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形成信贷支持型增长节点 形成节点

中国如何保增长 课程的考试-93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如何保增长 课程的考试-93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北京时间30日凌晨,美联储主席耶伦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讲话称,全球经济数据喜忧参半、美联储加息应谨慎。她表示,等到经济运行火热时再脱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目标利率所处的零利率区间是非常合理的。  耶伦列出一个详细的可能影响美联储加息决策的情况:国外经济体发展以及他们的金融市场需要稳定;美元不能继续升值,否则会打击通胀和出口,伤害美国制造业;商品价格需要企稳,以帮助国外厂商实现更好的增长前景;国内核心通胀近期上升能否持久,耶伦存有疑虑。  这向市场释放出清晰的信号:美联储至少不会短期加息,笼罩全球金融市场的阴云暂时消除,同时,也让全球央行负利率政策得以持续。对于中国来说,美联储暂时延缓加息,让神经紧绷的政府和央行稍作喘息,否则,套利资本的蜂拥外流,不仅使人民币继续承压,而且很可能导致此轮楼市泡沫破灭。  目前,为抑制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泡沫,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大招频出,这充分反应出决策层的担忧。因为,远远脱离经济基本面的楼市泡沫,终究难以持续,倘若达到临界点引发市场预期逆转,将直接酿成金融灾难。所以,对一二线楼市适度降温,同时重新开辟股市和债市作为新的“池子”,发挥融资和吸纳(资本)功能,是政府往下战略核心所在。  常规来看,经济萧条本质是一轮推陈出新的过程,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将被无情淘汰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得以胜出,并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但考虑到政府和社会利益因素,美好的理论很难在现实环境中实现,相反,在央行廉价货币刺激下,让实体经济患上依赖症,其后果就是,引发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扭曲、资产泡沫和通胀等一系列弊端。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曾经4万亿刺激的副作用凸显,庞大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不仅严重绑架了实体经济,而且对银行信贷形成吞噬。这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趋于无效的重要因素。根据彭博社数据,去年中国经济用于支付利息的支出为7.6万亿(1人民币折合约0.1546美元),而同期中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5.41万亿,这意味着中国去年的社会融资中有一半是用来维持庞氏融资的。  据悉,月底季末之际,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再度走紧,紧张程度超出市场预期,即使央行30日资金净投放400亿元也未能阻止隔夜国债回购利率飙升。有分析认为,银行资金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惯常的季末效应干扰,二是央行逆回购操作缩量,连续用多日资金回笼,加剧了市场紧张情绪,更重要的原因是,银行信贷投放有所加速。  近期以来中国一二线楼市之所以异常火爆,与银行信贷支持紧密相关。再者,随着中国加大基建工程投资力度,银行为之提供的配套信贷规模增加。资料显示,3月中国银行信贷可能超过万亿,今年一季度信贷可能达到4.5万亿左右水平。考虑到政府工程建设周期长,信贷需求力度大,将对银行资金面形成持续压力,在外部环境不变情况下,央行接下来降准降息是大概率事件。(以此来维系旁氏融资,防止国企部门出现资金链断裂)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红利下庞大出口(形成的经常账户盈余)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外部资本持续涌入,是政府扩张投资的重要支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数轮QE和美国经济疲软,导致大规模套利资本涌向中国,为4万亿投资和房地产浪潮添砖加瓦,如今,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消失,外部市场需求不振,人力成本上涨,中国很难再形成曾经庞大的贸易盈余,配合上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资本持续外流),让庞大基建投资缺乏可持续性。长此以往,将对中国外储构成严重损耗,极易转化为社会悲观情绪。  另外,随着政府基建工程纷纷上马,将继续针对资源要素,尤其劳动力展开争夺,诱发社会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涨,经济转型背景下,这很可能对民企形成挤出效应。近期以来,中国各大城市又出现一轮物价上涨,猪肉、蔬菜、鸡蛋等价格翻番,除季节性因素外,人力成本和原材料等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商品价格缺乏弹性,市场需求则呈现刚性,尤其经济萧条周期下,大量外部人口倾向于朝一二线城市集中,扩大的需求与生产成本上升一道,导致必需品价格快速攀升,市场供需法则由此得以集中呈现。  可以预计,如果中国物价居高不下,人力成本继续上升,将对脆弱的出口形成重压,配合上国内缺乏套利空间,人民币贬值预期将更加强烈,资本外流情形很难得到彻底逆转。虽然中国政府寄希望让股市和债市发挥“池子”效应,但唯有提振内需才能让其真正起到效果。否则,缺乏场外配资支撑下,很难开启又一轮股市繁荣,毕竟,除少部分投资者(职业炒家)外,众多普通民众对经济环境并不乐观,保持小心谨慎的心理或成必然。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个人博客:.cn/u/
  不知道是保外汇还是楼市,还是拖一天算一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我顶,顶顶又不会怀孕。。。。。
