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易真的会五弊三缺的历史评价

历史|城隍究竟算啥神:始见于周易 清朝时期成全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城隍究竟算啥神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与土地爷、关公齐名的,大概就是城隍了,几乎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可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呢?
“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即:“城复于隍,勿用师。”带有很强的哲
原标题:城隍究竟算啥神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与土地爷、关公齐名的,大概就是城隍了,几乎有城的地方,就有城隍庙,可城隍究竟算哪路神呢?
&城隍&二字,始见于《周易》,即:&城复于隍,勿用师。&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推测文意,这里的&隍&大概是城基。但到汉代时,人们多将隍理解为护城河,以后相延不改,但这显然不是《周易》中的意思。
祭祀城隍,古已有之,应是上古社祭的延续。受佛教西来的影响,到三国时,城隍渐渐人格化,《搜神记》中便记载了南京城隍蒋子文的故事。将祭城隍列入典制,始于南北朝,唐朝时,城隍信仰已相当普遍,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都写过祭城隍的诗文。
唐人心目中城隍乃紫衣朱冠,城隍庙中的塑像皆如此,按唐代服制,三品以上方可衣紫,因为紫色印染较难,故奉紫为上品,至宋元一直未变,明朝时大红色异军突起,所以明清城隍亦有着红袍者。
元代时,因道教风行,城隍信仰空前发展,元代韩从政《佑圣王灵应碑》称,至正年间,皇帝再次封城隍为王,并大修庙宇,&壮如王者之居&。此前城隍的主要职责范围是管死人,到了元朝则明显扩大,开始&司分善恶,部领山川&,而且告别单身生活,有了城隍夫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崇信城隍,开国后第二年便大封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北京的城隍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灵王&,不同城市的城隍开始论资排辈:京都等五大城的城隍都封王,是正一品,此外府州以下为正二品,州城隍为正三品,县城隍为正四品,与当地的主官平起平坐。
这套体系看似严谨,其实混乱不堪,因为在百姓信仰中,城隍早已被人格化,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春申君、文天祥在世时的职位显然高过正二品。
结果是,这套荣衔制度并未得到民间认可,后明廷干脆将北京、南京的城隍封为&都城隍&,直接称帝,这个比较直观,都城隍压倒各地城隍,成为不易之论。
明清两代北京有城隍庙四座:都城隍庙、宛平城隍庙、大兴城隍庙、江南城隍庙。而都城隍庙庙会历史最悠久,复兴门内的成方街(旧称城隍庙街)路北。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名佐圣灵应庙。明永乐年间重修,改名大威灵祠。以后多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
清朝时,各地盛行的城隍巡城的风俗,此时城隍已成全能型神,负责祈晴求雨、驱除兽患、警示监督、社会治安、安抚孤魂野鬼、劝善止恶、判断讼狱等,甚至科考前,举子也要到城隍庙祭拜。
由于&城隍巡城&扰乱地方,且有迷信之嫌,辛亥革命后开始被禁止,1928&年,国民党教育部颁布神祠存废条例,城隍庙在废止之列。老北京显赫一时的都城隍庙,也因此而衰败。
[责任编辑:王志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渭南查获食品添加案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周易影视的历史及现状? - 知乎26被浏览18586分享邀请回答5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读史札记:《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周易》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明时&&变通&的处事法则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周易》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周易》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周易》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其次,从《周易》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周易》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
   《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周易》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寓意隽永的&警世通言&
   《周易》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周易》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责编:王敏
环球兵器库为天下军迷,倾力打造环球第一兵器数据引擎!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贴排行
环球时报系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周易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