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什么书

《科学与宗教引论》    麦克格拉斯 著 王毅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是知名神学家,港台译作麦格夫,著作等身。此书基督徒比较容易读。        《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第六届中美哲学-宗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周建漳 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含中国知名学者赵敦华江丕盛、傅有德、张志刚、陈立胜等的论文。论题不仅涉及物理学、宇宙论、进化论,也涉及不同宗教间的对话。        《欧美哲学与宗教演讲录》    赵敦华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是来自比利时的学者在北大的演讲,其中的“从笛卡尔到康德:科学世俗化的现代进程”一文比较切合主题;第二部分是1998年“中美哲学与宗教学研讨会”的演讲稿。        《宗教经验种种》    詹姆斯 著    华夏出版社,2005年        ——此为名著,民国时期就有商务印书馆的中文版,近年商务也重印了。2002年还出了问世百年纪念版(英语)。        《科学与近代世界》    怀特海 著    商务印书馆    ——作者是著名哲学家,原版出版于1927年。他把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提到很高的位置,甚至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进程有赖于对这两个最强大势力的关系的认识。        《文化与价值》    维特根斯坦 著        ——有涉及对科学与宗教论题的段落,极富启示。        《上帝是否存在?》    斯温伯格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曾到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讲学。        《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    霍伊卡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有关科学与宗教问题的研讨班会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书。作者是科学史教授。基本结论是:宗教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健康的影响。    -------------  《神的尺度:调和科学与宗教的一个世纪之久的战斗——吉福德讲座的故事》    (The Measure of God: Our Century-Long Struggle to Reconcile Science & Religion---The Story of the Gifford Lecture)        维萨姆(Larry Witham) 著        HarperSanFrancisco Publishers出版,2005年        至今已经有120年历史的吉幅德讲座集合了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神学家探讨人类的有关上帝观的所有问题。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人物,詹姆斯,史怀策,萨根,波尔,等等,都曾走上吉幅德讲台。        人性并没有放弃调和上帝与科学的努力,本书讲述的故事就是明证。  ---------------------------------------------  美国乔治敦大学神学教授浩忒(John F.Haught)对宗教与科学的讨论就是科学家和神学家都能阅读的。其导论性著作《科学与宗教:从冲突到对话》(Paulist Press,1995)非常值得推介。作者在大学为本科生讲授有关此题目的课程近三十年,全书围绕常见的问题展开:        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吗?    科学是否使得位格的上帝不可能了?    进化论是否取消了上帝的存在这个问题?    生命可以还原到化学?    宇宙是被创造的吗?    我们是否属于此?    自然界为什么有复杂性?    宇宙有目的吗?    宗教是否应该对生态危机负责?    浩忒还在乔治敦大学的科学与宗教研究中心担任主任,相关著作不少,颇受好评的是2000年初版的《达尔文之后的上帝》(Westview Press),对达尔文派进化论者和基督教护教士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提出批评,认为,他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背后的宇宙中设计和秩序,方向错误。他把上帝视为未来之动态的、爱的力量,上帝对演进的宇宙有一个愿景,而不是一个计划。    作为理解问题的方式,浩忒在《科学与宗教:从冲突到对话》中提出了看待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四分法:        第一种是冲突立场(conflict),认为宗教是极为反科学的,或者换句话说,科学使得宗教无效。        第二种立场是对置(contrast),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两种如此显然不同,两者冲突是不可能的。        第三种是接触(contact),这一立场认为,尽管宗教和科学是明显区分的,但科学对宗教总是有意义的(反之亦然)。科学与宗教必然互相作用,因此,宗教和神学必不能忽视科学上的新发展。        第四种立场是肯定(confirmation),在逻辑上不同于第三种立场,但比较接近。这一立场强调,在一些细致而重要的方式中,宗教可以正面地支持科学探索,支持对真理的科学式探求。        浩忒本人倾向于第三第四种立场。  --------------------------    上面提到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这可以被称为心理学进路,着重人类的经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可谓詹姆斯的同路人,他比詹姆斯小十七岁,两者保持通信,相互影响和鼓励。        柏格森以关注时间为特色,强调了古代哲学中的“绵延duaration”观念,他有句名言:        “我十分惊讶地看见,科学时间并不延续”        我自己也在工程学科中发现,在计算数学中的,公式中的时间项没有时间意义可言,在迭代计算中,时间诗歌可以任意摆弄的量,可以往回走。或者说,物理学上的时间不是人的时间。时间牺牲给了空间,空间只是碎片的叠加。而人生则是靠别的什么连为一体的。把别的什么,在柏格森的《创化论》中,是宇宙中的活力(vital force).        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思考,科学的盲点也就显明,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时间真正确定实在的世界来说,人的知识中,最深的那种知识来自“实践的”智力,其运行的基础是直觉、同情、行动、创造力和自由。  ----------------------------------  二十世纪对科学本身的多学科研究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曾经相当热,这些成果并没有被后来的年轻人所继承。有些人的著作继续在被引进。比如,《反对方法》一书作者法伊尔阿本德的《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就颇有趣。其中第十章的标题:“科学是许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应与国家分离,正如宗教已与国家分离一样”。  -------------------------------------  一则书评,评的是与道金斯的God’s Delusion争论的书:《达尔文的天使》,中文译介来不及做,先存此。    From The Times    September 1, 2007    Darwin’s Angel: An Angelic Response to the God Delusion    By John Cornwell         Reviewed by Salley Vickers     THIS BOOK IS A PIECE of sheer heaven. It kicks Richard Dawkins’s self-aggrandising polemic, The God Delusion, into touch with featherlight footwork and is deliciously wise, witty and intellectually sharp into the bargain.     John Cornwell’s mouthpiece is a likeable seraph, who follows the dictum of G. K. Chesterton that angels fly “because they take themselves lightly”. Cornwell clearly believes, as I do, that angels are not wispy, winged beings in ethereal nightgowns, but something far more subtle and profound: archetypal images that dramatise the invisible realities. As such, they can act as symbols for the formless but also for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The seraph begins by politely nailing Dawkins’s first sleight of hand which, as loads of people have now pointed out, dishonestly bundles all religious belief and practice into one crude bag that supposedly equals fanaticism.     This is rather like suggesting that all science is dangerous because it has bro or that all education is mistaken because children have been whipped by so-called educators.     It is child’s play to denounce a subject by pointing to the myriad ways in which
misuse and misapplication are rife in all area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politics, science, education, medicine, religion. But it is faulty logic to conclude that this is necessarily the fault of the set of ideas being traduced. I attended a primary school where the strap was still applied. Does it follow that I should not have attended primary school? Is psychiatry a bad thing because schizophrenics were once made to take bromide?     Next the seraph gently takes Dawkins to task for his breezy disregard for – some might say ignorance of – serious theology. You cannot criticise a theory until you have made some proper attempt to come to grips with it, and Dawkins hasn’t; or doesn’t show us that he has tried. He overlooks the big theologians altogether in favour of some pretty low-key, unknown figures.     His account of the Bible is equally undiscriminating. For a start, only religious nutcases take the Crea it is not a new or radical supposition that even the first readers of Genesis would have been aware of its symbolic nature – or rather, would have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e fact of fact and the fact of fiction, a distinction that escapes Dawkins, who appears to have no concept of the “reality” of a thought, and only a very immature concept of the “reality” of a play, novel or poem. (As I used to ask students, is Hamlet real?)     Nor is the Bible “a book” but, as the affable seraph points out, a miscellany of stories, letters, polemic, histories, fables and certainly some great moral teachings, as well as some outmoded and unacceptable social prejudices.     Therefore, it is perfectly respectable to “pick and choose” when reading the Bible, something that Dawkins takes Christians to task for. As for the pseudo-history of the Gospels: “history” wasn’t invented when they were written. “History”, as we know it, is a wholly modern concept. For the ancients, a history would be a mixture of reportage, received wisdom, narrative and story.     The life of Jesus is told in a series of stories to convey the essence of a life that, however you look at it, was demonstrably an influential one and continues to be so. (Where would Dawkins be without Jesus’s extraordinary impact on the Western world? Quite a bit poorer, for one thing.)     Just as Jesus told stories to get across his points, the Gospellers told stories about him. It doesn’t follow that they are false because they are stories – any more than a history is true because it is a history. (The allegedly objective relaying of a series of “facts” is often far more partial than the creation of fictive truths. Stalin was considered a great historian in his time.)     But what is most worrying in the Dawkins ideology, as the gracefully admonishing seraph points out, is the violently biased language in a book that claims to reveal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bias. Dawkins uses the image of a virus and employs a Darwinian model to explain how cultural ideas spread. It is far from clear that the spread of ideas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but that ideas do travel, and fast, is undoubtedly the case. Hence it especially behoves the professional spreader of ideas to watch his or her language.     Religion as disease, and more pertinently, the religiously inclined as disease-carriers, this is dangerous talk. Dawkins might try substituting “Jews” or “blacks” for “religiously inclined” and he would see why.     Not that any of this is likely to alter the minds of the antiGod squad. They “know” they are right – that least scientific of attitudes since it precludes changes of heart or openness of mind. If only Professor Dawkins and Co would remember that Socrates was deemed the wisest of men because he “knew that he didn’t know”. Those who think that not knowing is safer and more attractive than its opposite should treat themselves to this elegant little book.     DARWIN’S ANGEL An Angelic Riposte to the God Delusion by John Cornwell     Profile, &10.99; 160pp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最近新书,而且畅销:  《上帝的进化》    THE EVOLUTION OF GOD     By Robert Wright     Little, Brown | 567 pp. $25.99     华盛顿邮报的书评:      /wp-dyn/content/article//AR3_pf.html
  【转】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本质区别
       最近看到一本基督教护教性书籍(里程:《游子吟———永恒在召唤》),被认为是“向知识分子传福音的参考书”,该书很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得出结论说:基督教信仰与科学是“和谐一致的,它不仅符合科学而且大大地超越科学。”果真如此吗?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本质不同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界限在哪里?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是从物质世界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的,因而是可以接收实践检验的(逻辑证明是第二位的),也只有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改善和发展;基督教信仰宣扬的则是超自然、超物质的力量,因而归根结底是不可接受实践检验的,所以该书中说,“心灵和诚实是认识神的唯一途径”,“灵界存有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相对于灵界,人类既无量度标准可用,其智慧又远所不及,科学只有望洋兴叹”(202页)。
      科学的精神是理性的批判精神,倡导独立思考,倡导质疑和探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基督教信仰宣扬的则是虔诚的心理,这样就不会怀疑神的存在。如该书中说:“有人坚持说,要弄清楚了才信,看见了才信。殊不知,在信仰问题上,逻辑恰恰相反:信了才能明白,信了才能看见!”(205页)只要你坚信有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全知全能的上帝,那么上帝就一定是无所不能的。这样,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来“论证”你的论断是正确的。
      科学的精神所以是理性的,还因为领会科学的精神,不仅需要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还需要了解科学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即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否则你就弄不清哪些看法是科学的,哪些则是虚假的。但是,基督教信仰却否定科学的方法。该书中说:“然而,如果把这种重实验数据的研究方法,不恰当地由物质世界扩展到灵性世界、由研究被造的自然界扩展到探知造物主时,就成了谬误”(200页)。“如果没有神的启示,我们是无力认识宇宙的”(169页)。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能够相安无事吗
      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在本质上不同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否发生实际冲突则是又一回事。二者既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事实是,它们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冲突,存在过势不两立的斗争;然而也有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时候。那么,科学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这种种状态应该如何来理解呢?
