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有什么解决方案?

"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 是基金市场的老问题。

今年 3 月,易方达某款混合基金近一年的收益达到了 119.96%,但投资者盈亏数据显示,有 81.9% 的用户亏损。

还有更残酷的数据,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偏股型基金在过去十五年 (--)累计涨了近 13 倍,高达 1294.88%,算年化收益率也超过 19%。可有多少基民赚到了这份钱?

从基本判断来看,我们虽然知道 "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 是投资者操作的结果,但这背后,是专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区别,也涉及基民对解决这种矛盾的需求。

根据蚂蚁基金联合 43 家基金公司发布的《2021 基金经理千次调研报告》,去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基民优化个人投资行为、谨慎看待短期市场波动和尽量拉长投资期限,也需要销售机构发挥客户陪伴和投资者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理性投资行为,更需要基金公司抓住机遇,从 " 卖方销售模式 " 向 " 买方投顾模式 " 积极转型。

为什么会亏损,基金经理和基民的对原因的探究值得玩味。

《2021 基金经理千次调研报告》(简称《报告》)采访了 123 名基金经理,问卷调研了 1.2 万名投资者。亏损的基民将主要原因归于 " 整体市场走势影响 ",这种声音占到 59% 比例。认为 " 基金经理投资标的未选对、调仓不及时 " 的占到 35%。认为 " 未及时止盈、 持有时间短、资产配置不均衡、 追涨杀跌、交易频繁 "

受访的基金经理大多不这么认为。报告数据显示,70% 的基金经理认为 " 追涨杀跌 " 是基民收益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67% 的基金经理认为 " 持有时间短 " 是主要原因,63% 基金经理认为 " 交易频繁 " 是主要原因。

投资者将亏损归因于市场走势影响,从数据上来看不怎么站得住脚,更像是主观的自我安慰。

一个投资者赚不赚钱,由市场走势、基金资产配置、个人投资能力等因素决定。前两个决定基金赚不赚钱,后一个决定投资者赚不赚钱。

Wind 数据显示,2020 年 6294 只权益基金中,只有 147 只基金出现亏损,占比仅 2.3%,整个公募基金市场,去年利润达到了近 2 万亿,但一份每日经济新闻发起的调研显示,只有不到 50% 的基民声称 " 赚了 "。这意味着,基金赚钱和基民赚钱的能力极不相匹配。

中证报联合三家大型公募基金发布的《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指出,基民的 " 操作 " 给收益带来的损耗率接近 60%,这背后的现象是,大家都习惯用买卖股票的习惯买卖基金,习惯短期交易、追涨杀跌。

大家习惯赚了就跑,或割肉而逃,所以才有了那句俗话。即使在牛市,也是 "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

在投资逻辑上,炒股是个人投资者重度参与的行为,买基金则是交由专业机构投资者来炒股、买债等。

参考发达国家股票市场投资趋势,个人投资者最终会淡出,向机构投资者靠拢。中国股市也遵循这一逻辑。据中金数据,中国股市个人投资者比例,已由 2003 年的 95.4% 下降到 2020 年 51.8%,机构投资比例飙升到 48.2%。

买基金的逻辑在于长期持有,交予机构投资者打理。而追涨杀跌、频繁交易,使得原本交予机构投资者打理的理财行为,变回了个人投资者的逻辑。

《2021 基金经理千次调研报告》对 123 名基金经理采访得出的建议显示:80% 的基金经理建议基民选基时应重点关注基金经理投资理念,74% 基金经理建议重点关注产品投资策略,65% 基金经理建议重点关注波动率和回撤。

在持有时长上,绝大部分受访基金经理建议基民的持基时间长于一年,37%/15% 的受访基金经理建议持基时长为 1-3 年 /3-5 年,另有 45% 的受访基金经理建议在个人情况允许下越久越好。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今年 3 月份,股市大跌引发公募基金大规模收益告负。当时 8000 余只基金中,7000 余只基金收益告负,跌幅超过 20% 的基金高达 1062 只。

