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去皈依三宝的意义了,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年轻人信这个

什么是归依三宝
作者:圣严法师
  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所以归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归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归依。
  准此而言,儿女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企业家信赖预算,下属信赖长官,宿命论者信赖命运,乃至独夫信赖武力,政客信赖谋略,贪夫信赖财产等等,皆有着或多或少的归依的成分。换句话说: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归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归依,信仰其它的相关信息,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归依了。
  不过,讲到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归依。比如有了大水灾,人可攀上树巅,爬上屋顶,走上小丘,但是水势大了,风浪急了,水位涨了,树会倒,屋会塌,小丘会淹没。所以...
什么是归依三宝
作者:圣严法师
  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所以归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归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归依。
  准此而言,儿女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企业家信赖预算,下属信赖长官,宿命论者信赖命运,乃至独夫信赖武力,政客信赖谋略,贪夫信赖财产等等,皆有着或多或少的归依的成分。换句话说:凡是由信仰而能产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归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归依,信仰其它的相关信息,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归依了。
  不过,讲到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归依。比如有了大水灾,人可攀上树巅,爬上屋顶,走上小丘,但是水势大了,风浪急了,水位涨了,树会倒,屋会塌,小丘会淹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与环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应该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痴,否则绝不会放弃此一求生的机会。因为高山所能产生的安全效果,远非树木、屋顶与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么,凡是能够认清世事无常的人,能够明白一切世相皆由对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够了解:父母、老师、预算、长官、命运,乃至武力、谋略、财产等等,虽可产生暂时的安全效果,但终不能绝对可靠与永久可靠。父母会死,老师的知识会落伍,预算会超额,长官会调动,命运靠不住,至于武力、谋略与财产,更是如幻如烟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之囚;今日的百万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于信仰其它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却未必由于信仰而决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宠爱的,任你信得如何恳切,也不会成为天国的选民。再说,在佛教的层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级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生天的范围。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轮回之中。天上的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尽,死后还堕,故其终非可靠的归依之处。唯有归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佛教的总体,便是佛法僧三宝。
  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盘城的大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盘(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只可供人暂时歇脚的处所,绝对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归依,否则便像骑着泥牛过河,刚下水时,或可有些安全的错觉,一经下水,泥牛自身难保,岂能供人作为渡河的工具呢﹖
  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何得称之为宝﹖这是很要紧的。一个人要想信佛,必须先来归依三宝,但在归依之前,又必须先要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地归依,便不得称为真正的归依。正像我们投考大学而在大学之中求学,如果不知那所大学的名称是什么,那便成为笑话。但是,我们不用讳言,今日的三宝弟子之中,接受归依之时,未必已经明白了三宝的大意,归依师们也未必开示过三宝的大意。说起来,这是可耻的!
  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以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由于三宝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的分别法,从大体上说,不外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
  1.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2.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未解释三宝的种类之先,首应知道三宝的涵义: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
  1.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烧、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
  2.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宝;
  3.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
  1.释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
  2.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
  3.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1)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2)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宝。(3)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者,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1)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2)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人的究竟归依处。为使读者更易了解起见,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对此的解释
  如下,以供参考:
  「论究到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来,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
  1.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圣严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
  正法或涅盘是法宝。
  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圣严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
  2.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
  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
