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阿弥陀佛梵文怎么写写

梵文的介绍
梵文的介绍
09-11-16 &匿名提问
拼音 fàn wén  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悉昙体)。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又称“贝叶经”。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  梵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佛经的翻译,很多梵文词汇进入了汉语,如:佛、菩萨、菩提、涅盘、觉悟、禅定、刹那等。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最初叫ageni,源于古印度的“火”字。[编辑本段]梵文字母及拼写规则  梵文从十二世纪开始使用天城体字母,每个辅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元音a音,辅音与其它元音拼写的时候,将元音符号分别写在字母的前面、后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纯辅音、鼻音或呼气音的时候使用符号表示。  当元音出现在单词前面的时候使用独立的元音字母。  每个梵文字母顶部都有一条横线,拼写的时候把字母连在一起。[编辑本段]梵文的辅音串字母  辅音串字母在梵文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连续的辅音出现,就用半个辅音字母或者是辅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的辅音数目是两个起五个止,辅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将包含的辅音辨别出来,但有的辅音串字母辨别困难,必须要强记,梵文一共有一千多个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是学习梵文拼写的主要难点。[编辑本段]梵文中名词的格与数  梵文中的名词有八种格:(梵文称第一格至第七格, 最后为呼格,其顺序是固定的。)  第一 主格 Nominative 第二 宾格 Accusative 第三 用格 Instrumental 第四 与格 Dative 第五 来格 Ablative 第六 属格 Genetive 第七 位格 Locative 呼叫 呼格 Vocative   其中除用(工具)格外,其他七格都和拉丁文中的格对应,用法也相似,而工具格则可以在俄语中找到同类。  梵文中的名词也有数的变化,除了单数(Singular)和复数(Plural),还有一种数叫做双数(Dual),用来指“两个”人或事物。  于是8种格×3种数,每个名词就有24种变化。  比方说一个名词???(shiva),这只是个基础词,其他的变化如下(以[单数]为例):  主格:????(shivah)  宾格:????(shivam)  用格:?????(shivena)  与格:?????(shivāya)  来格:??????(shivāt)  属格:??????(shivasya)  位格:????(shive)  呼格:???(shiva)   阳性名词 “佛” buddha 字(一般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buddha? buddhau buddhā? 宾格 buddham buddhau buddhān 用格 buddhena buddhābhyām buddhai? 与格 buddhāya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 来格 buddhāt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 属格 buddhasya buddhayo? buddhānām 位格 buddhe    buddhayo? buddhesu 呼格 he buddha    he buddhau he buddhā?   中性名词“水果” phala? 字(一般中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 宾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 用格 phalena phalābhyām phalaih 与格 phalāya phalābhyām phalebhya? 来格 phalāt phalābhyām phalebhya? 属格 phalasya phalayo? phalānām 位格 phale phalayo? phale?u 呼格 he phala he phale he phalāni   阴性名词“光明” prabhā 字(一般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prabhā prabhe prabhā? 宾格 prabhām prabhe prabhā? 用格 prabhayā prabhābhyām prabhābhi? 与格   prabhāyai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 来格 prabhāyā?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 属格 prabhāyā? prabhayo? prabhā?