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音是佛教里如何利益亡人的什么人

【图片】【天籁芳音】我又出現了。。。【刘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21贴子:
【天籁芳音】我又出現了。。。收藏
我在長沙,8號直播,大家還好嗎
正版授权奇迹MU页游,奇迹重生!原汁原味还原奇迹,十年轮回!
从澳洲回来了?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有芳姐就必看
欢迎?最喜欢你的歌
芳华无双!期待你带给我们的音乐享受
好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艺海,我在蓝鲸。而是我们都他妈吹自己在艺海,可我们却看不见彼此…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工业级皮革打印机,雷励数码江苏总代理
很高兴,看到芳芳在愉快的工作
顶!芳姐我喜欢你!
支持芳姐。
老狼说,还有我们的女生刘芳。 我马上就百度找到这里来了
歌手5你会参加吗?
求解,歌手4没有唱歌?只是工作人员?
怎么那么厉害啊
赞赞赞赞。。。
刘芳姐,我非常喜欢您唱的水中花,可是网上找不到您现场的视频版本,能不能给个链接到我邮箱 非常感谢
8号哪个台直播?
芳姐的声音魔力太强了,又把我吸进来了,呵呵
宁夏吴忠青铜峡小坝的臭婊子,家里世代是小三,破坏别人家庭,给男人带绿帽子,男人养别人的孩子
吧主们管理下呀,这楼上弄的什么乱七八糟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造像记文的用语、纪年、意旨试析 -- 佛学讲座 禅学讲座 禅宗智慧 禅与管理 -【佛学研究网】 吴言生说禅
&&&&&&&&&&&&&&&&&&&&&&&&&&&&&&&&&&&&&&&&&&&&&&&&&&&&&&&&&&&&&&&&&&&&&&&&&&&&&&&&
& & &&&&&&  
           主办
[136][210][174][179][225][212][204][135][148][199][190][143]
&您现在的位置:&&&&&&&&&[专题]&&&&正文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造像记文的用语、纪年、意旨试析
作者: 林保尧&&&来自:期刊原文&&&已阅:7537&&&时间:&&&录入:ningguannan
·期刊原文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略考--造像记文的用语、纪年、意旨试析林保尧文殊文化有限公司页次:1-52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88.9.
&&&&&&&&&&&&&&&&&&&&&&&&&&& 3 页
&&&&&&&&&&&&&&&&&&&&&&&&&&&& 一.
&&& 此尊石像,虽光背顶部有些欠损,然整体五尊造像的构成,仍是
清晰可辨。(注1)尤以石像正面台座上的造像铭记,不仅明示出石像
的造立年代,而且还付予有关的成立经纬,故实是一尊极富探讨价值
的稀有作例(图1-5)。
&&& 此东魏武定元年(543 A.D.)铭的石造释迦像(注2),其有关的
传承与流转,因笔者寡闻而不知;然依诸前学的论著知,自一九一三
年时,为Victor Goloubew氏收藏之后(注3),曾二度易手,即波士顿
的J.L.Gardner女史(注4)、及Isabella Stewart Gardner美术馆所收
&&& 关于此石像,虽已为诸前辈先学作过种种的研究与论证,然不明
之处不少。例如,此石像的正、侧、背面所造作的造像图像内容,皆
未付以经义性的论证,特别是,此石像台座上的造像铭记,与各尊像
的构成,也未付以图像学上的解释。(注6)
&&& 今,就此石像台座正面上的造像刻铭,作一有关其用语、纪年、
及意旨的分析与论述。
&&&&&&&&&&&&&& 二.
&&& 台座上的造像刻铭,即是此尊像主清信士佛弟子骆子宽等七十人
于其造作释迦像时,所寄予镌勒的石文(注7);然而此等刻铭的称名
与用语出现,若就南北朝的造像史而言,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造
像作例于造像史的造作延续上,历经相当时日的衍变才渐次形成的。
关于此,今拟就南北朝所留下的造像记,或铭记,及其相关文献,作
一整理,且附表于后,以见此等造像用语形成的事实性衍变。
&&& 依附表一知,南北朝的尊像造作,若于其造像用语而言,作以图
像者,即「画饰」之谓(注8),而勒以石文之词者,即「刊饰」之谓
(注9)。故此等刻铭,即造像刊饰上的词文勒记(注10);而此,即是
造像史上一般所习称的「造像记」、或「造像铭记」。
&&& 然此「记」、「铭记」的形成,其出现若依太和元年(477 A.D.
&)的&安喜县堤阳□□造释迦像记&所云的:
&&&&&&&&&&&&&&&&&&&&&&&&&&& 4 页
&&&&&&& 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喜县堤阳□□。愿己身为□□母造释迦
&&&&&&& 闻佛。又为居家眷属大小。现世安隐。亡者生口。宣语诸佛
&&&&&&& 。所愿如是。故记之耳。(注11)
及神龟元年(518 A.D.)的&上曲阳民□夏□造交脚弥勒坐像记&:
&&&&&&& 大魏神龟元年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中山上曲阳民□夏□。上
&&&&&&& 为过去亡父母。兄弟存上。居家眷属。造交脚弥勒坐像一躯
&&&&&&& 。并诸杂事。愿使无边众生。皆同其福。托生西方妙乐国土
&&&&&&& 。莲华三会。与佛相随。所愿如是。故记之耳。(注12)
知「记」是当时佛教信奉者, 本以崇仰佛法之心,藉以造像之福,祈
求己身之「愿」,且是如其「所愿」而诞生的(注13)。 然此所祈之
愿的目的, 不用待言,即记文中所云的,由己身、甚而扩及眷属、亲
族、国家于现世、未来的一种现报利益思想显发(注14)。 因而对于
金石的造作之物, 不论造像、或刊记之饰,皆因可藉由其崇仰之心而
祈得己之所愿之福; 故进而地视以金石造作为一记善之源(注15);
不仅可照诸善(注16),兴愿表心(注17), 立其铭心不倾之志以求
入佛道(注10); 甚而视以刊石隐文,可历万代弥常而其所赞功勋,
永隆延年(注19),故扩大了铭记之文的功能, 同时地亦大大助长了
造像记的盛行与流布。 事实,此等南北朝所盛行的树碑作颂(注20)
,建碑为铭(注21), 或刊石存铭(注22),及与铭赞兴颂的造像记
善之举(注23),若就金石学立场而言,实皆是承源于上古青铜铭文
,始皇刻石、汉碑勒刻等的记功之俗这一流脉而来的。(注24)
&&& 然而,此等造像记,其所称之名,却因时因地,略有差异(注25)
。一般说,南朝造像较为简洁,不似北朝有较多的名目之称。若以北
朝言,即有如下的(一)「记、铭、赞、颂、词、辞」等的单语称
名(注26);与(二)「书颂、铭赞、铭歌、铭记」(注27); 以及
(三)「题字、题记、题写、题名」(注28)等的双语称名类型。
&&& 然于此中三类型的各种称名中,与本文所欲论述的课题直接有关
的,即是「记」、「铭记」、「题名」三者。故,今拟取以此三者,
略作一述。
&&& 此三者题称、若就造像史的衍变与发展而言,其形式稍有殊异,
然而「记」与「铭记」,有时几无差异,甚而相似(注29)。但是,正
如众所周知的,自北魏流行起邑子团体盛行造作的大型碑像之后,便
于前述以「记」所列示的词文刊饰上,开始增列以「铭」为形式的词
文润饰,形成造像上「铭」与「记」,共为一体的「铭记」体例。然
其形成,正如著名的太平真君六年至十二年(445-449 A.D)的 〈
渠安周造弥勒菩萨像碑记 〉 所云的(注10),即
&&&&&&& 构常住□□。□不二之韵。图法身之妙。证无生之玄。謶束
&&&&&&& 教迷方者。 觌真容以遐兴。离本逐末者。守□□以极致。顽
&&&&&&& 谟存于兼拯。 经□□□□成。乖庶欣然咸发道心。于是隆业
&&&&&&& 之右。惟一匮之不倦。熙神功以悟世。爰命史臣。载藉垂训
&&&&&&& 。有鄙之微思。不类□。□□之有幸。遇交泰于当年。目盛
&&&&&&& 美。 心生随喜。嗟叹不足。刊石杼怀。□□□邃。扣之者尟。
&&&&&&& 实际无崖。旷代莫践。妙哉正觉。朗鉴独□。不追之轮。不
&&&&&&& 二而转。彼岸之□。超升其□。又钓其□。□□中流。济彼
&&&&&&& 二边。我见不□。(注31)
由此知,所造弥勒菩萨大像,不仅使束教迷方者,面觌真容以遐崇佛
之兴,离本逐末者,敬守雕彩以致菩提之极的盛美,而且援命史臣,
载籍垂训,心生随喜之功; 但是仍感嗟叹之不足,因而刊石镌饰,展
开兴起更为虔敬崇仰且有韵有秩的铭颂之词(注32)。 而此,即是于
造像「记」文之后, 附加了正如当时所流行的骈体文形式,以四字为
一词的「颂」、 「辞」、「词」、「铭」等等以杼心怀的赞颂之语(注33)
。此等颂词,不仅紧紧地连接于造像记文之后,且形成稍异其前
, 但是却统整其前记文意旨,而使其成为一更为完整性祈愿与兴颂
的造像「铭词」结构; 换言之,此即是持有祈愿的这一「记文」缘由
,与再附加增列的这一「铭词」赞语二者所构成的「造像铭记」之谓
(注34)。 当然,此中记与铭所显现的造像构成,不用言,盖亦是更
大的「记功」与「铭德」的这一现报利益祈愿了(注35)。
&&& 至于「题名」者,其题称依武定二年(544 A.D.)的〈东魏维那
王□郎率法义三百人等造佛菩萨记〉所云的,即
&&&&&&& 大魏武定二年岁次甲子二月丙辰朔十六日辛末。法义□□三
&&&&&&& 百人□□心□□□□□□□□八人。一佛二菩萨。大通智胜
&&&&&&& 。 有二太子。有八天人。二宝塔。倒龙。狮子。诸天花。□
&&&&&&& □□□□□□□□□。 失叡迹冲虚。非至真无以体其元。寂
&&&&&&& 谈玄□。 非□□□岂能识其趣。是以群生若□□□□□□□
&&&&&&& □之愍。 像法遗诲。不墬恶道。拔以幽苦。于是阐提含生。
&&&&&&& 同悟可寻。苦空难寄。万世非常咸□□□□□为四海。非轻
&&&&&&& 能行竭。有维那王戠郎率法义三百人等。信心崇道。识鉴明
&&&&&&& 远。唱情先发。积□载广偏竭。使合门眷属。□
&&&&&&&&&&&&&&&&&&&&&&&&&&& 6 页
&&&&&&& 令从心。 后以灵鉴。化容侍身。琴瑟箜篌。箫笛鼓乐。倒龙
&&&&&&& 花琰。备如说自。□使天下□义诸人。并家眷属。克唱苌年
&&&&&&& 。常以佛会。面奉圣颜。弥勒下生。□登上首。法义兄弟。
&&&&&&& 题名刊后。
&&&&&&& 青州北海郡都昌县方山东新王村。 凡法义有三百人等。敬造
&&&&&&& 石像碑铭。 比丘僧梵。比丘道最。比丘僧哲。比丘僧法生
&&&&&&& 。 比丘僧常。比丘僧远。比丘僧道敬。比丘尼法现。比丘尼
&&&&&&& 法能。比丘尼静姜。比丘尼静归。.... 维那主王戠郎。维那
&&&&&&& 主贾柱。维那主王承民。维那主王见□.... 像主王伏敬侍佛
&&&&&&& 时。 王仲为亡父弟阿欢。□□姜侍佛时。像主王明侍佛时。
&&&&&&& 妻刘莫问侍佛时....。(注36)
知是因应于北朝当时所盛行的邑子像这一造像组织团员,为了要题记
其「法义诸人」、及「法义」兄弟等之名, 且刊刻于石像碑铭上而
诞生出现的。 故从其碑铭看,虽尚未出现大量且制度组织化的团员题
名, 但是仍可见到诸如比丘、比丘尼、维那主、像主这一类的基本重
要组织者之名。 归之,此「记、铭、题名」三者,为南北朝至唐其后
唐代中叶止(注37),于造像铭文上的一种基本形式结构; 而且此等
结构却因当时碑铭镌刻者的布置与设计,使其形式有因势而导之便的
排法,即是取以一般常见的「横排」、「直排」二种格式为主。 又,
此三者于造像上的实际刊饰顺序, 是以「记」为上截(前段)、以「
铭」为中截(中段)、及以「题名」为下截(后段)的。(注38)
&&& 故由此看来,本文所欲论述的造像刻铭,事实上,仅有前段的
「造像记文」与后段的「造像题名」二者,而无中段的「造像铭词」。
因而,此二者也就成为本文于论述时,所固定使用的称语了。
&&& 至于此造像记文与题名二者的内容,今拟依台座上的刻饰之文,
一一抄录出(图 5 ),并且与诸家所抄录之文(图 6-7 ),作一参
照比较(注39),以展开此等有关的诸面探讨。
&&&&&&&&&&&&&&&&&& 三.
