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65岁,想出家,可以吗?

65岁的亿万富豪稻盛和夫决定出家。可是,在例行体检中却查出胃癌。他很平静地对医生说:“哦,是癌症啊,我还有会,就先不住院了。”然后,不顾妻子的劝阻转身离去。没想到,第二天他宣布了2个震惊世界的决定,舆论一片哗然!
1997年,亿万富翁稻盛和夫已经65岁了。
他创办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事业上已经达到巅峰。但是,他却决定出家。
在出家前的例行检查中,却查出胃癌。他仅仅沉默几秒,就平静地对医生说:“既然是癌症,我就不住院了,我还得去开会。”然后,不顾妻子的劝阻乘坐新干线去冈山县为一群年轻企业家做公益演讲。完全不像一个刚刚得知患了癌症的人。
第二天,他召开股东大会,宣布了2个震惊了世界的决定。
一是,把数百亿股份平均分给员工,感谢他们多年来的支持。
二是,出家修行,探索人生的意义。
这两个决定如平地一声惊雷,把整个日本都震惊了。
舆论一片哗然:稻盛和夫太疯狂了!

因为,只见过失意出家,哪有人在巅峰出家呢?何况是在身患癌症的时候!
但稻盛和夫说:“很多人都觉得,只有遇到挫折才会想到出家。我不一样,我这么做是想将人生归零,探寻人生的意义。”
他就以这样一种“舍我渡人”的心态,完成了对自己经营处世哲学的升华。

面对癌症,稻盛和夫为何能够如此淡定。
 稻盛和夫认为如果人生有80年的话,
前20年是学习、成长和为踏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
20-60岁这40年应该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阶段;
最后的20年是迎接死亡的准备时期。
处理好公司的事情,他接受医生的建议切除了2/3的胃。身体还没恢复,他就去京都的圆福寺出家,法号大和。
稻盛和夫出家后和其他僧人一样,每天凌晨3点早起做功课,吃得也很简单,还要出门化缘。
一个寒冷的冬日,他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沿街化缘。
傍晚,他的脚指头已被小石头划破。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寺庙途中,他在一个公园坐下休息。
一个清洁工大婶看到了他,走过来塞给他1枚硬币,说:“师父,您饿了吧,买个面包吃吧。”说完便离开了。

稻盛和夫全身如触电一般,一种无上的幸福感包围了他, 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下来。
他瞬间开悟,人生的意义就是毫无杂念的利他之心,最大的幸福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我利他”啊!

从此,稻盛和夫安心修行,潜心佛法。物转星移几度春秋,他已在寺庙里过了13年。

本以为余生就这样在寺庙度过。可没想到2010年的一天,时任的日本首相却敲响了他的门。
原来,受金融危机冲击,日本航空公司濒临破产。

鸠山认为只有稻盛和夫能带领日航重新崛起。
他恳求道:“先生,日本的翅膀就要断了,我前来请您出山。”
但是,当时稻盛和夫已78岁高龄,胃癌虽没夺走生命,但是也没有痊愈。
面对首相的恳请,他非常纠结。自己现在已是入土半截的老人了,并且对运输行业完全是个门外汉,况且自己还患癌症,真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正当犹豫不决之时,他又想到了当年那个施舍他硬币的大婶。
如果日航破产,将有几十万大婶那样的普通人失业,无数家庭将面临寒冬。
于是,稻盛和夫顶着压力出山了,在424天后,这个老人就奇迹般地使日航起死回生,更是创下了1884亿的利润,这是前所未有的。
然后,深藏功与名,再次选择淡出商界回寺庙修行。

