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乃至十念”就能获得念佛往生西方是骗局

阿弥陀佛!
实际禅寺护国息灾三时系念第五届百七大圆满法会,将于日举办。欢迎大德菩萨们随缘参加,感恩大众多年以来护法及支持!&&&&另,实际禅寺道德讲堂第四十三期开课时间:日
当前位置: -
- 临终一念十念即得往生
临终一念十念即得往生
点击人气:4434次
更新时间: 10:56:10第十八愿是十方众生都能往生的保证书,被救的条件就是称念名号、乃至十念
唯一的救主──设我得佛 第十八共有九句,三十六字。第一句「O我得佛」,是@示阿陀佛是救度十方生「唯一的救主」。阿陀佛自己也f了: 心或不堪常行施,普济贫穷免诸难。 利益
唯一的救主──设我得佛
第十八共有九句,三十六字。第一句「O我得佛」,是@示阿陀佛是救度十方生「唯一的救主」。阿陀佛自己也f了:
心或不堪常行施,普济贫穷免诸难。&
利益众生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k要成「救世的法王」。
「O我得佛」──「假如我法藏要成佛的。」「我」就是唯一性,「我一人要承奖生的救度,我一人砭榷仁奖生。」所以f是「唯一的救主」。
「我」也是主有浴R檫@四十八是法藏菩_主铀l起的,不任何的乞求拜,每一_^都f「O我得佛」,主影l成佛,沓榷任的任。
被救的对象──十方众生
「十方生」即是法藏菩_l誓成佛所要救度的ο螅允恰副痪鹊ο蟆埂>戎魑ㄊ且晃唬痪鹊ο笫o量o。
救度的方法──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那N,阿陀佛是怎砭榷任,而我又是怎颖痪饶兀烤褪窍旅娴娜洎ぉぁ钢列男罚酥潦睢梗簿褪切拧㈩、行──信念佛。
@三句可以佛c生煞矫砝斫狻1热缯f:我在u上,情r危急,有人_船砭任。
船长站在船头大声喊:「我来救你们,请相信我!」这就是「至心信乐」。
「这里很危险,跟我到达安全的彼岸吧!」就是「欲生我国」。
「那么,赶快上船吧!」就是「乃至十​​念」。
我船Lf他要救我,心中g喜,知道有生路了,@就是「至心信贰埂
想随船长到达安全彼岸,离开险境,就是「愿生彼国」。
轻松一跳,上了船,稳稳地坐在船上不下来,就是「乃至十​​念」。
Uu,代表娑婆世界。彼岸,代表O肥澜纭4褪恰改o阿陀佛」六字名。船L,就是阿陀佛。我就是u民,是乘客。
听闻「念佛必得」,心中欢喜,就是「至心信乐」。如同初见船。
想要随佛往生极乐,就是「欲生我国」。如同想上船。
专念佛名,一生不变,就是「乃至十​​念」。如同稳坐船。
救度的保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既然上了阿陀佛的大船,Q定能度^生死大海,安全到_O繁税叮韵旅婢捅WC我f:「若不生者,不取正X」。
「十方的生,你只要念佛,生我的Q土,如果你不能往生,t我不成佛。」法藏菩_以k成佛的正X,肀WC我:念佛Q定往生。
往生保证书
所以,我们念佛往生是有保证的,我们有保证书──六字名号就是我们的往生保证书。
有人念著「南o阿陀佛」,牟荒芡荒弥陀佛名的保CX得不保U,@不是太冤枉幔窟要去找^音菩_、菩_,找@找那,@不是太愚V幔磕弥陀佛字的保Cぉぁ阜Q念我名,Q定往生!南o阿陀佛(名)」,去^世音菩_:「^音菩_!您看阿陀佛名的@保C芄苡幔课夷钅拿,您再o我在上面a一吧。@游也欧判模kU。」^音菩_敢幔坑^音菩_幔磕憬杏^音菩_怎N回答你?]法回答!因槟闾薨V!
急救的慈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下面「唯除五逆,ur正法」是有深刻含x的。字面砜矗钦f五逆r法的生不救;H上是f造罪凡夫要先救、急救。好像t院e的急救室,Q定是救那病重的。造罪凡夫啦≈兀砸染取⒓本取_@在後面,⒃僮鲈解。
二,念佛必生
第十八愿是佛与众生之间救与被救的约定。怎么救?怎么被救?怎么约定──
念佛必生!
在第十八中,阿陀佛c我s定:「你念我名,我救你往生!」就@N巍
善Т在《往生Y》的〈後序〉中,以四十八字斫忉第十八的文和第十八的成就文,Y就是「生Q念,必得往生」八字。
「十方众生」简说为「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解释为「必得往生」。
更简略地讲,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必生!
摘自&《第十八愿浅释》&&
(发布者:无量光 ,责编:无量光,网站:,讨论请进入:)
净土宗门户相关文章:
------分隔线----------------------------第十八愿讲话(二)
接下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至心、信乐、欲生”也叫“三心”。这“三心”跟《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三心”是一样的意思。《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三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宗祖善导大师对这“三心”解释为:“真实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和这里第十八愿的“三心”意思是一样的。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是“真心、信心、愿心”——目标、方法。
“至心”就是真心,“信乐”就是信心,“欲生”就是愿生极乐世界的心。
目标、方法
“我国”就是极乐世界,是我们的目标,亦即“愿生弥陀净土”。
我们人生的目标在哪里?极乐世界!
我们学佛的目标在哪里?极乐世界!
我们念佛的目的、目标在哪里?也是极乐世界。
“乃至十念”就是方法,也就是念佛,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至心”就是“真心”。真心是贯串下面所讲的“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也就是说:信,要真心地信;愿生极乐,要真心地愿;乃至十念的念佛,也要真心地念佛。
“信受弥陀救度,信有极乐世界的归宿”,口中这么讲,可是内心却有怀疑,那就不是真的信了。必须是心口如一,内心真的相信:“大宇宙之中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这样的信就是真信。
愿生极乐世界,不是跟随人家念一念发愿文而已,而是真的发自内心念发愿文。
念佛,也是真心地在念佛,不管一天念多少,所念的佛,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求现生的福报,或是来生能够再度为人,能够一闻千悟,能够做祖师、广度众生。不是!都是为了真的愿生极乐而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个至心,也就是真心。
“至心”也可以说是“诚心”。
《中庸》说: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件东西,从一开始到最后,始终本末,都必须“诚”。如果不诚的话,就没有这件东西的存在,是故君子以诚为贵。人跟人的交往,都必须具备真诚,如果没有真心诚意,只是虚情假意,就没有真正交往的意义存在;做一件事,没有真心诚意地去做,也没有做这件事的意义存在。
《大学》说:
诚于中,形于外。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内心是什么,自自然然就会呈现什么。有这个心,自然流露于语言、形诸于举动。所谓“言为心声”,听他讲这句话,就了解他的动机、目的,因为他所讲的话,所显现的,一定从内心自自然然流露出来。
我们的净土宗宗风提到“凡事真心”,也就是,不管事情大小、人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心。如果没有真心,很显然就是虚假了,我们尽量不要做虚假的人。
连世间的事都要真心,何况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大的事情,岂能不真心?所以,阿弥陀佛一开始就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把“至心”摆在最前面,也就是说,“你信要真,你欲生我国要真,你念佛也要真”。
这个“至心”,可以就佛和就众生两方面来讲,也就是说:佛救度众生是毫不虚假的,如同金刚,永不改变;众生的愿生极乐世界也是不虚假的。救度的人,以及被救的人,都要有真心。好像我们人坐在船上,这艘船是真的要让人坐而到达彼岸,而这个人也真心诚意地依靠船、不离开船。这样的话,船跟人、救跟被救,就一体不离,同时能够到达。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个时代是“末法时代”,是“五浊恶世”。
末法时代是所谓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修行有心无力。而五浊恶世充满恶凡夫,自己恶,别人也恶。所以,处在五浊恶世的人,都是具足贪嗔痴的凡夫。这样的话,怎么能够凡事都真心呢?
