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自力成佛和佛力法门的区别

印祖论全仗佛力与兼仗佛力
印祖论全仗佛力与兼仗佛力
作者:智随法师
  印光大师,一生专弘净土,力劝专修念佛,乘愿往生。然大师有时云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专仗佛力;有时又说兼仗佛力。众说不一,如何理解其义?通观《文钞》,大师言全仗佛力、专仗佛力处甚多(近三十处),更借比喻而详言:「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以乘船之喻而阐释「全仗佛力」,其义自明,透彻至极。然大师又云「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如何领会其义?通观《文钞》即知,其所言兼有之「自力」者,有三义:
  一、就信愿念佛而言,亦可权谓之自力,就往生所凭而论,则全仗佛力。如大师云:「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
  二、就余之善行而言,亦无妨说有自力。念佛之人,除念佛外,所行余善,如大师所言敦伦尽分等,则亦可谓之自力。虽有余善(不出轮回),往生仍凭佛力(横超三界)。因有余善故,故说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三、所谓兼有之自力,与通途法门所言自力意义不同,乃是佛力引发之自力。观如下二言即知:「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
观此三义,即知大师所言兼有之自力,皆是在仗佛力之下而言自力,与普通法门所言自力全然不同。通途法门所言自力,即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之力。念佛行者,纵然烦恼丝毫未断,念佛亦得往生,此即所谓全仗佛力也。即如大师所言:沙子虽轻,入水即沉;;石头虽重,乘船即可安然过海。故知:大师虽言自力佛力兼而有之,依然不悖全仗佛力之旨。所言不同,乃应机不同耳。言全仗佛力者,则让一切众生(尤其是凡夫众生)彻底安心,通身靠倒。言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则让好于自力者更当归于佛力(兼而有之),方为稳当;因有佛力,亦得安心。其摄化不同,而旨归是一。其言:「唯恃信愿,不论断证」,可谓全仗佛力之最好注释。
(网络转载)
本文由李岩师兄推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印光大师:净土法门,到底是二力法门,还是纯仗佛力的法门?--学佛网
&印光大师:净土法门,到底是二力法门,还是纯仗佛力的法门?
发布:清净乃空&[ &]&& 日期: 13:36:00&&
净土法门,到底是二力法门,还是纯仗佛力的法门?
印光法师开示汇集
近日有师兄问到这个问题,末学抽空汇总了一下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相关开示,希望能对有此类疑问的师兄有启发。下面分三个层次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关于这个问题,印光法师说得最多的是“净土法门是专仗佛力的法门”,参见以下开示:  净土法门,有教无类,凡圣智愚,等蒙摄受。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渊悬隔,信愿忆念,定生佛国。  尽人信念,尽人往生,佛有誓愿,现有仪型
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使彼知是特别法门,则自行化他,莫敢或违矣。(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文钞续编念佛恳辞序)
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见思净尽,无由出离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虽同,其难易安危,奚啻天渊悬殊也。(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净土乃特别法门,全仗佛力,若能现生断惑证真,不仗佛力,亦不为过。不能现在断惑证真,而又不仗佛力,则非愚即狂也。今之大通家,类皆如是,哀哉!(复周群铮居士书)  若至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续编卷上.第七六页“致戚友卿书”)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尽净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于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复善觉大师书)
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系体此义。(一函遍复)
佛法法门无量,通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有所得,依旧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时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以故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持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复吴沧洲居士书)
念佛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论功夫之浅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难不可喻矣。(复张季直居士书)  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沈,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沈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沈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广文钞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二)印光法师有时也说净土一法是“二力”或“兼仗佛力”或“又兼自力”的法门,那印祖是如何表述法义的呢?请看以下开示:&&& 况时丁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魔外纵横,正见稍亏,即堕魔难乎。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文钞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复徐彦如轶如书)&&& 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 以此法门,仗己信愿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摄受之力,感应道交,故得不断烦惑,带业往生,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增广卷四曹云荪了义居士舍宅为念佛林发隐)&&& 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议,加以众生信愿行力,则无论功夫浅深,罪业轻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增广卷三《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此系全仗佛力,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故于一代时教法门之中,名为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仗自力法门并论也。(增广文钞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 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文钞续编念佛恳辞序)&&& 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固与专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数之天渊悬殊也。”(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 由是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然众生虽具有不可思议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俾众生心力,完全显现。”(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卷上复陈慧新居士书)  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系体此义。(一函遍复)&&& 无信愿念佛,虽较参禅看话头功德大。然自未断惑,自力不能了脱。又无信愿,不能蒙佛接引了脱。犹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其证道也,大非容易。