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的论文总供给为什么等于消费加储蓄难道总供

当前位置: >>
经济学考研简答题背诵(宏观)
宏观部分简答题? 简要说明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答: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有: (1)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首 先,GDP 是衡量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际 GDP 衡量了该国满足其居民需要和愿望的能力。其次,在长 期,GDP 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 增长。 (2)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虽然经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是长期中决定 GDP 的基础,但在短期,GDP 也依赖于经济的总需求,进而所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经济波动。更高的消 费者信心、较大的预算赤字和较快的货币增长都可能增加产量和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3) 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居民和企业如何对政策的变化做出反应决定了经济变化的规模, 甚至有时还决定着经济变动的方向。 (4)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5)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承认,经济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水 平上的垂直线。 ? 为什么说 GNP 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答:(1)福利水平是人们效用的满足程度,而人们效用是由消费活动和闲瑕来决定的,所以一种指标是否很好的 反映福利水平,以能否准确地衡量消费和闲瑕来决定。 (2)GNP不是反映一国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有以下原因: ①它包括了资本消耗的补偿,而这部分与消费和闲瑕数量水平无关。 ②GNP包括净投资,而净投资的增加只会增加生产能力,从而增加未来的消费,这不仅不会增加本期消费,反而会 减少本期消费。 ③GNP中的政府支出与本期消费没有明确关系,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用于社会治安,这是社会治安恶化的反映,从 而很难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④计算GNP时是加上出口,减去进口,而出口与国内消费无关,而进口与国内消费有关。 ⑤GNP也没有反映人们闲瑕的数量。 ⑥GNP没有考虑地下经济,而地下经济与福利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GNP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国的福利水平。 ? 请分析 GNP 与 GDP 的不同。答:GNP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 市场价值。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范围不同。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 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在一 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 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2)衡量方法不同。GNP 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 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GDP 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 (3)内容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 (4)两者的数值不一定相等。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 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 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1 ?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答: (1)虽然购买债券和股票对购买者而言可以称为一种“投资” ,但经济学上规定的投资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投 资不一样。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经济学上的投 资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和新住宅的增加;存货投资是指存 货价值的增加(也存在减少的可能性) 。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中的资本流量。GDP 计算时,采用的是总投资 而不是净投资。 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买了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 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 GNP。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 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投资活动。 (2)国民收入核算中核算的是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购买股票和债券的资金,在 购买时还没有用于生产,不能产生最终产品,更谈不上价值。但是如果购买股票和债券时支付了一定的佣金和未来 可能产生的股息和利息,则应该归入国民收入的核算。因为前者为经纪人的劳务,而后者则是资金利用后的增值。 ?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 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 GDP?答: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 GDP,而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 GDP。这是因为: (1)购买公司债券实际 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如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 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 GDP。 (2) 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 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 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利用从纳税人身上所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 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答:虽然国民收入核算是事后的统计,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是事前的分析,国民收入核算给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某 种启示。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 如果忽略统计误差, 支出与收入核算的国民收入恒等。 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的运行之中, 可以认为,经济的运行结果是核算的结果。因此,为了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把经济中的支出和收入分别置于 事先加以考察,则恒等式恰好为这些因素运行的均衡条件。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 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 的两种力量以事先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 简要评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答: (1)西方国民收入核算通常通过 GDP 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发展的程度,衡量生活水平,是存在缺 陷的。①统计中不包括非市场交易活动,即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给漏掉了。②国民收入指标不能说明社会为此付出的 代价和成本。③西方国民收入核算把所有的市场交易活动都包括进来,并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 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④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国民收入指标难以进 行精确比较。 (2)鉴于以上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修正,提出经济净福利、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等计算方 法和指标。近年来,经济学家试图采用“扩充国民收入账户”来修正国民收入衡量的缺陷。其中一项加项为地下经 济,但不是所有的地下经济都是加项,例如,医生、保姆、农民的地下活动应计入加项,而赌博、贩毒等地下经济 则不计入。另一个减项为环境的破坏。 ?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答:对国民收入(以 GDP 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常用的为后两者。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 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2 (1)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 出的总和。公式如下:GDP=C+I+G+(X-M) ,其中:消费 C 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 、非耐用消费品 (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 ,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G 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X-M 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2)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 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 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 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说明“GDP 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答: 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GDP 增长虽快,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却落后于 GDP 的增长, 构成 GDP 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矛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①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税后的个人收入 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可见,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为:国内生产总值=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转移支付 从这个公式分析,在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由于个人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 会保险税的快速增长,完全有可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 ②从我国实际情况看,GDP 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是靠 国债和外贸两个外力支撑的结果, 从而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常规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缓慢。 