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何融合汉族与各民族文化融合闵越文化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不是一个纯正血统的封闭民族,而是华夏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与周围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的中上游(陕西——甘肃一带)活跃着以黄帝、炎帝为首领的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河北——山东一带)活跃着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族。为了获得更多的领地、水源和食物,华夏族不断向东发展,东夷族不断向西发展,两大族群渐渐相遇并爆发了冲突。

5000多年前,华夏族与东夷族在涿鹿展开了一场大战,蚩尤战败被杀,东夷族并入了华夏族,拥戴黄帝位共同的首领。涿鹿之战后,华夏族的力量进一步壮大,获得了向东方发展的空间。炎帝、黄帝和蚩尤被尊为中华三祖。

周朝的领地位于西边,西戎那边因为大旱不断东进争夺适合放牧的水草土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因为西戎东迁的压力而把周部落的首都从西边迁到南边。周穆王时期周国势力强大发动西征,一直打到了昆仑西域地区,并将西戎的一支犬戎迁至太原。西周末期,犬戎反攻,攻占镐京,杀死周幽王,吓得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阳。

周国西迁后,秦国继承了周国的土地,同时也继承了周国的包袱——西戎。但是秦国不像周国那么好欺负,在秦国与西戎几十年的战争中,周边的西戎部落逐渐被秦所吞并,融入秦人之中。

秦汉时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华夏族开始发展成汉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奠定了统一的民族文化,为汉族形成打下了基础。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派50万大军征服开发百越,对六国之间进行人口迁徙,修建灵渠沟通湘江、珠江水系,这些措施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成了汉族的主流意识。汉族国力威震各国,汉朝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显著增强。周边国家都把汉朝人叫做汉人,汉族由此而来。

胡人指北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战争和贸易都是民族融合的方式。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百年之久,匈奴衰败,一部分逃到了欧洲,一部分归降汉朝被汉族同化。

五胡乱华期间,数十个北方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建立国家,北方沦于胡人的统治之下,留在北方的汉人与胡人杂居通婚混血。民族融合有个规律: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北方的游牧民族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汉族,但是他们没有像汉族一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先进的民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所同化。之后侵入中原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都是如此。

百越族不是一个民族,而是指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秦始皇时期派50万大军征服开发百越,50万秦军就此生活在了这里,与百越女子通婚。自五华乱华始,在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数次侵扰下,原来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汉族人口不断南迁与南方的百越族融合。

汉族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由最初居住在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族经过5000年,发展成了现在拥有14亿人口,遍及五大洲的世界第一大族。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怎么会有那么许多汉族,并且各地的口音也不同。如果你是一个湖南人,到达广州,你问一个广东人一件事,你们两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不要紧,你们两人将文字写下来,大家一看,立刻明白,这就是汉族。为何这就是汉族呢?我想解释一下:

在殷商时,有一个姓周的叫古公亶父游牧民族的首领,由于受到狄、羌的骚扰,他带领部落到达今天的陕西岐山,那里土地肥沃,古公亶父带领部落营屋造地,成为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农耕民族。古公亶父的子孙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公旦颁布了周礼,要求各诸侯国摒弃茹毛饮血的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春秋时,孔子继承了周礼,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儒教。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也统一了六国文字。汉武帝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为了提倡的“君权神授”深入到每一个人心目中去,就将儒学、汉字、汉文化、汉姓教授到普通的庶民中去。由于当时汉朝周围都是没有开化的游牧民族,他们都是茹毛饮血。西汉、东汉共四百年,儒学和汉文化使汉民族成为当时最文明的一个民族,鹤立鸡群,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最早的汉族。

两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五胡乱华,五胡大量屠杀汉族,中原地区有2000万人口,到了第一次衣冠南渡时,只剩下400万人口,羯族和慕容鲜卑不但杀汉人,还将汉人当军粮,吃活人。拓跋珪鲜卑建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开始汉化,北魏以后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有一个鲜卑族的人,叫李虎,李虎因为军功,被封为八大柱国之一,后升为太尉。李虎生了李昞,李昞生了李渊,李渊生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就是说,李家父子本来就是鲜卑族,但是他们将汉文化、儒学发扬光大了。如果说,没有鲜卑孝文帝汉化,隋唐统一了中国,也是应用鲜卑文化,几百年后,汉文化、汉字、汉姓、儒学将被打断。

安史之乱以后,又一次大量屠杀汉族,历史上出现第二次衣冠南渡。黄巢造反以后,唐朝进入到末期。五代与西夏、辽国平行,辽国契丹称北宋为南夷,因为他们授官衔和文字,都是用汉制。靖康之变,金兵灭北宋,汉人第三次衣冠南渡。

南宋时,忽必烈蒙古人灭掉了南宋,崖山之后,蒙古人称南宋汉族为南人。明被清灭掉以后,由于满清要求汉族改变祖先的传统,“剃发易服”,遭到汉族拒绝。满清大量屠杀汉族。尽管清朝有文字狱,没有将杀人的事例记载下来,但是实际数字显示,明末时人口是5000多万,到了清初时只剩下1500万人口,少了三分之二。

中华民族的汉族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融合。从五胡乱华开始,许多胡人开始汉化,北魏以后整个鲜卑族全部汉化。李世民打垮了突厥,留在中原的突厥都汉化了。五代被宋所灭,沙陀族被汉化;辽金被蒙古所灭,契丹和女真族都汉化了;清朝被民国推翻,满清都汉化了。中国历史上有几百个民族,这些民族现在都看不见了,都被汉民族给汉化了。所以说,为什么中国土地上百分之九十二是汉族,这就是被汉化的胡人,汉化的根源就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的汉字、汉文化、汉姓和儒学的力量。

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汉族这个特定的群体在一开始其实是没有的。而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也是在古羌集团,东夷集团,三苗集团等众多远古时期的部族融合之下而产生的。

华夏文明从来就不是只来自某个源流,而是遍地开花,多元一体的,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形成了华夏族,也就是后来的汉族。

不论是陕北的石峁,晋南的陶寺,江浙的良渚还是远在蜀地的三星堆,这些灿烂的史前文明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而创造这些灿烂文明的族群,也是后来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问题中所说的是先祖,那么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远古时期的古羌集团就不得不提,这是一个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庞大族群。当然了,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三苗集团也是一样。

而到了秦汉之后,也有众多的民族对汉族的壮大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南边的百越,西边的羌人,氐人,北边的鲜卑,契丹,女真等等,很多很多。

总之,华夏族或者说是后来的汉族,从来都是一个以文化认同而形成的这样一个群体,远古时期的华夏族,那就看的是一个礼字,不论是最开始的礼,还是后来的周礼。而后来的汉族,则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点赞评论,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不过,汉族并不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民族,而是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在逐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并吸收了周围其他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诸部落(古汉族)。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十分活跃,先后出现了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几位杰出领袖。

至虞舜之后,又有夏禹建夏、成汤立商、姬昌定周的事迹,前后共1000余年,华夏族也从内陆扩展到大海。西周灭亡后,进入东周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周朝诸侯国不断扩张,覆盖到了长江、黄河、华北的大部份地区,吸收了鬼方、东夷、淮夷、赤狄、白狄、鲜虞等诸多民族。

当时,一般认为中原地区的齐、晋是华夏族,而秦是西戎,楚是荆蛮和百越。因为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人就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在五百多年后推翻了秦朝的刘邦(汉高祖)、项羽恰恰是楚人。

秦国统一战国,建立了秦朝。秦始皇自认功盖三皇五帝,可谓“四海定兮书同文,万世开兮车同轨”。汉高祖刘邦平定项羽,创建汉朝。正是在汉朝时期形成了最初的汉族,并吸收了百越、南匈奴等民族。在两汉和三国时期,常用“中国”一词来指代黄河流域,而北方的汉人则以中国人自居。

两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民族融合的高潮。自西晋的永嘉之乱开始,游牧民族大举进攻中原,揭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五胡乱华,导致华北遭到巨大破坏。诸如刘渊、石勒、李雄、慕容皝、姚苌、拓拔珪、宇文泰这样的少数民族枭雄都融入了汉族血脉之中。

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了诸如拓拔鲜卑、宇文鲜卑、氐族、屠各匈奴、铁弗匈奴、卢水胡、羌(与今天的羌族不是一支)等民族。这就是为什么隋唐两代的关陇贵族中多有鲜卑、匈奴血统的缘故。隋朝上接南北朝,下启唐朝盛世。隋文帝杨坚(汉人)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就是鲜卑女人,而她的远祖实际是居于内蒙的匈奴人。

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与孤独伽罗是亲生姐妹,而她们又分别是隋、唐帝王的母亲。另外,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之中,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最有名的莫过于鲜卑人长孙无忌了,他的妹妹就是李世民的文德长孙皇后。因此,这一时期的鲜卑虽然已经不再以独立的民族出现,但却广泛融入了汉人中。

