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最新退休政策楚雄市关于双减政策的实施背景有哪些?

——2022年1月4日在大地基乡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现在,我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大会 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守正创新、锐意进取,2021年和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也是大地基乡负重前行、拼搏嬗变的一年,面对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及相关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六稳”“六保”工作全面落实,“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十一届乡人民政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21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79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6.46%,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4元,增长6.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3亿元、招商引资2.3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7.86万元、向上争资270万元,净增市场主体82户,圆满完成市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慎终如始,以众志成城的合力,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实疫情防控责任,构建“领导负总责牵头抓、职能单位齐上阵具体抓、党员群众配合协同抓”的疫情防控工作体系,抓实抓细防控责任落实。以村为单位,动态开展流动人口排查,专人专责建立外出人群管理台账;加大教育宣传引导,动员群众如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严格落实外出报备制度,指导流动人口做好核酸检测和居家隔离。认真落实对口支援边境县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先后两次派出33名基干民兵支援临沧市镇康县边境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强化乡、村医生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应对疫情风险综合能力素质,开展医疗队伍、公安干警、民兵队伍应急演练,确保应急处突拉得出、用得上、过得硬。严格执行党政机关、超市、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扫码验码、体温检测、1米线等防控措施,引导群众不聚集、不串门,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健全“1+6+6”组织领导机制,成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6个专班、6支乡村工作队,建立5个疫苗接种流动站,压实“具体责任人”责任,做到疫苗接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服务到位,实现适宜接种人群两剂疫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18岁以上人群加强剂(第三剂)和3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有序推进,加强剂接种率达87.81%。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乡人民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紧密团结、风雨同舟,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二)聚精会神,以心无旁骛的定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眼改革发展大局,做好“三农”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认真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安全,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0万公斤以上,2021年完成市级下达100万公斤烤烟生产收购任务,收购金额3210.89万元,均价32.11元;稳定畜牧养殖规模,全乡存栏肉牛3688头、黑山羊19444只、生猪14711头、家禽12.3万羽,养殖大户302户,畜牧业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快种植业连片成带发展步伐,全乡新种植魔芋1000亩、中药材600亩、冬早蔬菜1500亩,芒果种植规模达3100亩,种植辣椒272亩、生姜178亩,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实现稳中有增,2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加快品牌创建和市场对接,成立红卫桥村级供销合作社,以点带面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供销衔接,健全“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增强群众依靠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的支撑能力,促进整体效益提升。

(三)坚定信心,以敢闯敢试的拼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全乡重点工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响应机制,坚持研判、预警、应策、推动、问效“五个主题”,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户,做到早干预、早帮扶,按照“应纳尽纳、该纳就纳”的要求,新识别监测对象10户26人,制定完善脱贫巩固措施20余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1户339.8万元,提升产业发展资金保障水平。4家市派挂包帮扶单位共派出驻村工作队员10名,实现脱贫村全覆盖,积极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马龙河流域建成“竹子成线、芭蕉成林、榕树成景、果蔬成片、道路成网”美丽长廊的重大决策,加大招商,强化投入,努力把红卫桥建成集“生态美食谷、嬉水漂流谷、水果飘香谷、漫步休闲谷、农耕体验谷”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按照“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新建产业道路1.6公里、花海50亩,新建十里凤凰谷、十里杨柳河,建设游泳池、游乐池、星空露营地、房车露营地等一批体验项目,扩大乡村旅游吸引力,成功举办“五一”马龙河美丽长廊亲水娱乐、帐篷露营、摸鱼、竹筏漂流、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五一”期间,红卫桥村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带动经济收入50余万元,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子。

(四)敢为人先,以披荆斩棘的魄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储备和建设力度,投资172万元实施红卫桥马龙河流域美丽长廊建设,投资68.7万元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项目3个,调转2021年衔接乡村振兴项目25个,预研2022年乡村振兴项目12个,规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烟草工商帮扶项目10个。投资30万元实施红卫桥赵郭王家片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新建饮水管网12.8公里,投资30万元实施水卷槽新地基抗旱应急提蓄工程,投资500万元的白竹箐片区农村供水保障项目有序开展,完成席草坝水库项目前期工作。投资136万元完成乡集镇改造提升,实施一批集镇绿化美化和户外宣传项目。实施红卫桥土地整理项目300.83亩,首季作物已种植,治理取得实效。持续抓好公路管护,创成州级“四好农村路”,群众生产和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电力安全隐患整治和低电压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深入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投资21.6万元完成24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保障群众住房安全。

(五)持之以恒,以铁杵成针的毅力,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河长、路长、街长、林长“四长制”工作全面落实,生态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屏障功能进一步凸显。落实一批低效林改造、核桃复壮、林业产业等项目,查处森林违法案件29起,罚款3.87万元,严厉打击茯苓种植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农村户外广告“假乱俗”治理,大力整治乡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新增乡村人居环境示范点6个,把广大群众从环境整治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导者”,把群众讲卫生、爱护环境意识变为推进环境整治提升的实际行动,在全乡上下形成干群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和成效导向相统一,聚焦人居环境暗访督查曝光和市乡人大代表视察等,进一步细化整改措施,强化监督检查,推动人居环境再改善、再提升。有序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标准农村户厕38座,严格执行村庄保洁制度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健全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清洁行动,并将环境卫生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履行“门前三包”责任,执行“村两委+党小组长+党员”挂包挂点开展村庄清洁责任制,带头抓保洁、带头改变生产生活习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有效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作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余场次,切实把文明创建与人居环境提升有机结合。

(六)谨记初心,以矢志不渝的蓄力,推进民生福祉改善。抓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序实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400万元实施中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中心幼儿园实现开园招生,综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营养餐补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考核居片区前列,普高、中职、大学就读率逐年提高,无因贫辍学情况。推进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卫生院顺利通过一级甲等卫生院评估,落实健康扶贫“一站式即时结算”和分级诊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减免就医患者各类住院诊疗费用139.06万元。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医保报销率达100%,发放养老保险待遇资金234.04万元。坚持把就业扶贫、稳岗稳就业作为促进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2021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055人,劳务经济收入9000余万元,在经济运行极度艰难的形势下,为群众增收注入了新的动力。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已故人员实现全部进公墓,移风易俗形成新风尚。加快民生政策落实,发放自然灾害救助、临时社会救助、特困供养、低保等各类资金186.26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8.71万元,兑付殡葬补助资金6万元,注销变型拖拉机62台,办理农机购置补贴623台,补贴资金83.95万元。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发放生活补助53.98万元,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26人,发放慰问金3.14万元。

