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分子的中心离子价层电子对数是否等于形成的共价键极性的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数?

1、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理解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电子对构型的关系。[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30min学时 [教学过程]

1940年 Sidgwick 提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用以判断分子的几何构型.分子 ABn 中, A 为中心, B 为配体, B均与A有键联关系.本节讨论的 ABn 型分子中, A为主族元素的原子.1.理论要点

ABn型分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中心 A 的价层中电子对的排斥作用.分子的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排斥力平衡的形式.1)中心价层电子对总数和对数

a)中心原子价层电子 总数等于中心 A 的价电子数(s + p)加上配体在成键过程中提供的电子数, 如 CCl4 4 + 1×4 = 8 b)氧族元素的氧族做中心时: 价电子数为 6, 如 H2O, H2S;

做配体时:提供电子数为 0, 如在 CO2中.c)处理离子体系时, 要加减离子价

d)总数除以 2,得电子对数: 总数为奇数时,对数进 1,例如:总数为 9,对数为 5

2)电子对和电子对空间构型的关系 电子对相互排斥,在空间达到平衡取向.3)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电子对构型的关系

若配体数和电子对数相一致,各电子对均为成键电对,则分子构型和电子对构型一致。配体数不可能大于电子对数.当配体数少于电子对数时,一部分电子对成为成键电对,另一部分电子成为孤对电子,确定出孤对电子的位置,分子构型才能确定。

电子对数 配体数 孤电对数

考虑分子构型时,只考虑原子 A,B 的位置,不考虑电子、对电子等。以上三种情况中,孤对电子只有一种位置考虑。

孤对电子的位置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位置可供考虑,则要选择斥力易于平衡位置,而斥力大小和两种因素有关: a)角度小,电对距离近,斥力大;

b)角度相同时,孤对——孤对的斥力最大。因为负电集中,孤对-成键斥力次之,而成键电对-成键电对之间斥力最小,因有配体原子核去分散电对的负电性。于是,要避免的是斥力大的情况在 90°的方向上。

°的分布 : 孤对-孤对

0 孤对-成键 成键-成键

0 乙种稳定,称 “T”字型

例1.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下列分子和离子的几何构型(总数、对数、电子对构型和分子构型):

解题思路: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计算单电子个数, 价层电子对数, 孤对电子对数, 进而判断分子的构型(注意:必须考虑离子的价态!)

电子对构型是十分重要的结构因素,要注意!价层电子对数和配体数是否相等也是十分重要的。2.影响键角的因素 1)孤对电子的影响

孤对电子的负电集中,可以排斥其余成键电对,使键角变小,NH3 4对 电对构型四面体,分子构型三角锥。键角 HNH 为107°,这是由于孤对电子对 N-H 成键电 对的排斥,使109°28′变小, 成为107°。

键角依次减小,如何解释?

中心相同,配体电负性大时,电对距离中心远,键角可以小些,故有:

某配体(非VIA族)与中心之间有双键和三键时,价层电子对数减 1 或 2。

电子总数 4 + x + 2 = 8,4对,减 1,3 对,为三配体,呈平面三角形:

不提供共用电子, 是因为O, S 等可通过键, 反馈键或大键, 将提供的电子又重新得回;另外, 端基氧或硫, 形成的双键, 要求减去一对价电子, 也得到同样结果.非端基氧或硫, 要将O或S的价电子计入其中, 如在H2CO3中, C为中心, 价电子为 4(C)+ 2X1(O)= 6, 价电对= 3, 电子对构型和分子构型一致, 为三面体:

1.以下分子或离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形且键与键夹角为109°28′的是()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⑤

2.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AlCl3为三角锥形结构

B.IO的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C.NO的VSEPR模型、立体构型均为平面三角形

3.下列各组分子的立体构型名称相同的是()

4.SO离子的中心原子孤对电子计算公式为(a-xb)/2,下列对应的数值正确的是()

5.下列分子中,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与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相同的是()

6.下列有关H3O+与NH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相同

B.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相同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O2、BF3、NCl3分子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B.P4和CH4都是正四面体形分子且键角都为109°28′

C.NH的电子式为,离子呈平面正方形结构

D.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电子对,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

8.有X、Y两种活性反应中间体微粒,均含有1个碳原子和3个氢原子,其球棍模型如图所示:

C.X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

D.Y中键角小于120°

9.硫化羰(分子式为COS)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无色气体,可视为由一个硫原子取代了CO2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后形成的,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正确的是()

