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了一个瞧不起自己的人 佛家成语语怎么说

净土法门:佛说喜欢世间言语,谈论别人过错,过失有二十种--学佛网
&净土法门:佛说喜欢世间言语,谈论别人过错,过失有二十种
发布:长存善心&[ &]&& 日期: 14:40:00&&
  初业菩萨当观世话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下面是世话,过失也有二十种。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弥勒菩萨请法的言词里面不难懂。“决定之义”恐怕同修们有疑惑。“菩萨应住决定之义”,这个“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我们现在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要住,他应当住宇宙人生真相之中。能够这样修学,他就不会生烦恼了。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这是佛总答弥勒菩萨之问。这确确实实可以做得到的,问题是你要会作观,也就是你对于世话的过失,离世话的功德利益,你能够观察透彻、明了,你就能“住决定义”,这个心安住在诸法实相,就不会生烦恼。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乐”是喜欢、爱好。爱好于世话二十种过,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了。  一者。心生x恣。不敬多闻。  “多闻”是指多闻佛法的人;对于广学多闻的人,他不会尊敬。  为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世间法他知道得太多了,因此他就生骄慢之心――骄傲、贡高、我慢,这个出家的比丘菩萨虽然读的经书很多,他也瞧不起,也没有看在眼里――不敬多闻。  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着。  这是自古以来在所不免,这个争执太多了。  为什么有争执呢?  成见很深。  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他起心动念不如理,也不如法;“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这个不相应,叫“失于正念”。不知道如理作意,他的起心动念都是生烦恼。  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  “为”是说他的作为、他的造作;他所造作是不应该造作的。  哪些是不应该造作呢?  三途业不应该造作啊!  简单的说就是佛家里头常讲的十恶业是不应该作的;“身多躁动”,他偏偏去造。  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  这个高下是讲他的心生分别;分别心太大了,就产生高下了。法忍他没有了,他不能忍耐啊!  六者。心常刚强。  这个刚强的心障碍禅定、障碍智慧,所以  禅定智慧。曾不薰修。  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  “非时”,言语有时节因缘,在某一个时候,不应该说的话,他偏偏说,往往说出这些话来,会遭受到许许多多的障难,我们今天讲遭受别人的批评、攻击啊!不应该说这个话。说话是大学问,一定要懂得时节因缘――什么场所、什么时节,哪些话不能说的……。他是愚痴,没有智慧,不应该说的,他常说啊!所以被言论所缠。这就会受其他的人言语攻击他、批评他。  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  这一句是讲证果,当然这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深的果位他证不到,浅的果位,如须陀洹他也不能得到;不但圣果得不到,我们再仔细的观察,他念佛这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念佛人果然得工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所以经上常讲这叫易行道啊!“易”,容易。比较其他的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啊!说容易是比较上说的。  其他的法门,一定要断八十八品见惑,证得须陀洹果才算成就。我们念佛人,往生比这个是容易太多了。  念佛求往生,这个带业往生,八十八品惑一品都可以不要断啊!  不断怎么办呢?  你要有能力控制住,这个控制住了就叫工夫成片。控制住容易,断难啊!古人有个比喻,这个“控制”像石头压草,“断”那是连根拔除,那个难。我们用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习气压住,这个念头才一起来,阿弥陀佛压住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都不让他有杂念起来,你能够做到这个工夫就有把握往生了。  我们能不能压得住?  佛号在口里念,妄念照样起来,这个不管用,这压不住啊!这个搞法往生就靠不住了,没有把握啊!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  “天龙”是指护法神,护法神不保佑你啊!  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  实在讲也不是真的人家轻贱你,但是人家远离你,对你敬而远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辩才”就是修行工夫得力的人。  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  “身证”就是真正证果的人。他有时候会责备你。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  他这个“正信”生不起来,信心犹豫,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所以他常生后悔、悔恨。  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  这些原因都是贪着世缘。  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  “倡妓”是比喻他心随境转。这个倡妓,现在的话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演员随着剧本在说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没有主见;唱歌、跳舞随着拍节在动作啊!听人家指挥,自己作不了主宰,就是这个意思。  十五者。染着诸欲。随境流转。  贪着五欲、六尘,必定是心为境转了。  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  习惯于邪法里面,遇到正法他还不习惯、不能接受了。把正法当作邪法,把邪法当作正法,这个事情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也常常见到。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  佛门当中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求不到啊!他心有求不能够如愿。  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  因为他的心烦恼多、知见多――就是意见多,跟大众很难相处。不能相处,当然你就会被这个团体摈弃出去了。  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  对于十法界理论、事实都不知道,这叫迷惑颠倒啊!所以他没有出离的心,他也不知道出离的方法。“随顺恶友”,跟他往来的都是愚痴人、懈怠人,都是作恶之友。  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  “诸根”通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条根都是系属于烦恼的,没有办法摆脱烦恼,这个日子就过得非常辛苦,果报当然就不堪设想了。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实在讲,喜欢这些世间法的过失无量无边啊!世尊把无量无边的过失,归纳为二十大类,为我们略说。  ②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下面总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属于重颂。  x傲于多闻。执着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  第一句是重颂心生骄慢,不敬多闻。第二句是重颂于诤论多起执着。第三句是前面二十种过失的第三种――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随烦恼里面的一种。大乘《百法明门》里面跟我们说烦恼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六种是根本烦恼,有二十随烦恼。随烦恼里面分大随、中随、小随,这个失念是大随烦恼之一。  什么叫失念呢?  对于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们讲的记性不好,常常忘记。佛在经里面讲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了,失去了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与贪着、喜欢世话有关系。无明、烦恼、习气,这是所有一切过失之因。佛在这部经上所说的种种过,可以说都是缘,有因再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如同经上所说的。第二首,  远离正思惟。  “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  一定是与事实真相相应。