唐朝以后,中原王朝进入了长期的衰落期。两宋守内虚外,未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帝国,只是与少数民族共享中华。这一时期,汉地的宋王朝、河套的西夏王朝、漠北的辽王朝包括后来的金王朝分别代表了汉人、党项羌、契丹、女真四个民族,此外还有西域的回鹘、西南的大理、青藏高原的吐蕃。

这种分裂局面一直到蒙古崛起才出现改变。元朝自唐朝以后再度统一中国,而契丹、完颜女真、党项融入蒙古族与汉族之中了。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将大量的蒙古军户编入军中作战,这批人的后裔也演变为了汉人。

今天的汉族人,祖先都来自哪些民族?这个问题现在很多朋友有两个极端的认识,一是认为汉族血统非常杂,甚至可以说没有共同的血缘,只是一个文化民族,二是认为汉族根本没有外族血统,特别是某些地区的汉族完全没有外族血统。但其实根据最近这些年的一系列基因研究结果,这两种观点都很偏颇,今天的汉族是以古代汉族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大量其它民族血统的血缘加文化民族。

根据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全球不同民族进行的基因研究,对于汉族几乎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汉族血统虽然存在地区差异,但整体上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却都很小,在很多方面都和一些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小民族的内部差异差不多。

(多项基因研究得出的不同地区汉族血统以及与其它邻近民族的比较)

在整体上,全国各地的汉族的基本基因都是被视为东亚基因的O3(现在有些研究也将其归类为O2),O3(O2)在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中所占比例都达到了70%以上。而其中在史前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最有代表性的O2-M122单倍群在50%以上的汉族男性中都可以看到。这个核心单倍群再加上其它一些在汉族中常见的单倍群,基本上各地的汉族人的“汉族”血统都可以达到70以上。当然在这方面也存在地区差异,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汉族人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其融合的其它血统,而在汉族主干基因方面的差别却相对比较小。

(另一项划分比较详细的汉族与周边民族基因研究)

另外关于汉族的基因研究还发现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汉族人的父系基因基本都高度一致,但母系基因则相对比较多样。而且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在父系基因方面贡献很大,这显示出历史上北方汉族南迁的主要群体是男性,他们在南方与大量当地女性结合,成为了今天南方汉族的主要来源。

但尽管汉族的主干基因基本都占有绝对优势,但现代汉人毕竟平均都还有20%多的非汉族主干基因,而考虑到汉族巨大的人口规模,所以说汉族血统很纯没错,但却绝对不能等同于汉族根本没有历史上其它民族的血统。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汉族历史上也确实经历过大量的民族融合。

比如在上面这个研究结果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方汉族的东亚基因都占到了70%以上,但北方汉族还有11%左右的新几内亚基因,另外东北亚-澳、美洲、阿尔泰和阿拉伯的突厥的基因相加也占到了16%左右。而南方汉族中新几内亚基因则占到12%,东北亚-澳基因则占到了9.5%,其它主要基因则还有西藏基因、极北基因、阿尔泰基因和斯里兰卡基因,加起来也有7%左右。

这其中在南北方汉族中都比较普遍的新几内亚基因主要分布在西亚和欧洲,是白种人中常见的基因。所以这说明现代汉族人有十分之一左右携带有白种人基因,而且北方汉族还有少量突厥基因,这恐怕主要来自历史上的中亚地区,因为中亚民族大多数都是白黄混血。

而东北亚-澳基因、阿尔泰基因、极北基因和美洲基因则恐怕主要来自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百越,因为这些民族中多数都和上述地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汉族中有一定比例这些地区的基因恐怕跟历史上和从匈奴到百越再到蒙古等南北方不同民族的融合有很大关系。而且这里要说明一点,东北亚-澳基因在一些东北亚民族和大洋洲民族中都很常见,虽然乍一听上去这些民族地理位置遥远,但基因研究表明其中一些民族是有亲缘关系的。另外这些基因的命名只是参考,只是说明这种基因在命名地当地人里比例比较高,而不是说只限于当地人有,所以北亚很多民族其实都有所谓的美洲基因,这只是反映出他们和美洲一些民族血缘有类似的地方,并不代表他们是从美洲来的。

(世界各民族基因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非常接近,和其它民族都有显著差别)

而除此之外,北方汉族中还有少量阿拉伯基因,南方汉族则有少量西藏基因和斯里兰卡基因,这也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和西亚地区的交往,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来往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南亚地区的人员交流。

同时有很多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地区的汉族人血统,都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有一些接近的地方。而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也基本都带有一些与汉族类似的血统,这也反映出历史上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都发生过相互通婚的情况。

所以整体来说,汉族是一个以古汉族主干基因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大量周边民族以及历史上来华的其它民族血统的血缘加文化民族。它既是从远古到现代一脉相承的血统民族,也是融入了巨量北亚、中亚、南亚甚至是西亚民族血统的文化民族。

今天的汉族人,祖先都来自哪些古代民族呢?

我们中国也算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家,属于古国之一。除了历史文化渊源流传之外,我国的人口也众多,属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么多人口当中,汉族的比例是最多的。因此,现如今不少人都在好奇,汉族的祖先都是来自于哪?有哪些古代民族组合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将目光对准与汉族的前身,也就是华夏族。

华夏族存在的时代是一个流传了很多神话的时代,据说这批人就是远古时期黄帝、炎帝的后代。华夏族主要就是包括了三个大型的部落,这些部落分别就是东夷部落,三苗部落,古羌部落。但除了这三大部落之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其他部落也共同组成了华夏族。所以说,真正的想要找出汉族的祖先们有哪些?血统又包含了哪些?其实也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也只能做一个大概,并不能精确到每一个小细节上面。汉族大部分人都是华夏族人的后代。除了这类人以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也渐渐变成了汉族。古时候,并不如现在一样有这么完善的户籍制度。那时候的人们对户籍的意识是非常淡的,古人们的户籍上面也就记载了一个出生地,对于血统问题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们混居在一起,如此一来,肯定会有一些不是纯汉人的孩子出生,但他们在记载的时候,他们就只记载自己是汉族。所以说,汉族人中也有不少人是少数民族的后代。

最初在氏族部落时期,人们大多只关心部落里的事情,那时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观。当封建王朝建立起来之后,人们对民族的观念才开始逐渐的加深,在这之后,生活在中原地带的人才开始自称自己是汉人。而后,随着王朝统治范围的变化,大家又开始渐渐萌生出了少数民族的观念。而后这些少数民族们因为来到中原生活,受到朝廷的管制,渐渐的又和汉人融为了一体。

所以综上来看待,汉人追根溯源的话,是由无数个少数民族渐渐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汉族。所以从血统上其实根本就没办法分辨汉族和少数民族。如今大家分辨这些民族,更多是以儒家思想,以对国家的认同感来分辨。

我想现在读这篇文章的都是汉人,因为汉族在我国56个民族中的比例实在是太高了,别的民族与汉族根本没有可比性,可是你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来自于哪些古代民族的吗?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说一说吧。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部落融合而成的。一般认为汉族的祖先主体民族应该是华夏族,而华夏族中又包括东夷部落,三苗部落,古羌部落这三大部落以及数不尽的小部落,在各种部落联姻,战争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

汉族不是一个具有纯正血统的民族,在千百年来,与周边少数民族因为战争或者文化兼并,使纯正的汉族早已经灭种了,我们大家祖上都有过与其他民族合并的经历,总共应该有三次大的融合:

第一次:与东夷融合 大家应该都学过炎黄与蚩尤大战的故事,而蚩尤统领的部落就是东夷,两族之间因为水草,土地等的矛盾,爆发了我国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族群战争,最终炎黄大胜。这使得炎黄实力大增,蚩尤的部落被炎黄兼并,炎黄子孙的血统第一次与异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华夏部落。

第二次:与西戎融合 新的华夏族不断发展,在周朝时期,领土继续扩大,黄河流域已经完全被华夏族占领,并不断向四周扩展。因为周朝向西方逐渐延伸,于是碰到了西边的犬戎部落,二者互有胜负,华夏族被打的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周幽王被杀。在战争中,两边的交流逐渐加深,互相掠夺人口,这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并且在秦朝时期,秦国多次西征,兼并了多个西戎部落,华夏的血脉进一步融合。

第三次:这是影响最大的一次融合,此次过后,汉族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次融合是在秦国统一后到汉朝灭亡这一时间段。秦国统一六国后,50万大军南征百越,逐渐控制整个江南,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士兵都没有回到中原了,逐渐在占领区娶妻生子,尤其到了汉朝时期,大量华夏子民迁徙到南方,华夏族血脉又一次融合。这个时候的汉族已经形成,按照汉族的版图来看,东到沿海,西到西域,南到南海,北到草原都是汉人的活动范围,版图之内的其他名族逐渐被汉族同化,继续传承下去。

虽然后期经历了五胡乱华的情况,大量汉族人被屠杀,但在人数上还是处在第一的位置。大量农民也逃到西晋,与南方民族再次融合,北方虽然被少数民族如鲜卑占领,但都被汉化。再到后来的契丹,女真,蒙古等,虽然统治过汉人,但最终都是被汉族同化,逐渐成了汉族的一部分。现在的汉族,依然在砥砺前行,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摒弃落后的文化,与外族结婚,不断蜕变,不断发展。

