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or诸葛亮司马懿谁厉害,到底该贷款给谁

拒绝访问 | www.86722.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86722.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a743f5-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如果诸葛亮更有智慧,他为什么还是败给了司马懿_百度知道
如果诸葛亮更有智慧,他为什么还是败给了司马懿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论智慧、兵法、谋略,诸葛亮都远胜于司马懿一筹,他不仅能用一座无人把守的空城让司马懿兵退三十里,但是最后诸葛亮还是败给了司马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四条:1,诸葛亮受到汉家正统思想熏陶,一身儒雅之气,两袖君子之风,谋略多用于战场对阵,心机却很少用于自身安危,他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非是偶然之言;而司马懿受到的是曹操的“宁愿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唯我思想影响,为人处世,上阵交兵,总是先考虑自己的生前身后、成败功过。2,诸葛亮受到汉家正统思想熏陶,总是用“天授皇权”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每次后主刘禅一道撤兵的圣旨,诸葛亮无不惟命是从,因此贻误了许多出奇制胜的战机,致使六出祁山,功败垂成;而司马懿带兵打仗时,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信条,一切以军事上的胜利为准则。对诸葛亮的做法,司马懿就曾感叹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3,诸葛亮受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因而一生常怀报恩之心,不论平时生活,还是率军打仗,无不以报恩为大,这就大大加重了他为人做事的负担,曾有人见诸葛亮事必躬亲,夜以继日,就劝阻说:“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诸葛亮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心中的负担之沉重;而司马懿既无忠君之意,更无报恩之心,带兵打仗一身轻松,一切以掌握兵权为大,有了兵权就有了一切,因此司马懿一生都在谋划如何牢牢掌握兵权。4,诸葛亮一生谨慎,处世小心,不论平日政务,还是率军出征,他总是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这样不仅影响他在军事上精力的集中,而且也加重了他体力上的付出,再加上他生活朴素,吃食简单,这无疑加快了他衰老的速度;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这些做法颇有微词,曾有一次,司马懿询问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说:“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答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便告诉帐下的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不久,诸葛亮便病逝于五丈原。从古至今,诸葛亮始终被人们认为是正人君子,而司马懿却被人们一直称为奸滑小人,诸葛亮的正人君子的风范却成了他六伐中原、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而司马懿的小人行径反倒成了他克敌制胜、功成名就的法宝。可见,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它不可逆转和难以预料的自然规律。
战术上,司马懿不如诸葛亮,但战略上,司马懿更胜一筹!他知道自己单场战斗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就尽量不打,而是依靠城墙、关隘的防御进行对峙。司马懿比诸葛亮还大两岁呢,但不论拖蜀魏两国国力,还是拖诸葛亮司马懿两人健康寿命,司马懿都占便宜。魏的国力强于蜀,这不用多说。但诸葛亮虽然比司马懿年轻两岁,司马懿却料定诸葛亮必死到自己前面。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要做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种贤相,活得必然累。自己儿子又年幼,自己家族的未来也系于自己一身。要公私兼顾又要维护自己的声誉,诸葛亮活得确实累。司马懿则不同。司马懿本就是个野心家,他不怕别人说他玩弄权术,这一点,他的压力就比诸葛亮轻不少。而且两个儿子也争气,朝中只有一个不成器的曹爽能勉强与之为敌。司马懿活得其实很轻松很自在。这样的话,只要不出什么极大意外(比如说房子塌了,被马踹了)司马懿必然比诸葛亮长寿。司马懿懂得利用现成的优越条件,所以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论才智,毫无你问,诸葛亮高出不止一筹,可是司马懿这个人深知诸葛亮的为人跟生活习俗,知道他事事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弄的身体吃不消,最后用拖字诀使诸葛先生先他一步而死。谁说他败给司马懿?你不见上方谷一把火差点使得司马父子变成烤猪,可是天不佑人呀,老天都跟他作对!当然这是就三国演义这本书而言的,至于历史上的诸葛亮怎么样,我们所有人都没有资格议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有资格吗?拿出证据来,你的证据有几分可信性?问题多着呢!
