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的炉霍县境内,1984年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并依止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经过很多年的努力精通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获得堪布学位。
  慈诚罗珠堪布二十年来于五明佛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弘法。近年来,更深入各藏区宣导戒杀放生、护生救生、素食、环保的理念,同时讲授基础佛学正见,深化信教群众对佛法的认知。同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有积极于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编撰汉藏英新词辞典,目前已出版《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和《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
  近十多年,更深入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等,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弘法之余,仍勤写不辍,目前出版作品有:藏文著作:《堪布慈诚罗珠全集》(共四册)等;
  中文著作:《慧灯之光》系列丛书、《生命的真相》等。

作者序: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1.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
 2. 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3. 痛苦的因缘:过度的欲望、自私心、执着
 4. 永远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
 5.“乐观者最早死”
 6. 学会放下离谱的自私
 7. 执着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接近两千年前,龙树菩萨就已经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

  幸福,是人类有史以来,大家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近两年,幸福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反而失去了想象中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数的急剧下滑,让大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与审视:到底什么是幸福?该怎样去寻找幸福?
  佛教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是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也不是旅游或一杯水。虽然通过这些途径,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幸福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和物质有关系,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物质,只是给我们创造幸福感的一种因素或条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或满足感,通过这种安全感或满足感,就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我们可以把稳定的收入等作为幸福的来源或渠道,但这些都不是幸福。
  我们都是普通人,佛教称为凡夫,也即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灵训练的人,无论再有钱有地位,世俗的学问再高,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所以只能是凡夫。凡夫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没有受过心灵训练的人。

洪向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于31日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指出,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会议指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目标是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中央接着又出台文件,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出了具体工作部署。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要是让领导干部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重要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哲学上的终极永恒命题。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同样,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对“我们党从哪里来”也要心怀追问意识。俗话说,水有源头树有根。中国共产党也有其“源”和“根”。然而,对于我们党从哪里来,认识并非都是一致的。居心叵测者如西方鼓吹中国共产党是“舶来品”的有之,不怀好意者如海外散布“早产论”“苏俄移植论”的有之,认识模糊者如国内坚持“缺乏群众基础”“是几个知识分子搞起来的”亦有之。面对凡此种种混淆视听的歪理邪说,如何正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是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正本之“源”和茂叶之“根”。

  那么,中国共产党到底从哪里来?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从革命中走来——坚定矢志不渝的决心

  1.开天辟地创伟业

  究竟什么样的药才能治好中国?从1916年至1928年,在长达12年的时间内,军阀混战、生灵涂炭。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分子在前人探寻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的基础上进而探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问题,提出“破除迷信”的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和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文明价值的内在缺陷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加上巴黎和会给中国带来的实际教训,让中国先进分子深深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一条明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三个结果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新式的、唯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个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可以信赖的领导力量和坚强核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就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2.枪杆子里出政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制定出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力开展工农革命运动,秘密发展党的组织,不仅使我们党的主张深入人心,也汇集起强大的革命力量,对我们党在创建初期的发展壮大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过于把精力放在宣传“主义”和领导工人运动上,而且主要依靠进行合法斗争而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遭到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之时,中共中央不仅在精神上缺乏准备,而且武装力量也极其弱小,在实际力量对比上难以组织起有力反抗,甚至束手无策。陈延年、陈乔年、萧楚女、夏明翰、罗亦农、向警予、周文雍等大革命时期受到群众广泛尊敬爱戴的党的活动家相继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陡然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陷入一片血雨腥风之中。“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在这样血雨腥风的严峻时刻,一大批如老教育家徐特立、国民革命军中任领导职务的贺龙、彭德怀、叶剑英等党外追求积极进步的人士冲破反革命的高压,高举革命的光辉旗帜,毅然加入党的队伍,许多工农群众也重新聚集起来,在党的旗帜下奋起反抗。

  面对反动派斩尽杀绝革命者的屠杀政策,我们党认识到,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赤手空拳只能坐以待毙,要继续革命只能浴血抗争,必须直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从1927年8月到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奋起,继领导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又先后发动和领导了广州起义等共近百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实现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变。特别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地区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但从战略全局来看,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在历次武装斗争中能够坚持下来的多是在几省边界、距国民党统治中心城市较为偏远的山区。这让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到农村去,特别是到那些受过大革命风暴影响的农村去,才会有革命发展的广阔天地”。在经受过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发展红军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抗战烽火浴重生

  1931年9月18日,一直抱着独霸东亚野心的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国民政府奉行妥协退让不抵抗政策,而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于围攻共产党。日军在4个多月内相继侵占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华儿女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达19块,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一亿人,越来越广泛的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并深刻认同了中国共产党。

  4.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以排山倒海之势,在短短4个月中,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了国民党政权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在战略决战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方针。人民解放军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发起渡江战役及其他一系列战役,于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解放了东南、华南、西北和西南等广大地区。随着南京政府的覆灭,中国大陆上数千年的封建压迫、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占一齐灰飞烟灭。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负伤104万人,牺牲26万人,失踪19万人。据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统计,从1921年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可以查到姓名的牺牲的革命者有380多万。这就是说,在这1万多个日子里,平均每天有370名共产党员牺牲。

  (二)从建设中走来——坚定一往无前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并组织革命取得胜利的核心,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社会、新生活的重任。面对一系列新的困难与考验,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百废待兴展新颜

