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不包括哪些三维四因素分别指什么

   亲爱的考研学子们,如果您准备考研究生,那么心理学考研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现在分享2015年心理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供重庆考研学子学习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65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A.认识需要 B.审美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爱与归属需要

  【解析】D。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需要。

  2.远处行驶的汽车看起来很小,但人们并不认为汽车变小了,这体现的知觉特征是()

  A.恒常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选择性

  【解析】A。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的稳定性或不变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3.一个病人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理解口语,该患者受伤的脑区域是()

  A.布洛卡区 B.威尼尔克区 C.艾克斯区 D.运动区

  【解析】B。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又 称“威尼克氏失语症”(Wernieke's aphasia)。病变位于颞上回之后部,由于其中储存的听觉语音记忆痕迹受影响,造成理解口语和口语表达困难。此时病人听力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严重时答非所问,病人常滔滔不绝地独自说个不停,但用词混乱,使人无法理解。

  4.下列选项中,与有机体的呼吸、吞咽、排泄等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是()

oblongata)脊髓的直接上延部分,是脑干的后段。延髓调节控制机体的心搏、血压、呼吸、消化等重要功能,延髓中的局部损害常危及生命,故被看作机体的生命中枢。延髓是中枢神经系统许多感觉和运动纤维传导的必经之路。其中一些上行冲动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对维持觉醒和产生睡眠有重要作用。向下的冲动参与了肌紧张和躯体运动的调节。另外,延髓内一些神经核团接受内脏感觉传入,参与内脏运动及腺分泌的调节。

  5.“马赫带”反映的感觉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补偿 C.感觉融合 D.感觉对比

  【解析】D。马赫带,1868年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的视觉效应。马赫带的发现推动了对明度和光强间的关系的心理物理测量。

  6.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棒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B.棒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具有较高敏感性

  C.锥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D.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解析】A。普肯野(Purkinje)现象:当人们从视锥视觉向视杆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波短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这种现象。例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普肯野现象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7.下列选项中,能够吸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是( )

  A.刺激物的新颖性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

  【解析】D。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随意注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受意识的控制,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调节的,它是一种意志的注意,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具有随意注意的能力既是注意力。良好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强,能较好地接受自己的意识控制调节,具体表现在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能按需要的转移性。

  8.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颜色知觉

  【解析】C。深度知觉的物理线索有:物体的遮挡(重叠),在前面的近,被遮挡者远;光亮和阴影的分布(明暗分析),近处物体显得亮,远处物体显得暗些;空气透视,近处物体轮廓清晰、细节分明,远处物体不清晰;线条透视,指对象在空间上的几何投影,大小相同的物体近的视角大,远的视角小。因此向远方伸展的两根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9.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注视一根点燃的熏香,开始你会看到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了一会儿,你会觉得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种现象是()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解析】C。自主运动(autokinetic movement)是运动幻觉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我们会误认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

  10.格列高里(R.L.Gregory)认为,人们除了依靠网像运动系统获得关于物体运动的信息以外,还依靠()

  B.头-眼运动系统

  【解析】B。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还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或静止的特殊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来自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动作反馈;也可能来自大脑发出的动作指令。有人假定人脑中存在着某种比较器或视觉稳定中枢,它是两种信息相互作用的场所。这种运动系统叫做头-眼运动系统。

  11.“小赵比小王聪明,小王比小李聪明”据此得出“小赵最聪明”的结论,该推理属于()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概率推理

  【解析】A。该推理属于线性推理。线性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之间的关系。线性推理又属于演绎推理,所以答案为A。

  12.下列关于语言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语言是人际交流中使用的符号系统

  B.音位是语言中可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C.有限的词语和规则可以产生无限的语句

  D.音位能被组合成语素,语素能被组合成词语

  【解析】B。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句话说明了词在语言中的作用,一是说词是能独立运用,二是说在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中,它是最小的。但说到独立运用,实词和虚词有不同的情况。就实词来说,它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3.“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沃尔夫(B.Wholf)提出的这一假设被称为()

