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online董卓台词被杀,他是唯一敢公开表示同情的人,还是书法大师

董卓被杀,他是唯一敢公开表示同情的人,还是书法大师-微口网
此页面内容不存在
点击下图 [] 继续阅读该文章
点击标题下「历史真相大揭秘」可快速关注探究揭秘历史真相,揭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解密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让您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来源:网络东汉末年,随着宦官势力的覆没,西北军阀董卓专权。后被司徒王允用连环计于吕布和貂蝉,而杀了董卓。当时唯一敢公开同情董卓的只有蔡邕,他虽知道董卓不义,出于胁迫担任了伪职,但还是感谢董卓的知遇之恩,最终被王允一派法办。蔡邕的行为,由此亦可见古人的风骨。蔡邕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的父亲,是当时的大学者,在治他死罪的时候就有人希望留下他以写史。他最出名的是书法。彼时还没有印刷术呢,出书只能靠抄写;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拓片,其实就是印刷术的前身。太学门外的石刻六经,就是蔡邕用当时的书体隶书写成,供学子们拓片,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蔡邕还发明了飞白的书法技法。王羲之就是看了蔡邕和李斯的碑刻文字,才发展出独创性的行书。蔡邕书法《熹平石经》残石篆书笔画复杂,难于规范。相传有个叫程邈的得罪秦始皇,在监狱里发明了隶书;当然也因此得到了豁免。而隶书的结构几乎与我们现在用的楷书相同。东汉时期隶书的水准达到顶峰,加上后来唐朝的楷书的成就,所以有“汉隶唐楷”之称。现在仍有很多东汉时期的碑文留下来,最著名的有:《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隶书是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显得雍容华贵。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张迁碑》拓片想了解其他八卦奇谈,不妨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真相大揭秘”(ID:dajiemi000)回复数字,或许有你想要的哦~咨询客服请添加加微信:V
展开全文﹀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这是目前看过对董卓评价最客观的评论【吕布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353贴子:
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这是目前看过对董卓评价最客观的评论
开篇之前要说的是这篇文章并非为董卓翻案,但是我国的史书中,往往带有史官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加工,并且史书的编写也会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在三国志和演义中,董卓作为一个彻底的反面人物而被诟病于世。那么在历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作为一个在一千八百多年后来读史的人,应对其不带偏见的重新审视后,再来评论这个人。
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是颍川轮氏县尉。董卓出生于顺帝永建七年,也就是公元132年。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长董擢早死,弟弟名叫董旻。董卓在少年时期,曾经离家,在羌人聚集区游历几年,在这几年中,他在羌族部落中素有侠名,并且结识了很多羌族的朋友,很多羌族的豪帅也与他私交甚好。
董卓离开羌族聚集区回家之后,在家务农。在这期间,有很多他羌族的朋友都来找过他,每次来,董卓都是热情款待。有一次,几个羌族朋友在他家拜访时,因为家中的食物被吃尽,董卓杀了自己的耕牛来款待客人。在农牧社会,家中的耕牛对一个农耕之家来说,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清楚,并且,董卓的家庭并不富裕。因为这件事情,羌族首领对董卓非常的感激,回去之后,为了报答董卓的这种情谊,曾经一次性就送来了千头牛羊。
董卓的家乡临洮,靠近边境,自古征战不断,民风尚武。在这种环境下的董卓,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就是“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加上董卓素有侠风,在当地尤其是在羌族驻地,董卓更为人知的另一个名字为‘健侠‘(后汉书记载)。
因为董卓在当地和羌族中的威望,他在将近三十岁的时候,被凉州刺史征召为兵马掾,主要任务是打击边境地区的马贼和流寇。在三国《吴书》中的记载是“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
桓帝延熹四年(161),朝廷在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挑选良家子弟充任羽林军。这时候董卓因为在边地的表现,而被并州刺史段炯推荐,入京成为了一名羽林郎。
在入京不久之后,羌族在汉阳发生了暴动,中郎将张奂率部征讨,董卓这时候被张奂调至军中任行军司马。在这场战争中,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迅速打败了侵扰关中地区的东羌和先零羌部落。战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而董卓在被封赏之后说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后汉书)
经历这场战争后的董卓仕途一帆风顺,先后做过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随后又升迁为西域戊己校尉。在这期间,董卓的作为在三国时期魏国史官王桀所书的《英雄志》中有所记载,就是“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黄巾起义”后,已经因为张奂的缘故被罢官回家的董卓又被朝廷重新起用为东中郎将,替代镇压黄巾起义不力的卢植。而这场战争中的董卓表现很平庸,先是不愿进兵作战,后又在朝廷的催促下贸然展开了决战,以至兵败下曲阳,随后被第二次罢官。
在董卓第二次被罢官之后不久,先零羌联合袍罕、河关流民在北地发动了暴动,暴动首领伯玉、李文侯自立为将军,他们杀了护羌校尉冷徵之后,推荐韩遂为首领。韩遂夺取了金城,杀掉了郡太守陈懿。
中平二年(185),韩遂军威逼关中,京畿震骇。此时,朝廷用车骑将军皇甫嵩率部迎敌。而董卓,也被朝廷第三次起用,任中郎将,受皇甫嵩节制。战争开始后不久,朝廷因不满皇甫嵩进军缓慢,而罢免。另派司空张温统兵西凉,董卓被升迁为破虏将军,从征于车骑将军张温。
之后汉朝官军高歌猛进,负责正面进攻的周慎把韩遂围在榆中城中,董卓向天水迂回,准备包抄韩遂。但此时的周慎开始刚愎自用,拒听参赞孙坚的意见,猛扑金城,从而兵败。由于周慎的失败,董卓陷入了羌人的重围。董卓截断渭河蓄水,后决堤放水,大败叛军。也因此被封为邰乡侯,食邑千户,兵驻西凉。从而成为了汉末西凉军系的领袖。
灵帝驾崩之后,外戚和宦官两个利益团体发生了尖锐的对立。此时宗室的领袖人物刘虞尚在幽州,还没有回到斗争中心。而以袁隗为首的士族集团,当时并没有直接掌握军队,并且他们所代表的豪强地主们在内部也并不统一。
189年,大将军何进以诛杀宦官为名,征召前将军董卓进京。那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的是董卓,而不是同样拥有强兵的皇普嵩或者其他将领呢?这两个人都不是他所代表的外戚集团的将领。那么在当时的形势是只有董卓明确的表示要诛杀宦官,并且曾经上书朝廷,原文是:“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至使怨气上蒸,妖贼窎起。臣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臣随慰抚,以至新安。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而董卓在接到何进的征召后,又第二次上书朝廷,表示要诛杀宦官,原文是:“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那么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董卓要诛杀宦官的决心是很坚定的,而当时的其他将领,要么因为实力不济,要么因为明哲保身,在这个时候,都没有明确的表示自己的立场。
可是董卓军在行进到河南境内的时候,董卓的故主种暠的孙子种邵在夕阳厅拦住了他,说:大将军何进就要在近期诛杀宦官,希望他此时不要进入洛阳,激化洛阳的形势。于是董卓军就驻扎在了离洛阳不远的夕阳厅,然后给大将军何进写了一封信,说他就驻扎在这,如果何进可以诛杀宦官,他就率军返回西凉,如果何进还是继续犹豫不决,他就进军洛阳,亲自诛杀宦官。
当年的八月二十五日,何进被宦官以何太后的名义,诈进了长乐宫,在嘉德殿被宦官所杀。何进属下军官吴匡、张璋在得知何进的死讯后,联合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皇宫,并且在黄昏时分,袁术纵火烧南宫的青锁门,这场暴乱开始波及到了整个洛阳。太傅袁隗和他的侄子袁绍在矫诏杀掉了樊陵、徐相之后,又在朱雀门联合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处斩了中常侍赵忠等人。但吴匡此时认为,何进的死,是他的弟弟何苗和宦官共同造成的,于是又联合了董卓的弟弟奉车督尉董旻杀掉了何苗。然后,袁绍关闭了北宫门,下令诛杀宦官,并且开始向内宫冲击。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等十几个人步行出谷门,于当天夜里在小平津被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追上,张让、段珪投河自尽。
八月二十五日夜,消息传到了董卓的军营,董卓率军向洛阳进发,于八月二十八日凌晨抵达洛阳,在显阳苑看到了皇宫大火,但是并没有赶去皇宫,而是分兵包围了公卿住所,结束了暴动。然后率领大臣至北邙坡迎接皇帝,随从的还有轻骑五百人,这时有大臣劝说他迎接皇帝,按照制度是不能带领军队去的,董卓训斥说:“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八月二十八日中午,董卓在北邙坡迎接到了少帝和陈留王刘协,根据史书记载:“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那么此时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董卓假如要为自己专权考虑,应该立个比较弱的皇帝才对,为什么他却要立能干的献帝?那么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说法?众所周知董卓是权力很集中的大臣,而周公、诸葛亮也都大权集于一身,尹伊、霍光还有废立皇帝的事情,后世都把他们称为忠臣,那么董卓在此时的作为和他们类似,为什么就会被历史诟病一千多年?并且在随后诸侯们对皇统发出异议的时候,刘虞、曹操等人都曾经明确的表示承认献帝的皇统(当时献帝还在董卓的掌握中)。那么废立皇统这项罪名,还能不能成立?而当时著名的所谓忠臣刘备,在得知献帝被废之后,就自立为帝,这里要注意的是,献帝被废,并不是献帝死了,“忠贞之士”刘备没有想到继续拥戴这个真正的汉统的帝王,而是自立为帝,千余年来竟然从来没人说!而且,董卓废立皇帝比他们更合法,董卓的提议,在经过了公卿讨论之后,是皇帝的太傅袁隗亲自写的诏书,并且仪式也是他主持。那么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了,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的真正原因应该是——他失败了,而别人成功了!