华夏大地主要是两大族群冲突融合的历史。当然,夹杂了融合南方百越的过程。但是百越的融合相对比较平和,而且早在春秋战国到秦汉就已经完成,所以主要的冲突融合就是北方两大族群之间较量融合的历史。

来自中原的农耕民族和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渔猎游牧民族为了资源财富和生存空间,较量了数千年,也就在杀戮和血腥中,夹杂着文化和温情的碰撞,融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过程有点枯燥,甚至刨除下面的细节,你会觉得有点无聊。

中原的农耕民族逐渐累计财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繁华竞逐,浮生若梦;而漠北和苦寒之地的那些游牧或者渔猎民族,或迫于生存危机,比如赫赫有名的冒顿单于第一次入侵中原,就是漠北大雪,冻死牛羊无数,而入侵中原;或觊觎中原的繁华,试图入主中原。后者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民族融合就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环往复中,慢慢的发生了。

比如最早,华夏第一女将妇好的经典一战就是击败鬼方,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草原民族的入侵,这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随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戎狄的冲突。实际上很有意思的是,中华统一帝国的始建者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国,其实就脱胎于西戎,还有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就是一个戎狄国家。现在的很多姓易的,其实就是中山国这些戎狄的子孙。为毛?因为中山国都城坐落于易水河畔,亡国以后就以易为姓。

然后就是著名的华夏、汉朝与匈奴的冲突。比如战国名将李牧一战灭荤粥十万,这就是与匈奴早期的冲突。随后两汉数百年与匈奴大战,然后匈奴不断战败,分裂,内迁,典型的如南匈奴部落内附,呼韩邪单于联姻王昭君,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一直到了三国西晋,直到晋八王之乱,匈奴又一次回光返照,随后消失融合进了华夏,融入了汉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次的回光返照就是五胡乱华最早的匈奴五部首领刘渊。刘渊本是曹操安置于内地的匈奴五部的单于,本无野心。但晋八王之乱杀得是血流成河,记不太清了,可能是东海王司马越看中了匈奴诸部的实力,昭令当时在其部下的刘渊召集匈奴诸部相助。不过刘渊还没来得及为司马越效忠,此人就已经败亡,刘渊也就乘势而起,以汉外甥自居(也没错,大多是汉和亲公主的后代),建立了“赵汉”。

刘渊自幼爱好学习,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他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

诸位要是说刘渊是外族的话,侬能有刘渊这深厚的儒家经典学识修养么?

但这个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盖不上了。随后氐、羌、碣、鲜卑诸部都加入了逐鹿的战场,诸如苻坚的前秦,氐族;姚苌的后秦,羌族;石勒的后赵,羯族;还有就是姑苏慕容氏念念不忘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一堆燕国。

这些国家都去哪了呢?都归入了北魏。北魏是鲜卑拓拔氏,后世目为华夏瑰宝的“魏碑”为北魏的,花木兰是北魏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北魏的。你不承认他们吗?

事实上,刘渊的赵汉灭国以后,匈奴就作为汉民族的渊源之一,彻底融入了汉族;拓跋鲜卑的北魏而西魏东魏北周北齐,除了高欢高氏的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以外,都是鲜卑族。而鲜卑族在南北朝以后,也彻底融入汉族。

事实上,农耕民族和渔猎游牧民族在中原反复争夺,通常的流程都是:中原富庶——游牧民族入侵——文化融合——游牧渔猎民族融入汉族——中原反击,将部分游牧民族赶回大漠草原,但大量的都融入汉族成了这个民族的一部分。

而在这个过程的反复中,融入了的牧民渔民成了新的汉人,与原有汉人一起,面对新的入侵者,或者反击,或者南渡。南渡的,扩展了华夏的生存空间,改变了原有的地缘结构。比如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南渡,比如八王之乱随后的永嘉南渡,中原士族和汉家衣冠大量进入江南,开发江南,江浙一时文风大盛,财富聚集,使得原来落后的蛮荒之地吴越成了中华最富庶的地方,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随后就是安史之乱的大规模南迁,再随后就是至今影响深远的靖康之耻和宋室南迁,这次衣冠南渡影响深远,彻底奠定了江南的地位,使得原来可以分庭抗礼的南北,发生了偏移。南方彻底超过了北方,并再没

事实上,大家看到这里,都能明白,所谓的汉族本就是一个融合的民族,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国度。一味地强调汉室,有意义吗?

两汉四百年,随后是三百多年的南北朝,北方都是匈奴鲜卑等民族;随后的隋唐也都是原来鲜卑宇文氏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高官;五代十国本就有沙坨人的李存勖李克用父子的后唐;北宋立国一百多年,北方先后被契丹金国统治,西北则是党项的西夏,党项本就是融合羌、鲜卑的一个民族;后南宋金国先后被蒙古所灭,然后就是大元;朱元璋灭元,但他尊奉元为前朝;然后就是最近的满清。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狭隘的皇汉是多么可笑。这么一列,可以说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时间一点不少于汉族,甚至更长。为什么不开阔心胸,因为这片土地本就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1.汉族是来源于炎黄部族为主的华夏族。

汉族人的得名是源自于汉王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公元前206年汉族称谓出现并逐渐形成后,在历史长河之中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汉族是主要源自华夏族的。当时的华夏族是由黄帝族和炎帝族组成的。黄帝族和后来的夏族、姬周族前后一脉相承,而炎帝族则和后来的四岳族及姜姓一脉相承。这两族加上东夷以及其它许多族一起融合成了华夏族。

2.从诸华诸夏到秦人至汉人。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很多异族凭借功劳由周王室分封而建立了诸侯国。不论族源如何,他们都可以称为华夏族,或者又称为“诸华”或“诸夏”。随着互相的兼并融合,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秦国人不仅有华夏族人、还有东夷族人以及越族人、西戎人、北狄人等等。所以汉族的四大来源便是华夏、东夷、荆吴以及百越系。(备注:本文是历史是什么原创)

3.二千多年的不断融合,汉族与其说是血统民族,不如说是文化民族。

无论是中原王朝的扩张,还是北方的入侵,无数民族其实都不断的融合在了一起。特别过去中原王朝文化非常强大,生活水平较高,吸引了很多人的加入。最为重要的一点,过去非常强调教化和学习,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和汉人一样,文化习惯一样,其实他就是汉人。

现在很多华人的孩子连自己的语言都忘记了,只会用外国口音说着“你好”二字。即使有血缘的关系,又有什么意义。

比如朝鲜战争的时候,美籍华人吕超然在战争中代表美国参战,当他的部队被志愿军包围的时候。他利用自己的长相,大声喊“不开火,我是中国人”,吸引志愿军的注意力,然后乘机扔出两个手榴弹,并和美军一同向志愿军开火。

在说一个正面的例子,这是一个上海奶奶收留的黑人小孩,长大以后完完全全就是中国人,举手投足都是中国人,就是比一般孩子黑点。

那个采访视频下载不下来。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汉族人的祖先,在历史上是多个民族融合的结果。

汉族人是华夏文明的主体,而华夏文明从本质上,是一个看重文化而非血缘的群体。所以今天的汉族人,在历史上是多股河流汇合的结果。

最早有记载的,四千多年前中国有炎帝、黄帝和蚩尤三大部族。经过炎黄之战和黄帝蚩尤之战,黄帝部族成为最后胜利者,炎黄两个部族,和一部分蚩尤的部族汇合成为原始华夏族核心。蚩尤部的另一部分逃亡南方,成为三苗,又与长江流域的其他当地部族混合居住。

炎黄之后的五帝、夏、商时代,华夏族征服和融合了周边一些部族。来自东部的商灭了夏,来自西部的周灭了商,同时商又征服了不少东夷国家。这些国家人口也都融入了华夏。

这时候,整合黄河流域中下游已经是华夏人的地盘,但长江流域及以南存在大批的三苗和当地部族,还有巴蜀文化等。把这些纳入中华圈子的是楚国。楚国王室是华夏后裔,但从西周初年在汉水建国,数百年逐渐成为一个庞大国家,征服长江流域。春秋中期楚庄王改革后,带领这上千万的民众一起投入华夏文明圈子。

再往后,经过战国征伐,秦皇一统,中国领域空前强大。而暴秦被推翻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多数民众认可的中央集权帝国,我们也由此被称为“汉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那时候的汉人,实际上已经包括了过去两千年中多个部族渊源汇流而成。大家在血统上相互参合,在文化上共同交汇,形成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

在汉朝之后,所谓的汉族又有不少少数民族汇入。比如著名的东胡后裔鲜卑族,最终大部分就融入了汉族之中。

今天的汉族人,是由最早的华夏族,也就是黄帝炎帝族民,在几千年里融合了众多的民族。才成就了今天的汉族,所以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中国称为华夏。

