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亚铁化合反应制取是什么,怎样制备?

摘要:一次现象与描述不同的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引发的思考,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找出氢氧化亚铁制备最佳效果的实验条件。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颜色;Von Weimarn经验公式;硫酸亚铁溶液浓度

按《化学1》(人教版)中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操作,却并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直接出现灰绿色沉淀,重复几次,还是一样,学生提出实验中能制出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么?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FeSO4溶液,深入液面滴入NaOH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却并没有看到书上描述“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而是看到“灰绿色沉淀,变为墨绿色,最后是红褐色”,加热变色更快。能得到白色沉淀么?灰绿色的沉淀是什么?

通过查阅资料,对现象产生影响的原因是:

①在严格无氧的条件下,碱与铁(Ⅱ)盐溶液反应生成白色胶状物Fe(OH)2,在有氧的情况下迅速变暗,逐渐生成红棕色的水和氧化铁。

②氢氧化亚铁在溶液中析出时,不同晶型颜色是不一样的,当沉淀是六方晶型时为浅绿色,当沉淀是无定形时为白色。

③灰绿色、灰白色的沉淀是六方晶型和无定形的混合物。

无定形沉淀的颗粒直径一般在2×10-6m以下,沉淀颗粒的大小與进行反应时构晶离子的浓度有关,稀溶液得到晶型沉淀,浓溶液得到絮状沉淀;也与沉淀本身的溶解度有关。

Von Weimarn经验公式:分散度(沉淀颗粒大小)=K;CQ 沉淀剂瞬间沉淀的浓度;K是常数,与沉淀的性质、介质、温度等有关;沉淀开始瞬间的相对过饱和度;s是开始沉淀时沉淀物质的溶解度。

溶液的相对饱和程度越大,分散程度越大,形成晶核的数目越多,得到的是无定形沉淀;溶液的相对饱和程度越小,分散程度小,晶核形成速度慢,晶核形成数目少,得到六方晶型。

要想制得与《化学1》(人教版)上吻合的氢氧化亚铁白色絮状沉淀,必须促使其形成无定形沉淀,不生成六方晶型沉淀。也就是增加溶液中沉淀剂瞬时沉淀的浓度,当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时,能生成氢氧化亚铁的无定形白色絮状沉淀,若硫酸亚铁溶液浓度较小,溶液中沉淀剂瞬时沉淀的浓度小,得到浅绿色的氢氧化亚铁六方晶型沉淀。

先加热配制Fe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蒸馏水,再冷却使用(除氧),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用苯液封(创造无氧条件)。

再做一组对比实验,先加热配制Fe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蒸馏水(除氧),再冷却使用,盛放FeSO4溶液的试管不液封(与教材实验条件一致)。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在无氧条件下,要得到白色絮状沉淀还与FeSO4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大,越容易得到白色絮状沉淀。

建议教材中实验:最好是配制使用的蒸馏水先加热煮沸,再冷却使用(除氧),配饱和FeSO4溶液(少许过量铁粉),取3~5mL FeSO4饱和溶液于试管,用长滴管吸10%NaOH溶液伸入液面以下快速注入,观察并记录现象。

1. 在使用教材过程中,遇到现象描述与实际实验现象不同时,不要轻易放过,就像氢氧化亚铁的颜色与实验制得颜色不同,不能简单归为氢氧化亚铁部分被氧化,通过查阅资料,实验验证,知道了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除了无氧条件,还有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以及氢氧化亚铁形成不同晶型颜色不同,找到最佳实验效果条件。

2. 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看,细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善于发现新问题,及时记录新见解,新思路,通过查阅资料,实验验证,总结归纳,既能提升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还能提高教学水平。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2]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柯强,张世红,段文猛.大学化学实验与学习指导[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9

Na2SO4溶液、稀盐酸、蒸馏水、铁电极(两支)导线、低压电源、试管(25mm×100mm)、铁架台、三孔橡皮塞。

用铁作电极,Na2SO4溶液作电解液,电极反应式为:

阴极附近产生的OH-与阳极溶解产生的Fe2+结合生成Fe(OH)2。

由于阴极产生的H2是还原性气体并且阻止了空气中的氧气进入溶液,所以,可以较长时间地保留Fe(OH)2白色絮状沉淀。

1.取Na2SO4溶液30mL,加热煮沸去除溶液中的溶解氧。

2.将两铁电极浸入稀盐酸中,除去电极表面的氧化层,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按如图所示装置接通直流电源,将电压调至4~6V。

五、实验现象: 通电后即看到阴极有大量气体产生,同时溶液中出现大量絮状白色沉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氢氧化亚铁化合反应制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