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佛陀三皈依插曲对一个佛弟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入门条件

佛弟子「日常课诵本」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弟子「日常课诵本」
&&南传佛教,佛弟子「日常课诵本」,巴利文对照翻译。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7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三皈依的意义
何为三皈依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对一个佛弟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入门条件。为什么呢?
当我们听闻到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当我们了解三界轮回的痛苦,我们就把了生脱死、成就佛果作为一个生命的目标。
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呢?
如果不能依靠法界常住的佛、法、僧力量的加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解决轮回问题,很难解决圆成佛果的问题。
别说凡夫众生,就是登地菩萨在修行圆满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也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
为什么要希望三宝的护念加持呢?我们有一个比喻,就好像一条鱼,它有很多鱼子,但不是所有的鱼子都能成活的,常常有很多鱼子都会烂坏。成活长为小鱼的鱼子一定是鱼母在念它。
母鱼不念子,子就会烂坏;佛如果不念众生,众生的菩提心就发不起来,发了也会退转。所以一个凡夫众生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离开了三宝的加持,他一定会中途怀疑退转的。由这个因缘,我们一定要受持三皈依。
没有作三皈依的人都不具备一个佛教徒的资格,受了三皈依我们才获得了三宝的加持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说三皈依对一个佛弟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入门条件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说三皈依对一个佛弟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入门条件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所谓人道守五戒、十方一切清净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并愿所有的皈依者,常发如是愿:
采纳率:85%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明海法师:什么是三皈依?
三皈依的对象是三宝 (资料图)文/明海法师今天下午我们的课程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个部分,我们在这里探讨佛教的三皈五戒。后面一个部分,有愿意受三皈五戒的可以到西边的普贤阁,有一个简单的仪式。前面这一部分,很惭愧,我没有专门地做课件,是以前做的课件的两个部分拼起来的。我们先探讨三皈依。三皈依其实涉及到信仰的选择、信仰的确立。说到信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宗教信仰。最近美国有一个研究中心,有这样一个数据:全球69亿人,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总人口的84%,没有宗教信仰的是16%。在84%中,基督教占总人口的32%,伊斯兰教占总人口的23%,印度教占总人口的15%,佛教占总人口的7%。也有人调查了中国信仰宗教的状况,得出:不信仰宗教的人占总人口的62%。因为中国有14亿人,所以有的人说世界不信仰宗教的人都在中国。这个说法不准确。原因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解决自己的信仰的问题,确实有中国特色。比如说,有很多中国人以儒家的伦理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终极的准则。那么,儒家是不是宗教呢?学者们也有争论。我听说在香港,儒家叫孔教。但是在大陆,我们只有五大宗教。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14亿人口中,如果你要去统计的话,很难准确地了解有宗教信仰的人究竟占人口的多少百分比。数字不会太精确,但肯定会比你统计的要多得多,像佛教徒就是这样。三皈依是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呢,我习惯于说三皈依不是什么。