  编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成佛之道》二九页)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如果没有一点佛学的基础,还是不懂的;不过我们终究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的,当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尚未到过太空旅行之前,对于太空的景象,任便航天员如何作详细的报告,我们所知,总是隔阂,乃至失真的,唯有亲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宝,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已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
  我们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祇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埸,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依归;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着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至于归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归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盘石,所以,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1.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3.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归──比丘(尼)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最初入佛,固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犘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归。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
  三归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归,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归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归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归作为行持,也以唱三归为人祝愿。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所以归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佛教之归依,即指归依佛、法、僧三宝。此词亦写为‘皈依’。梵语saan!a,多用于‘保护’、‘救济’,或‘避难所’、‘保护所’之义。意谓如能归投其中,则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无忧,故云归依。佛教之归依三宝,系指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使众生之身心得无限安慰,得脱离苦恼。故《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6c):‘归依以何为义?救济为义,由彼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
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们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论,这是我们修学的依靠; 我们皈依僧,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僧团。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我国佛教界,初入佛门者,必须经过归依仪式,誓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始被认定为正式之佛弟子。‘佛’翻译成中文就是觉,‘觉’是觉悟,觉而不迷。 ‘法’翻译成中文就是正知正见。《法华经》里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正知正见。 ‘僧’翻译成中文就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祖在《坛经》里面不用佛,法,僧,因为佛法僧是梵语。他完全讲意义: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
(1)佛教导我们:皈依觉,觉而不迷。 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回过头来,要觉悟。 佛弟子受了三皈之后,你就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这才能真正利己。我们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满,乃至于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这个话去做。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个叫皈依佛。
(2)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无量的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相关信息的环境,不能够明了,于是产生了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样才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环境,彻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们的思想、见解就正确,这样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乐,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实在在可带给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
(3)皈依僧 ,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因为我们心被污染,贪嗔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了,你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著了,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你才晓得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所以,这个三宝,是佛陀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对事、对物,都应当要记住:
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这是皈依法。
净而不染,这是皈依僧。
这是自性三宝。所以,学佛的人,从今往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这个标准、不离开这个原则,那你就是佛的学生,佛就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传授三皈,你真的得到了!绝对不在那个皈依证,那一张纸上,纸没用处的!真正守住这个原则,绝不违犯,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这是真正皈依处。
此外,梵语namas,音译为‘南无’,意为‘低头’,意指敬礼、归命。与前述之‘归依’意义相同。因此,在称呼佛菩萨名号之前冠以‘南无’一词,即表示对该佛菩萨之归依与虔敬。
(4)真正皈依的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样子。因此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不是好样子不但不能学、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样,做全世界我这个行业里面的好榜样。
