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不会解求详细的过程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护戒,可以获得证悟或成佛的殊胜因缘,如果没有护戒,就没办法成就。按照小乘而言,戒律并不是直接获得解脱的因,因为真正摧毁烦恼障的是人无我空性,但是如果没有戒律,人无我空性也无法证得。从共同乘角度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慧是真正修正的、现证万法空性的智慧。没有智慧无法证悟空性,智慧来自于定,定来自于戒,所以我们内心如果守持了圆满的戒律,在这个基础上修定就容易成就,如果在禅定的基础上修持人无我就可以证悟。而菩萨的戒律“三具戒”—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包括了所有菩萨道的修行方式。密乘戒中也有密乘的圆满见解、圆满修行。别解脱戒律是证悟的助缘,菩萨戒和密乘戒直接就是菩萨或密乘的修行方式。所以真正要修行成就必须学习、守护三乘戒律。

下面是成佛的总结,再宣讲如何转法轮。

P84:“共同大乘认为,佛陀在异生凡夫阶段圆满一大阿僧祇劫资粮;”

“阿僧祇”—有的说是“无数”,没办法衡量,无量无边;但是在印度数学中他也是一个数目单位,相当于1后面59个零,即60位数相当于一个“阿僧祇”。

“在圣者十地,一地到七地之间历经一大阿僧祇劫,三清净地历经一大阿僧祇劫,总共三大阿僧祇劫究竟圆满二资粮,于十地相续末际在此成佛。”

什么时候发起无伪的菩提心进入小资粮道,然后中资粮、大资粮道,进入加行道,加行道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世第一法位”以下都是凡夫地,再往上就是圣地了),也就是他从小资粮道乃至于世第一法位之间已经修持了一个无数劫,圆满了加行道和资产粮道的修行,然后趋入到圣者十地。从一地到七地末尾用一个无数劫,八地到十地末尾三清净地经历一个无数劫。

因为八地之前(1-7地)相续中都还有烦恼障的种子,故相续还不清净,从七地末尾八地开始时,内心中烦恼障种子彻底灭尽,以后相续中只剩下所知障,所以从没有烦恼障种子这个侧面而言,安立为“清净地”。还有其他一些安立方式,八地之前菩萨出定位时都还会见到不清净的显现,如我们面前的山河大地,菩萨入定时不用说全在殊胜的智慧中,出定后在他面前还会现前不清净的显现,到八地后菩萨出定不会再见不清净的显现,就会见到一些清净习气成熟的清净刹土,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安立“清净地”。

总共三大阿僧祇劫究竟圆满二资粮。无垢光尊者也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了佛经的观点,《宝积经》中也有讲,显宗中利根者三个无数劫,中根者七个无数劫,下根者三十三个无数劫,才可以成佛,按照经典意义,此处显然是按照利根者角度讲的。

而从一些了义显宗佛经观察,其实三个无数劫也是一个不了义的讲法,好像三个无数劫,到后面越修越慢似的,按理说他内心中烦恼越来越少,证悟成佛的速度应该越来越快,于是有这个疑惑。以前大恩上师在《密宗断惑论》中也讲过,三个无数劫的讲法是不了义的讲法,基本是按照最初入资粮道时的根基、速度计算,速度肯定不会一成不变,前面也讲到,进入初地后显密无差别,也可以通过密宗的方式快速成佛。还有一些大德在解释“三个无数劫”时说,为什么佛要给菩萨们设计三个无数劫的时间来进行修持,因为凡夫入道时都有急躁、想快、想冒进的观念,反而没有时间闻思、学习、做最好的准备,所以佛告诉菩萨你需要三个无数劫去修行,这个时间非常长,有很多时间让我们准备、集聚一切因缘,如果了知需要三个无数动,内心也不会过于急躁,因为成佛的功德很大,也必须在用很长的时间准备,具有了这样的平衡心态,一方面他对于成佛利众生的心非常真诚、迫切,但是从修道、准备资粮角度而言,他知道什么时候资粮圆满了什么时候成佛,他不会冒进、把打基础、积累资粮等等扎实落实,打好基础。其实得到圣果并不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慢,世间也有一个经验之谈“慢慢行,快快到”。所以在最后通过金刚喻定摧毁最细微的烦恼成就佛果,这是大乘的共同观点。

“声闻宗的观点有所不同,《俱舍论》中云:‘本师独觉与菩萨,等持结地均归一。’”

我在现在的《俱舍论》中没有找到一样的颂词,找到一个相似的颂词,大概意思是讲佛陀和独觉没有经历学道,依靠第四禅定一座之上成就菩提。菩萨在成佛之前他的菩萨身份也是凡夫,一座之上“等持结地均归一”,也就是一个等持所有的地、所有的功德都圆满,“均归一”用一个等持、在一座上圆满所有道地。声闻乘观点是悉达多太子在成佛之前,有些地方讲是菩萨,成佛前都叫“菩萨”,成佛后叫“释迦牟尼佛”,他在成佛之前都是凡夫,内心中的烦恼一分都没断,只不过这个凡夫的心地特别大,可以在三个无数劫中忍受各种各样苦行来积累资粮。因为心力强大,以凡夫身份经历三个无数劫的菩萨道修持,最后在金刚座下成为最后有者,在一座之上可以成佛。

