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可这个产品,为什么做仰卧起坐感觉难受做起来

新商业100人 | 如何在BAT的赛道存活?出门问问觉得出海是条好门路
新商业100人 | 如何在BAT的赛道存活?出门问问觉得出海是条好门路
「新商业100人」是36氪品牌全面向新商业升级而制作的一个栏目。中国的商业新革命,发端于1980年,但在过去的10年,信息革命取得的成果是最为惊人的。放眼,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此刻,信息与数据正在以指数形式增长。没有任何公司将免于这场巨变。36氪将持续关注那些推动中国商业创新的人,并乐于传播他们的思考和经验。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1.8亿美金的D轮投资入账,对于出门问问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折点。它成了家不差钱的创业公司,同时也成了中国和硅谷AI圈热议的对象。人们关心的是,终于有家创业公司摸出了条活路。毕竟,眼下“活下来”是AI这个极具前景、也极不成熟的领域最重要的事。更多创业者还挣扎在两条道路上:扎堆做to B技术服务商,无奈中国公司为算法买单的意愿并不高;以及选择一条看上去更难的路,做to C的硬件产品,对抗逼近的BAT和深圳的山寨厂商。最近半年这个圈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Amazon的智能音箱Echo像条导火索,引爆了市场。几个月间,国内出现了上百款智能音箱。音箱是继智能手机之后最令人看好的入口级设备。市场一旦热起来,巨头涌入的速度很快。7月,阿里推出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售价仅499元;小米推出售价299元的小米AI音箱。尽管2012年出门问问就投入了语音助手创业,2015年开始顶着质疑声做智能手表、智能车载设备,但在智能音箱上,赶了个晚集。8月,出门问问的音箱正式发布。不过李志飞并不为“时间差”担忧,一方面由于着急打出名号,大部分公司在发布会后并未能同期发售,另外,他认为“创业公司很难引领一个新的产品形态”,等待苹果的引爆是必经之路。如今出门问问有三款智能设备,以及面对第三方厂商开放的技术平台。很明显,这家创业公司一脚踩进了BAT的赛道。参照互联网行业的惯例,这是一家创业公司能处于的最好,也最坏的位置。杀出来就是潜力巨大的独角兽,反之,则成为BAT碾压下的炮灰。我们好奇的是,当进入巨头的赛道,出门问问接下来的路怎么走?(以下是36氪与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的对话,经编辑略有删节:)算法公司做硬件是被逼的36氪:出门问问起初是一家算法公司,感觉你们自己做硬件是被逼的?李志飞: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是要推广下一代的人机交互。起初一年半在手机上推广,发现推不动,没什么用。所以三年前我们开始把软件硬件结合起来,做新的品类。我们为什么自己做硬件呢?因为第三方没有什么好的硬件,我看不上,不觉得它们的产品会有什么留存。等于说这里没有桥,我要到对面去,就先修桥。没有路,我就先修路。最终目的都是让用户在更多设备里使用语音交互。现在做AI最核心的两个概念,是软硬结合和多场景联动。三年前做软硬结合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我们傻逼,因为大家都知道做硬件不赚钱,供应链很麻烦。但是你看今天的趋势,全球都是软硬结合。36氪:所以智能设备这批,市场上不存在能只通过软件做平台或硬件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李志飞:对,包括苹果、微软、小米、联想、华为……现在所有公司都不甘心只做硬件。同时,也不存在能像安卓一样玩法的AI平台。打个比方,2011年安卓起飞的时候,苹果刚出来,那时候所有硬件厂商(在软件层面)根本就反应不过来,因为它们以前不需要迭代,如今它们必须用安卓,Google都不用推,大家都求着用。但现在,你看Google system虽然它也做开放平台,但是它一定是以自己的爆品为主,开放为辅。我们也是一样,肯定把更多赌注押在自己身上,打磨到了一定阶段,平台足够稳定了,再去押它们(第三方厂商)。36氪:互联网公司做硬件有多“麻烦”?李志飞:首先做硬件是很令人struggle的。