三皈依的对象是三宝——佛、法、僧。大家应该知道,“佛”这个字是外来语Buddha,意思是觉悟的人。他是两千六百多年前古代印度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是一个王国的太子,可以继承王位。后来,他思考人生的真理,找不到答案,于是放弃世俗生活,到森林里去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无上正等正觉者,就是我们说的“佛宝”。后来,佛陀向别人分享自己觉悟的经验,因应于不同人的根性,告诉他们如何达到觉悟。当他讲出来的时候,他领悟的“法宝”便出现于世间。也有很多人追随释迦牟尼佛离开世俗生活,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奉献给实践和传播佛法,这个就叫“僧宝”。这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个图片是佛陀第一次转法轮,在鹿野苑。这五个人呢,是他的父亲派来跟他一起修行的。佛陀悟道以后,第一次向这五个人分享他的经验——转法轮。佛陀讲法 (资料图)后来,佛陀的法有越来越多的众生听到,而且有很多人选择放弃世俗生活,加入僧团。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之后,最终在双树林涅槃。佛陀涅槃以后,在社会层面传播的佛像、经书、僧团,这叫住持三宝。目前世界佛教有三大语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你们接触佛教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这三大语系有很多现象层面的差异。像汉传佛教的佛像、经书、出家人,与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住持三宝,在现象上有一点差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住持三宝呈现的形象不一样,体现出一些个性化。今天,在欧美国家也一样。我知道,在美国也有人想要造出美国人自己崇拜的佛像,但好像他们还不敢马上就造出一个欧美人样子的佛像。我看到过一个照片,是一个佛像的头,把眼睛、鼻子、嘴巴这一切模糊,就是一个白板,但是耳朵是有的。我也看到这样的。在美国,他们小心谨慎地在探讨、在寻求,在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国度里,佛教的三宝呈现出什么样的样子来。在未来,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看佛像的风格,从印度到中国、到日本、到韩国。日本、韩国的佛像是那样的,中国的佛像是这样的。中国两千多年从南北朝到唐、到宋、到元明清,各历史朝代的佛像又不一样。佛教在世界上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一方面,它保有了它的宗旨、核心的理念、核心的价值;另外一方面,它又充分地跟它所在国家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相适应。你们可以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它这种普遍的适应性,跨越漫长的时间、广大的空间的这种普遍的生命力、强大的生命力,从哪里来?关于三宝,在佛法里面做四种分别。这四种分别,我个人把它简要为三种。第一种,三宝就是我们所对的外境。刚才讲到住持三宝,从我们对的外境看,佛宝是佛像,法宝是经书,僧宝是出家人。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讲的法是法宝,他座下的圣贤弟子是僧宝。这是我们之外所对的三宝。那么,第二个层面是什么?比如说,如果我们现在跟佛陀在一起,我们皈依的是他的肉体吗?显然不是,佛陀在人间的肉体也遵循了无常的规律。我们皈依的佛宝,是佛的生命品质。佛的生命品质,在佛学里有个术语叫“法身”——“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当然,佛的生命除此再没有其他。这就是他“法”的生命。我们皈依的法宝难道是经书吗?经书有很多层面,有梵文、巴利文、英文、汉语,乃至今天各种语言文字。但是,我们皈依的法宝显然不是这些语言文字,而是这些语言文字所诠释的义理。诠释的义理,我们深入去看,就会发现有一些义理,讲宇宙的普遍规律、根本规律,有一些义理讲特殊的某一类众生的生活中的道理,等等。由此可知,这些义理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叫第一义谛,讲普遍规律;第二个叫世俗谛,是特殊的、个别的。我们皈依的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这个法,而不是皈依的经书。书里面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又诠释义理,而义理之中又有分别,有了义与不了义。我们皈依的是了义。但了义跟不了义,并不能绝然分开,这个是法。对于这个法,佛陀并没有发明它、并没有创造它,佛陀只是发现了它。所以,有佛、没有佛,法尔如是。我们皈依的是这个“如是”。前几天我们听到很多佛教跟科学、跟心脑科学、跟自然科学的讲座。“科学”这个词是来自于西方的。