&&& 此尊所刊饰的造像记文,其用词恰为百字。文虽不长,但内容结
构, 却极为完整,即是包含有造像年代、造像意旨、造像像主、造像
目的、与造像誓愿的五段构
&&&&&&&&&&&&&&&&&&&&&&&&&&& 7 页
成。(注40)
&&& 今,依五段之序,列作一表,且分述于下。即
&&&&& 表一& 东魏武定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的造像记文构成表
┌─────┬───────────────────┬──┐
│记文构造& │&&&&&&&&&& 造像记文内容&&&&&&&&&&&&&& │备注│
├─────┼───────────────────┼──┤
│造像年代& │唯大魏武定元年。岁次癸亥。五月庚寅。朔│&&& │
│&&&&&&&&& │十五日。甲辰。&&&&&&&&&&&&&&&&&&&&&&& │&&& │&&&&&&&&&&&&&&&&&&&&& │&&& │
├─────┼───────────────────┼──┤
│造像意旨& │夫圣觉凝渊。非刑像无以视其真。&&&&&&& │&&& │
├─────┼───────────────────┼──┤
│造像像主& │是以清信士佛弟子骆子宽等七十人&&&&&&& │&&& │
├─────┼───────────────────┼──┤
│造像目的& │仰为& 皇帝& 陛下。七世见存。敬造释迦& │&&& │
│&&&&&&&&& │石像一区。&&&&&&&&&&&&&&&&&&&&&&&&&&& │&&& │
├─────┼───────────────────┼──┤
│造像誓愿& │愿使法界众生。息心归元。功兼物我。舍着│&&& │
│&&&&&&&&& │两躯。有无名一。乘实驾权。十方思运矣。│&&& │
└────────────────────────────┘
&&& 首述造像年代,即
&&& 唯大魏武定元年。 岁次癸亥。五月庚寅。朔十五日。甲辰。此造
像年代记法,简洁清楚且完整有序。 即首先标以「国号」大魏,「年
号」武定, 及「干支」之序的「年」,即元年岁次癸亥,「月」五月
庚寅,「日」朔十五日甲辰的造讫时日。
&&& 若就造像史而言, 三国末、魏晋初期的造像虽已出现国号与年号
的年代记法,但以干支记年、月、日的,似尚未出现。因此,将此三
者完整地一起标记出来的,并不是造像记于一开始时便有的,而是历
经相当时日,才逐渐形成的。 关于此,拟就此尊东魏武定元年(543
A.D. )止的时代,将南北朝所留下的造像铭记,及其相关文献,作一
整理,即附表于后,以探其关系与衍变。
&&& 依附表二知,首先记以国号与年号,是始于三世纪初叶的三国吴
赤乌二年(239 A.D.)的〈吴金牛山塔记〉、及中叶的炎兴二年(264
A.D.)的〈蜀郡民信弟王明造如来佛法像记〉、晋大始二年(266 A.D.)
的〈晋荀勖造像记〉、接着是四世纪初叶的〈晋简文帝吴郡石像碑记〉、
和中叶、末叶五胡十六国的〈后赵道人法新造像记〉、〈前秦女王慧韵
造像记〉等(注41)。但是,一如本文所欲论述的一完整性年、月、日
干支记法的造作实例,却是迨至五世纪中期著名的太平真君三年(
442 A.D.)的〈北魏鲍纂造浮图题记〉时才完成的(注42),而且,此完
整的造像年代记,亦为其后的南北朝各代所援用。
&&& 但是,在南北朝各代诸造像记中,唯独北魏一朝,其国号的称名
使用,除本文
&&&&&&&&&&&&&&&&&&&&&&&&&&&& 8 页
所见的「大魏」之外, 还出现了「太魏」、「皇魏」、及「大代」、
「皇代」之称名(注43)。 当然,此诸多称名中,若以附表二的使用
频率来看,主要是在「大魏」与「大代」的二者用语上; 而且,此二
者称语于出现上的「时间差距」而言,实不可谓不大(注44)。 再
者,又于使用上的「交替重复」而言,实也不可谓不多(注45)。 然
而, 此中二者的时间差距之「大」、与交替重复之「多」,到底是
因缘于何?且又意指于何?关于此, 拟就北魏国势消长与国号变迁的
历史事实, 及北魏人造像与其对国号情结的历史意识二面,作一叙述
&&& 首述前者,即历史之事实。《魏书》卷二,曾记有北魏太祖道武
皇帝,于天兴元年(398 A.D.)六月,与群臣论及国号议定的一段。
&&&&& 六月丙子,绍有司议定国号。 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
&&&&& 生之土。 有国有家,及王天下,即承国号。自汉以来,罢侯置
&&&&& 守,时无世继,其应运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资。 今国家万世
&&&&& 相承,启基云代。 臣等以为若取长远,应以代为号。」诏曰:
&&&&& 「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岛。 逮
&&&&& 于朕躬,处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诸华乏主。 民俗虽殊,抚之
&&&&& 在德,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尔率服。 宜仍先
&&&&& 号。以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注46)
&&& 此中,若加以析述之,其臣意与君意,正好相佐。群臣意旨在于
国家万世相承,启基云代,故应以「代」为号;而君主意旨在于远祖
,虽总御幽都、控制遐国,已践王位,但未定九州岛, 因而主张宜仍先
号,以为「魏」。 事实,群臣意旨的「启基云代」若依《魏书》知,
其「代」是指取得漠北部落联盟领导权,且又巩固世袭大酋长地位的
拓跋力微, 于其死后,其少子禄官于纪元二九五年,统一全国为三部
之后,分其文帝沙漠汗之长子,即猗□所居的「代郡」(注47); 而
其「云」,即是猗□弟猗卢所居的定襄盛乐故城(注48)。 然而,君
主意旨的「昔朕远祖。 虽践王位。未定九州岛。」即是意指为始祖力微
封于西部的猗卢, 于永嘉二年( 308 A.D. )总摄三部后,因助西晋
并州刺史刘琨破白部大人与刘虎, 因而于永嘉四年( 310 A.D. )为
晋怀帝封为「代公」; 而其后又屡助西晋平乱,直至建兴二年( 314
A.D. )又为晋愍帝进封为「代王」,时便置官属与食代、常山二郡。
其后,数传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即登代王之位。 由于什翼犍的历经图治
, 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因而出现了渐具国家规模体制的「代国」。
但是至建国三十九年( 367 A.D. )时, 什翼犍却为前秦苻坚所率二
&&&&&&&&&&&&&&&&&&&&&&&&&&& 9 页
大军所击败, 且又遭高车部落四面抄掠,终而退回漠南,且为其
子寔君所杀,于是「代」遂为「秦」所灭。 而此,即是君主意旨中「
虽践王位,未定九州岛」的缺憾之谓。(注49)至于「宜仍先号。以为
&&&&& 即是北魏先世始祖神元皇帝力微
,有鉴于漠北边疆之地,过着战争抄民的不安之痛,且为了长远之策
的生计,于是与魏和亲,且遣其子文帝为人质,赴魏观风土之谓。
&&& 归之,北魏一代,因其先祖曾居于云、代之地,且又曾与曹魏之
国和亲;因而,当北魏先祖助与西晋平乱时,因援过去启基之地名,
始为晋帝封为「代公」,旋又进封为「代王」。 因此,当北魏出现英
明君主之时, 如什翼犍,亦也因援去启基之地名,与过去先祖的历史
事迹,即以「代王」称之而登位,且称其国为「代国」。 更甚者,至
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即称「代王」,旋又改称「魏王」,亦是因援
于此中因素吧!
&&& 故由此看,北魏一代诸造像记中,其有「大魏」、「大代」二者
国号之称,且交替并用,想必即是在于北魏先祖于长达一百三十七年
余的建国这一变动与流动历史因素而造成的吧!(注51)
&&& 其次,就北魏人造像及其对国号情结的历史意识,试作一述。
&&& 若从附表二看,知北魏于太和年间的中期之前,其大魏、大代二
者国号,虽交互地使用,但是却无特定地使用于那一者。然而,自其
中期以后,却可明显地发现到有逐渐使用大代称号的这一强烈有力趋
势(注52);尤至正始年间(504-508 A.D.),几乎达至定于一格的正
式使用(注53)。因而,像此际特意于使用「大代」言一国号的改变与
重视,其因到底于何?关于此,若能就北魏迁都洛阳之后,旋而不久
于第三年造像于龙门古阳洞上的, 即太和二十二年( 498 A.D. )的
〈北魏比丘慧成造石窟石像记〉所云的来看,应可明之。即
&&&&&&& 夫灵踪非启。则攀宗靡寻。容像不陈。则崇之必□。是以真
&&&&&&& 颜□于上龄。遗形于下叶。暨于大代。兹功厥作。比丘慧成
&&&&&&& 。自以影濯玄流。邀逢昌运。率竭诚心。为国造石窟。(注54)
&&& 此比丘慧成率竭诚心为国造窟的造像记中,明白地指出正从蒙疆
北地迁都于洛阳之地的北朝遗族们,正逢北魏孝文帝大力崇奉三宝佛
法之昌运,而为国造窟。 然于此洛阳龙门之地的造窟,不用待言,是
援之于北疆启基云代,即平城大同建造云冈大石窟这一时期「代京」
、或「代都」故乡旧地情怀的历史意识(注55), 而移转于龙门之地
而造此大功之事业。故记文内云:「暨于大代。兹功厥作。 」事实,
此怀念于旧里故地的盛业情结,亦可从其它造像诸例发现到那已是深
根蒂固地植于北方贵族的心怀中。例如著名的太和十二年( 488 A.D.
