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会就业困难人员创业补贴?

我不喜欢听什么资本寒冬、融资不易的事情,资本没有冷,不过是不再蠢,不再往一个值10亿的行业上投资几十个1000万,更不往一个值100万的人身上投1000万,就是这么简单。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数据生意、配套设施、文娱内容早就有人垄断了,哪还有多少独角兽的地方?

这就是创业的生活,年轻人牛哄哄地进来,待得越久,干得越猛,就越觉得自己蠢,越觉得难。只有当你认可了它的难,活下来,带着你的兄弟们挣到钱,才有资本出来吹牛逼!

如果你还不认识我,我就先自我介绍:我叫阴明,北京人,大人们经常叫我们 90后,海外读了些书,然后回国创业了,做着这个技术的社区 ——掘金。

前两年,我们这类人挺吃香的,海归、90后和创业都是些流行词汇。可是去年寒冬一来,我身边的几个年轻的创业朋友就都被架在了断头台上。今天一个公司大裁员、明天一个破产、后天一个团队分崩离析,其实创业中真正的问题不是这些,但是大家喜欢看这些,于是就在大家面前出现了这些。

自己做事儿前前后后也有1年半了,当别人问我“创业咋啦?”或者是“什么是创业?”这类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压抑不住内心的苦笑。这个事情真的讲不清楚,和没创过业的大人讲不清楚,更别说和还未经风雨的同龄人了。你要问我难不难,我倒是诚恳地和您说:“难!为什么难?因为年轻人真的很蠢啊!

你很年轻,所以你很蠢。

没错,年轻的你无论如何都是蠢的。不管你多么的有自信于自己过往的学习成就,或是年少得志、亦或是天之骄子,只要你的年龄尚且在一个小的区间,就绝对无法逾越在这个残酷世界下自己是一个弱小的存在现实。

一蠢:不蠢靠经验,经验靠时间

当一个年轻人决定在一个行业『大干一番』的时候,都是因为自己某一个专项的能力非常突出,让自己有了发挥所长的自信和勇气。但是,创造事业,尤其在中国,一个人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无短板的情况下在某一个专业下很强

我想到这个地方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一个年轻人,而是一个年轻的创业者:罗永浩。他性格突出,语言技巧极强,思辨能力超群,同时还拥有数量很可观的信仰追随者。讲实话,在这样一个影响力变现的时代,他是一个绝佳的创业者,可惜他所从事并希望大刀阔斧改革的行业——手机行业,它却对他毫不客气。制造一款被市场认可的手机及其背后产业生态的公司,需要老罗:

  1. 排出主次:公司利益 > 是非对错的论辩 > 个人的爽
  2. 成为一个企业家:满足市场需求,创造业绩,服务公司利益
  3. 成为一个管理者:群聚优秀的人才,让大家高效的工作,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企业
  4. 接受现实并寻求改变:接受这个傻逼的世界,听从专家的建议,让自己变成一个聪明的管理者
  5. 纠正自己:情怀就是一个赢了的人可以说的话。你赢不了,情怀就扯淡,活不下去,经验就无法积累。一个人的聪明就是另外一种蠢的表现。

一个人获得的有效经验 / 年龄

在上图中,我把人群分为了三个主要类别:

  1. 在结束了学习生活的后直接开始创业并坚持的
  2. 先进入了正常的工作,之后开始创业的
  3. 加入并长期从事本职工作的

这里我就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有效的经验?”简单地讲,就是你获得了对你有益的可以不断解决你问题的行动方法。因此,我首先排除了一些常见但是影响有效经验获得的情况。例如,创业方向、方法完全错误,公司死亡;工作不思进取,糊弄了事;工作单位无法提升个人经验等。另外,这三种成长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在为之付诸努力的前提下,都可以让人拥有富足、快乐的一生。

此外,这里的有效经验并非只有工作业务能力,还包括与人合作、行业影响、思考辩证、分析形势等等复杂的能力。在标准的正常工作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随着从事职业的时间变长,有效经验的获得大幅度减缓。俗话讲,就是我在某行业混清楚了。

一个人的蠢 / 有效经验

同样,一个人的愚蠢与获得的有效经验的关系与直接与这个人是否『聪明』相关,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快速地将有效经验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并减少自己犯蠢的几率。就像是,这个人爱思考、这个人会举一反三、这个人不犯第二次错误、这个人遇到问题尽快解决。这样的表现让他在拥有相同经验的情况下,比其他人更快地变聪明起来,从而让自己在工作里驾轻就熟。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三种获得经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运用经验的能力,人的一生就此发生变化。

  • 很早开始创业的人,会最早感受到经验不足带来的蠢。且如果他所创造的生意不断前进,则面对的需要经验去解决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在这样的一个互相作用的马太效应下,越早创业且一直前进的人就会疯狂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减少愚蠢以及再去面对更多的问题。
  • 相反,很多年轻的创业者并不具备面对问题并通过经历来减少蠢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不面对问题、不解决问题、不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们的公司很快就会死掉。

而对于一个正在好好工作的人,他在一个机构里负责一个专项的功能,也同样面对选择:

  • 他足够聪明,业务执行学习得很快,比其他人都更早的解决了当下工作中的问题。渐渐地,他在当下的职位中做得越来越轻松。一个有价值的公司应该发掘这样的人,并提供给他面对个复杂问题提高有效经验的方法,如解决更难得业务问题、或是提升到管理岗位等等
  • 也有的人,同样聪明,却愿意去选择继续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更多的经验获取放到生活、家庭、爱好等等方面。这绝非是错的事情,往往他们活得更聪明。

二蠢 :商业本质本身就是简单、冷酷的

创业一年半了,我听过很多人讲商业模式、商业本质,直到听了一次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说的话,什么是刚需?

人们为它花钱就是刚需!

记得听孙陶然分享时,恰逢拉卡拉危机四伏,因而他在整个分享过程都透露出强烈的抵触参与的感觉。他面对年轻创业者一波一波的『蠢』问题,一方面难以抑制的流露出小屁孩懒着和你说的情绪,又出于尊重只好解释你的模式不赚钱,还要教育市场,太扯了!

这句话我深深地写在了我的心里。创造一个企业需要业绩收入,这是根本,但是已经走了一段时间的我坚信:

  • 去解决大家需要的东西吧!
  • 去解决大家需要的东西吧!
  • 去解决大家需要的东西吧!

O2O死了一片,在线教育死了一片,B2B撮合交易死了一片。为什么?因为人们不需要啊!因为人们不需要一个融资上亿,估值十亿,几百号人的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呀!

我常自己思考,整个互联网做了什么?不过是让信息流通效率更快了,那背后的价值是什么?

  • 数据的结构化:创业动机
  • 数据满足用户需求:产品、服务

那些价值高的公司,到底做了什么?他们选择了最重要的数据去商业化:

  • Google、百度:网页内容的结构化;搜索引擎利用;需求挖掘及排序带来的广告收入;
  • 腾讯、Facebook:人数据的结构化;即时通讯、社交信息流;高粘性产品及精准用户画像带来的广告收入;
  • Alibaba、Amazon:商品数据的结构化;购买商品;商品购买带来的销售额。

还有千千万万的互联网公司基于这样的逻辑,寻求某一数据结构化的方式,然后服务于具体需求,并在聚合了相关数据及用户的情况下在组合利用中获得收入。如:餐厅、电影院、美容美发的商户地理位置数据;音乐、电影、图书的文娱数据;车辆、居所、飞机等生活数据。

那么所有的创业公司到底在做什么?