ām 位格 prabhāyām prabhayo? prabhā?u 呼格 he prabhe he prabhe he prabhā?   阳性名词“圣人、寂静修士” muni (即以i结尾的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muni? munī munaya? 宾格 munim munī munīn 用格 muninā munibhyām munibhi? 与格 munaye munibhyām munibhya? 来格 mune? munibhyām munibhya? 属格 mune? munyo? munīnām 位格 munau munyo? munisu 呼格 he mune he munī he munaya?   阴性名词“思想、聪明” mati (即以i结尾的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mati? matī mataya? 宾格 matim matī matī? 用格 matyā matibhyām matibhi? 与格 matyai    matibhyām matibhya? 来格 matyā? matibhyām matibhya? 属格 matyā? matyo? matīnām 位格 matyām matyo? mati?u 呼格 he mate he matī he mataya?   阳性名词“父亲” pit?(以?结尾的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pitā pitarau pitara? 宾格 pitaram pitarau pit?n 用格 pitrā pit?bhyām pit?bhi? 与格 pitre pit?bhyām pit?bhya? 来格 pitu? pit?bhyām pit?bhya? 属格 pitu? pitro? pit??ām 位格 pitari pitro? pit??u 呼格 he pita? he pitarau he pitara?   阴性名词“母亲”māt?(以?结尾的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双数 复数 主格 mātā mātarau mātara? 宾格 mātaram mātarau māt?? 用格 mātrā māt?bhyām māt?bhi? 与格 mātre māt?bhyām    māt?bhyah 来格 mātu? māt?bhyām māt?bhyah 属格 mātu? mātro? māt??ām 位格 mātari mātro? māt??u 呼格 he māta? he mātarau he mātara? [编辑本段]简单梵文例句  ?? ??? ????  mama nāma rāmah.  My name is Rāma.  我的名字是拉玛。  这个句子里,mama表示“我的”,nāma就是“名字”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名词。rāmah是一个阳性名词,因为其结尾是一个H(??)。在这里,它代表一个男性的名字。在这里,rāmah是主格。另外,梵文里很少出现系动词“是”。  在梵文句子里,各个单词之间不用空格隔开,就像日语一样。不过为了解释方便,在这里暂时隔开。实际上梵文天城体是这样的:  ??????????????????  Yoga? citta vritti nirodhah  Yoga i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mind.  其实这个句子包含着四个单词:  ???? yogaH = Yoga  ??? citta = mind  ???? vritti = modifications  ?????? nirodhaH = suppression  利用格的概念,这四个名词就组成了上面的句子。其中有一个音的变化,就是yogaH和citta连接的时候,aH+ci变成了ashci的音,这是为了发音的方便,也使得梵语成为一种韵律优美的语言。[编辑本段]梵文的现状  梵文在印度和尼泊尔并没有灭绝,梵文及梵语是现今印度23种官方文字及官方语言之一,直至二十世纪初梵文还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之一,梵文是印度和尼泊尔“佛教界”和“印度教”高级僧侣的交流语言,在印度有数份用梵文出版的报章和杂志,199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194,433人。[编辑本段]古悉昙梵字(梵文悉昙体)  现在,在学校,佛学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为现代或近代天城体梵文,并非古悉昙梵文,今天也只有在日本高野山,才能学到完整的古悉昙梵文。  但随着后来,中国发生历史事件,导致梵文悉昙体逐渐消亡,而日本空海法师却从青龙寺惠果大师那里继承了悉昙梵文,故带回日本。由于古代天皇将东密高野山的内容视位国宝,所以就是日本民间都没有流传,只有在贵族中才能学习到,至今高野山的完整悉昙梵字,也只有亲去那里学习过的人才能全部掌握。故请诸君明鉴,不要因为缺少对这种梵文的认知或者听某些学者的观点就误认其是错误的字体,要知道在梵文历史中,比起天城体,悉昙体无疑要早的多的多,都有历史文献为证。如果悉昙梵文是错误的,那请问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的是什么?如果是错误的,玄奘大师如何翻译出如此浩瀚的经典?所以当明白,梵文也分旧式和新式,现在大使用新式却不能因此而忘记旧有的梵文所作的贡献!  