)的〈北魏宕昌公晖福寺碑记〉所云的,即
&&&&& 渊哉冲犹。 微矣虚宗。□耶交扇。氛徒竞锋。有觉爰兴。超悟
&&&&& 玄踪。 志懃净境。开拯尘蒙。于显大代。长发其祥。景运承符
&&&&& 。世有□主。后皇高悟。道风载扬。衰此群或。照彼析乡。化
&&&&& 因道感。道由人敷。愔愔安西。秉德陈谟。(注56)
&&& 此北魏孝文帝之时的阉官,即进封为宕昌公的王遇,于舍其自宅
,为文明皇后、太皇太后二圣所造寺之碑记(注57), 其「于显大代
。 长发其祥。」正是道出前述的北魏先祖启基云、代盛乐、定襄及代
郡之地的念旧故里情怀,而「景运承符。 也有□主。」虽是正意指太
和年间( 477-499 A.D. )的当今皇上魏孝文帝、但其意旨中,亦有
兼含北魏先祖, 诸如始祖力微、拓跋什翼犍、拓跋珪道武帝、拓跋焘
太武帝、拓跋浚文成帝、拓跋宏献文帝的这一承继景运之符, 世世传
承圣主的强烈历史意识情念在内的。 由此看,尚未迁都之前,北方贵
族已如此深厚地植根于云、代这旧地故里家乡的情结, 那又何惶论迁
都之后, 到达于与漠北蒙疆风土习俗皆为相异的中原洛阳之处呢!(注58)
  故当宣武帝元恪于继孝文皇帝之后,于景明元年( 500 A.D.)的
登基之际, 即便思欲安抚此时落住于洛阳之地的北方贵族,那朝暮思
怀乡里的长时期历史性因素这一而来的念旧情结时,就急速地藉以为
高祖、文昭皇太后广造二座有如云冈代京的大石窟, 来移转此时贵族
权臣的思乡情怀。 因而,于发造此二大窟诏文中,便直截明白地道出
&&&&&&& 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
&&&&&&& 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
&&&&&&& 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
&&&&&&& 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功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去
&&&&&&& 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
&&&&&&& 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
&&&&&&& 景明元年。至
&&&&&&&&&&&&&&&&&&&&&&&&&&& 11页
&&&&&&& 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注59)
&&& 此中,依准于平城云冈石窟及其前的灵严寺之规模,而且复加世
宗一窟,达至用功无量的龙门三大窟造就,不就是正在说明宣武帝欲
使住于洛阳的北方贵族,因有同于代京云冈的盛大三宝佛法事业与心
灵寄托祈求,而使其渐渐断绝对漠北故里的思念;同时地,也渐展开
建设洛阳一地为其北魏家天下的永久留住之地。于是,当时建造于代
京,且对北方贵族人士有绝对影响力的大寺,也一一地重新再造于洛
阳新都上。例如,代京旧都的代表性大寺,像「永宁寺」重建于洛阳
宫前阊阖门南面一里,御道铜驼街西;文明皇太后之兄,即太师冯□
的皇舅寺,亦重建于洛阳北邙山上,然其名称更为「冯王寺」;又,
为文明皇太后所建的「报德寺」,亦重建于洛阳开阳门外三里之地(注60)
。此等,不能不说实是南迁之后,北魏君主所思谋的一剂治疗思
乡怀旧的精神良方,且亦宠络当时贵族权臣的一权变之计的良策。 但
是, 虽是如此地用心改变其思念之心,然而在前述代表性三寺中,所
留下的武定三年( 545 A.D.& )的〈东魏巍报德寺玉象七佛颂碑记〉
上, 虽是已隔上几近半世纪的岁月(注61),而那些北方贵族权臣,
仍是憧憬于昔日代京的盛业。即
&&&&& 轨基绵□。体非缘待。有无不染。唯圣乃详。实证□以□□
&&&&& □□□□。....。明须结心王□□。伫立门侧。时宿艹庵。
&&&&& 始信是天属。谅非旦夕之间可得逢觐。涓涓决石。履□坚冰
&&&&& 。大魏龙飞恒代。刱基帝业。王有九土。至& 高祖孝文。定
&&&&& 鼎崧洛。庄饰□宙。津梁四海。礼乐更新。雅颂洋溢。于是
&&&&& 逆旅星□。林墅华殿。广兴塔□。绍隆三宝。始造报德寺。
&&&&& 洸洸济济。与舍卫竹园同风。& 宣武皇帝。剖玉荆山。贾重
&&&&& 连城。雕镂莹饰。模一佛两菩萨,石基砖宫。树于寺庭。法
&&&&& 鼓于是始闻世间。中止之轮。再转于大千。半月之仪。流晖
&&&&& 于东夏。实沦影余光。亦彷佛初旭。(注62)
&&& 此碑颂记,除了提供当时洛阳众多诸寺之间的交往史实外(注63)
,还可作为探究当时寺院历史与造像艺术的珍贵文献。 然而,此中最
重要的, 莫如道出东魏之前的北魏洛阳盛世之际,其报德寺虽是于北
魏迁都之后,为重要的孝文、宣武二帝所直接参与营造的大寺; 然其
目的, 不用言,即是前述的北魏君主对权臣们去除思乡之病的实际宠
络之策。 但于此中,造寺的贵族们仍是惦念「大魏龙飞恒代。刱基帝
业。王有九土。」的这一启基云代展示昔日雄风的情怀。(注64)
&&&&&&&&&&&&&&&&&&&&&&&&&&& 12页
&&& 归之,北魏一代在其先祖建国之时的国势消长之中,不仅衍生出
北魏有「代」、「魏」二者国号称语的出现; 同时地,北魏贵族权
臣们对故乡旧里启基云代的怀念情结, 不但因其国势之强而俱增,反
而于迁都洛阳之后,更加弥增其缅怀昔日的风光之情。 而此等所显现
的念情, 就是北魏人藉以崇奉三宝佛法盛业的精神心灵慰藉中,无意
或有意间地镌勒于造像记中的「大魏」与「大代」这二国号了。换言
之, 造像记中的这二者国号出现,即是当时北方贵族权臣们显现其念
怀情结的一明证。 当然,由此亦知北魏诸造像记中,二者国号的交互
使用,以及相混并用的因由了。(注65)
&&& 其次,就年代的「岁次」,作一叙述。
&&& 岁次,即岁星以十二年为一周天,而一年行一次之谓(注66)。换
言之,即是岁星所在之处,或岁星所嘱之处之意,因而诸造像记中的
「岁在」或「岁嘱」之谓,即是援之于此(注67)。然从造像史看,建
兴元年(313 A.D.)的「晋简文帝吴郡石像碑记」,其「建兴元年癸
酉之岁」,实即是岁在癸酉之意;而此亦是最早之记,同时亦是其后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各代所援用。
&&& 接着,国号之上,附有「唯」之语。此语由造像记看,知是首出
于三国西蜀刘炎兴二年(264 A.D.)的〈蜀郡民信弟王明造如来佛法
像记〉上,即「唯炎兴二年秋月吉日」。 而此语,亦为其后各代所援
用。然此「唯」字,在文中无意,只是当一发语词之用。
&&& 故由上述知,付有发语词、国号、年号、及干支的年、月、日造
记的一完整性造像年代记法 确是历经相当时日,直至太和十六年(
492 A.D. )的〈北魏□信弟□□郭元庆造太子思惟龛像记〉时,才顺
势完成的。即
&&&&& 唯大代太和十六年岁次壬申正月戊午朔四日辛酉。(注68)
&&& 但是,若以本文所述的「大魏」之例来看,则是直至附表二中的
正光四年(523 A.D.)的〈北魏道菅造像记〉时,才定型的。即
&&&&& 惟大魏正光四年岁次癸卯八月乙卯朔廿一日乙亥。
&&&&&&&&&&&&&&&&&&&&&&&&&&& 四
&&&&&&&&&&&&&&&&&&&&&&&&&&& 13 页
   次述造像意旨,即
&&&&& 夫圣觉凝渊。非刑像无以视其真。
&&&&& 首述圣觉, 若依正光四年( 523 A.D. )的〈北魏比丘尼法□
&&&&& 造释迦像记〉,即
&&&&& 夫圣觉潜晕。绝于形相。幽宗弥邈。攀寻真晓。(注69)
看,其绝于形相,幽潜其晕的圣觉者,即是绝相无名,灵真虚去的这
一神迁之谓(注70)。然此绝相之圣觉者,亦即是诸造像记上所称的大
圣、大觉、或至觉、正觉等三者(注71)。故,兴和二年(540 A.D.)
的〈东魏马都爱造像记〉云:
&&&&& 夫至极湛然。非神丹无以泛其津。大夜重昏。非大觉莫能悟其
&&&&& 迹。释迦如来修功德于旷劫之。前收妙果于法云之后。故能绝
&&&&& 迹尘外。道证群生者。(注72)
及,武定七年(549 A.D.)的〈东魏杨膺寺等造义桥石像碑记〉云:
&&&&&&& 清虚曰道。正直为神。有一于此。用□生民。渊乎大觉。至
&&&&&&& 矣能仁。行成元吉。德伏波旬。(注73)
武定六年(548 A.D.)〈东魏孝子张昙宝兄弟等造像记〉云:
&&&&&&& 巍巍石像。洪颜凝然。善哉大圣。万世之称。(注74)
知此等即是汉译上,音译的「释迦牟尼」,与意译的「能仁」之指;
而此中汉土万世之称的大圣,想必是《中论》等所颂的最上之者『佛
』吧!(注75)
&&& 至于凝渊,若依诸造像记中前述的洪颜凝然,至极湛然,或圣迹
渊玄、渊玄冲漠等的旨意来看(注76),即是凝湛渊玄之谓。而此之谓
,依天保三年(552 A.D.)的〈北齐清信士张世宝合邑州余人造砖天
宫记〉云:
&&&&&&& 夫法身凝湛。玄宗寂灭。应化迷从。随缘致感。双林既谢。
&&&&&&& 真容玄眇。自非妙智。无以鉴崇(注77)。
&&&&&&&&&&&&&&&&&&&&&&&&&&& 14 页
知即是意指世尊双林寂灭迁谢的法身之谓。而此法身,正如天和六年
(571 A.D.)的〈北周佛弟子费氏造四面像记〉上,即
&&&&&&& 夫如来真意玄寂。道出尘表。至理宏□。□□□□。□□虚
&&&&&&& 空。本无名相。众□□力。□以缘合。□应□至。现形非□
&&&&&&& 。......广仝流布。教化众既。耶□□□。灭影双树。无余
&&&&&&& 涅盘。(注78)
所云的,灭影于双树,证得大觉之悟的无余涅盘身。故此涅盘之法身
,寂境澹泊,有照斯感,且超出于无形之境(注79);换言之,是一证
得无生之玄的常住妙色身。(注80)
&&& 故由此看,凝渊是意指万世之称的一大觉者,寂灭于双林,证得
无余涅盘的法身之谓;而且,其身宛如玄宗大道,既幽且远,似灭如
存地超极于无形之境的一湛然渊玄之状。(注81)
&&& 次述,非形像无以视其真,此实是形像可视其真之意。关于此,
首述形像;此若依同于武定元年(543A.D.)的〈东魏清信士合道俗九
十人等造像记)所云的:
&&&&&&& 法身无像。至道难名。自非觉者。熟悟玄经。铸金图状。镌
&&&&&&& 玉模灵。刊石树德。永振杰声。(注82)
知即是以真金、玉石等将圣灵之姿,加以铸刻、镌雕、以图写其状之
指。因而,永□二年(532 A.D.)的〈北魏元□等法仪廿余人造石像
记〉亦云:
&&&&&&& 夫水尽则影亡。谷盈则向灭。娑罗现北首之期。负杖发山颓
&&&&&&& 之叹。物分以前。理趣无爽。故忧填恋道。铸真金以写灵容
&&&&&&& ,目莲慕德。克旃檀而图圣像。(注83)
故知此铸写克图的圣像灵容,即意味世尊入大涅盘的娑罗现北首之状
。(注84)换言之,此亦前述的,世尊寂灭于双林,证得菩提而得涅盘
的妙色法身。然此身,正如大统二年(536 A.D.)的〈西魏李愿□造
像记〉上,其
&&&&&&& □□玄宗冲□。妙绝众相。虽迁□匿景。刑在于世。(注85)
&&&&&&&&&&&&&&&&&&&&&&&&&&& 15 页
&&& 所云的,其「迁□匿景」,即世尊于娑罗现北首,息迹入于涅盘
之真的这一景色之谓。(注86)然而,其涅盘妙绝之相,虽已迁逝,
但其形像却永在于世间。故龙门古阳洞无年铭的〈北魏比丘道匠造像
六区记〉亦言:
&&&&&&& 大觉去尘。有生谓绝。寻刊处形。则应合无方。升峰由于。
&&&&&&& 思果依本。(注87)
此中,其「绝」,即大觉去尘而入涅盘之谓,固而其留存于在世之相
,不仅可随时随处地刊刻其形,而且可依其形,如佛说法教化、自由
自在地应合于四方一切(注88)。 故此「应合无方」,正意味着造作
的形像,成为是有说法教化这一经教意含的佛身观。 因而,在被推定
为太平真君六年至十年( 445-449 A.D. )的〈北凉沮
&&&&&&&&&&&&&&&&&&&&&&&&&&& 5 页
渠安周造弥勒菩萨像记
&&&&&&& □□大犹。弘在嗣正。蔼蔼戠□。□斤俟□。名以表实。像
&&&&&&& 亦载形。(注89)
此中,名所表之「实」,像所载之「形」,若依大宝元年(550 A.D.