  1. 决定去统治哪一种数据,结构化的方式是否够好
  2. 以怎样的功能来获得数据,从而以最高的效率来聚集数据
  3. 如何将数据重组利用来获得收入

一个互联网公司通过一种产品业务高效获取、甚至垄断一种数据,从中获利。如果公司模式可以同样获取另一种数据,则商业价值更大。

而一个现实世界的『巨头』往往拥有:

  • 在群聚某一个巨大量级的根本数据,甚至是所有数据本身
  • 他的产品本身就是产生、聚集此类数据最快的方法,在数据层获得了垄断
  • 探索到了利用数据获得收入的商业模式

如果这个公司,还能从某一数据横切到其他数据集获得垄断,那就更厉害了!是的,互联网的世界就这么简单、冷酷无情!

这其中,有几个商业模式是特别的:

  1. 服务于互联网的技术工具:计算、带宽、存储 …… (和传统商品一样)
  2. 游戏:虚拟数据、基于虚拟体验的各种需求满足、虚拟货币、商品内购的收入
  3. 内容:从博客、微博、独立博主、微信公众号 … … 人们对于内容的需求是不灭的,因此很难有一种数据模式可以完全结构化内容数据,并满足集体的需求。

这里我暂时不多做分析。

那么很多创业者、创业公司、投资人,到底错在了哪里?

  • 错在了选择的数据集不够大,用高额的公司运作成本养一个小型数据,收入赶不上开支;
  • 错在了产品的功能获取数据效率低,不能以现有数据获得更高数据;
  • 错在了数据尚未到达可以垄断变现的时候商业化;
  • 错在了数据已经有了商业化价值不商业化;
  • 错在了数据垄断后本身的价值之于一个行业不足以商业化。

互联网行业的垄断,就是对于数据的垄断。

这是我第一个项目,当时的团队成员都不认为这是一个创业公司,因为大家是以兼职项目的角度来做的。后来得以出售,我多少会觉得是狗屎运。现在看来,就是一个想要通过互联网产品、数据来获得商业价值的产品,相比过去,看得透彻很多。

那么我就以我自己曾经做过的产品来讲讲它错在了那些地方!

  • 目标市场:中国大学生申请留学
  • 产品:一个类似于 thegradcafe.com 一样的留学申请数据库,通过这个工具不断聚合数据和用户

这是我们当时想到的远度,现在看了有点搞笑了。那按照我们之前的方式来重新梳理一下,这个互联网产品:

  1. 数据的结构化:中国大学生申请过来学校的申请数据
  2. 数据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想要看到其他人的申请数据,借以参考、讨论、分析
  3. 数据组合利用商业化(当时都没有想):我猜我们的当时 YY 的结果应该是聚合了一大堆数据和用户,各个留学机构都来这里打广告,我们自己也可以用这些数据提供更好地留学申请的建议等等。

那我总结一下我们犯的错误:

最重要的,也是我现在想当时没有坚持最幸运的:数据至于这个行业真的有那么重要么?可以改变吗?整个留学行业的现金流都在第三方中介及英语培训手里。钱在哪里说明这个行业最主要的需求在哪里,且这些中介及英语培训的壁垒是:一是国外签约大学;二是英语培训品牌及教学资源;三是各种资质及学生渠道。数据他们一直都在意,但其实从未有影响主营业务的能力。

那为什么数据不那么重要呢?因为数据不够多,整个行业每年的留学生申请在 40 – 50 万之间,且并不是一个爆发增长的行业。其中很大一部分不是 DIY 申请,且付费申请的需求最大,因此数据量级、质量都不重要。

通过 Offer 墙获取数据的效率并不高。一来这之前并没有一个好的在线结构数据库,而用户也都分散在各个留学论坛、英语论坛、大学论坛中。无论是 PGC 数据还是慢慢通过产品来吸引用户贡献数据的速度都很慢。Offer 墙本身不是刚需,人们对于这方面的数据更多是出于好奇心,真正的需求还是申请本身。

大多数数据是分散的,留学机构的数据也是分散的,因此很难获得垄断并变成渠道的可能。

哪怕是拥有了绝对数量的数据,最终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还是给中介、培训倒流广告分成,如果有用户社区可增加部分用户活跃度及粘性。但其实这也并不会改变这个行业太多。

三蠢:创业就是要好好做事儿、挣钱,别装逼

这个问题,我不仅仅想说给外人,也想说给我自己。我们都知道创业很辛苦,很难,难到我觉得有人说自己创业过得挺舒服时,我都觉得可笑。因为一定有什么东西做得不对让你觉得舒服。

我相信所有人都已经听腻了创业者的故事。什么在车库、在地下室、在咖啡厅、在别人家努力;什么几天不睡觉、几个月不回家;什么见了个投资人,15分钟就敲定投资;什么跑路演,上电视,做营销获得千万融资……这些对于创业本身,都真的、绝对的、超级的不重要!

重要的什么?做的事情有用,能挣到钱。那为了这个有用的东西,你是不是得有钱?得有人?得让别人用上?然后还得赚钱?因此,那些故事不过是达到你目标的方式,徒有其表的故事真的都不重要。最后你做的事情对了,挣到钱了,大家会跟着你好好干,你的投资人会继续和你合作,你自己还有团队把这些时间花在上面才有价值!

所以,我不认为创业有任何的章法可寻,更别说什么创业真经了。这是一种生活,有很多人告诉你怎么样过好生活,但最终怎么过都是你的选择。

《我是90后,我是创业家》这本书是腾讯在 2015 年发布的关于17位90后创业者的故事合集,自己也位列其中有些惭愧,因为里面很多人都比我优秀很多,如:郭列、齐俊元等等。但是现在我读里面的文章总觉得很尴尬,特别的尴尬。这是一群怎样的人,还未对这个商业世界表现出一丝的敬意,恣意认为自己的聪明可以凌驾于一个不变的买卖规律。

我之前自己偷偷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去年你们吹过的牛逼呢?今年你们都在哪?》,其实我没有什么吐槽的资本,只是在不断地自省这个世界做成任何一件生意都是难的。大家追求的硅谷范、美女鼓励师、弹性工作制、无线饮料小吃、90后融资千万、30岁上市财务自由等等,这些不过是你们选择的创业生活和你们吹过的牛逼成功后和外人聊天的谈资。那个时候,你们不会再聊你们吃过的屎,不想再提及干过的脏事情,不愿再反思这一路走来是多少个不易塑造了表面的风轻云淡。

而展现给外人的是什么?如果我可以像 papi酱 会吐吐槽就能挣到大钱;如果我像马佳佳那样搞搞营销,整整大新闻就能成功?如果我像美国创业者一样坐在软沙发上喝着咖啡拿着白板谈谈商业模式和产品体验用户就会使用你们?没戏!

我不喜欢听什么资本寒冬、融资不易的事情,资本没有冷,不过是不再蠢,不再往一个值10亿的行业上投资几十个1000万,更不往一个值100万的人身上投1000万,就是这么简单。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数据生意、配套设施、文娱内容早就有人垄断了,哪还有多少独角兽的地方?

这就是创业的生活,年轻人牛哄哄地进来,待得越久,干得越猛,就越觉得自己蠢,越觉得难。只有当你认可了它的难,活下来,带着你的兄弟们挣到钱,才有资本出来吹牛逼!

