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残联官网和雨花台陵墓管理局哪个待遇好?

建造烈士墓陵碑塔
第二节& 建造烈士墓陵碑塔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在南京和全省其它各地建造烈士墓、陵、碑、塔20多处(包括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建造的11处)。江苏全境解放后,人民政府新建多处烈士墓、园,并对原有的烈士建筑进行维修、扩建,对散葬的烈士坟墓进行培土、插牌、立碑、植树,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集中归葬、至1956年底,全省有烈士陵园4个,烈士祠、堂、馆25处,纪念塔26座,纪念亭30个,烈士公墓25处,烈士纪念碑271座。1958年省民政厅通知各地,将散葬未建立烈士墓的部队旅以上,中共地方党委委员以上烈士遗骸迁葬于南京市望江矶革命公墓。日,中共江苏省委转发省民政厅党组《关于今后继续兴建革命烈士建筑物的报告》,明确今后各地建造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时,应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有46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进行了修复。1981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关于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问题的请示》,指出:对于要求新建、扩建、搬迁烈士纪念建筑物时,根据中央要严格控制的精神,均暂不进行。对现有的烈士纪念建筑物要管理好、保护好,凡有损坏的要及时维修。各个烈士纪念馆、堂,按照“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方针,应把收集整理陈列烈士事迹、烈士遗物和烈士英名录工作列为主要工作。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根据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对烈士纪念建筑实行分级管理的办法”的通知精神,按照纪念意义及规模大小,确定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9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至1987年底,全省有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单位64个,革命纪念建筑物350处。著名的烈士墓、陵、碑、塔(按建造时间顺序)有:一、粤军阵亡将士墓民国元年(1912年),由黄兴指挥,粤军北伐总司令姚雨平率领的八千将士自南京渡江北上迎战清军张勋、倪嗣冲部队,直捣徐州,迫使张、倪率部北遁,巩固了刚诞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纪念这次战役中英勇献身的龙得胜、韩胜、李英飞、林富顺等61位将士,民国元年秋于南京水西门外莫愁湖畔胜棋楼西南建立粤军阵亡将士墓(61座)。民国37年1月国民政府重修该墓时,将原分散的各墓冢连同北伐战争前因制造炸弹而牺牲的炸弹营营长、华侨周达烈士的遗骸合葬为一冢,墓前立姚雨平撰写的“建国粤军忠烈将士之墓”碑,并在湖滨建八角石台,上立邹鲁撰写的“重修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记”巨碑。南京市解放后,人民政府进行保护维修。“文化大革命”中墓被破坏,197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重建后的墓碑正面镌刻民国元年3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手书“建国成仁”四个大字,碑背面是黄兴撰写的墓志。墓冢平面呈圆形,底边仿须弥座式,上为圆形坟顶,后有弧形围墙,陵墓共占地377平方米。二、辛亥革命联军阵亡军士纪念碑清宣统三年(1911年)12月1日,辛亥革命联军攻克南京天堡城,营长杨韵珂、叶向高阵亡,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曾把天堡城改为“韵珂城”。为崇敬革命先烈,在天堡城上建立“辛亥革命联军阵亡军士纪念碑”。三、癸丑阵亡军士碑民国2年(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后,为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孙中山在上海发动讨袁革命战争,人称“赣宁之役”或“癸丑之役”。南京是斗争的焦点,紫金山上的天堡城是南京的重要制高点。双方争夺激烈,自7月中旬到8月下旬,革命军三失三得,相持到9月1日,革命军退回城内,留下阵亡的700多具军士骸骨未及掩埋。后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捐棺掩埋,并在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竖立“南京癸丑掩埋阵亡军士纪念碑”。石碑上刻“自卫岗口、孝陵卫、灵谷寺、蚂蚁腰、万寿寺、大山顶、一人泉……,掩埋户棺750具共472冢。”四、韩恢
墓韩恢曾任讨袁第三军军长,民国11年(1922年)陈炯明叛乱时,受命任讨逆军总司令,同叛军激战失利后退回上海,被江苏省督军齐燮元密令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逮捕解送南京,同年11月在南京小营被害,民国12年孙中山大元帅府追授韩恢为陆军上将。民国17年11月,国民政府将烈士遗骸从小营迁葬于中山门外卫岗西坡。“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照壁犹存上刻“烈士韩恢墓道”,两旁刻有楹联,上联“杀身以成仁志在党国”,下联“崇封建华表永慰英灵”。1987年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在原址重新修复墓包、墓碑和照壁。五、烈士
祠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将南京秀山公园改名为第一公园,并将园内原祭祀北洋军阀江苏督军李纯的“英武阁”改建为烈士祠,纪念辛亥革命以来的阵亡将士。国民党元老、同盟会会员、北伐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为烈士祠题联:“江东士气吞朔汉,万古雄风掩六朝”。六、灵谷寺阵亡将士公墓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灵谷寺旧址建造公墓3座。第一座公墓居中,在无量(梁)殿后的五方殿旧址,面积27800平方米,第二、三座公墓在无量(梁)殿东西各约300米处之山坡上,三墓位置成钝角三角形。原有大门,为公墓正门,两旁有偏门,并建立牌坊一座于正门之内,原有的无量(梁)殿按原状修复后改为祭堂,祭堂后建仿走马楼式纪念馆(现松风阁)。公墓内安葬淞沪抗日阵亡将士128人,民国15年至20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这部分人据当时七师呈报共阵亡将士33224人),公墓不能全部容纳,后以师为单位,用抽签办法在每一军阶中抽代表一人,以代表葬的方法安葬;此外还有长城抗日阵亡的将士,这些阵亡将士的姓名、军阶均镌刻在祭堂四壁上。七、灵谷寺革命纪念塔为纪念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国民政府于民国20年至24年(年)在灵谷寺无量(梁)殿后面兴建革命纪念塔一座(灵谷寺塔),塔高66米,顶覆深蓝色硫璃瓦,用钢筋水泥修建,外形美观雅致,分九层,每层八门,有回廊,内部设有螺旋扶梯,有扶手栏杆,每层有碑四块,刻有孙中山黄埔军校同学录序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八、航空烈士公墓该公墓座落在南京太平门外王家湾,民国21年(1932年)8月由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建造,当时建有牌坊、东西庑、碑亭、祭堂、陵墓。牌坊横额上楷书阴刻“航空烈士公墓”,两侧由何应钦撰联“捍国骋长空,伟绩光照青史册;凯旋埋烈骨,丰碑美媲黄花岗”。