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地菩萨还需要有密宗明妃男女双修视频吗

走进神秘的藏传佛教(三),客观看待密宗的男女双修法走进神秘的藏传佛教(三),客观看待密宗的男女双修法一知生活百家号本人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大家好,我是一知。今天我们接上回的内容,从莲花生大士开始谈男女双休法。莲花生大士出生的因缘小编就不写了,大致是阿弥陀佛心中的神箭射中了一朵莲花,莲师从莲花中出生,示现八岁男童相貌。莲花生大士这是莲师的出生过程——虽然是有点神奇,但如果佛经看多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佛经中经常有“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无畏光明,遍虚空界,九龙灌顶,等等之类的描述”,来说明法力的强大。关于莲师的详细,小编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深究。我们来谈一下莲花生大士的男女双休法。这是一段关于灌顶的记载,颇具神话色彩:莲师拜女性上师昆噶玛为师,莲师向她请求灌顶,她将莲师变成一个吽字吞下,最终从密处取出。在昆噶玛的体内,莲师被授予外、内、密的灌顶,并且清净了三种业障。智慧空行母这里小编就开始有疑问了,把人变成吽字,然后吞下,再从密处取出。这种灌顶的方式让人无法理解!以下这段文字是小编第一次看见那女双修法的出现。空行母曼达拉娃莲师到了萨诃国,摄受了国王毘哈达拉之女、具德的空行母曼达拉娃。他以空行母(明妃)为修持的所依,在一个山洞里共修了三个月,最后阿弥陀佛亲自降临,给两人灌顶,并加持两人与其无二无别。两人得到了十亿长寿密续,成就了长寿持明果位。先抛开这些文字不说,佛陀曾说,众生若不断淫,尘不可出。既然连欲界都不能出离,如果说能成佛简直就是在天方夜谭!佛陀佛陀以化身佛来到南阎浮提(地球),菩萨也是依于愿力化生这娑婆世界。莲花生大士一生有五位主要的佛母,佛母即在密教产生的诸佛、诸菩萨者神格化后的称呼。小编对双修法的态度:莲师和菩萨为了教化大众,示现男女交媾相。可能是为了告诉人们,男女都能成佛的道理。维摩诘居士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也去过妓院,这只是一种方便法,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度解脱。以前还有个菩萨化生妓女,和男人交媾,后来那男的对此很厌恶,就远离淫欲了。都是为了度众生的手段。《金刚经》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也是这个道理。金刚经但是,这个方法实在太玄乎,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有大根器去修炼,所以小编奉劝人们千万不要去尝试。《法华经》说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对不同根器的人要用不同的教法。佛陀十大弟子中,也只有舍利佛才称之为上智。那就更不会说我们普通人的智慧了。在末法时代,有个法门很适合我们去修习。《无量寿经》说,净土法门很适合阎浮提众生去修行,简单容易学,往生净土,不堕入外道。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一知生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社会心理学、热点评析,自媒体人,学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藏传佛教唐卡中的男女双修
人们在西藏旅行,会发现无处不在的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藏传佛教,几乎主宰了藏族一切文化形式,形成西藏文化特有的神秘色彩。而在藏传佛教的各种修行密法中,最最神秘,为人所不解,受到众多诟病的则是一种男女双修法,称为“乐空双运”。
人们在西藏的寺庙中有时会看到男女双尊拥抱在一起交合的神像。北京雍和宫大殿前面的东厢房密宗殿内,也供奉有多尊这样的佛像。在许多唐卡上, 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图像。这些拥抱的男尊(被称为“明王”)、女尊(被称为“明妃”),很明显以性器官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令人骇异的是,他们—特别是男尊,通常狰狞可怕,有的长着兽头,张开血盆大口。这种藏传佛教特有的神像,一般俗称之为“欢喜佛”。此外,人们也听说,有些藏传佛教的喇嘛们不禁婚俗,娶 妻生子。这一切都使人疑窦丛生。
“男女双修”会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当然是因为它和性有关。任何时候,人们对性的好奇心都不会停止。同时,还因为在一般人们的观念里,佛教是要求禁欲的宗教,色戒是僧侣们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戒,但是这些佛像、僧侣们,怎么竟敢公然破戒呢?