  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全国人民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为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开始执行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并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得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初步成果:生产出了第一辆汽车,成功试制了第一辆喷气式飞机,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党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各个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逐步健全,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转变,以此为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尽管在工业化和改造中难免出现超越国情、急于求成、在所有制结构上过分追求单一等缺陷,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也是我国社会后来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2.激情燃烧苦求索

  1956年,在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66年5月,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从改革中走来——坚持志在必得的雄心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2018年,中国GDP为13.6万亿美元,牢牢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2.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3.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各方面体制弊端,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4.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中国贡献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四)从为人民谋幸福中走来——坚守饮水思源的初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的探索,“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让“诸路皆走不通”的东方古国重获新生;从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百年的跨越,让积贫积弱的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鲜血与汗水写就的奋斗史册上,回响着对“可爱的中国”的深情呼唤,激荡着“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雄心壮志,书写着“走自己的道路”的豪迈宣言。风雨兼程百年路,初心不改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全球第一大政党,向世界展示出愈加成熟、愈发强大的信心和力量;中华民族,这个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民族,将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昂扬的斗志不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二、中国共产党要到哪里去

  中国共产党要到哪里去,这是关涉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方向、发展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是党员干部永远不可忘记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国共产党人从入党之时就许身为党,立下誓言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永恒执着信念。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信仰和追求,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克服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有多少共产党人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一些共产主义者离开安逸的环境,抛弃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共产党,他们为了人民大众过上幸福生活,甘愿去过食不果腹、风雨飘摇的日子。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义无反顾地重新战斗。长征路上共产党人吃草根、啃树皮,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多少共产党人被捕入狱,坚贞不屈,为了人民的解放愿把牢底坐穿、愿把生命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一个例子,陈望道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在一个小房子里日夜工作,甚至把墨汁当成母亲送的红糖水来吃,还连称“可甜了可甜了”。方志敏在敌人牢狱里写下的《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指出:“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这些感人的事迹和语言集中地表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没有忘记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当然,在不同阶段,革命目标也不完全一样。今天,我们不能强求后人一定要再去遭受革命先辈曾遭受过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磨难,但如果把先烈们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抛置脑后,忘记了“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或者丢掉了当初的立足点,不仅是对不起革命先烈,而且必然会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走向自我覆灭的结局。要把革命先烈的事业继续下去,要继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须牢记革命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这一规律的实现要靠人们的自觉奋斗,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每一代共产党人都对这一伟大事业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种历史责任感集中到一点,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产党员必须把远大理想与完成现阶段的任务统一起来,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热情和忠诚,体现在实现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上,努力完成党在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坚实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超越现实,把只有明天才能做到的事情搬到今天来做,也不能把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割裂开来,更不能把贯彻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立起来,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目标的区别和联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为实现远大理想而脚踏实地地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说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的第一位标准。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所以,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为了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谁》这首歌深情讴歌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感动了无数华夏儿女,赞扬了军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它真挚悠扬的旋律,唱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意识,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和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虽然从歌词来看,这首歌是歌唱人民子弟兵的,也是歌颂抗洪精神的,但同时也揭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一)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什么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考虑,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什么人”而成立,奋斗的目标是“为什么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明确自己是为人民而立、因人民而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人民群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的美好愿望服务

  为了救亡图存,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斗争中去。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从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论是作为政治组织的共产党,还是作为这个组织的领导干部,都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面作出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毛泽东同志始终明确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而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更需要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他常对身边人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为民兴利除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他还常说:你若要群众拥护革命,你就要关心群众。这是毛泽东同志身体力行的切身体会。因此,他历来把走群众路线看作党的根本路线,并十分注重以务实的作风做群众工作,进而把群众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把群众工作的基点放在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已成为万众敬仰的人民领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远离群众,而是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与百姓走得更近了,与群众的感情更深了。无论是在稳定环境还是艰苦转战中,他都时刻惦记着群众,满怀深情地关怀和体恤百姓,全身心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共产党人,人民的疾苦绝非小事。1935年10月,来到陕北的毛泽东同志在抓好党中央工作的同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关注陕北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他虽然十分繁忙,但只要遇到有关群众生产与生活的问题和困难,他就会放下一切工作,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研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绝不拖延。农忙时,他组织机关干部下乡帮助农民抢种抢收;群众受了灾,他立即组织送去救灾物资;天旱了,他下乡了解旱情,组织群众修渠道办水利。对于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具体到娃娃上学、农民识字、防病治病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他都常常过问。发现群众困难,他立即组织人员出手帮助,甚至亲自办理,解决问题。这种务实的作风是毛泽东同志工作作风的体现,更是他爱民心切的体现。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人民群众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服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结果,同时又为继续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困难和灾害面前和人民站在一起,体现了党的为民情怀。

  3.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服务

  从国内形势看,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同时,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后,掀起了新科技革命浪潮,韩国、新加坡基本实现了经济起飞,而中国依然在贫困落后中徘徊。是继续僵化停滞、裹足不前,还是走出国门,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现实的重大抉择。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开始由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从此告别了贫困与封闭,逐步融入世界中。改革开放也使一度被认为完全失败的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生,揭开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序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可以大幅度改善人民的生活,可以在追求财富与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可以不照搬西方的制度而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的改革开放路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这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的理念,采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举措,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宣传引导动员群众