  继穆迪之后,3月31日,标普宣布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同时也下调香港评级展望至负面。标普称,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将维持在至少6%,然而预期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会恶化,投资占GDP比率可能还会远高于可持续的30—35%的水平,这在目前主权评级的国家中最高。另外,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推进可能慢于之前的预期。  而穆迪3月初下调中国评级的因素包括:中国目前及未来财政指标走弱,体现在政府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不断上升;由于资本外流,中国外储持续下降,凸显了政策、货币与增长风险;并且,鉴于改革面临艰巨挑战,政府为解决经济失衡而实施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对于穆迪和标普下调中国评级,各大陆媒和权威学者无比愤懑,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表示:“我们不care他那个评级。这些均可以理解,但抨击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从根本上提振市场的信心。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债务是各界异常关注的问题,甚至不少专家学者曾发出预警: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房地产投资不断回落,中国地方(和国企)债务必然违约,从而引发债务危机。从理论上看的确如此,但并不符合中国现实环境。  考虑到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权限来自于中央授权,各级地方(和央企、重点国企)债务通常由中央隐性担保,因此,出现希腊式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去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推出数轮地方债务置换,并通过持续降息降息,维系国企庞氏融资,可清晰印证这一点。  不过,中国国企除内债外,很多还背负着外债,而这是必须到期偿还的硬性债务。中国外管局数据显示,仅截至去年9月底,中国企业外债余额1.5298万亿美元,占中国外储三分之一。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无疑将提高这些企业偿债成本,并影响信用和评级,使企业海外融资难度上升。这也是中国维系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国家汇率走势是经济基本面集中呈现,也体现出市场资本对该国前景的整体预期。可以说,相比中国地方(和国企)债务,人民币汇率更是让政府头疼的问题。人民币动荡难安,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告终结。在外部市场需求疲软、国内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扭曲冲击下,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继廉价出口、房地产、政府投资之后,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只有寄托于重启庞大内需基础上。  穆迪和标普之所以下调中国评级,正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依旧希望借助国有部门投资,来驱动国内经济发展。若是如此,实体经济很难得到提振,民企生存环境和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将继续恶化,并且,由于缺乏套利空间,市场资本悲观情绪无得到实质性改变,倘若美联储加息,或外部环境发生突变,资本外流、汇率动荡情形难以避免。  今年两会上,中国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承诺,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据悉,从5月1日起,将营改增的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  对处在寒冬中的实体企业来说,这的确是一则好消息。但需考虑的是,中国现行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通环节,剩下的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中,增值税是中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而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增值税、和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比例才是关键!(这当然侵犯到利益环节)  另外,由于多年来货币超发和资产泡沫,中国普通民众收入,远远跟不上房价和物价上涨步伐,货币真实购买力被严重稀释。并且,实体经济持续疲软,更加影响到人们的收入水平。这反过来又对跨国企业构成重压,去年以来,西铁城、阿迪达斯、百思买等众多国际名企纷纷撤离中国,除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外,对中国消费市场前景感到悲观,是又一重要因素。  可见,中国经济必须经历30多年来最大力度的调整变革,才能度过目前难关。其实,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和中国同样遭遇过这一窘境,日本当时采取的举措是,促进中小企业生产现代化;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品牌效应来提升产品价值链;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削减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等,以上构成“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核心。这一点值得中国借鉴。但是,政府放权让利、向守夜人角色回归是基本前提,中国政府是否具备这种魄力和勇气呢?答案不言而喻。
  @海上霹雳
19:16:01  继穆迪之后,3月31日,标普宣布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同时也下调香港评级展望至负面。标普称,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将维持在至少6%,然而预期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会恶化,投资占GDP比率可能还会远高于可持续的30—35%的水平,这在目前主权评级的国家中最高。另外,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推进可能慢于之前的预期。  而穆迪3月初下调中国评级的因素包括:中国目前及未来财政指标走弱,体现在政府债务和或......  -----------------------------  霹雳,营改增是如何做到降税的?谢谢
  @海上霹雳
