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年清华在职研究生 知乎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知乎

读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研究生有必要吗? - 知乎311被浏览283864分享邀请回答57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9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大学生如何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permission":"COLUMN_PUBLIC","memberId":11165,"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urlToken":"career","id":244,"imagePath":"d80e7159a","slug":"career","applyReason":"","name":"如何做你所爱","title":"如何做你所爱","url":"/career","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36983,"avatar":{"id":"d80e7159a","template":"/{id}_{size}.jp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d80e7159a_l.jpg","articlesCount":91},"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lastUpdated":,"imagePath":"","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79],"summary":"巴菲特说:年轻时选热爱的工作,否则就像把性生活攒到晚年用一样。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职场性福”?如何判断对工作的热爱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如果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要倒贴钱,你心里还愿意做干下去吗?不用考虑“我是不是能养活自己”的问题,假设…","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11165,"publishedTime":"T08:22:38+08:00","sourceUrl":"","urlToken":,"id":5384,"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大学生如何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url":"/p/","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244,"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author":{"bio":"公众号\"倒追学堂\"","isFollowing":false,"hash":"413cac83ac9bb62b8c55c85f7f80722b","uid":60,"isOrg":false,"slug":"johnxu","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徐强","profileUrl":"/people/johnxu","avatar":{"id":"v2-745f0a845b22b7edabe3","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memberId":11165,"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230056}],"title":"大学生如何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author":"johnxu","content":"巴菲特说:年轻时选热爱的工作,否则就像把性生活攒到晚年用一样。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职场性福”?如何判断对工作的热爱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如果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要倒贴钱,你心里还愿意做干下去吗?不用考虑“我是不是能养活自己”的问题,假设你经济自由,仅仅问问你内心的感觉。如果真正热爱你所从事的事情,即使在没有报酬的时候,甚至倒贴钱,你还是会继续。所以我认识的人,发现那些对工作非常热爱的,大多数来自这样的模式:他们喜欢上一件事情,例如投资、技术,然后顺着把“倒贴钱也愿意干的事情”转化为“还有人付钱给你”的工作。两种类型的职业选择最近在读《罗马人的故事》。15册的巨著,写了15年。作者盐野七生,年轻时爱上了意大利,一住就是大半生,疯狂的发掘罗马人的历史。全书把2000年前的人和故事,阐述的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而且从现代人的视角,对于历史进行了新的解读。就像王崴所说:“我读过许多不同读者的罗马史,只有盐也七生女士,真正带我走进历史。” 读完这本书,我爱上了古罗马,也对于盐野七生女士,产生了好奇:罗马史这样一个研究众多的题材,为什么她的作品能够写的如此出色。我想作者自己的一句话,是最好的答案: “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因为是写自己想知道的,才会发现现有资料的不足;因为是写自己想知道的,才会有强烈的热情去寻求真相;因为是写自己想知道的,字里行间才会有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这也是职业选择的两种类型:大多数人是做自己能做的,少数人是做自己想做的。最难的不是坚持梦想,而是发现梦想针对职场新人如何选择工作,常常有一个主题:坚持你的梦想。但大多数时候,这句话容易造成误导。因为它隐含了一个假设:你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梦想。但这个假设很可疑:你很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n你的梦想,很可能是叶公好龙式的\n你的梦想,属于“两个馍馍”的类型 找到我们真正热爱什么,很多时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可能很长时间内,你都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正常的现象。但问题在于,因为缺乏目标,也就缺乏行动方向。最终很可能会回到老路上,最后做的是容易的工作。比如你正好找到的,比如你的专业方向。从这一点上,对于职场新人而言,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坚持你的梦想”,而是“坚持你的探索”。当大多数励志的人讨论“坚持梦想”时,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却是鼓励我们“keep looking. Don’t settle”关于叶公好龙式的梦想,不止一位学生跟我说,想做营销,原因是觉得“自己很有创意,做营销可以发挥创意”。等到工作了才发现,营销这事情很多时候拼的不是创意,是苦逼的执行。跟他们想象的“每天拍拍脑袋”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考虑选择第一份工作,我建议在决定之前,至少做两件事情:1) 跟3个以上的业内人士交流 2) 相关实习。这样可以帮助你清除大部分“叶公好龙式”梦想。关于和业内人士交流,我建议把这3个问题,列入谈话内容:1) 如果您现在回到大学,重新选择第一份工作,您会做什么,为什么?(你可以快速的了解到他觉得自己那时的失误之处,以及改进方法)2) 这份工作,跟您想象的有什么不一样?(别人认知错误的地方,常常也是你认知错误的地方)3) 您的职业生涯,感触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关于两个馍馍,来自于一个笑话。说有位村里的老大爷,讨论如果做了皇上,他会干嘛。他说:“那我就每顿吃两个馍馍,一个白面的,一个黄面的。” 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我们的想法也会局限于自己的视野。在工作之后,再和学生交流,有些时候就觉得遇到了“两个馍馍”的梦想。有学生跟我说,他想要\n做行政助理。因为看了杜拉拉升职记,觉得挺不错的。我觉得这是典型的视野不够开阔,选择行政助理作为职业起步,通常并不是高质量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是嘲笑他的想法,他依然可以去做这件事情。而且去调查、去实习,也是很好的。因为你在真正的行动,实践才会有收获。但作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如果你在开拓视野之后做出决策,通常会好很多。毕竟这不是淘宝,7天可以退换货。职业目标常常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来找你的我有一个想法,其实大多数时候,目标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自动浮现出来的。曹操在中,\n谈到他的职业生涯。大意是最早“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而且他也干的挺好,甚至坚持法纪把豪强得罪了,于是下了课,回家赋闲。后来黄巾起义,曹操投笔从\n戎。想法是“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谁知道局势大变,诛董卓、讨袁绍、破刘表…一步一步执掌天下大权。这篇自传简洁扼要,堪称是“职业选择”的典范。虽然曹操写此文,并不是干职业咨询。在一开始,曹操并没有平定天下的想法,在讨伐董卓时,“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但是随着目标的实现,他的能力、见识也越来越强,加上时势变化,下一个目标开始浮出水面。需要注意的是,曹操把自己的工作,打理的很好。例如做洛阳北部尉(大致等于公安局长)时,管理有方,甚至依法杀掉了得宠宦官蹇硕的叔叔。官誉颇佳,\n这也为自己后来起兵讨董卓奠定了能力和人脉的基础。而在讨伐董卓时,袁绍等诸军兵士十余万,都不敢先出兵,每天只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认为董卓焚烧\n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大失人心,正是「此天亡之时也」。于是独自引兵西进,被董卓部将击败,死里逃生。此时曹操自己所带领的士兵不过5千人。曹操是实干家。因为每一步,他都真正的投入去做了。所以,当职业生涯的下一个机会来临,也就顺理成章的抓住了。周鸿祎有一篇非常,是关于乔布斯的,其中部分如下:====摘录:周鸿祎谈乔布斯====我一直在想,究竟乔布斯为什么能想到iPhone这么一款产品?首先我觉得这肯定不是一个造化于密室,然后用几年时间去实现的灵感。我甚至可以说乔布斯一开始是没有战略的。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战略就是四句话:我\n是谁?我在哪儿?我做什么?我不做什么?像麦肯锡帮一些公司做的战略规划,往往是在成熟的行业去做同行分析,比如微软也会请专家说你看Google是怎么\n做的,但这种战略总是对一个已有的成熟套路的总结和改良。但是苹果这种创新是颠覆,是走向一个未知领域。你对什么都是未知的,刚开始一定是摸着石头过河,\n但乔布斯不断的把握好每一步,再加上他很多年的各种积累——这些积累我相信一开始是存在你脑海里某一个地方,并不起作用,但是你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它就开始\n发挥作用了——最后才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你回想一下当初的苹果(注:2001年),它也是没办法,它做电脑实在是卖不过戴尔,做操作系统也打不过Windows,就先做了一个外形很时尚的音乐播放器。