作者:阴明,稀土掘金社区 CEO,掘金是一个挖掘优质的互联网技术干货的开发者社区。

本文由 @阴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创业的想法是正确的,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如果大家还在用刻板印象去看待社会现状,那么就错了。年轻人都想自己创业,并且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资本狂魔”。资本狂魔其实也不是一个褒义词。它代表了一部分人用自身能力在市场中打拼的过程中看到了新生机、新机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想干创业的人都是资本的忠实拥趸,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那些有着足够资本和资源进行一次创业的人才能实现他们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如果这些成功人士都只是靠个人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应有价值时,那你还谈什么投资回报呢?

1.有很多的人就是不愿意踏出第一步

很多年轻人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都是满心热血、充满激情,但很容易就被眼前这一点点小小的困难所吓倒。这种心态不太好的人不应该被大众所接纳。他们都是在用别人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通过一次创业将自己推向人生高度,将他人的财富与价值最大化,他们是失败的。虽然这部分人群身上带着一些“成功”的光环,但是很多年轻人都是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他们往往把一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只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甚至对这件事情都抱有怀疑态度。如果这个时候他们选择去创业,就意味着会经历一段非常辛苦、比较漫长的磨练过程。

这部分人从开始创业时,内心就没有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创业上,而是把这件事情当成了一个“梦”。他们认为创业只是把精力花在梦想上而已,但是这样反而会因为这个梦而浪费了很多时间。他们在创业初期是绝对不会去想着放弃现有工作与生活的。他们往往会以现在的状态来对待自己未来发生过的所有事情,把现在最重要一点也不重要的东西都放在了眼前,从而忽略了未来最重要事情上。这样也只能收获失败的结果,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而如果遇到了困难,也很容易会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做出一些冲动行为,甚至可以说这样会让自己在以后生活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2、创业过程中的“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有一些想法和做法是他们应该优先考虑到的。如果说在一个行业里有很多的坑的话,那么他们也是非常容易在其中出现的“坑”。举个例子:有的人创业只想要赚到钱,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或者是市场发展,但是有很多的企业却喜欢用他们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去获取收益。因此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走在了“正道”上,而是因为受到了很多挫折与打击之后产生了怀疑心态,才对创业这件事情抱有怀疑态度。

年轻人有想法、有抱负,但却并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如果这个时候他们选择了一条没有方向的路,那么最后也只能是一条死路。这是因为,很多人创业之前都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在创业过程中获得什么。只是单纯地认为一件事情已经很难了,自己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实现这个梦想。而事实上这种梦想是非常可怕的,只有年轻人自己知道为什么。

4、缺少资金的支持,创业的路上很可能会没有钱

很多年轻人,在创业之前其实对这件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创业这条路上,往往都是处于非常迷茫的状态。创业前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话,很可能就会造成创业失败。我身边有一位朋友,他其实有一个不错的创业项目,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失败后,他选择了重新开始。他向我抱怨说,因为资金缺乏,所以他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毕竟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太多了。不过这种现象并不代表他们是失败的。他们都是经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拼搏才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年轻人总是有着“创业即死”一说,这其实与他们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不想给社会留下什么负面影响,他们也就想着从创业开始,这样自己还能混得下去吗?我们要看到自己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其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年轻人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好的眼光。如果你们身边有创业成功的朋友或者是成功人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那你可以仔细想想:你们之中有几个可以真正理解年轻人创业真正意义上所面临的困境和困难呢?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学校中选择了一个科目在班级里排名靠后或者说经常被班级里成绩比较差的同学所拖累。而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不仅不能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完成创业历程还会使得自己很难得到成长。

创业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学习,很多年轻人在大学刚开始时就开始创业,但是他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创业成功,他首先应该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也就没有足够多学知识。但是就目前的创业现状来看他学习方面很难取得很大的进步,他可能还会面临着许多更多不懂甚至错误的东西。但是这些你没有看到,正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也正是他可能遇到“创业即死”这样一说的原因所在。

2、不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年轻的创业者,你很可能会出现做不下去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在等着我们去思考,而当我们有想明白以后,再开始认真思考时,很有可能会因为已经没有什么退路,所以很有可能就会选择放弃。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当你真的做到独立思考的时候那才是你真正开始成长的时候。当你开始做事情时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比你更加聪明且能够独立思考一件事情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3、在做决定之前没有足够的准备

一些年轻人在决定自己创业之前总是会抱着“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的想法去尝试,甚至在自己还没有真正了解该行业时,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决定做准备了。这种想法往往是非常不明智的,它让我们看起来似乎在行动之前完全没有考虑到成功失败后可能出现的后果,也不考虑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创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但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选择放弃或者说是拖延和不考虑,这就使得我们看起来是很有可能没有成功过。我们其实可以试着思考一下:在我们没有尝试过任何一种新的方式之前我该如何做出决定?我要做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我能够获得最后成功呢?其实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创业的道路有很多、很长,而且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时间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希望大家可以先做好准备再去尝试新的创业方式,不要因为一时没有下定决心就选择放弃或者拖延;这样失败时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4、过分依赖于父母或者其他人

在当下,尤其是很多年轻人中,他们都会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过于依赖于父母或身边人,这对于创业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创业成功可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刚刚踏上创业道路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有很多想法都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对所有问题都需要去请教长辈或者朋友。所以这时候长辈或者朋友可能会把你当作是一个“小白鼠”一样去照顾你,帮助你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扰。然而你也没有考虑到这些事情有可能没有被真正的做好。所以就会让你出现“只知依赖不知道创新”这类现象,这样做对于你今后发展也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危害。

很多年轻人在谈到创业时,总觉得自己应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并认为自己不会比其他人差。殊不知他们并没有,只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很厉害才会创业。其实他完全不知道这些技能其实和你的公司一样都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是企业中重要的一部分。你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时才会有其他企业来挖你。

很多年轻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不可能成功的。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只有自己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才会有机会创业。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可以去外面看一些成功人士和成功案例,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看看他们是如何将一个项目做到现在这个程度!这点很重要!因为你有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就会直接影响到你创业成功与否。不要觉得你还年轻或者你没做过什么大的项目,就想让自己混成一个成功人士!你只有做好准备了你才能创业成功。

在许多人眼中,只要是创业就一定会成功,其实你要知道,这只是你头脑中那一部分有创业者思维的一种结果。如果你不懂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不会成功。这就是很多人在创业失败后心态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才会想着找一个赚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完全明白自身真正能解决的问题有多少,所以导致最后你会一直都处于比较焦虑和迷茫状态。如果你真的是想要创业,那么在准备好充足经费时不妨试着先找个平台做一个项目进行试验,你可以从几个项目中进行选择而不是盲目进行。最终你只会把失败彻底地归咎于这个平台上。

3、不要有“先来后到”的思维模式

我们都知道我们公司已经成功了,在开始时并没有多少人要过来,所以很多人也不知道去做什么。所以在创业过程中不需要你来进行指导,但你要学会给自己一些建议去引导。告诉你去干什么而非先去干什么。如果你想创业这件事只是单纯想赚点钱,那你需要的只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份工作的时间,但是如果你想做一家企业,那么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否则你肯定会做不好这件事。如果你在创业之前有自己想去创业或从事一家企业的想法,那么你最好还是不要做“先来后到”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而才可以真正实现你想要在企业中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

4、了解所要创业的公司

创业前一定要去所要创业的公司的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盲目的误区。然后可以了解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产品和发展前景。以及他们面临的资金压力。只有了解公司后才能更好地制定自己的计划。

5、不要轻易的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对你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很多人是很聪明的。但这种聪明往往是非常危险的。在这条路上可能会走出很多的成功人士,但最后却会走向失败。比如创业失败的马云,当初就经常被别人说我做过生意。因为他曾经说过他不知道如何去跟客户沟通,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会推荐一些可以跟他们合作的人。

很多人是在跟别人抢市场

创业不等于去抢市场,很多时候,市场就是用来竞争的。但创业也是有竞争机制的,竞争机制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当竞争市场环境良好时,那么那些成功人士自然就会把心思放在如何跟别人抢市场上。比如,一些大公司为了维持市场竞争环境,会要求员工每天都有额外成本开支。因此有些公司就会想方设法把成本控制到最低并且做出最好的效果。可是如果没有竞争机制,那么许多员工每天就只需要支付很少一部分来维持生计了[1]!

