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董世乡,董世乡是蒋介石是好人还是坏人什么人,董世乡原型是谁

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介绍_百度知道
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介绍
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介绍,详细点!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陈诚:最忙碌的“副总统”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947年2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抗战胜利后,陈诚从1947年8月起兼任东北行辕主任。1948年5月被免去东北行辕主任,10月就被派到台湾。在蒋介石心目中,他是民国第一能臣。1949年1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败局已定,蒋介石在宣布自己下野前,任命早已到台的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取代已经得罪了台湾。民众的陈仪,为国民党溃退到台湾做好了准备。   陈诚一边镇压“反宪法、反政府、反美国”的学运,一边以40万两黄金作为储备,进行台湾的“币制改革”。与此同时,他还得收拾残局,安顿败兵。无论在基隆港,还是高雄港,港口布满荷枪实弹的宪兵,从大陆退到台湾的老兵必须先缴械,他们心里很不舒服,可也奈何不得。陈诚对这些老兵实行集中管训,一共撤销了十几个兵团司令部,三十余个军部,并裁了七个军事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民党200余万军政溃败人员退到台湾可能引起的社会动荡。   从1949年4月起,陈诚就开始在台湾实行一系列土改实验,但“三七减租”、“耕者有其田”的和平土改政策,直到1953年才大规模贯彻。   1954年,陈诚被蒋介石提名“副总统”后,春风得意,满面笑容。在记者会上,他在自己的桌前放了一张白纸,上面写道:“追随总统,善尽职守”,算是他的“竞选口号”,以此回报蒋的恩宠,因为蒋介石曾经说过“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1961年底,陈诚代蒋访美,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副总统詹森会面,可谓风光无限,达到他个人事业的顶峰。由于陈诚在台声望日隆,已成为太子蒋经国继承大统的最大障碍,蒋氏父子对他深感棘手。然而,老天作了选择,1965年,陈诚积劳成疾,因肝病在台北荣军医院去世,享年68岁。台北市殡仪馆内花圈、挽联无数,最突出是蒋介石的挽联:   “辞修同志千古。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哪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无天乎?”   蒋介石的挽联可谓具实而写,有感而发。不过“光复”大陆之举却素为陈诚反对。他是做实际工作的,他非常清楚,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无论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根本无力担当起这一“重任”。所谓“最后奋斗关头”,其实根本没有一点可能。   太平洋那边的冷战盟主美国惊闻陈诚去世,派出副总统尼克松到台湾出席丧礼。历史总是给人意外,这位陈诚的老朋友尼克松,担任美国副总统期间曾两度访台,几年后却成为打破中美坚冰,踏上中国大陆的首位美国总统。 薛岳:中国抗日第一战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在治理湖南方面也颇有建树。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实行安民富民政策,使当地经济有了较大恢复。并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国民党将军中,薛岳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叶挺曾盛赞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三立,盛名当永垂不朽”。张治中则夸他是“百战将军”。
他又是一个和共产党部队作战多年的反共将军。是他,在红军长征时,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八个师穷追不舍,给红军造成很大威胁,可以说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他也长追了两万里。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是他,在解放战争时,坐镇徐州,与陈毅、粟裕部队鏖战华东。新中国解放初,薛岳在海南构筑“伯陵防线”,毛泽东寄语解放海南岛的前线将领:“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1946年6月,内战爆发。薛岳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所属部队向苏北、山东进攻,投入了“反共、反人民”的战争中。在现今可以见到的文献资料中,对薛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大加鞭挞,没几个说好话的。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吗?我们来看看作战经过就知道了。
7月中旬,薛岳指挥部队分三个方向向淮南、淮北和苏中进攻。
7月16日,5军主力和74师、7军各一个旅(师)进攻淮南。至7月29日,解放军损失数千人,被迫放弃了淮南解放区。淮南失守后,苏中和淮北失去了侧翼,从长江北岸的南通一直到山东摆成一字长蛇阵,形成了解放军分兵把口,兵力处处薄弱的局面。
就在淮南战役前,粟裕已经得到了国军进攻的准确情报,率先于13日出击苏中宣家堡和泰兴。由于第一绥区司令李默庵指挥无能,至8月底国军损兵4万,陷入困境。不过,这次作战国军也不是一无所获,第一绥区主力使解放军伤亡1.6万人(将近占了苏中解放军兵力的一半),消耗了解放军的兵力,并将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主力牵制在了苏中,有效地策应了国军在淮南和淮北的作战。
白祟禧:台湾回敬的“大家长”  白崇禧,字健生,出生于广西桂林的一个回族家庭。与桂系头号人物李宗仁同乡,关系极为密切。白崇禧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加入桂军,渐渐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干。1927年,桂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在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指挥了着名的汀泗桥战役,成为北伐名将。   抗战时,白崇禧参与指挥了武汉保卫战。据李宗仁之秘书程思远回忆,毛泽东《沦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抗战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白崇禧非黄埔系将领,处处与蒋介石离心离德。他数次支持李宗仁反蒋,最露骨的一次是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前夕,淮海战役国共两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白崇禧正驻防华中,坐镇武汉,掌控着三四十万能战之兵,却不肯在战争的天平上朝国民党军一方增加砝码。   去台湾之后,白崇禧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人大权旁落,行动处处受到监视。他只能以“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身份,一心一意从事回教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台湾回族教民的大家长,把大陆的回民文化带到了台湾。   日,白崇禧受蒋介石的委托给在美国的李宗仁发电报,转告蒋介石对他进退的建议:要么马上返台任代总统,要么辞去代总统由蒋介石复职。结果,李宗仁既不辞职,又不返台,让蒋介石很是尴尬。日,蒋介石宣布“复行视事”。消息传到美国,李宗仁马上在纽约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蒋介石“违宪”。弄得蒋介石很不舒服,便迁怒于白崇禧,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日,身体一向强健的白崇禧突然死在卧室地板上,尸体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稀烂,床头还有半杯没有喝完的酒。是死于急病,还是被人暗害,至今仍是一个谜。 何应钦:活得悠然的“证婚人”     何应钦,字敬之,生于1890年,贵州兴义人。1910年加人中国同盟会。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自此,跟随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军界元老。   