我想第一版iPod出来时比尔盖茨肯定在偷笑,说这兄弟肯定昏了头了,做了一个在中国珠海已经烂大街,随便几十块钱可以买一个的MP3播放器。但其实乔布斯非常尊重用户的需求。我相信他当时也受到了外界的启发,比如当时已经有了Napster这样的产品,证明年轻人非常欢迎这种东西——其\n实我们都知道音乐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当年我们上大学时谁没一个随身听?说是学英文,主要还是听歌,这是最本质的需求。可如果你不是非常重视用户的需求,你\n就会忽略它。大公司忽视这个需求,那些做MP3播放器的小公司知道这个需求又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正是这样一个中间地带,就给了乔布斯一个机会:他能做操作系统,能做硬件,应用软件也能做。这些事儿都能自己干,做个MP3播放器,就像「杀鸡用牛刀」。我猜做iPod的时候也没想到日后的iPhone和iPad,只是它基于iPod做了很多探索。你看,他先把iPod从黑白屏幕变成一个很小的彩色\n屏幕,一开始只能看照片,然后这个屏幕再扩大,能看视频。这个时候你再加一个通话模块是不难想到的。等有了iPhone,你再想到把屏幕再放大变成\niPad,也是顺理成章的——乔布斯的战略都不是大跨步的战略,而是一步一步的,他每一步都是在不断地捕捉当前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状况,然后再往前走一步。iPod卖了一亿部之后再做iPhone,你不感觉水到渠成吗?可如果没有这些每一步的积累,没有用户的基础,如果第一步出来就是iPad,会怎么样?其实盖茨很早就有了平板电脑的想法,也早就做了智能手机。但盖茨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就是盖茨手里有一个榔头,他把所有东西都当钉子。盖茨有\nWindows,而桌面上的Windows是针对鼠标和键盘的,它做手机操作系统时也是这么搞。其实平板电脑明明是用手触控的,你非要像用鼠标一样使用\n「开始」按钮去点开里面的程序,这不是很傻吗?这就是不考虑用户。但乔布斯非常的关注细节。你看乔布斯会趴在电脑上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的看那些按钮的设计,像他曾经跟他的员工说,你要把图标做到让我想用舌头去舔一\n下。只有像乔布斯这么关注细节的CEO,才能真正去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我不认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开始就从大方向上想好。相反你看英特尔、诺基亚这些\n公司做的战略,你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很好,但就是离消费者太远,所以结果要么就是发现不了真实需求,要么就是已经在市场上被证明的马后炮的需求。所以我从乔布斯这里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企业的战略是可以来自于细节的。====摘录:周鸿祎谈乔布斯====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策略:乔布斯模式周鸿祎说:“战略就是四句话: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做什么?我不做什么?”看一下职业规划,大概也是这几个问题。我觉得传统的职业规划,到今天,对于职场新人,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作用。因为它本质上让你参考“成熟的职业路径”,然后进行选择,这就像大公司的战略规划,总是对一个已有的成熟套路的总结和改良。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了…今天的热门职业,例如手机工程师,在10年,根本不存在。即使是那些传统的职业,例如营销。10年前和今天的内容,也有了非常大的差异。当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候,“成熟路径”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参考价值。而苹果这种创新是颠覆,是走向一个未知领域。今天我们的职业选择,更像是走向未知领域,而不是按部就班。这种情况下的职业选择,乔布斯思路会更适合。这个模式,其实也就是创业公司的典型模式,像周鸿祎所说:小步快跑,迅速调整。以这种方式来做职业规划,核心是3个问题:我的求职大方向是什么?\n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的第一步目标是什么?\n如何全力做好第一步? 如何缩小行业、职业方向对于缺乏方向的职场新人,我建议按照如下标准,来缩小范围: 跟随你的兴趣\n跟随社会发展趋势\n跟随一流选手 跟随你的兴趣比较简单,如果你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希望做厨师,那就去尝试呗。关于跟随社会发展趋势,雷军说:站在风口上,连母猪都会飞。我的专业是建筑相关,但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软件开发。找工作还算容易,并不是因为自己能力有多强,而是那时候软件开发是热门需求。有个做猎头的跟我说,她在招聘的时候(数字化营销),突然觉得很不平衡。因为发现有2年经验的新人,看上去很幼稚,也很容易的拿到1万多2万。而她老公能力很强,工作了5、6年,却只能拿到1万多。顺着社会发展的潮流,你会得到很多的机会。而如果在成熟的行业甚至夕阳产业,那些老人很可能就堵着。以前的老板就跟我说:“你们需要想清楚,自己的\n职业发展。例如我们组织,已经很成熟了。即使我做的再好,如果我的老板不走,我就没有机会。你们也是,即使你做的再好,如果我不走,恐怕你们也没什么机\n会。” 如何看社会发展趋势具体怎么看市场趋势呢?建议从如下几点开始观察:1) 招聘需求大的到51job等网站上,去看一下各类职位的招聘量。招聘量大是一个好现象:需求大。有学生的理想是做保险精算师,因为他看了一些介绍,觉得很适合自己。但问题在于,保险精算师这种职位,一共也没有多少。一旦你觉得不合适,想去转换,恐怕选择空间很有限。需求大的职位,这家不合适还很容易找到下一家,更大的数量意味着更高的匹配概率。2)收入跨度广的市场经济,大家都是出来卖的。开给你的薪资,是衡量你的价值的头号标准。收入跨度广的概念有两层:同类职位的收入跨度广。\n一个职位不同层级的收入跨度广。 例如,一线销售,从2000块到几万块都有。而销售总监,从十几万到上百万都有。而如果是行政助理,收入广泛分布于几千元,10000多大概也到顶了。貌似很少有公司有“行政总监”,多数是“行政主管”或者“经理”,收入几千元,1万多也算是高收入。我认识一位做秘书的朋友。她很郁闷,因为做的非常努力,而且老板对工作也非常认可。但是加薪的时候,只加了10%,而且这还是老板额外争取的。是的,她做的非常好。但是对于一家公司而言,觉得秘书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你付出的努力多一倍,可能回报只多10%。而对于另外一些职业,如果你做的好1倍,回报可能会超过1 倍。例如销售,卖200万和400万的,通常多出来的200万,能争取到更高的提成。如果做美容美发,如果你能够把一位女士打扮的比同行做的漂亮一倍,很可能客户愿意给你4倍以上的价格。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人们用价格投票,决定你的价值。不同的工作职位,你用同样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可能差别很大。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首先考虑人们“愿意为高效果付高报酬”的职业。3)你周围的重大变化从身边的变化,我们也能感受到社会的趋势。例如,最近几年,明显用手机的人多了,看电视的少了。跟手机相关的行业,可能就是不错的方向。今年春节的时候,360老总周鸿祎,转发了一条微博。来自一位“闫颢蓝”的房产中介,微博中说,“节后有不少中介朋友都说,拨打客户电话的接通率出\n现了下降!经过他们的调查发现,很大原因是被360手机卫士拦截了!” \n闫颢蓝认为,360公司为了推广自身的软件,限制了中介的正常工作,并称“中介也有生存权”,号召全体房产中介一起来抵制360公司。然后评论就很欢乐,不少人说“咦,原来360还有这功能,恩,我要去装上”“本来以为360是垃圾,看来还有有用的”。我想这个不会是360的营销吧,也太高明了。点进去貌似还真是个实名认证的房产中介。无论如何,我也转发了一下。谁叫那帮电话销售太讨厌了。我觉得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它的背后,是两个正在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并且重塑商业社会的关键因素。第一个是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第\n二个是客户力量的增强(在客户-厂商的关系中)。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客户是越来越精了,一方面是信息的透明,另外一方面是选择的增加。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此深远,作为职场新人,有必要去进一步分析它意味着什么。例如上面360的事件。就是传统的、盲目轰炸用户的电话营销方式,会日\n益艰难,而且这个趋势没法逆转。那么传统的电话销售职位,需求量很可能走下坡路(事实上,这一点我也不能肯定。因为有可能企业用更多的数量,来达成销售效\n果。但这种方式,通常是用非常低的薪水,招聘低端人员,职位含金量低)。加上现有的大量在职人员,竞争会很激烈。关键是,你做的事情不符合适合发展趋势\n啊。有趣的是,周鸿祎还转发了他收到的一条短信:周总,我知道你装了360手机卫士,去年很多人给你的短信都被拦截了。今天,很多人委托我用私人号码给你发一遍。他们是中\n国二百多家银行的数十万销售人员,一百多家保险公司的几十万销售代表,两万多家房产企业的数百万售楼妹子,还有一百多万家房产中介的数百万中介员工,以及\n无数卖车卖游艇、卖百度竞价的销售代表们……今天,请允许我代表他们,给你拜个晚年,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吉祥,阖家欢乐。难怪我们会有那么多骚扰!但企业还是要赚钱的,如果电话销售被堵了,那么企业自然会转向其他的营销渠道、营销方式。那么这会带动什么职位、行业呢?4)钱的流向投资者喜欢更容易赚钱的地方。这当中,有部分选择就是因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所以观察钱流向哪里,可以帮助你去思考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看看上的新闻,也许能够激发你的思考。5)跟随一流选手锁定求职方向,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跟人”。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求职方向,跟着一流选手走,也是一种选择。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人的眼光(可能会错,但概率上比瞎猜靠谱),另外跟着一流的人,也能够学到很多,以及有更高的成事概率。如果你周围没有这样的人,从微博开始。你可以搜索关注相关行业的人,然后看看他们的微博质量。那些会分享干货的人,可能就是不错的目标。而内容很水\n的话,你就难于判断这些人的质量。例如周鸿祎,是典型的会讲些干货的,比如这篇:像白痴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行动。而马云俞敏洪,流传的往往是鸡汤型内\n容,没啥实质的意义(不代表他们人怎么样,只是你从微博看不出来)。如果你发现一个一流选手,看看他的关注。那里面出一流的概率比较大。另外知乎也是不错的地方,看看人们回答问题的质量,大概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水准。确定当下目标Alan Kay,计算机行业的大师,有一句名言: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它)。对于我们未来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今天的选择。