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工作半年了,但对教育管理类工作有哪些感兴趣有什么办法可以呢?

积极教养积极教养家长和老师如何积极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当积极教养遇上户外活动&,&author&:&fei-zhi-hong&,&content&:&\u003Cp\u003E\u003Cb\u003E文:刘建鸿\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u003Cu\u003E学科规律+积极教养,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不同学科各有其学习规律,数学、英语、书法、轮滑、钢琴、户外……,有些差异颇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父母\u002F老师在鼓励和引导孩子学好各学科,又有共同规律,这正是积极教养着力之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两方面的规律都很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一直深信,如果家长\u002F老师\u002F教练\u003Cstrong\u003E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握了积极教养和各学科的学习规律,两者协同,会极大地促发孩子的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u002Fstrong\u003E 积极教养的规律不但可以用于家庭,还可以结合各领域的学科规律,促进孩子的成长。《弹琴也可以快乐些》(这篇文章的小鸿原型是正在学琴的5岁儿子)正是初学钢琴的孩子结合两方面规律的尝试,有不错的效果。\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积极教养和各领域结合点很多,例如学英语需要遵循孩子学英语的规律(开始更着重语音输入,提高孩子的“元语音意识”,采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老师\u002F家长为孩子提供英语学习的“挑战区”(如适合孩子程度的“分级读物”等),能提高孩子学英语的投入程度和成效(参文章:\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jijijiaoyang\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2)——挑战区,游戏和心流体验 - 积极教养 - 知乎专栏\& class=\&\&\u003E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2)——挑战区,游戏和心流体验 - 积极教养 \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是社会动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社会比较,家长老师如何良好地引导?这也是积极教养关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h3\u003E\u003Cu\u003E孩子遭遇社会比较时,也有积极教养之道吗?\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h3\u003E\u003Cp\u003E钢琴、英语和户外运动,这几个领域学习规律差异甚大,但孩子很可能都会遇到社会比较的困扰,比较来自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也可能来自同伴群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这位邻居家的妈问了:““你们家学英语了吗?还没?那得赶紧点!我们玲玲原版图画书都看过二三十本了,词汇和口语都学了不少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妈妈如果多少也有点急,期望孩子能赶上,她该怎么说呢?(请期待我在4月刊《为了孩子》专栏文章《有比较,孩子的英语才会进步?》,结合英语学习规律和积极教养来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在户外活动中比如崖降(速降的一种,在教练的指导与保护下,借助景点的自然落差,利用绳索由岩壁顶端下降,参与者可以自己掌握下降的速度、落点,以到达地面),如果有的孩子很快就完成动作,你家孩子在悬崖峭壁上面很害怕紧张不敢尝试,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引导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去年参加过一次福州登协在厦门的崖降活动,不消说,第一次尝试我也紧张得很,走上悬崖的时候都想放弃了,是因为身为成人和老师,不好意思下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教练拍下的我当时战战兢兢面无表情死死拽住绳子崖降的照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26d4ef8e3bc155c67265\&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960\&\u003E\u003Cp\u003E这是教练拍下的一个读小学二年级小女孩第2次崖降时的照片,从容地下降,还面带微笑,在我前面,我看了觉得很汗啊\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3bb6efaeb35\&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541\&\u003E\u003Cp\u003E假如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我敢这么尝试吗?很可能不敢(我父母说我从小比较胆小谨慎),假如父母还用社会比较来激我:“别的小朋友已经……,你还不……”,我大概会更加羞愧和无助。\u003C\u002Fp\u003E\u003Co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的确,家长们最常用的就是比较,“你看,别的小朋友很容易就完成了,你还不……”,但他们可能没想到,\u003Cb\u003E孩子如果比较后看不到成功的可能\u003C\u002Fb\u003E(比如差距实在太大)\u003Cb\u003E,或是不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去实现\u003C\u002Fb\u003E(缺少具体指导)\u003Cb\u003E,反而会更感到无力和羞愧。\u003C\u002Fb\u003E这种控制和半强迫推动也减损了孩子的自主感,原本期望孩子“感受户外活动的乐趣”的初衷也就渐行渐远。\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那怎么做比较好呢?家长可以\u003Cb\u003E先接纳\u002F承认孩子的感受\u003C\u002Fb\u003E,\&悬崖很陡峭,刚爬上来时大家都有点害怕”,“没有尝试过崖降是会有些担心”;\u003Cb\u003E比较时家长宜选择起点相近的对象\u003C\u002Fb\u003E,这样对孩子公平,孩子也更看得见进步的希望。\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假如有些孩子能力领先比较多\u003C\u002Fb\u003E(如上图这个女孩),\u003Cb\u003E家长\u002F教练不妨询问她第一次尝试时有没有感到害怕,遇到过什么困难,后来是如何跨越的。\u003C\u002Fb\u003E这样的经验分享会让孩子发现看起来“高大上”的“榜样”和自己原来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战胜困难的经验之谈又非常具体而有益。能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那么,\u003Cu\u003E如果孩子比别人某方面优秀时,刻意鼓励孩子“向下比较”是否会让孩子更自信呢?\u003C\u002Fu\u003E\u003Cb\u003E其实也不然,“向下比较”虽然让孩子获得一时的优越感,但也会让孩子更加害怕在以后的竞赛和比较中落败,在面临不确定时也会变得不敢于冒险和尝试\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家长\u002F老师\u002F教练在社会比较中应引导孩子看到过程中的成长而非单次的输赢,引导孩子学习他人克服困难的经验和策略,同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协助和具体指导。\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ol\u003E\u003Cp\u003E以上四点是我参加活动后,和福州登山协会会长\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lin-po-97\& data-hash=\&dafc87f443d4d51c2810\& class=\&member_mention\&\u003E@林朴\u003C\u002Fa\u003E 的交流(他是我20多年的好友),期望家长和教练们能更好地运用积极教养之道,结合户外活动专业技能,引导孩子跨越困难,战胜自我。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然,积极教养规律具有普遍性,上述四点也可以运用在孩子学英语、轮滑、国际象棋等遭遇社会比较时,家长\u002F老师\u002F教练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去跨越障碍,看见成长的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期望有机会与儿童青少年各领域的从业者交流,我深信积极教养可以和各领域学科规律协同作战,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福州登山协会的微信公众号:dx5183,对福州、厦门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感兴趣的可以关注。\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u003Cimg src=\&9bc106be8a3e9\&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47\&\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6:10:1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5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10:1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d4e29b8aa5eb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52},&&:{&title&:&有比较,孩子的英语才会进步?&,&author&:&fei-zhi-hong&,&content&:&\u003Cp\u003E作者:刘建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鸿英语学的比较晚,画画学的比较早。隔壁家的玲玲正好相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玲玲2岁多楼梯里有时就能听到她哼着英文儿歌,最近两年还参加幼儿英语培训,玲玲妈见面也老关心“你们家学了吗?还没?那得赶紧点!我们玲玲26个字母早就会认了,词汇和口语都学了不少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用说,小鸿妈一开始时还不着急,到后来也着急了。也给小鸿买英文儿歌的CD,门口贴上英文字母动物挂图,还买了不少原版绘本,放在床头和游戏角两个新买的小书架上。小鸿英文儿歌愿意跟着唱,不过有些词发音不准。玲玲来家里玩的时候,挂图上每个字母对应的动物英文(如D-Dolphin海豚),她都能读出来。小鸿妈妈对小鸿说,“你跟着玲玲一起读读挂图上的动物把,或者唱唱英文歌”。小鸿不乐意。“你每天坚持听半小时,以后也能学得像玲玲一样”。小鸿扭过头自言自语的样子:“我才不要学什么英语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鸿妈妈问玲玲:“你刚学英语的时候有没有觉得难,觉得自己学的不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玲玲说“有啊,有一个男生发音很标准,还很乐意上台表演,老师总让他示范。