B.分子中三个原子位于同一直线上

C.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

10.下图为常见的分子结构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中键角一定是109°28′

B.白磷与B12分子中键角相等

C.S8分子中键角大于CO2分子中键角

D.CCl4与CH4均为正四面体分子,比例模型相同

11.六氟化硫分子呈正八面体形(如图所示),在高电压下仍有良好的绝缘性,在电器工业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但逸散到空气中会引起温室效应。下列有关六氟化硫的推测正确的是()

A.六氟化硫易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六氟化硫中各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六氟化硫分子中的S—F键都是σ键,且键长、键能都相等

D.若将六氟化硫分子中的2个F原子换成Cl原子,可以得到3种可能结构

(2)下列分子中,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且键角为109°28′的是__________。

(3)能说明CH4分子中的五个原子不在同一平面而为正四面体结构的是________。

a.两个键之间夹角为109°28′

b.C—H键为极性共价键

c.4个C—H键的键能、键长都相等

d.二氯甲烷CH2Cl2只有一种(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e.三氯甲烷CHCl3只有一种

13.X、Y、Z、W、R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元素中的五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Y、Z同主族且ZY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R位于ds区且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W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7倍。回答下列问题:

(2)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填“强”或“弱”)。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________(填“大”或“小”)。

(3)X的最常见的气体氢化物分子的VSEPR模型为________,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

(4)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或离子称为等电子体。分别写出一种与XO互为等电子体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

14.短周期元素D、E、X、Y、Z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它们的最简单氢化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依次是正四面体形、三角锥形、正四面体形、V形、直线形。回答下列问题:

(1)HZO分子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_,该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

(3)X与Z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该分子中的键角是________。

(4)D、E的最简单氢化物的分子空间构型分别是正四面体形与三角锥形,这是因为________(填序号)。

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不同

b.D、E的非金属性不同

c.E的氢化物分子中有一对孤电子对,而D的氢化物分子中没有

15.(1)已知氯与硫均有多种含氧微粒,S有:SO2、SO、SO3、SO;Cl有:HClO、ClO、ClO、ClO,其中立体构型为V形的微粒有________;为三角锥形的有________;为平面正三角形的有________;为正四面体形的有________。

(2)已知: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间的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间的斥力,而且孤电子对越多,对成键电子对的斥力越大,所以含有孤电子对的分子其键角要小于VSEPR模型中的键角;不含孤电子对的分子中,原子间形成化学键越多,斥力越大:双键与双键之间的斥力>双键与单键之间的斥力>单键与单键之间的斥力。

④俗称光气的氯代甲酰氯分子(COCl2)形状为:________,其分子中有两种键角:124.3°、111.4°,其中Cl—C—Cl的键角为________。

在CH4和GeCl4中,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且没有孤电子对,4个氢原子和4个氯原子在空间呈正四面体形排列,且键角为109°28′;CH3Cl可看成CH4中一个氢原子被一个氯原子替换,由于氢原子与氯原子间的排斥作用力不同且氢原子与氯原子半径不同,故CH3Cl的立体构型不是正四面体形;P4是正四面体结构,但键角为60°;SO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没有孤电子对,SO为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09°28′。

3.解析:先确定分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后再确定分子的立体构型。

4.解析:SO离子的中心原子孤对电子计算公式为(a-xb)/2中,a指中心原子价电子个数,x指配原子个数,b指配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个数,因此a=6+2=8,x=3,b=2,故选A。

5.解析:两种模型相同,说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均参与成键,无孤电子对存在。

6.解析:H3O+与NH的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A项正确;H3O+与NH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分别为1和0,B项错误;H3O+与NH分别属于三角锥形、正四面体形,C项错误;H3O+与NH分别属于三角锥形、正四面体形,所以键角不同,D项错误。

7.解析:NCl3分子的电子式为,分子中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A错误;P4为正四面体形分子,但其键角为60°,B错误;NH为正四面体形结构而非平面正方形结构,C错误;NH3分子电子式为,有一对未成键的孤电子对,由于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使其键角为107°,呈三角锥形,D正确。

8.解析:由图可知,X为平面三角形结构,其碳原子应该有三对价层电子对,其组成为CH,A项正确,C项错误;Y为三角锥形结构,其碳原子有四对价层电子对,故其组成为CH,键角比120°小,B、D项正确。

9.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硫化羰的中心原子是碳,结构式为O===C===S,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是2,属于直线形分子,故B项正确。