牌坊的背面由蒋介石题词“精忠报国”,楹联为“英明万古传飞将,正气千秋壮国魂”。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又将在抗日战争中各地牺牲的烈士灵柩,从杭州、上海、苏州、武汉、太原、衡阳、昆明、成都、南昌、南宁、重庆、桂林等地运来南京,安葬于公墓的祭堂和碑亭左右两侧,共168座,其中有美国飞行教练肖德(肖白特),苏联航空志愿大队大队长尔拉夫孟诺、飞行员金爵洛哥、卢八丁、史托维,以及国民政府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第五大队二十四队队长刘粹刚,分队长阎海文等168人。“文化大革命”中,除残留牌坊外其余均遭破坏。1985年经中共中央、全国政协批准,由中山陵园管理处和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按原图修复,全部修复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修复工程于日竣工。有东西庑、牌坊、祭堂、墓碑和两座六角形碑亭。在一座六角形碑亭中的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航空烈士名单;另一座六角碑亭的汉白玉石碑上,刻着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建造公墓纪实。碑亭两侧埋葬着中、美、苏航空烈士遗骨。168块大理石墓碑分别刻着三国飞行员生前的事迹。九、廖仲恺墓廖仲恺(),名恩煦,广东惠阳人,同盟会会员,曾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坚定不渝地贯彻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国14年(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原葬广州,民国24年6月迁运灵柩,9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明孝陵西,背倚钟山,面对前湖。其夫人,同盟会会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何香凝于日在北京病故后,灵柩运来南京与廖仲恺合墓。墓道分左右两股盘旋而上,建有亭、阶、祭台等。登上平台,两侧立有华表,上刻莲盖,顶置小辟邪。从平台拾级而上,左右建有方亭,最高处为圆形墓冢,冢前有巨碑一座,上刻廖承志手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阴刻填金。解放后屡经维修保护,在墓地遍植松柏,宁静肃穆。墓前原有碑亭,内置有汉白玉石碑8块,锈刻廖仲恺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的生平事迹,石碑现存中山陵园管理处。十、范鸿仙烈士墓范鸿仙(),名光启,安徽合肥县人,同盟会会员,同盟会中央总部候补文事部长,反清“铁血军”总司令。民国3年(1914年)2月受孙中山之命,从日本返回上海,发动反袁斗争,同年9月20日在上海嵩山路39号机关部起草军书时,被袁世凯派来的刺客谋杀身亡。民国24年3月21日国民政府追授范鸿仙为陆军上将,葬于中山陵东侧马群北山中。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范墓两次被毁。1983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重修范墓,并将其夫人、同盟会会员李真如遗骨由汤山坟头迁南京与范鸿仙烈士合墓。十一、抗日山烈士陵园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赣榆县西部夹谷山南,民国30年(1941年)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在山上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后,这座山由此获得盛名。至民国33年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和滨海地区广大军民四次为死难烈士树碑建碣。新中国建立后,中共赣榆县委和赣榆人民又多次整修扩建,成为江苏省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烈士陵园。陵园总面积2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陵园分上下八个坡段,由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等建筑物和东西两大墓群组成,安葬着750余位烈士忠骨,镌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其中有强渡金沙江的英雄,有焚烧日军阳明堡机场的好汉,青口战役中的十八勇士,有滨海军区政委(原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委书记符竹庭将军,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将军,有著名战斗英雄何万祥烈士,还有国际友人希伯和金野博烈士。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抗日山烈士陵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被批准为省级革命烈士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陵园第一坡段上,建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拱形大门,门楣上横书“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二坡是一块草地。第三坡段上建有一座巨大的烈士公墓,安葬着民国32年3月17日在小沙东海战中殉难的16位烈士的遗体。墓前树立一统长碑,正面居中纵题“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两边分别是陈毅题词“浩气长存”,陈士榘题词“英灵千秋”;背面镌刻着滨海军区政治部撰写的《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第四坡段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纪念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锥形石塔,正面纵书“希伯英灵,永垂不朽”,后面是罗荣桓、黎玉、萧华的题词:“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希伯英灵永垂不朽”。在旁另树一碑,镌刻着希伯生平。汉斯?希伯是德国著名新闻记者,共产党员。民国30年冬,希伯跟随部队到前线阵地采访,在山东滨海区大青山和敌人遭遇,不幸壮烈牺牲。第五坡段建有符竹庭将军的陵墓,六角亭式的石墓上,正面镶有符竹庭的铜像,周围石壁上镌刻着悼念民国32年11月26日寇扫荡时在赣榆壮烈牺牲的符竹庭烈士的碑文。第六坡段屹立着圆柱形的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塔底刻有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的祭文和悼词以及民国31年至32年一年内的战绩和烈士英名。第七坡段是抗日纪念堂,陈列文字资料25万字,照片171张,实物196件,39名烈士事迹,纪念堂两端各有一统长碑,镌刻抗日烈士英名录,庭院正中有一方锥形烈士纪念塔,南面书“烈士英名垂千古”,东面是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西面是烈士英名录,北面镌刻着朱德《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长诗:“吾华好男儿,正好抗日死;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恃;捍国不惜身,伟名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羞彼汪陈辈,甘作敌犬豕;腼颜认贼父,臭遗不知耻。倭寇益以张,侵凌无底止;毒计施三光,屠戮及赤子;狼烟飞满目,腥膻遍城市。扫荡复扫荡,争夺在尺咫;正谊激同仇,血肉冒锋矢;相持已五年,战斗难数计。