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名单查询的求助信

“战场婴儿”寻找养父母
原标题:“战场婴儿”寻找养父母
“日,我出生在朝鲜定州前线某阵地……”近日,一封特殊的求助信,从遥远的四川万水千山到来。信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后代周桂琼的自述。随着周桂琼的讲述,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穿越时光呈现出来。而故事的这边,依稀是一个有关于德惠、天台、铁路边……诸如此类的信息碎片。本报记者历时两周,试图将这些碎片拼接完整,但是如今看来,这条路还很长。战场出生的婴儿被送到了德惠 随养父姓年过六旬的周桂琼,1951年12月,出生在朝鲜战场。她的父母双亲1951年4月勇赴朝鲜战场,父亲是一名铁道兵,日以继夜地抢修被炸断的铁路线,母亲是部队的护士,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战火纷飞,出生仅5天后,为了保护战士后代,战地出生的部队婴儿一律被送往祖国后方,周桂琼被寄养在德惠老乡的家里。时隔60年后,周桂琼要寻找的是当年收养自己的养父母,一户张姓人家。“记忆中,张姓父母比我父母的年纪大。如果现在还活着,应该90多岁了。”周桂琼在电话里低沉地说。当时张家还有兄弟姐妹四人,按年龄周桂琼排行老三,随养父姓,名字叫张中兰。养父母家住的是泥土房童年的小兰住在铁路沿线的一个小村庄,和姐姐阿用、哥哥阿杰亲密无间。他们在田野里奔跑、在山冈上互相追逐、在溪水旁嬉戏打闹。而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和姐姐哥哥,一起在火车道上玩耍的美好时光。“那时候,我们经常去火车道上玩,捡石子。”周桂琼回忆道,几个孩子守在火车道边,等着火车一路鸣笛而来。养父母家住的是泥土房,几个孩子淘气地在院子中捡土、摔泥巴。泥土墙充满了裂缝,里面住着一窝马蜂,淘气的姐仨,用树杈、筷子捅马蜂窝……当年的趣事,周桂琼娓娓道来,那些美好的记忆一直伴随着她的一生,尽管养父母家条件简朴,但是在那里,周桂琼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陌生的亲生父母5岁得知自己还有亲生父母当时,对于幼小的阿兰来说,自己的亲生父母是那么遥远,甚至陌生。1956年,张中兰5岁。父母将她叫到跟前,告诉她:“中兰,你是志愿军的女儿,明天,你的亲生爸爸来接你回家……”“当时的我,根本不相信养父母说的话,我以为他们因为孩子多,养不起,要把我送人。”周桂琼说,一起玩耍的兄弟姐妹哭着不让我走。那一夜,母亲一边抱着最小的五妹喂奶,一边给我讲我到张家的往事。“养母说,我不满周岁的时候,每天都无缘无故地哭闹,全家人难以入睡。”周桂琼回忆道,喂高粱糊糊也哭,抱在怀中也哭,放在摇篮里也哭,哭得眼睛肿嗓子沙哑。张家父母不忍带我去医院看病。“在我的童年里,我曾经多次生病,多亏了张家爸妈的精心照料。”跟随亲生父母回到四川第二天,家里果然来了个人,来见张家爸妈和我。“我很害怕。”周桂琼说,当时自己躲在张家爸妈的身后,“我不认识他,我不跟他走。”小兰撕心裂肺地哭闹,让养父母不住地抹着眼泪,养父狠心地说:“你不是我们家的!不是这里的孩子!”周桂琼有些哽咽,事情过去了这么久,当日的这些话,她记得清清楚楚。最终仍不得不离开,张家爸妈一直送到了火车站。火车来了,即将上车的那一刻,“我哭得泪流满面,对着张家爸妈跪下了。”此次一别,周桂琼再也没见到这对善良的夫妻。回到四川后,小兰改名为周桂琼,作为家中的老大,对这个家却陌生异常,没少和当时还小的弟弟妹妹打架。但是在周桂琼的心中,养父母的抚育之恩却一直不敢忘。1984年来东北找养父母未果1984年,下海经商的周桂琼到东北一带经商时,曾经到长春专门看望张家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可是,童年的那个熟悉的村庄,周桂琼却无论如何找不到了。“我望天长叹,跪地追问,爸妈、哥姐,我专程来看你们了,你们现在在哪儿?”周桂琼说到此处有些哽咽。这次的寻找没有结果,周桂琼悻悻回到了四川。她在信中写道,年过六旬的她,对养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十分思念,希望通过媒体寻找亲人,了却多年心事。铁路边的小村庄他们住在德惠天台镇铁路边周桂琼在信中反复提到小村庄距离火车道较近,而且她十分确定收养自己的张姓人家住在德惠市天台镇火车站铁路边的村子。根据周桂琼提供的信息,10月22日开始,记者开始了在德惠市的寻找。可是这一条最重要的线索,却被证实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只要查看德惠的地图就可以看到,德惠市只有一个叫天台的地方,就是天台镇,而天台镇这个名字自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存在,但是十分不巧的是,天台镇全镇内根本不通火车,更别提铁路边的村庄。满腹希望和信心的记者,一开始就遇到了挫折。随后记者找到了德惠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希望查询一些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资料。地方史志的负责人听明白了记者的来意后,遗憾地摇摇头。寻找之路一次又一次受阻“我们也积极地收取有关于德惠的地方资料,可是真是没有办法啊。”该负责人叹气道,老人的确不容易,思索了一会,地方志的负责人提供了一条线索,称可以试一试。