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怎么拼字啊写汉字?

1.中国的姓氏用英文怎么翻译?

  中文姓名是不存在对应式的英文拼写的,应用那种拼写完全在于起初进行法律身份注册时所提供的拼写,一旦注册成立,今后便不能轻易更改的,这就相当于我国身份证上的姓名,一旦注册,连比划都不可以更改的。
另外,目前外界的拼写普遍受到方言的影响,也就是说很多不是以汉语普通话语音来拼写的,这又与不同地区持有不同语音的缘故,比如香港的英文拼写便是以粤语音为出发。此外各地的拼音规则也不同,所以拼写出的形式也不一样。所以外界的拼写也并不都是所谓“英文拼写”,而只是其他地区的自主拼音,是除了我们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拼音。
英文只在乎根据中文汉字姓名读音拼写出的字母组合,而并不在意其背后到底是哪个中国汉字,比如“张”在各地的拼写都不同。香港的粤语音英文拼写为“Cheung”,台湾的所谓通用拼写为“Chang”,大陆的汉语拼音拼写为“Zhang”,韩国的朝鲜语音拼写“Jang”,那么这些人在美国的后裔分别持有以上各种拼写,而英文却只认为这些是拼写不同的姓氏,而并不研究其实他们都源自同一个中国姓氏。
相比之下,Soo的拼写表现的发音更接近普通话语音的苏,而其他差之,“Hsu”的形式属于台湾拼音,而且也应该不是“苏”。
中国大陆户籍的人只有汉语拼音形式是被国际默认的唯一合法身份拼写,此外除非在其他法律承认机构注册了其他拼写,否则均没有法律身份认证功能。
我的百度空间里有篇专题,专门介绍各种姓氏的各种拼写法,包括香港拼写,台湾拼写,以及英文发音拼写,可以参考下:

2.中国姓氏‘朱’翻译成英文是什么样子的?

  中文汉字姓名是不存在标准英文翻译的。英文对于中国姓名的拼写,最大程度上是根据语音进行拼写,而这其中就包含着很多方言成分。之所以很多外界的拼写于我们有很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外界的拼写并不是根据“汉语普通话语音”出现的。
另外各个地区都有一套自定的拼音规则,彼此各不相同,受各地的法律解释。所以彼此间不能混用...
至于应用哪一种拼写,也在于最初注册身份时所提供的拼写形式,一旦注册,之后便作为法律身份认证了...
“朱”这个姓氏,目前存在的拼写有下列情况:
中国普通话汉语拼音:Zhu
中国香港粤语音英文拼写:Chu
中国台湾所谓通用拼音:Chu
汉字普通话语音英文发音接近拼写:Choo 
汉字朝鲜语音北朝鲜式拼音:Ju
此外还存在其他异体拼写,而其多半是受到各地方言及拼音规则的影响。而所谓“汉字普通话语音英文发音接近拼写”其实不属于任何一种拼音体系,而是直观的以汉字普通话读音,以英文传统发音习惯进行描述...
中国大陆户籍的人只有汉语拼音拼写是被国际默认的法律身份认证拼写,除此之外除非在国际承认法律机构注册了其他拼写,否则均不具备法律身份认证功能。当然如只在生活娱乐中应用就没限制了...

3.英语里面怎么翻译姓氏“孙”?????

  首先明确,中文姓名并不存在对应式的英文翻译。中文姓氏转变为英文仅仅是做到根据中文读音来拼写出接近的字母组合而已,而并不纯在标准的英文拼写。
目前外界的拼写形式首先有很大的方言成分,而并不是根据汉语普通话语音,比如香港拼写便是出自粤语读音。其次也受到了各地拼写规则的影响,各地区都有一套自己的拼音体系,就好比我们的汉语拼音,只不过各地的拼写规则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音的拼写表述也有差别。
比如“张”姓在香港拼写为“Cheung”(源自其粤语读音Zieong),而台湾的“张”姓则拼写为“Chang”,韩国的“张”姓则通常拼写为“Jang”,而中国大陆的“张”姓则拼写为“Zhang”,这些拼写在国外只被认作是不同的姓氏,而并不会研究他们背后其实都源自同一个汉字姓氏。另外个人身份最终确定那一种拼写也取决于进行身份登记注册时所提供的拼写,一旦确定便不能轻易改动了。
“孙”这个姓氏目前存在的拼写有下列情况:
中国普通话汉语拼音:Sun
中国香港粤语音英文拼写:Suen
中国台湾所谓通用拼写:Sun
中国普通话语音英文传发音近拼写:Soon
汉字朝鲜语音韩国式拼写:Son
此外还会存在其他异体拼写,但总之都是受到方言及各地拼写规则的影响,而并不存在翻译一说。
我的百度空间里有篇专题,介绍各姓氏的各种拼写,可以参考一下。

【此文①为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实施。如果我们在62年后的今天做一个问卷调查,在中国有谁没有学习过或者使用过汉语拼音呢?恐怕除了那些上岁数的老人,能够给出否定答案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

  确实,汉语拼音是我们学习中文的必修课,那么汉语拼音为何有26个字母?北京的英文名为何从“Peking”改为了“Beijing”?恐怕知道答案者仍然寥寥。今天,就来听羊城派讲讲汉语拼音的前世今生吧。

  汉语拼音是替代汉字吗?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文盲数在80%以上,大家口里说的是方言,笔下写的是文言。为了加速扫盲和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要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呢?