我也觉得自己学不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怎么慢慢学会了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是听英文歌、CD,看好看的英文图画书,比如《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边听边翻图书的时候很容易就猜出yellow和blue的意思了。培训班里每次有好玩的道具,让我们扮演故事里的角色,比如三只小猪里的猪和大灰狼,挺有趣的,慢慢也就学会故事里的句子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鸿转过头看她们,眼睛里也亮了些,好像多了些信心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他和妈妈共同制定了计划,妈妈用excel做了一张大表,打印出来放在书桌上面,他听完CD,自己记录听的次数,如果没有听就标记“0”。有时他强烈要求给耳朵放假,几天后,他发现很多“0”,又开始听,把标记“0”擦掉改成听的次数,当大表上写满数字时,可以直观的展现出他的努力成果,的确他也能轻松地听懂和说出一些词甚至短句——他自己信心倍增,对英语也更有兴趣了。经过门口英文动物挂图时,有时也会停下来看着图读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鸿喜欢海洋生物和恐龙,小鸿妈妈从图书馆借了些海洋生物的英文图画书,还买了IPad的恐龙英文有声书,很快,他知道他喜欢的白点鹰僨知道叫eagle ray,有一天小鸿吃晚饭时讲到恐龙时,居然冒出了Pteranodon这个大家听不懂的词,原来是有声书里听来的翼龙!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鸿喜欢斯凯瑞的故事,妈妈为他买了分级读物里的《看你的脚下,兔子先生!》(Watch your step, Mr.Rabbit!),说的是兔子先生边看报纸边走路,不小心陷在了正好在铺路的沥青里,动惮不得,图画上小伙伴们想了各种办法,费了老大劲,想用木头推\u002F卡车拉\u002F消防水枪冲\u002F风扇吹他出来(push\u002Fpull\u002Fsquirt\u002F blow
him\nout)都没成功,每次还是无奈陷在沥青里(“I am stuck”),最后用挖掘机才把他“掘”(scoop)出来。画面非常的有趣,小鸿看得哈哈大笑,说“也可以挖个地洞啊”,妈妈说你来画画看,真就加上一幅自制插图,嗯,还可以“dig a hole to let him out”(挖个地洞让他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天,妈妈和小鸿带着绘画课上的丙烯画《海滩》上楼,又遇到玲玲和她妈妈,玲玲妈看到小鸿的画说“哇,已经画得这么好了!”,转头就说她女儿“你还不多画,要不都赶不上人家了!”看到玲玲低下头,小鸿妈赶紧接过话说“玲玲,等会儿来我家坐坐,让小鸿说说他一开始时不敢画,后来怎么慢慢学会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感谢董锦为本文故事提供素材)\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b\u003E【积极教养分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当自己的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社会比较往往会让家长变得心态急躁,急于去控制和推动孩子“进步”。\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常用的就是比较,“别的小朋友已经……,你还不……”,但\u003Cb\u003E假如他们比较后看不到成功的可能(比如差距过大),或是不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去实现(缺少具体指导),反而会更感到无力\u003C\u002Fb\u003E。这种控制和半强迫推动也减损了孩子的自主感,侵蚀了亲子间的亲密,原本期望孩子“感受学英语的乐趣”的初衷也就渐行渐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比较时家长宜选择与孩子差距不大的对象,这样对孩子公平,孩子也会更看得到提高的希望\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假如对方领先比较多,家长\u002F老师不妨询问他当时学习时是否遇到困难,是如何跨越的\u003C\u002Fb\u003E(如文中小鸿妈妈问玲玲怎么跨越初学英语的困难)。这样的经验分享会让孩子发现看起来“高大上”的“榜样”和自己原来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战胜困难的经验之谈又非常具体而有益。能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当自己孩子比别人某方面优秀时,刻意鼓励孩子“向下比较”是否会让孩子更自信呢?其实也不然,\u003Cb\u003E“向下比较”虽然让孩子获得一时的优越感,但也会让孩子更加害怕在以后的竞赛和比较中落败,在面临不确定时也会变得不敢于冒险和尝试。\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家长在社会比较中应引导孩子看到过程中的成长而非单次的输赢,引导孩子学习他人克服困难的经验和策略,同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协助和具体指导\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心理学家格罗尼克发现\u003Cb\u003E,父母自身的价值感如果与孩子的表现联系越紧密,社会比较的压力会引发父母更多的控制性行为\u003C\u002Fb\u003E。有研究表明,和欧美家长相比,中国家长表现出更强的“亲子一体性”,因此社会比较对中国家长的影响可能更大。我曾听一位家长坦承:“当老师一直拿我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督促我改变时,我对孩子变得越来越暴躁,甚至都不像我自己了”。我们建议\u003Cb\u003E家长们能多些机会彼此多分享社会比较压力下的感受,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觉察孩子的行为(如更不想学了)是否因为自己的过度控制引发;识别社会比较中竞争和威胁因素,及时进行调整和转换\u003C\u002Fb\u003E(例如文中玲玲妈两度拿小鸿的英语\u002F画画和玲玲比,小鸿妈妈觉察到竞争和威胁因素,做了合宜的转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 \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孩子学的怎么样,常常依赖于家长或老师的评价,虽然这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潜藏着危险因素。家长老师也是人,有自己的主观喜好,何况也不能时时刻刻跟踪着孩子的成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国画家怀斯说:“当你向其他人展示作品,对方若是喜欢,你便受阻了,若是不喜欢,你同样受阻”。为什么对方喜欢也会受阻呢?因为这时对方的标准已然变成了你的标准,你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假如你下一幅画对方不喜欢你该如何应对呢?在艺术表达和新的探索领域,本来就未必有固定标准,想想那些变革性画家比如莫奈初登画坛时的境遇吧,想想创业者经常要遭遇的冷嘲热讽,假如完全以他人评价为标准,他们根本就无法坚持,更遑论后来的成功了。自然,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孩子要开阔眼界,多了解优秀作品,学会参考各种各样的的看法和评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到文中小鸿妈妈和孩子一起列表学英语时,大家似乎有些熟悉,这不就是监督来奖惩嘛,但再想想又会发现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列表比较一下\u003Cb\u003E监控式监督和自我管理的区别:\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d34fcc0db94862abbbeb76\& data-rawwidth=\&579\& data-rawheight=\&291\&\u003E\u003Cp\u003E大家不难体会,监督的目光下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会自己填报真实的次数,不相信孩子会努力做到最好;我曾经听过一个家长愤恨地回忆起童年被“监控”的经历:她小学每天要完成各种各样的监督表,到学校要老师签名,回到家要家长签名,走到哪里,都像被监控一样,感觉不到自由。但越是这样,她内心越厌恶这些所谓的“规则”和监控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反,\u003Cb\u003E当成人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的时候,孩子也更有可能为自己负责\u003C\u002Fb\u003E。当他有时无法完成约定时,也不必说谎;但当他自己能履行约定时,他会为自己骄傲;列表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的进展,当小鸿在列表中清晰发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时(感受到胜任感),他对英语也更有兴趣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家长们不妨想想身边中考、高考成绩优秀的孩子中,大多数是靠父母的严厉监督取得还是大多数靠孩子的自觉(自我管理)来取得?显然是后者!因此,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将更有益于孩子的将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u003Cb\u003E学习英语要依照英语学习的规律\u003C\u002Fb\u003E。当代语言学家逐步形成共识,儿童的元语音意识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具有预测性,先注重语音的输入,给孩子“磨耳朵”,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话、阅读和活动中(文中小鸿妈妈为孩子选择了他感兴趣的斯凯瑞分级读物)中学习第二语言,学习成效更显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对引发孩子的兴趣非常重要,\u003C\u002Fb\u003E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要为孩子\u003Cb\u003E创设“有准备的环境”。\u003C\u002Fb\u003E丰富的学习材料为孩子打开了生动的世界,也带来了更多选择。\u003Cb\u003E以阅读英语绘本为例,丰富性既包括绘本主题的丰富,\u003C\u002Fb\u003E既有故事类的、也有科普类的;\u003Cb\u003E也包括回应方式的丰富:\u003C\u002Fb\u003E听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给书添加插图(文中小鸿添加了一幅挖洞的插图),扮演角色,做手工都是回应和表达。而且是更积极主动性的表达。在表达和输出里加深了孩子的理解,增进了语言的运用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主题,英语学习也会事半功倍。\u003C\u002Fb\u003E孩子喜欢的,他会乐意一遍一遍地反复看,他不觉得那是任务啊,就像文中小鸿喜欢看恐龙的有声书,居然谈到pteranodon(翼龙)这么复杂生僻的单词他也能脱口而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u003Cb\u003E图书是否方便易得,也就是可供性(affordance),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阅读的可能性。\u003C\u002Fb\u003E孩子日常很多行为是习惯性自动化的,图书是不是便于取得(文中妈妈特地为小鸿买了两个小书架,放在他最经常去的游戏角和床头),吸引人的图书是正面还是侧面放在书架上,都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伸手去拿进而阅读的概率。