最终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GDP 仍获得快速增长。体现在支出法计算 GDP 的公式中:GDP=C+I+G+ (X-M) ,在消费 C 增长缓慢的情况下,GDP 的快速增长源于投资 I 和净出口(X-M)的快速增长。 ?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答: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 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 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 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2)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 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 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 储蓄-投资等式中的储蓄和投资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投资和储蓄的区别。答:储蓄-投资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以两部门经济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 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只要遵循定义,储蓄恒等于投资,而不管 经济是否出于充分就业或者是出于均衡。而实际生活中,储蓄主要由居民进行,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的储 蓄动机和企业的投资动机不一样,这才会导致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的不一致从而引起经济的扩张或收缩。在分析宏 观经济均衡时,要求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或事前储蓄等于事前投资。在国民经济核算时 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从国民收入的会计角度出发,事后的储蓄等于事后的投资。 ? 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答: (1)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四部门中, ;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Y=C+I+G+(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3 =C+S+T+Kr,Kr 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M)=Y=C+S+T+Kr,公式两边消去 C,则得 到:I+G+(X-M)=S+T+Kr。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 转化为以下式子:I=S+(T-G)+(M-X+Kr) 。这里,S 代表居民私人储蓄, (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 +Kr)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 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Kr 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M +Kr)>X 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 X+Kr)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 GDP、NDP、NI、PI、DI 这五个总量中哪一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由个人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按一定比例以税收形 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 GDP、NDP、NI,但影响个人收入。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 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 如果在 A、B 两国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国家,分析合并前后对 GNP 总和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 明。 答:如果 A、B 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则两国贸易变成了一国两地区之间的贸易,从而影响 GNP 总和。因为两国未 合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这种贸易只会影响 A 或 B 国的 GNP,对两国 GNP 总和不会发生影响。例如,A 国向 B 国出口机器价值 50 万元,B 国向 A 国出口粮食,价值 45 万元,从 A 国看,计入 GNP 的有净出口 5 万元,计入 B 国的 GNP 有净出口 5 万元。如从两国 GNP 总和看,两者合计为零。如果合并成一个国家,上述贸易变成了一国两 地区之间的贸易,无论是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的角度看,计入 GNP 的价值都为 95 万元。 ? 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迷”? (a&0, 0&b&1) 。答:凯恩斯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与实证研究不相符合,两者之间的矛盾称为“消费 函数之谜” 。 (1) 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 其公式为: C=a+bYD 配收入 YD,就可以得出平均消费倾向 APC: APC ?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 YD 的函数,其中,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实际可支C a ? ? b ,该式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APC 大于边际消费倾 YD YD a 向 b,根据绝对收入假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 也将减小,故平均消费倾 YD向也是递减的。 (2)但是,这一研究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并不一致。原因在实证中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 减,而是显示递增;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3)以上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经济学家正是在对“消费函 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 ? 什么是乘数原理?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答:乘数原理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 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 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 出。三部门经济中, 1 ? C 即为乘数,它表示由于最初自发支出增加了 ? A ,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再次达到均衡时,国1 1 民收入的增加量(Δ Y)为 ? A 的 1 ? C 倍。因为 C&1,所以 1 ? C &1;而且,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 。边 1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小。 (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假设前提: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4 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 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公式为: k i ?1 , 1? b式中, ? Y 是增加的收入, ?I 是增加的投资, b 是边际消费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 收入成比例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乘数” 。 (2)投资乘数定理成立的条件为:①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某种程 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的发挥出来。②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没有充足的劳动力, 投资增加并不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③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利用。 ? 简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答: (1)根据公式 ?Y ? a ? ?A ,其中 a 为乘数值,△A 为自发支出的变化,它包括投资变化△I,政府购买变化△ G 和转移支付变化△TR 等因素,这个公式表明了自发需求变化导致产出以 a 倍变化。这个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 点, 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关系, 某一部门支出 (即需求) 的增加必然在经济中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 从而使收入以 a 倍值增加。 (2)一般说来,需求的增加有两个后果:一是价格水平上升;二是产出水平(即收入水平)上升。只有当经济中 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时,并且假定自发需求变化时,利率、汇率等都不变化,则自发需求增加△A 会导致 收入水平增加 a ? ?A 。当经济中已实现了充分就业时,即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自发需求增加△A 只会导致价 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产出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一般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 上升,上升幅度一般不等。还应该指出,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 源处于“瓶颈状态” ,这也会限制乘数发挥作用。 ? 简述乘数、加速数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因素。答: (1)乘数原理说明投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影响,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进而刺激消费, 并进一步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产生循环放大效应。反之亦然。 (2)加速原理是指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其含义包括:①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 绝对量的函数, 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 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 ②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 (或收入) 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③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 率增长。④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 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⑤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 (3)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因素有:①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若生产能力已被充分利用,没 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而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②投资和 储蓄的决定是否相互独立。若不独立,乘数作用就小得多,因为投资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 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排挤消费,部分抵消因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③货币供应量的增 加能否适应支出的需要。