  我国传统采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给汉字注音时表现出很明显的弊端。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节没有同音字,如“耍、酿、馁”;有的音节虽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于没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音节来注音,如“一,於悉切”,很难掌握。

  这样一来,学习普通话就不能用汉字注音,因为学习的人会按方言语音来读,就无法学会普通话了。传统的方法不行,那外国人设计的又如何呢?明末清初以来,外国人为传教和学汉语而设计的注音方式也有很多,但都是为外国人服务的,既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也不追求汉字读音的准确性。

从古汉字或汉字部首转化而来的注音字母

  后来,陆续诞生了许多中国人自己制定的拼写汉语的方案。当时还有影响力比较大一种注音字母,符号都是从古汉字或汉字部首转化而来,它对熟悉汉字的人比较方便,但是初学者需要先学习37个注音符号,然后才能拼读,不利于初学者掌握以及国际交往。

  20世纪30年代,吴玉章、翟秋白等人也曾着手研究出用拉丁化新文字来拼写汉语的方案。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陕甘宁边区曾两次开展了用拉丁化新文字扫盲运动,然而扫盲成果却并不乐观。一番深思熟虑后,毛泽东提出,要采用民族形式的拼音。

拉丁化新文字的汉语拼音

  什么是民族形式的?就是像注音字母,也像日本的假名,说通俗了,就是笔画简单的古汉字,而且这个方案设计出来一定要简明好学。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专家们开始了用字母注音的方式拼写汉字的研究,一个又一个的方案送到毛泽东的案头。

  汉语拼音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热心语言学的群众纷纷来信。从1952年到1954年为止,有600多种来自民间的拼音方案,涌向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家们根据各界提出的字母形式,拟定了多种拼音方案,经过讨论后,都还是不太理想,大多数拘泥于汉字的形式,不易学、难推广。

  一个又一个方案被专家们放弃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陷入了困局。这时,一位经济学家的名字跃入了这群中国顶级语言学家的视野,他就是正在复旦大学教授经济学的周有光。上世纪50年代,周有光曾“跨界”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和《字母的故事》,并引起国家领导人的兴趣。

《字母的故事》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周有光对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让毛泽东和专家们格外重视,而其对西方语言文字的研究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当时拼音方案研究还不尽人意,该何去何从呢?包括周有光在内的一些专家提出,不妨采用拉丁字母的想法。

  经过反复商议,1956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改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方案。然而,这个方案还没有制定完成,新的问题却出现了。用拉丁字母作为汉字的拼音方案,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难道有着千年历史的汉字要被拉丁字母取代了?到处都流传着汉字即将被取代的消息。

  1958年年初,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礼堂作了一个报告,特别讲了《汉语拼音方案》,总理一开头就讲,这是给汉字注音的,不是汉语拼音文字。这就解决了很多人的顾虑。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这套方案采用世界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笔画简单、构形清楚、利于连写,阅读和书写都非常方便。使用26个字母的组合并标注声调,就能够对汉语语音做准确的注音。

  一个鲁迅为何有20个拼写法?

  在随后的扫盲和文化教育工作中,《汉语拼音方案》的优势很快就呈现了出来。一个文盲通过学习15到20个小时,就能够掌握汉语拼音,而且100个小时就能够识字1500个。方案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出版了注音读物一千万册,既有小学生读物,也有农村读音识字课本。

  1958年,全国出版了一千万册注音读物

  今天看来,比较日文的假名、韩国的谚文,以及采用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等非拉丁字母的文字,还有我们的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等,都必须另外制定拉丁字母的转写方案,才能使用国际通用的计算机键盘实现信息化。

  而《汉语拼音方案》还显现出制定者的智慧和远见,注音字母由于有37个字母,无法和键盘对应,需要单独记忆,而汉语拼音字母和键盘上的26个拉丁字母一一对应,唯一和拉丁字母不同的“ü”,则用汉语拼音中没有用处的“v”替代。

  汉语拼音的推广普及使无数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中国文化也结束了数千年口耳相传的历史,开启了“语同音”的时代。然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对于语言文字专家们来说,却仅仅是开始,更大的困难等待着他们。

  有人就跟周有光开玩笑地说,你们真是太笨了,26个字母整整搞了三年。可是周有光却笑着摇头说:不,是六年。明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用了三年的时间,为什么周有光要说是六年呢?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20年后,语言文字专家们又用三年时间解决汉语拼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国际化。当时,国际上使用的汉语拼音各式各样,交流十分不便,甚至经常引发误会。周有光曾举例,一个鲁迅有20个拼写法,让外国人以为是20个人。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汉语拼音国际化的问题被提上日程。1979年,周有光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的会议,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拼音方案,作为汉语拼音的国际标准。

  那次会议,关于使用哪种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了参会各方激烈争论的焦点。许多国家的专家都支持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可是美国的专家却坚决反对,称要改拼音方案要花很多钱,单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改一遍就要花费两千万美元。

  面对阻力,周有光反复游说,用他自己的话说,颇有一点“外交的味道”。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投票,虽然美国和英国分别投了反对票和弃权票,但《汉语拼音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被认定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被认定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The city of Beijing!”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的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由汉语拼音拼写的“Beijing”取代了以往国际社会常用的“Peking”,这一细微的改变,见证了汉语拼音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的历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参与制定拼音方案的语言学家们逐渐离去,可是汉语拼音方案却永远地留了下来。26个汉语拼音字母成为帮助人们认识汉字的重要工具,在学校汉语拼音成为我国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必修课。

  今天,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息息相关。

  《周有光和汉语拼音方案》,CCTV4,国家记忆

  《汉语拼音60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柴如瑾,光明日报

  《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李亚楠、周小兵,中山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汉语拼音字母的确定》,崔明海,当代中国史研究

  策划 | 蒋铮 王倩

  本期主持 | 魏礼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本的拼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