文中小鸿妈妈在门上挂上英文字母动物挂图,小鸿经过时经常会停下来读一读也是可供性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已发表于《为了孩子》2015年4月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bc106be8a3e9\&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47\&\u003E&,&updated&:new Date(&T15:11:5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6,&likeCount&:28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11:5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48a75ef1ff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6,&likesCount&:284},&&:{&title&:&”过度早教“辨析&,&author&:&fei-zhi-hong&,&content&:&\u003Cp\u003E文:刘建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叫过度?\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也许有些人理解的”过度早教“,是类似于”揠苗助长“型的,急于求成,希望”助长“却适得其反,”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揠苗助长的过度很直观,但在幼儿教育中如何来评估是否过度呢?\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依据幼儿教育的著名研究者丽莲.凯茨的看法,\u003Cu\u003E\u003Cb\u003E幼儿教育教给孩子4方面:知识、技能、意向和情感。 \u003C\u002Fb\u003E知识和技能好理解,前者包括事实概念故\u003C\u002Fu\u003E\u003Cu\u003E事等,技能如学会用剪刀,绘画、弹琴和各种运动技能等;意向(disposition)指特有好奇心、愿意\u003C\u002Fu\u003E\u003Cu\u003E寻求挑战、毅力等;情感如孩子感到被接受,自信或焦虑不安等。\u003C\u002Fu\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这四方面都得到增长(或至少某些方面没有损害),那么就不是过度早教,反而是很适宜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Bruner.1960) 。因此,\u003Cb\u003E早期教育教还是不教,不是问题,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问题。\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img src=\&e32ef3a72cb384cfce76f10d4af8ef10\& data-rawheight=\&170\& data-rawwidth=\&150\&\u003E
(莉莲·凯茨)\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举个例子来说,如何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3岁多的孩子”认识三角形“:\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可以让孩子边看图边读绘本《好饿的小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对各种形状感兴趣\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18efcadaacda112c11c2d\& data-rawheight=\&491\& data-rawwidth=\&957\&\u003E\u003Cimg src=\&d5ae364ab56e5a0f541c483fea5b5292\& data-rawheight=\&485\& data-rawwidth=\&958\&\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让孩子带上”三角形“眼镜去发现自然界里的三角形物体(也许孩子们会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三角形!)这一点特别有意义,国内孩子学的很多学科知识往往和现实生活脱节,孩子们不知道“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94c094aaa8c55\& data-rawheight=\&355\& data-rawwidth=\&645\&\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可以让孩子试一试许多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其他的形状和物体吗?\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也许孩子拼出了另一个三角形,也许还评出了其他形状:\u003Cbr\u003E\u003Cimg src=\&6c218190ffbef41af0139\& data-rawheight=\&216\& data-rawwidth=\&254\&\u003E\u003Cbr\u003E也许有些孩子用三角形拼出了一棵树的样子:\u003Cbr\u003E\u003Cimg src=\&db19f318af7ae8ac8c0dbf0\& data-rawheight=\&157\& data-rawwidth=\&126\&\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老师还可以让孩子们排队站成一个三角形…… 等等 “认识三角形”的课可以做得很丰富甚至相当深入。\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学前教育提倡整合课程,即把各学科有机整合在课程中,而非像中小学那样的分科教学。在上面的”认识三角形“的课程中,孩子在听故事、观察环境、拼图等活动中丰富了对三角形的体验和理解,在认识和探索三角形中又感到新鲜有趣,对孩子”知识、技能、意向和情感“四方面都有正向的促进。这样适宜孩子的早期教育自然没有过度之说。\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如果老师只是拿了张形状的挂图要求小班的孩子在课上记住这是三角形,这是四方形,这是梯形,这是六边形……,让孩子反复记忆,记错了甚至还批评孩子……这样的早期教育也许短期内看似增加了孩子一些知识,但这往往是以损害孩子的”意向和情感“作为代价的(孩子以后也许就讨厌几何学科了)。而正如莉莲·凯茨所说,\u003Cb\u003E如果因为过早地教孩子知识而损伤了孩子的意向和情感,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因为意向和情感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影响更为长远\u003C\u002Fb\u003E。这大概就是‘揠苗助长”似的过度早教。\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简而言之,学前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新的研究发现和教育实践层出不穷,需要老师们开拓视野,多方面学习和实践才能比较好把握。\u003Cb\u003E\u003Cu\u003E老师或家长若采用方法得当、适宜孩子认识能力、能引发孩子兴趣的早期教育十分有益,也无所谓”过度早教”;\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但如果用揠苗助长式的“过度早教”,也许孩子的确更早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对孩子成长影响更为长远的意向和情感却被损害了,这是”过度早教“吗?也许只能算是视野狭窄、无知者无畏的早教,长远来看,“非徒无益,而又害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早期教育教还是不教,不是问题,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问题。如果方法合宜,无所谓”过度早教”;如果方法不当,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忽视意向和情感的成长,的确可能有揠苗助长的负作用,似乎暂时“拔高”了,却无益于孩子的将来。\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附:\u003C\u002Fb\u003E关于这一年多来微信圈传的纷纷扬扬的“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早已被《中国青年报》证伪。可阅读:\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zqb.cyol.com\u002Fhtml\u002F2F11\u002Fnw.D110000zgqnb_-03.htm\&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德国宪法没有禁止学前教育\&\u003E德国宪法没有禁止学前教育\u003C\u002Fa\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2:52:5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likeCount&:12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52:5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6efe6a154eb7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likesCount&:126},&&:{&title&:&如何通过故事来促进儿童行为的正向改变&,&author&:&fei-zhi-hong&,&content&:&\u003Cp\u003E文:刘建鸿 (
编辑:秋晓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u003Cb\u003E导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假如你的孩子动不动就爱掐人、推其他小伙伴,或者捉弄别人,大家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还老有小孩子来找你告状,你会怎么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你会怎样教育“爱打人”的孩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爱打人”的孩子,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教育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严厉惩罚吗?无效。只能让孩子感觉到谁最强大谁就能掌控对方。暴力无法培养好孩子,只会让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讲道理吗?大多数时候也无效。道理听多了,像手上长了茧一样,父母怎么唠叨慢慢都没感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这些孩子也很期望交朋友,没人跟他玩的时候,他也很难受。只是,他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和别人玩。一旦别人不理他,他就报复,这样别人就更不理他......落入恶性循环。\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呢?有效的方法之一——也许可以给他讲个故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给孩子讲个故事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选择适合的故事,故事和孩子的行为越贴近越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我以图书《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中“小螃蟹的故事”为例,说明可以怎么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假如你找不到合适的故事,也可以考虑改编或自己写(是的,自己写写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小螃蟹的故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小螃蟹爱掐人,小伙伴们想办法对付它\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海滩上的一群伙伴里,小螃蟹可不那么讨人喜欢。他总是张牙舞爪,动不动就伸出钳子使劲乱掐,大家都烦透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一天,乌龟请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让小螃蟹不要再乱掐了。八爪鱼、海星和海鸥都来出主意。