稻盛和夫为何能一次又一次创造商业神话。
他出生在贫困家庭,小时候得了肺结核差点死掉,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刚上班企业就要倒闭。
但是,不论如何,他总是不放弃。
因此,他多次逆风翻盘,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用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生。
他说:“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真正能够治愈你的,从来都不是时间,而是你心里的那段释怀和格局,只要你内心不慌乱。”“只要凭着利它之心、感恩之心、知足之心、强韧之心、坚持观察正道,时刻培养美好心根,积极实践、没有人不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如今,稻盛和夫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中在世的唯一一个。他把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感悟都写成了书。
 《心法》是从心出发,是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
 《活法》是寻求出路,是稻盛和夫的人生之道,讲利他之心。
 《干法》是活在当下,是稻盛和夫的实践之术,平和喜悦地在工作中完成人生修行。
《成法》和《心》讲述了稻盛和夫的成事之法和如何利他之心。
《人生哲学》汇集了他一生的智慧。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中记录了14个忠告,分为人生和职业两个方面,稻盛和夫用他的一生给大家普及这14个忠告,读完以后受益匪浅。

任正非说:“稻盛和夫的每一本书我都看过,他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我们只有追随稻盛先生的份,我们赶不上他!”

如果你处在迷茫期,对生活和未来有所困惑。

不妨看看这几本书,也许能找到人生最需要的答案。

喜欢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入手!

我以为救赎会发生在广莲寺,在佛像和佛经上。可原来最大的救赎是生活。

北川县禹里镇广莲寺,是我此行的目的地。

广莲寺里有两位比丘尼。清明节前后那几天,住持道成法师去了绵阳做法事,庙里只剩赵妙士。

65岁的赵妙士剃着光头,因年龄增长形成的肌肉萎缩让她看起来身高不足1米5。她穿着黄色的僧袍,手里常年拨弄着一串佛珠,在庙里四处转悠。这天庙里并无香客,她和一个居士在种菜,香火没有燃起来。

赵妙士对我的到来非常漠然,我对她说话时,她笑眯眯地看着我,却很少做出回应,偶尔开口,也往往答非所问。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别人的话、外界的变化都不太在意。

广莲寺是北川关内(北川老县城往里走十二个乡镇称为“关内”)唯一一座被官方认可的寺庙,有报道说,2011年,新北川建设已经接近尾声时,广莲寺还是一片断壁残垣,寺里仅有的两位比丘尼仍然坚持在危楼里过堂、起居、暮鼓晨钟,为当地人做法事、解心结。

禹里镇在北川县中部的山坳里,距北川老县城20公里,进入禹里镇的唯一通路就在广莲寺脚下。从山下看,一个巨大的金身菩萨挺立在半山腰,广莲寺在荒凉的绿意中显得金灿灿的,散发着蓬勃而壮观的气息,让我联想到那些雕梁画栋、香火燎绕的辉煌大寺。然而,山上的广莲寺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广莲寺坐南朝北,寺庙大门却是朝西开的,大门的漆都剥落了,门头挂着褪色的牌匾。

图 |广莲寺里的禹王像

赵妙士的老家在禹里镇西边的一个羌藏交界的小村子里。30岁那年,她厌烦了做妻子这件事,动了出家的念头。第三个孩子高中毕业后,她和丈夫分别在不同的寺庙出家。1997年,赵妙士来到广莲寺守庙。

当地人戏称赵妙士为“庙士”,因为她是“最会守庙的人”。她的守庙哲学非常简单,只要佛像不跑、庙宇还在,她的任务就完成了。报道是不够准确的,从地震到道成法师来到这里之前,广莲寺里没有钟声。洒扫庭院、晨钟暮鼓,甚至是向镇上的居民传播佛教教义这类事情,赵妙士不懂,也不关心。

她唯一关心的是,怎样在庙里的空地种上不同的蔬菜,哪怕是石头地,她也有办法在石头缝隙中种一个秋天的玉米。

我来到广莲寺那天,赵妙士正和一位居士把豌豆秧、蕉藕藤从天王殿右边的空地移到左边,因为菜已经在右边的空地上长了几年,越来越茂密,要随时给它们挪窝,枝叶才不会伸到去天王殿的路上。这是赵妙士日常做得最多的事情。