这时,机构和基金销售公司开始喊话。蚂蚁基金喊话基民说 " 风物长宜放眼量 "" 不在低谷转身去 "。招银理财致信投资人说," 短期冲击不改长期向好趋势。"

这种喊话当时被调侃 " 不跑等着被割韭菜?" 现在看来却是应验了当时的喊话。

到今年三季度结束时,基金市场整体收益数据已经恢复,Choice 数据显示,基金市场的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平均收益率为 6.48%。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收益率就更可观,截至 9 月 30 日,近三年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为 107.82%。其中,208 只基金收益率在 200% 以上,29 只基金实现了三年三倍。

实际上,长期持有意味着和宏观市场经济一起进退,实体企业赚钱了,基金就赚钱,个人也就赚钱。一旦频繁交易,就变成了 " 交易的技术 ",而大多数人并不擅长这一点。

长期持有基金能赚钱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目前仍处于高速成长期。《报告》显示,81% 的受访基金经理认同这一点。

从 2015 年末到 2021 年 3 季度末,公募基金规模已由 8.4 万亿扩张至 23.9 万亿元,增长 184%,年化增速近 20%。但是,居民财富中流向公募基金的比例还很低。截至 2019 年末,和 513 万亿的居民总财富相比,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规模仅占到 1.4%。

这就是我国基金市场高速增长存在的空间。个人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怎么在这个 " 高速成长期 " 分一杯羹,需要共同的努力,解决 "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 的痛点。

从逻辑来看,基民不赚钱的痛点是追涨杀跌、频繁交易,背后的体现的痛点实际是信息不对称、基金售后服务不足、投顾服务不到位。

《报告》显示,基民投资基金时最困扰的点,前三名分别为基金产品太多难以挑选(52%)、看不懂且没时间研究(35%)和买入卖出择时难(35%)。总之,它们是信息不对称滋生的种种。正因为这些痛点,基民才会选择追涨杀跌、频繁交易。

这或许也是《报告》诞生的背景之一。据蚂蚁财富事业群投研总监李小军介绍," 通过对基金经理持续的调研,蚂蚁基金一方面希望帮助用户寻找长期可跑赢市场的优秀基金,另一方面也希望陪伴用户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加深对基金经理投资理念的理解,并通过合理配置和长期持有获得理想的回报。"

具体到解决这些痛点,要求基金公司、销售机构等行业各参与方的 " 投资者服务 " 与时俱进。《报告》结论认为,基金服务机构应该将 " 投资者陪伴 " 和 " 投资者教育 " 贯穿在 " 投前、投中、投后 " 的全流程行为,实时帮助投资者改善投资行为,以投资者长期利益为优先,及时进行投教互动。

过去几年,蚂蚁基金等代表的金融科技机构、数字化渠道,确实助力公募基金行业减少了 " 信息不对称 " 的情况。

《报告》中 42%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金融科技为公募基金带来全面数字化营销的价值,也有 24% 受访者反馈金融科技对公募基金起到了从卖产品到服务化的助推作用,买方投顾服务模式初现。对基金经理自身而言,约 6 成受访者反馈,数字化线上渠道在加强投资者教育、投资理念分享和投资者陪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谓买方投顾市场,就是市场以投资者想要的服务为出发点,而不是过去机构 " 卖产品 " 的思路。《报告》也认为,公募基金公司应抓住公募投顾业务的机遇,推动渠道从 " 卖方销售模式 " 向 " 买方投顾模式 " 的转型。

如果投顾服务、投资者教育、信息不对称这些痛点都解决了,那么基民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的冲动操作就不会频繁上演,正向循环的逻辑就打通了。

那时候,就是基金赚钱基民也赚钱的场景了。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基金行业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最新指引在行业内引起震动。

  根据中基协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下称《指引》),基金行业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将发生重要变革。

  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公募基金从业人士、第三方评价机构专业人士以及券商经济学家等业内专家,共同探讨《指引》重点规则及深远影响。在受访者看来,《指引》以薪酬为切入点,事关各方切身利益,抓住痛点的同时对投资者的关切予以回应。多项细则切实将基金管理人与基民利益捆绑起来,有助于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指引》为行业进行薪酬管理提供了行动指南,公募管理人高度认可其指导意义和长远价值。

