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基督徒为什么要赞美神正在苦难中挣扎,为什么神不

基督徒信仰必修课程:第五课
基督徒的苦难观
第五课基督徒的苦难观
经文阅读:伯1:1-2:13;太27:46
1982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一对敬虔的基督徒夫妇——丈夫是当地教会的牧师,妻子是一位护士——生下一个没有四肢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出生带来整个家庭及教会的动荡,对于这对基督徒夫妇的信心是极大的考验。
《我为何仍相信耶稣?》一书记录着现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温伟耀教授的非凡经历。从学历看,有着融科学、神学、中西哲学为一炉的学问,他身兼量子物理学硕士学位、宗教哲学博士学位和中国儒家哲学博士学位。但他却被称为“当代约伯”,其原因是他独特的经历。还在英国深造期间,温伟耀的妻子生下弱智的二女儿晓华,给夫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打击。妻子为求丈夫学业早日完成,负担起照顾女儿的责任。1985年9月,温伟耀博士刚从英国学成回香港不久,身心交瘁的妻子被查出癌症晚期。所有家庭负担被迫压在温博士身上,他除了教学工作,还得照顾孩子及躺在医院的妻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深爱的父亲患了老年痴呆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出门就迷路。后又在老人中心失足跌下楼梯,不久就去世了。虽动过手术,但是妻子病情未见好转,于1987年11月离世。两年后,再婚太太为他重建家庭,并全心照顾两个孩子。但1994年,新一轮的试炼随着二女儿的国籍问题掀起。由于严重弱智,英国出生的二女儿不得加拿大(温伟耀当时在加拿大安省神学院教书)接纳,只好与出生地英国政府联系,于1994年暑假将女儿送到英国疗养院,但英国不愿意负担高昂的医药费,甚至无中生有地追查他们是否曾向有关人员行贿,并怀疑温太太想遗弃继女。他们每天承受着天文数字的帐单、无情的羞辱、冤狱的危险等。甚至在教会中传出流言,认为温博士的境遇是因为他与天主教神学家交往受到的天谴。
《中信》与《传书》的编辑冯文娜,是一位资深的文字工作者,但她却于2008年因乳癌而离世。她的姐姐——《中信》主编冯文庄在2009年4月的《传书》中说:“文娜每天都起得比我早,属灵书籍看得比我多,事主爱人比我奋不顾身。她会设计网页,我不会。难得有这样一个人,能编又能写,我对她寄予厚望,以为神会重用她发展网页事工。哪里知道,神看她已做完她在世上的工作。我不明白神为什么这样待她。文娜那么爱主,对神的信心那样单纯,她每周禁食一次,看重与主灵交,神让她患上乳癌,这还罢了,我也知道爱主不能免灾。可是,我万想不到,神竟然让她受这许多痛苦。”
敬虔的人为何遭受如此苦难?基督徒该如何面对苦难?许多牧者所宣传的成功神学的信息是否可信?圣经是如何表达基督徒所面对苦难?建立正确的苦难观,实在是基督徒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无法回避的诘难
几年前,一位基督徒副教授就已经受到学生的挑战说:“神既是慈爱的,为什么在世上还有那么多的苦难?”该问题最根本的挑战是向神发出的,即:神应该称职一点。记得小时候,一听说21世纪,就像进入另外一个时空,是非常向往的。然而,刚步入21世纪,所有对新世纪的幻想就完全破灭。2003年的“非典”,2004年圣诞节的南亚海啸,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灾难成为今日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死亡、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绝于耳。虽然,今日社会的民众已不太如罗马帝国民众将一切的灾难归咎于基督徒“无神论”的敬拜,但人们(包括基督徒)却异口同声地将神发出责难。
在教会讲台上,经常会听到传道人传讲神的赐福的信息;在见证会里,总是听到神如何带领人从逆境走出的恩典。当教会中的病患者需要代祷时,教会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病患首先要解决的是罪,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病患者认罪、悔改,若不见好,可能是因为罪未倒空;要得痊愈,就需要有信心,不单只是病者一个人有信心,而且要所有家人及参与者有信心。而当病患者最终去世时,教会最后提说:“大概是神的旨意了。”于是,问题就重新回到神的身上,当人做足了该做的事之后,没得到医治,原因在于神。从此,许多基督徒的信心与那些病者家属的信心就面对挑战。也因为如此,母亲患肺癌去世之后,曾经充满信心禁食祷告的女儿整天活在对神的怨恨中的信仰悲剧就不断上映了。