对于职场新人而言,我觉得有这样的几件事情,是当下要做好的:掌握一门必杀技\n夯实基本功\n探索你的兴趣\n提升你的视野\n深度探索求职方向 掌握一门必杀技所谓必杀技,就是当你去求职时,足以打动面试官,给你工作机会的技能。大多数人面试时,“团结同学热爱工作勤劳勇敢善良”的话说了一堆,面试官昏昏欲睡。因为你根本就没抓住对方的痛点。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去读研,通常是一种浪费。因为你的研究生经历,并不能“必杀”雇主。而只是“有能加点分”。锦上添花的事情永远没有雪中送炭来的有效。去年的双十一,上海的商场人都空了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是天猫的双十一节。打动一大群人的,不是唧唧歪歪的理由,就三个字:“大折扣”。必杀技跟你求职的具体工作相关,你需要去看看工作的要求。但如果是在校学生,需要先获得好的实习机会的(非技术类),Excel通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大多数公司,招实习生通常都是打杂的。Excel是打杂头号利器。打杂打的好,很多时候比你是什么学校都强。夯实基本功基本功就是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的那些基础能力。对于职场中人而言,几乎任何职位,有两个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关于如何提升学习能力,我有一篇,请参考。关于沟通能力,@解释系主任(新浪微博)说调查他周围的人,对于应届大学生,招聘时最看重的能力是什么?头号回答是出色的中英文双语沟通能力。凭这个,你应该就可以得到一大把的工作机会。如何锻炼沟通能力呢?写作是很好的方法。例如每天写一篇文章。这是因为:第一:写作本身就是关键的沟通方式。第二:讲不清楚常常是因为思路不清楚,对问题认识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常常一定要“讲”,而不说,因为他们没想清楚,写不出来。而让你写下来,会逼迫你进一步的思考,确保你进一步理解问题。第三:写作是锻炼逻辑性的有效手段,否则你写出来的东西,会难于理解。第四:写作容易让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进。而口头表达,你常常难于发现自己的真实问题(解决办法:录音重听)。第五:导致沟通不力的另外一个障碍,是我们缺乏换位思考意识,因此很难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你写作的是有目标读者的内容,从目标读者的反馈中,你可以发现自己的欠缺,从而提升换位思考能力。所以Joel Spark,著名的技术博客,曾经说过,他在招聘开发人员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写作能力。因为出色的作品,意味着此人有出色的逻辑,以及换位思考能力。而这两项都是关键的基本功,又很难培养。继续探索你的兴趣从概率来讲,第一次就找到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工作,就像恋爱一样,青梅竹马一见钟情就白头偕老的事情,有是有,只是很小很小。我们总是需要去尝试,去体验,去了解,从失败和成功的片段中去学习,去成长。如果缺乏足够的尝试,很难找到社会需求和内心动力的真正交集。这个就像点菜。我如果去一个餐厅,哪怕已经来过,知道哪些更好吃。我还是总会点部分从没有吃过的。即使大多数,是不那么美味的,甚至很难吃。但这就是探索的代价。如果我总是去点那些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我也许永远不会发现惊喜。我觉得求职这件事情,可以抱着这种态度:承认自己并不高明,无法一枪命中;承认从最终结果而论,自己的探索大多数会失败。但还是充满了对于探索的热情,就像一条小狗,看见一个新鲜的东西,就上去嗅一下一样。哪怕它可能是泡屎。这个牵扯到了好奇心。恩,保持好奇心。跟充满好奇心的人在一起,分享这个好玩那个有趣的话题。和觉得这也乏味那也乏味的人在一起,真是乏味。概率上讲,你探索的东西多了,发现兴趣的几率也更大。另外一个关键是,全力以赴的投入,提升职业和人生体验的深度。提升你的视野和一位耶鲁的毕业生,聊起职业选择的话题。他说:很多人包括他自己是因为觉得职业发展的限制,才去读MBA,考虑换个方向。但发现换了之后,还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也就这几天,一位好友要出国读MBA,他问我说:你有考虑过去读MBA吗?我说:不去。他问:为什么不会?我问:为什么要去?他说:可以提升视野啊。我的看法是:提升自己的视野,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升认知的广度,一种是提升认知的深度。当谈到视野的时候,我们常常自然的向广度上靠,例如看更多的事,读更多的书。当然这些都是有益的。但随着资讯的发达,提升视野的广度越来越容易,反\n而是提升视野的深度,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当你看待同样的事情,是否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它的本质?苹果砸到牛顿头上,人家发现了万有引力;苹果砸到我们头\n上,我们可能就吃了它。提升职业体验的深度,有一个重大的障碍:打酱油心态。在和学生做交流的时候,我发现问起他们的实习经历,大多数人最后会说:”其实我只是在打酱油。” 有个名词叫做尿尿团。说的是那些走到哪里,就拍张照片,然后下一站的旅行方式。看上去走了很多地方,大概心理什么也没有留下。职业是关于人生的旅行。深层次的体验和愉悦往往来自于发现、探索、交互与创造,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撒泡尿写个到此一游。浅尝则止常常还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不会喜欢工作这个游戏。我们的心理是:如果我们擅长一个游戏,我们更有可能会喜欢它。在大学时候,我不喜欢玩星际,因为经常被人痛扁;我喜欢玩帝国,因为经常把别人打得到处乱跑。大多数人都不够热爱工作,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潜意识里有对工作的恐惧,觉得自己玩不好这项游戏。这会妨碍我们的投入,而越是缺乏全身心投入,你越是玩不好游戏。恶性循环。结果是很多人假装自己不在意工作的意义和乐趣,假装自己只是为钱工作。关于提升视野的深度,有3个建议:第一:向顶级的人学思维方式所谓顶级,就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的顶级选手,比较近的像巴菲特、德鲁克之类久经考验的老骨头。最近最著名的是乔布斯。一流的人在具体的技能上,不一定胜过三流的人;但一流的人在思维方式上,要比三流的人高出不止一个档次。对于职场新人,推荐阅读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通篇作者其实在讲一个思维:对于工作者,重要的是创造价值。推荐阅读:。第二:做高挑战的事情当你做有高度挑战性的事情时,现有的方法将会失效,这会迫使你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揭开表面下的真相。关于如何找到高挑战性的事情,我有3个方法:1)将目标设定为平均水准的十倍。例如简历,大多数人的简历,HR即使看上1分钟,也不会发现特别的亮点。如果你能够做到6秒(60/10)内激发HR的兴趣,那会怎么样?这个思路会让你思考:到底什么是最能打动HR的?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才能让亮点脱颖而出?关于我的思考结果,可以参考简历写作课程:。2)发现日常活动的另一面观察日常中你时间花在的地方,去思考另外一面,也会有助于发现“高挑战的事情”: 写作比阅读困难,所以如果你现在大部分时间在阅读,花一些时间去写作;\n创造游戏比打游戏困难,如果你天天在玩游戏,花时间去研究如何制作游戏;\n卖东西比买东西困难,如果你沉迷于购物,花时间去尝试一下销售。 如果我们看一下,上面3个场景。写作、创造游戏和卖东西,本质上都是“生产和创造”;而后面的阅读、玩游戏和购物,本质上都是“消费”。如果你总是在“消费”,很难有视野上的深度拓展。深度是创造者的专利。在后文中,我还会继续谈到这个问题。第三:跟一流的人共事和吃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一个人际关系的白痴,我在一年内上升到了高级别兵种,原因之一,是我和几位人际关系的一流选手共事,而且还和其中一位吃了大概一年的饭。经常吃饭的时候,对方就拿工作中的实际例子,跟我做案例分析。这个经验值长得简直比开外挂还快。分享一个那时候长出来的经验值:。实习就是非常好的机会。甚至你可以主动的去发掘那些一流选手(参考前面提到的内容),然后用必杀技获得工作机会。恩,如果你缺乏必杀技怎么办呢?参加我的培训。深度探索求职方向在深度探索之前,还是需要有对于职业、行业、职业选择的基本了解。推荐一篇我觉得不错的文章:一位资深职业经理人的职场感悟。所谓深度探索,要抓好3件事情:切身体验\n全力把事情做好\n与内行交流 没有亲身的体验,你的很多感觉都是虚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职场新人,在工作后觉得与自己的想法,落差很大。以前觉得骑白马的都是王子,到岗了才发现原来是唐僧。关于切身体验,大家立即想到的是实习和兼职,但其实很多时候,不少工作你可以直接从身边做起。例如不少人想去咨询行业,咨询这件事情,你今天就可以\n撸起袖子开始吧。帮助室友分析如何追到MM也算是咨询经验。进一步的,帮助学校外面的餐厅,去分析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收益之类的。例如翻桌率对利润有啥\n影响,如何通过改进菜单来提高收入… 话说如果真正做下去,其实后来说不定不去咨询公司,而是发现自己已经有职业了。会不会有人愿意付钱请你做恋爱咨询呢?或者餐厅老板尝到了甜头之后,会不会愿意掏腰包让你继续呢?没有人妨碍你去做这些事情,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自己放弃了。一定要追求结果,对他人产生实际的价值,即使别人没有付钱。只有追求成果你才会真正成长。否则就像大部分学生一样,看上去实习经验不少,但每个地方都是打打酱油,还是低等级小兵,打小怪都吃力。对这个问题,推荐一个访谈:榨干职位上一切你能学到的东西。关于如何寻找内行,在这个信息时代,已经不算是很困难。微博啊什么就是好工具(利用微博标签、公司、行业可以快速缩小你范围)。分享一个技巧:使用“内行语言”,去做微博或者Google搜索。例如,如果你想找一个懂得餐饮业务的,“翻桌率”可能就是不错的关键词。会在微博中谈到翻桌率的人,很可能就是业内人士。怎么发现内行语言?找几本专业领域的书籍呗。快速吸取业内人士的经验值,我有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拿出自己做的实际案例,告诉对方我的状况,以及困惑,然后请教。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学习他们观察问\n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发现与自己的差异。而且这样对方也容易帮你,因为有具体的案例。同时对方也愿意帮你,因为他们清楚你的状况,花的力气小,而且可以看\n到你的努力。人们愿意帮助那些很努力的人,而不是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人。顺便说一下,当别人帮了你之后,要学会感谢。以我的经验,只有不超过1%的人,会在你帮助他们之后表示感谢。具体方法参考,一定要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帮助是有价值的。只认功劳,不认苦劳史玉柱说,他“只认功劳,不认苦劳”。毕竟公司招人,核心目的是希望员工创造价值。如果你每天忙碌20小时,却没什么实际的影响,还不如没有这个人。至少可以节省管理和运营成本。如果我们看一下多数学生(也包括已经工作的人)的简历,通常都是典型的“只有功劳,没有苦劳”。例如下面简历中的内容(支教经历):参加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与本校老乡组织了苏北农村支教分队。\n在学校摆台向同学们搜集捐赠的书籍、衣服和学习用品上百件。\n锻炼了自己团队协作的能力并培养了报答社会的爱心。 然后我就问她:“你的成果是什么呢?” 她说,“上面不是写了吗,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于是我再问:“做支教的目的是什么呢?” \n她说:“丰富我的社会实践经验” \n。这是非常典型的“自我中心”型。