当然,董卓也不是完全没有私心,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是为了自保。 董卓在后面所作的事情,大家就很清楚了,我在这里只谈四点:
第一:董卓进入洛阳的全部兵力是五千人,而当时西园军、北军总共有七万到八万人左右,董卓的兵力不算强盛,那着几万中央军,为什么在当时这些何进的旧部都投靠了董卓,而不是投靠四世三公的袁阀?如果董卓当时真的就像史书上描写的那样天怒人怨,这些刚刚投靠了董卓的士兵,还跟着他一直离开了洛阳到了长安?这些士兵都是京畿附近的人,如果向史书上写的那样,董卓那么残害他们的家人。而他们还跟着董卓走,有病吗?而且大将皇普嵩,名士蔡邕、荀爽、陈纪、韩融、申屠幡,直到董卓死后,都继续为董卓尽忠,之后也拒绝了其他诸侯对他们的征召。这几个人是什么人?尤其是陈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大的篇幅在介绍他和他那个被公认为天下士人楷模的父亲。
第二:董卓放纵士兵烧杀抢掠。众所周知,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但并州兵与凉州兵的关系十分紧张。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有吕布、张辽、李肃、杨奉。次外,还有一名孤独的名将辽东徐荣。并州军被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然而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凉州军以胜利者自居,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轸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胡轸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现在我也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翻一翻书,看看那只著名的、领着军队拿百姓的首级冒充叛军首级的指挥官是谁,再往前看看这个指挥官什么时候加入的董卓军。再想想吕布后来为什么要杀董卓。
第三:残杀大臣,抄家掠夺财物。东汉有一个特点,豪强地主的势力很强大。刘秀当年夺取天下就是靠这些豪强地主。这里有一个例子:刘秀想丈量全国的土地,但因为地方豪族的反对而作罢,可见地方势力之强。到了东汉后期,中央政权衰落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东汉的官员从地方名士中选出,名士代表的是地方豪强势力,所以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给架空了。而皇帝就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压制官僚集团才起用宦官。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乱”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争斗。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争斗。董卓在洛阳杀了不少大臣,但是如果大家能仔细取追溯一下这些大臣的根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大臣要么是袁阀的故吏,要么是洛阳附近的豪强地主子弟。董卓入京以前要坚决地诛杀宦官,可入京之后,又和宦官一样,要坚决的诛杀这些人,这些人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而那些他亲自任命而后又联合征伐他的诸侯们,和袁氏门阀、豪强地主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第四:董卓生性自私。这里还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发出来资治通鉴上面的几段原话:“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河南尹朱俊为卓陈军事,卓折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盖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乃谢之。”
要给董卓辩解的话,基本上都说完了,这个来自凉州的胖子,在决定迁都洛阳之后,害怕洛阳以后会作为诸侯征伐势力西进的根据地,不顾天下怨声载道,强迁京畿百姓百万余人,火烧洛阳二百里;挖掘文陵;坏五铢钱而给天下造成的祸患,也是不能否认的。
“董卓在这一千八百多年中被人骂了无数遍,我认为并非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董卓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又没读过什么书,董卓虽是汉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游牧民族而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董卓这样的“蛮夷”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读书人当然对其恨之入骨,而历史正是由那些读书人写的。同样是废皇帝,尹、霍却被人推崇。被蒙古铁蹄毁灭的城市和被残杀的百姓的数量绝对比凉州军毁、杀的更多。但却很少听人骂铁木真。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会决然不同。到时,自然会有大批的读书人为他歌功颂德。而董卓残暴的行为也不会有人会管了。可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政治斗争和耍阴谋诡计方面比读书人差多了,所以会被王允和吕布除掉。对于一个失败者,他即使有功绩也会被抹杀掉
嘿嘿,想吕布直接点。。。
嗯,挺好的。看了这篇文章,我第一反应是想到了庚大的恶汉,把定位在一个想重新整合秩序的诸侯的角色上,挺合理的。姜维传里的作者也借姜维评价董卓说是过分崇拜自己的武力结果迷失了自己的一个人。关于董卓,排除罗灌水等那一代人的忽悠后,再认真看论坛里一些学者的观点,终究能做到基本客观。其实也没必要翻案了,自娱自乐就好,干嘛跟周围的人过不去?毕竟大众媒介中的历史人物终究是文学形象覆盖了历史形象,c.c还算幸运的,至少不像开国出年演《c.c与蔡文姬》播出就责难重重,像什么秦奸,郭狗,公车上书,黄马褂只怕一辈子翻身都难。
胜者为王,败者寇。如果扫清寰宇一统江山,不论是否篡汉,都会被人称颂。什么仁德阿忠汉阿,不过是个张旗的借口罢了,他要真仁义,为啥称帝?。,————爱老科 爱慧乔 爱五月天 爱篮球 爱音乐 爱电影 爱游戏 爱看书————来自800 相信诺基亚 相信未来
淫乱后宫肿么破
一句话来说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有作为的,做人也厚道,一辈子都是小人。
这篇文章的观点,漏洞百出,别的不说,就这一句:大将皇普嵩,名士、、、、申屠幡,直到死后,都继续为董卓尽忠,之后也拒绝了其他诸侯对他们的征召。原文的作者竟然连人名都搞不对,官职也搞不清楚,甚至于历史事件都描述的都有问题,可见其素养实在有些差强人意。死后,吕布和同掌朝政,继续为朝廷效力,被任命为。为左中郎将,兼顾记载历史的史官,因为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在董卓死的他有些叹息,因而就被下令逮捕入狱。后来王允后悔,想放蔡邕出狱,结果蔡邕已经在狱中自杀了。原本任职,还没死的时候,他就过世了。吕布没从长安退出来的时候,任职,后来跑到避难,等吕布占据徐州之后,陈纪又继续为吕布效力。曾作为的使者,前往关东去招降关东诸将结果差点被杀,后来又怎么样了,史书就没有继续交代。申屠幡原本被征召,但是却没有从命,一直在家活到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依据这些史料,没看到有哪个在死后还对董卓继续效忠的啊?依照自己观点来解读历史不是不可以,但也要遵守最起码的历史依据吧?要知道现在的人们往往都缺乏正确的思想,根本就分不清孰是孰非,随意的混淆视听,很容易就会让一些人误入歧途,这样不免有些害人了。
好长啊 、、、、顶
上书何进表明要诛杀宦臣有一种说法是提议上书,为的是可以名正言顺的领兵入,其次十常侍之乱后,董卓打败成为洛阳实力最强者,说废立之事是经过讨论的这点有待考证。还有就是,东汉时期正统观念是很强的,这点从灵帝依然没有废长立幼就可以看得出,而刘辨7岁当朝,虽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才能,但是并不昏,也没有犯错,这种情况下董卓作为外官提出废立就是造反。虽然年少聪慧,但是不代表他会成为一代明君,而且后来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明当时的董卓也能做到,并不排除董卓也是这样想的。
也说了,乱世其实是士族的大洗牌
是个有能力的人。但是没干过一件好事。同样是暴虐,始皇被认为是,被认为是,也一直有过屠城被人所诟病。可是观董卓,既无曹操的雄才大略,更无始皇的扫合天下,也无项羽的无坚不摧, 至少打过巨鹿之战灭秦,称霸诸侯过
好贴!涨见识,谢谢楼主。
果断赞,我也曾想过三国志中少年豪杰,但还是楼主想得齐全啊,求交友
皇帝登上东汉皇帝的宝座是很偶然的,上一任皇帝汉恒帝36岁去世,没有留下子嗣,才找来汉恒帝的远房侄子12岁的刘宏当了皇帝。他继位第二年,在身边宦官的帮助下,迫使太后还政于自己。然后私吞贡品,借修宫殿、铸铜人的明目大肆加征税收,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爱钱。这还不够,他想到了手中任命官员的权力。手中多的是,想要么?拿钱来买。除了寡人的王位,其他职位上至三公,下至县令,都明码标价,公开招标,公平销售,童叟无欺。级别一石是一万钱,如年入四百石的副县级官职出售四百万钱,年入两千石的正部级干部买两千万。如果你想位列三公,尝一尝当,司徒,的滋味儿,就再加一千万钱。他爸,仅此大将军的一职就是花了十倍价格一亿钱买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话费了大把银子买官,走马上任的第一要务自然是拼命捞钱,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本钱挣回来,各地政府的黑暗腐败不言而喻。贪官污吏比比皆是,大族,豪强,大地主。势力恣肆坐大。至此少数人越尊越富,多数人越贱越穷。大量自耕民土地被兼并,地位下降,沦为雇农或奴隶。庶族小地主日子也不好过。随时可能变成被大鱼吃的小鱼。所以不仅广大农民极端仇恨豪强大地主,庶族小地主也与豪强大地主存在不共戴天的利害冲突。注意是利益的利,害人的害。
我想到了,,,,