如果样样都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你就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不是好样子,你没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说得不好听,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经典上常讲的‘无上菩提心’,必需落实在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是不假,诚是不虚。虚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错了。佛菩萨用真诚心,决定不欺诳众生。佛菩萨用清净心,决定没有丝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们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个念头是罪,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污染。真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如果觉得我高,他不如我,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回头,我们没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觉悟心,觉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爱心,这个慈悲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爱是大爱、真爱,所以爱心里面具足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个爱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佛存心,学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头了,真的皈依了,诸佛如来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学生。务必要诸佛菩萨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龙天护法才会拥护你,也常常帮助你照顾你。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二)归(皈)依僧宝是归依僧团(僧伽)和贤圣僧,不是归依某一个出家人。
归(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呢?从一切错误回头,依什么呢?依靠佛陀真实的教诲。所以皈依僧,诸位要记住,不是归(皈)依一个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而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僧团(僧伽)37,是皈依贤圣僧38。如果你说:‘我皈依某某法师了’,就错了,我们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仅仅受这个仪式,这是不切实际的。
要说皈依,必须分四点讲解,首先讲正确的皈依动机,次说正确的皈依物件,再说修持皈依的方法,最后讲皈依后应注意的事项。
(三)正确的归(皈)依动机。
判别是否真正佛弟子,要看有否真正的心皈依,而真正的皈依,端赖有否生出正确的皈依动机。若缺了动机或缺了清净而正确之动机,我们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单单讲皈依的部分就有十多页,足见其重要性。
正确的皈依动机有三种,分别呼应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下士发心者,知道人死非如灯灭,而经观察又知来世处境似乎不妙,便思虑:‘谁能救我!’他们明白唯有三宝能救助自己出离三恶道39,以此心寻求庇荫。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士者,因见苦谛及集谛40与十二因缘41等,便明白就算能生于三善道42,仍然不够彻底及安全,所以他们欲求解脱。谁有能力令他们脱出六道呢?唯有三宝可以!故此,他们以这动机作为皈依因。最利根者,见众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来救助度生。为著这目的,他们必须依赖三宝而求成佛。这是大乘或上士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依止物件不变,只有依止动机上的不同而已。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
此外有些人,只是为了求财、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三宝,甚至有强盗为求抢劫行动成功而礼拜、上供及皈依三宝的,这些都非正确或合格的皈依动机。只有前说三种皈依因之任何一种,方为合格的皈依因。
(四)正确的归(皈)依物件。
刚才讲过,皈依的因分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皈依之物件亦然。如果我们有正确及坚定的皈依因,却皈依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们可以排出四种可能性,一为以正确的皈依因依止43正确的物件,二为有正确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三为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对,四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合格之对象。我们已说过了三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要说的是能作我们的依止之物件。有关这一点,分为两个角度讲说,首先讲我们正确的皈依对像是什么,然后讲他们值得我们安心地、至心托付的原因。
(1)值得归依之对象。
许多人喜欢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这些天神与人一样有烦恼,如果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之欢心,或许的确能得到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再说,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如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它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亦十分有限,所以亦不能作至心归依之物件。至于恶鬼类等,就更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宜少接触为妙。归依、亲近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沦为鬼道中之小喽??4送庥行┤耍?洳还橐郎鲜龆韵螅???侵灰乐谷?χ械囊槐?蚱渲幸辉保?┤缢涤行矶嘈欧蠲窦湫叛龅娜耍?阋恍囊乐构垡舸笫炕虬⒚滞臃穑?戳??κ鞘裁匆膊恢?馈K?钦庋?鲆嗄艿玫叫矶嗬?妫??床荒艿玫阶钤猜?暮么Γ?蛭?サヰб廊?χ械钠渲幸槐?蚱渲幸辉保?渥阋粤钗颐峭牙胂质乐兄?倌眩??床⒉蛔阋粤钗颐抢肴?竦馈⒔馔涯酥脸煞稹V档梦颐侵列纳??朗劳懈兜奈锛??欠稹⒎ā⑸??ΑU獠⒎撬滴颐堑サヰб廊?咧?唬??潜匦攵运?侨?家乐梗?币徊豢伞?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指什么。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导师,具有圆满的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这些都包括在我们的依止物件范围内。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
法的梵文是Dha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证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观音六字咒等。佛经代表了法宝,而且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2)值得归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物件了。刚才讲述了应当归依之物件,现在讲解他们值得我们信赖的原因。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值得信赖、归依,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伟大过人之处。
其一、自身亦难保者,肯定并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烦恼、怖畏之自在者。
其二、佛陀不仅自己解脱了烦恼、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脱离烦恼、怖畏。
其三、佛陀不仅已得到自在及有能力引导我们,而且亦愿意引导我们。
其四、佛陀不但愿意引导我们脱离烦恼、怖畏,而且绝不偏心。对国王、大臣、将军、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妙教导。
由于上述这四个原因,我们知道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都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五)修持归(皈)依之方法。
分四点来讲,一为忆知其功德,二为忆知其差别,三为誓愿一生皈依,四为不归依其他物件。
(1)忆知三宝功德。
我们应常常思念三宝之功德,现在只粗略地说一说,大家应于日后参考《菩提道次地广论》等之有关部分。
我们把三宝之功德分开说,首先说佛宝之功德。
佛宝之功德。
佛陀之功德可由其身、其语、其意及其事业这些不同角度阐释。
其一、佛陀之身功德。
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44及八十种好45共一百一十二种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白毫等。我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皆必须经许多劫之修持方能获得。
其二、佛陀之语功德。
佛说法时,其声美妙动人,不论远近皆可听清,听众听到佛陀以听众各自所熟识的方言说法,而且所说的更是适合个别根机之恰当教法,所谓因材施教。如果今天佛陀在这里说法,便不需翻译及扩音器,四川人会听到佛陀以四川话开示,北京人会听到佛在说北京话,不论坐得远或近,佛的话音一样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理解及修学的法,中根者听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则听到佛在说上乘之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分别。
