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知道弟子想还俗时,是怎么办的

[转载]星云大师对佛陀的描述(一)
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则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格、智能是否值得我们崇拜信奉?以及我们崇拜信奉了他,他是否真能指示我们解脱人生的烦恼痛苦?我想:这是我们信仰宗教首先需要知道的课题。
因为我们信仰宗教,不单是暂时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灵上的安慰,最高的目的是了生脱死,离苦得乐。所以,当我们信仰宗教的时候,就要首先知道他的教主是否有历史的可考?人格是否已臻完美之境?自性是否已经清净?本身是否已经解脱?这些问题,都不容许我们忽视的。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生在民国纪元前二四五五年的四月八日,降诞的地点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古国之一的印度,这是在中外历史上均有记载的。所以,我们决不可以把佛陀看作是来去无影无踪的神仙,也不可以把他视为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他有出生的时间、地点,更有生养他的父母,他经过了多年茹苦含辛的修行,终于成为一位大智大觉的完人。这是中外的学者、宗教家,所一致公认的。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亦在人间。他是我们长夜漫漫的人间慧灯,他是我们苦海茫茫的人间舟航。他的人格已经到达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净不染,他解脱了世间上一切束缚烦恼,他已经远离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说法四十余年,告诉我们求得解脱的方法,指示我们应行的大道。他所留在这人间的佛法,无一不是从他大智觉海中流露出来,无一不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
我们皈投在佛教的怀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当一种宗教来信仰,也可以把佛教当一种学术来研究。同时,创立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最高模范。
救世主释迦牟尼佛是世间上最崇高伟大的圣者,佛教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宗教。佛教流传至今日,虽然已遍及全球,但遗憾的是宣扬圣教的教徒,都重在玄谈,而忽略了佛陀应化在世间上的精神。理论超过现实,都没有体会到佛陀住世的本怀。唯有发扬佛陀觉人救世的精神,佛教才能更令人有所敬仰,有所效法。
伟大的佛陀
约在世纪五百年前,人类的救主,三界的导师,大觉大圣的释迦牟尼佛,降诞在印度的迦毘罗卫国。
佛陀的父亲净饭大王,是迦毘罗卫国的国主,母亲摩耶夫人,是位贤能的王妃。
那是在春末夏交的四月八日,蓝毘尼花园里的太阳分外光明,百花分外芬芳,太子就在这里诞生。那时,天空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地上涌出金盆来沐浴。
太子诞生时,即能行走七步,每一步的脚下都有一朵莲花,并且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这是我在人间最后的受生,我是为了成就佛陀,才出生在人间的,我要觉证宇宙人生的真理,我要广度救济一切众生。」因为这是未来伟大崇高的佛陀,所以才能作出这种狮子吼声。
有一位高龄已达百岁的阿私陀仙人,为太子占相,也毫不犹豫的说出:「若是在家,一定是统治世间的转轮圣王,若是出家,一定是救世觉人的佛陀。」
净饭大王为刚出生的稀有的太子召集了一次大臣和学者们的会议,商量为太子取一个吉祥的名字,决议以悉达多为名,悉达多,那是「一切义成」的意思。
太子降诞后的七日,圣母摩耶夫人不幸去世;抚育太子长大的是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太子的童年,绝顶聪明,十二岁时,就能通达当时印度称为科学的五明,哲学的四吠陀。
除了文事以外,太子的武功更是崇高无比,在一次比武大会上,被人认为夺标最有希望的提婆达多,一箭只射穿三鼓,轮到太子时,竟一箭连穿七鼓,观众欢呼喝彩,父王点头赞好,大家共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太子深深祝福。
年轻的太子,相貌堂堂,是贵族少女追求的对象,父王为他纳耶输陀罗为妃,她是天臂城善觉王的公主。太子十九岁的时候,就生子罗睺罗。
净饭大王为了防止太子生起出家学道的念头,用醇酒、音乐、美人来牵绊住太子的心,更造有三时宫殿,瑰丽堂皇,让太子陶醉在物质的享受中,不要生起出世的思想。
然而,人间的欲乐,怎样也填充不了太子寂寞和空虚的心。当时社会阶级的悬殊,人民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待遇的不平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世界到处都是纷争;生命的短暂,老病死的痛苦,……这种种问题,鞭笞著太子的心,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终于太子还是生起出家学道的志愿与悲心。
经过一番长久的深思熟虑,有一天,太子终于向净饭大王提出出家学道的要求。
净饭大王听后,像霹雳一声,他颤抖著抚摸著太子,要求太子打消出家学道的念头,请他准备嗣国,继承王位。
太子坚决的,但很恭敬的向父王禀白道:「父王,嗣位为王不是我的希望,我另外有四个希望,假使父王能够满足,给我有获得的保证,我就考虑不去出家。」
「那四个希望呢?」父王急忙的问道。
「我的四个希望是:第一、人生要没有衰老的现象;第二、没有疾病的痛苦;第三、没有死亡的恐怖;第四、所有东西不损不灭。」
净饭大王摇摇头,觉得这是谁也无法可以保证能获得的,但太子坚定了决心,他要自己去成就这四个愿望。
就在太子十九岁的那一年,为著了生脱死,达到解救全人类的志愿,有一天夜里,在月色朦胧中,领著马夫车匿,私自出城,走上追求真理的大道。
太子乘马离开了王城很远的地方,就下马脱去身上璎珞宝珠的衣裳,并把头上的宝冠取下,自己用刀剃除须发,以示出家的决心。然后就指著衣冠对车匿道:「你把这些替我还给父王,你就说我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才舍弃恩爱的情感,请父王不要挂念我,不成就佛陀,我不会回去的。」
太子说后,先到苦行林参访苦行仙人,然后又到雪山去苦修。当净饭大王得知太子舍国出家的消息以后,非常悲伤,当即派了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等五人去追寻。
太子对追寻的憍陈如等人道:「我的出家学道,不是逃避现实,不要国家,不爱父王。可以说:我不但要救国家,我更要救世界;我不但爱父王,我更爱一切众生。我要解脱老病的痛苦,我要推翻阶级的制度,我有积极的精神,我有前进的勇气。我觉得就是王者的地位和权势,也不能解决我所想到的问题。我的出家,曾三禀父王,父王不允,为了达到更大的志愿,不得已,只好暂时舍弃恩爱的眷属,请你们打消要我回去的念头,我已经离开了无常的火宅,叫我再进去怎么可能呢?一度吐出来的污秽的食物,怎样也不愿把它再吃进口中。老实对你们说,就是太阳变得寒冷,雪山化为海洋,我出家学道,追求真理的志愿都不会变更。」
想不到憍陈如等五个人听了太子的话后,非常感动,愿意侍候太子一同去学道。
太子开始访问阿罗蓝仙人等九十六种外道学者,但都不能满足他所求所学的志愿,他就决意自己去修行。
六年的云游参访,六年的雪山苦行,甚至每日苦行到了只吃一麻一麦的程度,太子的修道都不能开悟。
原来,过份的苦和乐,都不是修行的正道,正法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行,当初太子舍弃了王者的「五欲」的快乐,所以现在又舍弃了无谓的苦行。
三十岁的那年,他到尼连禅河洗去身上的垢秽,接受牧女难陀波罗的供养后,就到伽耶山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闭目冥思,经二十一日,于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廓然大悟,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迦毘罗卫国的王子,成道后的佛陀,在鹿野苑作第一次的说法,三转四圣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出家,佛法僧三宝教团从此成立,佛教的光明,千千万万年永远普照著我们的世间!
婆罗门事火教徒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给佛陀的慈悲威力摄受,领著一千门徒,改宗皈信佛陀;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奉献竹林精舍,须达长者黄金布地建筑只园,舍利弗和目犍连的皈依,迦毘罗卫国的诸王子的出家,使佛陀之教,震动全印,彷徨在半途上的众生,从此找到了真正的皈依处。
佛陀的弟子中,有外道的领袖,如舍利弗、目犍连、迦旃延、大迦叶等;有王子出家的阿那律、阿难陀等;有大富长者如富楼那、须菩提等;有佛子罗睺罗;有剃头匠优波离;有国王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有担粪的尼提;有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有淫女莲花色、菴摩罗等。佛陀的教法,真如无边的大海,容纳众流;如日月之光,普照大地,慈悲、热忱,真是自性清净圆满的佛陀。
从南方的摩竭陀国走到北方的舍卫城,从波罗奈又走到毘舍离,跑遍了恒河,走尽了山岭,上到忉利天宫,下到黑黝黝的地狱,四十九年的应化岁月,佛陀从未停止其救度工作。
佛陀在八十岁的那年二月十五日,在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下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用法性之光,永远庇照著我们,这才是宇宙的第一人,伟大的救世主佛陀!