      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看法是全社会尤其是宗教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分析吧。他认为:对于科学,就我们的目的来说,不妨把它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科学直接产生知识,间接产生行动的手段。至于宗教,则相反,它所涉及的是目标和价值,并且一般地也涉及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感情基础。所以,尽管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彼此是界线分明的,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能够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参阅《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基督教信仰主张“神借着他创造的大自然(包括人类本身)向人们启示他自己,这是在任何时间、地点,人人均可领受的启示”(《游子吟》2页)。“人可以凭借由神赋予的理性去认识神所创造的宇宙万物,进而认识神、荣耀神”(181页)。在这样的场合,基督教信仰与科学一般是可以相安无事的。
  (接上)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
      既然这样,为什么科学与宗教之间还会“引起残酷的斗争”呢?我们也来看看爱因斯坦的分析。他指出: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正是宗教传统的这种神秘的内容,或者更确切些说,这种象征性的内容,可能会同科学发生冲突。只要宗教的这套观念包含着它对那些原来属于科学领域的论题所作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式陈述,这种冲突就一定会发生。因此,为了保存真正的宗教,宗教代表人物们应当有魄力放弃那个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也就是放弃过去曾把那么大的权力交给教士手里的那个恐惧和希望的源泉。在他们的劳动中,他们应当利用那些能够在人类自己的身上培养出来的善、真和美的力量。在宗教代表人物们完成了上述的净化过程以后,他们必定会高兴地认识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参阅《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基督教信仰者对进化论态度说明了什么《游子吟》一书中专辟有一章讨论“创造论与进化论”的,提出进化论只是一种尚未被证实的假说,挑出了不少“毛病”,罗列了各种理由,结论为:还是“创造论”高明,应当相信《圣经》的说法———“生物是神各从其类造的,不是进化来的。虽然微小的进化,如从野生到驯养所引起的变化,育种学家培育的动、植物新品种等,可能发生,但难以超过‘种’或‘属’的水平,因而不可能导致进化的发生”(254页)。
      基督教信仰既然与科学是“和谐”的,那么为什么对进化论却如此另眼看待呢?那是因为进化论对《圣经》的权威提出了置疑,触动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造成了后者的“致命伤”,这是万难容忍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综合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尽可能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物种起源的科学假说,至今它已具有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证据。不管新的科学发现还会如何难为进化论,不管进化论在一些内容上还需要作什么样的充实和改变,它已经是能够对生物进化、人类起源等问题给出较好解答的科学理论了。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现在又能从遗传学的角度进行重要的补充和阐发,使生物进化的理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基督教信仰者对进化论的态度说明了爱因斯坦所说的“宗教净化过程”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将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即使在高弹“和谐”论调的时候,基督教的护教卫士也决不会放弃对进化论等击中其信仰要害的科学理论发难。
      基督教信仰利用和歪曲现代科学成果
      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影响的日益强大,因此基督教信仰对科学更加“友善”,对现代科学的成果更加关心,更加强调:神的存在“一方面写在《圣经》上,一方面写在自然界,尽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却绝对不能彼此发生冲突”;“我们需要做的是,坚信《圣经》,坚信科学与《圣经》决不会彼此相悖”(255页)。于是,基督教护教卫士也很重视学习、研究现代科学,企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来为《圣经》辩护。为什么说基督教信仰与科学“相符合”呢?因为《圣经》中充满了“科学预见”,神创造了宇宙规律,科学家只是发现了而已,科学再发展,也脱离不开神的“掌心”;“神不仅是宇宙的创造者,也是宇宙的维护者”,“人即使可以认识宇宙,却决无力维持宇宙。所以,无论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永远需要神”(170页)。就这样,基督教信仰“大大地超越科学”了。
      基督教信仰还抓住一切机会,歪曲地利用
      现代科学成果。在说到如何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时,竟然能联系到:“我们读《圣经》时,也同样面对很多难解的地方,比如,道成肉身的耶稣,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是人又是神。我们是否也可像科学家接受光的两重性一样,谦卑下来,凭信心接受耶稣的神、人两重性呢?”(第164页)这也算得上宣讲《圣经》的一点儿“发展”吧。
  呵呵,小兄弟真厉害!
  现代科学成果。在说到如何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时,竟然能联系到:“我们读《圣经》时,也同样面对很多难解的地方,比如,道成肉身的耶稣,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是人又是神。我们是否也可像科学家接受光的两重性一样,谦卑下来,凭信心接受耶稣的神、人两重性呢?”(第164页)这也算得上宣讲《圣经》的一点儿“发展”吧。   -----------------------------------  :P迅速石化中。。。  
    本贴欢迎理性的参与和补充,建议唧唧之流还是少来搅扰(我可没有提到《游子吟》)。  
  建议两派各列举各的,仅做书的客观介绍,不做读者观点讨论.  有些书还是不错的.