1、想要实现目标,你需要找到一个有共同目标,并能在竞争中形成足够影响力的伙伴。

当一个人有共同的目标时,那么他会把这种目标视为一种动力,并且会对目标感兴趣,他可以通过不断为行动做出反馈并保持持续参与来获得成就感。而当一个人没有共同目标时,他很可能仅仅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手机游戏中去。因为他认为这一类游戏能够让他获得成就感。他虽然一直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但他从来就不会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没有兴趣去思考这些问题了[2]!正因为没有共同目标和能力,所以当你想要达成某项结果时就会困难重重了,你只有依靠竞争对手才能对此形成足够影响力:因为竞争对手太强了,你无法再跟他们抗衡(如果你要达成目标那就必须要有足够强的竞争对手)。

2、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需要与其他人竞争时,他要能够吸引到更多人或者群体的注意,并以此建立起较强的市场地位。

这就像一个人需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一样,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地传播自己,而不能只是靠发朋友圈来获取别人的关注。但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却会因为一种负面情绪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或者兴趣。甚至为了得到更多陌生人的关注而利用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来吸引更多人来围观。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同样的工作我们希望得到更多人关注、支持、认可,但如果连这句话都做不好,那么在我们还无法得到更多人帮助时,如何能够吸引到别人的注意力呢?

3、你要能与自己的目标达成一致,能够在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

比如,你希望自己创业后做一个餐厅,那就一定要去争取这一机会,如果这一机会是给一个酒店的经营者或者是某一个酒店经营者的,那么你就必须做出一份更好的成绩来争取这一机会。你可能会觉得很难达成一致,但我认为,如果你只想争取这一机会,那就必须确保别人把这一机会让给了你。你可以和老板进行讨论,或者用其他方法来让老板更加认同你的这一目标。如果你选择通过合作或联合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我想这些合作与联合是完全有意义而持久的,而对于你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如果你选择通过投资来获取盈利,那么那我想你可能不会把这一目标达成作为你创业生涯中实现盈利的最终目标。你所追求和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吧。

4、不管对方是多么优秀的人!

如果一个公司想在行业内做到更高的地位,那么就必须给公司的创始人提供更好的职位。不管你是什么行业的精英人物,不论你是怎么优秀的人才,只要你想创业,你总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行业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来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利益而已。如果有一天这个公司要跟一个公司合并,那么所有人都将被甩在了后面。很多人都觉得那些公司很有前途,于是他们就以为只要有好的职位,就可以轻易地拿到好生意。可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有些好的职位不一定需要做大做强,甚至可能会有人做得更好!因为一个公司对所有人都一样开放。所以即使对方看起来很有前途,可是如果你对他有很强的控制力,那么他也可以把你甩之在后面。

创业的想法是正确的,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如果大家还在用刻板印象去看待社会现状,那么就错了。年轻人都想自己创业,并且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资本狂魔”。资本狂魔其实也不是一个褒义词。它代表了一部分人用自身能力在市场中打拼的过程中看到了新生机、新机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想干创业的人都是资本的忠实拥趸,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那些有着足够资本和资源进行一次创业的人才能实现他们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如果这些成功人士都只是靠个人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应有价值时,那你还谈什么投资回报呢?

1.有很多的人就是不愿意踏出第一步

很多年轻人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都是满心热血、充满激情,但很容易就被眼前这一点点小小的困难所吓倒。这种心态不太好的人不应该被大众所接纳。他们都是在用别人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通过一次创业将自己推向人生高度,将他人的财富与价值最大化,他们是失败的。虽然这部分人群身上带着一些“成功”的光环,但是很多年轻人都是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他们往往把一件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只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甚至对这件事情都抱有怀疑态度。如果这个时候他们选择去创业,就意味着会经历一段非常辛苦、比较漫长的磨练过程。

这部分人从开始创业时,内心就没有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创业上,而是把这件事情当成了一个“梦”。他们认为创业只是把精力花在梦想上而已,但是这样反而会因为这个梦而浪费了很多时间。他们在创业初期是绝对不会去想着放弃现有工作与生活的。他们往往会以现在的状态来对待自己未来发生过的所有事情,把现在最重要一点也不重要的东西都放在了眼前,从而忽略了未来最重要事情上。这样也只能收获失败的结果,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而如果遇到了困难,也很容易会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做出一些冲动行为,甚至可以说这样会让自己在以后生活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2、创业过程中的“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有一些想法和做法是他们应该优先考虑到的。如果说在一个行业里有很多的坑的话,那么他们也是非常容易在其中出现的“坑”。举个例子:有的人创业只想要赚到钱,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或者是市场发展,但是有很多的企业却喜欢用他们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去获取收益。因此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走在了“正道”上,而是因为受到了很多挫折与打击之后产生了怀疑心态,才对创业这件事情抱有怀疑态度。

年轻人有想法、有抱负,但却并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如果这个时候他们选择了一条没有方向的路,那么最后也只能是一条死路。这是因为,很多人创业之前都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在创业过程中获得什么。只是单纯地认为一件事情已经很难了,自己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实现这个梦想。而事实上这种梦想是非常可怕的,只有年轻人自己知道为什么。

4、缺少资金的支持,创业的路上很可能会没有钱

很多年轻人,在创业之前其实对这件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创业这条路上,往往都是处于非常迷茫的状态。创业前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话,很可能就会造成创业失败。我身边有一位朋友,他其实有一个不错的创业项目,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失败后,他选择了重新开始。他向我抱怨说,因为资金缺乏,所以他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毕竟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太多了。不过这种现象并不代表他们是失败的。他们都是经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拼搏才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年轻人总是有着“创业即死”一说,这其实与他们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不想给社会留下什么负面影响,他们也就想着从创业开始,这样自己还能混得下去吗?我们要看到自己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其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年轻人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好的眼光。如果你们身边有创业成功的朋友或者是成功人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那你可以仔细想想:你们之中有几个可以真正理解年轻人创业真正意义上所面临的困境和困难呢?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学校中选择了一个科目在班级里排名靠后或者说经常被班级里成绩比较差的同学所拖累。而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不仅不能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完成创业历程还会使得自己很难得到成长。