《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诸法实相相应的,这个才算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正知见是非常合理的,决定不是盲从。  身心不寂静。  “心”,妄念很多。“身”,躁动。身心都静不下来。  退失于法忍。  简单的说,他没有耐心。不但学佛没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里面,他也没有耐心,这也是世话的过失。  其心不调顺。远离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世话过。  这第三首是讲用功。“世话”对于我们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碍。“心不调顺”,也就是心里妄想、烦恼、知见很多,修行工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钵舍那,这是梵语。“奢摩他”翻作止,“毗钵舍那”翻作观。教下常常讲的止观就是禅定。禅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静虑。“静”就是止的意思,“虑”就是观的意思。可见得翻译的文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这两句就包括了佛门所有一切的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个止我们讲放下;你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从这个地方入门,就叫做“奢摩他”。或者你从看破,“毗钵舍那”是看破;看破是这一些事实的真相完全明了、通达了,这个心清净了,从这个入门就叫做毗钵舍那。所以入不二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种方法,一个是看破,一个是放下。喜欢世话的人,对于用工夫就有妨碍了。“远离奢摩他”,这个止、观你都不能成就。我们念佛,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会念的人,这一句佛号就是止、观,里面有止也有观。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什么都不想了,这就是止啊!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观。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老实念佛,不必再去参禅了,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佛号里面具足奢摩他、毗钵舍那。  第四、这以下是讲在生活当中,也产生许多过失。  不尊敬师长。爱乐于世论。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此地所说的师长,是教导我们学佛的老师,不是世间的这些师长。世法里面的师长,没有教你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地方是指教给你了脱生死、超越轮回的老师。因为你爱好世话、世论,当然把你修道的事业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没有认真去做,这是不敬师长。所以师长并不是要我们常常奉养他、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  怎么样对师长尊敬呢?  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尊敬。“智慧不坚固”,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起来的,你心不清净,哪有真智慧呢!第五首,  诸天不恭敬。龙神亦复然。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这是你得不到护法善神的保佑。纵然有辩才,你的辩才也会有退转。第六首,  圣者常呵责。如是耽着人。唐捐于寿命。是名世话过。  “圣者”是修行证果的人;他看到你,感到你非常惋惜。必须要晓得,无量劫中得人身、闻佛法,非常不容易。  在佛法当中,尤其是闻到净土法门,那真是无比的稀有。  为什么呢?  这个法门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证你解脱啊!  你修学其他法门,则未必啊!  为什么?  其他法门要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法门不须要断烦恼,叫带业往生。只要你能信、能愿、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里面,最容易修学、最容易成就。所以它是稀有难逢的法门,遇到这个法门还懈怠,还不能把世间法舍掉,这个叫真可惜啊!“圣者”呵责的就是这些事情。“唐捐于寿命”,“唐捐”是浪费。你这一生宝贵的光阴空过了,没有用在道业上,非常可惜!  诸行皆缺减。远离大菩提。命终生忧苦。是名世话过。  “诸行”是讲你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把自己修学的工夫,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平常的应酬上,那才叫真得力了,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这也是过去方东美先生常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啊!你真享受到了。“诸行皆缺减”是说你纵然用功,你没有能够落实在生活上,你每天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还是烦恼、妄想、分别、执着,换一句话说,你所用的工夫跟生活脱节了,这一句话意思在此地。“远离大菩提”,生活都不能够得利了,那要是证菩提涅,当然更渺茫了、更没有指望了。“命终生忧苦”,“忧苦”是指三恶道。这也是世话把我们的功行耽误掉了。  疑惑心动摇。犹如风吹草。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世话”多的人,耽着世论的人,对于佛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也好、境界也好,常生疑惑,所以他的心不定,或信或不信,他的信心是动摇的,信心不清净。“风吹草”是比喻,就是不定的意思;智慧当然不坚固。下面是比喻,  譬如倡妓人。赞说他勇健。彼人亦复然。是名世话过。  “倡妓人”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也是我们常讲作戏的。作戏不是真的。他在戏台上赞叹这个人“勇猛”,那是台词上这么说的;那个表演的人真的那么勇猛吗?不见得,他是演这个角色而已。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修行人也就跟演戏一样,不是在真干啊!他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这个里头的意思很深、很长。  我们细细想一想,我们学佛是真学佛,还是在演戏呢?  演给自己看,还是演给别人看呢?  到最后都落空了,这个很可惜。  随逐世语言。染着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话过。  这也是“世话过”,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于邪道”就是非佛所说,与佛相背就是邪道。  希求心不遂。  这就是有求而求不得,这是八苦里头求不得苦啊!  谄曲多诤论。  心不正直,喜欢诤论。  远离于圣行。是名世话过。  “圣行”是菩萨行,菩萨行是六波罗密、十大愿王;他与六度十愿完全相背了,远离了,这也是世话的过失。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摇动。如猿猴躁扰。是名世话过。  “愚”是愚痴,没有智慧。得少为足,眼前一点小的利益,他以此为足了。对于圣教,乃至于净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他有时候相信,有时候怀疑――西方真有极乐世界吗?  我念佛,阿弥陀佛真的会来接引我吗?  生这一种疑惑。这个疑惑很麻烦,诸位读《无量寿经》就知道啊!“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根本烦恼里头贪、_、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普通的怀疑,是对圣教的怀疑,这是大烦恼啊!使你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动的。“猿猴躁扰”是比喻,所谓是心猿意马。  智慧多退失。无有觉悟心。愚者所摄持。是名世话过。  自己没有智慧,不觉悟,常常被这些愚者所玩弄、掌握、控制。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与烦恼俱。是名世话过。  这是讲六根迷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都与烦恼相应,这也是世话之过。  愚人乐世话。尽寿常空过。不如思一义。获利无有边。  这第十五首,世尊教导我们,也是劝告我们。  哪些人喜欢这些世话?  “世话”诸位要记住,前面说过了,它的范围非常之广,凡是不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一切言论都叫世话。由此可知,喜欢世话的人多啦!在历史上著名的这些文学家,都是喜欢世话的代表人物。我们想一想过去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当时的大文学家谢灵运想参加莲社,被慧远大师拒绝了。  慧远大师为什么拒绝呢?  他喜欢作文章、作诗,这是世话啦。你有这一些嗜好,你影响别人的清净心,别人天天念经、念佛,你在这边吟诗、作文,那怎么行呢?这是愚痴,不是聪明啊!  愚痴是什么呢?  