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立法可以分为的部门不同,可以把行政立法可以分为分为部门立法和跨部门立法,其中跨部门立法怎么理解?

- 手机开心网该转帖已删除&08-23 09:37©2018 开心网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综合执法 体制改革 机制 监管 中国论文网 /1/view-7440329.htm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要顺利推进这项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切实找准现行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应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和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的改革方向,突出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进一步明确改革路径、制定改革举措、攻克改革难点,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一、针对执法权力和执法队伍底数不清的问题,要建立行政执法权力和执法队伍基准库,锁定好改革对象   由于我国行政法律体系相对复杂,法律法规层级跨度大,特别是在部门主导立法的情况下,不同部门法之间交叉、冲突多。当前,无论是行政处罚等权力,还是各级行政执法队伍,底数不清、改革对象游移不定是共性问题。以江苏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行政执法权力分散在省市县3个层级、40多个领域,由2800多支队伍在行使。仅以江苏省交通领域执法队伍为例,交通运输部门承担的行政处罚共280项(省级行使35项、属地行使245项),行政强制共13项(省级行使12项、属地1项),涉及到3部法律、7部国务院行政法规、6部地方性法规和27部规章。全省交通运输领域共有执法队伍513支,其中省级3支,市平均有7支,县(市、区)平均有4支。因此,深入了解摸清执法权力的静态现状和执法队伍的动态运行,彻底弄清执法权力分布领域、行使频率和执法队伍纵向、横向配置等情况,是筹划和推进改革的前提关键。建议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清权确权。可结合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认真梳理行政处罚等执法权力事项。原则上省级保留行使的执法权力有三类: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由省级行使;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重大事项;跨区域、跨流域的执法事项。其他法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行使的行政执法权,建议按照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提高管理效率、便于各方监督的原则,全部作为属地管理权力事项交由市县行使。二是建基准库。制定行政执法权力事项清单编制规范和行政执法权力事项编码规则,统一省市县三级执法权力的名称、编码和法定依据。建立全省各层级执法权力事项基准库,将所有的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以及省市县各级行政执法队伍载入数据库,彻底改变执法权力和执法队伍基础数据不完整、管理标准不一致的现状,并力争实现模块化组合、动态化管理、形象化展示等功能。三是数据分析。要对行政执法权力和执法队伍的数量、变化趋势、数据间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掌握政府执法事项和队伍的基本特点和分布规律,特别是设立执法队伍行使处罚权的情况和具备一定集中条件和可能的具体行政执法权,为研究调整执法队伍整合归并提供了大数据支持。   二、针对执法多头多层和推诿扯皮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分类整合,稳妥推进执法队伍整合归并   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多头多层重复执法等问题,是与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相伴相生的。横向上一个领域有一个主管部门,一提到加强执法首先是要建机构、拉队伍、加编制,立一部法律、设一支队伍、建一套系统的情况比较突出;纵向上行政体制上下高度对应、从中央到地方部门层层对接,执法管辖主要按照涉案款项、企业规模等数值进行划分,容易出现“有利益的执法抢着干、没好处的执法都推诿”等现象。以江苏省为例,从各层级看,省级有36支执法队伍,市平均有35支,县(市)平均有30支,区平均有19支。从部门看,一个部门存在多支执法队伍、相互之间难以整合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执法队伍林立导致了层级之间执法权责交叉,执法领域和执法职责的划分越来越细,同一违法行为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现象较为普遍。为此,建议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采取先清后改、分步整合、稳妥推进的方式,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先要区分适宜机关直接执法的事项和适宜设立队伍执法的事项,前者直接改由主管机关直接执法,撤消执法队伍建制。对于适宜队伍执法的事项,再分三类推进执法队伍整合。首先是部门内部综合。建议首先选择农业、交通、环境资源、城建城管、文化旅游等执法队伍较多的领域,开展部门内部综合执法。在这些领域,横向整合执法队伍,将一个部门设有的业务相近的多支执法队伍归并为一支,整合部门执法资源,综合设置队伍。纵向下移执法重心,减少执法层级,调整优化省市县执法职责配置,原则上实行市县属地管理。省级一般不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执法队伍,厘清市区执法职责,市或区选择一级承担执法职责并设立执法队伍。统筹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的执法职责,乡镇(街道)一般侧重承担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和执法协助等职责。其次是跨部门跨行业综合。在实现部门内部分散执法到综合执法转变的同时,有条件的领域推动跨部门跨行业综合,在具体综合哪些部门的哪些执法权方面也坚持实事求是,尽量选择执法频次多、与企业生产群众生活密切度高、执法专业程度相对较低的马路街面执法事项予以综合。通过2-3年,分门别类地对建制区域内的执法队伍进行“合并同类项”综合,最终在1个城市或县域内围绕市场监管、农林水利、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执法量大、执法即时性要求高的领域,因地制宜地设立5―7支队伍执法,其他领域一律不再设立队伍。最后是开发区和经济发达镇“一支队伍管执法”。对于发展程度较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开发区和经济发达镇,大力推广“一支队伍管执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为例,该镇借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机,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安全生产、质监、社会保障、文化、公共卫生等23个领域518项行政处罚,以镇人民政府名义对外执法。苏州工业园区和部分开发区也在探索设立了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市容市政、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执法职责,归并了执法队伍。   三、针对审批、监管和执法职责模糊、边界不清,要再造流程、共享信息、加强衔接,共同履行好政府管理职责