悉昙梵字,也是梵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用来观想,大多用的都是悉昙梵字,在日本东密的总本山高野山,就流传着世界上最为标准的悉昙梵文,从唐代唐密传入日本,至今依然留传着,属于最古老的悉昙梵字!  悉昙梵语siddham 或 siddhām。又作悉旦、悉谈、肆昙、七旦、七昙。意译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种梵字字母,乃记录梵语所用书体之一。在梵字字母表或缀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归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语,记为悉昙或悉地罗窣睹(梵siddhirastu )。于是‘悉昙’成为字母之总称,‘悉地罗窣睹’为‘悉昙章’之意义。又悉昙转为总称有关印度之声字;亦与‘声明’、‘毗伽罗论’同义。  西元第七世纪以前,悉昙文字业已盛行于印度,我国于南北朝时,悉昙文字经由译经者传入,并被国人接纳学习;唐代有义净之《梵语千字文》、智广之《悉昙字记》、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约于奈良朝以前传至日本。在我国,梵字之书体及字母称作悉昙,而称梵语文法、语句解释等为梵音或梵语,以此加以区别。但日人除了称梵字之书体为悉昙外,更广泛地包含梵语书法、读法、文法等。   但苑咸‘三点成伊’的话,和现在所传悉昙梵字相合。印度字体有种种变化。西元四世纪时,所谓笈多(Gupta)派的字体渐渐流行。是一种锐角型、首楔而尾尖的字体。日本法隆寺所藏贝叶两片──《心经》和《尊胜陀罗尼》(六世纪物),跟佛陀伽耶的碑文(六世纪末)都是这种字。中国相传的悉昙字体,也属于这一系。到了七世纪时,所谓Nagari字体开始出现,十世纪以后大为盛行,一直到今天。字体和笈多系颇有不同,并且字母上部都画一道横线。现在的梵文字母还是如此。因此悉昙体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并非凭空捏造。  【悉昙「Siddham」】   --------------------------------------------------------------------------------  就是「有所成就」「悉地所有吉祥成就」的意思、「吉祥、圆满一切成就」的意思、「悉地成就」是至高无上的圆满境界。  大日经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业成就」大日经供养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大日经义释五曰:「当得成就一切悉地」  也是古代经典所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译佛典的根本原文。  唐朝初期称传入中国,原始藏经文中的梵文字母为『悉昙』,称梵语的文法及语义等为梵文或梵语,后来泛称梵字,而与其相关的学问皆称为『悉昙』。这种习称在宋朝以后逐渐不用了。也因后来从印度传入的「天城体文」与「原悉昙文」有相当大差异,因此称新来自印度的文字为「梵字」或「天竺字」,而原来唐朝时代经文所使用的文字仍称为『悉昙』。  【大正藏】中所汇集的悉昙古文体部份,多为真言密咒。正是「悉昙资讯网站」所致力于恢复弘扬的法之根源。将陆续传介『原悉昙古文密咒』的独特念诵法,以为当今修学大众得利之胜缘。能见闻得此失传已久,难遭难遇的『原悉昙古文密咒』实为众生之福缘。恭敬珍惜、护持推广、赞颂弘扬、自得法益功不唐捐。  【 悉昙绪论】   研究资料来源:依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密教部中的悉昙古文字体咒语。在全世界研究佛教的学者,大多以此【大正藏】为参考引用之源。大正藏中自第十八卷至二十一卷,共收573部密教经典,约有110部中收有悉昙文的经、咒资料。  仅学习过现代梵文天城体(Deva-Nagari)的人,见到【大正藏】中的梵文悉昙(Siddham)时,大约仅可猜出少许几个字,但大部份还是看不懂。现代人所称的梵文经咒,并非全指悉昙。  悉昙和梵文的概略认知:  以时代来分:  以广泛的角度来看,印度河谷文明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 年至1800年)即有所谓目前史迹所发现最早使用的文字,虽早已随着该河谷文明消失而失传,但以资料推测:约在西元前三世纪开始使用的婆罗密(Brahmi)字,是由左向右书写的字型,也几乎是印度现用的天城体的来源始祖,当然其中经过许多演进的变化过程。但此时介绍面暂且精缩在:介绍悉昙。目前仅存最古老的资料是有名的:「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纪元前268~232年)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王皈依佛教,为向属民告示信仰佛教和保护佛教,在全国各地设置石刻的诏敕文。梵字是随着时代、地域、形状逐渐发生变化。初由单纯的线或点构成,到了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代,整体呈现曲线,形成优美的字体,由这时代的笈多型字体为基础,出现五种字体。其中之一就是 (Siddhamatrika),从六世纪左右使用,约于十世纪为界后渐被(Nagari) 型吸收,从而逐渐消失。悉昙文字盛行时约在西元六世纪。目前较为人知的古代资料是日本法隆寺所收藏的贝叶写本,收有梵文悉昙体的【般若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悉昙五十一字母】。  