除非你的工作纯属自娱自乐,否则所谓的成果,必然要体现在对于所服务对象的影响上。例如:激发了5个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n教会了27个学生,如何使用电脑查询资料 不知道是从哪一个面经开始,就教育在写简历时,说明“锻炼了自己***方面的能力”,因为这是HR想知道的。瞎说!在真实的世界里,人们判断你的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你做出了什么样的成果,而不是空泛的自我评估。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彼得o德鲁克谈到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是“道理是对的,但是我当时在打酱油…”所以,当真正谈起有什么“有什么结果”时,就本能的心虚。不少人难于适应社会,我觉得一个原因就是,在学校你很多时候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有形式而不管内容,包括考试、实践等都是如此。而在商业社会里,过家家是很难行得通的,人们要结果。关于“重视贡献与成果”,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头号经典,推荐阅读。爱的能力在情场上,有一类人。他们的感情常常出现问题,于是认为自己找错了人。然而很快发现,换了个新的爱人,迅速的又进入问题状态。如此循环…. 职场也是如此。找到一份工作,觉得很不喜欢,感到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然后跳槽,很快又开始不满意…. 这个问题常常不是选择错误那么简单,而是他们“爱的能力”有欠缺。爱的能力强的人,能够在比较广泛的工作范围中,享受工作的乐趣;而爱的能力差的人,只有在非常少的工作情况下,才能享受工作。在现实中,这个“非常少”常常是零。哈巴狗就是“爱的能力”超强的典型,几乎对于所有人,它们都会跑上来摇摇尾巴,跟你亲热一下。关于爱的能力,3个关键要素:1)主动改善现状的意愿我有一个朋友,她准备辞职。原因是,觉得周围的同事在排挤她。关键是,这也是她前两份工作辞职的理由。于是我反对她辞职。道理很简单,如果连续3份\n工作,你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很可能是自己的原因,这样退出下一份工作又会有同样的情况,还不如先去分析一下,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根据她的情况,我建\n议说可以主动的去跟同事改善关系。她就跟我说:“为什么我要去改善关系,我讨厌他们” 我就说:“你至少可以去尝试,把这段关系变得不那么讨厌,甚至是友好啊” \n她说:“为什么不是他们来改善?” 我说:“总有一个人要先动一步把。” \n她说:“那他们也没什么表示啊”。以她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提升同事关系。但她就是不想做。同样的,一个卖网络营销服务的销售,跟我抱怨工作强度很大,接触的客户都是小企业老板,素质低。对他的态度不够好。总觉得他是推销的。我知道这个行业里面,有一个销售做的很出色。他的做法是先调查客户,给对方一个免费的评估(关于对方公司营销的不足之处,以及可以快速带来销售的改进要点)。这样他联系的客户成交率高,而且对他很尊敬,还帮忙推荐新客户。他听了之后,就跟我说“你不了解情况,我的客户素质低”。我直接闭嘴了,心想同样素质的客户为啥其他人能做的风生水起你就不行。如果你永远在抱怨别人而不是改变自己,活该被客户鄙视。大多数人,都死在“等着情况自动变好”上了。也许有一个更赏识自己的老板,也许有一份更喜欢的工作…但是他们却没有采取行动,主动的改变状况。2)把事情做到一流的能力工作很像打游戏。如果你一直玩的不好,几乎可以肯定你不大爱玩。如果你能够玩的越来越好,很可能你会喜欢上它。 “把工作做得出色”几乎是“热爱工作”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热爱工作的人,常常都是高手,或者至少在朝高等级兵种的路上狂奔。为了把事情做到一流,通常你需要一个基本的能力作为支撑:学习能力。以至于我发现的现象就是:我周围那些热爱工作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一流的学习能力。关于如何提升学习能力,请参考我的文章学习能力。3)吸引高质量工作和人脉的能力高质量的工作氛围、聪明热情的同事,和让你热爱的工作,也有密切的联系。“把事情做到一流”会支撑这一点,除此之外,观察那些人脉广泛而且质量高的人,我觉得他们常常有两个特点:热情\n经常给他人帮助 人脉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给别人什么。对于新人而言,主动的分享你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消费者与创造者那些深深热爱工作的人,大多数都是创造者。所谓创造,不仅仅局限于作家、软件工程师、创业公司老板这样的角色,也可能是像经理、投资银行家这样看上去没有直接产品的人。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依然发现、整合、改进或者创新了思路、方法。事实上,如果你想要把事情做到一流,不可避免的需要拓展认知的深度,自然会接触到新的东西。相反,大多数人,即使在工作,也几乎是单纯的消费者。这个消费不是指没有干活,而是简单机械的完成任务,消费他人的方法、知识、套路,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常常是创造者更容易幸福——创造过程中,包含了好奇、探索、发现、创作…..这些可以激发起深层次情感的因素。而作为单纯的消费者,也许有快乐和愉悦,但是这种体验常常是在浅层次的刺激,而难于激发作为幸福的深度体验。消费者看待工作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度。不少互联网评论家就属于这种类型。而且他们看待他人的工作和成果,常常比创造者更加苛刻、吹毛求疵。我想这\n是因为,如果你一直在消费而不是创造,就很难切身体会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艰辛,也容易缺乏欣赏的眼光。更何况,消费者有足够的时间评头论脚。你属于哪一种类型呢?一个简单的测试,是当面试官问起你简历上的经历时,你是不是被问了两句,就觉得词穷了,甚至感觉都不是自己做过的项目?如果\n是,这是一个糟糕的信号。因为创作的过程会伴随思考,通常会在你大脑里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架构。而如果只是“消费型工作”,在你的印象中很难留下深刻的记\n忆。另外一个测验:你的经历是否给你带来痛苦,以及之后的拨云见日。如果你没有经历过痛苦,也意味着没有真正的创造。不少人择业,喜欢选择“安稳”的工作,例如会计、公务员。这些安稳的工作,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大需要你去“创造”,你只要简单的听话和消费,消费已经建立起来的方法、流程。选择决定命运。如果你没有选择工作的乐趣,工作的乐趣也不会选择你。成为解决问题者在大学的时候,我对工作的感觉就是干活。后来,我恍然大悟:人们付钱给我,是希望我解决问题。职场新人之所以不受待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解决的问题通常不多,但是能制造的问题也许不少。一位顶级银行的HR跟我说,她们招聘实习生很是头疼。招聘的时候,人人都说“想学习好好工作”,但常常进来2个月人就走掉,甚至有人招呼都不打,给\n他们留下一大堆遗留问题。例如用人部门觉得,好不容易培养了能够处理点工作的能力,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我们的时间?我并不是说银行方面就一定正确。但是从\nHR的角度,貌似实习生制造的问题不少,以至于从她们个人的意识,如果能不招那就真是谢天谢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这个角度,其实99.99%以上的简历,都不合格。几乎没有人去谈“我怎么能解决你们的问题”,而是展示自己的学校、课程、实际经历、公益经验。\n这个就像你去餐厅,服务员却急着给你显摆自己的肱二头肌。所以我给学员培训简历面试,关键点就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我有多优秀多拉风”。例如实习生,公司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希望打杂,那么你的沟通,重点就是“我能打杂又快又好,立刻上手,来了你立刻轻松省事了”。我的学员面试的时候,\n简单沟通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跟面试官看他做的Excel报表以及工作。面试官眼睛一亮,“咦这个我们很需要”。基本上10分钟之内通过。解决雇主火烧眉毛的问题,你的机会一大把一大把…秒杀雇主不是空话。从这个角度,考公务员很可能是一个糟糕的选择。因为官僚系统容易让人养成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习惯。那么考研呢?如果考研,基本上你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学校的设计不是为了锻炼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喜欢玩过家家。所谓过家家,就是形式上很像“真\n实生活”,但并不在意你真正做的怎么样,人家看重的只是个形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校就要一个好的“就业率”,至于这到底对你意味着什么,他们才不管呢。\n反正你不给我就业协议,我就不给你毕业证。至于“学校的项目”,你懂得。经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大多数人其实也知道我们的学校是怎么运作的,但是你还要再投身其中,我觉得这种逻辑很难理解。这就像进了一家餐厅, \n花了几百块,发现就上了一碗清汤,油花都没有。你吃完了,觉得没饱,于是再掏出几百块,对服务员说“再来一碗”。转身走人貌似更合逻辑吧。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不早点去解决真实问题呢?既然公司/客户付钱给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解决他们心目的难题,通常就能够获得比解决简单问题更好的回报。所以无论是在求职的方向上,还是平时的实践中,“解决更难的问题”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让客户掏钱买单是比管理公司的文具更难的问题;\n激励他人自发、主动的工作,是比拿着鞭子抽人更难的问题;\n如何让职场新人真正采取行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是比告诉他们“你应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更难的问题。\n如何不见面就能让人清晰理解自己的想法,是比面谈把事情说清楚更难的问题。 通常我们有回避困难的倾向,但是…如果你想要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把解决难题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在庄子中,有一个故事: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尽管有一流的解决问题能力(屠龙技术),却无用武之地…因为没有市场需求。对于职场新人的第一份工作,我的建议是如果没有明确的偏好,选择“解决市场上困难的、有迫在眉睫需求的问题”。因为把工作做得出色相对容易,改变人\n们的需求观念,却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能。为什么女人会为了一个包包,花上几万块,太没道理了嘛!但是…人家就是愿意。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客户用钱投票。把“解决市场上高难度的、有迫切需求的问题”,作为你的第一份工作方向,有两个好处:第一:即使最终发现你不那么热爱这份工作,你这种能力还是可以帮你打下经济基础,让你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第二:解决这类问题,你有更大的可能去爱上相关的工作。因为本身它就符合一些“让人热爱”的因素:高难度、有高收入、能看到真正的产出。 “做你想做的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能够在现实的限制中,实现梦想。所以我觉得销售是一个好的职业方向,因为它“解决市场上困难的、有迫在眉睫需求的问题”:如何让客户买单。雇主愿意为销售业绩给你高收入,就是证明。传统职业规划之死2003年,我辞职离开第一家公司后,参加过职业咨询。当时总觉得这种“职业规划咨询”有些不对劲,但是也没想的特别清楚。后来,觉得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传统方法上的职业规划,本质上对于职场新人其实并不适用。前面已经谈到,传统职业规划模式的第一个问题,是有个假设:就是假设你能够制定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目标,例如你在28岁成为一个大公司的销售经理。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反过来制定行动的计划。这个最大不靠谱在于,以职场新人的经历,很难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制定出来的目标,即使看上去多么科学严谨,不靠谱的概率也很高。即使经过了\n看上去严密的调研和咨询,本质还是很难改变。既然逻辑推理的目标,其实并不能代表人们内心真实的冲动和渴望,很难激发起你内心的热情,去实现它。传统职业规划模式的第二个问题,是它本质上是参考现有的职业发展模式,总结出一些“职业发展路径”,然后让你做出选择。但问题在于,如果所有你所接\n触的工作,都不符合你的内心怎么办呢?保时捷的创始人曾经说过:“因为一直没有发现梦想中的汽车,所以我决定自己制造”。传统职业规划模式并没有触及这一\n块,所以很容易让你的思维,局限在“找到现有道路上”。另外,面对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不少热门的职业甚至5年前还没有出现,”复制现有道路”变得更加不现实。你都找不到“10年的参考路径”。传统职业规划模式的第三个问题,是它是在让人们“基于当前的能力进行选择”。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谈到职业选择的两种方式,“做自己能做的”和“做自己想做的”。前者通常会强调一种按部就班的发展思路。例如,我辞职离开第一\n家公司,如果按照按部就班的职业规划发展思路,可能会是:“你没有外企经验,先找个中等的外企,工作两年;然后再去一流的公司”。但是我当时的想法就是\n“我觉得我能力不够,但无论如何,我就是要进这个行业里最好的公司”。这种想法的本质是“超越当前的能力去追寻梦想”。当然不是拍脑袋空想,而是就像学校\n里的跳级一样,缩短中间路径,用更短的时间去达成更高的结果。同时因为要冲击高挑战的目标,这个过程帮助我快速的提升了各种能力。例如,我发现了一种面试\n的方法,可以帮助我在前3个问题内解决战斗。以我的经验,如果你掌握方法,“超越当前的能力去实现目标”常常是更为有效的手段。就像比尔o盖茨所说: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却低估自己的潜力。理想丰满,现实骨感2004年,我开始在业余时间,参加关于求职方面的校园公益讲座和课程。因为自己的经历,觉得我们的教育,很少有鼓励和支持每一个人,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想也许自己的分享,可以对走上职场的学生有所帮助。我会跟踪部分曾经有过交流的学生,看看到底所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几年下来,我发现尽管几乎所有人都赞成“做自己想要的工作”,但他们通\n常还是“做能做的事情”前进。 \n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我的投入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尽管有人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工作,例如进入全球顶级公司。但那并不是我的目标。我开始分析,到底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做你想做的事情”叫好不叫座。总结如下:第一:缺乏对于“做你所爱”的体验因为大多数人从来没有体验过沉浸于工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很难有动力,去追求一个缺乏感觉的东西。第二:缺乏对于自己的信心一位秘书咨询我关于面试问题,她正在求职HR。我问她: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她说是营销。那么为什么她要去求职HR呢?因为她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做\nHR是一个跳板。这个决策有不少的问题,我们先不管。我问她:“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在沟通方面做到一流,你今天还会去选择HR吗?”她说不会。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目标,其实并不是内心真正的想法,而是你基于对自己的判断,自动打折之后出来的结果。就像不少人希望去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潜意识是觉得自己不能够做的出类拔萃,所以规避了高竞争性的环境。第三:缺乏必要的基本能力如果你的能力与目标差的太远,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简单的放弃。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频繁的挫折,从而让我们放手。我的结论是:为了真正的推动人们“超越当前的能力去追求梦想”,单纯分享理念根本不够,而是要有一套可以落地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实现突破上述3个障碍。超越当前的能力去追寻梦想写到这里,我想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大多数人之所以没能做他们热爱的工作,根源在于他们低估了自己的潜力,以及缺乏发掘潜力的有效方法。所以他们潜意识里,放弃了对于命运的掌控。我的前老板,一次面试实习生,实习生怯生生的问他:“如何提升自己的信心?” 老板脱口而出:“去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很同意他的说法。但是,也有人评论,说这个是瞎说。我想评论的人,大概是没有这种“超越自我极限”的经历。Google开发者代言人,多恩o道奇说:Google往往设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然后去实现它们。我的经理解释说我们需要设定看似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远大目标。嗯……我回答“这仅仅是90天的目标,我们明明可以设定合理准确的目标,为什么还要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呢?”因为如果目标太保守就一定不能实现惊人的结果。我们需要惊人的结果,我们要搞定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我真正树立强烈的自信,是在裸辞第一份工作,5个月的准备,成功进入微软之后。做到了一件自己觉得不可能的事情。有些时候我会想,如果那一次我失败了,会怎样?我不知道答案。信心来源于胜利的积累。在没有强大自信的时候,也许一次重大的挫折,就会让你一生不敢尝试。对于缺乏勇气和信心的我们而言,如果你发现自己能够打破自己的极限,做到Mission Impossible,你的选择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你还会觉得公务员是值得托福终生的职业吗?\n你还会愿意和只在发薪水的时候开心的同事工作吗?\n你还会继续现在的选择吗? 不可能的任务这不是电影,而是现实生活。这是我的实战培训项目,帮助你突破自己的能力,实现工作中的“不可能任务”。它有两门课程。第一门是Excel。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你打杂打到一流….如果你在寻求实习,很多时候它足以成为你的必杀技。更为核心的是第二门,这门课程的主题是营销实战。这个课程的目的,是帮助你实现从“做能做的事情”到“做想做的事情”的转变。培训的重点在于:辅导你养成帮助他人成功的思维方式;\n让你实际体验到商业项目的运作;\n在营销与沟通能力方面,达到前1%的水准;\n拥有一份“超越自己能力达成目标”的经验;\n建立你可以做到出色的自信; 关于为什么要选择营销培训,作为突破点,我的考虑是:第一:市场与销售类职位,本身就是招聘量最大的。而且它是解决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的关键问题:让客户买单。因此对于没有明确求职方向的人,它是一个很好的候选方向。第二:在我们这个时代,销售不仅仅是一个职位,而且应该是每个人都掌握的一门技能,就像沟通一样。因为只要你的工作牵涉到影响他人,你总是需要进行销售。例如求职,其实也是一种销售。第三:通过营销的培训和实践,可以帮助你改变思维方式,从帮助他人成功的角度看待工作。如果你树立这样的思维方式,在绝大多数工作中,都可以有一个高的起点。第四:培训中会让你实际的去进行营销方面的写作和讲座,而且要求有影响他人的成果。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你突破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又是从事各种工作的关键素质。第五:拥有出色的销售能力,直接会帮助你获得高质量的工作机会。为了真正的激发你的潜力,这门培训在设计时,有几个特点: 实际的商业项目背景,你需要真正完成任务,并且用结果数字说话。例如访客注册率。\n高挑战的目标设定,一旦你完成目标,我会把你的目标翻倍。以确保发挥出潜力。\n培训-&实践-&辅导的循环,对你的实战任务进行讨论,并且指导你提升。 You can’t see the final in easiest mode有段出差的时间。我总是带着NDS(任天堂的掌上游戏机)玩魂斗罗。easiest mode、30条命、散弹枪。图个痛快。当我第一次打完第七关时,跳出了如下的信息:You can’t see the final in easiest mode. 爱死了这句话。其实我无所谓在魂斗罗上,是不是能够看到结局,反正只是游戏。人生也是游戏。但它没法存档、没法重来。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做那些可以让自己兴奋的事情呢?生命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人和事物上。在日这天,我把自己10多年“如何做你热爱的工作”的主要心得,都分享给你了。甚至为你准备了进入hard模式的实战训练营。至于\n你接下来是要选择一份安稳但乏味的工作,还是去挑战那种可以让自己兴奋、大笑、尖叫、流泪的人生,这就是你的决定了。但无论如何,请记住决定你命运的,并\n不是天上的星星,而是自己的选择。推荐阅读:大科学家Hammer的精彩演讲,关于如何做到一流。:谈到的内容不仅仅是在金融界,而是关于一流的学习方法、进化策略。电子书::从相反的角度看求职。:简历写作视频教程,第一时间抓住HR眼球。培训课程:实习敲门必杀技。: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人成功。