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UP期货期货突破交易系统统都有哪些功能?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 查看内容
五个方面梳理数字货币交易所的现在和未来
First mover isn't what's important — it's the last mover. Like Microsoft was the last operating system, and Google was the last search engine.做第一个,不如做最后一个。就像微软是最后一个操作系统,而谷歌是最后一款搜索引擎。硅谷大牛 Peter Thiel 在斯坦福创业公开课上说的这句话,被科技圈创业者奉为圭臬,让人们相信,巨头总会被颠覆,来者继往开来。就像今天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大战。目前被 CoinMarketCap 和非小号等统计平台收录的交易所有数百家,未被收录的据自媒体报道甚至有数千上万家。即便是这种情况下,入局者依然乐之不疲。就连旁观者们都不由得感叹,人人都做交易所,这世界需要那么多交易所吗?经济学常识更是告诉我们,交易所行业再暴利,竞争者的涌入也会削薄行业利润,长尾平台更因缺少网络效应而难以为继,可是新交易所依然层出不穷。从OK、火币、币安,再到 Fcoin 等平台快速崛起,让我们觉得,莫非交易所还有机会?在这篇文章里,松果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信息量略大,先抛出文章逻辑:先简单梳理行业交易所行业目前战局。交易所运营似乎不赚钱,为什么有前仆后继者?存量市场的机会——大交易所的壁垒究竟是什么?增量市场的机会——交易所行业最大的问题在哪,下一波在哪?交易所大战的下一战场是什么?战局:头部Fcoin崛起,尾部千所混战旁观者以为格局已定,鲶鱼却在此时出现。六月未央,Fcoin 带着交易即挖矿而来,仅用 15 天交易量就超过第二至第七名总和,暴涨至全球第一。虽然 Fcoin 并非是第一推出交易即挖矿,却是第一个带火这个概念的交易所。危机感最强的是头部三家交易所,Fcoin 的出现让其已有的存量市场岌岌可危,用户甚至直接在币安微信群里要求币安也开启交易即挖矿,赵长鹏甚至公开在微博炮轰“交易即挖矿”是资金盘。然而,为了应对交易即挖矿,OK 和币安不得不用迅速招架、反击。OKEx 宣布启动数字资产交易所开放共赢计划,正式宣布介入交易即挖矿模式。币安也于 6 月 21 日晚发公告宣布Binance数字资产交易所联盟计划,打造 1000 家“交易即挖矿”交易所。这些无不显示了头部交易所对这波“攻势”的重视,也反映出行业的变幻莫测。Foin 出现,头部平台看到“危”,长尾平台看到“机”。各中小交易所加紧开发跟进“交易即挖矿”,不完全统计,目前“交易即挖矿”平台已经有数十家。壮烈如某些因技术无法支撑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后来者仍对此乐之不疲。看似大片亏损,为何仍是兵家必争之地?新进场的交易所在增加,但并非全都采用“交易即挖矿”。这给了行业新的获客的赚钱方式,在这之前,媒体曾经报道的交易所上币费+手续费+割韭菜的“暴利”,在新进者涌入+熊市漫漫的背景下,早已成为过去。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只靠开交易所赚钱,起码要有多少交易量才能盈亏平衡?据业内人士测算,基础的撮合清算 + 钱包系统的开发,直接从基础服务商购买的大约需要数百万元。新加坡技术服务商 ChainUP 创始人兼 CEO 钟庚发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他们会为客户提供币币交易系统、OTC 系统、期货合约系统等。后续运营“至少至少”需要 10 人团队,包括二次开发、运维、商务、客服等。从交易所服务商 MasterDax 了解到的也类似,不过运维团队的人数就比较飘忽。MasterDax 创始人李成表示,系统交付之后客户如果要好好运营一家交易所,一般需要 30-50 人,这也是大多数中小交易所的团队情况;但老牌交易所云币网在最艰难的时候,仅靠老猫和邱亮两人支撑到了 ICO 崛起的辉煌。后续运营如果仅靠手续费,钟庚发和李成均表示一家交易所大概日交易量“5000万”(人民币)就能盈亏平衡,几万用户就能支撑一家交易所。在大部分中小交易所都依靠机器人或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今天,达到这个量的交易所是行业的少数,绝大多数交易所的生存现状就像何一说得那样。星球日报了解到,即便是某些大交易所,由于成为了黑客的攻击的中心,交易所业务也是“入不敷赔”。在“主营业务”利润寡淡的情况下,如今涌现行业玩家众多,主要有以下原因:1、前期筹备需要一定时间,直至今日上线。交易所行业在初期确实有很多利润空间和机会。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已经晚了,原来最好的机会是九四之后”。币安正是在当时快速跟进,收获了一波红利;可惜对于九四之后才看到机会的创业者而言,选择自行开发系统的,起码需要几个月,跟进得慢的只能是失之交臂,更别说在币安崛起才看到机会的人。2、交易所的门槛较低,技术服务商更进一步降低了门槛。