“‘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

这是《俱舍论》第四品中的颂词。在讲“分别业品”时讲“虽非圣者”,也就是他是凡夫,五类凡夫对境—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者,但是如果供养承侍的话,功德非常大。大乘中也如是,阿底峡尊者也讲过,对于年老的人、远道而来的人、病人如果能够恭敬承侍,其功德类似于修空性大悲藏。所以大小乘观点是共同的。

“最后有”—“有”是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最后有”这一生是最后一世、最后一次投生。最后有者有最后有的声闻、最后有的菩萨,此处是最后有的菩萨,这个菩萨是最后世,他一定会成佛的。

小乘观点是佛陀是以凡夫身份一垫之上成佛。

P85:“世尊在资粮道中于一坐垫上现前五地而成佛,之后于七七四十九日未说法。”

在一座上完完全全现前、圆满五道或五地而成佛。成佛之后49天中安住在菩提树下而没有说法。

“当时,梵天帝释供养法轮、海螺等请转法轮,佛才应允传法。”

佛陀出世当然是为了度化众生,给众生传法的,佛陀不可能不知道相应众生根基,但为了显示法殊胜故,刚开始并未传法。但佛陀想:如果梵天来祈请我会传法。为什么佛陀这样想?因为当时的印度都认为梵天是整个世界、整个南瞻部洲的创造者、依怙,对梵天非常恭敬,所以如果梵天来劝请就显得法很珍贵。当时的髻冠(以发髻为帽子)梵天以前发过愿:在佛陀成佛时一定请佛转法轮。所以佛陀想传法后就放光相当于通知梵天,梵天接到信息后就带着几千万(好像是三千八百万)梵天天从到佛前请佛转法轮,佛黯然,印度礼仪,黯然就是同意。但梵天回去后,佛陀为了显示法尊贵,让众生听法不易故,让梵天再次劝请,也让梵天功德再次增长故,佛陀还是安住于不说法的意乐,心趋向于寂默,梵天再次带着帝释等等到佛前请法,佛陀没有说法。第三次梵天带着法轮(用南瞻部洲很纯的黄金打造)、海螺等等劝请,当时出现两只鹿长时间地凝视法轮,所以现在藏传佛教寺院顶上中间是一个大法轮两边是两只鹿,就是这个缘起。《贤愚经》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梵天请法,佛陀才同意传法。现在我们能听到正法也知道法之珍贵,听法不易,要感谢劝请者,也可以发愿在某佛成就后也要请佛转法轮。

“一时间,这一喜讯传遍了人间天界,乃至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之间”

通过天眼通、天耳通等传遍天界……

“佛陀虽然次第转了三次法轮,但此处主要宣说第一转法轮,也即律藏的缘起具足五圆满。”

佛陀三转法轮—第一次叫四谛法轮,第二次叫无相法轮,第三次叫善辩或善分别法轮。

我们现在讲的是别解脱戒的缘起,所以讲的是第一转法轮的内容。

“本师圆满:无等大能仁释迦牟尼佛。”

“处所圆满:于鹿野苑野兽得无畏施树林。这里是许多独觉趣入无余涅槃、舍利子颗颗坠地、梵施国王为野兽发放无畏施的圣地。”

传法的地方。以前的佛也是在鹿野苑传法,以后弥勒佛也会在此地传法。此地人的善根深厚,得到教化的机会也多,五比丘当时也在此处安住……所以有许多必要在鹿野苑传法。

“舍利子颗颗坠地”—许多阿罗汉入灭前会显现许多神变,如升到空中,上半身出火,下半身出水,最后在空中用火把自身梵尽,所以会舍利子颗颗坠地。

“鹿野苑”—菩萨在因地曾有一世转为鹿王,当时的梵施国王喜欢打猎,鹿王想到杀戮无法避免,故找到国王定协议每天鹿群中选一只鹿给国王,而让其他鹿繁衍后代。有一天母鹿怀孕,找到鹿王请别的鹿代替,但鹿王为难,每个有情都贪生怕死,谁也希望多活几天,鹿王找国王,国王了解到前因后果后,非常振动,旁生都如此慈悲,而我作为国家有情四无畏施的国王却如此,故下诏书不再杀鹿,而发放了无畏施,故此地叫鹿野苑。此处的佛教氛围仍非常浓烈超越其他地方。

P86:“时圆满:从六月初四开始。”

学院六月初四就会开地藏菩萨法会(也叫普贤云供法会)。因为日子吉祥,在这种日子做善法功德很大,也容易成就。大恩上师也是六月初四生日,全国乃至世界都会放生。

“法圆满:主要传讲戒律学处的内容。”

初转法轮中主要是传讲戒律的学处。

“其中对律中律的佛制罪与自性罪只是概括提及,对律藏的经部等持与梵净行瑜伽次第、律藏中论藏的法相分类作了详细广说等,以对治烦恼之次第修法的四谛法门为主。”