)的〈梁简文帝造丈八夹纻金薄像疏记〉所云的,即
&&&&&&& 窃以慧日潜影。慈轮罢应。业逐恼飘。爱随情炽。....。今
&&&&&&& 便建立诚心。遂兹本誓。使聚月见容。金山表迹。见形善发
&&&&&&& 。闻名舍恶。拔六根之痛恼。去五烧之焚灼。(注90)
知实是使崇仰的信者,因见其像形潜发善根,闻其像名绝舍恶根,去
拔五烧、六根等一切痛恼,企登菩提之道,证得涅盘之觉的一心性修
行。 换言之,此际之形像,已非是止限于前述的图写圣容之姿而已,
而是逐渐衍生出具有说法教化, 示真实相,得菩提道,达涅盘觉的这
经教意义理念下的成佛像身观了; 而且,此等援于造像而来的成佛观
,事实,可见之于南北朝的诸造像记上。(注91)
&&& 其次,即视其真的「视」。若依诸造像记所出现的,即
&&&&&&& 夫识超真观。熟能与于此哉。(注92)
&&&&&&& 镂出真容。....。身相瑛鉴。(注93)
&&&&&&& 图镂真容。□兹妙相。(注94)
&&&&&&&&&&&&&&&&&&&&&&&&&&& 16 页
&&&&&&& 玄鉴洞于真机。灵照涣于寂像。(注95)
&&&&&&& 要寻光仪。以晓真迹。(注96)
&&&&&&& 仰寻圣颜。尊其形像。(注97)
等看,其意即是识、鉴、□、洞、晓、寻等。
&&& 然而「真」,除前述的真观、真容、真机、真迹之意含外,尚有
真颜、真轨、真光、真晖、真相等(注98)。但是,诸法像记上所显现
的这一「真」意,于佛法的经教义理上,却又是何指呢?若依武定六
年(548 A.D.)的〈东魏佛弟子邑主造像记〉所云的,即
&&&&&&& 圣迹启亢。学道求真。国王非宝。储二非珍。捐妻施子。□
&&&&&&& 若遗尘。金躯靡□。望虎投身。遂登正觉。(注99)
知真即是世尊一生求道、说法、成佛之谓。故大统六年(540 A.D.)
的〈西魏巨始光文武邑义等造像记〉亦云:
&&&&&&& 夫真□寂寥。妙相绝寻。凝靖也。则耶□□世。绝寻也。则
&&&&&&& 群师见轨。致令苍生继泥犁之因。是以大慈府愍含识。诞□
&&&&&&& 迦维。使天人咸信。□那□辙。郁穆之风于斯流矣。....。
&&&&&&& 寻优瑱养正而遗风。想育王寂世而继□。故叶公好龙。感经
&&&&&&& 义而见真。目连慕德。刻图像而尊奉。(注100)
此即是藉以世尊教化迦叶三兄弟归佛之喻,比拟若能感经义,就有如
见到佛身之真的说教。换言之,「真」意味着佛身所化的一真如法身
之谓(注101)。因而,无年铭的〈东魏比丘法胜造弥勒像记〉亦云:
&&&&&&& 夫幽蒙沈翳。非真容何以导其明。(注102)
知即是譬以真容的像身, 有如具法身之佛地化导众生,而衍生出启明
佛法经教的一经身思想。故于龙门古阳洞无年铭的〈魏灵藏薛法绍等
造释迦像记〉上,叙述得更为详尽。即
&&&&&&&&&&&&&&&&&&&&&&&&&&& 17 页
&&&&& 夫灵迹诞遘。必表光大之迹。玄功既敷。亦标希世之作。自双
&&&&& 林改造大千怀缀瑛之悲。慧日潜晖。□生衔道慕之痛。是以应
&&&&& 真悼三乘之靡凭。遂腾空以刊像。爰暨下代。兹容厥作。(注103)
此记文虽不长,却指出世尊初诞、说教、涅盘、应真、造像这五者的
一完整性过程。就中,所谓的应真,除了如天统元年(565 A.D.)的
〈北齐法义优婆姨等娑罗像记〉:
&&&&&&& 造娑罗像一躯。能镂真容。不异右□初诞。(注104)
所云的初诞之意旨外,正如诸造像中所述的(注105),即
&&&&&&& 慕仰双林。图镂真容。
&&&&&&& 娑罗慝曜。息迹入真。
&&&&&&& 缘乖化隐。卷迹归真。
&&& 世尊入于大涅盘,归于真如之体的这一更深意含;同时亦如天保
八年(557 A.D.)的〈北齐佛弟子刘碑造像记〉:
&&&&&&& 如来圣迹。□矣难寻。究竟归空。妙理实深。出没自在。显
&&&&&&& 灭双林。(注102)
及,同造像记
&&&&&&& 夫妙静虚凝。圣踪难寻。惔怕无相。非有心能知。虽言幽绝
&&&&&&& 。诞迹三千。....。权应归空。潜神真境。(注107)
所云的,是一达于寂灭真如之境的法身之体。因此,因大圣寂灭,失
去依凭的三乘众生,只有将绝相离尘腾于虚空的圣容刊以造像,以作
有如世尊在世时的说法真身。当然,所刊成的圣容凝湛寂然之像,亦
即是有缘众生,以金、石等所造作的礼拜供养佛像之谓(注108)。换言
之,此涅盘寂灭的真如法身之体,当刊刻造作成实际的礼拜像形之时
,即是前述的,具有法性佛身观这一意含的真颜、真光、真晕、真相、
&&&&&&&&&&&&&&&&&&&&&&&&&&& 18 页
真轨等用语显应的真实旨意之谓吧!
&&& 归之,此造像意旨即是在于宣示寂灭双林之身,是一求证入大涅
盘、得大菩提的大觉佛身, 而且,亦是达于究竟归空这一真如之境的
法身之体(注109)。故于虚空中,颢现出洸洸焉焉的凝湛玄寂之状。
因而, 欲求佛道的有缘众生,思果依本,诚知不藉以刊于金、石上的
世尊圣颜灵容这一形像,是无法见其像身背后所隐藏着涅盘寂灭身这
一至高无上的真如法性之身; 同时地,亦无法体识世尊在世说法成道
的真实之相。 换言之,此即是意味有缘众生们,可藉己身所造图像的
信仰膜拜,而企达于此尊释迦造像身上所显发的涅盘成佛之道。 而此
, 实极有可能的,就是涅盘这一「至真」之道于现世利报的造像图像
上,所「隐显」而散发出的一「根本成佛之境」!吧(注110)
001 此尊迼像的整体构成,严格地说,是一属单尊直立式的「碑像
&&& 型」。既是碑像,其碑之基本形式,若依马衡氏的析释,即「
&&& 碑之正面谓之阳。反面谓之阴。左右为之侧。首谓之额。座谓
&&& 之趺。」来看,此尊像只欠损额面的光背顶部造像。其余的,
&&& 阳之正面的释迦五尊、阴之背面的二佛并坐、侧之左右两面的
&&& 左右二□菩萨、趺之台座的造像记与十神王皆存,故谓其整体构
&&& 成,仍清晰可辨。(马衡之说,《凡将》,页69参照。)
003 《大篇》,页261-262。
&&& 《大图》,图版565。
004 《喜雕》,页47-48。
&&& 《喜图》,图180-181。
005 《松增》,页110-111。
&&& 《松图》,图92。
&&& 《六朝美术》(大阪市立美术馆编,东京,平凡社,1976)
&&& ,页235、及插图109参照。
006 大村氏仅列记造像铭记的部份内容,以及付以此种玉石像为始
&&& 自北魏才有,并流行于其后之东魏。(《大篇》,页 261-262,
&&& 及页 281 参照。)
&&&&&&&&&&&&&&&&&&&&&&&&&&& 19 页
&&& 喜龙仁博士,虽对正、背面的图像尊名付以极简的叙述,但却有
&&& 差误。 关于此,将述于文后(注 4 参照)。又关于铭记内容,
&&& 沙毗博士虽付以相当的论考,但不明之处不少。关于此等,将述
&&& 于文后,(〈沙文〉,页 13-19 参照)又,前述注 2 中的《龙
&&& 门》与《响堂山石窟》二书中,虽有涉及此尊造像的部份内容,
&&& 但亦未附予详述。
007 「石文」、或「石言」用语,参照附表一的 2、14、22、32。
008 「画饰」,即付予造像严饰之谓。此参照附表一的 16、36。
009 「刊饰」, 即付予石文勒美造刊之谓。 此参照附表一的 12、15。
010 「勒记」,即勒铭记德之谓。此参照附表一的 34。
011 《松要》,页 234,文 32-33-a.b。
012 《松要》,页 246,文 78-a.b。
013 此等祈求己身之「愿」,而刊以造像记之例甚多。例如:
&&& 太和十三年(489 A.D.)的〈北魏宽法生兄弟四人造释迦多宝像
&&& 记〉(《松要》,页236,文41-42)。
&&& 太和十六年( 492 A.D. )的〈北魏王常兄弟三人造弥勒佛像记
&&& 〉(《松要》,页 237,文 46-a )。景明二年( 501 A.D. )
&&& 的〈北魏杨国造观世音像记〉(《松要》, 页 240,文 63-a.b
&&& )。延昌三年( 514 A.D. )的〈北魏赵常住妻韩□□造观世音
&&& 像记〉(《松要》,页 246,文 74-b )。
014 更为详述的,可见其后造像誓愿上的「功兼物我」一节中。
015 附表一的31参照。
016 附表一的28参照。
017 附表一的27参照。
018 附表一的21参照。
019 附表一的22参照。
020 附表一的39参照。
021 附表一的38参照。
022 附表一的36参照。
023 附表一的25参照。
024 《凡将》,页1-3及页65-74参照。
025 南北朝时代的造像题称用语,因为时代的更迭、造像者的身份
&&& 、及造像团体的组织三者,其称名有相当大的差异。一般说,
&&& 止于个人与眷属祈愿的,其造像铭文,多为如文中(二)与(三
&&& )所述的用语。但是自北魏起,盛行国家、帝王财力等的兴造
&&& ,其铭文内容也就相继地增变,因而出现如文中(一)与(二)
&&& 所述的用语。 尤其是云冈、龙门石窟的开凿与其后盛行的邑义团
&&& 体组织造像时,开始出现了有制度化的像主题名等等。然而,此
&&& 等题称的增递与衍变,其于历史面的因素与因由,实有待方家给
&&& 予指教。
&&&&&&&&&&&&&&&&&&&&&&&&&&& 20 页
026 附表一的35、17、23、36、19、4、6、7、10、11、2、3、4。
027 附表一的3、25、30、13。
028 《石史》,册6,页4280-a;《石史》,册19,页14469-b;《石
  史》,册11,页8063-b;及《石史》,册10,页7692-a等参照。
029 附表一的18、22、23、33、35来看,知「记」文之处,亦有以
&&& 「铭」而称的。
030 此著名的〈北凉王沮渠安周造弥勒菩萨像记〉,其年代不明。但
&&& 是若依北凉简短历史看,知安周是北凉王沮渠牧犍( 433-439 A.