19:16:01  继穆迪之后,3月31日,标普宣布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至负面,同时也下调香港评级展望至负面。标普称,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将维持在至少6%,然而预期政府和企业的财务杠杆会恶化,投资占GDP比率可能还会远高于可持续的30—35%的水平,这在目前主权评级的国家中最高。另外,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推进可能慢于之前的预期。  而穆迪3月初下调中国评级的因素包括:中国目前及未来财政指标走弱,体现在政府债务和或......  -----------------------------  @莱布尼兹713
17:46:45  霹雳,营改增是如何做到降税的?谢谢  -----------------------------  呵呵,这不过是TG的幌子而已。
  近几日,中国最热门的财经新闻,恐怕非商业银行债转股莫属。根据陆媒报道,一位国开行高管日前表示,首批债转股的规模已确定为1万亿,预计将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商业银行的潜在不良资产,在此之前,个别银行、企业已经完成或推出了债转股方案。  有分析认为,此举可以让银行获得更加灵活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通过筛选出相对优质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银行可增加收益。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资产负债率,有利于企业去杠杆,拓宽了企业潜在的发展空间。  这也体现中国决策层的战略意图。3月24日,中国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用市场化办法推动债转股,探索用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紧接着,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高层纷纷表态,称对债转股高度重视,具体方案经研究后会很快出台。  很显然,这是中国决策层为避免银行系统风险、缓解企业偿债压力、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权宜之计。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不仅严重制约着实体经济,更对央行形成逆向捆绑。如果央行银根紧缩,造成银行资金面紧张,必然通过传导效应,让依靠旁氏融资(借新还旧)的众多企业走向破产,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反之,如果央行持续降准降息,为银行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长期则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不利影响。  再者说,央行货币无限宽松,也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如果央行无休止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将让银行和企业更加有恃无恐,这样一来,在廉价资金促成的无效投资裹挟下,企业整体负债率将空前放大,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和通胀情形将更加严重,硬着陆不可避免。  不过,商业银行“债转股”操作过程中,无疑将遇到以下几大难点。首先,中国商业银行虽有政府和央行做靠山,但在实际经营中仍发挥“逐利”的属性。即便执行政府战略意图,也必然优先挑选相对优质的企业。如果采取“一刀切”不加以甄别,无疑遭造成未来账面损失。  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很多银行想法是,希望在朝阳产业和存在发展空间的行业中,选择有核心资产,能被资本市场认可的企业,与投行联手,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对关注、可疑、次级三类贷款进行债转股。考虑到债务不良的企业并非都是上市公司,股权变现非常困难,进入资本市场希望渺茫,退出渠道非常有限,实行债转股对银行来说并不划算。  再者,债转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实体经济转暖,众多企业走出低谷,通过股票市值增值的方式让银行出现盈余,否则,银行手中持有的股票价值将持续缩水,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仍将凸显。届时,为补充必要流动性,央行仍将被迫成为最后“买单人”。同时,经济低迷环境下,众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很可能导致吸血效应,诱发股市又一轮探底。重塑繁荣股市,需要政府从根本上让权让利,并最大程度提振内需,目前环境并不具备。  另外,此举极易诱发寻租腐败现象。例如,银行和企业管理层相互勾结,债转股之后顺势在资本市场套现,进而让投资者为一己私利买单。这种情况在中国屡见不鲜。  早在1999年,为处置国企不良资产,中国曾经展开过一轮债转股。当时采取的方式是,在政府指导下游中介机构进行转换,而商业银行并不直接持有企业股权。资料显示,当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管了商业银行手中不良资产,并在10年之内完成了转股和退出的全过程。而资金来源主要又当时中国财政部注资,配合上央行再贷款方式。其中,财政部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100亿资金(1人民币折合约0.1546美元),央行发放6,041亿再贷款,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银行和国开行共发行了8,200亿金融债券。  更重要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虽经历一轮改革阵痛期,但人口红利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出口处于发轫阶段,国内基础建设空间尚存,国企经过整改之后,可以分享庞大出口和城市化建设进程带来的红利。  目前,这种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只有经历一轮充满动态的调整,并改变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打破金融垄断格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商业银行自发性改革,是又一绕不开的环节。  唯有让中国银行业从“政治任务”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才能倒逼其注重业绩的提升,在最大程度上排除不良贷款所带来的风险隐患。如果继续让其以政府和央行为最后依托,保持“唯我独尊”的垄断格局,经营低效和庞大坏账的情形将不可避免。同时,也很难减轻民企的融资压力,社会创新停滞不前、社会生产力低下的问题将持续。
  营改增实质是TG换法增加税收 首先货币政策几乎失效 开始动财政政策  其次财政收入 很大一部分是土地出让金和央企国企上缴利润 现在这两个大头缩减   只有动税这个东西 海外代购限制 一方面是限制资本流出 直接原因 其次增加税收 通过税收减少这部分流出
  说的不错,感觉人民币稀释的太厉害了  
  废除人民币发行新的货币让经济有新的活力!