为什么“四谛”法轮变成了“戒律学处”?所谓的初转法轮实际是分了三藏的,但是观待于二、三转法轮的菩萨戒和密乘戒的安立。从三学方面分,别解脱戒是戒学,菩萨戒在三学中是定学,密乘戒在三学中是属于慧学。所以初转法轮主要是戒律为主。或者初转法轮安立为律藏,而律藏中其实也是分了三藏的,可以分为律中律—律藏中的戒律,一转法轮整个名字就安立成“律藏”。初转法轮中真正的佛制罪和自性罪,讲解戒律方面的就叫“律中律”(律藏中的律),也不是特别广大的方式宣讲的。

第二部分就叫“律中经”—律藏中的经部,宣讲了如何修等持、清净、梵净行为、瑜伽相应次第。

第三部分“律中论”—律藏中的论藏,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分类做了祥细的说明,广说,如《俱舍论》等等都属于论藏《阿毗达摩》,宣讲有漏、无漏,广说如何对治烦恼的次第,四谛法门为主。

虽然初转法轮有经律论,但统称为“律藏”,但其中经律论全都宣讲了,所以是法圆满。

“眷属圆满:五比丘与八万天子。佛为此等眷属传法后,五比丘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八万天子现见真谛。”

有些大乘不共讲法,佛陀在49天中在不同地方宣讲《华严经》等等,但是从人间角度讲,佛陀在49天中没讲法。佛陀首先想对以前给他传过外道禅定的两个师父(人正直,根性利,可以接受佛陀教法),但佛陀入定观察发现第一个师父三年前已经死了,第二个师父昨天死了,没赶上佛陀法门甘露。再观察,五比丘堪为法器,五比丘和八万天子在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与菩萨有很深的因缘,佛陀在每次修完菩萨道后都回向:愿你们成为我成佛之后的首批眷属,有愿力感召故,故给五比丘传四谛法门,憍陈如尊者首先获见地,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人也根据自己的见地获阿罗汉果。从憍陈如尊者见真地开始,世间有了真正的三宝。三宝具足—佛宝是佛陀、法宝是四谛法、僧宝是从憍陈如尊者见真地开始。八万天子现见真地,得到预流果,初果。

“一般而言,四种律典所摄的律藏,是释尊从成佛以来直到涅槃之间,宣说的一切戒学道理。”

《律本事》《律分别》(《律杂事》、《律上分》)作为居士而言不需要多了解,因为讲了很多比丘、出家人的戒律,知道有四种律典就可以了。

P87:“所谓的律藏不一定是第一转法轮中所宣说的法。但是,从主要开示轮回所舍之法相与脱离轮回之正道的角度,而安立为律藏。”

其实三转法轮中都有“律”,不仅仅是初转法轮中讲了律藏。“从主要开示轮回所舍之法相与脱离轮回之正道的角度,”在初转法轮中举了一切轮回的很多过患,是应该舍弃的,涅槃是应该追求的、应该获得的,正道是应该修行的。从轮回应该所舍,正法是所取、所修的角度安立律藏,安立律藏的必要和原因可以从这方面了解。

第二转法轮对轮回的看法是如梦如幻、显而无自性;三转法轮对轮回中,这一切都是客尘;密乘中轮回一切法本性是清净的。有不同的安立,但是初转法轮中讲,轮回是所舍的,正道是一定要安立的,从这方面安立成律藏。

“这以上已经讲了释迦牟尼佛广转第一转法轮的道理,对于中转法轮与末转法轮,在下文将会阐述,这里不作广说。”

二转、三转是大乘显宗,所以在讲菩萨戒时会讲。

“佛陀在八十一岁铁龙年四月初八接近涅槃时,将佛法与四众眷属一同交付迦叶尊者。”

佛陀把教法交付迦叶尊者,请他护持。把调化四众眷属的责任也交付给迦叶尊者,让他负责教导四众眷属的修持殊胜法要。

因为印度的众生及和佛陀有直接因缘的众生已经度完,所以佛陀的事业告一段落。真正能够面见佛陀、能在佛陀跟前直接得度的,这些是佛陀直接所化;而我们是佛陀的遗教弟子也是和佛有缘,但是我们没有福报值遇佛陀,没办法在佛陀跟前亲自得法、得解脱,也算佛陀间接所化,不算是佛直接教法的对境。

佛陀之后七大传人,在佛陀入灭后七代中佛法是如何传递的—迦叶后是阿难尊者、草衣尊者……(P87)

佛将法交付于迦叶尊者以后,在拘尸那城萨拉树下融入寂灭法界。

佛陀事业圆满,最后度化的弟子是善贤(外道弟子),获得阿罗汉后提前入灭。

入灭处、法体放置七天处(有塔)、火化处(有土堆),都成为朝拜的圣地。

以上从佛陀从兜率天下降到涅槃,十二相事业、十二相成道;显宗中有叫八相成道。

一个时间、一个事业中只有一个导师的意义何在?虽然佛在世时也有很多佛帮助佛陀弘法,佛涅槃后也有很多佛示现善知识,也是佛的本体,现在很多上师也是佛的本体,那他们为什么不显现佛的事业呢?一个教法中只有一位导师,从迦叶佛入灭到弥勒佛出世之前这个期间是释迦牟尼佛度化时期,这期间只能有一位十二相成道的,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导师出现于世间,这期间共称一尊佛。其他有很多佛,但他们不会显现十二相成道。不会以十二相成道,或八相成道、成为导师的方式示现在世人面前,他可以秘化不以显化。