10.解析:白磷为正四面体,但是键角为60°,A错误;白磷与B12分子中键角均为60°,B正确;S8分子中键角小于180°,而CO2分子为直线形,键角为180°,C错误;CCl4与CH4均为正四面体分子,但是原子半径Cl>C>H,所以比例模型不同,D错误。

11.解析:SF6分子中,S和F的化合价分别是+6和-1,S的化合价已达到最高价,不会再升高,而F的氧化性比O强,所以六氟化硫不易燃烧,A错误;SF6分子中的硫原子并不是8电子稳定结构,氟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B错误;SF6分子中只有S—F极性共价单键,均为σ键,C正确;若将六氟化硫分子中的2个F原子换成Cl原子,只有2种可能结构产物,D错误。

12.解析:(1)三原子分子中,三个原子一定位于同一平面上,当键角为180°时,分子中三个原子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为直线形分子;当键角小于180°时,分子中三个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为V形分子。AB3型四原子分子中,键角为120°时为平面三角形;键角小于120°时为三角锥形。

(2)P4分子为正四面体形,键角为60°;CH2F2为四面体形,不是正四面体形;PCl5、NH3不属于AB4型分子,不为四面体形。

(3)CH4可能有平面四边形和正四面体形两种空间构型,不管为哪种,b、c两项都成立;若为前者,键角为90°,CH2Cl2有两种:和;若为后者,键角为109°28′,CH2Cl2只有一种;无论CH4为哪种空间构型,CHCl3只有一种结构。

13.解析:X、Y、Z、W、R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元素中的五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s能级容纳2个电子,则n=2,故X为氮元素;Y、Z同主族且ZY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则Y为氧元素、Z为硫元素;R位于ds区且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故R为Cu;W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7倍,原子序数大于S、小于Cu,只能处于第四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2、次外层电子数为14,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故W为Fe。

(1)W为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Ⅷ族,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2)非金属性O>S,故氢化物稳定性H2O>H2S,由于N的2p轨道半充满,所以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氧;(3)X的最常见的气态氢化物为NH3,氮原子形成3个N—H键,含有1对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数为4,分子的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4)与NO互为等电子体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O3、SO2。

中外IPO抑价理论综述

【摘 要】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IPO折价现象屡见不鲜,西方学者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和假说对IPO折价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诸多研究。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有别于其他国家,这些西方的理论不能直接照搬,因此我国学者近些年结合本国资本市场实情也对IPO折价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此对中外学者IPO抑价理论做以综述。

【关键词】 IPO折价 承销商 发行人 研究综述

1.国外主要IPO折价理论

Rock(1986)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可以将投资者分为知情投资者和为知情投资者两个群体。知情投资者利用掌握的信息获取收益。知情投资者只有在发行价小于预期股价的时候,才会申购股票,因此未知情投资者在发行价大于股票价值时中签率反而比发行价小于股票价值时更大,由于长期面临这种逆向选择,未知情投资者就会选择退出市场。发行人为确保股票发行成功,需要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因此必须将IPO股价定在股票期望价值之下来吸引未知情投资者。IPO抑价实际上是对未知情投资者的补偿。

Baron(1980)提出,相比于发行人,承销商掌握更多的信息优势,因此发行人往往将定价权交给投资银行,但又因为发行人对投资银行缺少有效的监管,投资银行会有意识的降低IPO股价。Baron认为投资银行和发行人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压低发行价,一方面会降低承销的成本,减少为承销所做的努力,降低由于股票发行失败对承销商造成的声誉损失;另一方面,投资银行可将抑价的股票配售给自己忠实的客户,通过为客户赢得超额收益增加自己的收入。

Allen与Faulhber(1989),Chemmanur(1993),Grinblatt与Hwang(1989),Welch(1989)的文章指出,股票发行价格和发行公司原股东保留股份的百分比两个信号显示了发行公司的内在价值。为了在投资者中间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发行公司会以一个比较的低的发行价格发行股票。发行人树立的良好形象带来的收益会在日后的增资发行中体现出来。所以在IPO阶段发行公司只会卖出一小部分股票,然后在增发的时候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更多的股票。SEC实际上是对IPO抑价的补偿。

另外,发行人通过选择信誉较好的投资银行为其承销向投资者传递低风险“信号”。通过分析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表明声誉较高的投资银行承销的股票抑价率较低。