诸葛亮:知识分子的意淫之魂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此人被历代知识分子赞美,有关诗词就多不胜数。诸葛亮为什么得到如此美名呢?因为知识分子的虚荣心,想想看,一个大儒,被人三请才出山,多光荣,多有面子啊,于是,诸葛亮就成了历代知识分子意淫的对象,直到今天。而才能远胜于他的曹操却大受贬低,因为曹操杀了杨修,我们知识分子怎么可以被杀呢,尽管杨修违反军规该杀。同样的,毛主席和雍正也得罪了知识分子,于是被不断的咒骂,尽管二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伟人,南山集案是某知识分子联合皇子推翻雍正的政府,这在现在的中国和美国都是不允许的行为。所以,要在中国历史获得好名声,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知识分子。而唐朝的李隆基有什么出色的本事么?不就是对诗人比较好么,因此,尽管李隆基抢了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尽管李隆基重用杨贵妃的哥哥,那个无能而又贪财的杨国忠,最后导致安史之乱,让唐朝人口损失三千万以上,但是,历代的知识分子不管这些,只要对知识分子好,他就是好。呵呵~~~~~~~诸葛亮心胸狭窄,不能用人,不能容人,自认为自已天下第一聪明能干,不给别人发挥的机会。整个执政期间没有招聘人才,也没人才投奔。 三国鼎立,魏国是战将千员,雄兵百万,江东孙权也在设立“招贤馆”广招贤能。而刘备的军中却只有刘关张三兄弟及赵云,这些人都是刘备自己创家立业时聚拢的人才,诸葛亮任军师之后没有任何改观。后来”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是关羽收来的降将,之二马超是刘备的世侄,鲁莽的张飞也收个老将严颜,诸葛亮是寸功未立。不但如此,大将魏延降蜀时还险遭着葛亮的毒手。出祁山时费尽周才折收了个姜维。然而已是无力回天,姜维也只是帮诸葛亮办理了后事而已。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足见诸葛亮的用心,处处显示自己,打击别人。明知道关羽和曹操交厚,偏偏让关羽把守华容道,杀了关羽的锐气,显示自己的权谋。事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反而骗得刘备赞美:“先生神算,世所罕及!”诸葛亮有野心或私心太重。白帝城刘备托孤,让其取而代之,此时刘备可能有杀诸葛之心。因刘备点破其野心,所以诸葛亮借口北伐,抓住兵权不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有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蜀军屡出祁山,有六次是诸葛亮亲征的。当时大将魏延提出建议从子午谷出兵,兵贵神速,可以闪击魏国。多次建议遭到诸葛拒绝,而由斜谷饶道出兵。结果屡出未果,节节败退。后来军事科学院及国防大学等军事院校研究战例时都认为诸葛亮属于贻误战机,最起码应该采用魏延分兵两路的建议,尤其是在司马懿未当统帅前若采用此法,蜀军很有可能一统天下。 诸葛亮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正确建国原则:东联孙吴,北拒曹操,待天下有变后再出奇兵,统一天下。当时形式应休养生息,训练精兵,待机面动。诸葛身为托孤重臣,因该审势度势,先治理好朝政再图大业。然而,诸葛氏不顾朝野反对,前后出师表极力要圆满所谓一统天下之先帝遗愿。司马懿才是当时的最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能知已知彼,每次与诸葛亮交战,每仗均立于不败之地。以司马懿当时的环境,最好的结果就是和诸葛亮打持久战,以不胜不败为最高境界。 诸葛亮最大的失误是在进图西川的人事安排上,按当时的人员,如果把赵云和凤雏留在荆州,诸葛自己同刘关张三兄弟进图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然而诸葛让凤雏陪王伴驾,自己把关羽赵云都留在了荆州。刘备从心眼里就讨厌凤雏,加上凤雏先生的随机之策让刘备大为不悦,两人征途上就郁郁寡欢,使得落凤坡凤雏夭折,垂手可得的西川反而成了烫手的山芋。无奈诸葛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关羽心胸狭隘,居功自傲。当时联吴抗曹是蜀国的国策。然而若要贯彻国策需要博大的胸怀,这一点恰恰是关羽的弱点。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实属胡来,走麦城也就成为必然。刘备刚得西川,就失了老家,二弟三弟相继命丧黄泉。关羽被杀,刘备舍大义求小义,欲发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这般举动势必会破坏联吴抗曹之国策,打乱三国鼎立格局。诸葛本应力谏,即使诸葛劝阻不了刘备也应该亲自辅佐刘备征讨,因为75万的倾国之兵是蜀国的家底,刘备不懂兵法,诸葛是深知利害的。他不随军出征主要也许是不想担当破坏吴蜀联盟之责,选择退避,实属卖主求荣。以致后来蜀军被东吴火烧连营,大军血本无归,刘备郁闷而死。我的帖子是针对三国之后的文人对他的吹捧写的那些大量的诗词都是根据演义而不是正史啊因此我的帖子,,,,,正史中的诸葛亮 首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巩固过程。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注意到这个年青人——这一情节,稍加改编,也添加进《三国演义》中去。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总之,不管刘备因为什么原因去亲自登门找的诸葛亮,既然正史上采用了这种说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隆中对》素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孙吴也想要荆州很久了,两条狗都盯着同一块骨头,怎么会不撕咬?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姑且不谈),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 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不会吸引当时连屁股也坐不稳的刘备。
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还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