P88:“那在佛涅槃以后,教法如何结集呢?佛陀涅槃以后共有三次结集。”

因为佛陀讲法都是在不同的地方,随机说法。佛涅槃后有集结的必要了。

“其中第一次结集:当时,与佛陀一同趋入涅槃的有八万一千阿罗汉,与舍利子一起圆寂的有八万阿罗汉,与目犍连一道圆寂的有七万阿罗汉。”

真正的次第是目犍连尊者被外道殴打……舍利子尊者在佛前请求获得同意后入灭,八万阿罗汉入灭,随后犍连尊者入灭,七万阿罗汉入灭,佛陀入灭……

“诸位天人不禁冷嘲热讽地说:现在有境界的比丘都已趋入涅槃,正法也成了火灭之烟……诸如此类的言语层出不穷。”

“诸位天人不禁冷嘲热讽,”其实也是增上缘,让佛陀的弟子开始集结三藏。

“为了遣除这种讽刺之语,在佛陀涅槃后的第二年,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的七叶行窟内,未生怨王做施主供养资具,迦叶等五百罗汉聚集一堂,由阿难结集经藏、优波离结集律藏、大迦叶结集论藏。”

当时阿难尊者还没得阿罗汉,迦叶尊者通过他的方法让阿难尊者精进,有些地方说是历数了阿难尊者的几大罪状,让他非常难过,开始发奋并证悟了阿罗汉果位,参加了三藏的集结。阿难尊者上法坐开始集结经藏。当时佛陀让阿难尊者做侍者,阿难提出几个条件,包括不穿佛的旧衣服、不吃佛剩下的饭、其他弟子拜见佛陀的时间应由阿难尊者安排、佛陀在其他地方讲经如果阿难尊者没有参加,都祈求佛陀单独再给阿难尊者再讲一次……所以他得到的法特别全,本身得了不忘陀罗尼,内心中有所有佛陀讲过的法。所以他集结经藏,就是把所有佛陀讲过的经诵一遍,前面加“如是我闻,佛陀在某某地方……”后面加“皆大欢喜,做意而去……”等等。

优波离尊者集结律藏(戒律)。

迦叶尊者集结论藏(阿毗达摩方面)。

此时只是集结,没有立文字。之后佛法开始兴盛,天人特别高兴,赞叹。

P89:“第二次结集:佛陀涅槃以后一百一十年,当时,广严城的诸比丘大肆宣扬可以不作犯戒处理的十种非事。”

“一、做非法事,口呼‘负负’,即可听许。”

如果让非法占据,正法就会消失,众生即便天天说“负负”罪业也无法清净,众生罪业只能越来越重,佛法中能越来越衰败。所以非常有必要做一次整顿和集结。

“二、作犯僧残,得人随喜,即可听许。”

“僧残罪”是比丘戒中第二大重罪(不是根本罪)。只有佛陀遍智才能制定戒律,其他人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制定戒律。所以这已经偏离了佛陀遍智制定戒律的范围。

“三、病中饮酒,状如水蛭吮吸,即可听许。”

佛陀规定即便生病也不开许饮酒,受居士戒后不能饮酒,沙弥、比丘都不允许。

但必须要用酒的话,有些地方讲必须要把酒煮沸的方式,让酒的味道、迷醉的能力消失,才可以,否则不行,对酒的遮止是比较严格的。

“四、土为共用,不伤生命,两手耕种,即可听许。”

因为佛陀在戒律中规定比丘是不允许挖地的,但他们说,土地是大家共用的,如果在耕种时两只手不伤生命,就没过失。后来佛法传到汉地之后,师父也要去种田……几次法难中其他一些宗派受到损失严重,但禅宗自给自足故,受到冲击不是很严重,也有这样的说法。从戒律角度讲不开许挖地,但从某些特殊必要,尤其针对不同情况,虽然有一点过失,总的讲还是利还是大于弊。

P90:“五、调盐变味,非时而食,即可听许。”

本来过午不食,但他说加盐后可以吃,也是非法之事。

“六、用斋之后,行程逾越半俱卢舍,再次用餐,即可听许。”

“七、用斋之后,食物未作余食法者,两指拾食,即可听许。”

出家人吃完之后如果还想再吃必须做法(余食法)才可以再吃。。

“八、掺和定时及不定时食品,非时食用,即可听许。”

定食—食物、硬食;不定食—水、饮料等等。

“九、卧具补某,不必如来一卡,即可听许。”

为了打破对新衣服、新卧具的执著,消除比丘贪欲。

“十、沙弥头上,顶戴小龛,内置钵盂,花鬘为饰,若得设进金银,便自接触,即可听许。”