  推进综合执法、建立综合执法机构是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把原由一个政府部门对一个领域行使的全部管理职责,相对分开为审批、监管和执法,这同时对厘清审批、监管、执法三者职责界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综合执法改革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容易模糊监管、执法的边界,出现三大问题:一是将执法等同于监管。综合执法是将监管最有力的手段――行政处罚权从原有管理结构中予以剥离并重新组合,一些部门会有意无意地混淆了这一本质问题,在转移行政处罚权时随之转移监管职责,把部分或者全部行政管理嫁接到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有的部门甚至认为执法权转移后,原部门已缺乏有力抓手,也不必再履行监管职能。二是以综合执法“包打天下”。一些部门和基层政府对综合行政执法的概念和边界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行政执法工作是最末端、最有效的,通过处罚能解决大部分管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弱化了事前事中管理的作用,没有从矛盾的形成期或者初期采取引导和管控手段,而是期望通过执法手段最终解决。三是审批―监管―执法衔接不畅。审批、监管、执法职责分开配置后,各自为政、各干各的,三方面的信息不共享、不联通,形成“信息孤岛”,缺乏部门联动。为此,建议应在探索建立“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治理架构下统筹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同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和集中审批改革,联动实施大部门制改革,形成配套呼应,集成放大改革效应。在具体操作上应抓住三个关键环节,努力避免综合执法机构成为职责单纯叠加的“物理整合”,力争做到行政权力结构优化重组的“化学融合”。首先,权力结构和机构职能再造。围绕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再造现有行政权力结构,重塑政府组织机构形态,将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行政审批等管理职能,与行政处罚、强制及相应的执法检查职责相对分开,把分散的执法权从原有机构职能中剥离出来,划归综合执法机构统一履行,原有机构把更多的精力、人员和资源投入到管政策管规划管标准等事务。积极探索理顺综合执法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关系,合理划分综合执法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厘清政府管理职能与行政执法职能的关系。原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不能因行政执法权划转而不落实主体责任,应加强源头监管和协调指导,依法履行政策制定、审查审批、批后监管、协调指导等职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其次,管理信息公示共享。透明开放、数据共享是职能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之间衔接配合、协调联动和监督制约的基础和前提。利用电子政务网上平台,建立执法机构与职能部门的信息通道和共享平台,两者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不再是信息孤岛。综合执法机构完善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执法信息资源,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执法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培训网上进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执法资源,着力形成管理合力。再次,审批与执法双向联动。建立行政审批与执法监管信息共享和双向推送机制通道,实现审批部门与综合执法机构之间的审批监管信息实时交互、无缝对接,每条审批或执法信息的推送都要做到“往来有痕迹、责任可追溯”。审批部门将审批信息通过信息库及时告知执法监管机构,以利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执法监管机构将监管中实施行政处罚、信用惩戒等情况,通过信息库及时反馈审批管理部门,审批管理部门根据执法监管信息建立警示名单。同时按照有权必有责的要求明确执法责任,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建立实行依据监管和服务责任清单追责制度。   四、针对传统执法方式粗放低效的问题,要创新执法机制,实现精准执法、社会共治   传统的执法监管模式有2大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行政执法单纯依靠人力投入为主,地毯式检查、拉网式排查等执法做法屡见不鲜;二是执法人员的监管领域、对象相对固定,容易产生权力寻租、执法不严等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全国现在每天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万家,而且活跃度明显增加,企业新业态和经营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依靠传统执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更不可能管出秩序管出活力,迫切需要转变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机制、改进执法方式,不能再“单打一”、要多打“组合拳”。   为此,建议围绕构建以信息公示共享为基础、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执法体系,抓紧推动建立双随机抽查、信用监管、分类监管等执法机制。一是双向随机、抽查执法。制定统一的执法检查表格、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简政放权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清单,建立随机抽查对象库、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和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随机滚动抽取确定执法对象和执法人员。江苏各地开发应用了市场监管执法双随机抽取系统,实现被检企业和检查人员的双随机,并可根据企业信用等级设置抽查比例,实现监管的公正公平。以泰州市姜堰区市场监管局对349户市场主体双随机抽查情况为例,合计发现问题78户,占比22%,而该局此前完成的4次公示信息常规检查中,总共才发现问题41户。双随机抽查如同悬在市场主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既可保证抽查覆盖面,又能防止执法扰民,还通过加强结果应用,形成有效震慑,能有效根治“任性执法、人情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减轻企业负担,确保执法行为的公平、公正、公开。二是重奖举报、社会共治。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依据社会举报而启动调查,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最为传统也最为有效的监管手段之一。与执法部门主动发现违法行为相比,社会举报成本低、成效好。