杀敌逾十万,捷报盈筐纸;外侮不足危,所惧在内毁;阋墙安可再,徒为敌者喜。耿耿我心忧,国人其共弭;幸者赵燕地,豪侠能继起;忠勇建奇功,首推诸烈士。后死者誓盟,还我山河是;热血洗乾坤,建国从此始;民主真共和,世界皆仁里。持此忠英灵,光明新世纪。”第八坡段是抗日山顶峰,14米高的“抗日烈士纪念塔”耸立在天然基石之上,塔顶是一尊手握钢枪的八路军战士铁像。整个陵园依山临水,松柏葱郁,伟巍壮观。每年清明节之际,苏、鲁、豫、皖广大干部群众前往瞻仰祭扫平均达12.5万人次。十二、芦蒲烈士陵园民国32年(1943年)9月18日,盐阜区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为纪念新四军三师、盐阜区地方武装抗日阵亡的将士、地方工作人员,在阜宁县西南乡芦蒲庄建立“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民国37年毁于战火,1959年进行重建。年建立墓、桥、大理石碑和路面。1985年初在烈士陵园内新建一座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陈列馆,年底竣工。共占地面积2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65.5平方米,是建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抗日烈士陵园,每年有6万余人前来瞻仰祭扫。1987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陵园内有纪念塔一座,塔高17米,塔顶屹立着2.6米高,手擎钢枪,用铁铸成的新四军战士一尊,塔正面是刘少奇题词“浩气长存”,背面和左右两面有陈毅、黄克诚、张爱萍题词,有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及抗日阵亡烈士墓区内有烈士墓62座,还有烈士英名石碑10块,题词碑4块、纪念亭3座。烈士纪念馆陈列照片230张,实物74件,文字资料3.24万字,图表7幅,宣传烈士事迹11名。主要题词有: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民国32年9月10日题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盐阜区士绅民众恭建& 蜀北陈毅沐手敬书”。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民国32年9月题词:“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精神不死,浩气长存”。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1943年9月题词:“为民为国,转战南北,杀敌致果,虽死犹荣。壮志未成,后继有人,建塔立碑,永表忠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1959年题词:“浩气长存”。国防部长张爱萍1984年重新题词:“为国为民,转战南北,杀敌致果,虽死犹荣。壮志未成,后继直追。永表忠烈,万代丰碑”。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铭& 有序
民国癸未春,敌寇以数万兵力,扫荡我盐阜区。铁蹄所至,村市为墟,据点成丛,刁斗相应。而我英勇新四军部队,运动于网罗之中,艰苦支持,有难言者,乃能应付有方,整饬行列,伺机反击,义不回顾,卒将大小据点摧毁十数处。其中骇人耳目,策立奇勋者,厥有三役焉:一
曰单港之役,二曰陈集之役,三曰八滩之役,其争战之激烈,牺牲之重大,洵有可歌可泣者矣。然此三役成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之功,若分晰言之,则单港之役第二十二团任之也,陈集之役第二十三团任之也,八滩之役第二十四团任之也。三团战功,后先辉映,光荣历史,阅久弥彰。本区各界人士为上慰忠魂,下励来者,爰公建烈士塔以表扬之,塔成征文于余,余为之铭曰:
癸未仲春,敌寇肆虐,纵横蹂躏,夷我城廊,广置据点,密似网罗,我军神勇,穿织如梭,伺暇蹈隙,乘机观变,倏现倏隐,闪烁如电,或避其锋,或摧其坚,视宜而动,所向无前。单港首试,猛如乳虎,斩将搴旗,光辉千古,陈集继作,制胜出奇,聚敌歼灭,靡有孑遗,八滩虽微,地居孔道,扼我咽吭,浴血申讨。凡兹三役,烈烈轰轰,夺敌之气,成我之功,呜呼烈士,作鬼犹雄,名垂金石,并塔永崇,瞻怀凭吊,孰不动容,视伊懦怯,愧恧其终。
杨芷江谨撰&&&
十三、雪枫墓园原名雪枫烈士陵园,位于洪泽湖西岸泗洪县半城镇西部,1978年更名为雪枫墓园。园内有雪枫墓、纪念塔、纪念馆、烈士名录碑、护碑廊、碑亭、陈列室和门楼等。占地面积91179平方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批准为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彭雪枫(),原名彭修道,河南省镇平县七里村庄人。民国14年(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9月转为中共党员。民国19年到中央苏区红军工作,历任大队长、师长、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治委员、纵队司令员、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等职,长征途中屡立战功。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民国27年10月起,先后担任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六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民国33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围歼土顽李广明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以身殉国,遗体于次年2月初安葬在半城镇(半城镇在泗洪县境内,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2月5日为其举哀时,淮北父老乡亲无不悲痛欲绝,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人都写了挽联挽词。民国34年1月30日,中共淮北区党委决定建立雪枫烈士陵园。在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持下,各机关团体及个人捐款近90万元(法币)进行修建。雪枫墓坟包由糯米汁调和沙石、石灰浇注,坚如水泥,墓前安放彭雪枫铜质头像。雪枫墓北面是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顶为一座2米高的新四军战士铜像,手执钢枪,威风凛凛。塔正面有邓子恢手书“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淮北解放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背面是陈毅、张云逸的题词:“你们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族解放,为民主自由,为民生幸福英勇奋斗而牺牲,这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就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你们的革命精神永远灿烂于人间”。塔的四周竖立13块烈士名录碑,刻着4097位烈士的英名(后增补256位,共计4353位)。塔左是一茅草苫领的六角护碑亭,亭内石碑刻有民国34年11月《建修淮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工程纪要》。李一氓为陵园正门题了字和对联“半壁河山留战绩,两淮风雨慰忠魂”。陵园于民国34年10月竣工,建成不久,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民国35年11月,新四军北撤,淮北根据地沦入敌手,同年12月,国民党半城镇区长指使暴徒,对雪枫墓扒坟劈棺,抛尸骨于水塘、路边,不准收殓,拉倒纪念塔上新四军战士铜像,用机枪扫射烈士塔和烈士名录碑,致使塔碑弹痕累累,近千名烈士英名难以辨认。彭雪枫的遗骨被新四军第四师的马夫许尔方(哑巴)冒死抢出,交游击队保存。