腊八粥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这一天,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并以「腊八粥」供佛飨众。
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缘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沈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如果执著于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证悟菩提,最好是舍弃苦乐二边,过著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才能进趋解脱大道。
太子有了这一番体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的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
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门横卧在河岸旁,好像毫无气力似的,她立时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汁前来供养太子。
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实在无法譬喻。饮后,五体通畅,渐渐的恢复了气力。于是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开悟证道,成就正等正觉。
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相沿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之一。
佛陀最初离开王宫入山修道的时候,经过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与频婆娑罗王有约,成道以后当先来度化。
这一天,佛陀果然依约带著三迦叶来到王舍城的灵鹫山顶,人民闻讯,早已备办香花夹道欢迎,大家对三迦叶兄弟皈依佛陀的经过,尤感好奇而谈论不休,整个王舍城也因为佛陀的到来而显得朝气蓬勃。
频婆娑罗王知道佛陀已经来到他的国土,欢喜异常,立即派遣使者前往灵鹫山迎接,自己则带著大臣、眷属在王舍城的竹林旁恭迎佛陀。终于,频婆娑罗王得以一偿宿愿,亲自见到证悟后的佛陀,并且躬聆妙法。
这一晚,佛陀对频婆娑罗王及大臣们宣说四圣谛,指出人生的苦空无常以及如何才能离苦得乐的道理。王及一切闻法者聆听后,法喜充满,感动泪流,当下皈依了佛陀。
频婆娑罗王于聆听法音后,心中老是想着不知如何报答佛陀才好。忽然,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浮现在他的脑海中,那一片竹林,雅洁寂静,充满园林之美,如果在那竹林之中建筑一座精舍供养佛陀,佛陀一定很欢喜,如此一来,佛陀可以经常驻锡精舍,摩竭陀国的人民也可以经常亲近座前,听闻正法了。
频婆娑罗王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佛陀,佛陀慈悲的回答道:「很好啊!你就开始兴工吧!」
于是频婆娑罗王立即下令臣子们迅速地在迦兰陀竹林为佛陀建筑精舍。不久,精舍完成了,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讲堂,定名为「竹林精舍」,频婆娑罗王亲自迎接佛陀及诸弟子住于精舍,从此佛陀经常在此弘法教化,这就是佛教寺院在印度的滥觞。
黄金铺地建只园
佛陀在竹林精舍教化一段时日后,皈依的信众逐渐增加,弟子日渐增多,发心供养的人也与日俱增。
一天,佛陀应邀到一位首罗长者家中应供,正好首罗长者的知友须达长者从舍卫城远道来访。须达长者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大富长者,平日喜欢济弱扶孤,因此赢得「给孤独」的雅号。
须达长者到王舍城访友,不意恭逢盛会。当他在寒林见到佛陀与众不同的庄严相好,又听闻佛陀宣说微妙法音后,当下感动莫名,欢喜踊跃,趋前顶礼佛陀,表达自己发心皈依的心愿,并且恳请佛陀到憍萨弥罗国舍卫城去说法。
「舍卫城在北方,我很早就想到北方去弘法,但是我的弟子人数很多,没有广阔的精舍不容易安住下来。」佛陀深思似的,又若无其事似的说著。
「佛陀!我的国家土地很广大,人情很淳厚,舍卫城离开佛陀的祖国迦毘罗卫国也不远,国主波斯匿王以仁爱治国,善护众生,他和佛陀的父王同样获得远近臣民的敬仰。我想就在舍卫城建立一所和竹林精舍一样的精舍,希望佛陀怜愍我国愚昧的众生,带领比丘们一同光临!」
佛陀知道须达长者发了殊胜的心,很欢喜的赞歎布施功德殊胜:「给孤独!你现在发心行大布施,不存贪欲的执著,不但可以做人间的模范,而且有这样的存心也才能与真理相合。你生平乐善好施,因为你知道无常的火燃烧著你财宝的仓库。储蓄钱财,决定不是持宝,把钱财用作救人利世,才是真正的储宝。布施虽是为人,实在也是为自己。做人不要过份的贪图金钱,要过合理的经济生活,那慈悲恭敬的心念才会自然涌起,嫉妒和我慢的邪执才会消除,这就是布施的力,这就是解脱的因。
你发心回国建立精舍,这不是金钱布施,这是法宝布施。有人布施的目的,是为希求五欲的快乐,或是为好的名闻,或是为免除自己的贫贱,而你是怀了能让众生得到法乐和解脱而布施精舍,你已经没有愚痴爱执的心,你很有远大的眼光,你就回国赶快动工吧,佛陀一定如你的愿望,等精舍完成时,就会前去。」
须达长者领受佛陀的教导,生大欢喜,即刻礼佛而退,准备即日返国。
一天,须达长者返抵憍萨弥罗国的舍卫城,在国中到处探访适合供养佛陀建立精舍的圣地,在他探访很多的地方之中,唯有国主波斯匿王的只陀太子所拥有的一座园林,山明水秀,林茂花香,是一个最佳的地方。他知道这座园林是深为太子爱惜,大概是怎样请求他出卖也是没有办法,可是他不因为园林是太子的,没有办法就断念。他终于晋谒只陀太子,向他提出要求道:「太子!我想你一定已经知道我们印度出了一位伟大的佛陀,他实在是人类的救主,是真理的明灯,为了要让我国人民能承受他的法益,永离生死苦恼,登上清净快乐的领域,我想迎请他前来我们的国家,我要建筑一座甘露的宝殿,以便给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安住。可是在我们的国中,我寻来访去,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我唯有觉得太子的那座园林,是最适宜兴建精舍供养佛陀,为了我国人民的利益着想,希望太子能把这座园林卖给我,让佛光早日照到我们的国家来!」
憍萨弥罗国波斯匿王的只陀太子,听了给孤独长者要买花园的一席话,对于佛陀的为人还未完全了解,感到很是为难,如果承认给孤独的请求,那有一个做太子的把心爱的花园卖给别人?如果不承认他,他是憍萨弥罗国一个有名的长者,岂不是要使他对自己生起反感?只陀太子这么想了一会,终于决定随便说一个很大的数目,让他断念。因此,太子说道:「给孤独长者!你也知道我最心爱的就是这座花园,你现在说要请佛陀莅临我国说法,用金钱向我买园林兴建精舍,那除非你能用黄金布满我的园林,我才将这座园林过户给你。」
用黄金布地来购买园林,只陀太子的话并不能吓住给孤独长者,他回到家中,即令家人开下仓库,用车装载黄金去布园林之地。这样的至诚,终于使只陀太子感动,他向给孤独长者说道:「长者!我园林的土地是卖给你了,但我园中的树木没有承认卖给你,请你允许我也布施给佛陀好吗?」
给孤独长者听到太子如此一说,心里自是万分欢喜,即日赶往摩竭陀国竹林精舍,请求佛陀选派一位弟子到舍卫城去,以便设计精舍修建式样及督促工程的进行。最后,给孤独长者又把向只陀太子购买园林的经过情形报告佛陀,佛陀慈和的微笑著说道:「发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精舍就定名为只树给孤独园吧!我叫舍利弗前去计划工程,你回去的时候可以和他同行,一切都依照他的指示进行工作。」
在舍利弗尊者的指导和给孤独长者的支持之下,只园精舍很快就完成了。从此「只园精舍」与「竹林精舍」便成为佛陀经常宣扬教化的两处道场。
赠送精舍制
佛子罗睺罗开悟以后,在教团里的地位更加提高,尤其在家信徒们对他更是另眼相待。因此,在比丘中要以罗睺罗所受的供养最多。
对于根器薄弱的弟子,供养多了,物质生活过得丰富,有时反而障碍修道。不过,罗睺罗现在是觉悟的圣者,身外之物拖累不了他,凡是有双份的东西,他总是转赠给别人。
有一次,佛陀在迦毘罗卫国的一个聚落说法的时候,有一位长者信仰佛教,皈依了佛陀。这位长者尤其对罗睺罗有缘,他发心护持罗睺罗,凡是罗睺罗有所需要,他总是为他做到。
后来,长者特地建筑了一座精舍供养罗睺罗,罗睺罗也就在此安住下来。因为那时行脚的比丘很多,罗睺罗住的精舍里就常有比丘挂单,可是那位长者以为精舍是他布施的,总欢喜干涉精舍里的行事。罗睺罗就报告佛陀,请问佛陀怎么办?佛陀告诉他道:「罗睺罗!在我的法中,僧团中的事,在家信徒是不可以管的。在家信徒发心布施精舍,不可因为是他布施的就横加干涉。你告诉那位长者,问他供养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布施出去的东西就不是自己所有;如果他要管理,告诉他精舍不是商店,精舍由僧住持,信众护法是可以的,管理则不可以。」
罗睺罗把佛陀的话告诉长者,可是,不能深解佛法的人往往会给权势冲昏头脑,或是过份热心而执著,要教这位长者不过问精舍,他不能完全放下。就这样,他和罗睺罗的感情有了芥蒂,过去他所尊敬的罗睺罗,现在反而成为他的眼中钉。有一天,罗睺罗到舍卫城去办事,正在这时候,长者来拜访罗睺罗,一见屋子里空无一人,于是乘罗睺罗不在的机会,便将精舍再供养给其它的比丘。
在家信徒像这样出尔反尔的分别心,实在是违背法制的。当罗睺罗事情办完后回来,精舍已成为别的比丘所住,只好再回到只园精舍去。佛陀问他为什么很快又回来,罗睺罗就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佛陀报告。佛陀听了以后,十分慨叹不能深切了解佛法的人,要他忠实的奉行佛法实在很难。
佛陀于是召集诸比丘,宣布说:「曾经一度布施给人的东西,即使那施主要再送给你,你也不应该接受。」
这不是佛陀护著罗睺罗,僧团的法制都是为了免去未来的纠纷,不幸的是佛陀言中了,今日佛教中寺产的争执,大都为了这个原因。
佛陀在王舍城弘化期间,城中有位长者的婢女,生性温顺贤良,敬信三宝,时常为人研磨檀香粉。
有一天,她出门时,遇见佛陀正入城乞食,心里十分欢喜,立刻回家拿取檀香粉,涂抹在佛陀的脚上。佛陀于是运用神力,使香气遍布全城。磨香的婢女见到这样的奇迹,信心倍增,于是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并且发愿将来永离贫贱,早日成道,广度众生。
佛陀闻已,微笑放光,对弟子说:「这位婢女布施檀香,涂抹在我脚上,将来九十劫不但不会堕落恶道,而且常在人间享受快乐,生生世世身体都芳香洁净,最后一世修道证成辟支佛。」
晌午时分,求陀那与安息罗比丘结伴到舍卫城托钵,在回只园精舍的路上,求陀那忽然有感而发对安息罗说:「今天受信徒的丰富供养,我打从心底感觉到惭愧不安,想想我们学道甚浅,如何能消受得起这分厚重的嚫施供养呢?」
安息罗颇有同感地回答:「是啊!信众布施之恩,不知道应该如何回报?信徒布施,将来能够获得财富无量的福报,而我们的福德不是因而减损,受到贫穷的果报吗?」比丘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著。
回到精舍,心中疑惑未解,所以恭敬地向佛陀请教,佛陀慈悲地说:「当你们受到信众供养的时候,有没有为他们宣说离苦得乐的佛法呢?他们听懂了吗?」
「是的,佛陀!我们依照您平时的教导,为他们宣说发掘内心财富的方法,他们十分欢喜。」
佛陀称叹道:「你们能这样说法,正是另一种的布施供养。在世间上有二种布施,一是法施,二是财施。世俗以财布施为主,但出家学道的僧众则以法布施为要。财施能招感富裕的果报,但是有了财富不一定能消除烦恼。犹如在黑暗的房间里面放了许许多多的金银财宝,能够使房间变得光明吗?」。
「不能,佛陀!黄金钻石都不能使黑暗的房间变得光明。」
佛陀说:「所以,法施就是能照破暗室的一盏明灯,一灯可除千年暗,勿疑勿惧,精进修行吧!」
比丘们听了佛陀的教诲,豁然了悟财法二施平等无差,因此更精进的用功修行。
粒米胜须弥