不可能的。所以《无量寿经》说:
心口各异,言念无实。
我们众生往往都“心口各异”,也就是口中所讲的,并不是心中所想的;所谓“言念无实”,人生处在这个世界、这个环境当中,总有无可奈何的时候,应该不打妄语,可是往往不得不说一些客套话,如果把真心所想的讲出来,恐怕会破坏气氛、破坏关系,所以,人总有无奈在。也因为这样,学佛的人反省检讨,对自己有所要求的话,就会有一种惭愧的心、忏悔的心。
宗祖善导大师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我们凡夫处在这个五浊恶世,面对五浊恶人,不能彼此坦诚,所以只好念佛,念念之中,就具足惭愧、忏悔、灭罪的功能。
既然我们的心往往是多虚少实——多份虚假、少份真实,那怎么能往生?照样往生!这叫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处在娑婆世界,不能真心诚意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才让我们更感觉娑婆世界是污浊的,彼此造罪造业,彼此无穷尽地轮转,所以才要欣求极乐。
尽管我们对人对事有时候难以真心实意,可是对往生极乐世界,却可以真心实意,可以至诚恳切。所以,这里的“至心”,也可以说是对往生极乐世界的至诚恳切的心。对于世间的人、事、物,未必能够完全做到真心诚意,但是对于往生极乐世界却必须是真心诚意的、至诚恳切的。
信乐——信者不疑。
罪机得救,称名必生,信而有乐。
接下来,解释“信乐”。
所谓“信”,就是不怀疑,不怀疑就是信。有了信,自然就会有好乐、喜乐。这个“乐”,有“好乐”的意思,也有“喜乐”的意思。在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解释为“信心欢喜”,如果就欢喜来讲,这个字就读作喜乐的“乐”。为什么会有乐?因为我们这种造罪造业的人,居然由于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就能够往生弥陀净土,不但离开六道轮回,而且能够往生成佛,自然就有喜乐之心,所以叫“信乐”。
“信”对学佛来讲,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圣道门,还是净土门。《华严经》有一首偈说: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这两句话是释迦牟尼佛赞叹“信”的功德。
“信为道源”:信是入道的根源。
“功德母”:信能出生功德。
“长养一切诸善根”:所有的善法也必须靠信来长养。
初入门到成菩提都要信,成始成终。
意思是说,一切的功德跟善法,都是由信所生、由信所长,也由信所滋养。一开始归依佛门,信佛、学佛也好,或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累积六度万行,积聚福德跟智慧,都必须要有“信”。所以,信是从最初入门,到最后成就菩提的一种成始成终的要件。
佛门所讲的“信”,跟一般世俗所讲的“五常”有所不同。“仁义礼智信”的“信”是一种信用、信实,也就是守信用不虚假。跟人家约定时间几点到,就几点到,譬如晚上七点半开始,就晚上七点半开始,这就是信;跟人家借东西、借钱,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这也是一种信,所谓“有约必践,信守不二”,这是一般的信。
可是,佛法里面的“信”却不是这个样子。
玄奘大师《唯识论》对佛法的“信”有简洁扼要的说明。
《唯识论》说: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
这样大家听起来可能不大了解,不过并不难了解,我稍微解释一下。
“于实德能”:对于真实的、功德的、功能的。
“深忍乐欲”:“深忍”就是深深地肯定,也就是“深信”的意思;“乐欲”就是喜好。对于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离苦得乐的功能深深地相信,而且喜好它,进一步去追求。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有功德的,什么是离苦得乐的呢?
比如释迦牟尼佛一开始所说的“四谛”法门——“苦集灭道”:“苦”就是六道轮回,是果报;这种苦的果报,是有原因的,叫做“集”,也就是说,它是由贪嗔痴所聚集的,才会形成苦的果报;“灭”就是苦的熄灭,不再轮回,达到涅槃;要达到离苦得乐的涅槃境界,就必须修“八正道”——“道”。
“苦集灭道”是真理,要相信;它能够生出离苦得乐的功德,要相信;它有离苦得乐的功能存在,要相信。
所以,佛法所讲的“信”,是信四谛、十二因缘,是信六度万行,依照这个去做,能够让我们超越轮回、离苦得乐,甚至能够证得菩提,也就是成佛,所以说“于实德能,深忍欲乐”,“深忍”就是深信不疑。
“心净为性”:佛法的信,它有一个本质,就是心净,也就是心向着解脱的方面去喜好、盼望,而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八正道,不是为了五欲的,也不是希望下辈子享受人天果报,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信就有污染了,所以叫“心净为性”。
因此,佛法所讲的信,也叫“净信”——清净的信心,所信的对象是真实的,有功德的,能够拔苦与乐,能够离苦得乐,能够成就菩提。这是佛教通途教理对“信”的定义。
(一)信受弥陀救度
弥陀唯真,弥陀万德,念佛能生。
我们净土宗对“信”的定义是什么呢?是“信受弥陀救度”。
因为弥陀的本身是“实”,是真实;弥陀的本身是“德”,具足万行、万德;弥陀的本身是“能”,能够让我们离开娑婆、往生净土成佛。
所谓的真,以圣道门来讲,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到了净土法门,就独有弥陀才是真。也就是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
净土宗的“苦集灭道”
以“苦集灭道”来讲,我们净土宗说六道轮回是苦,这就是“苦”;我们之所以轮回六道,是因为有无明、有贪嗔痴烦恼,这就是“集”;而极乐世界是无为的涅槃境界,往生极乐则诸苦息灭,所以是“灭”;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道”。因为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八道船”。龙树菩萨的《易行品》主要在解释“易行道”,而以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作为易行道的本体,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
就是说,我们依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的“八正道”之船,就能够度脱难以度脱的六道生死苦海。
所以,净土宗的信,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信唯有弥陀是真实的;信唯有弥陀的六字洪名,真的是万德万行的结晶;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够往生涅槃的弥陀净土。这句六字洪名,是“依正一如”,依报的极乐世界、正报的阿弥陀佛本身,都不离这六字洪名,只要我们称念,就能够到达涅槃的极乐世界。
(二)信法藏成佛的事实
信——以法藏成佛事实为信之内容。
信必依他,非他不信,信已经存在的。
这个“信”,是以法藏成佛的事实,作为我们信心的内容。因为“信”不是我们内心自行产生的,必须要依靠外在,也就是以外在客观的事实,作为我们内在的信心。
譬如说,象山小区有个“净宗书院”,是因为净宗书院是一个已经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自自然然就成为我们的信,我们不必假借任何的方法、任何的造作来产生这个信,我们如实地去领纳、去肯定它,它就成为我们的信。
信心来源——“设我得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如实肯定弥陀的成佛,这就是信,弥陀成佛就是我们信心的来源。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发下了“设我得佛”的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成就了,他所成就的,就成为我们的信,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阿弥陀佛果地成就的功德,作为我们因地的信心。
(三)信称名必生
信何事?即下: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再来,我们信是信什么呢?也就是底下所讲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生我国”。也就是相信“愿生弥陀净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这是我们要信的对象、内涵。
(四)信极乐世界是我的
进一步讲,我们信什么?
《阿弥陀经》讲: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所以,我们是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
不过,这样的信还不够,还不是净土法门的信,应该要进一步信极乐世界是我们的,也就是说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极乐世界完成之后,它的“所有权”是谁的?是十方众生的,而十方众生是谁?是我本人,所以要“信极乐世界是我的”。
(五)信弥陀是我的救主
再进一步是信阿弥陀佛的存在,并不是高高在上、让我们在这里膜拜而已,而是信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救主,他的存在就是要救度我,可以说跟我们有绝对的关系,就如“你跟我,我跟你”——缺少了我,你不能存在;缺少了你,我也不能活着。这才是真正的“你跟我”。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关系就是真正的“你跟我”。所以,进一步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为了救度我,而且主动地、平等地、积极地救度我。
(六) 信之得与疑之失
不信弥陀救度,是所有恶中之恶;
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恶,有大恶,有小恶,可以说罪恶无边。可是在所有罪恶当中,不相信弥陀的救度是最大的恶。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信了弥陀的救度,就能够离开轮回、往生成佛,将来广度众生。由于不信弥陀救度,就继续六道轮回,一旦轮回六道,不但自己将来堕落三恶道受苦,即使离开三恶道,到了人间,也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无恶不作,无作不恶。那岂不是说,众生之所以继续轮回、造恶无边,是因为不信弥陀的救度。
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六度万行之善,都不如信受弥陀救度之善,因为我们修六度万行,由于根机不堪,所修的其实都是有为有漏的,所以,不能算为真正纯净的善;而信受弥陀救度,却能够往生成佛。
佛本身是福德智慧两相具足的,所谓“两足尊”,往生成佛的话,不但自己不会去造罪业、危害众生,反而能够广泛救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不信弥陀救度,是所有恶中之恶;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五逆十恶固然极恶,但信弥陀者终必得救;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弥陀者难免堕落。
五逆十恶可以说是恶中之恶,可是他最后能够信受弥陀救度的话,他当下也能被救,不至于继续堕落轮回。
五戒十善固然是大善,可是怀疑弥陀救度的话,照样会堕落轮回。所以说“五逆十恶固然极恶,但信弥陀则得救;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弥陀则堕落”。
善莫大焉,恶不能障
无善能胜弥陀救度之善,
无罪能碍弥陀救度之罪。
我们再怎么样地行善积德,其实都是少善根少福德,跟阿弥陀佛的功德相比,犹如沧海之一滴,一点都不能比。所以,我们所修的善,没有能够胜过弥陀救度的善。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甚至生生世世以来,都造了杀生的罪、偷盗的罪、邪淫的罪、妄语的罪,这些罪业,就像《华严经》所讲的,如果有形体的话,尽虚空不能容纳。尽管有尽虚空不能容纳的这些罪业,但也不能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所以,从这几点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救度的这个法门,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是多么的殊胜稀有。
万行妙体、功德结晶
六字万德洪名,是六度万行之妙体;
称念弥陀名号,是恒沙功德的结晶。
我们说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既然是万德的话,就表示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恒沙的功德,通通在这六字名号里面了,所以说“六字万德洪名,是六度万行的妙体”。
我们要去实践六度万行,是有心无力、做不到,可是只要我们称念弥陀名号,就拥有了恒沙功德,因为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恒沙功德的结晶。所以说“六字万德洪名,是六度万行之妙体;称念弥陀名号,是恒沙功德的结晶”。
念佛容易故,念佛殊胜故,顺弥陀佛愿故。
我们只要信受阿弥陀佛,就能够当下被救度,因为念佛很容易,只怕不相信,一相信都可以称念,名号功德就是我们的。如果它很困难,尽管我们怎样相信,可是做不到,那还是得不到利益。
同时,它又很殊胜。虽然容易,可是不能离开六道、不能往生成佛,那再怎么容易也没有意义。但念佛本身既容易、又殊胜,为什么?因为背后有弥陀的愿力。
所以莲池大师说:
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
一千个人相信,一千个人往生;一万个人相信,一万个人往生。只要你相信,相信就是你的。只怕你不信,不怕你相信。
(一)机法二种深信
现在以善导大师的一段法语,作为“信乐”的结论。
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44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段文叫做“机法二种深信”之文,是出自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散善义”中。
一个信心,圆具舍自与归他
虽言信机、信法,并非信心有两种,是一个深信从机、法两方面来说明。
信机即“舍自”,信法即“归他”。
一个信心之中圆具舍自与归他,此是净土门他力之信相。
圣道门高谈生佛一如,而欲自力取证,但难如登天;
净土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则易如反掌。
机法二种深信,第一种是信机,第二种是信法;虽有一者二者,但并不是说信心有两种,只不过是从机、法两方面来说明。“机”是指我们十方众生,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的众生,都称为机;“法 ”就是指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信机,就能够舍掉自力;信法,就能够完全归顺他力。所以,这个信心俨然具足“舍自力,归他力”这两种内涵,这也是净土法门所谓“信”的内容、信的相貌,和圣道门不一样。
圣道门所讲的是“生佛一如”,凡夫跟佛,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夫本性都具有佛的内涵,所以他们是想以自己的力量,去证悟自己的佛性而成佛,但难如登天,所谓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
净土法门完全不一样,净土法门晓得众生虽有佛性,但以我们的力量证悟不到,所以完全依靠弥陀救度,则易如反掌,所谓万修万人去。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
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能救者弥陀,所救者众生;弥陀是法,众生是机;法者救机,机者信法;深信机无出离之缘,深信法救如此之机;法不离机,机不离法;机法一体,生佛不离。若无机深信,则无法深信;若无机法深信,则非真实信心,也非真佛弟子。
二种深信归一向专称
显现机法深信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心有执着,不能与佛性相应
学佛的人都晓得,南北朝时代有一位梁武帝,梁武帝虽然身为皇帝,但是他的生活,却有如出家人的生活,他发心盖了四百八十座寺庙,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度了很多人出家,甚至自己也曾三次到寺院出家,做佛的奴仆,可说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他遇到了达摩祖师,问达摩祖师说:“我发心建寺度僧,而且为佛教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业,像这样做,得到的功德有多少?”