民国38年,中共江淮区党委决定修复雪枫烈士陵园,8月竣工。修复后的雪枫墓移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北侧,较前更为壮观。1978年,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民政局拨款19.5万元重修烈士陵园,并更名雪枫墓园,该墓园修建历时三年,完成了雕塑彭雪枫半身石膏像,重新修建门楼、护碑亭,新建护碑廊、围墙、接待室、职工宿舍,整修雪枫墓、纪念塔塔座,复制烈士英名碑等工程。重修后的雪枫墓园雄伟庄严,门楼上镶嵌着李一氓1978年补题的“雪枫墓园”横额和“半壁河山留战绩,两淮风雨慰忠魂”的对联。南北两个陈列室,陈列彭雪枫生前斗争生活有关文物、遗物24件,图片113幅。民国31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挽联,中共中央唁电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陈毅、张爱萍等的挽联、挽词均陈列在内。每逢清明时节,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战士到墓前祭扫,许多老干部、老战士也从四面八方前来谒灵,年均瞻仰人数达6万人次。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 出死入生,功垂祖国;
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 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民国34年2月8日)   中共中央唁电
遗爱满江淮,八百里河山增颜色;
功勋在党国,千百万同志共仇雠。            (民国34年2月在半城镇开追悼会时,中共中央电报)毛泽东挽词
雪枫同志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了,全民族和全党都悲痛这个损失。为了补偿这个损失,应该学习雪枫同志的英勇精神,更加努力扩大解放区,扩大八路军、新四军,促成联合政府和联合统帅部,使日本侵略者在有效的联合打击下早日消灭,使独立民主的新中国早日实现。(原载民国34年2月8日《解放日报》)朱德挽词
雪枫同志在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前线上,身先士卒,英勇牺牲,这是雪枫同志个人的无上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的无上光荣。我军全体指战员将永远纪念他的牺牲,坚决为他复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法西斯,解放全中国。(原载民国34年2月8日《解放日报》)刘少奇挽词
为雪枫同志复仇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工作,加速我们的胜利。华中的军民一致努力,完成雪枫同志的遗志,为扩大并巩固新四军与华中解放区而斗争。(原载民国34年2月8日《解放日报》)
      刘少奇和陈毅共挽淮上哀音,痛毁长城,忆杀敌中原,革故鼎新,解放人民三千万;
全军素缟,永识典型,念服务群众,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原载民国34年2月8日《解放日报》)
    贺龙与联防军共挽奋战中原,功在史册;壮志未竞,我来复仇。(原载民国34年2月8日《解放日报》)
       彭德怀挽联为人民奋斗,替人民服务,英勇牺牲,无愧共产党员伟大称号;
痛壮志未成,誓倭寇必灭,途程艰苦,愿随全军同志努力反攻。(原载民国34年2月8日《解放日报》)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共挽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明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原载民国34年2月12日《拂晓报》)
    陈毅《哭彭雪枫同志》       民国33年9月
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追想,终夜不成眠。
吾党匡天下,得君亦俊才,壮哉身殉国,遗爱万人怀。
整风事不易,自省为更难,洗濯冒冰雪,佩君不畏寒。
雄杰压陇海,英风断淮河,荣哀知多少,大众泪滂沱。
吾人事革命,生死本寻常,所痛风雷急,中原丧栋梁。
服务人民事,廿年战血红,知君无限恨,未得饮黄龙。
廿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忠魂。
君我成永诀,多年患难同,我身惜后死,努力贯初衷。
                      (录自雪枫陵园提供原件)  日,杨尚昆为纪念雪枫同志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彭雪枫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优秀干部,他的早逝是我党我军的很大损失,他的革命精神值得永远纪念。
   纪念雪枫同志牺牲四十周年& 李先念题词学习彭雪枫同志的革命精神,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日批准雪枫墓园为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十四、淮阴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民国32年(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82名指战员与3000多名日寇浴血奋战,毙敌120余人,最后在敌猛烈炮火下,全连壮烈殉国。淮阴根据地人民在烈士牺牲地――淮阴县刘老庄建立八十二烈士墓,民国35年3月18日竣工,民国36年5月上旬遭国民党军毁坏,1955年重建。整个陵园面积98049平方米,建筑面积1162.1平方米,内有“淮阴八十二烈士墓”(墓高8.5米)、“淮阴八十二烈士墓碑亭”、“烈士祠”,刘治国、周文科烈士墓及无名烈士墓等,年均瞻仰人数7.5万人次。1987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克诚题词:“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张爱萍题词:“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众,美名万古传”。李一氓题词:“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并题写墓碑“淮阴八十二烈士墓”,撰写长篇碑文。十五、菊花台九烈士墓民国30年(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珍珠港事变,相继入侵南洋群岛,民国31年4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杨光、领事朱少屏、莫介恩,随习领事姚竹修、萧东明、杨庆寿,主事卢秉枢,学习员王恭玮以及驻山打根领事卓还来等9位外交人员,忠贞不屈,惨遭日军杀害,壮烈殉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于民国36年7月7日将九烈士忠骸分别从马尼拉、山打根空运回国,在南京中华门外菊花台,建成一排九座呈扇形的陵墓,同年9月3日举行公祭公葬仪式,并将菊花台改为“忠烈公园”,蒋介石题词“效忠成志”,于右任题词“忠扬世界”。“文化大革命”期间,墓碑均遭破坏。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更名为菊花台九烈士墓。*
&&&&&&&&&&&&&&&&&&&&&&&&&&&