围绕这种特殊的现象,人们众说纷纭,痛斥者有之,辩护者有之,互相攻讦,争论不休。本文不拟对这种复杂的事物做出结论,事实上作者也没有这种一锤定音的能力。本文只准备从尽可能多的角度陈述资料,尽可能充分地展示这个问题的风貌,希望读者们能够见仁见智,做出自己的结论。出场论战的主角既有密宗的实修者(他们当然是双修法的支持者喽),也有来自其他宗派的批判者(不仅有佛教内部的显宗流派,还有外部如儒家等),还有各种名色的学术研究者(他们的立场或褒或贬,杂陈不一)。
叙述这场“男女双修”的争论前,我们先来简略回溯一下有关藏传佛教的内容。
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并称三大佛教体系。这一简单的划分法主要从其流传的地域(所以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以及典籍所使用的语言考虑,同时也暗指出它们在教义教理方面的显著差别。汉传佛教主要在中国内地流传,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汉语。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我国云南也有少量传播。藏传佛教顾名思义,主要盛行于西藏,又辐射至周围的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诸省,以及尼泊尔、不丹、蒙古 等国家和地区,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这三大体系现在欧美也有传播,可谓遍布世界,所以这种体系划分的现代含义更强调它们在教义教理方面的不同。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大小乘佛教在教理、戒规,以及追求目标—其实就是人生价值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粗略来说,小乘佛教追求个人解脱,即“自度”,以“证得阿罗汉果”,即成为罗汉,为修行的最终目标;大乘佛教追求所有众生都得到解脱,即“度他”,以“证得佛果位”, 即成佛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尤其推崇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的菩萨阶段的修行,叫做“菩萨行”,遵行的戒律叫“菩萨戒”,因此非常强调入世,积极参与、干涉世俗生活。这一人生态度和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的思想暗合,所以一经传入中国,立刻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大乘佛教又有显密宗之别。显宗以释迦牟尼为教主,密宗则以大日如来以教主。大日如来又叫毗卢遮那佛,以太阳比喻“如来”,意即光明遍照法界,能平等开发无量众生“种种善根”,成办世间一切“殊胜事业”。它被认为是法身佛,而释迦牟尼是应身佛。按照密宗的说法,显宗的教义是释迦牟尼公开宣说的,故称显教。密宗的教义则来自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所以叫密宗。
显宗和密宗的称呼是相对而言的,都是修习成佛的正道途径。显宗通过明显、外化的教理向一切众生传布,密宗的密法则不能轻易向外人透露。或者说,两者有不同的适应对象。用佛教徒一般的说法,即各种法门是佛根据各人的根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化形式,其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
密宗是印度佛教发展到晚期阶段的产物,从外在表现看,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典型特征。其实佛教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不讳言。但是密宗形成真正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则是在大概7世纪左右,密宗的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出现并盛行之后。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梨(导师、上师)秘密传授,外人不得而知,所以被称为密宗,或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等。它含有很多真言、咒语,所以又被称为真言乘。由于信奉《金刚顶经》,又被称为金刚乘。
汉传佛教一般被认为属于显宗。其实,在三国直至隋唐时期,密宗的思想和宗教实践在中原内地也有广泛传播,甚至一段时期(唐代开元年间)成为主流,只是在之后才衰颓下来,到现在几乎不闻。汉传佛教中的密宗被称为汉密。密宗在唐代传入日本,日僧空海创立真言宗,被称为东密。藏传佛教并非如一般所认识的只修密宗,而是显、密双修,只是由于其密宗特色过于显著,而被概称为藏密(下文再提到密宗,一般指藏密)。
密宗和显宗都以成佛作为修行的终极目标,但是在如何成佛的途径上,则有不同的看法。显宗认为成佛是一个累世修行的过程,在今世几乎不可能达到,而密宗则认为可以通过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秘密修行法,在今世即达到迅疾成佛的目标,就是密宗中“即身成佛”的教义。
藏传佛教是在7世纪松藏干布创建吐蕃王国时期传入西藏的。也有学者以约755年藏密的根本寺院桑耶寺的建成作为藏传佛教正式在西藏立足的标志。当时同时传入的佛教流派有来自中原汉地的显宗(主要是禅宗),还有来自印度、孟加拉等国的密宗,同时在西藏流传的还有自古以来的土著宗教—苯教。经过长期复杂、残酷的斗争,这种斗争往往与政治现实结合在一起,密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汉传显宗佛教被驱逐出西藏,而苯教被吸收、消融在密宗之内。但上述说法只是大概,并不严密,其实任何文化斗争都是互相消融的过程,在征服对方的同时自身也发生改变。上文说藏传佛教是显、密同修,在其教义中也明显有显宗的成分。苯教在西藏也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吸收藏传佛教的养分,以新的形式继续留存了下来。经过这样发展后的藏密,跟印度最初形成的密宗也有很大不同,而具有别具一格的风貌,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很大的差别。这一差别集中反映在藏传佛教的密宗化上。这种密宗化如此强烈,以至很多人一听说藏传佛教就以为是指密宗,以为喇嘛(注:其实只有修行到相当阶段的高僧才能称为“喇嘛”,将西藏僧人都称为“喇嘛”是一种误解)们都是修行密宗的。其实不然,藏传佛教其实既修密宗,又修显宗,是显、密并重的体系,—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藏传佛教中有更重视、抬高密宗地位的倾向。又,其实汉传佛教中也有密宗的成分,只是相对而言很不显著罢了。