  任何一项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光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斗争的胜利,既要有党中央尤其是中央政治局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这就需要党组织进一步宣传动员人民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1.唤起工农千百万——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政治优势

  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或者宣传好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看家本领。我们党正是通过做群众的宣传工作从而使群众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的组织中来的,我们党也正是通过做群众的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群众投身到党的事业中来的。

  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群众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群众,首先要统一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指导新的实践。所以全党要学习,全国人民要学习,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习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1.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损害人民利益的事件还是存在的。从中央纪委公开曝光的一些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典型案例看,这些问题分别涉及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不力、工作失职、故意刁难群众、乱摊派、违规核销费用、公款旅游、挪用公款、套取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收受财物、违规占有和收取服务对象费用、侵吞土地租金、隐瞒国家补助政策、套取私分项目工作经费、套取救灾款、侵占退耕还林补助款、挪用城乡养老保险资金、套取贪污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侵占五保户补助款、贪污失独老人特扶资金等。虽然这些问题只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它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群众利益的重要性,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将维护群众权益作为执政兴国的根本要求,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首要选择、把群众权益作为优先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事事、处处、时时为群众着想,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富民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更广泛的普通民众。如此,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怎样才能做到维护群众利益?这就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2.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党的十九大发展了获得感的论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个方面,提升了获得感的层次。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各项措施,不断夯实和拓宽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依靠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永葆朝气蓬勃

  (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集中群众的智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这既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更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1.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唯物史观和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唯一主体。一般来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包括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和要求、所显示的聪明才智、所进行的主动创造,其中既内在地包含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也内在地包含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利益需求。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首创精神的过程。

  2.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98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使之随着实践发展步伐和时代特征变化不断提升。我们党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了鲜明的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二)汲取群众智慧营养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改革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工作路线。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满腔热情地向群众学习,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大胆借鉴群众经验、相信群众智慧,做到难题依靠群众破解、发展依靠群众推进、新情况依靠群众研究、新经验依靠群众探索,真正把基层群众中蕴藏的聪明才智和内在潜能充分发掘出来。

  2.汲取群众智慧,要“甘当小学生”

  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不断开阔工作视野、完善工作思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从基层发展起来的,许多好的思路、办法和措施都来自群众的创新创造。我们谋划工作、制定计划、出台政策,都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尽可能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不能脱离群众、闭门造车。我们开展任何工作,都要植根群众的实践土壤,深入到群众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善于从基层鲜活事例中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从老百姓朴素言行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群众生动实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通过“解剖麻雀”“典型调查”等办法,深入发掘群众创造的好点子、好经验,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思路。

  五、我是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来,历经各种风险和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根本原因就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情系群众,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

  (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关键在于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一颗赤子之心,有了赤子之心,才能情系群众、服务群众、赢得群众。只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党在人民群众中才会有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真正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把我们党视为翻身求解放的旗帜,并在党的领导下汇聚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筑成摧不垮、打不破的铜墙铁壁,谱写了陷敌于汪洋大海的人民战争的恢弘史诗;和平建设时期,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首创精神,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夺得了政权;新中国成立后,以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赢得了人民的信赖。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二)感恩群众,以实际行动回报群众

  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听到孩子们齐唱《感恩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我们最需要感恩的是人民群众。作为“人民之公仆”,群众的勤务员,感恩不能喊在嘴上,感恩要用行动说话,关键在于付诸行动,用工作和实绩说话。

  1.“人民之公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如果公仆没有公权就不是公仆,公仆乱用公权也不是公仆,公仆不为民用公权更不是公仆。我们应该切记权力姓公、公权为民。

  我国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摆正主仆位置,处理好主仆关系,是保证我们党永不变质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只要党员干部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也一定会把党员干部放在心上,只要党员干部时刻视群众为亲人,群众也一定会视党员干部为亲人。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感恩人民之心转化为利民、惠民、为民的实际行动,像对待父母、亲人一样服务群众。如此,群众才会对广大党员干部有话说、有信任、有期望、有支持,与党员干部心连心,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敬畏群众,坚守共产党人的承诺

  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对群众的地位心存敬畏,牢固树立群众“在上”、我“在下”的理念,自觉淡化当领导的优越感,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在群众面前不抖权势、不耍威风、不摆架子。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胸怀博大、富有感情的人。毛泽东同志有“五不怕”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有“三怕”。这“三怕”并不是说毛泽东同志胆小懦弱,而是他时时处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考虑,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怕泪。毛泽东同志曾对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

  1948年5月,在东渡黄河后的一天,毛泽东同志乘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吉普车翻山越岭,在山路上艰难行驶。当行到平山县大路上的一个村头附近,大家发现离吉普车不远处路边草丛中好像有几个人。车子驶近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躺在路边茅草上,身边坐着一个30多岁的农村妇女,一圈人正围着她们在着急。当车子从她们身边驶过时,车上的人看清那女孩子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身下铺着茅草,双眼紧闭,脸色蜡黄,鼻子里不时地往外流血,已经奄奄一息了。

  孩子的娘坐在地上,抚摸着孩子的小脑袋,悲痛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周围的人同情地看着这对母女,都没有什么好办法。

  “停车!”毛泽东同志突然叫道。司机周西林把车刹住,毛泽东同志第一个跳下车,大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摸摸孩子的手和额头,问:“孩子怎么了?”