1.4股票配售决定假说

Ritter(2002)进一步研究了承销商和发信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证券分析师的推荐报告越来越受到重视,发行人更加倾向于选择拥有品牌分析师的主承销商,而一个行业中声望较高的品牌分析师一般只有四、五个。因此导致承销市场上供大于求,承销商垄断地位越来越明显。在承销商有权决定股票配售的情况下,承销商通过压低发行价造福买房客户换取相关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决定相比于个人投资者更多的信息优势,同时更有可能获得优惠配售。

1.5规避法律风险假说

Tinic、Hughes和Thankor(1992)提出,发行人和承销商有意压低发行价,目的是避免法律诉讼。因为在美国,法律关于上市公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极其严格,上市公司、承销商和会计师对于任何信息隐藏都面临相当大的诉讼风险。如果一个实际价值在10元的股票,以5元价格发行,发行人和承销商因为有意隐瞒信息和披露虚假信息而遭到起诉的几率明显下降。

Loughran和Ritter(2002)提出了一种抑价理论,强调了发行公司决策者的偏差而不是投资者。新股发行给发行人带来两种方向相反的财富效应:发行价低于市价的财富损失,市价高于预期的财富收益。而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缩小价格区间或者信息反映等方式“操纵”发行人的预期。发行人与承销商利益并不一致,承销商希望财富增值越多越好,承销商希望通过IPO抑价获得收益,但是为了揽取之后上市企业的承销业务,承销商会将股票抑价程度控制在发行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即财富收益大于财富损失。该理论的重点是发行人并不会因为这种抑价而感到不悦。这是基于行为金融学对于IPO折价的研究,也是IPO抑价理论的发展前沿。

Ruud(1993)提出承销商并非有意压低发行价,相反承销商将发行价确定在预期市场价值上。股票上市后,如果跌破发行价承销商会启动价格支持机制干预市场,阻止股价下跌,进而消除了新股初始收益率为负的部分,致使新股初始收益率过高。

2.中国IPO折价理论

以上IPO抑价理论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其资本市场是半强势有效的,其二级市场可视为有效率的。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对于国外的理论不能直接照搬。以上理论还难以对中国大陆新股抑价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我国诸多学者也对IPO抑价问题有深入研究。

刘煜辉和熊鹏提出,中国特殊的股票市场运作机制才IPO抑价问题的症结。在市场化背景下影响IPO抑价的问题围绕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展开,而在政府高度管制的背景下中国IPO抑价产生的根本性因素是特有的。由于政府在IPO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导致承销商原本应该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和投资价值分析服务没有基本发挥到作用,而成为企业“包装上市”的通道。投资银行服务职能的扭曲破坏了IPO原有的有效的体系。相反由于高度的政府管制下,每个环节严格的审核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组”,滋生腐败。

从不同的发行制度,看我国政府管制放松过程。我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制度经历,审批制阶段()、通道制阶段()、保荐制阶段(2004以后)。蒋顺才,蒋永明和胡琦的研究表明,发行制度的变化是影响我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数据现实,自2000年实行核准制以来,我国IPO抑价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同时说明继续推动保荐制与国际的注册制接轨,坚持IPO制度改革向市场化方向前进,将会成为降低我国IPO抑价率、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

刘煜辉和熊鹏认为,股权分置下正常市场利益机制扭曲,上市公司和投资人行为异化,从而形成了二级市场严重泡沫。股权分置,即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是不可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导致IPO的发行数量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供不应求。首先,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权的交易价格对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不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不流通的控制权也不会因为收购而转移。控股股东因此愿意通过一切方式去侵占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其次,流通股股东由于占有极少部分股份不能通过行使投票权影响公司决策。这就决定流通股股东失去享受分红权的机会,只能通过买卖差价来获得收益。为了产生买卖价差,二级市场上不断产生各种“概念”,导致二级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本身的价值脱节。再次,股权分置和严格的管制从相当程度上保护了二级市场上虚高的估价,致使二级市场上形成大量泡沫。

2.3 A股、B股初始收益率差别

我国股票市场明显不同于西方是市场的特征之一,就是A、B股市场的分割。有数据显示,A股市场上IPO抑价率高达335%,远高于其他国家。而B股市场上仅为26%,接近于发达证券市场情况这可能是由于B股是由国际知名财务顾问机构推荐发行,同时B股投资者大多为国际投资机构,B股仅占投资者投资组合的很小比例,投资者不是很在意抑价带来的收益,而更想积累投资中国市场的经验。