藏传佛教密宗具有许多显宗所不具有的典籍,它们起源于印度,梵名“坦特罗”(tantra),也翻译为“密续”。它们数量庞大,讲述了各种本尊守护神,以及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秘密的修行法。
密续有二续部、三续部、四续部、五续部、六续部之分别,其中又以四续部为主要。四续部,指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密是所有密续中最高阶段的密法,也是最难修持的密法。无上瑜伽密仅藏传佛教密宗有,甚至汉密、日本东密中也没有,是其最大的特色。
无上瑜伽部又有父续、母续、无二续(也叫“不二续”)的划分。一般认为,父续代表“方便”,母续代表“智慧”,无二续是“方便智慧双运”(但这一说法并不为所有的藏密派别接受)。
一谈到“双修”,很多人会立马跳起脚来,大骂藏传佛教的双修法是邪术,进而说藏传佛教不是佛教,是附佛外道。理由就是佛教有戒律,出家人不能近女色。而藏传佛教有“欢喜佛”,有“双修法”,显然违背佛制,因此便认定藏传佛教是外道。甚至有人大叫:把你们的母亲、妻子、女儿送给你们的上师去双修啊!言下之意,好象天底下只有他是最聪明的,最捍卫佛教的纯洁性的。
佛教有双修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佛教的修行非常重视双修。象我们经常讲的:显密双修,福慧双修,禅净双修,止观双修,悲智双修,定慧双修等等,都是双修法门。那么藏传佛教的双修和这些双修有什么联系或不同呢?
首先来说说汉地人眼中的双修。大部分汉地人看到“欢喜佛”时,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这是男女性交”的想法。鲁迅先生有句著名的话:心里不干净的人,看到一块肥皂都可以联想到女人洗澡。有些人就是这样。
由于众生根器不同,习性不同,所以佛陀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度化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史书《西藏王统记》: 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具神通的猕猴授了戒律,命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正在猴子在认真修行的时 候,山中来了一个女魔,施尽淫欲之计,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我们两个结合吧!"
起初,那猕猴答道:"我乃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果与你结合,岂不破了我的戒行!"那女魔便娇滴滴地又说道:"你如果不和我结合,那我只好 自尽了。我乃前生注定,降为妖魔;因和你有缘,今日专门找你作为恩爱的人。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日后我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将要杀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那时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残害许多生灵。所以希望你答应我的要求。"
那猕猴听了这番话,心中自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又会造成大的罪恶。"想到这里,猴子一个跟头,便到普陀山找观世音菩 萨,请示自己该怎么办。观世音想了想,开口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个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此雪域繁衍人类,是莫大的善事。作为一个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你可先与魔女结成夫妻。然后再用佛法感化她,令她也能和你一样证悟菩提,这样,就可以使她不致造下更多的恶业。猕猴听从菩萨指示,便与魔女结成伴 侣,后来在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下度化了她。这就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善巧方法。
藏传佛教修行方法林林总总有上千个之多,男女双修之法只是其中之一,而能修此法的人只能是瑜伽士(在家修行的人),而且这个瑜伽士必须具有这样的定力才能修行,否则便是大罪。什么样的定力呢?修行人必须闭上眼睛时,用定力使树上的果子落下来,睁开眼睛时,用定力使果子又长回去。有这样的定力的时候才可以双修。而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够修这个法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
在介绍寂度老和尚的那篇文章里,我讲道,藏传佛教的密教部分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男女双修法只在无上瑜伽部中的欢喜金刚法中有运用,其 它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以及无上瑜伽部中的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集密金刚修法中都没有此法。
而在藏传佛教中,能修男女双修法的只有瑜伽士,出家的比丘严禁修此法,否则即是触犯金刚乘的戒律,视为重罪。所以如果有出家人(无论是藏地或者汉地)修此法,或以修法为借口,实为宣淫,则都是触犯佛家戒律的个人行为,本身既是触犯佛教戒律,当堕地狱!