达摩祖师跟他讲:“毫无功德!”
就像《金刚经》所讲的:“所谓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由于他只是以凡夫的分别观念来说功德,如果还执著这种观念,就不合乎无为的本性,所以只要执著功德,就不是真正的功德。
但是,众生在贪嗔痴还没有断除、降伏的情况之下,永远都是有执著的。心若有执着,要和没有执着的佛性相应,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以自己的力量要达到成佛,那真的是比登天还难。但如果有外力——也就是佛的力量,让我们作为阶梯,那我们成佛就非常容易。
机法二种深信,正是这个说明。
(二) 信机
“一者决定深信”:这个“决定”就是决定性,不是不定性或或然性。
“决定深信”:毫无怀疑地相信。
相信什么?不是相信自己是善人、会修行,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力量来脱离轮回、来成佛,不是!而是相信自己根本没有力量脱离轮回,自己只有造罪造业的力量,没有解脱的力量。
如善导大师所说: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善导大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众生,同时也要我们体悟到,其实每个人都是跟他一样的。
“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这是指现在世而言。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这是指过去世而言。
“无有出离之缘”:这是指未来世而言。
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我们修不来,所以我们永在轮回,常没常流转,永无出期。
所以,这三句话是指现在、过去、未来,都是罪恶生死凡夫,都一直在轮回,永无出离的因缘。
无明烦恼未断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的罪恶是什么?我们都有无明,都有贪嗔痴。在无明、贪嗔痴没有降伏之下,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从贪嗔痴所延伸出来的。既然这样的话,再怎么行善积德,都还是有无明、有贪嗔痴掺杂在里面。
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贪嗔痴三毒很强盛,烦恼业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恶却如狂风暴雨那么强烈。
学佛的人,首先要去恶行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它的标准是:能够行五戒、行十善就是善;而犯五戒、犯十恶就是恶。
以五戒十善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身口意时,就会发现:我们都是在犯五戒,都是在犯十恶业。从形象上来看,我们是学佛人,所说的都是一些佛法的言语,所做的也是佛门中事,可是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所谓“五蕴”很炽盛,在那里翻滚,有意无意之中,都会爆发出贪欲心、嗔恨心,无明、计较、嫉妒之心。
所以,《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
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净度菩萨经》上也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
念念之所为,无非三涂业。
用法镜观照自己
其实佛法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丑。如果到了镜子面前,没有发现自己的美丑,就等于没有照到镜子。同样的,我们通过学习佛法,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而不了解自己原来是罪恶生死凡夫,那就是没有以佛法印心,没有用佛法这面镜子来观照自己。
无有出离之缘的悲痛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我们不只今生今世才是罪恶生死凡夫,在漫长的旷劫时间当中,我们也都是常没常流转的。“劫”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长的时间。“旷”作为劫的形容词,就更加显示“劫”的漫长。若将六道轮回譬喻为大海的话,六道轮回里面的众生,出生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这三善道,就是“出”,好像在大海里短暂地探出头来;轮回到地狱、饿鬼、畜生则叫“没”,沉溺下去了。善导大师说“常没”,就是说我们旷劫以来,常常在三恶道里面轮回,而不是在六道轮回。因为六道轮回就有可能是在人道、在天道,但是生于人道、天道都很难。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就好像“盲龟浮木”,既然如此,当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三恶道轮回。最可悲的是“无有出离之缘”,如果过去没有机会,现在也没有机会,可是未来有机会的话,那还有一线希望;但如果都没有出离之缘,岂不是永恒地、尽未来际、从始到终都要在三恶道轮转了!
当我们深深地触到“无有出离之缘”的悲和痛,那超越了世间任何的痛苦,即使匍匐在地上哀号,都没法显露那种无有出离之缘的悲痛,那种悲痛是无法形容的,是达到顶点的。
一个学佛者,如果无法体会到本身没有出离之缘、没有解脱希望的话,那么他很难依靠弥陀救度的法门。
舍自力、归佛力
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才是弥陀发愿所要救度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让无有出离之缘的众生有了出离的增上缘、救度的增上缘。善导大师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没有出离之缘的众生,只有信受弥陀的救度。所以,首先要深信自己是毫无力量脱离三界六道,甚至毫无力量出生为人,只能永远在三恶道轮回的这种卑劣的、卑贱的、可怜悯的众生,从而舍掉自己妄自以为可以行善积德、精进修行,将来大概有机会得道证果,要完全舍掉这种观念,也就是完全舍掉自力观念,而彻底信受弥陀救度,这就是第二种深信。
(三)信法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阿弥陀佛发下的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为了摄受众生。“摄受”,用白话来讲就是救度,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了救度众生而建立的。所以,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成佛的话,就表示他的愿已经完成;愿完成了——就是有力量满足他的愿,也就是满足救度众生的愿。阿弥陀佛成佛了,他的愿是金刚不变的,所以我们无疑无虑,随顺佛所说,不加怀疑;心中没有怀疑,当然也就没有种种“可能或不可能”的忧虑、顾虑,所谓“无疑无虑,乘彼愿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尤其是第十八愿,那就“定得往生”。
这是决定性的,不是或然率或不定性的,而是百分之百的。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十个人十个往生,百个人百个往生,不管出家众、在家众,善人、恶人,都能够往生。
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第十八愿的力量,显现在哪里?在“乃至十念”的念佛。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取正觉,所以,只要是“乃至十念”的念佛众生,就必定往生,因为他随顺了弥陀第十八愿的力量。
(四) 信“专称弥陀佛名”
“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念”的念佛,因此,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四个字,不作任何复杂玄奥的种种解释,只直截了当地解释为“称我名号”四个字,并断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因为“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大师这种解释非常巧妙,直截根源,斩钉截铁,简明扼要,断尽凡夫所有疑议。又对净土宗乃至释尊一代教法,下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总结论说:“虽说定散两门(一代教法)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乃至十念’的念佛)。”因此,“专称弥陀佛名”即是整个净土宗的旗帜,以“专称弥陀佛名”来“信受弥陀救度”而“往生弥陀净土”;也以此显示净土宗信愿行的内容,及净土宗为易行道的原因。
“至心信乐”这个“信”,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这两种深信,以这两种深信导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前面曾经提到,所谓的“至心”,就是真心,也就是诚心。世上凡事,若无真诚,这事就是虚假的,何况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要的事!若不真心信受弥陀救度、若不真心愿生弥陀净土、若不真心专称弥陀佛名,那怎么能往生?所以“至心”摆在第一位。
而“至心”的内涵是什么?就是真正地信受弥陀救度,真正地愿生弥陀净土,真正地专称弥陀佛名,所以说“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双属生佛。
接下来,探讨“欲生我国”这四个字。这可从弥陀本身,同时也从众生这一边来解释。
“欲生我国”如果从佛来解释,就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召唤。
净土法门是弥陀救度的法门,而弥陀的救度是主动、积极而来,不因祈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与智慧无关,与学问无关,与修行无关,与善恶无关。阿弥陀佛是主动积极,不是被动消极,在我们还不知不求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主动积极地在为我们发愿、修行,从一开始就把他点点滴滴的功德,都时时刻刻地回向给我们,并且呼唤着我们。
(一)速生我刹
《庄严经》言: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这句话很能贴切地解释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召唤、呼唤。
“诸趣”就是六道,“轮回诸趣众生类”就是轮回六道的众生。
“速生我刹受快乐”:希望轮回的众生今生今世就到极乐世界去,不受六道轮回之苦,能够享受自在、安乐的佛果。“快乐”,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佛的世界,阿弥陀佛要我们往生这样一个世界,而且“速生”,就是今生今世就到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岂不是阿弥陀佛的呼唤等于空谈?要不成为空谈,阿弥陀佛就必须为我们完成往生这样一个殊胜高妙的世界的功德,来送给我们。所以,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法门,他呼唤我们让他救度,必须要为我们完成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资粮。
(二)为作大安
《无量寿经》言: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吾”是指阿弥陀佛于因地、身为法藏菩萨时的自我称呼。他发誓要成为什么样的佛?是能使一切众生去除恐惧、得大安稳的佛。使恐惧的众生得到大安稳,就是阿弥陀佛发愿成佛的目的。他在因地普遍地为十方众生修行,要使恐惧的众生得到清净涅槃的大安。他兆载永劫的修行,点点滴滴都是回向给有恐惧、有苦恼的众生。因此,一切恐惧的众生,都是阿弥陀佛大悲的对象。
《观佛三昧经》说:
慈悲所缘,缘苦众生。
所谓“苦众生”,就是恐惧的众生。我们众生都有恐惧,都有不安,都有痛苦。当然,最大的痛苦就是轮回,而痛苦的根源,就是有无明、有贪嗔痴。
阿弥陀佛成佛,就是为了使我们最大的恐惧可以消除,内心可以安稳。
树喻:肉体存在,就有烦恼
这个恐惧就像一棵苦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这是一棵从根到枝叶都是苦的树,这棵苦树,必须从根斩断、从根消除。但即使从根断除了,它的枝叶还不会一下子干枯,还是鲜活的,遇到天阴下雨,有可能还会发芽。
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众生也是一样,生死轮回被阿弥陀佛的愿力截断,但是,当我们的肉体存在的时候,还是会有恐惧、痛苦、不安。
互相同情、互相体贴
由此,也应该体会到,我们彼此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彼此都有恐惧、有不安、有苦恼,因此,要互相同情、互相体贴,在身口意三业行为当中,尽量不要伤害对方,而使对方面对我们时没有畏惧、不安、苦恼。所以,大家要互相同情、体贴,互相给对方带来温暖、带来利益。就像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们也希望跟阿弥陀佛一样,使一切有恐惧的众生,能够离开恐惧,给他带来安稳、安心、安乐。
净土宗的宗风有一句: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
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我们把这四句话挂在墙上,希望大家能够涵咏心中,时刻惕励。
“和颜爱语”:温和的容貌,体贴的语言。希望我们多注意:我们的容貌温和不温和?所讲出去的话是伤对方的心,还是让对方觉得欢喜?