\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八爪鱼说:“我们要把他的爪子剪掉!”八爪鱼的一只触手上星期刚被钳了一下,现在还没好呢。\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星说:“也许我们应该拿胶水把螃蟹爪子粘起来。”他有两条星星腿特别短,就是因为小螃蟹不做好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者用特别结实的绳子,把他的爪子绑在背上!”海鸥说,她的脚这天早上刚被小螃蟹蜇了一口。\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不妨帮帮小螃蟹,让他学会不要伤害朋友。”乌龟说。海滩的伙伴里,小乌龟总是最能理解和体谅朋友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龟,你这个主意很好。可是在他学会之前,我们怎么办?”朋友们齐声叫起来。他们实在受够了螃蟹的坏脾气,也不相信螃蟹能学会不伤害别人。\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乌龟想出好办法,给小螃蟹戴上手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龟在沙滩上慢慢地来回爬呀爬,用他那乌龟的智慧思考着。忽然,他在一堆海草旁边停了下来。“我有办法了!”他向大伙儿宣布,“我要用海草织一副厚厚的手套,让小螃蟹戴在爪子上。这可以帮助他学会小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龟为自己的办法而兴奋。他赶紧回到水洼边的岩洞里,去取那对用浮木做成的织针。朋友们也很不情愿地答应去收集长长的水草。等乌龟回来,已经有一大堆水草等着他了,他马上就为螃蟹织起手套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只手套刚织完,小螃蟹来了。“伙计们,你们在干吗?”他问。他确实很好奇大家一个上午都在忙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龟赶紧说:“小螃蟹,我们有一份礼物要送给你。”他拿出手套,让小螃蟹试一试。小螃蟹太惊讶了,他呆呆地站在那里,似乎一根小小的鱼鹰羽毛就能把他扫个大跟头。他从来没有收到过礼物。他立刻把手套戴上,不大不小正正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小螃蟹和朋友们快乐地一起玩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一天剩下的时间,沙滩上的朋友们一起玩耍着——没有掐,没有打,只是快快乐乐在一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螃蟹的朋友们简直无法相信!螃蟹也觉得不可思议。对于螃蟹来说,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了手套之后,他的爪子温暖而又舒适地待在里面,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老想掐东西了。\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肚子饿的时候,螃蟹得把手套脱掉,去水洼里觅食。但每次去找朋友们玩耍之前,他都会小心的戴上手套,遮住自己锋利的钳子。手套似乎能帮助他快乐起来,也帮他变得更加小心。\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水草手套总有烂掉的时候。有一天,那满是洞洞的手套从螃蟹的爪子上掉下来,被海浪卷走了。幸好这时候,螃蟹已经学会了只用爪子去觅食和吃东西。和朋友们玩耍的时候,他总是让钳子紧紧地合在一起。\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乌龟的智慧给海滩上的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他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去请教乌龟,而乌龟通常都能想出一个好主意。\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讲这个故事,会有效果吗?你试试就知道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故事比批评教育更有效\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故事比批评教育有效?因为直接批评,会让孩子下意识就想否认(“不是我干的”、防御(“今天我累了,先不想谈这事行吗?”)、应付敷衍(“我只是和他们玩玩,不是故意的”)或找理由推脱责任(“是他们不和我玩,我才碰他们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故事不但有趣,而且是说第三方,不是孩子本人!\u003Cstrong\u003E这让孩子减少了防御,同时又通过形象、简洁的隐喻来促进孩子领悟。\u003C\u002Fstrong\u003E例如在螃蟹的故事中螃蟹的爪子隐喻着不受约束力量或攻击性,乌龟编织的手套隐喻着爱、关心和友情,同时也隐喻为对不良行为的限制(手套是温暖的,同时对爪子又有约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24c64e76cba8\&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78\&\u003E\u003Cp\u003E积极教养强调给孩子归属感(爱和接纳)是亲子关系建立和问题改变的基础,在接纳的基础上对行为适当限制(孩子被接纳,也更愿意接受适当的限制),让孩子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拓展新的行为模式,体会到正面的成效(带上手套,小伙伴都愿意和他玩了!)。温暖且带有约束的“手套”真是绝妙的隐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距离化(distancing)的方式既可以让孩子减少防御,又能够描摹情境和促进孩子对自身及他人感受的理解,使得问题得以呈现和处理。促进孩子领悟。\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如果孩子听了故事没反应,怎么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敏感性强的孩子听到故事会有所触动,从而改变自身行为。倘若孩子听了故事却没有意识到与自身行为的关联,\u003Cu\u003E父母则可以适时把“孩子拉进故事中”,促进他的领悟\u003C\u002Fu\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父母可以问孩子:“为什么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八爪鱼、海星、海鸥都对小螃蟹这么生气?”,促进他对受伤害小伙伴感受的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是小螃蟹的朋友,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呢?\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让孩子居于帮助人的角色,而非犯错受批评的角色来为“错误行为”提建议,孩子会比较乐意思考,思考和提建议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进行“认知重构”的过程。\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当乌龟对小螃蟹说我们有一份礼物要送给你时,小螃蟹这么惊讶?” “为什么小螃蟹呆呆地站在那里,似乎一根小小的鱼鹰羽毛就能把他扫个大跟头?”促进孩子对小螃蟹内心感受的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小螃蟹那天能管好自己的爪子,小伙伴们也玩得这么开心呢?\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总的来说,\u003Cstrong\u003E提升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他对他人感受的敏感以及对行为后果的预估。\u003C\u002Fstrong\u003E通过故事的隐喻和父母的引导,可以在接纳孩子、轻松有趣的氛围下来增进孩子对自身他人的感受,提高预估行为后果的能力,促进孩子的领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小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对于爱攻击别人的孩子,讲故事比批评或教育更有效。\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故事让孩子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那个爱打人的小朋友”,促进他对受伤害小伙伴的理解。\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孩子可能会想办法帮助“那个爱打人的小朋友”,这个思考和提建议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进行认知重构的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要提升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他对他人感受的敏感性以及对行为后果的预估能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这两方面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bc106be8a3e9\&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47\&\u003E&,&updated&:new Date(&T02:01:2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3,&likeCount&:41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01:2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8e7e91bb066bf4ad6b35c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3,&likesCount&:411},&&:{&title&:&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游戏?&,&author&:&fei-zhi-hong&,&content&:&\u003Cp\u003E文:刘建鸿\u003C\u002Fp\u003E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有些孩子对网络游戏却似乎具有较好的“免疫力”呢?\u003Cp\u003E影响因素很多,他们的\u003Cb\u003E基本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u003C\u002Fb\u003E和\u003Cb\u003E自我管理能力强弱\u003C\u002Fb\u003E是两个重要方面::\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一、假如儿童青少年\u003Cb\u003E在现实生活中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网络游戏恰好能满足他们\u003C\u002Fb\u003E,自然网游就对他们就有更大的吸引力。\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当代心理学家普遍同意\u003Cb\u003E人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u003Cu\u003E能力的需求(competence)、自主的需求(autonomy)和归属的需求(relatedness)\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有些孩子在学校里学业不良,不少课程跟不上,甚至听不懂(学业上缺少胜任感);如果他们在班级还没有什么朋友(学校里缺少归属感);那么学校生活显然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学业不良和糟糕的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厌学最常见的原因。\u003Cbr\u003E\u003Cimg src=\&f686b5fdff6d.png\& data-rawwidth=\&795\& data-rawheight=\&415\&\u003E2,回到家里怎么样?如果父母充分接纳他们,愿意理解倾听他们的苦闷(在家庭中感受到归属感),并给予适宜的指导,或许学业能力能逐步改善(胜任感),不会就此放弃学业。