2008年,广莲寺里只有赵妙士一位比丘尼。大地震前,镇里的居士们照顾她,给寺庙里捐了些大米和蔬菜。大地震后,居士们又跑到寺庙里,1人两袋大米地往外搬。

赵妙士也不在意,反正她有自己种的菜,饿不死,就随她们去。

直到现在,只要道成法师离开寺庙,赵妙士就不敲钟了:“我把庙子给你守到就对咯,还敲啥子钟哦。”

2008年5月12日中午,广莲寺里刚做完一场加持法会,居士们去河边放生了,赵妙士一个在大雄宝殿里诵经。寺庙突然剧烈摇晃起来,供盘里堆放的橘子一个个都滚到地上,赵妙士赶紧从蒲团上起身,跑到大殿门口,看到山下的禹里镇被一阵黑烟覆盖着。她吓了一大跳,又跑回大殿里,“像个孩子一样”躲在门后不停地念叨:“菩萨啊菩萨,这是啷个回事嘛,这是你家嘛,你发啥子火嘞?”

被黑烟笼罩的禹里镇,房子几乎被地震夷平。

王月梅是我在禹里镇见到的第一个人。她告诉我,她家在老街上,地震几秒后,她家都“倒平了”。她的左腿被掉下来瓦片砸到,脚踝往上破了一道口子。她的二儿子在镇上的医院工作,医院也塌了,医疗器械、针水、药品被毁了一大半。儿子好不容易从医院里给她抢回来一支针水,她却拒绝打针:“那么一点点小伤,哪儿有那么娇气的哦。液体(针水)都没得了,我就让给别人了。”

在禹里镇下游16公里处,地震造成唐家山大量山体崩塌,巨大的滑坡体夹杂巨石、泥土冲向湔江河道,形成了北川灾区最大、最危险的唐家山堰塞湖,坝长803.4米,宽611米,上下游水位差最高时约达60米。约2.5亿立方米的江水悬在130万人头顶,下游的灾民紧急撤离,绵阳市甚至搬空了半座城。上游的通口河水位日渐抬高,进入北川关内的道路被完全堵死,半个月后,水就淹过了禹里镇。

幸存的居民都搬到了四周的山上,用塑料棚搭起一个个临时的“家”,救援的武警和军队一批批从全国各地赶来。广莲寺是为数不多没有被淹、还有房檐的房子之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大的收容所。

广莲寺山顶开辟出一个临时机场,直升机每天几趟地飞到禹里镇上空,把食物拴上降落伞晃悠悠地投下来,再把伤员运出去。天王殿里堆满了直升机扔下来的物资,院子里搭满了帐篷,人们在空地上支起大锅,咕嘟咕嘟地煮肉。

图 |2008年以前,广莲寺还叫东岳宫

赵妙士不管这些。地震头两年,广莲寺的钟和鼓被堵在了天王殿里,她每天早晚只在殿外点支蜡烛拜一拜;寺里的小型发电机电量被居民耗尽了,她就自己省着用蜡烛,一只蜡烛能用一个星期;她也不管居民的三餐,每天还煮她一个人的清粥,闲了,就在帐篷没搭上的空地里种点儿菜。

王月梅也和家人在寺庙里搭了帐篷,家人、邻居劝她跟随直升机出去治疗,小儿子也特意从上海赶来要带她走,她统统拒绝了,“我想这么大的灾从来没得见过,简直了,汪洋大海的,一天这么多的志愿者、部队、直升机。我从来没看过那么大的场面,就想在屋头看哈。”

她是那种天生乐观的四川人,从我们见面起,她就一刻不停地说话,每一个字都脆生生地落地。她拉着我走在镇上时,路边不断有人对她打招呼,她全都乐呵呵地回应。

前来救援的武警官兵没吃的,赤膊在雨里工作了一天,晚上还要饿肚子。王月梅看得心疼,把给伤员专供的黑芝麻糊送给了一个20岁的小武警,“我说小伙子我也是当妈妈的人,你们妈妈晓得要好心疼哦。”小武警当场哭了。