创业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学习,很多年轻人在大学刚开始时就开始创业,但是他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创业成功,他首先应该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也就没有足够多学知识。但是就目前的创业现状来看他学习方面很难取得很大的进步,他可能还会面临着许多更多不懂甚至错误的东西。但是这些你没有看到,正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也正是他可能遇到“创业即死”这样一说的原因所在。

2、不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年轻的创业者,你很可能会出现做不下去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和问题在等着我们去思考,而当我们有想明白以后,再开始认真思考时,很有可能会因为已经没有什么退路,所以很有可能就会选择放弃。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当你真的做到独立思考的时候那才是你真正开始成长的时候。当你开始做事情时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比你更加聪明且能够独立思考一件事情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3、在做决定之前没有足够的准备

一些年轻人在决定自己创业之前总是会抱着“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的想法去尝试,甚至在自己还没有真正了解该行业时,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决定做准备了。这种想法往往是非常不明智的,它让我们看起来似乎在行动之前完全没有考虑到成功失败后可能出现的后果,也不考虑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创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但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选择放弃或者说是拖延和不考虑,这就使得我们看起来是很有可能没有成功过。我们其实可以试着思考一下:在我们没有尝试过任何一种新的方式之前我该如何做出决定?我要做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我能够获得最后成功呢?其实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创业的道路有很多、很长,而且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时间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希望大家可以先做好准备再去尝试新的创业方式,不要因为一时没有下定决心就选择放弃或者拖延;这样失败时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4、过分依赖于父母或者其他人

在当下,尤其是很多年轻人中,他们都会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过于依赖于父母或身边人,这对于创业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创业成功可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刚刚踏上创业道路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有很多想法都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对所有问题都需要去请教长辈或者朋友。所以这时候长辈或者朋友可能会把你当作是一个“小白鼠”一样去照顾你,帮助你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扰。然而你也没有考虑到这些事情有可能没有被真正的做好。所以就会让你出现“只知依赖不知道创新”这类现象,这样做对于你今后发展也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危害。

很多年轻人在谈到创业时,总觉得自己应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并认为自己不会比其他人差。殊不知他们并没有,只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很厉害才会创业。其实他完全不知道这些技能其实和你的公司一样都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是企业中重要的一部分。你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时才会有其他企业来挖你。

很多年轻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不可能成功的。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只有自己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才会有机会创业。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可以去外面看一些成功人士和成功案例,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看看他们是如何将一个项目做到现在这个程度!这点很重要!因为你有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就会直接影响到你创业成功与否。不要觉得你还年轻或者你没做过什么大的项目,就想让自己混成一个成功人士!你只有做好准备了你才能创业成功。

在许多人眼中,只要是创业就一定会成功,其实你要知道,这只是你头脑中那一部分有创业者思维的一种结果。如果你不懂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不会成功。这就是很多人在创业失败后心态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才会想着找一个赚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其实他们并没有完全明白自身真正能解决的问题有多少,所以导致最后你会一直都处于比较焦虑和迷茫状态。如果你真的是想要创业,那么在准备好充足经费时不妨试着先找个平台做一个项目进行试验,你可以从几个项目中进行选择而不是盲目进行。最终你只会把失败彻底地归咎于这个平台上。

3、不要有“先来后到”的思维模式

我们都知道我们公司已经成功了,在开始时并没有多少人要过来,所以很多人也不知道去做什么。所以在创业过程中不需要你来进行指导,但你要学会给自己一些建议去引导。告诉你去干什么而非先去干什么。如果你想创业这件事只是单纯想赚点钱,那你需要的只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份工作的时间,但是如果你想做一家企业,那么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否则你肯定会做不好这件事。如果你在创业之前有自己想去创业或从事一家企业的想法,那么你最好还是不要做“先来后到”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不断摸索、不断创新,而才可以真正实现你想要在企业中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

4、了解所要创业的公司

创业前一定要去所要创业的公司的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盲目的误区。然后可以了解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产品和发展前景。以及他们面临的资金压力。只有了解公司后才能更好地制定自己的计划。

5、不要轻易的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对你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很多人是很聪明的。但这种聪明往往是非常危险的。在这条路上可能会走出很多的成功人士,但最后却会走向失败。比如创业失败的马云,当初就经常被别人说我做过生意。因为他曾经说过他不知道如何去跟客户沟通,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会推荐一些可以跟他们合作的人。

很多人是在跟别人抢市场

创业不等于去抢市场,很多时候,市场就是用来竞争的。但创业也是有竞争机制的,竞争机制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当竞争市场环境良好时,那么那些成功人士自然就会把心思放在如何跟别人抢市场上。比如,一些大公司为了维持市场竞争环境,会要求员工每天都有额外成本开支。因此有些公司就会想方设法把成本控制到最低并且做出最好的效果。可是如果没有竞争机制,那么许多员工每天就只需要支付很少一部分来维持生计了[1]!

1、想要实现目标,你需要找到一个有共同目标,并能在竞争中形成足够影响力的伙伴。

当一个人有共同的目标时,那么他会把这种目标视为一种动力,并且会对目标感兴趣,他可以通过不断为行动做出反馈并保持持续参与来获得成就感。而当一个人没有共同目标时,他很可能仅仅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手机游戏中去。因为他认为这一类游戏能够让他获得成就感。他虽然一直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但他从来就不会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因为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没有兴趣去思考这些问题了[2]!正因为没有共同目标和能力,所以当你想要达成某项结果时就会困难重重了,你只有依靠竞争对手才能对此形成足够影响力:因为竞争对手太强了,你无法再跟他们抗衡(如果你要达成目标那就必须要有足够强的竞争对手)。

2、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需要与其他人竞争时,他要能够吸引到更多人或者群体的注意,并以此建立起较强的市场地位。

这就像一个人需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一样,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地传播自己,而不能只是靠发朋友圈来获取别人的关注。但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却会因为一种负面情绪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或者兴趣。甚至为了得到更多陌生人的关注而利用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来吸引更多人来围观。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同样的工作我们希望得到更多人关注、支持、认可,但如果连这句话都做不好,那么在我们还无法得到更多人帮助时,如何能够吸引到别人的注意力呢?

3、你要能与自己的目标达成一致,能够在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

比如,你希望自己创业后做一个餐厅,那就一定要去争取这一机会,如果这一机会是给一个酒店的经营者或者是某一个酒店经营者的,那么你就必须做出一份更好的成绩来争取这一机会。你可能会觉得很难达成一致,但我认为,如果你只想争取这一机会,那就必须确保别人把这一机会让给了你。你可以和老板进行讨论,或者用其他方法来让老板更加认同你的这一目标。如果你选择通过合作或联合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我想这些合作与联合是完全有意义而持久的,而对于你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如果你选择通过投资来获取盈利,那么那我想你可能不会把这一目标达成作为你创业生涯中实现盈利的最终目标。你所追求和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吧。

4、不管对方是多么优秀的人!