中,最为成熟的是挖矿、钱包和交易所,前两者有一定技术壁垒,做项目靠 PPT 融资的时代已逝,对于想进入区块链行业的人而言,交易所属于门槛低+来钱快,无疑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3、交易所几乎是产业链的顶端,在行业中占据极大话语权。交易所主营业务本身可以不赚钱,依靠其在行业中的位置可以找到其他的盈利模式,比如投资,或以交易所作为底层做游戏等。“每个人都不想被割”,尤其对于项目方和资方而言。李成透露,资方是 MasterDax 的重要客户类型之一,他们对亏损并不在意,“孵化了大量项目,有那么多产业”,交易所已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位币圈老人揭示了行业的秘密:交易所肯定是做到最大最爽。在传统金融行业交易所要中立,但是币圈讲的是话语权,比如媒体、资本,交易所做大了之后有无数种盈利方式。4、“交易即挖矿”给了交易所平台币一定使用场景,让发平台币不仅是头部交易所的专利,给交易所盈利带来新场景。原来的交易所依靠上币费、手续费、尾部盈余等赚取收益,即便能与项目方一起共享收益,也只能从中分极小一杯羹,“交易即挖矿”相当交易所自己就是“项目方”,通过回购等手段做市值管理和赚取收益。正如钟庚发所言,“交易即挖矿”靠平台币升值赚钱,只要其所释放的成本和散户进来的速度能获得平衡,就是良性的循环。所谓控制成本即控制币价和币的产量,让其上涨适中,避免暴涨暴跌。 火币创始人李林的看法有点类似,他认为交易即挖矿只是一种早期营销模式,相当于把整个平台的未来收益分给早期的贡献者,这种模式确实不具备持续性。他还表示,这种模式应用不好会成为用户很大的危害,如果交易所未获得良性成长,风险巨大。“你要有非常巨大的能力来把控风险,要非常强的能力,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的发展,抓住交易挖矿的有效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交易所。”至于大交易所“自身”为什么不跟进“交易即挖矿”,业内人士认为是“不能而非不为也”。由于“交易即挖矿”需要依靠币价升值赚钱,BNB等平台币本身的币价已远超其本身的价值,难以继续拉升。5、从业者认为格局未定,交易所行业还有机会。从存量市场中看,新玩法也许能争取现有用户。从增量市场上看,横向交易所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率有待提高;纵向交易所的玩法在分化,衍生品、挖矿、主打不同主网的交易所层出不穷,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具体这两个市场的机会我们将在下面两部分讨论。由于上述不同的盈利方式存在,其实某些小交易所只要有一定用户,都可能找到出路。钟庚发总结,交易所还处在行业早期,整个行业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护城河是什么?上面说了,兵家必争,皆因有机会,我们先讨论存量市场的机会。争夺存量市场就得与现有巨头抢食,这引出了一个问题:现有大交易所的护城河是什么?首先,交易所的护城河是技术吗?很多自建系统的团队可能会这么说,但现实是:不再是了。确实,能够承载日均交易量千万级、亿级、十亿级或以上的后台交易系统,完全不是同一回事。钟庚发表示不同交易量所用到的撮合技术也可能完全不同。云币前 CTO 也表示,其难度是非线性增长。因此,他表示,Fcoin 上线“交易即挖矿”之后,后台系统能承载如此惊人的交易量,说明其团队在前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数家交易所在上线了“交易即挖矿”之后系统卡顿或崩溃。李成认为,确实交易所从 0 到 1 是很难的,交易所分为交易层、应用层和撮合数据层,每一个服务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服务器运营,IT技术投入特别大。这也是为什么早期交易所能形成壁垒,但技术服务商的出现彻底降低交易所的技术门槛。况且,大部分的中小交易所,根本没有遇到因并发太多而崩掉的机会,目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营销和获客还是目前最大的难题。再说到交易深度,目前可能是大交易所的壁垒之一,但很快也将不会是。悲观地讲,流动性不足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钟庚发认为,三大交易所都存在后劲不够、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原因下一部分分析。乐观地讲,为了解决个交易所流动性不足的角色已经出现,包括:跨市场套利的量化团队和做市商,比如我们报道过的量化团队 Tokenmania、TT;帮助用户直接跨所交易的聚合交易所 BiUP;直接提供技术+盘口共享的交易所服务商 ChainUP、MasterDax 2.0、币昇、expread.io 和 2SE ,还有去中心化交易所联盟协议 Hydro、0x 和 Kyber,以及通用清结算公链 CoinXP 。那大交易所的壁垒究竟在哪里?钟庚发总结了三点:品牌、资金和人才、对行业的理解。品牌实际上降低了获取用户和交易深度的成本;资金和人才允许大交易所可以尝试“烧钱”尝试各种玩法和生态布局,以巩固自身地位,后续发展趋同,火币和 OK 今天所做的布局,Fcoin 未来也会做;对行业理解说得是大交易所更清楚交易所行业的必经之坑,他们对意外情况的应对更为娴熟。BiUP 创始人 CEO 刘勇补充,类比传统金融业,未来牌照可能也会成为交易所门槛之一。