科学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是超越人的主观意志、普遍起作用的一种精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指这个。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真的是很科学的。在佛教里面,所谓“有佛、无佛,法尔如是”,就是说,无论有佛在世间讲,还是没有佛在世间讲,无论有人讲这个道理,还是没人讲这个道理,这个规律都普遍存在,一直在起作用。因此,当我们听到法尔如是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科学。不过,“科学”这个词现在用得太多了,它的含义太多层面了。我们皈依的是宇宙人生根本的法 (资料图)我们皈依的僧是什么?“僧”这个汉字,也是个外来语sangha,它的含义是和合众。和合众,在现象上是出家的比丘,在理上是什么?不是某一个人,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的出家人,也是人构成的。我们是皈依这些人吗?不是。我们是皈依他们的生活、他们生命中体现的品质、他们团队生活中体现的佛法精神。在这里,大家去体会一下这个皈依。这是第二种皈依,这是理上的。第三个层面是什么呢?第三个层面是说的自性。这是佛教很有个性的一点。它把所有的法最终要拉回到你生命的——每个人生命的当下的本来。当下的本来,这叫一体三宝。每个人自己生命中本具佛、法、僧。众生内心本具的佛性,是佛宝。宇宙的法则内在于我们生命中,你只是要发现它,不需要创造它,也不需要向外去探寻,这个是法宝。僧有和合的意思,寂静的意思。我们生命中有多种元素,我们有肉体、有精神,我们精神有各种层面的展现。所有生命中各种元素,本来是一和多,是统一的,是寂静的、没有矛盾的、一味的。这个就是本具的僧宝。本自寂静,即僧宝。这就叫一体三宝,又叫自性三宝。所以,理解三宝,要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外在的对境,第二是理,第三是自心层面。现在,我们讲什么是皈依。我先讲皈依不是什么。皈依不是加入佛教组织。这跟入党有点不一样。入党是加入组织。组织它有一种组织的关系,然后责任和义务,你需要定期来交费。皈依不是加入组织。那皈依是拜一个师父吗?有的人觉得,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拜师父是一个很温馨的事。然而,皈依也不是拜一个师父。那你们说不是皈依僧吗?僧是僧团、是团队、是集体,不是一个人。哪一个师父给你主持皈依,他是你皈依的见证人。那你要是说我要继续修行,我需要师父指导。有很长时间,我为这件事情感到很迷惑。我当住持以后,第一次有个居士跪在我面前说,我要拜你为师。一生中可以依止多个师父 (资料图)啊!我说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在书里面好好地找。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皈依三宝的时候,皈依僧宝,皈依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僧团,而不是哪一个人。你说你要拜一个师父跟他学。那他是你在修学佛法中信赖和依止的一个出家人。信赖和依止的出家人,在出家人的修行生活中,叫依止师。在出家人的戒律里面,确立依止师、确立依止的关系,都是有仪式的。出家人戒律要求,在出家五年之内,受戒五年之内,一定不要离开依止的师父。什么意思呢?五年之内,不要离开一个指导你的人。比如说,也许一个师父在柏林寺出家受戒,他到了南方一个寺院,他应该在那里依止一个师父。确立这种依止关系,有一个简单的仪式。这个仪式非常简单,只是说几句话,就可以确立。这种关系既可以确立,也可以解除。注意,可以解除。当他离开这里,离开他依止的师父,他可以解除。这是出家人。那在家人呢?我就以此类推了,在家人也要在修学上遵从某一个师父的指导。那应该就是依止的师父——依止师。所以,三皈依也不是拜一个师父。注意,在一生的修学中,你可以依止多个师父,而不是一个。好像我拜了这一个师父,再也不能拜别的师父了,我的理解不是这样。也许这个师父教了你某一方面的法,然后你又碰到一个师父,他可以教你别的方面的法,你也可以依止他,跟他请教、跟他学。但在你心中,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师父。不过,在今天,在中国,也许你在大街上会遇到穿和尚衣服的人,事实上他却不是和尚。这个,有时候让我们很烦恼。怎么办呢?我觉得,你可以对他保持一份敬意,可以敬而远之。但你要依止一位师父,那是要慎重的,要观察、要了解他。一旦观察、了解后,你确定了依止他,跟他修行,你就要接受他的指导,听他的话。观察他需要一个时间,也需要方法,就是看他说的跟他做的怎么样。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佛法的过程。所以,皈依不是拜师父。 佛教在世界上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资料图)还有人理解,皈依就是什么都不能干了:不能吃肉了,不能喝酒了,不能谈恋爱了,不能结婚了。这也是错的。皈依不是这个意思。皈依仅仅是内心信仰的确立。你在世俗生活中的角色、你在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生活秩序、你在世俗生活中要承担的责任不变。