不知道六道轮回的恐怖啊!  有智慧的人,想尽方法超越六道轮回。  “尽寿常空过”,这一生都空过了。“不如思一义”,“思一义”最简单的,这些人不如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弥陀佛,她一句阿弥陀佛,她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她也不放在心上,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她成功了,她能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这叫有智慧,这个叫聪明,这个人不是愚人啊!“获利无有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萨,那个利益佛都说不清楚、都说不尽。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  佛在这里再举一个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三千年前印度那个地方就有,现在我们也有,这是一般人常常喜欢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个甜味不能离开甘蔗的皮跟甘蔗的节,但是那个味也不是从皮、节而生的,这个你仔细去观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下面或者法上说了,  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这个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来说――世话就像甘蔗的皮跟节一样。  世话我们要不要呢?  要,不能离开。  人与人的沟通,须要言语。上一代跟下一代沟通,我们现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沟通,这就讲历史了,那要靠文字啊!我们今天读佛经,佛经是文字,三千年前佛说的话,我们今天读到也能懂佛的意思,这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有用,不能执着,不能够贪爱;贪爱、执着就错了。我们要明了它的义理,义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样。世话,这个言语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节一样,我们吃了之后会把它吐掉,舍掉它,得到它的味啊!“是故舍虚言”,“舍虚言”,你懂得有,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执着它就对了。所以你要懂得“思惟于实义”,从经典的言语、文字里面去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  有智慧的这一些菩萨们,他们知道贪着世话之过。自古以来佛门里面祖师大德,他们留传给我们的这一些著述里面,不但有一切经的讲解、疏论,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们也有很好的文章、诗词留下来。  那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贪着呢?  他没有。  没有,他为什么要作这些东西呢?  他有这个能力,并不是刻意去学的。刻意去学就错了。我们要刻意去学道啊!怎么能学这些东西呢?他有这个天赋,我们说他有天才啊!他一接触就会了,不但会了,他还好高明啊!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来接引众生,与大众结缘。像近代的弘一大师,这一些世话、世语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他的确是个天才,书法好,绘画也好,他能画、能写;诗词、金石、雕刻也好,这都是世间艺术,他样样都精通,他拿这个来做佛事,来做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我们没有这个天才,不要去刻意学它,学它你就犯了过失了。你有这个能力,行。没有这个能力,不必去学。那印光大师就很老实;印光大师写的东西很多,你仔细看,他并不是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那是真的是有工夫,但是在艺术上讲,他谈不上。你仔细观,他有精神在里头。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笔一笔规规矩矩的写就行了,不必求好啊!你不是作书法家,你要求好干什么?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师表现这个样子,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是修道人的好榜样。  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  “第一义”就是诸法实相、真如本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诸位再不明了,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第一义。你只要老实念,把整个精神集中在名号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这个佛号没有一个杂念夹杂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义。所以读了这个经文,不要再去找什么叫第一义,那就麻烦了。  法味及义味。解脱第一味。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  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你听了能有悟处,这是法味啊!  同样一部经,你每天去读诵,天天有悟处。  怎样才会悟呢?为什么我们天天念都没悟处呢?  我们用心不对;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悟处了。你没有悟处,是你的心不真诚、不恭敬、不清净――读佛经跟看报纸没有两样,那怎么行呢?那怎么会有悟处呢!  真诚、恭敬、清净心,你每念一遍都有悟处。悟的浅深、广狭与你用心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心愈清净,你悟入的愈深,意思也愈广,这法味啊!“义味”,义是悟入境界、义理。“解脱第一味”,“解脱”是契入境界。这三个意思,后面比前面深,所谓后后胜于前前,义味比法味深,第一味比义味又更深了。在我们一般讲,一个认真学佛的人,法味是常常可以得到的。心地清净,真诚到极处,这个义味就得到了。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个是义味,是你明白佛所讲的道理、义趣。“第一味”是你证入境界,叫证果了。第一个听说,第二个明了,第三个是入境界了,这是第一味,你亲自尝到了。“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有智慧的人,对于这些事情他哪有不欢喜的!这个绝不是世话之味能够跟它相比的。世间世话之味也很浓,也有好的世话百读不厌,它有这样的摄受力量。好的文学作品,叫人读了爱不释手,那是世话,它也有法味,但是它义味跟第一味没有。法味它也有,当然没有佛法这么浓。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  对于我们没有真实利益。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实利益。凡是没有这些利益的,我们应当要远离。  法语恭录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家里敬设佛坛有学问 - 佛法开示 - 正如法师网
家里敬设佛坛有学问
[ 录入者:jueye |&时间: 04:16:13
| 浏览:34864次 ]
家里敬设佛坛有学问&&&&&&&&&&&&&&&&&& &--正如法师讲于费城如来寺诸位大德居士大家好:&&&&
阿弥陀佛!佛教徒在自家设佛坛,方便礼佛、奉供、自修,这很常见。然而,许多初信佛的同修,常会请教这方面的问题,怕有不如法的地方。诸如,家里哪个位置供佛像好?供奉什么菩萨好?佛像前要摆些什么供物?等等。看来,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问题重要,而且有紧迫性。
佛坛设立如法,家庭成员看了支持,亲戚朋友宾客见了生欢喜,不信佛的人见了还会起信心,小小佛坛功德可真是不可思议。反之,则招致非议,徒增口业,影响负面,自他无功。
佛坛的种种操作和摆设,还是修行的一种方便手段。修行用功就从这里开始,这里直通无上菩提大道。
一、家里哪个位置供佛像好
家里有地方,最好空出一个房间来供奉佛菩萨,这当然是最理想。这个空间就是我们礼拜、诵经、忏悔、修心养性的处所。佛坛敬设长方形桌子一张,桌子左右可以放置靠椅两把。我们平常劳累时,就在这个空间坐在靠椅上听佛乐,消除疲劳。烦恼寂寞时,也可以到这个空间念佛除恼,舒解压力。靠椅怎么摆放由自己决定。也可以放拜垫,方便礼佛、静坐。
没有多余的空间,那么佛菩萨供奉在书房也是很好的选择。再来,请佛菩萨安坐在大厅供奉,这是很普遍的作法。条件不成熟,不供奉佛像,佛菩萨也不会责怪我们。不供奉佛像,请诸佛菩萨直接安住在我们的心中,这还是上等的供奉,是供奉佛像之目的之所在。供佛的目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外在的佛像而发现我们心中的佛,心中有佛。将佛供在心中,心中有佛最妙。心中无佛,供再多的佛,供再大的佛也是没有意义。
你觉得家里哪个位置最合适,最能表达你对佛菩萨的恭敬,又能够方便你上香、瞻仰、诵经、礼佛,这便是供奉佛菩萨像最好的位置,最佳的风水方位。
胡居士懂风水,一年内家里佛坛就搬迁了五个地方。佛坛设在这个地方两个月,看看不行,又移到对面地方,一次还堵住路口一大半,让家人行走很困难,惹得儿子对她意见很大,家无宁日,大家都说她脑子有问题。佛坛一年搬 “家”五处,佛菩萨慈悲是没关系,可是佛菩萨周围的那些还有喜怒哀乐的天神不高兴,你老胡这般折腾,我要恼火了!神鬼都反感,你还能好吗?
