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良种补帖一亩多少钱(2022年?

会宁县大力发展养殖业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走进会宁县丁沟乡沈屲村崖湾组,71岁的杨克勤老人一边给牛填着饲料一边哼起了小曲……

“一家人盖一床被子,一把苦苦菜一顿正餐,吃水难,难于登天……”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杨克勤走过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

但他坚信,再穷的黄土地都能长出生命的根系。

老百姓的肠子都被野菜吃成绿色的那个年代,想要吃饱饭、脱贫、致富,这些充满诱惑的字眼。很多人做梦都不敢想过!

杨克勤老人1975年入党,当了23年的村支书,带领全村人走过饿肚子,吃饱饭,再到今天脱贫致富的过程。

如今的杨克勤,已是满鬓白发,看起来更加精神矍铄,家里整齐的院落,金灿灿的玉米堆,还有50多只羊和12头牛,羊舍牛舍打扫的干干净净,他忙里忙外,脸上挂着充实且幸福的笑容。

“现在我们家庭纯收入10万元左右……”。谈到收入,老人一脸欢喜的说,牛羊吃的饲料都是自己种的,家里40多亩地,除了种些自己吃的,剩余土地全部用来种饲料。在会宁,人均耕地面积大,养殖户大量种植饲草,基本实现了饲草自给自足。

人,都是渴望富裕的。政府的支持为老百姓的希望插上了翅膀。从2017年开始,农户养5头基础母牛以上每年补贴2500元,连续布贴4年,去年的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位,今年每头牛补贴5000元。

杨克勤老人介绍,刚开始就他养牛,老百姓都不敢实践,现在看到他鼓起来的钱袋子,乡亲们都开始养牛养羊。

村民郭世元是贫困户,他告诉记者,2017年,他家养殖基础母牛5头,出栏5月龄左右犊2头,销售收入1.2万元。2018年,又引进基础母牛1头,当年肉牛养殖收入2万元。

杨克勤所在的组没有落下一户,全村354户,养殖户两百多户,养牛204户911头,其中贫困户174户805头,养羊6户61只,基本达到养殖全覆盖。

老支书用事实证明,“穷”地方,找对路子也会成就“富人”的。

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入户调研

会宁县,养殖传统较长,养牛遍及各个乡镇,特别是县域南部群众更喜欢养牛。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县内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当地养殖特点的杂交改良、科学繁殖、饲料配方、疫病防治、标准化养殖等肉牛生产技术规程,养殖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会宁邻近西宁、银川、呼和浩特等传统牛肉消费的主要大中城市,产品可直达京、津、沪地区,区位优势显著。

风险低,收益高,这是老百姓信赖的根本原因。按现行市场行情,引进一头10月龄西门塔尔等良种基础母牛市价为1万元。从引进10月龄基础母牛开始计算,按照一头基础母牛生产期为8年产6胎犊牛计算,农户在不计粗饲料及人工成本的情况下,8年饲养成本为16800元,年均饲养成本为2100元,其中:精饲料800公斤,饲料费等1800元;兽药、水电及其他费用300元。销售收入为72000元,10月龄犊牛平均每头价值10000元,8年产6头犊牛共60000元;8年后淘汰母牛收入12000元。这样计算,饲养基础母牛年均利润5650元,即:8年总收入72000元-引牛支出10000元-饲养成本16800元=45200元/8年。

“我家养12头牛,每年出栏4到5头,一头卖8000左右,一年就牛的纯收入4万多……”,杨克勤老支书扳着手指,乐呵呵地算着乡亲们用实际收入印证了的脱贫账。

农民是不敢冒险的,经历过苦难的农民更甚。在政府提出养殖,并且大力支持,全县倡导的时候,有的农户养了,有的农户犹豫了,有的农户直接拒绝了。种牛、种羊从哪来?生病了怎么办?万一销不出去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来了!甘肃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就在这个时刻挑起了会宁养殖业发展的重担。

马晓军这位年轻阳光的企业家就是甘肃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掌托者。他怀着对家乡深深地爱扎根在了会宁。他的企业是一家集肉牛特色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销售为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包括屠宰加工车间、架子牛育肥区、饲料配置车间等基础设施建设。

马晓军介绍,老百姓的基础母牛、育肥牛他们公司负责提供,包括养殖过程中的防疫、保险等都有专门的热线和兽医上门服务,还负责收购和提供养殖技术,全县建档立卡户基本都在服务区域内。为此,老百姓大胆尝试养殖不再有后顾之忧。

甘肃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引进国内外优质肉牛品种,发展农户和合作社饲养。该公司大概出售3000多头牛联系乡有合作社10家左右。