先放下《隆中对》不提,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可是他出山没所久,曹军南下,就把刘备打得惨兮兮地向东逃跑。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魏延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而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在荆州以后。后来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爱报私怨,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管管法正,诸葛亮却不敢,回答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起码法正还压在他上面。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被陆逊在夷陵打得大败,凄凄惨惨逃回白帝城。当他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同意刘备这次冒险举动的,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明知道说了也没用,就来个闷声大发财。等到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讲了那么多,究竟要说明些什么问题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要说他最大的才能所在,大概是在政治斗争方面,这就必须要从三大集团的互相倾轧谈起……
刘备手下,最受信任的当然是原从集团,其中,关羽于219年兵败被孙权擒斩,张飞在221年被部将张达、范强所杀,麋竺因为兄弟麋芳投降东吴而“惭恚发病”死去,孙乾在刘备入蜀后不久就OVER了,简雍卒年,史所不载,但也没有他在刘禅朝廷中的任何事迹,估计死在刘备之先。原从集团所剩到诸葛亮时代的,大概只有资格较嫩的赵云和魏延了。
刘备第二信任的,是四川集团,其中,法正死于220年,黄权在刘备大败夷陵后,被迫北降曹魏,许靖和刘巴都死于222年。有分量的只剩下一个生在南阳,但于川中归备的李严了。
这也就是说,刘备死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改年号为建兴,当此时也,原从集团已经没落,四川集团有权有势的也只剩下一个李严了。而诸葛亮处心积虑地终于搞掉了李严,才得以总揽朝政。
史载,李严又名李平,刘备病亡,“(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辅政大臣,后又屡次升迁,名爵亚于诸葛亮。但是,在刘禅登基以后,李严的官爵虽然上升,却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际地位。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根本架空他那个军事统帅,继而李严从永安移屯江州,再以抵御曹真南侵之名兵赴汉中,日益接近诸葛亮控制的中枢政权。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柄,只让他押运粮草。蜀道难行,粮草往往不能提前到位,连诸葛亮自己也“每患粮草不继,使己志不申”,现在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李严了,李严不出岔子才怪——而且,如果有人正在找你的岔子,想逃可也逃不掉啊!
关于李严之被贬,史书上说:“(建兴)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乍一看,李严(平)确是罪有应得,粮草押不到前线也就算了,干嘛要骗人呢?干嘛要献谗言召诸葛亮回兵呢?但仔细想想,却感觉疑点甚多——李严何如人也?以一蜀中降将而为刘备重用,使为托孤重臣,诸葛亮也说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来呢?正当诸葛亮秉政,后主尸位之际,而能不顾自己亲笔书信还攥在别人手里,就两面大编瞎话,这种所谓“阴谋”,白痴也不会相信!
总之,李严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诸葛亮变成了蜀汉第一重臣,往好了比是霍光,往坏了比是吕不韦(其实也算不错,没拿他比曹操、王莽,因为他终究有擅权之势,没有逼宫之实)。李严品德不好,也许诸葛亮干掉他是正义之举,但使用那种阴谋诡计,终非君子之所为——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政治上,本就没有十足的君子,否则肯定活不下去,千万别把诸葛亮当圣人。圣人只有孔子,所以那老家伙根本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
继续,随着诸葛亮的权力稳固,原从集团和四川集团彻底退居二线,荆州帮权倾朝野。总有人赞扬诸葛亮用人唯贤,那么就让咱们先来看看那些“贤”的出身吧——诸葛亮所亲近并一手扶植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外乎继其执政的蒋琬、费祎、姜维,亲如父子的马谡,临终托付以后事的杨仪,以及《出师表》推荐于后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宠等。这些人,除姜维是关西降将外,蒋琬零陵人,费祎江夏人,马谡、杨仪、向宠襄阳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阳、南郡,在汉末同隶属于荆州刺史部,也即他们全都是荆州人,诸葛亮的老乡。原从集团不说了,四川集团名臣济济,又在本乡本土,要说他们的子弟毫无可用者,只好从已经被孙权占领了家乡的荆州人里头挑英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诸葛亮之用人,并非或者起码并非全部的唯才唯贤,而是以集团利益为其基础的。他的政治斗争能力一流,是勿庸置疑的。
都说诸葛亮是大政治家,如果这个所谓的“政治”,是指政治斗争的话,我们无话可说,可要说主要指民政的话,恐怕孔明戴不上这顶高帽子。诸葛亮的运补能力不错,当他作为地方民政长官的时候,总是能给前方“足食足兵”,大有萧何遗风。可是这运补能力的背后,是*合理地统筹安排,以及鼓励生产,还是*的拼命搜刮,可就谁也不知道了。
诸葛亮终于爬上第一高位,当了整个蜀汉的家,收到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上,《隆中对》里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是被暴发户刘备一入成都,大赏军功,搞到国库空虚,虽然后来根据刘巴的建议,发放大钱,平准物价,可那只能是权益之计,长久实行,反而象饮鸩止渴一般。政治上,蜀法严苛,据说刚一出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后人解释说,是治乱要用重典。可是诸葛亮治理蜀汉十二年,这些政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经济上搞到只*向东吴出口蜀锦来维持,他自己也说“益州疲弊”;政治上一味高压,人才雕零,学术萎缩,连本史书也没有留下——害得身为蜀人的陈寿,苦于得不到足够的史料,竟然写作《蜀书》,是《三国志》中最薄的一卷。一味秉持旧法,毫不应时改变,诸葛亮能算大政治家吗?