王月梅脚上的伤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一天天地溃烂。6月2号,她终于撑不住,跟着直升机去了绵阳。医生告诉她,伤口溃烂太严重,得剜肉,否则腿可能就废了,但是现在医院里没有麻药。

王月梅今年56岁,她年轻时做了8年的货运生意,从禹里拉竹子到映秀去卖。有一次,她的货车在一个急转弯路口打滑侧翻,她觉得胸口疼,但那时也顾不上,把散落四处的竹子搬上车就继续走。4个小时后,她才走进医院,医生告诉她胸腔里断了一根肋骨。

“我觉得怕不会比那次更疼,就跟医生说,没得事,做(剜肉)嘛。”王月梅说,她没想到,疼痛是那次的十倍,她在手术台上晕过去好几次。把脚踝处的腐肉剜完后,骨头露出来了,为了让创面尽快愈合不再感染,医生还“从我屁股上割了块肉填在脚上。”王月梅一边说一边挽起裤腿给我看,即便进行了自体移植,她左脚脚踝上方的肉还是往里凹了一块,弯弯曲曲的伤口盘错在上面。

那年12月,通口河回落到正常水位,禹里镇居民从山里搬回镇上。除了老街上的连排木楼还完整外,其他的房子不是被震塌就是被洪水泡软后塌了,大多数的人还是只能把简易的帐篷当家。第二年,被派来支援的工程队驻扎在镇上,开始叮叮当当进行灾后重建。

失去了家园、亲人的禹里镇居民,开始频繁地来到广莲寺寻找精神寄托。

镇上的一对中年夫妻,房子被毁了,大儿子在地震中丧生,两人心里一直过不去这个关。夫妻俩都是羌族人,羌族的信仰中没有投胎转世的说法,他们便到佛家找。“必须信轮回转世啊,不然他们都活不下去,可他们还有一个女儿要照顾。”道成法师说。

道成法师作为支援重建者被派到这里时,广莲寺还像刚震过一样:大雄宝殿的支撑柱全齐齐开裂,像是“房子突然一下被整体抬高,又突然砸下去”弄出的裂痕;房顶上瓦片没了大半,靠蓝色塑胶胶纸、编织布和大胶带打的补丁支撑着——后来推倒重建的时候,甚至不需要用任何机器,十几个光着膀子的男人,抱着大梁朝一个方向晃啊晃,大雄宝殿就倒了。

而出家人赵妙士,还是忙碌于在寺庙的各个角落种菜。

有媒体记者到访过广莲寺。她后来写对广莲寺的印象是“一座没有围墙、不能洗澡、夜里老鼠欢腾、没有香炉、住简易帐篷的佛寺”。

图 |赵妙士(左)与道成法师(右)

在残破的寺庙里,道成法师第一次给镇上的居民讲佛法,课讲到一半,余震来了,地上跏趺坐(佛教里禅定的坐姿)的居民一下子全都往外冲。不到一分钟人就跑干净了,只剩下了道成法师愣在原地。

东兴超市是禹里镇第一家重建起来的超市,老板娘回忆,2011年春节前后,禹里镇才算是重建完成,大多数人搬进了新建的4层或5层水泥小楼里,她说:“那年过年的炮仗(鞭炮声)都格外响些。”

老街西头的最后一户是一个理发店,一层的门脸是翻新的水泥楼,地震的痕迹藏在后面的二层小木楼里。理发店门前没有跑马灯,店里没有音乐,姐妹三个人坐在店里聊家常,水泥墙被发油染得斑斑点点的。

店长兼唯一的理发师是三姐妹中的大姐,地震那年,她23岁,刚结婚一年。那天,她呆在娘家,丈夫则在北川老县城附近的家中。大姐娘家在深山里,通讯信号平时就不太好,地震后,信号基站倒了、路断了、村子被淹了,她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