    现在的人奢谈高深理论,却一点根基也没有,比如楼主标题“举偶”之类,实在有辱斯文。  
  [作者:是白非黑 回复日期: 16:05:06]    谢谢指教。  原来在茶舍的标题不是这样的,临时改的,因为增加了内容。希望你来改个标题,我来请斑竹操作。    
  [作者:黄花一把 回复日期: 15:29:20]  谢谢。 
  涉及此类讨论的书还有许多,三联有本《当科学遇到宗教》也是挺热门的,还有许多散见在科学工作者的文章中,基本没从哲学意义上来谈这类问题。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曾举行了“科学与宗教”系列讲座。会议邀请了四位美国专家(一位哲学家、三位科学家)就当代视野中的科学与宗教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参加这次系列讲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和对话。作为这次系列讲座的成果,这本论文集终于出版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大众心目中,有一个误区,认为科学是宗教的对立面,是批判宗教的克星。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知识途径。但是,参加这次会议的洛伦.哈斯玛(Loren Haarsma)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对于宇宙有如此不同的哲学和宗教观点的科学家们能够一起工作,并能就他们的科学理论和等式达成共识”?洛伦.哈斯玛就这个问题为我们展开了全新视野的一系列论述,显示了他多年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国际上的这些动态和资讯让我们耳目一新。他还告诉中国大众他自己的见证——作为一位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并长期从事科学工作的科学家的见证:“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基督教。随着我不断长大,我了解到其他的哲学和宗教,时不时地,我会质疑我所接受的一些东西,但仍然相信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真的。我仍然相信基督教的那些基本教义,部分是因为我从科学中所学到的,部分是建基于历史证据。 在大学里,我主修物理学。大学毕业后,我在哈佛大学获得物理学的博士。之后的五年,我全职研究神经科学。从1999年开始,我在加尔文大学教授物理学。我学习、研究和教授科学已经长达二十年。我所学习的科学并没有取代,而是加强了从我宗教中学到的东西。”他以理性、科学数据、哲学逻辑告诉人们他的这些观点。    这次演讲内容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科学与宗教的对话》    
  下面刊出这本书中的一篇演讲——洛伦.哈斯玛的《牛顿VS拉普拉斯:两种世界观》    数世纪以来,人类见证了行星和恒星的运动。在历史上,大多数文化对于行星和恒星的运动做出了宗教性的解释,认为是由上帝或诸神所引起的。    大约在320年前,牛顿爵士为行星和恒星的运动提出来了一个科学的解释。牛顿提出了一些他认为对所有的运动都适用的基本原理:两个物体总是以相等相反的力互相作用;物体受力大小与动量改变成正比;任何两个物体因重力而彼此吸引,而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接着牛顿以数学的方式表明,如果我们把这些原理“自然律”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能解释和预测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而且也可以用于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    牛顿是有宗教信仰的。他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继续统治着它。牛顿并不认为他的科学解释取代了他的宗教信仰。事实上,他把自已的科学发现看做是对上帝信仰的支持。他说:“这一由太阳,行星和彗星的构成的美丽系统只能从一个智慧和有力量的存在者的计划和控制中演进出来”。    在牛顿之后的一个世纪,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学和科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Laplace)。他根据牛顿和其他科学家的成果写了一些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非常详细的数学形式科学地解释和预测了月球和行星的运动。这里有一个经常被人提及的故事:当拉普拉斯很正式地把自己的著作呈现给拿破仑大帝的时候,拿破仑发现拉普拉斯写了这么一本大部头天文学著作,竟没有一次提到宇宙的造物主。据说,拉普拉斯是这样回答的,“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    在过去的数个世纪中,人们使用多种方式来解释拉普拉斯的回答。对拉普拉斯回答的最通常解释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有了对行星如何运动的一个科学解释,因而不再需要用上帝来解释。”似乎对于拉普拉斯来说,对于行星运动的科学解释的确取代了宗教解释。      一 无神论和有神论关于自然律的观点      牛顿和拉普拉斯所代表的两种最普通的观点,是当今科学家所持有的关于自然世界的宗教的和科学的解释之间关系的看法。拉普拉斯代表的这种观点认为,物质和能量只是客观地和机械地存在并相互影响,它们的存在和影响是以我们称之为“自然律”的规则模式进行的。无神论者通常持有这种物质和能量的机械图景。无神论,作为一种哲学观念,认为物质世界就是所有的存在,没有上帝或超自然这类东西的存在。不过,可能有些无神论者并不持这种物质和能量的机械观点。但在我的经验中,凡是作为无神论者的科学家几乎都持有这种关于自然世界的机械观。    牛顿所代表的关于自然的有神论观点是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相符合的。有神论,作为一个广义的术语,是用来指称信仰上帝的存在。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使用有神论这一术语来专门指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信念,即有一位上帝,他不仅创造了这一宇宙,而且继续去维持它、管理它并与它发生交互作用。在有神论中,上帝管理这一宇宙,由于上帝一致性地管理它,所以物质和能量以一种规则的模式运行,我们把这些模式称为“自然律”。      
  唐纳德.麦克(Donald Mackay),既是物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也是一个基督徒。他以如下的方式描述自己关于自然的观点:“我们世界的持续存在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它时时刻刻都依赖于造物主力量的支持性言语的持续存在。”麦克把这种观点称之为“动态的稳定性”(dynamic stability)。他还以一个现代类比来解释它。设想你在玩一个简单的电脑游戏,其中电子球拍在电脑屏幕上移动。电脑屏幕上的球和球拍看来是稳定的,它们表现出以规则的,可重复的,数学的可预测的模式来移动和交互影响。不过我们知道电脑屏幕上的球和球拍并不真正地是固体的或稳定的。它们表现出稳定只是因为来自于一个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流持续地撞击屏幕上的荧光图案。决定球和球拍运动的规则并不内在于球和球拍自身,这些规则来自于控制阴极射线管的电脑。麦克以同样的方式来论证物质,能量和宇宙中的自然律,认为它们并不是因自身而内在地存在和稳定的,它们持续的存在和明显的稳定要归因于上帝持续地维持它们的这样一个事实。    并不是牛顿发明了上帝不仅创造了宇宙,而且持续地管理它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有数千年传统的基督教和犹太教。《圣经》中的许多篇章表明,宇宙的持续存在以及以一个有序的模式运行,只是因为上帝的持续性的支撑。来自《诗篇》中的一个例子《诗篇》104),一个诗人称颂上帝:值得指出的是,该段是平行描述的.太阳落下(一个自然事件),上帝带来黑暗为夜(神的行为)。狮子寻找猎物,他们向上帝要食物(上帝的统治)。《圣经》的观点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什么事情“自然地”发生了,仍然是上帝在指挥。这首赞美诗早在2000多年前就写成了,所以诗人很可能没有想到“自然”。不过,诗人肯定知道一般的自然事件和非同寻常的事件之间的区别、赞美诗充满了对上帝的赞美,因为在以色列的历史上,上帝多次做了不寻常和神迹性的事情.因此诗人毫无疑问理解在超自然的神迹和比如太阳落山,狮子寻食这样的寻常事情之间的区分。不过诗人坚持认为,上帝对自然事件的负责程度是和对超自然事件的负责程度一样多的。事实上,上帝是因为那些自然的事件而被赞美和崇拜的。    科学家有时认为自然律“支配”着宇宙。不过从一个有神论的观点看来,自然律自身并不支配宇宙;自然律是上帝支配宇宙的工具。上帝愿意的时候,他可以更换自然律通常的功用,但绝大多数时候,上帝选择通过这些自然律以不变的方式来工作。当我们科学地研究宇宙的时候,我们对于上帝创造和使用的自然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和描述。有神论认为这些自然规律的合理性和规则性应当被看做是来自于上帝的礼物,没有他,我们将不可能理解我们的世界。  
无神论和有神论关于偶然的观点  
上个世纪物理学最令人惊讶的发现之一就是,自然律似乎并不完全是决定论的。由牛顿和追随他的科学家所发展的经典力学是决定论的。在经典力学中,原则上是可能以绝对的精确性知道任意粒子的每一个物理变量(位置,速度,能量等)。但在上个世纪中,物理学家发现他们需要一个新的理论--量子力学,来描述微子,粒子的行为。实际上从量子力学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不可能以完全的精确性来测量一个粒子的每个物理变量。在量子力学中,即使当我们尽可能多地知道一个粒子或一个粒子系统的初始条件,预测一些测量的精确结果也是不可能的。一些量子力学事件的过程--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原则上--也是偶然决定的。随意或“偶然”被镶嵌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之中的。  
科学家在量子力学之外也使用“偶然”这个术语,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在经典力学中,如果一个系统非常复杂(如一个“混沌”系统),实际上不可能对它的初始条件有充足的完备知识。系统的最终状态依赖于初始条件是如此之精微,以至于在实践中不可能准确预测将要发生什么。“混沌系统“的一些普通例子包括掷骰子、掷硬币和预测天气。在这些系统中,建立在经验和某些一般考虑之上,不同的结果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概率;但不能预测一个单一事件的特定结果。生物学家是以这种方式使用“偶然”这个词的。在进化论的生物学中,一个“偶然”事件仅仅是影响有机体生存的事件(比如,一个自然灾难),或是遗传信息(变异),但这些遗传信息不是由有机体自身引起的,也不能被预测。“偶然”在进化生物学或任何其他科学分支中都是关于科学家不能精确预测最终结果的表达。  