&&*原墓碑题萧东明为“主事”,经查萧东明于民国35年1月26日第26号国民政府令为随习领事。民国36年9月3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书墓碑文中,萧东明也是随习领事。十六、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城中华门外。历史上,雨花台曾经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名胜区。民国16年(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了反动政权。此后,雨花台就成为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这里惨遭杀害,革命烈士的鲜血洒遍了雨花台。民国38年4月23日,南京获得解放。同年12月12日,南京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出了兴建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决议。日在主峰建立起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奠基碑,碑上镌刻毛泽东“死难烈士万岁”的题词,在烈士就义的东、西、北三处,分别建立“革命烈士殉难处”牌坊。1954年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二泉茶社建立烈士纪念馆,将初步征集到的40位在雨花台就义的知名烈士遗像、斗争事迹陈列供人瞻仰、学习,1955年又建起了“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三烈士墓。同年将雨花台安隐寺、永宁寺改建为烈士史料陈列室,1956年对社会开放,陈列了71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照片和珍贵文物。还陈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的凭吊照片和题词。“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2月闭馆,1974年整修后重新开放。1976年进一步扩大陵园建设规模,1979年在北殉难处建立大型烈士群雕(九位烈士就义时的光辉形象),高10.03米,宽14.2米,厚5.6米,总重量。379吨,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1982年在西殉难处开辟了红领巾广场,建有“少年先锋台”。1983年建立了烈士墓区,将散葬在雨花台附近的孙津川、卢志英、张霁帆、邓振询等17位烈士遗骸移葬入内。日,破土新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设计,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600平方米,日开工建造“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由齐康设计,碑高为42.3米,寓意烈士流血牺牲换来日南京的解放。纪念馆和纪念碑于1986年竣工,纪念馆为U字形,二层古典建筑,屋面为乳白色琉璃瓦,外墙为花岗石贴面,邓小平手书:“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书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碑前屹立着一尊青铜浇铸的雕像。背面为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1987年题写的碑文。纪念馆与纪念碑在同一轴线上相距450米,馆、碑之间建有碑廊、水池和纪念桥。碑廊中镌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经典著作,烈士诗篇、豪言壮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整个陵园占地9.96公顷,建设投资1976万元。十七、华东人民海军烈士公墓1950年10月,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为在南京解放初期牺牲、病故的30多位海军烈士于南京市雨花台望江矶山麓建立墓群、墓群前竖立“华东人民海军烈士公墓”石碑,由张爱萍题字。十八、杨根思烈士陵园杨根思是江苏省泰兴县人。民国33年(1944年)3月参加新四军,次年入党,曾荣获“爆破大王”、“战斗模范”、“一级人民英雄”、“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0年10月赴朝作战,同年11月29日在围歼美陆战第一师的长津湖战役中,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下碣隅里1071高地东南屏障小高岭,在接连打退敌人八次反扑,阵地上只剩杨根思一个人时,面对敌人第九次进攻,奋不顾身抱起炸药包冲入敌阵,用生命保卫了小高岭,为夺取整个战役的胜利赢得了时间,为全歼美国王牌军陆战第一师立下卓越的功勋。日,朝鲜最高人民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3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追认杨根思为特等功臣,授予“特级英雄”称号。1955年10月,泰兴县政府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杨根思烈士家乡――泰兴县羊货郎店兴建“杨根思烈士祠”,日落成。1965年更名为“杨根思烈士纪念馆”,1970年改名为杨根思烈士事迹陈列馆,日扩建后又改名为“杨根思烈士陵园”。占地35703平方米,建筑面积364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杨根思烈士纪念堂”、“杨根思烈士事迹资料陈列室”、“杨根思全身塑像”、“杨根思烈士碑”(卧、竖各一块,上刻彭德怀、陈毅题词),“杨根思烈士衣冠冢”,整个陵园内碧水环绕,松柏葱郁,壮严肃穆,是全省设计较好的陵园之一,年均瞻仰人数4万人次。1987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日彭德怀题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1955年12月,陈毅题写“杨根思烈士碑”碑名。1966年9月,张爱萍题写“杨根思烈士纪念馆”馆名。烈士资料陈列共分6室,第一室:用电光示意图介绍烈士生前参战立功的时间、地点和彭德怀、粟裕、张爱萍、郭沫若的手迹;朝鲜内阁的题词;以及历年来为表彰杨根思烈士出版的各种书刊。第二室:陈列了烈士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的实物,参加民兵时用过的大刀、手榴弹。第三、四室:介绍杨根思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
,屡建战功的事迹。第五室:概述了烈士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长津湖地区的第二战役中连续打退敌人九次进攻,身抱炸药包冲入敌阵,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洒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业绩。第六室:陈列了中国人民、朝鲜人民授予杨根思烈士崇高荣誉情况。十九、宿迁市烈士陵园民国35年(1946年)12月13~19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各一部,在宿(迁)北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部和所属三个半旅以及整编第十一师一个团共23000余人。为纪念宿北大战牺牲的烈士,1954年在宿迁县城内马陵山建立烈士陵园,1958年扩建,占地126665平方米,内有“宿北大战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塔高28.6米,1963年由陈毅亲笔题写塔名。有“宿北大战纪念馆”一座,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内陈列华中、山东野战军民国35年宿北战役中的历史资料10万字,图表277幅,照片188张,实物462件,20名烈士事迹;有“抗日纪念碑”、“宿北大战护碑亭”以及朱瑞将军碑亭,在宿北大战中牺牲的团参谋长俞慕耕、营长董群烈士墓碑各一座。另有一个安葬2800多名烈士的墓区。日夜因抢救五保老人而英勇献身的少年英雄韩余娟烈士塑像及碑亭也建在陵园内,内有日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向少年英雄韩余娟学习”,国防部长张爱萍题词“韩余娟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小红花”。年均瞻仰人数达25万人次。