  债转股,实际上就是全民承担企业债务,银行坏账!
  4月7日晚间,中国央行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统计数据显示,中国3月末外储32,126亿美元,前值32,023亿美元,意外增加103元。而中国外储上次增加是在去年10月。此外,央行首次公布以国际储备货币单位SDR计值的外储规模,3月末外储报SDR2.28万亿。  出乎意料的是,社会各方对此反应平淡,无论中外机构还是权威学者,纷纷发出并不乐观的声音。中国社科院专家易宪容分析称,中国3月外储增加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美元兑欧元汇率贬值5%,令外储中占相当比重的欧元资产换算美元后,大幅增值300亿美元。如果扣除这一因素,那么上月中国外储实际上减少200亿美元,而不是增加100亿美元。发兴银行、野村证券等众多金融机构持有相同的观点。  很显然,美联储3月减缓加息的步伐,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此次G20峰会结束后,欧洲央行、新西兰等国央行接连的货币宽松,并联手压低美元汇率,抑制了美元上行态势。这与耶伦鸽派言论一道,让各国尤其新兴市场有了短暂的喘息空间。  中国方面,为提振市场信心,维系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央行可谓不遗余力。离岸市场上通过强力干预的手段挤压市场空头,国内加强对贸易和资本跨境监管,并以限额和稳健批准限制居民和企业获取美元。与此同时,春节过后一二线城市房价疯涨、A股的小幅回暖,也有助于市场人气的回升。可见,中国3月资本外流放缓,是多重因素所致,耶伦从中功不可没。  今年3月FOMC上,迫于对海外风险的担忧,让美联储选择延缓加息。耶伦强调称,近期美国经济十分具有韧性,但全球经济形势乏善可陈,存在下行风险。美国或许需以更慢的速度加息,才能抵消海外经济疲软的负面冲击。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对4月是否加息存有分歧,数位委员指出4月不该加息,因为这会让市场误以为美联储急于加息,拖累经济的因素只会缓慢消失,6月是可能的加息时点。  通过会议纪要可以看到,今年加息是美联储的既定方针,关键在于何时加息,如何将外部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已成共识,近期公布的核心数据全部超预期,经济增长内生稳定,就业市场复苏强劲,经济的基本面支撑着美联储的紧缩政策。继续维持货币宽松,不仅促成低效投资,削弱经济效率,且极易导致资产泡沫和通胀,这是耶伦最大顾虑。  “最近央行们的动作(集体降息、抑制美元上涨)是协商过的,美联储也可能乐意加入其中,不仅是为了全球经济,也是为了自身利益。”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日前称,不过,这种和谐的插曲注定是短暂的,我们比美联储更加相信美国的工资和核心通胀已经开始提高,一旦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和谐的乐章就会变得刺耳。  事实上,美联储首先是美国的央行,其次才是世界的央行,作为耶伦等一行官员,首先顾及的也是本国利益。通货膨胀是任何国家央行的天敌,美联储之所以异常关注国内就业率和薪资增长幅度,就是为了预防国内人力成本的过快上涨。因为,这一方面严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削弱核心竞争力(引发贸易赤字),另一方面无休止的货币宽松,极易诱发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导致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失衡扭曲,让国内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之中。  可以预计,如果各项核心数据达到可忍受的临界点,美联储迫于压力将果断加息。不过,在此当口,为防止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集中外流,在美联储协调下,欧洲、日本等国央行不乏采取又一轮降息的可能,以此来缓解全球金融动荡所带来的压力。  4月7日,欧洲央行三月会议纪要显示,央行委员们在3月考虑了更大幅度的降息,大部分委员认为降息10个基点当前来看是合适的,但如果是出于物价稳定前景的理由,不排除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和前景。  中国外管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上月底也称,现行外汇管理工具箱是足够的,托宾税是正在研发的工具之一。美联储加息将导致中国资本外流,中国制订了计划以应对下一次美联储加息。中国有许多工具管理资本外流,未来不排除对短期跨境资金流动采取托宾税。  这表明,无论欧央行还是中国央行,均对接下来美联储可能的加息有所准备。不过,结合中国目前经济环境,单纯采取严厉的管制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逆转市场预期,资本仍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国外,除非采取全面资本管制,这或许是未来极端情况下,中国政府迫不得已的选择。
  先顶  
  天不亡我,说明气数不到
  看这说的高大上,其实没什么作用!放心,他们会继续压榨底层的。至到临界点!  不是朝三暮四,就是朝四暮三。左右手的问题!  根本,也只能呵呵了!  