以宗教经典翻译历史来看: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约在西元前二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中国自后汉时开始译经,如鸠摩罗什法师(344-413)所译的【妙法莲华经】。汉译佛典最早提及悉昙字母约为义熙十三年(417)译的【大般泥洹经? 文字品】,其次是北凉昙无识译于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盘经?卷八】。在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纯密(日本真言家称【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大法为纯密)时期,所依据的佛经原典主要,皆以悉昙体书写。尤其在译到有关陀罗尼与「字母」时,多半会使用梵汉对照,并附列(悉昙文体)。佛经翻译在玄奘、义净法师时,中国对悉昙的学习与使用颇为盛行,于是有关研究悉昙的著作在此时期颇多流传。主要约分为四大类:  悉昙章类:主要述及悉昙字母及其组合方式。  悉昙章解说类:解说悉昙章的内容。  悉昙章类支流:说明悉昙字母有关的各种流派或异体字。  梵语语汇解说类:梵汉或汉梵字典。  在悉昙学上必得提及日本对于此影响;约在日本推古十六年(中国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时,日天皇派遣隋使小野妹子与学问僧等八人赴中国,从而将悉昙文献、佛经、密教图像等文献带到日本,后存藏于法隆寺。悉昙学在日本不仅止保存妥善,甚至于演成一门独特的学问。尤其对日本天台、真言两教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日本文化史上曾有一段封闭外来文化的时期,因此没随着时代朝流演变,才保存了古体悉昙文,且更致力于悉昙学研究。悉昙在中国晚唐时代后逐渐衰微。  名称上的界位:  唐朝初期称梵文字母为悉昙,称梵语的文法及语义等为梵文或梵语,后来泛称梵字,甚至于与其相关的学问皆为悉昙。这种习称在宋朝以后逐渐不用了。在宋朝几乎都只用梵字一词,也因后来从印度传入的天城体与悉昙有相当差异,因此称新来自印度的文字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来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称为悉昙。在此所引述「悉昙」部份,是指【大正藏】中所汇集的古文体。以上略为简介悉昙名相由来与流传时代因缘。  【 略谈梵字与悉昙 】   撰文:儿玉义隆 中译:依观法师  一、仅存于日本的梵字悉昙  如果说,梵字悉昙至今只有日本仍在使用,并不过言。但是,它只是宗教圈内在使用。真言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无不使用梵字,其使用形态不一,有用于窣塔婆的,或者用于护摩札、交通安全等祈愿札的,或用于种子曼荼罗、阿字观、字轮观等礼拜对象的,以及用于石塔、石碑、磨崖、幡、华鬘等的。后者为古人所留存的贵重的梵字资料。像这样,如今在日本仍被活用的梵字,可以说今后都会与佛教一齐留传。但是,我们对于梵字的来龙去脉,以及传入日本的途径,连可说是专门人士的僧侣都未必详知,因此,本文先就梵字与悉昙的概念稍作说明。  二、何谓梵字?  所谓梵字,是用以表记梵语(Sanskrit)的字体。它是西元前三世纪左右发展于印度的文字。关于梵字的成立,自古以来日本的梵字悉昙学,即有:「梵天所说」「龙宫相承」「释迦所造」「大日相承」等四种说法。但就史实而言,以上诸说都不正确。   既然如此,梵字、梵语中的「梵」又是什么呢?  据清田寂云《悉昙学入门》所述,「梵」有如次的解释:  (一)梵指梵天(Brahman)。在印度,梵天、毗纽天、湿婆天特受崇信。梵天为创造万物之神、毗纽天为维持之神、湿婆天为破坏神。印度人认为文字及语言皆梵天所创。  (二)梵指婆罗门(Brahmana)。婆罗门既是宗教者,也是学者,其权威凌驾于王侯之上,是印度的代表者,因此,印度也称为「婆罗门之国」。婆罗门的讹音为「梵」,故梵国的文字、语言称为梵字、梵语。  此二说中,清田先生特别强调第二说,亦即:「梵」指印度的语言。  又,从历史来看又是如何呢?首先,在古代印度的文字中,有所谓的象形文字,但这种文字迄今尚未被解读出,因此,它与梵字悉昙的关系不明之处仍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于印度的文字,是在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时代。此时所出现的文字有佉卢虱底(Kharosthi)及梵书(Brahmi)二种系统。  第一种的佉卢虱底文字,使用于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三世纪间,是一由右向左横写的表音文字。但是这种文字后来不再传承。  第二种的梵书,也称为梵天之书,是印度诸国所有文字的根源,据传由西方腓尼基及阿拉姆输入,是由左向右横写的表音文字。以梵书所写的最古资料,是阿育王法敕文,简称阿育王文字,或依其王朝名而称为孔雀王朝体( Maurya-type )。以此梵书为基本,衍生许多种文字。又,梵书及佉卢虱底,在大乘经典【普曜经】中也有铭记,故就历史而言,梵字之来源,可求之于梵书中。  梵字  广义:  印度文字之总称  狭义:  指梵书  三、何谓悉昙?  悉昙大抵可分为如下二种用法。第一种为书体悉昙,即由梵书衍生的梵字,第二种为语义悉昙,即含有某一意义的语言。  (一)书体悉昙(Siddham)悉昙,是指西元六至九世纪间,以北印度为中心而流行、发展的书体,克实而言,即指悉昙字母型(Siddhamatrka-type)一般称为悉昙。悉昙文字是由西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代的笈多型(Gupta-type)文字发展的,传至日本的梵字,即以此悉昙字母型为基本,例如:法隆寺贝叶梵本之书体即是。因此,在印度长久的文字历史过程中,悉昙虽发展自梵书,但其直接的成因,应是笈多型文字。  (二)语义悉昙。悉昙虽是印度历史上流行的书体之一,但就语义而言,它具有成就、完成的意义。成就、完成,是指它本身即是可单独发音的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具有母音的文字。「悉昙」此语,自古即有种种不一样的解释,今大略整理如次:  一、《悉昙字记》的用法:唐?智广撰的《悉昙字记》,关于悉昙有如下之记述:「其始曰悉昙,而韵有六。长短两分,字十有二。将冠下章之首,对声呼而发韵。声合韵而字生也。即阿(上声短呼)阿(平声长呼)等是也」。据其所述,悉昙指摩多(母音)十二韵。但是另一方面,《悉昙字记》也说,体文(子音)三十五字皆含母音「阿」,其自身可单独发音,因此,摩多体文合称为「悉昙」。此一见解,逐渐扩大解释,终将摩多体文之字母,称为「悉昙」。  此外,《悉昙字记》另有相当于题目的「娜么娑啰缚社若也悉昙」(Namah Sarva-jnaya Siddham归依一切智者,成就)。其后才说摩多体文,十八章切继。从此题目可以看出,「悉昙」可附在摩多体文(字母表),或十八章切继之前,作为归敬文之用。  二、《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的用法弘法大师空海所撰之《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中,有「悉昙啰窣睹」( Siddham rastu,正确地说是Siddhirastu)的用法,并有如次之解释:「右四字题目,梵云悉昙啰窣睹,唐云成就吉祥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梵文简介  拼音 fàn wén  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悉昙体)。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又称“贝叶经”。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  梵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佛经的翻译,很多梵文词汇进入了汉语,如:佛、菩萨、菩提、涅盘、觉悟、禅定、刹那等。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最初叫ageni,源于古印度的“火”字。[编辑本段]梵文字母及拼写规则  梵文从十二世纪开始使用天城体字母,每个辅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元音a音,辅音与其它元音拼写的时候,将元音符号分别写在字母的前面、后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纯辅音、鼻音或呼气音的时候使用符号表示。  当元音出现在单词前面的时候使用独立的元音字母。  每个梵文字母顶部都有一条横线,拼写的时候把字母连在一起。[编辑本段]梵文的辅音串字母  [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在梵文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连续的辅音出现,就用半个辅音字母或者是辅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的辅音数目是两个起五个止,辅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将包含的辅音辨别出来,但有的辅音串字母辨别困难,必须要强记,梵文一共有一千多个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是学习梵文拼写的主要难点。[编辑本段]梵文中名词的格与数  梵文中的名词有八种格:(梵文称第一格至第七格, 最后为呼格,其顺序是固定的。)  第一
Nominative第二
Accusative第三
Instrumental第四
Dative第五
Ablative第六
Genetive第七
Locative呼叫
Vocative  其中除用(工具)格外,其他七格都和拉丁文中的格对应,用法也相似,而工具格则可以在俄语中找到同类。  梵文中的名词也有数的变化,除了单数(Singular)和复数(Plural),还有一种数叫做双数(Dual),用来指“两个”人或事物。  于是8种格×3种数,每个名词就有24种变化。  比方说一个名词???(shiva),这只是个基础词,其他的变化如下(以[单数]为例):  主格:????(shivah)  宾格:????(shivam)  用格:?????(shivena)  与格:?????(shivāya)  来格:??????(shivāt)  属格:??????(shivasya)  位格:????(shive)  呼格:???(shiva)  阳性名词 “佛” buddha 字(一般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复数  主格  
buddhā?宾格
buddhān用格
buddhābhyām