&&&& D. 在位)之弟,在北魏太延五年( 439 A.D.。此即北凉的承和
&&&& 七年)凉亡后,走吐谷浑。太平真君二年( 441 A.D. )讨鄯善
&&&& ,然退保东城; 三年( 442 A.D. )服鄯善而住于此。 五年(
&&&& 444 A.D. )代沮渠无讳,且于高昌称王,不几为蠕蠕所并。 故
&&&& 知,此碑应是于此年间所造作的。再者,此碑碑末,有□□□平
&&&& 三年。岁次大梁。月吕□射。量功典造。戠集星纪。朱明□辰都
&&&& 竟。监造法师法铠。典佐御史索□。
&&& (之语,此中「□平」之年号,虽不见于史,但若依于碑中所
&&& 云的起工于岁次大梁,竟工于龙集星纪的话,知此像之成是在
&&& 于酉年至丑年的。即太平真君六年乙酉至十年己丑(445-449
&&& A.D.)之间。然此年代之定,是依于《尔雅》之疏,即「酉为
&&& 大梁」、「丑为星纪」。(以上、《大篇》,页177参照。)
031 《石史》, 册 45,页 11031-b-11032-a、及同书, 册 47,页
&&&& 12449-a。
032 铭颂之词,参照附表一的7 及25。
033 附表一中,「颂」者为6、7、18、26、39,「辞」者为2、3、4、
&&& 9、14、24、25、31、40,「词」者为10、11、15、30、34、35
&&& ,「铭」者为8、17、29、32、37。
034 记文与铭词,首度并称为「铭记」用语,似即附表一中的13、
035 附表一的18、19、22、28、34参照。
036 《石史》,册 11,页 8063-a-8064、及《大篇》,页 264- 265。
037 《金石萃编》的〈附北朝照像诸碑总论〉一文参照。(《石史》
&&& , 册1,页670-b。)
038 开皇十二年(592 A.D.)的〈佛弟子大都邑主杜干绪造像记〉,
&&& 《中州金石记》付以如文中所云的,上、中、下三截段的刊饰
&&& 顺序。(《石史》,册1,页661-b。)
039 关于此尊造像记文与题名二者,早为本世纪初期的二位著名中
&&& 国美术史学者,即人沙毗博士,与日人大村西崖教授所刊载过
&&& (图6-7)。然而,此二学者仅作记文部份的抄录而已,而题名
&&& 部份皆缺。但是,沙毗博士虽未录题名的内容,但于文内却有
&&& 简略的论述。(以上,注3、注6参照。)
040 首将造像记文的书写形式,区以类型的,是佐藤智水氏。佐藤
&&& 氏于〈北朝造像铭考〉一文中,不仅将北朝诸造像记,区以A、B
&&& 的二型,且付以其记文的「文章构造」称名。今,列表于下。
&&&&&& A 型例--〈北魏鲍纂造像记〉
&&&&&&&&&&&&&&&&&&&&&&&&&&& 21 页
& ┌──────────────────┬────────┐
& │&&&&&& 造像记文内容&&&&&&&&&&&&&&&& │&&&&& 文章构造& │
& ├──────────────────┼────────┤
& │(1)大魏太平真君三年岁次壬午正月戊 │(1)纪年月日&& │
& │&&&& 寅朔十有八日乙未。&&&&&&&&&&&& │(2)身份&&&&&& │
& │(2)永昌王常侍。&&&&&&&&&&&&&&&&&& │(3)出自&&&&&& │
& │(3)定州常山。(4)鲍纂。&&&&&&&&& │(4)造像主&&&& │
& │(5)单宦在台。减身口之储。&&&&&&&& │(5)发愿动机‧ │
& │(6)为父前邢邢令。亡母王。&&&&&&&& │&&&& 经过&&&&&& │
& │(7)造兹石浮图。大涅盘经一部。&&&& │(6)奉为&&&&&& │
& │(8)愿皇帝陛下。享祚无穷。父身延&& │(7)尊像&&&&&& │
& │&&&& 年益寿。父母将来生弥勒佛前。&& │(8)愿目&&&&&& │
& │&&&& 合门眷属。普蒙十一余福。子子&& │&&&&&&&&&&&&&&& │
& │&&&& 孙孙。咸受福庆。&&&&&&&&&&&&&& │&&&&&&&&&&&&&&& │
& └──────────────────┴────────┘
&&&&&& B 型例--〈北魏比丘尼法□造像记〉
& ┌───────────────────┬───────┐
& │&&&&&& 造像记文内容&&&&&&&&&&&&&&&&&& │&& 文章构造&& │
& ├───────────────────┼───────┤
& │(1)夫圣觉潜晕。绝于形相。幽宗弥□。 │(1)佛法意义 │
& │&&&& 攀寻莫晓。自非影像。遗训安可崇&& │&& 及造像意味 │
& │&&&& 哉。&&&&&&&&&&&&&&&&&&&&&&&&&&&& │(2)造像主&& │
& │(2)是以比丘尼法□。&&&&&&&&&&&&&&&& │(3)发愿动机 │
& │(3)感庆往因。得育天机。故献单诚。&& │&&&& ‧经过&& │
& │(4)为女安乐郡君于氏嫁耶奢难阤。&&&& │(4)奉为&&&& │
& │(5)造释迦像一区。&&&&&&&&&&&&&&&&&& │(5)尊像&&&& │
& │(6)愿女体任多康。众惚永息。&&&&&&&& │(6)愿目&&&& │
& │&&&& 天算遐纪。亡零加助。&&&&&&&&&&&& │(7)纪年月日 │
& │(7)正光四年正月廿六日。&&&&&&&&&&&& │&&&&&&&&&&&&& │
& └───────────────────┴───────┘
&&& (以上,〈佐文〉,页4-5参照。又「愿目」一语,以中文而言,
&&&&& 其意应是「祈愿目的」之谓的。)
&&&&& 故由上述知,本文所取用的五段构成,有依于佐藤氏之说的,
&&&&& 然其用,亦略有差异。
041& 附表二的1、2、3、4、5、6参照。又,〈后燕佛弟子武容造像
&&&& 记〉,请参看《石史》册37,页5726-a。
042& 附表三的10参照。
043& 附表二的10、21、34、及14、22参照。
044& 依附表二知,首度出现「大魏」之称,在于太平真君三年(
&&&& 442 A.D.),而首度出现「大代」之称,却在于延兴二年(472
&&&& A.D.),其间可谓差上三十年的时间。再者,若是以大代之语
&&&& 的第二次出现,即太和十三年(489 A.D.)而言,其间几可差
&&&& 上半世纪的四七年呢!故谓其时间差距颇大。(以上「附表二
&&&& 」的10、14、17参照。)
045& 北朝的造像记,其「大魏」、「大代」二者称语的交替重复,
&&&& 一直是个明显又有趣的课题。今不论东、西魏、或北齐、周的
&&&& 诸例,仅以北魏一代而言,正如附表二所出现的例
&&&&&&&&&&&&&&&&&&&&&&&&&&& 22 页
&&&& 子来看,便可发现其重复交替使用之多了。例如:
&&&& 附表二的12、14、15、17、21、22、23、25、26、27、28、31、
&&&& 36、38、39、40、41、42、43、44、45的诸造像记之间。
046& 《魏书》1(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页32-33。
047& 文皇帝原是力微的太子,因作人质,赴于曹魏。然太子回国后
&&&& ,反为始祖力微所害(《魏书》,同前,页4-5)。又,「代郡
&&&& 」一地,依《魏书》的〈释老志〉所云的,即
&&&&&&&& 泰常八年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嵩岳。云。
&&&&&&&& 老君之玄孙。昔居代郡桑干。以汉武之世得道。为牧土宫
&&&&&&&& 主。领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
&&&& 知其地即是桑干河之处,而此处又是汉代的代郡管辖之地。
&&&& (以上《冢本善隆著作集第一卷》,即《魏书释老志研究》
&&&& (东京,大东出版社,1974年,1月。页315及页316 注1参照)。
048& 定襄盛乐故城,即今之内蒙古和林格尔,亦即所谓的「云中」
&&&& 之地。然此中的「云中」,应是专指什翼犍于烈帝崩后,复立
&&&& 代王,而于建国三年(340 A.D.)移都于云中的盛乐宫之谓。
&&&& 然二者,皆在盛乐故城。以上,
&&&& 《魏书》,同前,页4-6、及页1-12。
&&&&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上海,地图出版社,
&&&& 1982年10月),图15-16。
&&&&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 12月),页508-509。三书请一并参读。
049& 《魏书》,同前,页7-9、及页11-12参照。
&&&& 王仲荦,同前书,同页参照。
050& 三十九年,迁于定襄之盛乐。....。始祖乃告诸大人曰:「我
&&&& 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
&&&& 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冠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于是
&&&& 与魏和亲。
&&&& 四十二年,遣子文帝如魏,且观风土。魏景元二年。(《魏书
&&&& 》,同前,页3-4参照。)
051& 此中的一百三十七年余之谓,是起自力微与曹魏和亲「魏景元
&&&& 二年」(261 A.D.)至道武帝于天兴元年(398 A.D.),敕定
&&&& 「魏」这一国号止的期间。
&&&& 又,有关北魏造像记中,二者国号的称谓,清代的著名金石学
&&&& 者,如:
&&&&&&& 端方,《陶斋藏石记》(《石史》,册11页8032-a)。
&&&&&&& 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石史》,册20,页14965-a)
&&&&&&& 毛凤枝,《关中石刻文字新编》(《石史》,册22,
&&&&&&& 页16865)。
&&&& 三书中,皆有略略述及。再者,毛凤枝氏,亦于该书中,道及
&&&& 最早的「大代」称谓,出于太延五年(439 A.D.)的〈华岳庙碑〉
&&&& 上,然此碑今已佚。
&&&& 然由于此极稀有之例的一线索来看,北魏于造像、造碑上而言,
&&&& 其二者出现之序,还是本于文内小结中所述的,即因于启基之地
&&&& ,与晋之进封的史实,先出现「大代」之后,才出现「大魏」的
&&&& 。但是,古之像碑刻石,因损佚太多,此之说法,仅能就目前所
&&&&&&&&&&&&&&&&&&&&&&&&&&& 23 页
&&&& 说之。然虽如此说之,却又是相合的。
052& 太和年间中期,本文是以著名的太和十二年(488 A.D.)的〈北
&&&& 魏宕昌公晖福寺碑记〉为止的。其前大魏、大代二者交互使用。
&&&& (附表二的10、12、14、15、16参照。)其后,如附表二的17、
&&&& 18、19、20、23等太和年间造像记,几近使用「大代」称号。
053& 正始二年(505 A.D.)至正始四年(507 A.D.)的造像记,即
&&&& 附表二的26、27、28、29、30参照。
054& 《龙录》,文579。
055& 例如在云冈石窟造像记中,亦有二例,即使在延昌三年(514
&&&& A.D.)、及四年(515 A.D.)之际,仍是本以大代国号的。
&&&& (附表二的36、37参照。)
056& 《石史》,册22,页16864。
057& 有关宕昌公王庆□舍己宅造晖福寺的经纬,除参照此寺碑记的
&&&& 全文外,马衡氏对此碑记的跋语,亦一并参读。(《凡将》,
&&&& 页 366-367参照。)
058& 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北方贵族对于盛乐平城代京一
&&&& 地的过去历史性意识情结,已故著名中国佛教史大家冢本善隆
&&&& 博士,于〈龙门石窟现北魏佛教〉一文中,论述极详。
&&&& (《龙门》,页156-162参照。)
&&&& 又,在论述上,冢本博士对此历史性情结因素,着重于历史文
&&&& 献的分析使用,而本文则是藉以北魏诸造像记文献,以略作补
&&&& 述性的阐发。归之,二文略有殊异,然其目的,皆在显证此于
&&&& 当时的历史性课题之实。
059& 《冢本善隆著作集》第一卷,同前注47之书,页257-258参照。
&&&& 又前注58的《龙门》一节,亦一并参照。
060& 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收于蓝吉富主编的《现代佛学
&&&& 大系》10,台北弥勒出版社,1982年10月。)页17及页121。又
&&&& ,《龙门》,页160,亦一并参照。
061& 若以景明元年(500 A.D.)算起,至武定三年(545 A.D.)可
&&&& 谓几近于有半世纪岁月了。事实,北魏对北方贵族思乡的怀柔
&&&& 宠络之策,早在景明元年之前。
062& 《石史》,册11,页8065-b。
063& 此碑颂记之后的「造像题名」中,列有几近十四余寺的寺主,
&&&& 以及诸将军们的头衔称谓,故可谓是一提供当时洛阳诸寺之间相
&&&& 互来往的一重要史实。(《石史》,册11,页8066-a‧b参照。)
064& 此对代京昔日风情的眷念,亦可见于太和廿三年(499 A.D.)