比如Google这类互联网公司就一直在纠结,从它买HTC就可以看出Google已经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做(硬件)了。Google所谓的安卓生态伙伴,到今天已经不超过10家,平台要有影响力,意味着上面成千上万家用你,但当你只有三个合作伙伴,它们就可以跟你对着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星,自己还做操作系统,华为也是,这个时候平台已经很难控制合作伙伴了。这种平台的思路,在AI现阶段里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没有需求也没有商业模式,很难支撑你的投入。今天的AI技术很不成熟,可能语音、硬件、APP都是不同的人做的,品牌商就是一个整合商,这很难保证好的体验,后面迭代也是大麻烦。我们有时候去推动一个东西,都难得要死,因为牵扯到太多了。36氪:比如说你自己要推动什么东西?李志飞:比如说我说一个硬件设计什么时候能上,在我看来就是拍脑袋的事情,两个星期就应该上,结果搞两个月都没有上。为什么?最后发现首先内部就已经很多很多function,然后我们还涉及到几十家供应商,只要有一家供应商他不给你配合,你就没法往前推。“智能音箱几家加起来卖一百万就不错了”36氪:8月份出门问问发布了智能音箱,在淘宝众筹第一个礼拜的成绩时接近3000台,超过200万人民币。这个销量跟预期相符吗?能说明什么问题?李志飞:跟预期差不多的,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次众筹了,基本上从流量,整个的热度基本上就能看出来,除非有什么surprise。至于这个成绩好不好呢?跟行业比我觉得是我觉得OK的。如果看天猫后台的数据,天猫精灵一个月的量是14800台。我们当时比较担心价格的问题,问问的两款一个是1399元,一是999元,价差接近40%。然而可能因为早期都是比较高端的人群购买,也并没有出现一边倒只买999元那款的情况。其实从全球的趋势看,智能音箱是从美国先起来的,现在占据80%的市场,西欧15%,2017年亚太只有5%,真要渗透到亚太可能还得一年时间。所以那种动不动就吹牛逼手卖了100多万台,都是假的。真正的量,我觉得2017年几家音箱加起来有100万就是不错的。如果跟跨品类对比,2015年6月我们在京东众筹智能手表的成绩是七八千台,今年智能音箱是5000台,实际的下单转化率上手表更高。做智能手表时,Apple Watch已经发了,摩托也做了一年了。这说明尽管今天的智能音箱有更大的媒体和行业关注度,但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成都还是不够的,我觉得等到苹果的产品出来,一定会有很大的流量变化。36氪:但迄今为止,很多人认为手表不是刚需。李志飞:肯定不是刚需,这个我们都承认。但是你要知道,全世界有什么消费品的量可以跟手机比?全球智能手机可能一年卖二三十亿台,智能手表2000万台。中国电视一年就4000万台,车一年就2000万台新的,空调两三千万台。所以我觉得应该看趋势,智能手表一年平均17%的增长,亚太的渗透率还非常低,可能30%的增长,从这角度看,是上升的,它可能会慢慢的蚕食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36氪:下一个有可能匹敌手机的入口级设备,可能会是什么?李志飞:唯一有可能的是无线耳机,Apple的AirPods,为什么呢?整个消费电子的趋势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移动,体积大的东西一定会往下降。今天当我们谈论对智能音箱、耳机等新型的科技的消费电子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到底跟谁比,跟手机肯定不可能,但相对于电视这种存在了好多年的品类,它们仍是一个增长特别迅速的市场。36氪:你说过作为创业公司要开创新品的形态,是很难引领潮流的,问问音箱前考虑了很久,发布的时间也较晚,你们最终选择做这个品类,是出于占位心态,还是觉得这个入口一定能做起来?李志飞:肯定没有第二种那么强的判断能力。我们一直说要推动下一代的人机交互,这一个飘在空中的一个口号,那怎么去推动?推动到什么地步?这个我们在慢慢的摸索,比如我认为未来30%的人机交互是发生在非手机设备。我们就去看这样的设备,是否适合语音交互,用户是否有一定的认知程度,这样才推得动,然后看价格,如果仅卖99元的东西,卖10万台也就990万,是没法支撑我们三四百号研发人员一两个亿的创新投入的。智能音箱就符合这三点条件。36氪:市面上如今都不止100款智能音箱了,这场战争往后打会是什么样?