当许多成功神学的信息充满着诸多教会讲台的时候,“居上不居下”的讲论振奋着许多弟兄姊妹的心时,神却似乎跟温伟耀牧师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他的妻子还躺在癌症病房里的时候,温牧师应一位痛苦难当又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孤苦老婆婆所求,为她按手祷告。当温牧师为她祷告之后,他自己都不相信神会应允这个祷告,因为他曾经为病床上的妻子用更加迫切的心祷告过几百次。然而,令医生们大跌眼镜、令温牧师愤怒至极的是,神迹居然发生他为在这位老婆婆祷告之后,她居然康复出院了。我们不难会为温牧师抱不平,会与他一同抱怨说:“喂!祢怎么搞的?我太太难道没有多一千个理由活下去吗?她还那么年轻,还有两个孩子,还有我,不能没有她!为什么你肯医治老婆婆却不医治她?为什么祢任由她受这么多痛楚?”[1]
杨腓力在《无语问上帝》一书中将这些责难概括为三点:上帝公平吗?上帝为何沉默?上帝是不是喜欢隐藏自己?这些问题基于我们的祷告不蒙应允,我们的苦难祂不过问,我们的逆境祂不改变。经常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敬虔的基督徒受到许多无端的控告,爱主的弟兄姊妹遭遇突然来袭的患难。相反,恶棍却凡事顺利,坏蛋却得享平安。当这一切的问题向我们袭来时,我们该如何回应?相信我们决不能用模棱两可的答案搪塞过去。
二、苦难的来源
面对以上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圣经去寻找答案。到底苦难从何而来?相信以下两个问题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苦难来自人、苦难来自神。
1.苦难是人造成的!
在《我为何仍相信耶稣?》里记载一个故事:“在北美常见到为坐轮椅的人特设的斜坡小道以代替楼梯。首倡者本人是坐轮椅的。他之成为基督徒,为千千万万坐轮椅的人打开了楼梯的通路,是受了另一位基督徒的感召。二十岁时,战争炸掉了他的腿,使他对生活绝望以至痛不欲生。他在医院里看见一个基督徒,不旦失去了双腿和一条手臂,眼也失明了,却始终以微笑和关爱安慰照顾他人,向人传福音。他奇怪地问:‘你的神给你那么多苦难,你还信?’那位基督徒安静地回答:‘我的神没有给我苦难。苦难是人造成的。’”[2]
从创世记中,我们得知,苦难与人的罪有直接的关系。当亚当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后,家庭间的纷争就开始,亚当不再以“骨中的骨、肉中的肉”来称呼夏娃,而将罪责推到她的身上,而且不仅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被造物都受到了牵连。当罪恶进一步延伸时,第一宗凶杀案发生,致使那无辜的亚伯死在其兄长嫉妒的手下。大洪水的到来,源自当时人类“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如马利所说:“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单独生活。每个人的行为都对社会、对他人负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罪恶造成苦难,错误和疏忽同样会造成苦难。”[3]
2.苦难来自神?
当2004年圣诞节南亚海啸发生之后,有基督徒发出声音说:“这是神对南亚几国的审判,因为在那边有许多异教崇拜。”后来又有温州基督徒说:“感谢主,温州人是有福的,神看顾温州人,因为温州有许多基督徒,所以不用海啸来审判温州人。”(但说这话的温州基督徒却忽略了台风每年“光顾”温州。)这种近乎幸灾乐祸的言论,不仅不能给福音带来好处,反而给神抹黑。
稍微阅读约伯记,就会发现苦难并不是来自神,而是神所允许的,其施行者撒但。经文告诉我们一个属灵的奥秘,约伯的苦难源自撒但对神的子民爱神的不佩服,他认为人爱神是因为神对人无微不至的眷顾。所以,它挑战神说:“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伯1:11)不过,我们会产生另一个挑战,即神为什么允许撒但来攻击人?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经历可见,神要寻找真正爱祂的人,不是因为神所赐的福,而是因为神本身。所以,当我们听到约伯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时,就可以肯定约伯已经胜过撒但的试探。