不过,币信副总裁熊越认为,牌照只能存在于“法币”交易市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数字货币交易所资质的大交易所没几家,大多是币币交易;“币币交易所”是各国监管难以触及的,从这个维度说,币币交易所并无牌照门槛。上面的三点看起来和传统大公司别无二致,币圈同样遵循商业逻辑。只是公司崛起与倒下的速度在加快。因此,交易所的竞争是没有尽头。“交易所没有护城河,用户也是没有忠诚度的,就是体验。”熊越沉浸行业已久,目睹过最早的大交易所Mt.Gox,继而是BTCC、OK 和火币,到今天的币安和 Fcoin。“交易所做大了之后会建立起一套你看起来很大的壁垒,其实都是很脆弱的。”何一的看法与之相同:“交易平台确实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特别强的护城河,谁都可以开交易平台。”换言之,下一个 Fcoin 随时可能出现。新机会在于新模式。像传统互联网一样,颠覆你的可能是你看不起、想不到的玩家和模式。Fcoin 就带着“区块链版拼多多”模式搅动着这个看似三足鼎立的格局。李成表示,技术和交易深度无法为你带来用户,未来也不会是交易所行业的门槛。“我们认为,未来交易所的差异点就在用户体验和玩法。”新模式甚至可能意味着增量市场。就连当初的币安,也是凭借“币币交易”的模式一举成功。行业痛点与机会:如何获取增量用户?增量市场,是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交易所数量不断增加,用户规模不见增长。反观数字货币市场发展历程,交易所行业紧随数字货币市场周期,币价涨时大批进场,行业百花齐放;低迷时韭菜退场,从业者艰难度日,2014 年底 2015 年初行业低迷时,交易所相继倒下,云币网艰难支撑。每次行业大火会带来新的“标的”和新的“投资者”。比如区块链 1.0 时期的各种分叉币,2.0 时期的各种应用型项目,带来信仰者,也带来投机者;带来古典投机圈的“传销者”,也带来古典互联网的“创业者”;当然免不了各种网红和 KOL 的助力。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所有交易所,都只不过是在争夺存量市场。更大的机会,应该在增量市场。各个交易所之间的用户可能都是同一批。曾经币安凭借抓住了 ICO 的增量用户,而今天的 Fcoin 战绩惊人,抢的也是存量。何一也指出:“交易所现在其实不是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热度在降低。”今天,二级市场正熊,项目鲜有落地,行业监管未明朗。行业用户的增长正在放缓,此时就像李林说的:“市场低迷的时候,大家互相抢夺有限的用户量。”相反应该更多会专注于如何开拓新的市场,而不是思考用什么更好的模式从很小的市场中抢更多的行业用户。说到底,继区块链 1.0 和 2.0 之后,最大的增量市场应该是 3.0 ,但受底层技术所限该时代或在十年之后。在这之前,交易所更关注以下两件事: 在以交易所联盟等方式抵御和搅局“交易即挖矿”的模式之外,大交易所更发力的是布局海外市场,这很可能是下一波红利所在之地。无奈出海是个永远的难题,中国企业由于数字货币二级市场发展较早,在技术和资金上领先,可在用户体验和运营却难以胜过本土化团队。自然,数字货币交易所出海最终的模式很可能跟“蚂蚁金服”出海的模式类似:主要以资金和后端技术为主,很难以直接接触用户。在这件事情上,交易所技术服务商已经在跟“大交易所”竞争,对于当地交易所运营商来说,技术服务商无疑在角色更为中立。另一波红利可能来自于主流市场的政策/牌照。目前,大型的机构资本无法进入该市场原因有二:一是盘子不够大;二是市场不合规。规模逐步加大,美国已开始颁布数字货币交易所资质。Coinbase 是现在唯一拿到牌照的交易所,据说传统金融巨头也有意申请,一旦成行,进来的资金规模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存量市场机会仍在,但从行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更应该扩展增量市场。交易所大战的下一战场什么?说完交易所存量与增量市场的机会,我基于如今观察和新出现的项目,总结一下对未来的一些判断:交易所格局未定,用新模式突围现有市场,等待增量机会。Fcoin 是存量市场的鲶鱼,币安是增量市场的励志故事。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新模式能抢夺现有市场,也能在新市场到来时抓住机会;Fcoin 引爆了交易即挖矿的新玩法后,有大量交易所正在尝试新玩法,比如“锁仓即挖矿”、“参与即挖矿”等。币昇表示,锁仓即挖矿是希望用户在熊市中在交易所中锁仓大币种,还能获得一定收益,牛市时则可能在此交易。以垂直场景押注未来也是一种尝试。主打衍生品的比如方图和 JEX;主打海外市场的 BitAsset 和 MasterDax 2.0;甚至押注特定公链币种,基于对 EOS 的看好,Chaince 就垂直于 EOS 生态。去中心化交易所短期受公链性能所限难以崛起,但有其利基市场。据 coinmarketcap,iDEX 和 DDex 交易量位列前二,比特大陆孵化的 DEx.top 的势头也不错。Odaily星球日报采访了 DEx.top 联合创始人,她坦言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流动性确实难以比拟中心化交易所,但这个利基市场会长期存在,而且其可能代表着未来。如果底层公链或跨链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链上交易的速度瓶颈可能会得到解决。