我汉族是世界上包容性最强的民族。任何民族只要是融合到汉族之中,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成为汉族。自古就有这么一句话“夷狄入夏则为夏\",我认为,所谓的\"入\",必须是融入,是归化,是认同华夏。自古以来,我中原王朝,因为有着比其他民族优越的条件,先进的科学文化,成熟的社会体制,所以在周边国家和中东欧洲眼里,我们是天朝上国。在那些民族认识到汉族的强大,学会了汉文化的农耕文化和先进知识,就会认同汉文化,慢慢的想办法融入汉族中。

我华夏民族能在这么多民族融合进入以后还能保持我们自己的民族特性,始终认为自己是汉人,是炎黄子孙。这个和我们有着连贯的历史,统一的文化,相同的文字有关。还和我们汉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荣誉感有关系,始终保持着我们自己民族的高尚,其他民族融入进来,我们只吸取其中的优点,让自己更加高尚。只有这样,才有我们现在的汉人。

融合的民族包含:匈奴、鲜卑、高句、诸越族、南蛮、交趾、氐、羌、西、叟、蜀、巴、高丽、乌桓、柔然,天竺、叟,巴、獠、狸、蛮、溪、濮铁勒、突厥、回纥,吐蕃、吐谷浑、羌、百济、新罗、渤海、契丹、奚,安南、占城、南蛮、乌蛮、白蛮,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康里人,西夏、契丹、女真、蒙古、吐蕃、安南、大理,满族、蒙族

我们从以上这些民族可以看出。这些民族大多数都和汉人打过仗。这些民族在战争的作用下,或强迫或顺从。在统一王朝的强力压迫下,和汉族通婚融合,慢慢的摒弃自己民族,从而融合到了汉族。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也大多数有着汉人的血统,尊崇汉族。

所以我们汉人的祖先由原来的纯汉人,也就是炎黄族慢慢的融合许多外来民族,最终成了现在的汉人。所以我们的血液里也流着少数民族的血液。所以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最早的的汉族人,是华夏族,也就是黄帝炎帝族民。几千年来,汉族融合了众多的民族,才成就了今天的汉族,所以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中国称为华夏。

我们汉族是世界上包容性最强的民族。任何民族只要是融合到汉族之中,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融入汉族。“夷狄入夏则为夏\",\"入\",是融入,是认同华夏。

自古以来的中原王朝,因为得天独厚的天时 地利 人和,比其他民族的自然条件优越许多。拥有先进的科学 文化和成熟的社会体制,在周边国家和中东欧洲眼里,我们是天朝上国。他们认识到了汉族的强大,并学会了汉文化的农耕文化和先进知识,同时也认同汉文化,开始慢慢的想办法融入汉族中。   

华夏民族不仅能容纳百川,还从始至终的坚持本真,这和我们连贯的历史,统一的文化,强烈的民族荣誉感是密不可分的。在吸收其他民族成员时,在精神 文化等各方面我们扬长避短,去粗取精,进一步提高并完善了汉民族的发展,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汉人。

  融合的民族包含:匈奴、鲜卑、高句、诸越族、南蛮、交趾、氐、羌、西、叟、蜀、巴、高丽、乌桓、柔然,天竺、叟,巴、獠、狸、蛮、溪、濮铁勒、突厥、回纥,吐蕃、吐谷浑、羌、百济、新罗、渤海、契丹、奚,安南、占城、南蛮、乌蛮、白蛮,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康里人,西夏、契丹、女真、蒙古、吐蕃、安南、大理,满族、蒙族   

从以上不难看出,这些民族大多数都和汉人打过仗。而这些民族在战争的作用下,在统一王朝的强力压迫下,和汉族通婚融合,从而融入到了汉族。就连现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也大多数有着汉人的血统。而好多汉人的血液里也流着少数民族的血液。慢慢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华夏大地主要是两大族群冲突融合的历史。

中原的农耕民族和草原及森林的渔猎游牧民族,为了资源财富和生存空间,较量了数千年,也就在杀戮和血腥中,夹杂着文化和温情的碰撞,融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过程有点枯燥。在中原的农耕民族逐渐累计财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繁华竞逐,浮生若梦;而漠北和苦寒之地的那些游牧或者渔猎民族,或迫于生存危机,或觊觎中原的繁华,试图入主中原,民族融合就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环往复中,慢慢的发生了。

最早,是华夏第一女将妇好的经典一战,就是击败鬼方。这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草原民族的入侵。随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戎狄的冲突。再后来就是两汉数百年与匈奴大战,然后匈奴不断战败,分裂,内迁,典型的如南匈奴部落内附,呼韩邪单于联姻王昭君,过程的持续一直到了三国西晋,直到晋八王之乱,匈奴又一次回光返照,随后消失,融合进了华夏,融入了汉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个魔盒一打开,就再也盖不上了。随后氐、羌、碣、鲜卑诸部都加入了逐鹿的战场,诸如苻坚的前秦,氐族;姚苌的后秦,羌族;石勒的后赵,羯族;还有就是姑苏慕容氏念念不忘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一堆燕国。 这些国家都去哪了呢?都归入了北魏。北魏是鲜卑拓拔氏,后世视为华夏瑰宝的“魏碑”就是北魏的。事实上,赵汉灭国以后,匈奴就作为汉民族的渊源之一,彻底融入了汉族。而鲜卑族在南北朝以后,也彻底融入汉族。

农耕民族和渔猎游牧民族在中原的反复争夺中,融入了的牧民渔民成了新的汉人,与原有汉人一起,面对新的入侵者,或者反击,或者南渡。随后是安史之乱的大规模南迁,再随后就是至今影响深远的靖康之耻和宋室南迁,这次衣冠南渡影响深远,彻底奠定了江南的地位,使得原来可以和北方分庭抗礼的南方彻底超过了北方,沿袭至今

关于汉族的基因,研究发现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汉族人的父系基因基本都高度一致,但母系基因则相对比较多样。而且北方汉族对南方汉族在父系基因方面贡献很大,这显示出历史上北方汉族南迁的主要群体是男性,他们在南方与大量当地女性结合,成为了今天南方汉族的主要来源。   

北方汉族还有11%左右的新几内亚基因,东北亚-澳、美洲、阿尔泰和阿拉伯的突厥的基因相加也占到了16%左右。南方汉族中新几内亚基因则占到12%,东北亚-澳基因则占到了9.5%,其它主要基因则还有西藏基因、极北基因、阿尔泰基因和斯里兰卡基因,加起来也有7%左右。

而东北亚-澳基因、阿尔泰基因、极北基因和美洲基因则恐怕主要来自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的百越,因为这些民族中多数都和上述地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汉族中有一定比例这些地区的基因恐怕跟历史上和从匈奴到百越再到蒙古等南北方不同民族的融合有很大关系。而且这里要说明一点,东北亚-澳基因在一些东北亚民族和大洋洲民族中都很常见,虽然乍一听上去这些民族地理位置遥远,但基因研究表明其中一些民族是有亲缘关系的。另外这些基因的命名只是参考,只是说明这种基因在命名地当地人里比例比较高,而不是说只限于当地人有,所以北亚很多民族其实都有所谓的美洲基因,这只是反映出他们和美洲一些民族血缘有类似的地方,并不代表他们是从美洲来的。

而除此之外,北方汉族中还有少量阿拉伯基因,南方汉族则有少量西藏基因和斯里兰卡基因,这也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和西亚地区的交往,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来往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南亚地区的人员交流。

所以整体来说,汉族是一个以古汉族主干基因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大量周边民族以及历史上来华的其它民族血统的血缘加文化民族。它既是从远古到现代一脉相承的血统民族,也是融入了巨量北亚、中亚、南亚甚至是西亚民族血统的文化民族。

这个题目不严谨,混淆了“民族”概念。据《百度.民族》词条:民族一词是外來词汇。是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的是1837年欧州传教士编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而广泛使用民族一词则晚到20世纪初。正是因为传统汉语中沒有适合表达西语民族概念的词汇,中外学者对于中国有沒有民族主义文化政治争议很大,同时国内又大量出现混淆民族概念现象,一些学者也将汉民族,汉族,汉人混淆到三皇五帝,导致国际上的学术笑话。

汉族,汉民族是以楚国人为主体建立的大汉王朝历史遗存。汉,是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因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只能称华夏或诸华。具体而言,也只能称夏人,商人,周人,秦人。比如短命的秦朝,是以暴力政权控制了一群人,形成新的政治体。而这群人并不是单一的族类,至少包括了六国人。所以不具备近代民族概念特征。

汉朝建立后,采用了楚国的包容政策,首先吸纳了反秦势力和六国贵族,然后又分别吸纳和处置秦人。总体來看,如《汉书》所说:“楚失半壁江山,却一统天下”。囊括了全国各古代民族。这个时候的汉朝人还不能称为汉民族,因为族类太多,文化尚未统一。后來,汉武帝强力推行儒教,统一文化思想,才逐渐形成民族特征一文化,语言,历史有别于其他人群的汉民族,得到世界公认。

那么,有多少古代民族融入汉民族呢?民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将国人分为10大民族。新中国调查整理扩大到56个民族。其实,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沒能计算在內。如广西云南的亻+孝族。