李志飞:这个行业是“百箱大战”,但很多是第三方厂商,最终在市场下定决心做品牌、而且有竞争力的,不会超过五六家,主要是BAT、手机厂商、音箱厂商、我们这类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因为算一笔账,深圳厂商是不可能做品牌的,做一款音箱就算卖999元已经很贵了,卖一万台也就1000万收入,可是做智能音箱的研发,需要花几千万。深圳的公司没有VC的钱,也没有故事可讲,很难支撑这种模式。36氪:你在音箱发布会上,花了很大篇幅强调技术优势。另外,自从2015年至今,出门问问的品类扩张基本一年一个品类,手表、车、音箱,这背后你们的研发团队是什么样的,是否也在快速扩张?李志飞:这个研发是分层次的,最底层的语音交互是共享的,虽然加了一条产品线,但并不代表我完全加一倍的人,可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加20%的人就足够了。但是在这上面的应用层,比如音箱本身的硬件设计,增加一条产品线,人肯定得加一倍。2015年我们做第一代智能手表的时候,整个公司80多号人,那时候还没有销售、售后服务、物流、市场,今天是接近400号人。这里面做AI核心算法的有十几个人,相关的100多人去做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服务对接包括平台的搭建。硬件工程师有100多人,这个比例非常高,其中70%以上是以前诺基亚的。APP,UI交互,包括测试、产品经理也有七八十号人。基本上400人里有300人做研发,投入非常大。创业公司,如何在BAT 的赛道上跑出来?36氪:出门问问现在卡的赛道和BAT一样,是平台和硬件都做,那这件事再往后做,到了拼渠道和内容的阶段,创业公司会不会后劲不足。李志飞:这个肯定是存在,所以为什么100个创业公司做一个事情,最后只有一个人出来。但是具体到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是全球化。我们明年可能50%的销量来自海外,现在在海外我们也有多条产品线,主要的合作伙伴是Google。接下来法文、德文、英文、日本、西班牙文……只要Google有的我们都会有。为什么海外战略这么重要呢?还是市场成熟度的问题。语音智能入口级产品的趋势,往往是从北美开始,渗透到西欧,然后再往亚太去渗透。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决心做这个产品,就必须是一家全球化公司,否则中国的value很难支撑你长期发展,尤其是创业公司。BAT的打法不是常规战争,因为它们特别急,对巨头而言只买个10万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补贴甚至免费送都无所谓,这会导致动作变形,但这在市场的需求和技术都没有到位的时候,是没有用的。作为创业公司我们独特的地方,是能跟高通、Google这样的公司达成产品合奏,别人的合作方都是消费电子硬件公司。而且中国手机企业出海都是去东南亚、印度这些不发达的地区,唯一的优势是性价比。我们出海是先打北美和西欧这类发达市场。这让我们有了机会,真正义无反顾的投入做科技创新。相对美国公司,我们的研发能力不输与它,设计能力和执行速度、性价比人员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公司。36氪:从问问开始做多条产品线,就说过要做多场景联动,推动出门问问的用户ID的普及,这块目前做的怎么样了?李志飞:ID账号打通不难,多场景联动是大趋势,这块我们是极少数能做的公司。举个反例,Google system其实在单一平台,比如手表、车、音箱都能用,但是它没有所谓的“联动”,就是比如我要用手表控制家里某个东西,或者音箱控制车里某个东西。36氪:这事为什么你们能做,Google做不了?李志飞:为什么我一家小公司能做,大公司反而做不了?主要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像Google system,没有车载设备,它智能手表也不是自己的,很多都是第三方产品,Google对设备的控制力没有那么强,推动跨品牌联动需要时间。第二Google这种大公司内部,做不同得部分是不一样的图案对,内部沟通和技术打通都需要时间,最重要的是,因为Google平台用户太大,系统非常复杂,一个微小的改动就影响上亿用户,它们需要做很多测试和框架调整。我们有自己的硬件设备,公司规模还比较小。团队协作,各方面还都更敏捷一点。在目前几十万用户里我们发现,买音箱的30%也买了我们手表,买车载设备的也有30%买过手表,这是一个联动的逻辑。