如果一个公司想在行业内做到更高的地位,那么就必须给公司的创始人提供更好的职位。不管你是什么行业的精英人物,不论你是怎么优秀的人才,只要你想创业,你总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行业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来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利益而已。如果有一天这个公司要跟一个公司合并,那么所有人都将被甩在了后面。很多人都觉得那些公司很有前途,于是他们就以为只要有好的职位,就可以轻易地拿到好生意。可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有些好的职位不一定需要做大做强,甚至可能会有人做得更好!因为一个公司对所有人都一样开放。所以即使对方看起来很有前途,可是如果你对他有很强的控制力,那么他也可以把你甩之在后面。

拥有近 200 万年轻粉丝;
文章阅读量都是 10W+ 级;
线上活动单次吸引近 10 万粉丝互动;
「一周CP」、「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等社群活动,每次都能吸引数十万人报名、数万人参与;

就在一片公众号打开率低的叫喊声中,这个公众号的粉丝粘性以及粉丝活跃度却还在一路攀升。未见其人,便先听闻了社交自媒体“概率论”(ID:ilovexiaogai)的一连串数据,于是两位编辑就在一个阳光猛烈的下午,闯入了大学城附近的办公楼里,然后为大家带来这篇长文。

接下来本文将从“概率论”是怎么来的入手,拨开现状、探寻未来,并解析“概率论”幕后团队的 DNA。内容很丰富,所以事不宜迟,先有请主角们登场吧!

生于 96 年,热衷开脑洞。
深井冰一只,脑回路清奇。
重度孤独患者,身附辩论之魂。
常庸人自扰,欢迎来扯淡。

“概率论”品牌运营负责人。
猫系女青年,新鲜感急缺患者。
多重混合人格,喜观察人类。
对世界有深切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人类漫长进化史上的一个片段。

前传:不囿于一隅,从中学时代开始的独行探索

认知世界的渴望,一直得不到满足

伴着对世界的强烈探索欲,念初中的群小爷发现,两点一线的学校生活无趣而苍白。

于是在最开始,她选择了阅读这种方式去认知更大的世界。每天,她都钻进小说之中,将自己代入主角存在于另一个世界,感受悲喜和别样的经历,或在各种杂文里,与作者进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而在将真正的精神安放点搁置在那些书中后,她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负面情绪确实也跟着消解了不少。与此同时她也意识到,如果要认知世界,除了看更多的书,还可通过与更多的人接触——以人为基点,去认知这个世界。

彼时,正值各类社交 App 兴起。在试用了多款社交软件之后,她发现,现有的社交模式门槛太高、实行起来累赘繁琐,即使认识了也常常在尬聊,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自身的社交需求。

终于等到了大学时代,小爷立马投身于各种各样的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各类社交场景中扮演各种角色……而在社团或学生会时,更多的是进行工作交流,这导致表面上看似在社交,但其实这种社交行为并未涉及本质,大家只是在做事,而由事引申到人却很难。

这样的社交行为在群小爷看来“效率太低”,大部分属于无效的社交。所以,可以做些什么吗?

在这样的思考下,诞生了概率论。

转折:开启社交新篇章,自创平台解决需求

至此,群小爷便决定开启自身社交试验的新篇章——试图自创平台解决需求。以“至少比曾试用过的社交产品做得更好”为底线,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构造、丰富上层建筑。大约是在大二上学期,她发现那时的学校环境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以及身边很多人的价值,于是便聚集了小部分有意思的熟人,然后大家开始做一些有趣的社交尝试。

总而言之,这个社交实验站的出现,是因为创始人群小爷本身有需求,并观察到其实市场也有需求,那就可以往这个方向尝试,而之后的所有工作也将围绕这个核心去推进。而整个“概率论”的雏形包括名字,也非她一人所定,而是给到了初步方向,大家一起创造的。

正传:因为“相信”,让美好的小概率事件发生

“如果你真的相信一件事情会发生,或者说你去信任一些人,对方就会回馈给你同样的东西,所以还是美好的人,或者说渴望美好的人比较多吧。”这很宝贵。群小爷说自己本来对这个世界以及人性本质上的一些东西,是比较悲观的;但后来慢慢发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那样一些会因为信任而做出令人惊喜之事的人,自己也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了美好认知。而这种认知对自身的塑造,很重要;对于那些奔着自己和“概率论”而来的人来说,在观感和认知上也会有所不同,维系信任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是如何探寻社交本质的?
是如何解决自身以及市场的社交需求的?
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感?
又是经历了哪些挣扎才变身为年轻人社交第一自媒体的呢?

1、从初出茅庐到百万年轻粉丝的树洞,其中经历了哪些尝试?

线上线下打通,趣味社交实验,创造社交新体验

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由线上引流到线下的方式,团队先是以“大学生轻社交平台”为定位,举办了一期约 100 人参与的线下游戏社交沙龙;第二次尝试,是举办了一期线下版“解忧杂货店”——即「忘忧酒屋」。两次线下尝试都是现场效果不错,但这是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筹备和落地的结果,最后总结线下活动的整个周期太长,而后续转化率上也不及线上活动。还有一点很关键的原因——“‘概率论’的定位是做社交,如果没有人就做不起来,这是基础。

「忘忧酒屋」线下活动合影

2015 年 12 月底,团队决定“概率论”要侧重线上发展,不仅是因为线上更容易获取第一批用户,更方便提高用户转化的整体速度;而且线上的定位也与初始团队规模也较为贴合。

月份左右,群小爷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建社群「全球单身狗联盟」,反响很不错,且号称“永不关群”。团队都非常用心地在运营,但一个月后发现这种操作实在是有点费神。“最初我们以为,将一个社群永远运营下去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但后来发现走到某个时间点后大家的新鲜感和活力就会受到削减,所以必须有时间限定。”而这个设定在那时还前所未闻,团队只能自己探索具体边界,而后运用到各个社群中去试验,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2016 年主要着力于尝试新的社交模型,同时构建起大众对“概率论”的感知和认知,让大家知道自己在这里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并且它不是一个纯粹以利益为导向的事情。经历过一整年的试水期后效果不错,也摸索出了一些初步方向;走到 2017 年就是再去加固根基,探索更深层次的战略等以及那些团队的确可以去持续发展、值得复用的内容。

社交切入点,不再从兴趣出发

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个非常粗浅的社交连接点。现下人们所拥有的其实大多都只能称为“泛兴趣”(看着眼熟的领域,却又不会真的为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以此为基点去与他人联系或想要产生很深的情感羁绊,就会显得有些单薄。就像前文提到的,若以事推人,这中间是一道鸿沟,必须有至少一方主动并有意识地推进其发生。所以虽然兴趣类社交在市面上频频涌现,但团队在亲自尝试过后发现并不妥当,于是便对社交切入点做了相应的调整。

2、那些吸粉无数的线上社交活动,都长什么样?

2016 年 3 月左右群小爷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开始了近一个月的轻松愉快的“线上下联动”式交谈,月底由之前累积的社群活动经验结合“概率论”团队的主推概念,确定了「一周CP」这个社交模型;接着又历经了近一个月的筹备期之后,借 5·20 热点的东风,“概率论”于 5 月 21 日正式上线了「一周CP」首期活动,希望能让对爱情有期望的男生和女生能够遇见彼此。结果公众号的活动推送文章《我们谈一场一周就分手的恋爱好吗?》吸引了大量用户参加,很快成为年轻人朋友圈里刷屏的情侣匹配社交活动,单次报名人数达到了几十万以上。

在首期活动取得意外成功之后,“概率论”还对「一周CP」进行了不断迭代,针对“指定版”、“恋人版”等不同主题设置出更多好玩的任务,让 CP 双方在活动微信群内打卡完成。参加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多的一期有接近 4 万人同时参加,并完成为期一周的活动,当时“概率论”房主们一共开设 300 多个微信群。

Q:「一周CP」如此成功,为何马不停蹄地立即探索其他社交模型?