……何得以念佛之特别法门,修通途之自力观行?光虽下愚,不敢肯许。(增广卷二复法海大师书)&&&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 (三)为了破除净土行人在修行净土时夹带通途法门“自力”的心态,印祖还曾经这样开示过:&&& 望大家知生死苦,发菩提心。无净土者,速速发愿修行,变成有净土。有净土者,还须精进勇猛,以决定生西为期望,要紧要紧。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总结: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是“专仗佛力”的法门,或也可说成是“佛力和自力两者兼顾”的“二力法门”,但是要明确的是,在净土法门之内讲的这个“自力”和通途法门讲的那个“自力”是两回事,不能混淆。通途法门讲的“自力”是“通过戒定慧的修持而断惑证真的修持力”。&&& 那么,净土法门内讲的这个“自力”到底是什么力呢?综上所述,即“信愿忆念之力”,“信愿持名之力”“信愿念佛之力”“如子忆母的心力”,而矣。离开“全仗佛力”的总原则,净土法门内讲的这个“自力”就无从谈起(然众生虽具有不可思议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 善导大师说,净土法讲的“信”,首先就要深信自已是“罪恶生死凡夫,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望诸师兄好好体会这一层深意。印光法师亲证三昧都自称“粥饭僧”,“常惭僧”,离开弥陀的愿力救度之外,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侈谈“自力”?慎思。&&&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查看: 2315|回复: 5
佛经及净宗十一祖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
本帖最后由 busiliang001 于
08:36 编辑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嘉祥法师:念佛人临终,由己之净心伏住烦恼,故感佛力接引。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云:“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 &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 &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 & &&◎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并论乎。汝作此说,以为恭维光,不知其为毁谤光也。以后不得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吾。吾见此语,如打如嘲,愧不能支。
(一)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等觉、乃分证位之后位、分证位、凡佛所证者、皆证之、但未圆满究竟证耳、)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即一位中,尚有无量无边浅深之不同。譬如外国人到中国,一到中国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国。而从兹尚有数千里之途程,可到中国京都。在汝意既云到,即无所谓途程。既未得道,说清现便成错谬。且于仗佛力带业往生之事相违。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莲池大师所说有不恰当也。以后认真念佛,少张罗所说。要是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光,即是教天下后世人唾骂光。何苦作此种有损无益之事。
◎初机净业指南序
  &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往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镇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著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印光祖师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印光法师校订)饬终津梁称念弥陀名号,求生极乐国土,为如来胜方便。然三昧未成,业境可畏。净念不续,往生多阻。平日修持精勤,全仗自己。临殁提撕引导,尤赖助缘。盖临终一念,为后有生因。斯时无始善恶诸业,同时显现。八识不能把持,则随业升沉,出苦无日。故斯时千钧一发,实可畏也。若有善友,为助病人,使目睹圣像,耳闻佛号,净其境界,摄其正念。则末后一著,定当突破铁围,往生净土,非业力所能牵住矣。超脱三界牢笼之苦,永免死生流转之悲。尽举天地间事,孰有较胜于斯者。
黄念祖居士谈:自力与佛力
更重要的是临命终时。所以“一向专念,信愿持名”,在前头这“信”和“愿”都提过了,实际就暗摄在念佛里头了。知道一向专念的人,他就是从信愿出发的吗!那么这样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往生,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在念佛的时候),这时你的身体的“四大”(地、火、水、风)分离,非常痛苦,心力极微弱。而这时你要是能念佛的话,这可不是你平常锻炼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以为我要锻炼到这一步才成,这个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愿才是你能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佛来接引,也就是我常说的一个比方:你上这个大学是500分考取,我上那个学校200分考取,这个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极乐世界这个学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后没有降级,没有留班,各个是爱因斯坦水平的毕业生,所以最终都要成佛的。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学校。尽管如此,可你这200分还得要的吗!所以你要达到佛这个愿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愿哪!你愿意往生,你在愿里头,而且你还肯念佛,并且一向是如此。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一向如此,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就和许多大菩萨,许多圣众以及与你有缘的往生者都来接引你,这是很多人都证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头过去已经往生了的人,跟着佛一块来接了,大家来到将要临终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一种是鸠摩罗什译的;一种是玄奘大师译的。这两句话是在玄奘法师的译本里头有的。
对于已有的《阿弥陀经》,玄奘老法师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这都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大德时间都是很宝贵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大家都愿意念,都愿意念这个秦译本。而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他翻译准确、翻译的好,可是没谁肯念,因为念起来绕口。但是他还是要翻译,重要的是这里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来庇护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乱。这个“令”字的份量很重,叫临终人的心不乱,使得他不乱。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让亡者也进入到另一种“三昧”中。亡者此时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号了!所以,这个是靠什么?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是不够的。他力就是弥陀的愿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他的愿力特别殊胜。你一定要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条件符合了,在你最后的时候,佛和圣众就现在你眼前。这是佛的力量。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别的经上说的,在《大经解》上都有。
幽溪大师: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如何理解上文幽溪大师“虽非正念,而能正念。”的开示,请参考如下几段祖师大德开示
净空法师开示:什么是正念,什么是相似正念?