  千万别乱借钱,有大幅加息的可能性。
  @melovehuina-09 13:04:14  千万别乱借钱,有大幅加息的可能性。  -----------------------------  最好大笔借钱。放心,利息能顶住贬值就怪了。
  楼主话说的太满了。史诗级,拿再往后你拿什么词形容?
  中国zF的经济政策渐来渐显幼稚,没有预见性。  就说房价,zF自己做房价推手,很快爆涨,弄得大部分人都买不起了,还降个p库存。  大家都猜中国以后的走向,最后谁也猜不对,很可能是日本,拉美,俄罗斯的综合四不象。  而不会步入发达国家。  
  请教楼主;郭佳是想让房地产的资金流向股市和债市,还有可能吗?去年大跌还没长记性
  把手里的钱都花了买黄金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中国为什么一直不会有信贷危机?
我的图书馆
中国为什么一直不会有信贷危机?
纵观现在的经济学家、学者的论点,他们始终跳不出传统思维的圈圈,全是哀叹和埋怨。而实际上,真正懂中国经济的学者太少了!中国正在走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所有传统的、经典的经济理论根本不适用中国!——水木然 微信号:smr669'2008年美国人以次贷危机震撼世界。2012年希腊人以赖帐震撼世界。2016-17年,中国人会不会以信贷危机震撼世界?'。全球资本市场都在问这个问题。多年来,很多中外人士一直预测中国信贷危机的爆发。但是,为什么它一直没有爆发呢?当然,它也可能今年或者明年或者后年就爆发。谁知道呢?美国次贷危机之前五六年,有些人就一直有此预测,并且抛空了住房类债券。结果,太早了。亏损出局。华尔街有个笑话,'你可以预测时间,也可以预测价格,但是,千万不要同时预测两者。''中国悲观论'的原因很简单。货币供应量/GDP的比例反映了信贷膨胀程度。中国的比例一直很高,而且越来越高。今天,它是200%。美国是70%。其它国家罕有高于100%的。换个角度看,美国的GDP比中国大66%,但是,中国的M2比美国高出72%。注意,汇率的变化不会影响这个反差,因为分子分母都会变化。今天我讲两点:(1)为什么尚未发生?(2)未来几年内也不会发生!原因如下:(1)中国的GDP可能大于官方数字(当然也可能小于),因为有些服务收入和地下经济没有包含,等。(2)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已经起到了货币的作用,但是尚未包括在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中。而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很少。(3)很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贷款项目早已经死亡,理应注销。但是他们还在账上,反映为信贷。所以,中国的实际信贷额没有那么大。换个角度,很多项目本来就是财政支出,但表面上是信贷。自欺欺人。货币供应量虽然很大,但是信贷并没有那么夸张。当然,这个因素不改变中国的M2/GDP极高这个事实,但是它说明中国存在很严重的通胀潜力。目前,通胀压力正潜伏着。也许,它并没有潜伏,只是中国的通胀的定义有问题:房价包括了吗?高股价包括了吗?须知,资产膨胀是通胀的一个内容而已。(4) 谁也无法证明这个比例多高就开始危险。200%,还是300%,或者400%?1929-33年美国的这个比例很低,照样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必然伴随信贷危机,所以,无法证明这个比例高就危险。它说明的是'投资回报率很底'和'储蓄被摧毁'这个现象。不过,现在,中国的M2一直还在以13%的速度攀升,大大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很快我们会到300%,400%。我尚未弄明白,即使出现信贷大危机,那些已经创造出来的货币怎么办?难道出现长时间的货币紧缩吗?广义货币(不只是现金)能够收回去吗?如果不能收回去,那么,M2/GDP的比例即使出现大危机之后也会一直很高,越来越高。你看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东南亚危机之后的M2/GDP比率继续膨胀。(5)在市场经济中,信贷危机一般伴随着经济大幅放缓,或者信心脆弱,或者大丑闻带来的连锁反应。但是,当国有企业比重很大时,连锁反映得以拖延(国有企业是稳定器)。这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落后的表现,低效的表现。