2.4上市等待时间间隔

我国投资者认为上市等待时间间隔越长,该公司的风险越大。由于我国等待间隔时间较长,有的甚至超过三年,有数据显示上市间隔期超过两个月的样本IPO抑价率高达566%。上市等待间隔越长,抑价率越高。

2012年5月21日证监会公布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放宽对定价方式的限制并鼓励创新,允许发行人与承销商不采取询价方式而直接协商定价。这表明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刘煜辉、熊鹏:《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抑价》[J],《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8] 蒋顺才、蒋永明、胡琦:《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作者简介:王美琳(1991-),女,汉族,辽宁省阜新人,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09级。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理解引导层的作用、掌握引导层的添加和引导线的设置、掌握引导 线的特点并学会使用引导层实现沿轨迹运动的动画。

2、技能及思想教育方面:

(1)掌握引导层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层的原理、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探究法 教学用具 网络电子教室 教学过程

复习:演示上节课学习的补间动画(动画补间、形状补间)。导入:播放篮球动画及乒乓球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1、展现目标,任务驱动。

展示“投篮”动画,并提出任务:要使运动对象沿着路径运动,就必须增加 引导图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2、引导层的作用,分析教学实例“投篮”动画

A、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层在动画设计中的作用(引导层的作用: 引导一个对象沿着这条路径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

B、分析引导层和被引导层的相互关系并强调引导层和被引导层在动画设计 中的作用

C、对一个补间动画添加引导层:

l、先添加一个一般的层,再将该层转化成引导层,再将其它层转变成被 引导层

直接在被引导层上添加引导层

通过插入菜单,添加引导层

D、应用吸附功能,将被引导对象放到路径的开始和结束位置

A、我们构建的路径在输出的影片中没有看见(引导图层的内容在输出的影 片中是隐藏的),若我们需要曲线(路径)也显示出来,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

法可以解决?并得出引导层的第一个特点:引导层中的对象是不会在动画中显示出来的。

学生制作引导层动画:投篮,教师巡视指导。作品制作完后请学生再次演

示一遍具体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创作思想,并使之 深刻化,为下一步做好基础准备。

B、若要物体沿某一特定路径运动,就要找到起始和结束位置,我们现在给

出的这一封闭曲线,我们能否找出起始点呢?并请说明理由。要想在封闭的曲线 上找到起点和终点是不可能的,那我们能否利用人眼睛的视觉差,在这一封闭曲 线上做一些处理呢?(通过实例(乒乓球)探究得出结论)得出引导层动画第二特点:

若补间动画的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在同一个地方则不能实现引导层动画效果。

若将补间动画的结束位置稍微移动一点距离或将封闭的曲线用“橡皮”工具擦去一个小缺口,观察引导层动画的运动效果

C、教师补充引导层动画第三个特点:当被引导层的开始位置运动到结束位置有不止一条路径时,系统会自动选择较短的路径作为引导路径。

先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再重点强调制作引导层动画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沿轨迹运动的动画,一定要先弄清引导层和被引导层之间的关系。

2、明确引导层动画的特点。

3、运动对象的位置一定要与引导层轨迹路线的起点、终点重合。

请同学们参照刚才课堂案例的动画效果完成动画制作。(任选其一完成,也可以多完成,)

引导层是FLASH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

作用:引导层对运动对象起到引导及控制运动路径的作用。

2、引导层的使用方法及与被引导层的关联

A、通常一条引导线段有两个端点,我们只需把被引导物体的中心与线的两个端点套牢即可;

B、引导线是不可见的,有时需要引导线出现时,我们就在顶层添加一层用复制粘贴到当前位置快捷键:CTRL+SHIFT+V粘贴一个完整的路径出来。学生练习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同学们制作情况。

C、对于一个封闭引导路径,则需要自制出两个端点,让被引导对象套上去。

一、演示实例效果图,提出本例用到FLASH中的知识点。

提问:这些知识点在本例中在哪里体现出来。经过思考激发学生回顾旧知识点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1、用到引导层,引导卫星运动。

2、地球与轨道之间的位置需处理图层间关系,并使用快捷键CTRL+SHIFT+V粘贴一个完整的路径出来。

3、地球轨道是封闭路径需要自制出两个端点,把被引导

4、太空五角星利用变形面板来完成,五角星的闪动使用关键帧与空白关键帧的插入。

二、经过以上分析,边做边进行讲解分析,并要学生参与其中。

三、学生自已动手练习制作,并将完成作品上传教师机

同学们表现好的方面: 同学们表现的不如意的方面: 存在的问题:

