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这本书里面有风水,古中医,道,修炼等等内容吗?

近百年来,中医确实被西医猥亵了

李洪渊 国家名老中医李可弟子

山西中医学院教师,2005年跟师国家名老中医李可,李可学术经验传承人,国家中医药临床教学骨干教师。

学生们对中医的第一印象是不科学,学会以后发现中医是有价值的,再抱着决心去证明他是科学的,中医学的研究发展目前就是走上了这一条路,实际是浪费了巨大的精力,走错了道路。这是院校教育与古代中医学习的差别之一。

为什么院校式的中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比不上过去自学的老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关键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学术本身的原因?如何培养成精通临床的中医?多年来带着众多的问题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借工作的机缘,我接触了较多的老中医和国内著名中医院校的教学专家,结合自己的体悟认识到:只有真正认识什么是中医,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真正的中医,首先必须终止“中医是否科学”的探索

进入中医院校的大学生多少都有一些解剖学知识,当学到“心主神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等概念时,第一问题考虑的是中医不科学,明明心脏是“血泵”,脑才是思维器官,而胆更是手术切了也没事,后天之本的脾胃切了也不死人,中医岂不是太落后了?

其实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也就是几百年的时间,最不科学的是当时翻译西医学的人,把“heart”翻译成“心”时,就把中医概念的内涵偷换了,再用偷换了的心肝脾肺肾的概念来衡量中医,当这些概念成为科学的标准时,中医就成为不科学的范畴。

第一印象是不科学,学会以后发现中医是有价值的,再抱着决心去证明他是科学的,中医学的研究发展目前就是走上了这一条路,实际是浪费了巨大的精力,走错了道路。这是院校教育与古代中医学习的差别之一。

科学(Science)这二个字源于西方,基于西方文化体系而来的这个名词,狭义的仅指基于科学方法而来的知识。科学方法包括若干的基本准则,如依赖精确测量的数量原则;可以重复验证的机械性原则等。

中医不属于这个范围,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现代定义的科学方法,如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内证式的,解剖学的精确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老中医蒲辅周治好了167例乙型脑炎却是用了98个不同的处方,也不符合科学的可重复性原则。

“科学主义”错误的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在科学尚且不能解释的领域,它成为了“科学殖民者”,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都受到打压被冠以“不科学”、“伪科学”之名,只有真正明确中医不是科学,是非科学,但它是“科学的”,抛开证实中医是科学的妄念,才能入中医之门。

认清中医是独立于现代西方科学体系之外的一种认知体系,真正学会了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去治疗疾病,才能扎根于中医,这时再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才是正确的道路。

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解决人民身心健康需求,开展养生、疾病治疗、康复等活动的民族医学,就是古中医学。

传统文化的内涵很广,比如“气”“阴阳”“五行”“六气”“二十四节气”“八卦”众多名词是西方没有的,对世界的认知,“气一元论”认为宇宙万物一气所化生,聚则成形,散则化气;对人体的认识如“形神一体观”“天人一体观”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古中医学正是在这一朴素的唯物观的基础上认知世界,这是中医的世界观,而西方科学和西方医学的概念是不能包括这些内容的。

从中医角度看,人体像一个磁铁,人既有有形的铁分子,还有无形的磁场,而西方医学的角度过多的是认识有形的部分,认识不到无形(如经络、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谈不上系统的将人的情绪与人体脏腑的对应研究。

回归古中医学,就是要全面地系统地继承,提到肝不仅是想到肝脏这一个器官,而是想到五行的木、春天、厥阴、风、东方、怒、巽卦、青色、经络循行的部位,筋,肝藏血,肝藏魂等等;看到人体,不仅仅是想到有形的人体,更要想到人是一团气,是气的固态存在方式,辨证就是“据有形以断无形”。

强调古中医学,有三重含义

一是突出对经典的认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易经》、《道德经》以及《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隋唐以前中医经典、儒道的经典,是学好古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二是强调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医学的承传与发展,关键在于继承,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中医学,妄谈创新,只能毁灭中医。热心于消灭中医的没有一个是在临床上真正的掌握中医的,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衡量中医,就像是以数学的标准衡量语文,那些意境深远的形容词,全成了不准确的典范。要走入中医之门,首先要避免去研究证明中医是一门科学,古中医学强调继承,也是要扭转这一错误方向。