你一时还放不下肉,你可以接着吃。虽然简艺老师建议我们小心点、少吃一点——他的建议是对的,但你短时间内放不下,你可以选择三净肉。当然你要谈恋爱,你要结婚,你要生儿育女,这些一切无碍。也许你们说,你是不是把佛法降价在贱卖呀?不是,因为这是佛陀的本意。佛陀的在家弟子里边,就有各种身份、各种生活状态的。还有的人认为,皈依一定是境界很高了才可以做。我的回答是,正是因为你境界不高,所以才需要皈依。还有人说,我一定要对佛法非常了解了再皈依。这个倒没错。但是也要注意啊,佛教不是佛学,它不单纯是一个学问。对佛法的了解,除了学问、知识层面的了解,情感、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深入地了解佛法,情感的投入、体验是必备的因素。而皈依正是一种投入。皈依也是我们了解佛法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可以说,它贯穿于我们对佛法学习和了解的从始至终的过程。释迦牟尼佛关于皈依的开示也是有体系的,就如同前面我介绍三宝有三种一样。最初他告诉我们,皈依,我们要依止。皈是回归,依是依止、依靠。他告诉我们,皈依就像有一个人在一个国家犯了罪——死罪,这个国家要惩罚他。他逃离到另外一个王国。在这里,他得到保护,得到救度。皈依就是得到救度,得到帮助,把我托付给你而得到救度的意思。这听起来,好像我们的生命要依赖一些外在的力量,才能得到救度。是的,佛陀是这样讲的。但是,最终的时候,佛陀也告诉我们:并没有一个外在的皈依,只有自皈依;以自为洲渚,莫以他为洲渚。洲渚是河里的岛。以自己为洲渚,这就是自性。所以,实践佛法的过程,恰恰是在自己的生命中,践履佛陀的教导;在自己的生命中,实现或者说找到自心本具的三宝。我们生命中本具的洲渚、本具的皈依处,那个岛、那个让我们得到安稳的地方,并不在我们生命之外。因此,佛陀说,以自为洲渚,莫以他为洲渚。这让我们又一次想到科学。多么富于理性的精神!用现代的语言,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讲皈依。皈依是连接,把我们的生命和三宝连接。皈依是融入,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像一颗石头融入高山,像一粒尘土归入大地。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一个人生命的力量也很有限,而皈依到三宝中,就使我们有限的生命找到了无限的基础。用现代的语言,还可以做一些比喻,皈依就是给电脑装一个操作系统。然而,有的人会说,我不装你的操作系统,我要自己研发一个操作系统。在电脑这件事情上,这是可能的;但是在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佛法这件事情上,你说我要自己创立一个皈依处,这基本上没有可能。皈依也可以说是继承一笔财富。就像一个人做生意,继承了来自于父辈的财富,富二代嘛。当然,他剩下的工作应该是去学习、去掌握怎么运用这个财富,而不是去炫富或者什么。当然,学佛的人也有皈依了以后炫“富”的。他看不起没有皈依的人,那就大概相当于炫“富”。有的人说,我要自己创业,我不要那个继承的财富,我要自己去做小买卖,要做到世界首富。这种精神很可嘉。要是以做买卖来说,这完全有可能;但是以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理、探讨觉悟的道来说,可能性不是很大。实际上说到三皈依,就说到我们对信仰的选择。三皈依就是我们对于信仰的选择 (资料图)我们今天是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呈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呈现在诸位生命中的宗教信仰,也是多种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佛教的个性。也许你们碰到很多种宗教。今天,我们要谈一谈佛教这种宗教它的一些个性。我谈的就是我的认识,你们看对不对?在我的心目中,佛教首先是一个智和信并重的宗教。一说到宗教,首先是信——信仰。有的宗教还比较强调这一点。在佛教里,佛教所需要的信,好像并不大于你们学物理、学数学最早接受某个公理时,你给予它的信;也不大于我们的生命在刚开始走向学校教育的时候,接受这个文明、接受我们所从属的文化给予我们的那些价值观、那些习俗所应该有的信。所以,接受佛教的信的要求,最初的起点并不高,有起码的信赖和信任,我觉得就够了。佛教终极的指向在于智慧。智慧在普通人就是认知,就是认识。说到认识,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能力在展开的时候会有很多疑问,因此佛教对其有很多探讨。释迦牟尼佛讲法,也是一种探讨式的,是一个老师的角色,跟学生有互动。佛经里经常有“于汝意云何”这样的话。佛陀也有赞叹他弟子见解正确的时候:“善哉!”所以,他是这样一种教学。佛教的经典多,所探讨的问题既有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也有具体的乃至做人做事的,比如怎么交朋友,怎么过好在家人的生活,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责任、义务等等都有。还有关于生命的一些奥秘,比如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最早孕育的过程,佛经里都有讨论。