一些人把自然界中随机事件的存在以无神论的方式来解释。他们使用偶然这个词作为对上帝的替代性解释。当他们说有些事情是“偶然”发生时,他们认为这是没有目的的。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任何东西指引它,对于最终的结果也没有任何目的的值得关注。尽管一些科学家在他们的通俗著作中以这种方式使用“偶然”这个词,但这不是“偶然”这个词的科学含义。辛普森(George G.Simpson)注意到了在进化理论中偶然事件所起的作用。他说,“人是无目的的自然过程的结果,这一过程并不特别关注人”。相似地,弗图玛(Douglas Futuma)也说,  “一些人害怕这样的结论,即人类不是被设计的,没有目的,仅仅是机械机制的产物---但这似乎是进化所带来的信息”。当科学家以这种方式使用“偶然”这一概念时,他们在讨论“偶然”这个词的科学含义,不过加上了一些哲学的,无神论的解释。  
当科学家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使用“偶然”这一概念时,他们只是指:基于对于早先状态的知识,科学家是不能完全预测一个系统的最终状态的。在一个科学理论中,“偶然”这一术语不是对于因果的表达(或是对于缺少因果的表达);而是对于可预测性的表达。  
有神论者认为,对术语“偶然”的科学的用法也是完全可以与上帝对自然支配的有神论的观点相容的。《圣经》中的许多章节描述上帝通过一些表面偶然的事件来起作用。比如,数千年前,牧师有时通过掷骰子或“抽签”来决定上帝对于某个决定的意愿。《圣经》的《箴言篇》中以这样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信念:“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在现代科学存在之前的数世纪里,人们认为有些事件是不可能预测的。《圣经》的作者们认为上帝支配着诸如抽签这样看似的偶然事件。《圣经》的作者们也认为上帝还支配了现在我们用概率来科学描述的事件(比如天气)。科学上的偶然性对于《圣经》中上帝统治的观念构不成基本的挑战。这是因为,我们人类不能科学地预测一个事件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上帝不能参与该事件并赋予它目的和意义。恰恰相反。在对自然的神学观中,偶然事件是上帝支配世界的另外的方式。  
一两个类比也许有助于理解这个概念。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曾编写了一个电脑程序来模仿树叶从树上落下的情形。对于任何一个观看电脑演示的人来说,落叶的时间似乎是偶然的。不过,这位科学家能通过控制她的电脑程序而使得任何一片树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落下。观察者是不能预测这一事件的,也不能区分真正偶然的落叶和由科学家控制的落叶。类比而言,上帝能够选择科学上无法预测的事件结果以便达到特定的目的。上帝能够以非常隐蔽的方式来进行与受造物的相互作用;尽管我们不能科学地侦测到,但这些方式非常有意义。  
作为一位粒子物理学家和牧师的道肯霍尔(John Dolkinghore),曾经认为上帝使用偶然过程的另一个意义是给予受造的世界一点自由。在这种观点看来,通过包含决定论和偶然性的自然规律,上帝给予了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一个可能的值域来开发,并且给予了开发这个值域的自由。我们来做个比方,设想一下一些电脑程序员是如何在他们的工作中使用“遗传算法”的。他们设计了一个带有目的的电脑程序(比如,控制一个复杂的制造过程)。电脑程序员会为每个变量区分一些值域,而不是明确地指出电脑程序中每个变量的值。电脑从允许的值域中偶然是选择变量,然后测算它在执行给定任务时的表现。接着它偶然地改变一个或多个变量,再一次执行任务,考察它是否更好地工作。在多次试验之后,电脑以这种方式包含了一个变量的集合,这些变量都是比较理想地符合执行特定任务的。电脑程序中的遗传算法也能被用于艺术的目的。当一些复合变量的函数被创造性地运用时,可以创作出美丽的图画。一个艺术家能够允许电脑程序偶然地改变一个变量,接着改变另一个变量,不断地改变,进而允许电脑使用这一较广的可能的值域,从而产生一个美丽而独特的完整的图画系列。一些有神论者认为,通过量子力学的一些规律,上帝把偶然性嵌入自然律的创造之中,以便让自然开发上帝所赋予的一系列广泛且美丽的可能性。  
无神论和有神论关于科学为什么起作用的论点    
我已经描述了在当今的科学家中普遍流行的关于宇宙的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无神论的观点,认为上帝不存在,自然规律和偶然事件机械地发生着,自然事件的科学解释应当取代所有的宗教解释。第二种是有神论的观点,认为上帝持续地以一致性的方式来支配宇宙,即我们所理解的自然律。上帝能通过看似的偶然事件与自然发生作用,对自然事件的科学解释增加了我们对上帝如何支配宇宙的理解,但并没有取代我们的宗教知识。当然,科学家之中不仅仅只有这两种观点,但我刚刚所描述的无神论和有神论的论点可能是当今科学家中间最常见的两种宗教观点。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对于宇宙有如此不同的哲学和宗教观点的科学家们能够一起工作,并能就他们的科学理论和等式达成共识。无神论和有神论的科学家一致认为,由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改进的牛顿经典力学的定律准确地描述了大质量物体是如何移动的,以及在万有引力中是如何吸引对方的。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家彼此都同意量子场理论在描述小粒子运动和电磁以及核能力方面的出色表现。有些人想知道科学家是如何能够在关于宇宙的方面持不同的宗教信念却在科学工作上彼此意见一致。  
其中一个答案就是,科学是“方法论上是无神论的”。牛顿,爱因斯坦以及达尔文的科学方程和理论是不涉及上帝或超自然的。因此,在这种观点看来,科学方程和理论在方法上是无神论的。他们的行为给人的印象是,“上帝好像不存在”。一个科学家并不一定是无神论者才能进行科学研究。一个科学家仍然可以相信上帝存在;不过,在这种观点看来,一个科学家当他或她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假设上帝不存在。  
科学理论和方程确实没有直接指向上帝的存在或行动。不过,把科学描述成“方法论上的无神论”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会起到误导作用,因为它蕴含了这样的想法,即科学方法与无神论要比与有神论或其他信念系统更相容。有神论者认为科学方法与有神论和与无神论至少是同样相容的。  
尽管一般来说,科学家有许多非常不同的宗教信念,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持有某些关于自然的核心哲学信念。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在自然中存在规则性,可重复的和普遍的因果模式,而它们是可以通过观察,形成假设和实验的过程来理解的。这些信念严格地说,并不是科学信念。科学不能证明它们是真的。这些信念来自于哲学和宗教。这些关于自然的核心哲学信念与无神论是相容的。不过正如我们已看到的,这套关于自然的哲学信念与有神论也是相容的。比如,《圣经》说,上帝创造了宇宙并以忠实和一致性的方式待续地统治它。有神论者认为这才是科学起作用的原因。进行科学研究的有神论者,在寻找自然世界中规则的因果模式时,并不是“假装上帝不存在”。他寻找自然世界中规则的因果模式就是因为他相信《圣经》中描述的上帝。  
科学知识以及了解自然的科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与不止一个宗教信念系统相容。科学与无神论,有神论和其他宗教信念系统都相容。而这就允许具有不同宗教信念的科学家一起工作,共同研究自然,彼此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关于自然世界属性、功能和历史的共识。       
科学如此成功地帮助我们理解自然世界的事实并没有证明有神论或无神论哪一个是对的。不过有些人试图通过指出科学证明了神迹的发生或证伪了任何神迹发生的可能性来支持他们的宗教信念。  
“神迹”这个词有很多意义。在《圣经》中,它并不自动蕴含着对自然因果的否定。《圣经》中的许多神迹被给予了因果性的解释,或者这些解释至少与被记录下来的描述是一致的。然而,在科学和宗教的背景中讨论“神迹”这一观念时,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个打破了普通的自然因果链的超自然事件。  
科学能够描述今天的自然事件通常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在过去是如何发生。以有神论的观点来看,没有理由认为,一般意义上科学的成功会排除个别情况下神迹的可能性。上帝在特定的情形下会打破通常的治理方式。人类的行为有时也出乎意料,但是有特别的理由。你可能很了解一个朋友,知道他通常怎么行为,熟悉他的习惯,甚至可以准确预测他在绝大多数情形中的行为。突然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完全出人意料的事。但是如果你考察那天他为何做了如此不同的事情,你也许会发现是因为特定的情形---这些情形你起初并不理解。考虑到这些特殊的情形,你现在可以理解他实际上有很好的理由在那天做出意料不到的事情,而这些理由与他的性格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圣经》中通常描述神迹的方式。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圣经》中关于先知以利亚在迦密山上很戏剧化的故事。以利亚是上帝的先知,但在以利亚的一生中,以色列民族的国王和王后屠杀了上帝的先知并鼓励人们去崇拜偶像巴力。以利亚安排了一场比试。他在迦密山上设置了两个祭坛,一个是上帝的,一个是巴力的。在两个祭坛上都放置了动物祭牲,但没有点火。巴力的先知们赞美并叫喊了数小时,希望巴力能从天上降火点燃祭坛,不过当然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接着以利亚用水浸透了他的祭坛,确保所有证人都知道在木头下他没有藏任何火种。接着他向上帝进行了简短的祈祷。上帝立即回应,从天上降火到以利亚的祭坛上。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一个奇迹。上帝通常并不从天上降火到祭坛上。但从这个故事的背景中可以看出,很明显,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上,当时是非同寻常的,很关键的时候。因为国王和王后几乎让整个民族背离了对上帝的信仰。因而上帝通过这一戏剧性的证明回应了先知的祈祷。依据上帝通常管理创造物的方式,上帝此次的行为非常不同,非常出人意料,不过考虑到当时的情形是完全合适的,同时,这一事件伴随着对上帝的行为以及他为何这么做的解释。    
神迹并未被证伪    
科学对于发现自然运行的通常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科学对于理解意外事件的哲学和宗教含义却不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基于这一原因,科学并不能被用来证明神迹曾经发生过。当一个意外事件发生或据说发生时,科学最可能说的是,依据我们通常对自然律的理解,意外事件很不可能。  