三是不承认中西医结合归属于中医学术体系,也不承认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一门学科有它建立的哲学基础,有它对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世界观是完全不同的,而中西医结合呢,它没有这样一个对世界的根本的认识,所以它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中西医结合是有利于医学的发展的,其成果属于中医理论体系就归为中医研究,属于西方医学体系就归为西医研究,只有如此才有利于中医的发展。否则类似于把中草药提纯成为西药,也用中医的经费,中医的人,占据中医的资源,反使真正的中医研究得不到支持,中医学术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

强调古中医学,就是要走中医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是以中医为主,不断吸纳现代科技成果为我所用的道路,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宝藏,被西医不断的挖走的局面。

中药起到治疗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是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使它具备了调节人体状态的功能,这是中医的理,不是因为它含有什么有效成份。

另一个要明确什么是中药。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用于治疗预防疾病的物质。这个概念在当今很容易混淆,比如果导片、白开水、青蒿素哪一个是中药?

有一个故事,在儿科有一小儿高烧不退,用了各种抗生素无效,请中医会诊,中医诊为阳明腑实证,应当马上急下存阴,果导片一片,大便一通高烧也就退了。在这里再问果导片是中药吗?它是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用于治疗疾病的物质呢?是!在这里果导片就是中药。

在《本草纲目》中,仅是水就分了十多种,有雨水、雪水、井水、露水,当然也有白开水,他们都是中药,现代医院里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水只要我们能以中医理论用于临床,它们都能变成中药。

青蒿素,是一些中医引为骄傲举世注目的成果,但是尽管它是中医的成果,却是西药一类药,为什么呢,它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应用于临床的,西方许多的植物药也是一样,并是不看它表面是植物就是中药,关键看是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的药物。

有一些概念,往往受日常观念的影响,中药这个名词就是如此,中药房西药房、中药处方西药处方、中药剂型西药剂型,这些日常的概念都在影响我们对中医的学习。

关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由彭子益先生所著,他曾任清太医院医师,清亡后受山西督军阎锡山之邀南下山西,开始了中医学的医疗、教学活动。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遭西方文化侵略、传统文化受到质疑,中医面临生死存废的年代,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为传承古中医正统,从中医教育入手,在山西、江苏、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地,办学、讲学、治疗疾病,先后经31次的修订,完成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并在战乱的年代,培养了一代真正的中医。

更重要的是,他的学术思想体系,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延续了古中医学的传承,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医复兴之父”。今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中华医学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排头兵,重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真正中医学术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

▲重温《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真正中医学术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

我国著名的以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的李可老中医,“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冒险保存了这本书,并以亲身的实践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上承内经要旨、仲景心法,以医易河图中气升降之理,串解中医经典之奥秘,犹如疱丁解牛,悉中肯綮。全书没有引用一句经文,而是跳出条文的圈子,避繁就简,由博返约,采取抽丝剥茧的方法,以通俗畅晓的语言,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科学的中医系统,而且一线贯穿于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

彭氏强调“中气”的作用,“中气者,脾胃二经中间之气也。”河图之理以土居中,上下左右,无土不成。故内经之理,仲景之学,独重中气。土为万物之母,在人身为后天之本,生命之根。故五脏六腑以脾胃为核心,十二经气机升降变化,以中气为轴心。五行学说,不是简单的生克平列图,而是“土为中心”论。正是《内经》“五脏皆秉气于胃”的具体化。

一切外感、内伤,无非中气受损,升降乖乱。升者不升,逆生下陷诸病;降者不降,遂生上逆诸病。各经之病,无非虚实寒热;治病之法,无非补泻温清。而虚实寒热之病,无非升者不升,降者不降;补泻温清之法,无非逆者降之,陷者升之,复其升降之常而已。但经气如轮,中气如轴,中气乃经气之根本。升降上下左右之经气,须先照顾中气。如轻病转重,必是中气为医治伤;重病致死,必是中气为医治脱;轻病不医自愈,必是中气自然复元;大病治愈,必是中气为医药恢复。所以,治病便是治中气!

古人释河图之理,引经据典,力求深奥,反使原义隐晦,使人如入云雾。彭氏拨开云雾,开门见山,以寥寥千余字便把河图之理、中气升降致病之根源、见证、演变,以及内、难、伤寒、金匮之理,洞察病机之法,正邪进退之势,结合人体生理、病理、治则、方药诸方面的具体运用,讲的头头是道,启悟后学非浅。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为教材不同于以往的中医古籍,而且是最接近现代的民国时期著作,一方面是循序渐进地从传统文化入手,引导学者步入中医之门,一方面在文法上接近现代阅读习惯,十分有利于学习真正的传统中医知识,这本书不像现在高等院校教材教给学生的是名词概念,而是在反复的讲述过程中使学者形成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当今院校毕业学生所不俱备的,它是进行辨证论治思维过程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经典是一棵有生命力的大树,而现代的教材只是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枯枝,堆积的再多,如果没有中医的灵魂,在临床上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也是现代中医教育的失败。李可老师常讲,学好古中医要“洗脑”,所谓的“洗脑”我想就是形成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观念。