在《无语问上帝》中,杨腓力向我们展示了约伯在地上所受的苦难,基于天上的争战。他将启示录第12章中孕妇与大红龙的对抗解释为基督降世的天上属灵的争战;他用耶稣所讲的迷羊、失钱和浪子比喻提出:当罪人悔改时,天上要有大欢呼;他用路加福音第10章记载的七十人出外传福音来形容主耶稣所说的撒但从天上像闪电一样坠落。[4]再则,旧约已屡次显示这种地上与天上的属灵联系,如摩西举杖战胜亚玛力人、约书亚在攻打迦南地前遇到“耶和华军队的元帅”。温伟耀牧师在面对约伯般的打击时,使他的生命有力量支持下去的,是他认识了这一切来自撒但的攻击。马利描述说:“温老师不知道他自己的信心竟受到撒但这么致命的威胁,显然撒但知道,那他就绝不向撒但低头!强烈的使命感增加了奋斗的勇气,温老师立刻离开那餐厅回家。这勇气,到今天仍然支持着他。”[5]
三、苦难的目的
任何一位在苦难中的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既然是神允许让我受苦,那么苦难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绝不是神与撒但之间的那一场“睹注”(杨腓力语)那么简单。我想,基督徒经常说的两个理由是不可忽略的。首先,苦难的目的是陶造人的信心;其次,显出神的作为。
1.陶造人的信心
保罗在传福音的经历中,曾经受许多苦难,除了有传福音的劳苦,还有身体上受的痛苦,如下监牢、受鞭打、行远路、遭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受饥寒等,还有为教会挂心,受教会无端的批评(林后11:23-28)。但他却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 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林后1:4-6)
在希伯来书中,作者为我们罗列了一张“信心伟人榜”,将旧约众圣贤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信心伟人都不是今日成功神学所标榜的万事顺利的典范,而是经历过苦难,经历过被遗忘,甚至经历过对神的怀疑、信心的低谷。在这“信心伟人榜”的前言中,圣经作者提出一个不变的真理:“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约伯所受的苦更是突显了神的旨意,撒但用责难来挑战神,控告神的子民是凭着神的赐福而爱神,而最终经历过患难之后的约伯却在未得神的医治及神再次的赐福之前就已经在炉灰中懊悔,并宣告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
力克的出生初始成为其家庭和教会的噩耗,但父母的不弃和无条件的爱却造就了他坚忍的生命。如今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成为两间机构的负责人,并投资房地产、股票。他骑马、游泳、打鼓、足球等样样皆能。他又是一位布道家、演说家,足迹踏遍世界各地。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温伟耀牧师虽受过十多年的苦,但他的经历却使他的信心更加坚定,用个人的经历帮助无数在患难中的人。
2.显出神的作为
当门徒看到那位生来瞎眼的人时,就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约9:2-3)在约伯的经历中,约伯在与三位朋友的辩论中一直提出要从神得到自己受苦的原因,但最终神在旋风中向约伯说话时,却没有给予答案,只是将自己创造的大能及宇宙的奇妙向他展示出来。神为什么不详细解释呢?杨腓力说:“也许上帝不让我们理解,是因为了解之后不一定对我们有帮助”,“也许上帝不让我们理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了解”[6]。
旧约犹大国亲眼见到以色列国被掳到亚述是因着他们违背神的约,与外邦结盟、敬拜外邦神,但犹大人却没有吸取教训,在公元前586年被掳到巴比伦。耶稣时代犹太人亲眼见过耶稣所行的神迹,最终却因嫉妒将祂钉在十字架上。当我们去看神的救赎的恩典时,保罗明明见证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 神的大能。……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 神的能力, 神的智慧。”(林前1:18、22-24)
似乎从约伯以及所有受苦者的身上,我们不能完全看到神的作为。特别在现代,神的作为好像越来越离我们远去。神似乎真的隐藏了,甚至不理会人间苦楚。在面对人对神的质问时,神还是不回答。主耶稣在十字架上高喊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保罗也曾三次求神将他身上一根刺取去(林后12:8)。