当科学研究一个自然事件时(比如,超新星或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到成年有机体的生物发展),科学家试图根据已知的自然律加上过程之前、过程之中和过程之后的条件信息,建立这一过程的经验模型。建立经验模型的尝试可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当科学家研究这些令人因惑的事件时,他们可能得到三种关于该事件一般类型的结论:  
(1)它是“可解释的事件”。好的经验模型预测到已知的自然律能够解释该事件(也许仍有些令人困惑的特点,但该事件绝大部分是很好理解的)。  
(2)它是“部分可解释事件”。我们的经验模型不能充分解释整个事件。不过,依据我们迄今所做的,我们相信,已知的自然机制能够充分解释该事件。我们相信未来知识上的进步,以及更精致的模式和更强的计算能力将最终允许我们证明该事件是“可解释的”。  
(3)它是“不可解释事件”。没有已知的自然律能够解释这个事件。事实上,存在好的经验理由来排除那些依赖于已知自然律的任何模型。  
科学家的看法并不总是相互一致的。对于某一特定事件是否是可解释的,部分可解释或不可解释的,在科学共同体中可能有些争论。不过,即使有争论的时候,大部分科学家通常都有共识。比如,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行星的轨道,山地的形成和超新星都是“可解释”的事件。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动物从单细胞的受精卵发展到成熟的个体归属于“部分可解释”的范畴。一小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根据已知的自然律是不可解释的,但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生命的最初形成应是“部分可解释的”。  
科学家研究的大部分谜团都归属于“可解释”或“部分可解释”的范畴。不过,在极少的情况下,科学共同体被迫承认,根据已知的自然律,该事件就是不可解释的;事实上,极强的经验论证排除了根据已知自然律的可能模型。  
太阳的能量来源曾经在科学上被认为是“不可解释的”。19世纪晚期,地质学家曾经认为地球有数亿年或十亿年的历史,而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曾被认为一直在发光。然而,科学家计算了一下,被认为是太阳能量源的两个机制,化学反应和重力压缩---是不可能支持太阳的能量超过几十万年的。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科学家被迫承认已知的自然机制无法解释太阳为何能照耀了几十亿年。  
  科学上紧密相连的两个“无法解释的”事件的现代事例是大爆炸的来源和自然规律的精微协调以便有利于生命存在。宇宙学家可以通过模型来描述宇宙的历史,进而追溯到大爆炸后的一秒钟中的一个时间片断,但已知的自然律却不能说明为什么大爆炸实际上发生了。另外,我们宇宙中的自然律似乎是被精微调节以便允许生命存在的。如果一些基本粒子的质量或一些基本力的强度增加或减少一点点,我们的宇宙都不会有这些生命存在所必需的属性。科学家没有对为什么自然的基本的常量是这些特定的值做出科学的解释。目前就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基本的常量原本可以取任意值。已知的自然律不能解释为什么它们只取一个很小的值域,进而使生命成为了可能。  
当遇到科学上“无法解释”事件时,科学家会怎么办?通常不存在共识。科学家可能形成(至少)五个不同的元科学的结论,来讨论科学上无法解释事件的原因:  
(1)原因是一个未知的自然律;(2)一个超自然事件发生了;(3)是由自然的但超越人类智慧或技术的原因引起的;(4)在概率上不大可能的事件发生了;(5)存在许多宇宙。对于我们可观察的宇宙来说,这个事件是不大可能的。然而,整个宇宙比我们可观察的宇宙大得多,并且(或者),存在大量的(甚至是无限的)其他宇宙,因此这个事件在某个地方发生了就一点也不奇怪,而我们就生活在它发生的这个宇宙中。  
这五个结论中的第一个对于太阳的能量来源而言是正确的结论。20世纪早期,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的自然过程---核聚变,并得出了结论,说明了太阳的能量来源。  
今天,宇宙学家认为,大爆炸的来源和自然规律的精微调节以便生命的存在可能源于五个可能性中的任何一个。一些人认为,起作用的是一个未知的自然律。他们认为当物理学家最终发现自然的最基本规律---“万物理论”---它将解释为何粒子的质量和力的强度具有它们现在具有的值。其他科学家提议上帝从无中制造出了大爆炸,并精微调节了自然律以便生命能够存在。还有人建议,我们的宇宙是超人类技术的结果。正如有一天我们或许能够发明允许我们建造新的黑洞的技术一样,他们想象也许在某个地方平行的宇宙中的科学家已经发明了允许他们创造崭新宇宙的技术,并设定了在这些宇宙中的基本自然律;他们选择去创造生命能够演进的宇宙。还有些人认为,宇宙存在以及我们宇宙的自然律允许生命存在,这是我们的运气。当今最流行的观点是“多重宇宙”的假设。这种观点认为,存在许多也许是无穷多的因果上不相关联的宇宙。一个母系宇宙创造了许多子系宇宙,每一个都有它自己的基本自然律,这些子宇宙中的一些微小的片段部分具备适合生命演进的条件。  
在当代科学中,另一个潜在的“无法解释的”事件是地球上最早生命的起源问题。当今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即使我们还没有对生命的最早起源的科学解释,但并不是在原则上无法解释的。大部分科学家(包括我自己)相信,根据已知的自然律和早期地球上的条件,我们最终将能够为最早的生命构建一个科学的解释。不过,有一小部分科学家认为生命,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对于早期的地球来说,根据已知的自然律,拥有组织形式都是太复杂了。在这群科学家中,上面列出的五个元科学假设中每一个都有拥护者。有些人认为是尚未知道的自然律在起作用。有些人认为上帝制造了奇迹来形成原初的生命。有些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太空。一些人认为我们只是很幸运罢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宇宙要比我们可观察到的部分大得多,因而增加了生命应当在某个星球上发生的可能性。  
上面列出的五个元科学假设彼此在哲学上,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在宗教意义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事实上,它们在科学模型中起的是一致的作用。当事件本身在当前的科学上是无法解释的时候,科学模型只允许科学家从一个事件过渡到下一个事件。不考虑他们在哲学上或宗教意义上的分歧,科学家至少在原则上能根据已知的自然律就某些事件是否是可能解释的,部分能解释的或无法解释的问题达成共识。  
对于那些科学上无法解释的极少的事件,个人的宗教信念有时在选择他或她认可接受的元科学假设时就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特定的无法解释的事件也许会导致一个人得出某个宗教信念很可能是真的结论。比如,有些科学家认为大爆炸和自然律的精微调节支持了上帝存在的信念。或者例如在迦密山上的先知以利亚的故事,任何这一事件的见证人都很可能相信它是一个超自然的神迹,而不仅仅是个不可能的事件。不过,这些结论依赖于其他的信息来源,而不仅仅是科学信息。  
科学上无法解释事件的存在这一事实既没有证明也没有证伪任何特定的宗教信念,因为科学上“无法解释”事件允许多重的元科学解释。科学自身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之外的其他知识来源对于决定不寻常事件的元科学含义是必要的。  
获得可靠知识的几种方式  
无论何地,只要有可能,科学研究通常采用经验和客观的测量手段。科学家相互检验彼此的工作。因而,我们通常发现科学知识是可信的。当我们注射某一疾病的抗体或乘飞机航行时,我们真的相信那些科学发现背后的科学方法。正因为科学总是如此成功。有时科学被看做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方式。  
不过在科学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来获得可靠知识。比如,如果你想知道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任期间的活动,你将不会使用科学方法。你将通过研究历史记录的历史方法来获得知识。另一个例子是,如果有人指责你的朋友很粗鲁、自私,你很可能不会在你朋友身上做科学实验来测试那个假设。相反,你会依靠你与朋友的个人经历来决定在何种意义上指责是真的。你对朋友的个人经验也许是不能与其他任何人分享的主观经历,不过,如果你与朋友相处时间很长的话,那些个人经验可以提供充足的信息以形成关于你朋友性格的可靠结论。再一个例子是,如果你想知道某个慈善工作是否值得你花时间和金钱,你可以依靠一些社会知识,你可以问那些你相信的人的看法,以及他们在那个慈善工作的经历。还有一个例子,如果存在一个与人类相互交流的上帝,这将允许神启知识作为可靠知识的另外一个来源。  
每天我们都依据非科学来源的知识进行决策。依据那些我们认为有足够理由相信是可靠的非科学的知识来源,去做出科学的冒险。如果她认为她有可靠的历史证据的话,一个历史学家也许会以她的职业生涯为赌注,冒险发表一个不流行的理论假说。有人也许会依据一项慈善工作的良好声誉,而把大量时间和金钱花在上面。依据与朋友的个经历,有些人会以自己的金钱或生命为代价,冒险帮助朋友。  
科学是一个获得可靠知识的有效方式,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从科学论证中获得的知识并没有代替那些我们从研究历史、我们的个人经验、文化以及与身边的人的经验中获得的重要知识。  
为了说明这点,只要想象一个在森林边的村庄里成长的男孩。这个男孩在森林中玩得很开心---发现了爬树的好地方、捉迷藏的好地方、做游戏的好地方,发现了小河边长满果子的灌木丛。他从父母那里了解到这片森林在文化上对村庄的重要性,他从村中的老者那里了解到村子是如何在森林附近安顿的历史。现在他长大了,到大学里读书,学习科学。在生物课上,他学习森林中动植物的生态学。在地质学课上,他了解到数世纪以来森林的自然史。这些科学知识应当增加了而不是取代了他在进大学之前所学到的关于森林古老历史的民间神话,而这些神话与他在地质学中所学到的相冲突。也许村中的人曾经给他讲过一些被认为生活在森林中的神迹的动物的故事,而依据他的生物学知识,这些故事都不是真的。的确,这个男孩所学的新的科学知识也许纠正了在学习科学之前他认为自己知道的关于森林的一些错误信息。不过,他所了解的森林的绝大部分知识---关于村庄如何在森林边生存的历史,关于森林对村庄在文化上的重要性,他在森林中玩耍和探险的绝大部分个人经历以及其中的喜悦---这些知识是不能被他新的科学知识所取代的。他关于森林的文化重要性的知识,以及作为一个小孩在森林中探险所获得的个人知识,应当被他的新的科学知识所加强。    
合理的科学决策和合理的信仰选择    