若货币供应量受到限制,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得不到满足,利率就会 上升,抑制消费和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4)加速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因素有:①生产能力是否全部运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设备闲 置现象,即使消费需求提高了,也可通过利用现有设备的过剩能力来解决,而不一定需要追加投资,使加速数作用 大为削弱。②预期的影响。企业通常会出于预期而主动增加或减少存货,当消费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时,就不一 定会引起生产的扩张。③时滞的影响。考虑到设备生产所需时间,消费对投资的带动并非像加速原理描述的那样立 竿见影,使加速作用大打折扣。④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在现实中,随着这一比率的下降,投资波动的幅度也会5 变小。 ? 简述生命周期假说。答:生命周期假说是一种消费函数理论,它指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 定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 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并保证每年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人们在一生中的消费规律是:青年时以未来收入换 取借款,中年时或清偿早期债务或储蓄防老,老年人逐日消耗一生积蓄。一般而言,中年人具有较高水平的收入, 青年人和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 所以, 中年人具有较低的平均消费倾向, 青年人和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 但终其一生,个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消费函数在长期和短期中的不同形式。 ?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 1,为什么? 答: (1)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MPC ? 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 APC ?dC )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 dYC ) 。 Y( 2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 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一点消费都不增加(即?C =0) ,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 ?Y ?C ?S ?C ?S ?S ?C ? ? 1, ? 1? 0? ?1。 蓄, 即 ?Y ? ?C ? ?S , 因此, 所以, 。 只要 不等于 1 或 0, 一般有: ?Y ?Y ?Y ?Y ?Y ?Y MPC ?(3) 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 1。 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为零时, 也必须消费, 那么借钱也要消费, 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 1。 ? 简述凯恩斯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答: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 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 越小。 (2)资本边际效率是企业投资支出增加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报酬增量。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一方面,随 着投资增加,对资本的需求扩大,就会使资本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投资增加,产品数量增多,供过于求, 产品价格下降或库存积压,使同期预期收益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者不愿较多投资或减少投资,从而投资 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 (3)流动性偏好规律。人们愿意以通货和活期存款的形式保存财富的要求,称之为流动性偏好。产生流动性偏好 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 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利息率的变动对此有什么作用? 答: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由需求决定的,当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对外部门时,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 费需求组成,由于投资需求被假定为是外生决定的,因此,利息率的变动对需求没有影响;而消费需求与利息率也 无关,因而利息率的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 为什么投资的边际效率随着投资支出的增加而逐渐递减?答: (1)投资的边际效率亦称“内在收益率” ,是指一笔投资的未来收益折算成现值时的贴现率。 (2)投资边际效率递减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实际利率的提高会减少企业的实物投资数量。因为利率升高,投资者发现实物投资的回报不如购买国库6 券或在股市里投机,他们就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而减少实物投资;利率下降,实际投资的收益率确实对投资 者有利时,他们就会减少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而增加对实物的投资。 第二,投资的边际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趋势。无论是投资的边际效率,还是资本的边际效率都呈现着向右下方倾 斜的特征,这在本质上都反映了资本边际收益的递减。因为对企业家来说,在不考虑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资本的边 际效益是投资的边际收益,市场的利率是投资的边际成本,为了获得投资利润的最大化,他们必须保持投资的边际 收益等于投资的边际成本,也就是随着利率的下降而扩大投资规模,利率下降的轨迹因此也就是资本边际效益递减 的轨迹。 第三,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作用,投资规模的扩大导致生 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又导致产出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了。二是商品销售竞争的结果。投资规模的扩大导 致产出的增加,企业之间销售的竞争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造成产出的边际销售收入减少。三是生产要素 的竞争推动投资成本的提高。这些原因决定投资边际收益的递减,而递减的程度和速度则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不 同的表现。 ? 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答:在国民收入中,总支出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E 表示总支出,那么 E=C+I。总收入 Y 有两个用途:消费 C 和储蓄 S,所以 Y=C+S。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于是有 C+I=C+S,那么投资等于消费,即 I=S。只 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触及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是第一部类和第 二部类的生产成比例。同时,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混淆了储蓄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 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家庭部门。信用制度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 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源于资本积累。至于家庭储蓄这不过是补充。此外,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中的投 资和储蓄,是经济主体依据自己的心理规律进行决策的结果,因而它们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对二者真正加以 讨论。 ? 简述国民收入决定和国民收入核算的关系。 答:国民收入决定与国民收核算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 (1)两者的组成相同。以两部门为例,它们均为 C 和 I,前者是把 C 和 I 作为经济变量,研究 C 和 I 的变化 是怎样影响和决定国民收入的;后者是按 Y=C+I 计算国民收入。 (2)共同运用了 AS=AD 的原理。前者把 AS=AD 作为恒定的分析方法,以此来决定国民收入;而后者是把 AS=AD 作 为恒定的统计方法,据此计算国民收入。 区别:国民收入决定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水平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以及如何不断提高国民 收入水平。国民收入核算是回答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五个总量指标的数量是多少,是对客观经济 的如实反映。它是要解决国民收入总量计算问题。 ? 长期消费曲线与短期消费曲线有什么区别?答:长期消费曲线与短期消费曲线的区别为: (1)短期消费曲线是一条与纵坐标相交的一条曲线,而长期消费曲线则是一条从原点向右上方延伸的一条曲线。 (2) 斜率不同, 由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比短期边际消费倾向高, 所以长期消费曲线的斜率比短期消费曲线斜率大。 (3)在短期,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曲线是一条向上凸的曲线;在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保持稳定,消费曲线是 一条直线。 ? 试比较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答: (1)生命周期假说由莫迪里安尼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 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7 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 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永久收入假说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 定。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 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 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2)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 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就联系而言,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 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 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 1。③当政府 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 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 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答:不相同。按照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前者 影响大, 后者影响小。 以收入提高为例。 预期收入提高是指预期以后各年收入都提高, 这对消费的影响当然非常大。 当年收入提高是指仅仅当年收入提高,而预期以后各年收入都不变。这样,当年提高的收入必须分配于以后各年的 消费支出,对年消费的影响当然很小。 ? 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这种关系是什么?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为什么? 