1949年何应钦到台后,虽说老蒋没有对他采用杯酒释兵权方式,却只给了“总统府战略顾问”等空衔,让其退出了权力圈。不过,何应钦也乐得其闲,借一些在日本的老关系,从事点台湾对日交流活动,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第一期毕业生编为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为第一团团长,陈诚、胡宗南、桂永清、杜聿明、黄维等后来的国军高级将领,当时都是他的下级,有的甚至是普通士兵。1925年黄埔军东征,在棉湖战役中,何应钦率部击溃数倍于己的陈炯明部队,黄埔学生军一战成名,何应钦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黄埔教导团也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前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付伐”张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1941年和蒋介石一起策划了皖南事变。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应钦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是作为中国陆军总司令在南京主持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投降仪式。他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有师生之缘。不过作为战败者,冈村宁次只得面色羞愧双手颤抖地在自己学生面前签署了投降书。   晚年的何应钦特别喜欢打猎、摄影,不时也栽花养草。由于他名气大,说话幽默,风度儒雅,又经常被请去为新人证婚,着正装结领花出席人家婚宴,打打桥牌。   1984年,何应钦95岁生日,虽说夫人早走了一步,但还是有众多旧日门生帮他暖寿。何应钦在儿媳妇的搀扶下,别出心裁地举起军用指挥刀切开蛋糕让大家分享。台湾当局还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拨出专款为他出丛书12册。台湾军方也为他冠上“黄埔老师”的尊荣。算是风光一生,晚年安度了。 胡宗南:最小的“司令官”  胡宗南,字寿山,浙江孝丰人,黄埔一期生。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到台后先任“大陈防卫司令”,后任“澎湖防卫司令”,是弹丸之地的司令官。   去台之前,痛失三军的胡宗南对他的校长蒋介石多有埋怨。日,时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秘密飞往汉中与胡宗南会晤。两人从军事的角度制定了作战计划。8月中旬,蒋介石率陈立夫、蒋经国、黄少谷、俞济时等党国大员从台湾飞到重庆,进行军事部署,力图挽救西南这半壁江山。胡宗南和宋希濂一同驱车到官邸去看望蒋介石,同时面呈两人商定的计划。不料,蒋介石一听此计划就断然拒绝。后来,胡宗南逐渐退入四川,此时他手中还有包括国民党的精锐之师第一军在内约30万人马。他再次向蒋介石提出退守西昌、云南,还是被他的校长拒绝了。   日,解放军一野已解放绵阳,挥戈南下;解放军二野的先头部队沿成渝公路已逼近简阳、仁寿附近,岷江两岸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新津河对岸,与胡宗南的第五兵团隔河炮战。胡宗南感到成都危在旦夕,决定将长官部撤到西昌。12月21日,胡宗南在新津召开军以上高级军官会议,布置罗广文的第十五兵团和陈克非的第二十兵团掩护胡宗南集团主力向西康的突围行动。会后约定次日中午电话联系,胡宗南却将指挥权交给第五兵团的李文,于23日早上10时同参谋长罗列等人由成都凤凰山机场乘飞机去西昌。他在西昌苟延到日,人民解放军突然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以送秘书长赵文龙去台北汇报军情为名,在机场悄悄将西昌的6万残兵败将交给参谋长罗列指挥,自己乘飞机逃到台湾。
1950年3月由西昌逃往台湾后,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澎湖“防守司令官”、大陈“防卫司令”等职。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在家,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的几年。病故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胡宗南可称得“天子门生”第一人,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乃至踌躇满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抗战时避居西北拥兵称王,内战时则成了急先锋,但他志大才疏,不懂战略,对蒋介石盲目服从、不辨善恶,军事上远不是彭德怀的对手,部队被逐个歼灭,逃到台湾又被弹劾,狼狈不堪;著有《宗南文存》。
褒扬令:“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陆军二级上将胡宗南,气度恢宏,志行坚卓,早岁入黄埔军官学校研习军事,晓畅戎机。东征以来,参与革命奋战役,临阵奋勇,迭建奇功。历任第一军军长,第十七军团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宫暨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指挥镇摄为国千城。抗战胜利后,共军扩大叛乱为祸国家,该上将秉承方略,穷追逋寇,直捣其巢,丕振军威。政府播迁,率军殿后,艰危备历,劳瘁不辞。来台以后,整训队伍,巩固海防,咸收绩效。比年升任战略顾问,方质盖筹,期多献替,遽闻溘逝,轸悼殊深,除追晋一级上将外,应予明令褒扬,以彰勋绩。此令。”   1951年3月,胡宗南被台湾当局任命为“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兼“浙江省政府主席”。1955年8月,蒋介石忽然召见已近60岁的胡宗南,要他去澎湖列岛任防卫司令。   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成天以写毛笔字和读报打发日子。1962年,66岁的胡宗南因心脏不太正常被送进荣民医院。蒋介石亲临医院探视,病危中的胡宗南感激涕零。日,胡宗南心脏停止跳动,病故后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刘峙:逃跑将军  刘峙(),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卒于日。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第一军团总指挥、河南省主席等职。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后改任豫皖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日军占领平津后沿平汉路南犯时,率部在正面抵抗,未经激烈战斗便自行退却,十余天内溃退千里,被称为“逃跑将军”。1938年改任鄂湘川黔边区主任兼第五预备军司令。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败。
1949年7月移居九龙。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日病逝于台中。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
历任军政要职: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保安司令;国民政府豫皖绥靖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中期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抗战后期任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任国民政府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中国国共二次内战期间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1930年剿共得力,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1953年去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日病逝于台中。汤恩伯  汤恩伯(~)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义汤村人。1920年入援闽浙军讲武堂,毕业后任浙军第1师排长。1925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8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继任学生总队大队长,在校期间著《步兵中队(连)教练之研究》,博得蒋介石赏识。