汉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是一个拥有从未中断过的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如今全世界的汉族人口已接近14亿左右,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实汉族的族源血统并非单一,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历史,甚至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汉族的远古先民主要以中原地区为活动范围,分布于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被视为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汉族的祖先是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大战与涿鹿,正是这一战奠定了以炎黄部族为核心的华夏民族的形成。战败的蚩尤部落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南迁徙成为今天苗族的祖先,另一部分在被华夏部落联盟征服后日渐同化。华夏部落又进一步吸收了以东夷为代表的周边部落,事实上汉族远古先民在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等说法。华夏民族早期历史阶段的神话传说从侧面间接证明:汉民族是由来自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员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华夏民族在经历早期的三皇五帝时代后进入到世袭制王朝阶段:历经夏、商、周三代共计千余年的演变后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从内陆扩展到大海。事实上夏、商、周三代本身就出自于不同的始祖部落:夏王朝是大禹之后;商王朝的祖先出自东夷;周王朝自称其先民为夏人的一支,杂居于戎、狄之间,与羌人关系密切。夏、商、周三代的演变就像是摊大饼一样不断吸收融合周边的鬼方、东夷、淮夷、赤狄、白狄、鲜虞等诸多民族,就这样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由最初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逐渐拓展到包括华北、东海、长江流域等地,然而广大的南方地区此时依然处于华夏文明覆盖范围之外:当时生活在今天江南、岭南等地的是百越民族,而在今天的四川盆地则生活着古蜀人、古巴人等远古民族,然而我们知道这些地区如今早已成为以汉族人口居多的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在争霸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开拓了华夏文明所覆盖的版图:秦霸西戎、灭巴蜀;赵灭中山、征楼烦;楚伐三苗、平山越;燕伐东胡、征朝鲜......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拓展了华夏文明所覆盖的版图范围,而在此之后随着经济和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使这些新开拓的地区日渐同化于中原的华夏文明。随着战国七雄之间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已形成诸夏统一的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逐渐与华夏融化,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东方六国,随后秦王朝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至此在大一统政体之下诸夏开始形成为统一民族。当时在今天的江南、岭南地区生活的是古越民族,他们分布在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越族内部又分为于越、扬越、瓯越、闽越、南越、骆越等不同支系,合称百越。如今其他越族分支大多已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且绝大多数就是融合在了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的血脉基因之中,事实上广东省的简称粤在古汉语中和越就是通用的,而今天的广东显然是以汉族人口居多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因为中原人口的南迁;二则因为当地越族的汉化。公元214年秦始皇嬴政遣将任嚣征服了岭南地区的百越部族,随后秦王朝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从此以后岭南两广地区就成为中华版图的一部分,这其中的象郡所辖之地甚至已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区。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今天的越南中北部地区成为南越国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此后岭南地区的汉化程度日益加深。

秦王朝的国祚实在过于短促,而在秦朝之后的汉朝前后历经四百余年且国力强盛:在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南越的过程中,在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通过丝绸之路与安息、罗马等国的贸易文化交往中,汉朝之名逐渐被他族用作称呼华夏民族之名。汉朝灭亡后中原大地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持续三百余年大分裂大动荡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五胡涌入中原,同时大批汉族百姓迁徙到南方。南迁后的汉族百姓与长江及珠江流域的蛮、俚、僚等南方民族日渐融合,由此促成了江南、岭南等地的汉化,如今这些地区的人口已基本以汉族为主。南迁的汉人与南方民族的融合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汉化,而北方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时代进行了全面的汉化改革,尽管在后来的北齐和北周统治时期主张恢复鲜卑旧俗的声音压制了主张汉化的声音,但在隋唐之后鲜卑民族还是几乎完全融入到汉民族之中。事实上隋、唐两代的皇室均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的母亲就是出自鲜卑独孤氏的亲姐妹,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出自鲜卑纥豆陵氏(后改汉姓窦氏),唐高宗李治的母亲出自鲜卑长孙氏。

李唐开国之初就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太宗李世民杀死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让位于自己。然而就在他即位刚十二天的时候东突厥十万大军由颉利可汗亲率一直进击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城下饮马渭水。这时的李世民选择了忍辱负重——拿出国库所有积蓄贿赂颉利可汗,与此同时自己亲赴突厥大营求和,然而即使在此时他也依然坚持绝不放弃长安城。尽管是前来求和,但当他单枪匹马步入突厥营帐和颉利面对面谈判时颉利被震慑住了,不久突厥退兵,但这件事被李世民和他的臣民视为国耻牢牢铭记。仅仅只过去了三年李唐王朝就联合反对颉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发起全面的战略报复:唐军深入突厥腹地俘虏颉利可汗灭东突厥。唐太宗李世民灭东突厥后保存其部落风俗,此后大量突厥人开始自动内附,突厥血统从此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盛唐时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达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东北和西域各部族纷纷要求内属大唐王朝,各族首领齐聚长安,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事实上在唐朝获得重用的外族名臣不只有突厥人,还有铁勒人契必何力、靺鞨人李多祚、高句丽人高仙芝、百济人黑齿常之、突骑施人哥舒翰、契丹人李光弼、沙陀人李克用、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波斯人李元谅、天竺人瞿昙悉达等等。长安城中汇聚着突厥人、波斯人、吐蕃人、新罗人、日本人,甚至还有皮肤黝黑的昆仑奴,这些人中不乏在中国定居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融入到汉族血脉中。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两次变乱再次导致大量中原人口南迁,这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汉化程度。同时南迁汉人还形成了汉族内部的一个族群分支——客家人。由南迁汉人形成的客家人群体进一步向东南亚等地迁徙构成了我国历史上名为下南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成为了海外华人中一个重要群体。目前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广东的三大方言就是粤语、潮汕语和客家话。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梅州、深圳、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当客家人活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之时北宋王朝从晚唐五代的废墟之上崛起,然而终结了晚唐五代乱局的宋王朝执行守内虚外的国策,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等族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并于宋朝对峙,而在宋朝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的战争中又一次导致大规模的中原百姓南迁。建立后把治下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在这一划分标准之下那些久居中原汉化已深的契丹人、女真人逐渐被视为汉人的一部分。

因为汉族在汉朝正式形成,信奉汉文化且是中原人血统的居民称汉族,所以我们研究汉族的形成就看汉朝之前的历史。

[ ps.以下我的论据是基础历史知识,百度百科既可查找。]

现代人类的起源的智人,现代研究表明起源自东非,然后迁移到世界各地,所以我们华夏的祖先应该是从西方而来征服了土著民族建立起了最早的原始部族,我们的神话传说也能证明。

华夏一般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蚩尤部落主体在蚩尤兵败后也融入华夏,所谓黎民百姓,\"黎民”即指他们)即为“炎黄子孙”。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苗、藏、匈奴、羌、黎、女真…都是华夏族的延伸或同源,在这期间,他们也正在形成,相关历史不再赘述)

夏朝代表了华夏文明政权,以女娲为祖先、蛟蛇为图腾,信仰以天地为主,政体为国王领导的贵族共和与部族联盟结合。夏被东夷人商所亡,夏亡后夏王室北逃形成匈奴,而匈奴也就是正统华夏。

商的血统是东夷人,认其祖先为玄鸟(凤凰),图腾也是玄鸟,信仰鬼神占卜,巫觋文化,政体为政教合一,国王也是最大巫师,对外是其他部族纳贡称臣的体系。后被属西戎族的周所灭,商贵族形成宋国等诸候。

周人为西戎部落(先祖是东夷),认人为祖先,神化先祖,祖先崇拜,文化上,天命、民本思想。统治对内大小宗血缘纽带体系,对外封土建邦的地方统治。

整个周朝,特别是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致力于征战外族,教化蛮夷,如秦人征服义渠与巴蜀,楚人、越人融合南方蛮越,齐国吞并莱夷等,到秦统一六国时,其境内,己经没有华夷之分。秦朝又征服百越岭南, 可以说周朝秦汉时进行了广泛民族融合。

今天的汉文化核心思想,儒、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祖先信仰(信仰)、外儒内法(政治体制)、礼义廉耻(生活规范)…都形成自东周,在周人戎夷文化基础上建立。 可以说夏亡后,到汉建立,长达1564年的时间,中国的政权无论血统还是文化上都与华夏不同,如果血统上华夏族还有点遗民在中原,参与到汉民族血统形成的合作中。那么文化上确是华夏真的灭亡了(不算草原游牧族的话)

所以说,汉族应该是华族,夏族,九黎,古羌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百越,巴蜀人,夜郎人……等秦汉领土上各民族在漫长时间广泛土地上进行广泛民族大融合形成的。

1、亚洲范围内土生土长的古猿人

2、从东非迁徙过来的外来古猿人

目前尚无任何证据能实锤究竟是哪一种,“东非古猿”的说法似乎更靠谱一些。学术界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的祖先都来自非洲的克罗马农人,目前已知的早期古猿一共有三种分别是欧洲尼安德特人,非洲克罗马农人,亚洲直立人。早期学术界曾认定人类起源是“多地区起源说”不过后来基本被推翻。