&&&& 〈北魏元景造石窟记〉、及正始四年(507 A.D.)的〈北魏佛弟
&&&& 子惠奴造像记〉上。(附表二的22、30请参照。)
065& 北魏诸造像记中,在同一年期间上,相混并用之例不少。
&&&& 例如:
&&&& 太和廿二年(498 A.D.)的〈北魏比丘慧成造石窟石像记〉与〈北
&&&& 魏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 太和廿三年(499 A.D.)的〈北魏元景造石窟记〉及〈北魏比丘僧
&&&& 欣造像记〉。
&&&& 正始三年(506 A.D.)的〈北魏冗从仆射长秋承祀允造释迦二菩
&&&& 萨记〉、及〈北魏孙大光造释迦像记〉。
&&&& 延昌三年(514 A.D.)的〈北魏刘□安造像记〉、及〈北魏延昌三
&&&& 年造像记〉。
&&&&&&&&&&&&&&&&&&&&&&&&&&& 24 页
&&&& 正光元年(520 A.D.)的〈北魏邑子等一百人造释迦像记〉、及
&&&& 〈北魏清信& 佛弟子魏裕造像记〉。
&&&& 正光二年(521 A.D.)的〈北魏锜麻仁合家大小一百廿九口造像
&&&& 记〉,及〈北魏比丘尼清信女等合造释迦像十六区记〉。
&&&& 正光四年(523 A,D.)的〈北魏比丘惠荣造释迦像记〉、及〈北魏
&&&& 道菅造像记〉。
&&&& 正光六年(525 A.D.)的〈北魏比丘尼宝渊造像记〉、及孝昌元
&&&& 年(525 A.D.)的〈北魏召天度造像记〉。
&&&& 以上,附表二的20、与21、22与23、27与28、35与36、38与39、
&&&& 40与41、42与43、44与45请参照。
066& 诸桥辙次《大汉和辞典》,册6,页713-b‧c。
067& 岁在,即附表二的5、9等;岁嘱,即附表二的46。
068& 《松要》页238,文54-b。
069& 《龙录》,文651。
070& 开皇五年(585 A.D.)的〈隋都邑主王俱□三十人等造像记〉
&&&&&& 夫灵真虚去。绝相无名。至深至重。灵威远备。(《大篇》
&&&&&& ,页396。)
071& 大统四年(538 A.D.)的〈西魏僧演造像记〉云:
&&&&&& 夫大觉神迁。非经像无以表其真。益世闰时。冯形质如取利
&&&&&& 。(《石史》,册1,页561-b。)
&&&& 大统十三年(547 A.D.)的〈西魏都邑主杜照贤维那杜慧进等
&&&& 十三人造像记〉云:
&&&&&& 夫大圣虽迁。遗影须显。自非建福崇因。刊石记功。河乃流
&&&&&& 名。得勉三涂者哉。(《大篇》,页291。)
&&&& 建义元年(528 A.D.)的〈北魏沙门惠诠弟李兴造弥勒像记〉云:
&&&&&& 至觉冲湛。要寻光仪。以晓真迹。(《龙录》,文355。)
072& 《大篇》,页257。
073& 《石史》册1,页551-a。
074& 《大篇》,页273。
075& 《中论》云,「圣人有三种,一者外道五神。二者阿罗汉辟支
&&&& 佛。三者得神通大菩萨。佛于三种中最上。故言大圣。」(《
&&&& 大藏》,册30,页16-a。)
076& 天平二年(525 A.D.)的〈东魏比丘法宝造像记〉云:
&&&&&& 夫灵真玄廓。妙绝难测。非言莫能宣其旨。非像无以表其状
&&&&&& 。言宣二六之教。像迹四八之漓。岂不渊玄冲漠。巍巍惟极
&&&&&& 者哉。(《石史》,册1,页528-a。)
&&&& 开皇二年(582 A.D.)的〈隋佛弟子贾贵和造像三躯记〉云:
&&&&&& 夫至道空极。非妙蓝莫口恻其原。圣迹渊玄。群生妄见而洛
&&&&&& 三途。(《大篇》,页393。)
077& 《大篇》,页316。
078& 《石史》,册1,页641-b。
&&&&&&&&&&&&&&&&&&&&&&&&&&& 25 页
079& 大宝元年(550 A.D.)的〈梁简文帝造千佛愿文颂记〉:
&&&&&& 盖闻九土区分。四民殊俗。昏波易染。慧业难基。故法身寂
&&&&&& 境。有照斯感。涤无明于欲海。度苍生于宝船。(《大篇》
&&&&&& ,页166。)
&&&& 兴和四年(542 A.D.)的〈东魏李氏合邑造□像碑颂记〉:
&&&&&& 夫皆理虚冲,妙绝于言像之外。凝湛澹泊。超出于无形之境
&&&&&& 。所以现应金容。詅言布教者。寔由是闻之徒。三千同感。
&&&&&& (《大篇》,页260。)
080& 太平真君六年至十年(445-449)的〈北凉沮渠安周造弥勒菩萨
&&&& 像记〉:
&&&&&& 构常住□□。□不二之韵。图法身之妙。证无生之玄。(《
&&&&&& 石史》,册45,页11032-a。)
081& 天保八年(557 A.D.)的〈北齐僧静明劝化邑义修塔造像记〉:
&&&&&& 盖元宗凝湛。至道冲□。既幽且远。似灭如存。(《石史》
&&&&&& ,册6,页4318-a。)
082& 《石史》,册6,页4289-b。
083& 《龙录》,文362。
084& 娑罗现北,即是世尊在娑罗树下,头北向西。累足安卧的「涅
&&&& 盘」之状。(小野玄妙博士,《佛教美术讲话》,东京,甲子
&&&& 社书房,1932年12月,页115-132参照。)
085& 《石史》,册11,页8076-a。
086& 大统七年(541 A.D.)的〈西魏洛州灵严寺沙门璨造石像记〉:
&&&&&& 夫巍巍大觉。穆穆天尊。淡若智海。旷矣无源。尘累消亡。
&&&&&& 灵智独存。泯然一相。....。娑罗慝曜。息迹入真。....。
&&&&&& □□□心。回向菩提。(《龙录》,文454。)
087& 《龙录》,文681。
088& 建兴元年(313 A.D.)的〈晋简文帝吴郡石像碑〉:
&&&&&& 夫道由慈善。应起灵觉。是以无方之迹。随机示现。无缘之
&&&&&& 力。因物成感。(《大篇》,页118。)
089& 《石史》,册45,页11032-a。
090& 《大篇》,页167-168。
091& 事实,形像具有成佛像身观这一南北朝的重要造像意识,散见
&&&& 于诸造像记中。例如,景明三年(502 A.D.)的〈北魏韩贞与
&&&& 吕安辰等七十四人造私窟记〉:
&&&&&& 夫至道无名。故显名以丙真。玄家难辩。□文象以明墂。是
&&&&&& 以如来□相。以济万类。大推随方。而拔群溺。(《石史》
&&&&&& ,册23,页7245-a。)
&&&& 兴和三年(540 A.D.)〈东魏马都爱造像记〉:
&&&&&& 夫至极湛然。非神丹无以泛其津。大夜重皆。非大觉莫能悟
&&&&&& 其迹。释迦如来修功德于旷劫之前。收妙果于法云之后,故
&&&&&& 能绝迹尘外。道证群生者也。(《大篇》,页257。)
&&&& 大宝元年(550 A.D.)的〈梁简文帝造千佛愿文颂记〉:
&&&&&& 自鹿树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众生。希向有形。虽千圣异
&&&&&& 迹。一智同涂。(《大篇》,页166。)
&&&& 武成二年(560 A.D.)的〈北周像主王妙晖率邑子五十人等造释
&&&& 迦像记〉:
&&&&&&&&&&&&&&&&&&&&&&&&&&& 26 页
&&&&&& 盖大范攸寂。非一念无以显其原。妙理澄湛。非表像何以畅
&&&&&& 其旨。(《石史》,册1,页616-a。)
&&&& 天和二年(567 A.D.)的〈北周比丘僧绪造像记〉:
&&&&&& 夫至道幽元。资灵万品。登遐道树。以垂真容。使长迷晓。
&&&&&& 兹正路不弥者哉。(《石史》,册22,页16889。)
&&&& 建德元年(572 A.D.)的〈北周佛弟子邵道生造像记〉:
&&&&&& 夫法身无□。假万像以开道。圣知无心。托心以惠物。(《石
&&&&&& 史》,册11,页8113-a。)
&&&& 开皇七年(587 A.D.)的〈隋□信佛弟子严始兴造释迦像记〉:
&&&&&& 夫元宗澄静。藉像形以树道。□□沈沦。□经教以□。是以
&&&&&& 大圣能仁。归□□□。(《石史》,册22,页16900。)
092& 大统三年(537 A.D.)的〈西魏白双城造中兴寺石像释迦行像浮
&&&& 图记〉。(《大篇》,页286。)
093& 大统七年(541 A.D.)的〈西魏洛州灵严寺沙门璨造石像记〉。
&&&& (《龙录》,文454。)
094& 天统五年(596 A.D.)的〈北齐邑义六十人等造像记〉。(《大
&&&& 篇》,文342。)
095& 元象二年(539 A.D.)的〈东魏居士赵融率乡贤道俗二千余人造
&&&& 三级浮图凝禅寺碑记〉。(《石史》,册6,页4269-b。)
096& 建义元年(528 A.D.)的〈北魏沙门惠诠弟李兴造弥勒像记〉。
&&&& (《龙录》,文355。)
097& 保定四年(564 A.d〉)的〈北周长者梁显业等造砖浮图石像记〉
&&&& 。(《大篇》,页368。)
098& 大统元年(535 A.D.)的〈西魏佛弟子王俱宗等造四面像记〉。
&&&& (《石史》,册6,页4245-a。)
&&&& 武定元年(543 A.D.)的北魏六乡秀老率诸邑义五百余人造伽蓝
&&&& 记〉。(《大篇》,页262。)
&&&& 武平三年(572 A.D.)的〈北齐邑义主一百人等造灵塔记〉。(
&&&& 《石史》,册1,页602-b。)
&&&& 河清四年(565 A.D.)的〈北齐邑主朱昙思、朱昙利一百人等造
&&&& 宝塔记〉。(《石史》,册1,页584-b。)
&&&& 武成二年(559 A.D.)的〈北周故韦可敦比丘尼造弥勒像记〉。
&&&& (《石史》,册11,页8110-a。)
&&&& 无年铭的〈北魏安定王造观音像二躯记〉。(《龙录》,文700。)
099& 《石史》,册1,页548-b。
100& 《大篇》,页289。
101& 北魏末(533?A.D.)的〈北魏佛弟子常岳率邑义一百余人造像
&&&& 记〉:
&&&&&& 但圣容隐显。且刊石图形。镌金写状。以寄石文。其辞曰。
&&&&&& 圣容尊像。晓晓真如。妙兹丽色。□烂先殊。惟形在石。无
&&&&&& □今躯。名功巧镂。如本若初。殷懃荷真。无二真如。(《
&&&&&& 石史》,册6,页4243-b--4244-a。)
102& 《大篇》,页247。
&&&&&&&&&&&&&&&&&&&&&&&&&&& 27 页
103& 《龙录》,文678。
104& 《大篇》,页335。
105& 天统五年(569 A.D.)的〈北齐邑义六十人等造像记〉。(《大
&&&& 篇》,页342。)
&&&& 天统七年(541 A.D.)的〈西魏洛州灵严寺沙门璨造石僧记〉。
&&&& (《龙录》,文454。)
&&&& 武定元年(543 A.D.)的〈北魏六乡秀老诸邑义五百余人造伽蓝记
&&&& 〉。(《大篇》,页263。)
106& 《石史》,册1,页578-b。
107& 《石史》,册1,页578-a。
108& 神龟二年(520 A.D.)的〈北魏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记〉:
&&&&&& 夫灵觉弘虚。非礼真邃其迹。....。应像梦微。福形且还。
&&&&&& 生托烦躬。愿腾无碍之境。逮及□思。含同法界。□□□译
&&&&&& 。□石成真。(《龙录》,文640。)
&&&& 永安三年(520 A.D.)的〈北魏比丘僧等薛凤□乡原道俗等造像
&&&& 记〉:
&&&&&& 道心修远。仰慕先迹。每惟真踪冲邃。故神蜦爱德。尚留影
&&&&&& 于北天。叶公好龙:申降形以示真。仰缘斯趣。各竭家珍建
&&&&&& 造石像一区。(《大篇》,页242。)
109& 前述天保八年(557)的〈北齐佛弟子刘碑造像记〉的引文(《
&&&& 石史》,册1,页578-b。),以及武定七年(549 A.D.)的〈东
&&&& 魏比丘昙陵昙初合寺十一人等造释像记,(《大篇》,页27。)
&&&& 请一并参照。
110& 参照注91的诸造像记文。
附表一& 记、铭、题名三者称语的造像诸例及其相关文献略表
& ┌──┬────┬──┬───────────┬────┬──┐
& │编号│造像题记│年代│ 造像铭记内容(摘记)&& │出典&&& │备注│
& ├──┼────┼──┼───────────┼────┼──┤
& │ 1& │北凉沮渠│太平│爰命史臣。载藉垂训。有│《石史》│年代│
& │&&& │安周造弥│真召│鄙之微思。不□类□。□│,册45,│参照│
& │&&& │勒菩萨像│六年│□之有幸。遇交泰于当年│页1132-a│注30│
& │&&& │记&&&&& │至十│。目睹盛美。心生随喜。│。&&&&& │&&& │
& │&&& │&&&&&&& │年(│嗟叹不足。刊石抒怀。□│&&&&&&& │&&& │
& │&&& │&&&&&&& │445-│□□邃。扣之者尟。实际│&&&&&&& │&&& │
& │&&& │&&&&&&& │449 │无崖。旷代莫践。妙哉正│&&&&&&& │&&& │
& │&&& │&&&&&&& │&&& │觉。朗鉴独□。不退之轮│&&&&&&& │&&& │