(七)奋楫争先,以责无旁贷的倾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开展风险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排除和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抓好道路交通安全、建筑领域施工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及防灾减灾工作,签订各类安全责任书33份,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16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20余处;常态化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健全完善监测员巡查制度,组织开展安全演练7场次,全年未发生重大地质灾害险情;扩大“农交安”APP应用覆盖面,及时通过线上渠道反馈交通安全劝导情况,查处纠正各类交通违法行为750余起;加强食品药品和市场主体监管,责令整改食品药品违规经营2起,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巩固。加强平安建设工作责任制落实,网格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推广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实施“智慧安防”工程,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村规民约、红黑榜制度有效落实,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COP15大会以及省、州、市重大活动期间信访安保维稳工作,妥善处置信访案件12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坚持乡村协同、部门联动,全面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全年共化解纠纷111件,调解率达100%,办理和回应群众各类诉求1600余条。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主体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处置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安全形势平稳。

(八)勇立潮头,以驰而不息的动力,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坚持转作风、提效能,坚决贯彻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决策部署,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案37件、政协提案1件,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抓好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深入开展农村“三资”清理和“三公”经费长效整治,“三资”管理更加规范,“三公”经费逐年递减,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1.90%,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同比下降5.71%。抓好政务公开工作,公开各类政务信息100余条、政府信息500余条,办理政府热线信访和诉求16件,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逐步提高,乡、村、组三级办理便民服务事项10240件,办结率达100%。武装征兵、国防教育与动员、民兵整组、双拥、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管理、统计、档案、气象、供销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大地基乡商会被认定为全省“四好”商会。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开新局做贡献”等活动,推动全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一届乡人民政府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担当作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十三五”克期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全乡经济社会跨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回顾过去五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严峻形势,面对脱贫攻坚时代重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始终保持定力、紧盯目标、狠抓落实,全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农村面貌、民生福祉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递交了无愧于人民的优异答卷。

这五年,我们着力攻克贫困堡垒,全面小康如期建成。始终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六个精准”要求,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全力以赴抓脱贫,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6亿元,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全乡现行标准下3个贫困行政村、371户149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与全国全省、全州全市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这五年,我们不断激发发展动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始终坚定发展第一要务,做好投资拉动大文章,经济运行平稳有序、风险可控、持续向好。五年来,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17年的1.9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79亿元,年均增长8.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889元增长至15094元,年均增长7.72%。

这五年,我们千方百计培强产业,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稳定粮烟种植面积,烟叶支柱产业持续巩固,生猪、肉牛、黑山羊和家禽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加快核桃、魔芋、中药材、果蔬等重点产业培植,持续推进“一村一品”打造,优质特色产业品牌创建初见成效,群众增收更加稳定持续。

这五年,我们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2.07亿元,硬化4个行政村通村公路52公里、村组公路140.25公里,新建和扩修村组公路50.88公里,实施水利项目44件,落实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749户,建成一批重点民生项目,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提高。

这五年,我们协调推进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新建村级卫生室2个,加大医护人才队伍培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持续深化;着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这五年,我们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河长制”等工作全面落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这五年,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乡,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政府工作,坚持把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贯穿政府工作始终,“七五”普法工作取得实效,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这五年,我们突出政治引领功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奋力干实事、谋发展、促改革、惠民生。持续转变作风,坚持廉洁从政,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收获了累累硕果,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动能,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人民群众的广泛点赞。我们深切感受到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乡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乡人大主席团和各位代表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鼎力相助的结果,更是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乡人民政府,向一直以来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和参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代表、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全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短板弱项仍是制约全乡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新驱动力弱,财政创收和群众增收难,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基础薄弱,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特色产业培植难,产供销衔接不畅,市场抵御风险能力弱;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较多,经济下行形势短期难以扭转;群众生产发展观念转变缓慢,劳动力欠缺,内生动力激发不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推动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审时度势、谋篇布局,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今后五年,是大地基改革发展的攻坚期,也是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认清新形势,落实新要求,谋划新举措,以无愧于时代的使命感、无悔于机遇的紧迫感、无畏于挑战的责任感,奋力推动大地基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今后五年大地基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及相关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市委做好“党建引领、经济提质、城市升级、乡村出彩、人民幸福”五篇文章部署要求,按照“农业稳乡、生态立乡、产业兴乡、旅游富乡、依法治乡”的发展思路,推动大地基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市“绿色经济发展聚集区、乡村特色旅游体验区、社会和谐稳定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发展更高质量。经济增速保持平稳,经济总收入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引擎动力更加强劲,基本建成富裕乡镇。

——乡村振兴更加坚实。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7%以上,空气质量、水源质量优良率进一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大幅降低,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全面改善。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得到全面弘扬,基层文化阵地逐步健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健全,文化旅游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面开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层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公平法治的服务型政府。

未来五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聚焦优质发展,突出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烤烟主导、种养为辅、特色补充、融合发展”的思路,继续稳定烟叶支柱地位,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优质产业品牌,孵化一批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和电商农业,实现产供销有效衔接。推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业态和模式创新,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引导企业、个体参与数字化试点和服务,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聚焦协调发展,突出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抓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坚持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和水平全域、全面提升。抓好马龙河流域产业发展、村庄绿化、公路建设、河道治理、土地开发、文化挖掘、水利建设、生态保护、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加快美丽长廊建设,努力把马龙河流域打造成为全乡、全市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三)聚焦跨越发展,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争取实施一批村组公路硬化项目,配合做好东大线提升改造和马龙河沿河公路二期项目建设工作。构筑安全饮水保障网络体系,力争新建1个小(二)型水库、1个水源水库,实施集镇供水二期工程和马龙河白衣河流域节水灌溉二期项目,建设一批集中饮用水蓄水坝塘,实施村民小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解决资源性、工程性、季节性缺水问题,提升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实施供电网络、低电压台区和入户老化线路改造,探索实施光伏产业试点。构筑便捷优质信息网,新建5G信号基站,提升改造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实施智慧乡村建设,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四)聚焦绿色发展,突出抓好生态文明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河库管理,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持续抓好森林防火和林政资源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多样性,建设绿色生态涵养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全面改善农村面貌。抓好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巩固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为全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做出大地基乡应有的贡献。