况且,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并非截然对立,DEx.top 就以链下撮合,批量链上清算的模式提高了性能,侧链也有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公链扩容路漫漫,更为交易所的未来添上一些想象空间。流动性被分割,共享深度/聚合符合用户需求。最近各种“跨所交易”的模式开始出现: BIUP 等聚合交易所帮用户直接跨所交易;三大交易所的交易所联盟计划;技术服务商推出的交易所 SaaS 产品。expread.io 、币昇、ChainUP、MasterDax 2.0 都是降低技术门槛+共享盘口深度的交易所 SaaS,通俗来说就是想把开交易所变成开淘宝店。他们的考虑非常类似,总结起来是以下考虑:1、多个孤立的交易所分割了流动性,不利于用户体验也导致庄家很容易控盘和操盘。币昇交易所创始人刘乐回忆:“今天这个局面在上个世纪的时候也出现过,那时中国第一次出现证券的概念,有一百多个交易所,是全世界最多的。”他认为真正能代表未来的交易所模式是云交易所。2、在大交易所推出的开放交易所计划中,中小交易所就像是前者的二级分销商,相反,他们面对“云交易所”可能更有议价权;加上这些“云交易所” 初期不收费用只要分成,门槛远低于大交易所联盟,而且不会保留任何用户数据。所以对于中小交易也有吸引力。大多数交易所希望自给自足,云交易所难以取代大交易所,但有可能会占有一席之地。从 Odaily星球日报采访的情况来看,已有的交易所加入大交易所联盟的可能性不太,毕竟已有自身系统,他们也不太想依附于大交易所。节点资本创始人杜均还直接表示,用三大交易所的 SaaS 系统就是把“命根”交在别人手里。不过,一旦大交易所的品牌或牌照优势形成,并非能轻易撼动。前面也说了,大公司毕竟有一定商业优势;未来不同地区依然会有当地的交易所龙头。流量、优质资产、监管三大驱动因素在变,交易所行业终局远未到来。只能说未来格局可能是:全球/各国有数家头部交易所 + 细分市场头部 + 大交易所联盟与长尾 SaaS。欢迎关注:松果区块链,了解更多区块链知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巨推链平台发声,对文章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邮箱。更多,请到百万区块链发烧友聚集平台巨推链www.jutuilian.com学习请到巨推学院www.jutuiedu.com
巨头入局区块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近期圈内再度被一条消息刷爆:平安证券集团CEO龚
比特币的未来要看美国,以太坊的涨跌在项目方
Copyright &
Powered by币源社区coingogo.com世界上最大的一站式数字货币及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字货币行情、区块链新闻、区块链问答,区块链游戏,数字货币交流论坛、数字货币交易所评分等服务
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概述了在企业和企业系统中实术的复杂性。该集团敦促高级管理人员重新考虑创新的好处,并在继续采用新生技术之前评估潜在的弊端。区块链的潜力可能被夸大了尽技术已被预示为可以解决效率低下,信任问题和复杂交易的技术,但BCG指出,推出这样一个平台将是一个昂贵且低效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这个程序甚至可能在经济上不合理。BCG表示,商品交易需要在标准化,效率和商品跟踪方面进行改进。他们仍然不确定分布式分类账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因为新生技术存在重大缺陷。“有许多试点计划,但尚未成为真正的生产规模系统,”BCG报告的合着者Antti Belt表示,正如路透社所见。“其中一个问题是它不是专为实物交易而设计的。根本问题:如何跟踪虚拟世界中的物理实体?这是两个世界的碰撞。”此外解决方案需要某些条件才能更大规模地采用该技术。这些条件包括更快的交易速度,更好的电力需求和更加一致的激励系统。虽好处,但其最大障碍之一是需要协调现有的术语和系统。这些对账往往成本很高,公司需要评估切换台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人们已经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有时甚至超过1亿美元用于IT系统,他们是否想再次这样做?”贝尔说。启动标准化辩论虽以提高透明度并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具流动性的市场,但该技术可能不是所有参与者的正确解决方案。然而,BCG指出可能是一种特洛伊木马,并促进围绕标准化语言,交易术语和定义以及机制的全行业讨论和辩论。BCG报告的合着者Belt和Steven Kok提到它可以启动该领域的新辩论。然而,他们表示,企业和企业应该考虑监管障碍等现有障碍,采用和探索区域方法,而不是假设大型全球解决方案始终是最好的。原文ANAGER作者:Cindy Huynh
区块链相关推荐
区块链相关币种推荐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相关操作!交易所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链捕手