据说是中国第一个有思想的古人,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虽说董卓乃为恶人一个,但可否想过董卓为何变成这样,都是为了得天下,只是方法不一样罢了,当时朝廷动荡不安,宦官当道!才有狼子野心之人,若天下太平,大家都忙于享乐!这些宫廷之争应该只管皇家人的事。
但不得不说确实很厉害,就算后来老了,吕布也不敢和他单挑硬磕。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董卓被杀,他是唯一敢公开表示同情的人,还是书法大师
深圳市书法院
点击上方“深圳市书法院”可以订阅哦
东汉末年,随着宦官势力的覆没,西北军阀董卓专权。后被司徒王允用连环计于吕布和貂蝉,而杀了董卓。当时唯一敢公开同情董卓的只有蔡邕,他虽知道董卓不义,出于胁迫担任了伪职,但还是感谢董卓的知遇之恩,最终被王允一派法办。蔡邕的行为,由此亦可见古人的风骨。
蔡邕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的父亲,是当时的大学者,在治他死罪的时候就有人希望留下他以写史。他最出名的是书法。彼时还没有印刷术呢,出书只能靠抄写;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拓片,其实就是印刷术的前身。太学门外的石刻六经,就是蔡邕用当时的书体隶书写成,供学子们拓片,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蔡邕还发明了飞白的书法技法。王羲之就是看了蔡邕和李斯的碑刻文字,才发展出独创性的行书。
蔡邕书法《熹平石经》残石
篆书笔画复杂,难于规范。相传有个叫程邈的得罪秦始皇,在监狱里发明了隶书;当然也因此得到了豁免。而隶书的结构几乎与我们现在用的楷书相同。东汉时期隶书的水准达到顶峰,加上后来唐朝的楷书的成就,所以有“汉隶唐楷”之称。现在仍有很多东汉时期的碑文留下来,最著名的有:《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
隶书是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显得雍容华贵。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张迁碑》拓片
&&深圳市书法院书画培训中心招生海报&&
&&深圳市书法院掠影&&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
打造书法专业微杂志
有任何建议及推荐内容可与我们交流
中国艺术论坛
http://www.china-yishu.com
一键分享到:
舍 + 得 ( 深度好文 )
【央视纪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第7、8集(完)
喜欢就点→ 深圳市书法院 深圳市书法院 徐渭(1521年—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明...
喜欢就点→ 深圳市书法院 深圳市书法院 编者按:很多人创作时简繁体字混杂使用看起来很怪异,甚至因用字简繁之误而错失入展获奖良机。如果熟识了简繁体字表,就不会有这些遗憾了!先转到朋友圈,有时间便看看吧。 一、繁体字大全 简化偏旁 讠[訁] 饣[飠] [昜] 纟...
作者待遇:非会员书法作品入展,作者具备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条件之一。
《仁恒生活实验室》火热上线!会长会与大家分享滨河湾三期在设计及精装上的巧思,告诉你舒适人居应该是怎样的!
翻着旧书,一切都是久违了的过往,那些发黄的老唱片,吟唱着地老天荒的曲子,一切时光的流速都缓缓地慢了下来。书页间偶尔会夹一朵枯萎了的花或者树叶,都是当年读书人的心情写照。拈花一笑,再读再悟,月上柳梢头。
自信,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以下打造自信宝宝的28个方法,非常有效,你不妨试试。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当孩子
自古成败利钝,皆由运气,而书册尽不足信。成就一番大功业,绝不能只是听信理学家的假话,书本上的假话,而要有自已的修身之道和气度胸怀。
详情请点击了解
促进书法艺术交流,举办书法展览活动。传播书法文化,开展书法培训。 院址:深圳市福田区同德路2-1号 院长:赵永金 【中央美院硕士、深圳市青联常委、深圳市书法院院长、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青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感谢您的支持,请按照如下步骤取消屏蔽ABBAO的广告():中国历史中的才女  西咸传媒网(作者周其运)
  四月天前是冬天
  狄金森在诗中写,“如同亲人相见在一个夜晚,我们隔墙交谈,直到青苔爬上了唇际,将我们的名字淹没”。常说浮生若梦,若真能如是,宁愿长醉书山墨香之中,便可与你夜夜交谈,听你缓缓念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就像那四月天,温暖宜人,把所有的美好留给世间。可是,人人只见你盈盈笑意、姿态芳华,又有几多人知晓这路途中的寂寞和挣扎。
  日,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因是家中长孙女,祖父林孝恂对其给予厚望,特于《诗经&大雅》中取象征美誉与美德的“徽音”二字为名,而她的一生似乎也是对此完美的践行。
  然而,上天是公平的,他给你一些,便不给你一些。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堪称是民国政坛上的叱咤风云的倜傥人士,且很有文学功底,是个颇具文艺气质的人,他对林徽因的影响很大。文学上的启蒙固不可少,但感情上的伤害亦是有的。有如此优秀父亲的她,母亲何雪媛却着实是个很平凡的妇人。她是林长民的第二任妻子,在生下长女林徽因后,又生了一男一女,却相继夭折。在那个封建思想还未完全散去,仍是“母凭子贵”的年代里,这引起了公爹林孝恂的不满。出于子嗣方面的考虑,林长民后来又娶上海女子程桂林为妾,程亦无什么文化,可是性情乖巧,又一连生了几个儿子,颇得林长民的宠爱。自然另一方面也就冷落了林徽因的生母何氏,何氏长期幽居在冷僻的后院,过着分居的孤单生活,脾气越来越坏。幼小的林徽因随母居住在后院的小房子里,静静的等待着父亲的到来。可是,父亲常年的缺席,让她感到悲伤和寂寞,所以,她甚至会幻想起水痘,因为它像“水珠”,满身的水珠,多么浪漫。可这浪漫又多么脆弱和心酸。
  往事成风,若干年后,梁从诫说他的母亲林徽因:“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虽然最终,林徽因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慧赢得了林长民的喜爱,然则纵使这样,当她在受到父辈们夸奖称赞后回到被遗忘冷落的后院,面对几乎被遗弃的母亲的凄凉景况,我想她必得拿出十万分的勇气和坚强,努力学习努力生活才能成就日后的她吧。
  费慰梅曾描述那时林徽因的情状:“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林徽因有童年么,或许有,但过的太快又有的太少,后之视今,也能尝到那些落寞的味道。许是少年时代品味够了冷清和寂寥,所以在能自主的青年时代,她才如此的喜爱群体活动,如此的热爱举办沙龙。
  常有人说,时间在流逝。可是,时间会流逝么?时间不会流逝,流逝的是我们。不知不觉的,林徽因长到了16岁,这一年成为了她人生轨迹分水岭的重要一年。
  1920年春,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特意携林徽因同行,旅居伦敦一年有半。而这次远行,也可是说是开启了她新的人生历程,也是这段经历,让她无论在学问上还是情感上都有了一次巨大的成长,就这样,林徽因从此都告别了她的少女时代。
  林长民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即便到了欧洲,都会有一些中国同胞、华侨以及外国友人来与他茶话聊趣。母亲不在身边,林徽因此时就扮演了一些母亲的角色,端茶倒水,偶尔与父亲的朋友交谈几句。那时的林徽因就开始接触一些名人: H&C&威尔斯、T&哈代、K&曼斯菲尔德、新派文学以及旅居欧洲的张奚若、陈西滢、金岳霖……林徽因并没有怯场,相反在一次次地与这些文艺人接触的时候,她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反倒能深层次地懂了些,有时候还可以和他们对上很多话。
  说来也巧,他们在欧洲暂住的房子,主人是一位女建筑师。女建筑师家里总会摆设一些“稀奇古怪”的建筑,各式各样的钱币等等,这让林徽因在好奇之余,诱发了她在建筑上的兴趣,这些神奇的建筑物,甚至让她有些许痴迷。在与女房东慢慢地接触下,她发觉自己深深地迷恋上了建筑美学。她也渐渐明白:建筑不仅是为了遮蔽风雨,也不单单是温暖的家,它也可以蕴含着各色文化与精神素养。
  英伦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整洁的街道,碧蓝的天空,还有和大师们畅快的精神交流,这样的日子无疑是快乐的,但第一次出门在外的寂寞也必不可少,父亲林长民毕竟有公务在身,常常要去欧洲大陆开会,林徽因只好从早到晚孤单的打发漫长的二十四小时。后来她回忆那时情景:“我独自坐在一间硕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能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硕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直至认识了风趣的徐志摩,寂寞的时光少了,但林徽因却实在不像他人所言,就此对徐志摩萌生恋情,但如此才子佳人能够相遇,已然是人间一道风景。可是,若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
  初次相遇,林徽因才16岁,正值妙龄,而徐志摩已然23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可是,爱情萌生的时候,一切也无法阻止,这个身着白衣、容貌纤丽的少女随即成为他的女神,他心里永恒的素材,一个被他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于是他便展开了惊动世人的炽热追求。1922年3月,徐志摩在德国柏林写信给原配张幼仪提出离婚,可即便这样,徐志摩还是没有赢得芳心。徐志摩浪漫、飘逸、一身才气,可是诗人的爱像是悬崖峭壁,她的家庭背景,她的教育教养,她的理智学识都不允许她再向诗人跨出一步,徐志摩迷人的部分同时也是令人无法把握的部分,以至于林徽因终究无法用同样的激情去回应这段“爱情”,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