=====倒追关系学电子书免费下载=====* 情场:《单身女人,让男神倒追你》:关注公众号“倒追学堂\"获取* 职场:《求职者,让雇主倒追你》:关注公众号”让雇主倒追你“获取* 商场:《销售员,让客户倒追你》:关注公众号”让客户倒追你“获取","updated":"T00:22: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14,"collapsedCount":0,"likeCount":375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lastestTipjarors":[{"isFollowed":false,"name":"镜子里的我","headline":"大二考完了毕业必考证书,正在想要考哪些证书。","avatarUrl":"/da8e974dc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jing-zi-li-de-wo-52","bio":"会计","hash":"c4bd80bfd0a76da5b29818","uid":003200,"isOrg":false,"description":"大二考完了毕业必考证书,正在想要考哪些证书。","profileUrl":"/people/jing-zi-li-de-wo-52","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一叶扁舟","headline":"","avatarUrl":"/da8e974dc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li-hai-feng-64-17","bio":"人力资源管理师","hash":"cdf6ba03a4fbbab94a3d59c5","uid":530600,"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li-hai-feng-64-17","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刘长勇","headline":"Glad to be friend with you.","avatarUrl":"/ab125c03e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liu-chang-yong-36","bio":"英专男渣渣","hash":"ad53bc1b5ef","uid":08,"isOrg":false,"description":"Glad to be friend with you.","profileUrl":"/people/liu-chang-yong-36","avatar":{"id":"ab125c03e","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馨儿","headline":"","avatarUrl":"/d5cb1b66cbb747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yang-yi-45-25","bio":"我是跑步爱好者!!哈哈哈!","hash":"b80d0a5a55e6f072bc1eca66e5071ae4","uid":88,"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yang-yi-45-25","avatar":{"id":"d5cb1b66cbb747","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一只榴莲","headline":"","avatarUrl":"/be49d4ccd57cf808fdcbbfd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yi-zhi-liu-lian","bio":null,"hash":"7ac8d68b21e7fb67bf420","uid":195800,"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yi-zhi-liu-lian","avatar":{"id":"be49d4ccd57cf808fdcbbfd","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小常","headline":"","avatarUrl":"/v2-50e38b223d7a33e05a67fa2b158f2043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xiao-chang-27-71","bio":"毕业生","hash":"7fb59f92","uid":964900,"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xiao-chang-27-71","avatar":{"id":"v2-50e38b223d7a33e05a67fa2b158f2043","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糊涂的四姑娘","headline":"大学学生","avatarUrl":"/v2-73fa99fe382e0d74b0e7dbdc12d3625d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56up","bio":"来看看","hash":"ad6aeef19888bcc3805bcb","uid":88,"isOrg":false,"description":"大学学生","profileUrl":"/people/56up","avatar":{"id":"v2-73fa99fe382e0d74b0e7dbdc12d3625d","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Followed":false,"name":"不知","headline":"","avatarUrl":"/1ecfa363cbb1e6edb0c2e9556cbb323b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bu-zhi-93-15","bio":"失眠文学在读","hash":"ab213a5c1e92b25ae29a37aefe2f5c76","uid":219600,"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bu-zhi-93-15","avatar":{"id":"1ecfa363cbb1e6edb0c2e9556cbb323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职业选择"},{"url":"/topic/","id":"","name":"职业"},{"url":"/topic/","id":"","name":"职业规划"}],"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0,"height":0},"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career","name":"如何做你所爱"},"tipjarState":"activated","tipjarTagLine":"真诚赞赏,手留余香","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214,"tipjarorCount":16,"annotationAction":[],"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08:22:38+08:00","url":"/p/","lastestLikers":[{"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4dcecba93db7f1a9feb93f1","uid":573000,"isOrg":false,"slug":"wei-xi-98-28","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魏溪","profileUrl":"/people/wei-xi-98-28","avatar":{"id":"13e454dfd3c6a3e25574","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isFollowing":false,"hash":"c069cda6f2a0bd002fefb","uid":04,"isOrg":false,"slug":"jiu-yi-48","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玖翼","profileUrl":"/people/jiu-yi-48","avatar":{"id":"2afbac86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在读大学生","isFollowing":false,"hash":"692d10e31f25a3b91fec28c","uid":875600,"isOrg":false,"slug":"mao-shu-jin-99","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喵小瑾","profileUrl":"/people/mao-shu-jin-99","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梦想家","isFollowing":false,"hash":"5ad9eaaed9eb85ce8976","uid":767800,"isOrg":false,"slug":"qu-min-yu","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皑如天上雪,皎若云间月","name":"颜酒酒","profileUrl":"/people/qu-min-yu","avatar":{"id":"d3cef51ec179b0af97b657","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广告狗","isFollowing":false,"hash":"cbeeb266e6ac6d01208ec","uid":106200,"isOrg":false,"slug":"bi-ke-da-wang-98","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比克大魔王","profileUrl":"/people/bi-ke-da-wang-98","avatar":{"id":"e98c5f638c2cba5288009","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summary":"巴菲特说:年轻时选热爱的工作,否则就像把性生活攒到晚年用一样。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职场性福”?如何判断对工作的热爱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如果这份工作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要倒贴钱,你心里还愿意做干下去吗?不用考虑“我是不是能养活自己”的问题,假设…","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学习"},{"url":"/topic/","id":"","name":"成长"},{"url":"/topic/","id":"","name":"自我提升"}],"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公众号\"倒追学堂\"","isFollowing":false,"hash":"413cac83ac9bb62b8c55c85f7f80722b","uid":60,"isOrg":false,"slug":"johnxu","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徐强","profileUrl":"/people/johnxu","avatar":{"id":"v2-745f0a845b22b7edabe3","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career","name":"如何做你所爱"},"content":"学习能力代表着成长的加速度,大家上场的时候,其实速度都差不到那里去。但是过了几年,差距就拉大了。因为有人在5档上飚车,有人在1档慢慢前行…还有在开倒车。对于职场新人,雇主在学习能力方面更为重视。毕竟和有经验的员工相比,公司招应届生,你的潜力还是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包括3部分:如何考察学习力在生活中学习像追情人一样追高手 如何考察学习力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这样一种说法,优秀的面试官不仅关注求职者已经具备的技能,更关注他/她的学习能力。那么面试官究竟如何考察抽象的“学习能力”?我的一些经验:1)考察方法:给一本几百页的书,一小时后,考察候选人的掌握状况这个是在微软,从一个以前的同事那里学到的。老板要他考察被面试者的学习能力。于是他拿了一本技术书,厚厚的几百页。给候选人一个小时的时间,然后进行考察。我很欣赏这个做法,因为:a.