半年后,她才与丈夫再次见面,两个人相对无言。商量了一天,俩人决定离婚,没有谁怨谁,就是心平气和地说了再见。“因为在最难的时候没能陪在彼此旁边,想了想,没得意思了。”大姐说,丈夫家的房子被震塌了,他奶奶被埋在下面,他疯了一样给她打电话,“那时候他也很难过。但是他即使翻山到村里头找我,也不晓得我在哪个山头。没得办法的。”

没意思了,后来的几年,大姐甚至想过到广莲寺出家。家里亲戚偶尔会劝她再婚,她说一句:“走不出来”,家人就不说话了,光看着她叹气。

离婚是四川很多家庭在大地震后做出的选择。2010年,四川的离婚人数居全国榜首。有社会学家分析,四川离婚人数增多和5.12地震有一定关系。经历过重大的灾难后,人们好像不愿意经营一段凑合的婚姻了。

“那为什么又结婚了呢?”我看着她无名指上的婚戒问她。

“三四年想不开,五六年就想开了嘛。还是得结婚,爸妈还想抱外孙呢。”生活最终还是治愈了她,大姐说,她儿子已经4岁了。

清明节当天,我先来到了北川老县城。老县城早已是一片废墟,倾斜的危房被钢筋铁板固定起来,拉起围栏,立上解说牌,供远道而来的人悼念。烧香台旁边祭拜的人是从临县来的,一个2008年在老县城当过志愿者的男人告诉我,当时,他就站在“万人坑”旁边,看着一个个往里面扔死人,根本来不及认领,全都堆在一起,消毒,烧了。十年来,他一直忘不了那个遍地尸体的场面,每年都会来这里上香。

北川老县城往西20公里的地方就是禹里镇,老县城荒凉,出租车和快车都没有,我和两个禹里镇居民等了一个多小时,过了3趟班车,都是满座。最后来了辆运货的面包车,在我们面前走走停停3回,终于还是决定载我们一程。司机是一个胳膊上有大片纹身的年轻人,下车的时候,他说:“不要钱了,我是汶川过来的。”

在我的认识里,“5.12”地震是天大的灾难,是电视机里的死难数字和痛彻心扉。出发前我特意带上了两大包纸巾,我相信,十年不足以让人与这场灾难和解,我可以预见到剧烈的伤痛。

到达禹里镇之前遇到的一切都印证了我的猜测,地震一定在活下来的人身上留下了印记。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

我本以为,哪怕已经过了十年,那些经历过的痛苦还是不能轻易提起的往事。然而在禹里镇,随便走进一家店里,他们都会很乐意地跟我谈起地震的经历,并且很少会问“你是干什么的?”

对于禹里镇的人来说,十年前的大地震是“一场大灾难”,但活下来之后,日子还是日子,还有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的过下去。就像守着庙、种着菜的赵妙士,她只是守庙、种菜,像恒星一样平静地运转。

我以为救赎会在广莲寺,在佛像与佛经上。但原来最大的救赎是生活。

黄昏的时候,小镇街边支起牌桌,把附近的人聚拢过来。弹棉花的男人满口黄牙,对着我撂下一句,“地震里我旁边屋的人死了的嘛”,就匆匆看人打牌去了。开阔的广场上没有人跳舞,一簇一簇的人坐在广场边聊天。整个小镇都安安静静的。

我想起刚到广莲寺的时候,赵妙士在腾挪的蕉藕藤仿佛已经枯死了。我问她,这还能活吗?她说:“能活。还是要活,还是要活。”

*文中王月梅为化名,本文原载于真故 撰文 | 汪婷婷

世人提及,言必称其阿米巴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只有建筑在其哲学基础上才能被自如使用—因此其哲学观念的形成便成为理解稻盛的关键。