其三、佛陀之意功德。
佛陀的意(心)充满慈悲与智慧,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说我们在五台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许沙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能把它们分开,并说出:‘这颗沙是五台山的中台一树下所取的,那颗沙是北京雍和宫前马路边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别。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
其四、佛陀之事业功德。
佛陀的身、语、意,不断地为他人服务,护国利民,利益一起众生。而且这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
法宝之功德
依靠正(佛)法,众生才能断除一切过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终成佛。佛陀之伟大及圆满,全靠修学正法。所以,法宝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释了。
僧宝之功德
菩萨、罗汉等的功德不可言尽,譬如说他们能化身千万而利益众生等。在佛经中常常会读到,佛陀之罗汉弟子如何在一座讲法中便令几万人同时见道的例子。僧宝功德,主要是指圣僧而说,(104页第7行)‘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佛宝是皈依的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现在我们修的只是随顺的法宝,并没有修胜义的法宝。下士道所指的法宝是指相似的法宝,不是胜义的法宝,是基于佛陀展示断十恶,让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去修学断恶修善,让我们能有不堕三恶道的异熟、等流,还有增上果等果报,可以把我们从痛苦中救离出来,它之所以称为正皈依是这个原因。佛陀是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僧宝是皈依的助伴。比如说,我们要渡过一个大海(指轮回大海),船就是法宝,船主是佛宝,船主底下有很多助手是僧宝。由佛宝带领告诉我们怎么走,以僧宝作为助伴,而实修是指经由这艘船来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以此来比喻三宝的不同。
(2)忆知三宝的区别。
我们修持皈依三宝,必须认知其不同。
其一、从定义上的区别来说,佛宝是圆满证悟者,法宝是佛陀之证果和言教,僧宝是修行佛法者。
其二、从作用上的区别来说,佛是开示正法者,正法是断除烦恼的道理和方法,僧是其他众生的模范。
其三、从对三宝的不同态度上来说,我们应视佛宝为供养之物件,对法宝视为自己应当努力证悟的内容,把僧宝视为共同修行的伴侣。
其四、从修持上的区别来说,对佛宝应供养侍奉,对法宝应如理修学,对僧宝应共受财、法(居士应恭敬、供养)。
其五、从忆念三宝的各别方法来说,应依前述之三宝各别功德而作忆念。
其六、生起福报的区别,《菩提道次地广论》中说:‘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一般来讲,如果是凡夫46僧,要四个人以上才称为僧宝。供养四位凡夫僧等于供养僧宝,对四位凡夫僧承事(侍奉)等于承事供养文殊菩萨。三宝里最大的福报是供养僧宝,因为现在佛没有亲自住世,佛在世当然要供养,佛不在世就观想供养。现前真实供养的对象是僧宝。
(3)誓愿一心皈依。
我们一心认定及依止佛宝为开示导师、法宝为主要的皈依对象、僧宝为修持之助伴。
(4)不皈依其他物件。
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皈依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
自此时起,我们应当知道,修皈依并非单指一次性的参加皈依仪式,亦不单指口头上之念诵皈依偈而已。
(六)归(皈)依后必须注意的事项。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的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该奉持的事行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 ;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
(1)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像。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把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的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可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人生中,我们当然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马上违犯了这学处了。譬如说我们去餐厅时,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了。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要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恶友来往。什么是恶友呢?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现今称为Biha省份的地方),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包围了大学,军人守在门外命学僧一个一个挨著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以上为三条遮止学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
(1)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佛像真丑!’一类的话。
(2)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法宝乃三宝中的主要依止对像,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在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是违犯学处的。
(3)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以上为三条成办学处。
除了以上的六条,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奉行十善。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喜欢我们去讨好。在皈依仪式后,我们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在日后,我们还应随自己的能力多闻法、亲近善知识及随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违犯了上述学处,便应至心忏悔,在三宝前重新依止。
其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师书一》)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印大师示寂之晚,语真达师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见永思集。】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正)复邓伯诚书一》)
唯有至诚恭敬归依三宝,才能使人渐渐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
实际上,归依的目的,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正是为了寻求自身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回返原来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觉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归依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觉悟、成佛、利益一切众生,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
附:‘僧人’与三宝中的‘僧宝’是一回事吗?
并非一回事。
(一)佛、法、僧的‘僧’指四个比丘以上的僧团,至少要有四个比丘。
(二)‘僧’和‘僧人’不一样,‘僧’指集体、僧团(僧伽)47,‘僧人’指个体。在僧人中,又分‘圣僧’和‘凡僧’两类。‘圣僧’指见道48以上的僧人,‘凡僧’指从入道到加行道49位的僧人。还有戒性纯真的真僧和戒性有瑕的相僧之别。作为供养、求戒、求法对象的僧人,凡是僧团和具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50都是僧,都可以,但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 ,是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见道以下僧人,无资格称‘僧宝’ 。如果是凡夫51僧,要四个人以上的僧团才称为僧宝。这个概念不能混淆。
附:我们可以为死了的人代办归依吗?