  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有很多好感,他的出现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林徽因遇到徐志摩的时候,她只有十六岁,还处于涉世不深的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可能会被徐志摩的浪漫与直接所感染,是对浪漫与文学的追求上的志同道合的知己关系;一方面又心存芥蒂,不会背弃家里为她安排的主流的人生道路。徐志摩是有妇之人,善良的林徽因不想成为第三者破坏他的家庭。更重要的一点是林觉民有许多妻妾,而林徽因的母亲受到很多冷落,她小时候也被父亲冷落很久,甚至一度不得不与祖父母居住,虽然后来凭借聪慧的天分和后期的努力在林觉民的子女中脱颖而出,得到林觉民的格外看中和赏识,可是内心始终有一个心结,所以又希望选择一个对感情踏实的人。因此她需要的丈夫应该更是一个对待生活浪漫不枯燥,对待感情却专一不移的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她逐渐明确了婚姻的选择方向,在文艺的浪漫与建筑的踏实中,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踏实的生活,而浪漫只是一种生命的调味品,却不是自己的主食。
  不过平心而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可以说,他是林徽因在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林徽因的朋友费慰梅女士曾说过:“徽音对徐志摩的回忆,总是离不开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如雪莱、曼殊斐儿、吴尔芙。我猜想,徐在对她的一片深情 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我觉得徽音和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 在我的印象里,徽音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热忱和他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世故。他不过是父亲身边的一个女学生而已。徐志摩的热烈追求并没有引起这个未经世事女孩子的对等反应。他的出现只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奇遇,不至于让她背弃家里为她已经选好的婚姻。”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或许,在逐渐加深的交往中,林徽因清楚徐志摩想要的是他理想中的英国才女,是曼殊菲儿和布朗宁夫人,可自己并不是,如此,倒不如让自己永远理想的存活在诗人的梦里。
  1921年,林长民公务结束准备离开欧洲,林徽因与建筑美学的缘分似乎在这一刻戛然而止,而她与徐志摩的这一场曾引起众人瞩目和议论的“情缘”似乎也就此画上句号。“你曾经容颜夺目,我曾经努力,用古老的爱情方式来爱过你”,叶芝给他爱慕了一生的女人这么写,而这句,又何尝不是徐志摩的写照,他的一生从未忘记过这个女子。不过,该结束的始终要结束。林长民带林徽因回国,继续她正常的学业,进入培华女中学习。培华中学是英国教会在北京开办的一所贵族女校。也许,这所中学并没有给林徽因带来什么建筑美学上的营养,但是却让林徽因滋长了其它方面易于今后发展的各种素养,诸如语言的沟通能力。教会学校的特色就是 “中英文并进”,这对林徽因的语言美学的启蒙是有很大影响的。中西女中会教导学生“要秀外慧中,有严格的教养和坚强的性格”,“一生年轻和愉快地生活”也是他们给予的许诺。
  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可是却渐渐会为你带来好处,林徽因也逐渐迎来了生命中的四月天。
  一场车祸“订”终身
  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时,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赠与他们夫妇,贴切天成,而《林徽因传》里也有一个比喻形容他们夫妇情深:“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 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他们常被人形容为佳偶天成珠联璧合,他们的婚姻也常被世人艳羡当作典范。但是,殊不知这一段完美的感情并非上天赐予而他们只需坐享其成。这段婚事,从被提起到最终完婚,差不多历时10年,其间的又曲折自然不少,只不过对他们而言,这一路虽长而劳累,却不苦涩。
  一段幸福的婚姻必是得到父母祝福的。事实上,梁启超很早就有打算让林徽因做自己长子梁思成妻子的打算,而梁、林两家无论从门户、地位、学识还是其它方面来看,他们都非常匹配,以至于当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从欧洲回来时,梁启超似乎就有意将二人的婚姻提上日程。梁启超十分满意这门婚事,曾经专门写信给大女儿梁思顺,将自豪之情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老夫眼力不错吧?”可是,如此晶莹剔透的才女亦要经历浊浊人世的淘洗,无奈她未来的“婆婆”李蕙仙并不喜欢她,很是反对林徽因嫁入梁家。这么好的女子,她为什么会拒绝呢?有人怀疑是出色女子对更出色女子的本能的嫉妒,实则不然。真正缘由应该是与两个女子家庭背景有着极大关系,李蕙仙是顺天府尹李朝仪之女、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礼部尚书李端棻之堂妹,受到的是完整系统的封建礼教的教育与熏陶。因此,在她心目中更喜欢那种大家闺秀,林徽因虽然也是大族家庭,可是到处结交各种人士,出尽风头,显得过于张扬,而梁思成看起来却安分许多,甚至近乎木讷,所以有很多担心,甚至直接写信给梁思顺表明担心和态度。
  这下梁启超开始为难了,这个结发妻子与直接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惊涛骇浪,她总是给梁以安慰和鼓励,助梁施展才华,替梁抄录文章,做梁文的第一位读者。李于她病逝后,梁启超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可见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因此出于对妻子的敬重,只能好言劝说,可是却无法改变李蕙仙的态度。没有母亲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的,而对于梁启超,老婆不认可的婚姻,是棘手的,于是这件事暂时陷入僵局。
  然而至于日,事情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日是国耻日,梁思成骑摩托车上街参加游行示威,不幸被汽车撞倒,住进医院,绷带一直缠到腰间。林徽因不避嫌疑衣不解带的在病床前照顾梁思成,逗他开心,安慰他,还帮他翻身擦汗,无微不至的关怀让看在眼里的梁启超甚感欣慰,也让二人的心走的更近。此时,梁思成和徐志摩之间也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由于车祸的原因,梁思成左腿比右腿短了小小一截,脚略有些跛,而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去又传的很是沸沸扬扬,梁思成尽管和林徽因的感情很深也感到很多的压力,以至于感到无法承受,打算放弃林徽因,这时徐志摩却突然很奇怪的对他说了一番话气:“你不能放弃,因为徽徽要你;你不能放弃,因为我也从未放弃!”每次看到这里,我都觉得无论后人怎么诟病徐志摩的感情史,他在我心里都是一个谦谦公子,赤诚如婴孩。
  福祸相依,次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也发生了转机,日李蕙仙病逝于北京,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最大阻力没有了,唯一的阻力就是梁思成的大姐梁思顺受到母亲影响,此前一直与目前站在同一立场,于是梁启超果断出击,迅速说服了她,而林徽因也在努力通过接触让她改变看法,在不断的接触中,她也发现了林徽因的优点,此事圆满解决。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而他们的婚礼在加拿大引起巨大反响,曝光率极高,重要原因不仅是金岳霖所说的“梁上君子,林间美人”的郎才女貌的珠联璧合,还因林徽因自己设计的婚礼服饰,尤其是东方韵味的头饰震惊世人。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又带着西式风格,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
  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婚后梁思成对林徽因呵护倍至,而最明显的表现是梁思成坚持每天为林徽因做早餐。
  我想谈起林徽因的人生,是谁也绕不过金岳霖的,一直觉得她何其幸运,不仅拥有一份完美的爱情,更拥有来自另一个男子真情实意无欲无求的友情,多么难得。我想这与林徽因本身是分不开的,因为她本身是那么的优秀,那么璀璨,以至于让周围的人忍不住的仰望她。就像梁思成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可是这样一个极具才华的女子,在感情方面却是很青涩,像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妹妹。1932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此时他们已结婚四年,很少见过林徽因如此沮丧的梁思成问她怎么了,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好像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非常震惊,然而经过一夜无眠翻来覆去的思想斗争后,第二天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后来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此他们再不提起这件事,三个人仍旧是好朋友,每天都要在一起聊几个小时,不但在学问上互相讨论,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是金岳霖做仲裁,把他们糊涂不清楚的问题弄明白。自此以后,金岳霖从此不再以娶林徽因为目的进行交往,只是见她作为朋友,维持着一份纯洁的友谊。虽然娶林徽因已经无望,可还是立下誓言,为林徽因终身不娶,而他也确实终身未婚,用一种情感上的精神层面的爱恋爱了林徽因一生。
  那个时代战乱不止,但同时群星璀璨,那个时代的人们物质匮乏,但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温润风雅。想起一张西南联大的老照片,一群学者衣衫褴褛,却气宇轩昂的立于天地间。想世间无数的人纠结于情爱的漩涡,可若当事人都能如他们般纯粹无私的为其着想,这世上有少了多少悲剧和烦恼?