“下心含笑”:“下”,就是谦下、卑下。以卑下之心、谦下之心,满含让对方觉得很友善、很容易亲近的笑容。
“慈念众生”:对一切人都能以慈悲心、站在他的立场来考虑。
“加厚于人”:以宽厚仁爱之心,成全对方。
这是互相勉励,因为凡夫往往有意无意在言语上伤害对方、在行为上让对方难过,因为都是贪嗔痴的凡夫,都是罪恶生死凡夫,难免如此,所以我们要存谦下的心,希望对方能原谅自己,而不是自己原谅对方。因为自己往往有意无意之中伤害对方而不晓得。所以,希望同修都能够体会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心,也能够多涵养“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这几句法语。
(三)快乐安稳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法藏菩萨发愿的目的,本来就是以悲悯之心,“我要度脱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使十方世界欲生我的极乐世界的众生,让他心悦清净;到了我的极乐世界之后,让他得到绝对性的快乐安稳,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心悦清净”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信乐”。有信心就有盼望、就有喜乐,就能够去除生死轮回的恐惧。能够有往生极乐世界的盼望,当然内心就有安慰和喜乐。这种盼望、喜乐是从往生的获得来讲的,不是从其他来讲的;如果从其他来讲的话,这种喜乐就不是清净的,就带有某种杂质在里面,所以说“心悦清净”。
(四)泥洹无双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这是阿弥陀佛呼唤我们十方众生到极乐净土所得到的受用。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阿弥陀佛发愿要成就的佛,所居住的国土是十方三世净土之中第一无二的净土,所以极乐世界是十方三世诸佛土之中的第一,无与伦比。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的内涵在哪里?
“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净土里面有佛、有菩萨(佛是主人,菩萨是伴),同时有净土的境界。既然极乐世界国土是第一的话,那就表示主人——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第一;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圣众,也是十方圣众之第一。
“其众奇妙”:表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圣众是第一的。
“道场超绝”:“道场”就是坐道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超绝”,就是超越的。极乐世界的境界,是成佛的境界,能够使具足贪嗔痴的凡夫往生到这个世界,而且快速地成佛,所以说“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如”就是一,也就是没有两样。“泥洹”就是涅槃,清净涅槃,无为涅槃,不生灭涅槃。极乐世界是弥陀所建立的,弥陀是佛,他在极乐世界受用他成佛的净土,同时也让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圣众同样受用他成佛的功德。这样的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叫“国如泥洹”。
其他十方三世的净土,是不能跟极乐世界的净土相提并论的,所以说“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极乐世界之奇妙、之超绝、之无等双在哪里?在使我们贪嗔痴的凡夫,于贪嗔痴没有降伏的情况下,能够往生净土,同时能够快速、超越地坐道场、成佛果,这才是“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五)悉令如佛
《平等觉经》言: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这三句,短短几个字,显现出阿弥陀佛慈悲彻底,阿弥陀佛的救度超越十方诸佛,不只是使我们断除生死的根本,也让我们快速成就佛果。
“拔人勤苦”就是“拔苦”;“悉令如佛”就是“与乐”。真正的拔苦必须是让他今生今世脱离六道轮回;真正的与乐,是能够让他速证佛果。在佛教里面真的能谈得上拔苦与乐的,除了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以外,没有别的法门了。
法藏成佛目的: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欲生我国,若不达成,誓不中止。
唯为此一事。
阿弥陀佛发愿说“设我得佛”,这个“得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十方众生往生他的极乐世界。所以“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在呼唤说:“你要来往生我这个极乐世界,此后,专念我的名号,我必定能让你往生我的极乐世界。”只要有一个众生愿生称名而不能往生,那么阿弥陀佛就还要再修行,直到所有众生都能往生。所以“若不达成”他是“誓不终止”的。
愿愿为此。
出生诸愿,出生弥陀,出生我等。
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愿愿就是为了这件事情,为了度尽十方众生,深愿十方众生都往生,不愿一位众生留在娑婆世界。广的来讲,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虽各有其目的,但都是为了使众生欣慕极乐之乐、厌离娑婆之苦,而念佛往生极乐净土。所以,所有的愿都是从第十八愿“欲生我国”开展出来的,也唯有众生能够往生,才有阿弥陀佛的成佛、阿弥陀佛的存在。如果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就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也唯有第十八愿的完成,我们才有得救的希望、往生的可能。
所以,“欲生我国”是佛主动地呼唤我们。从成佛十劫以来,阿弥陀佛就一直在呼唤我们,而我们十劫以来,都一直被动地受弥陀的呼唤,一直到今生今世,我们才被阿弥陀佛所打动。
(一)金臂垂念切
莲池无日不华开,四色祥光映宝台;
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
此偈显示弥陀悲切的呼唤、悲切的等待。
“莲池无日不华开”:莲池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七宝池,七宝池中都有四色莲花,每一天都有莲花在开放,表示每一天都有十方世界的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
“四色祥光映宝台”:四色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四种颜色就有四种光明,所以说“四色祥光”,照映着莲花台、宝莲台。
“金臂遥伸垂念切”:阿弥陀佛持着莲花,伸着长长的手臂要接引我们,而垂念深切,那种想接引我们的愿心非常恳切,就好像慈母倚靠着门边,盼望远方的游子,所谓“倚闾遥望”、“望眼欲穿”那样“垂念切”。
“众生何事不思来”:阿弥陀佛在心中想:十方众生在六道轮回很苦,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真乐,而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你接受我的救度,就可以往生了,你们为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而不想到极乐世界来?难道娑婆世界就那么可爱、可乐吗?
(二) 日夜望儿归
时光减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
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时光减处命光微”:过了今天,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了一天。过年的时候,人们常说“恭喜恭喜,又增加了一岁”,其实是减少了一岁。所以,过一天就减少一天,过一天,就更接近将来受果报、受惩罚的一天。
“到眼繁华转眼非”:世间的荣华富贵都只是暂时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谓“一双空手见阎罗”。所以,世间任何权势、名利、财富,甚至六亲眷属,一点都不能带走,一人也不能相伴。我们要体认这个世间本来就不是永恒长住的,时刻在毁坏、在消减。
“莫在险途贪五欲”:不要在这危险的六道轮回中贪图五欲(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有一句话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贪图五欲很危险,是会堕落地狱的。
“弥陀日夜望儿归”:弥陀二十四小时、无时无刻,过去、现在、未来,尽未来际都在盼望十方众生归投极乐世界的故乡。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当成他的儿子,把极乐世界当做十方众生的家乡。
贪心难断才要归顺弥陀
我们学这个法门的,是不是要“莫贪五欲”呢?其实,如果以圣道门来讲,必须要“莫贪五欲”,因为贪五欲就必定堕地狱,而我们净土法门如果也要“莫贪五欲”的话,以我们来讲,我们是做不到的,也由于做不到,我们才信受弥陀救度,完全归顺弥陀的佛力,在归顺弥陀的佛力当中,当然五欲会节制,虽然不能完全不贪,但内心是有安慰的。如果没有弥陀的救度,要我们不贪五欲不可能,可是贪五欲又有堕落地狱的恐惧。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令众生“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当然,前提是我们愿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愿生极乐世界,我们的恐惧之心也不能消除,永难得大安稳。
所以,阿弥陀佛说“欲生我国”,我们就要“愿生彼国”,随顺弥陀的呼唤。
(三) 逆恶也来迎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这一首偈语是印光大师所写的。
“四十八愿度众生”: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大愿救度十方众生。
“逆恶归心也来迎”:甚至连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的时候,回心转意,愿生极乐,阿弥陀佛当下也来迎接他,毫不嫌厌、舍弃,毫不分别。
“非是混滥无简择”: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毫无原则的。
“怜彼是佛尚未成”:之所以连罪恶的众生也要救度,是因为晓得他也有佛性,也能成佛,所以救度他到极乐世界去,他就能够成佛;不救度他去极乐世界,他就会在三界六道中沦没。
同时,如果罪恶众生这时候不被救度的话,当下就会堕入地狱(如果他不是逆恶的话,还不至于堕入地狱,可是他如今遇到恶缘,造五逆、十恶),这种罪苦众生,正是阿弥陀佛急急救度的对象。阿弥陀佛的召唤——“欲生我国”,在这里以这一首偈子来形容。
“欲生我国”从佛这一方面来讲是弥陀的呼唤,从众生这边来讲呢,就是众生的愿生。
心心只畏娑婆苦,念念思归极乐乡。
心心念念最怕的,就是娑婆轮回的痛苦;心心念念最为向往、最想归投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愿生极乐的心情。
这个心情就像什么呢?