我们实在盼望神对待出埃及的希伯来人般、如同对待初期教会般施行大能,如同主耶稣在世一样施行神迹。正如杨腓力所说:“有些人把信心全然下注于求神迹上,以为只要看到神迹,对上帝的失望就消失无踪了。……神迹不能解决对上帝失望的问题,神迹只是指向未来的一些预兆;它是开胃菜,让人向往更丰富更长远的到来。约伯晚年的快乐满足只是一种样品,预告他死后能真正享有的情景。约伯记结束时的好消息,以及福音书最后复活的好消息,都是启示录中所描述未来世界的预告,我们岂敢漏看上帝心目中的这个境界呢。”[7]
但从地上的苦难与天上的争战来看,我们不能只定睛于个人在苦难中的境遇,应当换个角度从神的角度来思想他的目的。苦难彰显的神的作为,是与神的永恒计划相关联的。神迹并不能建立坚固的信心,不然经历十大神迹的以色列民不会在旷野屡次犯罪得罪神了,经历过神在迦南地的作为后不会又陷入偶像崇拜中了。人所遇的苦难本身除了要坚固人的信心,更是要在属灵方面战胜撒但及其权势。神要向撒但证明,即便是神允许撒但用苦难来蹂躏神的子民,真基督徒是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更加坚忍地爱神。
四、神在苦难中的角色
当人们将苦难的罪责归咎到神的身上时,人们是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却忽略了神在苦难中的角色。我们将神当作苦难的始作俑者,对神失望、向神埋怨,甚至抛弃神、不信神。但我们却不能从神的角度去思考祂在面对世上的苦难时的态度。从圣经的记载中,至少有三个角色是我们不可以忽略的,即慈爱的父亲、伤心的恋者、受苦的主。
首先,神从创世记开始就以父亲的角色来面对犯罪的人。当祂创造万有之后,就以极为高亢的声调来宣告祂自己的喜乐,说:神看着是好的,神看着一切都甚好。但是这种美好却被亚当夏娃的罪而打破,被该隐的谋杀而沾污。“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创6:5-6)慈父因为儿女的罪恶而伤心至极。在旧约的历史中,神无不为人类的罪恶而伤心。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神无比的爱。在亚当犯罪之前,神说吃了分别善恶果子之后必定死,但在审判时却为人类设立了救恩;祂在大洪水时将所有罪人消灭,却为人留下了挪亚一家为余种,又在大洪水之后用彩虹作为不再用水毁灭人类的约。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中,神又屡次提醒他们回转。难得找到几位真正“与神同行”的人。就如切斯特顿所说:“旧约绝大部分篇幅的中心思想,都可以‘上帝的孤单寂寞’一语概之。”[8]
其次,神是一位伤心的恋者。从神是一位慈父的角度,我们看到神的子民可以说是孩童。所以,在以色列民族历史的初期,神介入历史、神迹就经常出现。但到了后期,神却渐渐隐藏,先知的话语开始更多的传达出来。单从圣经的编排就可以看出,创世记开首是充满了神的作为,直到约瑟时期,神却开始隐藏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时,神用大能拯救他们,但在旷野中,神的律法就占了重要的地位。约书亚带领以色列民进迦南时,神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但进入君王时期,先知的角色就越来越重要了。新约也是如此,耶稣基督在世时,行了不少神迹,但祂行神迹的目的却是要传道。教会初建时有不少神迹奇事,但保罗的书信在使徒后期就越来越重要了。在“父子”关系中,神的介入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成长必须有父母的手来扶持。但孩子却不能永远成为吃奶的婴孩,需要成长。所以,神的另一角色在圣经中出现,即恋者。不过,在旧约圣经中,我们看到的神是一位受伤的恋者,因为在神人之约中,人屡次破坏神的约。在以西结书中,神从恋人的角度来述说以色列人犯罪的事实,更加清楚表达了神是受伤的恋者(参西16:1-63)。在新约,保罗又将教会比喻为主耶稣的新妇。
最后,神是一位受苦的主。当我们埋怨神、对神失望的时候,我们却忽略神本身也是一位受害者。马利在《我为何仍相信耶稣?》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讲论:
那时候我听一位牧师说:“朋友,我想告诉你,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他一生都在帮助人,从不作一点不好的事,人人都敬爱他。但有一天,他被人诬告逮捕,被判死刑,而且,立即执行了……”这个事实震撼了我。我突然明白,人类是一体,人心是相通的。发生在二千年前的冤案,并不减轻其痛苦的力量。我无权因为今天看不见当时十字架上淋漓的鲜血,看不见在撕裂中颤动的躯体,看不见全身重量支撑在钉住手脚的钉子上,不用腿勉强撑直上身就无法呼吸的剧痛,就否认或看轻耶稣所受的苦难。这苦难不仅是肉体的更是心灵的,祂被自己的门徒出卖,为世人共弃,赤身露体高挂在木头上供嘲笑羞辱……只有祂才最有资格问“为什么”。因为祂无罪,也无必要爱人,为人受苦!只有祂的苦难才是最伟大的,因为人在时空上有限,能经历的总是局部的,神承担的却是人类历史总体的苦难,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人的痛苦。不要以为祂是神,祂知道苦难的原因和祂受苦的理由,就不会感受痛苦的挣扎了。祂自己选择为人,限制了自己作为神的一切权柄,是作为完全的人被折磨死的。事实上,神的痛苦是福音的中心。神以自己的生命爱我们,用自己的痛苦挽救我们。全部福音,全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建立在耶稣基督身上,一个活生生有情感有痛苦的人,一个有无比的爱和大能的神、而完全不是教义、理论、道德规范、哲学思考、主义或学说、原则或运动……假如神不爱人,为什么付出这样大的牺牲,这样高昂的痛苦为代价?[9]
那两位与主耶稣同钉十字架的强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神的态度。第一位强盗说:“你不是基督吗?可以救自己和我们吧!”(路23:39)他如同许多受苦的人对神说:“你不是神吗?你应该称职一点,不应该跟我们一起在这里受苦。你不是有能力的吗?为什么不行神迹来把自己从十字架上救下来?你是神啊,你看到我们的苦楚,你应该救救与你共同受苦的我们啊!”但另一位强盗却说:“你既是一样受刑的,还不怕 神吗?我们是应该的,因我们所受的与我们所作的相称,但这个人没有作过一件不好的事。”(路23:40-41)首先,这位强盗指出同伴既然受刑,就不能无视神的存在,更不能提出这样的挑战。其次,他向我们宣告了世人共同的命运,就是罪的工价乃是死。他清楚表白自己所受的与所作的相称,就等于是宣告世人罪有应得的事实。最后,他又宣告了耶稣基督的无罪,是最有理由提出“为什么”的。
冯文庄的解释给我们很宝贵的总结: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没有神迹——没有我们所期望的神迹。他没从十字架上下来。虽然他被嘲笑:“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他。”(太27:42)仍没有神迹。耶稣死在羞辱的十字架上。基督徒在世上最后的一刻也必如此,没有神迹。
神在哪里?在文娜最痛苦的时刻,我看不见神。正如约伯所说,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我都看不见神(伯23:8-9)。文娜那么爱神,为什么在她最需要时,神却遗弃她?只有十字架上的基督给我答案。“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人生的痛苦就是那样深,深得看不见神。主耶稣却已走过。神早就知道!祂知道我们的是那么深。祂差遣爱子降世,与我们同受苦难——不容我们将苦难看作被神遗弃的证据。
神另立了一个证据,叫主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为患难赋予属灵的意义。惟有默想基督,我们淌血的灵魂才能安慰,对神才不至失望。是的,若论我们的事奉、我们的为人、我们与神的关系,谁能与基督相比?若是连基督也多受痛苦,常经忧患,我们是谁?怎能奢望无灾无难?我们只能学习顺服,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期盼将来也经历他从死里复活的大能。[10]
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在其《凯歌集》中有题为〈你知道吗?〉一文,可作为基督徒苦难观的参考:
你知道吗?
你知道蜡烛要经过燃烧才会发光吗?
你知道橄榄要经过压榨才会出油吗?
你知道美酒要经过酝酿才会芬芳吗?
你知道柿子要经过风霜才会香甜吗?
你知道吗?
金子要经过提炼才见精纯。
钻石要经过琢磨才见光华。
宝刀要经过锻炼才见锋利。
麦子要经过死亡才见重生。
你知道吗?
天空若没有风雨的肆虐,就显不出彩虹的美丽。
溪流若没有礁石的阻挡,就激不起浪花的飞舞。
小径若不是曲折隐密,就显不出它的幽静。
梅花若不经一番寒风彻骨,何处闻得芳香扑鼻?
你知道吗?
没有经过流泪的双目,永远看不到人间的疾苦。
没有经过流汗的耕作,永远不懂收获的欢乐。
没有夏日炎阳的烤灼,永远不知树荫的清凉。
没有漫漫长夜的等待,永远看不到曙光的重现。
你知道吗?
你知道受苦越深,离神也越近吗?
你知道环境越刻苦,也越能造就人的信心吗?
你知道打击越重,也越能造就人的信心吗?
你知道世途越坎坷,人生的阅历也越丰富吗?
你知道吗?
失败教我们吸取经验。
错误教我们学习谦逊。
挫折教我们培养勇气。
损伤教我们懂得珍惜。
你知道吗?
没有试炼,你永远不知生命的潜力有多深?
没有重担,你永远不知生命的耐力有多大?
没有痛苦,你永远不知生命的韧力有多强?