(五)聚焦共享发展,突出抓好人民生活品质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配强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和医疗保障制度,抓好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应急等工作,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全面优化服务举措,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和水平,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就业促进群众增收。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加快基础性、普惠性政策落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健全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优抚和救助,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良好家风传承和文明乡风建设,支持、保护、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使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六)聚焦稳定发展,突出抓好基层社会高效治理。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依法治理、维护稳定、构建和谐为目标,认真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打造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示范区。加强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持续做好禁毒防艾、反邪防邪工作,加大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乡,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援助,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凝聚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彰显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三、咬定目标、真抓实干,确保2022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2年是十二届乡人民政府把握新的历史使命、历史机遇、奠基立业的开局之年,抓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确保农村经济总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市级下达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向上争资、市场主体培育等目标任务,推动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守土担责,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上下功夫,压实乡村组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实时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入(返)楚人员开展排查登记,落实医学观察、核酸检测等措施。加强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物流集散点、车站、集贸市场、商超等重点场所管理,做好健康监测和人员登记、扫码、戴口罩、体温检测、通风、消毒、1米线等防控措施落实。加强日常管控,坚持非必要不离楚,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不举办大规模人员聚集性活动,严控大型会议、公务活动、文艺演出等,坚持“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的原则,做好农村自办宴席行为监管,严格落实报备制度。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牢固建立人群免疫屏障。保持备战状态,做好物资储备和队伍培训,建设乡级应急物资储备库1个、村级应急物资储备站6个,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二)乘势而上,着力推动产业加快发展。按照“企业带动基地、基地促进产业”的思路,以重点产业为突破口,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十四五”规划产业规模突破1.2亿元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抓好核桃、魔芋、果蔬、中药材、畜牧养殖五大产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开展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加快林下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逐步建成全市山区乡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种植面积,推广科技增粮措施,确保粮食安全。扎实抓好烤烟生产收购工作,确保烟叶产量稳定在100万公斤以上。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鼓励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力争年内打造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持续加大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巩固“党建引领,基地示范,连片开发”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拓宽产业链,打造产业品牌,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和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参与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销衔接。继续探索建立股份合作机制,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2022年末所有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

(三)凝心聚力,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立足新时期发展特点,坚持共同富裕思想,顺应“三农”工作重心转移要求,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机制、体系和责任,强化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后续帮扶,积极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四个专项行动,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建设,完成2022年12个衔接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开展烟草帮扶项目储备申报,争取及早实施。坚持以马龙河流域美丽长廊打造和红卫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引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争取规划建设精品示范村和美丽村庄,打造度假休闲、河谷漂流、水上竞技、水果采摘、智慧农业、农耕体验、自驾露营、婚纱摄影、攀岩竞技、云海观光、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旅游产品。积极发展壮大和巩固提升传统种养殖业和新兴特色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乡村农旅融合发展,加大总结提炼和宣传推介,真正在全市乃至全州发挥好示范作用。

(四)攻坚克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十四五”规划为基础,紧盯投资导向,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推进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做好调转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后续工作。织密综合交通网,做好衔接乡村振兴公路建设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实施农村安防工程,完成中邑舍、腊脚、红卫桥3个村30户以上自然村通村硬化公路项目,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继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强水利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白竹箐片区农村供水保障项目,做好席草坝水库项目前期及申报工作,加快小型农田水利、田间渠系配套、节水农业设施建设,推进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继续开展电力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完善电力基础设施水平,保障全乡供电质量。加快信息网络布局建设,提高村组广播电视、5G信号、千兆宽带覆盖率,为广大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五)锲而不舍,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高起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规划,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长效化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户厕72座,打造卫生村2个、美丽村庄2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以赴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林政资源管理,加强野生动植物和耕地资源保护力度,争创一批省级生态文明村,巩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创建成果。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对标对表、举一反三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持续参与巩固提升楚雄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文明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六)厚植情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有序推动“县管校聘”和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实,优化师资力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完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提升社会保障兜底能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妇女儿童等重点群体综合保障,强化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政策。加快推进转移就业,全面实施就业创业计划,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加强卫生健康工作,完善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妇幼、婚育工作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乡、村两级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七)改革创新,着力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财政和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强化要素配置,坚持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培强市场主体,激发市场经济活力。继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提质加速“放管服”改革,为招商引资、行政审批、商贸经济发展和为民服务事项办理营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抓好债务风险防控,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做到有保有压,集中财力保重点,确保政府资金花在刀刃上,努力办好群众急需、多数人受益、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持续加强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工作,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加强政务热点问题分析研究和政务新媒体建设运用,打造阳光窗口,积极展示良好的对外形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综合监管,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八)群策群力,着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和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增强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各行业各领域安全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枫桥式经验乡镇创建,加强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创新“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夯实社会稳定根基;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妥善解决群众的合法利益诉求,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聚焦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治理工作取得新实效。

四、忠诚履职、务实担当,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始终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展现为民务实的政府形象。

(一)提升政治能力,坚决克服定力不足的危险。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党提倡的坚决响应、党决定的坚决执行、党禁止的坚决不做,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坚决贯彻党的大政方针,认真落实省、州、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乡党委工作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转变思路观念,坚决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加强学习实践,打牢履职尽责基础,强化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提升广大干部运用科技、金融、互联网等新经济手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有效解决眼界窄、转化慢、惰性大、办法少的问题。注重一线锻炼,让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消除不会为、不敢为、不善为的恐慌,提高应对复杂局面、防范化解风险、创造性抓落实的能力,以过硬本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坚持依法行政,坚决克服盲目蛮干的顽疾。全面推进依法治乡,持续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坚持崇尚法治、敬畏法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解决问题,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坚持“一线工作法”,真正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推动工作落实。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强化自身变革,坚决克服作风不实的弊病。发扬斗争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决向“君子”做派、“躺平”做派、“内卷”做派、“官僚”做派宣战,保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保持干净干事的底线操守,始终做到奉公守节、廉洁为民。继续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以敢比敢拼的精神状态抓落实、谋发展、促跨越,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的主战场上,立好标杆、树好典型、做好示范。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击鼓再奋战、整装再出发,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拿出坚如磐石的信心、激发只争朝夕的劲头、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美丽大地基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云南各地推进得怎么样?