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两人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出外,丈夫衣不蔽体,也只好待在洞里。有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两人就商量著说:「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地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著说著,做妻子的深深歎息道:「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地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失去福德因缘。这样吧,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两人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顿时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著这条又髒又臭的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比丘们!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当下万分惭愧地和目犍连捧著裤子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才一浸水,整条河立刻变得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匆匆赶回来禀告佛陀。那时候,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河水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著说:「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丢进河里,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颔首开示道:「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米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布施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快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成一首偈,来警示天下的冥顽众生: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佛陀在舍卫城的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一位织布师,名叫须摩,家中非常贫穷,没有任何财产,只有靠替人织布,赚取微薄的工资过活。
有一天,他想:「我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至今才会这么贫穷,如果现在又不布施,来世岂不更穷?」
于是他向人要了一小撮棉线,在佛陀入城乞食的路上,虔诚恭敬的将棉线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了他的棉线以后,就在衣服上示现一个破洞,并且即刻用他所供养的棉线缝补衣服。
须摩看见佛陀用他布施的棉线缝补衣服,非常高兴,五体投地向佛陀礼拜,并且在佛前发愿:「愿此布施的福德,使我来世能以智能的光芒引导所有愚闇众生,使没有依靠的众生得到依靠,使乏人关照的众生得到救护,使尚未解脱的众生获得解脱,使身心不安的众生得到安稳,使我广度众生达到真、善、美、圣的永恒境界。」
佛陀听完他的发愿,便为他授记,将来当得成佛,佛号「十綖如来」。
有一天,佛陀示现疾病,静静的休养著。这病讯给频婆娑罗王知道以后,赶快叫御医耆婆前去为佛陀治疗。
佛陀病好以后,御医耆婆一心想要送一样礼物供养佛陀,他左思右想,不知道要送什么礼物才合适。后来,他想到过去替邻国的大王医病,那大王曾报酬他一件上等的衣服,那衣服是王者用的,唯有佛陀才配穿著。
他把衣服呈献给佛陀,说道:「佛陀!我自从拜见佛陀以后,心中就一直挂念著一件事情。佛陀常说,在这个地上比较宝贵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可是我看到佛陀的弟子们常穿著褴褛的衣服。站在我们医者的立场,无论如何解释都是不合卫生。这件衣服是邻国大王的赏赐,我希望佛陀接受我转赠的供养,让我种一点福田,我更盼望着佛陀叫比丘们从此不要穿褴褛的衣服。」
没有执著的佛陀,很喜欢耆婆的厚意,教人传话给弟子们说:「穿的衣服,无论新旧,一定要朴素清洁,要经过日光消毒。如果心为绮丽美观的服装所染,固非所宜,若一定要穿褴褛的服装以示学道,也是不当。」
佛陀的话传出去以后,王舍城中的人民一时都争著做衣服来供养比丘大众。
有一天,佛陀率领著弟子们前往郁单罗延国的某村落教化。当时,正逢溽暑,天气燠热,没有一点儿凉风。
有一个牧羊人看见佛陀身放光明,心想:佛陀是三界至尊,是何等伟大的人,还冒著如此炎热的天气出来游化布教,未免太辛苦了。于是就用草编成伞盖,跟随在佛陀身后,为佛陀撑伞遮阳。不知不觉间,羊群走远了,他只好放下伞,回到羊群边。
佛陀看见了,不禁微微一笑。这时候,从佛陀的口中放出数十万道光芒,再分成千百万光线,遍照十方,上自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一切禽兽、饿鬼没有不受到佛光普照。三界的天人、诸龙、阿修罗看到佛陀的光明,全都到佛陀座前奉上香花伎乐,供养佛陀。
阿难跪在佛陀座前请示道:「佛陀!您是不会无缘无故发笑的,请您为我们解释其中因缘吧。」
佛陀说:「阿难!你看见那个牧羊人吗?」
「是的,看见了。」
「阿难!那个牧羊人以恭敬心编织伞盖为佛陀遮阳,因为这个功德,十三劫中投生天上人间尊贵处,自然常有七宝伞覆盖。十三劫后,出家修道,证得辟支佛果,名叫阿耨婆达。」
大家听闻佛陀所说,无不欢欣鼓舞,礼佛而去。
妇人的夙因
佛陀在鸠罗国说法的时候,途中遇到一个名叫啖蔗乐的老妇人。她是个仆妇,为主人做些挑水的工作,每天都要到公井来汲水。佛陀对阿难说道:「阿难!你拿钵到井边,向那位老妇人乞些水来。」
阿难奉命,持著钵走到老妇人的身边,向她乞水。老妇人知道是大圣佛陀要水,欢喜异常,盛了满钵的水,亲自送到佛陀的面前。可是,当她走近佛陀的时候,却很快地将钵水放在地上,上前双手紧抱著佛陀。阿难怪老妇人对佛陀没有礼貌,正想把她推开,佛陀却阻止阿难道:「阿难!这位老妇人在五百生中曾为我的母亲,由于她的爱心,所以看到我就如往昔一样地抱我。」
老妇人受宠若惊,如获至宝一样,内心非常欣悦。
佛陀又命阿难去请老妇人的主人。主人来到佛陀座前,顶礼佛足,佛陀对他说道:「请你成就这位老妇人,让她出家修行,将来一定能成为罗汉。」
主人也是敬奉佛陀的弟子,很欢喜接受佛陀的建议,允许老妇人出家。于是,老妇人随著阿难到波阇波提比丘尼住的地方剃度出家。
不久,精进修行的老妇人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佛陀的比丘尼弟子当中被称为通经第一。
四天王献钵
佛陀成道后不久,在禅定中观想思惟道:「我已经在这世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想起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需要我去救度,我应该让他们种福田修善业。过去诸佛都以持钵向众生乞食以养色身,我也应该和过去诸佛一样持钵乞食,而令众生植福才是。」
佛陀的思惟立刻给守护在身边的四天王知道了。于是,四天王欣然拿著四个金钵,来到佛前顶礼说道:「佛陀!我们是分居在天上东西南北四方的天主,今闻佛陀成就正觉,无限欢喜。刚才知悉佛陀必须以钵乞食,特地奉上金钵,供养佛陀,希望佛陀体察我们的诚意,慈悲纳受。」
「四位天王!你们的虔诚心,令我欢喜。但是这样稀世的金钵,不适合我乞食来用,你们还是拿回去保存吧。」
四天王见佛陀不肯接受,并不灰心。于是,立刻回到天宫,再拿四个银钵来供养佛陀,佛陀仍然不肯接受。因此,他们又拿来四个颇梨钵、琉璃钵、玛瑙钵、砗磲钵,佛陀仍然不肯接受,一次又一次受到佛陀婉言拒绝。
四天王感到无法可施,正在愁眉苦脸的时候,毘沙门天王说道:「啊!我想起来了。过去青色天的诸天子,到我这里游玩的时候,他们拿了一个石钵给我,当时我不肯接受,就叫他们拿回去装盛食物,但是,有一位天子告诉我:『千万不要拿这石钵去装盛食物,应该像宝塔一样珍贵地供奉起来,将来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佛的时候,可以拿去供养他。』因此,我一直珍贵地保存著。」
其它的天王听了毘沙门天王的话,若有所悟,欢喜说道:「对了!我们怎么到这时候才想到呢?那金钵、银钵,在恶浊的娑婆世界上怎能使用?众生福浅,如果看见佛陀的金钵、银钵而生起盗心,不是令众生造罪业吗?因此,佛陀为了怜愍众生,而不使用贵重的金银钵吧。」
说罢,他们疾速回到天宫,各自拿著石钵,盛满天花,再以香涂钵,来到佛陀的面前顶礼说道:「佛陀!我们现在知道佛陀所以不接受金银钵的苦心了。现在奉上石钵,不知佛陀肯接受否?」
这时,佛陀满面笑容,慈悲地说道:「四天王!如你们所说,我在娑婆世界只适宜使用石钵,我就接受你们以清净信心所供养的石钵吧!不过,我一人用不著四个钵,如果接受一人的供养,而不接受其它三人的供养,一定不公平。」
说著,佛陀把四个钵安置在左手上,再以右手按一下,运用神通力,把四钵合成一钵,坚牢清净,四际分明。四天王供养毕,顶礼佛陀欢喜而去。
这就是佛陀用钵乞食的由来。
有一个人为了要修福行布施,不惜一切手段,用种种欺骗敲诈的方法,获得不正当的金钱,以为用这样的钱去布施修福,就会有很大的功德。
佛陀知道后,就这件事为弟子们说了一个比喻:「有一个驼背的人,请医生医治,医生想不出医治驼背的方法,就用两块木板把他夹在中间,用力来压,希望把他压平压直,结果,两只眼睛珠子都压出来了,而他的驼背仍旧没有医好。所以,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金钱布施,其实是在造业,增加苦报,如同想把驼背医直了的人一样。
一天,佛陀游化到婆罗门城,婆罗门王知道佛陀具有大威力,能够感动群众接受他的教化,因此心里就深深的疑忌著。于是下一道命令,作为限制:如果有人布施佛陀饭食,听佛陀说法,罚金五两。
佛陀进入城内,向各家乞食,给民众培植福田。民众因为法令森严,见佛陀到来,纷纷关门闭户,不敢布施食物供养佛陀。佛陀环行全城一周,并无一人理睬,于是就想空钵出城而去。
有一个帮佣的仆人,很希望布施佛陀及僧众,但她穷得一无所有,因此总不能实现她的愿望。
这天,她拿著一碗臭米汁,正要出门把它倒掉,看见佛陀的钵里空无一物,生起清净的信心,想供养佛陀,但她不敢直接送给佛陀,就说道:「这是个不要的东西,如果有那一位需要,可以给他。」
佛陀明白她的意思,就接受她的布施,并赞叹说:「贫女的清净心所布施的东西,于十五劫的时间,能在天上享受最大的快乐,天福享尽,不堕恶道,出家学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佛陀说这话的时候,旁边正好站著一个婆罗门,以为用臭米汁布施,就能得到那样大的福报,一定是佛陀妄语,故意骗人,就质问佛陀。佛陀为了要解除他的怀疑,当场就显现他的妙相,伸出舌头,将脸覆盖,直至发际,对婆罗门说:「你见过经书上的记载吗?像我这样的长舌,会说谎话吗?」
「像这样的长舌,必定不会打妄语的,我实在不知道如此小小的布施,能获得这样大的福报。」
「你曾经见过尼拘律树的树影荫覆著五百商人车辆吗?一棵树的树影荫覆五百人车并不觉得过小。」
「看见过,的确是这样。」
「这树的种子大小你知道吗?」
「有芥子的三分之一大小。」
「谁相信这事实?」
「我们亲眼所看到的。」
「我也是这样,这位老妇人能够得到大果报,是因为如来的福田良美所致。」佛陀慈和地为婆罗门说明著。
婆罗门听了之后,才明白过来,很感谢佛陀的解说,五体投地向佛陀悔过。佛陀为他说法,于是生起信心,改宗学佛。
婆罗门改宗后,引来了许多婆罗门布施金钱,或迎请佛陀回家供养。
婆罗门王也很受感动,同他的人民都皈命三宝,发清净道心。
有一次,佛陀从只园精舍带著许多比丘要到摩竭陀国,路上经过一座大森林。
这座大森林中,住著千千万万的鹦鹉,鹦鹉中有一位慈善的鹦鹉大王,牠在大树上遥见佛陀和诸比丘的庄严行列正往牠的森林中前进,欣然振开双翼,迅速飞翔到佛陀的面前,以人言说道:「佛陀!我住在前面不远的大森林中,现在天色将晚了,希望佛陀能慈悲怜愍我,带著比丘到我林中过宿,给我种一点善因。」
佛陀含笑点头答应了。
鹦鹉大王得到佛陀允许后,跃然急飞到林中,召集鹦鹉们说道:「成就正觉的佛陀就快要到我们这地方来了,我们应该出到林外迎接。」
说后,鹦鹉们跟随鹦鹉大王出来迎接,牠们见到佛陀和诸比丘的光临,都交头接耳的赞歎佛陀的庄严慈悲。
月儿高挂在树林之间,他们都在树下坐禅修定,那银色的光辉洒落在佛陀和诸比丘的脸上,更加庄严。
鹦鹉大王见佛陀和诸比丘都寂然宴坐,心中无限欢喜,整夜在佛陀和比丘的周围飞绕,又向四处环顾,唯恐森林中的老虎狮子猛兽出来触犯佛陀。鹦鹉大王虽然一夜不曾合眼休息,但兴奋得一点都不感到疲倦。
第二天清早,佛陀便离开森林,继续往王舍城前进,鹦鹉们一路在空中护送著,依恋不肯离去,这种行列多么雄壮呀!