在增长迅速而疯狂的数字货币市场,交易所是毋容置疑的最大赢家。左手交易手续费,右手项目上币费,无论行情走势如何,交易所几乎稳赚不赔。据howmuch.net近期统计和分析,交易额排名前五交易所的日均利润都超过100万美元,其中币安日利润更是高达342万美元。
面对甚为丰厚的利润,许多创业者对交易所趋之若鹜。据非小号5月10日数据,市面上已经诞生234家数字货币交易所。同时,黑客针对交易所的安全攻击越来越多,监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市场真的能容纳那么多交易所吗?交易所的隐性及显性成本又有哪些?对于新近入场者而言,交易所真的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采访:周莹、龚荃宇
撰文:周莹
编辑:龚荃宇
财富漩涡的中心
「什么生意都不是完全挣钱的,开超市挣钱,开饭馆也挣钱,但有多少老板是真正挣到钱的?」在谈到交易所时,数字资产交易所服务提供商MasterDax的创始人李成如是说。李成曾经创办过一个名为OurDax的交易所,但最终放弃。
在数字货币市场,财富效应构成巨大的漩涡,漩涡的中心就是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所作为撮合买卖双方的平台,是区块链和财富最大的交汇点,人们对财富的关注和对交易所约束制度的缺失让其暴利属性被无限放大,成为很多人眼中躺着赚钱的好生意。
据howmuch.net近期统计,全球排名前五交易所的日均利润都超过100万美元,其中币安日利润更是高达342万美元。但和大交易所的「坐拥金山」相比,成批的小交易所还挣扎在温饱线上风雨飘摇。据时戳资本与巴比特智库于今年4月中旬发布的《数字货币交易所研究报告》,在目前188家产生有效交易额的交易所中,日交易额排名前14的交易所占据全部交易额的73%,剩余170多家交易所只能分割剩余的27%交易额。
这个市场是一个寡头市场,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新入场的用户会更加向头部聚拢。部分第二、三梯队的交易所抓住了去年底到今年初的一波红利,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和知名度,但与第一梯队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那些在今年成立的新交易所,不论是怀着所谓的金融理想,还是做着发财梦,似乎都不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时机,就如三链资本执行总裁杜江南所说,「现在去做交易所就像四九年去加入国军」。
CoinMarketCap比特币交易量排行榜
CoinMarketCap在5月9号的数据显示,在全球交易所24小时交易量排名中,币安、OKEx和火币都排到了前五名。围绕这三家国内最知名的交易所均有诸多负面指控,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实其真实性,但各类事件频发,引起不少纠纷是真,三月份有OKEx期货维权事件,近日红杉资本又起诉赵长鹏违反独家投资协议。不过这都不妨碍它们逐步扩大的布局和伸向区块链地图各个角落的触角。
头部的交易所目前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玩出了不少新花样,包括推出平台币、合约期货交易等。但说到底,交易所始终绕不过的就是一个流量问题。
流量的生意
交易所的盈利模式并不复杂,主要收入来源为交易费,各大交易所的交易费大约在0.03%到0.5%之间,还有百万到千万不等的单个项目上币费,另外还有杠杆交易、金融衍生品等业务收入来源。
一个交易所要做到什么体量就能活下来?「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500个比特币的交易量,这个交易所可能就可以活得比较滋润了。」李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假设一个交易所日活是1000人,平均每个人一天0.5个比特币的交易规模,一天总共500个比特币的交易量,交易所对其双向收取手续费,按0.1%或0.05%计算,一天也有半个到一个比特币的纯收入。
但一个新成立的交易所想要开始赚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把交易所比作商店,从开始营业它就有两个重要工作,一个是进货保证供给,另一个就是引流扩大用户群。面对这两个问题,流动性成了所有新成立交易所共同的难题。
从供给端来说,为投资者提供充足、优质的投资标的是交易所的分内之职,对于数字货币交易所本身而言,上币还意味着不菲的收入,明星产品还会带来可观的流量。
明星产品很可能成为交易所崛起的关键。比如2013年的OKCoin,当时几乎中国所有的莱特币用户都会去OKCoin交易,OKCoin借此快速发展起来。到当年12月,OKCoin上莱特币日交易量达到900万,之后更是一度达到1300万。此外,聚币网、云币网的崛起也是因为抓住了ICO疯狂时期的红利,它们几乎来者不拒,靠各种杂币发展起来。
「九四」之后,币安因为早早做了币币交易迎来反超机会,12月波场币选择在币安公开发售,在大力的营销手段配合下,一分钟之内5亿波场币售空,新用户暴增,甚至不得不暂停注册。因此,交易所都会想争夺优质项目的上币甚至首发权,为此它们甚至采取免上币费等方式吸引优质项目。「我们对于正常项目会收取10万美元的上币费,但如果是首发项目还会打五折,如果是优质项目就直接免上币费。」泰国大公牛交易所CEO陈小海介绍说。大公牛交易所是一家今年5月初正式上线的新交易所。