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所讲述的故事中的那个男孩。只不过,不是关于森林的,而是关于我对基督教的看法。我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基督徒。我的叔叔、婶婶以及表兄妹们,还有和我一起成长的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基督徒。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基督教。随着我不断长大,我了解到其他的哲学和宗教,时不时地,我会质疑我所接受的一些东西,但仍然相信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真的。我仍然相信基督教的那些基本教义,部分是因为我从科学中所学到的,部分是建基于历史证据。  
在大学里,我主修物理学。大学毕业后,我在哈佛大学获得物理学的博士。之后的五年,我全职研究神经科学。从1999年开始,我在加尔文大学教授物理学。我学习、研究和教授科学已经长达二十年。我所学习的科学并没有取代,而是加强了从我宗教中学到的东西。  
在这一过程上,也纠正了我的一些知识。比如,《圣经.创世纪》的第一章有一个诗性的描述:在3000年前,上帝创造了地球。当我成长的时候,我的父母和牧师---他们都不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告诉我把这段解释成10000年前上帝奇迹般地创造了地球。现在他们不再支持这是对《创世纪》唯一正确的解释了。那些只是他们从他们父母那里了解到的解释。  
当我学习科学的时候,我了解到地球和宇宙有超过数十亿年的历史,这与我小时候所学的发生了冲突。不过当我学习科学的时候,我也知道了对于《创世纪》中3000年前的创世诗除了我小时候所学到的外,还有其他的解释。实际上,那些研究这首诗的细节的很多基督教神学家对它有更好的解释---这一理解仍然把它尊为神启的诗篇,只是它与现代科学教给我们的对地球历史的理解仍是相容的。  
所以,科学知识纠正了我从孩童时期所具有的关于地球历史的一个信念。对此,我非常欣慰。但这是很少出现的事例。从整体来看,我所学习的科学还没有与宗教信念相冲突或取代它。孩提时代我所了解的关于上帝的基本的基督教信念,上帝对宇宙的支配,以及上帝如何选择与人类相关联---在我的经验中,这些基本信念得到了我学习了数十年的科学的支持、加强和丰富。  
数十年来,我遇到一些科学家,他们通过写作或当面告诉我---科学基本上与宗教信仰不相容。通常,他们反对宗教的推理如下:“科学是关于理性的。在科学中,你只有依据证据才能相信。宗教是关于信仰的。信仰意味着即使缺乏证据或在证据相冲突的情况下相信某个东西。理性和信仰是不相容的。”  
这种类型的反对宗教的论证,我认为是建立在对“信仰”一词含义的误解基础之上的。在基督教中,“信仰”一词是指即使没有亲眼看到上帝的情况下,仍然相信上帝存在的意义。不过,这不是“信仰”一词主要的含义。“信仰”更完备的含义包含如下意思。首先,一个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类似于一个人对朋友的信仰。我们相信上帝将善待我们。我们相信上帝是善的,我们相信上帝有能力做他所允诺的事。其次,当我们追求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或做一些日常决定时,比如,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和金钱以及如何对待他人的时候,我们以“诚信”来对待上帝和他人。如果你相信你的朋友能遵守诺言,那么,你就能很开心地根据这些诺言来行动。你相信你的朋友会善待你,同样地,你也会善待你的朋友。这就是根据“诚信”行动的含义。再次,宗教信仰意味着即使很困难的时候,也要坚守承诺。我们相信上帝和上帝的承诺,因此我们试着以上帝斯望的方式来生活,即使在这样做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这篇文章中我们使用“忠实信仰”这个词的意义是指,深深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或一组信念。在这个意义上,忠实信仰可以是非宗教的。婚姻可以看做是对另一个人的某种信仰忠诚。有些人以诸如儒学的伦理哲学作为他们道德选择的基础。一个人也可以对一种政治哲学忠诚信仰。比如,某人可以深深地认同社群主义的观点,认为它是组织社会以给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的最佳方式,而另外一个人也许深深地认同资本主义,认为它才是最佳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信念都是忠实信仰。事实上,大部分信仰都没有上升到忠实信仰的层面。一个人也许认为某项慈善工作值得花费时间和金钱,或儒学是好的道德哲学,或社群主义或者资本主义是组织社会的最佳方式,只不过这些信念没有在他们的日常决定或生活方式上产生任何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他相信基督教的基本信念是真的,但却不会根据这些信念来生活。这样的个人信念就没有成为信仰抉择。基督徒通常使用信仰抉择这一术语的方式,是对一系列影响他们生活方式的信念的承诺。  
信仰不是理性的对立面。理性的对立面是非理性。科学信念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比如,120年前,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相信质量永远是永恒的是非常理性的。当时最好的科学理论和最好的实验结果都指向质量总是守恒的观点。但在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理论,说明了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从那时起,有大量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今天,如果一个科学家仍支持质量总是守恒的,而不相信爱因斯坦的理论的话,那么他就是非理性的。
  忠实信仰同样可以是非理性或理性的。相信别人的承诺可以是理性,也可以是非理性的,这主要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在过去表现出诚实或是不诚实的。同样,对一个社会组织的相信可以是理性或非理性的,这要取决于该组织是为公共利益还是为自己的私利所工作。对一种政治哲学的忠实信仰可以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这取决于依据个人的经验,该哲学是如何影响其他人的生活的。宗教信仰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如果有很强的证据反对它的基本教义的话。当然宗教教义也可以是理性的,如果它的核心信念与现代科学的发现是相容的,或人们从历史或个人经验中找到证据支持那些信念。         八
我已经论证了现代科学关于自然世界的发现,可以与无神论关于物质、能量和自然律等在根本上是非人的和机械的信念相容。科学也能与有神论的信念相容,后者认为物质、能量和自然律是由上帝创造的,并持续由上帝以规则和一致的方式支配。尽管科学不是与每一个明晰的宗教体系相一致,但除了我所提到的两个宗教信念系统之外,科学与其他宗教信念体系几乎肯定是相容的。  
因为科学与许多宗教信念系统都相容,不同宗教信仰的科学家能够一起工作并就科学主题达成共识。如果一个科学家,或任何人,想在竞争的宗教中做出选择的话,科学只能提供部分的指导。追求宗教真理的个体必须寻求诸如历史来源、个体经历以及其他值得依赖的老师和朋友的经历等知识来源。  
科学能纠正关于自然世界的错误信念。不过,科学主要是增加了关于世界知识的新层面,却并没有与我从其他来源所获得的知识相冲突。在我作为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基督徒的个人经验中,科学知识没有取代,而是加强了我从我的宗教、历史、文化和个人经历中所获得的知识。    (全文完)
  记个号 支持
    谢谢言平心转贴。    谢谢wantyou1982.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新书    Saving God  Religion after Idolatry  Mark Johnston    To read the entire book description or a sample chapter, please visit: http://press.princeton.edu/titles/8978.html    In this book, Mark Johnston argues that God needs to be saved not only from the distortions of the &undergraduate atheists& (Richard Dawkins, Christopher Hitchens, and Sam Harris) but, more importantly, from the idolatrous tendencies of religion itself. Each monotheistic religion has its characteristic ways of domesticating True Divinity, of taming God's demands so that they do not radically threaten our self-love and false righteousness. Turning the monotheistic critique of idolatry on the monotheisms themselves, Johnston shows that much in these traditions must be condemned as false and spiritually debilitating.            
作者:言平心 回复日期: 20:57:46  
太阳的能量来源曾经在科学上被认为是“不可解释的”。19世纪晚期,地质学家曾经认为地球有数亿年或十亿年的历史,而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曾被认为一直在发光。然而,科学家计算了一下,被认为是太阳能量源的两个机制,化学反应和重力压缩---是不可能支持太阳的能量超过几十万年的。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科学家被迫承认已知的自然机制无法解释太阳为何能照耀了几十亿年。  =======================================================  
呵呵,就是靠这样的谎言维系着。
  [作者:柳之坪 回复日期: 10:49:00]    还在坚守岗位啊?    言平心转贴的文章可是很值得一读的。 
呵呵,心岳,我这个人呢,就是见不的任何谎言。只要我发现谎言出现,我就会揭露。而你心岳恰好是个一天不说谎就会死的人。  
顺便可以告诉你一点,你上面列举的那些书里都是充满着很露骨的谎言的。
科学的信念一样可以是非理性的。。送楼上。    
  [作者:柳之坪 回复日期: 23:03:11]    请adai1982给你会诊一下。     
  呵呵,柳兄,心岳这贴本来就是在玩边缘,他其实就是个玄学家,你没看出来吗?    那位言兄的文章看得我想笑,不过就是这种似懂非懂的狗屁文章正在愚弄着无数教徒的理性。  请注意,一定要把有神论和你们的上帝论区分好,别太不要脸啦,就算是我,我也不得不承认,黑格尔的绝对意志是没法否认的。但要说到你们这个能说会道吹牛从不脸红的叫耶苏的所谓上帝,呵呵,该上哪凉快就上哪凉快去得了。
  介绍一下洛伦.哈斯玛主页的内容, 就是很不错的&举要&了.