这时候,鹦鹉大王先飞到王舍城的频婆娑罗王处说道:「大王呀!佛陀和诸比丘就快到这里来了,请大王赶快备办肴膳供养佛陀和比丘们,并且到城门准备迎接。」
频婆娑罗王闻言,频频感谢鹦鹉大王,并即刻敕令设诸肴膳,同时和许多大臣们,手执彩色幢幡、香花等,来到城门外迎接佛陀。
佛陀见了这出乎意外的欢迎场面,问道:「大王!你怎么知道我这时候会来?」
「鹦鹉告诉我的,不然我真会怠慢佛陀了。」
那天晚上,鹦鹉大王无疾而终,由于仗著佛陀的威德,因此得往生忉利天。为报答佛恩,他捧著许多香花来供养佛陀,佛陀也欢喜地为他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鹦鹉大王闻法心生欢喜,于是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每天总有数以万计的人们去向他求法,带了衣食等物品去供养。
舍卫城里有一个贫穷的孤女难陀,也常常去听闻佛陀说法,眼看国王大臣等富有的弟子不断以名贵的东西供养佛陀,而自己却做不到,她很伤心。当然,连一顿饭都向人乞讨的她,那来的东西供养佛陀呢?
可是,佛法告诉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命运不好,怨谁?难陀深知这些道理,她知道唯有布施才能转变贫穷的命运,她知道假如有智能,就会种善因,不致于受苦。
这天,难陀很欢喜,因为她乞得一件旧衣,换得一文钱,以一文钱换得一盏灯油,她将有一盏光明的灯供养佛陀。
难陀终于如愿地在佛前燃起了一盏灯。这时,她站在佛陀的面前合掌顶礼,至诚恳切地发出她的心愿:「愿这盏灯的光明,除却我多生以来心中的闇昧,消除过去的罪障,获得大智大慧。佛陀!请您加被我!」
人人都祈望自己的前途光明,所以在佛前有许多灯盏。翌日,天亮前,目犍连去巡视灯供,发现国王和大臣们的灯盏余下微弱的亮光,难陀的灯盏却灯炷如新,光亮异常。天亮后,目犍连用扇子要去熄灭灯盏时,不管怎样用力也灭不掉难陀的灯火,而其它的灯火,却在不知不觉中熄灭了。目犍连觉得很奇怪,就去问佛陀,佛陀为他解释道:「这盏灯火,不仅用手,就是倾四大海的海水来浇泼,暴风来吹袭,也不能熄灭,因为是主人发菩提心所布施的。目犍连!一个人在布施时,假如存有轻慢心或沽名钓誉的企图,所得的功德一定很微薄,即使布施很多物品,也是有为的功德。」
佛陀说到这里,难陀来朝礼佛陀,佛陀慈和地伸出手,抚摸难陀的头顶,为她授记道:「在未来阿僧只劫中,你将成佛,佛号灯光,具有十种佛陀的尊号。」于是难陀就在佛陀的僧团出家为比丘尼。
法会中许多四众弟子听闻佛陀这席话,欢喜发愿奉持布施,愿把心光点亮供奉佛陀。
夫妇的发心
一杓饭汁得心明,天上人间贵人称,
  不信但看尼树子,形如芥子荫多宏。
佛陀在世的时候,僧众们的饮食都是到信众家中去托钵乞食,僧团中是不起火煮食的,这是当时印度僧团的规则。
有一天,佛陀带著弟子们来到城里托钵,到了一家婆罗门的门口,就站在那儿不动。正在屋里忙著煮饭的妇女,忽然觉得四周光明起来,其光与日月之明完全不同,照在身上令人有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这时炊饭的妇女回头一看,原来是佛陀及弟子们站在她家的门口。她见到佛陀的端正相好,比丘众的庄重威仪,内心马上生起欢喜尊敬,想把刚煮好的饭供养佛陀,可是一向愚昧不信佛法的丈夫,如果看见她供养行施,一定会不高兴,这时,她悲心油然生起,惭愧自己的罪业,生为女身,处处受人限制,不得自由,不能自主。
婆罗门女想出一个办法,将饭盛在碗里,然后压取饭汁,拿了一杓饭汁,供养佛陀。佛陀很高兴的接受,并且说了一首偈:
  若施白象百,明珠璎珞饰,
  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
这时刚从屋里走出来的婆罗门听见了,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道:「一杓的饭汁值得什么东西,有什么可贵之处,您这种说法未免太欺人了,怎么叫人好相信?」
佛陀慈和地回答道:「我从很久以前就一直勤修六度,我所作及所言都真实无错,你应该相信我是证得圣果的佛陀。」佛陀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在舍卫城的罗阅路上,你有没有看见一棵几十丈的大尼拘陀树?」
「我知道,这棵大树在夏天是大家唯一避暑的好地方。」
佛陀又问道:「你既然知道这棵树的庞大,那么我问你,当初所下的种子到底有多大?」
「差不多芥子大小。」婆罗门不加思索的回答。
「如芥子般的小种子,能长出遮去半个天的大榕树,你能说它奇怪吗?这并不奇怪,那是自然的定律,是因果的循环。如今,你们有此一杓饭汁的布施,将来的收获不是难以计量吗?何况我是无上功德的大福田,具有殊胜的法宝。你们能恭敬供养佛陀,将来的福报是无限量的。」
佛陀的说法,婆罗门夫妇非常崇敬佩服。从此夫妇俩对于办斋供众非常热心,命终以后上生天界,受永恒的快乐。
布施不一定是富人才能做的,因为佛教所说的布施,并不仅仅是钱财的施给,看见别人行施,心理不起嫉妒,不生瞋恨,而生欢喜心,你的功德也和布施的人同等,这么容易做的善事,我们怎么不作呢?
佛陀告诉大家说:「施一杓饭汁的婆罗门夫妇,不但现在已经生于天界享福,永远不再堕生恶道。经过三十劫后,又降生人间,并成佛于人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念诚心正见的小小布施,可以收到莫大的成果。一树累累的果实,由一粒种子而来;人天福报功德,从不断的布施中成就。「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诚可信也。
离舍卫城不远的地方,有一所花园,叫做只树给孤独园。园里有茂盛的树木,芬芳的花草,有建筑堂皇的讲堂、房舍,佛陀经常在这儿说法,不知度化了多少天上人间的众生。
有一天,一道灿烂的祥光忽然照射到天宫来,宫中的王子碧罗,知道这是佛陀将要说法的预兆,不敢犹豫,随即乘上这道祥光,来到只树给孤独园,礼拜过佛陀,就站到一旁静候。
法会开始了,碧罗王子站起来,合掌恭敬地对著佛陀说道:「佛陀!您的慈心悲愿,普益著我们众生,我赞歎不尽您的伟大。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请您为我解答。」
佛陀说道:「很好,我一定为你解答,你说吧。」
碧罗王子高兴地问道:「佛陀!普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健康,没忧愁,没病患,又希望儿孙满堂,高官显爵,又希望穿好吃好,大家都伸张著双手等待。其实,那有不劳而获的事呢?一个不肯劳动的人,不是永远得不到收获吗?他们所承受到的反而苦多于乐。佛陀!您看,广大无际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获得所希求的快乐和平安呢?佛陀!您是大觉者,请您告诉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佛陀赞许著答道:「你问得是,求福报有它的方法,假如求得不合法,当然不能得到。不管天上人间,自己所做的好坏事都要自己去承当,等到业报到来时,谁也逃不了,谁也替不了。一个为善的好人,就能得到福报,作恶多端的人,所得的尽是灾祸。这是因果,没有谁能侥幸地得到福报,也没有人无端遭受到厄难。祸与福,就像影子般跟随著我们,就像发出去的声音,在我们的耳中引起反应。」
「是的,佛陀!我想起一段往事,正是如此。在过去生中,记得我还是在世间当国王的时候,因为深知布施才有福报的道理,所以我的国家是那样强盛,人民是那样安乐。一天,我想到一个人的寿命是短促的,应该多做点布施利益众生,好为自己种植未来的福报。于是当早朝群臣到齐的时候,就对他们说道:『我想大行布施,需要造一个大鼓,它的声响能达到一百里远的地方,让远处的人也知道赶来受施。如果有人能够建造这个大鼓,我一定重赏。』
臣子们都沈默著,因为这不是简易的差使。许久,忽然有一臣子站起来启奏:『为报洪恩,慈济万民,臣愿竭尽所能承当此事。』
这位叫匡上的大臣,大家很佩服他的忠耿,齐声向我推荐,我也很欢喜,嘉许他道:『太好了!』
『不过,』匡上进前奏道:『或许要庞大的费用才能成办。』
『这不成问题。』我说,一边命人打开国库,对匡上道:『需费多少,任你支用。』
匡上就将国库里的财宝、粮食、生活用品,命人用车子运载到宫城外,分门别类堆好,然后派人四出通知民众,又出告示说:国王洪恩,开放国库,凡是衣食有缺乏,生活清苦的人都可以来领取。除此以外,对那些沙门、婆罗门等,他都派遣贤能的使者把每年需用的份数,按月按区按时送去。
从近处到远处,一传十,十传百,全国的人民很快地都获得这项消息,大家不惜跋涉之苦向宫城而来,甚至左右邻近的国家也跟著来接受救济。那些贫寒的小国都被我的慈德感动,相携而来请求归附。
每天宫城之前就如市集般的热闹,前来受施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他们捧著许多的东西,不停的向王宫膜拜,他们不断地赞仰著我国的仁德。
『我们仁慈的大王呀!您像亲人般爱护我们,我们愿长久拥戴你,永远承受您德政的庇护。』
过了一年,我召见匡上,请问他造鼓的情形,匡上答道:『臣遵王谕,已经造好多时了。』
『那为什么没听到它的声响呢?』我很诧异地问道。
『请国王出城巡察一番,您一定可以听到佛法的鼓声远震,不止百里,甚至远及千里。』匡上躬身奏道。
于是我乘上车舆,带了侍卫出宫去巡察。每一个市镇都很繁荣,人民的生活显得很丰裕,他们的样子很快乐,每个人都赞谢我的恩惠。我目睹这情况,觉得很奇怪,就问匡上道:『我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民呢?他们又为什么这般欢喜热烈地来迎接我呢?』
匡上答道:『臣年前奉国王的旨意铸造大鼓,为的是向民众播扬我王大行布施的德音。臣以为枯木兽皮那能表扬国王的德誉呢?国王既然授权与臣,臣擅自做主,搬出国库里的财物,选贤能的人按时按区送去僧团中,代替国王供养比丘,不使间断,借以维持正教。要国家强盛,人民和乐,臣以为唯有使佛法永留人世,以佛法美化人心,世界自然就是净土。一方面以财宝物品救济国内贫穷的人民,连邻近的小国也闻讯赶来受施,他们被国王的仁德感动,都来归附,有来自数百里、数千里外的,更有来自万里以外的。现在您已经亲自看到人民的欢喜,听到他们对您赞颂的音声,这就是臣承办的佛法的法鼓。』」