36氪:硬件设备联动的难点在哪?李志飞:一层是以平台化思路去控制后面的设备,另一层是智能家居的控制,这是个像“淤泥”一样的疆土,存在很大问题。美国还好一点,但在中国所有电商都有一套协议。比如你在京东卖空调,要用京东的协议,在天猫卖空调,要用天猫的协议。所有家电品牌也在弄自己的协议,另外还有创业公司包括我们也在做协议。所以“互联互通”很难。这个问题要破竹,我认为要分阶段。首先你的目标要合理,不可能做一个系统希望中国所有家电都能用,另外比较好的方式是做套装。比如我们卖智能音箱配两个智能插座,还有红外超级碗。你的电视不需要是智能的,或者装什么协议,只要是红外能控制就行。智能插座是可以控制开和关,这是我们能够推的动的。36氪:现在你最大的担忧来自于什么?李志飞:我现在不担心钱,如果可以卖得出去,我可以备好多货。人才和技术我也不太担心。我担心的是,这个东西到底怎么能够不停有用户用,带来营收,让用户粘性走到下一步,这是世界性难题。36氪:你说的下一步是什么?李志飞:下一步,假设我一年做五六亿人民币,那在创业公司里我是top的,但这个没有意义,我不想局限在创业或AI公司里,我在意的是能否形成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就像Google一样,安卓一分钱不转无所谓,但我其他业务每天在不停的印钞。但是很显然,我们今天离这种模式远得很,科技公司的特点是,你一定得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你才能够去创造,甚至去引导科技的潮流。我们现在在创业公司里有资本上的优势,但我担心的事,怎么把这个转化成技术和商业化上的优势。36氪:短期内商业化,还是会先走卖爆款硬件赚钱的方式?李志飞:对。2C这一块是,2B我们也在从事,但是没那么快。现在有种模式是B2B2C,这个是很难赚钱的,我们绝对不做。B2B2C大绝多数客户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用你的技术,付你钱,怎么可能?最终我们都要规模效应,如果给你做个项目,50万,100万,它们可能付给你,但一旦量起来了,他一年要付你上千万的时候,他不会再用你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36氪官方账号。每一条新闻都有价值
作者最新文章如果你想转行做新媒体运营,先想清楚这10个问题|
稿源:鸟哥笔记
摘要: 前几年,「产品经理」火得一塌糊涂,名字好听还有逼格,不像我们做新媒体运营的,都自称「小编」,与人聊天先弱三分。但现在,不论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对「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愈加认可,如果你正好也在考虑 ...前几年,「产品经理」火得一塌糊涂,名字好听还有逼格,不像我们做新媒体运营的,都自称「小编」,与人聊天先弱三分。但现在,不论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对「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愈加认可,如果你正好也在考虑转行做「新媒体运营」,我有一些经验和感受,和你分享。一、现在做微信公众号,晚吗?首先业内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微信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但专业内容的红利期正在发生。流量红利期的结束,意味着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成熟期,这个时期,更考验运营者绝对实力,而不仅仅是“网感”与“小聪明”。具体有以下三个维度的变化:首先,不论是 C 端读者,还是 B 端企业主,对「以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早已不再陌生,这意味着用户教育成本大大降低。其次,能够抓住新的专业红利的,往往在某一领域内有深厚积累的人。他们站在整个产业的最前端,哪儿能挣钱,哪儿有风险,看得非常清楚,既有积累又有眼界,普通新人想在这方面分一杯羹非常难。第三,新媒体主要是在工具端的创新,而其承载的内核还是知识、洞见、观察或者说是用户服务。新媒体工具的普及,使其他行业的老手、专家用较低的成本,来到新媒体这块土地上耕耘和收获。