在日本,企业抱团和交叉持股也有同样的效果。过去,咱们媒体封锁坏消息,把公众变傻也有同样的效果。一句话,放缓坏的传播速度,减少羊群效应。(二)人民币贬值会成为信贷危机导火线吗?不会。首先,人民币不会大幅贬值。(1)基本面:人民币大体在合理区间:比如,一美元兑5-8元人民币。贸易顺差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人民币并没有严重高估。(2)大宗商品跌价,进口费用大减,出口额微减,因此每个月的贸易顺差巨大。(3)中国在1998年危机和2008年危机中的'死扛'赢得国际夸奖。面子悠关,中国不会突然'丢弃'这来之不易的名声。有能力再扛吗?当然。外汇储备太大。减掉2/3也没有问题。(4)人民币正在被更多国家的贸易商使用。IMF的储备货币地位也在长期内有帮助。(5)今天跟1998年相比,国有企业的比重依然巨大,但是政府的控制能力更大了。另外,希望外逃的资本也逃得差不多了。想想看:1998年底,中国政府发行的'杨基债券'才20亿美元。小到可怜!(5)如果黑市是个指标的话,1998年,美元黑市猖獗,价格为12元左右,而官价7元左右。现在有黑市吗?有外汇券吗?尽管有用汇配额,但额度非常充裕。退一步,即使人民币崩溃,国内信贷市场也相对独立。政府和企业外债不多,问题不象东南亚1997年那样严重。(三)股市崩溃会拖垮信贷市场吗?不会。当然,A股依然很贵。表面上银行不贵,但是坏帐尚未完全撇掉。如果全额撇掉,利润会大减,净资产会大减。石油公司和中铁,中车等公司本来就是政府机关,给它们估值不容易。而且它们的效率和前景也是一个问题。什么叫便宜?在目前环境下,正常的(注意:正常的)公司在10倍以下的市盈率,4-5%的息率,市净率在一倍左右。或者,大股东和管理层竭尽全力增持或回购,大量退市(私有化),大家对IPO和增发失去兴趣。我们还没有见到那种情景。A股依然高于2001-04年的多数时间。下跌的速度不会太快。即使再大跌,也可能不会影响到信贷市场的链条。家庭的负债和股民的杠杆都不严重。(四)影子银行会导致恐慌吗?影子银行(P2P,小贷,典当,租赁,理财)噪音大,但是占整个信贷市场比重不大。茶杯里的风波。没错,地方政府的债务惊人,但是,这都是实际上的财政支出,终究要以撇帐来解决。与此相关的货币已经发出去了,该产生的购买力已经产生了。该贪污受贿的事情已经发生。富人已经冒出。它们对通胀的影响已经,正在,和即将产生。这都跟印钞票没有实质区别。咱们目前在装模做样,好像那些债务都是信贷。他们不是。至少大多数不是。其中一部分将由银行消化(这也是为什么银行股并非那么便宜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将由信托公司的股东们买单。(五)没有金融衍生品,没有挤兑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东施效颦。其实,在多数国家,这个制度本身也没有意义。基本上是民主制度下,各个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效果也不好。银行挤兑在中国目前不存在任何基础。人民银行提供无限贷款就行了。美国政府跟国会的打斗在中国不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住宅贷款质量太差,并且证券化夸大了。中国目前没有这个问题。因此,没有大量衍生工具,也就没有连锁反应。水木然点评:中国金融体系是个内循环,而世界是个外循环。世界企图同化中国,而中国企图感化世界,这个矛盾将长期存在!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金融生态系统面临重组,因为一个强大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健康、先进的金融体系!《跨界战争》(作者:水木然,已经出版上市)。我们正处于变革的浪潮之巅,传统企业在衰变、大企业在裂变、小企业在巨变;传统社会秩序被瓦解、传统商业逻辑也被推倒重建,这就是一场“跨界战争”!国家、行业、企业、个人都被卷入其中!本书深刻剖析了这一系列过程,让你活在当下,读懂未来!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当当购买。阅读全书请关注水木然微信号:smr669 或者长按下面二维码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gdp增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