如果家长能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青少年可以有所选择(自主感),并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画画),若得到父母进一步的支持、鼓励和具体的建议,可能发展出一技之长,奠定自我价值感的坚实基础。\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如果家庭里亲子沟通几近于无却要求严苛,不提供具体指导和其它选择;或是不闻不问,父母忙于谋生忽视孩子心理需求,孩子在家庭里也缺少归属感,也没有机会在其它方面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技之长。\u003Cbr\u003E\u003Cbr\u003E3,如果学校和家庭都缺少吸引力,相形之下,网络游戏的魅力就愈发显现出来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网络上他可以玩游戏,什么类型的游戏都有,可以自己选择(自主感);不管原来水平怎么样,总有一个层级适合你;更重要的是在游戏里可以持续获得反馈,不断提升(这可是学业不良的孩子在学校里很少体验到的胜任感);慢慢寻着门道了,再假以时日提升技艺,可能还会获得网上不少小伙伴的拥戴和尊重(归属感和胜任感)。在网络游戏中他可以和未谋面的”小伙伴们“协作团队作战,在”火线“上建立”友情“……\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关于网络游戏的魅力,可以参考这篇:\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沉溺于游戏中? - 迷踪的回答\&\u003E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沉溺于游戏中? - 迷踪的回答\u003C\u002Fa\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家庭、学校这两个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环境下,如果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此(学校、家庭)消彼(网游)长,更多的时间他会沉迷于网游中,因为在那里多多少少弥补了些学校和家庭给不了的心理需要。\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不妨以这个视角稍微审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戒网瘾学校,显然多数是无效的。他们从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f0f492ff6b249ba28a4e4a.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440\&\u003E\u003Cp\u003E南方周末日曾报道:“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关于青少年网瘾及其戒除的研究报告》称,退伍军人是网瘾学校教员角色的主要成员,成了最受网瘾学校欢迎的教官。他们对学生实施军事化管理,教学方式一般运用公开严厉的体罚、限制人身自由、超负荷体能训练等等。”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过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与现实世界的隔离,虽然能够让青少年暂时远离网络(网络游戏),但是一旦回到原来的环境呢,原先”匮乏“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仍然得不到满足,仍然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取,网络只是其中比较容易获得的渠道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因此若要”治本“,还得让他们能在学校、家庭中更多体会到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有机会发现真实世界里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目标并发展出竞争力,要预防孩子将来网络网瘾,同样也需在这些方面着力。\u003C\u002Fu\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二,青少年将来总要独立去应对学习生活的改变,是否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会影响他们的将来。\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如果孩子从小都被管理地好(si)好(si)的,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学校接回家,仿佛在这两个场所被“移交”和“接管”;时间也被分成了小段,30分钟背诵,30分钟数学……\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可能有些孩子在“被管理”的环境中适应的不错(其实只是学习成绩还不错),各种诱惑(包括网络游戏)被父母档在了外面,加上时时刻刻地监督……但很可惜孩子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却没有锻炼和提高的机会。\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一位孩子在香港上大学的家长告诉我,在校方主办的新生家长见面会上,有不少家长希望校方能管理孩子上网时间(比如晚上十一点后断网)——家长的心情好理解,他们的孩子一路就是这么被保护着过来的啊——然而校方回应说:“在我们看来,入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我们无权干预他们使用网络的时间。”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位曾相当长时间沉迷于网游的一位大学生和我有过对话。Ta在中学阶段完全在父母的”照料“和学校的严格管理下,成绩一直很不错,但进入大学不久后就越来越沉迷于网游中:\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Ta:”刚进大学时,说真的不知道怎么来应对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u003Cbr\u003E我:“是不是你觉得其实高中的生活更好?如果可以,你现在愿意回去过那种生活吗?”\u003Cbr\u003ETa停了会儿,想了想说: “也不愿意”\u003Cbr\u003E我:“你还记得什么时候网游开始变得特别吸引你?”\u003Cbr\u003ETa:“当专业课一段时间没跟上,后面的课程越来越听不懂时……不知不觉,变得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在网游里”\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开始是在课外时间玩,后来玩得晚了同学们上床睡觉后也继续玩,再进一步白天有些课也不去了(特别是那些去了也听不懂的课程)……\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中国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依赖父母师长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管得太细心太周到了),一旦脱离,真要自己独立要去面对时,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的负面效果就会显现出来。\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那从小家长怎么引导会更好呢?\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妈妈和六岁的小鸿约定:“恩,你很喜欢玩网页游戏是吗?我们刚才商量讨论过了,你玩十分钟,自己用定时器定上时间好吗?时间到了,你自己关“。小鸿很开心地答应了。虽然第一次舍不得关又偷玩2分钟才关,妈妈说”玩的高兴时间到马上要关掉是不太容易,但妈妈看到你最后还是自己关了,虽然晚了2分钟。告诉妈妈,你是怎么做到的?“,小鸿有点不好意思,不过也听出了妈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他自己玩好游戏自己关得越来越自然,甚至有两三次妈妈出去了没有其他人”监督“他也是这样。(妈妈给予的爱和信任,让孩子逐步获得自我管理能力的胜任感)\u003Cbr\u003E\u003Cbr\u003E随着年龄的增加,如果小鸿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父母就可以赋予他更多地自我管理权力。\u003Cu\u003E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逐步赋权,父母逐步放手的过程。\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因而要预防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单靠堵不行,长期禁止孩子接触网游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操作性,反而会让孩子对网游更加好奇和渴望;靠父母老师完全接管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也不行,因为或许可以接管一段时间,却无法接管孩子将来的人生,反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缺少了锻炼和提高的机会。\u003Cu\u003E给孩子合适的机会去锻炼,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才是问题解决之道。\u003C\u002Fu\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注1:3岁以下不建议孩子接触电视、手机游戏、网游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注2:题图来自网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5:20:5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8,&likeCount&:14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20:5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cc991c25dba68fd4d178a2c8f2297dc2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8,&likesCount&:147},&&:{&title&:&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联结,让孩子的心离你更近?(上)&,&author&:&fei-zhi-hong&,&content&:&\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讲者 \u003C\u002Fstrong\u003E 刘建鸿 ( 在爱贝睿育儿俱乐部微信群的讲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主持人