  “病啦!”女人泪流满面。

  “看来病得不轻,多长时间了?”

  “三四天了,起头轻,越来越重。”孩子的娘擦了擦眼泪,声音颤抖地说。

  “怎么到这村来了?”毛泽东同志着急而关切地问。

  “打算去找个医生,可是孩子快不行了。”说着孩子的娘又哭了起来。

  是啊,在这深山僻壤,穷人有病,一无医,二无药,三无钱,多少人不都是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死去了。这时,毛泽东同志猛地回头,朝车上看,大家看到他的眼圈泛红。

  “我在这里。”朱仲丽医生在毛泽东同志身边说,长期跟随毛泽东同志的经历,使她明白了他的想法和意图。

  “快给这孩子看病。”

  朱医生用听诊器听,又量了体温,然后询问孩子发病的过程。

  “有救吗?”毛泽东同志问。

  “好,一定要把她救活!”毛泽东同志顿时放开声音。

  “没药了?”毛泽东同志又显出紧张担心的神色。

  “有是有……只剩一支了。”

  “这是进口药,买不到,你病的时候我都没舍得用,不到万不得已……”毛泽东同志对朱医生的犹豫有些不耐烦,他生气地说:“现在已经万不得已,人命要紧,你马上给孩子注射!”

  朱医生将那支珍藏很久没舍得用的盘尼西林用在了生病的孩子身上。接着,又注射了两支别的药。然后给孩子擦了擦脸,用纱布紧紧扎住耳朵上的动脉。朱医生打过针,用水壶喂那孩子水。那时候抗生素很稀有,也很显特效。工夫不大,孩子忽然抬起眼皮,轻悠悠地叫了一声“娘”。那女人呆呆地睁大了眼,泪水哗哗地往下流。忽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叫着:“菩萨啊,救命的菩萨啊!”毛泽东同志两眼泪花迷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忙转身吩咐朱医生:你用后面那辆车送这母女回家吧,再观察一下,孩子没事了你再回来。

  后来,每当谈到那个孩子和流泪的母亲,毛泽东同志眼圈总要泛红:“也不知道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把她带来治疗一段就好了……”他多次感慨:农民缺医少药,闹个病跑几十里看不上医生,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吃了农民种的粮就该为农民治病!

  二怕血。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毛泽东同志身经百战,指挥战役大大小小何止千百次,战场上哪次不是血流成河?毛泽东同志的亲人和战友牺牲的有多少,可他从未在敌人的凶残面前有丝毫恐惧和退缩。

  毛泽东同志怕血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爱护和珍惜,表现了其性格中悯善悲慈的一面。刚进北平,毛泽东同志住在香山双清别墅。当时一起在山上住的还有不少中央领导人,其中有不少是行伍出身。这些将军都是子弹堆儿里钻出来的人,听惯了枪炮声,几天不打枪就手痒心痒全身痒。现在一下子没仗打了,自然很不习惯,也很不适应。不久,他们终于找到了解痒的法子。香山有的是麻雀,打吧!不知是谁挑头开了第一枪,于是大家都开始一试身手了。砰砰叭叭的枪声打破了香山的宁静。

  一天,毛泽东同志开会回来,刚下车,正有几名警卫干部打了麻雀回来,他们枪法好,打了很多,拴成一串,兴高采烈地走过来。毛泽东同志听到喧笑声,朝那边望了一眼,只是随便望了一眼,突然停住了脚步。那几名警卫干部见到毛泽东同志,停止了喧哗,放慢脚步。毛泽东同志眉梢抖动了一下,渐渐皱拢,吮吮下唇,问:“你们拿的什么呀?”

  “打了几只家雀。”一个人将那串麻雀举向毛泽东同志,这样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鸟羽上沾满的鲜血。毛泽东同志面孔一抽搐,忍不住退了半步说:“拿走,拿开!我不要看。”那人吓得赶紧将滴血的麻雀藏到身后。

  “谁叫你们打的?”毛泽东同志皱紧眉头责问道,“它们也是生命,麻雀也是有生命的!它们活得高高兴兴的,你们就忍心把它们都打死了?招你们了惹你们了?以后不许打,任何人不许打!”

  “是首长们先打的。”毛泽东同志身边的卫士悄悄解释。

  毛泽东同志说:“今后任何人都不许打,什么首长不首长,告诉他们,我说的,任何人都不许打!”

  三怕喊饶命。毛泽东同志是农民的儿子,对于穷苦人的讨饶总是心存不忍。陕北时期是革命斗争生活最艰苦的年代,有名警卫战士受不了苦逃跑了。警卫战士逃跑不同于一般作战部队的逃兵,那是知道不少秘密的,泄露出去还得了?

  警卫部队立即调动人马追捕,终于将那名逃兵捉住,捆了回来。大家马上想到要枪毙这个逃兵,吵闹声惊动了毛泽东同志,他走出窑洞,看到了这个逃兵。那逃兵年纪不大,长了一张娃娃脸,脸色煞白,鼻涕眼泪涂得满脸都是,身上脏兮兮的,抖个不停。一听到要枪毙他,一下子哇哇地哭叫起来:“饶命,饶命,我不是投敌,我实在是想家,求求你们饶我一命吧!”