二、供佛像一尊就好
有些人府上供奉许多佛、许多神、许多神龛,宛如神庙,占据了家里许多空间,破坏室内美观,影响家庭成员生活和来客观瞻,常被人称为迷信,影响很不好。
有人供了观音菩萨,觉得应该要供地藏菩萨,否则,对不起地藏菩萨。供了地藏菩萨,觉得应该要供阿弥陀佛,否则,对不起阿弥陀佛。于是,小小的佛坛上就供了七尊佛像。
一日,他来问我这样好吗?我又将以前对其他信徒讲的话对他说,这不好,你还没有供奉齐全,这样其他佛菩萨还会不高兴。《晚课•礼佛大忏悔文》中有八十八佛,你应该供奉八十八尊佛才对。供奉八十八尊佛也不对,《千佛名经》里有三千佛,你应该供奉三千尊佛。你供奉三千尊佛也不对,《万佛名经》里有一万两千尊佛,你应该供奉一万两千尊佛才对。你供奉一万两千尊佛也不对,佛经上说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你应该供奉无量诸佛才对。供奉无量诸佛,你盖十栋楼也不够安放佛像。你对不起无量诸佛!怎么办是好?你以为供奉七尊佛像,就心安理得?还是理不得心不安。
佛经上讲,一佛代表一切佛。可见,供一佛也就供一切佛。你先想好看好,是供观音菩萨?还是供地藏菩萨?然后,去佛具店请一尊佛像回来供奉就好了。请两尊不同的佛像回来供奉也可以,但不要太多,要简洁庄严。如果是一组三尊,如西方三圣、华严三圣,那也很好。
对于有专辟一个房间设佛坛的信众来说,也可以供奉佛法僧三宝。中间供奉一尊佛像代表佛宝。右边供奉一本佛经代表法宝。左边供奉菩萨或祖师像一尊代表僧宝。菩萨属于圣贤僧。佛宝代表觉悟,法宝代表真理,僧宝代表清净。三宝也是代表佛之身语意。佛宝代表意,法宝代表语,僧宝代表身。佛教徒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佛法僧三宝。
我还建议大家,家里供佛像最好供一幅画的佛像比较好,供佛像还必须回归艺术层面,有艺术欣赏价值,不能过于庸俗。供奉画的佛像与供瓷制、木雕、泥塑的佛像功德一样,没有差别。当然,供什么样材料制造的佛像由自己喜欢决定,功德同等。
如果,有供奉祖先牌位,那么可以将祖先牌位放在佛像旁边,佛像要稍微放高一些。如果有供关老爷或是地主牌位,那么左边是祖先牌位,中间是佛像,右边是关老爷或地主牌位。中间的佛像应比左右牌位高一些。也可以祖先牌、地主神放在一排,佛像放高一排。一般来说,祖先牌、神牌不能与佛像供在一个坛上。但是,为了减少家里坛口太多,只能作这样的权宜办法。如寺院的报恩堂或西归堂上安放许多亡灵牌位,正前方也供奉佛像,这也有先例。如上说到,有的人住房宽敞,另设一间作佛坛,那当然是最好不过。
供奉佛像,是因为信仰佛教。供奉祖先,是因为慎终追远,不忘宗脉。有供奉佛像,可以不供奉其他神像,乃至可以不供奉土地神牌。佛,才是我们的依止对象,其他神像都可看作是佛教的护法神。供一佛,就是供奉一切佛。家里佛坛供一尊佛像就非常好。
供奉佛像,最大的意义是形象教育。我们供佛菩萨像,一是弘扬三宝功德;二就是报恩;三就是学习;四是培植福德。通过供佛,时时提醒自己向佛菩萨学习,向佛菩萨看齐,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学习佛菩萨的大觉悟、大智慧、大慈悲、大奉献、大自在等等思想品质。通过法宝,时时警策自己要勤学真理,追求真理,奉行真理。通过僧宝,清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从学习、恭敬中完善我们的身心。
对佛菩萨是学习了,对人也要学习,不要瞧不起人,千万不可目中无人。对佛恭敬了,对人也要恭敬,不能怠慢众生。众生就是佛,怠慢众生,就是怠慢佛。家庭的每一位成员也都是佛,都是未来佛。怠慢家庭成员,也就是怠慢佛。许多人只认得佛坛上的佛,不认得佛坛底下还有许多佛,不J得吃饭的看电视的那都是佛,于是是非烦恼生焉!众生是佛子,你怠慢佛子,佛会怎么想?怠慢佛菩萨,你供佛那是白忙活了。恭敬了佛,你却怠慢了众生,你便没有真正恭敬到佛,供佛功德大打折扣。对佛恭敬,对家人也恭敬,你就是半佛。对佛恭敬,对一切人乃至一切众生一切万物都恭敬,你就是佛。
一日,七十岁的老大妈突然嚎哭,女儿过来问她为什么大哭?老大妈说:“我经常跟佛吵架,我能不哭吗?”女儿说:“你哪有跟佛吵架?” 老大妈说:“我供佛四十多年,竟然不知道你爸就是佛!”女儿说:“师父说,‘不仅我爸是佛,你的孩子个个都是佛。’你为我们付出,就是奉献诸佛。”事实就是这样。老大妈说:“我经常同你爸吵架,也就是经常同佛吵架,我对不起佛啊!”她女儿赶紧安慰老大妈说:“不哭了!知道就好,赶紧向佛忏悔。”
供佛的主人要向佛学习,要做家庭成员的先进模范,是家庭成员无我无私无贪的表率。家里成员之间不能有贪嗔,大家彼此要多付出多包容,多赞叹多建议,不要在佛前吵吵闹闹,不要在佛前说是非讲恶语,不要在佛前有不文明的行为。在佛前吵吵闹闹这些都是不尊重佛菩萨。看到佛菩萨合掌礼拜都来不及,怎么可以在佛面前吵吵闹闹?家庭和睦无争,诸佛菩萨欢喜,你有求必应。
设立佛坛,请佛安坐,烧香拜佛,都不需要择日子看时辰,哪一天哪个时辰都可以。因缘具足的话,我们可以请法师举行佛像开光仪式,借佛像安坐之因而行供僧。大家要明白法师“开光”,不是法师给佛开光,也不是给佛加持。即使是高僧大德,自己天天都还要祈请诸佛菩萨加持。只有佛陀加持我们,万万没有我们去加持佛陀这个道理。所谓“开光”,是因为你认为这是从佛具店请回来的工艺品,缺乏认同信心,那么我们通过胜住仪式,恭敬迎请圣\降临住在塑像之中,赋予了宗教内涵,佛像就等同真佛,这是开光。如果你因缘不具备的话,又有足够的坚固信心,觉得自己焚香恭请该本尊佛安住在圣像之中,那也可以成就“胜住”。
有人问,家里供了佛像,居家穿居家服和睡衣可以吗?答案:可以。但心要存恭敬虔诚。穿居家服和睡衣也可以烧香礼佛诵经打坐。纸佛像、经书损坏,无法修复,可以拿去寺院宝鼎炉中焚化。也可以带到山上净地掘坑焚化掩埋。泥塑、木刻等佛像及供器损坏,无法修复,也可以带到山上净地挖坑掩埋。焚化掩埋时心存恭敬虔诚。
三、万佛一支香
在中国广东一带,许多人家里敬设三个神坛,一个是供奉佛像,一个是供奉祖先,一个是供奉地主。一般人又将地主供在房门外角落处。有些人家还供奉一个关老爷神坛,一看就知道是经商人家。一共有四个神坛。在广东一带,大多数人称拜佛也叫拜神,神佛不分。在佛教中,佛神有别。
家设三个坛,每个坛一个香炉,共有三个香炉。设四个坛,每坛一个香炉,就有四个香炉。香炉里,每日香烟满屋,熏得整个房屋黑乌鸦鸦。房子刚买的,刚装修一新,没住几个月就被香烟熏得乌黑,不漂亮了,这儿子很生气!一见到佛就生气!因你老太烧香才对佛生气。有些家庭,就因为这香烟问题,母子闹得不和睦,险些儿子要打妈,要闹人命。供奉菩萨,原本是保平安,现在反成了不平安的来源。众生颠倒,多冤枉啊!有些人,又要烧香,又怕房子被熏黑,不知如何是好?心理很矛盾,内心极痛苦。信佛,快乐还没找到,反先找到了痛苦。
一日,有位信徒问我,家里烧多少支香才好?我问他:“你平常烧几支?”