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二十、三烈士墓1955年,南京军区将民国30年(1941年)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副军长兼政委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三位烈士的遗骸,由皖南迁至南京中华门外望江矶建墓。三墓并列,均为圆形,墓前立碑,碑上镌刻烈士姓名。墓碑全部用花岗石砌成,占地约1.12公顷。二十一、革命烈士公墓(又称陆军墓)1957年南京市民政局将散葬在中山门外、光华门外及石婆婆庙等地沟旁、路边和低洼地区的烈士墓,全部迁至雨花台区铁心桥乡铁心村夏家洼村山地(三烈士墓西边山脚下)建立公墓,计有墓365座。二十二、邓演达烈士墓邓演达烈士(),广东惠阳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参加同盟会,民国13年(1924年)国共合作后,历任国民党黄埔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等职,民国16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同年8月1日与宋庆龄等发表反蒋宣言。民国19年5月,在上海领导创建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民国20年8月在上海被捕,解至南京,同年11月在南京麒麟门砂子岗惨遭杀害,就地埋葬。日,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将邓演达烈士遗骸迁葬于紫金山南麓灵谷寺东半里许,墓朝南,花岗石墓碑“邓演达烈士之墓”由何香凝题写,墓前筑有大平台,正中小平台上置水泥花圈,以短柱铁链围绕,左右各建方亭一座,中设石桌石凳,方亭毗连露天走廊,上架条栅,植紫藤花篷,左右环抱延伸至墓门,碑阴有碑文,记述其生平事迹。二十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为纪念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日,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市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日奠基,日建成,同年11月6日正式开放。塔址座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塔高38.15米,面向朝阳,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1964年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经陈毅改定的隶书碑文,两侧镌刻着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形象;左侧是解放区人民全力以赴,奋勇支援前线的壮丽情景。纪念塔有回廊、角亭环抱,气势磅礴,雄伟庄严。塔前有宽敞的平台面对园林正门,有长250米、宽31米的十跑129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150米的园林中心广场,广场南北为一条40米宽的甬道,连接着宏伟壮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和园林北门。整个陵园占地面积7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990平方米。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发动的。国民党反革命军队南线主力猥集徐、海、蚌地区,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屏障反动统治巢穴南京,疯狂挣扎,挽救其垂死命运。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六十余万人,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首歼海州西撤敌军动旅于碾庄圩,继歼豫南来援重兵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逃敌军主力于永城地区。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面前,敌军四个半师先后起义。这次战役,人民解放军浴血苦战六十五昼夜,共歼灭敌军五个兵团、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计五十五万五千余人。至此,蒋匪南线精锐部队被歼净尽,江、淮、河、汉广大地区遂告解放。这一战役,连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军事思想的光辉体现,是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结果。战役中,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敢于打大仗、打硬仗,不怕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毒气,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逐村逐屋激战,一沟一堡争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表现了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被解放的蒋军士兵,立即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罪行,调转枪口、杀敌立功。华东、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二百万民兵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海战役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烈士们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中奋勇前进!
英雄们的传大业绩与日月争辉!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二十四、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修建和开放,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淮海战役纪念馆”横匾由陈毅题写。馆内陈列分正厅、序言、战役实施、人民支前、悼念烈士、将革命进行到底六个部分,共展出珍贵革命文物、历史照片等2400余件。正厅主要反映淮海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序言”简要反映淮海战役前全国有利的军事政治形势。“战役实施”主要反映淮海战役的胜利经过,陈列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手稿,指挥作战用的电台,以及大刀、奖旗、奖章、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等。“人民支前”集中反映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人民土改翻身后,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赢得淮海战役彻底胜利的史实。“悼念烈士”陈列了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和85名烈士的遗像、遗物、英雄事迹。“将革命进行到底”主要反映人民群众学习淮海战役英雄们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胜利前进,把人民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先进事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纪念馆没有开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于日重新开放。