如果“概率论”仅有这一个社交模型就会显得有些单薄,所以团队并没有只顾着享受眼前的喜悦,而是想到了一个具体问题——如果用户通过“概率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那为什么还要继续留在这里呢?由此再次引发对自己对人类社交本质的思考——人真会仅仅为了谈恋爱这一目的才去参与一切社交活动的吗?事实并不如此吧!身边的许多朋友,即便谈恋爱了,依然会参加甚至组织朋友聚会,人是需要多层次社交关系的,社交需求是一个硬需求。探究到人类底层逻辑,是为了生存,脆弱的人类会通过社交来达成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而生活在群体中我们自身也会感觉到极大的安全感,而社交关系越丰富,这种安全感便会越强。

另外,假设概率论给自己定义为一个相亲平台,反而不利于人们在这里进行深一步的发展。而且功利性越强,心理预期和负担感也就会越重。“其实社交,应该发生在一个更加轻松和不经意的环境下”。

于是“概率论”便继续探索其他的社交模型,甚至还包含一些有趣但与社交无关的活动及内容方面的尝试。

(2)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在某天看到了一档同名节目,群小爷当即认为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便思考着是否可以策划一个同样有意思的线上活动。但也心生顾虑,其一,不敢断定市场需求量,是否会有大量人涌来共同参与;其二,不敢确定报名者是否真能在此匹配上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与团队技术以及其他小伙伴讨论过后,大家的判断就是先去尝试,只有在实践后才会得到真正的答案!


虽然活动期只有短短三天,但事实证明,受众反响很好,大家不仅觉得它很有意思,甚至还认为这其实更像是“概率论”范畴内的事情。

而后,在今年 4 月正值樱花盛开,「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联合日本海淘 App 豌豆公主举办了一次“樱花节”主题活动,在普通的任务卡之外,概率论为品牌首创了粉嫩的「樱花卡」任务。整期活动办下来,樱花卡的打卡率非常高,最终活动参与者中有数千粉丝选择了在豌豆公主 App 内进行互动任务。雨薇回顾道:“对品牌方来说,这期活动塑造了品牌调性以及‘樱花节’活动传播,甚至带动了 App 的激活转化;对于我们来说,豌豆公主为‘一周CP’策划注入了一些新鲜视角;另外对粉丝来说,活动的玩法和福利也更丰富了。”

今年 1 月,“概率论”还开放了一个名为「失联维修站」的特殊站点。雨薇也参与其中,制作了一张专属留言卡。当时在朋友圈发布后,一些许久不联系的朋友之间又重拾话题,然后得知其实他们一直都在默默关心自己。这张留言卡就像开启了一扇窗,让对方能够借助自然的力量来表达这份关心。她说这件事情让自己深受触动,所以直到现在都还保存着那张留言卡,偶尔还会回头看看。

的确,我们的从小所受教育都让人在情感表达上更习惯于委婉或含蓄,而生活中的某些时刻或某个活动会成为一些契机,让我们去与周围人或是这世界重新产生某种联系。因为心里明白这些契机弥足珍贵,于是“概率论”就想去创造更多的契机或者说是基地,希望借此在大家生活里扮演一个实用性的积极影响者,而不是去标榜一些形式大于意义的东西。

2015 年 12 月,“概率论”第一次举办了「忘忧酒屋」;而后在 2017 年年末接到了电影《解忧杂货店》的合作邀约,这是一个内容本身重合度、以及形式融合度都很高的项目。于是没有太多的纠结,这间只开放 48 小时的「」再现江湖,粉丝们在进行社交活动的同时,还可以看到王俊凯、迪丽热巴等电影主演们在酒屋里留下的忧愁、选择帮助他们解忧,建议还有可能被明星们选中获奖。于是当时就有许多粉丝来参与,帮助自家偶像解忧,并支持这部电影。

除了以上提及的之外,“概率论”旗下还有「晚安牛奶屋」、「有求必应屋」以及「24小时邮局」等社交活动,另外根据社交当中的痛点问题,也在不断策划新的社交活动,希望降低社交的门槛,打通从陌生人到熟人的社交路径,形成闭环粉丝生态。

3、成功吸引近200万年轻粉丝之后,如何留存和促活?

做社群就该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真情实意,坚持真人运营,独创房主模式

在被问及做运营的最大成本时,群小爷直言是“用心”。需用心维护和经营与粉丝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机械化运作,这样很难应对突发状况。“概率论”本身是做社交的,面对团队内部或粉丝都该用真诚去感染对方,这就要求运营者有极大的热情、愿意倾注许多精力,然后这个理念才能一层层传递下去,所以“概率论”选择不采用机器人运营。“其实粉丝是非常敏感的一群人,平台运营者到底花了多少心血,是否用心,其实他们都能感受得到。

“概率论”每次举行活动,都会有相应的微信群,其中社群管理者被称为房主,而活动参与者则为房客。房主会是一群热心善良的小伙伴,他们需要做的基础工作是组织活动顺利进行,并让大家在充满关心与爱的环境下参与活动。在这样以心交心的氛围下,许多房客在活动之后也会与房主们延续友谊,甚至倾诉私人问题,而可爱的房主们也会自发地辅助调解矛盾、修补关系,或是身体力行地帮助解决问题。虽然这些事情都很细碎,但一想到能帮到他人大家就都认为非常值得。正是因为能一直与粉丝们保持这样的紧密联系,团队也在其中听到了许多粉丝的真实心声与需求,其实“概率论”的某些活动灵感就来源于此。

公众号上的暖心文字,离不开UGC故事,愿以此找到更多共鸣

翻看“概率论”公众号,满屏都是治愈系内容,其中大部分都是团队原创,也有很多 UGC 故事征集加工。比如「」活动里就有许多有趣的 UGC 内容,本身是用来粉丝交换的具体社交属性的内容,但是它们本身质量整体较高,团队进行筛选后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内容推送。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内容,是非强制性输入的情况下产生的,能够得到一些情感上的真实回馈。

公众号文章内容是价值观的输出口,对于 UGC 内容的筛选主要看共鸣,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性。“概率论”上的大部分的文章和活动都是团队纯原创,然后去打磨一些内容,想来这也是团队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团队也在不断扩充内容形式,从文章、活动到插画、长漫、语音等,并且通过观察粉丝们的反馈,来进行调整以及后续更进。

放眼“概率论”,以及年轻一代可能抵达的世界

甲乙方与年轻人社交,与有趣的合作模式相遇

作为年轻人社交第一自媒体,拥有十分可观的有效粉丝流量,其实“概率论”有更多的可尝试的延展空间。

从与商家合作的线下活动开始,在 2017 年内容打磨期间,伴随粉丝而来的,是很多品牌抛出的橄榄枝。但当时团队主动选择了放缓脚步,更倾向于与“概率论”调性高度相符的品牌方进行合作,以此寻求最有效的合作输出。正因为有了这段商业合作尝试期,团队探索出了一条既能让自己用新角度思考也能给用户带来新玩法的路,于是转变思维,在 2018 年以形式更开放、内容更丰富的合作模式面向品牌方。而品牌方这边,刚开始觉得这些合作形式太“非标”,后来发现除去普遍 KOL 都能完成的单向情感传输,其实在“概率论”自己还能和粉丝进行更多元、更深层次的互动。