没有缺陷,你永远不知生命的内涵有多美?
你知道吗?
“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11]
温伟耀牧师的女儿温晓华于2008年初去世,时年26岁。在温牧师给女儿的一封信〈再见,晓华〉中,我们可以足见他非凡的“苦难观”。
挚爱的晓华:
二十六岁,应该是女孩散发着青春、跃动于爱情和事业之间的时刻,妳却在烟花灿烂的节日中,被天父接回天家了。
自从妳两岁半的那一天,爸爸紧抱着妳突然抽筋的小身躯,吓得脑袋一片空白;到昨天在妳弥留的床边,无助的我看着妳挣扎着呼吸。二十四年了,我问过了无数次:如果有些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他们的生命究竟有甚么意义?
后来,我想到了耶稣。他不就是为了受苦而生、因为痛苦至极而死吗?我就只有默然。
曾经在一次神学生的聚会中,有同学请我举出一生之中影响我最深刻的三位神学家。我举出了创立中国内地会的宣教伟人戴德生(Hudson Taylor)和本色神学家倪柝声。然后说:剩下的一个,就是我那位在人看为严重智力残障的女儿温晓华。大家有点不明所以。是的,在人看来,妳是一个连拿起笔杆画一个圆圈都不懂得的弱者。但上帝偏偏就是拣选、差派了妳进入我的生命里,教晓了我许多博士学位永远念不到的学问。
一位古代东方的智者有一天对众门生说:“今天我想介绍我的老师给你们认识。”众人正惊讶这位学问智慧高超的老师的老师,会是怎样的一位高人?智者从怀里掏出一颗小石块,说:“这就是我的老师。”众人不明所以。智者说:“有一天,我赶路去讲学。路上忽然脚底一痛,原来这颗小石块跌进我的草鞋里。我惟有停下来,蹲在地上把它挑出来。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发现原来周遭的景物竟是如斯美丽,脚旁的一朵小白花也叫我悟到生命的灿烂。每天我都是匆匆的经过,却是这块石令我停下来,有机会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你们说,是不是这颗小石块竟成了我的启蒙老师?”
晓华,妳就是我生命中的这颗小石块。因为妳常给我的苦困,因为妳的脆弱,令这个雄心勃勃的爸爸在名誉和地位的路上,被迫一次又一次的停下来。然后,我才有机会,触摸许许多多受苦的心灵和他们人性的尊严。孩子,谢谢妳。是妳将我从成就的迷路中挽回来。妳无伪的笑脸、不造作的眼泪,叫我有愧于自己的真我。在妳单纯的世界里,我提醒自己:人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复杂的娱乐节目,才可以满足。谢谢妳,孩子,我的好老师。
晓华,我始终相信,妳是从上帝派来的天使 — 吃尽人间痛苦却仍然纯美无暇的天使。现在,妳的任务完成了,就被天父召回天庭。爸爸很幸福,竟然接侍了天使!
我无法不挂念妳。但想到妳在天上的笑脸,纵然心碎,却有微笑。
问题研讨:
1.请问基督徒会否免去苦难?为什么?
2.苦难从何而来?来自人?来自神?或是来自撒但?
3.你认为神为什么允许基督徒面临苦难?
4.在苦难面前,神的角色是什么?是苦难的始作俑者?或是受难者?
[1]马利、温伟耀著,《我为何仍相信耶稣?——理性与宗教的思考》,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03年3月,第29页。
[2]马利、温伟耀著,《我为何仍相信耶稣?——理性与宗教的思考》,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03年3月,第6-7页。
[3]马利、温伟耀著,《我为何仍相信耶稣?——理性与宗教的思考》,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03年3月,第8页。
[4]杨腓力著,《无语问上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4月,第149页。
[5]马利、温伟耀著,《我为何仍相信耶稣?——理性与宗教的思考》,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03年3月,第31页。
[6]杨腓力著,《无语问上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4月,第169-170页。
[7]杨腓力著,《无语问上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4月,第217页。
[8]杨腓力著,《无语问上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4月,第47页。
[9]马利、温伟耀著,《我为何仍相信耶稣?——理性与宗教的思考》,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团,2003年3月,第12-13页。
[10]冯文庄著,〈唯一安慰〉,《传书》,2009年4月。
[11]摘自苏颖智著,《价值观重整之旅(组长本)》,香港:全心出版社,2009年2月第十版,第68-69页。
作者两本著作,微店购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徒要认识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