  洛伦.哈斯玛的妻子(也是同事)也很不错, 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 本科是双学位, 物理学和钢琴演奏.
  这是洛伦.哈斯玛和他的妻子.
  谢谢任远,之前我还真不了解。    至于要命之类小丑们的表演,权当是义务提帖员。
    请斑竹把标题中的“举偶”改为“举要”。
  哎。看的越多,越觉的要命和柳的批评太无力了。、    
在我们的教育和人文环境里,信仰这玩意,尤其是按人头算,真到一定程度的,太少了。跟大熊猫有一比,个人觉的。本人就确切承认自己没,或者可能是泛的。    
所以要命和柳这样的,对起步的信徒,还是有促进作用的。个人觉的。对王那样的,甚至楼主,都基本不算力或甚微了,不过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尤其是具体事情上。    
老实说委身绝对,面对是自己的坚持和疑问,是真正的难题。。而辨证的相对的好处,就如拿要命,柳,和王一比,反而容易有更直观的好坏之分,建立短期目标。    
每个人的信仰建立,未必比他的知识系统的建立更容易和更简单。    
借用信徒的话,原谅他们,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借用辨证的说话,祸,福之所什么来着。。再露骨和堕落的说话的话,就象毛说的,封闭我们,好啊,可以更无法无天了。
  蛮性感的
呵呵,太有意思了。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科学家被迫承认已知的自然机制无法解释太阳为何能照耀了几十亿年。 ”  
心岳、阿呆,你们知道这是谎言么?  
    言言之有理。有不同看法可辩驳,证其恶劣,激烈的言辞能表明什么呢?
  谢谢任远提供的照片,已收藏到我的博客中去了。
  这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现在有了一本姊妹篇——复旦大学出版的新书:《科学与宗教:二十一世纪的对话——英美四名家复旦演讲集》。    下面是我写的简介,如有疏漏,请指正。    
复旦大学此次邀请的主讲人均为世界著名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理查德.斯温伯恩、美国的普兰丁格、彼得.道德森、斯蒂芬.马特森。总共12讲(每人分别发表三次演讲)。这个系列讲座堪称国内关于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信息量之大知识面之新,使得每每座无虚席。  
首讲的是斯温伯恩,1957年至1959年,他开始在牛津大学攻读哲学学士的学位。1959年至1960年,他又在牛津大学神学系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当得到牛津大学和利兹大学两个奖学金以后,他开始攻读现代科学。物理学领域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生物学领域的进化论与遗传学等,都成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样一位跨科学、哲学、神学不同学科的大家,这在国际学术界是不多见的。况且著作等身(他编写的《证实理论指要》、《空间与时间》、《知识何以正确》、《灵魂的进化》等都是英国大学标准的哲学参考书),桃李满天下(包括带出了中国研究生),他的演讲当然是不容错过的。  
接下来演讲的是著名古生物学家、具有丰富解剖实验的专家道德森。他曾经数次来中国进行科考工作,甘肃“初角龙”就是他和他的学生命名的。道德森以一名科学家的所思所想为开场白。他提到,“在解剖实验室的每一天里我都看到了智慧设计”。尔后,他又列举了他所最津津乐道的那些解剖学结构,比如手的骨骼肌肉、脏器的冗余血管结构——这些都是有利于设计的证据。不过,作为30余年实事求是的观察经验,他还是提到了很多不利于智慧设计思想的事例。怎样辨证看待这个问题?道德森认为许多科学家犯了一个与神学家相同的错误。例如这些科学家之所以都倾向于反对使用“目的”这个概念,主要就是因为自然主义倾向在作祟(这驱使他们为世界各种事物的发生必须寻找到一个纯自然的原因)。但在道德森看来,作出这种自然主义断言的科学家实际上已经在科学家的专业范围之外发言了。科学应该是中性的,实事求是的,而不应该预设一种意识形态并在其之下开展研究工作。  
他指出,我们应当尊重科学成果,人类基因组已被解密,电子通讯基本上保证了在几微秒之内,敲击几个键就可以出现信息的巨大奔流。比如,我们在某个常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性”这个字,在0.06秒后就会出现29 400 000个搜索结果。输入“上帝”这个词,在0.08秒后就会出现4 020 000 000 个搜索结果。不过,尽管科学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同时它也无法避免自己的负面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威胁。  
今天,在走过了一段漫长艰辛的道路以后,开明的宗教思维业已试图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所谓的鸿沟之上搭建桥梁。为了做到这一点,宗教思维试图在一种比还原主义的科学所提供的实在观具有更宽广视野的范围内,去接纳进化论思想。科学家也从“是什么?”进而探究“为什么?”,如果人的心智仅仅是进化的结果,那么,它如何能发现真理呢?这也是曾经困扰达尔文的一个问题:  
“可怕的怀疑总是会在我的心头浮现。我不禁怀疑:从低级动物那里进化而来的人类的心灵到底会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有谁会相信猴子心灵所坚定确信的东西呢?——如果猴子的心灵的确坚定确信着什么东西的话?”(DARWIN,1887,P,316)  
进化不应当被视为对于创世活动的威胁。毋宁说,进化反而能够帮助我们看清楚设计者到底是如何造就生物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他赞同郝特(J.F.Haught)与阿亚拉(F.J.Ayala)的说法,即进化论是“达尔文献给神学的厚礼”。道德森描绘了两幅对比强烈的世界图景:无神论版本的与有神论版本的。前一幅图景把我们宇宙的起源留给了“138亿年前的一道令人炫目耀眼的光芒”(既宇宙大爆炸),把我们人类的存在看成是“冷漠的宇宙的一场无目的性的意外事件”。而根据有神论的世界图景,在被造的宇宙中人类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只是“略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被“赐我们荣耀尊贵为冠冕”(《诗篇》8:4-5)。这使得我们人类可以繁衍生存的支持性精神力量才可能存在。你是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还是有神论者?关键在于你认为人生是不是具有意义。意义指向目的,指向为了目的的创造。  
马特森以其擅长的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和基因学,阐述了对“ID运动”的科学批评与宗教批评,但同时也肯定了“ID运动”的重要意义。    
此次系列演讲的压轴戏是普兰丁格,他是当代“改革宗”主要的思想家,美国最杰出的宗教哲学家,也擅长于形而上学、模态逻辑、认识论。他曾经多次来华,主要著作已被北京大学出版社列入“未名译库”出版。普兰丁格所作的三次演讲的最后篇是《自然主义对抗进化论:一种“宗教——科学”的冲突?》,他让大家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自然主义虽然自称不是一种宗教,但是却扮演着宗教的一个重要角色:为其信徒提供一种世界观。因此它可以被称为“名誉宗教”。当我们客观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然主义与科学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呢?就会发现的确存在着一种“科学——宗教”冲突,但是该冲突不是在科学与基督教之间,而是在科学与[作为宗教的]自然主义之间。普兰丁格由此展开的哲学理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经徐英瓘、梅尔威利•斯图尔特(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次讲座的全部演讲稿。书名:  
《科学与宗教:二十一世纪的对话——英美四名家复旦演讲集》  
向读者描绘了当代世界一幅科学与宗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壮美图景。演讲者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分析哲学、神学、天体物理学、进化生物学、古生物学一直到解剖学)申明了这样一个重要论点:一方面,无神论或激进的自然主义并不是科学研究自身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有神论如果重视和学习科学,不仅完全可以和各种科学理论(如宇宙发生学、量子力学、进化论、混沌理论等)彼此相容,而且还能为帮助人们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根本意义,提供一个科学无法提供的思想框架。  
对于当下世界关于“科学—宗教”对话形势并不太了解的中国广大读者,这本书所呈现给大家的十二篇精彩演讲,无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是哈斯玛夫妻合写的, 所以要提到他的妻子.
  有趣的是, 洛伦.哈斯玛在哈佛读博士时的导师, 也是他本科母校加尔文学院的先后同学, Gabrielse. 他也是基督徒. 他说过:   
  I do not believe that science and the Bible are in conflict. However, it is possible to misunderstand the Bible and to misunderstand sc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figure out what of each might be misunderstood.  
  Deborah Haarsma 近年和她的学生发现了大约五亿光年以外 一个星群,RXJ1605.
  他们这本书的构思开始于 1997 年. 当时他们分别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读博士. 课余, 他们在当地教会讲授圣经. 在那里认识, 后来结了婚.         
    谢谢言平心。复旦版那书值得在此介绍。  编者梅尔威利.斯图尔特是位可爱的老头,为他的健康祈祷。另一位编者徐英瑾才过而立之年,年轻有为,不过不是神学家,而是分析哲学家。    谢谢任远。哈斯玛夫妇真的很有意思。
  这方面的讨论很多. 最近看到, 牛津大学的 Harrison 解释了宗教是如何影响科学起源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是: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these tendencies culminated in the idea that God directly imposed his will on nature in the form of natural laws. This view was reinforced by a new matter theory—the corpuscular hypothesis, or what we would call atomic theory—according to which nature was made up of minute and inert (i.e. causally impotent) particles
  &自然规律&这个说法, 最初也是在神学意义上说的. 例如,
Aquinas 所说 &the order that God has implanted in nature.& 在中世纪, 新出现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一类词汇, 都没有超出 the eternal law of &God the ruler of the universe& 这样一个语境.