  B.语言生成性假设

  C.语言概括性假设

  【解析】A。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个部分:1语言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2语言相对论,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

  14.右图所示的是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但b线段显得比a线段长,这种现象是( )

  A.缪斯—莱耶错觉

  D.多尔波也夫错觉

  【解析】A。这种理论与侧抑制相似。但我们认为,箭头起到了一定的透视作用,这种错觉应当从属于“大小恒常错觉”

  15.小王开车行驶在马路上,突然从路边窜出一条狗,此时他顾不上多想,迅速转动方向盘并急刹车,停车之后,他才感到自己的心砰砰乱跳,呼吸急促,觉得害怕,能够较好的解释该现象的情绪理论是()

  A.詹姆斯—兰格理论

  B.坎农—巴德学说

  C.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解析】A。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16.托尔曼有关动机的观点是( )

  A.对达到目标的期待是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

  B.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

  C.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

  D.诱因和驱动共同决定个体行为

  【解析】A。托尔曼认为动物的行为受其预期(对达到目标的期待)的指导,因此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也就是对达到目标的期待决定着动物的行为。所以答案为A。

  17.个体的目标定位在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既定目标就是成功,根据成就目标理论,该个体所持有思维成就目标属于()

  A.掌握目标 B.成绩目标 C.效能目标 D.表现目标

  【解析】A。动机的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18.小张在填报高考(课程)志愿时,有两所学校可选择,其中,一所是名牌大学,但专业不理想;另一所是一般大学,但专业理想,小张犹豫不决,这种动机冲突是()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解析】D。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双趋避冲突,双重正负冲突,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如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

  19.下列有关幼儿概念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概念

  B.能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C.实物概念的掌握先于数概念的掌握

  D.所掌握的概念内涵往往不够精确

  【解析】B。幼儿概括特点包括:(1)概括内容比较贫乏,一个词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过宽,有时又过窄。数概念和实物概念比较起来,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因而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数概念比掌握实物概念晚些,也比较难些。

  20.如图所示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a、b、c分别代表

  A.操作、产品、内容

  B.产品、内容、操作

  C.内容、操作、产品

  D.操作、内容、产品

  【解析】D。内容是指每天输入我们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吉尔福特将之归为四类,即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信息。操作是指我们对输入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即认知、记忆、评价、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产物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产生的新的信息,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六种形式。

  21.横断、纵向和聚合交叉设计常用于发展研究。其中,聚合交叉设计尤其适合于

  A.研究某一年龄组在长时间内的变化

  B.测量某一年龄组内的集中趋势和个别差异

  C.分析在多个任务上年龄组与任务间的交互作用

  D.在不同年龄组重复验证纵向发展变化,增强研究推断

  【解析】D。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2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

  A.繁殖感 B.亲密感 C.完善感 D.认同感

  【解析】C。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八阶段为老年期,从50岁直到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和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23.下列有关幼儿言语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

  B.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C.句法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D.自我中心言语是其主要的言语形式

  【解析】D。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中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因此A正确。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因此B正确。幼儿期句子发展一般有如下趋势:(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杂句;(2)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3)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4)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由此可以看出句法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因此C正确。所以答案为D。

  24.下列方法中,不适宜用来研究婴儿知觉能力的是

  C.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D.操作性条件反射法

  【解析】D。陌生情景法研究婴儿的依恋,需要婴儿具备对母亲和陌生人的识别能力,视觉偏爱法研究婴儿对人脸的偏好,需要婴儿具备对人脸的知觉能力,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也需要婴儿对特定刺激的知觉能力,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对行为的塑造,不适宜用来研究婴儿知觉能力。所以答案为D。

  25.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 等现象的时期是

  A.幼儿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初期 D.成年中期

  【解析】B。初中生思维中自我中心的表现是“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初中生属于青少年期,所以答案为B。