如果世人不是从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看到双修的记载,恐怕根本不会知道佛家会有这样的修法。宗喀巴大师只是如实的写下了他所知道的佛法,而宗喀巴大师本人则没有因此去运用此法成就,所以不明就里的人对宗喀巴大师的污蔑可以到此为止,以免造下无边口业。
事实上,无论在藏地还是汉地,很多修行者因为证量不高,体悟不到空性而误用此法,不但给自己造下无边罪业,更使很多人因此误解藏传佛教,使众生造下谤法的口业,实在令人心痛。
再回到男女双修的修法上面,为什么会有这个修法呢?
佛法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的,是帮助我们看清事物本源的。从我们有意识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在心里为一些事情做了区分、联想和结合。比如:我们的意识里能够区分出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阴性的,什么是阳性的;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什么是重的,什么是轻的;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等等......
这样的区分心来源于哪里?这样的意识又是来源于哪里?用佛陀的话说:凡此种种使我们产生了烦恼。而金刚乘的教法,认为所有这些相互对应的事务在实相、本体上是没有分别、不同的,也是不可分别的。在究竟实相中,一切事务都是平等的、空的状态,是同样的纯净,它们都来自同样的根源,也就是说它们本来是在一起 的。
而为了使人们了解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用点计策说:是的,有一些东西是可结合的,所以先让人们谈论到结合、双修法,然后再使他们了解结合、双修法的原始状态和意义。
如果不能明白这样的道理,人们就会误解它,认为这类教法是教人去贪欲,似乎这种教法是很世俗的,甚至会认为这是邪恶的方法。但佛陀的教法种类有许多,有一些施教重点在于身心之间的关系;当佛的教法是直接的可对人产生效用时,是较好的,像出家成为僧侣,接受戒律,是解决贪欲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但生活当中有太多太多的众生,在这许多人中,有多少人可成为僧侣呢?
人常被贪欲压迫,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物质上的,而贪欲的实际行为是双运、结合对吧?金刚乘便是运用这个心理把他们带往实相--借用某些双运的教法。当你了悟双运的本质时,便不再痛苦了。双运可以是任何事,如生与死的双运。像我们前面说的,我们想快乐,但又不知如何结合生与死,总是全然地把它们分开。 因此,这里有一个方法将生与死、好与坏……等结合在一起,因为实相本体本就是一致的;没有所谓的生,也没有所谓的死,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生就没死,没有死就没有生,一切都是本然的结合双运。为彰显上述所说,因此有这样的教法,例如男女本尊的双运,这表示智慧与方便的双运。因为没有智慧,方便流于世俗; 没有方便,智慧又流于危险困难,因此必须求得智慧和方便的平衡和谐。今天只提一点皮毛,这个法门在密续里很高深、秘密,难为一般人理解,因此人们多有误解。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通灵佛教网&||||||
净土法门:业障重,怎么消除
  对佛有信心,这是真正敬佛,真诚恭敬。对佛没有信心,没把他瞧得起,认为佛不如别人,念老讲得很清楚,这个世间很多外道,包括一些气功,他也有一点小通能帮助你,你哪里有疼痛,他给你念念咒、给你摸摸,你就好了,你觉得这个佛菩萨比不上。你细心想想,他有没有本事帮助你脱离六道轮回?有没有本事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小的神通把戏就把你欺骗了,让你对信愿持名无比殊胜的大法生轻慢心,这一生遇到了不能成就,这才冤枉。如果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万缘放下。  记住海贤老和尚的一句话,「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成佛,这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不要说你一生,一百生、一千生、一万生、无量生,你也找不出出轮回的办法,为什么不相信?真可怜,业障怎么这么重!  你要问我:我业障重,怎么消除?老实念佛就消除了。你看海贤老和尚,师父教他一句佛号,嘱咐他一直念下去。那一年他二十岁,我相信他不超过二十五岁,三年、五年的时间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就有条件往生,你寿命到了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你往生。佛的话真实、恳切,决定没有妄语,我们为什么不信?这个世间还有许许多多牵肠挂肚的事情,那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用错了心。  抓住佛号就对了,自己决定成就,你也能帮助别人建立信心,让他也能成就,你的功德就大了。《宋译》本里面说的,「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诸菩萨众,闻我名号,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立刻就证得,这是说菩萨众,不是我们凡夫。我们凡夫如果说是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深信发愿,求生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来接引你到极乐世界,我们是这一号人物。经上讲的要记住,那是菩萨,那不是凡夫、不是阿罗汉,是菩萨。  文章恭录—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2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女双修玄幻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