  毛泽东同志本来是痛恨叛变、憎恶逃跑的,可是他目睹了这个不是投敌的小逃兵被抓回来的惨样,他扬起一只手喊:“放了放了,快放了他吧!”周围的人说,怎么能放了他呢,他是逃兵,还说“这小子坏着呢”。

  “哪个坏?”毛泽东同志皱着眉头说,“他还是个娃娃么。快放了,别把他吓坏了。”

  一名干部不服气,说:“这么严重的问题,不判不关还放了?不执行纪律就带不了兵。”

  “只有你会带兵?”毛泽东同志换上温和说服的语气,“孩子小,刚参加革命,没吃过苦,受不了罪,想家。你再关他,他不是更想家了?他又不是叛变投降,他就是小么。快放了,多做点好吃的就少想点家,听见没有?”

  于是,这名逃兵被放了。不但没受任何处罚,反而连吃几天小灶,当然,这名警卫战士再也不曾逃跑。

  (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回望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通用19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1

  或许是因为最近亚马逊及当当等商铺的竞争愈加的激烈,导致图书的折扣越来越大,让久未买书的我为了这折扣兴奋了一把,于是借机将大量的图书搜罗一番纳入囊中。

  我无心将所有的书目讲解一遍那样便成了读书笔记,这样做的人不少,我自认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今天只想谈谈其中让我最快读完却印象不减的《幸福了吗》来自白岩松。

  说起白岩松,对于常年不看电视的我其实仅是一个名字,没有任何的画面感。记得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来自于2000年的《痛并快乐着》,虽然不曾读过却记得当年同学们纷纷说央视的主持人压力太大得了忧郁症于是写了这么一本书,一抒胸中的不快。直到后来才明白这是闹了个“张冠李戴”的笑话,却也只是当成了笑话,并没有认真到非要去看一看不可。

  在作者自己的后续中说《幸福了吗》是作者对于自己的一个十年约定,也算是对过去十年的一个总结与交待。读了之后我并不能较之前他的语言是否更加犀利、视角更加独特做出一个判断,也不曾出现过再去重读过去的冲动。十年物是人非,人总是在成长,十年后的他给了今天的我感动与方向。十年前的那份是属于十年前的我,只是年少的自己并不懂得,一本好书、一句鼓励能够如此的振奋人心,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道路。

  他说在一次母校的演讲中他站在讲台上,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向他提问说“白老师,今天你站在第一排而我在最后一排,我要怎样才能到达您的位置?”他回答:“在我的眼中你现在才是第一排,你有无数的方式到达我这里,可我再也找不到一条路到达你那,应该是我羡慕你啊?”每每当有人问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时,这必定是我要先重复的段落,以至于我几乎将它烂熟于心了。我试着想象听到这段话的如果是我会如何的热泪盈眶,如何的感动于心,更不用说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是种怎样的鼓励。对于刚刚迈开人生一步的年轻人是多么的需要这样的鼓励。

  他在前言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中说有一群人在匆忙的赶路(暂且不去计较那些是哪个国家的人吧),忽然有一个人停了下来,其他的人都奇怪的问发生了什么。停下来的人说:我走的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停下来等等它。故事的最后我知道他们肯定不是中国人,至少不是今时今日的中国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还会谈论灵魂,那是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但是问题的根源在哪呢?在今天若是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又有多少人还有勇气去谈理想呢?

  书主要通过他在生活中的见闻展开,也列举了很多对他产生影响的人和事,尽管我不能全部苟同。但耐人寻味的话语在书中我还是可以摘出很多的,它们不能感动所有的人,只是让不断摸索前行的我们适时的停一停、想一想、看看我们的方向是否始终如一,我们的目标是否依然清晰。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2

  完完整整的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面朝着太阳,心中想:有阳光的地方就是有幸福的地方。白岩松,一个优秀的央视主持人,在对以前生命反思的时候写了这本书,书中的形式是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几年发生的事情,题材有辉煌的,有悲伤的,有尚待发展的……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亲切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一个饱受了灾难,但是现在仍然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在发展着。以一个腾飞的形象展现在全球的面前,她现在是全球瞩目的焦点,是我们国人的骄傲,在一个现象的背后,白岩松都是以他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高度在反思着,他能让我们静静的思考看起来已经理所当然的,已经被我们忽视了,麻木了的事情,让我们重新对这种事情进行着思考,我细化他书中的畅所欲言,喜欢他们这些新闻人背后的故事。在他的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欣赏着他,佩服着他,从他的身上,从他的文字中我学会了对事情不同角度的思考,学会了对一件事情进行反面思考的方式,从书中我也学到了要慢慢的建立自己的话语权的能力,建立自己独立看问题的能力。人进入40,按照古语来说应该是四十不惑。可是在白岩松看来,他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反而是困惑更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毕竟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敢闯、敢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是人到四十后仿佛又是一个高峰,什么事情好像也看明白了,想问题、办事情更加成熟,也更加睿智了,他的第一本书是《痛并快乐着》,我在阅读完《幸福了吗?》后,有幸拜读了这本三十岁写成的书,因为是读书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再加上作者十年来的阅历又增长不少,我个人认为这一本写的非常好,而且也包含一部分上一本的内容,使整本书看起来更加完整,作者自己鲜活的人生经历就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书中还附有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讲得也是很精彩,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推荐大家看看,在网上也可以找到的。三十岁写了本书,42岁又出了自己的第二本书,证明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是很丰富的,十年就能再出一本书。记得有个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到自己年老的时候能够写一本自传,这一生过得也就算充实了。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写一本自传,不必出版,与自己的亲人好友共同欣赏也就很满意了!你需要预定么?一本书可以带给我很多东西,多读书,读好书。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3