关于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创造京瓷和第二电电(KDDI)两家公司和2010年只身拯救日本航空公司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但是,有关他曾经在1997年出家的经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1997年9月,稻盛和夫曾经在京都八幡的圆福寺出家,得僧名“大和”,尊该寺的西片担雪法师为师,过了几个月头戴竹笠四处化缘的僧人生活。外人对他的这一行为通常持不解的态度,但稻盛自己却认为,这段生涯对他摈弃利己之心,不断磨练和净化心灵至关重要。

世人学习稻盛和夫的经营管理,言必称其阿米巴模式。但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似乎只有稻盛能够自如地使用。稻盛接盘申请破产保护的日航后不到一年,日航的盈利就创造了全球航空公司第一的纪录。在进入日航之前,稻盛曾说,在日航员工的意识转变之前,他不会仓促导入阿米巴模式,否则将可能引起混乱。作为一个航空运输业的门外汉,稻盛和夫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在官僚企业工作的经历,他朴素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才是最终在日航取得胜利的根源。

日航是稻盛哲学最近的一次成功案例,但并非第一次。在他一生中的几次创办企业和收购濒临破产企业的过程中,他明确地说,每次在做出重大举动之前,为了确认自己的动机,会反复自问:“是否动机至善,了无私心”、“自己这一举动是否是哗众取宠”、“是否有想要流芳百世的杂念”、“利他的动机是否纯正”等等,而苦思企业经营方法反在其次。稻盛的收购动机往往和外界猜测的他的企业战略发展观并无太大关系,而更多地与他在精神世界中的自我修炼和要求相关。他的做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断向下属或者合作者灌输自己的价值观,然后静待这一哲学在他人身上激发出潜能。

正是因为如此,了解稻盛和夫的哲学是如何形成的才变成了研究此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这位十分忙碌的曾经在他65岁时选择出家一节。“从根本上说,如果你理解了稻盛和夫的哲学,就能够应用在各个方面,”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说,“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人。”

Q:稻盛和夫曾经在65岁的时候出过家,是真的接受举办了出家仪式,然后跑去带着竹笠沿街化缘的那种。他一直是个非常忙碌的人,但是为什么要留出 这么一段时间远离世俗事务做和尚呢?

A:稻盛和夫是在1997年65岁的时候出家的,当时他刚从京瓷名誉会长的位置上隐退,很多人都很奇怪他为什么会忽然跑去出家。他半开玩笑地解释说我并不是因为失恋了才出家的,当然更不是工作上受到挫折或是对现实社会失望。其实稻盛和夫一直算是一个看破红尘的人,从信仰上看他一直是接近佛教的。他认为人生如果只有80年的话,那么前20年,是学习、成长和为踏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从20岁到60岁这40年,应该是努力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阶段;从60岁到80岁,这一段时间就应该是为死亡做准备的阶段了。他认为进一步净化自己的灵魂,这对迎接死亡是必要的。

他为什么会选择出家,这里面有早期家庭的熏陶,他的父母亲就是信佛的,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稻盛四五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带着他去接受过和尚的祝福,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从小很自然地就对佛教有一种单纯朴素的亲近。另外,他27岁开始创建京瓷公司时,京瓷的一个出资人叫西枝一江,他用自己的土地、房屋做担保,为京瓷筹措了1000万日元的流动资金。西枝先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把自己的一个熟人,就是后来的京都八幡市圆福寺的主持西片担雪法师介绍给了稻盛。结果稻盛和西片担雪法师建立了很亲密的关系,每当经营企业中碰到了烦恼、委屈,稻盛经常去向法师倾诉。很多时候是他讲,西片法师听,有时法师也给他一点宝贵的开示。