佛陀听天宫下来的碧罗太子说后,非常欢喜的说道:「你和我一样,过去我修道遇到不少的魔难,但也有不少的人护持,我有恩于人,人也有恩于我,要想所求如意,还是多施恩惠给人。」
碧罗太子听后,深深的感动,就是生到天上,也要广行布施。
布施与悭贪
在舍卫城里,有一个长者名叫最胜,他的财宝堆积如山,数也数不清,可是他的悭贪却是无人能比。他的房子做了七道门,守护严密,并且嘱咐守门人,不准乞丐进入他的家中,又在墙壁四面涂满了石灰,以防止老鼠穿墙,庭院也覆盖了铁网,避免飞鸟进入。家中甚至不许畜养牲畜,以免浪费米粮。
有一天,佛陀派遣多闻第一的阿难去教化最胜长者,阿难虽然广说布施的功德,可是最胜长者的心却如同钢铁般坚固不可降伏。第二天,佛陀又派遣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去度化他,可是依然无功而返。于是佛陀又派了迦叶、目连、舍利弗,也都无法除去他那悭贪的心。于是舍利弗请求佛陀,希望能以佛陀的威德,令最胜长者去除悭贪,开发智能。
这时,佛陀来到最胜长者家中,长者见到佛陀,向佛陀顶礼,坐在一旁。佛陀告诉长者,布施有五大功德,长者疑感地问:「为什么布施能获得五大功德呢?」
佛陀说:「第一施就是不杀生。如果有众生持不杀戒,就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必然不会有所恐惧。」
长者心想:「杀生的人都是由于贫贱,我现在家里财宝丰富,何必去杀生呢!」
「第二施就是不偷盗。如果有众生持不偷盗戒,就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必然不会有所恐惧。」
长者心想:「窃盗别人的财物,都是由于贫贱,我现在家里仓库堆满金银珠宝,又何必去偷盗呢!」
「第三施就是不邪淫。如果有众生能持不邪淫戒,就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必然不会有所恐惧。」
长者心想:「没有妻子的人才会去犯邪淫,我的妻妾、婇女数以万计,怎么可能再去侵犯他人妻子。」
「第四施就是不妄语。」
长者心想:「一个人所以会妄语,是由于贫穷无法生存,因此以说谎诈骗来谋生。我现在财富无量,居住在一亿里,何必要打妄语呢!」
「第五施是不饮酒。」
长者心想:「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亡国破家都是由于饮酒。佛陀所说的这些都是善言,我应当要受持。」
于是最胜长者向佛陀说:「佛陀!我愿皈依,受持佛戒。」
这时长者心里又想:「如果弟子承受老师的教诫,不问多少,都应当要报恩,供养财宝。」于是长者就到仓库里,想要挑选一条最差的白氎献给佛陀,可是无论如何都挑不出最差的白氎,反而一条比一条精致。就这样反复数十遍,仍然无法挑出一条满意的,于是心里非常懊恼,那颗悭贪的心更得不到开解,就如同阿须伦与忉利天斗争一般。
佛陀知道此刻最胜长者的施心正与悭心交战,就说:「布施与悭贪共集,这不是智者的行为,该是布施的时候了,赶快布施吧!何必再迟疑呢?」最胜长者听到佛陀所说偈语,心里非常惭愧,即刻拿出白氎供养佛陀。这时佛陀再次为他开示妙法,讲论妙行,长者听了之后,心开意解,证得法眼净,对佛法不再畏惧,于是皈依三宝,成为优婆塞,尽形寿受持五戒。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对阿难尊者的多闻生起这样的疑惑:「阿难尊者过去世做了什么善业,这一世能将佛陀所说的教法一字不漏的记下来?」于是一同来到佛陀座前,请佛陀开示。
佛陀说:「比丘们!你们专心注意听著。阿难所以多闻第一,是由过去世累积的福德所成就。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比丘,收了一个沙弥为徒。比丘教学严谨,教令沙弥要天天讽诵经典,熟背经文。如果沙弥把经文背熟了,老师就很欢喜;如果背不熟,老师就严加责备。沙弥每天到外乞食托钵,有时很快就能够乞得饮食,自然时间充裕,经文就能背熟,老师也很欢喜。但是,有时候乞食慢了,延误了背诵的时间,经文自然背诵不熟,当然就会被责备,因此沙弥心里常怀懊恼。
有一天早晨,沙弥已经乞食多时,却无人供养,因此愁容满面,心想回去之后,诵经时间少了,老师必定会责备。沙弥越想越难过,就边走边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长者迎面而来,看见沙弥伤心啼哭的样子,向前招呼道:『出家是你志愿发心,应该欢欢喜喜,无忧无虑,为什么一大清早哭得这么伤心?』
沙弥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向长者说明,长者听了之后,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你不用再为这件事忧愁了。从今天起,你每天到我家来,我会供养你饮食,食毕,专心勤加背诵经文,将来弘法利生吧!』
沙弥听了长者的话之后,转悲为喜,破涕为笑。从此以后,沙弥每日得以专心勤加诵经,学习时间也不会由于乞食而减少,因此师徒都非常的欢喜。」
佛陀告诉比丘:「当时的老师就是定光佛,沙弥就是我,而慈悲布施供养食物的大长者就是今天的阿难。由于阿难过去世供养有心向学沙弥的功德,所以今天能得总持,忆念不失。」
经上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要广结人缘,给人以方便,结缘越广,必能回报给自己更大的方便,助人即助己。虽然我们不断的付出,帮助别人,其实我们帮助的是自己,因为自他不是对待,而是一体。唯有在完成他人之中,才能完成自己。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迦兰陀竹园弘化,每天早晨依惯例著衣持钵,到王舍城次第乞食。有一位火与婆罗门远远看见佛陀,立刻准备许多甘美的饮食出来供养。可是经过二、三次以后,佛陀再度到火与家中托钵,火与顿时兴起一个念头:「佛陀为什么多次到我家乞食,难道是贪求我供养的饮食吗?」
佛陀知道了火与婆罗门起了这样的念头,对他说:「春雨绵绵,农夫勤奋的下田耕作,一次次的播撒种子,年年就有丰富的收成。就像人有多次的怀妊,乳牛也有多次的怀胎,才能孕育无量的生命。如果有人多次的求助于你,而你也能一次次的布施,因为这一次次的布施,便能获得众人的称赞,所得到的福报也就无量无边。布施如同播种,播下的种子愈多,收成也会愈丰富,尤其三宝是众生的福田,若想获得福德,应该好好的耕耘这块良田,必定能功不唐捐,获福无量。」
火与听了佛陀的开示,深为自己不清净的染污心而惭愧忏悔。
春天要播种,秋天才能收成;平日要布施,他生才能有好的福报。要怎么收获,先要那么栽!有舍才能得,并且要能欢喜施舍,才合乎四无量心的喜舍净行。
中印度的大国弗加沙王与摩竭陀国的瓶沙王是至交好友,弗加沙王不曾闻佛说法,不解佛理。
有一天,弗加沙王用珍珠、金银、玛瑙等珍贵的宝物做成饰花,送给好友瓶沙王。瓶沙王收下礼物后,就转而供养佛陀,同时告诉佛陀:「弗加沙王是我的挚友,他送我这朵宝花,我现在把它供养佛陀,希望藉著这一点功德,能够使弗加沙王心中放下一切成见,来拜见佛陀,听闻佛法。只是,我现在不知道该用什么东西来回报他的馈赠才好。」
佛陀告诉瓶沙王:「你写一部《十二因缘经》回赠给他好了,弗加沙得到这部经,心中必定能对佛法生起信心,进而理解佛法。」
瓶沙王听了佛陀的吩咐之后,很快的就把经卷写好,另外又写了几句话给弗加沙:「你以珍宝装饰成的花赠送给我,我今以『佛法之花』相报,请详解经中的大义,便能明了因缘果报的微妙道理,请你收到后,马上诵读,以便同尝法味。」
弗加沙王收到这部经后,依言详读,反复深思,便信解了经义,深感佛法的微妙而赞歎道:「佛道变化之力太微妙了,佛理能使人心镇定,邦国安乐;而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是人生忧苦的根源,我历劫以来沈迷不醒,到今天才顿悟人生的大义,再透视世俗社会,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贪恋执取的了。」
后来,弗加沙王很快的将王位传给儿子,自己则全心全意的研究佛法,悠游法海,过著佛化的生活。
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法的布施,功德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转大,法布施是一切供养中最为尊贵难得的布施。
有一年春天,佛陀在罗阅只城中教化。忽然,远远传来一阵充满哀怨的歌声,于是,佛陀静默地在溪边坐下。
不久,一大群男女老幼,手中捧著刚摘下的鲜花,安静地靠近了佛陀。他们看见佛陀的相好威光,又见到许多菩萨弟子围绕著佛陀,各各心中如获至宝,不期然地蜂涌到佛陀面前,顶礼说道:「佛陀!我们见到您的相好庄严,就知道您是伟大的佛陀,唯有您才是真正的救世主。我们奉国王的命令,天天到城外采花,布置王宫,如果采不到花时,我们的生命便难保,鞭打苦刑就会无情地落在头上。现在我们很幸运能遇到大圣佛陀,犹如病者得遇良医,实在形容不出我们的欢喜,请佛陀接受我们的鲜花供养。」
佛陀怜愍地微笑道:「不能这样的,你们的花是奉王命采摘的,如果献给我,使你们受国王惩罚,我于心不忍。」
「佛陀啊!请您善察我们的心吧!佛陀出世,亿劫难遇,我们宁愿舍弃这苦痛短暂的身命,也要以花供养佛陀,播种善因,脱离苦难。」
「如果你们真的被国王惩罚了,怎么办?」
「佛陀!我们决不后悔,纵使见害,依仗佛陀的功德力,也决不堕恶道,必然生于安乐善处。」
知道生命痛苦的人,才能真正发起解脱的心。于是,佛陀微笑,默默点头。他们把花散在佛陀和围绕在佛陀座旁的菩萨弟子身上,立即芬芳馥郁,遍满虚空。
随后,佛陀又为他们宣说六度的大乘法,采花人都发无上道心,深解佛意,得不退转,佛陀很欢喜,为他们授记:「汝等后当作佛,佛号均称妙花。」
诸采花人顶礼佛陀后,欢喜而去。
真心供佛,一朵花都能获佛陀的授记,佛法实在是不可思议!