& │&&& │&&&&&&& │A.D.│。不二而转。&&&&&&&&& │&&&&&&& │&&& │
& │&&& │&&&&&&& │)& │&&&&&&&&&&&&&&&&&&&&& │&&&&&&& │&&& │
& └──┴────┴──┴───────────┴────┴──┘
&&&&&&&&&&&&&&&&&&&&&&&&&&& 28 页
& ┌──┬────┬──┬───────────┬────┬──┐
& │ 2& │北魏宕昌│太和│夫功高德盛。微声播于管│《石史》│&&& │
& │&&& │公晖福寺│十二│弘。业隆旷载。刊迹流于│册22,页│&&& │
& │&&& │碑记&&& │年(│后昆。所以光宣轨摹。永│16864。 │&&& │
& │&&& │&&&&&&& │488 │垂不朽。故姻旧庆慈善之│&&&&&&& │&&& │
& │&&& │&&&&&&& │A.D.│至。邑里感惠训之诚。遂│&&&&&&& │&&& │
& │&&& │&&&&&&& │&&& │镌石立言。式扬晖烈。洪│&&&&&&& │&&& │
& │&&& │&&&&&&& │&&& │□锺于圣躬。微津延于先│&&&&&&& │&&& │
& │&&& │&&&&&&& │&&& │住。其辞曰渊哉冲猷。微│&&&&&&& │&&& │
& │&&& │&&&&&&& │&&& │矣虚宗。昏耶交扇。氛徒│&&&&&&& │&&& │
& │&&& │&&&&&&& │&&& │竞锋。有觉爰兴。超悟玄│&&&&&&& │&&& │
& │&&& │&&&&&&& │&&& │踪。志懃净境。开拯蒙尘│&&&&&&& │&&& │
& │&&& │&&&&&&& │&&& │ 。&&&&&&&&&&&&&&&&&& │&&&&&&& │&&& │
& ├──┼────┼──┼───────────┼───& ┼──┤
& │ 3& │北魏吴氏│(?) │寻吴氏家先。忠和着□。│《云录& │&&& │
& │&&& │造像造窟│&&& │□孝并举。至子孙兴茂& │》,文& │&&& │
& │&&& │记&&&&& │&&& │。绍隆家嗣。□□□助。│27。&&& │&&& │
& │&&& │&&&&&&& │&&& │凋零而立。惟孤惟念。□│&&&&&&& │&&& │
& │&&& │&&&&&&& │&&& │微□□。□□单志。书颂│&&&&&&& │&&& │
& │&&& │&&&&&&& │&&& │于玄。其辞曰。&&&&&&& │&&&&&&& │&&& │
& │&&& │&&&&&&& │&&& │辽辽真道。貌貌玄涷。非│&&&&&&& │&&& │
& │&&& │&&&&&&& │&&& │声非□。非□□知。化由│&&&&&&& │&&& │
& │&&& │&&&&&&& │&&& │物成。光融□□。&&&&& │&&&&&&& │&&& │
& ├──┼────┼──┼───────────┼────┼──┤
& │ 4& │北魏姚伯│太和│于时奉敬之徒。□太极以│《石史》│&&& │
& │&&& │多等造像│二十│兴。观信悟之□。望玄门│,册22,│&&& │
& │&&& │记&&&&& │年& │而丧偶。不胜欣跃之至。│页16434-b。&& │
& │&&& │&&&&&&& │(496│即而颂之。其辞曰。芒芒│&&&&&&& │&&& │
& │&&& │&&&&&&& │A.D.) 太上。□□幽微。于矣皇│&&&&&&& │&&& │
& │&&& │&&&&&&& │&&& │先。诞精之湄。纯风渐鼓│&&&&&&& │&&& │
& │&&& │&&&&&&& │&&& │。品物沾晖。非至非咸。│&&&&&&& │&&& │
& ├──┼────┼──┼───────────┼────┼──┤
& │ 5& │北魏北海│太和│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龙录》│&&& │
& │&&& │王元详造│十二│。母子平安。造弥勒像区│文 580。│&&& │
& │&&& │弥勒像记│年& │。以置于此。至廿二年九│&&&&&&& │&&& │
& └──┴────┴──┴───────────┴────┴──┘
&&&&&&&&&&&&&&&&&&&&&&&&&&& 29 页
& ┌──┬────┬──┬───────────┬────┬──┐
& │&&& │&&&&&&& │(498│月廿三日。法容克就。因│&&&&&&& │&&& │
& │&&& │&&&&&&& │A.D.) 即造齐。镌石表心。奉申│&&&&&&& │&&& │
& │&&& │&&&&&&& │&&& │前志。永愿母子。长?化│&&&&&&& │&&& │
& │&&& │&&&&&&& │&&& │年。眷属内外。始终荣期│&&&&&&& │&&& │
& │&&& │&&&&&&& │&&& │。一切群生。咸同其福。│&&&&&&& │&&& │
& ├──┼────┼──┼───────────┼────┼──┤
& │ 6& │北魏嵩显│永平│□□□□□。非运资广因│《石史》│&&& │
& │&&& │寺碑记& │二年│。树应襄世。岂能开扇道│,册21,│&&& │
& │&&& │&&&&&&& │(509│风。施沾法雨者哉。....│页15968-b。&& │
& │&&& │&&&&&&& │A.D.)。在希世之相。千像吐琦 │&&&&&&& │&&& │
& │&&& │&&&&&&& │&&& │万形。挺妙苕苕焉。晖赫│&&&&&&& │&&& │
& │&&& │&&&&&&& │&&& │萃乎。尧日修修焉。感觉│&&&&&&& │&&& │
& │&&& │&&&&&&& │&&& │□□□□□□斯诚冀。微│&&&&&&& │&&& │
& │&&& │&&&&&&& │&&& │功锺于至德。显福应于道│&&&&&&& │&&& │
& │&&& │&&&&&&& │&&& │诈。述遵休风。遂兴颂曰│&&&&&&& │&&& │
& │&&& │&&&&&&& │&&& │。&&&&&&&&&&&&&&&&&&& │&&&&&&& │&&& │
& │&&& │&&&&&&& │&&& │修哉浑源。希化万成。道│&&&&&&& │&&& │
& │&&& │&&&&&&& │&&& │气既闷。□像垂形。纷华│&&&&&&& │&&& │
& │&&& │&&&&&&& │&&& │竞耀。至犹淹经。&&&&& │&&&&&&& │&&& │
& ├──┼────┼──┼───────────┼────┼──┤
& │ 7& │北魏泾州│永平│群像垂霄日之朗。众口表│《石史》│&&& │
& │&&& │刺史奚康│三年│珠光之鲜。晔晔焉。若□│,册21,│&&& │
& │&&& │生造南石│(510│□□□□□。岌岌焉。如│页15969-b&&&& │
& │&&& │窟寺碑记│A.D.) 涌出之应法机。又构以房│页15970-a&&&& │
& │&&& │&&&&&&& │&&& │馆。建之堂门。藻藻停津│&&&&&&& │&&& │
& │&&& │&&&&&&& │&&& │。荫□□□□宇禅区。众│&&&&&&& │&&& │
& │&&& │&&&&&&& │&&& │□□□。□穷微之僧。近│&&&&&&& │&&& │
& │&&& │&&&&&&& │&&& │跧通冢之□。□尘诫裨& │&&&&&&& │&&& │
& │&&& │&&&&&&& │&&& │乎。治端豪绩。瑍乎不朽│&&&&&&& │&&& │
& │&&& │&&&&&&& │&&& │。刊铭□□。遂兴颂日。│&&&&&&& │&&& │
& │&&& │&&&&&&& │&&& │修修窴造。寥寥太虚。动│&&&&&&& │&&& │
& │&&& │&&&&&&& │&&& │以应有。静以照无。穹经│&&&&&&& │&&& │
& │&&& │&&&&&&& │&&& │垂像。□化亦敷。□□纷│&&&&&&& │&&& │
& │&&& │&&&&&&& │&&& │□。道隐昏涂。&&&&&&& │&&&&&&& │&&& │
& └──┴────┴──┴───────────┴────┴──┘
&&&&&&&&&&&&&&&&&&&&&&&&&&& 30 页
& ┌──┬────┬──┬───────────┬────┬──┐
& │ 8& │北魏泾州│熙平│启神像于青山。镂禅形于│《龙录》│&&& │
& │&&& │刺史齐郡│二年│玄石。缔庆想于幽津。结│文 633。│&&& │
& │&&& │王佑造像│(517│嘉应于冥连。乃作铭曰。│&&&&&&& │&&& │
& │&&& │记&&&&& │A.D.) 芒芒玄极。眇眇幽宗。灵│&&&&&&& │&&& │
& │&&& │&&&&&&& │&&& │风潜被。神化冥通。舟舆│&&&&&&& │&&& │
& │&&& │&&&&&&& │&&& │为本。旷济为功。德由世│&&&&&&& │&&& │
& │&&& │&&&&&&& │&&& │重。道以人鸿。超观净境│&&&&&&& │&&& │
& │&&& │&&&&&&& │&&& │。遐绝尘封。图形泉石。│&&&&&&& │&&& │
& │&&& │&&&&&&& │&&& │构至云松。&&&&&&&&&&& │&&&&&&& │&&& │
& ├──┼────┼──┼───────────┼────┼──┤
& │ 9& │北魏马鸣│正光│法师弟子。□□□等。并│《石史》│&&& │
& │&&& │寺根法师│四年│聪慧一时。道器斯蔚。追│,册6 ,│&&& │
& │&&& │碑记&&& │523 │匠诲之□极。痛寒泉之方│页4230-b│&&& │
& │&&& │&&&&&&& │A.D.│远。缀微音□□□。□□│--4231-a│&&& │
& │&&& │&&&&&&& │&&& │□于坟□。其辞曰。&&& │。&&&&& │&&& │
& │&&& │&&&&&&& │&&& │□□峻绪。□漫长灡。缤│&&&&&&& │&&& │
& │&&& │&&&&&&& │&&& │纷组带。蝉联缨冠。成智│&&&&&&& │&&& │
& │&&& │&&&&&&& │&&& │或愚。能危能安。&&&&& │&&&&&&& │&&& │
& ├──┼────┼──┼───────────┼────┼──┤
& │ 10 │北魏比丘│正光│比丘尼统以十八日窆于洛│《石史》│&&& │
& │&&& │尼统慈庆│五年│阳北芒之山。乃命史臣。│,册19,│&&& │
& │&&& │墓志&&& │(524│作铭志之。其词曰。&&& │页4230-b│&&& │
& │&&& │&&&&&&& │A.D.) 道性虽寂。□气未离。冲│--4231-a│&&& │
& │&&& │&&&&&&& │&&& │凝异揆。缱素同规&&&&& │。&&&&& │&&& │
& ├──┼────┼──┼───────────┼───& ┼──┤
& │ 11 │北魏旷野│正光│乃见者。莫不仿偟。乃闻│《石史》│&&& │
& │&&& │将军石窟│六年│者。为之侧怆。余不以管│,册1 ,│&&& │
& │&&& │署□□君│(525│见孤文。敢陈陋颂。且可│页8045-a│&&& │
& │&&& │墓志&&& │A.D.) 刊石□□。岂能熏益馨□│&&&&&&& │&&& │
& │&&& │&&&&&&& │&&& │。其词曰。&&&&&&&&&&& │&&&&&&& │&&& │
& │&&& │&&&&&&& │&&& │邈哉伟识。□曰真人。雄│&&&&&&& │&&& │
& │&&& │&&&&&&& │&&& │姿挺世。猛气逸群。&&& │&&&&&&& │&&& │
& ├──┼────┼──┼───────────┼────┼──┤
& │ 12 │北魏沙门│建义│至觉冲湛。要寻光仪。以│《龙录》│&&& │
& │&&& │&&&&&&& │元& │&&&&&&&&&&&&&&&&&&&&& │,文&&& │&&& │
& └──┴────┴──┴───────────┴────┴──┘
&&&&&&&&&&&&&&&&&&&&&&&&&&& 31 页
& ┌──┬────┬──┬───────────┬────┬──┐
& │ 12 │惠诠弟李│年& │晓真迹。....。又使现在│355。&& │&&& │
& │&&& │兴造弥勒│(528│眷属。□齐二宜。绍隆昌│&&&&&&& │&&& │
& │&&& │像记&&& │A.D.) 吉。善愿从心。建义元年│&&&&&&& │&&& │
& │&&& │&&&&&&& │&&& │七月十五日。刊饰讫。& │&&&&&&& │&&& │
& ├──┼────┼──┼───────────┼────┼──┤
& │ 13 │北魏比丘│永安│仰缘斯趣。各竭家□。建│《大篇》│&&& │