  建筑,心灵的诗歌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让你想要变得美丽,不是为了吸引,也不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人,带给你美的体验,让你身不由己的想要跟随、想要改变?如果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梁思成的话,我想答案一定是林徽因。他们一生心灵相偎,一条重要的纽带便是建筑。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然而命运之神总会在不经意处给你设置一个障碍。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但林徽因满怀希望立志建筑学的愿望却在入学初期碰了一次壁,梁思成顺利的进入到美术学院建筑系。可是建筑系却有一个不收女生的规定,因而林徽因未能进入建筑系。可是她并未因此放弃理想,当采用直接的路径无法走通时,聪明的她就采用了迂回战术,将学籍注册在美术系,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然后,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而这些国外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对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牢牢奠定了她后来在建筑学的一些列成就。
  对于这段求学经历,林徽因无疑是满心欢喜的,她梦寐以求的建筑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类拔萃,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学科,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当她还不到二十岁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志愿,她觉得这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自此,她充分运用了自己奔放的创造力,以及严谨思维方式,将自己的聪慧、才干和天分全部融汇一体,全身心投身于建筑事业。甚至在1936年,还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进行实地测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林徽因的美让人惊叹,她才华的更让人钦佩,文洁若曾赞誉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 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
  但是,更让人敬重的应该是她对朋友对祖国一生热忱的品质,我想这样的林徽因才更是应该为人所记住所怀念的。就像李健吾在怀念林徽因的文中写的那样,“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 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 她;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的还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 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这样的林徽因,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 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後,美国聘请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
  如果说时间是条河流的话,那么我们都不过是被投入水中的石子。河流永远不缓不急,永远奔流不息,石子却有大小之别。那么,这些为历史所记住的人是什么呢?我想,他们应该是从天际陨落的那些,是集天地灵气的一类。王利芬曾说过一段让我很感动的话,她说,“让我折服的永远是精神和人格的魅力,让我感动的从来都是做人的真诚,让我佩服的一直都是过人的智慧,我相信,这些东西才真正是人类的精华所在。”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我始终觉得,良好的品质才会赢得人们真正的尊重,也是人类真正应该继承的东西。
  有人说,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因为他们从不畏惧,从不逃避。
  青涩的林徽因,成熟的林徽因,美貌的林徽因,聪慧的林徽因,文学家的林徽因,建筑学家的林徽因,让人甘愿俯首称臣的林徽因,让人嫉妒遭人责骂的林徽因,这样真实,这样令人感动,一如她这一生,未曾掩饰自己真心,亦不曾闪避困窘生活。其实,我们都走在人生的同一条路上,只是或远或近,却从来络绎不绝。
  去相信生活,无论快乐与否,都必须过活;去相信青春,无论受伤与否,都必须坚持;去相信付出,无论收获与否,都必须努力。从低谷翻越丛山峻岭,一寸一寸的战斗,总有一天会得庭院闲庭信步。你我都有着同样丰富的人生,你我都有着同样璀璨的青春,只是,我们可能没林徽因那么令人瞩目,亦没有那神奇的男子甘愿为我们痴情一生,但亦值得珍重这难得的人生。 加油吧。
  张爱玲:旷世才女写传奇,繁华散尽是沧桑
  2007年,著名导演李安的一部名为《色&戒》的电影让汤唯成为一时颇受争议的焦点话题,但透过电影本身,单就题材而言便颇具传奇色彩:
  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女大学生王佳芝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意图行刺的故事;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已动真情,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易先生却决定赶尽杀绝。
  而这个电影是由一个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成,只是作者张爱玲早已去世,但她的旷世才华和传奇经历却成为人们始终谈论的话题。
  张爱玲的家族与太多的重大历史事件紧紧牵扯在一起,特别是她的曾外祖父更是一位近代史中的风雨人物—李鸿章。
  她的祖母李菊耦,名李经璹,小字菊耦(一作菊藕、鞠耦)。有人说为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长女,也有说是他的第二个女儿,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二十二岁出嫁,这在当时可谓晚婚,按理说凭借她的身世、相貌及才情应该早早出嫁才对,因而一种李鸿章对这个女儿的过于疼爱而导致她的长久待字闺中似乎颇有说服力。甚至据说李菊耦的母亲也并不满意李鸿章挑选的女婿张佩纶,一度极力反对。因为菊耦容貌秀丽,琴棋书画皆通,张佩纶那时是年届40的鳏夫,有过两任妻子,相貌也极为平平。他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耿直自负,曾经到处弹劾官员,“一疏出,朝野耸听”。他也弹劾过李鸿章议和。此时正做着李鸿章的幕僚,因而就有了李鸿章爱才心切,促成此事的说辞。
  他们结婚后,张佩纶的仕途并没有太大改变,家庭生活却颇为幸福,与李菊耦相处融洽,甚至合写一本武侠小说,而李菊耦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名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其女名张茂渊,即张爱玲笔下文字中常提到的“姑姑”,也都是对张爱玲影响极大的人物。
  李菊耦丧偶时仅38 岁,带着7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靠带来的嫁妆生活。张爱玲小时候缠着老女佣讲祖母的故事,“她想了半天方道:‘老太太那辰光总是想方(法)省草纸。’我觉得大煞风景,但是也可以想象我祖母孀居后坐吃山空的恐惧。”李菊耦守寡终老,“在亲戚间有孤僻的名声”,于1912年辞世,时年46岁。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遗少。当年寡母旁无依靠,望子成龙,致力于闭门教子,“背不出书,打!罚跪”。“我父亲一辈子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末了拖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沉默着走了没一两丈远,又开始背另一篇,我听着觉得心酸,因为毫无用处。”
  张爱玲的母亲原名黄素琼,门庭显赫,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通常称军门黄翼升。在李鸿章淮军初建、开赴上海时,黄翼升所统带的五千水师也归李鸿章节制,是他的副手。她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上世纪20年代出国留洋,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沐浴欧风美雨,她是一个新派的女性,比较明显的就是后来觉得名字不够浪漫,出洋时自己就改为黄逸梵。黄逸梵虽然生身豪门,但由于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因此童年并不幸福。
  张志沂和黄素琼22岁结婚,当时结婚时是人人称羡为的“金童玉女”,门当户对,才貌般配,日张爱玲(原名张瑛)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他们除了女儿张爱玲,还有一个儿子张子静,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对此,张爱玲有一篇名叫《弟弟》的文章: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侯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一同玩的时侯,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侯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而杀两头老虎,动行老虎蛋,那是巴斗大的锦毛球,剖开来像白煮鸡蛋,可是蛋黄是圆的。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命,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在是秀美可爱,有时侯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泼风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肋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侯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去时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已那时侯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胃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新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工业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 !”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已的掣动的脸,看着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拍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陈寒冷的悲哀。” 但此后张爱玲和弟弟交集并不多,甚至成名后,弟弟创办一个刊物找她约稿,她竟然拒绝,却给他一些自己画的插图。