60岁以后,稻盛为了进一步探索精神世界的问题,就跟西片法师提出来说希望有机会更深入地学习佛学。西片担雪说那你就到圆福寺来出家吧。当时稻盛感到很意外,他说像我这样的生意人,也可以进寺庙修行吗?法师说行,只要你有这个志向。当时恰好稻盛忙得不可开交,这个心愿就搁下了,一搁就是5年。直到1997年,稻盛觉得不能这样,再推迟下去就不行了,于是就决心出家,然后进了圆福寺。

Q:但是后来他并没在寺院待下去啊。

A:他只在寺院过了几个月的出家生活。西片法师当时就跟他说,你削发出家体验了这种感觉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的,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是你的佛道。

Q:稻盛在出家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极端忙碌,只有这段时间算是他自己主动停下来的。忽然出家了这么几个月,他有什么收获?

A:稻盛选择出家修行,其实和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一致的。他在《活法》里面直截了当地说,人生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不是赚钱出名,其实就是提升信心磨练灵魂。出家修行显然也是磨练灵魂的方法之一。但是他自己也对我们说过,大家对佛学虽然很有兴趣,但真要按照严格的戒律来,一般人也受不了。我们就问他说,能不能通过其他办法来修行,他说这个完全可以,所以出家修行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方法。稻盛经常强调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工作和生活,他觉得这本身就是修行。所以他对自己的员工和朋友,很少谈到宗教问题,也从不提倡或劝说人家投入佛门,这纯粹是他的个人行为。

至于说到稻盛出家以后的收获,那就是他的很多利他的做法现在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完全自觉的行为。他过去还要靠理性分析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能抓住本质。他一直在讲他出家后的一个最重要的体验,就是他出去化缘的时候。他每天带着竹笠,背着行囊到处走,筋疲力尽。结果一个在街边打扫落叶的老妇人,布施给他100日元,说拿去买个面包吃吧。他觉得这是他65年里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感动和幸福感,并且流下眼泪。这一瞬间,这个老妇人流露出的善意和他对世界的体会是高度吻合并获得了共鸣的。稻盛一直反复地讲这个小故事,看得出来他是很受触动的。

Q:除去出家的这个时间点,您看在稻盛的一生里,有没有分成几个明确的阶段,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想法,或者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稻盛是个特别喜欢在工作中思考的人,他曾经说过,经营企业的每一天,都能提升理念。但可以称为所谓理念飞跃的,就我个人来看,在他的一生中至少有五次。

第一次是他大学毕业在京都的松风工业打工的时候。当时那个厂经营混乱,工资发不出来,一开始他也是整天发牢骚,一事无成。但最后他觉得没办法了,工作难找,而要改变这个企业也不可能,所以就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观念,全身心地投入特种陶瓷的研究,结果发明了高频绝缘性强的镁橄榄石陶瓷。

稻盛的人生就从这里开始转入良性循环的,他思考这件事情后意识到人的心态和工作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这个事情跟后来京瓷的成功关系很大。也就是说,只有全身心投入工作才会获得好的结果—因果关系一直是他哲学的一个根基。

第二次稻盛经营理念的初步形成是在1959年京瓷创业以后。因为当时他开始从一个技术人员转变成经营者,很多人要请教他这些事情要不要做,还会问他很多经营的问题。有的问题他能回答,有的他答不上来。结果搞得他觉得责任重大十分焦虑,夜里睡不着觉。最后稻盛来了灵感,说既然我没有经营的经验,我就把这些问题用做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来区分好了。不用太啰嗦,就一句话,就是把人的良知作为判断基准,怎么说就怎么做,终身坚守这一底线。

第三次稻盛的想法发生很重要的改变是在1961年,这是京瓷创办后的第三年,因为待遇问题,有员工和他发生了冲突和谈判。他这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办企业的目的。他是因为在松风工业得不到重视才出来办的京瓷,让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是他办企业的初衷。经过这件事情以后,他意识到你如果只想实现个人抱负,员工不感兴趣。虽然稻盛当时没有答应员工们的一些具体要求,但是他改变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目的。他把京瓷从“技术问世”的目标变成了“保护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为大家谋取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而且也要求公司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样一个转变,是把公司目标变成了所有的员工都能接受的目标。如果你一味要求他人为你的个人目标作出努力,是没有人会为你去奋斗的,所以这个转变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京瓷后来发生飞跃的思想基础。