buddhai?与格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来格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属格
buddhānām位格
buddhe  
buddhesu呼格
he buddha  
he buddhau
he buddhā?  中性名词“水果” phala? 字(一般中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phalāni宾格
phalāni用格
phalābhyām
phalaih与格
phalābhyām
phalebhya?来格
phalābhyām
phalebhya?属格
phalānām位格
phale?u呼格
he phalāni  阴性名词“光明” prabhā 字(一般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prabhā?宾格
prabhā?用格
prabhābhyām
prabhābhi?与格  
prabhāyai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来格
prabhāyā?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属格
prabhāyā?
prabhā?ām位格
prabhāyām
prabhā?u呼格
he prabhā?  阳性名词“圣人、寂静修士” muni (即以i结尾的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munaya?宾格
munīn用格
munibhyām
munibhi?与格
munibhyām
munibhya?来格
munibhyām
munibhya?属格
munīnām位格
munisu呼格
he munaya?  阴性名词“思想、聪明” mati (即以i结尾的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mataya?宾格
matī?用格
matibhyām
matibhi?与格
matyai  
matibhyām
matibhya?来格
matibhyām
matibhya?属格
matīnām位格
mati?u呼格
he mataya?  阳性名词“父亲” pit?(以?结尾的阳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pitara?宾格
pit?bhyām
pit?bhi?与格
pit?bhyām
pit?bhya?来格
pit?bhyām
pit?bhya?属格
pit??ām位格
pit??u呼格
he pitarau
he pitara?  阴性名词“母亲”māt?(以?结尾的阴性名词)的三种数、八个格的变化形式如下:)     单数
mātara?宾格
māt??用格
māt?bhyām
māt?bhi?与格
māt?bhyām  
māt?bhyah来格
māt?bhyām
māt?bhyah属格
māt??ām位格
māt??u呼格
he mātarau
he mātara?[编辑本段]简单梵文例句  ?? ??? ????  mama nāma rāmah.  My name is Rāma.  我的名字是拉玛。  这个句子里,mama表示“我的”,nāma就是“名字”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名词。rāmah是一个阳性名词,因为其结尾是一个H(??)。在这里,它代表一个男性的名字。在这里,rāmah是主格。另外,梵文里很少出现系动词“是”。  在梵文句子里,各个单词之间不用空格隔开,就像日语一样。不过为了解释方便,在这里暂时隔开。实际上梵文天城体是这样的:  ??????????????????  Yoga? citta vritti nirodhah  Yoga i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modifications of mind.  其实这个句子包含着四个单词:  ???? yogaH = Yoga  ??? citta = mind  ???? vritti = modifications  ?????? nirodhaH = suppression  利用格的概念,这四个名词就组成了上面的句子。其中有一个音的变化,就是yogaH和citta连接的时候,aH+ci变成了ashci的音,这是为了发音的方便,也使得梵语成为一种韵律优美的语言。[编辑本段]梵文的现状  梵文在印度和尼泊尔并没有灭绝,梵文及梵语是现今印度23种官方文字及官方语言之一,直至二十世纪初梵文还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之一,梵文是印度和尼泊尔“佛教界”和“印度教”高级僧侣的交流语言,在印度有数份用梵文出版的报章和杂志,199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有 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结果以梵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194,433人。[编辑本段]古悉昙梵字(梵文悉昙体)  现在,在学校,佛学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为现代或近代天城体梵文,并非古悉昙梵文,今天也只有在日本高野山,才能学到完整的古悉昙梵文。  