但能拉到明星项目的交易所毕竟只是少数,引流对交易所而言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任务。
在流量端,交易所获取流量的方式基本上比较「原始」,几乎是通过撒糖果、送礼物、裂变式营销、减少交易费等手段笼络用户,这在前期可能会带来一定可观的流量,但由于币的种类少、主流货币流动性差等原因,用户可能在小交易所平台上套利、提现后再到大交易所交易。数字货币交易所Cointiger的创始人张宇微表示他们对这些手段的使用其实比较谨慎,因为留下的用户大多是为了投机,而交易所要提供给用户的是一种赚钱的可能,而不是占小便宜的可能。
为了让用户觉得在交易所里有更稳定赚钱的可能,一些交易所会利用机器人制造虚假交易来提高成交量。赵长鹏曾在2015年在Reddit上发表公开信,表示「OKCoin在它们的交易所使用交易机器人。许多雇员和OKCoin前雇员都知道这些机器人的存在……我可以证实,上面所提到的机器人有一部分是专门用来提高成交量。在某些时期,这些机器人也被用于创建订单,并与自己交易,不会和用户交易。」OKCoin随后作出回应称,「OKCoin不需要任何的虚假交易量。我们的客户开发了大量的做市机器人。OKCoin在生产环境中没有任何自己的机器人。」
双方各执一词,真相不得而知,不过在今年3月10号,一位名叫Sylvain ‘ArtPlay’ Ribes的分析师在Medium上发文表示,经过数据统计、推理,一些知名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存在交易量造假,其中OKEx甚至达到93.6%,火币紧随其后为81.8%。一位区块链领域的投资人对此表示,「刷单这种事情从淘宝开始,一直刷得孜孜不倦。」现在OKEx在CoinMarketCap上的成交量依然高居榜首。
回顾中国三大交易所创始人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都有流量经营的基因。最被大家熟知的「币圈一姐」何一,在加入币安之前任职于一下科技,旗下产品秒拍、小咖秀作为短视频平台红极一时,一直播也是直播界隐形大佬。交易所和短视频、直播一样依赖于流量,何一加入币安之后通过直播、撒币等方式为币安吸引流量立下汗马功劳。
另一边,火币创始人李林和OKCoin创始人徐明星都曾有团购相关的创业经历。李林凭借2010年成立的团购导航网站人人折收获人生第一桶金,徐明星也曾创办团购网站万团网。和直播相比,团购对流量的需求有过之而无不及。
能吸引流量只是第一步,如何通过运营手段将其转化留存尤其让新成立的交易所感到头疼。运营是一个永恒的工作,良好的用户体验、灵活稳定的流动性、可靠的安全性是基础,开展各种线下Meet Up、不定期的用户福利都是运营的工作,「运营的活细如牛毛、无孔不入,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或是一条条整理出来。」张宇微如是说。
除了常规的运营,生态布局也是交易所一个重要的运营手段。交易所纷纷成立Found、Lab,或是作为LP投资Token Found,以此孵化、寻找优质的初创企业,通过一级市场投资将项目和交易所高度捆绑在一起。Coinbase在日前成立风投Coinbase Venture,其商业发展部负责人Emilie Choi表示其旨在为整个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行业提供支持。这其实也为交易所们提供了丰富、有价值的标的,扩充了生态。
在二级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张宇微称,证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尤其在早期。九十年代中国A股用户大概3000万人,到了今天也不过9000万人,只增长了3倍,但整个市场规模已经增加了几百倍。其中差异不在个体,而在于整体资金量,这个资金量不单纯是靠用户叠加出来的,而是后期由机构投资者不断带来的。他认为现在的数字货币市场更多是散户市场,虽然有大户在其中,但也不是成熟化的市场。一个成熟化的市场一定是二八分的,二是散户,八是机构投资者。
有类似想法的不止张宇微一个人,也有其他交易所的创始人表示需要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为市场带来活力,他们也会去主动寻求合作。但在没有相应规则约束、监管的条件下,完全靠交易所和机构的自我规范,这并不能给市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安全是生命线
交易所的安全性对于用户来讲十分重要却也无感,除非到了问题发生的时候。
交易所的安全事故从未停止过。从2011年起,共有价值大约17亿美元的数字货币失窃,有一家叫Blockchain Graveyard的网站专门记录了被攻击过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更有业内人士透露几乎每一家交易所都受到过黑客攻击,只不过一些解决了,一些按住不发。今年,Coincheck和币安黑客攻击事件又将大家对安全的重视推向一个高潮。
张宇微表示,「交易所本身比用户更注重安全,因为安全是交易所的生命线,它出问题会伤害到用户,但可能会杀死交易所。」但就目前来看,在安全问题上交易所们还任重道远。
交易所的安全性主要涉及资产安全、系统安全和内控制度安全。