是否能精通深入一门学科,首要的是要明白确立这门学科的世界观是什么,而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年青一代,形成气一元论、形神一体观的观念靠现有的院校教材是难以做到的,西方医学名词的搀入,更是混乱了中医的思维,而扭转这一危局,给予一个明确的方向的。

我想《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最恰当的,正如书中讲到:

“言脾胃必称脾土胃土者。因脾胃秉造化之土气而生。脾胃病湿,因土气为湿也。脾胃病寒、因土气根于相火、相火少故中土寒也。中土运动是为升降。脾胃秉土气,故脾经病则不升,胃经病则不降。如只言脾胃的肉质,则湿寒升降、皆无根由矣。”

文中处处句句传达的是天人一体的观念,而一个熟背天人一体名词而不明二十四节气内涵的中医学生,又如何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呢?因此这本书对当今学好中医,提高中医诊治疾病的疗效真是太重要了。

“最不科学的是当时翻译西医学的人”这句话太重要了!“其实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也就是几百年的时间,最不科学的是当时翻译西医学的人,把""""heart""""翻译成""""心""""时,就把中医概念的内涵偷换了,再用偷换了的心肝脾肺肾的概念来衡量中医,当这些概念成为科学的标准时,中医就成为不科学的范畴。”

西方医学名词的搀入,更是混乱了中医的思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易经》、《道德经》以及《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中医经典、儒道的经典,是学好古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标准是就目前的水平看,仍是相对正确的,仅就众所周之的“气功、经络、穴位”问题就足以证明所谓的科学仅仅是相对而已。

那么,以相对的正确的标准,霸道地要去证明别人的正确,这就是学术上的殖民统治。传统的中华医学、就其科学性而言,也是相对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最最重要事实:中医药的理论、临床结果、是经过数千年不断由实践证明、修正发展而来的,尽管过去、现在、甚至将来,我们还将不断去这样证明、修正、发展他。

但目前也是相对而言,他是等同于所谓的科学的西医的理论实践体系,有句话叫做“时间能证明一切”,单就这点而言,中医接受检验的时间则远远地要“科学”于西医,当然我们不会用中医的标准去衡量西医是否科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被“西医”强奸了,尽管他们和我们是同等的人,可悲的是,近百年来,中医确实被西医猥亵了,而且是在自己家里、在家人的众目睽睽之下被猥亵了,炎黄子孙们,你们不痛心吗?!还要继续接受这种霸道的殖民统治吗?!

摘要 您好亲,对于《道德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所以,不管自己把《道德经》理解成什么样子都是合理的,因为顺应本心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懂得《道德经》中的道理。很多人都觉得《道德经》是老子李耳在离开之时写给帝王的一部经典著作。后世帝王之中,也的确有不少都运用了《道德经》中的道理和治国的方法。

《道德经》不仅仅是写给帝王将相的著作。《道德经》中还有很多对平常百姓有用的道理。接下来我摘录几句《道德经》中的句子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一、我对《道德经》中“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理解

这是《道德经》中对帝王的劝告,是让帝王善待百姓的一句话。将百姓的疾苦的原因告诉帝王,让帝王得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事情。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给民生存的条件,才是立国的根本。二、我对《道德经》中“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理解

这一句是《道德经》中告诫帝王的话语。天地为什么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并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所以才能一直存在下去。帝国也是一样的,想要长久的存在,就需要将自己的力量奉献出来,给予自己的人民,这样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三、我对《道德经》中“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的理解

这一句是《道德经》中指引帝王如何获得天下的方式。老子告诉帝王,如果你是单单的想要土地,这样是得不到的。天下并不是疆土,而是疆土上生活着的人民。要想取得天下,就得先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就出自这里。

您好,我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我这边马上回复您

您好亲,对于《道德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所以,不管自己把《道德经》理解成什么样子都是合理的,因为顺应本心的理解才能真正的懂得《道德经》中的道理。很多人都觉得《道德经》是老子李耳在离开之时写给帝王的一部经典著作。后世帝王之中,也的确有不少都运用了《道德经》中的道理和治国的方法。

《道德经》不仅仅是写给帝王将相的著作。《道德经》中还有很多对平常百姓有用的道理。接下来我摘录几句《道德经》中的句子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一、我对《道德经》中“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理解