根据政府的职能,收养寄养儿童一般都需要经过民政系统,他建议可以去民政部门试一试,看看是否能够找到当年的收养资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记者又来到了德惠市民政局。民政局优抚科的科长是老德惠人,而且经常和一些老兵及家属打交道,看了周桂琼的信后,科长陷入了长长的思索。周桂琼信中说被当时的吉林省“支前委员会”送到了老乡家中,可据科长了解,当时战争时期,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支前委员会,而当年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的更换,早已经无法寻找。“我建议你还是从民间寻找吧,如果谁家寄养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后代,整个村庄知晓的人应该不少。”科长说,年龄在70岁左右的老人,应该有当年的记忆,可以去问一问。没有结果的等待线索一点一点被“封锁”调查一时陷入了困境,周桂琼记得最清晰的一条线索,被证实可能是一条死路。于是记者只好从周桂琼的养父家入手,姓张的人在全国都很普遍,而在周桂琼的信中,养父母的名字,她已经全无记忆,唯一记住的就是哥哥和姐姐的名字,但是儿时的小名在信息化的户籍系统内,“张用、张杰”的输入,出来的是无数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无奈,记者只好再次拨通了周桂琼的电话,“过去了这么久,名字真的是记不清了。”周桂琼说,曾经,她最珍贵的笔记本上面,写着养父母的名字。那是懂事之后,她求着父亲告诉她养父母的名字,她便记在了本子上,准备长大后有能力了,来东北寻找。可是造化弄人,家里发生火灾,一场大火过后,周桂琼的一切都化为灰烬,养父母的名字随之飘散天际。如今,父母两位老人与周桂琼同住。当年年轻帅气的父亲,得了健忘症,彻底忘记了过去的事情。而母亲中风后,言语不清。浴血奋战的两名战士,像小孩子一样需要周桂琼的照顾。养父母的形象,只在周桂琼的脑海中出现,变成融于生命的记忆,却找不到出口。几天的寻找仍然毫无音信一切线索都是那么有价值,在现实中却那么无力。离开德惠之前,记者拨通了周桂琼的电话,周桂琼仍坚持说,自己被寄养在天台。而根据当地人提供的信息,天台镇有一个村子名字叫五门张家,聚集很多张姓人家,建屯较早。此地离德惠比较近,周桂琼很可能被寄养在这里。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记者来到了五门张家屯。在村民的热心帮助下,记者来到了村中80岁老人张大爷家,老人在屯中生活了一辈子,如今耳聪目明,根据他的回忆,村子中并没有这样的人家。几天的寻找,跟很多老德惠人交流,却仍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记者将结果告诉周桂琼后,老人语气中透着遗憾,“哎……我想报恩的时候,却没有机会。”她心中虽然早有准备,却仍然难过。也许,有生之年不可能再见到养父母,她心存幸运地希望,姐姐哥哥还在,他们可以在童年的老地方团圆。如果你了解当年抗美援朝时,后方收养婴儿的情况,抑或你是德惠人,知晓善良张家人收养的情况。我们等着你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本报24小时新闻热线。(记者 邵梁/报道 董竞琦/摄)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锁班长走了,历史却将永存作为邱少云连队的第50任指导员,贺连山说“我从进入连队后,就被邱少云以及首任老班长锁德成等前辈们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我们连也一直秉承着前辈的优良传统。去年第49位班长专门来徽县看望了锁班长,回去将他的情况讲给了我们,深受感染,而今未料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锁班长走了,一位对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走了,所有的过往,却在这一刻异样清晰了起来。2000年秋天,我入职兰州晨报社不久。当我拆开一个大信封,看到了一封求助信:居住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的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因为身体多有伤残,生活十分艰难,请求报社相助,看能否落实他的相关伤残补助。这个人名叫锁德成,让我震惊的不是他眼下的艰难,而是他信中的感叹:我是邱少云的班长,邱少云牺牲时,我就在他的旁边。随求助信的附件,是证明他身份的复印件和立功证书。我立即向时任社会新闻部主任朱军汇报,马上得到答复:正值抗美援朝胜利五十周年,尽快采写此稿。次日,我和同事冯保受命出发。车队派了小魏、小段两个司机轮换驾车,只求尽快找见锁班长。这是一个忧郁的秋天,连绵阴雨持续了一个星期,正在修建的公路时断时续。几次问路,都指向了云遮雾罩的山谷。浸透雨水的山路,不时陷住车子,湿淋淋的村子透着寒意,村民说我们走错路了,只好返回再出发,一整天的时间,我们没有找到这个叫麻沿河斩龙村的地方。锁班长就在这个村。2000年的日子,手机、电话尚未普及。我和我的同事,也仅仅是传呼机。除了按照地址询问,没有别的办法。休息了一夜,第二天继续寻找,中午时分,终于找到了锁班长。锁班长的老伴刘成女双眼无神,支愣着耳朵听我们的交谈。她不知道自己的衣服脏到了什么程度,但知道有陌生的客人到了,微红了脸,下意识整理自己的衣襟,抚抚散乱的头发。瞎了,瞎了十几年了。锁班长一面自语,一面摇头。让我们走进居住的屋子,又挥手赶走两个痴呆的儿子。屋子很乱,灶台很乱。锁班长搬过一只破旧的皮箱,我们围坐在这只皮箱四周。历史,徐徐翻开一页。“我是装在瓶瓶里的人,是你打碎了瓶瓶,把我放了出来。”锁班长真切的表述,却不知让我们心底酸楚不已。赶回兰州后,我们以“走进邱少云的班长锁德成”为题,刊发了此次采访的长篇通讯。