云南省教育厅近日发布了

《关于推广学校落实“双减”第二批典型案例的通知》

“双减”实施以来,各地各校认真贯彻、积极探索,在强化经费保障、拓展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作业管理水平、关心关爱教师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内涵丰富、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在各地上报材料基础上,省教育厅遴选了第二批31个案例,现予以推广。

请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培育、报送一批具有云南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减”典型案例,加快推进“双减”“双升”提质增效。

第二批31个“双减”典型案例如下

  • 1.昆明市强化保障助推课后服务提档升级
  • 2.昆明市安宁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至普通高中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体系
  • 3.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以作业管理促质量提升
  • 4.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小学构建管理机制提升作业效能
  • 5.玉溪第八中学五减五增一监督抓实作业管理
  • 6.昆明市武成小学教育集团龙泉路校区探索“大单元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 7.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小切口”让“双减”有温度更灵动
  • 8.红河州开远市党建引领抓实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进校园
  • 9.红河州泸西县向阳乡中心小学构建党建引领“双减双升”的课后服务体系
  • 10.昆明市禄劝县九龙镇中心学校抓住帮扶机遇有力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 11.丽江市实验学校、金安镇中心校做实结对帮扶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 12.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办好家长学校助力“双减”“双升”落地生根
  • 13.玉溪市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探索实践家校协同共育模式
  • 14.昆明市安宁市课后服务中做好劳动教育“加法”
  • 15.楚雄州楚雄市鹿城小学用“六个五”系列课程做实劳动教育
  • 16.玉溪市玉溪第三小学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助力课后服务提质
  • 17.保山市隆阳区以校地合作拓展课后服务资源
  • 18.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中心小学用好乡村少年宫助力课后服务
  • 19.楚雄州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以多元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 20.曲靖市麒麟区育红小学四点发力促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
  • 21.昭通市绥江县南岸中心小学“一队四抓”促课后服务见成效
  • 22.昭通市水富市打造“三心工程”促课后服务见实效
  • 23.昆明市盘龙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绽放“非遗之花”
  • 24.大理州鹤庆县非遗文化进校园助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 25.大理州南涧县非遗文化进校园充实课后服务
  • 26.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第二完小民族文化进校园增课后服务特色
  • 27.玉溪市玉溪第四小学承续科教启智特色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 28.丽江市玉龙县太安乡中心校借助科协力量增课后服务科普特色
  • 29.昆明市官渡区东站实验学校三举措关心教师促课后服务保质量
  • 30.昆明市官渡区关锁中心学校优化弹性上下班关心关爱教师
  • 31.临沧市凤庆县监督靠前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以下是昆明市10个“双减”典型案例

昆明市强化保障助推课后服务提档升级

一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相关标准。市属学校和部分县区学校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经费上实现基础类课后服务学生免费、民办学校自筹;严禁任何学校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市级财政按照500元/生/年的标准全额保障直属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相关人员的补助和设施设备投入。如安宁市按照小学660元、初中880元/生/年的标准由财政全额保障;呈贡区按照600元/生/年标准由财政全额保障;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晋宁区等每年拨付财政经费300-1200万元用于课后服务。自课后服务实施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经费1.3亿元。

二是充分挖掘潜力,做好人员保障工作。充分发挥校内教师专业与特长,整合师资力量;深入挖掘家长资源,采家长所长,补校内短板,让家长的专业知识走进课后服务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充分利用昆明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以高校师生为基础组建服务志愿者库。

三是充分拓展校外服务资源。五华、呈贡等区建立了引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机制;正在协调科协、文旅管理部门,探索将科技馆、文化宫、少年宫、公共体育场馆等设施纳入课后服务资源保障体系。

昆明市安宁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

至普通高中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体系

安宁市教育体育局、安宁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安宁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准入退出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教师激励机制、安全运行机制。其中,经费保障机制中,公办学校由市级财政按照小学学段66元/生·月、初中学段88元/生·月、高中学段188元/生·月的标准予以全额保障,以实际开展情况核拨。

民办学校经费自筹。把课后服务延伸至高中学校,这一做法在云南省尚属首家。

早在2019年,安宁市在城区部分学校探索课后服务;从2021年秋季开始,安宁市教育体育局创新服务形式、丰富课程资源供给,构建了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长自愿参与、社会服务做补充的订单式课后服务体系,全市28所中小学校全面开展了课后服务,约4万名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参与学生有36080人。

“双减”政策下,安宁市各中小学面对家长的需求和真实心态,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基本做到“一年级一策”“一类学生一策”,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课后服务课程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内容等供给策略。安宁市教育体育局的摸底调查显示:各中小学校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以作业管理促质量提升

一是健全完善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建立教学处、学科组、年级组、班级四级作业统筹制度;健全作业监测机制,坚持校内监测和家长学生问卷监测相结合,不断改进作业管理;严格落实作业公示,在规定时间、地点按要求公示当天作业,做好复查、督查,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

二是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实践。加强作业管理课题研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作业设计目标,统筹作业与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研究;加强作业设计教研,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具有校本特色的作业,布置个性化作业;开展作业设计主题教研和竞赛,引导教师从对作业“量”的关注转到对“质”的研究,从课程的层面再次审视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加强教师备课,引导教师对学科作业的目标、类型、评价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设计作业。

三是构建学校高品作业体系。梳理小学阶段知识体系,通过将作业规划、设计、巩固、研究与课标、教材、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学习评价结合起来,理清知识体系;建立学校作业体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吸纳学生和家长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作业体系;丰富学校作业资源库,通过重构现有的作业,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高质量作业和以项目化方式开发创新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来不断丰富题型,充实作业资源库。

昆明市武成小学教育集团龙泉路校区探索“大单元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教学理念促改革。将“大单元教学”理念作为“双减”后的年度工作计划“核心词”,教学研讨“主题词”,通过培训会、主题教研活动、各级课赛等途径,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大力度变革。

二是教研活动重探索。在以往各教研组分学科、分小组、分时段教研的基础上,增加“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教研”、“统一时段”的四个“统一”主题大教研活动,集结全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教研,通过呈现集体磨课成果、听评课论坛、专家讲座指导三个步骤,集体共研“大单元教学”。

三是教学评课重观察。开发和研制课堂观察法数据采集分析表,从“课堂效率”“目标达成”“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学生参与”五个维度细致观察、精准计算变革评课方式,有效推进“大单元教学”研究。

四是教学研究求突破。秉承“以少带多”“以强带弱”的原则,集中力量、聚焦资源打造“大单元教学”课例,经展示、分析、呈现和总结后,再向全年级、全学科逐步推广。

五是教师队伍强保障。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放在首位,通过举行教师读书分享会、教师素养大赛、教师梯队“主题化”系列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素养。