但随着后来,中国发生历史事件,导致梵文悉昙体逐渐消亡,而日本空海法师却从青龙寺惠果大师那里继承了悉昙梵文,故带回日本。由于古代天皇将东密高野山的内容视位国宝,所以就是日本民间都没有流传,只有在贵族中才能学习到,至今高野山的完整悉昙梵字,也只有亲去那里学习过的人才能全部掌握。故请诸君明鉴,不要因为缺少对这种梵文的认知或者听某些学者的观点就误认其是错误的字体,要知道在梵文历史中,比起天城体,悉昙体无疑要早的多的多,都有历史文献为证。如果悉昙梵文是错误的,那请问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的是什么?如果是错误的,玄奘大师如何翻译出如此浩瀚的经典?所以当明白,梵文也分旧式和新式,现在大使用新式却不能因此而忘记旧有的梵文所作的贡献!  悉昙梵字,也是梵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用来观想,大多用的都是悉昙梵字,在日本东密的总本山高野山,就流传着世界上最为标准的悉昙梵文,从唐代唐密传入日本,至今依然留传着,属于最古老的悉昙梵字!  悉昙梵语siddham 或 siddhām。又作悉旦、悉谈、肆昙、七旦、七昙。意译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种梵字字母,乃记录梵语所用书体之一。在梵字字母表或缀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归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语,记为悉昙或悉地罗窣睹(梵siddhirastu )。于是‘悉昙’成为字母之总称,‘悉地罗窣睹’为‘悉昙章’之意义。又悉昙转为总称有关印度之声字;亦与‘声明’、‘毗伽罗论’同义。  西元第七世纪以前,悉昙文字业已盛行于印度,我国于南北朝时,悉昙文字经由译经者传入,并被国人接纳学习;唐代有义净之《梵语千字文》、智广之《悉昙字记》、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约于奈良朝以前传至日本。在我国,梵字之书体及字母称作悉昙,而称梵语文法、语句解释等为梵音或梵语,以此加以区别。但日人除了称梵字之书体为悉昙外,更广泛地包含梵语书法、读法、文法等。  但苑咸‘三点成伊’的话,和现在所传悉昙梵字相合。印度字体有种种变化。西元四世纪时,所谓笈多(Gupta)派的字体渐渐流行。是一种锐角型、首楔而尾尖的字体。日本法隆寺所藏贝叶两片──《心经》和《尊胜陀罗尼》(六世纪物),跟佛陀伽耶的碑文(六世纪末)都是这种字。中国相传的悉昙字体,也属于这一系。到了七世纪时,所谓Nagari字体开始出现,十世纪以后大为盛行,一直到今天。字体和笈多系颇有不同,并且字母上部都画一道横线。现在的梵文字母还是如此。因此悉昙体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并非凭空捏造。  【悉昙「Siddham」】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内容】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百度百科==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 在一年当中,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其中惟有清明是以节日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喜欢清明节,喜欢清明时节美好的风清物宜,也欣赏清明节丰富的内涵。 早些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称:“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显而易见,清明节是因它所处的时令,在光照、气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后来,有些人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清明节既含指节气,又包括纪念的意义。春秋时期,介子推割下自已大腿上的肉,供奉晋文公使其得以生还。后介子推功成名就隐居绵山,而晋文公放火焚山,逼介子推复出作官。孰料介子推留下一首遗诗,决意焚身一死。他在诗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晋文公被介子推所感动,下旨规定介子推殉主之日严禁烟火,吃寒食,年年如此。此后,在清明之日称“寒时节”,也称清明节。 在许多学者看来,清明节的来历并非前面说的那样简单。它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最初的大禹治水,确有天清地明之功;武王伐纣,被誉为“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秦皇不时起居于墓侧,则有祭奠之意。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清明风至”之时,到了公元732年,唐明皇来的干脆,他频布了一道御旨:“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从此以后,人们把清明作为祭奠先人的节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祥如意梵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