不因说法而受供
有一次,佛陀在拘萨罗国弘化,遇到一位以耕田为生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正使用五百具犁辛勤的工作。他遥见佛陀容止可观,就暂时停止耕耘,挥挥满脸的汗珠,迎向佛陀说:「佛陀!我努力耕田下种,来供给自己的饮食所需,不必向别人乞食。佛陀也应该耕田下种,来供给自己的饮食所需。」
佛陀回答:「我也在耕田下种。」
婆罗门狐疑地问:「我不曾看见佛陀使用犁具耕田,请问佛陀是如何耕田?可否为我述说,好让我增广见闻,了解真正的耕田方法?」
佛陀注视著带有问难意味的婆罗门,不疾不徐地说:「我以信心为种子,以善法为良田,以智能为犁轭,以惭愧心为车辕,以持戒为牛鞅,以苦行为时雨。我的正念是善于耕耘的农人,守护著每一寸土地,保藏身语业,宛如谷仓适量安放许多食物。耕除烦恼的秽草,获得丰盛的收成。我精进耕耘,使田稼不荒废,能够安稳,而迅速进行工作,勇往直前不退转,能到达无忧之处。如此耕田的人,能得到甘露果,能够超越三界,断除一切的烦恼。」
婆罗门听闻佛陀说法之后,原本傲慢的心,转为恭敬的信念,并且心悦诚服的赞歎佛陀真是善于耕田者,而捧著香美的饮食来供养佛陀。然而佛陀却说:「我不由于为人说法的缘故而接受饮食供养。我说法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不是为了贪图供养,既然我已经为你说法,就不应该再接受你的饮食供养。」
因此,佛陀终不肯接受供养。
罗阅城的大众正在商议每人出百钱,以办斋供养佛陀与僧众的事。此时,有一苦人名叫鸡头,贫穷无钱,他挤在人群中听大家会议,众人见他贫穷寒酸的模样,便说:「你没有钱财,没资格参加,赶快离开!」
鸡头懊丧纳闷,回到家,忧愁叹息,妻子见丈夫脸色沮丧,便问道:「什么事这么忧愁,谁委屈你?」
「唉!世人都见人不见其心,我虽贫穷,但心虔诚,因为没有钱参加众人供养佛陀及比丘,而被人赶出来。」
「原来如此。」妻子微笑道:「那容易得很,你可以到弗赊密多罗长者的家里借钱办食。」
鸡头便欣然前往长者的家中请求道:「我十日当中必定还你的钱,如果不能偿还,我和我的妻子必定来为你做奴婢。」长者于是把百两金钱放心借给他。
他告诉众人说:「我现在已经有钱了,请你们也让我参加。」
众人冷漠地道:「我们已经筹备好了,数目充足,不需要你的钱。」
鸡头虽受挫折,遭受别人的冷漠轻视,但他诚恳的供养心坚固不移,夫妇二人商量后,来到佛前禀告一切,佛陀怜愍鸡头说道:「你的虔诚恭敬,我已经察知,佛陀不会辜负有心人的。明日,我当与诸弟子接受应供,同时,你也可以请国王一同来受食。」
鸡头闻言,欢喜雀跃,心花怒放,兴冲冲地进入宫中,对国王说道:「王呀!我真是三生有幸,蒙佛陀慈悲,明日要接受我的供养。佛陀的意思,也欢迎你光临寒舍。」
国王是佛陀的在家弟子,听佛陀有命,那敢怠慢,便驱车赴会。
这时,天帝释知道这件感人的事,便对毘沙门天王说道:「世间有一苦人鸡头,发大欢喜心,虔诚供佛斋僧,你可去扶助设斋。」
毘沙门天王闻言,立即以神通力备办了很多珍肴佳膳。天帝释又对毘湿波伽摩天子说道:「世间有一苦人鸡头,发大欢喜心,虔诚供佛斋僧,你可前去变化他的住宅为高广的讲堂。」
于是,鸡头夫妇在富丽庄严如讲堂似的住宅中,设珍肴佳膳供养佛陀及诸比丘,这时,龙天拥护,国王及群臣围绕,场面隆重庄严。食毕,佛陀乃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夫妇俩及国王皆大欢喜。
当初排拒鸡头参与供养的人感到惭愧,原来供养功德是讲发心大小,而不是论贫富多寡的啊。
八万四千塔由来
有一天,佛陀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途中看到一群小孩正在道路上玩耍嬉戏,他们每一个人都用沙土堆积成宫殿、仓库、财宝以及五谷。其中有一个小孩远远的见到身放光明的佛陀走来,内心自然流露出恭敬,欢喜踊跃,于是从仓库中拿取一把谷物,想供养佛陀。可是他的身材矮小,没有办法拿给佛陀,就拜托另一个小孩:「让我站在你的肩上,以谷物供养佛陀吧。」
小孩欢喜地说:「好啊!」
于是他就踏上这小孩的肩上,以沙土供养佛陀。佛陀慈悲地放下钵,低头接受沙土的供养。
佛陀接受供养后,吩咐阿难道:「你就用这些泥土来涂抹我的房舍吧!」
乞食完毕,佛陀和阿难回到只园精舍,阿难就以托钵得来的泥土涂抹佛陀房屋的地面,可是只涂抹一边,沙土就用完了。阿难整理好衣服之后,向佛陀禀告。
佛陀告诉阿难:「刚才那个小孩,以欢喜心布施泥土,而这些泥土虽然只足够涂抹我房屋地面的一边,不过由于这个功德,在我涅槃后一百年,这个孩子当作国王,名叫阿输迦(也就是阿育王)。另一个小孩,当作大臣,他们共同统领阎浮提一切国土。兴显三宝,广设供养,分布舍利遍满阎浮提,并且为我兴建八万四千塔。」
阿难听了,非常欢喜,就请示佛陀:「佛陀!您过去世造了什么功德,而能有这样多塔的果报?」
佛陀于是为阿难讲述其过去世为波塞奇国王时,彩画八万四千幅庄严的佛像布施给各国供养,以这样的功德而得八万四千塔的因缘。阿难及与会大众听闻佛陀所说,欢喜奉行。
心田事不同,功德有差别。小儿以虔诚心、恭敬心、欢喜心供养宇宙间第一大福田──佛陀,又以广大心兴建佛塔,弘扬佛法,自然感得国王的福报。
从前在舍卫国有一个长者的儿子,由于过去世培植了善根,因此在听闻佛法之后,就发心出家。可是这个比丘却只喜欢和亲友眷属在一起,不喜欢和修道人一起生活,也不喜欢读诵经典,修持佛道。
有一天,佛陀叫这位比丘到阿练若处去精进修行。这位比丘听了佛陀的话之后,就安住在阿练若处精勤修习,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神通。比丘们都对于这件事深感疑惑惊讶,因此就问佛陀:「佛陀出世实在是太奇特了!像这样一个俗习深重的比丘,经过您的教化后,竟然能够安住在阿练若处,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神通,真是太奇妙了!」
佛陀答道:「他并不是今天能得安住,在过去世他就能够安住了。」
「佛陀!他过去世是如何安住的呢?」
「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个仙人隐居在山林里。有一天,山上遭逢严重的旱灾,山林里的瓜果树木都干枯了。这时,仙人由于和兔子亲善友好,就告诉兔子说:『我今天想要到村落去乞食。』兔子告诉他:『您不要去了,我可以供给您食物。』于是兔子就去捡了一些树枝堆在一起,又告诉仙人:『您一定要接受我的供养,再过不久,天就会降雨,三天之后,瓜果必定会再长出来,您可以采食,不用到人间去乞食了。』话一说完,兔子就燃起大火,投身入火堆中。仙人看到了之后,就想:『这只兔子实在是太仁慈了!为了我的生存,竟然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困难的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啊!』这时仙人生起了大苦恼,惭愧地拿起兔肉食用。
菩萨这种难行能行的精神,使得帝释天的宫殿为之震动,天帝心想:『今天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宫殿震动?』天帝观察之后,得知是兔子行此难事,非常感动,即时降雨,消除旱象。仙人也因此能安住在山林里继续修行,证得五神通。五通仙人就是今天这位比丘,兔子就是现在的我。当初就是因为我舍弃自己的生命,使仙人能安住在阿练若处证得五神通。所以今天的我,当然能令这个比丘远离眷属,安住在阿练若处,证得罗汉果,获得六神通。」
真正的富有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国家,名叫多味象,这个国家的国王信奉外道。
有一天,国王起了一念善心,想要行大布施,于是就依婆罗门法,以七宝堆积如山,只要有乞丐来,随他们自取一把而去。经过了几天,宝山仍然看不出有任何的减少。佛陀知道度化多味象王的因缘成熟了,于是化作一位修行人来到多味象国。
国王问修行人:「你有什么索求,尽管说,不要觉得为难。」
修行人回答道:「我从遥远的地方来,想要乞讨珍宝来盖我的房舍。」
「太好了!你就自己拿一把回去吧!」
修行人拿了一把珍宝,走了七步,又回头把它放回原处。国王问他:「你这是做什么!难道你不要了吗?」
修行人答道:「这些财宝只够建房子用,如果要再娶媳妇的话,恐怕会不够,我想就不用拿了。」
「那你就再取三把回去吧!」
修行人拿了之后,走了七步,又回头放回原处。国王又问:「你怎么又不拿了呢?」
「这些虽然够娶媳妇,可是没有田地、奴婢和牛马,要怎么过日子呢?我看还是算了吧!」
「那你就再取七把吧!」
修行人拿了之后,走了七步,又再回头把它放回去。国王忍不住又问:「你为什么又放回来了呢?」
「大王啊!如果家中有男女,一定会有嫁娶,到时候这些财宝一定不够用,干脆不要算了。」
「那么这座宝山就悉数送给你好了。」
修行人接受了之后,过了不久又舍弃。这时国王心中不禁生起了极大的疑惑,就问修行人:「我已经给你无量的珍宝,你的生活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你为什么又把它归还给我呢?」
「大王!我原本是要用这些财宝来过生活,可是想到人活在世间没有几年,万物无常,旦夕难保。就算再多的财宝也无法满足贪欲,只有徒增痛苦罢了,不如息下贪念,追求佛道,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国王听了之后,心开意解,而信奉佛教。
于是修行人放出佛光,踊身于空中,并以偈语说道:
  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爱而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狂夫之所厌。
国王见到佛光,又听闻这首偈语,深受感动,就带领群臣受持五戒,并且都证得了须陀洹果。
佛陀与弟子们居住在舍卫国只园精舍时,国内有一位商主与五百商人将乘船入海采集珠宝,临出发前,商主发起清净信心,想要供养佛陀,以祈福保佑一路平安。于是就到只园精舍,至诚邀请佛陀,佛陀欣然应允。
翌日,商主备办各种美味饮食供养佛陀,饭后,佛陀为商主祈福说法,赞歎布施功德,必感如意。商主闻法之后,心开意解,欢喜地顶礼佛陀,立于一旁。
这时,佛陀告诉商主:「你们想入大海采宝,但是大海中有许多险难,如果能归依三宝,心念三宝,受持五戒,做优婆塞,必定能所求如愿,平安归来。」商主即刻向佛陀勤恳求受五戒,成为优婆塞。
由于商主宿世培植福德,智能通达,又善于观察风向、海流的善恶,因而被同伴推举作导师,尊称为贤者。不久,众商人准备好粮食就出海了。
船只航行数天后,海上忽然刮起大风巨浪,海神化成夜叉,从波浪中出现,阻止船只前进。夜叉的模样实在可怕又丑恶,颜色青黑,张牙舞爪,口吐怪火。夜叉向贤者看一眼后,说:「你大概还不曾碰到像我这样可怕的模样吧!」