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小切口”让“双减”有温度更灵动

一是书包“不回家”,“双减”有温度。每个月都有一天,同学们的书包可以“不回家”,是学校给孩子们作出的承诺,也是全校教师“知行合一”落实“双减”的责任担当。

二是作业可“免单”,“双减”更灵动。发放“作业免单券”。凭借“作业免单券”,每个孩子都可以享有自由选择一天不做作业的权利。一个用心的举措,为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参与劳动实践、发展兴趣爱好、开展亲子活动等留出了更多时间,让学习和生活有了更为紧密的链接。

三是建“专家型”家长团,家校共携手。成立“专家型”家长团,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专家”们组团分享家庭教育经验,树立家庭教育先锋模范,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双促进、双陪伴的良性循环。

四是社工助成长,“双减”有增益。作为全省首家社工服务站入驻的小学,通过引进“嵌入式”驻校社工服务,采用社工信箱、小组活动、个案服务、亲子共读等形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家校沟通筑起桥梁,帮助家庭教育有效融入家校社协同教育生态圈,让社工站成为孩子的能量加油站。

昆明市禄劝县九龙镇中心学校抓住帮扶机遇有力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九龙镇中心校2021年1月正式加昆明师专附小教育集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逐渐摸索出一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础教育质量跨越提升的新路。

教育集团组织专家团队先后5次到九龙镇中心校开展送示范课、同课异构、作业设计研讨、课后服务拓展研究、心理健康团辅等系列活动。通过专家指导,老师们学到了更多好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以及融洽师生关系、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教研活动由语数英向全科全时段拓展,并实现了课题研究零的突破。

学校干部团队、教师团队积极参与集团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通过跟岗学习、实行师徒结对、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拓宽了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获取了更多教育资源,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地方课程更有特色。

这些改变也让广大老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增强了使命感及内生动力。手拉手一起走的方式,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双减”“双升”的落地见效,让九龙镇中心学校跨越式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效益。

昆明市安宁市课后服务中做好劳动教育“加法”

安宁市属各学校与邻近街道形成合力打造“劳动+生活”“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课后服务更加丰富多样。

一是成立29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助力学生多元发展。安宁市第二中学利用学校空地,开辟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季节变化中观察庄稼的成长、体验劳动的乐趣;青龙学校开辟了以养殖中草药为主的种植园,让学生在看、摸、嗅等亲身体验中对各类中草药的生长特点、地理分布特点和药用价值有了全面了解。

二是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特色无缝整合,挖掘具有实践性、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市第一中学“书院菜园”,通过开展体验劳动教育,传承乡土文化。市第二中学学生在老师和“农耕指导员”的带领下,立足学校教育,走进田间地头,手脑并用学技能、知行合一练本领。

三是利用劳动清单打通家校合作通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公益劳动四方面提出学生劳动教育四大类别实践清单,指导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计划地开展劳动实践。将“劳动技术”纳入学校总课表,组织学生每天定时定点打扫学校的保洁区,邀请工匠师傅和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劳动知识的介绍和指导。

昆明市盘龙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绽放“非遗之花”

“花灯戏”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朴素简单、健康明朗的特色,是流行于云南省内各地的一种民间歌舞。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结合地域风格,将花灯曲调易学,曲剧灵活的优势和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利用课后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情境设计难题,实现了对语文课程学习方式的补充与情感体验的增加,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参与,开展以《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调查活动,通过文字记录、摄影采风等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大量文化素材、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认知,深入了解家乡风土人情。

二是开展跨学科教学探究,将花灯表现形式和内容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增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让学生自行进行有关花灯知识的搜集,并形成具体的作品。如创作了校本作品——《花灯校园诗会》,把学生之间比赛诗词的情景用花灯这一戏曲表现形式进行展现;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小蝌蚪找妈妈》以花灯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编、唱、演的情景体验中提升学科素养,有效地实现了语文与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探究与教学。

三是创新“花灯戏剧”课后服务阶段性评价。学校设计综合学习任务——花灯戏剧表演作为评价的手段,学校提供给学生各种表演机会、搭建各种表演的小舞台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记录学生发展的典型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考察其内在学习品质的发展情况。为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提供了实践与探究空间。

昆明市官渡区东站实验学校三举措关心教师促课后服务保质量

用“双肩挑”的统筹思路,一肩挑课后服务的规范创新,一肩挑对教师团队的服务保障。为保证课后服务质量,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在“弹性上下班”制度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三项举措。

一是学校长远计。根据官渡区教体局“双减”工作推进会的精神,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分步推进,设计教师弹性时间紧急事务响应的工作平台与机制,避免因“弹性上下班”而影响日常工作。

二是教师小确幸。初中部早上没有第一节课的教师,每周可有一次8:30到校上班。小学部保证每一位教师每周下午有两天可以4点下班,(如:双职工双双把家还;教师子女在幼儿园的,安排轮流去接等)加之每月半天的“零星假”、“代课单抵假”制度、子女中(高)考假,在减出学生幸福感的同时,增强教师幸福感。

三是爱的小点心。9月学校工会为每位教师准备了一盒曲奇饼干,每月的每周一为教师送去了爱心糕点,为教师幸福加餐。

昆明市官渡区关锁中心学校优化弹性上下班关心关爱教师

在出台制度之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会议调研和问卷调查,摸清教师需求走向,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设置、思维阵营激辩等方式,让老师明确了学校管理和学科需求之间的互通关系,学会了换位思考。制度建立后学校采用三级管理机制确保弹性上下班顺利实施。

一是学校人事总管,运用钉钉APP平台进行管理,根据数据分析和制度将钉钉功能进行优化和科学设置,做到操作上方便、检查上有痕迹。

二是年级组长分管,在学校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合理设置5+2年级课程和组内活动计划,在统筹安排和总结对比中,提出改进措施,年级组长是组内“弹性上下班制”的主要管理者、控制者和责任承担者。

三是全校教师自管,实现弹性上下班时间和空间自管。同时,要求“弹性上下班班制”教师必须保证按时上课、按时教研、按时参加活动、按时完成学校、年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在关注教师的业务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工作推进及改革发展情况下,明确弹性上下班“弹”走的是教师的疲劳和不良情绪,增加教师的幸福感。