如囚出狱,绝无系恋之心;
如刑蒙赦,一生不忘其德。
好像被关在监狱里面的人,好不容易离开监狱了,对于以前所住的监狱,他是毫无留恋的。
三界六道就如监狱。我们如果不能体会三界六道如同监狱的话,就会留恋娑婆而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晓得这里原来是监狱,是在煎熬我们,是使我们受苦的,那我们就不会系恋这个娑婆世界。
而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像什么呢?就像原来我们是要受枪决的,突然间国王下了一道命令,不只赦免我们的死刑,甚至还释放了我们。阿弥陀佛不仅解决了我们六道的轮回之苦,甚至还让我们得到成佛的自在、安乐。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无有限量的慈悲恩德,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我们的愿生心,就会成为对弥陀恩德念念不舍的称念佛名。
(一)一切无可乐
《无量寿经》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世间的恩爱再深,拥有的荣华富贵再多,也都只是一时因缘和合,不能长久保留,时间一到,都会各自离散而去。人愈是享乐,因缘离散时愈是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世间本来如此,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究竟可乐的。
(二) 身独不相代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人在这个世间,因为贪图五欲,所以都在“爱欲之中”。但其实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并不表示我们死的时候才是独死、才是独去,连我们生的时候,也是独生独来。“独生独来”是指我们即使有六亲眷属,恩爱和合在一起,但其实也是孤独的,因为往往我们的心事,很难有一个知交能让我们倾诉,所以台语有一句话说“心事谁人知”,这个大家都有同感吧!所以,即使与众相处也是“独”。更何况:“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当我们临终受果报的时候,不管是到苦的地方,还是到乐的地方,是善道还是恶道,都要自己去承担,没有人可以替代,即使想替代也替代不得,这就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除非是阿弥陀佛来承担我们罪业的重担、救度我们免于轮回。所以,八万四千无量法门,除了弥陀救度的法门能够使我们脱离生死轮回之外,没有一个法门、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我们的生死轮回。
(三) 至亲路各别
《地藏经》说: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父子至亲”:父子的亲情是天性,在人世间,自然会互相恩义,父慈子孝。可是一旦死了,到了地狱之后,就各走各的路,因为每个人今生的三业行为都各不一样,即使夫妻、母女、父子,也各有不同的业,所以死的时候,就随各自的业去受果报,不能够相逢的,所谓“歧路各别”。即使偶然相逢了,也“无肯代受”,为什么?地狱的痛苦实在难以忍受,而且,自己的痛苦都忍受不了了,怎么有能力为人代受?想要代受也是绝不可能的。
(四)万般皆成空
人生在世,物质方面的金银财宝会离开我们,即使恩爱的亲人,也会离开我们;而且,每一个人各自受报,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也难得再度相见。所谓: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五)客居不可久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这段话是从一个典故来的。有一对父子,他们没有家,四处流浪,今天乞讨到这个地方,明天又乞讨到另一个地方。好不容易有个地方安顿下来,父亲就告诉儿子:“这也不是我们的家,到了这里还是做客,不能长久。”
当初看到这段典故时,内心有着深度的伤悲。我们在娑婆世界,只是旅客而已。能够长久待的,只有极乐世界,所以“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六)图久当生西
世间眷属,缘尽则离;
图久聚者,当结佛缘,
同念弥陀,同生极乐。
这段法语也很容易理解。世间眷属虽然恩爱相处,但也不过是这几十年的和合,几十年过了,缘尽了,就彼此各自离开,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再相聚,俗语说:“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又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人生都很可悲、很无奈。
有想再相聚的,就是要结佛缘。结什么佛缘?就是彼此都“专称弥陀佛名”,彼此都“愿生弥陀净土”,这样,不只现世六亲眷属和乐相处,未来也能再度团聚,永不相离。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
故凡学佛,必须先了生死;
生死不了,危险太大,
轮回未出,难免堕落,
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这些都是很浅显的法语,目的是要促使我们提升强烈的愿生之心。
(一)成佛目的
《小经》言: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三段文意思都一样,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殷勤劝导众生,应当发愿;所发的愿不是生天,或再为人,或是其他的愿,而是愿生极乐世界;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劝,表示释迦牟尼佛一生讲法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愿生极乐世界。
(二)出世本怀
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可说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文”就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于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唯有这件事才是真实的利益。
(三)特留念佛
《无量寿经》的最后,释迦牟尼佛也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意思就是说,将来末法时代过了,就是灭法时代(三藏十二部依次消灭,先从《楞严经》开始),所有经典都没有了,也没有三宝的名字,那时的众生也不晓得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可是即使这样,释迦牟尼佛也以慈悲哀愍我们十方众生,以他的慈悲愿力把《无量寿经》保留下来。保留《无量寿经》就等于保留念佛法门,因为《无量寿经》在讲什么呢?在讲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在讲什么?讲“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就必定往生极乐”。
(四) 决定愿生
为什么这样强调,甚至作为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最终目的,因为“愿”这个字非常重要。
世上学佛念佛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为了求得现生的福报,或是下辈子还能够得好人身,再度获得人身的种种福报,如果是这种愿的话,就跟阿弥陀佛的愿相违背了。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阿弥陀佛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离开生死,可是我们偏偏进入生死;阿弥陀佛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可是我们偏偏要长住娑婆,这就跟佛愿相违背。跟佛愿相违背的话,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们一辈子念佛之功就尽付东流了,因为没有达成最终目标。
好比一块田地,本来能够丰收稻米,但是所种的偏偏是稗子,结果所能收获的,只不过是稗草而已,不能得到好的收成。
所以,念佛的人信要真信、行要真行、愿也要真愿,所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就是真心。也就是我们宗旨所讲的,“信受弥陀救度”要真,“专称弥陀佛名”也要真,“愿生弥陀净土”也要真。尽这一辈子,决定不生天上,也不再来人间,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是这样的信受、这样的念佛,就跟第十八愿相呼应,就一人念一人往生、十人念十人往生、百人念百人往生。
所以,“愿生弥陀净土”,可说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学佛的目的,也是我们净土宗的宗旨;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也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愿生极乐,毫不妥协,毫不苟且,决定愿生极乐,绝不往生其他净土,绝不贪恋娑婆世界,这样的话,就合乎阿弥陀佛所讲的“欲生我国”。
《观经疏》言: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
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
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
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善导大师全集》第157页)
《观经疏》是善导大师五部九卷当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著作。《观经疏》的教理,是我们净土法门的标准。
(一)不劝人天
《观经疏》说: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十方三世诸佛,悲愍十方众生,所以出现世间,依据众生的种种根性,随宜方便地劝化众生。
“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十方三世诸佛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想让我们只是去恶行善、受人界或天界的福乐果报。要生而为人,必须具足五戒的功德;要转生天道,必须具足十善的功德。即使我们能够行十善、修五戒,但也不是以这些来求人天的果报,为什么?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人的寿命,以目前来讲,平均八十岁;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最短的是五百岁,它的一天是我们的五十年;最长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四千劫,以人间来看,是很长了,但是以佛的眼光来看,还是很短,短到什么地步?善导大师在这里说“犹如电光”,闪电一闪,我们来不及眨眼,它就消失了,是那么的短暂。
“还入三恶,长时受苦”:最后还是堕入三恶道,长时受苦。也就是说,即使天界的众生,他下辈子还是会堕入三恶道,因为天界是受果报的地方,不是行善积德、精进修行的地方,所以,果报一旦享尽的话,就不可能再生天界了,一定是比天界还要低,所以往往是堕落下来的,堕落下来可能是三恶道,甚至是地狱,即使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也会堕落三恶道。
佛于《涅槃经》说:
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
命终还堕三恶道中。
于《正法念处经》说:
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
(二)天堕事例
在这里引用两段故事。《法句譬喻经》里曾说到,有一位忉利天的天王,叫帝释天,即将临命终了,他晓得命终之后会堕落在畜生道,生为驴子,感到非常悲愁。本来是天帝,突然间要沦为畜生,天差地别,所以非常痛苦。他想到能救度苦厄的只有佛,就立刻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至诚恳切地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当他顶礼下去的时候,刚好命就断了,神识立刻投胎在驴腹当中,这头驴子在行动中,不小心踏破了陶器,这家的主人是做陶器的,主人一生气,拿鞭子打它。这头驴子被打伤了胎气,一伤胎气,帝释天的灵魂立刻又回到他身上来。所以,低头下去三皈依,举头起来,他又回复了帝释身。这时候,佛陀就大为赞叹地说:“善哉!善哉!帝释天,你能够在临终的时候皈依三宝,实在是很有福报。”佛陀就为他讲经说法,这位忉利天的天王当下就证得须陀洹果。
可见,即使身为忉利天的天王也会堕落到畜生道,还好,他很有福报,遇到佛陀在世,而亲受佛陀说法,所以得以继续享受帝释天的福报。
另有一部《折伏罗汉经》,也谈到一位忉利天的天人,他也是寿命到了,只剩七天——天人都有神通,知道自己下辈子是投生到畜生道当猪,这时候他就很忧愁、很恐惧。其他的天人就跟他说:“现在佛陀来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这正是你得救的机会,你不妨请佛陀为你开示。”他立刻到了佛陀面前,至诚顶礼,恳切祈求救度。佛陀为他授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之后,他在这七天当中都诵念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七天之后,他寿命尽了,投生到人间一个长者家里,长大之后遇到了舍利弗,由舍利弗接引,听闻佛陀讲经说法,也证到了果位。