佛经、佛法里面有关生命的信息量特别大。可以说,佛教的信仰重视智慧,最终指向智慧,而这也是佛教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原因。当智慧提升的时候,信被提升了。智慧在人的层面,首先表现为理性。信仰则是一种感性、一种情感。大家可以想一想,一种感性和情感如果没有翅膀,如果没有理性去驾驭的话,就可能变得没有方向,走向极端或者狂热。具体到每个佛教徒,也许会表现得不一样。因此,佛经里又讲,修行佛法的人有几种:有一种是信行人,有一种是法行人。这大概是学佛法的人里面所呈现的不同倾向。对于整个佛教的个性来说,则是信和智并重。第二点,佛教是一个自觉宗教。这跟有的宗教是天启宗教不一样。天启宗教的创教来自于外在的超越力量的启示,而佛教来自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悟道。这就是自觉与天启的不同。来自于外在力量启示的宗教,一般来说,它的教义比较浓缩。我想上面的指示一定是很凝练的,对吧?不能跟你说太多话。那么自觉呢,则是一个分享的,所以可以跟你探讨。现代人就感觉说,佛经太多了,有的宗教的经只有一本。在很忙碌的时代,比较起来,好像佛教有点吃亏。自觉宗教跟天启宗教有很大的不一样。自觉宗教的教学是启发式的,它要启发我们本有的觉性、智慧。而天启宗教的教学是权威的。自觉宗教在传播上,我们看到佛教的那个数据,占7%,所以佛教的传播有点随缘。是不是有点太随缘了?而天启宗教的传播更加主动,它是干预的,外来的力量干预我们、拯救我们。自觉宗教告诉我们,我们生命得救的希望,内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也许天启宗教会说,你靠一个外在力量得救。这又不同。所以,在自觉宗教里,会体现一种包容性。而在天启宗教里,会表现出一些排他性,因为没有我你就不能得救,对吧?这就有排他性了。这是我个人认为的佛教的第二点。第三点,我们说佛教智和信并重,智最终内在于每一个人的心性,信仰要表现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性格中。如果你是真理的话,你也不能以真理的名义去杀人或者去强迫别人。这个是佛法。因为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你的行为已经违背了佛法的觉悟和佛陀所教导的原则。因此,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佛教从来没有成为国家战争的一种媒介、一种动力。佛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成为大的战争和流血的动因,它主张绝对的和平主义、非暴力。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信仰宗教的人并没有减少;但另外一方面,在某些领域,其实宗教的名声并不那么好。这是因为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地球上很多局部的冲突、很多地区的争端,与一些宗教有关。而佛教呢,它是绝对的和平主义、是非暴力,它从来不主张以暴力为手段解决问题。所以,相对来说,佛教在世界层面的形象是非常好的。佛教徒占地球宗教信仰总人口虽然只有7%,排在第四,但是世界上三大有影响力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我在想,佛教的世界影响力来自于什么?并不来自于它的政治力量,也不来自于它的经济力量,更不来自于它在世界某一个地方制造了爆炸性的新闻。我觉得,它的世界影响力来自于它的和平主义,来自于前两天我们听课中所学到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心脑科学的发展等不断印证佛法的发现、以及佛法的禅修又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对今天日益烦躁的我们的价值——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它的世界影响力是这样来的。这是今天我们在各大宗教信仰中来观察佛教。你们也许会说,你这也是在贬低别的宗教。作为一个和尚,因为我对我的信仰有信心,所以我要把我有信心的原因说出来,而不是贬低别的宗教。我相信,每个人信仰什么宗教,有他的因缘。不是说我贬低一下就能改变他的因缘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费力改变别人的信仰。我跟你们只是分享我个人是这么观察佛教的,以及我自己对佛法有信心的这个层面的原因。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之后呢,就确立了一个信仰。所谓的皈,是回归啊。 本文节选自《第二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专辑》柏林寺,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Waltergao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都市佛门弟子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