他说:“每个香炉烧三支,祖先的香炉烧九支。”
我明知故问:“为什么祖先的香炉烧九支?”
信徒:“祖先多,怕不够吃,怪罪我!”
我笑说:“现在都提倡戒烟,你还给祖先抽烟不成?”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信徒认为给佛菩萨、祖先们烧香就是烧给他们吃的,他们吃了香烟便保佑我们。
我说,“你祖先多,烧九支香也不够吃?一人还分不到一支。你一次烧九十支香还是一个祖先没有一支,仍然不够吃,你不只九十个祖先吧?你一次烧九百支香还是一个祖先没有一支,仍然不够吃,你何只九百个祖先?”
信徒:“那怎么办?师父!”
我说:“万佛一支香。一万个佛,无量无数个佛就供一支香。同理,数不清的祖先也是一支香,烧一支香就可以了。”我又说,“烧香,是香供养,不是给他们吃,这个香吃不得,吃了对肺不好。供香是供心意,供香是供香气而不是供黑烟,最初用途就是净化空气。”
香是烧一支,那香炉放几个呢?香炉当然是一个。那佛像、神像、祖先牌位如何放呢?上面我们说过,家里设坛供佛一尊。如果有供祖先牌位,可以安放在佛像旁边。如果还有供关公或地主神,那么左边是祖先牌位,中间是佛像,右边是关老爷或地主牌位。中间的佛像应比左右牌位略高一些。佛像前放一个香炉,这样烧一支香无量诸佛菩萨、一切天神、无数祖先都供养了。
香,可以烧盘香,形状像蚊香一圈一圈地转,香条越细越好。烧香时可以折断盘香一小段,将一小段盘香点燃后直接放在香炉内,又安全又卫生。早晚各烧香一次。不烧香也可以,那就直接烧“心香”。“心香”还是供佛的上等好香,是真正的烧香。
什么是“心香”?就是身口意妙香。在佛教中,香是表法,是一种象征,象征身口意香。我常称之为形象教育,烧香原是佛教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烧香,让我们想起“身口意香”。身,指身体上的行为。口,指言语上的行为。意,指思想上的行为。行为善名香,对人有益曰善。香,又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戒定慧是真香,是性德之香。我们看到燃香、闻到香味,就想到我们自己要修戒定慧。修戒定慧,才是真正的烧香。
早上烧香,就是提醒自己今天要断恶修善,多多修善。晚上烧香,就是向佛报告平安回家,同时反思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有错则改,有对则再接再厉。这是烧香的意义。
说到这里,顺便附带几句,那就是到寺院烧香拜佛时,见到寺中香炉中有香在烧,你就不必再烧香了。那炉中的香就是他人同你一起供佛的,你就添些香油钱就最好。寺院用你的香油钱作其他需要作的事,这多有意义,诸佛菩萨欢喜赞叹!捐香油钱功德比烧香功德大。到寺院烧香,见到香炉中没有人烧香,不烧香只捐香油钱,功德还是比烧香功德大。寺院几十个殿堂,你烧香一支就好,不要每个殿堂都烧香,添些香油钱就好。有人还特意到街市买香,带香入寺烧香,这是何苦何累?何等执着?完全没必要,捐几毛香油钱就等于烧香,这个要知道,多么轻松自在。
在古时候,人烟稀少,经济不是很繁荣,烧香是希有事。现在,人们生活好,烧香的人很多,太多则势必造成浪费物质、污染环境、侵蚀殿堂佛像、影响人们健康。所以,我们提倡捐香油钱、烧心香,支持佛教弘法利生事业,造福社会人民,真正福不唐捐,功德无量。
四、佛坛上的供具
家里设佛坛,需设佛桌一张。供桌的大小依空间大小和自己喜好而定。佛桌的质地、颜色、款式也是依各人喜好而定。如果,经济条件许可,美观庄严那是最好。桌子的高度比腹部高就行。
佛桌上,除供佛像外,还要供些什么呢?很多人常问起这个问题。有许多家庭的佛坛上摆了许多物品,杂乱堆积,这是不够庄严和严肃。大家到寺院参拜,看寺院大殿内佛前的佛桌上供养有香、花、灯、水、果,这就是五供养。有些大型法会上,我们还看到“五供养”外还多了茶、食、宝、珠、衣,成了十供养。十供养,都是用以表法,都有它的教育意义。我的理解是,香象征戒香,花象征美好,灯象征光明,水象征清净,果象征佛果,茶象征清醒,食象征饱满,宝象征财富,珠象征珍贵,衣象征庇护。有些寺院大殿的佛桌上也是摆设得不够整洁庄严,这个我们不要学,我们要向好的学习。一般家里佛坛上有香花灯水果五供养就很好了。香供养,我们在上面已经讲过。
说花供养,应该讲什么花都可以供佛,甚至盆栽、假花也可以供佛。但有毒性的花不要供。供花,是积集未来世相貌庄严美丽之因缘。《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载,^耶童子以泥沙供佛,而受到佛陀受记,转世为阿育王。有人说假花不可以供佛。泥沙都可以供佛,假花怎么不可以供佛?说假花不可以供佛,意思是有真花供佛的情况下,就不要用假花。其实用假花好,不用浪费水,不用换水,不用洗花瓶,不用插花,轻松自在,又环保不浪费。轻松自在,环保不浪费,这是佛教的一贯主张。供佛的鲜花不必求多而乱,精美鲜花一支也很好。供花的目的在于美化,展示美好的一面。有些人的供花,插在花瓶中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这不是美化环境而是在丑化环境,让人看了开心不起来,这要调整纠正过来。花瓶,当然也要精美一些比较好。一个花瓶也很好。没有条件,佛前不供花也是不要紧,佛是不会怪罪你。
灯供佛。有些人一定要点油灯供佛,儿子怕起火灾,反对点油灯,老妈就是决意孤行,家里争吵不休。因信仰佛教而争吵,这是完全错误了。信仰佛教,就是要你息纷争,要和平,要平安快乐,要像油灯那样充满光明和智慧。现在,大多数人是点灯而违背点灯之理。
老妈斗不过儿子,老妈烦恼,找我诉苦。我对老大妈说:(一)、有人认为点灯是给佛、祖先照明走路用的。现在,我们走路都不用油灯照明,神通广大的佛走路怎么还要用油灯照明?佛光普照,全世界都照到,照亮黑夜犹如白昼,而且在佛的世界是没有黑夜和白昼之分别。佛菩萨到法界任何地方,一刹那间就到达了,那速度比电波还要快。那么快的速度行走,拿着油灯走路,大风一刮不就灭了。提着油灯是走不了路的。佛菩萨,一般是用神通,不是用行走。佛经中说,神鬼也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等五神通,也不用油灯照明。灯是给我们凡人自己照明,不是给佛菩萨神鬼照明,这个要明白。(二)、古人没有电灯,发明了油,所以用油灯照明。现在有电灯,电灯比油灯光亮许多,且比油灯卫生方便。电灯也好,油灯也好,功用都是照明,但论光亮,电灯更比油灯高。(三)、你用油灯,从安全方面来看,这是给佛添麻烦,佛要保佑你们,又要保佑油灯安全,这是添乱。就是这样,我们提倡用电灯代替油灯。当然电也有危险,但相比油灯好一些。人外出,当然佛前电灯也可以关掉,佛是不用电灯照明的。
没有条件,不点灯供佛也不要紧。灯的作用是照明,象征的意义是光明,目的在于提醒我们时刻要追求光明。在佛教中,光明又比喻智慧。点灯,就是点灯智慧。灯供佛,又是众生成就未来光明之因缘。灯又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含义。其意义就是在教育人们要牺牲自己,为他人奉献。天天面对佛前油灯,我们是否很觉惭愧?