  暑假中侄子拿回一本《幸福了吗》的书,因为作者是白岩松,我喜欢的央视主持人,我喜欢他的正直、聪慧、儒雅的形象,再加上我和他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出生在六十年代,受教育在八十年代,很多时代感还是很一致的,因此我很有兴趣的读完《幸福了吗》这本书的。这本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白岩松的人生经历来展开的,以此点出种种幸福。

  幸福是什么?书上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也讨论过,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经常问我自己我幸福了吗?我觉得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是吗,幸福只是靠你自己来感觉,感觉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点点幸福,在年幻的时候新有一件漂亮的衣裳那种满足是幸福,在高考题名时成功的喜悦也是幸福,在年青时美好爱情的甜蜜和等待也是幸福,在初为人母那种温馨也是幸福,在为人师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幸福,在走过几十年风雨中,有快乐、有幸福也有困惑和痛苦,也许这就是人生。

  《幸福了吗》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还是白岩松说到的老师,白岩松是幸运的,我记的他的家人亲人很多是教师,在学校中学习中总是得到教师的鼓励,我也是教师,也深有体会,在我的一生中也有两位教师对我影响很大,一位是我小学的扬老师,一位是我的高中的班主任,老师不仅是教育我们学业,而且是不断的鼓励我们前进。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也希望儿子能碰上一两位受他尊敬受他崇拜的老师,这段时间他总是和我说起他的英语老师怎么会鼓动同学,我心里想也和他说儿子也许你的英语老师对你的影响会很大,教你知识是一方面,作用就大的还是不断的鼓励推动你的进步。

  今天,我也是一名教师,我幸福了吗?会有学生会为我感到幸福吗?我也在思考。教师本身就是个奉献的职业,如果你老是拿自己和其他高薪职业做比较,肯定会觉得很累、很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倦怠感。教师要多想想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想想受到他人的尊重,想想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渐渐地你的心境便会豁然开朗了。所谓幸福感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不同于物质的东西。作为一种个体化的感觉,幸福感应该是植根于自身的一种心理感受。如果我们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可以享受课堂带来的亲切感,感知学生目光中的求知欲,体会童心未泯的快乐;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可以感受学生成长的光荣感,体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4

  白岩松,一个资深的媒体人,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讲述了不少真实的事件,表达了不少真切的感受,与其说他在书中和读者一起探讨着幸福的根源,不如说是在扪心自问:我幸福了吗?在他的陈述和自问中也坦白了一个媒体人理所应该的担当,一个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幸福了吗》作为白岩松阔别十年的又一著作,是继《痛并快乐着》的又一经典之作。作为一个资深的媒体人,这本书无疑是对他这30年生活的很好回顾。在他的媒体经历中,他报道了多少新鲜的故事,有见证了多少历史大事的发生。他用他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观察力,向我们阐述了他人生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和我们分享了他人生中的精神养品。

  对于我来说,《幸福了吗》就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在当代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学会看淡人生或许我们就不会生活得那么辛苦。生活中,人人都为了挣钱,都迷失了他们最原始的心灵。地位的卑微只是让他们抬不起头,想金钱看齐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整个社会充斥着金钱主义,难道没有钱和地位我们就真的万万不能了吗?“太多真实与谎言,记录了太多坚持与理想,在现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有个能得这么清楚,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思想,执着自己的信仰的人不多了。”石岩松的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我们对自我的坚持,不跟风随大流,而是追随我心。

  回顾他的一些言论,我不由得心生敬仰。每一句话都那么的深刻入微,每一句话都让人感慨连篇。或许有时候学学他的人生哲理,我们也许就能够看淡人生,找到我们幸福的源泉。

  “1+1=2,这多简单,没压力的情况下,谁都知道。但环境稍有改变,1+1=3会得到好处,就会在一瞬间,让相当多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脱口而出 ‘1+1=3’。”这就是现状。只要假话、空话、套话占据上风,我们的命运就随时可能被逆转。”这是关于假话与命运的言论。的确,现实中的我们,太习惯于说谎了,以至于分不清楚真与假,以至于我们自身也被习惯所习惯。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一般也不是我们内心的最真切的渴求。除了迷茫,我们也忘了幸福在哪里?