& │&&& │僧等及薛│三年│造石像一区。....。此乃│,页242。&&&& │
& │&&& │凤□乡原│(530│旷代之惊奇。娑婆之绝也│&&&&&&& │&&& │
& │&&& │道俗等造│A.D.) 。天人睹斯扙而云集。耶│&&&&&&& │&&& │
& │&&& │像记&&& │&&& │徒观众比而慕化。欲令此│&&&&&&& │&&& │
& │&&& │&&&&&&& │&&& │范永闰于四生。继轨而不│&&&&&&& │&&& │
& │&&& │&&&&&&& │&&& │绝。乃刊石铭记。诲尔将│&&&&&&& │&&& │
& │&&& │&&&&&&& │&&& │来焉。&&&&&&&&&&&&&&& │&&&&&&& │&&& │
& │&&& │&&&&&&& │&&& │妙哉冲晕。托体金质。显│&&&&&&& │&&& │
& │&&& │&&&&&&& │&&& │现八十。凝然果□。现应│&&&&&&& │&&& │
& │&&& │&&&&&&& │&&& │开津。镂容石出。三有悟│&&&&&&& │&&& │
& │&&& │&&&&&&& │&&& │朗。号曰惠日。&&&&&&& │&&&&&&& │&&& │
& ├──┼────┼──┼───────────┼────┼──┤
& │ 14 │北魏佛弟│北魏│夫真宗凝湛。则法水渊冲│《石史》│年代│
& │&&& │子常岳等│末(?) 。至原无原。示众生之坦│,册 6,│依《│
& │&&& │率邑义一│(533│路。....。但圣容隐显。│页4243-b│金石│
& │&&& │百余人造│A.D.) 且刊石图形。镌金写状以│--4244a。 补正 
& │&&& │像记&&& │&&& │寄石文。其辞曰。圣容尊│&&&&&&& │》卷│
& │&&& │&&&&&&& │&&& │像。晓晓真如。妙兹丽色│&&&&&&& │十六│
& │&&& │&&&&&&& │&&& │。璨烂先殊。惟形在石。│&&&&&&& │。《│
& │&&& │&&&&&&& │&&& │无异今躯。名功巧□。如│&&&&&&& │石史│
& │&&& │&&&&&&& │&&& │本若初。殷懃荷真。& 二│&&&&&&& │》,│
& │&&& │&&&&&&& │&&& │真如。&&&&&&&&&&&&&&& │&&&&&&& │册6,
& │&&& │&&&&&&& │&&& │    &&&&&&&&&&&&& │&&&&&&& │页4244b。
& ├──┼────┼──┼───────────┼────┼──┤
& │ 15 │东魏居士│元象│邑义二千等。慕海春之余│《石史》│&&& │
& │&&& │赵融率乡│二年│韵。羡双鹰之追仁。乃相│,册6 ,│&&& │
& │&&& │贤道俗二│539 │与托钟山以诠妙轨。刊元│页4270-b│&&& │
& │&&& │千余人造│A.D.│石以颿鸿芳。当使众竹之│--4271-a│&&& │
& │&&& │三级浮图│&&& │彩。长摇于紫风。清松之│&&&&&&& │&&& │
& └──┴────┴──┴───────────┴────┴──┘
&&&&&&&&&&&&&&&&&&&&&&&&&&& 32 页
& ┌──┬────┬──┬───────────┬────┬──┐
& │&&& │凝禅寺碑│&&& │碧。永辉于素月。其词曰│&&&&&&& │&&& │
& │&&& │记&&&&& │&&& │。□□冲觉。寂寂虚清。│&&&&&&& │&&& │
& │&&& │&&&&&&& │&&& │尘中独镜。雾里孤明。& │&&&&&&& │&&& │
& │&&& │&&&&&&& │&&& │....。大魏元象二年岁在│&&&&&&& │&&& │
& │&&& │&&&&&&& │&&& │申二月乙末朔□□五日己│&&&&&&& │&&& │
& │&&& │&&&&&&& │&&& │酉。造刊俱讫耳。&&&&& │&&&&&&& │&&& │
& ├──┼────┼──┼───────────┼────┼──┤
& │ 16 │东魏姚敬│元象│伏波将军魏郡丞姚敬遵敬│《大篇》│&&& │
& │&&& │遵造弥勒│二年│弥勒像一区。画□讫功。│,页251。&&&& │
& │&&& │像记&&& │(539│上为七世父母。现在眷属│&&&&&&& │&&& │
& │&&& │&&&&&&& │A.D.) 。常与善居。值佛闻法。│&&&&&&& │&&& │
& │&&& │&&&&&&& │&&& │一切众生。咸同斯福。& │&&&&&&& │&&& │
& ├──┼────┼──┼───────────┼───& ┼──┤
& │ 17 │梁孝敬寺│大同│建剎。四周围绕。歌呗成│《石史》│&&& │
& │&&& │剎下铭记│六年│群。彩凤珠旛。含风曜日│,册22,│&&& │
& │&&& │&&&&&&& │(540│。与大地而长存。随贤劫│页4230-b│&&& │
& │&&& │&&&&&&& │A.D.) 以永久。乃作铭曰。寘智│--4231-a│&&& │
& │&&& │&&&&&&& │&&& │绝境。应有权归。譬空无│。&&&&& │&&& │
& │&&& │&&&&&&& │&&& │迹。指日齐晖。宝舟潜运│7620-a& │&&& │
& │&&& │&&&&&&& │&&& │。法雨随机。分形散体。│&&&&&&& │&&& │
& │&&& │&&&&&&& │&&& │调御归依。&&&&&&&&&&& │&&&&&&& │&&& │
& ├──┼────┼──┼───────────┼────┼──┤
& │ 18 │东魏李氏│兴和│若须弥之显海。堂堂乎有│《大篇》│&&& │
& │&&& │合邑造□│四年│相而难名。成因感果。须│,页260-│&&& │
& │&&& │像碑记& │(542│达未足为殊。得报获益。│261。&& │&&& │
& │&&& │&&&&&&& │A.D.) 秪阤岂曰非□。古者尚各│&&&&&&& │&&& │
& │&&& │&&&&&&& │&&& │竹帛。况今鸟不有流述者│&&&&&&& │&&& │
& │&&& │&&&&&&& │&&& │耳。故刊石记功。声传后│&&&&&&& │&&& │
& │&&& │&&&&&&& │&&& │代。而作颂曰。家家虚冲│&&&&&&& │&&& │
& │&&& │&&&&&&& │&&& │。眇漠难名。赴感随缘。│&&&&&&& │&&& │
& │&&& │&&&&&&& │&&& │应物以形。虚通纵任。王│&&&&&&& │&&& │
& │&&& │&&&&&&& │&&& │□托生。振威雷动。六合│&&&&&&& │&&& │
& │&&& │&&&&&&& │&&& │□倾。魔道归降。&&&&& │&&&&&&& │&&& │
& └──┴────┴──┴───────────┴────┴──┘
&&&&&&&&&&&&&&&&&&&&&&&&&&& 33 页
& ┌──┬────┬──┬───────────┬────┬──┐
& │ 19 │东魏清信│武定│帝道熙明。普光训世。存│《石史》│&&& │
& │&&& │士道俗九│元年│亡眷属。并及尘沙。龙花│,册6 ,│&&& │
& │&&& │十人等造│(543│初唱。俱升正觉。赞曰。│页4289-a│&&& │
& │&&& │像记&&& │A.D.) 法身无像。至道难名。自│。&&&&& │&&& │
& │&&& │&&&&&&& │&&& │非觉者。熟悟元经。铸金│&&&&&&& │&&& │
& │&&& │&&&&&&& │&&& │图状。镌玉摸□。刊石树│&&&&&&& │&&& │
& │&&& │&&&&&&& │&&& │德。求振杰声。&&&&&&& │&&&&&&& │&&& │
& ├──┼────┼──┼───────────┼────┼──┤
& │ 20 │东魏都邑│大统│夫大圣虽迁。遗影须显。│《大篇》│&&& │
& │&&& │主杜照贤│十三│自非建福崇因。刊石记功│,页291。&&&& │
& │&&& │维那杜慧│年( │。可乃流名后代。得勉三│&&&&&&& │&&& │
& │&&& │进等十三│547 │涂者哉。&&&&&&&&&&&&& │&&&&&&& │&&& │
& │&&& │人造像记│A.D.)&&&&&&&&&&&&&&&&&&&&&& │&&&&&&& │&&& │
& ├──┼────┼──┼───────────┼────┼──┤
& │21& │东魏报德│武定│楚音开道。无不蒙所。称│《龙录》│&&& │
& │&&& │寺比丘法│七年│名礼敬。善求成吉。深思│,文763。&&&& │
& │&&& │相造像记│549 │惠悟。从缘生。刊山立志│&&&&&&& │&&& │
& │&&& │&&&&&&& │A.D.│。铭心不倾。愿下千劫。│&&&&&&& │&&& │
& │&&& │&&&&&&& │&&& │愍度含灵。&&&&&&&&&&& │&&&&&&& │&&& │
& ├──┼────┼──┼───────────┼───& ┼──┤
& │ 22 │北周强独│天王│夫功例曾时而颢扬千载者│《石史》│&&& │
& │&&& │乐文帝庙│元年│。非竹帛无以褒其训。非│,册6 ,│&&& │
& │&&& │造像碑记│(557│金石无以铭其德。....刊│页4354-a│&&& │
& │&&& │&&&&&&& │A.D.│石隐文。万代弥常。赞其│--4355-b│&&& │
& │&&& │&&&&&&& │&&& │功勋。永序延康。....。│。&&&&& │&&& │
& │&&& │&&&&&&& │&&& │覆载之下。赞言明王。故│4355-b& │&&& │
& │&&& │&&&&&&& │&&& │颂其德。刊文碑旁。&&& │&&&&&&& │&&& │
& ├──┼────┼──┼───────────┼───& ┼──┤
& │ 23 │北齐赵郡│天保│犹望有类。粟山记戊申之│《石史》│&&& │
& │&&& │王高叡定│八年│岁。更同荆岘。见望拜之│,册6 ,│&&& │
& │&&& │国寺塔铭│(557│。碑无愧之。词乃为铭。│页4311-a│&&& │
& │&&& │碑记&&& │A.D.) 即林嘉道。归山长住。未│。&&&&& │&&& │
& │&&& │&&&&&&& │&&& │极人天。犹居尘壤。&&& │&&&&&&& │&&& │
& └──┴────┴──┴───────────┴────┴──┘
&&&&&&&&&&&&&&&&&&&&&&&&&&& 34 页
& ┌──┬────┬──┬───────────┬────┬──┐
& │ 24 │北齐云门│太宁│致使岫带霜衣。山被华草│《石史》│&&& │
& │&&& │寺法懃禅│二年│。□啼逗谷。鸟墬高林。│,册11,│&&& │
& │&&& │师塔铭记│(562│镌石铭记。芳传永朽。其│页8091-b│&&& │
& │&&& │&&&&&&& │A.D.) 辞曰。跨风诞应。接物升│。&&&&& │&&& │
& │&&& │&&&&&&& │&&& │沈。巨变莫测。细入难形│&&&&&&& │&&& │
& │&&& │&&&&&&& │&&& │。&&&&&&&&&&&&&&&&&&& │&&&&&&& │&&& │
& ├──┼────┼──┼───────────┼────┼──┤
& │ 25 │北周像主│保定│于周世鹿野。重宣于当辰│《石史》│&&& │
& │&&& │张□复□│二年│。群心颙颙。何以能尽。│,册22,│&&& │
& │&&& │合造释迦│(562│再忻再跃。铭赞兴颂。其│页16439-b&&&& │
& │&&& │像记&&& │A.D.) 辞曰。巍巍至性。玄哉叵│。&&&&& │&&& │
& │&&& │&&&&&&& │&&& │□。应感娑婆。化周□嘿│&&&&&&& │&&& │
& │&&& │&&&&&&& │&&& │。&&&&&&&&&&&&&&&&&&& │&&&&&&& │&&& │
& ├──┼────┼──┼───────────┼────┼──┤
& │ 26 │北齐合邑│天统│闻化群迷。广修万行。共│《石史》│&&& │
& │&&& │诸人造定│三年│集善根。同证菩提之道。│,册1 ,│&&& │
& │&&& │光像记& │(567│刊铭颂曰。法性如如。非│页586-b │&&& │
& │&&& │&&&&&&& │A.D.) 有非无。体非分别。妙用│--587-a。&&&& │
& │&&& │&&&&&&& │&&& │非灵。八相成道。似同凡│。&&&&&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歌曲我们是一家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