一头公牛最大可长到1吨,相当于一头小牛落地就在约3500元,喂养期间每个月增长在1000元左右,一头母牛每年的利润在5000元。这些数据,正是会宁的农民脱贫致富“风火轮”。依托甘肃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户里,占全县养殖户的50%,贫困户覆盖率达到70%。

“现在农户都尝到了甜头,自发来选牛、买牛”,马晓军说,公司对合作社农户有保护价,这样一来,老百姓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只管养好牛就可以。产业助力脱贫,产业链带领致富,甘肃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成了老百姓养殖业的一个“定心丸”。

会宁县始终把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作为草畜产业现代化的基础,着力培育完善产业体系,逐步转变传统养殖加工方式,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建成肉牛加工型龙头企业1家(甘肃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龙头企业15家,养殖小区(场)、合作社134个。全县肉牛饲养量在50-100头的养殖场有56家,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28家;集中饲养农户在10户以上的养殖小区有6家,带动农户10户以上的合作社有35家。甘肃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具备年5万头的屠宰加工能力,精品牛肉分割包装后通过冷链物流运往北京、西安市场;肉牛育肥能力达到年500头,饲草加工能力年10万吨;同时,为全县肉牛养殖户提供保品种、保保险、保退换、保技术、保收购等“五保”服务。

土地广阔,为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会宁饲草资源丰富,该县地域广阔,耕地面积大,饲草资源潜力广阔。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实施草原生态补奖项目及科技抗旱增收工程,人工草地有180多万亩,处于丰产期的达到100万亩;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全膜玉米、马铃薯分别达到100万亩以上;全县12万户农户户均种植紫花苜蓿及全膜玉米分别达到8亩以上,可满足全县肉牛产业的饲草需求。县域内饲草总产量达到300多万吨,可满足600万个羊单位的饲草量;甘肃省把会宁县列为国家实施第二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粮改饲”及草牧业等建设项目的试点县进行重点支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中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及申万宏源证券的扶贫帮扶行动,为会宁肉牛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成为推进全县草畜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会宁县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连续八年开展了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优化年、提质增效年”活动,着力建设“草业大县”“畜牧强县”。特别是2015年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使用,2016年引洮一期及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为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索出了一条“小群体、大规模”的肉牛养殖助推脱贫攻坚路子。

为了发展养殖产业,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踏遍了会宁的每一寸土地,了解了每村每户的具体情况,深思熟虑、潜心探索,形成了适合会宁县情实际的“千家万户繁育、大场大户育肥”发展模式。2018年,对新增肉牛肉羊产业达标户,在享受产业达标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县上又制定出台了良种基础母畜引进补助政策。即:按照贫困户肉牛、肉羊产业达标缺口数,对通过引进基础母畜达标的贫困户,每引进1头良种基础母牛,县上补助5000元(其中:中投集团补助3000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2000元),每户最多补助4头;每引进1只良种基础母羊,县上配套补助1只基础母羊(每只补助800元),每户最多配套10只。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信念。丁家沟镇沈屲村村民杨明,曾是贫困户,家中7口人,三个子女有2人上大学、1人上高中,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养业。2017年,他开始发展养殖业,养牛10头,出栏7月龄左右犊牛4头,当年肉牛养殖收入32000元。2018年,预计出栏8月龄左右犊牛4头,当年肉牛养殖收入达到4万元。

截止目前,全县共有肉牛养殖户14812户,其中养殖数量在5头以上的5770户,占全县肉牛养殖户的38.9%。在全县14812户肉牛养殖户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096户,占全县肉牛养殖户的61.4%,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24%。全县建档立卡肉牛养殖的9096户贫困户,共养殖基础母牛2.91万头,户均达到3.2头,其中养殖基础母牛在5头以上的肉牛养殖贫困户2912户,占建档立卡肉牛养殖贫困户的32%;肉羊形成了247线肉羊高效养殖示范长廊,北部旱山塬区滩羊、小尾寒羊和沙毛山羊等规模生产区,中南部肉羊扩繁区等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肉羊养殖户28048户,其中贫困户达到14951户,贫困户饲养20只以上基础母羊养羊户达到3789户;基础母羊存栏到达78.9万只,其中贫困户存栏达到26.5万只。2018年1-4月份,全县新引进良种基础母羊4.2万头,其中贫困户新引进3.6万只。

养殖户杨明唱起了《红会宁》,悠扬的歌声绕过山梁,穿过峡谷,一字一句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1.容来源:中国网 金树栋 韩敏(版权归属于原作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会宁县做人流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