水供养。供佛以水,有人觉得太过于平常,加意用茶供佛,这反而失去了意义。众生不知佛法就在平常之中。水的象征意义是:平静如水、清净如水。以水供养佛,你一天到晚还在喜怒哀乐如波涛,心烦意乱如浊水,那则冤枉了几十年的水供佛,没有从供水中得到利益。供水一小杯就可以。我看到有位信徒家里佛坛上供有九小杯水,这没必要。没有条件,佛前不供水也可以,一切都是作给自己看的,佛菩萨也不会喝你的水。供水可以用来煮晚饭,也可以自己喝,也可以洒向花草树木之中供养一切众生。热水凉水都可以供佛。
果供养。应该明白什么水果都可以供佛。供果不在多,一个水果也不错。没有条件,不供水果也可以,都是灵活轻松愉快,没有强制性。早上供果,晚餐时取下大家享用,一举多得。买些全家人喜欢吃的水果供佛,这样就没有浪费。信佛人不可以浪费物质,浪费物质就是失福。
供品,必须来源清净和供养心清净。来源清净是指供品是自己用劳动或金钱所换。供养本来不在于供品多少,只是表达一种诚意,但是,有的人有能力供养却因为吝啬而只供少许,这便是供养心不清净。有的人为了名利或炫耀财富而大作供养,这也是供养心不清净。但是,有供养总比不供养好。
香、花、灯、水、果五供养,虽然只有一点点,那是代表虔诚心意。物品不在多,而是在于虔诚、象征与永恒。供物普遍十方,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祖先……。香花灯水果五供养,这是每天最基本的修持。
佛台上的所有供具摆设,务必整齐清洁庄严而富有艺术性,每样都是一个艺术作品。所有作法,务求恭敬虔诚,不可怠慢。恭敬虔诚,才有功德。
五、每日最基本的功课
佛坛敬立了,应该要作些什么功课呢?这是大家所关注的。当然,没有敬设佛坛的同修也要作些功课,每日修持,每日熏习。佛教徒每日最基本的功课有哪些?我们佛徒当然要明白。
(一)选择法门的重要
佛法号称有八万四千法门。面对这么多法门,应该如何选择?修什么法门好呢?人们都想走捷径。这个要看个人的根机,可以请教法师,应机施教。有人觉得念“南无阿弥陀佛”很舒服,很相应,很有缘分,那根机就在阿弥陀佛这里,那就建议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人觉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心很容易清净下来,非常有感应,那就建议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有人觉得参禅打坐,烦恼顿息,很殊胜,那就习禅悟心。
要知道“法门众多,平等无二,无有高下”的佛训。念一切经典佛号咒语,修习一切法门,功德通通一样,没有高低差别。修任何一门都会有成就,都能成佛。修行成功,关键在于“对机”“相应”以及“恭敬与坚持”。现在,许多人以为经典越长的生字越多的才是好经,念诵起来颇有满足感,念诵这样的经典功德才大,看不起容易念诵的经典,看不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错误的,且犯轻慢佛法之重罪。要明白佛法犹如大海水,皆同一个咸味。
法门平等,贵在对机。对机才会有受用。不对机,则无法相应,无法得大受用。佛法又如药品。药无贵贱,贵在对症。药不能对症,再昴贵的药、再多的药也是治不好你的疾病。不是药不好,问题是没有对症下药。不是法不好,问题是没有对机修法。
念佛也好,诵经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当你通过一段时间的修习,觉得很相应很受用,这就是“对机”。对机之后,则要一门专修,不要中断,勿换题目,坚持到底,必有结果。现在,许多人听说念阿弥陀佛好就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半年时间,刚刚有点相应,听说念《地藏经》如何如何殊胜,就改念《地藏经》。念《地藏经》半年时间,刚刚有些法味,听说念《无量寿经》怎样怎样微妙,就改念《无量寿经》。念《无量寿经》半年时间,听说念《三时系念》如何如何高超,就改念《三时系念》。跟风飘扬,逐波随流,改来换去,疲于奔命,不能一门深入修习,到头来枉修一场,还是在轮回六道中走动,不能解脱。
专修一门,这跟专修世间学问技能一样。比如说,你有文学天赋,喜好文学,那你就选修文学,专攻文学,专修文学,将来在文学方面一定会有作为。我常说,每一个人都是人才。那为什么许多人没有成为人才呢?问题就是选错科目,走错专业,杂学不精,天赋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我们那边有两位,一位炒菜炒得好,一位书法写得好。炒菜的那位对炒菜有兴趣,无师自通;书法的那位,书画老师一点他就明白,一点便通。叫炒菜的那位学书画,画不来,也不想学。叫书法的那位学炒菜,没兴趣,怎么学,菜就是炒得不好吃,这就是天赋不同。天赋发挥出来,这便成为人才。有文学天赋,选修文学专科,这就叫做“对机”。首先要对机,然后一门深入,持之以恒,结果就是文学家。《楞严经》中站出来发表修行报告的二十五位大士就是“专修成功”的典范。你这个学学,那个也修修,杂学不精,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是半桶,就不可能成为专业大才。
我们提议,修则以专,学则以博。修行要选一门,一门深入,这是修行手段,是专业。当然,专业之外,其他知识也可以涉猎一点,博学多闻,这是业余。比如,我学法律,这是专业,但其他知识也要掌握一些,诸如开车、买菜、吃饭、接人待物等等。不能我学法律就只学法律,其他吃饭、穿衣日常生活知识技能都不会。一般来说,一门深入专修,成就比较快。但是,也有人博修多种法门而取得成就,那是大智慧者、大根机之人。
学佛人千万不可高举自己所学所修的法门,而诋毁其他法门,这不是佛教徒应有的态度。我们要圆融佛法,平等看待一切法门。比如,我修念佛净土法门,如果遇上众生喜欢念《金刚经》,我也可以随喜念念《金刚经》。如果参访禅寺正在打禅七,我也可以随众参禅打坐,随喜功德。
修学任何法门,都离不开修集福业,凡是善法好事都要去作。将“所有善根,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果。 佛果是由福与慧成就圆满的。