这是《道德经》中对帝王的劝告,是让帝王善待百姓的一句话。将百姓的疾苦的原因告诉帝王,让帝王得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事情。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给民生存的条件,才是立国的根本。二、我对《道德经》中“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理解

这一句是《道德经》中告诫帝王的话语。天地为什么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并不是为自己而存在的,所以才能一直存在下去。帝国也是一样的,想要长久的存在,就需要将自己的力量奉献出来,给予自己的人民,这样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三、我对《道德经》中“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的理解

这一句是《道德经》中指引帝王如何获得天下的方式。老子告诉帝王,如果你是单单的想要土地,这样是得不到的。天下并不是疆土,而是疆土上生活着的人民。要想取得天下,就得先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就出自这里。

您好亲,人不能超越道。现代人相信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们心中的理想国在于努力创造,科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追求的是不断超越。创造与超越都基于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想要了解与学习如何发挥自身能力,很多人都想到了中国哲学思想,而道家的发展阶段中就孕育着无穷的人生哲学思想,尤其是在追求对“道”的理解过程中,也是对人自身加强了解到超越自身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所以今天谈论一下关于道家思想在对应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以及扩展讨论下关于道家思想中“道”的客观普遍存在、循环不息、相互对立的思想。试图用现代的时间空间概念与相对运动来进一步解释“道”的存在。

历史上,春秋战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春秋末期,儒道两家只是有相互竞争的学派中的两个派系。这个时期思想家众多,在中国历史称作“诸子百家”。各种思想家走向历史舞台是因为贵族们受到周朝“礼崩乐坏”的影响而散落民间,那个时代只有贵族可以上学,而成为庶民的贵族们有的周游列国教学;有的隐姓埋名研究学问;有的则成为游侠、辩者等。

周朝末期的“礼崩乐坏”指的是管理者为了争夺权力,父子、兄弟互相互残杀、陷害。诸侯国管理者们效仿并挑起战争,最终导致群雄并起围攻主权,天子势衰。而后诸侯国之间也兵戎纷乱,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不断上演。西周末期,井田制度遭到破坏,民不聊生。

春秋时代末,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目的就是恢复周礼。《论语·八佾》提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曾经有很多“隐士”嘲笑孔子一心济世,归于徒然。隐士晨门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意思就是孔子仍在坚持自己恢复礼制的观点。晨门这一说话形成诸子百家思想能够传承最基本行为,坚持不懈,专一解读。

道家坚持的就是对人生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超越自身法则及现有世界外运作规律的研究。

最初的隐士是“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道家发展的第一阶段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所以第一批道家思想者大多称作隐士。当时比较突出的就是杨朱这个人,都他主张的早期思想是个人主义与私有财产保护,只要人人都保护好自身,不需要管理者天下也会变得很好。从隐士们的思考到杨朱思想就是第一阶段的道家思想,以自己为重,保命为主,即为私。

最早是被称作“隐士”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只有一亩三分地,但是也不会抱怨命运不公平。因为他们不信天命,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不断观察事物演变过程中,他们发现一切并非一成不变在那里,而是有规律可寻的。所以才会产生第二阶段的总结性著作。

在这个动乱的年代,经济、战乱以及其它自然变化有很多难以预见的因素,只想着保护好自己,反而在那个年代更容易陷入困境中。经过悟道,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就感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这个思想在《庄子》中进一步论述为“齐万物,一死生”,表达了要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到自己与外界、生与死的关系。

之所以称作老子为第二阶段思想,因为在道家思想的最初阶段是强调自我的,通过自身的修炼而观察外在事物的变化。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私也不能独善其身,反而会因为各种因素的阻碍而难以继续思考人生;所以到了老子思想的自然之道,开始思考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思考的人生最底层的法则。这就是道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与第二个阶段的过程。

而后则是庄子,从更高的观点看世上事物。遵循老子的“道”开始思考更高一级的思想,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这就是可以超越自我与外界世界的“道”,从另一个世界看现在的世界,即在道中的我。

古代哲学提供一种人生的理想,这部分理想与它提出的时代、地区和经济条件有关系。道家的理想国就是以人人为己,重视生命价值开启的,里面也有一部分对人生的见解。其中老子提出的观点属于道家思想第二阶段思想,《道德经》中的“道”是论述宇宙万物的变化法则,在道家看来,这些千变万化的底层有一个不变的法则,如果人人都懂,就可以按照这些法则行动,把一些事物演变为对自身有利的,所以“道”具有持久的价值。

在研究老子思想的“道”的意义中,很多思想家认为道家的想法靠直觉产生道理,还认为老子是倡导的“道”是避世的思想。《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中提到知雄守雌的概念,表现了老子思想可以用“水”的包容性与其以柔制刚的特点来形容。即老子采取低姿态处世态度,想要得到的东西自然会得到。

老庄思想综合成为一种超俗的思想,也就是说这些思想不断超越自我中诞生的,是不受自身限制的,即从自生到重生的过程。

所以从道家阶段发展可以看出,“道”是普遍存在的底层法则,具有持久的价值。那么“道”的循序不息与相互对立的观点如何理解呢?