  博时基金认为,《指引》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健全公募行业长效激励约束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进一步促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汇添富基金认为,《指引》在五个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有利于促进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有利于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提升合规风控水平;有利于引导行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受访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人士则直言,《指引》针对行业目前的一些乱象提出了解决方案,从大家最为关切的薪酬下手,规范行业利益绑定机制,抑制行业乱象滋生蔓延。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孙桂平分析,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剧,基金公司注重短期规模和业绩,打造明星基金经理和爆款基金等现象逐渐增多。长此以往,不利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很有必要在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等源头上进行改革,抑制行业乱象的蔓延。

  “《指引》提出的薪酬新规,”华南一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直言,将基金管理人与基民的利益捆绑起来。即使遇到极端行情,起码管理人不会置身事外。“这是负责任的产品管理人应有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对于投资者而言非常重要。”

  《指引》对公募基金公司的薪酬结构、薪酬支付、绩效考核、薪酬内控管理各方面提出了可实操的要求。

  《指引》要求,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当将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20%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权益类基金不得低于50%;基金经理应当将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30%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利益与持有人利益的绑定,激励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

  晨星基金研究高级分析师屈辰晨认为,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促进基金经理更关注长期投资,降低基金的业绩波动,同时加强了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利益绑定,有利于提升公募基金的公信度。过往有部分基金公司会基于短期表现给基金经理开具高额的奖金和绩效,导致基金经理追逐短期热点、采取高集中度重仓赛道等方式来博取年度排名。“在《指引》规定的考核以及跟投机制下,基金经理短期业绩考核的压力会变小,有利于他们站在更长远的维度进行投资和判断;因为基金经理必须将部分奖金买入公司或者自己管理的产品,自己成为基金持有人,在投资时就会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

  “我个人比较关注三点,”孙桂平说,“薪酬延期支付、基金跟投和长期投资业绩考核,都是通过强制手段约束基金公司和基金从业人员的行为,协调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和基金投资人三者利益,在促进基金公司稳健经营、建立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和保护投资人利益方面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华南一位公募副总经理指出,“‘强制跟投’在制度上将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进一步绑定,有利于提升基金投资者的长期投资获得感。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长期为业内外所诟病。我们看到的尽是极致风格化的产品,单个基金不再讲究个股分散、不再是风格分散,重仓几个甚至单买一个板块,成为很多基金经理冲规模的不二法门。”

  金融行业是公认“高薪”行业,公募基金经理等核心从业人员的薪资也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话题。

  针对《指引》对基金经理薪酬产生的影响,孙桂平表示,顶流基金经理的畸高薪酬将受到抑制。未来基金公司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投研体系建设、合规风控、公司品牌、文化制度等方面,不再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作用。长远来看,有利于基金公司的稳健经营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会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遵从《指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此前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动辄千万以上年薪的情况肯定会得到规范,行业内各级人员之间的薪酬差距也会缩小,总体体现合理激励,而不是过渡激励。”上述华南公募副总经理指出,公募基金公司过往的投研体系将会重构,将更注更“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公募基金过往以成长股为主要投资方向的权益投资理念将转变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主导,行业将运用一系列定量指标,如换手率、风格漂移监测等手段,将投资行为约束在框架之内。

  至于《指引》对行业薪酬管理的长远意义,德邦基金表示,“高薪”的重点在于是否为投资者、为公司创造了与之相匹配的价值。《指引》将基金经理的薪酬与其为基金份额持有人创造的利益强绑定,与其为公司和行业创造的长期价值强关联,提高了基金经理冒险的机会成本,将驱动基金经理从更长期的视角去做每一个投资决策,有助于基金行业真正贯彻价值投资理念。

  博时基金表示,公募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人力资本是基金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指引》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构建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界面新闻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谢卫今年将提交两份提案,分别是《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关于增强公募基金服务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力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截至去年末,公募基金整体管理规模已经突破25万亿元大关。作为唯一一位来自公募基金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谢卫的两份提案均与行业密切相关。