  可是张爱玲父母两人的关系并不想想象的美好,甚至谈不上顺利。婚后的张志沂吸食鸦片、嫖妓、娶姨太太,这些都让接受了新思想的黄逸梵无法容忍,更看不惯他无所作为,因此每日都是争吵,争吵,日益升级的争吵,张爱玲4岁时,黄逸梵便借口小姑张茂渊出国留学需要女伴监护,于是同去英国,上美术学校,“画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常书鸿都熟识”,“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至少比我姑姑滑得好”。终至不可调和,婚姻破裂。致使黄逸梵多次出走国外,到后来一生漂泊在国外,最后终于客死国外,成为我们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父亲当然也不甘寂寞,很快便找了一位戏子做妾。这戏子早年本是妓女,被人叫做老八。继母开始对待爱玲还算不错,有时带她去年跳舞,还给她买蛋糕吃。父亲延袭祖制,对姐弟俩要求甚严。经常躺在床上抽着大烟,让爱玲给他背书听。然而继母因为操持家务繁忙,又加上还要照顾姐弟俩,渐渐变得不耐烦起来,有时还常发发脾气。上了脾气的继母,来干脆连老公都打,甚至拿痰盂砸他的头。张家族里人实在看不惯这女人的德性,一气之下逼她离开张家。她就走了,还带了满满两榻车银器一块上路。
  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张志沂一度因毒瘾深重而差点丧生,“离死很近了 我很害怕了”。逃过一劫的他打算振作,承诺戒鸦片,遣走了姨太太,黄逸梵回国过了几年孩子们眼中童话般的家庭生活,但丈夫故态复萌,还想花完妻子的钱就此将她禁锢在国内,这场婚姻于1930年最终破裂。张爱玲和弟弟被判给父亲抚养。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瑛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1934年,张志沂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孙用蕃当时年纪也不小了,有说36岁,有说29岁。孙用蕃是陆小曼的好友,婚后床头挂着陆小曼画的油画瓶花,她们都有阿芙蓉癖。父亲和继母婚后经常在榻上一同吞云吐雾。
  “家族的日趋衰败,家庭的不幸,父母的离异,自然给女儿张爱玲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以后曾多次体现在她的作品里,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刘继兴认为,在张爱玲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中,既流着浓浓的中国传统的血液,也吹着新鲜的来自西洋的风。传统和现代、守旧和改革、旧式与新式,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共生与交织中,造就了张爱玲日后惊艳的文字与绮丽的风格。”在她而这种风格似乎她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中就有有明显的体现: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掉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才十岁光景,袒着胸,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 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俩一点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俩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对于张爱玲,张志沂虽然不能说宠爱有加,却是倍加欣赏的,跟她谈论文学,13 岁那年的一天, 张爱玲在书摊上读了一本张恨水的通俗小说, 曲折多变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她, 以后她又专门找了几本读了。读了几本之后, 张爱玲忽发奇想, 我要是也能写几部通俗小说该多好啊。有一天她开始动笔了, 人物都是《红楼梦》中现成的, 有贾宝玉、林黛玉, 还有贾政、王夫人, 更有袭人、晴雯等人, 不过这些人穿的都是现代人的衣服, 说现代人的话, 做现代人的事, 逛上海滩, 徜徉十里洋场, 乘人力车, 到霓虹灯下谈情说爱……
  小说每写好一个章节, 都要拿给父亲看, 父亲往往欣然命笔,拟很像样的回目,目等小说写完了, 订成上下两册手抄本, 赫然写上书名《摩登红楼梦》。在午后的客厅里,和她谈谈亲戚间的笑话,张爱玲也说,“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
  父母离异后她跟着父亲和继母过,有资料记载继母当着张父对张爱玲很好,背着张父又是一副嘴脸,给张父造成张爱玲不孝不尊重长辈的假像,一次,当张爱玲向他提出,要去姑姑那里住几天时,他情知妹妹与前妻同住,却余情未了,在鸦片榻上柔声慢应了一声。
  躺在烟榻上的张志沂,心情相对平和,但是两个礼拜之后,张爱玲从母亲那里回来时,他刚刚起床,有下床气,心情没那么好,再经后妻一挑唆,想起前妻,就是一个尖锐的盛气凌人的影像,一意投奔过去的张爱玲,也跟着变得可恶起来。他所有的怒气,在那一刻爆发。张爱玲和继母矛盾激化,大闹一场后,张爱玲被父亲毒打,关在自家后院几个月,差点病死在里边。这段经历后来被她直接写进了小说《半生缘》中。一次偶然,她得以逃出家,投奔了母亲,从此与父亲恩断义绝。
  事实上,对于后母,张爱玲有意无意采取的总是敌对的态度。她在《对照记》里,曾经讽刺过孙用蕃,说她“趋炎附势”。
  “我父亲要结婚了……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从张爱玲留下的文字看,她与后母孙用蕃是势不两立的。事实上,孙用蕃做了张家姐弟的后母后,一心想和两个孩子搞好关系。怎奈每每事与愿违。
  孙用蕃出嫁前也是个人物,对于张爱玲的“攻击”,她是不可能一直忍让的。那年张爱玲中学毕业,其生母(黄素琼)恰巧回国。这当口,她向父亲提出要出国留学。张廷众暴跳如雷,他一直认为前妻抛弃这个家就是留洋学坏了,如今女儿又学样来揭他的伤疤,这还得了!
  孙用蕃很清楚,让张爱玲留学是黄素琼的主意,这么做费钱不说,明摆着是女人之间微妙的“夺女大战”,便忍不住当场斥责张爱玲:“你母亲离了婚还要干涉你们家的事。既然放不下这里,为什么不回来?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
  埋在两人心里的雷终于炸开。孙用蕃清楚,这个姑娘是留不住了。后来就有了有名的、被张爱玲写进《私语》里的“一记耳光”事件。孙家后人回忆说,当时孙用蕃没有像《私语》里写的那样“骂开了”,也没有“打嘴巴子”,只是在被张爱玲推的时候闪了腰,“哎哟”了一声,事后张廷众也没对女儿拳打脚踢。张爱玲所记录的自己被痛打一顿后关禁闭是扭曲夸张的。她的确是在家里被“隔离”了一段日子,但那是因为她得了疟疾,怕传染给家人。只是张爱玲的文学天才不仅呈现在作品中,也出现在回忆中。
  后来,张爱玲在自传体小说《雷峰塔》的第三章中改变态度忏悔了,说是“误解了、亵渎了后母孙用蕃的一番良苦用心”
  母亲黄逸梵虽收留了她,但也表示手头很紧张,她现在有两条路:“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选择了后者。1938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伦敦大学。但天不作美,二战迫在眉睫,局势不稳,她只得放弃远赴英国,于1939年进入香港大学就读。
  张爱玲在港大读书时格外用功,功课每每名列前茅,因为奖学金对她来说很关键。与父亲关系破裂,他不会再给她一个子儿,而倚靠母亲久了,她也曾写过“母亲的家已经不复是柔和的了”。
  在港大,她是宿舍楼唯一暑假无家可归的学生。1941年底她又见证了香港沦陷,一个炸弹落在对街,“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她若有所失”。当时她还未及毕业,战争让求学无望,只得重返上海;1942年夏,张爱玲与返回上海,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于是下决心写文章养活自己,踏入文坛。开始了写作 生涯,在《 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 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 紫罗兰》的主编,作家 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 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随即进入创作的井喷期,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 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 柯灵。此后张爱玲在《 杂志》、《 万象》、《 古今》等刊物发表《 茉莉香片》、《 到底是上海人》、《 心经》、《 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代表作相继问世,一举成名。
  张爱玲稿件使用每张25行每行20格的稿纸,纸质是轻薄的航空纸,稿纸左下方印有“张爱玲稿纸”或“爱玲专用”。她习惯用黑墨水钢笔直排书写,字娟秀略显瘦长,每一字、每一标点分开得清清楚楚,安稳地拘束在小方空格里,极少几个字稍微出格。张爱玲的字型最明显的特点:笔划规规矩矩,没有僵硬的棱角,弯角呈微微的弧状,字尾不见勾。写错之处,以墨水涂抹掩盖字迹,形似有长有短的细长状墨条;从墨条右方拉出一小段下斜的直线,线的上方补上修改的文字。年轻张爱玲写稿,字字充满稿纸的方格,字型较长,不少字明显冲出方格框线外。字迹老练,不像十多岁小姑娘的字,倒有六七十岁长者字的老辣。字的笔划若遇弯角,笔势刚硬、棱角犀利;笔划若遇直竖,一笔快速画下,像持匕首划下即倏急收刀,也像尖锐的针插在纸上。多半的字喜欢连笔,碰到需挑勾的笔划,则强硬地挑起。遇有错字,字上打个圈算是舍弃,原本写的内容清晰可见。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4年已在汪伪政府中任职的胡兰成,正在南京养病。初春的一天,在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当他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十一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分颇高。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不久,他又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十二期,上面不仅有张爱玲的文章还有她的照片。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去拜见张爱玲。苏青婉言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人。但胡兰成执意见,向苏青索要地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胡兰成如获至宝。虽然此时,他是个有妻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大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可张爱玲果真不见生客。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字条,写了自己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可以见一面。第二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又自己亲自去见他。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而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于是,就这样见面了。