标签:昆明小升初 特别关注

声明:本微信公众平台“昆明小升初”所发表内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转载内容(视频、文章、广告等)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认同其观点和立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原作者负责。昆明小升初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进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启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任,镇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州市决策部署和镇党委工作安排,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成招商引资2.73亿元,完成任务数的103.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完成任务数的105%;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3万元;向上争取资金270万元;培育新增市场主体118户,完成任务数的13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发展换档提速。粮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43万亩,实现产量1023.5万公斤;完成烤烟种植0.3万亩,实现产量39万公斤、产值1140万元;以贡菜为主的山地蔬菜1.45万亩,产量749.1万公斤,实现产值1648万元。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强化14万亩核桃提质增效,新认证有机核桃1万亩,核桃产值达2000余万元;强化芒果中耕管理,600余吨芒果已走向市场。完成达诺有机芒果示范园建设,并获得有机转换认证;强化1.6万亩花椒管理,实现产量120吨、产值1300万元;种植中药材4500亩,产值800万元;强化“农企合作”,种植订单小米辣3000亩、产值1200万元;古树茶知名度不断提升,“云树王古树茶”商标成功注册,西舍路本山茶迅速扩张,年产值达600余万元。数字农业添智提质。开发微信小程序推广有机古树核桃线上认购,实现认购107棵、认购金达16.5万元。完成11个村生产技能提升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引导性培训1500余人次,培育电商人才100余名,成功举办“西舍路第一届红花椒线上观光采摘节”,极大地提升了西舍路镇知名度。

(二)把好关口严防输入,疫情防控精准到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慎终如始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平战结合”的指挥体系保持高效运转。230个村小组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排查往返人员2万余人次,开展公安大数据推送涉疫人员核查管理,严格落实追踪管理、集中隔离、核酸检测、居家隔离等措施。毫不放松抓好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宣传引导停办缓办婚丧喜宴32场次,组织开展大扫除、大消毒等环境卫生综合整治2000余场次,累计投入防疫经费20余万元。3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第一剂次1.28万人,第二剂次、第三剂次接种正全面推进。树牢全局观念,选派33名民兵支援边境抗疫,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三)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1234818”工作思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对识别纳入国办系统的301户1027人“三类监测对象”,通过产业扶持、劳务奖补、兜底保障、小额信贷、防贫保险等措施给予针对性帮扶,97%的监测对象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贫困人口中1672名在校学生无因贫辍学或因学致贫情况,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100%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发放贴息贷款841.4万元,受益农户183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五大振兴”,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四)投资项目加快落地,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认真谋划总投资31.26亿元的“十四五”项目93个,完成投资180万元保甸大箐至领岗道路硬化,完成投资183万元的下岔河、龙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投资35万元的闸上彩票公益金项目、投资64万元的青石峡旅游步道建设,投资100万元的达诺坝边彝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基本完工,投资394万元的中山坡公路硬化项目有序推进,完成投资30万元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投资290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已完成80%,配合落实楚景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五)人居环境整治见效,镇村面貌焕然一新。扎实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强化中心集镇建设管理,有序推进投资52万元的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规范划定车位300余个,拆除集镇规划区内猪圈35间。扎实推进集镇公厕全达标行动。完成投资43.8万元的集镇改造提升项目,改造观景台,修复集镇破损路面300米,改造集镇排水沟6500米,新安路灯59盏。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投资4万元完成户厕改造40座,清除残檐断壁15处,收取农村垃圾清运费23万元,每月1日、15日固定开展“洁净日”环境卫生整治,开展集中大清扫20余次、家庭卫生清洁行动750余次、每月清运垃圾300余吨。

(六)厚植绿色生态底色,谋划发展“金山银山”。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河长制”“林长制”落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投资10万元完成板桥河河道清淤工程,三级河长开展清河巡河1013次,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9次,清除河道垃圾14.6吨,打击取缔非法采砂点6个,整治非法乱建鱼塘22个。投资55万元实施保甸对门山小组耕地补充项目14.92亩。强化护林防火工作,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124名护林员GPS上线率每天保持在98%以上,办理林政案件9起,收缴罚金2.66万元,筑牢37.34万亩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屏障。谋划储备青石峡、水箐口、董家坝、枇杷箐等系列西舍路独有自然景观景点,邀请市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宣传媒体驻点采风、广泛宣传。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王氏旧居修缮正有序推进。大力推进达诺有机芒果示范园、闸上万亩有机核桃产业园观光体验项目,积极推进青石峡申报“中国森林康养人家”。闸上村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楚雄州“一村一品”(核桃)示范村。

(七)深入推进源头治理,平安建设全面推进。民法典普法宣教工作深入开展,各类违法犯罪得到有力打击整治,扫黑除恶长效长治机制不断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安装村组公共区域“智慧安防”监控平台215台,家庭监控平台1012台。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77件,调解率达100%;受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52件,办结率达100%,落实解决疑难信访问题救助资金20万元。安全生产三年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15次,排查整治各类生产安全隐患135个。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八)民生保障提质扩面,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劳务输出7753人次,发放务工奖补资金64.6万元,开发公共服务岗位65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投资330万元的中心幼儿园项目,投资30万元的青树丫口至幼儿园步道基本完工,投资140万元改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全镇975名小学生、575名中学生无一人辍学,西舍路镇中学连续2年在全州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中荣获二等奖。持续改善医疗条件,数字化DR成像系统、“输液泵”等先进医疗设备于8月正式投入使用,年内为住院群众累计报销124万元医疗费用。抓实社会保障,全镇农村低保680户1797人发放低保金559万元,特困人员95人发放资金116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有力推进武装工作,12名优秀青年光荣入伍,超额完成任务数的200%,组织基干民兵训练5批次21人。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档案、保密、工青妇等工作成果进一步巩固。

(九)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形象更加务实。坚持主动向镇党委报告工作,依法接受镇人大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审计、巡视、巡察反馈整改问题全面“清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代表建议办结率100%。认真落实政务、村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交办案件办理率100%。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工程项目,政府职能持续转变。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定期开展农村“三资”清理,规范“村账镇管”运行机制,偿还历史欠债300万元。深入开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不断强化履职担当、创新争优的干事创业氛围。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治理体系不断健全。2021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被州委表彰为担当作为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妇女工作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一举摘掉戴了千百年的贫困帽子,昂首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西舍路镇发展成果最丰硕的五年,是振兴突破势头最强劲的五年,是治理水平提升最高效的五年,是群众获得感最强烈的五年。五年来,全镇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拼搏实干,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镇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