答: (1)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认为储蓄与人口的结构有关,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 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的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 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作太大变化,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 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决定。依照人们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 着相当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平,而会继续维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平,故消 费固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此从短期来看,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 水平收入者的消费会增加,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 ? 杜森贝里的短期消费函数的特点是什么?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相对于以前最高收入水平而言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当可支配收入减少时,居民 倾向于维持稳定的消费水平,消费支出的下降慢于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当可支配收入恢复到原来最高水平时,居民 的消费倾向提高,消费支出的上升快于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因此,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 弗里德曼的短期消费函数的特点是什么?答: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之和,居民的消费支出等于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之 和。经验统计分析证明,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但持久消费不受暂时收入影响,暂时消费也不 受暂时收入影响, 因而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收入。 另外, 由于存在暂时消费和暂时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 ? 简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答: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中,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凯恩斯认为经济在没有达到充分就 业的状态下仍可以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的存在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相关。具体地说,当社会的实际收 入下降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收入增加时,消费增加的幅度比收入增加的幅度小一些;收入减少时,消费8 减少的幅度比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一些)消费量不会同比例减少,这样就不会使经济进一步衰退。这就是说,边际消 费倾向递减实际上起了一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使经济不会过度繁荣,也不会过度衰退、萧条,而处于充分就业之 下又在最低就业之上的稳定状态。 ? 货币需求动机包括哪几个方面?它对货币需求具有何种影响?答: (1)货币需求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凯恩斯将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成三种:交易 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 愿望,而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 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 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总之, 以 L 表示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则 L ? L1 ( y) ? L2 (r ) ? L( y, r ) 。很显然,当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 动机强烈时,人们对持有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加。 ? 什么叫“流动性陷阱”?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答: (1)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 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 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证券。反之,当利率极低,人 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 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 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 (2)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 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管政府增加多 少货币供给,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 ? 什么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回归期望模型?它有哪些缺点?答:(1) 凯恩斯的回归模型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预期的正常的长期平均利率水平,当实际利率高于这一预期的 利率水平时,他认为利率水平将下降;反之,则上升。由于固定收益的长期债券价格与利率水平反方向变动,而投 资性货币又是盈利性债券的惟一替代物,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2) 回归期望模型有以下两个缺点:①如果货币市场均衡点持续了足够长的时间,人们会调整利率预期,使 所有人预期利率同实际利率相同,因此最后所有人的临界利率水平也和实际利率水平相等,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曲 线会变的越来越平缓,换言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最后甚至会成为利率―货币需 求空间的一条水平线,这显然不符合实际。②根据回归期望模型,人们不是持有债券就是持有货币,从来不既持有 货币,又持有债券,这显然也与实际不符。 ? 假设货币的投机需求在每个利率水平,货币的交易需求在每个产出、收入水平均下降,试说明此时 LM 曲线会 发生什么变化并解释理由。 答:此时 LM 曲线将向左移动,这是因为:LM 曲线是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 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都是相等的,就是指货币市场的均衡状况。在凯恩斯的货币需 求理论中,货币需求包括投机、交易和预防三种需求,当投机需求在每个利率水平,货币的交易需求在每个产出、 收入水平均下降时,货币需求总量下降,而货币供给不变,这样就偏离了均衡的状态,原来 LM 曲线位置各点上就 将出现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情况,此时要恢复均衡状态就要将 LM 曲线向左移动。 ? 试解释为什么不能用讨论货币交易需求的思路来分析货币的预防性需求。9 答: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包括三个方面,即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指个人 和企业需求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个人和企业出于这种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以及 惯例和商业制度,而惯例和商业制度在短期内一般可以假定为固定不变。于是,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 的需求,主要决定于收入。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 越大。预防性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 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的一定数量货币。因此,如果说货币的交易需求产生于收入和支出之间缺乏同步性,则货币的 预防需求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是不能用讨论货币交易需求的思路来分析货币的预防性需求的主要 原因。 ?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答: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需求货币是出于货币在所有的资产形式中具有最 高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正常的交易活 动的需要产生对货币的需求。预防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 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这种货币 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 L1=L1(y) 。对于投机动机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主要取决于利率,这可 表示为 L2=L2(r) 。因此,在凯恩斯看来,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 于是货币的总需求可表示为:L=L1(y)+L2(r) ,其中 L1 是收入 y 的增函数,L2 是利率 r 的减函数。 相应的货币需求曲线见图(a) ,总的货币需求曲线见图(b) 。?简述消费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哈伯勒-庇古效应) 。答: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是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降低导致消费和投资两者都增加的理论。而消费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是 指由于价格水平下降而引起消费需求增加的效应。其作用机制是:①每个人都在自己所保持的货币余额与用于购买 商品和服务的开支之间建立一种符合愿望的关系;②价格下降使他们所持有的货币的实际价值上升;③货币的实际 余额和开支之间的理想关系被打乱了,从而个人都有多余的流动性资产的供给量;④他们把多余的供给量部分地用 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根据这一思想,假设经济中存在失业,那么工资的下降会促使物价不断下降,由此导致的消费 需求的增加终将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只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资和物价具有完全弹性,经济体系在达到均 衡状态时,必然会实现充分就业。该效应只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中起作用;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实际 余额效应则同时在债券市场和产品市场中起作用。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货币失踪”现象?答:货币失踪是指实际的货币需求量小于根据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计算出的货币需求量,这意味着实际货币需求的 下降,被认为是金融制度创新引起的,然而传统的货币需求是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函数,并不包括这种因素。 “货币失踪”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70 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金融制度出现了明显的创新活动(监管放松),提高了货币与盈利性资产之间的替代 能力,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了货币需求,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表现在厂商和家庭纷纷把现金和 无利息收入的活期存款转换成货币替代物。这些变化必然会降低货币需求。 (2) 70 年代中期,美国名义利率很高,对货币需要有两方面影响:①高利率使企业广泛使用证券回购协议,这种10 方法可使企业减少活期存款数量,降低交易成本,自然就降低了货币需求;②高利率使企业强调现金管理技术,企 业为现金持有设置一个上下限,当持有的现金数量超过这个限度时,通过现金与盈利性资产的转换使得存量保持在 限度内。 (3) 美国计算机技术已很发达,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实现了联网,运营成本很低,企业通过购买隔夜回购协议, 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了活期存款,同时,联网技术使企业随时监测其账户上的交易情况,以及货币余额水平,这有 助于降低其日常收支的不确定性。 ? 怎样理解 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答: (1)IS-LM 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 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 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 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2)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并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 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 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 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而 IS-LM 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 IS(或 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 如果 LM 曲线既定,IS 曲线的斜率变小,那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财政政策效果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引起 IS 变动从而最终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 IS-LM 图形看,财政政策的效果随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 LM 曲线不变时,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 IS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 IS 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 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 曲线越平坦,则 IS 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 试说明鲍漠尔-托宾“平方根公式”的含义。答:鲍漠-托宾“平方根公式”为个人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公式: M ?Tb / r ,其中 M 为货币最初持有量;r 为每 2天的利率;b 为每次提款成本;T 为某人的月收入。它表明:第一,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国民收入水平越高,交易 性货币需求也越多。反之,国民收入水平越低,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少。第二,在其他条件既定时,货币和盈利资产 之间的转换成本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也越多,反之,货币和盈利资产之间的转换成本越低,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减 少。第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既定收入维持开支的时间越长,交易性需求也越少,反之则相反。 19.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需求货币是出于货币在所有的资产形式中具有最高 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正常的交易活动 的需要产生对货币的需求。预防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 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这种货币需 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 L1= L1(Y) 。对于投机动机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主要取决于利率,这可 表示为 L2=L2(r) 。 因此,在凯恩斯看来,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于是货币的总 需求可表示为:L=L1(y)+L2(r)11 其中 L1 是收入 y 的增函数,L2 是利率 r 的减函数。 ? 简述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答: (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础之上的,而其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则是以其三大基本心 理规律为前提的。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 (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 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 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3) 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表明,投资的多寡,取决于资本边际 效率与利率的对比。一般说来,投资需求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化,而与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如果投资成 本既定,资本边际效率就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因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短期内波动不 定。考虑到资本成本随投资增加而不断增加,投资的预期收益随产品供给增加而下降,资本边际效率就出现了随投 资增加而趋于递减的趋势,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种情况使投资的增加受到了严重限制,于是就会出现有效需求 不足。 (4) 流动偏好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 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流动偏好规律使 人们必须得到利息才肯放弃货币, 因而使利率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这也会妨碍投资的增加。 这样投资和消费不足, 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非自愿失业。要消除这一状态,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充 分就业。 ? 简述凯恩斯效应与庇古效应的含义并比较二者的异同。答: (1)凯恩斯效应也称利息率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对利息以及投资需求的影响。凯恩斯效应假设价格水平和 投资需求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据此,价格水平的降低,会提高货币余额的价值,人们将改变货币和证券原来的比 例。把一部分货币形式的财富变为证券形式的财富。这样,证券市场上就会出现过多需求,使证券价格提高,以使 利息率降低,最终会导致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提高。 庇古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货币购买力变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庇古等人认为:凯恩 斯效应只注意到价格水平变化使 LM 曲线发生移动,没注意到价格变化也会使 IS 曲线发生移动。因此指出,在货币 工资和物价水平降低时,IS 曲线必然会向右方移动。在经济社会,衡量一个人的财富多少要看财富的实际价值,而 不是看名义价值。财富水平和价格水平是按反方向变化的,货币工资下降会引起价格水平下降,价格水平的下降会 提高财富的实际价值。 另外, 财富的实际价值和储蓄也按反方向变化: 当财富的实际价值降低时, 收入中消费减少, 而储蓄会增加;反之当财富的实际价值提高时,收入中消费增加,而储蓄会减少。因此,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和价 格水平的降低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会使 IS 曲线向右方移动,提高利息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就业水平,就会达 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2)凯恩斯效应和庇古效应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二者的相同点:都是考察价格水平变化对均衡状态的影响,都是建立在价格水平和总支出(或总需求)之间存 在反方向关系基础上的;在分析价格水平变化影响时,都是以财富效应为基础的。 二者的不同点:一是在价格水平变化时,凯恩斯效应注意的是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而庇古效应注意的是总需 求中的消费需求。 二是在分析财富效应时, 凯恩斯效应是以证券市场中的财富效应为基础, 只在证券市场上起作用; 而庇古效应是以商品市场中的财富效应为基础,只在商品市场上起作用。三是在分析财富的实际价值或实际工资变 化时,凯恩斯效应对变化做出反应的是货币需求,LM 曲线发生移动;庇古效应对变化做出反应的是消费需求,IS 曲线发生移动。 ? 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12 答: (1)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 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 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 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 IS-LM 模型中,若 LM 曲线不变,向右移动 IS 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 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 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但在 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 “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2)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 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 小的决定性因素。 “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 效应最大,接近于 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 在 0~1 之间。一般来说,从 LM、IS 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 ? IS 曲线和 LM 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 LM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 IS 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 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 IS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 LM 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 虑到 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 IS、LM 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 利率不变。 ? 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是否合适?为什么?答: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不合适。理由如下: (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 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2)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过热的经济有抑制作用, 但是不能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 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外部均衡。 一方面,中央银行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灵活调节利率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可以有效 地控制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从而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 另一方面,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①产出下降→进口下降→顺差增加;②价 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顺差增加;③利率提高→资本净流出下降→顺差增加。 