P91:“在毗舍离城婆利迦精舍,阿育王做施主,耶舍等七百罗汉为了摈除上述十种非事,完整地诵一遍三藏,也作了相顺长净与吉祥长净。”

“长净”—“长(zhang三声)净”是一种布萨(梵音),从出家角度讲就是半月半月地诵戒,从在家角度讲长净的仪式就是守持八关斋戒,可清净居士戒中一些较微小的罪业。“长”增长善法、功德;“净”清净罪业,让相续清净。有些地方叫“相顺长净”、“吉祥长净”,为了获得吉祥,为了让当地风调雨顺,做些吉祥长净、做法事、忏悔。有时做“相顺长净”让僧团和合,法事顺畅。

“第三次结集:大天比丘等鼓吹‘答复他不知,怀疑皆观察,能养活自己,此乃佛教法。’”

五种非法—答复、不知、怀疑、观察、自己养活自己。

P92:“由于当时大天比丘等弘扬这五种非事,以此等为缘,僧众内部出现争论。”

上师在讲《定解宝灯论》中讲过一个大天比丘(有两个大天比丘),这是犯五无间罪的很特殊的人,出生时父亲不在,通过业力其父亲出去三年他已经长得非常高大,母亲对他产生贪欲,就和母亲一起同居生活。听说父亲回来在海滩上杀死父亲,造第一个五无间罪;后来气愤母亲与另一男子相好,杀死母亲,造下第二个五无间罪;为了不让自己罪业泄露,杀死附近修行的一个阿罗汉,造下第三个五无间罪;因他犯下严重的五无间罪致使当地发生很多不吉祥的事情,无奈之下他离开家乡想出家,但没批准,自己跑到佛法不兴盛的边地,自己剃度,自学通达三藏,开始讲法收弟子,居然培养了许多阿罗汉弟子,这也是非常特殊的因缘。据说佛涅槃后一个凡夫人摄受十几万弟子眷属就他一个,他的能力很大。晚年业力成熟,罪行暴露,死后坠寒地狱,很短时间转到天界。但是不是这里的大天比丘,不好说。

“而且,因佛陀未开许律藏立成文字,长时间下来,在诵别解脱经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念诵方式,致使分成了声闻十八部。佛陀涅槃近四百年的时候,在克什米尔花积精舍,腻契波王作为施主,密藏等五百阿罗汉、六万一千凡夫大尊者以及五百菩萨,作了第三次结集。对于四分五裂的十八部,全部立成文字。”

“十八部”中有些皈依佛陀,但是他的见解是承许有我见,见解是外道见,但是他的行为皈依三宝,趋得因果,属于佛弟子,也列入佛教,如犊子部。虽然有我见不可成就,但间接可以成就。

从第三次集结开始律藏立为文字,从此三藏就有了文字的记载。越往后众生的根基越差,记忆力越钝,再靠口耳相传的方式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记住三藏。所以当时阿罗汉、菩萨观察了必要后,从此后立成文字对众生利益很大、佛法保存、弘扬利益很大,所以把三藏立为文字,。现在大藏经只是当时的一部分,一些已经失传、毁坏。

“之后,在宾陀山名优寺圣者密藏(优婆俱多),以及欲遍等五百阿罗汉,集体著写了《大毗婆沙论》。”

《大毗婆沙论》是基于三藏的总的解释。《俱舍论》是对《大毗婆沙论》的浓缩。《大毗婆沙论》讲到与小乘蕴界处、烦恼有关的记载。

P93:“颂词中的‘等’字,包括圣者们撰著诠解密意的诸多论典,尤其是获证发光地的阿阇黎功德光撰著了《根本律》与《羯磨论》。”

“发光地”是菩萨十地中的第三地。《根本律》的时叫《戒律根本律》,在藏传佛教中要系统学习比丘戒律,它主要解释别解脱戒。

“阿阇黎释迦光造了《毗奈耶三百颂》与注释等。通过这些论著将律藏弘扬光大,直至今日,仍主要依靠这两位阿阇黎的著作一脉相传。”


第七课答疑(2014-4-19)

问:请解释什么叫“等持”?

答:“等持”就是禁欲或禅定的异名,不同的名称。

问:P81声闻乘共同观点,释尊在大能仁释迦牟尼前发过心,资粮道圆满后后面的十二相成道,那释尊以前应是个圣者了,不是凡夫下界成道的;而P84声闻乘观点有所不同,是以凡夫身份获得佛果。这两个声闻乘观点有什么区别?另外P84说显宗小乘观点,单独提出“显宗小乘”与声闻乘观点不一致吗?