净土还有特别殊胜的,那就是阿弥陀佛本愿力加持你,这是其他法门没有的。阿弥陀佛本愿力,你只要有小小一点功夫,对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真能放下,贪瞋痴慢能放下少分,不是完全放下,能放下那么一点点,常常保持清净心,相似的正念、正定现前,就决定得生净土。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七卷)    檔名:12-17-2047
净空法师1984年开示: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藕益祖师及《妙中钞》开示:正定与相似正定的区别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印光祖师开示:清净心与相似清净心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 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 居其大半, 致念佛之人, 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 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 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 必须念西方弥陀, 以求往生, 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 而不念西方弥陀, 纵令真悟, 尚未能即了生死。(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复黄涵之居士书《增二》三)
印光祖师: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印光祖师这里指的观行,是念佛入正定圆伏惑业境界,而非念佛人临终十念相续名字位境界。)
《净土圣贤录》对“强调信愿佛力安心者”的善意提醒::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
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藕益祖师: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佛陀曾开示说:破戒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
佛经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未必正确,仅供参考:印光祖师上面说的很清楚
1.“凡夫之清现,是观行之清现。”。2.临终自心净感佛力接引。
这就很清楚了,念佛人到达“观行位”才能净土现前而往生。祖师对“观行位”的定义是“圆伏惑业、入事定念佛。”。而藕益祖师及《妙宗钞》说的很清楚“念佛人下下品十念相续往生是名字位、惑全未伏、未成事定、亦为定所摄。”。所以,对于下下品念佛往生人来说,念佛人自力落实临终十念相续之“惑全未伏、未成事定、亦为定摄的名字位清净心境界。”,从而以此清净心感召佛光现前加持,提升念佛人达到“全伏惑业、得入事定。”的观行位境界。另外,净空法师把“事定未成、亦为定摄。”的名字位清净心定义为暂伏烦恼。相关祖师开示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净空法师对未到定的定义: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蕅益大师开示: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藕益祖师这里说的很清楚:临终十念一念绝非生灭心。龙树菩萨下文说:非生灭心则现行烦恼就被折服。)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开示:“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藕益祖师: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印光祖师:念佛往生人临终十念相续自力暂伏烦恼而感通佛力加持圆伏惑业得以往生。
  (1)《妙宗钞》: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下品下生定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3)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4) 印祖对净念的定义:
  ①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②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本帖最后由 busiliang001 于
18:35 编辑
净土宗第十祖截流大师、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往生有绝对把握需具足哪些条件?