年均瞻仰人数达200万人次。馆中主要题词有:朱德题词:“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刘少奇题词:“学习淮海英雄,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将革命进行到底”。周恩来题词:“淮海英雄,永垂千古”。邓小平题词:“中华儿女们永远记着:你们的幸福是先烈们用血换来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陈云题词:“解放了的祖国,是由毛主席的领导,人民的努力,先烈们的鲜血得来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刘伯承题词:“在大规模决战成功的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陈毅题词:“烈士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永远为人民所纪念”。谭震林题词:“光荣归于人民”。粟裕题词:“烈士精神,万古长存”。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二十五、邓仲铭(振询)烈士墓及纪念碑、亭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兼苏南区行政公署副主任邓仲铭,民国32年(1943年)8月3日在江宁县高桥渡口牺牲后,第二天安葬于江宁县龙都乡,次年冬迁葬于江宁县周岗乡绿杨头附近猴山。1958年3月迁葬于南京雨花台,1960年4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在墓前立碑。江宁县人民政府为纪念邓仲铭烈士,于日在冯潭庄西南的秦淮河上,建立重民桥,在烈士殉难的高桥渡口建立“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1983年为纪念邓仲铭烈士牺牲四十周年,又在江宁县东山镇竹山西北山腰建立“仲铬亭”,亭名由江渭清题写,亭内有“邓仲铭烈士碑”。邓仲铭烈士纪念碑碑文
邓仲铭同志原名振询,又名重民,江西省兴国县人。一九零四年出生于贫苦家庭,一九二七年参加当地农民运动,一九二八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九年二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兴国暴动领导人之一,曾任兴国县工会委员长、江西省工会委员长、全国手工业工会委员长及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兼劳动部部长。一九三四年十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兼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劳动部部长。一九三八年后任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皖南特委书记。一九四零年三月,来苏南任中国共产党苏皖区委员会书记,一九四二年七月改任副书记,一九四三年三月兼苏南区行政公署副主任。同年七月,邓仲铭同志率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六团赴江宁、当涂、溧水地区指导工作,八月三日宿营于江宁县录口冯潭庄,因有敌情,在转移中渡秦淮河时不幸牺牲于高桥渡口,终年三十九岁。噩耗传遍苏南,军民同声哀悼。
邓仲铭同志生前长期从事党的工作,对革命赤胆忠心,对敌人刻骨仇恨,对人民满腔热情,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为纪念先烈教育后代,一九五八年三月将邓仲铭同志遗骨迁葬于南京雨花台望江矶,一九八一年在邓仲铭同志殉难处兴建了重民桥,值此邓仲铭同志牺牲四十周年之际,再建此亭,并立碑记永示纪念。
邓仲铭同志永垂不朽。杨克鹏书二十六、何坤烈士牺牲纪念遗址何坤烈士系湖南省人。民国14年(1925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冬由中共江苏省委派往红十四军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民国19年4月,在红十四军围攻如皋县老户庄战斗中牺牲。1960年5月,在何坤烈士牺牲地场南公社老户庄建立何坤烈士墓碑。纪念碑正面由张爱萍亲笔题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坤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碑文。二十七、碾庄烈士陵园碾庄原名碾庄圩,位于邳县城西16公里处。民国37年(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组成突击集团和阻援集团,11月11日将国民党军队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合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18平方公里地域内,11月15日夜向黄伯韬兵团发起围攻,黄伯韬兵团凭藉坚固工事进行顽抗,双方激战,至21日全歼黄伯韬兵团15万人,22日晚黄被击毙。碾庄一仗是淮海战役第一个大仗,切断了徐州敌人的右臂,为淮海战役全役胜利打下基础。为纪念和褒扬在碾庄战斗中牺牲的革命先烈,1958年6月中共邳县县委作出决定,在碾庄兴建烈士陵园和淮海战役碾庄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1962年2月纪念碑竣工。同年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邳县碾庄公社兴建“碾庄烈士陵园”。该园占地面积7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7平方米。内有“淮海战役碾庄战斗革命先烈纪念塔”一座,塔高18.5米,有刘少奇题词:“浩气长存”,刘伯承题词:“淮海战役阵亡将士永垂不朽”,陈毅题词:“淮海战役各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有“碾庄烈士资料陈列室”陈列照片177张,实物28件,图表3幅及文字资料等,有烈士墓370座,陵园布局壮观,平均每年瞻仰祭扫人数达5万人次。1987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二十八、王杰烈士陵园王杰()山东金乡县人,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日在江苏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时,因抢救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的生命,英勇献身。当地党政军于1967年在张楼公社建立王杰烈士陵园,后又扩建,是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著名陵园。占地面积14674平方米,建有王杰烈士墓、“王杰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纪念亭”,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园内刻有毛泽东语录:“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周恩来题录王杰诗:“座座青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朱德题词:“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董必武题《读王杰同志日记》:“共向雷锋学,为君领会多,一心为革命,三载保无讹。死义泰山重,书香贝叶过,利人糜顶踵,示范耿星河”。每年清明节前往祭扫人数达5万人次。