答:其实就是一个意思,P81他只是在资粮道圆满了二资粮,圆满了所有该做的修行,然后上升到兜率天,再下降以悉达多太子身份发誓成佛,和P84的观点是一样的。前面并没有说了是圣者,不要以为大乘观点,圆满二资粮一定是圣者,资粮道按照大、小乘观点都是凡夫,都不是圣者,真正的圣者是见道以上是圣者。大乘观点:资粮道、加行道是凡夫位;小乘观点:资粮道、加行道也是凡夫位;所以前后两种观点是一样的、一致的,没有差别的。

“显宗小乘”—显宗分两种,一个是显宗小乘,一个是显宗大乘,在大乘中又加的密乘;在显宗中有小乘和大乘的差别,在大乘中有显宗和密乘的差别。

问:瑜伽续四幻化修法中提到等持是一种观想,那么在P82有“虚空等持”,P83有一个“慈悲等持”,今天又有两个地方提到。“在一个等持中全部获得……”和P86“经部等持”,如何理解此四处的“等持”?

答:“等持”是一个总称,包含很多种不同的分类,《般若经》中的些专门讲等持,还有大乘经典《三摩地王经》中讲了很多种不同的等持,有些是通过观想,有些是安住的、有的时候密宗中的等持诵咒,有的时候显宗中的等持修菩提心,其实等持都是让自己的心专注在一个地方,然后开始行持善法的能力和修法。所以我们理解等持是一个总称,下面有很多不同的等持,不同的修法,不同的境界,有凡夫和外道共同的等持,有些是小乘不共的等持,大乘显宗很多不同的修法,还有密宗中很多等持,都是让众生能够趋入法、安住法的一种善巧方便,他的修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心专注然后观注善法的修行。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总的和分别等持的差别。

问:P92:“佛陀涅槃近400年”但是在P91:“注释”中说是涅槃300年,那应依据哪一个啊?

答:其实我们知道就可以了,很多时候,首先佛陀出世就不是按照世间唯物的观点来安立的,如果从世间角度讲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正确的时间,但是佛法中佛陀出世本身就是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在不同根基前显现不同和身相、不同的事业,所以时间也是不确定的。最早是没有历法的,没有一个共同的计算方式,所以在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其中也分很多种)不同的历算方法,都是按照自己的根据计算佛陀涅槃是哪一年及第一次……第三次集结的时间,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了解佛法出现在世间完全是跟随众生的根基意乐,有不同的显示,我们也没必要完全按照世间学术的方式。佛陀、莲师的传记都有非常多,我们了解一下,知道这几个观点都可以并存就可以了,没有人能给出最圆满的答案。

问: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具体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一个修行者经过的五个过程。如我们现在自己发心要成佛,成佛是属于无学道,是我们最究竟的目标,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人,开始一步步走,假如成佛是第五楼的话,我们就把他的次第第一楼就是资粮道,第二楼就是加行道,第三楼就是见道,第四楼就是修道,第五楼就是无学道,到达了顶峰。五道的概念,就是我们在修法中内心与佛法相应之后,安住在什么状态?具有什么功德?断除了什么过患?这就可以对应你现在是资粮道中的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首先发起无伪的菩提心,再修持四念住,这时就进入大乘的小资粮道;然后在中资粮道时你特别精进,忏悔以前造的恶业,没造的恶业不造,以前造的善法让他增长,没造的善法屡屡造……很精进叫进入中资粮道;大资粮道时修持四神通足等等,每一个道都有他的修法、标准,照此逐渐修上去,凡夫人的习气越来越少,相应圣地的功德越来越多,最后到见道的时候就见到一切诸法的真实义,成了圣者,在圣者的身份再经历菩萨的十地修道后达到无学道成佛。所以从资粮道到无学道之间大概就是一个从凡夫到成佛之间的五个过程。

问:前八个次第都是为第九个次第阿底约嘎服务的,他也宣说的不二法,与禅宗的观点差不多,我的疑问是,显宗的经典我们看不存在盗法问题,而密宗的经典如果上师不允许,我们看了就存在盗法问题,同样是大乘佛法,佛法不是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吗?但经典为什么不允许看的时候就算是盗法?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答:有时候是为了保护修行者的相续。不单单是密乘中,即便小乘中不开许也不能看,如居士不能看比丘的戒律,尤其不能看受戒的仪式,羯摩,如果看了有过失,以后再出家受戒就没办法得到戒律,所以在小乘中也有一些保密的东西。虽然佛法本性理慈悲的,但是有些时候看了对自己修行不利,所以佛陀就遮止了,密乘中也一样,如果没得到灌顶、资粮不够,看很高深的见解,不但产生不了超胜的功德,反而会因为生邪见而退失对佛法的信心,所以,为了保护修行者的相续,制定一些条件,得到灌顶,修完加行,资粮够了,信心足了,才可以看密乘的修法。主要是从这方面安立的,而不其他原因。

问:P85:“一座垫上现前五地成佛”的五地是什么意思?

答:可以理解成五道圆满。当然有些菩萨十地的说法,这方面我们理解成“道”也可以,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这方面全部圆满,成佛。

问:三次结集是不是针对第一次转法轮?还是针对佛陀三次转法轮?

答:主要是第一转法轮。

问:三次结集的内容全是针对第一次转法轮的内容?

问:那第二次、第三次转法轮的内容做过结集吗?