净土宗第十祖截流大师 于《起精进七期示众》中说:“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 闻,熟处毕竟不生,生处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 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 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 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得一心...犹尚未跨入此门,终非 稳妥。净业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藕益祖师、印光祖师不同于其他十一位净土宗祖师, 印光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阿罗汉断烦恼以上的境 界,而藕益大师部分著作把“一心不乱”定义成“断见思烦恼的阿罗汉境界”,但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还是遵 循以往净土宗祖师观点,把“系念不乱、念佛成片”归 入到一心不乱的范畴。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 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 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 法性,则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 无难。 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阿罗汉以上境界)。“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 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 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 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 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 佛居士书)
净界法师注解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对一心不乱的定 义。
问: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 要证得一心不乱,并说:假若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 时候是否会往生,就是碰运气,没有保障?这种一心 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
答:这个一心不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心不乱,它 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调伏烦恼、断除烦恼,乃至伏 除见思惑。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 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
印光祖师开示:“不可因未得一心而做不能往生想”
复朱德大居士书(民国二十一年)
& &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印光祖师:
答俞大锡居士问
问: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
复倪慧表居士书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
印光祖师常用“心不清净不能往生”来激励自己,原文见内:
一,光今岁秋初,将印书事了结清楚,八九月当灭迹
长隐,以免终日穷年,为他人忙,反误自己生西大事
也。六月仍回山过夏,七月下山,则不归矣。八九月
一隐,则永与一切人不相往还交涉矣。《三编·复方圣
照居士书四》
二,况光已衰老不能勤学,若色力强壮,彼既来华,光当学彼所得。今老矣,除持名外,无一法应学。以
死期将至,恐所学愈多,心识愈难淳净。或致与佛感
应不交。则一不往生,永劫流转,岂不大可哀哉《复
恒惭法师书一
三,&&手书备悉。谛公之逝,的确往生。其去之景
象,尚不至惊天动地者,以讲说时多,专用净功时少
也。在常人如此,则颇不易得。在谛公则犹未能副其
身分。谛公既去,座下法将如林。其知命之法子,光
皆不能望其项背。【光】今尚仍有此五事。至此五事
了,则当避地多念佛号,以期临终不至手忙脚乱为人
讥诮也。《三编·复方圣照居士书九》
四,凡上海所有之款,通归印文钞,不必一一报明。
光大约不久了,故将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
光死,决不与现在僧相同,瞎张罗,送讣文,开吊,
求题跋,敛些大粪堆在头上以为荣。以后即不死,外
边有信来,也不要寄。信来,师愿结缘,则随意答
复。否则原书寄回。五台之信不写了,法度尚不以为
然,写之亦只自讨烦恼,任他明心见性去。药师经今
日为寄去,以后师当与彼商酌,光不问事了。光自民
六年渐忙,忙得不了。只为别人忙,自己工夫荒废
了。倘阿弥陀佛垂慈接引,千足万足。至于作传作铭
赞诔联者,教他们千万不要敛大粪向光头上堆,则受
赐多矣。祈慧察。师帮光十九年辛苦,不胜感谢。光
死,亦不必来山,以免寒凉。《三编·致德森法师书
印光大师自励偈: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诺那呼图克图法语精华录开示:临终念佛必须深信自己必定往生
问:修显教净土者,命终时能否往生,以愿去不愿去为断之理,已蒙上师开亦,请问命终时,应如何发愿,方可决定往生?
答:修显教净土者,临命终时,对于一切事务,不管他亦不理他,亦不问自身四大分离痛苦不痛苦(平时念佛精进者命终时不痛苦),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将心团结为一,不使散乱,一心观想弥陀,求佛接引,如平时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头发着火,扑救头燃之心一样;更要有坚固往生之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发愿,无论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个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犹豫心、怀疑心,则一念之差,心力散乱,不能往生矣!学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决心不坚确者,往往功败垂成,决心坚确不顾成败者,终获最后胜利。命终之顷,正如打仗者,判分胜负最后五分钟之有决心与无决心耳!
问:显教法门修西方净土者,照阿弥陀佛经所说,须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方可决定往生。但一般居士,世务憧憧,终日奔走,衣食不暇,且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便成隔世。倘忽得急病,尚未能念到一心不乱程度,不知临命终时,亦可往生否?
答:修净土以信、愿、行三字为主。“愿”字是否恳切,尤为能往生与不能往生之重要关键。只要汝一心愿去,毫无疑心,虽功德浅点,亦可往生。如誓愿不坚,往生心不切,虽功德甚大,亦未必能往生。 我讲个譬喻汝听:阿弥陀佛之慈悲愿力,譬之为一大圆圈,行者之心,譬之为一条坚牢长绳,绳端还要系一钩子,将此钩确确实实钩住大圆圈,不使活脱,则临终时,无论何人,佛力一吸,便蒙接引往生矣。如行者之心,虽为一条长绳,但绳不坚牢,或绳端无钩,钩不住大圆圈,则功德再大,亦恐怕未必能往生。总之,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平等普度众生,汝能往生与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愿意去与不愿意去为断。
印光祖师:
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尚得往生。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62页 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口自力式压力调节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