所以,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内有很深厚的积累(比如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英语口语老师或者一名经验丰富的家政从业者),目前想转型做新媒体,依然有很多机会。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文笔不好,或者非新闻传播专业出身,就觉得做不了新媒体,新媒体最关键的,还是基于某一个细分领域,为用户提供持续的、稳定的、可预期的用户价值。二、你是真的喜欢,还是觉得门槛低?坦诚面对自己,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你喜欢做新媒体运营,希望你清楚:那些从业者热衷讨论的点赞、转发、10W+ 的背后,往往是长期熬夜、不固定加班、反复改稿。其中,重点不是熬夜、加班、改稿,而是长期、不固定与反复…新媒体说到底,是直面用户的,这份工作,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用户理解能力与产品体验能力。所以,这是一份细活儿,粗人干不了。我遇到过几个有激情的同龄人,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对未来充满(一朝成名)希望,但有些伤人的事实是:前期的喜欢,往往是对别人成功的低估,以及对自己热情的盲信。如果是因为「门槛低——毕竟谁都可以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因,那我建议你千万慎重。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几乎所有外行都说新媒体的门槛低,但实际上呢?它的“进入门槛”确实低。比如:我认识的有些在校生,靠公众号赞赏就能养活自己;我表姐的姑妈,正张罗着开个公众号去卖茶叶;我们楼上公司收发快递的前台,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而这种人人都做公众号的现象,自然而然营造出了「做新媒体没有什么门槛」的假象。但实际上,新媒体的“竞争门槛”非常高。目前已经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有2000万,但你每天都在看的有几个?一点建议,不管多么喜欢,或者多么想做,都希望你能管理好自己的预期。三、转行成本有多高,你考虑清楚了吗?假如我现在是某个服装线下门店的销售,那我转行做金融行业的新媒体,难么?难。转行做新媒体是个笼统的说法,而给我发薪水的新媒体岗位,肯定设立在某个具体领域,甚至只依托于某一个产品的运营与销售上。这个时候,如果做不到一往无前杀进行业,那就抽三天时间想想,胜任这份工作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财力。一天想清楚一点,就挺好,如果能列出来,写在纸上,更好。除了上述有工作经历的,还有一种就是像我这种,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新媒体编辑——白纸一张入行。听起来不错,充满无限可能性而且不存在转行成本。但实际上,这注定就是弱势,即使投入再多时间、精力来打磨自己的实操技术,充其量只是新媒体这个工具用得熟练,是「术」的层面;而公司要的是你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对产品价值的熟知、对用户需求的感知,这些都是「道」的层面,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积累。相较于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选择哪个行业进入更为关键。做服装还是做金融?慎重选择,量力而行;一旦决定,也就不要反反复复,扎根到行业里去。四、转行做新媒体后,有没有偏离你的职业规划?三个月前,有个大学同学找我求助:教我做新媒体运营吧。我问她为啥要学这个,她的回答很直接:学会新媒体运营,然后找家公司任职,通过工作来锻炼文字写作和运营思维,以后自己开个咖啡店,自己做起来也方便。听起来就不太靠谱,虽然很真实,其中还表达出她自己的职业规划,甚至这次的转行计划,也是为自己以后的事业做准备。单从这点看,我不如她。刚入行的时候,哪儿有什么职业规划,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觉得做得有意义,能小步快跑就很好。通常在一个职业上深耕细作,方向大概两种:一、专业岗。