  26.小明两岁时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这种学习属于

  A.刺激-反应学习

  【解析】B。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作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言语联想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规则的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所以答案为B。

  27.对个体原本就感兴趣的活动提供外部奖励有可能降低其内部动机。这一现象被称为

  【解析】C。德西效应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培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所以答案为C。

  28.某3岁儿童经常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大人只好依着他。导致该儿童这种行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A.该行为受到了负强化

  B.该行为受到了正强化

  C.该儿童天生脾气坏

  D.该儿童注意功能有缺陷

  【解析】B。正强化(积极强化)是一种刺激的加入或增强导致了特定行为出现概率提高的过程。儿童哭闹,大人依着他,这强化了婴儿的哭闹,导致婴儿在不如意时哭闹出现的概率提高。所以答案为B。

  29.在学完“分数”之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的同化类型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解析】B。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分数的概括程度较高,百分数的概括程度较低,所以答案为B。

  30.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内容,不属于该书组成部分的是

  A.人类的本性 B.学习心理 C.教师心理 D.个别差异

  【解析】C。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所以答案为C。

  31.有机体每得到一次强化后,反应速度都会下降;此后,逐渐加快反应速度,直至下一次强化到来,表现出一种扇形效应。导致这种行为模式的强化程式是

  【解析】C。定时强化的反应建立方式为随强化时间的临近,反应数量迅速增加,强化后反应数量骤减,比如按时发工资。所以答案为C。

  32.在向被试呈现的知情同意书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被试有权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

  B.告知被试拒绝参加实验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

  C.告知被试可以自由参加实验、拒绝参加实验或中途退出

  D.告知被试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参与意向的重要因素,如风险、感觉不适等

  【解析】B。选项B影响甚至剥夺了被试随时退出的权利。

  33.下列选项中,可以把儿童作为被试的实验研究选题是

  D.长期恐怖情绪诱导

  【解析】A。B、C、D选项会给儿童被试带来伤害,违背了保护被试免遭伤害的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34.在进行选择反应时测定时,反应数目和刺激数目的关系是

  B.前者应比后者少

  C.前者应比后者多

  D.前者应是后者的倍数

  【解析】A。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所以反应数目和刺激数目应相等。

  35.某研究者进行一项以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学习成绩为因变量、智力为额外变量的实验。下列选项中,最能有效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A.消除法 B.恒定法 C.等组匹配法 D.双盲实验法

  【解析】C。消除法: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等。而每个被试都有自己的智力水平,我们不能消除掉。恒定法: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时,让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相对恒定,如实验仪器,物理条件。我们也很难保证所有被试都是同一智力水平。恒定法的局限是: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操作的自变量(教学方法)和保持的额外变量(智力水平)可能产生交互作用。双盲实验法用于控制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用等组匹配法我们可以匹配智力水平相当的两组或几组被试。

  36.华生在以小艾尔伯特为被试的恐惧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解析】A。此题考查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的小艾尔伯特的实验过程,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声音。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时,突然敲响铁棒,突如其来的响声使艾尔伯特十分惊恐,这一过程重复了3次。一周以后,重复同样的过程。在白鼠与声音的配对呈现7次后,不出现声音,单独向艾尔伯特呈现白鼠时,你可能已经猜到,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开始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它的方向移动,他爬的飞快,以致研究者不得不冲过去抓住他,以免他从桌子的边缘掉下来。华生建立了刺激-反应的实验模式。

  37.某公司欲考察广告的类型(报纸广告、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对其产品销售量的影响。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分别抽取1000名被试进行调研。该研究中的城市规模属于

  A.刺激变量 B.被试变量 C.控制变量 D.任务变量

  【解析】C。在实验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额外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城市规模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因素,但是它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影响。

  38.就测定方式而言,依据误差对阈限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恒定法 C.调整法 D.信号检测法