所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抑制经济过热,但是不能使顺差减少,即不能兼顾两大经济目标。对有顺差的 过热经济仅仅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是不合适的。 (3)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提高汇率可以兼顾两大经济目标,提高汇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所以,在实施 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提高汇率能兼顾两大经济目标:顺差减少和产出下降。 ? 货币政策效果为什么会因 LM 斜率而异? 答: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当 IS 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 少,用公式表示是: dy ?dm 1,式中, b 为边际消费倾向; t 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 d 为投资需求?1 ? b(1 ? t )? h ? k d函数 I ? e ? dr 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k 和 h 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从上式可知,当 b 、t、h、k 既定时,h 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 LM 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 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d 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 IS 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同样, b 、t、k 的大小也会影响 dy/dm 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果。13 k m k Y ? 可看出, LM 曲线的斜率为 。 LM 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h h h 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 k 。 h 一定时, k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大,LM 曲线越陡峭;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 感系数 h 。 k 一定时, h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小,LM 曲线越平缓。 因此,由于 LM 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果都受系数 k 和 h 的影响,所以货币政策效果会因 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 不同。当 LM 斜率较大时, k 较大或 h 较小,此时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相反。根据 LM 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r ? ?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胀”问题?答: (1) 滞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 发展的结果。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膨胀性经 济政策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 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 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 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 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 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 当经济出现滞胀时,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 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 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就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 答: “内部时滞”是相对“外在时滞”而言,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到决策者制定出适 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不同的经济 政策具有不同的内在时滞。货币政策由于从决策到执行所需的环节较少,其内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需通过立法机构讨论和表决, 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执行, 因而其内在时滞较长。 值得一提的是, 当经济发生波动时, 经济中存在的自动稳定器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但由于自动稳定器无需政府干预而会自动发挥 作用, 因而其内在时滞为零。 政府要有效地影响经济运行, 其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内在时滞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 但由于内在时滞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故其变动不可能太大。 ? 试说明货币幻觉对消费支出的可能影响。答:货币幻觉亦称为货币“错觉” ,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重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 假定价格水平和现期货币收入以相同的比例增加,结果实际收入不变。就消费支出而言,货币幻觉可能有以下两种 表现形式:(1)如果只看到了名义收入的增加,而没有看到价格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就会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 加了,从而增加储蓄减少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下降。(2)如果只看到了价格水平的上升,消费 者就会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有可能增加。 ? 简要回答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乘数效应?答: 财政政策乘数主要是一种投资乘数, 即政府开支的变化引起的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化。 之所以会生产乘数效应, 是因为各个经济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 起连锁反应,从而使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也相应地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长。但产生乘数效应必须具备 以下几个条件: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情况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的某种程度的增加;要有一定的劳 动力在投资增加后能够利用;要有一定的存货可以作为资本投入生产。14 ?国家宏观调控应掌握哪些数量界限?答: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 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1)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我国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为 6%~10%。 (2)财政信贷平衡的数量界限。财政信贷平衡是体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基本标志。财政平衡的理想状态是财 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抵,略有积余,如财政收入不能抵消支出,出现赤字,则要求财政赤字与财政收入之比应控制 在 5%以内为宜。信贷平衡要求信贷收入与信贷支出相等,其最终标志是看货币流通和物资供求是否平衡。 (3)国际收支平衡的数量界限。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稳定的基本标志,在对外贸易方面保持平衡的 一个重要指标是现汇储备率,即为保证对外贸易顺利进行国家需要保持的现汇结存额。一般认为,现汇储备率以保 持在 25%以上为宜。 (4)物价稳定的合理界限。物价稳定是国民经济总体稳定的主要标志。 (5)合理就业的数量界限。合理就业既是经济稳定的标志,也是社会稳定的象征 (6)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数量界限。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宏观调控要实现的长期目标 之一。 (7)收入分配合理化的数量标志。 ? 一个封闭经济中,总产出为 Y,总消费为 C,政府一揽子税收为 T,政府支出为 G,消费边际倾向为 MPC。考虑 如下两种政策:(i)政府开支增加△G;(ii)政府一揽子税收减少△T。假设|△G|=|△T|。试分析如下观点:如 果政府将提高总产出作为政策目标,政策(i)比政策(ii)更有效。 (中央财大 2007 研) 答:在封闭经济中,有:Y=C(Y-T)+I+G,因而有: ?Y ? MPC ? (?Y ? ?T ) ? ?I ? ?G?G 1 ? MPC ??T ? MPC (ii)令 ?I ? ?G ? 0 可得,当税收减少△T 时,总产出增加为: ?Y ? 1 ? MPC(i)令 ?I ? ?T ? 0 可得,当政府支出增加△G 时,总产出增加为: ?Y ???T ? MPC ?G ? 1 ? MPC ,因此,政策(i)比政策(ii)更有效。 因为|△G|=|△T|,所以 1 ? MPC? 关于稳定性政策: (1)假设一个经济体处在充分就业的初始均衡之中,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其对经济的短期 影响和长期影响各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没有差别?(2)在什么情况下,总需求管理 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总需求管理政策?(武汉大学 2006 研) 答: (1)货币供给增加的短期影响是总需求的增加,就业和产出水平的提高。但是在长期,货币供给增加只会使物 价水平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都回复到充分就业状态。 如果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而且经济中的信息是公开的,则货币供给增加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没有差别。这是因为在 理性预期的情况下,人们将根据货币政策变化迅速调整其决策,最终货币供给量增加对经济中的就业和产出水平不 会产生实际作用。 (2)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当经济陷 入衰退或发生剧烈的经济波动时,总需求管理政策是必要和有效的。特别地,在经济陷入萧条、有效需求不足时, 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是极为有效的,它可以在提高经济产出的同时,不会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这有助于经济 尽快走出衰退和萧条。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或经济运行较为稳定,没有较大的波动时,不需要总需求管理政 策。因为此时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极有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的稳定运行。 ? 什么是公债的货币效应? 答:公债的货币效应一般指公债的货币供给效应。公债对货币供给的效应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债的发行15 引起的信用扩张效应,另一方面是公债流通产生的货币扩张效应。 (1) 公债的信用扩张效应。公债是以国家税收为经济担保,向社会和公众负债的行为,只要国家存在就不会存在 偿还危机,而且其收益率一般不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使公债具备了与货币几乎一样的信用水平。因而公债的债 权人在失去原有的货币资金使用权以后,又可以用公债作担保或抵押取得银行贷款或向其他主体拆借资金,这样, 公债就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信用工具,被广泛用于一般的金融信贷之中,其结果必然是加速资金周转,导致信贷规 模的扩张。 (2) 公债的货币扩张效应。