  真正见了面,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他一是觉得张爱玲个子之高,二是觉得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女学生。但他两人一谈就是五个小时。从品评时下流行作品,并问起张爱玲每月写稿的收入。胡兰成送张爱玲到弄堂口,并肩走着,他忽然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次日,胡兰成去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兵气。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方式似乎是他们最初相识的延续。胡兰成在南京办公,一个月回一次上海,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不回美丽园自己的家,而是径直赶到赫德路,先去看张爱玲。两人每天在一起,喁喁私语无尽时。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
  而张爱玲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
  时间已经接近了44年年底,时局明显地在变动。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也有了危机感。有一个傍晚,两人在张爱玲家的阳台上看上海的暮色。胡兰成对她说了当下的时局,恐自己将来有难。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那是一个时常有警报和空袭的时期。
  但胡兰来武汉不久,他便与汉阳医院一个17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他不向小周隐瞒张爱玲,但又向她表明要娶她——只有做妾了。但小周的生母是妾,她的反应是,不能娘是妾,女儿也是妾。于是胡兰成又进行了一次婚礼,似乎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一无所知。她给他写信来,还向他诉说她生活中的一切琐碎的小事。
  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周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此时,张爱玲的心已被刺伤了,但她仍是爱他的。于是她只有默默承受。两个人在一起,胡兰成倒是再也不提小周了。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只看见眼前的人。
  可惜,5月,胡兰成又回到了武汉。一见到小周,就有回家的感觉——他又忘了张爱玲了。
  时局大乱,日,日本投降,胡兰成末日也来了,重庆方面定会惩办他这样的汉奸。于是他逃到了浙江,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
  胡兰成就又勾引上了范秀美。未到温州,两人便已做成夫妻,对范家人以及邻居也以夫妻相称。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见面的张爱玲,竟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一个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自己,倒象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这
  离开温州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真是天公应离情。她叹口气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此后的八、九个月时间,两人偶有通讯。张爱玲也会用自己的稿费接济胡兰成,只因怕他在流亡中受苦。
  有一次,胡兰成有机会途径上海,在危险之中,他在张爱玲处住了一夜。他不但不忏悔自己的滥情,反倒指责张爱玲对一些生活细节处理不当。还问她对自己写小周的那篇《武汉记》印象如何,又提起自己与范秀美的事,张爱玲十分冷淡。当夜,两人分室而居。
  几个月后,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此时的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较安稳的工作。张爱玲选择他一切都安定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随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自此以后,这二人一场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张爱玲没有理他,炎樱也没有理他。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吧,还有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50年代初,胡兰成移居日本,与上海大流氓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同居。而张爱玲也已离开大陆到了香港。胡兰成得到消息,曾托人去访她,但未遇着,那人便留下了胡兰成在日本的地址。半年后,胡兰成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没有抬头,没有署名,只有熟悉的字迹:手边若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与传统》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
  后面是张爱玲在美国的地址。胡兰成大喜,以为旧情可复,又以为张爱玲还很欣赏自己,便马上按地址回了信,并附上新书与照片。等到《今生今世》的上卷出版之时,他又寄书过去,作长信,为缠绵之语。张爱玲一概不回,末了才寄来一张短笺: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胡兰成一见,便彻底断了念头。至此,这段爱情是真真地谢幕了。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
  1946年桑弧经过著名剧作家柯灵的介绍认识了张爱玲,随后便邀请张爱玲为文华公司创作电影剧本。起先张爱玲面露犹豫之色,说她没写过,很陌生,经过桑弧和文华公司宣传主任龚之方的力劝,终于点头答应。
  张爱玲虽然没写过电影剧本,但她在自己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已经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有意识地借鉴了一些电影语言的技法。张爱玲为文华公司创作第一个电影剧本是《不了情》。讲述一个企业家和女家庭教师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最后家庭教师因不忍破坏男主人的家庭幸福,悄然离去,结束了这段仿佛注定是伤感而无结果的爱情。这部影片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947年2月,《不了情》作为文华公司的开山之作正式开拍,导演桑弧,主演为舒适和陈燕燕。该片上映后一炮打响,卖座极佳。
  借着《不了情》造成的轰动效应,桑弧想乘胜追击,再请张爱玲写个剧本,这次桑弧的构想是喜剧,已经有了腹稿,张爱玲也尝到了《不了情》轰动的甜头,对桑弧的建议慨然应允,桑弧把电影构想告诉张爱玲后,她一气呵成,很快写出了《太太万岁》的剧本。
  《太太万岁》是文华公司的第二部影片,阵容强大,荟萃了张伐、蒋天流、上官云珠、石挥等明星。这部影片叙述了在一个庸俗纷扰的城市背景中,陈思珍嫁给了一个没出息的丈夫。为丈夫能开办公司,她骗得父亲资助,但丈夫得钱后却结交了交际花,最后几乎破产。陈思珍提出与丈夫离婚,最后发现丈夫对自己的真情,俩人又重归于好。该片格调清新,开了当时中国电影的喜剧新风气。影片中善用细节和机智对白描写女性心理、处境,张爱玲的剧本应居首功,而桑弧对张爱玲叙述的故事情有独钟,他认真运用喜剧幽默和娴熟的电影技巧,把张爱玲独有的文学情味发挥的淋漓尽致。这部影片哀而不伤,悲喜交集,桑弧对于喜剧的把握在这部影片里已经成熟。当时桑弧31岁,张爱玲26岁。
  张爱玲与桑弧等人结识之后,除了写电影剧本,又开始发表小说了,她为《大家》创刊号创作了《华丽缘》,又把《不了情》的剧本改成了中篇小说《多少恨》,桑弧和友人龚之方等人还帮助张爱玲策划出版了《传奇》的增订版。
  因为先后有这些合作,桑弧经常和龚之方等人去张爱玲家聊天,谈事情,这时与胡兰成离婚后的张爱玲,心情较为开朗,对朋友很热情,她喜欢与人聊天,如果人多,她也特别爱听人家高谈阔论,听到好听的故事还会哈哈大笑。桑弧为人忠厚,性格拘谨,因为谈论剧本,张爱玲与桑弧一编一导,年貌相当,才情匹配,不久即成为小报绯闻的描写对象。期间,也有朋友也试图撮合两人,因桑弧性格内向,与张爱玲的交往中之谈公事不言私情。文华影片公司创始人之一龚之方回忆说,当时,桑弧年轻,人又忠厚老实,尚未婚配,在旁人看来,张爱玲与他正是天生一对。可实际上,从他们本人来说,张爱玲虽然与胡兰成已经分手,可心中的创痛依然没能释怀;桑弧则性格内向,拘谨得很,和张爱玲只谈公事,绝不会提及什么私事。可是,桑弧的朋友还是“瞎起哄”要撮合他们俩。张爱玲已故的亲弟弟张子静编写的《我的姐姐张爱玲》一书中,除了介绍了当初桑弧与张爱玲合作的一些情况,还提到了有人为他俩撮合亲事未果的一段往事。据龚之方当时公开的说法:他亲自上门去替桑弧提亲,而张爱玲的反应是略感诧异。她的回答并不是语言,只是对我摇头、再摇头和三摇头,意思是叫我不要说下去了。
  1948年,继《不了情》、《太太万岁》大获成功后,桑弧拟将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改编拍成电影,可是这第三度合作,因为女主角张瑞芳久治不愈的肺结核,以及动荡的时局,最终不了了之。张爱玲和桑弧的合作到此为止,虽然当时沪上小报曾经风传二人绯闻,但桑弧以“叔红”为笔名撰文评论《十八春》后,再也没有与张爱玲有任何联系,甚至张爱玲逝世,桑弧也没有写什么悼念和回忆性的文章。
  1955年秋天,张爱玲从香港移民美国,就在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秧歌》在美出版。年少便成名,一向才高心也高的张爱玲,决心在英文的文学里也要有所作为。第二年3月,她得到著名的麦道伟文艺营的赞助,便去到那里,专事文学写作,争取出版第二部英文小说。在这里,张爱玲邂逅了美国白人作家甫德南&赖雅。