建议将建立依社会举报而启动调查的执法机制作为双随机抽查机制的有效补充,动员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执法监管,坚持有举报必查、有投诉必查,对查实的举报者予以重奖,让失信主体、违法企业沉没在人民群众监管的汪洋大海之中,提高执法的成本效益,解决执法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政府执法机构与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三是分类监管、信用惩戒。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抽查抽检、网络市场定向监测、违法失信、投诉举报、行政执法、市场监管信息,对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风险加以评估,将监管对象分为不同类别,发现和应对区域性、行业性及系统性的风险,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执法资源,优先配置到对高风险的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监管。对投诉举报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有失信行为、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等情况的市场主体,增加抽查频次,加强协同执法,加大检查力度。对抽查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情况和结果,将失信记录纳入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强市场主体守法的自觉性。在具体执法活动中,还可以探索根据执法事项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方式的做法。如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影响较大的秩序管理事项,执法部门应主动出击,努力做到全天候、全覆盖,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对一般性秩序管理事项,主要实行随机抽查检查方式,加大处罚力度,增强对违法的威慑力,用尽可能少的执法资源发挥较大效益;对一些涉及利益攸关方的事项,实行不告不理方式,对违法行为在行政制裁同时加重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加大当事人违法行为成本。通过分类监管、信用惩戒,可大大降低执法成本,便利创新创业,推动有效监管、精准执法。四是执法协同、即时联动。执法工作特别是需要设立队伍开展执法的,执法的面广量大、信息分散、即时性要求高,这是区别于一般行政机关工作的最大不同。适应执法工作的这一特点,建议在县级市场监管等领域的综合执法机制建设中,要有效整合各类执法资源,进一步聚焦执法热点区域、顽症问题、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等任务瓶颈,推动执法活动向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执法指挥平台的作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配备执法记录仪,推动执法工作由突击型向长效型、粗放型向精细型、单一型向互动型的转变。指挥平台应整合各类投诉举报信息,汇集各类在线监测信息,综合各类日常巡查信息,在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后快速处置。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指派执法人员迅速出动,及时处理;对需要相关部门协助的执法事项,统筹协调,联合行动;对属于其他领域的执法事项,按规定程序移交有权部门处理。综合执法队伍应打造成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实现“有效出击、即时纠查、精确处置”,避免盲目性和迟滞性,改变全面撒网、人海战术、严防死守等传统做法,提升执法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针对基层执法力量薄弱、配置分散的问题,要同步整合资源、下移重心   江苏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近年来市场主体大量增加,经济活动日趋频繁,监管对象更加复杂,客观上面临着各条线执法人员不足的突出矛盾。但按照中央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要求,执法力量不可能同步增长。从江苏省情况看,全省行政执法人员总体规模不小,有8万多人,但单个看又显得人手不足,平均到每支队伍还不到30名,总量虽大但分工太碎。除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少数领域外,其他都没有在乡镇(街道)设立执法队伍,“条强块弱”、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行政执法的重点在基层一线,也要求下移执法重心、下沉执法力量,让基层直接执法更加方便有效。因此,为适应繁重的执法任务需要,建议抓紧建立扁平高效的执法体制,强化块的作用,使执法队伍由散到综、执法力量由分到合,形成资源整合的拳头优势和强大合力,为网格化、网络化执法奠定人员基础。同时,推进改革时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和下移重心同步、职责整合与编制划转同步、队伍设立与人员移交同步,防止部门放责不放权、给事不给人,努力解决执法力量分散薄弱和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等问题。江苏省在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时,明确市级不再保留执法队伍,原有执法队伍人员编制充实加强到区,由区市场监管部门在整合原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和部分卫生监督执法力量的基础上组建执法队伍,行使执法职责。县级市场监管部门机关人员编制统一精简20%,用于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改革中,全省13个省辖市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共撤销31支执法队伍,共有1225名人员充实到区。在原有的784个基层工商所(分局)基础上,共设置913个基层市场监督管理分局,增加了129个,增加比例为16%,基层工作人员总数由9127名增加到11040名,增加了1927名,增加比例达21%,基层分局平均人数达到12人。通过改革,构建了清晰的执法职责体系,实现了执法重心下移,做到了市场监管领域一座城市一支队伍执法,提升了执法效率,方便了服务对象。以对一家大型超市的监管执法为例,执法人员从超市的亮证亮照经营、电梯登记检测到食品质量查验,从电子计量器具校验到超市宣传海报真假,从保健食品存放到进销货台帐,实施全面而立体的检查,形成“一次出动、全面体检”的检查新模式,做到全流程、高效率、无盲区。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当前位置:& 正文
深圳首次发布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白皮书
本刊记者 王云伟/文 总第253期 放大 缩小
&去年深圳取消调整32项群众办事证明、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仅12项、取消108项行政职权事项、政府投资项目办理时间由4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53&63个&&&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环,深圳去年在这方面换挡提速。这是本刊记者近日从深圳首次编制发布的&《2017年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白皮书&中获悉的最新信息。