\u003C\u002Fstrong\u003E六月,波士顿大学的早期教育项目毕业的教育硕士,也是个爱玩的儿童教育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章中斜体字儿是主持人说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了解孩子的内心,有秘笈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是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我的「秘笈」是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的「钥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是今天讲座的重点,将在后面展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家长们尽量让孩子感受可以选择,把句子里的「不要」变成「可以」。举例来说,天色已晚,但孩子玩滑梯不想走,父母怎么说会更有效果呢?比较以下两个句子:\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1.「时间很晚了,不要再玩滑梯了。 (孩子可能还是一拖再拖……)」\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2.「10分钟以后我们要离开了,你是接着在这玩滑梯,还是去那边玩跷跷板?」\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第2种表达听起来不但可以接着玩,而且可以玩两种,但又设定了清晰的界限。(对于小小孩,还不清楚10分钟有多长,建议用定时器会更明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达,可以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u003C\u002Fstrong\u003E例如「我会画水粉」「我能滑轮滑」「我能和伙伴合作搭乐高大楼」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曾在一个幼儿园里看到一个2岁半的小女孩认真专注地剪指甲,我当时很吃惊。怎么指导的呢:老师先让孩子剪手样的纸板(下图),在「指甲」的位置用铅笔涂黑,再让孩子们把脏的那小部分自己剪去,她剪得非常认真和专注。到后来练得熟练了,细微动作控制好了,再尝试让她自己来剪指甲。\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64c987b1c319c1e9a792b29b\& data-rawwidth=\&166\& data-rawheight=\&176\&\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u\u003E六月:了解孩子的三种心理需要,对家长有什么帮助呢?\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样家长就像有了一幅“教养地图”。著名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认为:\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会表现为各种行为问题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并感受到高的幸福感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换句话来说,如果满足孩子相应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就改善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比如自暴自弃的孩子,往往是缺少胜任感。这时要做的是鼓励他小步渐进……;兄弟姐妹相争,往往是为了争夺父母的爱,要着眼于如何满足孩子的归属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些具体情境要综合考虑,可能会同时涉及孩子的这三种心理需要。\u003Cimg src=\&5a86bacc3f9b95bbe92f854a6743733c\& data-rawwidth=\&497\& data-rawheight=\&426\&\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例子。幼儿园的这个老师说,「理查德,立刻给我停下,昨天我告诉你们男孩子不要从椅上跳下来。」我们看到,他从椅子上跳下来还挺开心,结果老师训他一下就不开心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eac23ab98ed0abd7938636f\&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70\&\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u003Cem\u003E六月:「我早就跟你说过\u002F告诉过你……」 这种句型真的很常见,但即便是成年人的我,也很讨厌听见别人这么跟我说。\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管教方法在中国教育里可谓司空见惯,甚至到小学初中,很多老师还是用这种方法。这个老师试图维持整个课堂的纪律,但是对这个孩子的感受、想法没有接纳。这种情况下呢,孩子有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暂时停下了动作。但图中孩子下撇的嘴角透露出心里的不满。口服心不服,在惩罚的威胁下,孩子即便暂时遵守纪律也是外在动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有教育智慧的做法,下图中的老师对孩子说:\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理查德你很想跳是吗?」\u003C\u002Fstrong\u003E(大家注意,这首先是跟着他的关注点,跟着他这时候的想法,你是不是很想跳啊?至少他深度理解和接纳孩子此时的意图和想法。)\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规定是不可以从椅子上跳下来的。」\u003C\u002Fstrong\u003E(同时也设定了限制。孩子的感受、情绪、想法都是可以接纳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孩子的行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老师还蹲下身来(用非言语的动作,体现了尊重和平等),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过会儿到操场上让我看看你能跳多高,跳多远。」\u003C\u002Fstrong\u003E这句话很重要。说明老师认为你从椅子上跳下来,本身没有不对,只是在课堂上是不适合的。但是如果在课后的时间到操场上,老师很乐意看着你能跳多高,跳多远。\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9f15ae0e8e53ff85c2fea\&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360\&\u003E
以上2幅插图来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是一种欣赏的态度,这种欣赏包含着对孩子的接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归属感)、对孩子自主性的认可(你可以跳,自主感),还包含对孩子跳跃能力的肯定(胜任感)。\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样的回应方式,兼顾了孩子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u\u003E六月:短短一句话,内涵很丰富啊!最近「场景」一词越来越热门,看来家长跟孩子相处用词,加一个前提明确场景也是很有好处的,帮助孩子意识到场景的多样化,也思考「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考虑什么样的行为比较合适」。\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看到,充分接纳孩子和让孩子遵守纪律并不矛盾。相反,对孩子的接纳和欣赏,反而促进了孩子遵守纪律,且是更具内在动机的。图中孩子最后的表情是微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并感受到高的幸福感。这时孩子遵守纪律是更加内化的,会促进他逐步转为自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给孩子充分的接纳和爱,就没办法严格管教了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错!管教本身包含两方面:增进亲子联结、设定界限培养孩子自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u\u003E六月:80后父母不少是被打骂长大的一代,对于管教、设置界限等词汇,乍一听到都很反感,都希望给孩子更多自由。建鸿老师您怎么看?\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们常常认为管教就是要严格要求,其实管教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要增进亲子(师生)联结,另一方面要设定限制,而且积极促进孩子发展出自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并行不悖,单单强调一方面都不是好的管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abddfc64cbc19f5972e8\& data-rawwidth=\&393\& data-rawheight=\&415\&\u003E
Baumrind 的教养风格模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u\u003E六月: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在伯克莱加州大学人类发展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在那里任教,以对家庭教养模式(parenting styles)的研究而著称。戴安娜开始只提出三种教养风格,其后,Maccoby 和 Martin扩展了她的理论,变成了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建鸿老师说的良性亲子联结,对应的是家庭教养模式的权威型父母。\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所以说,「管教就要严厉,如果爱孩子、充分接纳孩子就没办法对孩子管教」,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养迷思!相反,接纳孩子,增进亲子联结,再设定界限,有助于培养孩子遵守纪律,进而逐步培养孩子自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因此亲子联结对教养非常重要,关系越好,也意味着家长对孩子有更大的影响力。\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我管孩子都是为他好,他为什么还不听?\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让孩子信任你,建立良好的亲子联结\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下面我从心理咨询的研究和实践来说说亲子联结对教养的重要性。\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心理咨询流派众多,如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等,哪种疗法更有成效呢?上世纪70年代一项很有影响力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咨询流派对疗效的影响差别不大,而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建立得如何对疗效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 如果来访者认为心理治疗师真诚、有爱心、充满热情,能共情他的感受,他的治疗成效就更明显。\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个发现有些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连信任关系都无法建立,来访者可能来一次就再也不来了(「脱落」了),就算咨询师理论功底再怎么深厚,咨询技巧再高超,也用不上劲。\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教养也同样是如此。如果亲子联结很糟糕,教养也是无从着力的,哪怕父母的出发点再好,采用的方法再高明都没有用。大家试着想想: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不觉得父母爱他,他为什么要改变? 事实上,对于孩子,特别对于低龄孩子来说,促使他们改变的最大动力,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爱。\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u\u003E六月:我们在教学中也强调关系的重要性。 师生也是要把关系构建放第一位的,孩子不喜欢老师,老师教什么都没用,教的再好也没用。\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孩子不像来访者,他可不会下次就不来!我凶一点,他还是会听我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没错,孩子在小的时候,他无法离开你的照料,只好服从于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性增加,他在内心可能离你越来越远。