也许,诸葛亮故意维持这种“战时格局”,是为了积聚力量,等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以改变的。可是一则最终北伐也没有成功,他就算有这个心,也成了梦幻泡影;二来讲论历史不能*猜测,没有体现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它有,诸葛亮就算把他的长远计划天花乱坠写将出来,也多空想的成分,没有实行,谁也不能说肯定成功,从而给他戴上大政治家的高帽子。
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政权不把他们屠杀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
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现在西南地方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存在,可见西南夷实际上对孔明的印象是怎样的。
谈完了政治,咱们再来讲军事。首先先要确定,演义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十成里有九成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北伐的,他屡屡进兵,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何况仔细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处,每每毕见。台湾军事史家李震先生说得好:“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小说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
就以第一次北伐为例。此次北伐,可以说是时机选择得最好的,曹魏以为刘备完蛋以后,蜀中就无人了,根本没有防备,结果被一棒子打懵。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形势一派大好。因此后人评价说,“若(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可惜,诸葛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诸葛)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治蜀,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其何异于缘木求鱼?况其用兵又实在平庸。南宋陈亮等书生称“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彼岂孔明敌哉”,认为蜀军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这是诸葛亮善兵的明证。其实战争的成败要依据战略目标是否达成来作判断,诸葛亮的目标是西据陇右,进图中原,他达到目的了吗?他能算掌握了主动吗?一出祁山,张郃直击其必救——街亭,大破马谡,他前功尽弃;二出祁山,曹真料其必出陈仓,使郝昭守之,以逸待劳,又大挫诸葛亮的锋锐;三出、四出,司马懿以坚守之策,教其粮尽自退。由始至终,诸葛亮竭尽心力,却寸步难行;魏劳战之卒少,却收防御战之全功。实际上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魏军手里,是以蜀因战益弱,魏被兵不伤,终于有二士灭蜀之役。因此,魏人称“(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虽语带讥讽,细思却也不无道理。
因为司马懿的策略用的很对。他知道直接跟诸葛亮拼命不是对手,所以采用“拖”字诀,尽量不直接与诸葛亮的军队发生冲突,而是依靠城墙、关隘的防御进行对峙,双方就不再是智慧的比拼,而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弱小的蜀国当然不是魏国的对手了,诸葛亮的智慧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最终被司马懿拖死。
诸葛亮作为小说人物深入人心,他的所谓智慧大多是罗贯中的虚构。罗贯中为什么要把刘备塑造为正义的代表,关羽弄成忠义的化身,诸葛亮抬高到智慧的顶峰?这全出于罗贯中本人狭隘的儒家忠君思想。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加精通内政,对行军打仗却是个二流货色,在识人用人上也充分表现出他的心胸狭隘和任人唯亲,蜀国人材匮乏很难不归咎于诸葛亮的刚愎自用和目光短浅。当然他三分天下的战略眼光也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亮点。我们后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依据历史材料,而不是可笑地依据小说文本。历史小说虽然也依据一定的历史事实,但出于艺术作品的本性,虚构永远是第一位的。认为诸葛亮是最有智慧的人,这是没文化的老百姓一种善良的误会,但作为当代青年,应该用更加科学、求实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诸葛亮是在政治上逊司马懿一筹。诸葛亮毕生想做一代贤臣,可司马懿想的则是让司马氏一统江山。
其他1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先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