由此可知,人、天最后只有“苦”一个字,都非究竟。
(三)但劝净土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即称诸佛本愿意也”。因此,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并不是希望我们以所修的善因,去追求人天果报,而是希望我们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迈向无上菩提,成就佛果。所谓“菩提”,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可以说,十方诸佛都是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做他们的本愿,十方诸佛出现在世间劝导众生,都是希望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十方众生能够随顺诸佛的劝导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合乎诸佛出世的本愿。
所以,我们对往生这件事要非常重视,晓得十方诸佛都召唤我们、发遣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
【昙鸾大师】
(一)人天虚伪相
《往生论注》言: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凡夫人天”:“人”是人界,“天”是天界,“人天”都包含于六道中,六道都是凡夫。
“人天诸善”:人的善就是五戒,天的善就是十善,色界天就是禅定,无色界天也是禅定。人天所有的这一些善,以及得到的这些果报,不论是他的因,或是他的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想不到我们所做的善事,是颠倒的、虚伪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往生论注》是昙鸾大师所写的,昙鸾大师在这一段文之前解释说,因为这些善都是从我们凡夫有漏的心所生,它不顺法性,也就是与法性不相吻合。所谓有漏心就是有贪嗔痴,因为有贪嗔痴,就有我执,因此所做的善就会着相,有差别相;随顺法性的话,是指能够跟缘生无生的空性相应。可是我们都有贪嗔痴,没有证入空性,因此所做的善事难免有漏;既然有漏,不顺法性,那么就是颠倒,就是虚伪。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们所做的善事都是“有漏善”;善导大师说,我们所做的善事都是“杂毒之善”。
可见我们众生,不管是人也好、天人也好,都是不真实的众生,都是颠倒的众生。若以极乐世界来讲,极乐世界不颠倒、不虚伪,它是清净的、真实的、随顺法性的。
既然我们这里是颠倒的、虚伪的,而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我们务必要假借人身,舍假归真,舍离这个颠倒、虚假的娑婆轮回,而往生真实、常住的极乐世界。
(二)三界虚伪相
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
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
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
这三段法语都出自《往生论注》,第一段是我把《往生论注》所讲的几句话归纳在一起。
我们三界是虚伪相,极乐世界是真实相;三界是污染,极乐世界是清净;三界是颠倒,极乐世界不颠倒,因为它随顺法性;三界最后会破坏,因为它无常,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它是涅槃的,是永恒常在的;娑婆是轮转的,极乐世界不轮转;娑婆轮转是无穷无尽的,极乐世界是长住不变的。
(三)久劫轮回的故事
有关生死轮回之无穷无尽,我来讲一段《付法藏经》里面的故事:
有一位阿罗汉,叫阇夜多尊者,一天,他带领弟子们进城,到了城门的时候,这位尊者不觉流露出悲苦的容貌;走啊走,看到一只乌鸦,这位尊者不禁又苦笑起来。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刚刚悲愁,现在又笑,就问尊者是何缘由。
尊者说,当他入城的时候,在城门下看到一个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这位小孩说他的母亲到城里去为他讨食物,已经五百年了,还没出来,请尊者入城时,如果见到他的母亲,就跟她讲,她的孩子饿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请她赶快出来。尊者进城见到了鬼母,就转告她儿子很饥饿、很苦的事。
这位鬼母就说:“我进城来已经五百岁了,要找一口痰都不容易,尤其我刚生产不久,身体很虚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他的鬼抢走。刚才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人吐痰,我捡到这口痰,就要带去给我的儿子一起吃,可是城门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请尊者带我出去。”
于是尊者就带这个鬼母出去,跟她的鬼子吃了这口痰。
尊者又问鬼母:“你出生到现在多久了?”
这位鬼母回答说:“我出生到现在,已见这座城七成七坏。”也就是说,七次坏了,又七次建起来。可见她堕入鬼道时间之长久。
所以,尊者想到轮回的苦重时长,不禁悲愁。
后来又看到那只乌鸦,尊者又想起了宿世因缘:“在九十一劫前,有一位佛陀出世,叫毗婆尸佛,我那时出生在一位长者之家。当我长大要出家的时候——如果那时我能跟随毗婆尸佛出家,是能够证得阿罗汉的。可是我的父母阻止我出家,说我还没有结婚,至少要娶个媳妇才让我出家。等到结完婚了,想出家修行,父母又说还没帮他们生孙子;等到我的孩子已经六岁,我想出家修行,我的父母又指使孩子抱住我的大腿,告诉我说:‘爸爸,如果你要舍离我去出家,不扶养我,不如把我杀死再离开。’我被孩子所感动,产生怜惜之情,就对他说:‘我不离开你了,我要抚养你,跟你在一起。’就这样,九十一劫以来,在六道里面辗转轮回,一直都没有见面的机缘。今天看到这只乌鸦,原来,这是我九十一劫之前的孩子,于是怜悯他的愚痴轮回,不知不觉就苦笑出来。”
所以,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在轮回,再恩爱的亲人也会离开,即使见面也不相识。这只乌鸦也不晓得这位阿罗汉是它多生劫以前的父亲;即使这位阿罗汉父亲晓得这只乌鸦是他的孩子,也没办法救它,因为被业力障碍住了。
由此可知,障碍人家修行的罪业很大,会长时在恶道里受苦,即使出生为人,恐怕也会没有智慧。所以,如果我们遇到人家想要修行,应抱着随喜赞叹的心来成就他们。
(四)三界如火宅
《法华经》言: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三界”:也就是刚才所讲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无安”,怎么样无安?
“犹如火宅”: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燃烧的房子,充满了大火。既然充满了大火,没有比被火烧更苦的了,所以说: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那是不安稳,充满恐惧、充满痛苦的。
人生之所以苦,就是因为众生都具有贪嗔痴,嗔就像火,贪就像海,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从地狱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都充满了苦海、充满了大火,娑婆世界是众苦充满。
而极乐世界怎么样?《阿弥陀经》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可见,娑婆充满众苦,而极乐是无有众苦,而且是但受诸乐,因此可知,《法华经》是在说明娑婆的实相,娑婆世界就像火在燃烧的房子;《阿弥陀经》是在说明极乐的实相,也就是一旦往生净土,就离开种种苦,没有分段生死的苦,没有变异生死的苦,只有不生不灭涅槃之乐。也可以知道,释迦佛讲《法华经》的目的是在指向极乐世界。
(五)净土有莲胎
在这里讲一段宋朝一位居士的典故:
昔有士夫吴子才,叩棺日日唤归来;
虽然迹未离三界,已送神栖白藕胎。
宋朝有一位吴子才,他的字叫信叟,他相当博学,有才华,在朝廷当大官,虽然当大官,可是并不贪慕荣华富贵。他当了官之后,请人预先订做了一口棺木,每天晚上就睡在这口棺木里面,命令他的家僮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一首歌说:“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这个吴子才一听就起来静坐念佛。
有一天,他在静坐念佛当中,请他的家人静静地听,一听之下,天乐鸣空,这时候,他就安然往生极乐世界了。
这就是“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所以,我们要晓得人间、天上都充满了不安、恐惧,不是究竟的皈依处,究竟的皈依处是极乐世界。
(六) 过火闻佛名
《无量寿经》说: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
要当过此,闻是经法,
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大火,我们也要冲过这个大火,去听闻弥陀的救度,不怕大火的燃烧,为什么?现在超越大火,听闻弥陀的救度,就能够解脱。不这样的话,依然是无穷无尽地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大火所燃烧。所以,宁可现在辛苦、痛苦,也不要将来继续受永恒无尽的三界之火的燃烧。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无常偈”说: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这首偈子很令我们警醒。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忙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忙个不停。可是过了一天,寿命就减少一天,不知不觉寿命就随着日夜而消减,好像风中之灯,随时都会灭掉。
灯灭了,就继续轮回六道,永无穷尽。可是,我们却茫茫然地、悠悠忽忽地不知害怕、不能惊觉。
今天得人身、闻佛法,就要把握现在头脑清醒、身体健康的时机,好好自我勉励,追求不生不灭、不受轮回、永恒常住的法门。
【印光大师】
(一)世间善业仍属恶
接下来,请看《印光大师文钞》的法语:
世间善业,不出轮回;
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
则彼善业,仍属恶业。
“世间善业”:所谓“世间”,三界都是世间,人的五戒、天的十善,乃至色界、无色界天的禅定,都还在六道轮回里面,这些就凡夫来讲是善业。可是如果跟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比较的话,那么这些善业也是恶业,不是真正的善业。
就如刚刚所讲的,世间善只不过是有漏的善、杂毒的善,不是真正的善。六道当中,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天界、人界、阿修罗界是三善道。但是以佛的眼光来看,即使三善道也是恶道。
所以《无量寿经》说: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也就是说,如果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能够横超五恶道,这个五恶道,等于就是六道,六道中不只三恶道是恶道,天、人、阿修罗也是恶道。
(二) 不生人天欲生西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
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
得大总持、大弘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
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这一段文我们看了会觉得很讶异。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也就是说修学我们这个法门,一定要发起决定不变的、临终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毫不妥协、毫不苟且、毫不更改、毫不动摇,决定要往生西方。
“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碌碌庸人”就是一般平凡的人,怎么平凡呢?如果是女众的话,往往一生守着丈夫、孩子,守住这个家庭,一生都在这个家庭的附近打转,很少离开。男众的话,就是从床铺到工作的场所,从餐桌到厕所,这几个地方来来回回,这样尽其一生。为什么?从床铺起来就忙着要到工作场所上班了,回来之后已经疲累,看看报纸、电视,又去睡觉;从餐桌吃饱饭了,就要到厕所去,一生都是这样。对于社会、国家,对于众生,并没有立德、立功、立言的贡献,可以说是碌碌庸人。
像这样的人,我们下辈子不受,不想再生为这样的人。不但这样的不受,即使能成为人间的国王,乃至天上的天王,也不接受。
甚至下辈子能出生为高僧,什么样的高僧?一闻得千悟,而且“得大总持”。所谓“大总持”,就是所有的法门都能通达、都能开演,八个宗派、八万四千法门通通了解,都能讲解修持,教化众生;“大弘法化”,把佛法弘遍五大洲,普遍利益众生。像这种高僧身,也不接受。
不但不接受,而且认为是一种“毒荼”,就是毒药;“罪薮”,就是大罪恶。