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事实上已经由国家的强制担保赋予了公债券。因此,只 有当国家明令禁止,而且可以完全禁止公债流通的条件下,才能保证公债的发行不导致货币扩张。然而,要完全禁 止公债流通,在一般条件下是极难做到的。因此,公债在相应的货币之外充当了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事实上增加 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公债的流通成本较高,如果经济出现波动,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也会高,所 以公债规模越大,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对国家调控能力的影响就越大。 ?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 供给量, 即 M=D+Cu, 同时, 引入强力货币 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 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rc ? 1 M ?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 H rc ? rd ? re比例。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 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 ? 说明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局限性。答: (1)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 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 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 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在 LM 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 IS 曲线越平坦,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IS 曲线越陡峭,LM 曲线 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当 IS 曲线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 就越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①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 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 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 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这无异在流通领域增加了货 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之,当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 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 味着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LM 曲线就 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 ②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 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 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 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控制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很小。 ③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 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 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16 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 ? 简述不同的政策工具有哪些主要标准?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选择任何一项政策工具时 首先要考虑这项政策能否达到所追求的这些目标。评论不同政策工具的主要标准有: (1) 政策工具达到目标的有效性: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有些政策可能比另一些政策有效;在有些情况下,私人部 门的行动可能会抵消政策工具的效果。 (2) 对产出构成的影响:同样是增加或降低一定量的总需求,有些政策扩大的是公共部门,有些政策是增加当前 消费,有些政策是刺激私人部门投资。 (3) 影响的范围:一些政策影响范围较小,如扩张或紧缩货币的政策主要对依靠贷款的企业或银行有直接影响, 而像减税这样的政策则往往有较广泛的影响。 (4) 执行的灵活性和速度:一些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会比另一些政策(如减税)更有灵活性,执行起来也会 更快。 (5) 政策后果的确定性程度:一些政策的后果比另一些政策的后果可能更不确定,例如,减税会不会增加消费, 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会不会使厂商增加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预期,从而使政策效果很不确定。 (6)非意图的副作用:一些政策往往会产生不希望有的副作用。 ? 利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治理经济衰退?答: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 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主要是对活期存款的管理,而对活期存款进行管理的关键是 准备金。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其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 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和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总需求水平。由于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因此, 总需求水平的变动又可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而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和国际收 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产生影响。在实践中,上述影响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 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基本类型。使用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是 逆风向调节。当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政府通过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 政府支出、降低税收水平,以刺激有效需求。 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政府使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 则是逆风向调节。当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货币当局通常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通 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等手段降低利息率水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 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 也就说,当经济衰退时,应该同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财政,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相互协 调,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效地调节。 ?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得到发挥的?答:自动稳定器又称为“内在稳定器。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 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 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 但是, 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 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 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7 (1) 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 税收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 (2)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 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 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 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 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 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 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 简要叙述国家预算的功能。答: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按照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和改进我国国家预算制度,是新时期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 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具体表现如下: (1)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 解政府的财政活动,成为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 (2)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 过程,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 (3)国家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 (4)由于国家预算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批方能生效,因而又是国家的重要的立法文件,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 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与监督。 ? 简述政府的财政政策原理。 (对外经贸大学 2003 研)答: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其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 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 财政政策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当总支出不足、 失业持续增加时, 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 时候,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 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失业率连续两三个月超过一定数值,或者国民生产总 值增长率连续两三个月下降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措施;反之,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超过一定限 度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措施。 ? 