  “太阳的能量来源曾经在科学上被认为是“不可解释的”。19世纪晚期,地质学家曾经认为地球有数亿年或十亿年的历史,而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曾被认为一直在发光。然而,科学家计算了一下,被认为是太阳能量源的两个机制,化学反应和重力压缩---是不可能支持太阳的能量超过几十万年的。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科学家被迫承认已知的自然机制无法解释太阳为何能照耀了几十亿年。”    —— 柳之坪网友,不知道这段文字怎么就是“谎言维系”的呢?后面,你把最后一句单独引用出来,以此强调“谎言”之说,请你再推敲一下。结合作者后面的补充说明,更不应该对这段文字作歧义性的理解:    
“这五个结论中的第一个对于太阳的能量来源而言是正确的结论。20世纪早期,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的自然过程---核聚变,并得出了结论,说明了太阳的能量来源。”     如果翻译没有问题的话,结合上下文,无疑“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是指19世纪晚期某年之前的几十年。
  关于在复旦大学此次学术活动中首讲的理查德•斯温伯恩,他的中国学生胡自信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大家精要——斯温伯恩》,介绍了斯温伯恩这样一位跨科学、神学、哲学不同领域的思想家的生平、主要思想理论。值得一读。
  呵呵,袁士霄网友,请你给出证据证明:19世纪的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照耀了几十亿年?  
  还有不少基督徒科学家, 也很有意思. 例如, Ian H. Hutchinson, 麻省理工学院的核工程系教授, 很有名. 教学科研之余, 他在当地几个教会传道或者义务工作.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还开了一个讲座, 叫做 &The Faith of Great Scientists.&  
  你举&偶&去吧.:)
  Loren Haarsma 在几年前有个演讲, 指出:     The basic theories of science, the “laws of nature,” do not explicitly refer to God. Some scientists, and some students, incorrectly conclude that science is methodologically atheistic. However, a biblical view of God not only motivates us to do science, but also provides us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expecting to find regular patterns of cause and effect in natur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in terms of natural laws does not exclude  G rather, it teaches us about God’s governance of creation.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placed in a context of faithfully living for God.
  jiansi
  柳之坪网友,    此前,作者已经说了:    “19世纪晚期,地质学家曾经认为地球有数亿年或十亿年的历史,而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根据生命诞生与太阳照耀的关系,推测“太阳为照耀了几十亿年”,这是顺理成章的。这些数据本来就是引用,或是根据引用做的推测,何谈“谎言维系”呢?    退一步说,即使引用不准,推测不当,“几十亿年”被缩小一两个数量级,问题的性质就变了吗?作者有必要制造这个谎言吗?这个“谎言”又为文章的主旨提供什么帮助了?
    祛除先入为主的方式对某些人(习惯于强迫性反应)来说是很难的。
  信仰基督教的科学家,著名的还有弗兰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人类基因组项目首席科学家。8月7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提名的弗兰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为国家NIH院长并获得通过。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部部长凯琳•赛白琳在当天宣布了这一决定。柯林斯目前正在度假,他即将出任NIH第16任院长。     “柯林斯博士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科学领袖。作为一名医生和遗传学家,柯林斯博士曾担任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之职,领导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项目。”赛白琳说,“柯林斯博士将成为一名杰出的领袖。对NIH和这个国家的科学界而言,今天是令人激动的一天。”    柯林斯从来不避讳公开谈论自己的信仰,谈论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看到的上帝。而且有趣的是,人类基因组研究每每有新的发现,人类基因组研究所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赞叹:“啊!上帝!”(研究所从事这个研究项目的有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基督徒及其他教徒的科学家)  
  [作者:言平心 回复日期: 20:46:06]    记得我曾提到过他的《上帝的语言》,但没有细读。 
  呵呵,袁士霄网友,请你给出证据证明:19世纪的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照耀了几十亿年?  
其它的先莫要谈.
  宗教上帝与哲学上帝的概念可要分清楚,免得被神棍利用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modern scientific era, the source of the Sun's energy was a significant puzzle. Lord Kelvin suggested that the Sun was a gradually cooling liquid body that was radiat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heat.[129] Kelvin and Hermann von Helmholtz then proposed the Kelvin-Helmholtz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 energy output. Unfortunately the resulting age estimate was only 20 million years, well short of the time span of at least 300 million years suggested by some g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that time.[129] In 1890 Joseph Lockyer, who discovered helium in the solar spectrum, proposed a meteoritic hypothesis for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un.[130]
  对, 柯林斯也很有意思. 他到读研究生的时候, 还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 后来, 他研究了不同信仰, 最后成为福音派基督徒. 他在 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 书中说过, 科学发现就是&敬拜的机会.&
  [作者:任远1 回复日期: 07:24:23]    让某些人自己去看。 
  看了言平心的几个贴子,    受益匪浅:    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如果这就是比较高水平的护教辞-----那么说宗教确实衰落了,眼看要腐败了。
  看到楼主从“文献举偶”跨越到“文献举要”,    我忽然打算相信上帝了,    这种跨越,肯定有神在支配。    
  [作者:斫轮翁 回复日期: 12:08:16]    吾等街头小贩期待贵妇人大作问世。 
  戴维斯的&上帝与新物理学&算不算?.
  [作者:长亭怨慢1 回复日期: 14:36:44]    我不知,等待知道的人来说。 
  应该算吧.
  &让某些人自己去看&    这些都是常识. 愿意看的, 随时都可以看到.
  作者:心岳 回复日期: 13:30:27 
      吾等街头小贩期待贵妇人大作问世。     ==========  好像不是楼主的语气。    请问是否突然间有神灵附体?  
  作者:柳之坪 回复日期: 00:03:11 
    呵呵,袁士霄网友,请你给出证据证明:19世纪的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照耀了几十亿年?     其它的先莫要谈.    ****************************    你太轴!听不进合理解释。  
  曹天予
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
    第1章导论    1.1 科学  
  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以一连串的社会实践出现在16与17世纪。借助于科学,人们能够系统地理解、描述、解释与控制自然现象。在导致科学发生的重要因素中,我们发现有工艺(仪器、技能和行会或专业学会),社会需要(由新兴资本主义要求的技术革新),巫术和宗教。作为日常活动的一种延伸,实践层次上的科学旨在解决疑难、预测现象,以及控制环境。在这一点上,科学与工艺和社会需要的关联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作为一种满足人类对于所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本质的好奇心的方式,一种满足他们希望拥有对物理世界的融会贯通的概念的方式(一种对世界的构造、结构、定律与运作方式的理解,不是根据表象来理解,而是根据实在,也就是根据世界的真实图景、终极原因与统一性来理解),与近代科学的诞生来说更相关的是巫术与宗教中的特定传统,即,正如耶茨(Frances、Yates,1964)与默顿(Robert Merton,1938)分别指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赫耳墨斯主义(Renaissance Hermetism)与新教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在这些传统中,理解、操纵与变革物理世界的可能性和方式被理性地予以讨论,并且通过诉诸物理世界的特定前概念(preconceptions)来加以辩护,这些前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类思想中,但只有通过宗教改革与近代科学的兴起,才在现代思想中占主导地位。  
  在这些前概念中,最重要的是假定物理世界具有一种超验的品格。在炼金术传统中,人们设想一种宇宙和谐的异教宇宙论,其中神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而人类与这些超验实体分享着相似的性质与能力,并且能够和它们进行交流与互动。在宗教传统中,世界的超验性存在于上帝的意识之中,因为世界的这种存在是上帝意志的结果,而且自然的运作方式也是上帝设计的。这个超验假设,已经为近代科学同时具有神秘与理性的双重品格铺下基本含糊性的基础。超验假设是神秘的,因为它旨在展现自然的秘密,自然的秘密要么与预先神秘地建立起来的宇宙和谐有关,要么与神圣的上帝有关。超验假设又是理性的,因为它设想自然的秘密能够被理性所接近,并为人类所理解。超验假设的理性主义含义,被新教神学家在他们的宇宙论中进行了详尽阐述。除了其他因素以外,这种阐述不仅对于近代科学的产生是关键的,而且它还给近代科学遗留了一些基本特征。  
  根据新教宇宙论,上帝通过自然来进行工作,根据他有意识设计的、规则的自然律来运作,因此自然律是确定的、不可改变的、必然的和彼此协调的。既然上帝的无限权力被设想为是通过有规则的途径来实现的,并反映在世界的日常事件中,因此人们相信井然有序的世界能够被科学家热情洋溢地进行研究,这些科学家借助于他们的经验的帮助,试图发现自然现象的原因与规则。新教神学的宇宙论原理(把上帝与自然现象及其定律联系起来)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的宗教动机与合法理由。在加尔文主义的追随者看来,对自然界系统的、理性的与经验的研究是通向上帝的舟车,甚至是对赋予人类生命的上帝表达崇敬的最有效方式。其理由是,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实施操作,自然将逐渐展现理性,不断逼近完美,并最终呈现上帝杰作的真实本质,彰显上帝的荣耀。这种超验的动机自近代理论科学出现以来,一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