(二)每日最基本的功课
在家自修,有人早晚念佛两个钟,有人早晚诵经一个钟,有人早晚禅坐一个钟,这都很好。有人初入佛门,不知每日早晚应该如何修学?下面,我们就为初机学者提供每日的最基本的功课。其实,下面讲到的,也是一切行者最基本的修学功课。
1、清洁佛坛。有许多信徒的佛坛都是脏而乱,这是不如法。佛坛必须保持清洁、整齐、庄严。这是我们表达对佛菩萨的最基本的尊敬。对佛菩萨的敬仰之心,就从这里开始。每日的修行功课也是从这个平凡中开始。
家里有宾客来访,我们要打扫房屋整理家具物品,迎接来客,以表主人管家有序和待客态度。现在,恭请佛菩萨光临坛场,也当然要打扫房屋整理家具物品,更要清洁佛坛,恭敬虔诚迎请诸佛菩萨光临寒舍。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超越执着分别,当然不会怪罪你不讲清洁卫生、诚心不够。但是,你要知道诸佛菩萨法驾光临,周边围绕着诸天神众护法。诸天神众有喜怒哀乐,他们是在乎“脏与净”、“虔诚与不虔诚”。环境干净,供养者心诚,诸天神众欢喜。诸天神众欢喜,坛主获福。府上卫生,佛坛清洁,这平常诸天神众就乐意应供,常到你家赐福。府上弄得脏兮兮,佛坛搞得邋邋遢遢,这诸天神众善神就不来了,恶神魔子魔孙倒喜欢这种地方。你佛坛搞得邋邋遢遢,这不是供佛,这是在招唤恶神恶鬼前来。这要明白。
一般人的打扫观念是清扫环境的尘埃杂物,但我们修行人打扫房屋、清洁佛坛,除了清扫尘埃,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便是修行。打扫房屋、清洁佛坛时,我们心中要作意观想,观想扫去内心的贪嗔痴尘垢。抹一下佛坛,心中默念“我拂尘,我除垢”。我除垢, 除什么垢?消除贪嗔痴尘垢。贪嗔痴,是一切是非、烦恼、痛苦的根源。铜佛像可以清洗,其他如泥塑的佛像可以用湿布轻抹。水和布都要求干净。抹布在此前没有擦过其他物品,这可以擦佛像。如果,佛坛很清洁干净,那我们也要抹三下佛坛。每抹一下佛坛,心中默念一次“我拂尘,我除垢。”清洁佛坛,这是修行的第一课,非常之重要。
读《阿弥陀经》的同修,都知道经中有一位周利陀伽的尊者。据《根本说一切有部衬我返谌痪碇械募鞘觯馕蛔鹫撸杂薅郏鼙俊K盖浊肜鲜趟潦椋鲜趟痢断ぬ刚隆罚橇恕跋ぁ弊滞恕疤浮弊郑橇恕疤浮弊钟滞恕跋ぁ弊郑翟诒浚鲜γ环蹋侵安唤塘恕8盖子智肓说诙隼鲜趟5诙隼鲜趟乘小睹髀邸罚鲜σ乘小芭钗汀倍郑恰芭睢蓖拔汀保恰拔汀蓖芭睢保驼饷幢俊5诙隼鲜σ膊唤塘耍嗣蔷退椭芾陀伽一个外号叫“愚路”。周利盘陀伽,意译小路。
后来,周利陀伽跟随哥哥出家,他哥哥授他一偈:“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愚路背诵三个月还是记不下来,非常苦恼。世尊知道后,请他为诸比丘拂拭衣鞋,并教他拂拭衣鞋时诵“我拂尘,我除垢”。愚路为比丘们洗衣洗鞋,比丘们还不让他干。于是,世尊对比丘们说,愚路为你们清洗衣鞋,你们要教他“我拂尘,我除垢”这两句法,作为交换。
愚路比丘作清洁工很长时间后,突然在一天的后夜,他想到世尊令我诵“我拂尘,我除垢”两句法,是什么意思呢?佛常说,尘垢有二,一是外尘垢,二是内尘垢。作是思惟,忽然觉悟,善根发露,业障顿除,妙心显现,明白了:“此尘是欲非土尘,密说此欲为土尘,智者能除此欲染,非是无惭放逸人;此尘是_非土尘,密说此_为土尘,智者能除此_恚,非是无惭放逸人;此尘是痴非土尘,密说此痴为土尘,智者能除此痴毒,非是无惭放逸人。”愚路依此颂义,如理修行,消除三毒,断灭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周利陀伽尊者,由清洁工,从清扫尘垢为修行法门,而证得阿罗汉果位。周利陀伽尊者,记忆力很差,非常愚笨,但他不怕歧视,不怕苦,有恒心,一样有成就,以“义持第一”成为佛陀座下十六尊者之一,尊为僧宝楷模。
许多人轻视清洁工,不在乎住家、佛坛、个人清洁卫生,不爱打扫清理工作,不明白拂尘除垢就是佛法,更不晓得拂尘除垢可以离烦恼出生死、证果位得解脱。有些人雇了佣人,让佣人清理佛坛,个人轻松是轻松了,可是错失了这个“拂尘除垢”修行机会,失去了许多福报,错失了菩提佛果。
拂尘,这是一把利剑,能斩断一切业障,能消除一切障碍、一切烦恼痛苦。如果,病业现前,我们拂尘时,观想拂去病业,清净身心,正确医治。如果,烦恼现前,我们拂尘时,观想拂去烦恼,身心安乐。如果,障碍现前,我们拂尘时,观想拂去障碍,勇敢承担,解脱自在。如果,觉得有非人、邪灵、邪术加害,我们拂尘时,观想拂去一切加害,真的一切非人、邪`、邪g就远离了。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想思维修,十分有效。
讲到这里附带说明一下,周利陀伽尊者为什么这么愚蠢呢?这是有原因。依《大称派陈邸返180卷中的记载,在过去迦叶佛时,周利陀伽,精通三藏,知识渊博,但是有一毛病,就是“法悭”。知道的知识不肯教授他人,传授知识还要留一手,听说武林中人也常这样,教功夫自留一手,这都是“法悭”。就因为这个“法悭”恶业,所以,周利陀伽生生世世得愚笨果报,直到释迦牟尼佛在世这一生还是很愚笨。有人学了一点知识,懂得一点生活技巧,不肯告知他人,那你便留着给自己作生生世世的愚笨种子了。看你今生聪明,来生你就是傻子一个了。布施知识,是造就未来聪明智慧之因缘。
2、瞻仰佛像。我们出去旅游,见到景区立有名人塑像,我们便来个瞻仰。家里供尊佛像,目的就是方便我们瞻仰。如果,居家没有外出,我们必须每天早晚瞻仰佛像一次,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有同修,供佛像一年多,佛像是个什么样都不清楚,这是太忽略了,太不应该了。
早上起来,抹了佛台,接着是瞻仰佛像3分钟,忆念佛菩萨的高尚品质。佛菩萨有哪些高尚品质?简单的讲有,思想觉悟,智慧充满,具大自在,清净平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等等等等。瞻仰佛像,已种佛种。瞻仰佛像,向佛学习,鞭策自己,断恶修善。
3、恭敬献供。瞻仰佛像后,接着是香、花、灯、水、果五供养。我们在上面讲过,这里再作简单补充。