1931年起,任第2师师长、第13军军长等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指挥所部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第20军团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6月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参加武汉保卫战、随枣会战。抗战初期,汤恩伯为第二十军团军团长,参加战役包括南口血战、鲁南会战,与及台儿庄会战。1937年汤恩伯率第13军在怀来、南口、居庸关一线与日军血战10日,直到张垣失陷;台儿庄会战中汤持观望态度,是藤县战役而台儿庄战斗不利的罪魁祸首,仅以蒋为马首是瞻,,但亦种下他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间的不和。之后汤兼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期间以自己利益为核心,以中央军自持,对友军不积极救援。至1940年之间初转战华北,多次重击日军。是日军在华北少数有所畏惧之坚强部队,第三十一集团亦被日军称为“汤恩伯部”。   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鲁、苏、豫、皖四省战区的行政长官。1942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饥饿的河南饿死几百万河南人1944年4月在豫中会战中所部溃败,受撤职留任处分。9月调任黔桂边区总司令。12月独山陷落,陪都震动,急调汤部孙元良29军由四川入贵州解围。1945年3月任陆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率部参加桂柳追击战。至1945年7月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后,奉命抢占京沪地区,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1946年5月任首都卫戍司令。6月任陆军副总司令。1947年春兼第1兵团司令,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所部整编第74师被全歼。1948年8月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奉蒋介石之命凭借长江天险固守京沪杭地区。4~5月,所部主力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被歼,残部溃退厦门,任厦门绥靖总司令。10月由金门去台湾,任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等职。日病死于日本东京。病逝后被追晋陆军上将。韩复渠  韩复渠(),字向方,直隶(河北)霸县人,民国时期曾任山东省主席七年之久,成为蒋介石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省主席。抗战初期因擅自弃守济南,被蒋介石诱捕并枪毙。   韩复榘于北洋军阀时期入伍,二十岁时在冯玉祥手下当兵,十八年间累升至师长,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首。1920年,韩复渠任旅长。冯玉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培养军事人才,保送韩复渠到北京陆军大学旁听。1928年,韩复渠成为冯玉祥辖下第三方面军总指挥,与此同时还被任命为冯玉祥势力范围中的河南省省主席。1929年,冯玉祥与蒋介石因国民革命军“编遣”问题矛盾激发,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战争一触即发。蒋介石乘机派人收买韩复渠,当即送给韩一百万元,并许诺其河南省主席职务不变,同时,在以后的每个月将给其军费六十万元。韩复渠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立即投向了蒋介石,一瞬间,讨蒋的主力便变成了蒋介石的生力军,冯玉祥逼迫无奈,只好通电下野,末战先败。1930年,韩复渠被委任为山东省主席。到任后,韩复渠被山东人戏称为“韩青天”。因为他经常坐在省政府大堂上越粗代庖审问各种刑事案件。韩审案并不根据法律,全凭个人喜怒,恣意胡为。审案时,他两旁站立着执法队,并让犯人站在堂口,定睛看一、二分钟,给犯人相面,观气色,不多开口。看完后,如果他用右手向下一掳,再把手向右边一伸摆,执法队士兵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右边站着,用准备好的汽车拉去枪毙。如果他右手向上一掳,再把手向左边伸摆,执法士兵就把这个犯人拉到左边站着,这是被认为无罪,准备释放的。不管有多少犯人,他都这样相面、观气色、掳手示意完事。抗战开始后,韩复榘身兼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国民党在山东方面的对日作战,并担任拦截日军越渡黄河的重任。   1937年12月底,韩未听从军事委员会命令,主动放弃济南,率部队后撤以保存实力,并暗中与日人谈判。蒋介石接受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及冯玉祥的建议,决定制裁韩复榘。日,蒋介石在河南开封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要求一、五战区团以上军官参加。韩复榘在会上又与蒋介石发生言语冲突,被蒋介石部署的军官刘峙骗至火车站,随即在火车站被捕,移送至武汉汉口的“国民党军法执行总监部”。日,国民党组织高等军法会审韩复渠,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军事审判后,韩复渠在日被枪毙于“军法执行总监部”小院内,头部中两弹,身上中五弹,总计七枪而死,就此完结。
形象规划师
刘震寰叛乱的作战。 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2团团长,任旅长。其间,曾派重兵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多次向八路军挑衅胡宗南() ,字寿山。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病故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9月兼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 抗日战争期间。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反共围剿主要指挥官。8月第22师缩编为第1师第2旅,11月所部在蒋介石校阅中因训练成绩突出。 1932年指挥所部参加“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派兵到四川松潘一带阻截北上的工农红军。 月,所部在解放军发动的陕中、扶郿战役中遭受沉重打击后。 1950年3月由西昌逃往台湾后,任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澎湖“防守司令官”、大陈“防卫司令”等职。浙江孝丰(今属安吉县)人,黄埔军校一期生。 1924年11月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军校教导团排长、副连长、营长等职。1936年4月任第1军军长,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第一战区代司令长官等职,胡宗南退休在家,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的几年,陆续撤至秦岭、巴山地区,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5月任第1师副师长兼第2团团长,11月任第22师师长、第34集团军总司令。在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成都战役中,所部大部起义或被歼,余部逃往西昌,曾参加两次东征陈炯明及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先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 次年率部参加蒋冯阎战争,战后任第1师师长,先后任第17军团军团长,被评为“模范旅”。 1929年随蒋参加蒋桂战争。 1928年4月参加第二期北伐,制造磨擦。 年,先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请在百度中键入国民党将官总揽搜索。
范围太广,找本书看。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我军所俘高级将领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 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
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
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
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
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
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
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
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 张
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
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
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
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许用修中将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
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 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
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 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
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
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 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 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
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 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 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 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 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 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 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 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 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 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 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 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 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 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 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 沈
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 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 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 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 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 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 龙
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 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 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 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 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 贺
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 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 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 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 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 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景
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 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 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 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 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 杨
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 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 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 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 许
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 杨
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 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 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 罗
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 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李
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 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 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 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 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 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 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 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 杨
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 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盛
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 韦
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 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 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 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 魏
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 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 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 陶
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国民党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文正国民党原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