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专家,本质上算是个靠手艺过活儿。二、管理岗。在专业岗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领导力,最终成为管理层。那你呢?以后想做什么?想通过这份工作获得什么?是想精通某一项技能,还是目标成为管理者,前者对专业能力要求高,后者更要求综合能力。五、想清楚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我工作半年的时候,有家公司月薪 10K 挖我,我几乎没有犹豫就拒绝了,虽然当时我的工资是 4K。为什么?心虚。去了之后,我能干什么?我牛逼在哪儿?是我文案写得好,还是排版做得漂亮,亦或是选题对用户口味?我能独挡一面吗?这么一想,心里很是惶恐。因为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一项不可替代的能力。好像什么都会做一点,懂一点,但是哪一块的积累都不足以达到行业顶尖水平。总得来说,花架子多,底子不实。前几天有用户在后台留言,说很苦恼,刚进一家公司做新媒体,不知道做全才还是做专才。我想,也许他是因为「木桶效应」在作怪,导致不补上自己的短板就不踏实。可现实是,在一个群体里面,我们不是木桶,是那块木板。只有让自己更长,才有机会让“木桶”容纳更多的水,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公司内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自己最擅长什么,我们要将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到自身的成长上来,即使换个“木桶”,我们也是那块最长的木板。六、你能做到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吗?为什么叫“新媒体运营”,关键就在于,你要保持一颗时刻对用户敏感的心,或者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我曾听老板说:他好几次和商务范创始人邓潍在一个场合吃饭,吃着吃着,邓潍就把电脑拿出来了——登录后台,改稿。一个顶级大号的主创尚且如此,别说我们这些新手了。所以,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加班,这个加班不是公司需要,而是你必须拿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完成职业能力上的积累。坦白讲,做了一年,几乎每天都是工程师给我微笑说再见。自从负责公司公众号以来,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时间不够用。这一点贯穿于找选题、排版、起标题、配图到保存发送的整个操作过程。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积累不够。改变的方法也无他,只能靠时间去填补经验和认知上的不足。别人每天工作 8 个小时,你可能额外需要 4 小时用在想选题、回答用户提问、评论读者留言。这还不算私下给自己充电的读书时间。前两天是微信公众号四周年的日子,有个同行在朋友圈说了这么一句话:做公众号的小老板能少奋斗 10 年,做公众号写稿子的小编会少活 10 年。虽然这句吐槽有点无奈,但这哥们仍然乐此不疲的写着。对了,他是去年从一个商场销售转行做了新媒体编辑,一年出了 100 多篇平均 10W+ 的文章,抛开他所在的平台来说,他个人的成长和投入,让我自愧不如。比如,前几天晚上他私聊问我有没有色色的动图,看来不是去撩妹,就是在自慰。可我这么纯洁,哪儿有这个。七、是不是必须文笔好才能干?真正文笔好的,特别爱写字儿的,应该去当作家。对于新媒体运营来说,把字儿写对,语句通顺,用户看得懂,就够了。写得多了,文字功力也会日渐深厚。但是你要拿着自己当年新概念作文获过奖这事儿,信誓旦旦告诉 HR ,你能胜任公司新媒体一职。那结局很可能瞬间被 OUT .事实上,真正支撑新媒体在百万千万用户面前风生水起的,不是讨喜的文字和搞笑的动图,而是内容背后的用户需求和商业逻辑。这就要求,你知道你接下来要进的公司是卖啥的,是卖灯泡还是卖保险,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你得清楚老板的需求,其他部门的压力,抓紧时间摸清楚新媒体部门在公司整个流程中处于什么环节,扮演什么角色。说到底,这是商业理解能力。