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骨子里是如何西方人看待中国人人的

温柔敦厚 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美好
[摘要]今天所有的厚道,是建立在我们对别人、对自己一个清晰的体会基础之上,因为清晰体会我们这个地方该给别人一点余地,是我们选择说与不说,或者追不追究,这都是在心知肚明的基础上。
正在加载...
温柔敦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美好!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跟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摩尼佛学习?因为他是一个圆满的人,是一个觉者。同样的道理,孔子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下,是一个通透的人,在整个中国人从思维、到整体的生命状态下,他都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对我们最多启发的一个人。温柔敦厚(资料图 图源网络)既然如此,我们不可能说要学他哪一个点?就像我们会不会问,我们要学释迦摩尼佛哪一个点?不可能的。所有的学习,其实是先看到你这个人,对于你的生命状态有一种感受、一种欢喜、一种佩服,先看到你的人,让他折服了,然后才慢慢听你讲,然后听了一段时间,突然某个点受到了启发,某个点打动了他,让他觉得太好了!这是一个点、一个点慢慢累积起来的,可是在第一瞬间、开始的时候,他一定是对你一种全面的、对整体生命的一个呈现。我想我们面对孔子也好,释迦摩尼佛也好,都是这样,我们面对任何一个觉得可以学习的人,本质上都是这样,是一种全面性的学习。我们要知道,现代人有这个时代特有的问题,同样的道理,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他们也有当时的难题,我们看的是他面对难题的态度,他面对他生活问题的生命状态,那是个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像我经常去池上新生街买菜,一位菜贩的结帐柜台后方有个黑板,写了密密麻麻的数字,有的是叫货数据,还有欠账记录。老板说每个人可以欠一次帐,还了钱就擦掉,当然也有人一直没还钱,黑板写满后被擦掉,但是下回想赊帐就没那么容易了,这种人情世故就跟中国人的敦厚有关。菜贩(图源:《一种说法》)为什么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出自礼记),因为我们的民族性里有这一块,那么现在这一块怎么看不见了?不是因为民族性变了,是因为我们加入了西方的契约概念。中国以前敦厚一定程度跟西方的契约概念不一样,西方实是把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要把他厘清,但是中国人其实愿意在一个程度内保持一个模糊状态,因为有一定程度的模糊,然后你才有办法敦厚得起来。可是这个模糊他又不能过度,因为一过度,你会变成滥好人!就是孔子批评的乡原。我觉得菜贩这块黑板,里面有这种意思,你今天欠一个小钱没问题,可以欠一次,可是你不能老欠啊,你老欠就过分了,如果每次我都让你这样欠,第一个我变乡原了,第二个我跟老婆怎么交代呢?我会被算帐的!所以我觉得这块黑板里面,背后跟孔子所说的通情达理、温柔敦厚是同样的思路,同一种生命状态。你对人厚道当然没问题,可是必须建立在“清楚”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厚道却不清楚,这就是滥好人,就是“愚”,就是“笨”。厚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另一种厚道其实后遗症也很大,就是他明明心里很难受,他还逼着自己要对人厚道,结果因为厚道让自己受伤,让自己搞得伤痕累累,说实话这个是另外一种“愚”。今天所有的厚道,是建立在我们对别人、对自己一个清晰的体会基础之上,因为清晰体会我们这个地方该给别人一点余地,是我们选择说与不说,或者追不追究,这都是在心知肚明的基础上。不能建立在你自己不清不楚、不知不觉,或者你心里面很纠结,你明明不想放过,可是又告诉自己要厚道,这时厚道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在谈任何事情,他谈阴阳,他不会把事情讲绝对,任何事情都一利一弊,所有的利弊之间,建立在你看事情有没有看到本质?有没有清楚通透之上。主讲人简介:薛仁明,1968年生于高雄茄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入门弟子。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关注生命修行与思想实践,以自身经历开启解读国学既熟悉又新鲜的视角。2009年,陆续于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及《联合报·联合副刊》发表专栏,近年来除写作外,于北京上海广州台北各地书院,定期开课讲述国学。薛仁明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上微信搜【腾讯儒学】轻松关注儒学微信公众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liuyuanliu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为何说,中国人的诗性是骨子里的?
文 |曲黎敏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经常说生命有三个层面——身、心、灵,其实现代医学涉及的只是我们的肉身层面,而中医已经讲到了精、气、神,涉及神灵以及五藏神明的问题。那《诗经》则更进一步,涉及我们生命的最高层面,也就是“灵”。
灵的层面如何来理解呢?我认为,是艺术和宗教。
《诗经》本身所属这个层面的魅力,再加上我个人对诗教和美学的推崇,正是我想讲《诗经》的原因。
然而,有的读者可能会疑惑,艺术、宗教可讲的内容何其广泛,为什么我单单把《诗经》拎出来讲呢?
因为,从人类文明而言,《诗经》是我们中华文明一个非常伟大的起始点。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所谓“经”,就是根本,是永恒不变的精神家园。
以《易》为经,可;以《书》为经,可;但以《诗》为经,伟大。综观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诗为经”的伟大民族;不仅如此,还以《诗》为群经之首,这更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特异性。
假设那是一个荒蛮时代,人们穿着葛布缁衣,吃着粗茶淡饭,可是就有那么一群人在远瞻星空、在近观蒹葭,在用诗来表达着自己的伟大情怀,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现象。
即便在春秋、战国那样的动荡时期,不仅君王在写、贵族在写、普通百姓在写,妇女也在写??所有的人,无论富贵贫贱饱暖,都在通过诗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内心的欢乐、内心的骄傲??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诗经》开始,诗性就注入到了我们的基因中。
现在,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只是唤醒。
《诗经》,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精神的一个起飞点,也是我们原始先民生活的瑰丽展现。在《诗经》里,我们祖先的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方方面面如孔雀羽翼上的眼睛,熠熠生辉;那种率真、担当以及人生责任,都唯美得淋漓尽致。
我们已经以此为始,如果能从这场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再次感受到《诗经》那种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那么,她,也许,会成为我们未来的一个精神目标,我们也由此重新出发,用这份率真、担当和责任,来重新唯美我们的未来生活。
中国自古是一个诗教大国,但这种诗教与美育,已随着历史长河从明流转入暗道,只是开启童蒙,实践一二,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便成为一种朦胧的碎片记忆。
每当我们面对自然怦然心动时,依旧万千思绪如鲠在喉,只会说“美啊美”的,却再也说不出一二。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返历史长河,去看一下中国古代的人是如何用诗来释放自己的。
咱们就说刘邦,他这个人好像是没什么文化,但是他的诗确实气势非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再说朱元璋,他曾为阉猪这件事,写了一副非常了不起的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斩断是非根
这个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其内容更是贴切,且意义非凡,不愧是从庙里出来的一代帝王。猪不阉,则是种猪,下种为生路,下种亦是死路——生死之路尽在其中。一刀下去,不仅斩断是非,亦斩断因果。其悟性和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不管有没有文化,诗,只关乎我们的内心,以及我们的气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唯有诗,可以让你与众不同。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