资产安全主要涉及钱包、密钥安全。大多数交易所都会将90%以上的资产存储在冷钱包,密钥也完全离线来防止黑客攻击。但为了维持日常支付等功能的正常使用,热钱包也是必须的,这就产生了安全风险。日,黑客通过获取Coincheck在线钱包私钥盗取价值约5.3亿美元的XEM币。Coincheck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将大量的数字货币保存在一个单独的地址中,并且没有很高的安全标准。
此外,账户保护体系弱也是目前交易所的一个安全风险,它们仅靠密码或密钥的用户识别机制无法应对黑客利用钓鱼网站、木马、欺诈等手段盗取账号。在币安事件里,官方说法是黑客利用钓鱼网站劫持了用户登录信息,再创建了用于交易的API密钥,并在3月7日使用密钥在VAI/BTC市场上进行大笔订单交易从而推高VIA币价,之后将VIA转移到31个账户,待最高价时卖出,完成比特币的转移。事后交易所虽然提醒用户保护账户安全,但其中暴露的问题是就算币安这样的大平台仍然弱不禁风。3月15号还有认证信息为「腾讯高级工程师」的微博用户向币安技术人员发起挑战,称「比特币交易所非常好入侵…币安Binance,一个星期就可以攻破。」
币安事件里黑客最后并没有得逞,按照官方说法,黑客的异常交易触发了智能风控导致提币暂停,31个账户中的VIA币也被冻结。如果真的由于智能风控的防护阻止了此次事态的扩大,似乎是一个可喜的消息,因为目前交易所普遍缺乏关键环节的风控识别技术,导致非法交易、操作行为很难被及时发现。
另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风险在于交易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及外部业务接口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一方面,交易所可能引来黑客窃取用户资料、买卖用户资产,或是粗暴地为自己的账户写入比特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除了提高安全门槛,还可以运用冷热两套账本来监控资产的流入流出。
另一方面,一些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用户资料。李成介绍,在实际运行中如果按照日本的监管要求,运营人员和客服并不能够随意查询到用户资料,一般应该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比如订单号,来搜索订单的状态等对应的用户所需信息。但现在一些交易所使用第三方搭建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在后台就是一套数据表,虽然不能导出,但无法防止截图、拍照等方式直接窃取用户资料。
除此之外,财富的诱惑也是埋在交易所内部的隐性炸弹,让其内控制度执行起来非常麻烦。
日,Mt·Gox在其内部流出文件中称「我们在一次重大比特币失窃案中,被盗了744,408个比特币(约3.6亿美元)」,最后导致其破产。根据各种内幕消息和其工作人员因涉嫌挪用公款和欺诈被逮捕的事实,可以推断Mt.Gox混乱的内部管理和人性的贪婪是造成它走向毁灭的重要原因。
日,OKEx合约交易价格异常事件被指价格操控、恶意爆仓,但使用这种明显、低级的手法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此有多位资深从业人员怀疑是其内部出现问题,有员工或是前员工里应外合、监守自盗。因此,对于交易所这种和钱打交道的地方,核心人员的离职、高层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安全事件的导火索,而用户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内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办法。币安事件里,它们在受到攻击之后积极采取措施并提高了安全等级,同时还承诺向提供黑客信息或找到黑客的人悬赏价值25万美元的BNB。同样表现积极的还有Coincheck,在遭受攻击后迅速采取行动,并创建标签系统追踪被盗XEM币的下落,让黑客无法发交易战利品,同时交易所没有选择破产,而是开始逐步偿还遭受损失的用户。与此相对的则是Mt.Gox糟糕的内部管理带来的后续影响,包括很多人认为Mt.Gox为还债抛售超过价值4亿美元的比特币是导致2018年比特币大跌的直接原因。
大交易所的安全事件往往比较引人注目,难免让一些用户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但相比一些将安全性作为其宣传点的新交易所,大交易所至少经验丰富,与其相信不可验证的承诺,不如选择大机构来的靠谱。对于很多存在的安全隐患,新成立的交易所也许根本没有意识,而对于头部交易所,体量越大责任越大,在安全上需要投入更高昂的成本,并且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交易所服务商的机会