决定不生起一念说:“我将来要得到这样的高僧之身。”不要!为什么?因为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是最究竟的,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在六道中轮回,这一辈子即使生而为高僧,可是下辈子呢?下下辈子呢?能够把握生生世世都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出家学佛、普利众生吗?未必!《念佛感应录》第一集里面有一段故事,就是“曾为高僧,再度沉沦”,可以作为例证。
所以,三界的轮回都是不究竟的,无论怎样的福报,都不究竟,不值得去盼望,只有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回来,照样能够成为高僧,能够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从极乐世界回来,就没有贪嗔痴,不再轮回。可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会有贪嗔痴,还会再轮回、再造业,现在虽然利益众生,但是将来可能会伤害众生。
所以,事有轻重缓急,现在最重要、最急迫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我们所迫切追寻的,其他的都等待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再说。
有一首偈说: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把握今生今世就脱离六道轮回,如果今生今世没有把握的话,要等待什么时候呢?“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以后的机会就很渺茫了,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三)努力今生了生死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
故凡学佛,必须先为了生死。
生死不了,危险太大,
轮回未出,难免堕落。
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这几句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作用,可以把它背下来。
宗教都是讲修行的,像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它们讲的是信奉基督、天主的救度。道教讲行气炼丹,目的就是要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能够脱胎换骨,得到金刚不坏的身体,长命百岁,与天地同寿。低的话当个地仙、天仙;高的话当个大罗金仙,或者是所谓“拔宅飞升”,从此就“脱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种修行往往必须远离滚滚红尘,隐遁深山才能有所成就。所以有首偈子说:“太子去学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很不容易的。这一些都在说明,人世间是苦、空、无常的,都是要超越的。
以佛教来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凡是真心学佛的人,都具有无常观和出离心。“无常观、出离心”是佛教所强调的,可以说是佛教之老生常谈。故凡学佛,必先为了生死,其他宗教都要了生死,何况佛教?佛教是讲六道轮回、苦、空、无常,讲要发出离心。所以印光大师说:
“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生死不了之所以危险,在于会堕落,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堕落,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得人身、再闻佛法?
《乐邦文类》这本书里面就说:
梦幻非真,寿夭难保,
呼吸之顷,即是来生,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
愿深念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
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长寿福报,这些都是“梦幻非真”,好像做梦,又如虚幻,都不是真实的,如梦如幻。
“寿夭难保”:一个人是长寿或短命,根本都预料不到、难以把握,一口气不来就是下辈子了,下辈子一旦失人身,就万劫难复。所以,此时得到人身,如果还不觉悟,还不发出离心,不观无常,那佛也拿我们没办法。
因此,我们要深念无常,不要徒留后悔。
罪恶观、救度观
就一般法门来讲,无常观、出离心是最基本的;我们净土法门,除了无常观和出离心之外,还要加两个观,就是“罪恶观”和“救度观”。
以圣道门来讲,是以无常观发出离心,然后以自己的力量去修行,期盼以自己的力量消除自己的业障,解脱生死轮回;但是净土法门是进一步体会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其他的法门都修不成,无有出离之缘,幸好阿弥陀佛为我们这种众生建设极乐世界,完成六字洪名,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现在蒙受弥陀的救度、临终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还要加上“罪恶观”和“救度观”。
所谓“有福之人,可逢上智”,虽然想追求解脱,如果没有这样的福德因缘、不能遇到这个法门,也是徒然继续轮回,今生所学的佛法也只是结个佛缘。可见在座各位,能够遇到弥陀的救度,我们都是有福的人。
(四)做人比往生困难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
这几句话也很令人警惕,也很令人震撼。
下辈子要当人,比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还困难。
一般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是天下的大难事,“哪有那么容易的?往生极乐世界就脱离了三界,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成佛,哪有那么容易说往生就能往生?”一般都认为下辈子做人容易,往生极乐世界困难。但印光大师说:下辈子做人困难,往生极乐世界容易。
既然容易的话,我们就要掌握容易的。为什么?所有法门,世间法、出世间法,圣道门来讲,是自己成就,要有修行,愿行圆满,然后成佛;可是净土法门是弥陀成就,要有信愿,专念弥陀,往生成佛。
这两门来讲,圣道门如果学不成的话,岂不是堕落?但往往大多是学不成的。而净土门是成佛!为什么?因为是靠弥陀成就的,而弥陀成就是现成的,极乐世界已经现成,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也已经现成,在哪里?在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一个人即使五逆十恶,到了临终能够回转,称念弥陀、愿生极乐,也能够往生。
所以,临终往生比来生做人还要容易,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要困难。
(五) 不生西方,必堕恶道
印光大师说: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斩钉截铁!众生不生极乐世界,就必堕恶道。
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有贪嗔痴,贪嗔痴就是三恶道的因,因为有贪嗔痴,所以每天所过的日子都是造罪造业的日子。不论其他,如果我们不是吃素的话,每天都在累积罪业,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今天吃一只虾(今生又没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将来有一天就要当虾来还它,吃鱼就要当鱼还它,吃猪肉就要当猪还它,吃鸭肉、鸡肉,将来一定要还它。为什么?人家是白白给你吃的吗?所以,今天吃他半斤,将来还他不是八两,而是十六两以上。《楞严经》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所以印光大师说:“不生西方,必堕恶道”,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六)往生比得道利益大
印光大师说: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往生极乐的利益,比我们以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证果的利益,还要大得非常多。
得道就是所谓“超凡入圣”,但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是“超贤越圣”。
我们知道,如果断了贪嗔痴,破了见思二惑,就是七信的果位;如果进一步破除了尘沙惑,就是十信的果位;而进一步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就进入十住的初住,就是三贤之一了;如果继续破了三十一品的无明,就进入十圣的境界。三贤也好,十圣也好,阶次虽然高超,但是都不如我们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比在这里所证的三贤十圣还要高超,功德还要大。
《庄严经》就说,往生极乐世界: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意思就是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外貌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紫磨金身,内心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具足大慈悲、大智慧,所以说“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无量寿经》又说,往生极乐世界都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阿弥陀佛一样,说经行道都跟佛一样,这样岂不是生西的利益比得道的利益更大!
《无量寿经》说:
升道无穷极。
往生极乐世界所成就的果报是最高的,所以说“无穷极”。
善导大师几句法语,念起来让人倍觉羡慕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说:
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行来进止常随佛,证得无为法性身。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一入弥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一到弥陀安养国,毕竟逍遥即涅槃。
这几首偈子,都是在说明极乐世界的殊胜,所以念起来让我们十分向往极乐世界。
(七)利他先须能自利
欲利他,先须能自利。
若非自己能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
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想要利益别人,必须先能利益自己,自己都没有,怎么能够给人家?自己如果是个乞丐的话,那必须要人家援助,哪能布施别人?
“若非自己能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先出生死”,也就是说,自己先要能断除自己的贪嗔痴,如果自己的三毒不能断,还在三界火宅、六道苦海当中,怎么能让人家断除贪嗔痴、出离三界六道?自己不能自利,跟人讲经说法,也不能让人家得到利益。好比这条路我们自己都未走过,怎么能当领路员带领别人走过这条路?
“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要到海中去救难,必须先成为救生人员,也就是要很会游泳,且受过训练。当一般的救生人员容易,要成为六道苦海的救生人员,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只要我们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同时也劝别人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是自己修持净土法门,也能够弘扬净土法门,不仅是自利,同时能够利他,彼此都能出离生死苦海。
如果不是净土法门的话,等于是自己仍在苦海之中,都没有力量出离了,怎能普遍救度苦海中的众生?
(八)往生才能利众生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运度众,自在无碍。
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众生。
如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不是真龙不入海。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也唯有求生西方才能弘法利生。
求生西方的目的,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也不是为了逃避,或是到那里去享乐,而是为了断除自己的烦恼,证悟三明六通,以便将来任运、自在、无碍地广度众生。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现佛身、菩萨身、罗汉身、天身、人身、飞禽走兽身,或山河大地、草木房屋,就能够自由自在地变化来度化众生。
如果不是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都还会造罪造业,还会伤害众生,还需要人家来救度,哪能救度人家呢?