1987年6月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二十九、常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常州市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故乡,所属金坛、溧阳、武进三县广大山区和农村,又是苏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年,常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民政厅投资190.26万元,在常州市南郊三桥头兴建常州市革命烈士陵园,1985年基本建成。陵园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先后建成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堂、三杰厅、革命老干部骨灰存放室、接待室等。纪念碑前有可容纳数万人进行悼念活动的广场,广场前铺设两条百米长、4米宽的纵向再道,两甬道中间是20米宽的花圃,两侧青松翠柏,簇拥着纪念碑。大门入口处有陆定一手书的陵园名:“常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全园绿化覆盖率已达60%。园内主要建筑物有:常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烈士陵园主体建筑之一。由一个主碑、4个副碑组成,主碑高9.3米,宽13.56米,上方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隶书大字,下方刻有花圈图案,纪念碑全部由金山花岗岩饰面,庄严雄伟,于日举行落成揭墓仪式。常州市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陵园内北侧,1985年9月奠基,1986年9月竣工,馆名由张爱萍题写,建筑面积880平方米,设8个展厅,呈回廊式,内部采用玻璃窗式和同步录音讲解装置,沙盘及平面图均用电控灯光显示,分六个部分展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李公朴和常州市、金坛、溧阳、武进三县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228名(含外藉在本地牺牲)烈士遗像、遗物等共计近千件展品。革命烈士纪念堂,正上方横匾为李鹏手书,正厅是三杰厅,厅内有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尊胸像,各高0.85米,宽1米,供人瞻仰凭吊。常州市革命烈士骨灰堂,1985年3月竣工,面积732平方米。三十、恽代英烈士纪念碑塑像恽代英烈士(),江苏武进人。民国10年(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2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杂志。民国15年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民国16年在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曾参加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民国18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民国19年任上海沪东行动委员会书记,同年5月6日在上海被捕,民国20年初解至南京,关押在水西门外江东门国民政府军人监狱,同年4月29日英勇就义于监狱操场。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在烈士殉难处立碑,刻上“恽代英烈士殉难处”。日,以汉白玉雕塑的烈士半身塑像立于烈士原牺牲处。三十一、杨太平烈士纪念碑该纪念碑位于南京市大厂区长芦镇。杨太平烈士系南京军区基建工程兵某部211团12连班长(共产党员)。1983年夏,南京地区遭受洪水袭击,南京市大厂区长芦乡三合圩于7月14日凌晨决口,涉水十几个村庄,杨太平抢堵决口,奋战6个多小时,抢救出10名群众和战士以及一批物资后,被洪水卷走,英勇献身。南京军区授予杨太平“抗洪抢险英雄”荣誉称号,颁发二级英雄奖章,日南京市各界人士举行抗洪抢险英雄杨太平烈士纪念碑、亭落成仪式。江苏省民政部门管理的县级以上烈士陵园(塔、馆)统计表(截止1987年)表5―1
业务用房面积
馆(平方米)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
抗日山烈士陵园
赣榆县班庄乡夹谷山南
有纪念亭雕塑
淮海战役碾庄战斗牺牲烈士陵园
邳县碾庄乡
王杰烈士陵园
邳县张楼乡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淮阴县刘老庄乡刘老庄村
泗洪县半城镇西部
碑亭塑像各1
宿迁市烈士陵园
宿迁幸福中路37号
芦蒲烈士陵园
阜宁县芦蒲乡芦蒲村
杨根思烈士陵园
泰兴县根思乡羊货郎店
三仓烈士陵园
东台市三仓镇北郊
朱家岗烈士陵园
泗洪县曹庙乡朱家岗村
江宁云台山烈士墓
江宁县横溪乡云台山
无锡市烈士陵园
无锡市惠钱路45号
常州市烈士陵园
常州市兰陵路33号
(1996年3月批准为国家级)
苏州市烈士陵园
苏州市横山西坡
南通市钟秀山烈士陵园
南通市钟秀路100号
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
海安县烈士乡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塔
海安县宁海南路91号
(1995年4月批准为省级)
扬州市烈士陵园
扬州市平山堂路61号
(1992年7月批准为省级)
泰州市烈士纪念馆
泰州市三官殿32号
坊、碑、亭各1
镇江市烈士陵园
镇江市鼓楼一村119号
(2001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
六台桂子山烈士墓
六台县八百乡桂子山
溧水县回峰山纪念塔
溧水县回峰山北麓
溧水县中山烈士陵园
溧水县东庐乡中山
无锡市阳山烈士陵园
无锡市阳山镇
无锡市锡南烈士陵园
无锡市南泉镇
无锡市锡东烈士陵园
无锡市梅村镇
无锡市马山镇烈士陵园
无锡市马山镇
无锡县烈士陵园
无锡市东亭南路2号
江阴市渡江战役烈士纪念碑
江阴夏港镇夏东村
宜兴县烈士陵园
宜兴县龙潭西路55号
鸳楼烈士陵园
沛县鸳楼乡鸳楼村
睢宁县烈士陵园
睢宁县高作乡
丰县烈士陵园
丰县丰城镇杨庄南
淮海战役狼山阻击战79烈士园
铜山县吕粱乡冠山
金坛县烈士陵园
金坛县城南乌龙山90号
溧阳县烈士陵园
溧阳县西郊(西山)
吴县烈士陵园
吴县光福镇卧龙山南麓
太仓县烈士陵园
太仓县城厢镇
常熟市烈士陵园
常熟市虞山镇虞山北路35号
如皋县吴庄烈士陵园
如皋县常青乡吴庄村
南通县烈士纪念馆
南通县金沙镇金东路
海门县烈士纪念馆
海门县海门镇解放东路2号
如皋县烈士纪念馆
如皋县如城镇钱桥村
海安县烈士陵园
海安县海安镇宁海南路80号
如东县烈士陵园
如东县掘港镇陵园路42号
启东县烈士陵园
启东县汇龙镇人民中路754号
灌云县烈士陵园
灌云县伊山镇公园路22号
吕祥壁烈士陵园
东海县白塔埠镇
泗阳县烈士陵园
泗阳县众兴镇爱园路9号
1944年9月始建,1953年迁建
泗洪县烈士陵园
泗洪县青阳镇山河路16号
涟水县烈士陵园
涟水县涟城镇常青路65号
(1994年9月批准为市级)
沭阳县烈士陵园
沭阳县沭城镇东南
淮安市烈士陵园
淮安市东门大街王举人巷
宿迁市小蔡集烈士陵园
宿迁市来龙镇耿陈村
灌南县烈士陵园
灌南县新安镇人民路17号
盱眙县烈士陵园
盱眙县盱城镇扬大山
金湖县烈士陵园
金湖县黎城镇园林南路91号
洪泽县烈士陵园
洪泽县高良涧镇南环路19号
盐城烈士陵园
盐城郊区新兴镇
大丰县烈士陵园
大丰县大中镇幸福大街20号
阜宁县烈士陵园
阜宁县阜城镇园陵路北
滨海县烈士陵园
滨海县东坎镇中市路6号
射阳县烈士陵园
射阳县合德镇老运棉河桥南
响水县烈士陵园
响水县响南乡
建湖县烈士陵园
建湖县建湖镇湖中路28号
秦兴县烈士纪念馆
泰兴县泰兴镇鼓楼东路26号
内有大成殿文昌阁
高邮县烈士陵园
高邮县高邮镇通湖路92号
泰县烈士陵园
泰县姜堰镇太平路52号
江都县烈士陵园
江都县江都镇通联路28号
兴化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兴化市昭阳镇公园路11号
宝应县革命烈士陵园
宝应县叶挺东路31号
仪征市烈士陵园
仪征市真州镇西门口老虎山
靖江县烈士陵园
靖江县孤山镇孤山中路81号
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
泰兴县城北郊
(1990年5月批准为市级)
句容县兆文山烈士陵园
句容县华阳镇兆文山
丹阳市革命事迹陈列馆
丹阳市云阳镇画院路
扬中县烈士纪念馆
扬中县三茅镇英雄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