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者为什么难于盈利?

银行理财还是固收+基金?

今年以来,这道资产配置题让不少曾经追逐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陷入两难境地。

回顾2021年,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权益市场热闹无限的情况下,固收+基金一度成为银行理财投资者的不二选择,固收+也因此成为基金大户的聚集地。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个人投资者户均持有金额超过15万元的基金共有46只,其中固收+产品数量达到了38只,占比82.6%。

然而,伴随着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频繁波动,过去一年收益率屡创新高的固收+似乎失灵了,加号变减号。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也大不如预期。双重因素叠加之下,原本想以固收+作为银行理财产品“平替”的投资者有些不知所措。与股票型基金投资者相比,这部分投资者并不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相反,他们追寻的是稳健的收益与相对可控的回撤风险。

不过,一些更有经验的固收+投资者,尽管风险偏好稳健,却反而按下逆市加仓的开关——今年以来天弘固收+的老客户加仓的比例达到22%。

展望后市,固收+能否成为稳健投资者的理财压舱石?

“跌少了不动,跌多了就可以补点仓了。”

“加仓加仓,正愁干躺着回本慢呢。”

“不慌不慌,这点收益率也跌不完,大不了就补仓。”

从2021年5月开始算起起,王新宇(化名)几乎每天都会在支付宝某基金的讨论区更新自己的操作和心情。

王新宇属于固收+基金的忠实用户,在其晒出的产品收益图中,以风格相对稳健的偏债类基金产品居多。在他的“买基心得”中,长期持有、伺机补仓才是博取基金收益的王道。某次,当所购入的基金出现单日0.5%的下跌,王新宇兴奋地写下“补仓的时机,这不就来了么?”

事实上,今年以来,诸如此类让王新宇激动的补仓时机不在少数。2022年的A股市场历经不小的波动,截至6月16日,上证指数今年以来的累计跌幅为9.74%,4月26日,该跌幅一度超过20%。而深证成指今年以来的跌幅则为18.22%,4月26日当天,累计跌幅更是超过了31%。市场震荡下跌,与权益市场挂钩的固收+产品亦未能免受波及,普遍出现回撤。

华南一名资深公募基金研究员指出,今年以来固收+基金平均收益为-2.32%,最大回撤-5.93%,被市场认为是“固收-”的业绩表现。从指数来看,今年以来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指数收益为-3.31%,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收益为-2.39%,与固收+平均业绩差异不大。固收+在今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股市系统性下跌的影响,整体来看,在股市配置比例越高的固收+基金跌幅越大。

在此情况下,“王新宇们”仍在选择逆市加仓。天弘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20日,稳健型固收+产品中,今年以来有21%的老客户(指2021年底持有的客户,下同)加仓;高弹性固收+产品中,今年以来加仓的老客户比例更是高达33%。整体看,天弘固收+今年以来老客户加仓的比例达到22%。

与此同时,不少新用户也在积极入场,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天弘固收+新入场用户超过248万,二季度以来天弘固收+的新增用户也超过48万,整体看天弘固收+今年以来保持了资金净流入。

权益市场震荡、固收+净值表现不佳、回撤超预期之下,风险偏好稳健的投资者为何仍坚持加仓、逆市进场?

首先,个人投资者更多倾向于在具有一定风险的行情中冒险寻找投资机遇。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个人投资者购买公募基金时机最高比例(66.8%)的情形为“大盘正下跌,有抄底机会”,而“大盘正上涨,看好市场情形”的比例为44.5%。

其次,个人投资者对于小幅回撤的容忍度较高。报告同样提到,超过四成的投资者在亏损30%以内时则会出现明显焦虑,近八成投资者在亏损50%以内时会出现明显焦虑。但,亏损少于 10%时会焦虑的投资者仅占7.9%。可见,如果亏损幅度有限(比如10%以内)的话,超过9成的投资者是不会有明显焦虑的。

招商证券曾在其研报中指出,5%以内的最大回撤均值处在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亏损容忍范围之内。具体至固收+产品,回撤来看,截至6月14日,全市场固收+产品近五年平均最大回撤为5.74%。

以天弘基金为例,其在2021年天弘基金旗下全部稳健型“固收+”均实现正收益,16只产品平均收益率达到10.04%,平均最大回撤仅有-3.18%,持有6个月以上的天弘稳健型固收+的投资者中有96.7%的人盈利。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这些稳健型投资者敢于逆势加仓。

在居民理财图谱中,风险收益特征从低到高分别为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短债、固收+、平衡混合基金、权益类基金。尽管权益类基金以其高波动和高预期收益总是能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但是在整体风险偏好偏向稳健的居民理财图谱中,更多投资者选择了将“大资金”投放在固收及固收类产品中。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在持有用户数超过1万户的基金中,个人投资者户均持有金额超过15万元的基金共有46只,其中偏股类基金仅有5只,占比仅10.9%;货币基金仅有3只,占比6.5%;偏债混合、二级债基等固收+产品数量达到了38只,占比82.6%。