  赖雅是德国移民后裔,年轻时就很有文学天赋,文笔也还不错。他个性十足,知识渊博,谈吐豪放,处事洒脱。他结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很不适应婚姻的束缚,便与女权主义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约。后来,他虽结交过不少怡人的女友,但她们中没有一个愿意与这个男人共结连理,直到他65岁时遇到了张爱玲。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产生了忘年之恋,3月13日,他俩第一次见面,便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这以后,便相见日欢,谈文学,谈文化,谈人生,谈阅历,越谈越投缘。到了5月初,简直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关系进展得神速。7月5日,赖雅接到张爱玲的一封信,说已怀了他的孩子。此时,赖雅觉得自己有一种道德责任,又觉得张爱玲厚道、可爱,是一个贤妻型的女人,于是,他向她求了婚,但要求她堕胎,不要孩子。到了当年的8月18号,也就是相识的半年之后,他们在纽约结了婚。
  婚后,赖雅表现得异常勤快和愉悦,他早早地起床,在安静的晨曦中任意挥洒他的光阴,他可以在玩赏油画中度过整整一个上午。他不能像以前那样挥霍他的时间了,因为张爱玲的生活自理能力比他还差。比如她爱喝咖啡,但她不喜欢自己去煮。而赖雅是宁可花费一上午的时间去研磨咖啡,亲自动手烹制出真正的意大利咖啡。
  新婚刚两个月,这位寄托着张爱玲全部生活希望的赖雅又一次中风,并接近死亡。经济拮据与身体恶化的65岁的赖雅,努力自己以一个强有力男人的面目出现在张爱玲面前,以转移她沮丧的情绪。他向她保证,他不会死,不会离她而去。
  但他俩饱一顿饥一顿,连个住处也没有保障。为了糊口,张爱玲也像赖雅一样,不得不写一些“烂”剧本之类的东西,而分散了文学力作的完成。有一天夜里,张爱玲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不认识的作家,取得极大的成就,相比之下,自己很丢人。早上醒来,她向赖雅哭述了这个梦,他设法安慰她,但他从内心里知道,这是对贫困无名和不公正遭遇的一种抗议。
  在张爱玲38岁生日的那一天,美国联邦调查局派人来核查赖雅欠款一案。来人走后,两人做了一点青豆、肉和米饭。餐后又一起去剧院看了一场喜剧电影,笑出了眼泪。散场后,两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步行回家。到家后又感到饿了,将剩饭吃了个精光。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平生最快乐的一次生日……
  后来他们搬到了加州,依赖年老多病越来越依赖她,甚至根本无法离开她。张爱玲为了谋生和发展,在婚后的第五年,不得不决定回到港台去寻找机会。而赖雅却忧心忡忡,预感到大难到头了,她将离他而去,也就是说她将抛弃他而远走高飞。在台湾时,张爱玲又得到赖雅再一次中风昏迷的消息,但她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机票回美,况且还要筹一些钱为他进一步治疗。于是,她决定先到香港,赶写《红楼梦》等剧本赚一些钱,然后才回美国。此时的她,也受到疾病的折磨,眼睛因溃疡而出血,而写作又要靠眼睛,每日的熬夜,使眼睛更加恶化。剧本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被接受。那时她透过香港的万家灯火,眺望大洋彼岸,自叹在这茫茫的世界里,除了远在天边的赖雅,自己完全是孤独的。这时的赖雅病情稍有好转,便迫不急待地写信催她回去,说是在纽约找了一个公寓小套间,她一定会喜欢。此时的张爱玲已心力交瘁并归心似箭,她再也呆下去了。
  张爱玲带着垂死的赖雅为生计到处奔波。那时的赖雅已经只剩下一把骨头,也不能怎么动弹了。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有亲友看他,他将头扭向墙壁,并让其离去。过去,赖雅总是要让别人在生活里有了他而欢乐,如今他受不了别人因他而难过。日,赖雅在张爱玲的身边走完人生最后的路。
  1995年9月初,在洛杉矶的西木区,一代文学女奇才张爱玲在公寓中孤然辞世,享年七十四岁。身边没有亲友,没有熟人,甚至连一个生人也没有。多天后,公寓管理员发觉有什么不对劲,这才发现那房里的女人已经芳魂升入了天堂……有人说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宋明炜《张爱玲传》(花千树2001年)(警察)发现她平躺在卧室的地板上,已经死去。房间里的空调打开着,她的身下铺着一条精致的地毯,她躺的姿势看上去非常舒适,面容也十分安详。
  清秋子《张爱玲私人生活史》(京华出版社2010年)张爱玲躺在房间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溘然长逝。她穿旗袍是一件赭红色的旗袍。身下垫着的是一张灰蓝色的毯子。
  叶伟《风华是一指流砂》(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1995年中秋节,一个团圆的美好日子。美国洛杉矶的一间公寓里,房东发现,一个几天没有出现的租客一个中国老太太,死在了自己的房间里。她躺在地上 男童马甲,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
  于清《张爱玲未完》(花城出版社2011年)“公寓经理”用自备的钥匙打开房门。只见老人安静地躺在地毯上,盖着精致的毛毯,像是睡着了。再仔细一看,老人早已去世。墙上的空调机还开着,惟一的家具那张岩石桌子的桌面上摊开着一部尚未完稿的长篇小说《小团圆》。
  潘飞《永远的张爱玲》(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房东”用备用的钥匙打开了老人的房门,只见老人静静地躺在她喜欢的地毯上,身上搭着一床精致的毛毯,安详地睡着了。
  西岭雪《西望张爱玲》(东方出版社2007年)她死得相当安静,仿佛只是睡着了。衣衫整齐,神态安详,躺在门前的一方蓝灰色地毯上,身边放着装有遗嘱的黑皮包她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而且,她穿的,仍是旗袍,赭红色的旗袍。
  任茹文、王艳《张爱玲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洛杉矶警署的官员打开了张爱玲公寓的门,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无法形容的凄凉的画面一位瘦小、穿着赭红色旗袍的中国老太太,十分安详地躺在空旷大厅中的精美地毯上,桌子上,有一沓铺开的稿纸,有一支未合上的笔。
  白落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张爱玲穿着赭红色旗袍,安详地躺在空旷大厅中的精美地毯上。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手脚自然平放,她是那么瘦弱,那么孤独,又那么平静,那么傲然。她的房舍真的很简单,浩白的墙壁没有任何装饰品。狭小的桌儿上,还有几张散落的稿纸,以及一支笔。一个手拎袋里,装着几篇散稿,还有一部永远不能完成的手稿《小团圆》。
  林式同描写“一床蓝灰色的毯子”,“一床”是指一张叠着一张的毯子,总共四张,而不是一张,他说得不清楚,所以大家搞错不在意料之外。但无论如何张爱玲都不是躺在地上,也不是身上盖着毛毯,而房间里也没有任何桌子。林式同没有提过什么“赭红色的旗袍”,而晚年奇瘦的隐士张爱玲也不见得会去量身定做新旗袍。
  不少人争论张爱玲去世多少天才被发现,现在许多的说法是去世七天。我有一份张爱玲正式的死亡证书,里面写着死因是心血管疾病,死亡时间是9月8日12点半,但这是发现她死亡的日期,并不是死亡当天的日期。其实去世了多少天,由法医来判断,但那份报告从来没有公开过,所以那些说死了三四天甚至七八天的人,是没有证据证明的。以上
  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林式同需要处理两件事。其一,处理遗体。9月30日,治丧小组的成员林式同、张错、张信生三人在加州租船出公海撒骨灰,尊重遗愿同时遵守法律。其二,张爱玲在遗嘱中说她所拥有的东西交给宋淇夫妇,包括钱财与一些遗物。于是林式同再去张爱玲家整理遗物,这所房子位于洛杉矶市10911号RochesterAvenue206室,根据林式同的描述:“正对着电梯口,一条笔直的走道,四面没有窗,灰灰的日光灯,整天亮着。到了尽头,靠左边,就是张爱玲住的房门。一打开门,房里弥漫着沉郁的空气,我很快的把所有的窗户打开……地上摆着许多纸袋,包着不同东西,门旁靠墙放着那一张窄窄的行军床,上面还铺着张爱玲去世时躺的那床蓝灰色的毯子,床前地上放着电视机、落地灯、日光灯,唯一的一张折叠桌倚在东墙近门的地方,厨房里搁着一把棕色的折叠椅,一具折叠梯,这就是全部的家具了。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轻便好拿,包括电视,她原来有个小的,只有五六吋,大概太小了,看不清楚,搬家后买了一个新的,大一点,有十几吋,也不重。张爱玲买了大量的灯泡,因为她怕黑怕冷清,电灯电视一天到晚开着,这习惯她曾经跟我谈起过,‘有时还藉电视声音催眠’。对门朝北的窗前,堆着一叠纸盒,就是写字台,张爱玲就坐在这堆纸盒前面的地毯上,做她的书写工作……墙上没有挂任何东西,连一张日历也没有,真可算是家徒四壁。张爱玲的房内除了她自己的作品和定期杂志外,还有张爱玲最爱的《红楼梦》和丈夫赖雅的亲笔签名书。
  “更衣室里除挂着的衣服外,地上堆满了各色各样的纸袋……她从来不用箱子,什么都是临时现买,一搬家就丢的丢了。她不用普通的女鞋,唯一常用的是胶底浴用拖鞋,买了好几大包,全是新的,用脏就丢。”此外张爱玲生前在韩国城租了一个三英尺见方的小仓库来摆东西,全用纸袋装着。
  林式同将张爱玲家里的物品归类,分为九大块:一、银行财务及税务部分,需要让律师处理,其结果将专函报告;二、家具,包括电视、灯桌、桌子等;三、衣服,包括化妆品等;四、来往信件,分为宋淇夫妇、亲戚(姑姑与弟弟)与其他人的信件;五、作品手稿;六、身份证明,包括结婚证、公民证;七、随身用品:眼镜、假牙等;八、照片;九、书籍。
  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 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张爱玲的银行存款在美国有六个户口,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总共找到28107.71元美金,张爱玲银行的28000多元美金,当时美元兑港币汇率是7.75左右,所以张爱玲死后共有20多万港币。
  银行外币存款剩余32万多美元。这不是法律认可的证据,只是一张字条。按照当年的汇率,那大概是240万港币。如果张爱玲当年带这笔存款回中国,就是个百万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100万美元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还会给人取笑他在北京买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万港币在内地(或香港)不是一个小数目。
  萧红:一生坎坷 文风独特
  萧红身上确实有着太多可供谈论的话题,而最大的争议却是她的感情经历与文学风格。
  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城区一封建地主家庭。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区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1.萧红与汪恩甲
  1928年底1929年初,家人为萧红包办了一门婚事,男方即汪恩甲,汪恩甲相貌堂堂,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一名小学教员,他哥哥是教育局的官员,父亲则是地方军队的一个高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吕布杀董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