问:我们在法本上知道,佛陀在降生时就示现与别人不一样,口中就能朗朗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声闻中说他是凡夫,这是矛盾的。大乘说他是经过修行成佛的,如果一降生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显示了不凡,出家前与凡夫也差不许多,有矛盾,不知该如何理解?

答:矛盾倒没有。虽然他是凡夫,但他以前必定积累了三个无数劫资粮,从这个角度讲,他是福报一定是远远超胜一般的常人。一般人生下来什么也做不了,但如果他的福报特别大的话(按照声闻乘观点解释),虽然是凡夫人,他不会迷,就有一定的功德和能力。如小乘经典中讲,佛陀由于常时间修持福德故,身体中的力量也完全超胜一般人,在《随念三宝经》等经典中也讲,佛陀身体的力量、骨节的力量、腕子的力量非常超胜一般人。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圆满了很多资粮的凡夫人,在降生时讲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也不是特别矛盾的地方,并不是一定要是圣者才能做到,一般比较福报很大的凡夫人,在世间也有具有特殊能力的凡夫人,做到我们平时做不到的。大乘角度讲,通过修行逐渐到十地,降下来就可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也是可以的。所以从大乘共同角度说,他还没成佛,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来到人间他本身就显现很多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生下来显现很多不同,为什么后来他又显现凡夫呢?在《圣广大游戏大乘经》对佛陀的示现讲了很多,为什么佛陀降生的时候这么奇特,后来开始显现成凡夫人样?学习、对女友产生欢喜心、精进苦行……等等,就是为了引导众生。一方面显示佛陀特殊的福报、功德,一方面也显示他也是一个凡夫人、或与大家身份基本一样而修行成佛。如果佛陀生下来已经是佛,好多一个天神一样,很多弟子就会感觉无法跟随他学习。所以佛陀先显现不共之处,再显现一般之相,也开始过世俗的生活、看到生老病死产生厌离心出家、经历很多苦行,最后成佛。后代弟子见此情景觉得可以跟随导师去学习,并不是差的那么远,如果差得太远就会丧失学习动力,有这样一种必要性故,有时显现不共之处,有时显现平凡之处。

问:大能仁释迦牟尼佛和释迦牟尼佛有区别吗?

答:我们这里讲大能仁释迦牟尼佛就是讲释迦牟尼佛。前面说佛陀在大释迦佛前发心,这个大释迦佛和现在我们说的释迦牟尼佛名字一样,但不是一尊佛。

问:第一次结集佛陀与阿罗汉一起涅槃,他们涅槃为了自利,难道他们的悲心就很小吗?没有想到后来的众生吗?他们入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大恩上师、高僧大德们长久住世?

答:从小乘教义观察,阿罗汉修行主要是为了自利、为了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他们没有大乘菩萨那样广大的利他的菩提心。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阿罗汉入灭而说:“你们的慈悲心哪里去了?你们广大的菩提心到哪里去了?”他们本来就没有发那么广大的菩提心,他们就是为了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且他们对整个轮回是特别特别厌离的,所以有机会趋入涅槃是他们非常欢喜的事情。当然这里面也会有佛、菩萨的化身,但是示现在共同乘根基前,也是显现对轮回特别厌离的。虽然很多阿罗汉趋入涅槃,但世间还是有很多阿罗汉继续在世间调化众生、弘扬佛法,如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佛陀入灭前也是专门观照16位阿罗汉乃至于在佛陀教法消亡之前不准入灭,所以现在至少还有16位和佛陀同时的大阿罗汉还在住世,我们应该从大小乘的观点这样理解。

另外我们如何让大恩上师长久住世呢?首先是道友与道友之间要特别团结,第二是守持清净戒律,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因为上师们出现在世间唯一的目的就是为调化弟子,如果弟子都很配合,精进修法,从缘起角度讲,显现上讲,上师就会觉得住在世间上是有意义的,可以调化弟子,弟子也很听话、和合、戒律清净、对佛法信心很足,显现上大恩上师就会长久住世;如果弟子和弟子之间经常闹矛盾、不听教言、不按照清净戒律做,从缘起角度讲,众生弟子罪业越来越重,因为一个善知识、上师显现在众生面前是因为众生的福报,如果众生的福报因为行持邪行、不团结之事,而令其烦恼越来越强盛、罪业越来越深重、众生内心中的福报越来越少,显现在众生面前的上师逐渐逐渐就会退出我们的视线。就像天上的月亮的月影显现在水中,关键看水干不干净,平不平净,如果干净、平净,月影也很明亮,水越来越脏,月影越来越淡,最后消失。如果想让大恩上师长久住世加持我们,团结和合、清净戒律、不断闻思修行是最好的方法。

问:如果吃从超市中买的米酒(醪糟)会不会犯酒戒?

答:直接引用醪糟可能也是会犯酒戒,因为直接引用也会醉人。但有些大德讲如果用水煮过之后把醉从的力量煮没了,可以用。

问:P89:“僧残罪”是什么意思?

答:属于比丘的淫乱戒律,不是根本罪,是比根本罪低一点点的比较重的罪业。作为居士不需要了解。

问:早课中的上师瑜伽前的七支供……还需要做吗?