稻盛的另外一次重要转变是读到了安冈正笃阅读中国古书《阴鸷集》后写的《命运和立命》一书,感觉醍醐灌顶,确立了他一生由“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组成的人生观。他认为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命运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京瓷就是碰上了全球半导体市场飞速发展的时候,才能做大,不是你自己想要怎样就能怎样的。但是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因果报应的法则,就是你碰到每一件事情,应该怎么考虑,怎么来应对,错误应对只能得到糟糕的结果,正确应对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不断累积,就能改变原来命运的走向。命运你没有办法选择,但是人生的结果确实是你自己决定的。从那个时候起,他的人生观就完全确立了。所以他自己也说,他很幸运,30岁以前就明确了人生观和企业经营的理念。

Q:前面的这四个理念实际上跟他后来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创新也是有关系的吧?

A:是的,他第五次的经营理论发生飞跃就是发明阿米巴经营模式,这大概是1966年的事情。当时京瓷发展了7年,从28个人变成200多人。稻盛开始管不过来了,企业也发生了问题。稻盛说自己是从西游记的孙悟空得到启发的。孙悟空在被敌人围困的时候,拔出毫毛一吹,变出很多小孙悟空。他说,那我能不能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些和我有一样经营理念的小经营者呢?这个人可能能管50个人,那我就让他管50个人的一个独立单元,这些人都要承担责任和背业绩指标,这个就是他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这个模式是稻盛独创的,后来他1985年创办通信公司第二电电(KI)的时候,也用了这一模式,用得非常好。 2011年,日本政府恳请稻盛出任亏损了2万亿日元的日本航空公司的,他把这一套模式用到了日航,也非常奏效。他刚到日航三个月,后者的报表上已经出现盈利了。但要想学会阿米巴经营的诀窍,前提就是必须认可稻盛之前的那些利他的经营哲学。因为每一个阿米巴小组是独立核算的,都要强调经营效益,如果没有利他主义的大前提,各个小组过分强调部门利益,一定会影响全体的利益,那么阿米巴经营就没有价值了。只有各个小组都能够为别人和企业整体着想,堂堂正正展开竞争,阿米巴经营才会成功。

Q:也就是说,在企业向你和公司要求咨询并且传授稻盛的经营方法的时候,你只需要帮企业家去思考基本问题就可以了,对么?因为其实他的方法和他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

A:我们跟很多企业家打过交道,发现他们中多数人的困惑都是企业的基本问题没想清楚。比如办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企业家想不清楚这个,就不会向员工说清楚,就不能与员工共有正确的企业哲学。其实作为咨询顾问去教企业家具体该做什么是不可能的。你要讲具体的战略,企业家比你懂得多了,但是根本的困惑不在这里,这里面稻盛和夫的方法所能教授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经营哲学和人生观以及在此基础外的阿米巴模式。也只有确实有共鸣的企业家,才能真学会稻盛的那一套。这种时候,其实我们只要跟企业家谈一谈立刻就能知道,他是不是有可能接受这种哲学。

其实学习他的方法也很简单,包括我们这个公司在经营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想去问稻盛。他总是回答说,你不用问我,你依靠正确的做人基准,你自己去想清楚该不该做这个事情就可以。比如交税,是可以有一些合法的办法避税,但是你如果是用道德上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不会去这么做。他谈管理和经营哲学的时候,首先看基准,就是人的良知。比如,你作为一个人肯定知道不能损人利己,不应该虚伪,不应该傲慢,不应该贪婪等等,一个企业家在做什么战略之前,首先要考虑作为人这样做是不是对的,这就是稻盛经营企业的原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多岁女人想出家有地方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