为确实称得上"郎德格,沙德格"的.  相传最早的德格土司是吐蕃藏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东赞的亲兄弟.从公元617年嘎尔·东赞家族第一代开始,到日德格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时最后的德色乌嘎为止,1385年间,嘎尔·东赞家族世袭传承54代.到第30代时,因受元朝帝师八思巴封赐为"四德十格之大夫","德格"由此得名,并演化为其统领地之地名.德格土司势力最盛时曾先后统领今四川之德格、石渠、白玉以及西藏江达、邓柯(已撤)、青海玉树等地,并自封为国,称德格王.17世纪初,德格土司被蒙古王固始汗封赐为"德格僧王",正式成为政教首领.因而德格土司除家族之外,还有土司系24代,法王系14代.在德格土司统治时期,出现过多杰加波、巴希、曲杰久勒、白日青则、土登曲英多吉等5位帝师、国师或灌顶大师.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42世德格土司却吉·登巴泽仁决意兴建一座印经院.这绝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的个人素质、文学造诣、医学成就以及他的整个家族对佛的虔敬之心的集中体现.早在德格印经院建立之前26年,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以前,德格土司已出资雕刻了大约1500块",主要是梵文、乌都尔文、藏文三文合璧的<>.其中乌都尔文在<<纫丫Т,与现在通行的乌都尔文已大不相同,至今仍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来到德格印经院研究古代乌都尔文;<>的藏文也是古藏文,和现代藏文也不相同.却吉·登巴泽仁精通藏医,从小深受佛教的熏陶,是一名虔诚的喇嘛教徒.为宏扬佛法,传播佛教教义,他从卫藏地区先后请了许多名僧到德格讲经传法,其中以司徒·曲杰久勒起的作用最大.当时司徒·曲杰久勒在西藏、汉地、<<取⒛岵炊己苡杏跋,是一位杰出的大佛学家、大学者、大绘画师、大藏医药专家.他不但为德格印经院的创立出谋划策,还担任了德格印经院"娴男6怨ぷ,并于1750年主持了德格印经院的佛事活动及开光典礼.  德格印经院建成后,却吉·登巴泽仁先后训练了四五百名刻字工匠,主持雕刻了103函<>经和209函<>经.以后,经过历代德格土司的经营,到解放前夕,整个德格印经院已有经版217000多块,其中大部分木刻版手柄处还刻有德格土司的印章.直到今天,德格印经院不但与藏区另外两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甘肃拉卜楞寺印经院三足鼎立,也是三家之首.踏进德格印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方形天井周围美轮美奂的顶饰、壁画.从左边木梯上楼以后,经过一小截走廊,跨上几级黑乎乎的楼梯,就来到一间狭长的经版库,两边的"婧岵逶诖拥匕宥サ教旎ǖ囊慌排鸥褡永,形成了一道"孀槌傻酿,只有前方一个窄长的窗口透来几缕光线,置身其间,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像个书虫,龟缩在一层层书页里.  在这个电子印刷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德格印经院还能活生生地向人演示什么是印,什么是刷.在这里,从"娴闹谱鳌⒌窨痰街颇⒃熘健⒂∷ⅰ⑾窗妗⒆岸┑鹊,所有手工操作都充满古意,费时费力然而非常精美、珍贵.将山上挺直无节的红桦木树干锯成一块块板材,用微火熏烤脱水后放到池中沤制,待次年三四月再取出来用水煮,再烘干、刨平,成为坯板,还要经检验合格才能入库.刻版工匠都是经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不但技法娴熟,而且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天长日久,德格县及周围村庄就出现了一些刻版专业户,最突出的是金沙江那边的江达县古泽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为德格印经院刻版的工匠,至今还有"木刻之乡"之称.印经人.巴桑次仁摄  德格印经院做的墨也散发着天然的木香.用当地生长的大杜鹃树树皮或大叶柳烧成烟墨,装在木盒子里,要用的时候加入适量比例的水,慢慢搅拌均匀就行了.高级一些的经文则用朱砂印刷.我们在德格印经院一进门的天井里碰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正在一个大铝盆里刷洗"嫔系闹焐,一盆水被洗下来的朱砂染成了红色,像是还可用来作大幅图画的颜料,看起来很漂亮.少年身穿汉装,但声称不懂一句汉语,是从德格县城背后的果村翻山过来的,每天可得工钱7.5元.看他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想起过去德格土司为了让人将"嫦吹酶映沟赘删,就在印刷前往"嫔先餍┙鸱,谁将"嫔系挠∧吹迷礁删,谁得到的金粉也即工钱就越多.这倒是让人自觉尽心尽力地干活的好办法.  在德格印经院二楼廊厅里,一溜排着几组印刷操作场.每两个人一组,一高一矮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块放置"娴男卑.高坐的人负责在"嫔贤磕,并接过印经纸准确地按在"嫔.矮坐的一人一边递纸,一边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已印的书页摆放一旁.每一组的两个人动作基本都程式化了,配合默契,分别将古老的印与刷这两道工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在德格土司的治理下,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在区内并存不悖.从建院之初到现在,德格印经院组织雕刻的"婺谌菀恢倍贾沂涤谠,不允许任何人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去增加或删改原文,对格鲁派、苯教、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均一视同仁.所刻文献也不限于佛教经典、佛学哲理、佛本生传等等,而是囊括历史、政治、经济、医学、天文、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门类.德格印经院收藏的大藏经<>、<>至今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佛学界视为最准确的标本,中国藏学中心和四川大藏经对勘局将8种<>、13种<>藏文版进行比较对勘时,就是以德格印经院收藏的<>和<>作为底本.康定木雅藏族妇女.  我们每个人得到一张德格印经院印制的<>像,画像所用纸张来自于当地出产的一种名叫"阿胶如交"(汉文学名"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这种纸较粗糙,远远不及宣纸那么细腻,但也很吸墨,柔性极好.我们一路上将它塞在行李箱里,回到家里展开压平就没什么皱褶了.马丽华说她很想得到一幅<>的画像,这真是行家之言.德格印经院收藏的376块旧画版虽然数量不算多,却很重要和珍贵.德格在历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派和"噶玛噶则"(早期称"噶派")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噶则"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形成了一个中心.德格印经院的大小经堂堂内、外部墙壁上方有大量壁画,进门廊道左右和顶部及藏经库中的个别墙壁也有少量壁画,其中95%都是古壁画.除藏经库墙上那幅<>为早期"门"派作品外,其余均为"噶玛噶则"画派作品.德格印经院的木刻画不仅反映了"门"派、"噶玛噶则"派的最高成就,而且吸收了藏族传统绘画中"唐卡"艺术之所长,所以其收藏画版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美学价值.  从泸定到康定、塔公寺、惠远寺、炉霍,再到德格,过金沙江到岗托、江达,再到昌都,越是深入茶马古道,沿线从古到今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在脑中就积淀得越多,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通过这次行走,我们对茶马古道沿线各地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相信,这条古老之道一定能在今天重放光芒.
请记住本站的网址: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孜州继续教育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