答:这个要看上师要求,有些上师要求不一样。

问:生起次第是不是升起文字、宝剑、法王如意宝的这个过程是不是就叫“生起次第”?

答:“次第”就是讲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生起”就是生起本尊观;生起本尊观的次第。因为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人、是一个血肉之躯,如何将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变成一个清净的本尊的身体呢?就有一系列的次第生起本尊观,所以生起本尊观的第一步观想、第二步观想、第三步观想……随着这样的观想次第,最后一步观完后本尊观就完成了,就生起了本尊。

P89:“水蛭”就是蚂蟥,我们以前在南方农村,我知道,水田里蚂蟥吸到人身上,吸我们的血……

问:P87:“开示轮回所舍之法相与脱离轮回之正道的角度,安立为律藏。”请开示三藏之间的差别。

答:不同经典不同说法。有时经藏主要诠释定学,也叫心学,主要开示和“定”有关的;律藏主要开示一些止恶防非、与律仪有关的取舍之道;论藏也叫慧学,主要宣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共相与自相,如何详细辨别有漏、无漏等等的方法。在弥勒菩萨《经庄严论》有一品对三藏分很多侧面进行了描述。大概而言,经律论就是戒定慧,主要宣讲戒定慧内容的称为“三藏”,当然不是绝对的,有主要宣讲和次要宣讲的。

问:P26讲到法报化三身的报身是说“由法身的妙力中出现无边清净显现分,即是报身。”和明空双运的明分差不多,请开示一下报身。

答:明分和报身之间的关系从究竟角度讲是有一定的联系,从三身角度讲他表示果位,已经到达佛果、成佛后,从显宗观点观察,法身是佛陀自己安住的境界,无形无相,因为他不需要度化众生,法身就是不是度化众生,主要是自受用的,所以佛陀安住在无形无相自境界中,称之为“法身”,有很多智慧、功德,自己安住,无形无相。“报身”和“化身”称之为“色身”,有形有相,主要是度化众生的。“报身”是从法身中显现出的一种清净身相,因为他显现的对境是清净的,一地以上的菩萨,因为他显现的基很清净,所调化的眷属内心很清净,所以直接从法身中显现清净的色身,叫“报身”。“报”也叫“受用”的意思,受用什么呢?从第一个角度讲,佛陀显现妙相,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这是佛陀自受用的功德,第二个受用是佛陀让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不间断地受用正法、受用成佛法的依处,所以“报身”也叫“受用身”,让菩萨不断受用妙法之处。和明分之间有些相似之处。“报身”不会涅槃、说法不会间断。“化身”从“报身”中显现,主要针对更加不清净的众生,凡夫众生、小乘……等等,在他们面前显现一个有生老病死的、最后要入灭的、与一般人差不多的身相,叫“化身”。

问:P84:《舍俱论》中云:“本师独觉与菩萨,等持结地均归一。”“结地”是什么意思?

答:刚才我讲时说了,《俱舍论》中与原原本本一样的原文没找到,但有个大概相似的颂词。“结地”可以理解,他在一个等持中所有道地功德圆满,就是一座之上证菩提,一个等持中全部获得,“结地”可以理解成所有的圆满功德,“地”前面讲诸地,菩萨现前五地而成佛,缘觉所有所学道经过之后成就阿罗汉果位,“结地”我们可以理解成“圆满功德”之意,或“所有地都已经终结。最圆满的地方”称为“结地”,大概这样理解,但因没有注释也没办法很确定地了解。

问:P90:广严城比丘十种非法事第九个“卧具补某,不必如来一卡”中的“如来一卡”是什么意思?

答:如来的手从大指到中指之间就是一卡,是一个长度单位。佛陀一卡相应于我们平常人的一肘半,因为佛陀的身高很高,手指也很长。

问:P91:第三次结集中,“大天比丘:‘鼓吹答或他不知,怀疑皆观察’”这两句话我还是没听懂。

答:他说这五种是佛教,

“答复”—如果别人提问,你作回答,不管正确与否,只要你作了回答,这就是佛法。

“他不知”—如果对不知道的事情,你没办法解释,如果放下了,你不管他,这也是一种佛法。这已经很严重地偏离了佛法的真实轨道。

“怀疑”—对某件事生起怀疑,没有答案,在怀疑的状态下放弃,前面是完全不了知,现在是怀疑,好像是好像不是,从这方面放弃,他也说是佛法。

“皆观察”—对于所有都抱有观察心态,不管好坏,只要你抱有一种观察心态,这就是佛法。

“能养活自己”—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正确不正确的方式,能够养活自己就是佛法。

问:如果我们以前看了自己不该看的,如甚深的密法、戒律等等,不该自己看的看了,会有什么果报?

答:如果没有产生邪见、其他不好的想法,大恩上师说,也不是那么严重,念些忏悔就可以了,过失应该不是特别重。

问:如戒律,看了一些,以后自己受戒是不是会得不到戒体?

答:这主要是传戒的仪轨、传戒的羯摩不能去听、不要去看,并没有说你看了戒条不能得戒。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比例的应用题怎么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