多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的大型科研调查,根据大量人类基因组数据得出的结论就是现代人都具有一个很古老的突变点,这个突变点是15万年前非洲古猿,克罗马农人的。

同样的,也有其他证据支持这个观点,在冰河时期,由于气候突变,亚洲直立人几乎全部灭绝,幸存的少部分也被后来克罗马农人灭绝。而欧洲尼安德特人进化缓慢,几万年都没什么变化,最终更早的被率先进化的克罗马农人灭绝。

可以说汉族人的祖先就是来源于东非的古猿

至于现代汉族人,是在黄河一代活跃的众多部落氏族经过长期融合后形成的,在距今8000年前,黄河流域有众多部落氏族,比较著名的有大地湾文化,北李岗文化,后李文化等。

经过数千年的战争融合发展,最终形成现在所说的华夏族,这应该就是现代汉族人的前身。我们经常自称炎黄子孙,其中炎黄就是华夏部落的两位首领。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太多的民间神话故事

今天的汉族直接继承于汉朝时期的汉族,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融合。现在汉族沿袭自满清时期的汉人,自民国时期,有五族共和一说,五族指的是满蒙回藏汉五个民族,可见,民国时期汉族是非常明确的。不过后来为了保持领土的完整统一,又衍生出中华民族一个集合概念,也就是今天的56个民族,这个概念其实如今指代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所有民族。所以有的人可能会将中华民族与汉族搞混概念。如果从基础概念上讲,汉族就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的东方人,讲汉语写汉字,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道德体系,具有非常高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故而自喻为中国人。

在满清之前,就是明朝,明朝时期的汉族并没有什么大的民族融合,只体现在局部地区的民族融合个案,如明初的北征和南征,蓝玉南征西南让今天云南地区的一些民族融入汉族,朱棣北征让河北内蒙以及辽西的蒙古和其他民族融入汉族。之后就比较稳定,汉族主体并没有什么血脉上的变化。

明朝之前是蒙元,这算是汉族乃至中国人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时代,蒙古族统治时期完全以蛮夷的野蛮统治方式,按照血统分为五个民族阶层,南人(即汉族)是最劣等民族。这与二战时期的纳粹分子迫害犹太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蒙元的蒙古人效仿欧洲中世纪领主的统治方式,压迫附属民族,特别是提倡以奴隶对待被统治者,故而汉族血统在此时受到了极大的玷污(参考欧洲中世纪初夜权),北方汉族已经趋于凋零。

蒙元之前的汉族来自两宋,此时又有一个巨大的民族问题,就是文化分割。北宋末期南宋初期,黄河流域的北方大地被异族统治,大批汉族滞留在家园,被金朝统治,后期金朝被汉化,但此时北方汉族与南方宋人汉族已经有所不同。两宋时期无论是耶律契丹还是完颜女真,其领土上都存在大量汉人,这一部分汉人并未完全被异族化,所以是属于汉族这个大族群的,但这部分汉族被蒙古所灭,遗留很少。

两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原来许多古民族例如匈奴、羌、邸、鲜卑、东胡等民族全部消失,大部分被汉化了。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是军阀政治,节度使掌管一方军政大权,这个承袭于隋唐。唐朝就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汉族血统在这时被大范围调整,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北方和西域的胡人只有三条道路可选,第一是像东突厥那样被灭族;第二是像昭武九姓那样被同化;第三是像西突厥那样远遁。此时民族融合的重点是在西域和中亚,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诗人李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这就是唐代民族大融合的写照。

隋唐之前还是一个乱世,且时期很长,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的东晋为之前的汉人主体。北方则为多民族融合,但主体与汉族无关。两晋时期,天下曾短暂统一,但民族融合发展并没有之后的隋唐那么顺利。这主要是由于统治阶层的司马家无能昏庸导致的。三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很显著,魏蜀吴都是汉族建立的地方性政权,为了保持竞争力,三国都在各自地域进行了有效的民族融合。东吴在孙权时期就对闽越进行了同化,蜀汉则在先主刘备死后由诸葛亮主导征服了南蛮,曹魏则早在曹操官渡之战后就顺势北征乌桓并在剿灭马腾集团时期抚平了西凉各族。

东汉时期,匈奴彻底别灭,班超出使西域,班固勒石燕然,代表着汉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彻底胜利,也逐步同化了一些归顺的部族。西汉时期则彻底将汉族确立了下来。西汉以前,各地以自己的区域自居,如刘邦项羽为楚人,张良为韩人,嬴政为秦人,田骈为齐人,魏无忌为魏人,赵奢为赵人,荆轲为燕人,还有卫、宋、鲁、陈、蔡、中山等小国。自西汉以后,各地统一,不再以各国为名,统称汉人。汉民族自此伊始。

有人说还有更久远的传承,从三皇五帝到秦统一六国,但这时期根本就提不上汉民族。黄帝炎帝蚩尤颛顼神农帝喾时期,并不是信史,而夏朝自称夏人或诸夏,后世美其名曰华夏。夏后为商朝,称商人,商朝后称周人,东周后称秦人。自秦始皇起,书同文 车同轨,汉民族才有了雏形。在此之前都是零散的民族融合时期,夏朝整合部落,形成夏民族,之后商汤又再次整合部落,形成商民族,商民族在帝辛时期征东夷,是第一次大的民族融合,但却以失败告终,西周武王伐纣,是西方周民族兴起的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却历史性地倒退了,增加了民族多样性的可能。以至于西周末期犬戎西狄入侵,周平王东迁。春秋齐国桓公时期的管仲推进民族融合,号召尊王攘夷,就是融合周边少数民族的措施。自管仲起,齐鲁大地再无蛮夷,皆我华夏衣冠。楚庄王会盟时期,荆楚之地也逐步同化异族,但有些尾大不掉,是以楚虽大国却掣肘难有大作为。秦国自商鞅之后,同化了西方的西戎和义渠,南下同化了巴蜀。赵国则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起同化了林胡和北狄,就连弱国燕国也在乐毅时期同化了东胡。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收百越,都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所以先秦包括秦朝,汉民族都在不断成型发展中,还处于襁褓之中的状态而已。

根据史学家考证。明末官方记载的6000多万人口,其中不包括替人打工的雇农、不愿交纳税款的人以及那些黑户,还有贱民等等,实际上大部分人口都没有统计过。剑桥中国历史说当时明末的人口大概有两三亿。当时满洲八旗的人口大约只有二三十万。

我个人认为应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是很重要的,当年汪精卫时期,就有人因为批评秦桧而被76号逮捕入狱,关进了76号魔窟。马士英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也是真正的大汉奸,他搞垮了南明王朝,在桃花扇中,钱谦益是以反面出现,并没有把东林党人都当成正面。周延儒是东林党的著名人士,尽管当时周延儒使得明朝的内患大为减轻,被时人称为救时之相。但他提拔了马士英,因此周延儒和马士英被明史列为有明以来六大奸臣。有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明末清初的古籍都说:马士英、方国安和金声桓,是荼毒灭亡南明鲁监国政权主要力量?这三个人都是汉族人,但是马士英和方国安是鲁监国政权手下的臣子,而金声桓早已投降了清朝。

《续明记事本末》记录着马士英的晚节。郑芝龙和方国安,都是马士英的好朋友。马士英在潞王政权覆灭以后,在清军的追击之下,溃不成军。马士英联络降将张存仁,企图投降清朝但对方不接收。于是通过马士英的私人关系,在一帮包括方国安、郑芝龙在内的死党的帮助下,马士英得以进入方国安帐下,方国安的部队是南明军队的主要支柱,方国安手下有超过10万人的部队,在南明军队中最有实力。马士英在方国安面前大谈军事,然后说当年弘光政权的覆灭都是阮大铖惹的祸,吹完之后,却跟阮大铖依然情同手足。然后唆使方国安攻击友邻的部队,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队要么无粮草供应,要么在方国安的攻击下溃不成军,闽浙道路中断,南明军队的抗清事业从此基本瓦解。然后马士英扣押了鲁监国朱以海,准备以此献给清朝,作为将来在清朝晋升的阶梯,马士英阻断前来营救的张国维,桥墩上刻下十个大字。但被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将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国安阮大铖后来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后跟马士英一起被清朝杀死。郑芝龙后来也投降了清朝。

细读诸位文章,大都将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叙述清楚。一言概之,现在的汉族绝不是一个纯正的单一民族,而是在数千年来的民族大融化过程中众多少数民族融合的复合体,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实际上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入侵与征服,也是将自己融化到主体民族的过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族,夷族,以及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匈奴、鲜卑、氐、羯、羌等民族等,再如唐宋时期的契丹,党项,瓦喇等,这些少数民族都顺应了历史。而蒙古人在征服亚欧的同时征服了中国,建立了元朝,也融入了中国,满清入关建立了大清也将自己融入了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族统治,满族人纷纷改为汉姓,解放初期统计全国满族人不到一百万,改革开放以后满族人突然增加了几百万!