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在深圳市民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17年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白皮书。据悉,这是深圳市首次发布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白皮书,今后每年都将编制发布。深圳市法制办主任胡建农、法制办副主任崔为民、法制办社会法规处处长林正茂、法制办法治政府建设督导处处长王峻和法治研究所所长王成义以及数十家境内外主流媒体记者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会议由深圳市法制办副主任蒋小文主持。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行政制度体系
记者发现,《白皮书》共109页、近6万字,内容紧紧围绕2017年内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完成或重点开展的工作,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等七个方面,通过实例和数据全面反映了深圳市政府及其部门,以及各区(新区)依法行政状况和创新举措。   
&法治政府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我们首次编制白皮书,一是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与不足;二是希望接受社会监督。法治政府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社会的治理水平,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深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胡建农在会上表示。   胡建农介绍,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尤其是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从出台全国首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到印发第一个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主题的市政府&1号文件&,从提出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战略目标到加快建成法治中国的典范城市,深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坚定而又笃实,其成效也通过老百姓的口碑以及在学术界和政府的评估或考核中屡屡名列前茅而得以反映。   
白皮书显示,2017年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换挡提速。一批因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重要法规规章相继颁布实施,立法与改革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完成了深圳自建市以来所有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在实行市政府部门和区政府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的基础上,实现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统一编号和查询;政府&放管服&和强区放权改革继续深化,政府转变职能继续发力,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明显,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办事创业;政府依法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决策水平显著提升;行政执法公示和全过程记录工作扎实推进,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违法行为持续形成高压态势,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日臻完善。
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仅12项 全年为企业减负1369亿元
白皮书显示,去年深圳调整了123项行政职权事项,其中取消108项,暂停实施1项;承接了广东省&强市放权&117项省级下放职权事项,根据国务院和广东省要求取消28项职权事项。
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管理上,目前,深圳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仅有12项,政府性基金项目仅有6项,全部为国家定项目。实施&营改增&、调整&五险一金&等减免政策后,全年为企业减负1369亿元。
在再造审批流程上,不少部门都进行了改进,比如深圳市发改委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及跨部门协同办理,整体办理时间已由4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53&63个工作日;深圳市卫计委将补办和注销事项的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深圳福田区推广&即来即办&和&审决合一&办理模式,共压缩办理天数1771天,减少内部审批环节220个,减少申请材料328份;罗湖区城市更新审批环节由25个压缩为12个,审批时限由3年压缩为1年内。
同时,深圳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目前,深圳本市市级网上办事大厅共进驻部门37个,进驻行政许可事项515项(子项),其中&零跑动&事项(不含使用国家、省垂直系统)占56.9%,不超过1次跑动事项占97.34%,网上全流程办理率为94.95%,上网办理率为99.38%,网上办结率为98.94%。
为督促市、区执法部门自我约束,去年深圳对1.2万多名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清理,包括&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合同工、临时工以及不符合证件管理法律规范规定的申领行政执法证件条件的人员;从事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执法活动,但从未取得执法资格的在编在岗人员&。
据悉,目前深圳正筹建&执法监督信息化平台&,把全市所有执法信息,包括执法结果和整个执法全过程信息等集中展示在平台上。&希望以此实现两个目的:一是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完成对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的合法性、合规性初步判断,对全市所有执法行为和整个过程进行监管;二是通过大数据对全市执法情形进行智能化分析,也可观察某一部门执法履行情况、全市执法人员分配合理性问题。&深圳市法制办法治政府建设督导处处长王峻说。
白皮书还显示,去年深圳全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收到行政复议案件9602宗,占广东省全省行政复议案件量的近40%。&去年行政复议案件量已超过同期法院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近80%的行政复议案件未被诉至法院。&深圳市法制办副主任崔为民说,行政复议已成为深圳化解行政争议的重要渠道。
立法质量和效率提高 行政执法力度加大