  【解析】C。调整法又叫平均差误法,在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被试开始调整比较刺激。是一种测量感觉阈限的间接方法。

  39.实验的多次重复导致了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A.练习效应 B.疲劳效应 C.习惯误差 D.期望误差

  【解析】B。此处考查的是疲劳效应的定义,即由于被试参加的实验过长,或是参加的实验项目太多,情绪和动机都会减弱的现象,表现为被试的成绩下降。

  40.在进行反应时实验的过程中,防止“假反应”的有效措施是

  【解析】B 。“假反应”是指在反应时实验中,有些被试由于反应定势或者反应期待,在刺激呈现前就提前做出反应,这会大大缩小反应时间。而我们要的反应时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不符合我们对反应时的界定,此时插入侦查实验可以减少被试的“假反应”倾向。

  41.与古典心理物理法相比,信号检测论的优点是

  A.能计算出奖惩标准

  B.能将信噪比进行分离

  C.能将辨别力与判断标准加以分离

  D.能计算出信号和噪音的概率

  【解析】C。经典的阈限测量最大的问题在与没有能够把被试的辨别能力(感受性)和他们做出判断是的倾向性(反应标准)区分开来。也就是说,经典的阈限测量没有考虑许多非感觉变量对被试的影响,如:刺激出现的概率、反应代价。而信号检测论中反应倾向性β和辨别力指数d′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

  42.在系列位置效应实验中,通过分心任务延缓30秒后让被试进行回忆,其回忆结果曲线的末端变平。这说明延缓过程主要影响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前

1、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2、,麦孤独(英)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3、谢夫勒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谢里夫是20世纪30、40年代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名学者之一。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1、奥尔波特(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

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2、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见P91表格。

3、本书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

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5、勒温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公式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

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情境有关,还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以

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

(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学习、态度)

(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级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1、霍兰德(美)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

3、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特里普力特(美)和莫德(德)。

4、勒温是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最有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5、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以下特征:

①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②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许多性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③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成败归因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全题型备考的考点,如在客观题中识记类题目会考查内部、稳定、不可控是哪个因素,例子反选类题目会考小明将考试结果归因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属于什么因素;而主观题,在历年考题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均有出现,所以这一部分知识点需要我们在识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

1、海德较早提出归因理论,他将成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和个人内部两个方面;

2、维纳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总结为三维度六因素;

1、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

内部: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

外部: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由个体之外的力量决定

2、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

不稳定:心境、运气和努力因素

3、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

不可控: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

三、归因对个人的影响:

1、因素来源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

内部:成功就满意自豪、失败就内疚羞愧;外部:成功失败情感体验均弱

2、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

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这次成功,下次就不一定了

3、可控性维度既与情感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

1、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2、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的学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1、小敏认为,这次物理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控制变量的选取和实验操作步骤太过复杂,根据归因理论分析,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1.【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小敏将实验失败的原因归于步骤太复杂,属于工作难度因素,它是外部的、不可控的和稳定的因素,故本题选C。

选项A,外部、不可控、不稳定归因包括运气、外界环境因素;

选项B、D,外部、可控、稳定属于干扰选项,六个因素中唯一可控因素是努力,而努力为内部因素。

2、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会使学生更加努力,从而提高其学习动机

B.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从而降低其成就动机

C.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会使学生保持自信心,从而提高其成就动机

D.将成功归因于他人的帮助,会使学生自信心增强,从而提高其成就动机

2.【答案】AB。解析:

选项A,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努力因素,会提高其成就动机,此说法正确;

选项B,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太容易,属于外部不可控因素,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成就动机降低,此说法正确;

选项C,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属于外部不可控不稳定因素,学生内部自信心一般来源于内部的能力和努力因素,此说法错误;

选项D,将成功归因于他人的帮助,属于外界环境因素,它是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学生内部自信心一般来源于内部的能力和努力因素,此说法错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不包括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