于是在经过了 2017 年一年的打磨后,今年“概率论”上便出现了更多好玩的商业合作活动或推文,比如前文提到的深度活动内容合作,以及今年 1 月份为 OLAY玉兰油 制作的这幅清新风长图文漫画广告(单篇推送,点赞数 3000+,评论数近 2000)。

的确,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个人被无限放大,甚至诞生了“戏精文化”现象,大众不再满足于任何单向的输出或接收,这些社会变化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广告形式的更迭速度。在这大环境下的社交自媒体“概率论”,本身就深耕年轻人社交,有着比其他自媒体或平台更容易产生连接与互动的 DNA,粉丝本身就有极强的参与意愿。但在看似变现轻而易举的背后,是团队反复的琢磨与思考——如何调动粉丝的好奇神经、觉得参与其中好玩有吸引力,如何在嗨玩一把之后让品牌在内容当中产生价值,如何又能把这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让团队自己也兴奋不已……在这基础上,“概率论”想到的具体玩法有:

1、简单直接地通过内容直接让粉丝对品牌产生认知以及情感沟通,此类如传统文章、以及与 OLAY 合作的长漫画等;

2、在已有经验的线上社交活动模式中挑选出与品牌方最为契合的一个,在活动关卡设置中融入品牌信息进行轻质的交流,此类如此前与豌豆公主、电影《解忧杂货店》的合作等;

3、为品牌方量身定制一次社交活动或是一次联合粉丝故事征集活动,从活动构思到文章、活动参与过程,再到最终收尾奖励机制,逐步深入交流,此类如与电影《超时空同居》合作的“时空恋人”以及与掌阅 App 合作的“”等……

刚过去的 5 月 20 日当日,“概率论”推出了为近期上映的电影《超时空同居》量身打造的一次房屋活动——「时空恋人」,雨薇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粉丝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电影想要传达的关于“选择”的命题,而这些选择其实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次品牌提及率很高的活动推送发出后,不到 12 小时参与人数已超 5 万,不到 24 小时阅读量已突破 10W+,雨薇表示不论是粉丝还是品牌方,体验过后给到的反馈都称沉浸其中,很容易对电影产生更深层的共鸣和代入感。而这些都是团队在几天之内努力出来的结果,所以自己也特别感谢愿意为了每一次活动高效奋战的小伙伴们。

另外在 2017 年 11 月与北京双人展合作期间,展览最后的留言板上曾出现了粉丝自己画上的“概率论” Logo,而其他粉丝意外发现后便在“概率论”公众号后台留言,很快后台又收到了许多粉丝前去合影打卡的照片。

这样不可思议的社交连接,想来也与“概率论”一如既往的平台调性息息相关吧。不论是从最原始的初衷、每一次活动举办、每一次内容输出,本质上都是纯粹地希望能够提供给粉丝们更好的内容和想法。“所以即便某些团队将我们的活动形式及内容一字不差地搬运过去,他们永远不会也不懂“初衷”和“用心”这些内核该如何掠夺。”

Q:年轻人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的社交习惯究竟是怎样的?

在谈年轻人社交行为时,群小爷发现大家都将它妖魔化了。比起所谓的“年轻人”标签,或许更应该说,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应该采取怎样的相处模式的问题,所以这点上代沟没有这么强。

雨薇也提到,社交习惯与个人身上的某些内核相关,被妖魔化的那部分,说年轻人更开放、更轻浮,其实并没有。年轻人喜欢的具体到执行层面上的玩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只有这点是真正体现在年龄上的区别。所以很多人可能理解错了,年轻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玩法以及表达方式上。而“概率论”会针对这个群体,用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沟通,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年轻人的内核。

Q:作为充满朝气的年轻团队,“概率论”更远大的理想是什么?

在之前某次开内部会议时谈到过团队理想,当时我(群小爷)将其归纳成了一句话,即“让人和这个世界产生更多美好而温柔的联系”。越长大,貌似就越难再去发生一些纯粹的社交关系,而越是城市生活者、越是年长者,就会越需要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或治愈所。在“概率论”的尝试过程中或许你会产生许多情感羁绊,比如自己正在被他人需要,自己也可以被他人依靠信赖等等,而这些羁绊会告诉你,自己为什么要存在于这个世界,而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说到底就是需要让这些能与世界产生羁绊的人事物告诉你,自身价值所在,这会给你以力量。

那么默默建立乌托邦的,究竟是些什么人?

“概率论”的不世俗,是源于创始人群小爷的天赋

雨薇说自己在看电影《头号玩家》时经常想到群小爷,因为都是在发现自己与世俗追求观念不合时,选择了亲手开辟出一个新的世界。这很需要天赋,而群小爷是个较为内敛的人,对于亲密关系并不是那么驾轻就熟,却很早就已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才造就了现在的“概率论”。从某种角度上看,她永远是“概率论”的第一用户。这种天赋难能可贵,而且一直被她自己较好地保留了下来,真的很难得,所以雨薇才会在她打来的一通电话后决定留下来一起创业,即便电话那头郑重告知着前路所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挣扎。

这样的群小爷,一路上也吸引来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其他小伙伴。推进项目时难免碰到困难,但她却称不会太痛苦,因为知道自己要去的是怎样一个世界,所以起初都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认为有意思的事便去做,也知道大家一定会彼此支持,这样的情感力量也让所做之事更顺利地推进。

特有的千人房主团队,成员都是“概率论”最重视的忠实粉丝

目前“概率论”办公室内有三四十位员工,稍显年长的也才 30 岁出头,因为这里是年轻人的产品,所以大家的心态都相当年轻。除此之外,“概率论”还拥有一支自己特有的房主团队。这些房主大多是资深粉丝,他们参加过以往活动,认为自己在其中收获了友情,以及在与老房主互动后,希望把如此美好的羁绊与爱传递给其他人。其中也不乏因此结交的老朋友,每次发布招募信息后,便有大量 18~25 岁的年轻人不问工资、蜂拥报名。截至目前,房主团队规模早已超过千人,并且还将持续招募,它就像一个组织般运转,是具有流动性的,总有老友迫不得已地离开,也总会有新成员加入进来,愿以此形式将一些理念和精神较为完整地延续和传承下去。

这样大的一个“组织”,要运营起来特别烧脑。好在房主之间会经常在社群里互相沟通,分享各自或好或坏的日常瞬间;再加上每个季度概率论都会为房主们策划内部活动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团队招人最看重本质,毕竟本质不错的人,能够很快地触类旁通

由于业务拓展等原因,“概率论”一直在招纳新成员,虽然专业不会设限过多,但挑人的重点会更多放在人本身的特质上。在一轮招新之后发现,其实能够进入团队的人身上都有某种共通点,比如对世界充满好奇,有一些对人以及人性的思考。

作为一个年轻创业者,雨薇说自从决定创业后自己就经常感觉到焦虑;但同时,也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真正想抵达的地方。

而对“概率论”来说,从最初的“大学生轻社交平台”到如今的“年轻人聚集地”,中间看似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却经历了无数次的运营实验、社交实验乃至商业合作模式实验,才长成了如今的模样。团队清楚,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等待被开发的可能性,但不着急,就按照自己的步调前行好了,早晚有一天,能抵达到那个看上去很远的地方。

“概率论社交实验站”首页:

想要继续关注这个 95 后年轻团队的不要走错入口噢!公众号:概率论(ID:ilovexiaogai)

*数英DIGITALING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广告行业里的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我们也期待出现更多新生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艺兴现身哈佛商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