  “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这是年轻人的三座大山,是我们身上背的行囊,我们只能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在无数次的寻寻觅觅,我们忘了最初坚持的原则,忘了“君子坦坦淡淡”,也忘了我们要的幸福在哪里。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是一种沉沦。

  如果你问我:”你幸福吗?”我回答:“现阶段,我很幸福,只是我不知道幸福的终点在哪里。”你知道吗?至少石岩松知道。是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手放开得到解脱,你也就幸福了,幸福在于不执著,在于看淡人生。我不能说我很懂他的幸福理论,但至少我愿意花时间去努力学习。因此,真正懂得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懂得幸福在哪里。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5

  “天上的星星哪去了,一眨眼,不见了!”一曲童谣勾勒出了童年的美好幸福的回忆,或许纯真的幸福该是在童年,而那天,早已经被锁在了那昨日记忆中了,像小孩吹出的七彩泡泡,美丽易碎。越长大,越孤单,时常追问自己,幸福是什么问着自己幸福了么而那属于海子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只是想望,却遥不可及。正如白岩松《幸福了吗》所说,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现今社会中,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匆匆而过,人们在忙忙碌碌的创造着所谓的中国奇迹。是节奏的变快,还是真正寻求心里的些许安慰还是让自己时刻与时代同步,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宛如抓着的一根救命稻草,而正因为人人如此,内心焦灼与日俱增,也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盖洛普调查的中国人的幸福指数,结果显示令人诧异:中国人的幸福感低于伊拉克,七成中国人感觉生活困难!对于这略显夸张的调查,我们不予苟同,白岩松说:“时代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需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是的,我们都在寻找一个答案。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从大人到孩子,都背负着不同的压力,比如学生的学业,大人们的家庭事业,他们的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现实又无形的压力压得我们“面怒狰狞”,扭曲了微笑!“橡胶人”孕育而生。我们这些所谓幸福一代,其实在自己还未舔食完时代给的那层糖衣时就被卷进了现实的血雨腥风中了!我们的升学压力,就业压力,还贷压力……这样我们当中当然就不乏“啃老一族”,“卡奴”,“房奴”了。可能正是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吧!

  人们也越发趋向于追求功利性的东西了!比如,读书,现在少有人会捧着一本对于自己无用的求来熏陶自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工具书指导书的盛行!太过于功利,让我们迷失了方向,毕竟正如哲人所说,读书就是读自己!我们迷失在一片雾中,都在挣脱。现实竞争的残酷性,我们的神经总是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即使有些人经受住了,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但他也可能失去了许多,可能是心理上的神经质,身体上的亚健康!有些人则选择了怯懦的逃避,沉溺在自己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难以自拔!直到有一天,现实侵入他的梦境,将其一切灰飞烟灭!他就萎靡了!所以,在这竞争中,懂得调节,张驰有度,懂得偶尔的慢慢走,带着欣赏,才能闯出自己的王道!不是自己太过专注也不是这个世界太过认真!现今的我们,该是放慢脚步,思考一下为什么的时候了。认知一下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把灵魂落在了后头,走远了,别忘记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让自己杂些吧,少一些功利。或许在杂的世界里,才能真正看到幸福的七彩光芒。世上不乏强者,当然也就不乏平凡之人。白岩松在书中说道:“所谓混的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的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净!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拥有的好!”对的,拥有便是幸福,无论拥有是否贵贱。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6

  前些天,同事给我拿来了一本书是白岩松的《幸福了吗》,白岩松我自认为很了解,中央电视台的金牌主持人,《焦点访谈》栏目的铁嘴钢牙。我虽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也算得上是一个小文化人,一直很崇拜白岩松,因为白岩松的言论一向以有勇气、有价值著称,他敢说真话,语言犀利,直面真理。

  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内心有崇敬、有共鸣、有叹息、有不平。我合上书本,苦思敏想,幸福的标准是什么?自己幸福吗?从白岩松的书中让我们理解幸福不是单纯的钱赚的多,房子住的大,社会地位高。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一己私利实现的快感并不是幸福,只有从心底想着“付出”,而且在行动上做到了,才是幸福,靠真本事努力,并享受着努力的过程才是幸福。

  怀着纯真的梦想,我满腔热忱的踏上了三尺讲台,从如画的江南大都市上海来到千里冰封北国,转战咸阳,三十多年来我也曾不计得失的一头扎进我所热爱的数学教学工作之中,我也曾毫无保留的奉献着我对学生全部的爱。

  现在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了,每逢多年教过的学生来看我时,在大街上行走,听到喊我一声老师好,碰到学生家长问寒问暖,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在学校在课堂,我把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当作我生活的动力,精神的源泉,学生们把我当母亲,当朋友,我高兴时他们欢愉,我生气时他们内疚,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感到的是温暖是幸福,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对我来说根本没有这些重要,我只要我的学生学习努力,到了社会上受到称赞和尊重,是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材,这就是我的幸福。

  在目前,我感到我是幸福的。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7

  花了好几个星期把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读完了。

  有人说,300页不到的书,居然花了几个星期看,可见效率很慢。其实不然,因为最近工作忙,傍晚回家后,吃完饭就看会报纸,看会书,白天太累,导致晚上比较泛困,看了一会就想睡觉了。所以正因为这样,幸福了吗才刚刚看完。说到整本书,基本上围绕着白岩松的人生经历来展开,以此点出种种幸福。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幸福呢。有父母爱,有朋友帮助,有自己乐意做的事,这就是幸福。

  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肯定会有共性。过分追逐名利,看似是在追求一种特定意义上的幸福,其实是在摧毁幸福。我不认为钱很多就一定幸福,钱少的人家也团团聚聚开开心心地围着火炉吃饭;钱多的人家,也有不断弄着离婚,婚外情的人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内心,能否经得起诱惑,抗得起干扰。这年头,世界太乱,有钱人太多,不少人都在加紧脚步拼命赚钱,并且有些人赚钱是有违道德的。世俗的社会,物质的人们使我们更加陷入了一种混沌。幸福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自己。在来说说白岩松,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一直给人以正直,聪慧,儒雅的形象。