所以,我们有一个观点: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本质上也是在运营一家公司。八、每天都要接受用户的考核曾经在快工作满一年的时候,写过一篇 7500 字干货心得,开篇提了一句:我认为新媒体是个很光明的行业……这个「光明」除了对整个新媒体行业充满信心,更是对这份工作本身的现实描绘。每一篇推送的稿子,其背后的数据都是即时可见的,阅读量、转发量、收藏量、转化率(购买人数/阅读人数)。每次推送结束后,所有数据和内容本身,都会赤裸裸的摆在那里,接受用户的评价、老板的挑剔、同事的建议以及同行的攀比。这句话的重点是每次。特别是日更的同行,几乎每天都饱受着阅读量的摧残,不是说老板万事以阅读量来衡量 KPI,而是你一偷懒,内容质量的下降就会非常明显,这个藏不住。也许会有人想到刷刷阅读量、用户什么的,但是用户和老板又不傻,内容的好坏,怎么可能读不出来?千万别傻呵呵的以为自己比用户聪明。我很克制地输出内容,也是怕这个,担心自己积累的太少,所谓的见识可能特别浅薄。再者说,刷阅读量这种作弊的事儿,你的竞争对手看得最清楚,他们巴不得抓住你把柄。竞争对手比你更在意你的数据。为什么老板经常和我强调:新媒体这行很锻炼人。因为你得要脸,所以每一步都扛着压力,老老实实地往前走。九、新媒体是个大概念,你要做哪一类?不是做哪一个行业,而是做哪一种类型,我简单梳理一下,大致分成两大类,供参考:1)企业新媒体,还是得重形象企业新媒体,本质上就是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进而提升用户口碑或者推动销售转化。前者是硬性要求,后者是锦上添花。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真正的企业新媒体,不应该被动承担太多销售的压力,希望老板们能够想清楚这事儿。2)自媒体,要想好变现方式自媒体有小部分是有情怀的,但是大部分是需要活下去的,因此,商业变现无可厚非。常见的有两种变现方式:其一,是比较火的内容变现,比如卖广告位的「三表龙门阵」、卖广告文案的「顾爷」、通过内容吸引流量来卖货的「清单」,还有直接付费阅读的「得到」。其二,直接走电商,比如卖衣服的「小黑裙」,卖酸奶的「乐纯的伙伴们」。前者更偏文人,后者更篇商人,有点儿直接和间接的区别。这个想清楚更喜欢哪个就好,最终都是要卖的。十、做新媒体,到底能挣多少钱?上面提到的那句「做公众号的小老板能少奋斗 10 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其实就像淘宝一样,早期坚持下来两三年的卖家,年收入千万也很正常。如果是做个体户的新媒体电商,还没有值得参考的薪酬数据。顺便说下,不要被行业动不动就估值过亿的新闻占据头脑,那只是估值,水分多大也说不清。如果你是准备入职企业新媒体运营,这有一些拉勾网在 8 月初提供了薪酬数据:运营岗的薪酬数据现在运营岗的行业均酬在 8K 左右相信看到这个数字的人,都心头一揪,有这么高吗?其实回过头想想自己入行的时间,也就释然了。薪酬前景观察应届是 4.69K;1-3 年是 7.32K;3-5 年是 12.33K试用期期正常来说都是 4K,转正后会有较为清晰的薪酬规划,以下为插坐学院创始人何川给出的建议:新媒体助理 5-8K新媒体编辑 10-15K新媒体主编 20-25K新媒体总监 30-50K是不是在想,嚯,能有这么高?可能有这个想法的大多和我一样,处于助理或编辑的阶段,做得时间不超过 2 年。但实际上,真得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 3 年以上,那老板自然看得到你的价值。如果看不到,也可以换老板。总结上面 10 个问题,都是这一年来我反思问自己的,属于倒推,不管你现在是不是已经做新媒体这行了,咱们再从头到尾捋一遍:关于「转行」本身1、现在做微信公众号,晚吗?2、你是真的喜欢,还是觉得门槛低?3、转行成本有多高,你考虑清楚了吗?关于「个人」发展4、转行做新媒体后,有没有偏离你的职业规划?5、想清楚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6、你能做到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吗?关于「新媒体」要求7、是不是必须文笔好才能干?8、每天都要接受用户的考核9、新媒体是个大概念,你要做哪一类?10、做新媒体,到底能挣多少钱?原作者:一番文章来源:插座学院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认可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