2ooo共8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白人美女首次成为黑人学校校花引争议 求助奥巴马
环球在线 【
尼科勒·丘吉尔夺得冠军后与其他选手合影,一旁的几位黑人同学表情冷淡。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弗吉尼亚州汉普顿大学是一所主要以黑人学生为主的大学,近日,在一年一度的全校选美大赛中,一位白人美女坐上了冠军宝座,成为该校首位白人选美皇后。这一结果遭到部分师生的反对。白人女孩致信总统奥巴马,称自己遭受种族歧视,引发争议。
黑人大学诞生首位白人选美皇后
虽为新任“校花”,但白人女孩尼科勒·丘吉尔并没有享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相反,迎接她的是不满和异议。愤怒的尼科勒决定向总统奥巴马求助,希望他能为自己“撑腰”。在写给奥巴马的信中,22岁的尼科勒说:“我认为,只有你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参加全校选美大赛之前,尼科勒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本月举行的选美决赛中,尼科勒身穿粉白相间的泳装,以一场激情洋溢的夏威夷草群舞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成为冠军得主。其余进入前10名的9位参赛选手均是黑人学生。
尼科勒成为首位白人选美皇后后,一些观众甚至在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时就扬长而去。在和冠军合影时,获得亚军和季军的两位黑人女生也是愁眉苦脸。赛后第二天,尼科勒遭到一些学生的质问。上届冠军得主直言不讳地表示,她对评委会选择一个白人当冠军感到“震惊”。
给总统奥巴马写“求助信”
一夜间成为“争议人物”的尼科勒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她给总统奥巴马写了一封公开信。尼科勒在信中写道:“这个冠军称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我感到很难过。我得不到认可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皮肤的颜色,我不是非裔美国人。”
尼科勒的信件一经曝光,立即在汉普顿大学掀起了一场种族争议。一位学生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我认为,一个黑人能成为美国总统,和一个白人能成为黑人学校里的选美皇后,没有什么区别。”
为平息此事,校方召开学生特别会议,要求尼科勒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解释。尼科勒做出了公开道歉,承认自己的反应有些过激。此外,她还对支持自己的同学表示感谢。
知情人士透露,奥巴马没有给尼科勒回信。
编辑:徐婷
频道头条 Big News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
纪念抗美援朝经典文库
本专题集合2013年以前,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纪念文章共129篇。分为纪念抗美援朝、毛泽东与抗美援朝、美国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亲历者、抗美援朝不容污蔑五个部分。更多文章可查阅(2013年前)、(最新)。
纪念抗美援朝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
刘明钢 金敏求
李际均&双石
左志博&&刘一锋
张朗朗&&梁小敏
李克勤(jixuie)
李峰、萨苏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
刘明钢&金敏求
戴旭 李峰 等
古彭万俟轩
周彦瑜 吴美潮
李克勤(jixuie)
李克勤(jixuie)
美国人眼中的抗美援朝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
古彭万俟轩
古彭万俟轩
古彭万俟轩
抗美援朝亲历者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
老兵帅克88
gaoqiang112
我一时还没决定是什么派
daofeng2010
刺破晴天锷未残
抗美援朝不容污蔑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
kunlunfeixue
独立观察者
[!--temp.uyanp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美援朝老兵名单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