用我们已知的书籍与知识去解释“道”只能被限制在“道”的已知环境中,现代的世界比之前更加复杂,为啥《道德经》中关于“道”的理解却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是客观规律,而这个规律存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中,也受限于每个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几于道”。都是指的“道”的包容性特点,具有普遍与无限。除了“道”拥有一个恒久的价值,它还存在普遍的特点。关于“道”的循环不息以及相互对立的特点应该继续挖掘。

“道”的循环不息与我们对空间、时间理解相近;而另外一个“道”的相互对立特点则更符合老子提到“反者道之动”理论。

宇宙万物之内都存在空间,各个空间又有不同,大空间里有小的空间,每个空间有其可以分辨的特点。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小空间,这个空间内包括肌肉与骨骼包裹着各种器官与生命供应系统。而与外界产生感应与互动并不光是五官,还有更重要的“器官”,那就是皮肤。

皮肤是人体最神秘的“器官”,因为它至今有很多未解之谜,包括你可以通过皮肤感应一个物体的软硬、厚度,而且皮肤为构建的内在环境提供了无法用现代科技测量的保护方式与快速自愈的能力。可以说生物学家解剖中没有从皮肤那里获得人类关于触觉中直觉与大脑的关联,以及中医提到的皮肤下方运作的经脉“真气”当我们脱离人体来看另外一个空间,那就是地球。地球与太空存在着隔膜,有一个一个无形的“皮肤”——气层。地球能够保护生命不受太空影响,就是有这层“皮肤”来管理着生命,皮肤管理着一个强大的磁场,利用万有引力把我们吸附在地上。在已知的磁场规律下,“皮肤”他通过掌控磁场而影响着空气运作,从而管理着天气,调控着太阳对我们的影响。

最终我发现以上两个空间之间形成一个关联“皮肤”,这个“皮肤”系统接近于“道”的特点。首先它是无形的,无论我们在人体解剖还是地球气层的观测中都无法观测其运作形态。但是它又是很重要的普遍存在,具有在额定的空间内无限持续增长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证明“道”的概念,我们引入这些空间循序不息的特点,即时间之矢的概念:自然环境过程的不可逆性。

1.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时间之矢。一个物体向上抛起,其动能是不在受到空气阻力与引力影响下,最后停止在地上。墨水被泼洒出去,无法再装回去;

3.电磁学的时间之矢。振荡电磁所产生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之所以会出现时间之矢的现象,是因为自然现象下,能量不断地消耗,最终变成无序状态。而这个就是熵增的概念(任何物体运动的方向都是向熵增发展,包括生命体的运动,走向无序)。

你们如果有熵增,为什么会有“道”的生生不息呢?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各种循环又作何解释。

“道”不受到熵增的影响,说明熵增是“道”的一个过程。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概念,进一步说明“道”包含万物的解释。即说明矛盾对立物向着对立方向转化,物体运动也是循环反复的。

自然现象白天黑夜,人性的善恶,福祸的运气,物体之生来自另外一个物体贡献的养料。

熵增导致物体变成无序,“道”来主导它成为另一种资源。

相比我们的化学、物理变化。地球气层却是捉摸不透的,不仅隔离真空,还引导着磁场与天气,保护了地球。说明其中存在一个相互对立的无形转化。即“道生一”。

宇宙能量传导:能量至基本粒子至原子,再由分子至无机界至生物界,最终出现人类。而能量之说源自什么?“道”是不是就是那个能量的介质,传导或者引领能量的“界”。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思考,而是靠着皮肤这个“界”引领其它器官与外界接触,最终而影响了大脑思考进化。

您好亲,我认为不能呢。道的深刻是人类思想的尺度,人的理解力超越不了道。这一切,早就已经注定了。人能明了多少就是多少。人能得到多少道,就能成其多大的功业。

您好亲,是的。“道”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 即无物不在, 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超越了任何实物与时空的限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这本书该不该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