这虽然是一个增量市场,但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仍然非常激烈。据了解,交易所之间私下交流并不十分密切,一线交易所之间暗流涌动,不但希望成为第一,也希望成为行业的标准,而那些新生的交易所还在苦苦摸索。对于那些已经跻身一线的交易所来说,冷眼旁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一位一线交易所的管理层表示他们并不希望让自己过多曝光,也不大愿意去分享经营交易所的经验,因为这里面有太多隐秘的陷阱,至于那些后来者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交易所是技术和金融的一个交叉点,一直以来数字货币交易所都不仅仅只承担了交易所的职能,它还需要自己完成交易所系统的开发维护工作,同时还承担券商、投行、证监会、评级机构等角色。但随着市场的逐渐规范和交易所工作重心的转移,必定催生许多围绕交易所生态的细分服务。
交易所其实有着不低的技术门槛,要自主开发搭建一套交易所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要耗时3到5个月。其中最核心的技术为撮合引擎和钱包,撮合引擎和交易关系最为密切,决定交易所的撮合效率,而钱包和区块链更相关。面对高速变化的市场、政策环境和白皮书中的承诺,很多交易所会选择从第三方购买整个交易系统。
对于最基础的交易所搭建这样的需求,目前已经有不少技术解决方提供商,它们几乎可以提供一个交易所从零到一整套的搭建服务,包括安全服务模块、基础的钱包,如BTC、ETH、LTC等等。
除此之外,合规也是所有交易所都寻求的方向。交易所的合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向用户的合规,另一个是主体的合规。面向用户的合规就是KYC,但目前所做的KYC更像是表面功夫。比如币安在「九四」之后迁到日本,并表示不再接受中国用户注册,但事实上用户通过一些方法仍然可以注册。
至于主体的合规性,就像很多交易所当初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目前的基本情况也是各个交易所选择在政策较为友好的国家落地,其中不乏一些非法交易盛行的小国家,比如币安选择的马耳他。这些本身没有公信力的小国家,要么缺乏监管,要么颁发的牌照并不具备相当的含金量。而市场要规范并且持续发展,牌照是必须的。现在已经颁布过数字资产交易行业相关牌照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瑞士、加拿大和菲律宾等,每个国家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不同,所颁发的牌照允许经营的项目也有差别。其中最正式的是日本牌照,要求非常细致严格,并且只能上几个批准的币对。
合规是交易所落地的准入门槛,但在不同国家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现在也有服务商或是律所可以提供全球的合规和牌照申请咨询。
「围绕着交易所来做生态是现在最大的一个方向,如果还有朋友创业要做交易所,你可以劝劝他们。」三链资本的杜江南如是说。头部交易所都在不断地扶持自己的生态,它们一定会通过投资、孵化等方式来做这些事情,如果只是想找一门好生意,现在去做一个交易所不如去给交易所提供服务。
交易所的未来
交易所是一个金融服务平台,它提供了一个流动性的市场,本身并不具备收割功能,那些被指控的灰色收入则是作恶的结果。防止作恶需要依靠行业自律和监管,过去中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问题,由于认识偏差和利益驱动,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存在过度投机、操纵市场、交易欺诈等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导致恶性事件频发。
最后结果是,1990年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1993年政府有关部门对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将其引向规范成熟的新发展阶段。随着各国对牌照的发放,数字资产交易所的合规化会成为行业的趋势。
同时,去中心化交易所也是可见的趋势。不少去中心化交易所已经成立,但在短期内中心化交易所几乎不可被颠覆,并且这些中心化的交易所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探索和布局,比如今年2月,Bitfinex宣布将和EOS合作推出去中心化交易所EosFinex,币安也在3月宣布推出公链Binance Chain。
交易所终究是一门流量生意,头部效应是必然的结果,而像币安那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不一定再有。
同时,交易所的建设、基础设施和持续投入都非常巨大,还有竞争格局不断白热化都让其成本不断升高、生存压力增加。这中间有很多未知的障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正如张宇微所说,「这口饭看起来白花花,等到含在嘴里全是沙的时候,自然会明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东西。」
摆在新成立交易所面前的机会已然不多了。几乎唯一能预见的新机会在于监管带来的红利,等到监管政策逐渐明朗,牌照的颁发也许会为现在的交易所格局打开新的局面。
但是,这个机会恐怕也不是普通创业者所能把握的。
这是「链捕手」的第57期文章,
点击展开全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期货傻瓜交易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