在第一份提案中,谢卫建议,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推进基金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公募基金行业必须持续构建和完善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正确处理好持有人利益、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业绩和规模的关系。而在另一份提案中,谢卫建议提升产品辨识度和行业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

正确处理业绩和规模的关系

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谢卫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构建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募基金行业必须持续构建和完善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正确处理好持有人利益、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

这其中又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业绩和规模的关系,投资业绩是赢得投资人信任的主要方式,规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要把规模的增长置于投资业绩的约束之下,不能以牺牲业绩来追求规模的无序扩张。

其二是要处理好人才与激励的关系,人才是公募基金行业的核心资源,必须得以尊重和呵护,并给予适度的激励,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承担起普惠金融的责任,但是过度激励容易导致投资和营销的短期行为,损害持有人利益,同样必须加以规范。

其三是建立企业责任文化。作为以人为本的公募基金行业,应该时刻谨记所肩负的信托责任,鼓励基金公司多角度展示持有人的投资收益。

二是,建议提升产品辨识度,助力财富管理市场健康发展。

谢卫认为,“净值化时代到来给公募基金深度介入财富管理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提供更多具备辨识度、性价比高的产品,努力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发展困境,获得财富管理市场应有的地位和口碑。”

进一步展开而言,谢卫还有三点具体的建议,包括产品设计端应该更加精准,产品风格稳定不漂移 ,更加关注理财型客户的财富增值需求。

三是,建议大力推动公募基金投顾业务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包括投资上要坚定大类资产配置;持续关注并了解客户;在专业的基础上加强投教。

四是,要充分发挥公募基金投资管理能力优势,把握个人养老金发展机遇,包括优选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以及优选产品,提升行业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提升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

在另一份提案中,谢卫主要关注的是公募基金服务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能力建设。

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步伐加快。

谢卫指出,公募基金行业自2018年起开始推动发行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在管理规模、服务人数和投资业绩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如何高质量满足个人养老投资需求、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现有产品管理水平不等。全市场共有50家基金公司发行养老目标基金,但各公司在治理水平、经营管理规范程度、大类资产配置和投资能力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增加了投资者选择该类养老产品的难度与风险。

二是,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在产品设计上,尤其是目标日期基金,其资产配置比例随时间动态变化,初始权益资产比例较高、波动较大,在当前我国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水平偏低、养老投资风险偏好相对保守的国情下,老百姓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三是,尚未形成成熟的行业个人养老服务体系。为更好服务个人养老财富管理的市场需求、扎实推进落实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证监会已开展基金投顾业务试点,但基金投顾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未与存在养老财富管理需求的应用场景有效结合,行业暂不能形成相对成熟的个人养老财富管理服务体系。

四是,行业发展亟需政策支持。对于一个新兴领域,行业在养老类产品设计、养老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缺少专门政策支持,存在产品本身养老属性不够突出、养老投资人才稀缺等问题,不利于行业进一步推动个人养老财富管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谢卫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坚持稳字当头,优选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

他建议,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目标,坚守公募基金发展定位,选择治理结构完善、大类资产配置及投资能力突出、内控制度健全、养老目标基金管理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基金公司先行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坚持稳字当头,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稳步推进。

二是优选产品,提升行业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优先将具有低波动、收益相对稳健、风险相对可控特点的、包括目标风险在内的养老产品体系作为行业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的重点产品予以支持。以该类产品为先导,严守安全底线,配套做好投资管理、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等相关工作,让老百姓愿意投、放心投、长期投,逐步提升老百姓对包括目标日期基金在内的行业养老产品体系的接受度。

三是行业合力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打造行业的个人养老金服务体系。建议将基金投顾业务与个人养老财富管理需求的应用场景有效结合,将基金投顾服务与包括养老目标基金在内的养老产品体系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宣传,打造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的行业个人养老财富管理服务体系。

四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对于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初期的新产品、新模式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基金公司研究探索更多真正满足老百姓养老投资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在养老投资人员的长期考核和激励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帮助基金公司吸引、培养、留住更多的养老投资人才,推动行业形成养老金长期投资机制,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而更高质量发展真正满足老百姓养老投资需求的个人养老财富管理业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原因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