从持有时间看,很多固收+投资者也倾向于拉长持有时间。事实上,截至2021年底,天弘固收+产品中,持有时间超过一年的用户占比超过40%。

天弘基金表示,就稳健型固收+的投资而言,投资者无需特别择时,逢低布局、长期持有即可。一方面,天弘稳健型固收+的固收仓位比较高,而且采取了较为稳健的固收配置策略,长期看有望贡献较为稳定的票息收益;另一方面,天弘固收+会根据宏观经济、突发事件、市场估值等情况动态调整股票、可转债等增强仓位的配置比例和方向,从而实现动态资产配置,投资者无需再进行择时。

天弘基金表示,天弘固收+希望为投资者追求较低风险下的较高收益。相比于波动更大的权益类基金,回撤相对可控的稳健型固收+产品是适合大多数稳健型投资者的基金。

北京一名大型公募基金经理更是表示,近期随着权益市场反弹,固收+产品回撤幅度收敛,预计下半年如果没有超预期黑天鹅,不少稳健型固收+仍表现可期。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少投资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会经常看到类似的消息:

“北向资金全天净流入XX亿元”、“北向资金尾盘进场抢筹”、“北向资金连续X个交易日净买入”。

似乎各路报道都对“北向资金”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当北向资金大幅净流入时,投资者经常会对A股未来的走势预期较为积极,而大幅净流出时则会相对偏悲观。

本周以来,北向资金大幅净流出107.22亿(来源:Wind),叠加今日指数盘中经历了来回震荡调整,关于A股变盘在即的声音再度响起。真的如此吗?

北向资金到底是什么意思?观察北向资金的动向有什么意义?北向资金的动作对A股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接着看,带你好好捋一捋。

在我国股市当中,“北”一般指的是沪深两市的股票,而“南”就是指港股。

“北向资金”又被称为“北上资金”,顾名思义就是从南边的香港向北边沪深两市流入的资金。类似地,“南向资金”就是从内地流入港交所的资金。

事实上,这两个概念都是从“陆股通”引申出来的。陆股通可以分为沪股通(开始交易)和深股通(开通),分别对应着在香港开户的投资者“买上交所股票”和“买深交所股票”。自开通以来,陆股通便成为了外资增配A股的重要渠道。

——为什么北向资金值得关注呢?

1)北向资金是A股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

外资进入A股,主要可以通过陆股通、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三种方式,但在外资的持股渠道中,陆股通占比接近90%。

自陆股通开通以来,外资借道陆股通流入我国股市的步伐便在逐步向前,截至,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人民币1.67万亿,已经成为A股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来源:Wind)

2)北向资金在A股的成交占比逐步上升

从持仓规模来看,截至2021年底,北向资金持股市值合计2.76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从15年的0.3%大幅提升至21年的3.7%。

从成交金额来看,北上资金成交占比从2014年的不足1%提升到当前稳定的10%以上,最高时一度达到15%的水平,的确不容忽视。

因此,北向资金的动向值得投资者留意。

虽然都被称为“北向资金”,其实还可以大致细分成以下两类:做长线的配置型资金和做短线的交易型资金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北向资金的托管机构类型来大致分辨其资金属性。从各路资金的流动情况当中,也能窥得端倪。

配置型外资:长线配置型资金,主要托管于外资银行,伴随着A股在全球资产权重的抬升,长期稳步流入。

交易型外资:国际主流对冲基金等交易型资金,主要托管于外资券商,阶段性波动较大常常主导北向资金短期的大进大出。

国内游资:也就是之前被提及需要逐步整改的“假外资”,主要托管于中资券商,波动介于前两者之间,且流入规模基本徘徊在百亿上下。

今年3月,在美联储加息扰动、“俄乌争端”叠加A股流动性风险的极端悲观环境之下,北上资金在保持了连续17个月的持续流入后,在该月大幅净流出450亿元。但4月以来就开始恢复了“买买买”的趋势,6月第一周更是大幅净流入超350亿元,创下了今年以来单周净流入的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配置型资金的累计流入早已经从3月短暂净流出的低点爬起重拾升势,而交易型资金仍处于净流出并逐步回补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截至6月17日,北向资金今年累计净流入575亿,其中配置型外资净流入900亿,而交易型外资净流出102亿

(来源:Wind,中信证券,截至)

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交易型资金追求的是短期趋势,波动本就较大,也经常反映出对冲基金的特征。而对于配置型外资而言,近来的持续流入体现的就是对于A股盈利和我国经济见底回升的预期,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

事实上,从持仓市值来看,目前配置型外资在北向资金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份额占比近8成,而且这一比例在过去的4年中有增无减。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以及国际指数的继续扩容(比如说MSCI提升A股的比例、A股加入富时罗素指数等),配置型外资长期流入A股有望成为大势所趋

北向资金真的“聪明”吗?