不要把外道、民间信仰与佛法传统混淆,否则就不易生起正确的理解。死人的心识早已离开,我们可代他供奉三宝或作布施,也可以为他持咒诵经,但他却已死亡,并不能再依生前之肉身而得皈依。死尸、畜牲及不明白法师开示的小孩都不能真正得到皈依,因为其心中不可能生起依止之心,即使参与了仪式也不是真的就皈依了三宝,何况死了的人之心识早已不知
[皈依三宝]编自大藏寺祈竹活佛开示
在无始轮回中,我们现今有机会得到了圆满的人身,若再有机会皈依三宝,并依循皈依学处做人,这一生便变得极有意义了。
甚么叫做“皈依”呢?我们应当知道,“皈依”并非单指一次性地参加皈依仪式,亦不单指口头上念诵皈依偈。“皈依”就是把我们的命根至心托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赖钱势及名位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三宝,但也有人皈依世间天神,乃至龙族或饿鬼道众生等。在这里,我们所说之皈依是指以正确的皈依态度而皈依正确的皈依对象。许多汉人一听到“皈依”这个名词,便以为是指一个仪式,其实这是指依止之心态。正确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门的门槛,所以它极为重要。我们是否三宝弟子,正取决于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佛寺参拜,自己也看一些经论,心里对三宝也多少有些信仰,这也可称为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在没至心皈依前,他们的功德是间断性的。在他们行善时,例如在布施或诵经时,固然有功德,然而这功德的积聚在布施或诵经完成时便告暂停。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地皈依三宝,则功德会二十四小时不断增长,即使在我们休息时,由于未舍皈依,这功德仍会继续增长不停。在睡前,如果我们忆及皈依的对像,即使在睡眠中也会积长功德。只要我们不舍依止、不违皈依的各学处,这皈依之功德的增长会延续至我们成就佛境为止。甚么才是舍弃依止及违犯其各学处呢?如果我们有一天对三宝不再信任、认为因果教法及业力等俱不存在,这就等于舍弃了依止。譬如说,大家在今天这下午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在后来,朋友说三宝并不存在、世上也无因果这回事,我们信心动摇了,对三宝的依止退却了,这就是在一刹那依止而下一刹那舍弃依止的情况。总之,只要我们不舍依止,这皈依之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延至未来生。这也等于是说,我们在今生死后,不会堕入三恶道。
判别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心皈依,而真正的皈依,端赖有否生出正确的皈依动机。若缺了动机或缺了清净而正确之动机,我们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合格的皈依因有三重。下者知道人死不如灯灭,而经观察又知来世处境似乎不妙,便思虑:“谁能救我!”他们明白到唯有三宝能救助他们于三恶道厄运之能力,以此心寻求庇荫,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者见苦谛及集谛与十二因缘等,便明白到就算能生于三善道,仍然并不够彻底及安全,所以他们欲求解脱。谁有能力令他们脱出六道呢?唯有三宝可以!故此,他们以这动机作为皈依因。最上根者见众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来救助度生。为著这目的,他们必须依赖三宝而求成佛,这是大乘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动机不同。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此外有些人,只是为了求财、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三宝,甚至有强盗为求抢劫行动成功而礼拜、上供及皈依三宝的,这些都非正确或合格的皈依动机。只有前说三种皈依因之任何一种,方为合格的皈依因。
刚才讲过,皈依的因有分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被依止之对象亦然。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对象。如果我们有正确及坚定的皈依因,却依止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对象,仍然不可能得益。我们已说过了三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说堪作我们的依止之对象。
许多人喜欢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如果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之欢心,或许的确能得到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我们。再说,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如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它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之对象。至于恶鬼类等就更加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宜少接触为妙。至心依止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沦为鬼道中之小喽??凇4送庥行┤耍?洳灰乐股鲜龆韵螅???侵灰乐谷?χ械囊槐?蚱渲幸辉保?┤缢涤行矶嘈欧蠲窦湫叛龅暮喝吮阋恍囊乐构垡舸笫炕蛎滞樱?戳??κ鞘裁匆膊恢?馈K?钦庋?鲆嗄艿玫叫矶嗬?妫??床荒艿玫阶钤猜?暮么Γ?蛭?サヰб廊?χ械钠渲幸槐?蚱渲幸辉保?渥阋粤钗颐峭牙胂质乐兄?倌眩??床⒉蛔阋粤钗颐抢肴?竦馈⒔馔涯酥脸煞稹V档梦颐侵列纳??朗劳懈兜亩韵螅?欠稹⒎ā⑸??ΑU獠⒎撬滴颐堑サヰб廊?咧?唬??潜匦攵缘k们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甚么,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甚么意思。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及具一切德的完美导师,具有圆满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祂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法的梵文是Dhama,乃指一切教法。佛经虽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宝,但它们代表了法宝,而且能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堪以信赖依止,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有能力及是否有过人之处。前面已说过,自身亦难保者肯定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怖畏之自在者。佛陀不单自己已离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脱离怖畏,亦愿意引导我们,绝不偏心。对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作教导。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共一百一十二种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白毫等。我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皆必须经许多劫之修持方能获得。在佛说法时,其声美妙吸引,不论远近皆可听清,听众听到佛陀以听众各各所熟识的方言说法,而且所说的更是适合个别根机之恰当教法。如果今天佛陀在这类说法,便不需翻译员及扩音器,四川人会听到佛陀以四川话开示,北京人会听到佛在说北京话,不论坐得远或近,佛的话音一样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理解及修学的法,中根者听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则听到佛在说上乘之法。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分别。佛陀的意充满悲心,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说我们在五台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许砂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能把它们分开,并说出:“这颗砂是五台山的中台一树下所取的,那颗砂是北京雍和宫前马路边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别。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佛陀的身、语、意,不断地为众生而作利益,而且这都是自然而发生的。因著正法,众生才赖以断除一切过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终成佛。佛陀之伟大及圆满,全赖法宝所赐。所以,法宝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释了。菩萨、罗汉等的功德不可言尽,譬如说祂们能化身千万而利益众生等。在佛经中,常常会读到佛陀之罗汉弟子如何在一座讲法中便令几万人同时见道的例子。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知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在皈依仪式中,我们必须从欢喜心去纳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我们却难以生出欢喜的心。所以,我们当知道皈依三宝的利益。皈依的利益十分广大,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尽说,故此分八点来略说:
(1) 在皈依后,我们正式成为了三宝弟子。
(2) 皈依为受戒之基础,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础。只要我们皈依了,便有资格在以后进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积聚功德。
(3) 因为依止了三宝,尤其是正法,我们便会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恶行善,所以罪障便会自然消退。
(4) 罪障与功德及福报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则彼弱,此弱则彼增。在皈依后,由于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报便会随而增长。
(5)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长了,我们一切所愿便会自然成办。
(6) 我们一生中,常会有地、水、火、风的灾害及野兽、非人、盗贼等之加害,亦会受种种烦恼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宝后,这些违缘皆不能加害我们。
(7) 只要有决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忆及三宝,我们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恶道。
(8) 一旦依止了三宝,我们便踏上了成佛之路,决定最终成佛。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各别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各别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各别学处针对三宝中的某一者而讲,共同学处是普遍适用于三宝之总体的教授。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及该奉持的事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象。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给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如今的人,常常会说如“我既皈依三宝,但我亦皈依道教。它们都是同样导人向善的宗教嘛!”一类的话。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可以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依止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 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然少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违犯了这学处。譬如说去餐厅时,我们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而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他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 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罪友来往。这一点在现今社会极难做到,但衲身为师长便有责任这样地教授。甚么是“罪友”呢?“罪友”并非甚么三头六臂、头上长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甚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军人守在门外包围了大学,命学僧一个一个挨著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佛像搁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弥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弥陀真丑!”一类的话。
(2)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象,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在现今年代,很多寺院也以售卖经书作为僧众的生计,这是很大的错误。在西藏曾有一富户延请一僧到家中作法事,并对高僧供养饮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难当,自觉此并非寻常病痛,便以神通观察,竟见无数的经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观音祈请,观音现身向他说:“你今天应供时所吃东西,乃富户卖经所得。幸好你业障轻,此业马上显现为轻微之果报。如果换了是业重者,此不善业不马上轻报,而会在来生招致极重之果!”由此可见,即使无意中犯了这类业之后果亦很严重。此外,有些汉人习惯用经书把佛像把经书放佛像垫高,这也是不正确的。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像,所以它在定义上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违犯学处。
(3) 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除了以上六条不共学处,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共通学处共有六条。
(1) 皈依后,我们应每天想念三宝功德。
(2) 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稀罕我们的讨好。
(3) 在日后,我们应随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人学法。
(4) 皈依后,我们应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宝功德而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
(5)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至心依赖三宝。
(6) 上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至随便开开玩笑的戏言,我们都不能说我们放弃对三宝的皈依。
9.皈依三宝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
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
佛教三宝:佛、法、僧。又分为外住持三宝,内自性三宝,一切众生自性就具足佛法僧三宝功德,只是被烦恼障和所知障所遮盖而不能显现。
在寺院里拜了师傅,师傅给你起个法号,办理了皈依证。
证上写着皈依要誓:自皈依佛、从今以后、更不可皈依、天魔外道。
自皈依法、从今以后、更不可皈依、外道典籍。
即佛、法、僧,因佛法僧,至尊至贵,故称三宝。一切之佛陀,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僧众,即僧宝。
一、十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加上、下。
(一)梵语nitya-sthita。略称常。为‘无常’之对称。意指绵亘过去、现在、...
答: 会的,我满月奶给回了,天天喝汤,但是奶不是很多了,
答: 想学英语口语的话,我推荐全国最好的,最独特的英语训练学校,威尼英语口语学校。
答: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科学技术学会
2008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福建赛区)提高组二等奖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he Fuj...
答: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 (简称STE,或STExams)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皈依三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