所以,唯有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运度众,自在无碍。
就好像要当医生,必须先有在大学七年的努力,才能医术高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起死回生。
“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众生”:是啊!我们只怕不成佛,哪有成了佛而不会说法度众生的?可以说,只怕不往生,不怕不成佛。因为只要能往生,就能成佛,成佛就必定度众生。所以,信受弥陀救度,就能完成往生成佛、度化众生的功德资粮。
“如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神龙一滴水就能够兴云作雨、遍洒天下。如果不是真正的龙,再多的水也没有用。反而一入了水,泥龙就化掉了,不但不能度人,反而被对方度去了。
(九)成佛度生之极则
印光大师说: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也就是说,九界的众生,如果离开“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这个净土法门的话,就不能圆满地成就佛果;十方诸佛也是一样,离开了“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这个法门,十方诸佛也不能普遍地救度十方众生。可见,这个法门多么广大与殊胜!
弥陀——如母忆子,付出生命,为母则强。
(一)如母忆子
阿弥陀佛就像慈母对婴儿。慈母对婴儿,时间到了就换尿布,时间到了就喂奶,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因为爱心所驱使,会自自然然这样。同时,这个孩子离开得越远,想念得越深;离开得越久,想念得越多。
(二)长劫呼唤
阿弥陀佛不只是如母忆子,而且是牺牲他的生命来为十方众生付出。阿弥陀佛毫不勉强十方众生能够做什么,只有长劫的呼唤,希望十方众生“欲生我国”。
(三) 无私付出
阿弥陀佛只有无私地付给我们众生往生成佛的功德,所谓“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四)不舍关怀
阿弥陀佛只有永远不舍地在关怀、在保护我们十方众生,所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五)原样救度
我们众生是什么样子,阿弥陀佛就怎么样救度我们,对我们没有任何条件、任何要求。
有一句话说:“鹤脚长,鸭脚短,就那样地救度。”鹤的脚天生是长的,要它短才能够往生,那不可能;鸭子的脚天生是短的,要它长才能够往生,也不可能。所以,白鹤就以白鹤长脚的样子来往生,鸭子就以它天生脚短的样子来往生。
意思是说,众生是善人,就以善人的模样念佛往生,恶人就依以恶人的模样念佛往生;男人就以男人的样子,女人就以女人的样子;在家就以在家的身份,出家就以出家的身份。任何人,阿弥陀佛都对他慈悲救度。他能改变就改变,不能的话,就依他的原样来救度他,只要他回心念佛。没有任何的条件要求,没有任何限制。如果有条件、有要求,那阿弥陀佛的慈悲就有限度,而我们十方众生就可能不得往生。
众生——如子忆母,如恋情人。
(一)如子忆母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
孩子忆念母亲是什么样子?小孩子早上一睡醒,就要找妈妈;一放学回来,就要找妈妈。这是人的天性。
阿弥陀佛如母忆子,众生如子忆母,这样,众生跟佛就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了。我们愿生极乐、系念极乐、怀想极乐,忆佛、念佛的心情,就如同子忆慈母。
(二) 如恋情人
也像怀念情人。怀念情人是什么样子?我当兵的时候,班里有一个阿兵哥是原住民,他文化程度不高,人也很老实淳朴,晚上睡觉看他翻来覆去,问他:“你怎么不睡,在想什么?”他说在想他的女朋友。工作的时候也心不在焉,问他有什么心事,他说在想他的女朋友。可见他的心心念念都在挂念他的女朋友。
我们愿生极乐,心心念念不忘往生极乐,也像他这样,挂念着对方。也就是说,我们的爱在哪里,身也会在哪里;即使身不能在那里,心也会在那里。
(三)两情相悦
就如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从两情相悦来讲的。如果是一厢情愿,就不通了。
而阿弥陀佛和我们是两情相悦的,因为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们,而且长劫以来都在呼唤我们,我们也是从现在开始忆佛、念佛,愿生极乐世界,这种愿心是永远都不会淡忘的,所以,我们跟阿弥陀佛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四)机法一体
因为念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功德在我们心中,我们身心在阿弥陀佛的光明中,岂不是跟阿弥陀佛是“机法一体”?
“机”是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法”是救度众生的阿弥陀佛。
一个愿生极乐的人,愿生是真的愿生,不会现在愿生、未来不愿生;而且专称弥陀名号,他的念佛也不是为了人天福报,那就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所以称作“机法一体”。
(五)倩女离魂的故事
“机法一体”如果用一段故事来形容就很贴切,这段故事叫“倩女离魂”:
在唐朝时代,清河县的地方,有个人叫张镒,他有个女儿叫倩娘,许配给一个青年,叫王宙。这个倩娘跟王宙也是两情相悦,想要白头偕老。但后来张镒反悔,把倩娘许配给一个当官的,倩娘知道后心中很悲伤,王宙也很痛苦,但没有办法,只有离开了。王宙是个做生意的,坐船离开,船行走了几公里,晚上靠岸的时候,听到岸上有人在喊他的名字,一听,原来是倩娘,她舍不得离开王宙,要来跟王宙终身厮守,所以他们两人就到了四川共同生活,生了两个孩子。经过五年的时间,倩娘离开娘家五年,难免怀念父母,夫妻就一起回娘家探望。船靠上岸,倩娘就暂时留在船上,由王宙回娘家去禀报。到了娘家,见了张镒,王宙就抱歉地说明这几年倩娘是跟他在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也为两位老人家生了两个外孙。张镒一听,认为他胡说八道,为什么?因为他的女儿倩娘五年前就一病不起,躺在闺房里,哪有可能跟他共同生活,又生了孩子呢?王宙说,不然可以派人到船上看看。张镒就派人去看,果然,倩娘是在船上。那人赶紧回报张镒,这时屋内生病的倩娘一听,就很欢喜地出来,而且来到岸边;同时,船上的倩娘也离开了船,踏上了岸,两个倩娘一见面,就合为一体了,这叫做“倩女离魂”。就是说,她的身体躺在床铺上,可是她的灵魂却化成另外一个身体。
当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知道,但这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两个身体却是一个灵魂;好比我们凡夫一个身体,阿弥陀佛一个身体,但其实,两者是一体的,因为阿弥陀佛思念我们,我们也思念阿弥陀佛。
这是有可能性的,而且也确实有这样的事,这个真实的故事比较长,在我的记忆中也逐渐淡忘了。
我曾看过一些日文资料,那是明治时代,大约距离现在一百多年,在日本四国的地方,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到京都经商,并和老板的女儿相爱,女方的家长也有意让他们共缔良缘,而因此就有了孩子。后来,这个年轻人因为在四国很忙,想再过两个月之后到京都跟她完婚。有一天,这个女孩背了一个婴儿前来交给他之后,就当场消失了。大家不禁觉得奇怪,且议论纷纷,因为婴儿是真实的,可是,大人刚刚明明出现,突然间却消失了,觉得很不寻常。年轻人赶到京都去,询问之下,才晓得老板的女儿已经去世了,把她的坟墓打开,就看到尸体有生产的迹象,表示她的灵魂带着孩子来归还给他的爸爸。她能够抱着这个孩子,而且远涉海陆三十几公里,显现出这个身体,跟一般人是一样的,如果她不消失,而是继续住下去的话,岂不是跟倩女离魂一样?那为什么不住下去?因为倩女离魂的这个倩娘还没有死,但这个老板的女儿已经死了。
(六)与佛同在
见尧于墙,睹尧于羹。
尧让位给舜,舜也很仰慕尧的德行,尧去世后,舜常常思念他,独坐的时候看到尧在墙上,吃饭的时候看到尧在羹中。
我们念佛人也是一样,把家里最重要的地方作为佛堂来供奉佛像,早晚烧香礼拜;或者,自己书桌或书房也供奉佛像,就是希望在行住坐卧中都能与佛同在、跟佛相处。
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就好像情人之间,会在桌上放置着所爱的人的相片。
(七)如切事系心
生死心切,欣厌情深,自能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忆佛念佛,念念不舍,犹如切事系心,动静不忘。
“生死心切,欣厌情深”:这个很重要。一个人无论怎样忙碌,可是只要他痛感无常、愿生极乐的话,不论是在苦乐顺逆的境界,不论是在吵闹安静的地方;是清闲的时候,还是繁忙的时候;处理公事也好,私事也好;即使迎宾待客、万缘交杂、八面应酬,都跟念佛不相妨碍。因为忙是身体在忙,忆佛念佛是心在忆佛念佛,口在忆佛念佛。所以,只怕他没有真愿往生的心,如果真愿往生极乐,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任何工作,只要不动脑筋的时候,都可以念佛,即使上班忙碌八个钟头,也可以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来念佛。就像文书组,打字工作五十分钟以后,就把灯都熄掉,静下来念十分钟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忆佛念佛,念念不舍”。
“犹如切事系心,动静不忘”:什么叫“切事系心”呢?这个可以用一个譬喻来说明。如同一个妈妈,在一天当中某个时段一定要看某个深所喜爱的连续剧,看连续剧的时候,也一定电话关掉、大门深锁,生怕被干扰。突然间,来了一个紧急通知说:“某某人,你的儿子刚刚发生车祸,现在在加护病房,好像很严重,医生要请家属立即过去。”乍听之下,犹如晴天霹雳,被雷一击,这个母亲怎么样?立刻电视关掉,没有心思看了,平常出门的话,都要化妆好几十分钟,挑选衣服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样人不能念往生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