白皮书显示,2017年,深圳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为抓手,推进权责清单动态管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工作,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完善行政制度体系方面,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得以切实提高;立法关注重点领域,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次开展规章立法后评估,立法协商取得重大进展,政府立法联系点启动建立,公众参与立法渠道进一步拓宽;完成了自建市以来所有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彻底摸清底数。
为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市、区政府及其部门按照《深圳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的规定,制定并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法定程序,切实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在过去一年, 深圳市不断加大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提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部署开展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各项规范化工作,强化执法主体和人员管理,切实提升行政执法岗前培训、申领证件等各环节工作效率。市、区政府严格执行向人大报告及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权力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市、区政府及市政府部门依法参与行政诉讼,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度;不断优化内部层级监督和权力制约,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体系,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同时,深圳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复议、政府法律顾问参与化解纠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裁决、信访投诉等工作机制。
据了解,此外,深圳市、区两级政府还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培训制度,全面开展公务人员学法考试和处级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建立并推进以案释法工作制度,实现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
深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坚定而又笃实
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年度成绩单,《2017年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白皮书的发布,可以说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深圳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今后每年都将发布一份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白皮书,这将成为深圳法治政府、法治城市建设权威而真实的编年史,由此见证深圳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的不凡历程。
众所周知,法治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
深圳发布的这份白皮书,全篇以实例和数据说话,客观反映法治政府建设的状况,涉及政府依法履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推行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化解社会矛盾,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等七大方面,内容丰富而详尽。通过这份沉甸甸的白皮书,深圳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求的最新情况,以及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展和成效便一目了然,体现政府依法行政的阳光和透明。
由此可见,法治政府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深圳积极编撰并及时发布白皮书,除了全面回顾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情况,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寻找差距与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以此接受社会监督,让公众了解执法部门或者政府履职情况,从而为法治政府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法治政府建设,主动向社会征集意见建议,广开言路,让老百姓监督和帮助政府查找自身不足和薄弱环节,彰显了深圳在法治政府建设上的开放性和先进性,这对促进全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是大有裨益的。《2017年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白皮书,将各级政府部门履职的过程、履职的状况、履职的结果全面、客观、准确地告知社会,无疑将激发社会关注、参与的热情,为共同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城市集纳更多&民智&。
胡建农在会上强调,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深圳法治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从出台全国首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到印发第一个以法治政府建设为主题的市政府&1号文件&,从提出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战略目标,到加快建成法治中国的典范城市,深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坚定而又笃实,其成效也通过老百姓的口碑以及在学术界和政府的评估或考核中屡屡名列前茅而得以反映。
胡建农表示,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深圳离法治政府的要求,离广大市民的期望,离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法治水平还有较大的距离。尽管如此,请广大媒体朋友和全体市民相信,我们崇尚法治、追求法治的愿望是真诚的,我们勇于面对社会、接受监督的态度是真诚的,我们不断完善、追求卓越的决心是真诚的。我们真诚希望能够借助这次白皮书的发布,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参与、监督、支持法治政府建设,使深圳市法治政府和法治城市建设真正迈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