不少满族人又恢复了满姓。

本人想说现在的民族自治制度不利于民族融合,所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里的少数民族依然是少数,反而多数的汉族人被少数民族自治了!这不是人为制造了矛盾吗?我曾经到过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工作,全旗二十几万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是汉族人!这样的自治区,县,旗有何意义?

汉族前身是夏族,春秋时期,胡人称呼中原各国为诸夏。汉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民族,历史上很多外来民族都被汉族同化掉了。像满清一直都拒绝被同化,皇室也不和汉族通婚,但是依然无法阻挡被同化的命运。如今他们虽然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已经淡忘了,只有一些偏僻到极点的人会说几句。这就是同化的力量啊!以前看过一部小说,说的是俄国末代驸马跑到新疆,准备东山再起,但是他后来发现,他的士兵们已经娶妻生子,融入了当地社会,再也不愿意去打仗了。读到这里我不由感叹,怪不得铁木真打下中原以后却留下木华黎,自己带着金银财宝回大草原。因为他知道,在中原这个地方呆久了,会失去狼性。

汉族人来自多个民族,现在确定不了。在世界上蒙古人才算的上大民族,世界各国全都存在着。蒙古人在世界各国都有着重要地位和权力…中国是多民族文化历史的,是上下五千年多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中国文化。任何单一的民族都无法改变和传承中国民族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汉族是中华民族大集体中人数最多的一族。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经历五千年的历史繁衍,汉族已经不是当初简单地由华夏族一脉传承而下的民族。

汉族经历过几个比较重要的民族交汇融合时期,分别是:西晋五胡乱华时期,对峙的宋辽夏金时期以及清满汉交汇时期。

五胡乱华是发生在西晋时期,以北方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为代表的胡人大部落入侵中原的历史事件。这次历史时间给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来说,也为北方塞外的少数民族融进汉族大家庭提供了契机。在中原地区,由于北魏孝文帝等胡人领导者积极进行的汉化改革,胡汉通姻,胡人逐渐汉化,最终胡人族群渐渐融入到了汉族族群中去,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直到现在,已经没有匈奴、鲜卑、羯、羌、氐这种民族称谓了。

而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也有不少汉人南渡长江,史称“衣冠南渡”,往南方迁徙的汉人则与生活在中国南部的蛮夷,百越各族融合,同样发生着轰轰烈烈的民族融合。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耶律阿保机,契丹人率兵长驱三千里直入太原,并借机建立辽朝。自此,汉族人的北方要塞暴露在契丹人前,国祚319年的宋朝时期也是汉族人与契丹族,党项族,蒙古族,女真族等民族交汇融合时期。

宋朝一度想重新夺回,但始终未能如愿,辽宋之间战争不断,直到宋真宗与辽结下“澶渊之盟”,双方关系才和平友好相处。双方正常的贸易,持续的止战促进了民族融合。

清朝时,从顺治帝,多尔衮执政时期就开始了积极的满人汉化进程,到了康熙年间提出了“满汉一家”的口号,聘用汉人官吏,学习汉人语言,满汉通婚等措施都促进了满汉交融。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过99%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汉族”这个词来是在汉朝后才有的,意思是大汉朝来的人。这是古代人对区别于自己本地人的一种称谓。

之所以称为“汉族”,是因为汉朝在华夏民族中的影响力比较大。再如,世界各地的都有“唐人街”是因为唐朝的影响力大,就把中国人成为“唐人”。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和匈奴有深仇的大月氏部族,来共同抵御匈奴。虽然最终没有说月氏王,共同对付匈奴,却给各国带去了汉的信息和文化,让西亚知道了“汉”,于是有个“汉族”这个词。

现代考古对车师牙帐遗址研究,发现在秦代以前就有了和西域互通的历史,那时他们称之为“秦人”,即使是到了汉代初期这样的称呼依然在延续。假设秦朝统治的时间能长一些,我们就应该是“秦族”了。

汉武帝时开疆扩土,南面的南越,北面的匈奴,先后都融入到和汉族融为一体。

“二王八司马”时间后,趁着混乱,先后有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部族,寝入华夏,历史上称之为“五胡乱华”,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多个游牧民族建立了政权,北方也基本上是汉族和游牧民族杂居。这些民族有很多最终也都融入了汉族。

汉族,是一个包容万象的民族,几千年也经历过兴衰荣辱,不但没有灭亡,反而把其他的民族都融在一起。

有不同见解,敬请留言,期待你的关注。

伏羲女娲黄帝是一族(蛙、华族),其图腾为蛇(龙),属大汶口文化,居住于泰山(昆仑山)周围,都城为济南焦家遗址、城子崖遗址,属于深目、肤白、金发、身材高大的白人,来自乌克兰特里波耶文化。太昊神农炎帝蚩尤是一族(蝉、夏族),来自杭州良渚文化,其图腾为鸟(凤),后北伐占领苏北鲁东南地区,都城为日照两城遗址。后来黄帝族击败炎帝/蚩尤族,两族融合,形成龙山文化、华夏(龙凤)族。

历史上的汉族,是由华夏民族变化而来。而华夏民族是由仰韶文化先民发展而来,仰韶文化的中心在陕西关中,包括甘肃东南,晋南,豫西。炎黄夏周是华夏民族的部落和国家。文字出现以前,应该有华夏部落的称呼。但有文字以来,周人自称华,也自称夏,合称华夏。华夏是周人周地的指代。炎黄被称为华夏民族,是后人对祖先的追称。商人属于东夷部落,由东向西发展,最后在安阳建立商朝。周革殷命,分封姬姓贵族在东方建立诸侯国(崤山以东),称为诸夏或诸华,商人逐步融入华夏。战国时代的秦楚以及很多小部落也融入华夏。汉代以后华夏人又叫汉人、汉族。汉以后,历代都有融合。

今天的汉族祖先来自华夏民族。最早的中国没有国家,只有部落。最早的国家是夏朝,最早的首都在山西,自有国家第一首都叫陶寺,因古老没有文字记载,人们不知道,山西很多地名和古代相联,夏县,夏朝,华夏,襄汾陶寺,陶文化,丁村遗址,稷山,古代叫稷是现代谷子,尧庙,尧都等等。炎帝,尧帝,舜禹都在山西,山西是华夏发源地,是汉民族发祥地。

汉族来源于古汉人,即先秦的华夏人。古汉人因为占据黄河流域,人口易于繁衍,至夏商时期,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古汉人便开始向四周迁徙,至商周时代,华夏周边开始出现夷蛮羌狄等外围人群,应是迁徙过去的古汉人所演变。

我国史前神话传说,是由“各氏”组成,即各个部落。夏商时代,文明进入阶级社会,统合“各氏”,生产力大幅提高,人口迅速繁衍。因战争和灾害,民众向四周开始扩散。扩散的结果是商中后期华夏周边开始出现羌戎夷蛮等。“四夷”只是华夏人对周边人群的命名。有部分人认为羌夷组成华夏,这是没有逻辑的,历史逻辑是先形成华夏,后才有羌夷,不然四夷之名只有是外星人起的了。

古代人口繁衍,爆炸式增长,需要肥沃的土地和高的生产力,除却黄河流域的华夏人有能力向四方供应人口。

这在考古学上也解释了“四千年为时间节点,我国各大史前遗迹,除黄河流域高速发展形成文明,其他地区的史前遗迹全部灭亡暗淡的原因”。

古羌和东夷是从华夏民族中分化出去的,先有华夏,才能衍射出四夷,而不是四夷融合成华夏。这是最基本的逻辑关系。

又是一个汉民族虚无主义问题,下面还一帮人回答的那么幸福,就看你们是怎么看到五千年前的,文字记载都没有,全靠猜测,还答的跟真的一样。略略略,这就是个智商钓鱼题,很多答主都要暴露智商了。

长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炎帝黄帝是汉人的主要的早期祖先,所以,我们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不要乱吵拉,大家好好想一想,人类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地球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人类既然生活在地球上,就要适应地球的环境而居。不管几百万年前人类已重生了多少,但我们现存的这一世代的前一世代,肯定绝大多数灭亡于大洪水。

但在大洪水时代,能生存下来的人,也就只有海拔最高的地方的人,也即青藏高原上的人,说准确一点,也就是西玛拉雅山附近的人,青藏西部人。所以说这一世代人类都发源于青藏西部。

然后随着大洪水的逐渐退去,向东边发展下去了。所以远古人类都是逐水草而居的原始人部落发展而来,所以叫汉族。而汉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水边(形),一个是旱的意思(声)。因为人类只能在有水草而无大洪水相对干旱的地方才能生存。所以说所有的人类的祖先都是汉族。

而华夏的意思是繁茂美丽而适宜温暖的意思,是人们对人类当时人类生活环境的向往和描述。

只有中字最能代表人类发源地和发展方向。这个中字主要意思就是五行中的土字的意思,当然还有中庸、中天、中行等意思。但主要是土的意思,也称中土,有土的地方人类才能生活,这个土不论是神话中的大禹洒的见水而长的“息土”,还是地球原有的基质,都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依赖物质。都是从青藏高原向四周裸露和扩散的,然后在夏禹的治水大业下,大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带慢慢形成,并有了西方等海外天地的发展和人类的四处迁移。