贤者虽然被夜叉吓得毛骨悚然,全身颤抖,但是他想起佛陀的叮咛,一心系念三宝,祈求佛陀加被,因此恐怖立刻消失,声色俱厉地说:「比你更可怖的模样,我都见过了,你有什么稀奇!」
「那是谁呀!」夜叉吼叫起来。
贤者说:「有人十恶俱做,心存邪见,而下地狱,狱卒、罗刹聚集来砍他,拉他,赶他上刀山剑树,追他下镬汤炉炭,把他丢到烈火上烧他,或关在冰窖之中,或用尿粪煮他,用各种方法惩罚他,数千万年里,备尝各种苦难,他不是比你更可怕几十倍吗?」
夜叉听了,不声不响地消失了,海面又回复风平浪静。
连续几天,船只一直向前航行,海神又变化成骨瘦如柴,衰弱得将死的汉子,出现在船边,对贤者说:「你大概不曾看过像我这样瘦弱的人吧!」
贤者回答:「比你更瘦弱的,我都见过,你有什么稀奇!」
「那是谁呀!」怪物吼叫著。
贤者回答:「有些愚痴的人,悭贪嫉妒,心性鄙恶,不知道要布施,死后堕入地狱,头颅大得像山,咽喉却细得像针孔,头发凌乱,容貌憔悴黧黑,长久吃不到食物,他的瘦弱更胜过你。」
怪物一听,突然又消失在海中。
几天后,商人继续航行,海神又变成一个洒脱的青年,出现在海上,对贤者说:
「你可曾看过像我这样风度潇洒的青年吗?」
「比你更潇洒英俊的年轻人,我都看过了。」
「那是谁呀!」对方又吼叫起来。
「有智能有德行的人,常念三宝,遵守五戒,修持十善,就能投生天界,不论面孔身材都美妙无比,世间罕见,你跟他相比,就像猿猴与仙女相比。」
海神一听,非常惭愧,心想:「这位商主的学问渊博,谈论因果报应辩才无碍,不如以就近的事物考验他。」于是以右手取水置于掌心,问:「这一掌心中的海水与大海的水相比,那里的水比较多?」
贤者回答:「你掌心中的水多,大海的水少。」
海神说:「这是眼前可见的事实,因此你所说的话,我实在很难相信。」
「你说得没错,不过,凡事不能只用世间常识来判断。怎么说呢?因为不论海水有多少,倘若世界毁灭时,海水也会干枯,可是,这一掬海水,只要真能以清净的心供养佛陀或父母,或乞丐或禽兽,纵使这个物质世界消灭了,但是他的功德却是永垂不朽,由于这种缘故,因此说海水少,一掬之水多。」
海神听了,满心欢喜,将海中各种奇异珍宝送给贤者,又托贤者带回珍奇宝物供养佛陀和僧众。
五百位商人回国后,都到只园精舍礼拜佛陀,奉上海神托付的财宝,长跪合掌向佛陀禀告:「佛陀!幸蒙您的慈悲护佑,我们入海采宝才能够免除灾难,满载而归,这实在都是承蒙佛陀您的恩德。祈求佛陀慈悲,收我们为弟子吧!」
佛陀慈悲的答应他们,商人们于是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从远方的跋耆国游行教化到毘舍离国,住在猕猴池旁的重阁讲堂。国内的商人得知佛陀的行止,都欢喜地相约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问讯顶礼,佛陀也为商人们种种说法。
因为商人们不久之后将要前往远处的恒尸罗国去做生意,因此恳切地请求佛陀,在他们出发前能接受大家的供养,佛陀慈悲默许商人的请求,商人们欢喜地各自回家准备。
翌日,佛陀与弟子们依约来到商人的居处,商人们个个亲手奉上美味饮食供养佛陀,佛陀体恤商人的用心及平日行商的危险辛苦,便为商人说法。
佛陀说:「你们在旅途中,有时难免会行经偏僻的旷野林泽,遇到种种令人恐怖心惊的事,这时你们的心中应当称念三事来去除怖畏。第一、称念如来名号,增加信心,恐惧自然消除;第二、念法,正法能离去烦恼之火,如果能够思惟通达,就能觉知缘起法;第三、念僧,思惟佛弟子的善行正道,乃至思惟佛陀的功德,如此一来,所有的恐惧必然能够灭除。」
这时,佛陀又为毘舍离的商人说供养随喜偈:
供养比丘僧,饮食随时服,
专念谛思惟,正知而行舍。
净物良福田,汝等悉具足,
缘斯功德利,长夜获安乐。
发心有所求,众利悉皆应,
两足四足安,道路往来安,
夜安昼亦安,一切离诸恶。
如沃壤良田,精纯好种子,
灌溉以时泽,收实不可量。
净戒良福田,精肴膳种子,
正行以将顺,终期妙果成。
是故行施者,欲求备众德,
当随智能行,众果自然备。
于明行足尊,正心尽恭敬,
种植众善本,终获大福利。
如实知世间,得具备正见,
具足见正道,具足而升进。
远离一切垢,逮得涅槃道,
究竟于苦边,是名备众德。
佛陀说法之后,带领著弟子们向另一弘法处行去。
悭贪堕畜生
佛陀在舍卫城中教化的时候,有一天,慢步走到鹦鹉摩纳都提子的家中,真不巧,都提刚好有事出去了。
都提家里养了一只白狗,全家大小都很爱护牠,尤其都提更是像人一样的宠爱牠,食必供以美味,卧必供以床铺。
这时候,白狗正蜷伏在床上,吃著盘中的食物,见佛陀进来,便跳下床来对著佛陀大声狂吠,佛陀怜愍地对白狗说道:「白狗!你过去因为爱财如命,不肯布施,所以堕落畜生为狗,你应该觉悟。」
白狗听了佛陀的话,心中就难过起来,整天忧愁卧著。都提自外归来,看到爱狗异乎寻常,郁郁不乐,也不饮食游乐,就问家人:「有什么人欺侮我的狗吗?」
家人回答:「刚才佛陀来过。」
都提爱狗如掌上明珠,听说爱狗因为佛陀来的缘故而忧愁,不禁心中冒火,立刻赶到佛陀面前问道:「佛陀!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到我家里来?我的爱狗因为你而不吃不睡,到底怎么回事?」
佛陀平静地说道:「都提!我到你家里去是有苦心的,因为你的爱狗就是你前世的父亲,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回家问狗。」
都提听了,惊疑不止,追问道:「佛陀!我过去的父亲为什么会转生为狗呢?」
「因为你的父亲在生时悭贪爱财,不肯喜舍布施,把许多财宝埋在地下,到死时仍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你回家可以叫牠指示你藏宝的所在。」
都提的心中既欢喜又悲伤,回到家中立刻问白狗说:「如果你真是我前生的父亲,你应该起来吃饭,而且指示藏宝的地方。」
白狗像听懂似的点点头,即刻走到藏宝的床下,用爪抓地,而且不断地吠著,象是说财宝就埋藏在床下。都提心里白,立刻亲自掘地,果然从地中挖出许多金银财宝,都提不禁目瞪口呆,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
都提于是大发善心,把所有财宝供养给佛陀和诸比丘,并问佛陀:「请佛陀指示因果罪报的因缘是怎样的情形?」
佛陀含笑慈悲回答道:「寿命极短的人,是前生多杀生;寿命极长的人,是前生多放生;贫穷的人,是前生悭贪偷盗;有财富的人,是前生多行布施;有恶念的人,是前生多近恶人;有智能的人,是前生多亲近善知识。要说起因果报应的事,千年也说不完,你必须多慎重。」
都提得到无上的法喜,拜别佛陀欢喜而去。
从此,他不做守财奴,不再愚痴,懂得乐善好施,为来生培植好的福德因缘。
悭贪堕饿鬼
居住在恒河水边的饿鬼,有无量无数之多。饿鬼中,有的因长久饥饿,而目陷发长,焦急得一刻不能安定,驰走东西寻找食物,但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一点食物。
有的饿鬼,即使得到食物,尽是一些秽臭的脓血屎尿涕唾,他们从来没听过浆水的名字。偶而,见到似水的东西,进前一看,即刻变成猛火脓血。或者,有许多鬼卒手执刀杖,阻碍著不令向前。到了夏天的时候,雨水落到身上,忽然变成火焰焚烧著身体。
有的饿鬼,鸡形鹄面,乾消枯瘦,像火烧过的树木,长著乱纷纷的毛发,在厕溷边饮食粪尿充饥。
有的饿鬼,肚大如鼓,咽细如针,食物不得进去,凄楚地哀号著。
这许多饿鬼,受著无量无边的苦报,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
有一天,佛陀经过这地方,饿鬼们如见救星,争先恐后地来拜见佛陀。
饿鬼们哀号道:「救主佛陀!我们是堕落饿鬼的众生,受著无穷尽的苦痛,很难获得饮食,饥饿不堪,祈求佛陀救助我们。」
佛陀悲愍道:「堕落饿鬼的众生们!你们所以得到饥饿的果报,那是你们过去生中以悭贪为生,不肯布施的缘故。如果你们能忏悔悭贪的罪业,行布施之法,你们就能获福得度,布施是去贪解穷的方法。」
饿鬼们听了佛陀的开示,如聋若哑,悲苦道:「佛陀!我们根性太钝,心性颠倒,现在因饥渴得太久,虽然听到佛法,也不能了解。请佛陀慈悲解救我们,我们愿发心向善,不再悭贪,愿意奉行佛陀喜舍布施之法。」
佛陀听了饿鬼们恳切忏悔的话,心中非常欢喜,说道:「饿鬼们!忏悔乃是灭罪的方法,有了忏悔的心,就能脱离鬼道,现在你们先进去河内,随意吃水。」
仗著佛陀的威德,饿鬼们陆续进入河中。河中的水不再变成猛火或脓血粪尿,而是洁净的法水,洗净饿鬼们污秽的恶心,洗净饿鬼们丑恶的身形。
慈悲的佛陀再为他们畅说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能、精进等六度。饿鬼们听闻得救之法,都发菩提心,从此脱离鬼形,得到安稳自在。
佛陀有一度驻锡在摩竭陀国的灵鹫山,为众多的弟子们讲经说法。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率领了许多大臣来到灵鹫山上,合掌恭敬,顶礼佛足,禀告佛陀道:「慈悲的救主,伟大的佛陀!今天弟子特来请求佛陀,惟愿佛陀的慈光照耀到那竹林中,以佛陀大无畏的威力降伏那条毒蛇,使牠不会再伤害人。」
原来离王舍城不远的一座竹林中,藏著一条凶恶的毒蛇,如果有人从那林中经过,牠便怒火中烧,毒眼视人。假使人走近牠一点,牠便用毒气伤人,或用毒牙咬人,轻的重的都会丧身害命。有人将此事禀告国王,请国王设法解决。国王思前想后也没办法,因为许多人要去降伏牠,反而都送了命,所以唯有去请求佛陀。
佛陀答应了国王的要求。有一天,佛陀独自一人往毒蛇伏藏的竹林中走去。毒蛇远远看见佛陀,便生起瞋恨心,双眼怒视著佛陀,并且还张开口,伸出红舌,扑上来要伤害佛陀。佛陀运用慈力,从五个指端放出五色光彩,那绚烂的光彩照在毒蛇的身上,毒蛇即刻变得温和,毒气也消失了,心中生出了欢喜的心,举头仰望着佛陀,心想:「那里来的人,能放这种光明照在我的身上,使我身心都感到清凉快乐?」
佛陀知道毒蛇已经调伏了,便对牠说:「贤面长者!往昔的罪业你知道吗?过去世的你,虽是一个大富翁,但你悭贪嫉妒,刻薄诈欺,无恶不作,一年到头不曾布施一点给人,就是那可怜的乞丐,你仍然舍不得布施一粒米,反而怒目相视,恶口骂人,所以今生才受到这种丑形的果报。你怎么还不反省忏悔呢?为什么还要生恶心毒害来往的行人呢?你本来的罪业已经很重了,现在又在继续造罪,那你的痛苦要到几时才能够了脱呢?如果你再如此下去,痛苦的果报将是无穷尽的,几十万劫都没办法解脱的。」
佛陀慈和的音声深深打动毒蛇的心,使牠生起大惭愧心,在佛前忏悔前罪。佛陀看牠已经明白过失,便对牠说道:「你在前生因为不奉行道德,才受此蛇形,今天你能省悟,接受佛陀的教化,你就可以出离苦海了。」
毒蛇听了之后,忽然开口说话:「佛陀的慈训,弟子不敢有所违背,今后誓愿奉行。」