一直以来,北向资金都被称为“聪明资金”,因为坊间普遍认为北向资金对行情的把握较为准确。

那么,这一说法有依据吗?

对北向资金的表现进行回测可知,在过去的几年间,北向资金相较沪深300指数取得了稳定的超额收益,的确体现了较为良好的业绩。

(来源:Wind,年度数据源自东兴证券。注:当年盈利=本年末持仓市值-当年净流入-去年末持仓市值,收益率=当年盈利/(去年末市值+当年净流入))

即便是在仍处于建仓期的2015年,北向资金的年收益率也跑赢了沪深300;而在2016年全市场基金普遍折戟之际,北向资金仍然取得了年度正收益。

由此可见,北向资金的确是“聪明”的

那么北向资金的“聪明”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呢?东兴证券的研究结果显示,北向资金的超额收益同时来源于行业选择和择股,2017年之前,选择行业的水平更高;2017年之后,择股能力更为优异

从行业偏好来看,截至2021年末,北向资金偏好的前三大行业分别是食品饮料新能源和医药。与2020年相比,北向资金明显增加了新能源的占比,同时降低了食品饮料和医药的比重。

从持股倾向来看,北向资金的特点是:1)偏爱白马股;2)偏好高市值、高收益、高成长性的“三高”股票(市值>3500亿元,ROE>4.5%,净利润增长率>50%),以及各细分行业的龙头股。

由于最近两年市场风格转换,白马股整体表现相对疲软,叠加北向资金规模逐步增大,北向资金累积收益优势有所下降。比如说在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之下,代表A股市场整体的万得全A上涨9.2%,而北向资金小亏0.4%。

当然,北向资金从年取得的年均复合收益率达到15.4%,远远领先同期万得全A的7.9%,明显战胜了市场整体。

不过,北向资金虽然“聪明”,但投资者也无需神话其表现,因为从年化收益率的角度来看,北向资金和主动管理的偏股公募基金相比,并没有取得明显优势

(来源:Wind,偏股公募基金表现采用相应的万得基金指数收益率,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背后的原因在于,北向资金与国内公募基金在选股层面具备高度相似性。开源证券统计了每个财报季北向资金重仓的50只个股构建投资组合后发现,其走势与主动股基的表现基本一致。

背后的原因在于,北向资金与国内公募基金在选股层面具备高度相似性。开源证券统计了每个财报季北向资金重仓的50只个股构建投资组合后发现,其走势与主动股基的表现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专注于优秀的基本面、重视企业盈利,可能是长期绩优大资金的共同特征

北向资金如何影响A股?

北向资金的影响力究竟如何呢?

海通证券e海通财对18年到20年的数据进行回测发现,从日、周涨跌幅来看,北向资金与市场涨跌并没有非常一致的走势。北向资金时常是跟随市场涨跌幅波动,而其资金的流入流出,对次日大盘涨跌预测的准确性为54.2%,对非高频交易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作为单一指标来预测后市的胜率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提高

德邦证券统计了今年近5个月的交易日数据后发现,北向资金净买入额和万得全A的相关系数为0.15,与上证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16。换言之,有一定正相关性,但并没有特别高。这说明北向资金流向对当日市场走势的影响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得出北向资金流向与沪深指数涨跌一致的结论。(来源:邦德证券)

即使不考虑这些统计数据,北向资金对A股择时的影响可能也并不像部分投资者想象中的那么明显。

举个最近的例子,6月13日,受到外围市场影响,北向资金大幅净流出135亿,上证指数当日下跌0.89%,但随后两个交易日分别上涨1.02%和0.5%,成功收复3300点,其间北向资金又回流173亿元。(来源:Wind)如果投资者真的跟着北向资金“杀跌”,最后可能又变成无奈“追涨”了。

第一,北向资金在A股的成交占比仅在10%左右,即便考虑到市场中还存在着部分跟踪北上资金交易的资金,会导致其实际影响力高于成交占比所代表的影响力,但内资依然占据着主导力量和定价权

第二,主导每日大进大出的主要是交易型外资以及部分国内游资,而对投资者中长期投资更具备参考意义的应该是具备趋势性的长线配置型外资

北向资金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动向?

那么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北向资金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动向呢?