这会考察候选人快速建立知识框架的能力以我的观点,超过90%的人,学习能力都很糟糕。因为他们忽略了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的重要性。人们往往更多习惯于扎进细节里。这个就像是盖房子,如果你搭好了框架,即使没有外墙、装修,我们也很容易分辨出来,这就是一栋房子。而即使你把所有的砖头、水泥板、钢筋、涂料堆到一起,它们也不能叫做房子。这么短的时间,一流的学习者会更关注于理解和建立整体的知识架构,一般的学习者会在几百页当中撞墙攒砖头水泥。b.这会考察候选人抓重点的能力1小时显然不可能看完所有的东西。工作的现实也是,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比如第二天要和客户谈一个自己都还没见过的产品,你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大多数时候,还得让别人觉得你很专业。知道学什么,甚至要比如何学更关键。很多人会把自己喜欢看书,当做学习的例子。但是没压力的读点书,和在压力的情况下,快速的确定你的学习目标以及实现步骤,是两回事。一流的学习者,在看书的时候,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重点,和知识框架去决定自己的阅读。一般的学习者,常常是根据书籍的进度走。Oh,timeout。c.这会考察候选人,触类旁通的能力,以及相关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例如,你让一个人去看iPhone的开发书籍。尽管他从来没学过iPhone开发。但是,通过1小时,进行考察。你可以发现对方在技术领域的积累,思维方式,以及触类旁通的能力。我们从来不是完全从头的去学习新的知识,而是通过与已有事物的关联,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又是学习的关键技能。比如面试。我发现大多数人,都指望“HR和面试官教他们怎么面试”。我觉得这是缺乏“触类旁通”能力的表现。因为面试本质上是一种销售,而\"HR和面试官\"本质上是潜在客户。了解潜在客户,当然是销售的关键步骤。但是一流的销售,绝不会指望客户能将自己培养成一流的销售人员。他们需要比客户更懂得客户心理,成交技能,价值评估、产品知识…一大堆你的潜在客户不会的东西。如果你还在“HR和面试官教我怎么面试”的套子里,跳出来,从销售的角度去看面试。我们在学校里都见过这样的人,拼命的尝试把很多知识塞到脑子里去,搞得很痛苦还效果很差。人的大脑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我们擅长的是处理知识架构,我们擅长的是用逻辑和关联去管理知识。2)考察方法:连续问为什么“为什么你要上Linked In?”“因为可以找到潜在客户。”“为什么可以找到潜在客户?”“因为他们会把自己的经历放到Linked In。”“为什么他们要把自己的经历放到Linked In上。”….这个方法的重点,是考察候选人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好奇心。认识问题的深度,是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关键驱动因素,如果你有强烈的渴望,通常在某一方面就会做的更好。对于这类的提问,人们会有几种反应:“没什么为什么,就是这样的啊。”这种人,你可以重新礼貌的提出问题。如果他们还是这种观点,甚至觉得不耐烦。砍掉吧。一些人会开始思考,尽管缺乏头绪。很少的人听到这类问题会兴奋,很好的信号!甚至你会从他们听到令你吃惊的观点。爱问为什么的人通常是出色的学习者,看一下小孩子就知道了。3)一流学习者特征: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记得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习领域也是如此。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人问HR志愿者:\"HR因为我24岁没谈过恋爱就把我拒了,请问对这件事情怎么看。\"我还看到一堆这样那样的回复。说HR有道理的也有,说公司侵犯隐私的也有,说这个没啥依据的也有,安稳楼主的也有。真是,这么低质量的问题。我想问的是:如果你24岁谈过恋爱,HR就会雇用你吗?如果不是,那么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并不值得花力气在上面。这就跟追MM一样。如果有人对你说:“我现在不想谈恋爱。”那么,如果她想恋爱了,就会选择你吗?别人拒绝你的理由,不等于录用你的原因。我觉得更高质量的问题,可能是:如何创造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让HR只能对你点头。大多数人面试的时候,都没提出什么问题,或者只能提出很无聊的问题,例如:公司有什么样的培训?这个职位薪资福利如何?关于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强烈推荐一篇文章。它是大科学家Richard Hamming的著名讲演,于1986年在贝尔通讯研究中心给200多名Bellcore的科学家们所做: 。4)一流学习者特征:能搞定谈到学习能力,很多人都会和渊博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个是大大大大大错误。以我的观点,在招聘的角度,衡量学习能力,真正重要的不是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能搞定。学习能力强的销售,更能搞定客户。学习能力强的技术,更能搞定产品。我喜欢提出的问题是:对于blablabla,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搞定一个未知的挑战,你一定要学习。如果你说自己学习能力强,但是搞不定...那很可能这个是假的。说明你学习的方向不对(没有提出好的问题),或者学习的方法不对。公司招人是拿来干活的。我发现很多人,在谈到学习能力的时候,会有一类错误的榜样。他们就是......当当当当.....&&&&&&&&&&&&&&&&专家&&&&&&&&&&&&&&&在这里,我所说的专家,就是知道101种恋爱方法,但是从没有成功牵手的人。典型的代表,是一大堆咨询顾问。他们通晓各种吓人的名词,能告诉你最新最In或者最老最神奇的概念,能够说出88种模式,以及他们的优劣分析。只是,他们的理念往往没法变成实际的成果。但在企业领域,真正出色的学习者,往往是所在职位的高手:政治高手能搞定政治;技术高手能搞定技术;销售高手能搞定客户。他们的模式,是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如何30天搞定按照流程1年都不一定批下来的申请;如何3周写出5个人要做半年的程序;如何加价20%还让客户欣然买单。后者才是职场的红人。以我个人的观点,在职场上,凡是不以搞定工作为目的讨论学习能力,都是耍流氓。很不幸的是,大概因为教育的关系,很多人就把学习能力强,和能说出一大堆名词啊、策略啊、理念啊什么的搞到一起。大多数公司又不是开研究院,也不是在机场卖管理培训光盘。当我进入求职培训领域的时候,一个学生,了解到了我在做的事情,然后发给我一封几千字的邮件。其中谈了对于这个业务的看法。他谈到了大概8-12种营销渠道,初入市场的策略,关于求职市场的整体看法、品牌建设等等高屋建瓴的问题。我默默地说:“您去管理咨询行业吧!”然后把这封邮件给删掉了。很多面试者,也错误的选择了学习对象。他们向专家学习。面试领域的专家,和其他领域的专家一样,有着一大堆的知识,比如:面试的47个技巧。问题是,学到了所有的技巧又怎么样?离搞定面试有多远?在生活中学习提升知识面不仅仅是看什么书,上什么培训。那些只是一小部分。有人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我持保留意见,因为这个老师,不会主动的来教你。但是,生活,是和我们最亲近的老师。其他有哪位老师,会每天时时刻刻都陪着你呢。1) 从餐厅流量改变看营销昨天去龙之梦的大家乐吃饭。突然发现,这里的人流量相比,和以前多了大概1倍。从前都是比较空的,现在这里都快满了。哎,对我来说,选择这里,也是因为它比较空。咦,我脑袋打了一个大问号,开始分析。他们做了一个改变。以前,他们采用了自助式的点单。菜单做成海报放在门口,你站在门口,选了套餐,直接在门前先下单结账,然后走进去,找个位置坐着。现在,他们采取了传统的方式:先进来坐下,再看菜单。所以我的假设是:由于以前在店门口要做选择,很多人直接就流失掉了。现在,降低了进店门槛。这一步的转化率,就大幅度上升。反正进来的,再走的可能性,比在门口直接走掉,要小很多。总结:让潜在客户,很容易迈出选择你的第一步。尽量降低他们的选择成本。我们如何把它应用到求职领域?让你的潜在雇主,很容易卖出选择你的第一步。尽量降低他们的选择成本。你是不是可以观察一下,你们潜在雇主,现在是如何让他们的潜在客户,迈出第一步的?大多数企业,这里面有一大堆提升空间。所以有一个讨巧的建立信任的方法:你去面试时,如果是营销类的职位,分享一下你的发现….然后你的目标雇主多半会想…哇,真是我没从没想到耶…很专业很用心。2) 改变你对日常遭遇的认知和处理其实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但是我们要去观察、去思考。通常,这里包含两方面:一:注意那些新的、反常的事情,例如客流量的突然变化。二:注意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事情,观察、想想为什么,或者改变你处理事情的方式。有次我在街头,遇到有人做调查。平时我会直接走掉,但是这次我停了下来,想看看会发生什么。原来对方的目的,是在销售一个美容设备。一个便携式的美肤产品。我感觉,这个东西对于经常需要外出的Office女性,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还是比较有意思。于是多问了几句。原来她是属于一家叫做如新的直销公司。并介绍我去参加他们的产品会。回家Google了一下,发现如新是一家纽交所的上市公司,顺便查了一下他们的年报和公司网站。年报很长,我用China直接搜关键词。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他们的年报里,有一段风险声明。说在中国,运营成本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原因在于,在中国,直销法律是禁止外部销售人员的多层次计酬的。所谓多层次计酬,就是我把你介绍进来,销售产品。那么将来你、以及你再引入的销售人员,我都可以从你们的销售额中,获取到提成。是不是比较熟悉…老鼠会的运作方式。但多层次计酬并不一定等于老鼠会。而且它也是直销的精华所在。取消了多层次计酬,我觉得等于把直销模式的腿给砍掉了。回到如新的年报,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直接把销售人员,招聘为自己的员工(通常直销业的销售,在法律上是自己营业的,不属于直销公司)。所以,他们在中国的运营成本,高了去了…本来公司不会为独立销售人员,付任何固定成本。确定自己应该不会被拖到城郊结合部的小黑屋,被迫发展亲戚朋友加入老鼠会后,我就去听了听他们的介绍会。话说直销业的演讲,真是比绝大部分500强公司的销售演讲,要不知道好多少倍。比如上台一个光彩照人的主讲者,分享自己从屌丝到白美富的故事,而且听上去很真实,是你可以达成的目标。他们的销售演讲,感觉是在销售梦想,对听众有一种诱惑力。我听到的、出色的销售梦想的讲座,要么是来自直销行业(这里我不会讨论可行性的问题,那超出了今天的范畴)、要么是来自乔布斯这样的大佬。为什么不走出去,看一下呢?顺便说一下,有人听到直销,马上联想到骗子…于是立刻拒绝接受与之相关的任何事情。我觉得这是自我设限。如果一件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生命力,它一定有存在的理由。作为学习者,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下断定。如果你面试的时候,能够举出这样的案例,自然就会让面试官觉得,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很强。老是说“我愿意学习”有毛用啊。3) 换位思考是成长的核武器以前地铁里上电梯。过一段时间,就会遇到让自己恼火一次的情况。就是自动扶梯到楼上了,然后前面的人,磨磨蹭蹭不走。后面源源不断的上人,你就忍不住想推前面的人一把。这样两三次,我就想:“哎,自己需要注意了,别犯同样的问题。” 所以当乘扶梯到达之后,我会加速向外走,避免堵塞在扶梯口。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各种人际交往导致的体验,例如恼火、快乐、惊喜,其实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去学习。