所以,所有的人类都是汉族,也即中华族而已。当叫中华人类。中还有一层意思,也是中天方位的意思,东西南北都是由中发展而来。所谓浑沌生天地,天地生四方。也包含了万物都是从浑沌而生,这个浑沌也就是中,这就又牵涉到人类几百万年前生成的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

今天的我们汉族人来至匈奴,氐鲜卑,羌族等各族演化成汉人了。

汉族就是大汉子民之意。周八百载,国人称赵人,秦人,越人等等。始皇帝统一后统称秦人了,但不到百年而立大汉。不管你以前是哪国人,一统后皆称大汉子民,打败匈奴收编其民,赐姓刘,编为汉民。大汉强大,所的之地广阔,所以有率土之滨莫非汉土,天下之民皆为汉民。经过两汉统治几百年,天下人皆以汉民自称。汉到晋,可理解为禅让,至隋方才改政。但后世王朝统治历史短,无法完成子民换代,所以汉称延续至今而成一民族。所以汉族是汉朝时对全国子民统称,涵盖了所有民族。现有民族大部分是五代十国以后产生。

遗址排名角度(不完全统计):

南越国遗址:广东广州市(越秀区),2000年历史。

三星堆遗址:四川广汉市,年历史。

半坡遗址:陕西西安市,6000-6700年历史。

红山遗址:内蒙赤峰市,年历史。

良渚遗址:浙江杭州市,年历史。

田螺山遗址:浙江余姚市,年历史;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市,年历史。

太阳人遗址:重庆三峡,7000年历史。

仰韶遗址:河南三门峡渑池县城,年历史。

裴李岗遗址:河南郑州新郑县城,年历史。

马家窑遗址:甘肃定西临洮县城,年历史。

大地湾遗址:甘肃天水秦安县城,5000年-8000年历史。

不难看出,排名靠前的省份分别是:河南、甘肃、浙江、四川(重庆),该数据与我国黄河长江的走向也是一致的。

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西安连前五都进不了。

首先汉人怎么定义,我觉得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我的理解是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定义应该有区别,现代汉人应该是古羌的炎黄部落、舜与伯夷的东夷部,来自东胡的商部落、以及同样来自东胡系的鲜卑融合而成民族。O3占汉人70%平均,各个族群(华北,西北,东南,西南,潮汕,广府,客家)略有区别。 O3显然是来自汉族最初的主体古羌。15%到20%的O2来自东夷。而11%左右的C3南支(与满人,蒙古人C3天差地别)来自商部落和鲜卑。也就是说D,R,J这些外来血统,还有一些不属于汉主体的O3.O2,C。汉人的各个族群差异应该是非常小的。也就是说从商朝以来奠定的汉族基本基因3000年并没有太大变化。

民族本来是血缘,但由于人类的繁衍交往,逐步拧聚成综合(混种人)。使民族变政治。例如汉回满蒙苗等,早就是一个华族人了。现在的民族大部分是政治。

不知道作者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如果单纯的论证汉民族的血统(研究目的)好像还能说的过去。其实不论出于什么目的,谁都明白今天的汉民族不是一个所谓的“血统纯正”的民族,其实不光是汉民族,现在世界范围去看,真正较为强大的民族都不是“纯正”的血统。就事实来说,历史上基本上都有一个规律,一个民族的强大,都是建立在征服与融合的基础上的,征服是人为的,而融合是征服之后不可阻挡的事实。汉朝对于匈奴的胜利也就不可避免的血统中加入了这样的所谓“血统”的加入和融合。就好像质量大的星体会吸引较小的星体一样。其实现在汉民族的组合复杂程度也就证明了汉民族的生命力强大。

①姬氏有熊部落(黃帝)一支北方山西,河北,甘肅東南,陝西北部河南北部構成的黃帝集團②姜氏.列山.炎繫部落(炎帝)一支由陝西中部和南部,四川北部東部,河南中部南部,湖北湖南全境構成的炎帝神農集團③蚩氏九黎部落一支河北東部,山東全境,河南東部,安微,江蘇,浙江,江西地區一帶構成的蚩尤集團。④古氏盤古部落一支漸江南部,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一帶構成盤古集團。這4大部落組建了以北方黃帝集團的黃帝為共主首領後被後人稱為“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

感谢邀请,现在说的汉族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多民族融合后逐渐凝聚在一起的结果。大家知道的有皇帝打败蚩尤的三苗,然后夏商时期的东夷人,周时的犬戎,秦汉时期的匈奴,东胡,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那不止是五个民族,隋唐的皇帝都有外族血统,这些都是从周边地区,或者中原地区向外扩张时和汉族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后来的契丹,女真,吐谷浑,蒙古,还有很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都是有参与到汉族形成,发展,固定。

除了古代汉人基因外 还有不少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基因 如 鲜卑 等 另外元代色目人被朱元璋降伏后 强迫其从山西迁至中原 并与汉族通婚 因此今天汉族也带有少量中亚以及白种人基因

俚汉融合较之于越汉融合,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人口更多。经过这次融合,土著百越族的遗裔已为数不多。由于大量俚人融合为汉族,广东民族的结构因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只占人口少数的汉族一跃而成为占人口的大多数,反客为主,成为广东人口最多的民族。这种态势即使元明两代瑶族大量入迁亦未能逆转。除粤东之外,俚人基本上都融合到广府民系之中。其对广府民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人口的增加、分布范围的扩大和确定,以及语言的大致形成,使广府民系成为较为稳定的自成一体的民系。其分布格局已隐约可见。
        两宋之交和宋元之交,又有大批汉族进入广东,使发展中的广府民系人益多、地更广。金兵和元兵南下都触发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史载“中原士大夫避难者多在岭南”。⑦不仅士大夫如此,一般汉族群众亦如是。由于他们入粤时多取道大庾岭,途经南雄县珠玑巷,或者在珠玑巷稍住然后继续南下。于是入粤各姓均称来自南雄珠玑巷。据黄慈所辑《珠玑巷民族南迁
        ①参见拙作:《试论广东俚汉民族关系》,《中国民族关系史论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⑦(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年三月癸未条。
        记》,南迁汉族有罗、湛、郑、张、尹等70多个姓氏,落籍在今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约30个县市,其中以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东莞和新会等县市人数较多。②
        其实,早在北宋初年即已有众多迁民进入珠江三角洲。太平兴国五年(980),广州有主户16,059户(客户不详),至元丰二年(1079)有主户64,796户,客户78,645户。近100年间,仅主户即增加48,737户,增长率为403.5%。③这显然与移民入住有关。他们在开发珠江三角洲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为广府人。珠玑巷及其他迁民的融入使广府民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其语言已与现代粤方言相去不远,其语音、词汇已奠定现代粤语的基础。
        潮汕民系同广府民系一样,其先民系由百越一支即闽越融合于汉族而成。粤东由于莲花山-阴那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其中,将其东南部之潮汕地区与珠江水系隔断。而其与毗连的福建省则无山川阻隔,却兼有水陆之便。因此,其与福建的关系远较其与粤中的关系密切。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潮汕地区与闽南同属一个文化系统。④其末期的浮滨文化即是如此。⑤其土著居民,学术界已公认与闽越有关。故潮汕地区古鲈降匾盐蘅芍靡伞K渌党鄙堑厍胫榻侵藿煌ú槐?但它与南越乃至中原地区的交往仍然十分频繁。浮滨文化的典型器物如大口尊等在香港、深圳、珠海和南海等地均有出土就是明证。其后,两地联系日益加强。秦于粤东置揭阳县(治今揭阳市西),南越国及西汉均因之。汉武帝平南越,揭阳令史定降汉,被封为安道侯。⑥揭阳县之置给潮汕地区带来更多的中原文化。
        粤东闽越何时融合于汉族,也就是说,潮汕民系先民何时出现,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以资证明。江浙一带的于越,春秋时期便已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即吴国和越国。战国前后,其族人已完全融合于华夏族,其所操之语言古台语亦融合成华夏语(汉语)的方言之一即吴越语,简称吴语。浙江的东瓯和福建的闽越,由于其首领摇和无诸秦末率族人从诸侯灭秦,佐汉有功,分别被封为东海王和闽越王,建国东瓯和闽越。两国分别于建元三年(前148)和元封元年(前110)为汉武帝灭掉。虽《汉书》明载两地越族已全部“徙处江淮间”,⑦但实际上两地的古越族遗民仍然不少。至昭帝始元二年(前85),分别于其故地置回浦县(治今浙江临海市东南)和冶县(治今福建省闽侯县北)予以统治。⑧此后,这些遗民中的多数已逐渐融合于汉族,少数僻居山区者,东汉灵帝(168—189)之后称为“山越”,活跃于粤、闽、浙和台湾省等地。⑨如此观之,粤东闽越融合于汉族很可能在汉灵帝前后即东汉中晚期,比广府民系先民出现的时间稍后。这与语言学家对潮语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族与各民族文化融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