首先,作为A股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北向资金如果保持净流入态势的确有望为市场带来更多活水。当下对配置型外资而言,是否增持A股主要取决于两股力量的博弈。一方面,美联储加息缩表,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元走强,可能会导致外资回流美国。另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领先美国一个身位,美国通胀飙升,市场已经开始交易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而我国正处于流动性宽松的环境,政策“稳增长、稳经济”意图明确,“经济底”正在逐步清晰。如果下半年盈利和经济增长如期复苏,外资看好A股的趋势也有望延续

其次,前文中说过,行业配置是北向资金非常重要的超额收益来源,而且2017年以来,北向资金在行业上的偏好也会随着市场风格发生演变。因此,其在行业方面的动向也可作为风格选择的参考

那么,近来北向资金主要加仓了哪些行业呢?

过去5周,配置型外资净流入前三行业分别为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食品饮料和基础化工,净流出前三为家电、房地产和非银金融。

(来源:Wind,中信证券,截至)

交易型外资净流入前三分别为食品饮料、银行、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净流出前三为电子、轻工制造和建材。

(来源:Wind,中信证券,截至)

由此可知,配置型和交易型外资在新能源和食品饮料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两个板块近期的表现的确也比较强势。

事实上,配置盘偏好成长板块这一点,与我们的观点较为一致。因为在盈利仍处于下行阶段时,成长风格超额收益的确定性通常更强。

至于A股是否即将变盘,我们预计接下来市场大概率维持宽幅震荡格局,没有恐慌的基础,但指数层面大级别机会的基础也暂不具备。结合风格研判和二季报预期,一方面,可以逢低关注新能源(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及政策边际改善的互联网板块等,以及具备轮动补涨预期的CXO、医疗服务等;另一方面,从“稳增长”和通胀收益链条的角度,关注地产及上游建材等。

基金投资的理想状态是低位买入高位卖出但这需要投资者有判断市场走势的能力这是普通个人投资者很难做到的所以基金投资总会有损失。那么基金跌了很难回本吗

如果一只基金跌了是有可能回本的基金是长期投资短期亏损无关紧要。比如买的时候基金净值1.7元最近基金净值在1.4-1.5元之间好像是亏损。然而从长期持有的角度来看一年后基金的净值变成了2元所以虽然基金的短期内下跌但长期来看是可以回本的。

长期定投基金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式。因为短期内的定期投资会因为定投基金的买入和买入成本较高买入和卖出的基金份额较低而遭受损失所以长期来看投资成本会有效降低风险相对较小长期来看会有一定的收益率。通常可以达到每年10%左右的固定投资。建议定投基金投资银行这是因为银行资金比较全面关键是安全方便。

1.大规模投资目标的范围大幅下降

基金投资尤其是混合型基金投资都会有自己的重磅投资。一旦这些重投资的标的大幅下跌净值也会随之下降。指数基金、股票基金等基于股票或指数如果股指大跌也会导致基金大跌。

2.债券市场正处于低迷时期

基金投资的一个主要投资方向是债券债券是基金控制风险的主要方式。然而低风险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如果债券市场长期低迷或者投资标的价值降低基金净值就会降低这就是基金亏损的可能性。

3.遇到影响很大的突发事件

该基金的投资取决于金融市场如果金融市场发生重大事件将直接影响基金的价值。

基金净值是不断波动的现在处于低位并不意味着永远处于低位。你急基金经理也急。会考虑改变投资品种继续无利可图或者利润太低。基金公司还将裁掉基金经理更换基金经理以挽救基金的颓势。

现在处于慢牛阶段也给了很多人反应的时间。相信只要你购买的基金不是那种烂泥扶不上墙的基金那么即将清盘退市的它很可能会回本这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如果监测显示净值没有提高投资品种没有改变基金经理也牢牢地坐在泰山那么这基本上变相证明你处于净值的最高位置他们并不认为超越那个最高位置是他们的目标这是一只“不求上进”的基金。

如果发现这个基金再撑两年顶多还本金不可能盈利。换句话说还本金需要很长时间卖出止损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出售的资金投资于其他基金或其他投资品种它可以弥补最后一轮投资的损失如果控制得当它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人生很长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一生的失败就连巴菲特都亏损过了金钱更别说普通人了。

与其把时间和金钱花在一个让你失败的基金上你还不如给自己一个全新的重新开始的机会。

如果这只基金的历史表现还不错只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比如某个权重出了问题那么它还是可以挽救的相信基金经理灵活处置后基金会有不错的表现。

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这个基金要考虑加仓只有基金跌了基金加仓才有意义可以降低你的购买成本。都说定投好定投好它的好处就是不断建仓成本平均分摊。不断的固定投资很难使成本站得住脚。

对于基金跌了很难回本吗这一问题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心里应该都有答案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想了解更多基金内容比如说债券基金收益可以持续关注了解相关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选择基金进行投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