——五年来,我们观大势、谋全局,经济发展平稳向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750元增加到15738元,年均增长7.05%。固定资产投资从2.24亿元增加到4.2亿元,年均增长13.39%。招商引资从1.58亿元增加到2.73亿元,年均增长11.55%。粮食总产量从986万公斤增加到1023.5万公斤,年均增长0.74%。个体工商户从363户增加到889户,年均增长19.61%。全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们防返贫、促振兴,脱贫成果全面巩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突出问题,争取各项扶贫资金6.8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600万元,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贫困乡镇顺利退出,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84户76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顺利脱贫,2019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第三方评估。建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落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持续做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帮扶和兜底保障,无因贫辍学或因学致贫情况,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医疗、养老保险实现100%全覆盖。做好乡村振兴、“三农”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谋划,投资630万元的8个乡村振兴项目有序推进,重点打造闸上租咪扎、达诺坝边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五年来,我们扬优势,增特色,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加速构建以特色生态产业为引领支撑、文旅康体等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体系。发挥生态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累计种植芒果1万亩、花椒1.5万亩,核桃种植保有量14万亩,中药材年均5000亩,贡菜年均种植10000亩、萝卜4000亩、小米辣5000亩,魔芋4000亩,生猪年均出栏1.6万头、家禽年均出栏11万羽。推动产业数字化,积极探索有机古树核桃线上认购,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大大拓展了核桃销售渠道。打造电商平台,培育电商人才,成果举办“西舍路第一届红花椒线上观光采摘节”,传统产业持续巩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让电商助农成为长远之策。

——五年来,我们补短板,强建设,发展动能加快释放。全面完成投资4.37亿元的整乡推进项目和投资470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投资5600万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投资315万元完成清水河村委会建设,投资467万元完成敬老院建设,投资203万元完成公益性公墓建设,投资530万元完成西舍路大酒店建设。投资1.4亿元完成危旧房改造2471户,全面实现农村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投资3700余万元实施水利项目110件,投资1738万元完成集镇自来水厂建设。11个村实现10千伏电路全覆盖,100%通动力电,保甸河电站建成投产并实现并网输电。广播电视、4G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以道路交通、水利、社会民生、网络数据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五年来,我们抓生态、优环境,绿色发展成色更足。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完成户厕改造3890个,新建垃圾池300余个,新建公共厕所14座、公共洗手台37个,农村“七改三清”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河长制”“林长制”深入落实,以最严格的措施落实森林防火责任。黄标车全部淘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100%,环境空气质量达100%。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投资887.88万元完成集镇提升改造,投资400万元的集镇污水处理厂项目主体、管网基本完工。完成街道亮化工程8公里,集镇“一水两污”“四位一体”等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闸上、保甸2个村委会荣获云南省第二批省级森林乡村称号。

——五年来,我们办实事、惠民生,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优先发展有效落实,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环境持续优化。控辍保学实现动态稳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符合政策学生资助率为100%,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同类学校前列。2020年、2021年被评为市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10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提升改造,成功创建云南省一级甲等卫生院,卫生工作考核山区乡镇排名第一,李勇金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长”。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100%。社会养老、社会救助、残疾人保障、关爱留守儿童等得到加强,更多人享受社保红利。群众就业更加稳定。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做好就业工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文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文物古迹管护有力,王彩故居成功修复投入使用,王氏旧居修复正有序推进。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12个,志愿服务工作有效开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五年来,我们保稳定,促和谐,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法治建设稳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平安建设持续强化。加强治安管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来信来访办理率达100%,未发生非正常上访或因信访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森林违法行为,查处林业行政案件39起,收缴罚金9.39万元。狠抓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积极开展基层协商,“一网两单”制度有力落实。依法依规开展宗教事务管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获得第三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提名并公示。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工作,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坚定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落实省州市党委政府和镇党委的决策部署,确保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三是必须始终把务实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推动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做。四是必须始终把惠民利民作为最大责任,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五是必须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根本准则,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砥砺五载,硕果累累!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领航定向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镇党委坚强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镇人大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镇上下奋勇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全镇群众,向在座的各位,向所有为西舍路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面对成绩,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产业层次不高,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渠道不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仍有不少短板;极少数干部能力不足、精神懈怠、比拼精神不足,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项目建设中历史遗留债务较大,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镇人民的期待和重托!

登高瞭望,方知远山长!矢志不渝,更需再出发!未来的西舍路发展前景光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机遇赛跑、与时代同行。楚景高速即将开工建设,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将转化为发展效能,西舍路正释放出后发赶超的潜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全镇上下讲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心更齐了,劲更足了。这些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提质、集镇升级、乡村振兴、人民幸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党建引领、基础夯实、生态支撑、产业提质、乡村振兴”的思路,以“一核一极三带四区六园”建设为抓手,着力把西舍路镇打造成为楚雄市面向滇西南开放的门户重镇、全市绿色发展先行区、哀牢山旅游养生目的地。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0%以上,向上争取资金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打造交通物流要地,为打造楚雄市面向滇西南开放的门户重镇夯实硬件支撑。依托西舍路镇两州四县(市)咽喉要地的区位优势和楚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把西舍路镇建设成为楚雄市新的交通物流枢纽。加强项目储备。按照“成熟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紧盯政策导向、“十四五”规划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向,实施一批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水利建设、道路交通、现代物流等领域项目,形成“梯次明显、结构优化、接续有力”的项目储备格局。构建立体交通。扎实推进楚景高速公路建设,实施自然村(30户以上)100%通硬化路,积极推进修建新华至水箐口公路、德波苴大中山至董家坝公路、朵苴新村至枇杷箐公路、保甸河公路、龙岗发那山公路等交通干线硬化工程。在水弥线凤凰山、安乐甸、龙岗再建设3个加油站,满足群众需求。实施一批骨干水网、民生水利、水生态保护工程,全面提升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规模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构建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物流枢纽。打造经济带。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以西舍路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为核心,把凤凰山商贸物流经济区打造成为新的增长极。建设哀牢山生态旅游经济带、水弥公路沿线经济带、礼社江低热河谷经济带。

(二)坚定不移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为建设全市绿色发展先行区厚植发展优势。坚持生态、绿色崛起,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推进产业园建设。坚持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推动有机芒果、花椒、古树核桃、中药材、古树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努力培育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立争5年内通过招商引资建成核桃油加工、矿泉水生产、光伏发电等一批拉动效应明显的企业。打造千亩有机芒果示范园、千亩中药材种植园、万亩红花椒产业园、万亩贡菜产业园、万亩有机核桃示范园、万株古树茶产业园。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同农业深度融合,制定产业电商发展规划和产业电商服务体系,高质量完成“精品网货打造”“全渠道产销对接”等核心任务,大力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产经营组织,着力打造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电商品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实施重点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全面推进“集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山水一体化、人居生态化”,积极争创国家卫生乡镇、森林乡村,把西舍路镇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基地。