献香时,反观自身,点燃自身“身口意”修善积德之香。香,又称“戒香”。戒在佛教名戒律,在国家曰宪法。宪法是国家之根本,戒律是佛教之根本。烧香的意义在此。香,飘起戒律芳香。
献花时,反观自身,要创造生活的美好,要创造工作的美好,要创造家庭的美好,要创造人生的美好,要创造国家的美好,要创造人类的美好,要创造众生的美好。献花,教导我们要以美好的心情,正确追求美好的人生。花,展示美好景象。
灯,象征光明,光明又表智慧。点灯时,反观自身,智慧有没有增长?知识有没有增长?专业知识有没有提高?人际关系有没有改善?贡高我慢有没有减少?不良情绪有没有改良?邪知邪见有没有去除?私心杂念有没有降伏?等等。灯,点亮智慧光明。
献水时,反观自心,有无是非心?烦恼心?苦闷心?恶毒心?贪嗔痴心?如果有,赶紧忏悔,赶快修正过来。献水修心,修心平静如水,平凡如水,清凉如水,清净如水,柔软如水,随缘如水。水又是生命之源,最宝贵之物,我们要格外珍惜和爱护。水,表达清净心念。
果,指佛果,也是结果,也可以指我们的未来。未来的事怎么可以预知?虽然,我们没有开悟,但是,众生的未来还是可以预知。这就是“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报应,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还是可以预见。我们的未来,我们自己要负责。献果时,警惕自身,好好修善因,才有善果。献果时,反观自身,菩提道有没有增进?佛果有没有长出来?佛果现有几分成熟?果,象征菩提佛果。
向佛献上香花灯水果五供养,这是每日修行功课的第三课。献供品时要念些什么?上面都讲得很清楚,你自己可以根据上面所述选择着念就好。
4、三归礼拜
有的同修早上拜30分钟佛,有的同修礼佛108拜,以礼佛为修行功课,这都值得赞叹。许多同修只知道拜佛,不知道拜佛的意义,这很可惜。为什么要拜佛?拜佛的意义,简单地讲有,①向佛学习。其礼拜动作就是表明崇拜佛德、学习佛的高尚品格;②去除我慢。有的同修拜佛拜了不少,可是傲慢却有增无减,这是不可能与佛相应的;③忏悔业障。通过拜佛,向佛发出内心的忏悔,忏悔则罪障消灭,从今以后不更再犯;④修行法门。以礼拜为修行法门。古今有许多大德通过礼拜而悟道。此外,拜佛还是锻炼身体的一种很好的运动,等等。
根据《分别善恶报应经》中所说:“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礼拜,获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言辞柔软;二、智慧超群;三、人天欢喜;四、福德广大;五、贤善同居;六、尊贵自在;七、恒值诸佛;八、亲近菩萨;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我们常说,拜佛一拜,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拜佛功德,不可思议。
老年人骨头僵硬,可以问讯代替礼拜。对于没有时间和耐心礼拜的年轻人,那怎样是好呢?那至少每天早晚礼佛三拜,这是必要的功课,不能再少了。礼佛三拜的仪规是这样:
人站直,双目注视佛像,合掌当胸,口称“自归依佛,当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或简称“归依法”,然后,拜一拜。这是“归依佛”,
人站直,双目注视佛像,合掌当胸,口称“自归依法,当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或简称“归依法”,然后,拜一拜。这是“归依法”。
人站直,双目注视佛像,合掌当胸,口称“自归依僧,当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或简称“归依僧”,然后,拜一拜。这是“归依僧”。
上面是三归依。佛法僧三宝,是我们所有佛教徒的依归,是我们所有佛教徒所敬仰的,我们要时刻忆念三宝功德,不可忘怀。忆念不忘三宝功德,依照三宝教法生活修行,安乐吉祥,必定成佛。
修习上面这些程序后,如果你还有时间,那么可以在晚上抽出30分钟时间在佛前静下心来或读经、或念佛、或静坐等,相信对身体健康、情绪调理、记忆提高、智慧增长、事业进步、心灵净化、消灾解业、菩提上进等等都会有帮助。完成上述四个步骤的修持,你还可以继续修习你自己的专修法门。当然,上面所说的有些也可以省略,直接修你的专修法门。
如果有人,还没有条件如上面所述的修行,那么我们必须奉行每日“早醒晚忏”的修行功课,这是最低程度的修行方法。所谓早醒,就是每日早上向佛三归依三拜,或三鞠躬。没有条件者不必烧香不必跪拜。拜佛后,或鞠躬后,向佛发愿今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谓晚忏,就是在晚上或睡觉前向佛三归依三拜,或三鞠躬。今日平安度过,生命还活着,这就是最大的庆慰、最大的胜利。三拜后,跪在佛前忏悔,忏悔就是检讨。检讨本人今天的所作所为,有作错的就要忏悔改正,有作对的就要坚持和发扬。忏悔完毕,一天圆满。
此外,我还经常提议大家吃饭前要供佛祷告,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家庭成员都养成这个好习惯,这是我们落实佛教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意义重大。饭前祷告词:第一句、供养三宝、一切众生;第二句、断恶修善,济度众生;第三句、普众生,共成佛道。你自己也可以添加祷告词。
设坛供佛,烧香献花,目的无非在于通过外在的物体和仪规,种种方便,以期能唤醒我们内在的沉睡麻痹的心灵,从而激活心中蕴藏的善业之种,继而改变人生航行轨道,导向觉悟智慧光明彼岸,圆满人格品质,远离诸恼,解脱成佛。
供佛菩萨像,以求无上解脱道者,此为最上乘者也。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语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