  看到书中他自己介绍偶尔也踢球,还是最佳射手,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像他,个人境界成就方面都不如他,但有些地方却出其地相似,不是我妄自菲薄,内心里真是这么觉得的。幸福一直是个话题,曾经有个笑话,说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幸福需要好好把握,珍惜身边的幸福。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8

  去年的时候,《幸福了吗》这本书在我的周围引起了不小的骚动,白岩松的一举一动,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出现频率最高的谈资。作为央视名嘴,他一直以正直,聪慧,儒雅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决定拜读一下。

  看看停停,历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细细品味了一下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白岩松的人生经历来展开的,以不同的事件从不同的视角点出种种幸福。相比《痛并快乐着》,该书凸现了白岩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是一部解读“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重量级作品。《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

  白岩松以自己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事所为、所思所想,生动深刻地记述了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大事小情。有影像、有故事、有哲理、有思考,妙语警句,满目皆是。因为他岗位独特,有幸亲历重大历史事件;因为他能接触国家领导,当面向领导建言; 因为他痛并快乐着,思考写作是他的习惯;因为他身在名利场,却从不惧怕各种考验;因为他立足本职,思考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因为他广交朋友,受到普遍的信任和喜欢;因为他敢讲真话,敢于把实情写进书里边;因为他总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平静地向前!他的言论一向以有勇气、有价值著称。相比十年前,无论他的人还是他的书,让人感受到的是眼界,是心境,是胸怀。

  对于我自己来说,什么才是幸福呢?我可以清楚的回答:现在的我就是幸福的。从小到大有父母疼爱,不开心的时候有朋友诉苦,做着一份自己喜欢别人羡慕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有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这么简简单单的就是幸福。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肯定会有共性。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幸福需要好好把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9

  几个城市的周转,忙碌的生活,日子还是那么的平白无味,工作吃饭睡觉工作。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的抑郁,人说相由心生,那期间我觉得自己奇丑无比,惨不忍睹。在整整泣不成声的哭了三个小时后,我觉得自己有大病初愈的感觉,我决心做些改变,毕竟日子还长,毕竟我活着不是为了感受忧伤,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自己感觉到幸福,我努力地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幸福了吗?如果不幸福,那我努力的价值在哪里?白岩松在书中写到:“曾国藩坐到皇帝身边,吃了一顿至高无上的饭,似乎一生,都为了这奖励一般的一顿饭。看到这,我过了一个坎儿。如果这意味着人生的巅峰,不要也罢。”看到这,我自己也过了一个坎,如果我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只是为了银行帐号里积攒越来越多的钱,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却不管自己当下的每时每刻是否过得幸福,却没有用金钱改善我的生活质量,全心工作却忽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样的追求不要也罢。

  由于防御心理很强,坐火车我从来不与人交谈,一般都闭目养神听音乐或埋头看书,但前些日子由于坐高铁身边的大叔帮我放了行李,当他主动跟我交谈时我不好拒绝。北大毕业,合肥某所高校当老师,心理学,自己还有一个心理咨询工作室。看著名片上写着儿童心理,家庭心理的名称,想起在家时叔叔谈起堂弟眼看就要高考了,却还总是逃课在网吧里很是头疼,便向大叔咨询如何是好。但他一个问题就把我问倒了。假如你堂弟现在去认真学习了,能改变什么?这样做只是让你叔叔自己心里觉得舒服,但他有想过你堂弟的心理诉求吗?他为什么逃课?为什么沉迷网络?他是在逃避什么?有没有去关心过他这个人,而只是关心他的学业。是啊,这个问题确实是问到点上了,新闻里好像有个学生考了第二,只因母亲说了一句又不是第一就自杀了。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荣辱与孩子的学业挂钩,不要忘记,他们是人,不是物品。但在不看过程只求结果的现在,一切是否都显得太晚了?

  一路的畅聊,自然也就聊到了我身上。大叔说我拥有我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心理,很是难得,但也希望我能停下追寻的脚步停下来关心一下自己的内心,跑得太快了,这样下去会有问题的。大叔说的时候我表现的很不以为然,其实我心里已经是巨震了,他对我的分析都让我很折服,也让我想通了很多问题,却倔强的拒绝面对。我明白自己应该从忙乱中,从急促的走向未来的路上停下来。书中写到,如果你自信于一生都有挣钱的能力,为什么那么急于一时?人,是自己欲望的主人还是奴隶?该挣的钱坚决要挣,不该挣的钱坚决不挣;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定不花。是否还打算只买棺材不买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尽心竭力的维持着一切,让生命避免危机四伏,却与快乐背道而驰。人生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生活中,让我们精疲力尽的有时候不是忙,而是乱。有些人事情很多,却做的井然有序,在有条不紊中既锻炼了自己,又收获了自信。有些人事情不多,却把自己弄的心力交瘁,做着今天的事情,却一边忧虑着明天的事,一边又放不下昨天的事。学会平静,凡事急不来,只能慢慢来。忙而不乱,像大自然,它从来不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危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