「既然如此,可入我的钵中。」佛陀说完,蛇即遵照佛陀的意思,进入了钵中,佛陀便拿著钵,走出了竹林。
国王及许多人民听了这个消息,都赶来树林中看个究竟。这时蛇见到人,心生惭愧,厌恶蛇身,不久就死去了。命终后,因为牠真心忏悔改过,便生到忉利天去享受天福。
一天,在竹林精舍的上空,忽然听到有天人唱偈赞佛:
巍巍大圣尊,福慧双修足,
迷昧令开明,慈恩如慧日。
净除烦恼垢,超越生死海,
佛力大难思,舍蛇来天界。
贤面长者超度了,所以,奉劝大富之人,不要悭吝不舍,免受毒蛇之报。
布施如播种
舍卫城有一位大财主名叫提婆,为人刻薄,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敛,就是一件极小的公益都不肯去做。家中虽藏有八万余斤黄金,日常生活却过得和穷人一样,人们对他的印象坏极了。他一死,没有子孙继承,依照法律,财产全归国有,这下子人心大快,不免议论纷纷。
波斯匿王深感疑惑,就去请教佛陀:「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佛陀微笑道:「大王!这是业报,是有前因的。提婆在过去世中曾供养过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得多生多世的福报,今生的富贵是他最后一次的余福了。」
波斯匿王追问道:「他今生虽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恶业,在他生死相续的来生,能不能也像今生一样的大富呢?」
佛陀摇摇头说:「不可能了!他的余福已享尽,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来生绝对不可能再享受福报了。」
《因果经》有一首偈语说:「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是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间上无论好坏、善恶、得失、有无,都有其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脱离因果法则。譬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这是因为有的人好吃懒做,悭吝不舍,整日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自然坐吃山空;有的人勤劳奋斗,乐善好施,懂得广结善缘,自然生财有道。
在佛门里称布施为「种福田」,只要有播种,必然会有结果,但是何时才能收成,就有待因缘成熟了。
舍卫国有一个近二百岁的贫穷老翁,听说佛陀能够知道现在、过去、未来的种种事,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而想瞻仰佛陀,便扶著拄杖慢慢从遥远的地方来求见佛陀。
当他走到精舍门口的时候,适巧是佛陀的弟子释梵守门,看见老翁形髒身秽,不让他进去,使得老翁勃然大怒,在门外大声叱喝道:「我虽然贫贱,但是三生有幸,能遇到佛陀降生,想要问一问众生罪福的因缘关系,而求离诸苦恼,怎么不让我进去问法呢?我听说佛陀是仁慈普济,万物莫不蒙受慈恩的,所以我远道而来,不避风雨,不怕辛苦,只求一见佛陀也不能够吗?」
佛陀在里面听到了,对阿难说:「阿难!你去请老翁进来吧。」
老翁听到佛陀请他,转怒为喜,带著无限恭敬的心,匍匐进去,顶礼佛陀之后就说道:「佛陀!我真是不幸的人,一生贫穷辛苦,饥饿寒冻,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每天在生死边缘挣扎著,若非人命至重,我早已厌离此身了。我听说佛陀在这里,心中非常欢喜,日夜思念,希望能见佛陀一面,死也瞑目了。刚才我在门外,久久不能进来,实在悲不自胜,想要转回去,又恐怕我衰老的力气,担负不了来回的跋涉,正在进退无路的时候,得蒙佛陀慈悲,令我进来,能见佛陀一面,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希望此生能早些结束罪业,来生仗著佛陀垂恩,得生善处。」
「可怜的老翁,你这一生实在太辛苦了,不过以你对佛法欣羡之心,来生必得善处。」
老翁感激地流着眼泪道:「佛陀!为什么我这一生要受如此贫穷孤苦的果报呢?请佛陀为我开示过去的因缘吧。」
佛陀对他说:「一个人的受生,都是因为以前的夙缘而得到自作自受的果报。你前世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太子,因为富贵非凡,常常欺侮百姓,只知道聚歛财物,不知道行布施。有一天,一位静志沙门来向你行乞一件法衣,你不但不布施,而且还以为他是来向你敲诈,就把他关起来,经过七日七夜才放他回去,这位沙门一拐一跛地走去,恰巧遇到一群饿得不成人形的盗贼要将他杀了充饥,太子见状,突然良心发现,才对自己说:『我既不曾布施给他,怎么忍心让他被人杀了呢?』于是急忙跑去援救,这位沙门因此保全了生命,他就是现今的弥勒菩萨,那位太子就是你呀!现在你贫穷的原因,正是因为那时候悭贪作恶的缘故,能够享得长寿就是你救了那位沙门的生命。过去业缘的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呀。」
老翁听了佛陀的说法,乞求道:「佛陀!请怜愍我风烛残年,让我出家做个沙门好吗?这样纵然死了,也不辜负此身啊!」
佛陀微笑说道:「我现在就为你剃度吧!」
说著,老翁的须发自然落地,身上自然披上法衣。老翁的心愿达成了,并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是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有了真切的愿心,终会满愿,老翁果然成就了他的愿心。
王女的觉悟
印度波罗奈国王的夫人生有一女,肤色金黄耀眼,头发绀青。王女十六岁时,父母见女儿日渐长大,就想替她寻找佳婿。王女告诉父母:「我还不想出嫁,除非能找到像我一样肤色金黄,头发绀青的夫婿,我才愿意。」于是父母到处打听,却不能找到这样的人选。
这时佛陀住在舍卫国,国中有人行商到波罗奈国,国王就请商人打听,商人告诉国王:「舍卫国内有一个人,他的相貌更胜于王女。」国王听了非常欢喜,令商人迎娶佛陀至波罗奈。
商人于是写信给佛陀,信上说王女端正无比,希望佛陀能迎娶她。
佛陀这时正在只园精舍为大众说法,带信的人直入精舍,把信交给佛陀。由于佛陀已经预先知道信上所说,因此一拿到信,就撕毁它,并且写了一封信给王女。信上说:「世间一切的苦,都是由恩爱所生,有生必然会衰老、生病,由病而致死,由死而有忧哭,所以世间一切苦,都是从恩爱所生。」
王女看了信,思惟其中道理,即刻获得五种神通,与父母辞别,飞到佛陀座前。佛陀见了王女,面露微笑,口中发出五色光明。
阿难见此奇景,上前询问佛陀因缘。佛陀便为大众叙说金色女的本生因缘:
迦叶佛时,金色女是一户贫穷人家的妇女,他的丈夫手脚萎缩,不能走路,生活困顿。一天,幸遇迦叶佛为贫女开示贫穷与富贵的因缘果报,又教授其经法。金色女心生欢喜,持帝释所赠天衣,布施设供供养迦叶佛,以此功德,寿尽来生世间,为波罗奈国王女,由于喜欢读经布施,因此得身体黄金色,头发绀青的果报。
比丘们聆听佛陀所说金色女的本缘之后,知道喜读经典、布施供养的功德无量,不可思议,都生起勇猛精进的道心。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婆罗门兄弟五人,四位兄长都入山学道,证得五神通。唯有最小的弟弟弗那,生活穷苦,以耕种为业。
有一天,佛陀一如往昔出外托钵乞食,弗那看到庄严相好的佛陀,生起无限恭敬欢喜的心,便以满钵上等白饭供养佛陀。隔天清晨,当弗那荷著锄头到田里耕作时,出现在眼前的景象简直让他不敢相信,才种植不到半个月的秧苗,竟然在一夜之间长出数尺高金黄色的稻子,弗那欢喜地找人来收割,并且卖了很好的价钱,因而成为钜富,改善了生活。
四位入山学道的哥哥十分关心弟弟弗那,于是相约下山来了解弟弟的生活近况。回到家里,看到春风满面的弟弟,不禁惊讶地问道:「最近生活好吗?今天你的精神好像比往常好多了,有什么喜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吗?」弗那就把自己因为供佛而致富改善生活的经过情形告诉四位兄长。
四位兄长一听,都深感不可思议,他们也希望能以供养佛陀的功德求生天上,但是却不喜欢听佛陀说法,不求解脱,因此,就请弟弟弗那为他们做了四粒饭团,拿到精舍供养佛陀。
第一位婆罗门供养佛陀时,佛陀只说了一句「诸行无常」,他就掩住耳朵再也听不下去了。
第二位婆罗门供养佛陀时,佛陀只说了一句「是生灭法」,他也掩住耳朵不听。
第三位婆罗门供养佛陀时,只听佛陀说了一句「生灭灭已」,便掩住耳朵不听。
第四位婆罗门供养佛陀时,同样只听了一句「寂灭为乐」,便掩住耳朵不愿听下去。
他们回去之后,聚在一起谈论佛陀刚才是讲了什么道理,每位婆罗门都把自己听到的一句话讲出来,四句连成了一首偈语,他们思索著偈子的意思,终于心开意解而证得三圣果。他们悟道以后,一起来到佛前礼拜忏悔,请求佛陀收他们为弟子,后来他们都断除烦恼而证得阿罗汉果。
可见学佛应该去除我慢心,谦虚善听,清净的佛法才能深植于心田。
合掌的女婴
有一次,佛陀正在王舍城宣说大乘佛法时,法会中有一位贤慧能干的妇女,名叫毗娄。毗娄在家里不但是一位贤妻良母,在社会上,也是人人称赞的模范妇女,因此,她的号召力非常大。在这一次法会中,她邀约成千上万的妇女来参加闻法。她们虽然都是初发心的人,但是很虔诚地合掌听经。
佛陀在讲经中,忽然停下来,转向阿那律问道:「阿那律!你见到什么,有什么奇特的事情吗?」
阿那律站起身来,恭敬的回答佛陀道:「佛陀!大家静听佛陀的法音,都自然而然地合掌恭听,我看到毗娄信女怀中的胎儿,也合掌闻法,所以,我感到奇特。」
毗娄身中确已怀孕,胎中是个女孩子,她受母亲的慈化,和自己本有的善缘,虽然在胎中,也合掌听经。
佛陀又说道:「善哉!善哉!在这么多的罗汉中,阿那律!你得到天眼通,能见到别人所未见过的罕事,这是大家所不及你的。阿那律!你有没有看到在十方世界里的飞鸟走兽以及虫类,牠们在怀孕中的胎儿也随著母亲合掌听经?这就是佛陀的圆音能普遍于各界,令听到的众生都合掌致敬。」
佛陀讲完以后,为了让大家见识世上稀有的事情,因此身上大放光明,无阻无碍地照见一切。在佛陀慈光的照耀下,没有内外分别,正如在一面大镜之前,什么东西也隐藏不了。这时,所有的听众仗著佛陀的法力,看见了从没见过的一切,大家欢喜异常。
毗娄贤妇感觉怀中的胎儿快要降世,因此站起身来,顶礼佛陀以后,退到一边产下了婴孩。
女婴的降世,天上奏著美妙的音乐,美丽的花朵五彩缤纷飘下,妇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