此时再补救就比较困难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以前做讲座时常遇到家长问我:「小时候我对孩子很严厉,关系很僵。现在孩子上初中了,一回家就砰地一声关门。我只有吃饭时才偶尔能和他说上几句话,他也不听。我该怎么办?」\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还能怎么办?!没有其他的捷径,只能先修补和改善亲子关系,没有其他的路可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亲子联结的好处还不至于此。孩子如果有良好的归属感,也有利于他其它方面的发展,包括情绪的调整、自信、灵活性、跟同伴相处的社交能力、共情能力、问题解决,沟通语言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等。\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怎么才能知道孩子跟我的亲子联结状况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亲子互动是双向的、微妙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拟了两道题,大家可以试着回答一下:\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1.你知道孩子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分别是谁吗?你知道他最喜欢的图书是哪一本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2.你知道他最近遇到什么让他难过,感到受伤的事情吗?\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第一个问题,考你是不是熟悉孩子的生活。因为只有经常陪伴和沟通才可能非常熟悉。\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第二个问题深入些。就像我们春节过年的时候,见面时相互讲一些相互恭维的客套话,那是比较表面的。你遇到什么样的困惑、挫折、受伤的经历,你愿意跟Ta诉说的,那才是你真正信赖的朋友和亲人。如果你听到孩子说起让他受伤的事,甚至让他有羞愧感的事。你能够触碰到这部分,那我反而要恭喜你,说明你跟你的孩子的关系很亲近。\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大致判断你亲子联结的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u\u003E六月: 在活动预告的时候,您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观看小孩和妈妈互动的那个视频。妈妈不理孩子的时候,宝贝真的很伤心,这也是亲子联结的表现吗?\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是啊,那是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家Tronick教授做的著名研究,叫静止脸实验。生动地反映了亲子互动的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video id=\&47380\& data-swfurl=\&http:\u002F\u002Fstatic.video.qq.com\u002FTPout.swf?auto=0&vid=d0150pem73y\& poster=\&http:\u002F\u002Fvpic.video.qq.com\u002F2Fd0150pem73y_160_90_3.jpg\& data-sourceurl=\&http:\u002F\u002Fv.qq.com\u002Fboke\u002Fpage\u002Fd\u002F0\u002Fy\u002Fd0150pem73y.html\& data-name=\&Still Face Experiment 静止脸试验崩溃的孩子\&\u003E\u003C\u002Fvideo\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短短的一段视频,有很多地方值得分析:\u003C\u002Fp\u003E\u003Co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亲子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u003C\u002Fstrong\u003E视频里当孩子指向一个地方,他会跟踪妈妈的目光,如果妈妈的目光跟过来的话,他会很满意。他知道妈妈看到了他看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亲子良好互动时,母亲和孩子基本上是同调的(attunement)\u003C\u002Fstrong\u003E。包括说的内容、情绪的强度、时间的同步等。比如,如果你有一个非常着急的事情,去告诉你朋友,如果对方轻描淡写的,你会觉得很受挫,以后再也不找他诉说了;或是对方当时没反应,到第二天才回应你,这两种都是不同调。\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情感修复成功与否有赖于日常的亲子联结程度。\u003C\u002Fstrong\u003E视频中有段时间孩子用手指,伸出双手等各种信号希望获得妈妈的回应,但母亲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即便时间很短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很受挫。妈妈事后进行了情感修复。显然,由于平时亲子联结紧密,亲子联结很快得到了修复。\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ol\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u\u003E六月:真的很微妙,小小动作中蕴含了这么多对孩子有意义的含义。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怎么借鉴这些研究结果呢?\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比如说一年级的孩子告诉你同学们都在玩《洛克王国》,(注:《洛克王国》是腾讯旗下的给儿童出的一款游戏…… )你的反应是什么?你关注到了吗?如果你只是下命令说「不要玩游戏,不要跟他们一样」,那么孩子的关注点你并没有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另外他的情感你关注到了吗?他说别人玩我也很想玩,你急于否定,说游戏不好,千万不要玩。传递的信息是「不应该喜欢游戏」,情感部分也没有给予回应。\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如果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关注点、情感、意图等,你没有关注到,也没有同调,亲子的联结就会越来越疏远。\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视频中妈妈的「静止脸」让孩子意外和受挫,母亲过后进行了修复。但是如果在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缺少对孩子的关注和回应,孩子会放弃,不再对母亲报以期望。\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放弃之后呢,自然孩子生活中很多想法、感受、意图父母就不知道了。亲子联结也就慢慢疏离。\u003Cimg src=\&08fc7bd83b71f36ae6c51fde9ecc6bc4\&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7\&\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的眼中看见自己。——温尼科特\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这句话,非常的优美动人。当母亲的眼中闪着愉快的光芒时,宝宝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自己有价值,看到了自己被喜爱。这样的人际互动,是人际中非常微妙,又非常动人的时刻。\u003Cstrong\u003E正是通过这些微妙丰富的亲子互动,亲子联结得到了增强。\u003C\u002Fstrong\u003E? \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讲座下半部分:\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jijijiaoyang\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联结,让孩子的心离你更近?(下) - 积极教养 - 知乎专栏\& class=\&\&\u003E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联结,让孩子的心离你更近?(下) - 积极教养 - 知乎专栏\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编辑:秋晓晓\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fdb\&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47\&\u003E&,&updated&:new Date(&T09:14:3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7,&likeCount&:108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14:3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e2fec82aafca34b7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7,&likesCount&:1080},&&:{&title&:&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联结,让孩子的心离你更近?(下)&,&author&:&fei-zhi-hong&,&content&:&\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讲者 \u003C\u002Fstrong\u003E刘建鸿,华东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致力于积极教养的普及和推广。\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主持人 \u003C\u002Fstrong\u003E六月,波士顿大学的早期教育项目毕业的教育硕士,也是个爱玩的儿童教育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为作者在爱贝睿育儿俱乐部微信群的讲座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章中\u003Ci\u003E\u003Cu\u003E斜体字儿\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i\u003E是主持人说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讲座的前半部分讲到:\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的「钥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管教就要严厉,如果爱孩子、充分接纳孩子就没办法对孩子管教」,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养迷思!\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接纳孩子,增进亲子联结,再设定界限,有助于培养孩子遵守纪律,进而逐步培养孩子自律。如果亲子联结很糟糕,教养也无从着力。\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在良好的亲子联结中,亲子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家长与孩子基本上是同调的(attunement),包括说的内容、情绪的强度、时间的同步等;日常亲子联结好,也有助于情感修复。\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那在日常亲子关系中,父母可以怎么做,更有助于增进亲子联结呢?\u003Cb\u003E除了鼓励亲子间的肢体接触(如拥抱),还有四种方式,即游戏、接纳、好奇和共情也可以帮助父母增进亲子联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参考资料:Hughes, Daniel A.