(三)坚定不移打造文旅康养胜地,为建设哀牢山旅游养生目的地集聚竞争潜力。主动融入和服务楚雄州“四大走廊”建设以及市委市政府“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决策部署,坚持“文旅康养强镇”的目标定位,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蝶变、集群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挖掘整理核桃文化、茶叶文化、花椒文化、吐司文化,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让一系列优秀文化元素和绿色生态元素深度融合,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旅游景点。谋划储备青石峡、水箐口、董家坝、枇杷箐、白水河瀑布、大观山云海日出、保甸十里枫叶林、汪家厂马缨花海、清水河石头房、“一线天”峡谷等系列西舍路独有的自然景观景点,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达诺王氏旧居等人文景观修复修缮项目。加快建设中心集镇。盘活土地资源,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不断完善“一核”(中心集镇)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集镇形象,进一步完善龙岗、德波苴、保甸、安乐甸、清水河“五点”小集镇功能体系。尽快实现德波苴、下岔河两个小集镇开街每月开展商贸交易。围绕凤凰山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建设,谋划好服务区周边的商圈、业态和项目布局,增强产业融合发展支撑力。大力挖掘打造知青文化。发挥知青文化特色,融合山林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知青小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引子,以文旅资源吸引人,以康养产业留住人。

三、2022年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五年看头年,开局最关键。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我们必须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转身就抓落实的优良作风,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以高质量的开局起步践行向全镇人民的庄严承诺。

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5.2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达到3.55亿元。向上争取资金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97万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448.38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推进七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支撑”,着力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六园”建设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推动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订单化对接、产业化发展。完成2000亩黄豆有机产品转化认证,分别完成300亩贡菜、西瓜、丝瓜、豌豆、西红柿有机认证,持续利用微信小程序宣传认购有机古树核桃。新增种植中草药2000亩,贡菜种植10000亩,花椒200亩。出栏肉黄牛1万头、生猪3万头。继续种植小米辣3000亩,新发展香辣红太狼种植1000亩。新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家,规范提升11个农民合作社。推动西舍路特色地理标志产品培育。把西舍路古树茶、花椒、有机核桃、有机芒果、贡菜,打造成知名品牌。健全营销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推动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引进大数据企业和数据业务,壮大发展电商平台。拓展电商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完善市、乡、村配送网络,补齐乡村农产品购销“最后一公里”。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水箐口、董家坝、琵琶箐、马樱花海等景点打造。以“六园”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样性功能,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二)推进项目建设攻坚。强化项目实施要素保障和项目管理,健全完善“项目+专班”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堵点难点问题。积极配合推进楚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西舍路村马鞍子丫口石灰石开采。加速推进中山坡公路硬化项目。推动一批产业路、旅游路、民生路建设。推行“路长制”,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争取实施灌溉水源、农村引水、防洪防汛等水利工程,完成2000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推进礼舍江等11条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河道生态治理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设。继续抓紧实施村组电网提升改造,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扩大5G信号覆盖面。

(三)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兜牢防返贫底线,坚持精准施策固成果,全面提升抓振兴,在促进全镇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新进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强化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跟踪帮扶,实现“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清零一户”。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提升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整合用好涉农资金,确保衔接资金、整合资金用于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耕地粮食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好“米袋子”,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持续推进土地整理,提升耕地质量,切实维护种粮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乡村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民俗保护开发。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打造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1个乡村振兴示范小组、55个美丽村庄、100户示范户。

(四)推进生态环境提质。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西舍路。防治护绿保存量。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继续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面消除潜在环境风险隐患。加大重点水域系统治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护,地表水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升森林火灾防范和处置能力。生态添绿扩增量。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工程,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开发整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加强对现有低值、低效林木的补植补造和后期管护,提升绿化质量。推进环境亮化、绿化工程,增亮绿色生态底色。健全机制聚合力。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战,着力打好持久战。坚持党员干部带头抓、群众齐上阵,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坚持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集镇环卫设施“补短板”力度,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进村组、进学校、进商铺、进农户”主题活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持续巩固省级卫生乡镇创建成果。以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河道、美丽公路展现新气象、新面貌,让美丽环境、美丽生态变为美丽经济。

(五)推进平安西舍路建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舍路,让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全面加强依法治理。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依法预防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统筹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大“八五”普法工作力度,促进全民学法用法守法。持续深化平安建设。坚持底线思维,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统筹做好各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善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切实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加强隐患排查,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依托“雪亮工程”平台,深入推进“智慧安防”、社会治理“大数据”库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平安西舍路建设水平。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有效整合村组干部、人民调解员、治安户长等基层群防群治力量,补齐短板弱项,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平安建设。

(六)推进民生福祉增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民之所系的大事、民之所需的要事、民之所忧的难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注重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完成幼儿园建设,确保9月实现招生目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持续提升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统筹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各项工作,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从严从实、落小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安全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全力以赴筑牢安全防线。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多渠道稳岗就业,多举措扶持创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公共法律体系,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依法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加大就业援助,扩大和开发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进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政策精准落实,做好残疾人、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关爱服务。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大力培养文化文艺人才,倡导全民阅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闻令而动,令行禁止,始终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增强行动自觉,担当有为“务实干”。“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要增强“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践行初心使命,务求实效实绩。要以实干立身,凭实绩说话,做就做到最好、干就干到极致、走就走在前列,在实干中提能力、强本领、树形象。增强法治自觉,严谨有序“依法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法治政府,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监督,用心用情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增强廉政自觉,严以律己“清廉干”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廉洁奉公、忠诚事业”的敬畏感,正心明德,严以律己,以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的良好形象保持清廉底色,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加强审计监督,“三公”经费“做减法”,民生保障“做加法”,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群众“好日子”。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西舍路后发赶超、发展兴盛的历史机遇,扬帆逐梦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一起以“身披战袍”的使命感,矢志不渝、一往无前。以“归零”的心态、“冲刺”的姿态、“赶考”的状态,凝聚奋进力量,为着力把西舍路镇打造成为楚雄市面向滇西南开放的门户重镇、全市绿色发展先行区、哀牢山旅游养生目的地努力拼搏、不懈奋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省最新退休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