曾经和一位上司,相处的非常不愉快。引爆点发生了。他撤消了我的一个任务,而给我的理由很让我抓狂。甚至气得我,直接到老板的老板那里,投诉这种行为。后来我想了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好吧,哥承认,我自己去处理,估计也和他老人家,在一条水平线上。于是就释然了很多。然后开始模拟,这件事情,惹火我的原因在哪里?怎么处理更让人舒服?怒火伤肝,总要赚一点回来把。学到些东西才能够本。变本加厉,我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前任经理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很舒服;为什么换了一个经理,大家就这么郁闷呢?我开始回忆,同样前任老板也有拒绝你的时候,他是怎么干的?为什么他会让人觉得很舒服?我还翻出了一大堆邮件(邮件存档是个好习惯),去分析上任老板的邮件,结构、运气、方法;同时对比现任,从邮件,到说话的运气,到内心的想法。这种做法收获真是巨大啊…比如收获之一,我发现前任老板,即使在拒绝你的时候,总是会肯定你,而且把方向导到正面来。现在的老板,即使在肯定你的时候,都总会导到负面的方向上。谁愿意每天被批呀。又不是有病。从这里面我真心体会到,管理激励学上的X理论和Y理论,对于员工的巨大差异。这些新的,我分享在如下文章中:我后来遇到类似情形,甚至会把前任老板的邮件翻出来,按照这种模式去沟通。恩,很有效。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同事,在看一本书,题目类似于《管理的18个误区》。具体数字和名字,可能记得有误。我问他,你怎么看这本书,想上位啦?他说:“不是的,我只想看看,我们老板到底犯了其中的多少错误,引以为戒。”我问:“多少个呢?他说:“17个”好吧,我把那17个错误都看了一遍,还研究了一把,假设我是老板,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如果避免不了,如何发现和控制。除此之外,从一个员工的角度,当老板犯这类错误时,我应该如何处理;还有,如何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他们出现大的问题。鉴于理论联系实际,有活生生的现实案例,做的出色的和糟糕的都有…我学的很快。以至于到后来,我跟朋友们谈管理下属,或者管理老板,他们总是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少人喜欢埋怨上司,但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去学到什么。他们自己做了别人的上司,媳妇熬成了婆,行为和以前自己埋怨的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更恶劣的是,有些人会觉得:我以前都这么过来的呀,你凭什么不能接受。 请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像追情人一样追高手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向高手学习,与高手共事,这样成长才快嘛!1)周围人的水准,往往就是你的水准听到有人抱怨,自己认识的人怎么怎么差劲。我一般也不大好说,心里想:“你需要反省一下自己把…往往我们周围的人的水准,就是自己的水准。”这也是为什么,在销售的时候,通常不要直接批判你的竞争对手。理由之一是:客户会觉得,他们这么烂,为什么你在市场上,还跟他们拼的半斤八两?所以对于职场新人,问我关于职业选择的建议。我通常的回答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去干。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去跟着你能找到的最牛逼的人!据说是比尔·盖茨的一句话:“理想的职业生涯,就是为优秀的人工作,与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让优秀的人为你工作。” 挺喜欢这句话,分享给大家。最近看到关于研究生泛滥的一条微博,一身叹息。除了教育制度本身,我觉得去上研究生这个事情,也说明大多数人的选择能力有多么低下。你在一家餐厅,吃了10多年,菜恶心的要死,好不容易捏着鼻子吃完了。你不是走人,而是拍出一打钞票,对老板说:再来一碗!这不是自找的吗?以前有实习生问我:“高手很忙呀,没时间理我。”“Andy,想象一下。你遇到一个女生,正好是你最喜欢的那种,你吃饭做梦都在想她。她很忙,没时间理你。你要不要追。”他说:“追”。这才是关键。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对方忙不忙,是不是理睬你,而是你的动力有多强,渴望有多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受欢迎的肥皂剧。有一种是: 灰姑娘变成公主;屌丝变成王子。醒醒吧,大多数时候,高手是不会主动来教导你的。拿出追梦中情人的态度,去追高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2)好消息:其实高手更愿意分享当你寻求高手帮助的时候,往往有心理障碍:怕他们不愿意分享。其实恰恰相反。扭扭捏捏的,通常是半瓶子醋。一方面,他们缺乏分享的能力和内容。另外一方面,他们会担心,哎呀我就会这点东西,告诉你了,我怎么混呢? 比如很多老板,对待下属的态度就是藏私,生怕下属学会了,抢了自己的位置,或者不好管。我们部门的一个实习生,毕业后去了高盛。她告诉我在我们这里实习的时候,受益匪浅的一点,就是周围很多人愿意分享,而且很有干货。其实真正的高手,反而心态开放的多:开放的心态和沟通,本身就是成为一流的学习者和高手的,重要条件;一流高手会有信心,知道就算是告诉你了,也不至于你就能把他怎么样;往往高手更孤独,缺乏真正到位的欣赏。请教他人,其实是肯定对方,哎,每个人都吃这一套;成为高手的过程,往往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通常也愿意帮助别人;一流的选手往往有更大的野心,如果要实现更大的目标,你需要让周围的人更出色才行。比如如果一个经理,下属都很烂的话,他自己的成就也很有限。所以必须要让下属更出色,才容易实现突破。3)主动出手,害羞不是美德在微软的时候,有一次,大老板提醒我说:“你多向黄老师学学。” 黄老师是其他部门的同事,客户关系方面很有经验,而且…他还是一流的培训师。恩,于是我隔段时间就跑到他那里,聊聊(当然要看人家没啥忙事)。例如:“黄老师,最近怎么样啊。上次我被老大批了,要我跟你多学啊。”当然对方会谦虚两句。然后我就开始问问题:“您一般是怎么跟客户维持关系的呢,都做些什么呢?”他就会给我看他的邮件,都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瓦舍,发现亮点了。于是我就咚咚咚的跑回去,然后用这些方法,开始干活。感觉不错,于是我会给他反馈:“上次你告诉我blalalbab…很有用…我用它balbalbalba…….今天客户明显很开心…….”给反馈,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你去请教了别人,人家自然希望看到有好的结果。这样才更愿意帮你。否则什么消息都没有,你下次又去…久而久之对方觉得,好像你也没有真正重视嘛,告诉你也是白搭,自然冷了。一方面是让对方看到,他的帮助,真正产生了效果。另外,也要感谢。比如请吃饭。而且,吃饭的时候,你还可以学更多的。我发现请高手吃饭是性价比最高的培训投资。赞扬…除了私下的夸奖,有些时候,还要公开的、大声的说出来。比如这个,是我发到自己博客上的:====游\n荡到黄老师那里,讨教关于Account Management的经验。 \n听得满眼发光,回来迅速瞬间总结了7点心得。不过总结出来后发现,好像每一条的道理,自己都是知道的。但是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n就像同样是白鹤亮翅野马分鬃,招式也没啥特别的;张三丰使出来,就截然不同了。====人都喜欢被肯定。别人的确真实的帮助了你,为什么不能给出你的感受呢?永远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既然是高手,应该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值得夸奖的地方。关于怎么给出让人飘起来的反馈,请参考FFC法则( )。 那时候,我有了进入职业培训领域的想法。所以我想让黄老师,教我培训方面的知识。但这样对于他,时间消耗就大了。我想了想,如果只是他教我一个人,这件事情对他价值比较低;但如果是一群人接受培训,那就不一样。帮助了很多人,而且也能帮助他树立专业的形象。很多时候做事情如果不是只想着自己,而是想着怎么帮对方增值,就容易很多。于是,我就对他说:“黄老师,能不能做一个培训师培训啊。我来确定场地、发邀请,你只要确定时间,来讲就可以啦。”人家忙啊!脏活当然要自己干掉。高手是用来帮你解决关键问题的,不是用来给你打杂的。这样缠了几次,在我的推动下,他就做了一场培训师培训。这个培训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尤其有两点关键性的影响:第一:如何让学员“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对课程逻辑保持清晰的认识。在我从事职业培训后,学员经常给我的反馈就是:“逻辑清晰”。第二:帮助学员成长的态度。培训师如何用建设性的态度和做法,去面对和处理培训中的各种问题。做职业培训越久,我越觉得这是培训成功的关键因素。高手嘛,指点你一下,很多时候就受用终生啦。主动的发掘机会,不要等着别人来教你。4)从3个观察分析中学习不一定等到高手来告诉你,你才能学习。你可以从3个方面,对他们进行观察和分析。第一:观察分析行为当你发现一个人做的好的时候,观察他们的行为,然后像放录像的慢进一样,他们第一步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对方有什么反应?分析完这个,很多时候,你已经能够学到不少啦。第二:观察分析作品不少高手,都是有作品的。周鸿祎,360的创始人,做了一个讲座:。听了之后,我觉得太震撼了。2小时左右的讲座,简直全是干货啊!于是我就分析了一下,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总结出三点:a.
他的整个内容,围绕一个清晰的主题:用户体验。b.
这个主题本身,是一个影响商业成败的核心因素,而不是无足轻重的边角料。c.
再然后,讲座中,围绕用户体验,举了大量我们熟悉的、身边的案例。让我们可以轻松理解。真不错。于是我就模仿他的讲座风格,写了一篇文章:《培训师如何拓展知识面:向家乐福大妈和骗子学习》。用各种案例,来说明一个观点:在生活中学习。然后收到了很多好评。你所看到的本文第二部分,其实是那篇文章的改写。第三:观察分析思维方式高手和低手的最大差别,往往是在思维方式上。那么思维方式如何观察分析呢? 看他们如何提问,是简单高效的方式。在从事保时捷培训和咨询项目的时候,我陪同保时捷全球总部的项目负责人,拜访在中国的经销商。这位负责人非常具有领导力,和人沟通很亲切很顺畅,做起事情来有原则有方法。 当我们讨论一些决策的时候,他常常最先问的问题就是:“这个对于质量有什么影响?对于客户体验有什么影响?”提问会揭示一个人,内心的关注点。话说在微软和保时捷经历里,我共事的那些很有领导力的人,他们总是会问“我们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如何改进”。但是和一般的公司打交道,往往人们总会说“我们…没什么问题呀,但市场环境差、客户很刁难”。恩,他们比顶级公司更牛。5)提问要具体明确提问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活。但很少有人善于提出高质量问题。错误一:让高手给你扫盲经常和一些各行业的资深人士,参加针对大学生的公益讲座和培训。然后我比较无语的一点。就是有人会问类似于“我很喜欢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到底是做什么”的问题。亲,虽然说开放讨论,但不是有一个叫做Google的扫盲大师么。这类问题最大的缺陷,到不是让人觉得你的无知(无知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让人觉得:你对这个主题,其实是缺乏兴趣的(真正有兴趣的人,会主动的寻求信息);你缺乏基本的学习意识。当然,这可能是一种错判。但大多数时候,第一印象决定结果。很可能对方就失去了搭理你的热情,顺口回答几句。何况,和高手交流的时间有限…你把他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职研究生知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