\u003Cem\u003EAttchment focused parent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Care for Children\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共情:学会与孩子感同身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我们先来看一看怎么共情才是合适的?大家看下面这幅插画:\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ce26d481cbe6d9\& data-rawwidth=\&864\& data-rawheight=\&648\&\u003E\u003Cimg src=\&5bcf6a823de5bc5d\& data-rawwidth=\&869\& data-rawheight=\&652\&\u003E\u003Cp\u003E上述两幅和下面两幅插图来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图中的小女孩养小海龟养了很久了,每天都跟它玩,但是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很意外地发现小海龟早上死了。当她来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安慰她「别难过,宝贝」。孩子这时候的感受是什么?难过对吗?还有呢?意外,对,意外,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情,孩子之前完全没想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u003Ci\u003E六月:这种场景,跟小孩子们相处的亲们肯定都很熟悉! 每次发生了什么事,越是想安慰TA,跟TA说,没事,别哭了,孩子越是停不下来啊。\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别难过,宝贝。」这是爸爸的目标,并非孩子此刻所想所感的。\u003C\u002Fstrong\u003E你没办法让情绪马上就停下来,「就好像你的孩子受了伤,血慢慢在向外渗的时候,要血马上停一样做不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听了爸爸的「安慰」,小女孩还是很难过,爸爸有点不耐烦了,说「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嘛。」言下之意是小海龟没什么,不重要。自然这会让她更难过。然后女孩就哭地更厉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爸爸说「别哭,给你再买一个。」看起来像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其实不是。因为他把有生命的乌龟看作是没生命的东西,可以随意替换。可小海龟和她一段时间在一起玩,有亲密的感情,这样回应更伤到孩子的心。孩子哭的更厉害了,说「我就要这个小海龟。」爸爸也生气了,「你真是无理取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孩子是无理取闹吗?显然不是。适合的共情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下图的示范:\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928c35c\&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713\&\u003E\u003Cimg src=\&dbbf8f2aa4eeff\& data-rawwidth=\&979\& data-rawheight=\&735\&\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和上面同样的对话情境,女儿跑来找爸爸,告诉他「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她很伤心很意外。父亲的回应应同调,要说出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他回应说「哦,是吗?真没想到」因为他也觉得很意外,能感受她女儿感受到的意外和难过。也许他的难过没有他女儿那么多,但他确实能够理解女儿的感受。\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女儿说,「以前我还教它玩游戏呢」,说明她此时想到了过去的一些画面。爸爸回应:「你们原来在一起玩得挺开心的。」女儿说「它是我的好朋友」,眼里有泪花。她爸爸回应说:「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大家注意,父亲始终和女儿是同调的。女儿紧接着说:「我原来还给它每天喂食呢。」「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图中女儿跑过来的时候,她并没有哭得很厉害,如果说这个女儿哭得很厉害,爸爸的表达也要更强烈一些,明白吗?因为只有你的强烈,你才能表达出孩子这时候的感受。\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父母的言语会影响孩子,非言语也会影响孩子,包括沟通时的眼神接触、面部表情、音调、节奏、肢体动作、手势等,非言语常常比言语更能透露出我们真实的感受。\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举例来说,当家长抬高声调说「我没生气」,他生气了没有?他生气了嘛,孩子很清楚。\u003Cstrong\u003E当言语和非言语传递的信息相互矛盾时,言语传递的信息往往是无效的,孩子更可能接收到非言语传递的信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共情并不容易,有很多细微处,今天的分析,希望大家能对共情的微妙之处增加些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u\u003E六月:共情的时候,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都很重要,两者的协调一致更重要。之前也有家长说,自己在生气的时候会强压怒火,假装自己没有在生气。而这么看来,家长还是坦诚相待的好……\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解决问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接下来我说说游戏,游戏能增进亲子联结,有时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日常教养中应用游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举例来说,督促低年龄的孩子养成刷牙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让孩子刷牙更有趣味也更有成就感呢,下面是游戏的应用:\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刷啊刷,小鸿用喜欢的托马斯小牙刷刷出了橙色的泡沫和清香的橙子味道,嘴巴还凉丝丝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让我看看,闻闻,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妈妈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鸿张开嘴。「哇,牙齿这么亮啊。」妈妈的眼睛眯着,人向后倒,好像被小鸿的牙齿亮光闪到了,睁不开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这么清香呢,给爸爸闻闻去。」妈妈偷偷小声说,「去闻闻爸爸的嘴臭不臭。」\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小鸿呵呵笑着跑去书房,嚷道:「爸爸,闻闻我的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嘴巴里有一股清香的橙子味,牙还这么亮!」爸爸很惊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让我闻闻你的。」小鸿得意地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还没刷牙呢。」爸爸不好意思地一边说一边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给我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行,真的不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给我闻看看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爸爸很勉强地张开嘴——「哇,好臭。」小鸿闻了一下,露出预料之中的嫌弃表情,又笑着去报告妈妈:「爸爸没刷牙,嘴好臭哦。」\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教育中应用游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老师曾获全美最佳教师奖,他把游戏的原理应用于数学教学。比如两位数加法题:63+28=?他问学生,如果你是出卷子的老师,你会给出哪几个答案?\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8d5e2445eddc0faabfe20ac\& data-rawwidth=\&129\& data-rawheight=\&197\&\u003E\u003Cp\u003E一个孩子说91(自然,这是正确答案),雷夫又问「其他还可以放什么答案呢?」另一个学生说:「放一个81吧,有人会忘了进位」;还有的孩子说:「万一没看清楚符号会算成减法呢,放一个35吧」……大家七嘴八舌,没有输赢的压力,反串「角色」当起出题的老师来,待出完题讨论了最容易的错法和答案,孩子们自然也就不容易再犯错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近了不少。\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接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接下来我介绍第三种方法:接纳。\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u003Cu\u003E六月:《无条件养育 》这本书我们在爱贝睿的群里也常常提到,家长也常常有很多疑惑,请问建鸿老师能说说您理解的「无条件养育」么?\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无条件养育的理念来自于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什么是有条件的爱?「大多数父母都只是在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收回他们的爱。」罗杰斯指出,「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爱)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类的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