六、知识延伸及下一节要讲内容《玩具火车》。

七、布置作业,实验报告(写出本节存在问题还不清楚及本节收获)

1940年,西奇维克(N.V.Sidgwick)等提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在解释由主族元素形成的ABn型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时非常成功。

ABn型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中心A的价层中电子对的排斥作用,分子的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排斥力平衡的形式。

1)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总数和电子对数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总数等于中心A的价电子数加上配体在成键过程中提供的电子数,如CH4价层电子总数为8,其中C提供4个价电子,每个H提供1个价电子。

氧族元素的原子作中心时提供6个价电子,作端基配体时提供电子数为0,作非端基配体时提供电子数为1。例如,H2O中心价层电子总数为8,其中O作为中心提供6个价电子;CO2中心价层电子总数为4,其中O作为配体提供0个价电子;CH3OH中心价层电子总数为8,其中OH作为配体提供1个价电子。

卤素原子作中心时提供7个价电子,作配体时提供1个电子。例如,IC13中心价层电子总数为10,其中I原子作为中心提供7个价电子,Cl作配体时每个Cl提供1个电子。

处理离子体系时,要加减与离子电荷相应的电子数。例如,SO42-中心价层电子总数为8,其中负电荷提供2个价电子;NH4+中心价层电子总数为8,由于离子带一个正电荷,在计算中心价层电子总数时,减去了1个电子。

价层电子总数除以2,得电子对数,总数为奇数时,按进位计算。例如,NO2中心价层电子总数为5,则电子对数为3。

2)电子对和电子对空间构型的关系

电子对相互排斥,根据电子对数不同,电子对在空间达到斥力平衡的取向有直线形、正三角形、正四面体、三角双锥、正八面体(表6-4)。

表6-4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与电子对构型的关系

3)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电子对构型的关系

若配体数和电子对数相一致,所有的电子对都为成键电子对,则分子构型和电子对构型一致。若配体数少于电子对数,则一部分电子对为成键电子对,剩余电子对为孤电子对,确定出孤电子对的位置,分子构型即可确定。

中心价层有5对电子时,电子对构型为三角双锥,若有1个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放在三角双锥的轴向位置还是放在平面三角形(三角双锥的腰)的位置?

在三角双锥构型中,电子对最小的夹角为90°,90°夹角的电子对斥力大小决定孤电子对的位置。电子对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斥力最小的平衡位置,若夹角相同,电子对排斥作用顺序为

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电子对构型为三角双锥,若有1个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排布有图6-12(a)和(b)两种可能,两种结构中均无处于90°夹角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排斥作用,则排斥力大小由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决定。图6-12(a)中孤电子对在90°夹角与2个成键电子对有排斥,图6-12(b)中孤电子对在90°夹角与3个成键电子对有排斥,因而采取斥力更小的图6-12(a)。

电子对构型为三角双锥,若有2个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排布有图6-12(c)、(d)和(e)三种可能。图6-12(c)中90°夹角有6个“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排斥作用,图6-12(d)中90°夹角有1个“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排斥作用,图6-12(e)中90°夹角有4个“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排斥作用;可见图6-12(e)最稳定,图6-12(d)最不稳定。

图6-12 三角双锥构型中的孤电子对

同样的道理,电子对构型为三角双锥时,孤电子对总是位于平面三角形(三角双锥的腰)的位置,以使电子对间斥力最小。
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电子对构型的关系总结在表6-5中。

表6-5 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电子对构型的关系

文章来源:《无机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

版权与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 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为1s2外,其余为ns2np6。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以氟的电负性为4.0,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电负性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的电负性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2.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如

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键和键,能用键长、键能和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2.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化学键合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5.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氢键的物质。

1. 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

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

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

1. 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

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 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

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②组成:如[Ag(NH3)2]OH,中心离子为Ag+,配体为NH3,配位数为2。

1. 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

(1)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2)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的分子。

(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若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2)“相似相溶”还适用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如乙醇和水互溶,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的现象。

5.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的电子向R偏移,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如HClO<HClO2<HClO3<HClO4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1. 晶体与非晶体比较

2. 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

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②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③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

4. 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n属于这个晶胞。中学中常见的晶胞为立方晶胞

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

1. 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

(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

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

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三. 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

声明:本文由高考化学(ID:gkhx100)内容团队创作。转载时请事先联系协商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价键极性的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