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 (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 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2) 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 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 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 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 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 (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 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 ①时滞。 认识总需求的变化, 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 都需要时间。 ②不确定性。18 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第一,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 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 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还 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息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的困难。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执行中有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时滞效应。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即时的,而是存在时滞效应。时滞效应包括两种:一种是内 部时滞,即着手制定政策所花费的时间;另一种是外部时滞,即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时滞是客观存在的, 无法消除。这样,在决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政策的时滞,以免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2)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如果公众 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作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3)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 这首先在于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有政治因素,有时政治因素比经济因素还重要。此外,国 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甚至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以上问题说明,运用宏观政策来调节经济在实际执行中存在许多困难。 ? 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调节宏观经济, (1)央行这一行为通过哪几个环节最后对总需求施加影响?(2)在各个环节上会遇到哪些可能的干扰? 答: (1)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来调节宏观经济,其对总需求的传导路径为:债券购买增加→货币供给增 加→市场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从传导路径上可见,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要对总需求施加影 响,通常要经过以上环节的相互作用。 (2) “债券购买增加→货币供给增加”这一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有:政府购买债券时存在着债券种类的选择问 题:政府可以选择国库券、汇票、期票等;政府还要决定债券的时间长短:政府可以购买短期债券或长期债券。债 券的种类和时间长短不同,对货币供给以及整个经济的影响也就不相同。 “货币供给增加→市场利率下降”这一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有:货币供给增加有可能不会导致利率的下降,比 如陷入流动性陷阱时,货币供给增加有可能对利率没有影响。 “市场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 这一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有: 投资有可能不受利率的影响, 投资独立于利率, 如在流动性陷阱中,人们只会持有货币,而不是去投资。 “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这一环节可能遇到的干扰有: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如果其他需 求下降,就有可能抵消投资需求增加对总需求的正的影响,导致投资需求增加,但是总需求未必增加。 ?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工具。答: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即 ①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②价格稳定。指价格总水平 的稳定。 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国际收支平衡。 (2)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主要有财政政策工具和 货币政策工具。 ①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和公债几个部分。 a. 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增加 社会整体需求水平。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 抑制通货膨胀。 b.转移支付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但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19 c.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 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正因为如此,税收可作为实行财政政策的有 力手段之一。 d.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政府公债 的发行, 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 影响财政收支, 另一方面又能影响货币的供求, 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 因此, 公债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工具。 ②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等。 a.再贴现率政策。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b.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 为,是目前中央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运用这种政策手段有着比用其他手段更多的灵活性。 c.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 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 d.货币政策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工具,还有一些其他工具,如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 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 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 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 设想这样一种经济现实:中国经济疲软一年,实际 GDP 的增长率处于较低水平(例如 6%) ,对外出口发展受到 限制,通胀率不高(如 1%) ,但是居民储蓄处于较高水平,并仍显示出强劲增长态势,如果宏观管理层决意扩 大财政赤字,请问: (1)其意图何在?(2)应采取何种方式?(3) “挤出效应”是否会显著?(4)货币政策 应如何配合? 答:题中的经济现实说明我国的需求不足,居民宁愿储蓄也不愿意消费,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1) 宏观管理层决议扩大财政赤字,实际上是为了扩大政府支出,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投资需求的增加, 根据乘数效用,政府支出会成倍增加国民收入,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政府投资增加刺激需求,也 可以促进物价水平的上涨。 (2) 对于我国来说, 扩大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是发行国债。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财政部门不能向中央银行借款, 财政部门为了获得政府支出所需要的资金,最可行的办法是提高税率和发行国债,但在社会需求不高的情况下,提 高税率的办法自然不符合宏观调控的目的,所以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发行国债。 (3)由于我国的居民储蓄处于较高水平,而政府支出的方向主要是和民间投资不相冲突的基础设施方面,所 以在这种经济现实下,政府指出的增加的挤出效应并不显著。 (4) 在经济紧缩阶段,我国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同时,为了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货币政策方面应 该实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供应量,从而适当提高物价水平,以促进整个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 长。 ? 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 总的来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都是一致的, 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使用的政策工具和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 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列表如下: 双松政策 经 济 背 景 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生 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 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 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 双紧政策 社会总需求极度膨 胀,社会总供给严重 紧财政松货币 政府开支过大, 物价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合理, 但企业投资并不 旺盛,促使经济 紧货币松财政 通胀与经济停滞 并存,产业结构 和产品结构失 衡,治理滞胀、 刺激经济增长成20 不足, 物价大幅攀升, 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 标 具 体 政 策 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 率;同时央行采取扩张 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 币供应, 降低市场利率, 以抵消财政政策的“挤 出效应” 财政削减政府支出, 提高税率;央行紧缩 货币政策,减少货币 供应,调高利率较快增长成为主 要目标为首要目标财政削减政府支 出,提高 税率 ; 同时央行增加货 币供应,降低利 率,促进投资增 长紧的货币政策同 时实施减税和增 加财政支出,利 用财政杠杆调节 产业结构和产品 结构除了以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财政、货币政策还可呈中性状态。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 政收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稳定地增长,维持物价稳定的政 策。若将中性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 ? 什么是动态不一致?简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遵循单一规则的重要性。答:动态不一致是指一项起初适合于今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适合于明天。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 致性,又称为货币政策时间上的不连贯性,是指一个货币政策在制定时对政府而言是最优的,但在执行阶段往往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